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一年级上册第7课《它们是用什么做的》word教案
部编人教版语文一年级上册-第7课《青蛙写诗》教案
部编人教版语文一年级上册-第7课《青蛙写诗》教案一、教学目标1.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掌握第7课《青蛙写诗》的内容和情感。
2.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促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3.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书写能力。
二、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故事情节。
2.掌握生字词的发音和基本含义。
3.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教学难点1.辨认生字词意义。
2.灵活运用词语进行语言表达,理解故事情节。
四、教学准备1.课文教材:部编人教版语文一年级上册,第7课《青蛙写诗》2.教学辅助材料:黑板、彩色粉笔、图片、PPT等3.教学课件:准备课件,包括课文、生字词、重点句子、问题等。
五、教学过程1. 创设情境教师通过图片或教具创设情境,引起学生的兴趣,引出本节课的内容。
2. 师生互动教师通过导入问题或生动的讲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3. 集体阅读师生共同朗读课文,重点讲解生字词、重点句子,并进行适当的情感引导,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4. 词语解释教师解释生字词的意思,让学生逐渐掌握词语的含义,提高词汇积累。
5.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小组讨论课文内容,让学生相互交流思想,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6. 语文练习让学生完成与课文相关的语文练习,巩固知识点,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六、课堂总结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澄清学生的疑问,鼓励学生对课文进行归纳总结。
七、课后作业布置适量的课后作业,包括默写生字词、复习课文、朗读课文等,巩固学生对本节课的理解和掌握。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不仅仅可以理解《青蛙写诗》的故事情节,还可以初步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同时,通过师生互动,小组讨论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完整版)小挂饰教案
[标签:标题]篇一:小挂饰教案一年级第7课:小挂饰课时:一课时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动手制作的能力。
2、根据学习任务收集准备相应的工具材料。
3、将收集、加工后的什物串起来,制作1-2串挂饰。
教学重点:1、是否找到与众不同的材质来制作挂饰。
2、是否能说出自己的设计思路。
3、是否发挥合作精神4、色彩搭配是否合理。
课前准备:1、收集一些彩色纸、吸管、麦杆、果核、落叶、野花、纽扣、贝壳、小石子及针、线、透明胶等工具材料。
2、老师准备旧挂历的图片、准备胶水、针线等材料。
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二、导入欣赏图片《生活美劳》揭题:挂饰什么是挂饰?哪些物品可以称为挂饰?你准备做一些什么挂饰?三、新授:挂饰可以包括以下品种:项链、手链、脚链、腰带、耳坠、包饰、手机饰品、钥匙坠、风铃、信插……你看到过的挂件是用什么材料来制作的?我们可以用我们生活中的哪些材料来制作呢?吸管,纸片、纽扣、易拉罐,各种颜色的绳,或者用一些大自然的馈赠——缤纷的野花、柔韧的枝条、五彩的浆果、玲珑的石子、美丽的贝壳……把这些东西都串起来美不美呢?并不是所有的东西串在一起都会好看的,可以将有联系的什物串在一起,一般情况下,组成一串挂饰的什物种类越少越讨巧。
利用纸片来设计,我们可以用哪些方法来制作呢?折叠、卷、裁剪、绘画同样其他的材料也可以用各种方法来制作。
四、布置作业利用你准备的材料,动手设计一个挂饰。
1、较硬的尼龙绳、金属丝、细藤来串什物可以避免穿针引线。
2、较硬的物品,可以先用透明胶粘贴或用线捆绑,再串联。
五、学生制作,教师巡回指导:六、悬挂作品进行展示,并讲评:七、小结:八、课后拓展:在节日里,制作一串精美的挂饰,送给朋友和师长.篇二:《小挂饰》美术教案《挂饰》教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通过学习了解小挂饰的制作方法技能目标:较熟练地使用工具对各种材料进行组合装饰情感目标:增强学生与他人的感情纽带关系并感受装饰物的美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小挂饰制作方法的掌握难点:对各种材料进行组合装饰,有创意课前准备教师准备:各种材质的小挂饰以及供学生欣赏的图片学生准备:各种生活中常见的废旧材料、生活日常用品以及剪刀、双面胶、针线等工具。
一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7它们是用什么做的导学案人教版
它们是用什么做的
【学习目标】
1.认识一些常见的材料。
2.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和方法认识材料。
【学习重难点】
1.培养下偶尔上观察、研究身边物品的能力。
2.能对常见材料进行简单分类。
【学习过程】
一、新知学习
1.桌子的材质是用_____做的。
2.刀叉的材质是_____。
3.窗户的材质是_____。
4.衣服的材质是_____。
5.雕像的材质是_____。
二、达标检测
1.观察家中的物品,说说是用什么做的,举3个例子。
2.常见的材料有哪些呢?举3个例子。
3.锅的材质是什么?如果换成木头可以吗?4.自行车是用什么做的?都有什么材质。
5.想一想为什么窗户是用玻璃做的?。
科学一年级上册第7课 它们是用什么做的
分类准确的组为优胜组,教师充当裁判的角色。
学生交流汇报,利用实物投影仪展示分类情况。
谈话: 通过分类我们发现,有的物品可以归成一类,
而有的可以归为几类。这说明了什么?
学生归纳: 有的物品是由多种材料组成的;一种材料也可以做成不同的物品。
(四) 在教室里找材料
谈话: 大家认识了这么多的材料。那么在我们教室里都有哪些材料?
学生在教室里找材料,并说说自己的发现。
同学们汇报一下自己的调查结果
学生根据不同的材料进行分类
学生归纳
大
屏
幕
学生的调查表现出学生对材
料认识的前科学概念,因此,通
过调查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对
材料概念的已有认识
延学
(五) 拓展与应用
(板书: 材料)。
提问:材料的种类很多,你们都知道哪些材料?
(=) 认识各种各样的材料
教师结合学生带来的物品,让学生在观察物品的同时认识各种材料。如塑料、木材、纸、布、石材、金属
等材料。
教师通过图片展示各种材料的样子。
(三) 按照不同的材料给物体分类
提问: 你们能够根据不同的材料对这些物品进行分
类吗? 请把相同材料做成的物品分在一组。
谈话,生活中的物品多种多样,材料的种类也很多。
请大家留意观察生活中的物品,认识更多的材料。
留意观察生活中的物品,认识更多的材料
板书设计
科学一年级上册导学案
课 题
它们是用什么做的
课 型
新授课
备课教师
张永红
教学内容简 析
本课主要通过观察家中或身边常见的物品(主要是家中物品)来认识材料。要求学生课前对家中物品做一个简单的调查,在了解家中常见物品和它们所用的材料基础上,在课堂上进行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进一步观察物品所用的材料,认识一些材料的名称。在学生认识了一些常见的材料后,让学生根据制作物品所用的材料,给物品分类,进一步加深对材料的认识。最后,通过本课的拓展与应用,学生认识一些常见材料,并了解它们的用途,如木材、金属、
《第7课 小挂饰》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4-2025学年小学美术人教版一年级上册
《小挂饰》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掌握制作小挂饰的基本技巧和方法。
2.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认识。
3. 通过制作小挂饰,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制作小挂饰的基本技巧和方法,能够独立完成一个小挂饰的制作。
2. 教学难点:如何激发学生的创新认识和团队合作精神,让学生在制作过程中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三、教学准备:1. 制作小挂饰的材料和工具,如彩纸、彩绳、胶水、剪刀等。
2. 准备一些小挂饰的成品,供学生参考和学习。
3. 制作一些示范小挂饰,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制作方法。
4. 准备一些激励性的语言和奖励,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
四、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课前安置学生准备一些边角布料、剪刀、针线等材料和工具,上课时检查学生出勤情况,确认学生都已进入学习状态。
(二)导入新课通过实物展示,向学生介绍挂饰的种类及制作挂饰的目标和意义,使学生对挂饰有一个初步了解,明白制作挂饰的意义,端正学习态度,激发学习兴趣。
教师活动:1. 展示实物挂饰;2. 简要介绍挂饰的作用和意义;3. 讲解制作挂饰的方法及要求。
学生活动:1. 观察实物挂饰;2. 了解挂饰的意义;3. 明确自己的学习任务;4. 做好教室学习记录。
(三)讲授新课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制作挂饰的方法,通过演示制作挂饰的步骤,使学生掌握挂饰的制作方法。
教师重点强调制作挂饰的关键步骤和注意事项。
学生认真观察,做好笔记。
教师活动:1. 引导学生探究制作挂饰的方法;2. 演示制作挂饰的步骤;3. 强调制作过程中的关键步骤和注意事项。
学生活动:1. 认真观察教师的演示;2. 做好教室笔记;3. 思考如何完成挂饰的制作。
(四)实践操作学生根据教师的讲解和演示,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开始动手制作自己的挂饰。
教师巡回指导,针对不同砚生的不同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同时,教师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制作出有自己特色的挂饰。
第7课 美丽的天空 (教案)美术一年级上册 人美版
第7课美丽的天空1教材分析《美丽的天空》是一节造型·表现课,重在调动学生的创作热情。
通过撕贴、剪贴、画的手法表现心里最美的天空事物,由全班一起完成,并且通过这种合作创作的方式让学生体会合作学习的乐趣。
课前我搜集了各种天空的自然景象资料和大师名作,给孩子们最大的信息资源库。
努力打破他们内心世界里常规化概念化呆板的天空形象,尽量把这节课上成一节优美的天空艺术之旅。
让孩子们在美丽的天空里任意的驰骋和翱翔,充分享受大自然的美。
当然这节课并不是欣赏课,教学目标中的实践和创造就体现了这一点。
这节课应综合运用前几课所学的知识,利用废旧纸材来完成作业。
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养成勤于观察、善于发现、勇于创新的学习习惯。
我希望所创设的教学情景能够唤起学生身边熟悉的生活情景,唤起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
我希望通过此课培养,挖掘,发展他们的感受能力、观察能力、理解能力和表现能力,从中感受生活中自然景象的美!2学情分析本课教材为“造型.表现”领域的内容,以俄罗斯艺术家康定斯基的作品“蓝天”开篇,引导学生进入想象的空间。
在自然界中,天空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教材中的学生作业大多与生活紧密联系。
学生的绘画和撕剪贴作品,每一幅都有不同的主体形象,内容设计大胆夸张,充满了想象力。
画面色彩对比鲜明,又与摄影作品形成对照,激发学生表现的欲望。
本课在设计上应让学生逐步体验美术学习的特征,了解在创作中的多种手法:可以写实,可以幻想,了解作品的多种表现形式。
3教法与学法根据本课的性质和学生特点,我主要采取“视频、歌曲激趣——图片欣赏——创设情境——角色游戏”等方法进行教学。
在课堂中,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进入美丽天空的学习。
利用多媒体教学,采用欣赏、启发、交流归纳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从认识天空的色彩入手到了解天空的事物再到如何全班一起画或做出一幅美丽的天空图。
这样多种方法递进出现,再通过多媒体教学优化课堂,既培养学生判断问题和分析作品的能力,又启发了学生的思维。
2019-2020年苏教版科学三上《它们是什么做的》单元教案
2019-2020年苏教版科学三上《它们是什么做的》单元教案《纺织材料》是在研究《纸》这课后来展开学习的,同为常见材料的次级研究主题。
在本课的学习中,学生要认识我们身边的常见材料——纺织面料,通过触摸感觉,吹气、滴水等简单实验活动,增加对布料的感性认识,再从布料的纹理、厚薄、软硬等细微处研究布料的基本性质(吸水性、防水性、透气性、牢固程度),最后利用布料的性质加上合理的想象设计出未来高科技、高性能服饰。
另外本节课以学生掌握了对纸进行对比性研究方法为基础,注重方法技能的巩固和提高;将知识的运用引入教学内容,促进学生活学活用。
教学目标:1 、认识一些常见的纺织材料,如棉、丝、毛和人造纤维,知道这些材料的主要区别、特点和用途。
2、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和适当的工具,对纺织材料进行探究,并对纺织材料进行分类。
3、通过学习是学生意识到科学技术不断进步和发展,人们为了满足各种需求,可以发明创造出新材料。
教学重点:了解一些纺织材料的性质差异。
教学难点:如何正确比较纺织材料的吸水性。
教学准备:1、各种纺织材料的样本、放大镜、镊子、火柴等。
2、收集有关衣料的文字、图片、标识。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发探究1、师:今天来了两位客人,(出示书中46页的图片)你们知道他们是什么时期的人吗?他们穿的是什么?为什么不穿我们这样的衣服呀?知道最早做衣服的布是什么样的吗?2、那我们穿的衣服是什么材料做的?学生说自己的衣料,师重点板书(棉布、毛、丝绸、合成纤维)师:这些衣料都是纺织而成的,现在的纺织材料种类很多,可以利用他们制造出各式各样的物品。
今天这节课就来认识纺织材料。
(板书:纺织材料)3、提问:你知道纺织材料是怎样发展的吗?学生阅读课文所介绍的资料,教师进行补充介绍。
设计意图:“了解学生对衣服材料的已有经验”,激活学生的记忆储存,在学生“已知经验”与“未知知识”之间找到联系点。
把教师的教学内容转化为学生的学习内容。
二、观察布料,了解来源。
2019-2020年一年级上册第7课《身边的动物》word教案
2019-2020年一年级上册第7课《身边的动物》word教案附送:2019-2020年一年级上册第8单元《20以内的加法》教材内容说明(一)单元教育目标1、结合熟悉的事物和情境,在操作、尝试的过程中学习20以内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能正确地口算20以内的进位加法。
2、使学生经历交流自己的计算方法和整理加法表的过程,清晰表述自己的想法。
3、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
愿意与他人交流自己算法,获得成功的乐趣,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二)教材编写说明本单元的知识是在学生学习了10以内的加法、认识了11~20各数的基础上学习的。
教材安排四个知识块:不进位加法、进位加法、连加、整理与复习。
20以内的进位加法是“数的运算”的核心知识点。
因为多位数的加法都要分解为不同数上的20以内加法,所以学会20以内加法的计算方法,正确熟练地口算,不仅是本单元的重点,也是进一步学习的基本要求。
本单元20以内进位加法的设计,充分体现本套教材“在解决问题中学数学”的鲜明特点。
首先选择学生喜欢的、能够理解的事例,并以“情境十问题”的方式呈现,再列出算式,自主尝试计算,在尊重学生个性化算法的同时,重点使学生掌握“凑十”的方法。
本单元安排6课时,具体安排和内容编排如下:20以内的不进位加法,设计了两个学习活动。
活动一是“摆一摆,算一算”。
提出“先摆出1捆,再摆出几根”的操作要求,在学生摆小棒、列式计算的活动中学习十加几。
这是一个开放的活动,学生摆出的单根根数不一样,就可以写出不同的十加几的算式。
活动二,教材呈现了“盒子中有12个花皮球,盒子外面有3个花皮球”的情境,在解决“一共有多少个花皮球”的问题中,列出算式12+3,学习十几加几的计算方法。
本节课的内容对学生来讲,没有太大困难,因为,十加几是在数的组成基础上学习的,十几加几,就是10以内的加法计算。
课堂活动中,要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在主动学习中掌握知识,学会计算。
如,摆小棒的活动,让学生动手操作后,要让学生充分交流不同做法,并列出不同算式计算。
第7课《它们是用什么做的》教学设计
第7课(它们是用什么做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内容框架)
科学概念:
学生能认识到身边的物品是用不同的材料制成的。
了解材料的种类多种多样。
科学探究:
学生能在教师的指导下,简单调查家中物品所用材料。
学生能运用多种感觉器官观察材料,并说出材料的一些特性
科学态度:
学生产生对身边的物品所用材料的好奇心,表现出延续探究的兴趣,乐于参与观察活动,并能举例说明材料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学生了解生活身边的物品使用不同材料制成的,目的是为了让他们了解人类是可以利用科学技术改造自然,并不断改善自己的生活环境。
初步体会到人与自然、社会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
学生能认识到身边的物品是用不同的材料制成的,
教学难点:
学生并能依据材料特点区分常见材料的特性。
教学流程示意(可选项)
板书设计
学习效果评价设计评价方法与评价方法:在课通过师生的对话,依据学生的举手情况,致辞情况,小组合作情况,以及交流表现进行过程性评价。
通过学生作品展示,以及介绍情况进行终结性评价。
〔一〕科学知识开展评价〔二〕科学探究能力开展评价〔三〕科学态度开展评价
〔四〕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的开展评价。
人教鄂教版(2024秋)一年级上册3.7《它们是用什么做的》教案
2.培养实践与创新意识: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结合实际情境,对物品材质进行识别和应用,激发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解决问题的兴趣,培养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
3.树立环保与节约意识:学生通过了解各种材料的来源、制作过程及环境影响,认识到资源有限性和环保的重要性,从而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节约使用、回收利用的良好习惯。
-难点解释:学生可能知道环保的重要性,但不知道如何在生活中具体实践。
-解决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形式,让学生了解具体的环保行动,并鼓励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实践。
教学方法与策略
为了有效实现教学目标,充分考虑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本节课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与策略:
1.讲授法:教师以生动形象的语言向学生讲解不同材质的名称、特点和用途,通过PPT展示相关图片,帮助学生建立直观的印象。
-举例:学生在小组活动中积极发言,与同学交流材质特点和用途,共同完成小组任务。
课后拓展
1.拓展内容
-阅读材料:《不同材质的特性与应用》、《环保材料在生活中的运用》。
-视频资源:《材质的世界》、《环保生活从你我做起》。
2.拓展要求
-鼓励学生利用课后时间阅读相关材料,观看视频资源,深入了解不同材质的特性、应用以及环保材料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拓展活动的实施建议:
1.学生在阅读和观看视频过程中,可结合课堂所学知识,进行自主思考,提高对材质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2.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分享给家人和朋友,增强沟通能力和自信心。
3.教师可定期组织拓展成果分享会,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互相交流,共同提高。
4.教师在解答学生疑问时,注意引导学生关注材质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科学《他们是用什么做的》教案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科学《他们是用什么做的》教案一. 教材分析《他们是用什么做的》是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科学教材的一部分,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探究,了解日常生活中常见物品的制作材料。
本节课内容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好奇心强烈的阶段,对周围的事物充满探究欲望。
他们已经具备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但还需要老师在教学中引导他们学会观察、思考、交流和动手实践。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分析,了解日常生活中常见物品的制作材料。
2.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学会观察、思考、交流和动手实践的方法,培养科学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对科学产生兴趣和好奇心,培养热爱科学、探究真理的价值观。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分析,了解常见物品的制作材料。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学会观察、思考、交流和动手实践的方法。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观察教学法: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发现生活中的科学现象。
3.动手实践法:让学生亲自动手,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4.小组合作法:鼓励学生相互合作,共同完成探究任务。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如塑料瓶、纸张、金属制品等。
2.学具:每个学生准备一个观察记录本,用于记录观察结果。
3.教学场地:教室或科学实验室。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如展示一个神秘的物品,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各种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如塑料瓶、纸张、金属制品等,引导学生观察这些物品的特点。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观察和分析,探讨这些物品是用什么材料制作的。
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学生正确观察和分析。
4.巩固(5分钟)教师邀请几名学生分享他们的观察和分析结果,让学生在交流中巩固所学知识。
人教鄂教版(2024秋)一年级上册3.7它们是用什么做的教学设计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材料相关的实际问题。例如,他们可以讨论为什么有些衣物能够保暖,而有些则不能。
2.教学手段:
(1)多媒体设备: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不同材料的图片和视频,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各种材料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学软件:运用教学软件开展互动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材料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实物模型:展示各种实物的材料模型,让学生触摸和观察,加深他们对材料的认识。
2.请列举三种材料的用途,并说明它们为什么适合这些用途。
答案:
(1)塑料:用于制造各种容器、包装材料、玩具等,因为塑料轻便、耐用、可塑性强。
(2)金属:用于制造建筑结构、交通工具、电子产品等,因为金属坚固、耐磨、导电导热。
(3)木材:用于建造房屋、家具、乐器等,因为木材轻便、可再生、可塑性强。
3.请描述一个实验,展示不同材料的燃烧特性。
4.对课程学习的影响:根据学生的学情分析,他们在课程学习中可能表现出不同的兴趣和需求。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应设计富有启发性和实践性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观察、思考和交流能力。同时,教师还需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不同层次的学生适当的指导和鼓励,使他们在课程学习中都能得到提高。
5.教学策略:针对学生的特点,教师可采用以下教学策略:(1)运用趣味性的教学手段,如实验、游戏等,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2)设置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观察、思考和交流,提高他们的探究能力;(3)注重个体差异,给予每个学生适量的关注和指导,使他们在课程学习中取得更好的成果。
小学科学他们是用什么做的(教案)
小学科学他们是用什么做的(教案)引言:科学教育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培养科学素养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在小学阶段,为了帮助学生建立起对科学的兴趣,并了解科学实验中所使用的材料和器具,我们将开展一个名为“小学科学他们是用什么做的”的教案。
本教案旨在通过实践探究的方式,让学生了解到不同材料和器具在科学实验中的应用,让学生能够掌握科学实验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关键词:小学科学、材料、器具、实验、教育、探究、方法、技巧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科学实验中常用的材料和器具,理解它们在科学实验中的作用。
2. 能力目标:掌握科学实验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设计和问题解决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科学实验的兴趣和热爱,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二、教学准备:1. 实验材料:小杯子、大杯子、显微镜、放大镜、尺子、量筒、天平、磁铁、电池、导线、手电筒、试管、酒精灯等。
2. 实验器具:显微镜、放大镜、尺子、量筒、天平、磁铁、电池、导线、手电筒、试管架等。
3. 教学资源:图片、实验视频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介绍科学实验的重要性,并与学生讨论科学实验需要用到哪些材料和器具。
2. 实验探究(40分钟)a. 学生分成小组,每组提供一定数量的实验材料和器具,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和交流的方式探究它们的作用。
b.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亲自操作实验材料和器具,进行简单的实验。
例如,使用显微镜观察物体细节,使用磁铁测试物体是否具有磁性等。
c. 学生通过实验结果的讨论,总结出不同材料和器具的特点和应用范围,了解材料和器具在科学实验中的重要性。
3. 知识总结(15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总结不同材料和器具在科学实验中的作用,并进行适当的示范演示。
教师可以通过图片或实验视频等资源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4. 实践应用(30分钟)a. 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简单的科学实验,要求学生根据实验题目列出所需的材料和器具清单,并进行实验设计。
部编人教版一年级劳动与技术上册:7
部编人教版一年级劳动与技术上册:7.小
鸭子写诗(说课稿)
1. 教学目标
- 通过本节课的研究,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小鸭子的故事内容。
- 学生能够听懂和表演小鸭子诗歌。
- 学生能够学会使用适当的语调和表情朗读诗歌。
2. 教学重点
- 学生对小鸭子故事的理解。
- 学生朗读小鸭子诗歌的能力。
3. 教学准备
- 部编人教版一年级劳动与技术上册教材。
- 小鸭子的图片和手偶。
- 诗歌研究素材。
4. 教学过程
1) 导入环节
引入小鸭子的故事,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的内容,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
2) 课文研究
逐段解读小鸭子的故事,帮助学生理解故事中的情节和教育意义。
3) 听音乐,学诗歌
播放小鸭子诗歌的音频,引导学生跟随音乐朗读诗歌,同时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小鸭子手偶,增加互动性。
4) 朗读表演
分组让学生朗读小鸭子诗歌,并进行展示。
鼓励学生运用合适的语调和表情表演诗歌,增强表达和沟通能力。
5. 课堂小结
对本节课的重点进行总结,并给予学生鼓励和肯定。
6. 课后作业
要求学生回家复小鸭子的故事,并尝试用自己的话来讲述故事情节。
7. 教学反思
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总结学生的表现和教学效果,并进行下一节课的教学准备。
以上为《部编人教版一年级劳动与技术上册:7.小鸭子写诗(说课稿)》的教学设计大纲。
通过本课的教学,旨在让学生理解小鸭
子故事,学会朗读小鸭子诗歌,并通过表演增强表达能力。
请根据具体教学情况灵活调整和安排教学内容。
部编人教版一年级信息技术上册:7
部编人教版一年级信息技术上册:7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一年级信息技术上册的第七课,主要内容是通过研究小蚯蚓写诗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动手能力。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研究了解小蚯蚓的基本特征,了解诗歌创作的基本要素。
*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通过创作一首简单的诗歌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创造的乐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分享欢乐的态度。
三、教学重点* 研究小蚯蚓的基本特征和性。
* 研究诗歌创作的基本要素和技巧。
四、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和绘本《小蚯蚓写诗》。
* 装有小蚯蚓的和放大镜。
* 诗歌创作的素材和范例。
* 讲台和黑板。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观察小蚯蚓的形状、颜色和特征,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
2. 探究(10分钟)让学生观察小蚯蚓的运动方式和生活性,研究了解它们的生态环境和生存方式。
3. 聆听(15分钟)通过课件和绘本《小蚯蚓写诗》,给学生讲解小蚯蚓创作诗歌的过程和技巧,并播放相关音频。
4. 创作(20分钟)分小组让学生合作创作一首关于小蚯蚓的诗歌,鼓励他们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在小组内分享思路并互相讨论。
5. 展示和分享(10分钟)每个小组选派一名代表上台展示他们创作的诗歌,其他学生可以提问和发表评论,鼓励分享和交流。
6. 总结(5分钟)归纳总结小蚯蚓的特征和诗歌创作的要素,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探索和创作。
六、板书设计- 小蚯蚓的特征和性- 诗歌创作的要素和技巧七、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学习小蚯蚓写诗,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又培养了他们的创造力和动手能力。
小组合作和展示分享的环节,进一步促进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自信心的培养。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表现积极,但部分学生在创作诗歌时还有一些想象力和表达能力的欠缺,需要进一步引导和指导。
对于教师来说,需要更好地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教学安排,确保每个环节的时间控制和内容的准确传达。
2024年统编教材课改新版一上语文第7课《两件宝》课件PPT
。
护士用双手 为病人打针
。
想一想:“思考”是指什么?你
在什么时候需要思考呢?
动脑筋, 想办法。
做题
搭模型
朗读指导(课后第1题)
读一读,注意节奏。
读课文的 第三、四、五 句,想一想: 两件宝应该怎 么用?
想一想:东东做对了吗?为什么会
这样?
东东没有做 对,应该是一共 有8个小朋友去 公园。他做题的 时候不动脑筋, 所以没有做对。
拓展延伸
小小手
lā la shǒu pāi pai shǒu wǒ men dōu yǒu yì shuāng shǒu
拉 拉 手,拍 拍 手,我 们 都 有 一 双 手,
zuò zǎo cāo pāi pí qiú xiě zì huà huà dōu yòng shǒu
做 早 操,拍 皮 球,写 字 画 画 都 用 手,
复习词语 两件
第二课时
和好
做工
办不到
才能
复习课文 课文中的两件宝是什么?
双手
大脑
互动课堂
读课文的第一、 二句,想一想:为 什么说双手和大脑 是人的两件宝呢?
想一想:你的双手能做哪些事呢?
穿衣
吃饭
写字
弹琴
打扫卫生
打羽毛球
想一想,说一说。
建筑工人用双手 建起一栋栋楼房 。
农民伯伯用双手 种植粮食
朗读指导(课后第1题)
读一读,注 意节奏和“不” 的读音。
学写字
yě
组词:也许 也好
书写:(1)横折钩向右上
方倾斜。 (2)竖画写得高一些,竖弯
钩的弯要长一些。
yòu
组词:又是 又长又软 书写:(1)横撇的撇段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年一年级上册第7课《它们是用什么做的》word
教案
教学目标:
认识一些常见的材料。
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和方法认识材料。
能名对常见材料进行简单分类。
教学准备:
学生自备一些玩具。
教学过程:
(一)由教室里的物品导入新课:
1、谈话:同学们,请仔细观察一下,教室里有哪些物品?它们是哪些材料制成的?
2、学生分组观察、讨论。
3、学生汇报讨论结果,将学生的汇报适量板书。
4、谈话:我们认真观察了教室里许多物品,它们的材料多种多样,有纸、木头、金属、塑料等材料做成的,这些材料都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材料。
(板书)
(二)、探究新知:
1、给常见材料分类:
(1)、讲述:我们在生活中认识了许多材料,你们能给它们分个类吗?(2)、学生分组讨论,给这些材料分类。
(3)、提问:同学们在给这些材料分类时是按什么标准分的?(4)、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5)、教师总结:材料的分类方法很多。
(8)、学生进行分类。
(三)、拓展应用
我们还知道哪些材料?它们有什么用途?
附送:
2019-2020年一年级上册第7课《小白船》教案1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唱好二声部合唱《小白船》。
2、情感目标:幻想是创造想象的准备阶段,它能鼓励人们向上和前进,是创造性学习的动力。
通过歌曲《小白船》的学习,进一步拓展幻想力,促进思维的发展。
3、能力发展目标:通过学唱,在立体的和声音响声中,体验、想象所获得的美感,并对歌曲进行二度创作。
教材分析:
歌曲优美而抒情,表现了小朋友在仰望宁静的夜空时所产生的美好想象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歌曲采用三拍子节奏,生动地表现了“船儿”在河中摇曳的形象。
全曲为大调式,二段体结构。
歌曲前后两个乐段均为16小节构成的规整乐段。
第一乐段的后两句是前两句稍有变化的重复乐段。
整个曲调流畅、优美,节奏平稳、舒展,给人以轻舟荡漾、恬静舒适的感觉。
第二乐段采用了二部合唱,平行三度的二声部和谐悦耳,充满想象,进一步地抒
教学重点:
唱好二声部合唱《小白船》。
教学难点:
二声部演唱加伴奏。
教学准备
钢琴、多媒体、音响资料、打击乐器若干。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这首歌曲的节奏特点很明显,专门学习节奏不仅可以熟悉歌曲的节奏,而且对节奏感的培养也有好处,一开始就让学生参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一、组织教学
师生问好。
二、表演《小白船》
1、以天文知识导入。
设问:有谁知道地球、月球、太阳的关系?
(月球是地球的卫星,地球是太阳的行星)
2、揭题:朝鲜童谣《小白船》就是叙述了一个关于月亮的传说与想象。
3、歌曲范唱。
设问:这是几拍子的歌曲?歌曲表达的内容是什么?
4、板书节奏谱先徒手操作拍手、拍腿,然后加上打击乐器(其中学生大部分仍是徒手)。
5、学唱第一乐段曲调。
(1)教师范唱曲调(前16小节)。
学生分两组,一组三角铁及拍手,另一组串铃及拍腿,为教师范唱伴奏。
(2)学生学唱第一乐段曲调,教师用打击乐为学生伴奏。
6、学唱第二乐段曲调。
(1)教师分别范唱高声部与低声部曲调。
(2)高、低声部的学生各自学自己声部的曲调,教师巡视,重点指导低声部。
(3)高、低声部分别汇报自学成果。
(4)请两位高声部的学生与教师重唱(教师唱低声部)。
(5)在教师指导下二声部合成(注意二声部的谐和)。
(6)配上打击乐伴奏。
7、完整地、优美地、流畅地唱好全曲。
8、练习吹奏曲调(可以是竖笛,也可以口风琴、口琴。
这取决于班级的实际情况)。
9、朗诵歌词并讨论歌词的意境,以激发学生的想象。
10、学唱歌词。
(1)二个声部的学生分别学唱自己的声部的歌。
(第一个声部在练习时,另一声部默唱或轻唱自己的声部与之配合。
)
(2)二声部合成,并配上打击乐。
(3)有感情地富有想象地唱好歌曲。
11、表演《小白船》:唱唱、跳跳。
(以多种形式表演《小白船》,尽情地抒发师生的想象。
主要让学生参与表演,形式由他们讨论。
例如:全体歌唱→吹奏与打击乐→二重唱与伴舞
→舞蹈→表演唱……)。
三、下结:
同学们对歌曲比较熟悉,主旋律学起来很快,但是二声部的学习单声部练习的时候还好,一旦合唱就出问题,你们要更加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