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扬州韩绰判官、无题导学案

合集下载

《寄扬州韩绰判官》教学案

《寄扬州韩绰判官》教学案

第六专题诗国余晖中的晚唐诗《寄扬州韩绰判官》课前自主学习(学案)学习目标1、引导学生品读古诗,想象诗中的景色,感悟作者对故人、故地的思念之情。

2、了解作者寓情于景,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知人论世1.了解作者杜牧是晚唐大家,诗、赋、古文均擅长,书画也精。

他在诗歌上的艺术成就是以七绝最为人称道,诗写得感慨深切,情辞新秀,其次是七律。

他的咏史怀古诗有一种伤今怀古的忧患意识。

诗受杜甫、韩愈影响较深。

总体上说,杜诗是以明丽的意象和俊逸的风骨,加上他特有的历史感所形成的诗的深远开阔的视野,构成了一种特殊境界。

与李商隐齐名,也称“小李杜”。

有诗文集《樊川文集》。

2.相关知识十年一觉扬州梦淮南节度使牛僧孺镇守扬州时,辟杜牧为掌书记。

杜牧在扬州颇好游宴,纵情声色。

当他接到任命调离扬州时,他的幕主牛僧孺给他饯行。

席间,牛僧孺取出一个大盒子,交给杜牧。

杜牧打开一看,里面全是牛之手下关于杜牧行踪的报告,写着:“某年某日,杜书记在某处宴饮(或在某妓院歇宿)。

”杜牧看了,很是惭愧。

牛僧孺劝他不要因为生活小节而影响将来的事业。

杜牧听了,很是感激。

离开扬州,写下了《遣怀》诗以纪念扬州生活: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3.文题背景唐代的扬州,是闻名海内外的大都市,很多文人墨客都特别向往,留下了很多美好的诗句“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明月在扬州”“人生只合扬州死,禅智山光好墓田”。

对于扬州,杜牧的感情是复杂的。

他早年仕途失意,曾十年浪迹江南,扬州是他呆得最多的地方。

他在那里游山玩水,出入寺院,自得其乐,还进出秦楼楚馆,倚红偎翠,以酒为伴,过着放浪形骸的生活。

扬州是他潦倒江湖而不堪回首的地方,但也是他享受生活、饱览江南名胜与美女的所在。

此诗是杜牧被任为监察御史,由淮南节度使幕府回长安供职后所作,具体写作时间约在公元835年(唐文宗大和九年)秋或836年(开成元年)秋。

“性疏野放荡”的杜牧,在这样的环境中,常出没于青楼倡家,有不少风流韵事,韩绰在这方面是他同道,所以回到长安后写诗寄赠。

寄扬州韩绰判官、无题 导学案答案

寄扬州韩绰判官、无题 导学案答案

《寄扬州韩绰判官》导学案答案合作探究1、.说说“青山隐隐水迢迢”中两个叠词“隐隐”、“迢迢”的表达作用。

“隐隐”和“迢迢”这一对叠词,一方面画出了山清水秀、绰约多姿的江南风貌,另一方面隐约暗示着诗人与友人之间山遥水长的空间距离,那抑扬的声调中仿佛还荡漾着诗人思念江南的似水柔情。

2、后两句话展现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寄托了什么样的情感?展现了二十四桥拱月,玉人浴辉吹箫的明丽画面。

这是诗人臆想中秋后月夜的扬州,也是诗人早年生活在扬州时景象的又一次重现,同时又寄托着对别后的扬州和友人的殷切思念。

检测与总结想一想,诗人在这首诗里是如何营造意境的?本诗意境的营造,是通过意由境生的方法来实现的,即所谓的“触景生情”。

诗人状写的虽然不是眼前之景,但由于他有过一段在扬州风流浪漫的生活经历,所以虽是遥想也如在目前。

青山隐隐,绿水如带,这是远景;明月之下,二十四桥,玉人吹箫,这是近景;秋尽江南,风景依旧,箫声悠扬婉转;此时此刻,此景此情,无不使人浮想联翩。

诗人本来是探问朋友的近况,却故意用玩笑的口吻调侃对方,遥想韩绰在此秋尽之时,每夜在何处教歌妓吹箫。

这种调侃中也流露出诗人自己对“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的感喟,这也使诗歌平添了更多韵味。

课堂拓展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题扬州禅智寺杜牧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

青苔满阶砌,白鸟故迟留。

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

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注唐文宗开成二年(837),杜牧的弟弟患眼病寄居扬州禅智寺。

当时,杜牧任监察御史,分司东都洛阳,得知消息,即携眼医石生赴扬州探视。

唐制规定:“职事官假满百日,即合停解。

”杜牧因假逾百日而离职。

(1)此诗着意写禅智寺的什么特点?是从哪几个角度来写这个特点的?结合全诗加以分析。

答案写出禅智寺静寂的特点。

角度及分析:①以动即“蝉噪”反衬出禅智寺的静,静中见闹,闹中见静,秋雨秋风则烘托出禅智寺的冷寂;②从视觉角度写静,青苔、白鸟,似乎是所见之物,信手拈来,却使人倍觉孤单冷落;③从明暗的变化写静,于浓阴暮霭的幽暗中见静,“斜阳下小楼”,从暗中见明来反补一笔,颇得锦上添花之致。

寄扬州韩绰判官(杜牧)教学设计

寄扬州韩绰判官(杜牧)教学设计

寄扬州韩绰判官(杜牧)教学设计寄扬州韩绰判官(杜牧)教学设计一、引言杜牧是唐代文学家,他的《寄扬州韩绰判官》是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歌作品。

通过此教学设计,我们旨在帮助学生深入了解这首诗的作者、背景、意境以及修辞手法,并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和创作能力。

二、背景介绍1. 杜牧简介杜牧(803年-852年),唐代文学家、政治家、音乐家,字牧之,号攀卧先生。

他的诗与文在当时非常受欢迎,被后人誉为“杜工部”。

2. 《寄扬州韩绰判官》简介《寄扬州韩绰判官》是杜牧创作的一首七绝,描绘了主人公思念远方亲友的情感。

这首诗通过寄扬州韩绰判官的方式,表达了作者对家人和朋友的思念之情。

三、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了解杜牧的生平和文学成就;- 理解《寄扬州韩绰判官》的背景和主旨;- 掌握诗中的修辞手法和意境。

2.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提高学生的表达和创作能力;- 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和理解能力。

四、教学内容及方法1. 教学内容:1) 杜牧的简介及其《寄扬州韩绰判官》的背景解读;2) 诗歌的鉴赏与分析;3) 诗歌的意境与修辞手法;4) 学生的作文创作。

2. 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讲述杜牧的生平、《寄扬州韩绰判官》的背景及鉴赏,提高学生对杜牧及其作品的了解;2) 分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3) 模仿创作法:引导学生通过模仿《寄扬州韩绰判官》的写作风格,进行自由创作;4) 展示评比法:鼓励学生将自己的作品展示给全班,并进行互评。

五、教学步骤1. 导入(5分钟):通过简要介绍杜牧的生平和文学成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课堂讲解(15分钟):解读《寄扬州韩绰判官》的背景和主旨,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3. 小组讨论(2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共同阅读诗歌并交流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4. 模仿创作(25分钟):引导学生通过模仿《寄扬州韩绰判官》的写作风格,进行自由创作。

寄扬州韩绰判官(杜牧)教案

寄扬州韩绰判官(杜牧)教案

寄扬州韩绰判官(杜牧)教案寄扬州韩绰判官(杜牧)教案杜牧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他的作品以咏史、田园诗最著名。

其中,他的《寄扬州韩绰判官》一文以其豪迈的情怀和独特的写作手法,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以下是针对这篇作品的教案设计,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诗。

一、教学目标1. 熟悉诗人杜牧及其作品《寄扬州韩绰判官》;2. 能够分析诗歌的主题、情感和意境;3. 能够理解诗歌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并运用这些手法进行创作。

二、教学内容1. 导入:通过一个与扬州相关的问题引入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 阅读:让学生轮流朗读整首诗,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3. 分析:指导学生分析诗歌的主题和情感,并探讨杜牧的写作手法;4. 欣赏: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意境,体会其中的美和哲理;5. 创作:让学生运用所学的修辞手法,创作一篇类似主题或情感的短文。

三、教学步骤1. 导入(10分钟)教师向学生提问:“你们对扬州有了解吗?扬州有哪些特色和名胜古迹?”引导学生回答,激发对扬州的好奇和兴趣。

2. 阅读(15分钟)学生轮流朗读《寄扬州韩绰判官》。

鼓励学生踏实地读,注意把握诗歌的整体语感。

3. 分析(15分钟)学生小组合作,分析诗歌的主题和情感,并找出诗歌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包括比喻、拟人等。

教师适时给予指导和讲解,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杜牧的写作意图。

4. 欣赏(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诗歌中的意境,帮助学生理解诗歌中的美和哲理。

可以通过逐句解读或按段落组织的形式进行。

5. 创作(20分钟)学生个人或合作完成一篇类似主题或情感的短文。

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的修辞手法,提高写作的表达能力。

6. 总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强调诗歌的韵律之美、情感之深和意境之美。

鼓励学生继续关注杜牧的其他作品,并开展更多创作实践。

四、教学延伸1. 学生可以继续学习杜牧的其他作品,并进行比较分析;2. 学生可以将所学的修辞手法应用到其他文学作品中,并进行分析和创作;3. 鼓励学生参加或组织诗歌朗诵比赛,展示自己的才华。

寄韩绰判官教学设计

寄韩绰判官教学设计

寄韩绰判官教学设计引言教学设计是教师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内容和特点,运用教学方法和手段,灵活安排教学活动的过程。

好的教学设计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提高学习效果。

本文以“寄韩绰判官教学设计”为标题,将介绍一种基于学生合作学习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背景与目标1. 教学背景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关于中国古代的司法制度和案例审理流程。

学生已经学习过相关的知识点,但对于其中的细节和案例的具体处理方式还存在一定的模糊和困惑。

2. 教学目标a) 知识目标:了解中国古代的司法制度和案例审理流程,掌握相关的关键词汇和术语。

b) 技能目标:通过案例分析,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c)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法律和公平正义的认识和尊重。

二、教学步骤与内容1. 热身活动:展示相关图片或短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课堂讲解:通过讲解介绍中国古代的司法制度和案例审理流程,包括官员的职责和法律程序等。

3. 案例分析:选择一个具体的案例,将案件的背景、当事人及其观点以及审判的结果呈现给学生。

4. 小组合作:将学生分为小组,要求他们在小组内讨论,并根据案例中提供的信息给出自己的判决意见。

5. 辩论环节:每个小组派代表,分别陈述自己的判决意见,并与其他小组进行辩论。

6. 总结讲解: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案例中的争议点和解决方法,并对案件的审判结果进行解读。

7. 提出扩展问题:鼓励学生进一步思考,提出有关司法公正与个人道德选择之间的冲突和平衡的问题。

三、教学方法与评价1. 教学方法a) 展示法:通过展示相关图片和短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引起学生的注意。

b) 讲解法:通过简洁清晰的讲解,向学生介绍中国古代的司法制度和案例审理流程,帮助学生建立相关的知识框架。

c) 合作学习法:将学生分为小组,通过小组内的讨论和辩论,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评价方式a) 组内评价: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和辩论,通过小组内互相评价和批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表达能力。

寄扬州韩绰判官导学案

寄扬州韩绰判官导学案

寄扬州韩绰判官导学案前言:寄扬州韩绰判官是一篇很有意义的传世名作,故文中的内容也是我们需要认真研读和思考的。

本导学案将围绕这篇文章展开,帮助大家深入理解和欣赏这篇经典之作。

一、背景介绍寄扬州韩绰判官是唐代文学家杨炯所写的一篇书信。

书信的背景是唐末安史之乱,全国混乱不堪,各地兵戈连绵。

这封信是杨炯写给他的好友韩绰,他的好友韩绰当时正在扬州担任判官。

杨炯在书信中表达了对韩绰的思念之情,同时也让韩绰知道了他在洛阳的近况。

二、文学特点分析1. 字句简练明了在寄扬州韩绰判官这篇文章中,杨炯运用了很多简练明了的字句。

例如,他用“闲行”、“闲居”等词语来表达自己此刻的情况。

这些简练的字句使文章更加通俗易懂,深入浅出。

2.善用对比手法文章中,杨炯通过对比手法来突出自己与韩绰的不同处。

他描述自己“以冯唐之雅望,构陈谢之文章”,以此来彰显自己的才学和文采。

而对比之下,他称赞韩绰“成竹在胸,将之无愧”,将韩绰的聪慧才干置于自己之上。

三、思考与探究1. 寄扬州韩绰判官这篇文章让我们明白了什么?寄扬州韩绰判官这篇文章通过信件的形式展现了杨炯对友人的思念之情,也表达了对时局的关注。

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人情的温暖和时代的变迁。

同时,这篇文章也反映出了韩绰的才华和政绩。

通过阅读这篇文章,我们能够了解到唐末时期的社会背景和人们的生活状态。

2. 文中的对比手法起到了什么作用?在文中,杨炯通过与韩绰的对比来突出韩绰的才华和聪明才智。

这种对比手法使得韩绰在读者心中更加突出,也表现出杨炯对韩绰的赞美和钦佩之情。

四、分析与评价寄扬州韩绰判官是杨炯的一封书信,也是一篇优秀的文学作品。

杨炯在文章中以真情实感描写了自己的思乡之情和对友人的思念之情,这使得整篇文章充满了温情与情感。

杨炯运用简练明了的文字和对比手法,使文章更加易懂并突出了韩绰的才华和政绩。

这篇文章既具有感人肺腑的情感,又展现了杨炯的才学和文采,是一篇值得我们深入研读和欣赏的作品。

结语:通过对寄扬州韩绰判官这篇文章的阅读与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唐末安史之乱的历史背景,感受人情的温暖与变迁。

【优化教案】高中语文《寄扬州韩绰判官》教学名师课件 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

【优化教案】高中语文《寄扬州韩绰判官》教学名师课件 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
寄扬州韩绰判官 杜牧
盐城市田家炳中学 仇玲丽




夜桥灯火连星汉,

水郭帆樯近斗牛。

——李坤《宿扬州》
《资治通鉴》载:“扬州庶甲天下,时人 称扬一益二。”唐宋时代既可与“天府之国” 的益州相比,清代康熙、乾隆多次下江南, 扬州达到鼎盛。
遣怀(杜牧)
落魄江南载酒行, 楚腰纤细掌中轻。 十年一觉扬州梦, 赢得青楼薄幸名。
玉人何处教吹箫
玉人:指美女,也 可指才男。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青山隐隐水迢迢,
秋尽江南草未凋。
首句从大处落墨,化出远景:青山逶迤, 隐于天际,绿水如带,迢递不断。“隐隐” 和“迢迢”这一对叠字,不但画出了山清水 秀、绰约多姿的江南风貌,而且隐约暗示着 诗人与友人之间山遥水长的空间距离,那抑 扬的声调中仿佛还荡漾着诗人思念江南的似 水柔情。
二十四桥明月夜
沈括《梦溪笔谈》: “扬州旧城南北十五里 一百五十步,东西七里 三十步,可纪者有二十 四桥。”
吴绮在《扬州鼓吹词·序》中 说:“出西郭二里许,有小 桥,朱栏碧甃,题曰‘烟花 夜月’,相传为二十四桥旧 址,盖本一桥,会集二十四 美人于此,故名。”
李斗在名著《扬州画舫录·卷 十五》中,认为:“廿四桥, 即吴家砖桥,一名红次句从近处落墨,化出近景:读之令 人如见月光笼罩的二十四桥上,吹箫的美 人披着银辉,宛若洁白光润的玉人,仿佛 听到呜咽悠扬的箫声飘散在已凉未寒的江 南秋夜,回荡在青山绿水之间。

寄扬州韩绰判官-北师大版选修唐诗欣赏教案

寄扬州韩绰判官-北师大版选修唐诗欣赏教案

寄扬州韩绰判官-北师大版选修唐诗欣赏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背景知识:了解唐朝的社会背景,掌握《寄扬州韩绰判官》的基本情节。

2.掌握诗歌分析方法:学生能够从诗歌的形式、内容角度分析和理解《寄扬州韩绰判官》这首诗歌。

3.掌握唐诗阅读技巧:学生能够运用诗歌阅读技巧,准确理解《寄扬州韩绰判官》这首诗歌。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分析诗歌的能力,提高其文学素养和审美水平。

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和写作能力。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与表达能力,提高其对诗歌的欣赏和理解。

2.培养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民族自信心,促进他们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与尊重。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诗歌鉴赏:了解诗歌的基本信息、作者、诗题等,分析其诗歌结构、表达方式和最重要的情感与思想。

2.诗歌比喻:掌握唐诗进行的比喻方法,了解比喻的作用和手法的差异性。

教学难点1.诗歌内涵:了解诗歌的深层含义,分析为什么选用这样的表达方式表现情感与思想,探索唐诗在基本诗歌元素上的发展。

2.诗歌风格:理解唐诗独有的风格特点,明确其与其他文学体裁的区别。

三、教学过程课前准备1.教师准备黑板、彩笔等教学工具。

2.教师准备唐诗《寄扬州韩绰判官》的诗歌原文及翻译,并向学生讲解其基本背景知识。

3.学生根据教师的要求,阅读并理解诗歌原文及翻译,做好预习。

正式教学1.导入:教师介绍唐诗《寄扬州韩绰判官》的背景知识。

2.知识点讲解:教师讲解唐诗分析的方法和技巧,并介绍《寄扬州韩绰判官》这首诗歌的内容和结构。

3.分组探讨:学生分组讨论诗歌中出现的比喻和其他修辞手法。

并从中解析比喻手法非常巧妙的方法,鞭辟入里且有名目(例如“绿肥红瘦”、“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等)的原因,以及比喻手法展示出的情感和思想。

4.诗歌鉴赏:随后,学生鉴赏唐诗《寄扬州韩绰判官》,分析其诗歌结构和表达,抓住情感和思想揭示的关键词和句子,并解释为什么用这些语言来表达这种情感和思想。

2019-2020年高中语文《寄扬州韩绰判官》教案 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

2019-2020年高中语文《寄扬州韩绰判官》教案 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

2019-2020年高中语文《寄扬州韩绰判官》教案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2.能借助注释,课后练习,展开想象,理解诗句意思,感受优美的意境,体会诗人与朋友之间的深厚友谊.教学重难点:理解诗句意思,感受优美的意境,体会诗人与朋友之间的深厚友谊.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在我国江南有一座小城---扬州,那里风景秀丽,景色宜人, 吸引了无数文人骚客留诗作画.我国唐代大诗人杜牧也曾留念忘返其间.他特别怀念与他共游扬州的好友韩绰,于是写下了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寄扬州韩绰判官>这首诗.板书课题, 齐读课题.二、读入情1.读一读《寄扬州韩绰判官》。

要求读准、读通,看看注释或借助字典查不懂的词.2.指数名学生读,正音.3.看看诗词的题目,你能发现什么?(指名答.)4.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呢?和你的伙伴一起反复读上三遍之后,再好好想想.5.读了这么多遍,让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指数名答.)三、品悟情1.诗人那浓厚的化不开的思念之情,都藏在哪个句子中呢?默读,画出来.2.指名答.3.“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从这句诗中你读懂了什么?(“隐隐”和”迢迢”这一对叠字,不但画出了山清水秀,绰约多姿的江南风貌,而且隐约暗寓着诗人对故地和朋友的思念之情.)4.学生同桌互相说一说;指名说.5.指导朗读,读出诗人怅然情怀.6.这句诗中诗人是借什么景物来抒发情感的呢?(指名答.)7.诗人为什么如此强烈地思念扬州好友呢?8.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下面那句诗的意思吗?小组内交流.9.引读“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二十四桥,以及明月夜均为扬州美景,诗人以调侃的语气问韩绰:在明月的夜晚,你这位风流才俊在何处与歌女们吹箫取乐呢?其实是诗人自己在怀念扬州的美丽风光和纸醉金迷的游乐生活)10.就让我们一起走入作者的情感中,去感同身受一番吧.(齐读.)四、议深情1.学生配乐背诵.2.在你背诵时,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呢?(指名答.)3. 诵读提炼。

鄂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寄扬州韩绰判官

鄂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寄扬州韩绰判官

鄂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寄扬州韩绰判官一、教学目标1.理解文章背景,了解韩绰判官的故事情节;2.掌握本文的核心词汇和措辞;3.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阅读的深度和广度;4.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让学生能够写出简单的感悟和评价。

二、教学重点1.学习和理解文章的故事情节;2.理解关键词汇的意思;3.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三、教学难点1.理解文章中的古文词句;2.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3.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参与课堂讨论。

四、教学准备1.黑板、粉笔;2.教材《鄂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3.多媒体教学设备;4.学生课前阅读材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本课将学习韩愈的《寄扬州韩绰判官》,在课前大家有没有好好阅读这篇文章呢?请一位同学回顾一下,简要介绍一下这篇文章的内容。

2. 阅读理解(20分钟)1.让学生默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

2.学生搭档讨论,归纳每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3. 教学重点突破(15分钟)老师板书重要关键词,解释其意义和用法。

4. 文言文阅读与翻译(20分钟)通过分段阅读,带领学生理解古文的语境及意义,解释其中的生僻词汇。

学生自由识字:学生将不认识的生词写在黑板上,在我的帮助下一起读音、识字、解释并记忆。

5. 听读与模仿(15分钟)播放录音让学生跟读课文,鼓励学生模仿录音的语音、语调及停顿。

6. 延伸拓展活动(15分钟)1.小组讨论:学生分小组,讨论韩愈为何写信给韦司戍,探究其深层寓意。

2.创作手记:请学生假设自己是韩绰判官,将这一经历写成一篇手记。

7. 课堂总结(5分钟)请学生回顾课堂内容,总结重点和难点,并做类似作业的提示。

六、课后作业1.复习生词;2.完成文言文《寄扬州韩绰判官》的阅读题。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会理解古文课文,掌握关键词汇及句子,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并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同时,通过课堂互动,拓展学生的思维和思考方式,引导学生在交流和讨论中深入思考。

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学案:专题六 第一板块 九日齐山登高 寄扬州韩绰判官无题(相见时难别

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学案:专题六 第一板块 九日齐山登高 寄扬州韩绰判官无题(相见时难别

一、晚唐社会特征所谓“晚唐”,始于唐文宗时期,讫于唐的灭亡,约80年。

晚唐时期,政局更加动乱,社会矛盾日益激化,诗歌适应时代变迁,有了新的内容和艺术表现形式。

晚唐诗歌的总体风格是致力于艺术形式的精工雕琢,用苦闷象征代替功利目的,集中于感情和情绪心理的抒发,以哀怨悱恻为美、以悲凉萧瑟为美、以淡泊情思为美、以幽艳细腻为美,追求韵外之致。

晚唐诗坛呈现出“夕阳无限好”的风韵,涌现出一大批成就突出的诗人。

杜牧、李商隐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这一时期大至分两段:前段:杜牧、李商隐对唐诗发展做出了贡献。

后段:直接反映现实的诗篇、艳情诗进一步发展。

二、晚唐诗歌特征晚唐诗歌,有着多元的价值取向。

1.以李商隐为代表的诗人,对细微幽深的审美追求,成为此时诗坛的主导风气,朦胧凄婉的诗歌意境,更多地存在于晚唐诗歌中。

2.以杜牧为代表的诗人,诗歌主要倾向抒写个人情况,把伤感、怀古、伤今情绪带到诗坛。

3.仕人的闺阁情怀、爱情题材的艳丽诗风,在晚唐有一席之地。

主要以温庭筠、韩偓等诗人为代表。

4.隐士情怀与淡泊诗风。

以陆龟蒙、皮日休、司空图、罗隐、杜荀鹤等诗人为代表,作品体现了避世心态和淡泊情怀,形成了淡泊的诗歌意境。

1.初步了解晚唐诗歌的基本风貌。

2.重点鉴赏“小李杜”的诗作,初步了解其诗歌风格。

3.理解本专题诗作的思想内容和诗歌创作的手法技巧。

1.鉴赏杜牧的《九日齐山登高》这首登临诗,要把握诗人抒发了怎样的情怀,领略其感怀的艺术技巧。

欣赏作品的意境美是理解《寄扬州韩绰判官》的关键。

2.鉴赏李商隐的《无题》应注意从表现手法去理解其内容;《安定城楼》要准确理解诗歌中运用的典故、神话的寄托之意。

3.阅读《长安晚秋》《商山早行》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就很容易理解:(1)分析诗题,知道作品写作重点。

(2)抓住诗歌意象,理解作品内容。

(3)找出关键词句,把握思想感情。

(4)辨析表现手法,明确表达作用。

(5)从字句入手,揣摩诗歌语言。

第一板块九日齐山登高寄扬州韩绰判官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安定城楼对应学生用书P45 一、字音识记1.江涵.(hán) 2.酩酊..(mǐnɡ)(dǐnɡ)3.落晖.(huī) 4.霑.衣(zhān)5.韩绰.(chuò) 6.迢.迢(tiáo)7.云鬓.(bìn) 8.探看.(kān)9.王粲.(càn) 10.鹓.雏(yuān)二、词语释义1.江涵.秋影:包容2.与客携壶上翠微..:指青翠掩映的山腰幽深处,亦指半山腰3.但将酩酊..酬佳节:喝醉了酒4.二十四桥....明月夜:唐时扬州市井繁盛,共有二十四座桥5.晓镜..但愁云鬓改:晨起对镜梳妆6.蓬山此去无多路...:没有多远7.青鸟殷勤..为探看:恳切深厚的情意8.迢递..高城百尺楼:高高的样子9.绿杨枝外尽汀.洲:水边的平地10.贾生年少虚.垂泪:空11.不知腐鼠成滋味...:当成美味12.猜意..鹓雏竟未休:猜想三、名句背诵1.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

寄扬州韩绰判官-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教案

寄扬州韩绰判官-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教案

寄扬州韩绰判官-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教案一、教学目标本教案通过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选择《寄扬州韩绰判官》一首唐诗作为本次教学重点,旨在让学生在学习中了解:1.掌握《寄扬州韩绰判官》的基本内容和背景;2.理解唐代赋咏自然的艺术特点和表现手法;3.能够感受唐诗宋词的独特魅力,并能进行基本的赏析。

二、教学重点1.掌握《寄扬州韩绰判官》的意境和文化涵义;2.分析唐代赋咏自然的艺术特点和表现手法;3.学习和掌握唐诗宋词的基本鉴赏方法。

三、教学难点1.深入理解《寄扬州韩绰判官》的内涵和意境,准确体现唐诗的雅致和深意;2.学会分析唐代赋咏自然的艺术特点和表现手法,掌握其在整个唐诗中的地位和作用。

四、教学内容1.《寄扬州韩绰判官》的基本内容和背景介绍;2.唐代赋咏自然的艺术特点和表现手法的讲解;3.唐诗宋词鉴赏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五、教学过程1.导入介绍唐诗的发展背景和特点,鼓励学生对唐诗产生兴趣,引出课题。

2.学习主体(1)诗歌分析《寄扬州韩绰判官》是唐代诗人王之涣所作,通过诗歌来表达他对故乡的牵挂和思念,也表达了对壮志未酬的忧虑和无奈。

在课堂上,老师可以在简要介绍了诗歌的基本背景之后,带领学生一起分析诗歌的结构、意境和表现手法。

特别是在对唐代赋咏自然的特点和手法进行分析的时候,可以让学生通过对具体诗句的解读来领略其中的艺术魅力。

(2)鉴赏训练在课堂上,老师可以通过一些简短的唐诗宋词来进行鉴赏训练。

通过分析和赏析,让学生掌握基本的鉴赏方法和技巧,从而在学习过程中更深入地了解唐诗宋词的独特魅力。

3.课堂反思在课堂结束后,可以对学生进行一些练习和思考,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也可以让学生自行找一些唐诗或宋词进行鉴赏,并在下一次课堂上进行分享和交流。

六、教学效果通过本次教学,学生可以:1.掌握《寄扬州韩绰判官》的基本背景和意境;2.理解唐代赋咏自然的艺术特点和表现手法;3.掌握唐诗宋词的基本鉴赏方法,深化对唐诗宋词的欣赏和理解。

《寄扬州韩绰判官》课文教案

《寄扬州韩绰判官》课文教案

《寄扬州韩绰判官》课文教案寄扬州韩绰判官课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寄扬州韩绰判官》这篇古文的背景和作者。

2. 理解文章的主题和中心思想。

3. 学习并掌握文章中的生词和短语。

4.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

5. 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1. 文章主题和中心思想的理解。

2. 文章中关键词汇和短语的掌握。

3. 文章结构和修辞手法的分析。

三、教学步骤导入:(5分钟)老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学生对《寄扬州韩绰判官》这篇文章产生兴趣和好奇心:- 引述一句诗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让学生猜测这句诗出自哪篇文章。

- 介绍诗人杨万里的背景和作品,以及他与宋代官员韩绰之间的友谊。

- 激发学生对于古文阅读的兴趣,鼓励他们主动思考并提出问题。

展开:1. 阅读理解(15分钟)让学生先自主阅读《寄扬州韩绰判官》这篇文章,并回答以下问题:- 这篇文章的主题是什么?- 文章中的韩绰判官是一个怎样的人物?- 文中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是什么意思?2. 文章理解与分析(15分钟)与学生一起讨论上述问题,并进一步拓展:- 文章描写了怎样的风景和情感?- 为什么杨万里要寄信给韩绰判官?- 文章的结构是怎么样的?有哪些修辞手法使用?3. 生词学习(10分钟)通过讲解和讨论,帮助学生掌握文章中的生词和短语,并学习如何运用词语语境猜测词义。

4. 写作训练(15分钟)根据对《寄扬州韩绰判官》的理解,要求学生以杨万里的视角,以一封信的形式写一篇寄给韩绰判官的信,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

五、作业布置要求学生在家中再次阅读《寄扬州韩绰判官》,并写一篇读后感,包括自己对诗意的理解、感受以及与自己的生活或现实世界的联系。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了解《寄扬州韩绰判官》这篇古文的背景和作者,理解文章的主题和中心思想,并学习并掌握了一些生词和短语。

同时,通过写作训练,学生也提高了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鄂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寄扬州韩绰判官

鄂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寄扬州韩绰判官

鄂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寄扬州韩绰判官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理解寄信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掌握文章的结构和语言特点;•读懂文章,领会文化底蕴,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教学重点•文章结构和语言特点;•文字的内涵和文化背景;•阅读理解和文化拓展。

教学难点•运用文化解读的方法领会文章的内涵;•理解文章中的文化元素,把握历史背景。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你们有没有写过信呢?”–引导学生展示自己所写过的信,然后介绍本节课要学的文章《寄扬州韩绰判官》。

2.阅读理解(30分钟)–分段阅读文章,理解文章的叙事结构和语言特点。

–学生自读,并筛选并列和承接词,理解文章各段落之间的联系。

–在掌握文章大意之后,老师带领学生思考一些问题,例如:为什么寄信人要送钱、送果等礼品?他送出这封信的目的是什么?韩绰判官是怎么知道这封信的重要性的?3.文化拓展(25分钟)–通过阅读本文,学生可以了解到古人在写信时候的一些习俗,例如:寄信前要写书信、封套的制作和特殊用途等。

–老师可以带领学生做一些课外拓展,例如:网上搜索中国古代拓片、邮票等等,了解古代与现代邮政的区别。

–老师还可以鼓励学生通过写信等方式与远方的亲人、朋友联系。

4.总结(5分钟)–老师对本节课的重点难点进行总结,并要求学生将自己的收获和感悟写在笔记本中。

课后作业1.将本节课所学的语言点整理到笔记本上。

2.根据本课文化拓展内容,在家里与亲人或朋友写一封信。

3.背诵本课文。

拓展1.阅读《红楼梦》第五回“宝钗拜冷子兄并试梦黛玉” 看看宝钗为什么要写一封信给冷子兄?2.了解国内外邮政史,掌握邮政标志和邮戳的相关知识。

3.阅读《武林外史》中的《卖火柴的少女》了解古代火柴制作及销售的历史背景。

思考•如果你生活在古代,请你叙述一下你寄信的经历和过程。

小结《寄扬州韩绰判官》是一篇古文名篇,它不仅具有文学价值,也具有历史文化价值。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写信的方式、古代邮政的制度、古人形成的文化传统等方面的知识。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古诗 寄扬州韩绰判官 鄂教版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古诗  寄扬州韩绰判官   鄂教版

古诗寄扬州韩绰判官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2.能借助注释,课后练习,展开想象,理解诗句意思,感受优美的意境,体会诗人与朋友之间的深厚友谊.教学重难点:理解诗句意思,感受优美的意境,体会诗人与朋友之间的深厚友谊.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在我国江南有一座小城---扬州,那里风景秀丽,景色宜人, 吸引了无数文人骚客留诗作画.我国唐代大诗人杜牧也曾留念忘返其间.他特别怀念与他共游扬州的好友韩绰,于是写下了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寄扬州韩绰判官>这首诗.板书课题, 齐读课题.二、读入情1.读一读《寄扬州韩绰判官》。

要求读准、读通,看看注释或借助字典查不懂的词.2.指数名学生读,正音.3.看看诗词的题目,你能发现什么?(指名答.)4.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呢?和你的伙伴一起反复读上三遍之后,再好好想想.5.读了这么多遍,让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指数名答.)三、品悟情1.诗人那浓厚的化不开的思念之情,都藏在哪个句子中呢?默读,画出来.2.指名答.3.“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从这句诗中你读懂了什么? (“隐隐”和”迢迢”这一对叠字,不但画出了山清水秀,绰约多姿的江南风貌,而且隐约暗寓着诗人对故地和朋友的思念之情.)4.学生同桌互相说一说;指名说.5.指导朗读,读出诗人怅然情怀.6.这句诗中诗人是借什么景物来抒发情感的呢?(指名答.)7.诗人为什么如此强烈地思念扬州好友呢?8.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下面那句诗的意思吗?小组内交流.9.引读“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二十四桥,以及明月夜均为扬州美景,诗人以调侃的语气问韩绰:在明月的夜晚,你这位风流才俊在何处与歌女们吹箫取乐呢?其实是诗人自己在怀念扬州的美丽风光和纸醉金迷的游乐生活)这个工作可让学生分组负责收集整理,登在小黑板上,每周一换。

要求学生抽空抄录并且阅读成诵。

其目的在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爱生活,所以内容要尽量广泛一些,可以分为人生、价值、理想、学习、成长、责任、友谊、爱心、探索、环保等多方面。

《寄扬州韩绰判官》导学案 1课时

《寄扬州韩绰判官》导学案  1课时

高二语文《唐诗宋词选读》导学案1第六单元第二课《寄扬州韩绰判官》导学案 制作人岳建华 审核人高二语文组 使用时间 2016年 12月11 日【学习目标】1、引导学生品读古诗,想象诗中的景色,感悟作者对故人、故地的思念之情。

2、了解作者寓情于景,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预习导航】1.了解作者杜牧是晚唐大家,诗、赋、古文均擅长,书画也精。

他在诗歌上的艺术成就是以七绝最为人称道,诗写得感慨深切,情辞新秀,其次是七律。

他的咏史怀古诗有一种伤今怀古的忧患意识。

诗受杜甫、韩愈影响较深。

总体上说,杜诗是以明丽的意象和俊逸的风骨,加上他特有的历史感所形成的诗的深远开阔的视野,构成了一种特殊境界。

与李商隐齐名,也称“小李杜”。

有诗文集《樊川文集》。

2.相关知识十年一觉扬州梦淮南节度使牛僧孺镇守扬州时,辟杜牧为掌书记。

杜牧在扬州颇好游宴,纵情声色。

当他接到任命调离扬州时,他的幕主牛僧孺给他饯行。

席间,牛僧孺取出一个大盒子,交给杜牧。

杜牧打开一看,里面全是牛之手下关于杜牧行踪的报告,写着:“某年某日,杜书记在某处宴饮(或在某妓院歇宿)。

”杜牧看了,很是惭愧。

牛僧孺劝他不要因为生活小节而影响将来的事业。

杜牧听了,很是感激。

离开扬州,写下了《遣怀》诗以纪念扬州生活: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3.文题背景唐代的扬州,是闻名海内外的大都市,很多文人墨客都特别向往,留下了很多美好的诗句“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明月在扬州”“人生只合扬州死,禅智山光好墓田”。

对于扬州,杜牧的感情是复杂的。

他早年仕途失意,曾十年浪迹江南,扬州是他呆得最多的地方。

他在那里游山玩水,出入寺院,自得其乐,还进出秦楼楚馆,倚红偎翠,以酒为伴,过着放浪形骸的生活。

扬州是他潦倒江湖而不堪回首的地方,但也是他享受生活、饱览江南名胜与美女的所在。

此诗是杜牧被任为监察御史,由淮南节度使幕府回长安供职后所作,具体写作时间约在公元835年(唐文宗大和九年)秋或836年(开成元年)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寄扬州韩绰判官》导学案【学习目标】姓名班级组别1、了解杜牧的诗歌,背诵其诗歌。

2、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初步体会杜牧的诗歌风格。

【学习过程】一、自主先学1、搜集有关杜牧的资料,知人论世。

2、熟读诗歌,结合注释理解诗歌。

二、自学提问把你鉴赏中遇到的问题列出来,共同讨论。

三、合作探究1、.说说“青山隐隐水迢迢”中两个叠词“隐隐”、“迢迢”的表达作用。

2、后两句话展现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寄托了什么样的情感?四、检测与总结想一想,诗人在这首诗里是如何营造意境的?五、课堂拓展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题扬州禅智寺杜牧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

青苔满阶砌,白鸟故迟留。

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

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注唐文宗开成二年(837),杜牧的弟弟患眼病寄居扬州禅智寺。

当时,杜牧任监察御史,分司东都洛阳,得知消息,即携眼医石生赴扬州探视。

唐制规定:“职事官假满百日,即合停解。

”杜牧因假逾百日而离职。

(1)此诗着意写禅智寺的什么特点?是从哪几个角度来写这个特点的?结合全诗加以分析。

(2)联系全诗,简析首尾两句的表现手法,并简述这两句反映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资料链接一、诗人名片杜牧(803~853),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市)人。

晚唐诗人。

入仕后官至中书舍人。

他关心国事,反对藩镇割据,拥护中央集权,主张抵御入侵之敌,反对腐化,同情人民。

他曾写《原十六了》、《罪言》等军事论文。

他喜欢兵法,注释过《孙子》,他的诗文亦受兵法影响,意气纵横,抑扬跌宕。

其政治诗如长篇《感怀诗》共五十三韵,是学杜甫的《北征》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反映现实的律诗如《河湟》、《早雁》等都蕴含着深沉的对时政的批评。

艺术上最有特色的是写景抒情的七绝,咏史诗《过华清宫绝句》、《赤壁》等颇多感慨,《江南春》、《泊秦淮》、《山行》等意义深婉,风格飘逸。

由于国势已江河日下,故这些诗常流露感伤情调。

其《阿房宫赋》也为人称道且标志着文赋的形成。

杜牧是晚唐大家,诗、赋、古文均擅长,书画也精。

总体上说,杜诗是以明丽的意象和俊逸的风骨,加上他特有的历史感所形成的诗的深远开阔的视野,构成了一种特殊境界。

与李商隐齐名,也称“小李杜”。

有诗文集《樊川文集》。

二、诗词故事十年一觉扬州梦淮南节度使牛僧孺镇守扬州时,辟杜牧为掌书记。

杜牧在扬州颇好游宴,纵情声色。

当他接到任命调离扬州时,他的幕主牛僧孺给他饯行。

席间,牛僧孺取出一个大盒子,交给杜牧。

杜牧打开一看,里面全是牛之手下关于杜牧行踪的报告,写着:“某年某日,杜书记在某处宴饮(或在某妓院歇宿)。

”杜牧看了,很是惭愧。

牛僧孺劝他不要因为生活小节而影响将来的事业。

杜牧听了,很是感激。

离开扬州,写下了《遣怀》诗以纪念扬州生活: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杜牧的浪漫故事杜牧及第后在宣州刺史沈侍师幕下做幕僚。

他听说湖州(今浙江)一带风景优美,而且美女如云,便去游玩。

湖州刺史特地为他举行了一场龙舟大赛,引逗全城姑娘都出来观看。

杜牧看了,直到傍晚,才发现一个十来岁的小姑娘是“真国色也”。

于是,杜牧当下就托人前去求婚,相约十年后到这里做刺史时再来娶她。

不久杜牧就离开了湖州,这一走就是十四年。

过了十四年,杜牧才回到湖州做刺史。

到任后,马上派人去找这个姑娘。

找到后才发现,姑娘已在三年前嫁人,并已有了两个孩子。

杜牧大为惆怅,写了一首《怅别》诗:自去寻春去较迟,不须惆怅怨芳时。

狂风落尽深红色,绿叶成荫子满枝。

三、文题背景杜牧于大和七年至九年曾在淮南节度使牛僧孺幕中做推官,后转为掌书记。

《寄扬州韩绰判官》这首诗作于他离开江南以后。

扬州之盛,历代诗人们为它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

韩绰是杜牧友情笃深的好友,杜牧集中赠他的诗共有两首,另一首是《哭韩绰》。

《无题》导学案姓名班级组别【学习目标】1. 了解李商隐的无题诗,了解李商隐生平及其对诗歌创作的影响。

2 .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初步体会李商隐的诗歌风格。

【学习过程】一、自主先学1、知人论世:搜集李商隐的生平资料。

2、文题背景诗以“无题”命篇,是李商隐的创造。

这类诗作并非成于一时一地,多数描写爱情,其内容或因不便明言,或因难用一个恰当的题目表现,所以命为“无题”。

其中有的可能别有寄寓,虽有不少学者对此进行考索,但是在没有确凿的证据以证明确有寄托之前,主要应该以诗歌形象所构成的意境为依据,把它们作为一般爱情诗来对待,这并不妨碍认识它们的艺术价值。

这首诗记叙的应是恋人在春末的一次短暂相见后马上又离别的景况。

有人认为这首诗抒写了诗人与宋华阳的恋情。

在唐时,人们崇尚道教,信奉道术。

李商隐在十五六岁的时候,即被家人送往玉阳山学道。

其间与玉阳山灵都观女氏宋华阳相识相恋,但两人的感情却不能为外人明知,而作者的内心又奔涌着无法抑制的爱情狂澜,因此他只能以诗记情,并隐其题,从而使诗显得既朦胧婉曲,又深情无限。

有人据此认为,李商隐所写的以“无题”为题的诗篇,共计有20首,大多是抒写他们两人之间恋情的诗。

二、自学提问请将你鉴赏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列出来,共同探讨。

三、合作探究1、“相见时难别亦难”中两个“难”字的含义各是什么?“东风无力百花残”描写了怎样的意境?2、颔联中“春蚕”和“蜡炬”两个意象在表达感情上有何作用?3、“但愁云鬓改”应怎样理解?“夜吟应觉月光寒”传达出诗人怎样的心境?四、检测与总结清人孙诛《唐诗三百首》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时说:“一息尚存,志不少懈,可以言情,可以喻道。

”结合全诗,说说为什么可以言情,也可以喻道。

五、拓展延伸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流莺李商隐流莺漂荡复参差,度陌临流不自持。

巧啭岂能无本意,良辰未必有佳期。

风朝露夜阴晴里,万户千门开闭时。

曾苦伤春不忍听,凤城何处有花枝?注宣宗大中三年春,诗人在长安暂充京兆府掾属。

(1)这首诗写到的“莺”,诗人称之为“流莺”,诗中是从哪两个方面来写“流莺”的?(2)这是一首托物抒怀,抒写身世之感的蕴蓄之作,比喻(或象征)是其主要手法。

试结合诗的内容,分析诗人是如何使用这一手法的。

资料链接一、诗人名片李商隐(约813~约858),字义山,号玉谿生、樊南生。

晚唐诗人。

原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祖辈迁荥阳(今属河南)。

开成进士,曾任县尉、秘书郎和东川节度使判官等职。

他的咏史诗多托古以斥时政,无题诗也有所寄寓,爱情诗深情动人。

擅长律绝,富于文采,构思精密,情致婉曲,具有独特风格。

然用典多,意旨隐晦。

李商隐的散文也文采华美,风格独特;骈文婉约雅致,蜚声于晚唐文坛。

他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

有《李义山诗集》。

李商隐少年得志,24岁登进士第,却长期陷入牛党、李党之争中,沉沦不僚,一生为寄人篱下的文墨小吏。

当初登进士第的时候,牛(僧孺)党重要人物令狐楚父子对他有知遇之恩。

中举后,他入泾原节度使李(德裕)党重要人物王茂元府为掌书记。

茂元赏其才,以女妻之。

这一事得罪了令狐家。

此时,牛、李党争激烈,李商隐为牛党所不喜。

令狐楚的儿子令狐绹做了宰相,李商隐多次写信表明心迹,他只是不理。

李党也因此怀疑他。

在两党的共同排挤下,李商隐终生仕途坎坷。

崔珏《哭李商隐》言:“虚负凌云万丈才,一生襟抱未曾开。

”二、诗词故事李商隐本人的爱情故事李商隐的爱情诗写得最好。

在个人生活方面,他是一个极重感情的人。

据说,他早年曾苦恋过一个女道士,并且可能有其他的恋爱经历,但都没有结果。

在娶了王茂元的女儿后,与妻子感情极好,然而妻子又在他39岁时去世。

因此,在他心灵中,爱情带来的痛苦也是极深的。

生活经历中爱而不得和得而复失的悲哀,加上政治上的失意潦倒,使他的爱情诗格外悲恻动人。

同时,他的某些秘密恋爱又不可明言,因此他的爱情诗又格外迷幻朦胧。

李商隐的“粉丝”——白居易白居易晚年非常喜爱李商隐的诗,曾经说:“我死后希望能够投胎做李商隐的儿子。

”后来李商隐的儿子衮师出生,李就将他的小名取名为“白老”。

不料这位“白老”终究不是那位“白老”,长大后反应蠢钝,很让人失望。

当时著名的诗人兼词人温庭筠对“白老”发话:你小子要真是白居易的后生,那不成心让“老白”难堪吗?([宋]蔡居厚《蔡宽夫诗话》)三、其他以“蚕丝”“蜡烛”描绘思念的诗句思君如明烛,煎心且衔泪。

——南朝乐府诗思君如明烛,煎泪几千行。

——南朝乐府诗春蚕不应老,昼夜常怀丝。

何惜微躯尽,缠绵自有时。

——南朝乐府诗《作蚕丝》春蚕丝不尽,作茧岂无衰。

遥问采桑女,何时入梦来?——《春蚕》婉娈不终夕,一别周年期。

桑蚕不作茧,昼夜长悬丝。

——《七日夜女歌九首》之五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杜牧《赠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