2020届高三新高考地理大复习知识点强化练习卷:城市化过程与特点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020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城市化
A.a C.c
B.b D.d
2.目前,天津部分称“沽”的村落(图 2 所示)已难寻觅,主要原因是
() A.城市的扩展 C.人口的迁移
B.河流的改道 D.文化的融合
返回导航
第二章 城市与城市化
图文对接
要点解读
高考达标练
【解析】: 1.C 2.A 1、据图片可知:盘山的上盘以松取胜,中盘 以石取胜,下盘以水取胜。夏季山中云雾弥漫,水汽较多,容易形成 降水,雨水下泻,在下盘地区汇聚成河,形成飞瀑景观。因此下盘的 飞瀑受“三盘暮雨”的影响最明显。故本题选 C。 2、读图示分析可知,天津称“沽”的村落都坐落在海河沿岸,近些年 来,随着天津市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土 地利用类型发生变化,原村落所在地区的景观特征发生明显变化,从 而导致称“沽”的村落消失。故选 A。
返回导航
第二章 城市与城市化
图文对接
要点解读
高考达标练
(3)世界城市化进程:
①填表完成其时间变化:
初期阶段
城市化水平较低,发展较__城__市__化___
中期阶段 城市化推进很__快___,市区出现了_城__市__化___问题
后期阶段 城市化水平较_高___,城市人口比重的增长趋__缓__甚 至___停__滞___
高考达标练
2.城市化进程的空间差异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直接导致城市化的地区差异。一般来说,经 济越发达的地区,城市化水平越高;反之越低。城市化在发达国家和 发展中国家表现出不同的进程。
返回导航
第二章 城市与城市化
图文对接
要点解读
高考达标练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城市 起步 早(自工业革命开始)
晚(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 开始)
高考地理小题必练14城镇化
小题必练14:城镇化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地域文化对人口或城市的影响.(2020·海南高考)下图所示地区城镇化进程是我国的一个缩影。
改革开放以来,该地区大量乡村人口进城务工、经商等,逐渐融入城镇生活。
农业转移人口的城镇化是推进城镇化建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措施。
十九大报告指出,坚持新的发展理念,着力推动8000余万农业转移人口成为城镇居民.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该地区城镇化的特点是A.多极化发展,不同等级城市同步扩张B.一极多核,大中小城市数量增多C.多核心发展,高等级城市迅速扩张D.多极多核,城镇分散发展2.与珠江三角洲地区相比,该地区城镇能够吸纳较多农业转移人口的主要原因是A.城镇建设更加有序B.地域文化特色更浓厚C.对外开放程度更高D.农业机械化水平更高3.新时代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城镇化的主要措施有①加强基本农田建设②提高教育经费比重,扩大城镇教育规模③城乡统筹,加强就业培训④提高城市落户门槛,加强户籍管理⑤大力发展中小城镇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⑤D.③④⑤【答案】1.B2.A3.C【解析】1.读图可知,该区域人口大于1000万的城市始终只有一个(注意图例信息的获取),符合“一极”;而500-1000万的大城市在2015年出现了两个,符合“多核”,其他中小城市明显增多,所以该地区城镇化的特点是一极多核,大中小城市数量增多,B正确,AD错;相比而言,中小城市扩张速度更为明显,“高等级城市迅速扩张”描述不当,C错。
故选B。
2.根据上题分析可知,珠三角地区城镇化的特点是“一极多核”,所以大、中小城市数量分布合理,城镇建设更加有序,而珠三角地区城市发展中,广州、深圳规模过大,不符合中心地理论,所以与珠江三角洲地区相比,该地区城镇能够吸纳较多农业转移人口的主要原因是城镇建设更加有序,A正确;与地域文化特色关系不大,B错;珠三角地区对外开发程度也高,C错;该地区河网密布,耕地破碎,农业机械化水平并不是很高,D错.故选A。
2020版高考地理总复习第七章城市与城市化第二节城市化讲义(含解析)新人教版
第二节 城市化考纲呈现 考点解读 考情分析1.以区域图或模式图为背景,学生用书P109一、城市化1.概念:人口向①城镇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
2.驱动力 最主要的标志:⑥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4.意义(1)带来了⑦聚落形态的变化。
(2)带来了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的巨大变化。
(3)为区域⑧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对城市化的理解不能仅局限于农村人口向城市地区集中,还应该认识到乡村地区变为城市地区也是城市化。
二、世界城市化的进程1.阶段和特点(1)大部分发达国家:处于城市化的⑫C(填字母)阶段。
(2)大部分发展中国家:处于城市化的⑬A或B(填字母)阶段。
逆城市化也是一种城市化现象。
不是城市化的衰退,而是城市化扩展的一种新形式。
微探究1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水平差异大的原因是什么?答案发达国家经济发展水平高,城市化起步早,程度高,大多进入城市化后期阶段,而发展中国家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处于城市化初期或加速阶段。
三、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影响(1)发展⑲低污染的节能建筑和绿色交通,减少城市各类活动对环境的污染。
(2)使城市景观尽可能地与自然景观保持⑳协调,建立一种良性循环。
“城市病”产生的影响微探究2 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城市环境问题,可以采取哪些措施进行改善?答案为了改善城市环境,可以从减少或分散污染源,增加绿化面积等方面入手。
学生用书P110考点一城市化的进程和特点1.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的特点郊区城市化与逆城市化的区别与联系【方法技巧】城市化过程和特点题目的分析思路1.根据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的变化来判断城市化速度。
2.根据城市面积、范围的变化来判断城市化速度。
3.根据不同区域类型(发达地区、欠发达地区)判断城市化进程和特点。
4.根据产业结构特点及变化分析城市化特点。
5.根据城市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分析城市化特点。
【例1】(2015·重庆文综)下图中的曲线示意中国、日本、意大利和法国四个国家的城镇化率变化情况,曲线上的圆点表示各国不同高铁线路开始运营的年份。
2020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专题7.2城市化(讲)(含解析)
7.2 城市化1.城市化的表现、标志。
2.城市化的进程、特点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运用图表资料,分析城市化的进程、特点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知识点一 城市化1.概念人口向城镇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
2.驱动力3.标志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它体现了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4.意义(1)带来了聚落形态的变化。
(2)带来了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的巨大变化。
(3)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知识点二 世界城市化的进程1.时间变化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随时间的变化可以表示为一条稍被拉平的“S”形曲线。
2.地区差异(1)大部分发达国家:处于城市化的C(填字母)阶段。
(2)大部分发展中国家:处于城市化的A或B(填字母)阶段。
知识点三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影响【易错警示】(1)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并非都是负面的。
合理的城市化能改善环境,过快的城市化会带来严重的环境问题。
(2)许多城市化问题并非是城市化发展的必然结果。
许多城市问题的出现主要是因为技术落后、观念陈旧、管理不力、环境意识淡薄等主观因素导致的规划建设不合理而导致的,这些问题可以通过人为努力解决。
2.生态城市建设(1)发展低污染的节能建筑和绿色交通,减少城市各类活动对环境的污染。
(2)使城市景观尽可能地与自然景观保持协调,建立一种良性循环。
【特别提醒】城市中心“岛屿”效应知识点四城市化进程图的判读城市化进程示意图是利用不同的统计图示,对城市发展过程中不同阶段的特征进行描述,展示城市发展形成过程,主要考查同一地区城市发展的不同阶段及不同地区城市化的差异。
期人口密度变化示意图图3 某城市群发展示意阴影表示城区范围)【方法技巧】城市化进程图(如图1)反映某地城市化水平随时间的变化,判读曲线图时注意根据转折点划分阶段,借用数字的斜率判断城市化速度的快慢,结合社会经济发展分析其原因。
区域城镇发展过程示意图(如图2)综合反映该区域城镇各要素的发展变化。
2020届高三高考(人教版)地理一轮复习:城市化过程和特点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一、选择题(2018·杭州重点中学期中)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表现和必然结果。
下图为“某地区A、B两个城市发展过程示意图”。
读图完成1~2题。
1.A、B两城市最有可能位于( )A.比较开阔的平原地区B.狭窄河流谷地C.热带地区D.高原地区2.关于A、B城市发展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阶段Ⅰ城市功能分区不明显②阶段Ⅲ两城均出现中心商务区③阶段Ⅰ至Ⅲ城市化问题加重④阶段Ⅱ两城均出现了逆城市化现象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答案 1.A 2.A新型城镇化是以民生、可持续发展和质量为内涵的崭新的城镇化过程。
完成3~4题。
3.新型城镇化的主要动力是( )A.人口数量增多B.生态环境改善C.社会经济发展D.用地规模扩大4.关于新型城镇化过程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A.破坏了原有的河网系统B.城市景观完全取代乡村景观C.影响和改变着地方文化D.破坏了所在地区的生态环境答案 3.C 4.C一般来说,城市化弹性系数越高,城市化对经济的推动越明显。
读“我国四个地区城市化弹性系数统计图”,回答5~6题。
5.据材料推断,最需要加快城市化进程的地区是( )A.东部与东北B.东部与中部C.中部与西部D.东北与西部6.与中西部相比,东部地区城市化弹性系数低的原因可能是( )A.矿产资源丰富B.农业生产发达C.地形平坦开阔D.产业过度集聚答案 5.C 6.D(2018·浙江省七彩联盟试题)读“杭州市1990~2016年建成区面积变化图”,完成7~8题。
7.图示现象表现的是( )A.逆城市化现象B.城市不断郊区化C.城市化进程加快D.城市中心区衰落8.据图推测,该市建成区面积的变化可能导致( )A.城市人口分布密度降低B.居民通勤距离增加C.城市“热岛”效应减弱D.地表径流下渗增加答案7.C 8.B城市化水平滞后程度=(城市化率-工业化率)/工业化率,其值为正说明城市化发展水平领先于工业化水平;其值为负说明城市化发展水平滞后于工业化水平。
2020届高考地理人教版(选考)一轮复习强化训练:城市化(含解析)
2020届高考地理人教版(选考)一轮复习强化训练城市化一、选择题一般认为城市化水平达到70%时进入城市化的高级阶段。
下图示意2010~2050年我国劳动力人口变化趋势(注:劳动力人口是指20~59岁男性人口及20~54岁女性人口)。
据此完成1~3题。
1.图中显示( )A.全国劳动力人口减少B.城镇非劳动力人口锐减C.农村劳动力人口剧增D.城镇人口多于农村人口2.我国进入城市化高级阶段的年份可能是( )A.2038年B.2040年C.2047年D.2050年3.据图推测,2020年后我国应( )①积极发展大中城市②提高制造业水平③积极扩大耕地面积④延迟退休年龄A.①③ B.①④C.②④ D.②③1.A 2.C 3.C 解析第1题,由图中全国总人口、城镇总人口、劳动力人口比重等数据,计算可知2010~2050年我国劳动力人口减少、城镇劳动力人口增加,说明农村劳动力人口在减少。
注意图示2010年农村人口多于城镇人口。
第2题,计算可知,我国2040年的城市化率为67.3%,2050年的城市化率为73.6%,说明我国2040~2050年间进入城市化高级阶段。
第3题,图示2020年我国劳动力比重仅为50%左右,且之后比重逐年下降,应采取延迟退休年龄、提高制造业水平等措施,减少对劳动力数量的需求。
下图为我国两城市不同年份的人口分布构成示意图。
读图完成4~5题。
4.图中显示,1992~2012年( )A.甲、乙两城市老城区人口均有所减少B.甲城市老城区人口比重变化幅度比乙城市小C.甲、乙两城市远郊区和县区人口数量比较接近D.甲城市近郊和新城区人口比重变化幅度比乙城市大5.甲、乙两城市处于城市化进程的( )A.逆城市化阶段B.初期阶段C.中期阶段D.后期阶段4.D 5.C 解析第4题,该图为人口分布构成图,表示人口比例变化,无法判断甲、乙老城区人口数量的多少,故A错误;由图可知,甲城市老城区人口比重变化幅度大于乙城市,故B错误;两城市远郊区和县区人口比例相当,但两城市人口总数不一定相同,其远郊区和县区人口总数可能有差别,故C错误;甲城市近郊和新城区人口比重变化幅度大于乙城市,故D正确。
2020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时精练 二十三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Word版含解析
2020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精品练习资料课时跟踪检测(二十三)城市化过程与特点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一、选择题(2019·河北五校联考)如图反映了世界较发达区域、欠发达区域1950~2050年城市和农村人口发展(含预测)情况。
读图,完成1~2题。
1.2007~2050年,世界人口预计将增加25亿,世界城市人口预计将增加31亿。
此两者之间的差额代表()A.人口自然增长率的提高B.农村向城市迁移的人口C.旧城区的改造D.逆城市化的进行2.据图可知()A.目前世界城市人口主要分布在城市化水平高的较发达区域B.1950~2050年较发达区域平均城市化水平随着逆城市化的进行而下降C.2020年世界城市人口在历史上首次超过农村人口D.未来人口增长将集中在发展中国家的城镇解析:1.B 2.D第1题,2007~2050年预计世界城市人口增加比世界人口增加多6亿,主要是城市化导致的。
故B项正确。
第2题,目前世界城市人口以欠发达区域(主要是发展中国家)为主;1950~2050年较发达区域城市化水平缓慢上升;2020年欠发达区域城市人口预计将超过其农村人口。
故选D项。
(2019·安徽江淮十校联考)如图表示世界及四个大洲城市化发展统计情况。
读图,完成3~4题。
3.据图可推断()A.目前北美洲平均城市化速度最慢B.亚洲城市化水平总体处于初期阶段C.城市化水平与城市化速度呈正相关D.非洲城市总体出现逆城市化现象4.城市化可能会导致()A.生物多样性增多B.雨季地表径流减少C.土地的质量改善D.城市热岛现象出现解析:3.A 4.D第3题,读图中曲线可知,北美洲城市化速度最慢;亚洲城市化水平总体处于中期加速阶段;从图中可知欧洲和北美洲地区城市化水平高,但现阶段城市化速度较慢;非洲地区城市化起步晚,水平低,处于城市化中期加速阶段。
第4题,城市化过程中,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使城市植被覆盖率下降,涵养水源能力变差,生物多样性减少;大面积地面硬化,地表水不易下渗,雨季地表径流增多;城市化过程对土地质量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加剧土壤侵蚀,土地质量下降;城市人口密集、工厂及车辆排热、居民生活用能的释放、城市建筑结构及下垫面特性的综合影响,易产生热岛效应。
2020版浙江新高考地理选考大一轮复习(课件+检测):2 第23讲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4.图中直观反映的是城市化中( ) A.城市人口的增加 B.城市用地规模的扩大情况 C.农村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 D.城市经济水平的提高
第六章 城市与环境
栏目 导引
第六章 城市与环境
5.城市面积不断扩大的同时,该图间接反映了其他变化,下列 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城市人口不断增加 B.乡村人口向城市不断迁移 C.城市规模变大,其服务功能增强,城市对经济的带动作用 增强 D.出现了卫星城,证明该城市不会再有空气污染、水污染、 固体废弃物污染等城市问题
分布
南美洲国家最为突出
印度、孟加拉国、印度 尼西亚等国
栏目 导引
2. 中国城市化特点
第六章 城市与环境
栏目 导引
第六章 城市与环境
1.目前英国城市化的特点之一是( ) A.城市发展快 B.城市化水平低 C.城市发展不合理 D.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答案:D
栏目 导引
第六章 城市与环境
图中的曲线示意中国、日本、意大利和法国四个国家的城 镇化率变化情况,曲线上的圆点表示各国不同高铁线路开始运 营的年份。读图,回答 2~3 题。
栏目 导引
第六章 城市与环境
3.下列关于城市化意义的说法,你认为不合理的是( ) A.城市化过程中能够大量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减小城乡差 别 B.随着城市化速度的加快,可以对周围农村地区的经济起到 较强的带动作用 C.一般情况下城市化能够较为有效地推动工业化的进程 D.因为城市化过程中,存在着城市与乡村争夺劳动力的情况, 所以会极大地降低整体社会效率
人 们 对 环 境 质 量 的 城市经济畸形发展,
要求提高,郊区基础 人口增长快,农村劳
设施完善
动力过剩
栏目 导引
第六章 城市与环境
2020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题组层级快练20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题组层级快练(二十)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时间:30分钟分数:90分)一、选择题(共11小题,每题4分,共44分)读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城市人口比重变化表,完成1-2题。
1.A.初期阶段B.中期阶段C.后期阶段D.逆城市化阶段2.目前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为( )①交通拥挤②住房紧张③出现逆城市化④城市环境质量不断提高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答案 1.B 2.A解析第1题,从表中可以看出目前我国的城市化水平为50%多,且增长速度较快,应处于城市化的中期加速阶段。
第2题,结合我国城市化率的变化可知目前我国正处于城市化的中期加速阶段,在该阶段,容易出现大城市人口急剧增多、交通拥挤、住房紧张、城市环境恶化等问题;目前我国还没有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2016·江淮十校联考)标准值是指一个国家某数据与世界平均水平之差的标准化数值。
图甲示意我国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水平关系演变路径,图乙示意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水平关系象限。
读图,完成3-4题。
3.1965-2005年,我国属于图乙中的( )A.Ⅰ型B.Ⅱ型C.Ⅲ型D.Ⅳ型4.据图分析,下列关于我国城市化和经济发展水平说法正确的是( )A.1965-2005年,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水平同步提升B.1975-2005年,城市化进程慢于世界平均水平C.1985-1995年,城市化进程快于经济发展D.1995-2005年,城市化进程快于经济发展答案 3.C 4.D解析第3题,从图甲可以分析,无论是我国的城市化水平标准值还是人均GDP标准值都为负值,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所以应属于图乙中的Ⅲ型。
第4题,1965-2005年间,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水平都在变化,但并非完全同步;1975-2005年间,我国城市化水平与世界平均水平的差距在缩小,因此我国城市化进程要快于世界平均水平;1985-1995年间和1995-2005年间,城市化进程是否快于经济发展要看图中线的倾斜程度。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系列练习:城市化过程和特点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系列练习:城市化过程与特点一、选择题下图是我国城市化发展阶段示意图。
读图,回答1~2题。
1.目前,我国城市化进程正处于()①大城市化阶段②郊区城市化阶段③逆城市化阶段④再城市化阶段A.①② B.②③C.③④ D.②④2.阶段Ⅱ中,城市中心人口密度下降的主要原因有()①交通通达性差②地价昂贵③污染严重④远离商业中心A.①③ B.②④C.①④ D.②③解析:1.A 2.D第1题,目前,我国许多地区的城市化进程正处于阶段Ⅰ城市人口增长阶段即大城市化阶段,而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的城市化进程则正处于郊区城市化阶段。
第2题,阶段Ⅱ中,郊区人口增长速度远大于城区,城区的人口密度则有所下降。
这一方面是因为城区地价高,部分居民迁到了郊区;另一方面是因为城区污染严重,人们选择了环境相对优越的郊区。
下图是我国某城市发展过程中1990年和2013年的比较图。
读图回答3~4题。
3.图中直接表现出来的城市化的主要标志是()A.城市总人口增加B.城市用地规模扩大C.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D.城市工业部门更齐全4.从1990年到2013年该城市的工业部门大部分由城区迁移到郊区。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①加快郊区城市化②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③缓解城区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④与郊区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有很大关系A.①② B.①②③C.①②④ D.①②③④解析:3.B 4. D第3题,对比两图可以明显看出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第4题,工业部门外迁必然会加快郊区、乡村城镇化步伐,从而利于缩小城乡差别。
城区污染严重是推力,郊区基础设施完善是拉力。
下图中四条折线示意中国、全世界、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水平及其变化趋势。
读图回答5~6题。
5.图中代表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折线是()A.甲B.乙C.丙D.丁6.2000年后,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提高带来的主要影响是()A.促进区域经济发展B.工业产值的比重持续增大C.城市环境趋于恶化D.城市中心区人口不断增多解析:5.D 6.A第5题,我国城市化起步晚、水平低,但发展速度快,目前我国城市化水平处于中期发展阶段,速度超过发达国家;发达国家城市化起步早、水平高。
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强化训练:城市化过程与特点(解析版)
新高考地理第一轮复习强化训练城市化过程与特点一、选择题下图为“四国城市人口比重变化示意图”。
读图完成1~2题。
1、21世纪以来,城市化水平最高、发展速度最快的分别是( ) A.甲、丁 B.乙、丁C.乙、丙 D.甲、丙2.最早出现逆城市化现象的是( )A.甲 B.乙 C.丙 D.丁答案:1.D 2.A解析:第1题,注意题干要求的是21世纪以来,由图可知甲城市人口比重最高,而丙自2000年后曲线上升趋势最明显。
城市化水平最高、发展速度最快的分别是甲和丙,选D。
第2题,四条曲线只有甲在2000年之后,城市人口比重出现下降,可知最早出现逆城市化现象的是甲,选A。
京津冀地区包括北京、天津及河北的唐山、保定、廊坊等11个地级市和23个县级市,是我国重要的经济“增长极”。
读“2005~2014年京津冀地区城镇人口数量变化及三次产业从业人员比重变化趋势图”,回答3~4题。
3.京津冀地区( )A.2013~2014年城镇化速度最快B.2014年城镇化率接近75%C.城镇化水平较高,发展速度较快D.逆城市化现象大规模蔓延4.在城镇化趋势下,京津冀地区( )A.第一产业的产值不断下降B.就业结构重心向第二产业转移C.第二产业趋向发展重工业D.第三产业成为推动城镇化发展的主要力量答案:3.C 4.D解析:第3题,根据材料“是我国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及图中城镇人口数量的变化和从事第三产业的人口比重变化情况可以推断,京津冀地区城镇化水平较高,发展速度较快,C项正确;据图判断,2009~2010年城镇化速度略快于2013~2014年,A项错误;图中没有城镇化率的数值信息,B项错误;由图可知,城镇人口数量一直在增加,因此不可能出现逆城市化现象大规模蔓延的情况,D项错误。
第4题,从事第三产业的人口比重不断上升,而且人口数量庞大,结合北京、天津的城市职能等可以推断,第三产业成为推动京津冀地区城镇化发展的主要力量,D项正确;据图判断,从事第一产业的人口比重不断下降,但是第一产业产值受到自然条件、科技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无法判断产值是否不断下降,A项错误;根据三次产业从业人员比重的变化可以判断就业结构重心向第三产业转移,B项错误;京津冀地区工业体系较完善,且发展早,现在趋向于发展高新技术产业,C项错误。
高中地理必修二城市化过程与特点练习卷
高中地理必修二城市化过程与特点练习卷选择题下面的四幅图中,能正确反映城市发展一般规律的是读下图,回答小题。
【小题1】图中四条曲线分别代表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水平、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和发达国家城市人口,它们对应的曲线分别是下图表示美国、英国、法国、墨西哥、巴西、埃及、印度、日本、印度尼西亚九国从1973年~1986年以及1987年~2000年两个时段内的城市化增长速度。
据图完成小题。
【小题1】导致图中某国两个时段内的城市化年增长速度均为九国中最慢的主要原因是据武汉市规划局、国土局介绍,武汉已总体规划了6大放射性楔形绿色生态廊道:①大东湖水系道观河—涨渡湖—大东湖、②武湖水系木兰山—武湖—天兴洲、③府河水系巨龙湖—府河—金银湖、④后官湖水系九真山—索河—汉阳六湖、⑤青菱湖水系斧头湖—鲁湖—青菱湖、⑥汤胡水系梁子湖—龙泉山—汤逊湖。
结合图及所学知识完成小题。
【小题1】打通这些廊道,将改善武汉市①城市用地规模扩大②城市绿地面积增加③逆城市化④城市空气质量进一步改善⑤城市总人口数量增加读某城市发展阶段图,回答小题。
【小题1】下图中能正确反映Ⅱ阶段城市人口密度与距离市中心的远近两者之间关系的是【小题2】Ⅱ阶段城市不会发生的现象有如图中箭头①②③④分别表示资金、技术、工业、人口流动方向。
据此回答小题。
【小题1】该图所示的含义是读聚落演变示意图,回答小题。
【小题1】聚落从阶段I演变到阶段Ⅱ,与此相对应的是综合题读图甲和图乙,完成下列问题。
1图甲中,A、B、C、D阶段反映的是____________过程,说明该过程的主要标志。
2图甲中E—F所反映的现象为____________,简述其成因。
3依据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世界上的国家和地区分为两种类型。
指出图乙中①属于__________国家,②属于______国家。
分别说明其劳动力就业结构的特点。
根据以下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我国近几年来城市化率变化图。
高三地理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试题答案及解析
高三地理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试题答案及解析1.综合城市化水平是从经济、产业结构、人口、生活方式、城镇基础设施水平等方面考虑的更能反映城市化内涵的一项综合指标。
1978--2008年,北京市城镇人口增加了960.1万人,其中北京郊区乡村人口只占全市城镇人口增加数的l 4.23%。
下图示意北京市人口城市化水平和综合城市化水平趋势比较。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北京市城市化表现出的特点是()A.人口城市化与综合城市化速度基本同步发展B.人口城市化水平与综合城市化水平差距持续减小C.1989年后人口城市化速度急剧加快D.人口城市化和综合城市化发展趋向协调【答案】D【解析】读图,北京人口城市化水平高,增长速度慢,综合城市化速度发展快,A错。
人口城市化水平与综合城市化水平差距呈波动减小,B错。
1989年人口城市化速度急剧加快,89年后又减慢,C错。
人口城市化和综合城市化发展趋向协调,保持均衡水平,D对。
【2】1978—2008年,北京城市化过程所暴露的问题有()①城市化发展速度将逐步趋缓②滞后城市化表现突出③城市人口增长过快,且以机械增长为④郊区城市化发展滞后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答案】C【解析】1978—2008年,北京城市化过程中,城市化水平提高,发展速度将逐步趋缓,不是城市化的问题,①错。
人口城市化水平高于综合城市化水平,是虚假城市化表现,②错。
城市人口增长过快,且以机械增长为主,导致城市化问题,③对。
郊区城市化发展滞后,④对。
所以C对。
【考点】城市化过程的特点,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2.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下图为阿拉伯半岛示意图。
材料二沙特通过组建世界级石化生产基地及世界级石化企业,已成为世界石化生产重地。
截至目前,沙特已在其东海岸和红海沿岸分别布局了朱拜勒、延布两个大型石化生产基地。
(1)阿拉伯半岛大部分地区的地形是________,判断理由是什么?(2)①地气候成因是什么?②地的气候特征是什么?(3)幼发拉底河是世界著名河流,其河流下游水量的变化特征是越往下游越小,其原因有哪些?(5分)(4)该地区城市化水平较高的原因有哪些?(5)朱拜勒工业城发展石油加工业的优越区位条件有哪些?【答案】(1)高原等高线较稀疏且大部分地区海拔在500 m以上。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必考点专练:城市化过程与特点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必考点专练:城市化过程与特点一、选择题读我国中部某城市过程过程图,回答1~2题。
1、该地城市化过程的主要表现是( )①城市用地规模扩大②城市人口增加③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持续上升④城市人口文化水平提高⑤劳动力从第二、三产业向第一产业转移A.①④⑤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2、促进图示地区城市化的主要因素有( )①政策②科技③交通④工业A.①③B.①②C.③④D.②④1.D2.C【解析】:第1题,在城市化过程中,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持续上升,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
第2题,从图中可看出,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交通运输网络化不断加强,呈综合化趋向;交通和工业的发展带动城市规模的扩大,相应地原来城郊的部分农村地区转变为城市。
考点:城市化过程及影响因素读图完成3~4题。
3、城市化第Ⅱ阶段,主要出现A.城市环境质量下降 B.逆城市化现象C.一、三产业就业比重上升D.生物多样性增多4、当前,下列国家中最可能处于城市化第Ⅲ阶段的是A.埃及 B.中国C.德国 D.印度3、A4、C【解析】3、图示城市化第Ⅱ阶段,城市人口比重迅速上升,为城市化迅速发展阶段,则由于人口和工业的迅速发展,导致城市环境质量下降。
故选A项。
4、城市化第Ⅲ阶段表示城市化水平高,故为发达国家,选C项。
读下表,完成5~6题。
5、表格中的四个地区,城市化水平最高的是( )A.甲 B.乙 C.丙 D.丁6、具有甲地区城市化状况特征的国家多分布在( )A.非洲 B.欧洲C.北美洲 D.大洋洲5、D6、A【解析】5、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城市化水平高低的标志。
以此计算即可。
6、甲地区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计算为35%,城市化水平较低,故判断为发展中国家,故选A项。
考点:城市化过程及特征下图为我国六次人口普查城市化水平变化图。
读图完成第7题。
7.关于中国城市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2010年中国城市人口比重为60%B.城市化进程已推进到成熟阶段C.逆城市化现象很普遍D.构建和谐人居环境是城市的发展趋势之一7、D【解析】 2010年我国城市化水平为49.68%”,东部地区的城市化水平远远高于这个平均数,故东部地区城市人口大于农村人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一、选择题图甲是1978~2011年我国城镇化率与三大产业就业比重变动图,图乙是我国城镇化率与GDP增速变动图。
读图,完成1~3题。
1.图甲中表示城镇化率的是( )A.①B.②C.③D.④2.据图推断 ( )A.1978~2011年第二产业就业比重一直高于第三产业B.1978~2011年城镇化率增速与GDP增速始终呈正相关C.1978~2011年产业结构整体上不断优化D.2011年第一、二产业就业比重相同3.当前,我国大城市不堪重负,中小城市发展滞后,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或影响是( ) A.区域产业发展、公共资源配置均衡B.户籍制度改革迟缓C.国家政策倾斜差异大D.区域社会经济差距增大1.D 2.C 3.D [第1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加快,2011年我国城市化处于中期阶段(城镇化率超过50%);产业结构中第一产业比重不断下降,第二、三产业比重不断上升,且第三产业上升速度较快。
因此,图中①代表第一产业,②代表第二产业,③代表第三产业,④代表城镇化率。
第2题,1978~2011年,第一产业就业比重不断下降,第二、三产业就业比重不断上升,且第三产业就业比重上升速度较快,反映出产业结构整体上不断优化,C对。
第3题,区域产业发展、公共资源配置等不均衡是造成城市发展差异的主要原因;户籍制度改革迟缓对大中小城市发展都有一定的影响;在国家政策层面,政府对大中小城市的倾斜差异小,甚至更倾向于鼓励加快中小城市的发展;城市发展差异可能会进一步加大不同区域社会经济的差距。
]随着中国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城市新区建设和旧城改造衍生出一系列城市剥夺现象。
例如,医疗教育设施等资源空间配置的不合理;生活服务设施空间发展的不均衡;快速交通建设产生的局部噪音干扰等。
城市居住环境剥夺现象是城市化过程中由于政府政策和市场排斥的作用,某些区域(如居住小区)对城市绿地空间、公共服务设施、生活和商业设施等具有较低的可获得性。
下图示意郑州市城市剥夺现象分布状况。
据此完成4~6题。
4.城市居住环境剥夺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城市生产力水平低B.城市化速度过快C.逆城市化现象明显D.城市劳动力不足5.郑州各项设施建设最完善的是( )A.二七区B.管城回族区C.惠济区D.金水区6.对于噪声环境剥夺型城区,应( )A.限制人员通行B.加强隔离墙建设C.禁止工程建设D.减少工业生产4.B 5.D 6.B [第4题,从材料可以看出,城市居住环境剥夺现象是城市服务功能不能满足城市居民需要而产生的,因此其出现的主要原因是城市化速度过快,城市基础设施和服务不能满足居民需求。
第5题,从图中可以看出,郑州市金水区基本属于无剥夺型区域,即其各项设施和服务基本满足居民需求,表明其设施建设最为完善。
第6题,噪音主要是由交通、城市建设、工业生产产生的,限制人员通行、禁止工程建设、减少工业生产虽然会减少噪音,但是会影响居民正常的生活、生产,不可取;通过修建隔离墙可以降低噪声对居民的影响。
]十九大报告中提到了开展创建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和绿色出行等行动。
城市森林花园被誉为“住房4.0”,在建筑设计中每家都有单独的庭院,外墙长满绿色植物,还有一处两层楼高的空中室外私人小院及一块几十平方米的土地,可种树、种花、种菜、遛狗、养鸟等。
城市森林花园一处建筑就相当于一片森林,使住在繁华城市中心的人们实现“回归大自然”的梦想。
读“住房3.0”和“住房4.0”景观对比图,完成7~8题。
7.建设“住房4.0”可以 ( )①增加城市绿地②促进城市化深度发展③改善城市居民居住环境④改善市内大气环境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8.从大气循环和水循环的角度看,“住房4.0”可以( )①减轻城市热岛效应②增大城市风强度③增加城市地下径流④增加城市空气湿度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7.B 8.C [第7题,建设“住房4.0”可以增加城市绿地,绿地的调节功能可以改善城市居民居住环境、改善市内大气环境,但由于建筑不占用陆地实体空间,因此不能促进城市化深度发展。
第8题,“住房4.0”增加了绿地,可以减轻城市热岛效应、增加城市空气湿度;减小城市风强度,对城市地下径流影响较小。
]新城市主义是20世纪90年代初针对北美城市化问题而形成的一种城市规划和发展理念。
新城市主义主张建立以公共交通为中枢的步行化城区,即以公交站点为中心,以400~800 m(5~10分钟步行距离)为半径,建立集工作、商业、文化、教育、高居住密度等功能为一体的城区,以实现各个城市组团紧凑布局的协调发展模式。
下图示意新城市主义理念下的步行化城区。
据此完成9~11题。
9.新城市主义理念下,步行化城区建设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重点解决城市( )A.向郊区的无限度蔓延B.人口集聚带来的就业困难C.基础设施的年久失修D.房价昂贵导致的住房紧张10.步行化城区的规划设计适宜于( )A.小城镇的远期人口规划B.中等城市的产业结构调整C.大城市的旧城改造项目D.城市群的合理布局11.步行化城区对外联系的交通方式,带来的有利影响是( )A.满足城区居民的多种需求B.尊重传统独特的建筑风格C.密布商业网点,发展中心商务区D.避免交通拥堵,减少环境污染9.A 10.C 11.D [第9题,新城市主义理念下,步行化城区建成集工作、商业、文化、教育、高居住密度等功能为一体的城区,以实现各个城市组团紧凑布局的协调发展模式。
高密度、紧凑布局,说明建设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重点解决城市向郊区的无限度蔓延。
不能解决人口集聚带来的就业困难、基础设施的年久失修、房价昂贵导致的住房紧张问题。
第10题,新城市主义是20世纪90年代初针对北美城市化问题而形成的一种城市规划和发展理念。
步行化城区的规划设计是为了解决城市化问题,适宜于大城市的旧城改造项目。
城市规模越大,城市化问题越严重,主要针对的是大城市。
城市内规划,不是城市群的合理布局。
第11题,步行化城区对外联系的交通方式,以公交站点为中心,带来的有利影响是避免交通拥堵,减少环境污染。
公交是客运,不能满足城区居民的多种需求。
与尊重传统独特的建筑风格无关。
集多功能为一体的城区,没有中心商务区。
]二、非选择题12.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存在相关性。
中国城市化进程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图1示意我国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关系的演变路径(图中数据经某种标准化处理所得,数据并不是城市化率和人均GDP的绝对数据值)。
图2为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水平关系象限图,图中将二者关系划分为四种基本类型。
(1)读图1,简述1965~2005年我国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水平演变的特点。
(2)结合图1、图2,判断1965~2005年我国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水平二者之间关系的类型,并说明该类型的主要特点。
(3)评价1995年后我国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间的关系,并提出改进措施。
[解析] 第(1)题,图1中显示,1965~1975年间,城市化率和人均GDP处于下降状态,说明城市化进程缓慢,1975年以后,城市化进程逐步加快。
第(2)题,从整体上看,1965~2005年间我国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水平二者之间关系为低级协调型。
第(3)题,经济发展快,城市化进程快,二者之间应是相互促进的关系,应防止二者之间的不协调发展。
[答案] (1)特点:1965~1975年,城市化率和人均GDP处于下降状态,城市化进程与经济发展水平缓慢。
1975~1995年,城市化进程与经济发展水平均稳步回升。
1995~2005年,城市化进程与经济发展水平显著上升,城市化进程增速加快。
(2)低级协调型;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
(3)经济发展带来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又加速了经济发展。
1995年后城市化速度远快于经济发展速度,导致我国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关系并不协调。
这种不协调可能造成城市人口过度密集、地价过快上涨、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城市环境恶化等问题。
措施:加快经济发展,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合理控制城市人口过快增长,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13.(2019·河北省石家庄市模拟)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南宁市位于以邕江河谷为中心的盆地之中,盆地向东开口,南、北、西三面均为山地围绕,河流汇集于盆地形成向心状水系。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南宁市城市热岛效应显著增强,对城市发展产生的负面影响日益突出。
南宁市从城市总体规划角度构建城市降温通道,以期缓解与减轻城市热岛效应。
下图示意南宁市降温通道实施规划。
(1)阐释南宁市降温通道缓解热岛效应的基本原理。
(2)指出南宁市降温极核和降温节点的分布特点,并推测其土地利用类型。
(3)说明降温极核除降温功能之外的生态社会效益。
(4)除建设降温通道外,请你再为南宁提出三种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的措施。
[解析] 第(1)题,降温通道缓解热岛效应的基本原理主要从河水与道路的比热容差异、增强通风性等方面分析。
第(2)题,读图可知,降温极核主要分布在城市边缘,应主要是农业用地、水利设施用地、公园与绿化用地。
降温节点主要分布在城市内部,应主要是城市公园与绿化用地。
第(3)题,由上题可知,降温极核主要是农业用地、水利设施用地、公园与绿化用地,除了降温功能之外,还能涵养水源、保持水土、保护生物多样性、发展旅游业等。
第(4)题,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的措施很多,主要有减少人为热的排放;加大建筑物的反射率;铺设透水砖,储存雨水,降低路面温度;提高能源利用率,发展循环经济;控制人口规模,建设卫星城等。
[答案] (1)南宁市的一级降温通道由邕江水系和城市主干道组成。
邕江水体比热容大于混凝土和柏油路面,两者吸收相同热量,温度上升幅度不同,形成温差,加大了热力环流的循环速度,起到降温效果;河流又可以通过蒸发降温,并可将部分热量带出城外,使城区温度降低。
降温通道可以将郊区凉爽的风引入城区,从而缓解热岛效应。
(2)降温极核主要分布在城市边缘;降温节点主要分布在城市内部。
降温极核用地:农业用地、水利设施用地、公园与绿化用地。
降温节点用地:城市公园与绿化用地。
(3)能够涵养水源,保持水土,保护生物多样性,为南宁市提供青山绿水的宜居环境,成为城市居民节假日旅游的目的地,游览功能显著。
(4)措施:提高建筑物隔热材料的质量,减少空调使用量,减少人工热的排放;建筑物淡色化,以增加太阳辐射的反射量;用透水砖铺设人行道,以储存雨水,降低路面温度;提高能源利用率,改燃煤为燃气;节能减排,提倡低碳生活,发展循环经济;控制城市的人口和用地规模,积极建设卫星城等。
(任答三种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