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整合论看后现代教育管理理论

合集下载

现代管理理论产生背景及形成原因

现代管理理论产生背景及形成原因

现代管理理论的产生与发展班级:公共类1204姓名:马晨学号:20121611917 摘要:二战后,经济迅速发展,与之密切关联且对经济发展有巨大推动作用的管理学理论同时发展。

在新政策、新技术、新理念及现代管理复杂性不断增加的背景下,现代管理理论产生。

随后,管理理论不断扩充,管理思潮不断踊跃,迎来了管理理论发展的新阶段。

关键词:新环境,新理论,新思潮一、现代管理理论产生背景及形成原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世界出现了一个黄金发展时期,经济迅速发展,生产力迅速提高,市场不断扩大。

进入七十年代后,由于石油危机的影响,一些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增长放缓,而新兴资本主义国家或地区经济突然加速。

全球性市场逐步形成,国际竞争激烈,生产活动出现大生产的特点:①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产销已扩展到全球;②生产技术的复杂程度大大增加;③产品升级换代的周期大大缩短,科技发展速度加快;④劳动生产力由体力劳动变为由智力和工作积极性;⑤生产日益社会化,使得生产协作关系更加复杂;⑥企业与社会的联系日益广泛和密切,社会责任日益增大。

国家方面,由于经济的修复,固定汇率制度的形成、关税壁垒的拆除以及各国政府推行的有调控的自由经济政策。

同时,在这期间管理教育和管理研究蓬勃发展,从事管理研究和教育的队伍的构成发生了明显变化,专职的管理学教授和研究人员占据了主流。

由于管理理论的复杂性、管理学者知识背景的不同、管理实践发展的不同及理论发展规律的影响,在20世纪50年代以后,管理方面的理论大量出现,在70年代,管理理论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现代管理理论阶段。

现代管理理论派别众多,理论繁杂的现象被美国管理学家哈罗德•孔茨称为“管理学丛林”,并将众多管理学派划分为11个学派,即经验管理学派、人际关系学派、群体行为学派、社会系统学派、社会技术学派、决策理论学派、系统管理学派、数量管理学派、权变管理学派、经理角色学派、管理过程学派。

二、现代管理理论的发展由于现代组织管理上的新问题、新情况和新要求,企业界和理论界纷纷尝试与创新相应的管理思路、管理方法与管理手段。

后现代主义课程论

后现代主义课程论

后现代主义课程论后现代主义课程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学者多尔,多尔在批判泰勒课程模式是现代主义封闭课程体系的产物和典型的基础上,提出了后现代课程的标准(4R):1.丰富性(Richness)丰富性这个术语与课程的深度、课程作为意义的载体有关,还与课程的多种可能性或解释有关。

多尔认为,学校中传授的主要学术性学科都有它们终身的历史背景、基本词汇和最终词汇,因此每门学科都会以自己的方式解释丰富性。

如社会学科包括人类学、经济学、历史、心理学以及社会学等,主要通过对话和协商的方式。

这种丰富性能创造各种领域进行合作的、对话性质的探索,因而它与现代主义的观点是不一样的,它体现了一种开放性的特点。

2.循环性(Recursion)循环性这种特征是很重要的。

因为一种内容丰富而复杂的课程,往往需要通过再回头思考它,往往需要再提供各种机会才能掌握。

循环性与现代主义观念下的重复迥然不同。

重复是为了提高固定僵化的业绩,其框架是封闭式的;而循环性是旨在发展能力,其框架是开放式的。

3.关联性(Relation)关联性对于一个在后现代时期中起改造作用的课程是有重要意义的,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育方面,称它为教育上的关联。

它强调在构建课程时要考虑一整套的关系,在课程结构上也要强调其中的关系。

二是文化方面的关系。

有关文化的和宇宙论的关系,虽然在课程之外,但会形成一个更大的网络,课程就在其中形成。

4、严密性(Rigor)严密性是“4R”中最重要的。

它的作用在于使改变了的课程避免滑入“不能控制的相对主义”以及情感上的唯我主义的怪圈。

严密性与通常理解的意思有别,实际上是指概念的重新界定。

严密性在这里意味着一种有意识的企图,去查找自己或别人重视的假设,并且协调讨论这些假设中的有关细节,这样进行对话才会有意义,才会有改造价值。

后现代主义视域下的课程观及其启示韩云洁张海峰(四川汶川阿坝师专基础教育系;重庆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摘要】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出现,强烈地冲击着教育领域。

从后现代教育管理视角看我国教育管理的发展方向

从后现代教育管理视角看我国教育管理的发展方向

微观世界的独立而细致的研究 中去。人们开始逐渐 重 视各种定 性 的、 的研 究 方 法 。研究 不 仅 仅依 靠 质
数据 、 调查 问卷 , 大批 研究者进 入到 学校 中观察学 校
同的组织具有不同的特性, 即使是同一类型的组织 ,
发生的事情, 和学校成员对话 , 体验学校生活并作记 录 。实验证 明 , 在此基 础上 的研究 报告 内容深刻 , 栩 栩如生 。这种方 法 的广 泛应用说 明人们 逐 渐地接受 了后现代的非理性 , 不确定性等观念。
实证 , 为科学 和理性并 不 能真 正带 来社 会 的进 步 , 认
其教育管理思想对促进我国教育管理理论发展和实 践改革 具有 重要 意义 。


后现代教育管理的研 究视角 阐释
后 现代 主义不仅 仅是 一种 哲学 思潮 , 是哲学 、 更 语性 领 域 的混合 。它要 求 对 现 实 重 新 进 行解 释 , 对 “ 这 现 代 ” 育 管 理 理论 和 实 践 提 出 了挑 战 。因此 , 少 教 不 教 育管理学 者开 始把 目光投 向后 现代 教育 管理理论
其中每一个分支也有不同的特点。正如格林菲尔德
认 为 的那样 :人 不是 在组 织 当中生 活 , “ 相反 的却 是 组织 生活在 个体 当 中 , 过 个体 而存 在 。人们 在 组 通
维普资讯
20 0 8年 6月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Un v ri y J u lo o ma fMin a gNoma i est ayn r l


第 2 卷 箍皇塑 7
从后现代教育管理视角 看我 国教育管理 的发展方向
禹 露 , 魏 斌
后现 代理论 的一 些基本 观点 和方法研究 和解 决教育 管理 的理论 和实 践 问题 。 因此 , 研究 后 现 代理 论 及

后现代教育观对大学生教育管理的启示

后现代教育观对大学生教育管理的启示
现在什么方面 呢?

二、多元思维 ,探究改革大学生教 育管理的方法 后 现代 主义 的多元化思维是一场思维改革的风暴 ,旨在 对传统存在 的僵化 、封闭 、单一的思维进行极度 的批评和摧 毁 。就如 同他们倡导 “ 像读一首诗 、一部神话那样去解读哲 学原著和哲学文本 ” ,主要是让人们承认思维差异性 的存在 , 多视角 、多 向度 的去重新认识和思考我们的生存 的世界 。这 样强调 “ 所有 的方法都有 自己的局限性”多元化思维 ,对改 革大学生教育管理方法有很大的启发性 。
生活管理 和人才培养 目标 ,设 定一个全新 的管理工作模 式。
命力 ,凭借其广泛 的社会影响力迅速 的波及全球 。后现代主
义 的主要特点就是反 “ 现代 主义 ” , 是一种质疑主流社会 观念 , 崇 尚多元化 ,尊重差异 的哲学理论体系 。它 的提 出有着深刻
的社会背景 ,具有鲜明的时代 印记 ,还有进步意义 。 而后现代主义教 育观与传 统教育观相 比,主要强调 的是
青年与社会
科教论坛
后现代教育观对大 学生教育管理的启示

( 合肥工业 大学

合肥 2 3 0 0 0 9)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 摘 要】 后现代主义 ,兴起 于2 O 世 纪 中叶的欧洲 ,是一种 当 代 西方社会 的哲 学思潮。主要 强调 的是 对 “ 现代 主义”的 批评和反 思,对主流社会观念的质疑 ,崇尚多元化 和差异性 的哲 学理论体 系。后 现代主义凭借 自身广泛 的社会影响 力 ,迅速
的影响社会 的各个方面。在教育 学方面 ,形成 了后现代教育观 ,主要是 注重反 思和批评 ,倡导创造性 ,鼓励 多元化 思维方式 和推 崇平等对话的教 育理念 ,这对 大学生的教育管理具有很 大的启发性 。

后现代主义教育管理思想趋向解析

后现代主义教育管理思想趋向解析

、一Βιβλιοθήκη 伦理性断言 ”的假设提 出了争议 。 霍金森首先承认事实与价 值之间存在着不可逾越 的鸿沟,认为科 学是关 于事 实的, 而 不是关于价值的 。 但与通常的推断相反,霍金森 提出管理 与 价值判断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不能把 管理变成科学 , 管 理不是科学,它是道德 艺术 、是一种人文主义。霍金森认 为 管理是关于行 动的哲学 , 种哲 学不是永恒 的, 这 而是一种对 话、一种 解释 ,它是对 组织 现实进行 解释 的艺术 。 对霍金森来说 ,科学需要处理的是与 “ 价值 陈述 ”截然 不同的 “ 事实性 陈述 ” 。既然管理实践无法避免地植 根于价 值 ,那么就不存在一种适 当的和完整 的管理科学 。“ 管理 是 行动 的哲学 ” 这种哲学是动态 的——不是唯一的,不是永恒 的,更 多的是偶然 的是对话 的处于解释过程 。“ 管理 是对 组 织现实进行解释 的艺术 ”【 j J 现在正处于一个高度组织化 的社会之中 , 人们在实际生 活 中往往只注意提高组织的效率 , 强调领导管理中的技术方 面, 却忽视 了组织领导 中的人文因素 , 把效率和效用作为组 织 的元价值 ,使组织失去了价值 意义 。基于此可知 ,教育 管 理和领导主要是价值 的而非事实 的。 3 英格里西与 “ . 后现代教育管理思想 ” 英格里西对后现代主义教育 管理思想进行 了概述 。 他认 为教育管理开始 由现代教育管理进入到了后现 代主义阶段 。 后现代主义首先 向教育管理的知识基础挑战一 科学主义 或实证主义或现代主义认为知识和真理是唯一的, 后现代 但 主义则认 为知识和 真理 不是普遍 的,而是情 景性 的。其次 向 “ 最好的 ” “ 和 最有 效的 ”管理实践挑战。现代管理理论和 教育 管理理 论一直在 寻求 “ 最好 的” 最有效的 ” 学的管 、“ 科 理方式和 方法 。而在后现代主义看来不存在 “ 最好 的” ,只 是存 在理想 的或比较好 的教育管理实践 。 三是向教育管理系 统的合法 性提 出挑 战。 教育管理系统的建立 是把教育 管理作 为一个科学领域来对待 的,探索科学的知识和方法 , 然后运 用这些知识和方法来培 训教育 管理者 。 但后 现代主义把权力 和知识看 作是 关系科学 , 这种科学把关系看 作是为获得大量 的主 导地位和 控制 的竞争。四是后现 代 向领导研 究提出挑 战。 管理科学还是用实证 的方式研 究领导与实际的领 导状况 是不符合现 实的。[ 4 1 后现代教育管理是科学、经济与管理、哲学 构成 的教育 管理领域 ,是一个完整 的、有机的教育管理体系,强调事物 本质 上的主体 性开放 ,向往 其间人类 和 自然平 等相 处的和 谐 ,注重各种 知识 教育 管理 的有机 整体性 。 二 、后现代教 育管理理 念的转换 后现代教育管理理念 的转换下 ,“ 后现代 主义教育管理 思想重视教育 管理过程 的价值性 更甚于事 实性 , 强调教育组

教育管理:后现代研究视角

教育管理:后现代研究视角
观照 , 建立起 开放 、 多元化 的方法论群 落, 要认识 到知识或理论具 有“ 情境 性” 。
[ 关

词] 基本 假定 ; 现代主义 ; 现代主 义 ; 育管理研 究 后 教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0 67 6 (0 2 1 —0 10 10 —4 9 2 0 ) 10 5 —5
[ 收稿 日期 ]2 0 —7 1 0 20 —6 [ 作者 简介]张晓峰 (9 3 ) 1 7 一 ,男 ,河南 周 口人 ,华东 师范大学教 育管理学系硕士生 。
维普资讯

5 ・ 2
外 国教育 研 究
20 0 2矩
级 秩 序 的理 性 组织 。 的确 ,韦 伯所 说 的科 层制 组 织 的 五种 特 征 ,即分 工 与 专 业 化 、非 个 人 倾 向 、 权 力等 级体 系 、规 章 制度 及 职业 导 向 ,在 学校 组 织 中都 有所 反 映 。但 一些 研究 者 注 重 到实 际情 况 远非 如 此 。许 多学 者批 评 指 出 ,韦 伯所 提 出 的科
复杂 的 ,但用 下 面这 句话 概 括其 基 本特 征 似乎 是 比较恰 当的 ,即 :如 果说 现 代 主义 强调 的是理 性 主义 、科学 主 义 和实 证 主义 ,那 么后 现 代 主义 则

研 究 出发点 上 :要 根 源于 具体 的教 育 组

后 现代 主 义 从 根 本 上 消 除 了人 们 对 统 一 性 、 整体 性 的信 仰 ,对传 统 哲 学 中诸 如 现 象 与 本 质 、 主体 与 客 体 、真 理 与 谬 误 等 非 此 即彼 的 “ 定 确 性 ” 和 二 元 对 立 逻 辑 重 新 加 以探 讨 。在 此 基 础 上 ,后现 代 主义 贬 抑现代 性 所 预设 的普 遍 性 、一 致 性 观念 ,而对 事物 的 多样 性 和差 异性 则极 力 颂 扬 。具 体 到组 织 来说 ,不 同的组 织 具有 不 同 的性 质 和特 征 ,而且 即使 是 同一类 型 的组织 ,其 中的 每一 个 组 织也 具有 其不 同的 特点 。 对 于 教育 组 织或 学校 而 言 ,我们 已习惯 于 用 韦伯 的 “ 层 制 ”来理 解 它 ,认 为学 校是 具 有层 科

后现代主义和后现代课程

后现代主义和后现代课程

后现代主义和后现代课程观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启动和推动,“后现代主义”一词进入了广大教师和教育研究工作者的视野。

不过,什么是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发生发展的历史轨迹,后现代主义的主要观点,后现代主义对课程改革的启示等问题,都还需要做进一步的梳理和分析。

一、后现代主义的界定⒈难以捉摸的后现代主义。

后现代主义的含义众说纷纭,没有一个简单而公认的描述。

◆“一个幽灵,后现代主义的幽灵,在欧洲游荡。

”法国的《世界报》于1981年模仿《共产党宣言》首句句式向读者宣布这个消息。

◆多尔在他的《后现代现代课程观·中文版序》中说,“我们正不可改变、无以逆转地步入一个新的时代,一个后现代的时代。

这个时代尚且过新,无法界定自身,或者说界定的概念过于狭隘,无以表达后现代性。

”⒉后现代主义与现代主义之比较。

理解和把握后现代主义,必须把它置于与现代主义的关系中去考察。

有三种观点:◆“后”现代主义,是时代分期的一个概念,即“现代”之后进入“后现代”,两者有时间顺序上的前后相继关系。

◆“非”现代主义,也可称反现代主义,与现代相对立、相对抗,与现代主义的理论和文化实践、现代的意识形态和艺术风格彻底决裂,反其道而行之。

◆“超”现代主义,即“高度现代化”,是一种发展了的、更加完善的现代化,是现代主义的新面孔和新发展。

⒊后现代主义是一种反思性、批判性文化思潮。

后现代主义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80年代达到鼎盛,是西方学术界的热点和主流,是对西方现代社会的批判与反思,也是对西方近现代哲学的批判和继承,是在批判和反省西方社会、哲学、科技和理性中形成的一股文化思潮。

著名的代表人物有德里达、利奥塔、福柯、罗蒂、詹姆逊、哈贝马斯等。

二、后现代主义的产生与发展⒈后现代主义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

◆科技和理性陷入恶性发展。

在两次大战中,被现代科技武器灭绝的生命达到7000多万。

◆人沦落为理性和机器的奴隶。

管理和生产的高度机械化、科学化,社会生产和管理成了庞大、严密和无情的机器体系,人成了这个庞大机器的一个部件。

《幼儿园管理学》 题库及答案

《幼儿园管理学》 题库及答案

《幼儿园管理学》考评题库及答案一、填空题(1)我国学前教育各级机构权限的划分制度是、、。

(2)管理内容的五大要素是、、、、。

(3)幼儿园总务工作的特点是、、、。

(4)园长的激励功能主要包括哪三个方面、、。

(5)幼儿园是对周岁以上学前儿童实施保育和教育的机构,是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制度的阶段。

(6)幼儿园的行政组织机构包括、、、。

(7)管理过程的五大要素是、、、、。

(8)试列举出五种幼儿园的档案资料、、、、。

(9)我国学前教育事业的办学体制是、、。

(10)幼儿园工作评价的主要内容与范围是、、、。

(11)幼儿园家长工作的主要任务是、、、。

(12)美国人、法国人、德国人奠定了现代管理学的基础。

(13)我国幼儿教育的任务是、、、。

(14)人际关系学说,决策管理理论,管理方格理论的代表人物分别是、、。

(15)园长的品德素养包括、、。

(16)我国学前教育宏观的管理体制是、、。

二、判断正误并简单说明理由(1)法国人法约儿被称为科学管理之父,其代表作是《科学管理原理》。

(2)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

(3)幼儿园的课程就是指幼儿园的学科教学或五大领域。

(4)幼儿意外伤害事件主要是由于幼儿年龄小又缺乏生活经验等原因造成的。

(5)幼儿园卫生保健工作管理的主要任务就是做好儿童疾病的防治工作。

(6)幼儿园是对两周岁以上学龄前幼儿实施保育和教育的机构。

(7)绝对评价法是在被评价对象的集合中选取一个或几个对象作为基准,然后把各个评价对象与基准进行比较的方法。

(8)美国人莫顿被称为科学管理之父,其代表作是《科学管理原理》。

三、解释名词(1)幼儿园管理学(2)岗位责任制(3)管理(4)梅奥(5)活动课程(6)韦伯(7)学前教育评价(四、简答题(1)学习幼儿园管理学有何意义?(2)简述综合课程的基本内涵。

(3)简述近二十年来幼儿园管理改革取得的成就。

(4)简述家长工作的意义及主要任务。

(5)目前幼儿园管理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6)简述家长如何培养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

当代教育管理现代化分析

当代教育管理现代化分析

引言
将人本理念纳入教育管理过程有利于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更符合学校教育的初衷,有利于教育管理目标的实现。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教师要学习如何坚持“守正创新”,学习理解“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深刻内涵。

因此,从人本角度出发、引导学生全面发展,是实现教育管理现代化的逻辑基点。

但在如今的教育管理实践过程中,“以人为本”的思想并没有得到充分体现。

因此,从人本理念在教育管理现代化中的作用为出发点,通过分析教育管理发展过程中对人本理念的片面理解,引出管理实践中存在的对人本管理的忽视问题,最后回归人性进行相应探讨,为推进新时代教育管理思想发展提供思路。

1人本理念在教育管理现代化中的作用
教育管理是教育过程的一部分,教育隶属于社会科学,社会科学的功能是认识世界、传承文明、资政育人和服务社会。

教育管理的作用是实现上述功能,人本理念则是实现这些功能的纽带。

我国已经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要从人本角度出发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进而扩展到新时代“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推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教育的本质是让学生得到全面发展,从而完成由一个自然人到一个社会人的蜕变,同时契合了马克思主义人本理论中对人的。

教育管理后现代主义模式综述

教育管理后现代主义模式综述

教育管理后现代主义模式综述教育管理后现代主义模式综述随着教育的快速发展,教育管理也逐渐变得复杂多变。

传统的教育管理模式逐渐不能适应当今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因此出现了后现代主义教育管理模式。

后现代主义教育管理是指在后现代主义思想指导下,以多元化和包容性原则为核心,将参与与合作作为教学管理的核心理念,体现出学生作为主体的重要地位,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本文将对后现代主义管理模式进行详细阐述。

一、后现代主义思想的背景后现代主义思想起源于20世纪的法国,旨在批判现代主义思想和对于现代化的过度信仰。

后现代主义强调多元性、相对性、固有问题,是一种完全相对化的思潮,强调的是人类社会的相对性和多元性。

这种思潮的出现,极大地促进了社会学科领域的繁荣发展,也对教育管理模式的出现起到重大的推动作用。

二、后现代主义教育管理模式的基本特征后现代主义教育管理模式的基本特征包括多元化、民主性、开放性、参与性和包容性。

多元化指的是尊重不同文化的差异性,倡导接纳多元化的文化背景和学习风格。

教师需要根据不同的学生学习特点,采用不同的方法、策略来满足学生的需求。

民主性体现在尊重学生的自由意志权,充分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再是严格的君子党式的教育模式。

开放性则是鼓励师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打破师生之间的心理隔阂。

参与性则倡导师生共同参与教育管理,形成一个共同的教育氛围。

包容性则体现在尊重不同背景、需求和观点,以促进学生个性化的发展。

三、后现代主义教育管理模式的优势和不足后现代主义教育管理模式的优势在于更能够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积极参与教育。

该模式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降低学生的压力,提高其学习的乐趣,在此背景下,学生成为学习的主导者。

该管理模式的不足在于容易陷入“主观主义”,盲目追求表面的多元化,忽视了对知识的体系化和系统化的学习。

四、后现代主义教育管理模式的应用后现代主义教育管理模式的应用需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来确定。

从教学角度出发,培养学生创造力,鼓励他们能够自己制定学习目标和学习方式。

教育管理的人本范式、多元范式及其发展趋势-教育教学管理论文-教育论文

教育管理的人本范式、多元范式及其发展趋势-教育教学管理论文-教育论文

教育管理的人本范式、多元范式及其发展趋势-教育教学管理论文-教育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教育管理范式是教育管理的一种理论模型和实践范例,是从教育管理理论到实践的一套系统的整合机制和样式,是教育管理理性发展的较高形态和实践运行的成熟形式.洞悉和理清教育管理范式的历史脉络、内在逻辑和发展趋势,是教育管理学研究的奠基之作,对于教育管理的理论建构和实践发展具有根本性、全局性、普遍性和方向性的指导意义.一、教育管理科学范式教育管理科学范式就是在科学理性思维指引下而形成的一种教育管理范式.这一范式起始于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历经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的科层组织理论,而形成于西蒙的实证主义管理理论.受西蒙科学主义管理理论的影响,美国一些学者为了提高教育管理学科的理论水平,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教育管理理论运动.教育管理科学范式在这场理论运动中发展壮大并开始占据教育管理的主导地位.( 一) 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及其在教育管理中的运用科学管理之父弗雷德里克温斯洛泰勒( Frederick Winslow Taylor) 第一次把管理从经验变为科学,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他创立的科学管理原理是管理思想发展史上的一个转折点,是管理的第一次,同时也是一个相对完整的管理思想体系.科学管理原理的意义在于它的建立使管理学从此成为一门新兴的研究领域和学科,使管理从此走上了科学发展之路[1]17 -18.泰勒科学管理理论的着重点在于管理方法的科学化和标准化.科学管理理论作为一种普遍性的管理理性思维和方法在教育管理中得到广泛推广运用.在泰勒的名着《教育管理原理》( 1911 年)出版后两年,富兰克林博比特( Franklin Bobbit) 就在其长篇论文《若干使用于城市学校体制问题的一般管理原则》中,将科学管理理念应用于学校体制[2].弗兰克斯波尔丁( Frank Spaulding) 则在1913 年全美教育协会督学部年会上发表演讲,详述了他如何在牛顿市学校系统中运用泰勒的思想,肯定了这种管理方法的若干优点[3]240.雷蒙德E卡拉汉在《教育与效率的狂热》一书中生动地描述了学校管理者们怎样热衷于把效率管理的思想和方法运用到学校工作中,主张降低成本,严格统一标准的工作程序,要求教师精确地利用每一天的每一分钟.为适应这一潮流,教育管理学者们纷纷研究教师工作的规范化问题,研究如何按照实际工作需要培养具有实用技术的学校管理人员问题等等[4].现代学校管理中普遍流行的标准化、程序化、规范化、数量化的种种做法,可以说均应归功于泰勒的科学管理.( 二) 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及其对教育管理的影响与泰勒科学管理理论侧重于微观生产领域和作业方法不同,亨利法约尔( Henri Fayol) 的管理理论着重于从宏观角度对管理整体的研究,提出的是一般管理理论,强调的是管理过程与原则的科学化和理性化.法约尔对管理理论的最突出贡献在于他的管理五要素说.他认为,管理活动和过程由五个方面的要素构成,即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这就奠定了管理学的基础,建立了管理学的主要框架,沿用至今.法约尔还提出了着名的14 项管理原则.法约尔一般管理理论的提出不仅解释了管理的本质,还为管理理论提供了一套科学的理论框架,使人们认识到,管理是一种普遍存在于各种组织中的具有共性的活动,人们可以在工作中摸索管理的规律性,把这种规律性提炼上升为管理理论,再反过来指导人们的管理实践.[1]34法约尔的管理理论抓住了管理的一般性,是对管理的共同性和普遍性本质与特征的揭示,因此,它运用于企业、政府等一切领域的管理,当然也适用于教育管理.他提出的14 条管理原则,有的已成为管理中的金科玉律,同样也是教育管理中的金科玉律,比如权夷一致、统一指挥、统一领导等.他提出的管理五要素被今天管理学教科书奉为管理的五项基本职能,已成为教育管理理论的基本框架、教育管理实践的基本流程和过程,以及一个完整的教育管理过程的基本范式.( 三) 的科层组织理论及其对教育管理的影响组织理论之父( Max Weber)提出的是科层组织( 又称) 理论. 的科层组织理论强调的是管理组织和制度的科学化理性化,其核心就是建立系统、理性的或科学的制度,并建立完整的直线制和职能制相结合而以直线制为主的组织系统.在这一系统中,制度是整个组织的血脉,是第一位的,根据制度来选择适当的人担任适当的职务.任何人进入这一组织体系都必须按照制度、规则行使组织职能,上至总统下至一般的管理人员概不例外.教育组织尽管有其特点,但它同样需要建立系统的、科学的和理性的制度化的组织系统,运用这一系统合理利用教育资源,促进教育的有效发展.所以, 的是教育管理的一种主要组织制度模式---因为可以保证教育组织的秩序、理性、可行和稳定[5]21.从学校结构的特点出发,教育管理学者也从不同角度将科层结构运用于教育管理理论构建当中.马克斯阿博特( Max Abbott) 提出并论证了学校可以确切地被描绘为高度发展的科层组织.查理斯比德威尔( Chales Bidwell) 指出,学校即表现若干科层组织的特征,又在若干方面不同于典型的科层组织.安德森( J Anderson) 通过经验数据和概念分析,表明了学校组织在许多方面是同提出的官僚结构概念相符合的.在管理实践中,按照科层组织的观点研究学校教育管理的有莫伊勒( GMoeller) 、安德森、赫里奥特( R Herriott) 和费尔斯东( W Firestone) 等[6].教育组织几乎无一例外地都采用了科层组织的结构形式. 的科层组织理论毫无疑问地成为教育组织设计及管理的不可替代的基本范式.( 四) 西蒙的科学主义管理理论与教育管理理论运动决策是管理的核心是西蒙科学主义管理理论的起点.西蒙提出了一个关于管理本质的全新概念( 决策) ,而且提供了一套新规则来研究管理现实,即提出了一种对决策和管理进行理性探究的价值无涉( Value-free) 的科学方法.科学注重事实,而价值和伦理命题说的是应该而不是事实.这样,决策也就不能以具有价值和伦理意义的正确或错误来对它进行客观的描述.西蒙提供了一种被客观性和科学的效用所确证的管理知识,认为只有科学的方法才能对管理现实产生可靠的解释.建立在这一信念的基础上,他构建了一种完全排除伦理、价值理性的认知理性管理观,认为一旦管理所选择的价值系统确定以后,这里有一个而且只有一个的决定,这个决定是被组织的价值和情境决定的,而不是被组织成员个人的动机决定的.于是,管理科学就可以只与手段有关而与目的无关[7].受西蒙的影响,教育管理领域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理论运动.教育管理理论运动大致是20 世纪20 年代初期,在美国出现的一种力图将教育管理构建在实证主义与逻辑实证主义与逻辑实证主义基础上的管理科学运动.教育管理理论运动体现了西蒙试图将组织管理研究建立在一个客观而科学的基础上的开拓性追求,体现了要与哈尔品所讲的那种陷入了社会哲学泥潭的传统研究进行自觉决裂的努力.教育管理理论运动颂扬科学,认为一个基于客观的和实证主义铸模的教育管理科学能够把教育管理从哲学家、道德家和其它主义观主义者手中拯救出来.[8]140 -141该运动持续约四分之一世纪,对整个西方教育管理理论研究产生了里程碑意义的影响.美国学者一般把教育管理理论学科的起点定在20 世纪50 年代,即以理论运动的兴起为标志.教育管理理论运动的主要目的是试图为教育管理实践提供两方面的成果: 一是为改善教育管理专业基础知识提供严谨的程序; 二是提供的知识应该是以可以运用的形式.这就推动了教育管理科学理论的发展,使得教育管理理论成为一种的科学研究领域,有了自己的概念和体系,提高了教育管理理论的理论化、系统化和操作性,为教育管理专业培训提供了理论基础[5]24.教育管理理论运动推动了教育管理理论的科学化和理论化,其最终成果就是教育管理科学范式的形成.二、教育管理人本范式教育管理人本范式就是以人为本主义思想为指导而形成的一种教育管理范式.教育管理人本范式起始于梅奥的人际关系学说,形成发展于行为科学理论阶段,并以激励理论的形式广泛运用于各种教育管理活动之中.20 世纪80 年代以后,人本管理作为一种世界性潮流,开始成为教育管理领域的主导理念和思想范式.( 一) 梅奥的人际关系学说及其对教育管理的影响原籍澳大利亚的美国管理学家乔治埃尔顿梅奥( George Elton Mayo) 在开展为期八年的着名的霍桑试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人际关系学说.人际关系学说是行为科学的前身,其主要内容包括:第一,人是社会人而不仅仅是经济人; 第二,组织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 第三,新的领导能力在于提高职工的满足程度.科学管理认为,生产效率主要取决于作业方法、工作条件和工资制度; 而梅奥认为,生产效率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员工的士气和工作态度,而员工的士气和工作态度又取决于人际关系,取决于他们感受到的各种需要的满足程度.因此,管理者的新领导能力要同时具备技术---经济的技能和人际关系的技能[1].人际关系学说同科学管理理论不同,它抛弃了以物质为中心的管理思想,而以人为中心进行研究,弥补了科学管理理论忽视人的因素的缺陷,开启了人本管理的崭新领域.在梅奥人际关系理论的影响下,教育管理领域中的一些眼光敏锐、思想开放的研究者,开始向学校引进人际关系理论.而正是这种由研究外在物质条件转向研究人、重视人的管理理论,又适逢其时地恰到好处地支持了美国20 世纪前期出现的进步教育运动( 由杜威等人发起) ,使得由进步教育运动所倡导和发展进来的参与、管理思想,与管理学的人际关系理论相互渗透、相得益彰,并终于合二为一而形成的人际关系学说[3]249.较早在教育管理中运用人际关系理论的知名学者有纽兰( Jesse Newlow) 、泰勒( Ralph Tyl-er) 、库普曼( Copperman) 等.20 世纪40 年代和50年代还有两本重要的着作充分体现了人际关系理论对教育管理的影响: 一是约奇( Yauch W. ) 在1949 年发表的《改善学校管理中的人际关系》,另一个是格林菲斯( Griffiths D. E. ) 在1956 年发表的《教育管理中的人际关系》[8]194.人际关系学说再创了教育管理的人本路径,促进了教育管理中的管理、参与管理和人的主体精神的发展.( 二) 行为科学理论的发展及其对教育管理的影响梅奥的人际关系学说使两方管理思想进入到行为科学理论阶段.之后,行为科学的理论全面发展,形成了一系列的关于人的需要、动机和激励、人的特性、个体行为和群体行为等方面的理论.马斯洛提出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具有从低到高的五种需要,即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社交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赫茨伯格提出双因素理论,认为影响人的行为的因素可分为两大类即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斯金纳提出了强化理论,认为管理者可以奖金、表扬、升职、安排其担任挑战性工作等正强化的方法来鼓励组织所需要的思想和行为,通过批评、惩罚、处分、降职等负强化的方法来杜绝组织所不需要或对组织发展不利的行为,以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提升组织的效益和竞争力.麦格雷戈在人性方面提出了着名的X 理论和Y 理论,而卢因则提出了群体动力论.行为科学理论的发展呈现出开花之势,并对教育管理产生着深刻而广泛的影响.教育管理的核心是对人的管理,行为科学为教育管理中人的激励提供了普遍的思维和行动范式.行为科学关于需要、动机与行为、个体行为与群体行为之间的交互作用、领导行为与特质、人性假设等一系列理论,都已成为教育管理中的基本理念和最普遍的管理方式,并成为教育管理中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有效方法.三、教育管理多元范式教育管理多元范式是超越于教育管理科学范式和人本范式之上而形成的多样化范式,这些范式既不能简单地归于科学范式,也不能纯粹地看作人本范式,它们或者是二者兼具,或者有其中一者的倾向但又不与之完全吻合,或者都难以与其中任何一者直接关联.总之,它们是不同于传统的科学与人本这二元思维的新的多元化思维范式.这种多元范式指的不是一种或一类范式,而是多种多样范式的并存.这里所说的教育管理多元范式主要有教育管理范式发展的两种情形或阶段: 一是现当代管理理论丛林指导下形成的教育管理多元范式,二是后现代教育管理.( 一) 管理理论丛林与教育管理多元化二战后,人类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各国经济不断复苏和繁荣,生产方式发生重大转变,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人们的需求也呈现出多样化趋势,这些变化促使了管理思想和方法的创新与发展,许多新的管理理论和管理学派逐渐形成.这些理论和学派在历史渊源、理论内容和研究方法上相互影响、相互借鉴,形成了盘根错节、、百花齐放的局面,被称为管理理论的丛林阶段.提出和分析管理理论丛林的是美国管理学家哈罗德孔茨.他分别于1961 年在美国《管理学杂志》上发表了《管理理论的丛林》一文和1980 年在美国《管理学会评论》上发表了《再论管理理论的丛林》一文.管理学界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的管理理论丛林主要包括了管理过程学派、社会系统学派、决策理论学派、系统管理学派、权变理论学派、经历角色学派、经验主义学派等[16].20世纪80 年代以后,管理理论丛林之势继续延续并向纵身发展.管理理论丛林在教育管理中的迁移、应用和发展,加之教育管理自身发展的需要,形成了教育管理的多元化.教育管理多元化既是教育管理突破科学与人本两条单一主线而向纵身发展的必然逻辑,也是顺应教育管理环境、结构和人的多样化需要发展的必然结果.在教育管理多元化范式并存的态势之中,有一些理论和范式如教育系统管理、教育过程管理、教育目标管理、教育战略管理、教育文化管理等影响较大,对教育管理具有更为普适性的意义.系统管理理论盛行于20 世纪60 年代,是伴随着一般系统理论、控制论、信息论等老三论的建立和发展而成熟起来的,是系统理论与管理科学相结合的产物.在教育领域,韦恩K. 霍伊和塞西尔G. 米斯克尔运用系统理论思想研究教育管理,提出了作为社会系统的学校的观点,认为学校系统具有结构、个体、威化、、技术核心---教与学、环境、产出、内部反馈环、外部反馈环等关键因素,并由此构建教育管理的基本框架.教育系统管理的基本思路和主旨在于: 一是坚持以系统的观点来看待和分析教育组织,形成教育管理的系统思维和分析方法; 二是注重教育系统的整体性,以教育组织的整个系统为基点,而不是以分析系统为基点,在管理中统筹兼顾、综合优化; 三是重视教育系统内部各组成部分之间的结构关系和联系,充分考虑部分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通过教育系统组织结构的优化去实现组织功能的最大化; 四是重视教育系统与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以开放的眼光,而不是封闭的思维开展教育管理活动; 五是注重教育系统内外各种因素之间的协调和整合,通过全局性、全面性的管理达到系统的整体目标.管理过程理论起源于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法约尔提出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的管理五要素即五职能,本身就构成一个完整的管理过程.教育过程管理既是管理过程理论在教育中的应用,也是教育特性的内在要求.教育的价值、意义与目标均生成于教育过程之中,教育概念是过程概念而非结果概念.教育结果只能在过程中获得,教育过程的意义远远大于结果的意义,单纯考察教育结果不仅没有意义,而且还可能误导教育.因此,对教育的管理必须坚持过程管理,这是教育管理区别于企业管理的重要之处.教育过程管理的基本主张在于: 第一,通过把握和控制教育过程来追求教育的结果和目标.在管理的理念和思路上坚持过程思维,把管理的视野和关注点投向教育的整个过程及教育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在过程中生成结果,实现目标; 第二,教育过程管理就是对教育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领导、控制等各项管理职能和流程的动态协调管理,将各个教育过程要素、环节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协同效应,发挥合力作用; 第三,在教育评价上坚持过程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对教育来说是更加合理、科学的一种全面性评价,能够有效规避结果性评价的局限性.教育管理过程评价就是要把各种评价指标从结果转移分配到过程中去,全面考核评价整个过程.目标管理是使管理者和广大职工在工作中实行自我控制并达到工作目标的一种管理技能和管理制度.它是由美国当代着名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提出并风靡全球的一种管理范式.目标管理在教育领域也得到广泛的推广和应用,成为当代教育管理中的一个重要形式.教育目标管理的意义在于: 首先,它有利于克服教育组织的模糊性.教育组织的价值和目标并不是清晰可见、确定不移的,它往往具有主观性和利己性,并不是每个人的理解和看法都是一致的.这往往造成了管理的混乱,增加了管理的难度.教育目标管理促使人们思考目标、确定目标、细化并分界目标,使教育管理从模糊走向清晰; 其次,它有利于提高教育管理的科学性.教育目标管理通过目标的层层制定与分界,以及目标管理过程的环环相扣和层层推进,使教育管理中的每一个人职责明确、任务清晰,形成一个严密的组织体系,分工协作,规范有序,形成管理的系统性和整体合力; 再次,它更加符合教育管理中人的特性.教育管理中人是知识人,知识人具有天生的、自由、平等的本性.因此,目标管理通过员工参与共同制定目标并由员工自主实施达成目标的做法契合了教育管理中人的特性,使之具有在教育中推广应用的必要性和必然性.当然,目标管理指标化、数量化的倾向与教育具有内在的矛盾性,是在教育中开展目标管理应重点考虑并妥善解决的问题.战略管理是从企业管理中发展起来的.战略管理既是一种管理思想,也是一种管理技术,包括战略制定、战略实施、战略控制和战略评价等环节和过程.是一个全面的、动态的管理过程,而不是静态的、一次性的管理.它不仅要求预测并及时反映环境的突变,抓住环境中出现的机会,回避威胁,还要求周期性程序和因地制宜并存,定期的战略管理与渐进战略、应急战略相结合.战略管理对战略规划的替代是一种管理模式或框架的更新,是战略计划发展上新的里程碑[9].这种兴起于企业的战略管理思想范式同样地被逐渐运用到公共的非营利组织中,在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领域也得到广泛的运用.1972 年,美国学者达尔( Scheendal) 和哈顿( Hatten) 发表了论文《战略计划与高等教育: 概念、问题和机会》,第一次将战略规划用于高等教育领域.之后,许多学者、专家发表文章和专注介绍战略计划用于美国大学的情况.20 世纪八九年代,战略管理在一些发达国家的高校里相继露面,并逐步操作管理( operational management) ,深受一些西方高教界人士的关注.高校战略管理的实践也带动相应的理论研究逐步发展起来,美国凯勤( George Keller) 的专着《学术战略: 美国高等教育管理》是一标志性成果,被认为是战略管理在高等教育领域流行的催化剂.近十多年来,发展战略、战略规划、战略定位、战略联盟、创新战略、品牌战略、战略目标等术语已在我国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及其管理中普遍流行,战略管理已成为我国教育领域实现持续提升和快速突破的一种有效管理形式.文化管理的思想根植于企业文化和组织文化的理论.与企业相比,教育和文化之间有着更为密切的关联.人是符号的动物,亦即文化的动物.人的存在是一种文化性存在.教育即文化与人的互动文化对人之能产生影响,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既取决于文化本身的性质,也取决于个人对文化的选择态度和就其已有的成熟水平对文化作出的解释.文化作用于人的时候,人也作用于文化.尤其是在人的形成意义上,教育不光是文化内化于个体的过程,而且也包括个体外显文化的过程.这样的教育,才是一个完整的自组织系统.[10]教育的整个过程都受到文化价值观念的影响和控制,教育活动是一种文化性活动.教育管理的最高境界是一种文化管理.文化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它潜隐在人们的思想深处,影响着人们的意识、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它对人们思想和行为产生一种润物无声、大化无形的作用.教育通过文化去实现管理,能够达到无为而无不为、无为。

后现代教育管理观探析

后现代教育管理观探析
S p. O0 e 2 2
后 现 代 教 育 管 理 观 探 析
尹 弘飚 ① 张 莉②
( 西南师 范大学 , ① 重庆 40 1 ; 华 南师范大 学, 州 503 ) 0 7 5② 广 16 1
摘要 :0世 纪 中期 以 来 , 会 科 学 、 2 社 自然 科 学与 技 术 等 方 面 的 新进 展 均 体 现 出后 现 代 社 会 特 征 . 育 管理 理论 与 实践 领域 也 在 发 生 着相 应 的 变化 , 如 改革 管理 组 织 结构 、 新 管理 教 诸 更 过程 观 念 、 导校 本 管理 与群 体 决 策 等 管理 实践 , 些 都 勾勒 出后 现代 教 育 管理 观 的 大 倡 这 概轮 廓 . 关 键 词 : 现代 ; 现代 主义 ; 育管 理观 后 后 教 中图 分类 号 : 4 G62 文献 标识 码 : A 文章 编 号 :09—39 { ̄20 —07 10 4 42 )3 00—0 4
维普资讯
第 l 7卷
V0 . 7 1 1 源自第 3 期 No. 3
重庆 工 业 高等 专科 学 校 学报
Ju a fC o g ig P ltc ncC l g o r l h n qn oyeh i ol e n o e
20 O 2年 9月
被 简 化 为工 作 流程 的各 个 环 节 之 间 的关 系 . 福柯 认 为L ,权 力 意味 着关 系 , 种或 多 或少 有 组 织 的 、 3“ J 一 科 层 的 、 调 的 关 系”是 “ 个人 希 望 领导 他 人行 为的 协 , 一 关 系 ”权 力 与 知 识 之 间 密 切 相 关 . 通 过对 知 识 与 . 他
1 后现代社 会概 况
1 1 后 现 代 思 潮 .

现代教育管理专题形考作业1-3

现代教育管理专题形考作业1-3

现代教育管理专题作业 1一、名词解释(每个名词 3 分,共 6 分)1.校本管理校本管理(Seha1-BasedManasement,简称SBI),是始于西方国家20世纪70年代、流行于80年代的一种教育管理体制改革。

它是以学校为本位或以学校为基础的管理,是一种以权力下放、学校自主、共同决策为中心的学校管理思想与制度安排。

2.校长职级制校长职级是指专为从事普通中小学校长职务的人所设置的岗位等级系列。

所请校长职级制是针对校长专业技术职称的管理制度,校长职级是从事校长职务人员的能力标志,也是校长资历、学识、水平和实绩的综合体现。

实行校长职级制,有利于突破传统的校长管理体制,促进校长队伍专业化,有利于突破校长任职制度,调动校长办学积极性,还有利于突破校长评价机制,加快专家型校长的成长。

二、辨析题(每题 5 分,共 10 分。

其中,判断正误占 1 分;无论正误,均需说明理由,占 4 分)1.只有行政和市场才是教育管理的重要手段。

答:错误。

管理应该是行政、市场、道德三种手段的有机整合。

行政管理虽然强化了政府对教育的职能管理,但容易忽视教育管理工作的差异;市场手段是有效率的,但却不能自动导致公正;道德手段是行政和市场失效情况下的第三种调节力量。

行政手段靠的是强制,市场手段靠的是利益,道德手段靠的是白律。

2.在公共教育领域引入市场机制意味着政府可以放弃对教育的责任。

答:错误。

将市场机制引入公共教育领域,是为了改变政府单一配置教育资源的状况。

但出于政治、法律和道义的需要,以及市场组织的外部性缺陷,政府还必须对保持社会正义与持续发展的具有纯公共和准公共性质的教育产品予以提供。

三、问答题(每题 6 分,共 24 分)1.比较东方的“以德治教”与西方的“依法治教”的不同。

答:现代教育管理思想主要源于以下两个源头:一是东方的“以德治教”思想,以中国古代的孔子为代表,二是西方的“依法治教”思想,以古希腊的苏格拉底为代表。

后现代主义下的高校学生教育管理探讨

后现代主义下的高校学生教育管理探讨

后现代主义强调从遗传基 因的差异性角度进行管理 . 重视个体之 间存在的差异性 . 重视学生可能表 现出的不 同方 面 , 重视个体 的生命 价值 . 把每一个学生都当做学校 服务的具体对象 。差异性管理认为个 体间的差 异可 以成为优势 , 这为高校学 生的 自 我教育 、 自 我 管理 、 自我 服务提供了一种 可观 的资源 这种差异性 管理原则对现代教育管理中 的同一性 、 标准化提 出了质疑 和反思 , 对 于高校 教育管理思想 的嬗 变 是一种触动。 2 . 2 创新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模式 后现代主义强调学生 的差异性 、 多元性、 平等性 的教 育思想 , 学生 的丰富性、 多元性 、 立体性 因此而凸现出来 ; 强 调学生教 育管 理工作 者 应 当尊重学生天生独 特的个性特征 .注重 培养学生 的 自 主性 和创 造 性 高校的教育管理者要把培养大学生的 自主性 和创造性作为重要的
园环境和氛围 . 为各种人 才的发展创造条件 : 其次 , 高校学生教育管理 工作不应当只局限在学生对 于事物 的认知上 . 更应当对学生的个体情 感予 以关怀 , 注重学生的道德情感发展与价值 观、 人 生观构建 。 2 . 3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高校教育管理工作本身就应 当是 “ 正义的” 与“ 平等的” . 而在后现 代主义 的影响 . 管理工作更应 当强调沟通 、 对话与理解 。 要抛弃传统教 育管理工作 中老师的权威性 。 解 除对学生主体性的打压 。老师应 当找 准 自身的定位 . 以一个 引导者 、 示 范者和合作者 的角度参 与到教育管 理工作 中 . 而在 实际的具体教学方式上 . 也摒弃传统单 向灌 输 的填鸭 式教学方 , 要将教学过程营造成 一种师生平等 、 共 同探索 、 相互 沟通 的 过程 . 反对 传统 的课 堂霸权主义 。 使学生 能够 自主 、 积极 的投 入到学 习、 探究过程 中。 在这样的师生教学关系下 , 学生的主体性才 能够得到 保障 。 也 能够从根本上促进学生个体发展 。 2 . 4 改革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方法 后现代主义所注重和倡导的多元性不仅要体现在学生身上 . 还应 当体现在管理工作 的具体方法上 . 所以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 作的具 体 实施方法不是绝对单一的 . 而是多种多样 。这些多样 的管理方 法虽 然 在实现上可能会有所不 同 . 但是 他们在本质上都具 有相同的精神属 性. 比如注重教育管理过程 中权利、 组织以及 知识 的发展性 与多元性 , 强调教育管理过程 中 交流、 对话 、 解释、 理解等 的作 用功效 , 突 出教育 管理过程 中的公正性 、 平等性以及民主性 等。同时在 当前科学技术 的 展 影响下 , 信息 的传播非常迅速 与开放 , 这些来 自国外 的信息思想对我 国高校学生产生着极大 的影响 .这使 得他们 能够更加具有 自 我思想 、 2 后现代主义下高校学生教 育管理工作的开展 更加具有空 间的去选择 自己所信仰的思想 文化 . 这使得 当前 高校学生 2 . 1 革新传统高校学生教育管理思想 在思想观念上呈现 出一种“ 百花齐放” 的现状。在这样 的形 势下 , 高校 在 以往 的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 . 都存在着教学 目 标单一 、 死 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也必须要及时改革管理方法 . 提升 高校学 生教育 管 板 的弊端 , 且严 重忽略 了学生 的个体 性 . 也没有强调 培养学生 的创新 理工作 的针对性 能力 。这在很 大程度上制约 了学生的个体发展 以及综合素质 能力 发 展, 降低 了高校教育工作 的质量与有效性 在 以后现代 主义 为基本 思 3 结 语 想指导 的教育管理工作 中. 应当将学生的个体性 、 主体性 凸现出来 , 注 后现代 主义 的出现 , 对教育领域造成很大的影 响。就高校学生教 重 学生之间的差异性 . 将 每一个 学生都看作是不 同的发展个体 . 并 承 育管理工作而言 , 也应 当汲取其中积极 的因素 , 在管理工作 中注重学 认与尊重发展个体之 间的差异性 生的差异性 、 多元性 、 创造性 、 自主性 。 突出教学活动与( 下转 第 8 6页 )

后现代主义下的高校学生教育管理探讨

后现代主义下的高校学生教育管理探讨

后现代主义下的高校学生教育管理探讨【摘要】到今天为止,“后现代”已经不再为人所陌生,它作为一种思想理念对社会中的各个领域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其中包括教育领域。

从本质上来说,后现代主义就是一种注重探索精神、注重多元化差异、注重对话和理解的思想,这对于高校教育工作的方方面面都有着非常积极的影响。

站在高校学生教育管理的角度上来说,后现代主义能够帮助建立一种和谐、新型的师生关系,能够对提高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质量起到很大的提升作用。

为进一步将后现代主义融合于高校医学学生教育管理当中,提升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质量与有效性,本文首先就后现代主义对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积极影响进行了分析,然后就后现代主义下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开展提出了部分探讨性建议。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高校;学生教育管理0 引言后现代主义的出现最早在上世纪六十年代的欧美国家,过了十多年、二十多年后,到了七八十年代就覆盖了整个西方世界,其正式对中国等第三世界国家产生影响的时间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初。

可以将后现代主义理解成为一种思维方式,也可以将其理解成为一种文化思潮,总之其体系十分庞大、复杂,从艺术到哲学汇集多种领域的各种文化。

它教会人们用不一样的视觉角度来审视事物,包含着一种对主流意识的批判。

基于这样的基本出发点,后现代主义又为我们重新审视高校医学学生教育管理提供了一个崭新的途径。

1 后现代主义对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积极影响1.1 使管理工作更加注重学生之间的差异性与多元性后现代是一种崇尚多元性、差异性以及偶然性的思想主义。

在这样的思想下,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会受到不同文化背景的影响,不再一味的依照某一标准将学生培养得一成不变,而是更加注重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多元性。

所以,高校教育过程规划、教学目标制定,和具体的教学方法设计、课程构建以及教育组织构建都会与以往出现差别,这种差别之所在就主要体现在更加注重学生的差异性与多元性,它希望学生能够具有丰富的个性,促进学生个体特征发展,最大限度体现出了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人文性。

试述后现代教育目的观的基本精神

试述后现代教育目的观的基本精神

后现代教育目的观的基本精神是反对绝对主义和普遍主义,强调多元性和多样性,重视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关注社会正义和全球意识,以及强调学习者的主动性和自主性。

首先,后现代教育目的观反对绝对主义和普遍主义。

传统的教育目的观往往将一种普遍的、固定的标准作为教育的目标,忽视了个体的差异性和文化背景的重要性。

而后现代教育目的观认为,教育目的应该根据不同的文化、社会和个人背景来确定。

每个个体都有自己独特的需求和兴趣,教育应该尊重和满足这些差异性。

其次,后现代教育目的观强调多元性和多样性。

传统的教育目的观往往追求一种标准化的成功模式,忽视了学生个体的多元需求和发展潜能。

而后现代教育目的观认为,教育目的应该是多元的,包括知识、技能、价值观和个性发展等多个方面。

教育应该鼓励学生发展自己的独特才能和兴趣,而不是仅仅追求一种标准化的成功模式。

第三,后现代教育目的观重视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传统的教育目的观往往注重知识的传授和记忆,而忽视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而后现代教育目的观认为,教育应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使他们能够独立思考、质疑权威、解决问题和创造新知识。

这种思维方式有助于学生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和职业环境。

第四,后现代教育目的观关注社会正义和全球意识的培养。

传统的教育目的观往往只关注个体的发展,而忽视了社会和全球的问题。

而后现代教育目的观认为,教育应该关注社会正义和全球意识的培养。

学生应该了解和关注社会不平等、环境问题、文化冲突等全球性挑战,并积极参与解决这些问题的行动。

最后,后现代教育目的观强调学习者的主动性和自主性。

传统的教育目的观往往将教师视为知识的传授者,而学生则是被动接受者。

而后现代教育目的观认为,学习者应该是教育活动的主体,他们应该有权利和责任参与决策和规划自己的学习过程。

教师应该成为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

总之,后现代教育目的观强调教育的多元性、个性化和社会性,旨在培养具有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和社会责任感的学习者,以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和职业环境。

论文-现代教育管理研究的现状分析

论文-现代教育管理研究的现状分析

现代教育管理研究的现状分析摘要:在分析国内外现代教育管理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现代教育管理研究的”崇洋“情结走向理性、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并重、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走向整合、研究重心向软管理研究转移、研究问题向多元化发展以及追求管理创新的发展趋势。

一、现代教育管理研究的现状分析(一)国外研究的发展西方教育管理理论经历了一百年左右的历史发展,[1]大概经历了经验管理、科学管理、民主管理、科层管理和系统管理等几个阶段。

总体上,西方教育管理研究是在逻辑实证主义观点的指导下进行的,虽然在20世纪中期后,各种“主义”、“理论”纷至沓来,都对实证主义的研究方法论提出了批评,但实证主义的认识论和知识观一直都是西方教育管理理论发展的主线,各种“主义”和“理论”,诸如主观主义、人文主义、批判代写论文理论、组织文化理论、后结构主义、建构主义、女性主义、后实证主义、后现代主义等都只是实证主义认识论的延伸或修正,实证主义的研究方法论没有从根本上动摇。

[2]从研究路线来看,西方的教育管理研究,沿着以教育为起点的归纳总结研究和以管理为起点的移植演绎研究两条路线,继而又沿着多元与融合的第三条中间路线,走过了从“潜科学”到“前科学”、到一元性的经验科学及其后的理论科学、再到多元性的综合科学的世纪之旅。

[3]如果把20世纪西方教育管理研究一分为二的话,那么以20世纪70年代为界,此前,教育管理研究的舞台上还只是由实证主义的方法论在跳独舞,而其后则是由实证主义和后实证主义两种方法论在共舞,按照英格里希的说法,它们虽形式有异,但却互为补充,始终围绕着“科学现代主义”的中心在运转起舞,因而稍后,教育管理研究又开始以奎恩的整体主义知识观为哲学基础,在更高、更为综合的层面上形成人类学、社会科学意义上的多元融合的教育管理学理论。

(二)国内研究现状中国自20世纪初开始从西方借鉴教育管理理论及其管理模式以来,到现在也不过百年,且在20世纪50-70年代期间,教育管理研究又被中断。

后现代主义学习理论

后现代主义学习理论
后现代主义的教学观及对 研究生教育困境的启示
比较教育 张蕾
目录
什么是后现代主义?
后现代主义的教学观
对当代研究生教育困境的启示
何为后现代主义
《后现代主义的特征及其对现代教育的审视》一文中, 学者陈利民归纳了后现代主义的基本特征: 2 1
批判理性主义 崇尚非理性 解构现代主体性
3
反对“同一性”、 “整体性”,崇 尚差异性
大卫· 杰弗里· 史密斯《全球化与后现代教育学》
后现代主义最积极的贡献,便是不满足于稳定的、 陈述式的基础,而极力地寻求人类理解的阐释性 基础。这样一来,现代主义充分地注重事物的表 面,而后现代主义则不断地破坏事物的稳定,以 期更充分地揭示各种可能的意义。
后现代主义的教学观 课程观
知识观
后现代
评价观
师生观
后现代课程观
现代课程研究 基于管理和控制的理念,以课程开发为核心, 其目标指向指向行为和结果的改善。 后现代课程研究 强调释放各种思想观点,创造杂类的研究主 题,主张“人文-理解”的方法,把课程置于整 体“生态”的层面,不仅注意课程背后的价值和 规范,更注意学习者的存在经验,学习主动性的 创造价值和学习 罗蒂作为激进的后现代主义的代表, 强调教师的作用不在于传递真理,而在于激发 学生的想象力,在于能够使学生在“对话”中 学习。
个性多 元
打破了现代教育设定的培养一种通体为善的“ 标准化”的完人目标,认为教学应以促进每个 学生个体的独特发展为目的。
研究生教育困境
• 单一的学 术性培养 目标 • 学术性有 余,实践 性、应用 性不足
强调交互性反思型参与性诠释性与自组织典型代表泰勒多尔的后现代主义课程观课程设计的4r标准丰富性rich回归性recursive关联性relational严密性rigorous课程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课程目标的非预设性或生成性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课程方式的隐喻性阐释性课程评价的多元性动态性与模糊性后现代课程观对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启示对外增加课程与社会的联系对系统由低级到高级的进化自组织及新功能的产生起决定作用textheretextheretextheretext重视对空间人际情感身体艺术具体思维道德行动等方面的能力开发包括对他人自我动植物思想的关怀开放性不确定关怀的课程意味着课程的内外部控制要给予足够的弹性提供交流和创造可能性变成现实的条件扩大理论与实践课程与社会实际的联系及时更新内容加强课程综合性吐出课程的一体化要求体现背景性知识后现代主义观点对课程评价的启示提倡一种动态的生成性的课程本质观制定松散的课程结构以非线性求知方式获得最佳发展

全国2020年8月自考00472《比较教育》真题和答案

全国2020年8月自考00472《比较教育》真题和答案

全国2020年8月自考00472《比较教育》真题和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1、认为比较教育不是一门学科,而是一个研究领域的学者是A、冲原丰B、黎成魁C、索科洛娃D、霍尔斯正确答案B解析法国比较教育学者黎成魁认为:“比较教育不是一门‘学科’,而是一个‘研究领域’”。

P412、我国最早创刊的比较教育学期刊是A、《外国教育动态》B、《比较教育评论》C、《教育展望》D、《外国中小学》正确答案A3、贝雷迪提醒比较教育的研究者应该时刻警惕的是A、主观主义B、多元主义C、民族中心主义D、实证主义正确答案C解析贝雷迪提醒比较教育的研究者应该时刻警惕民族中心主义对研究的影响。

P794、被誉为“学前教育之父”的是A、蒙台梭利B、裴斯泰洛奇C、杜威D、福禄培(贝)尔正确答案D解析福禄培(贝)尔是德国著名的教育家,幼儿园的创立者,近代学前教育理论的奠基人,被人们誉为“学前教育之父”。

P915、日本首次以国民的名义和法律的形式公开宣布教育民主、教育主权在民的法律是A、《学校教育法》B、《社会教育法》C、《教育基本法》D、《私立学校法》正确答案C解析1947年,日本颁布了《教育基本法》,首次以国民的名义和法律的形式公开宣布教育民主、教育主权在民。

P1306、英国为制定面向21世纪高等教育改革框架和发展战略而出台的报告是A、《帕西报告》B、《罗宾斯报告》C、《巴洛报告》D、《迪尔英报告》正确答案D解析英国为制定面向21世纪高等教育改革框架和发展战略而出台的报告是《迪尔英报告》。

P1497、法国首次把终身教育的概念载于法律条文的文献是A、《高等教育基本法》B、《终身职业教育法》C、《郎之万瓦隆教育改革方案》D、《职业继续教育法》正确答案A解析法国1968年的《高等教育基本法》首次把终身教育的概念载于法律条文,并把终身教育作为大学的义务。

P1748、美国为追求教师培养和培训体制一体化发展而设立的机构是A、教师短期培训班B、教师实习基地C、教师专业发展学校D、教师教育大学院正确答案C解析教师专业发展学校近年来在美国取得了很快的发展,可以说是美国教师教育的突破口与新动力,追求教师培养和培训体制的一体化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整合论看后现代教育管理理论
自0 世纪0 年代初期教育管理整合论作为一个概念出现以来,经十余年系统而深入的阐发,成为当今一个颇具影响的理论体系。

现任职于香港大学教育系的澳大利亚教育管理学教授埃弗斯和墨尔本大学的教育管理学教授拉科姆斯基是该理论的两位最重要的倡导者和理论家。

他们自1991年合作出版《认识教育管理:当代教育管理研究中的方法论论争》以来,又分别于1996年和2000年合作推出系列著作《探索教育管理:整合论之运用及批判论争》与《从事教育管理:关于管理实践的理论》。

上述三本著作已成为当今教育管理整合论的最重要的理论文本。

教育管理整合论所秉承的价值观是“通过宣称系统整合,从而使教育管理学成为一门整体合法的科学”。

本文试从哲学思想的角度,探讨教育管理整合论的认识论基础及其强调的基本原理,探讨整合论基本观点,进而分析后现代教育管理思潮对教育管理的启示等。

1蒯因的整体主义知识观和自然主义:教育管理整合论的思想基石
教育管理整合论深受蒯因的整体主义知识观和自然主义的影响。

蒯因的整体主义知识观包括下述要点:我们的信念或知识是作为一个整体面对感觉经验法庭的,接受经验检
验的是知识总体,而不仅是整体边缘或离边缘较近的陈述。

对整体内部的某些陈述的再评价必将引起整体内部的重新调整和对其真值的重新分配。

在任何情况下整体内部的陈述都可以免受修正,假如在其他部分作出足够剧烈调整的话,基于同样的原因,在顽强不屈的经验面前,整体内的任何陈述都可以被修正,甚至逻辑和数学规律也不例外。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经验证据对于理论整体的决定是不充分的。

所以,在理论的评价和选择上,只受是否方便和有用这样一些实用主义考虑所支配,同时还要顾及该理论是否具有保守性、温和性、简单性、普遍性、可反驳性、精确性这样一些特性。

蒯因的自然主义包括以下三个要点:一是就其否定的方面而言,自然主义是一种反基础主义。

它要抛弃第一哲学或传统认识论,因为后者力图凌驾在自然科学之上,或在自然科学之外,或在自然科学之先。

二是就其肯定的方面而言,自然主义认为,哲学就是指向自身、反思自身的自然科学。

它必须在自然科学内部使用自然科学的方法,利用自然科学的发现,去实际地说明我们是如何在“贫乏的”感觉刺联盟激的基础上达到关于这个世界的丰富而正确的理论的。

三是自然主义认为,哲学或认识论的主要研究方法就是发生学方法,在蒯因那里则是对语言学习过程作经验的研究和经验的描述,因此描述性是蒯因认识论的重要特征之一。

2整合论—后现代教育管理理论代表之一
埃弗斯和拉科姆斯基两人在蒯因的整合主义知识观的直接影响下,将他们主张的思想明确地表述为“自然主义的整合论”。

概览他们近些年所写的一些著作和论文,我们可将教育管理整合论的基本观点初步归纳如下:
教育管理整合论的根本旨趣是企图建立一门新型的管理科学。

这种新型的管理科学不再是按照实证主义或者逻辑经验论而建立起来的,也不是像教育管理主观论通过祈求主观主义而建立起来的,更不是像批判理论家们有时试图将科学与知识的其它方面分隔开而建立起来的,而是通过宣称系统整合,从而使教育管理学成为一门整体合法的科学。

这种新型的管理科学,不仅具备经验上的充足性,还具有一致性、简单性、理解性、丰富性和可学习性等超经验的属性。

教育管理整合论要求发展一种有关教育管理的后实证科学。

这种后实证的教育管理学理论既应包含价值论题,同时又能高度关注人的主观性和道德伦理问题。

教育管理整合论反对教育管理科学论的狭隘科学观,但并不反对科学本身,而是努力发展一种更理想、含义更广和更具包容性的教育管理新科学。

整合论不仅可以为科学宣称进行辩护,也可为价值宣称进行辩护,同时还可广泛运用于主观领域。

教育管理整合论之所以是科学的,是因为整合认识论必须与自然科学
和人类认知科学理论保持一致。

教育管理整合论相信:新的认知科学为教育管理实践提供了极富价值的洞见,能使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人的主观性,能使我们有关自然世界的理论与有关社会世界的理论更加和谐与一致。

教育管理整合论重视运用自然科学的成就来理解人的主观性。

与教育管理主观论、价值论、批判论不同,从当代认知神经科学的最近进展中寻找科学层面的支撑构成了教育管理整合论的一个鲜明特色。

认知神经科学是认知心理学和神经科学发展到一定阶段所产生的一门具有交叉性质的边缘科学。

认知神经科学在探寻认知活动脑机制的过程中发现,人类的认知活动并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通过发展相应的压缩规则而进行的。

这种压缩规则的一个重要的脑机制就是神经信息加工模式,即“神经网络”模式。

这种神经网络模式是由输入层、隐藏单元层和输出层三个层面所构成的,各层之间存在着大量联结网络。

一般来说,隐藏层的单元比输入层少,这意味着来自输入层的信息只有通过必要的压缩才能予以有效地回应。

教育管理整合论认为,教育管理活动中存在着类似于人类认知活动中的“压缩规则”,而当代认知神经科学的新成就能帮助人们认识管理活动中所存在的这类压缩规则,并促使人们进一步认识教育管理知识的属性和本质。

教育管理整合论倡导管理理论与教育理论之间的统一,强调
在管理理论与管理实践之间建立一种更富成效的关系,反对在管理理论与管理实践之间作简单的二元区分,呼吁从一元的、整体的观点审视它们之间的关系。

教育管理整合论认为,如果管理理论与教育理论之间缺乏和谐与一致,就可能妨碍教育组织取得稳定的教育效果,就可能导致教育组织的失败。

将管理理论与教育理论统一起来,有利于人们从教育理论的角度评价教育管理实践,有利于人们从流行的一般管理理论的支配中解放出来,使人们既从管理的角度,又从教育的角度思考和处理学校中的问题。

3后现代教育管理思潮
现代社会的特点:机械化、工业化、城市化、法制化、民主化等,这是与前现代社会或传统社会的区别。

现代社会主要依赖于高新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其特点如知识信息化、政治格局多元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等,从根本上影响着社会关系和社会生活的本质。

传统理论不能对后现代的许多现象进行有效解释,需要拓宽新思路、建立新理论,因此形成了后现代理论思潮。

后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教育管理思想
后现代主义是一种文化反思理论,对主流理智和文化信条进行质疑,其主要特点是拒绝传统的历史分析法和理性主义,采用综合整体批判,质疑科学的有效性和知识的客观性等。

后现代主义运用到教育管理理论,归纳起来有四点:
教育组织形式和教育组织的性质不是唯一的;
不存在唯一的教育管理科学理论,唯一的理论无法解释和解决复杂多样的实践问题;
教育管理是事实和价值统一的过程,把价值问题排除在外是注定要失败的;
教育管理的方法多样化,更重视用民主对话、合理授权、文本解构、意义重建、非线性变革等方式解决所面临的问题。

后现代教育管理理论的启示
后现代理论的产生有其深刻的背景。

时代呼唤新理论的出现,而新理论代表着新的时代精神。

后现代理论对传统哲学、社会学、政治学、文学进行了批判和重建,有力地促进了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的创新和发展。

后现代各种理论是相互联系的,既有共同性也有差异性。

后现代理论对教育管理理论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后现代教育管理理论对现代教育管理科学理论运动的全面批判宣告了以实证主义和逻辑实证主义为哲学基础的教育管理科学神话的破灭。

后现代理论及其教育管理理论对西方教育和教育管理改革产生了推动作用。

可以看出,后现代主义教育管理思想重视教育管理过程
的价值性更甚于事实性,强调教育组织的主体性更甚于客体性,强调教育管理知识的多元性和发展性更甚于单面性和静止性,强调教育管理方式方法的多样性更甚于标准化,特别重视理解、对话、分权和解释等在教育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