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扬州韩绰判官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寄扬州韩绰判官》教学案

《寄扬州韩绰判官》教学案

第六专题诗国余晖中的晚唐诗《寄扬州韩绰判官》课前自主学习(学案)学习目标1、引导学生品读古诗,想象诗中的景色,感悟作者对故人、故地的思念之情。

2、了解作者寓情于景,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知人论世1.了解作者杜牧是晚唐大家,诗、赋、古文均擅长,书画也精。

他在诗歌上的艺术成就是以七绝最为人称道,诗写得感慨深切,情辞新秀,其次是七律。

他的咏史怀古诗有一种伤今怀古的忧患意识。

诗受杜甫、韩愈影响较深。

总体上说,杜诗是以明丽的意象和俊逸的风骨,加上他特有的历史感所形成的诗的深远开阔的视野,构成了一种特殊境界。

与李商隐齐名,也称“小李杜”。

有诗文集《樊川文集》。

2.相关知识十年一觉扬州梦淮南节度使牛僧孺镇守扬州时,辟杜牧为掌书记。

杜牧在扬州颇好游宴,纵情声色。

当他接到任命调离扬州时,他的幕主牛僧孺给他饯行。

席间,牛僧孺取出一个大盒子,交给杜牧。

杜牧打开一看,里面全是牛之手下关于杜牧行踪的报告,写着:“某年某日,杜书记在某处宴饮(或在某妓院歇宿)。

”杜牧看了,很是惭愧。

牛僧孺劝他不要因为生活小节而影响将来的事业。

杜牧听了,很是感激。

离开扬州,写下了《遣怀》诗以纪念扬州生活: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3.文题背景唐代的扬州,是闻名海内外的大都市,很多文人墨客都特别向往,留下了很多美好的诗句“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明月在扬州”“人生只合扬州死,禅智山光好墓田”。

对于扬州,杜牧的感情是复杂的。

他早年仕途失意,曾十年浪迹江南,扬州是他呆得最多的地方。

他在那里游山玩水,出入寺院,自得其乐,还进出秦楼楚馆,倚红偎翠,以酒为伴,过着放浪形骸的生活。

扬州是他潦倒江湖而不堪回首的地方,但也是他享受生活、饱览江南名胜与美女的所在。

此诗是杜牧被任为监察御史,由淮南节度使幕府回长安供职后所作,具体写作时间约在公元835年(唐文宗大和九年)秋或836年(开成元年)秋。

“性疏野放荡”的杜牧,在这样的环境中,常出没于青楼倡家,有不少风流韵事,韩绰在这方面是他同道,所以回到长安后写诗寄赠。

寄扬州韩绰判官(杜牧)教学设计

寄扬州韩绰判官(杜牧)教学设计

寄扬州韩绰判官(杜牧)教学设计寄扬州韩绰判官(杜牧)教学设计一、引言杜牧是唐代文学家,他的《寄扬州韩绰判官》是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歌作品。

通过此教学设计,我们旨在帮助学生深入了解这首诗的作者、背景、意境以及修辞手法,并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和创作能力。

二、背景介绍1. 杜牧简介杜牧(803年-852年),唐代文学家、政治家、音乐家,字牧之,号攀卧先生。

他的诗与文在当时非常受欢迎,被后人誉为“杜工部”。

2. 《寄扬州韩绰判官》简介《寄扬州韩绰判官》是杜牧创作的一首七绝,描绘了主人公思念远方亲友的情感。

这首诗通过寄扬州韩绰判官的方式,表达了作者对家人和朋友的思念之情。

三、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了解杜牧的生平和文学成就;- 理解《寄扬州韩绰判官》的背景和主旨;- 掌握诗中的修辞手法和意境。

2.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提高学生的表达和创作能力;- 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和理解能力。

四、教学内容及方法1. 教学内容:1) 杜牧的简介及其《寄扬州韩绰判官》的背景解读;2) 诗歌的鉴赏与分析;3) 诗歌的意境与修辞手法;4) 学生的作文创作。

2. 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讲述杜牧的生平、《寄扬州韩绰判官》的背景及鉴赏,提高学生对杜牧及其作品的了解;2) 分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3) 模仿创作法:引导学生通过模仿《寄扬州韩绰判官》的写作风格,进行自由创作;4) 展示评比法:鼓励学生将自己的作品展示给全班,并进行互评。

五、教学步骤1. 导入(5分钟):通过简要介绍杜牧的生平和文学成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课堂讲解(15分钟):解读《寄扬州韩绰判官》的背景和主旨,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3. 小组讨论(2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共同阅读诗歌并交流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4. 模仿创作(25分钟):引导学生通过模仿《寄扬州韩绰判官》的写作风格,进行自由创作。

寄扬州韩绰判官(杜牧)教案

寄扬州韩绰判官(杜牧)教案

寄扬州韩绰判官(杜牧)教案寄扬州韩绰判官(杜牧)教案杜牧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他的作品以咏史、田园诗最著名。

其中,他的《寄扬州韩绰判官》一文以其豪迈的情怀和独特的写作手法,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以下是针对这篇作品的教案设计,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诗。

一、教学目标1. 熟悉诗人杜牧及其作品《寄扬州韩绰判官》;2. 能够分析诗歌的主题、情感和意境;3. 能够理解诗歌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并运用这些手法进行创作。

二、教学内容1. 导入:通过一个与扬州相关的问题引入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 阅读:让学生轮流朗读整首诗,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3. 分析:指导学生分析诗歌的主题和情感,并探讨杜牧的写作手法;4. 欣赏: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意境,体会其中的美和哲理;5. 创作:让学生运用所学的修辞手法,创作一篇类似主题或情感的短文。

三、教学步骤1. 导入(10分钟)教师向学生提问:“你们对扬州有了解吗?扬州有哪些特色和名胜古迹?”引导学生回答,激发对扬州的好奇和兴趣。

2. 阅读(15分钟)学生轮流朗读《寄扬州韩绰判官》。

鼓励学生踏实地读,注意把握诗歌的整体语感。

3. 分析(15分钟)学生小组合作,分析诗歌的主题和情感,并找出诗歌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包括比喻、拟人等。

教师适时给予指导和讲解,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杜牧的写作意图。

4. 欣赏(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诗歌中的意境,帮助学生理解诗歌中的美和哲理。

可以通过逐句解读或按段落组织的形式进行。

5. 创作(20分钟)学生个人或合作完成一篇类似主题或情感的短文。

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的修辞手法,提高写作的表达能力。

6. 总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强调诗歌的韵律之美、情感之深和意境之美。

鼓励学生继续关注杜牧的其他作品,并开展更多创作实践。

四、教学延伸1. 学生可以继续学习杜牧的其他作品,并进行比较分析;2. 学生可以将所学的修辞手法应用到其他文学作品中,并进行分析和创作;3. 鼓励学生参加或组织诗歌朗诵比赛,展示自己的才华。

寄韩绰判官教学设计

寄韩绰判官教学设计

寄韩绰判官教学设计引言教学设计是教师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内容和特点,运用教学方法和手段,灵活安排教学活动的过程。

好的教学设计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提高学习效果。

本文以“寄韩绰判官教学设计”为标题,将介绍一种基于学生合作学习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背景与目标1. 教学背景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关于中国古代的司法制度和案例审理流程。

学生已经学习过相关的知识点,但对于其中的细节和案例的具体处理方式还存在一定的模糊和困惑。

2. 教学目标a) 知识目标:了解中国古代的司法制度和案例审理流程,掌握相关的关键词汇和术语。

b) 技能目标:通过案例分析,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c)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法律和公平正义的认识和尊重。

二、教学步骤与内容1. 热身活动:展示相关图片或短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课堂讲解:通过讲解介绍中国古代的司法制度和案例审理流程,包括官员的职责和法律程序等。

3. 案例分析:选择一个具体的案例,将案件的背景、当事人及其观点以及审判的结果呈现给学生。

4. 小组合作:将学生分为小组,要求他们在小组内讨论,并根据案例中提供的信息给出自己的判决意见。

5. 辩论环节:每个小组派代表,分别陈述自己的判决意见,并与其他小组进行辩论。

6. 总结讲解: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案例中的争议点和解决方法,并对案件的审判结果进行解读。

7. 提出扩展问题:鼓励学生进一步思考,提出有关司法公正与个人道德选择之间的冲突和平衡的问题。

三、教学方法与评价1. 教学方法a) 展示法:通过展示相关图片和短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引起学生的注意。

b) 讲解法:通过简洁清晰的讲解,向学生介绍中国古代的司法制度和案例审理流程,帮助学生建立相关的知识框架。

c) 合作学习法:将学生分为小组,通过小组内的讨论和辩论,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评价方式a) 组内评价: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和辩论,通过小组内互相评价和批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表达能力。

5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诗歌鉴赏(1)

5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诗歌鉴赏(1)

4.二十四桥:一说为二十四座桥。北宋沈括《梦溪笔谈·补笔谈》卷三中对每座桥的方位和名称一一做了记载。一说有一座桥名叫二十四桥,清李斗《扬州画舫录》卷十五:"廿四桥即吴家砖桥,一名红药桥,在熙春台后,……扬州鼓吹词序云,是桥因古二十四美人吹箫于此,故名。"
5.玉人:美人。一解指扬州的歌女;一解为杜牧戏称韩绰为玉人。
东关小学小飞燕风情扬州——经典诗词社活动设计
活动内容
活动时间
第5周
课前准备
1、教具准备:ppt
2、学生材料:








寄扬州韩绰①判官
唐·杜牧
青山隐隐水迢迢②,
秋尽江南草未凋③。
二十四桥④明月夜,
玉人⑤何处教吹箫。
2出处
【名称】《寄扬州韩绰判官》
【年代】唐朝
【作者】杜牧
【体裁】七言绝句
3注释
1.韩绰:事不详,杜牧另有《哭韩绰》诗。判官:观察使、节度使的僚属。时韩绰似任淮南节度使判官。文宗大和七至九年(833-835),杜牧曾任淮南节度使掌书记,与韩绰是同僚。
4译文
青山隐隐起伏,江流千里迢迢。
时今已过深秋,江南草木未凋。
扬州二十四桥,月色格外妖娆。
老友你在何处,听取美人吹箫?
活动
效果反思

《寄扬州韩绰判官》教学案

《寄扬州韩绰判官》教学案

《寄扬州韩绰判官》教学案篇一:《寄扬州韩绰判官》教学案第六专题诗国余晖中的晚唐诗《寄扬州韩绰判官》课前自主学习(学案)学习目标1、引导学生品读古诗,想象诗中的景色,感悟作者对故人、故地的思念之情。

2、了解作者寓情于景,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知人论世1.了解作者杜牧是晚唐大家,诗、赋、古文均擅长,书画也精。

他在诗歌上的艺术成就是以七绝最为人称道,诗写得感慨深切,情辞新秀,其次是七律。

他的咏史怀古诗有一种伤今怀古的忧患意识。

诗受杜甫、韩愈影响较深。

总体上说,杜诗是以明丽的意象和俊逸的风骨,加上他特有的历史感所形成的诗的深远开阔的视野,构成了一种特殊境界。

与李商隐齐名,也称“小李杜”。

有诗文集《樊川文集》。

2.相关知识十年一觉扬州梦淮南节度使牛僧孺镇守扬州时,辟杜牧为掌书记。

杜牧在扬州颇好游宴,纵情声色。

当他接到任命调离扬州时,他的幕主牛僧孺给他饯行。

席间,牛僧孺取出一个大盒子,交给杜牧。

杜牧打开一看,里面全是牛之手下关于杜牧行踪的报告,写着:“某年某日,杜书记在某处宴饮(或在某妓院歇宿)。

”杜牧看了,很是惭愧。

牛僧孺劝他不要因为生活小节而影响将来的事业。

杜牧听了,很是感激。

离开扬州,写下了《遣怀》诗以纪念扬州生活: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3.文题背景唐代的扬州,是闻名海内外的大都市,很多文人墨客都特别向往,留下了很多美好的诗句“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明月在扬州”“人生只合扬州死,禅智山光好墓田”。

对于扬州,杜牧的感情是复杂的。

他早年仕途失意,曾十年浪迹江南,扬州是他呆得最多的地方。

他在那里游山玩水,出入寺院,自得其乐,还进出秦楼楚馆,倚红偎翠,以酒为伴,过着放浪形骸的生活。

扬州是他潦倒江湖而不堪回首的地方,但也是他享受生活、饱览江南名胜与美女的所在。

此诗是杜牧被任为监察御史,由淮南节度使幕府回长安供职后所作,具体写作时间约在公元835年(唐文宗大和九年)秋或836年(开成元年)秋。

寄扬州韩绰判官-北师大版选修唐诗欣赏教案

寄扬州韩绰判官-北师大版选修唐诗欣赏教案

寄扬州韩绰判官-北师大版选修唐诗欣赏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背景知识:了解唐朝的社会背景,掌握《寄扬州韩绰判官》的基本情节。

2.掌握诗歌分析方法:学生能够从诗歌的形式、内容角度分析和理解《寄扬州韩绰判官》这首诗歌。

3.掌握唐诗阅读技巧:学生能够运用诗歌阅读技巧,准确理解《寄扬州韩绰判官》这首诗歌。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分析诗歌的能力,提高其文学素养和审美水平。

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和写作能力。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与表达能力,提高其对诗歌的欣赏和理解。

2.培养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民族自信心,促进他们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与尊重。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诗歌鉴赏:了解诗歌的基本信息、作者、诗题等,分析其诗歌结构、表达方式和最重要的情感与思想。

2.诗歌比喻:掌握唐诗进行的比喻方法,了解比喻的作用和手法的差异性。

教学难点1.诗歌内涵:了解诗歌的深层含义,分析为什么选用这样的表达方式表现情感与思想,探索唐诗在基本诗歌元素上的发展。

2.诗歌风格:理解唐诗独有的风格特点,明确其与其他文学体裁的区别。

三、教学过程课前准备1.教师准备黑板、彩笔等教学工具。

2.教师准备唐诗《寄扬州韩绰判官》的诗歌原文及翻译,并向学生讲解其基本背景知识。

3.学生根据教师的要求,阅读并理解诗歌原文及翻译,做好预习。

正式教学1.导入:教师介绍唐诗《寄扬州韩绰判官》的背景知识。

2.知识点讲解:教师讲解唐诗分析的方法和技巧,并介绍《寄扬州韩绰判官》这首诗歌的内容和结构。

3.分组探讨:学生分组讨论诗歌中出现的比喻和其他修辞手法。

并从中解析比喻手法非常巧妙的方法,鞭辟入里且有名目(例如“绿肥红瘦”、“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等)的原因,以及比喻手法展示出的情感和思想。

4.诗歌鉴赏:随后,学生鉴赏唐诗《寄扬州韩绰判官》,分析其诗歌结构和表达,抓住情感和思想揭示的关键词和句子,并解释为什么用这些语言来表达这种情感和思想。

寄扬州韩绰判官资料电子教案

寄扬州韩绰判官资料电子教案
寄扬州韩绰判官资料词,不但画出了山清水秀、绰约 多姿的江南风景,而且隐约暗示 着诗人与友人之间山遥水长的空 间距离。暗寓诗人对故地和朋友 的思念之情。那抑扬的声调中仿 佛还荡漾着诗人思念江南的似水
柔情。
古诗中叠词的作用: 1.增强诗歌的音韵美,形式美; 3.增强诗意,强化意境; 2.帮助诗人更强烈地表达思想情 感。
• 叠字使诗的音律和谐,读起来,琅琅上口;听 起来,声声悦耳。如李白的《秋浦歌十七首之 十》:“千千石楠树,万万女贞林。山山白鹭 满,涧涧白猿吟。君莫向秋浦,猿声碎客心。” 前四句分别用叠字领起,节奏明快,富于音乐
秋尽江南草未凋。
“草未凋”与“青山”、“绿水” 组合在一起,正突现了江南之秋 明丽高远,生机勃勃的特征。这 两句实为写景,但景中却浸透着 作者江南的青山绿水的眷恋,对 远在热闹繁花之乡的故人怀念。
• 叠字可以摹声,又可以摹色,达到修辞效果, 使意象更加确切。杜甫《登高》中“无边落木 萧萧下”,用“萧萧”摹拟落叶声;黄巢的 《题菊花》中“飒飒秋风满院栽”,用“飒飒” 摹拟风声风声;岳飞《满江红》中“凭栏处, 潇潇雨歇”,用“潇潇”摹拟雨声。《木兰辞》 用“唧唧复唧唧”的叠词,写木兰的叹息声, 也十分精当。
二十四桥
• “玉人”,既可借以形容美丽洁白的 女子,又可比喻风流俊美的才郎。
• 诗人本是问候友人近况,却故意用 玩笑的口吻与韩绰调侃,问他这样, 不但韩绰风流倜傥的才貌依稀可见, 两人亲昵深厚的友情得以重温,而且 调笑之中还微微流露了诗人对自己经 历和遭遇的感叹。实际上是对长江以 南风光的怀念。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 雪霏霏。”
——《诗经·小雅·采薇》
《采在薇我》国是古一代首典写籍一中位, 被很遣早戍就边出的现兵了士叠从 出字征这到种回修家辞的现诗象歌。。这四句,是诗中情 景交融的名句。“依依”,“霏霏”这 两组叠词,不但把柳枝的婀娜姿态、大 雪的飞舞飘扬描绘得十分得体、生动, 而且非常形象地揭示了这一征人的内心 世界

《寄扬州韩绰判官》教学设计

《寄扬州韩绰判官》教学设计

《寄扬州韩绰判官》教学设计教学设想:《唐诗宋词选读》第六专题是“诗国余晖中的晚唐诗”。

该专题有6首诗,4首教学篇目,2首学生自学或老师选教篇目。

本课要学的是教学篇。

学习过程中主要解决三大问题:1、读懂,理解字词句子;2、理解诗歌的情感思想;3、领悟表现手法和基本风格。

学习中以诵读为主,在多读中逐渐推进学生的领悟能力;配以适当的赏析题,引导学生走上探讨之路。

专题目标:1、能够借助注解鉴赏杜牧、李商隐的律诗和绝句,初步了解杜牧、李商隐的诗歌风格。

2、能通过本专题的学习,初步了解晚唐诗歌的基本风貌。

3、能就杜牧的咏史怀古诗或李商隐的“无题诗”作专题探究,写出700字左右的赏析文章。

本文增加目标:了解杜牧生平与诗风。

教时设置:1教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关于晚唐诗歌)晚唐诗歌在气象格局上虽然已经失去了盛唐诗歌的大气磅礴,但晚唐诗人们在中唐创新求变的基础上继续掘进,诗国仍然是一派绚丽灿烂的景象,出现了许多成就突出的诗人。

杜牧、李商隐便是晚唐诗人群体中的杰出代表,他们都以自己的独特成就为诗坛增添了光辉。

人们把他们和李白、杜甫比拟,称他们为“小李杜”,杜牧具有李白的诗风,李商隐具有杜甫的诗风。

今天我们学杜牧的两首诗。

二、《寄扬州韩绰判官》朗读赏析1、朗读寄扬州韩绰判官杜牧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2、交代有关背景唐代的扬州,是闻名海内外的大都市,很多文人墨客都特别向往,留下了很多美好的诗句“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明月在扬州”“人生只合扬州死,禅智山光好墓田”。

对于扬州,杜牧的感情是复杂的。

他早年仕途失意,曾十年浪迹江南,扬州是他呆得最多的地方。

他在那里游山玩水,出入寺院,自得其乐,还进出秦楼楚馆,倚红偎翠,以酒为伴,过着放浪形骸的生活。

扬州是他潦倒江湖而不堪回首的地方,但也是他享受生活、饱览江南名胜与美女的所在。

这首诗当作于诗人离开江南之后。

诗人想念友人,很关心友人近期的状况,充满了深厚的情意。

2019-2020年高中语文《寄扬州韩绰判官》教案 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

2019-2020年高中语文《寄扬州韩绰判官》教案 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

2019-2020年高中语文《寄扬州韩绰判官》教案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2.能借助注释,课后练习,展开想象,理解诗句意思,感受优美的意境,体会诗人与朋友之间的深厚友谊.教学重难点:理解诗句意思,感受优美的意境,体会诗人与朋友之间的深厚友谊.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在我国江南有一座小城---扬州,那里风景秀丽,景色宜人, 吸引了无数文人骚客留诗作画.我国唐代大诗人杜牧也曾留念忘返其间.他特别怀念与他共游扬州的好友韩绰,于是写下了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寄扬州韩绰判官>这首诗.板书课题, 齐读课题.二、读入情1.读一读《寄扬州韩绰判官》。

要求读准、读通,看看注释或借助字典查不懂的词.2.指数名学生读,正音.3.看看诗词的题目,你能发现什么?(指名答.)4.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呢?和你的伙伴一起反复读上三遍之后,再好好想想.5.读了这么多遍,让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指数名答.)三、品悟情1.诗人那浓厚的化不开的思念之情,都藏在哪个句子中呢?默读,画出来.2.指名答.3.“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从这句诗中你读懂了什么?(“隐隐”和”迢迢”这一对叠字,不但画出了山清水秀,绰约多姿的江南风貌,而且隐约暗寓着诗人对故地和朋友的思念之情.)4.学生同桌互相说一说;指名说.5.指导朗读,读出诗人怅然情怀.6.这句诗中诗人是借什么景物来抒发情感的呢?(指名答.)7.诗人为什么如此强烈地思念扬州好友呢?8.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下面那句诗的意思吗?小组内交流.9.引读“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二十四桥,以及明月夜均为扬州美景,诗人以调侃的语气问韩绰:在明月的夜晚,你这位风流才俊在何处与歌女们吹箫取乐呢?其实是诗人自己在怀念扬州的美丽风光和纸醉金迷的游乐生活)10.就让我们一起走入作者的情感中,去感同身受一番吧.(齐读.)四、议深情1.学生配乐背诵.2.在你背诵时,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呢?(指名答.)3. 诵读提炼。

鄂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寄扬州韩绰判官

鄂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寄扬州韩绰判官

鄂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寄扬州韩绰判官一、教学目标1.理解文章背景,了解韩绰判官的故事情节;2.掌握本文的核心词汇和措辞;3.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阅读的深度和广度;4.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让学生能够写出简单的感悟和评价。

二、教学重点1.学习和理解文章的故事情节;2.理解关键词汇的意思;3.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三、教学难点1.理解文章中的古文词句;2.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3.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参与课堂讨论。

四、教学准备1.黑板、粉笔;2.教材《鄂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3.多媒体教学设备;4.学生课前阅读材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本课将学习韩愈的《寄扬州韩绰判官》,在课前大家有没有好好阅读这篇文章呢?请一位同学回顾一下,简要介绍一下这篇文章的内容。

2. 阅读理解(20分钟)1.让学生默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

2.学生搭档讨论,归纳每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3. 教学重点突破(15分钟)老师板书重要关键词,解释其意义和用法。

4. 文言文阅读与翻译(20分钟)通过分段阅读,带领学生理解古文的语境及意义,解释其中的生僻词汇。

学生自由识字:学生将不认识的生词写在黑板上,在我的帮助下一起读音、识字、解释并记忆。

5. 听读与模仿(15分钟)播放录音让学生跟读课文,鼓励学生模仿录音的语音、语调及停顿。

6. 延伸拓展活动(15分钟)1.小组讨论:学生分小组,讨论韩愈为何写信给韦司戍,探究其深层寓意。

2.创作手记:请学生假设自己是韩绰判官,将这一经历写成一篇手记。

7. 课堂总结(5分钟)请学生回顾课堂内容,总结重点和难点,并做类似作业的提示。

六、课后作业1.复习生词;2.完成文言文《寄扬州韩绰判官》的阅读题。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会理解古文课文,掌握关键词汇及句子,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并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同时,通过课堂互动,拓展学生的思维和思考方式,引导学生在交流和讨论中深入思考。

寄扬州韩绰判官-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教案

寄扬州韩绰判官-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教案

寄扬州韩绰判官-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教案一、教学目标本教案通过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选择《寄扬州韩绰判官》一首唐诗作为本次教学重点,旨在让学生在学习中了解:1.掌握《寄扬州韩绰判官》的基本内容和背景;2.理解唐代赋咏自然的艺术特点和表现手法;3.能够感受唐诗宋词的独特魅力,并能进行基本的赏析。

二、教学重点1.掌握《寄扬州韩绰判官》的意境和文化涵义;2.分析唐代赋咏自然的艺术特点和表现手法;3.学习和掌握唐诗宋词的基本鉴赏方法。

三、教学难点1.深入理解《寄扬州韩绰判官》的内涵和意境,准确体现唐诗的雅致和深意;2.学会分析唐代赋咏自然的艺术特点和表现手法,掌握其在整个唐诗中的地位和作用。

四、教学内容1.《寄扬州韩绰判官》的基本内容和背景介绍;2.唐代赋咏自然的艺术特点和表现手法的讲解;3.唐诗宋词鉴赏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五、教学过程1.导入介绍唐诗的发展背景和特点,鼓励学生对唐诗产生兴趣,引出课题。

2.学习主体(1)诗歌分析《寄扬州韩绰判官》是唐代诗人王之涣所作,通过诗歌来表达他对故乡的牵挂和思念,也表达了对壮志未酬的忧虑和无奈。

在课堂上,老师可以在简要介绍了诗歌的基本背景之后,带领学生一起分析诗歌的结构、意境和表现手法。

特别是在对唐代赋咏自然的特点和手法进行分析的时候,可以让学生通过对具体诗句的解读来领略其中的艺术魅力。

(2)鉴赏训练在课堂上,老师可以通过一些简短的唐诗宋词来进行鉴赏训练。

通过分析和赏析,让学生掌握基本的鉴赏方法和技巧,从而在学习过程中更深入地了解唐诗宋词的独特魅力。

3.课堂反思在课堂结束后,可以对学生进行一些练习和思考,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也可以让学生自行找一些唐诗或宋词进行鉴赏,并在下一次课堂上进行分享和交流。

六、教学效果通过本次教学,学生可以:1.掌握《寄扬州韩绰判官》的基本背景和意境;2.理解唐代赋咏自然的艺术特点和表现手法;3.掌握唐诗宋词的基本鉴赏方法,深化对唐诗宋词的欣赏和理解。

《寄扬州韩绰判官》文章教案

《寄扬州韩绰判官》文章教案

《寄扬州韩绰判官》文章教案教案名称:《寄扬州韩绰判官》文章教案I. 教学目标:1. 了解《寄扬州韩绰判官》的背景和作者李白;2. 分析并理解《寄扬州韩绰判官》的主题和情感表达;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升写作水平。

II. 教学内容:1. 介绍《寄扬州韩绰判官》的创作背景和作者李白;2. 分析《寄扬州韩绰判官》的主要内容和情感表达;3. 分析作者运用修辞手法和语言表达的艺术特点;4. 学习欣赏其他李白的作品,并进行比较分析。

III. 教学过程:Step 1 背景介绍与作者简介(约500字)1. 介绍《寄扬州韩绰判官》的创作背景,如韩绰判官的地位和影响力等;2. 分析作者李白的生平背景和文学地位,简要介绍他的创作特点;3. 引用相关文献资料,增强文章的可信性。

Step 2 文章内容分析(约800字)1. 针对《寄扬州韩绰判官》的结构和情节进行详细的分析;2. 探究文章中所传达的主题,例如对朋友的思念和对逝去时光的怀念等;3. 解读作者在表达情感时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和形象描写;4. 分析《寄扬州韩绰判官》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

Step 3 语言艺术特点分析(约600字)1. 分析作者李白在《寄扬州韩绰判官》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等;2. 探讨李白的语言表达特点,如辞章华丽、诗意盎然等;3. 分析文中的意象和象征手法,如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和对友情的象征等。

Step 4 李白的其他作品欣赏(约500字)1. 选择与《寄扬州韩绰判官》情感表达或主题相关的其他李白作品;2. 分析所选作品的情感表达和艺术特点;3. 与《寄扬州韩绰判官》进行比较分析,探讨李白的创作风格和主题偏好。

IV. 教学评估:1. 学生根据教案内容完成相应的阅读和分析任务;2. 学生撰写一篇300-500字的文章,分析《寄扬州韩绰判官》中的情感表达和艺术特点。

V. 教学延伸:1. 学生可进一步研读李白的其他作品,并尝试模仿其写作风格;2. 扩展到古代文学的其他名篇,鼓励学生深入挖掘其中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特点。

《寄扬州韩绰判官》课文教案

《寄扬州韩绰判官》课文教案

《寄扬州韩绰判官》课文教案寄扬州韩绰判官课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寄扬州韩绰判官》这篇古文的背景和作者。

2. 理解文章的主题和中心思想。

3. 学习并掌握文章中的生词和短语。

4.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

5. 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1. 文章主题和中心思想的理解。

2. 文章中关键词汇和短语的掌握。

3. 文章结构和修辞手法的分析。

三、教学步骤导入:(5分钟)老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学生对《寄扬州韩绰判官》这篇文章产生兴趣和好奇心:- 引述一句诗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让学生猜测这句诗出自哪篇文章。

- 介绍诗人杨万里的背景和作品,以及他与宋代官员韩绰之间的友谊。

- 激发学生对于古文阅读的兴趣,鼓励他们主动思考并提出问题。

展开:1. 阅读理解(15分钟)让学生先自主阅读《寄扬州韩绰判官》这篇文章,并回答以下问题:- 这篇文章的主题是什么?- 文章中的韩绰判官是一个怎样的人物?- 文中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是什么意思?2. 文章理解与分析(15分钟)与学生一起讨论上述问题,并进一步拓展:- 文章描写了怎样的风景和情感?- 为什么杨万里要寄信给韩绰判官?- 文章的结构是怎么样的?有哪些修辞手法使用?3. 生词学习(10分钟)通过讲解和讨论,帮助学生掌握文章中的生词和短语,并学习如何运用词语语境猜测词义。

4. 写作训练(15分钟)根据对《寄扬州韩绰判官》的理解,要求学生以杨万里的视角,以一封信的形式写一篇寄给韩绰判官的信,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

五、作业布置要求学生在家中再次阅读《寄扬州韩绰判官》,并写一篇读后感,包括自己对诗意的理解、感受以及与自己的生活或现实世界的联系。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了解《寄扬州韩绰判官》这篇古文的背景和作者,理解文章的主题和中心思想,并学习并掌握了一些生词和短语。

同时,通过写作训练,学生也提高了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鄂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寄扬州韩绰判官

鄂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寄扬州韩绰判官

鄂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寄扬州韩绰判官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理解寄信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掌握文章的结构和语言特点;•读懂文章,领会文化底蕴,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教学重点•文章结构和语言特点;•文字的内涵和文化背景;•阅读理解和文化拓展。

教学难点•运用文化解读的方法领会文章的内涵;•理解文章中的文化元素,把握历史背景。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你们有没有写过信呢?”–引导学生展示自己所写过的信,然后介绍本节课要学的文章《寄扬州韩绰判官》。

2.阅读理解(30分钟)–分段阅读文章,理解文章的叙事结构和语言特点。

–学生自读,并筛选并列和承接词,理解文章各段落之间的联系。

–在掌握文章大意之后,老师带领学生思考一些问题,例如:为什么寄信人要送钱、送果等礼品?他送出这封信的目的是什么?韩绰判官是怎么知道这封信的重要性的?3.文化拓展(25分钟)–通过阅读本文,学生可以了解到古人在写信时候的一些习俗,例如:寄信前要写书信、封套的制作和特殊用途等。

–老师可以带领学生做一些课外拓展,例如:网上搜索中国古代拓片、邮票等等,了解古代与现代邮政的区别。

–老师还可以鼓励学生通过写信等方式与远方的亲人、朋友联系。

4.总结(5分钟)–老师对本节课的重点难点进行总结,并要求学生将自己的收获和感悟写在笔记本中。

课后作业1.将本节课所学的语言点整理到笔记本上。

2.根据本课文化拓展内容,在家里与亲人或朋友写一封信。

3.背诵本课文。

拓展1.阅读《红楼梦》第五回“宝钗拜冷子兄并试梦黛玉” 看看宝钗为什么要写一封信给冷子兄?2.了解国内外邮政史,掌握邮政标志和邮戳的相关知识。

3.阅读《武林外史》中的《卖火柴的少女》了解古代火柴制作及销售的历史背景。

思考•如果你生活在古代,请你叙述一下你寄信的经历和过程。

小结《寄扬州韩绰判官》是一篇古文名篇,它不仅具有文学价值,也具有历史文化价值。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写信的方式、古代邮政的制度、古人形成的文化传统等方面的知识。

苏教版语文高二《九日齐山登高》《寄扬州韩绰判官》教学设计

苏教版语文高二《九日齐山登高》《寄扬州韩绰判官》教学设计

《九日齐山登高》《寄扬州韩绰判官》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能够借助注解鉴赏杜牧、李商隐的律诗和绝句,初步了解杜牧、李商隐的诗歌风格。

2、能通过本专题的学习,初步了解晚唐诗歌的基本风貌。

3、能就杜牧的咏史怀古诗或李商隐的“无题诗”作专题探究,写出700字左右的赏析文章。

本文增加目标:了解杜牧生平与诗风。

教时设置:1教时过程:一、导入(关于晚唐诗歌)晚唐诗歌在气象格局上虽然已经失去了盛唐诗歌的大气磅礴,但晚唐诗人们在中唐创新求变的基础上继续掘进,诗国仍然是一派绚丽灿烂的景象,出现了许多成就突出的诗人。

杜牧、李商隐便是晚唐诗人群体中的杰出代表,他们都以自己的独特成就为诗坛增添了光辉。

人们把他们和李白、杜甫比拟,称他们为“小李杜”,杜牧具有李白的诗风,李商隐具有杜甫的诗风。

今天我们学杜牧的两首诗。

二、朗读三、作者和背景杜牧(803~852),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唐代诗人。

杜牧是宰相杜佑之孙,二十六岁时考中进士,任弘文馆校书郎。

不久,任江西、宣歙、淮南等节度使幕僚,以后历任监察御史、司勋员外郎及黄州、池州、睦州、湖州刺史,终中书舍人。

杜牧对政治、军事都有颇为卓著的见识,可惜不为统治者所用。

杜牧擅长诗文,力倡“文以意为主”之论。

诗风豪爽清丽,尤工绝句。

这首诗是唐武宗会昌五年(845)杜牧任池州刺史时,一次九月九日重阳节登临齐山的作品。

和他一同登山的正是诗人张祜,他比杜牧年长,而且诗名早著。

穆宗时令狐楚赏识他的诗才,曾上表推荐,但由于受到排抑,未能见用。

这次张祜从江苏丹阳特地赶来拜望杜牧。

杜牧对他的被遗弃是同情的,为之愤愤不平。

因此诗中的抑郁,实际上包含了两个人怀才不遇和同病相怜。

四、理解1、理解词句,和同学交流,准备班级发言九日齐山登高杜牧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薇。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九日齐山登高——九月九日重阳节,登高于齐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寄扬州韩绰判官》教学设计
读中悟情,寓情于景
一、教学内容:
《寄扬州韩绰判官》借江南之景表现了作者对友人的怀念,对扬州美
丽风光和游乐生活的眷恋。

诗的首联是写江南秋景,说明怀念故人的背景,
末联是借扬州二十四桥的典故,与友人韩绰调侃。

诗表现了深深的惆怅情
思,引人遐想。

二、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品读古诗,想象诗中的景色,感悟作者对故人、故地的思念之情。

2、了解作者寓情于景,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三、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品读古诗,感悟作者对故人及故地的思念之情,体会“景
中蕴情,情于景中”的弦外之音。

四、设计理念:
“一切景语皆情语。

”本课设计力图体现“以诵读为主线,以感悟为手段”的新课程理念,引导学生通过品读诗中的语言,感悟作者对故人及故地的丝丝情愫。

同时引导学生借助课外资料,辅助理解诗意,从而体会“景中蕴情,情于景中”的弦外之音。

五、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你们去过扬州吗?扬州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生交
流)扬州之盛,唐世艳称,所以,历代诗人为它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
篇:“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
楼薄倖名”。

今天,我们也来学一首与扬州有关的古诗,齐读课题。

(二)以读代讲,读中悟情
1、自由朗读古诗,要求读准每一个字音。

2、通过读书,你有新发现吗?
生自由交流
预设:
1)读了课题,知道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杜牧写给在扬州作判官的韩绰的一首
2)从一个“寄”字,我读出了杜牧对朋友韩绰的思念之情。

师:是啊,唐文宗大和七年四月到九年初,杜牧曾在淮南节度使(使府在扬州)牛僧孺幕中作过推官和掌书记,和当时在幕任节度判官的韩绰相识。

杜牧在韩绰死后作过《哭韩绰》一诗,可见他与韩绰有深厚的交谊。

你通过一个“寄”字,读出了作者对友人的思念,真会读书。

看来,读诗就得字字推敲啊。

再读课题。

3、你还从诗中那些地方也能读出作者对朋友韩绰的那份思念之情呢?
A“青山隐隐水迢迢”一句:
1)“隐隐”足以说明作者距离这山的遥远,远到已经模糊看不清了;而这“迢迢”二字可以看出水的源远流长,作者借以暗示距离朋友很遥远。

2)对比阅读:把“隐隐”“迢迢”这对叠字换成单字,你觉得好不好?
3)谁来读好这一句诗?
教师小结:
青山逶迤,隐于天际,绿水如带,迢递不断。

“隐隐”和“迢迢”这一对叠字,不但画出了山清水秀、绰约多姿的江南风貌,而且隐约暗示着诗人与友人之间山遥水长的空间距离,那抑扬的声调中仿佛还荡漾着诗人思念江南的似水柔情。

欧阳修的《踏莎行》:“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平芜尽处是青山,行人更在青山外”,正道出了杜牧这句诗的言外之意。

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作者此刻心中的无限情思吧。

齐读这一句。

B“秋尽江南草未凋:”一句:
1)从这句诗中,你读出了什么?
生交流
预设:“秋尽”说明已经是晚秋了。

虽然已经到了晚秋,但是江南的
草木还没有凋落。

2)这一句诗老师觉得是多余的,你同意吗?为什么?
生交流
预设:
通过课前查找资料,知道杜牧当时是被调到北方任职。

北方的晚秋时节,秋风四起,树叶已经飘落,给人一种萧条之感。

而此时的江南风光依旧。

诗人之所以这样写,就是因为心理上已经有了强烈的反差。

由于环境的对比,让诗人更加思念故地的朋友。

所以,这一句不多余。

3)从这句话中,你还读出了什么?可以结合课前搜集的相关资料来辅助理解。

生自由交流
教师小结:
“草未凋”与“青山”、“绿水”组合在一起,正突现了江南之秋明丽高远,生机勃勃的特征。

诗人非常怀念繁华的旧游之地。

此时虽然时令已过了深秋,江南的草木却还未凋落,风光依旧旖旎秀媚。

正由于诗人不堪晚秋的萧条冷落,因而格外眷恋江南的青山绿水,越发怀念远在热闹繁花之乡的故人了。

结合课前搜集到的资料来辅助理解诗意,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

这两句实为写景,但景中却浸透着作者的丝丝情愫。

让我们带着那份沉甸甸地思念故友、思念故地之情,再来读一读这两句。

4、古诗写到这里还没有提到“韩绰”,是不是跑题了?
生自由交流
预设: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萧?”
1)通过查资料可知:二十四桥,一说扬州城里原有二十四座桥,一说即吴家砖桥,因古时有二十四位美人吹箫于桥上而得名。

“玉人”,既可借以形容美丽洁白的女子,又可比喻风流俊美的才郎。

从寄赠诗的作法及末句中的“教”字看来,此处玉人当指韩绰。

2)这句诗的意思就是说,在那月朗星稀的夜晚,此时此刻,韩绰你在二十四桥中的哪一桥上教歌女伎倡们吹箫作乐、流连忘返呢?
教师小结:
这幅用回忆想像织成的月明桥上教吹箫的生活图景,不仅透露了诗人对扬州繁华景象,令风流才子们醉心不已的生活的怀恋,而且借此寄托了对往日旧游之地的思念,重温了彼此同游的情谊;既含蓄地表现了对友人的善意调侃,又对友人现在的处境表示了无限欣慕。

请大家自己来读读这后两句。

(三)回归整体,升华情感
整首诗,真可谓景中蕴情,情于景中。

这两句诗意在渲染山青水秀、草木常绿的江南清秋景色,正是要为下两句想像中的生活图景提供美好的背景。

它所唤起的联想不是风流才子的放荡生活,而是对江南风光的无限向往:秋尽之后尚且如此美丽,当其春意方浓之时又将如何迷人?让我们带着这份对朋友、对故地的深情再来读一读这首诗吧。

齐读。

六、板书设计
寄扬州韩绰判官
(唐)杜牧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木凋。

(景)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