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课绘画中的透视现象1
《绘画中的透视现象》教案
《绘画中的透视现象》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透视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培养学生对透视现象在绘画中的应用能力。
3. 提高学生对绘画艺术的欣赏水平和创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透视的基本概念:透视是指在绘画中,由于观察点和物体之间的空间关系,使得物体在画面上产生的一种近大远小的现象。
2. 透视的分类:线性透视、空气透视、色彩透视等。
3. 透视的基本原理:平行透视、成角透视、倾斜透视等。
4. 透视在绘画中的应用:如何利用透视原理画出真实、立体的空间感。
5. 欣赏和分析经典绘画作品中透视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透视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分类,透视在绘画中的应用。
2. 教学难点:透视原理在实际绘画中的运用,如何处理画面中的空间关系。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透视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分类。
2. 示范法:展示透视在绘画中的应用,并进行现场演示。
3. 案例分析法:分析经典绘画作品中的透视运用。
4. 实践操作法:学生动手实践,创作具有透视感的绘画作品。
五、教学准备1. 教具:课件、绘画作品、画具、白色board。
2. 学具:画纸、画笔、水彩颜料、铅笔、橡皮等。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幅具有强烈透视感的绘画作品,引导学生关注透视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透视的基本概念和原理:讲解透视的定义、分类和基本原理,让学生初步了解透视知识。
3. 示范透视在绘画中的应用:教师现场演示如何运用透视原理绘画,让学生直观地感受透视的效果。
4. 案例分析:分析经典绘画作品中的透视运用,让学生了解透视在实际绘画中的重要性。
5. 学生实践:让学生动手实践,尝试运用透视原理进行绘画创作。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6. 作品展示与评价:学生展示自己的绘画作品,相互评价,教师进行点评,给予鼓励和建议。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绘画中的透视现象》教案
《绘画中的透视现象》教案教材分析:本课是人美版美术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三课,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
教材的意图是通过观察、分析和讲解使学生认识到景物有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并能将透视知识运用到实际绘画之中,进而提高空间表现能力.教学过程中教师带领学生反复观察、对比教材上和所搜集来的图片,让学生逐渐理解透视现象。
学情分析:五年级学生对于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早就注意到了,为使学生把感性认知上升到理性认识,教学过程中我还是要通过大量的感性认知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透视教学是小学美术教学中的重点也是其难点,这就需要我们提前进行渗透,做好铺垫。
资源利用:师:幻灯片生:美术教材,尺子,铅笔,美术本,彩笔.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能发现生活中的透视现象.初步懂得透视中的基本原理和规律,提高描绘五想的能力,时绘画作品更真实。
2、逐步发展学生的想象力、观察力、表现力和创造力。
教学重点:通过对周围环境的观察能发现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能掌握简单的原理和规律,将透视知识运用到绘画中,使描绘的现象更真实。
难点:绘画实践中运用所掌握透视原理和规律,提高儿童绘画的基本技能,逐步提高同学们的观察力、想象力、表现力和创造力。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同学们做好上课的准备了吗?做好了准备就用你们漂亮的坐姿告诉老师。
大家互相看一看,我们的座位对齐了吗?(对齐了)可是我怎么发现没对齐呢?(出示第二张幻灯片课堂照片)老师怎么发现后边的同学之间距离远,前边的同学之间距离近呢?这是为什么?设计意图:[这样设计首先是稳定课堂纪律,将学生的注意力全部收回到课堂上来,其二通过引导,调动学生主动思考、主动参与,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二、探索新知: 1、老师发现生活中也有这种现象,请大家观察并思考(出示第三张幻灯片)谁能发现这里边的奥秘?大家可以分组讨论,得到结果后用你的坐姿告诉老师,每组选一个发言人,代表你们组告诉大家你们的发现。
第一组告诉大家这几幅图里边路面有什么变化。
3 绘画中的透视现象
课时教案课题 3 绘画中的透视现象教学目标1、显性内容和目标应知:通过观察、分析和讲解,学生认识到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理解视平线、消失点在透视现象中的作用。
应会:通过学习,学生初步了解透视现象及基本规律,并运用这些规律表现身边的景物。
2、隐性内容和目标通过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感受透视效果给画面带来的美感。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分析和讲解,学生初步了解景物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和相关知识。
教学难点如何运用所学的透视知识表现身边的景物。
教法直观演示法、活动探究法、集体讨论法学法思考评价法、分析归纳法、自主探究法、总结反思法。
教学准备PPT课件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课件演示2、提出问题(1)你看到了什么?(看到一辆车驶来)(2)车由远及近,你发现有什么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西安市阎良区西飞第四小学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不一样?(车越来越大越来越清楚)(3)像这样的体验你们在哪里还见过?(天空中飞过的小鸟)3、我们看到东西时产生的这种近大远小的现象就叫透视现象。
4、出示课题:绘画中的透视现象二、讲授新课1、仔细观察书中的图片提出问题、分组学习。
回答书上的问题。
2、借助多媒体播放幻灯片讲授绘画中的透视现象。
透视:透视是绘画中的术语,可以分为形体透视和空气透视,形体透视是根据光学和几何学的原理,在平面上用线条来表示物体的空间位置轮廓和光线投影的科学,按消失点的不同分为平行透视和成交透视和斜透视。
空气透视研究和表示空间距离。
视平线:视平线就是与观察者视线平行的水平线。
消失点:消失点在视平线上。
当人眼看物体的视角缩小为0度时,形体就缩小为一个点,这个点就是消失点。
(教材中北京颐和园长廊图中长廊两面的柱子向远方不断缩小,最终两面的柱子都缩到一个点上,这个点就叫消失点。
(引导学生在教材中的前两幅图片上画一画,找出视平线和消失点。
)3、组织学生探讨,进一步加深对自由发言。
《绘画中的透视现象》PPT课件
近‗宽‗‗ 远‗窄‗‗ 近‗高‗‗ 远‗低‗‗ 近‗‗大‗ 远 小‗‗
近‗‗疏‗ 远‗‗密‗ 近‗‗实‗ 远‗‗虚‗
4 消失点
随着视线的延伸,景物会逐渐聚于一点,这个 点叫消失点。
消失点
4 消失点
突出左边的景物, 消失点就往右移。
突出右边的景物, 消失点就往左移。
5 视平线
视—就是与眼睛平行的水平线,平视时, 视平线与地平线重合。
绘画中的透视现象
hui hua zhong de tou shi xian xiang
-.
说一说 哪张给你的空间感最强烈?
1 什么是透视?
绘画中运用线条或色彩在平面上 表现物象立体效果的一种方法。
???
2 透视分类
透视:一点透视(平行透视) 二点透视(成角透视) 三点透视
透视现象正确 3、用勾线笔勾边 4、利用彩铅上色
8 知识扩展
8 知识扩展
8 知识扩展
8 知识扩展
消失线—景物轮廓 与消失点的连线叫 消失线。
视平线
5 视平线
想表现视平线以上 视平线可以低一点
想表现视平线以下 视平线可以高一点
6 找一找
消失点
视平线以上,景物越远越向下。 视平线以下,景物越远越向上。
消失线
消失线—景物 轮廓与消失点 的连线叫消失线。
视平线
7 作业
运用透视现象画画自己的小卧室。
《绘画中的透视现象》教案
《绘画中的透视现象》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透视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培养学生对透视现象在绘画中的应用能力。
3. 提高学生对绘画艺术的欣赏能力和创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透视的定义:透视是一种绘画技巧,通过线条或色彩的运用,使画面中的物体呈现出立体感和空间感。
2. 透视的基本原理:平行透视、成角透视和倾斜透视。
3. 透视在绘画中的应用:如何利用透视原理绘制出具有空间感和立体感的画面。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透视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应用。
2. 教学难点:透视原理在实际绘画中的运用。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透视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应用。
2. 示范法:教师现场演示如何运用透视原理进行绘画。
3. 练习法:学生通过实际操作,练习透视原理在绘画中的应用。
五、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透视相关的图片、案例和示范作品。
2. 学生准备:画纸、画笔、水彩颜料等绘画工具。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古代中国和西方的绘画作品,让学生初步感受透视现象在绘画中的应用。
2. 讲解透视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介绍透视的定义、作用以及平行透视、成角透视和倾斜透视三种基本类型。
3. 示范教学:教师现场演示如何运用透视原理进行绘画,讲解绘画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4. 学生练习: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尝试运用透视原理进行绘画练习。
5. 作品展示与评价: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互相评价,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点评和指导。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纪律、教学内容和方法等,为下一节课的教学提供改进方向。
八、课后作业1. 学生课后绘制一幅运用透视原理的作品,展示个人对透视现象的理解和应用。
2. 教师对学生的课后作业进行评价,给予鼓励和建议。
九、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参观绘画展览,让学生现场感受透视现象在实际绘画中的应用。
2. 邀请专业画家进行讲座,让学生深入了解透视原理及其在绘画创作中的价值。
五年级美术上册《绘画中的透视现象
绘画中的透视现象教材分析:本课是“造型·表现”(1课时)学习领域的内容。
教材的意图是通过观察、分析和讲解,学生能够认识到景物有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并能把有关透视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绘画中,进而提高空间表现能力。
在生活中常常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同样的物体处在不同的位置,在观者的眼里会出现近大远小,而且越远越小的变化,这种变化用绘画上的法则来解释就叫透视现象。
透视教学是小学美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
因为学生初次接触这种理性化、抽象化的知识会感到难度较大,这就需要我们提前进行渗透,做好铺垫,如课前提出问题、留观察作业、搜集相关资料等。
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能力,采取启发和引导的方法,从生活中的透视现象入手,提出问题,让学生参与思考和讨论,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使学生真正感知和理解。
教师在引导学生观察照片时,注意从三个方面分析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一是地面,近宽远窄;二是路两旁的物象,近长远短;三是天空,近宽远窄。
用宽窄、长短来概括透视的缩形现象,会使学生感到直观好记。
在作业过程中,启发学生认真观察周围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在头脑中留有印象,尽量在绘画中不形成错误透视的习惯。
对透视现象有粗浅的认识并能初步表现出透视效果,为以后的教学做好铺垫。
绘画是在平面上表现空间的立体的艺术,其表现过程需要运用客观的透视规律。
运用透视规律可以把物象具有的高、宽、深的立体感或空间结构在平面的纸上表现出来。
透视在绘画中的表现可分为形体透视(几何形透视)和空气透视。
形体透视是根据光学和数学的原则,在平面上用线条来图示物体的空间位置、轮廓和光暗投影的科学。
当物体有一个面与画者位置呈平行位置时,这种透视称平行透视;如果物体的一个角与画者相对,这种透视称成角透视。
因为物象透视现象是近大远小,所以也叫“远近法”。
把一样的物体放在另一样物体的后面,就会产生前后的感觉,物体通过逐渐缩小尺寸,也会产生前后的感觉。
学生对这个知识点,有的理解的不深刻,所以在画作业时,表现物体的前后的尺寸不是很明显。
人美版美术五上《绘画中的透视现象》标准教案
人美版美术五上《绘画中的透视现象》标准教案(人美版第九册第3课)教材分析:本课是“造型·表现”(1课时)学习领域的内容。
教材的意图是通过观察、分析和讲解,学生能够认识到景物有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并能把有关透视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绘画中,进而提高空间表现能力。
在生活中常常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同样的物体处在不同的位置,在观者的眼里会出现近大远小,而且越远越小的变化,这种变化用绘画上的法则来解释就叫透视现象。
透视教学是小学美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
因为学生初次接触这种理性化、抽象化的知识会感到难度较大,这就需要我们提前进行渗透,做好铺垫,如课前提出问题、留观察作业、搜集相关资料等。
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能力,采取启发和引导的方法,从生活中的透视现象入手,提出问题,让学生参与思考和讨论,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使学生真正感知和理解。
教师在引导学生观察照片时,注意从三个方面分析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一是地面,近宽远窄;二是路两旁的物象,近长远短;三是天空,近宽远窄。
用宽窄、长短来概括透视的缩形现象,会使学生感到直观好记。
在作业过程中,启发学生认真观察周围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在头脑中留有印象,尽量在绘画中不形成错误透视的习惯。
对透视现象有粗浅的认识并能初步表现出透视效果,为以后的教学做好铺垫。
绘画是在平面上表现空间的立体的艺术,其表现过程需要运用客观的透视规律。
运用透视规律可以把物象具有的高、宽、深的立体感或空间结构在平面的纸上表现出来。
透视在绘画中的表现可分为形体透视(几何形透视)和空气透视。
形体透视是根据光学和数学的原则,在平面上用线条来图示物体的空间位置、轮廓和光暗投影的科学。
当物体有一个面与画者位置呈平行位置时,这种透视称平行透视;如果物体的一个角与画者相对,这种透视称成角透视。
因为物象透视现象是近大远小,所以也叫“远近法”。
把一样的物体放在另一样物体的后面,就会产生前后的感觉,物体通过逐渐缩小尺寸,也会产生前后的感觉。
(五上)美术优秀课件- 绘画中的透视的现象|人美版3 PPT(38页)
❖
4.在 我 们 看 来 ,转 基因食 品在当 下中国 所引发 的争议 ,看起 来相当 复杂, 但归结 起来, 不外是 科学逻 辑与商 业逻辑 共同作 用下的 结果。 从科学 角度看 ,这件 事情很 麻烦, 是因为 转基因 食品的 安全性 在短期 内得不 到明确 认证。
❖
5.鉴 于 转 基 因 食品 ,特别 是主粮 的安全 性研究 需要一 个漫长 的周期 ,主管 部门断 不可急 于宣布 转基因 主粮的 安全性 。
《雅典学院》拉斐尔(意大利)、画于1510~1511年、画作类型:湿 壁画、画幅达2.794×6.172米 。
圆 柱 体 的 三 种 透 视
人 物 头 像 透 视
中西方绘画透视的比较
❖ 中国画的透视法:中国画的透视法就不同了,画家观察 点不是固定在一个地方,也不受下定视域的限制,而是 根据需要,移动着立足点进行观察,凡各个不同立足点 上所看到的东西,都可组织进自己的画面上来。这种透 视方法,叫做“散点透视”,也叫“移动视点”。故而, 只有采用中国绘画的“散点透视”原理,艺术家才可以 创作出数十米、百米以上的长卷,如《清明上河图》, 而如采用西画中“焦点透视法”就无法达到。
❖
6.由 于 不 同 转 基因 食品在 人们食 品消费 中的比 重大不 相同, 其可能 的危害 性自然 也不会 一致。 但就原 则而言 ,在没 有明确 的科学 结论之 前,任 何对转 基因食 品在安 全性之 外其他 方面的 重大意 义的欢 呼,都 不是一 件明智 之举。
❖
7..穿 越 浩 瀚 的 银河 ,被月 亮镶嵌 的梦, 具备了 无限的 属性。 自然之 子天真 而崇高 的想象 力是对 我们神 五、神 六的理 想设计 。当我 们通过 超越自 身而实 现人类 对月的 最好抵 达。华 夏人几 千年的 美好向 往,终 于与多 少代人 的热烈 渴望有 了一个 完美的 对称。
《绘画中的透视现象》说课稿
《绘画中的透视现象》说课稿人美版小学美术教材第七册第三课大平房镇中心小学石猛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美版小学美术教材第七册第三课《绘画中的透视现象》。
根据教学实际情况并结合学生自身特点,这节课我将围绕教什么、怎么教和为什么这样教,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与难点、材料准备、教法学法、教学流程和板书设计八个方面来阐述我说课的内容。
一.解读教材:本课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
教材的意图是通过观察、分析和讲解使学生认识到景物有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并能将透视知识运用到实际绘画之中,进而提高空间表现能力。
教学过程中教师带领学生反复观察、对比教材上和所搜集来的图片,让学生逐渐理解透视现象。
二、学情分析:其实五年级学生对于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早就注意到了,为使学生把感性认知上升到理性认识,教学过程中我还是要通过大量的感性认知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透视教学是小学美术教学中的重点也是其难点,这就需要我们提前进行渗透,做好铺垫。
三.教学目标的设定: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体差异,结合教材,在深入解读三维目标的内涵后,我从学生角度出发,制定了如下目标。
1.显性内容与目标本课应知:通过观察和分析,学生认识到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理解视平线、消失点在透视现象中的作用。
本课应会:通过学习,学生能初步了解透视基本规律,并能运用这些规律表现身边的景物。
2.隐性内容与目标通过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感受透视效果给画面带来的美感。
四、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本课重点:通过观察、分析和讲解,学生能初步了解景物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及相关知识。
本课难点:如何运用所学的透视知识表现身边的景物。
五、学习材料的准备:课前搜集的图片资料、尺子、铅笔和水彩笔。
六、教法与学法:为了更好地完成本课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能力,本人采取启发和引导的方法,让学生从生活中的透视现象入手,通过认真观察,提出问题,让学生参与思考和讨论,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使学生真正的做到感知和理解。
《绘画中的透视现象》教学设计
《绘画中的透视现象》教学设计发表时间:2017-09-26T09:19:29.373Z 来源:《中国科技教育(理论版)》2017年6月作者:仇德勇李嵩颖[导读] 表达情感与思想。
学习内容是运用透视知识,表现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感受透视现象给画面带来的美感。
设计者黑龙江省农垦宝泉岭管理局新华农场学校点评黑龙江省农垦宝泉岭管理局新华农场学校课标要求及分析《绘画中的透视现象》与美术课程标准第三学段的(一)“造型?表现”学习领域的运用线条、形状、色彩、肌理和空间等造型元素,以描绘和立体造型的方法,选择合适的工具、媒材,记录与表现所见所闻、所感所想,发展美术的构思与创作的能力,表达思想与情感有关。
本节课与学习空间、立体造型等方面的知识有关。
他有两项内容。
第一项课标要求是三维目标中的了解美术语言及其表达方式和方法。
学习内容是理解透视概念,了解视平线和消失点在透视现象中的作用,掌握透视规律。
第二项课标要求是三维目标中的运用各种工具、媒材进行创作,表达情感与思想。
学习内容是运用透视知识,表现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感受透视现象给画面带来的美感。
教材分析在全套教材中,本课的知识概念相对独立,但学习本课会为学生今后学习空间、立体造型等方面的知识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
《课程标准》指出,应“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关联”、“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领悟美术的独特价值”。
为了避免对概念性知识的枯燥讲解,教师可以尝试运用不同的教学方式突破教学重难点。
通过观察和分析,引导学生归纳出天空、道路近宽远窄,树木近高远低、近粗远细、近疏远密的透视现象,利用教材上北京颐和园长廊的照片结合右侧小图中的红色辅助线,帮助学生理解消失线在透视现象中的作用,引导学生分析出长廊的横梁与柱子的变化是一样的,使学生学会举一反三,从而使学生掌握透视规律,学会透视现象。
学情分析学习的优势: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观察能力和理解能力,具备了一定的造型表现能力和美术基础知识,大部分学生愿意在学习中积极思考,阐述自己对事物的认识。
《绘画中的透视现象》美术教学反思
《绘画中的透视现象》美术教学反思本课的教学目的是通过实地观察和分析,使学生认识到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理解视平线、消失点在透视现象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是通过观察、分析和讲解,使学生能初步了解景物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及相关知识。
教学难点是如何运用所学的透视知识表现身边的景物。
在教学活动中,我又让学生思考: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的现象?这种现象是如何产生的?师生共同观察分析图片讨论总结出是由于间隔不同,位置不同,我们就会有近大远小、形状改变的感觉。
(一边讲解一边在黑板上画出,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接下来出示摄影风景图片,让学生结合书本上的图片同桌互相学习讨论看看还会有怎样的新发现。
最后通过让学生临摹写生作品,感受各种透视现象。
在作画过程中,发现各种容易犯的错误。
在此过程中逐一纠正,防止学生在写生的过程中犯这种错误。
同时进展作业的展评。
五年级的学生对这个透视问题,有的理解的不到位,需要慢慢地进展引导,使他们对这一概念更好的表现在自己的绘画中。
当然必须要通过长期的训练和培养,要经过屡次反复的练习之后,才能用线准确的表达出来透视的现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请同学们根据大家 所了解的,在书上画出 视平线和消失点与透视 线。
• 北京颐和园长廊
• 米德尔哈尔斯的道路(油画)霍贝玛(荷兰)
这是一条普通的乡村道路,两边高高的树木通向远方,道路两边是乡村 的田园,不远处,教堂和农舍的房子依稀可见。在田间和路上,有二三农夫的 影踪。尽管这是一幅普通的乡村景色,但霍贝玛通过巧妙的远近透视,使它具 有诗一般的田园情趣,给人一种明朗宁静的美好感受。此画被认为是风景画中 的稀世之作。
•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是由于距离不同, 位置不同,我们就会 有近大远小、形状改 变的感觉。
距离我们进的物体看起来 比较大,而距离我们远的物体 看起来比较小,这种现象就是 景物的近大远小现象,也叫做 “透视现象”。
是透视的专业术语之一,就是与画者 眼睛平行的水平线。视平线决定被画物的 透视斜度,被画物高于视平线时,透视线向 下斜,被画物低于视平线时,透视线向上斜。 不同高低的视平线,产生不同的效果。视 平线对画面起着一定的支配作用。 消失点在视平线上。当人眼看物体的视 角缩小为0度时,形体就缩小为一个点这个 点就是消失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