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建筑风貌调研报告
上海田子坊调研报告
上海田子坊调研报告一、简介上海田子坊是上海市卢湾区的一个文化、休闲、购物区域,也是上海市的一个知名旅游景点。
田子坊原为上海法租界的一部分,起初是由法国买办们在1846年建设而成的一个住宅区,之后逐渐发展为一个独特的文化街区。
田子坊里有许多老式的石库门建筑,保留了一些上海传统的建筑风格。
这里有许多小吃店、餐馆、艺术品店、咖啡馆和画廊等,吸引了许多游客和当地居民来此感受浓郁的艺术氛围。
二、调研目的本次调研的目的是了解田子坊的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以及对游客和当地居民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三、调研方法1.实地走访:通过实地走访田子坊的各个区域,了解街区的建设情况、商户经营状况以及人流量等。
2.问卷调查:通过向游客和当地居民发放问卷,了解他们对田子坊的认知程度、参观频率、满意度以及对田子坊未来发展的建议等。
四、调研结果1.街区建设情况:田子坊的建设以保留原有的历史建筑风貌为主,同时也有一些现代化的商业建筑。
大多数建筑物保持了原有的外观,内部则有不同种类的商户,如小吃店、手工艺品店等。
整个街区的环境干净整洁,街道宽敞,为游客提供了良好的游览体验。
2.商户经营状况:田子坊内的商户经营状况良好,各类店铺都能吸引到一定的客流量。
其中,艺术品店、咖啡馆和餐馆的生意较好,吸引了许多爱好艺术、休闲的人群。
同时,一些小吃店也备受游客喜爱,特色的上海小吃成为了田子坊的一大特色。
3.游客满意度: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大部分游客对田子坊的环境、文化氛围和商户服务都表达了满意的意见。
他们认为这里的氛围独特,能够感受到浓厚的艺术气息,同时田子坊的店铺也为游客提供了良好的购物和用餐体验。
4.未来发展方向:在调研中,许多游客和当地居民提出了一些对田子坊未来发展的建议。
他们认为可以进一步提升田子坊的艺术氛围,增加更多的文化艺术机构,举办更多的艺术展览和表演活动。
同时,也建议加强管理,保证田子坊的环境整洁和秩序井然,以提高游客的满意度。
五、结论上海田子坊作为一个以文化艺术为主题的商街,吸引了许多游客和当地居民的关注。
外滩调研报告
外滩调研报告外滩调研报告外滩地区是上海市的标志性地区,以其壮丽的夜景和繁华的商业区而闻名。
为了更好地了解外滩的发展状况和相关问题,我们进行了一次调研。
我们首先对外滩地区的活动和景点进行了调查。
结果显示,外滩地区拥有多个具有历史和文化价值的建筑物,如外滩十八铜像和浦东国际金融中心。
此外,外滩还是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和庆典的重要场所,吸引了大量的市民和游客。
然而,在进行调研的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首先,人流量过大导致交通拥堵是外滩地区面临的一大挑战。
特别是在周末和节假日,外滩地区常常出现拥堵情况,给居民和游客带来了不便。
其次,外滩地区的部分建筑物存在安全隐患。
根据我们的观察,一些历史建筑物的维护和修缮并不及时,存在潜在的安全风险。
这不仅对游客的安全构成威胁,也影响了外滩地区的形象和文化价值。
另外,我们还发现了外滩地区的商业环境存在一定的问题。
虽然外滩地区有许多高端品牌和知名餐厅,但仍然有一些空置的商铺和店面。
我们推测这可能与房租较高、人流量下降以及竞争加剧等因素有关,需要进一步研究以找出解决的办法。
基于以上问题,我们提出了一些建议。
首先,交通局应加强对外滩地区的交通管理和控制,确保道路畅通,减少交通拥堵情况的发生。
其次,相关部门应增加对外滩地区历史建筑物的维修和保护力度,确保游客和居民的安全。
最后,商务委员会可以通过减免税收和提供优惠政策等方式来吸引更多的商家入驻外滩地区,刺激商业活动的发展。
总之,外滩作为上海市的标志性地区具有很高的知名度和吸引力。
然而,它也面临着交通拥堵、建筑物安全和商业环境等问题。
通过加强交通管理、加大历史建筑物维修力度和优化商业环境,可以进一步提升外滩地区的形象和发展。
朱家角建筑调研报告
朱家角建筑调研报告朱家角是位于中国上海市青浦区的一座古老水乡小镇,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丰富的文化历史而闻名。
为了进一步了解朱家角的建筑风貌和历史沿革,我进行了一次实地调研,并撰写了以下报告。
报告内容如下:一、地理位置和概述:朱家角位于上海市青浦区,距离市区约50公里,总面积约为38.5平方公里。
整个朱家角地区被河流环绕,历史上是一座重要的水陆交通要塞。
这里的建筑风格独特,古老而典雅,被誉为上海西南水乡的一颗明珠。
二、传统建筑风格:朱家角的建筑风格主要受到宋、明、清三个朝代的影响,呈现出独特的江南水乡建筑特色。
典型的建筑均采用木质结构,使用青砖绿瓦,并以灰墙、黑栏杆和白栏杆为装饰色。
建筑通常以庭院为核心,形成一种封闭式的布局,突显了江南古建筑独有的庭院文化。
三、主要建筑景点:1. 朱家角古镇:古镇内保存了大量传统建筑,包括庙宇、府邸、商铺、民居等。
这些建筑都具有浓厚的历史气息,为游客提供了一次穿越时空的体验。
2. 凤凰楼:凤凰楼是朱家角最具代表性的建筑之一,以其优美的建筑风格和独特的建筑结构而闻名。
楼高三层,上覆青瓦斗拱,外立青砖灰瓦,是一座典型的明代建筑。
3.北门大街:作为朱家角的主要街道之一,北门大街两侧是一排排保存完好的明代建筑,每栋建筑都有自己独特的特色和历史故事。
在这条街上漫步,让人仿佛置身于古代的水乡时光之中。
四、文化历史:朱家角作为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古镇,蕴藏着丰富的文化遗产。
镇内的各个建筑物都有自己的故事,代表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文化风貌。
朱家角还是一位著名的文人古镇,曾经孕育出许多优秀的文人墨客,他们的墨迹犹存,为这座古镇增添了许多浪漫和文化的氛围。
五、保护与发展:为了保护朱家角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上海市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维修和修复古建筑、加强管理、规范发展等。
同时,朱家角也积极开展了旅游业,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来参观和体验古镇的风情,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六、结论:通过对朱家角的调研,我深深感受到古镇建筑的独特魅力和深厚的历史底蕴。
上海外滩考察报告
篇一:外滩考察报告外滩考察报告前言:此次外滩之行收获甚多,我想选取比较主流的作品来说说我的所见所闻。
一、外滩简介有万国建筑博览群之称的外滩,英文名称为the exotic building clusters in the band of shanghai。
它是百年上海的一个影子,也是旧上海资本主义的写照。
外滩位于黄浦江和苏州河的交汇处,与浦东陆家嘴金融区隔江相望。
它北起北苏州路南至金陵东路,长约1800米,地形呈新月形。
二、大楼展示1、亚西亚大楼(中山东一路1号)亚西亚大楼由马海洋行设计,裕昌泰营造厂施工,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高七层,竣工于1916年。
外观为折衷主义风格,正面为巴洛克式,六、七层有爱奥尼克双柱,整幢建筑平面呈回字形。
1939年大楼又加高一层。
亚西亚大楼原址是英商兆丰洋行的产业, 1917年,大楼被英商亚西亚石油公司收购,遂名亚西亚大楼。
现为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的办公楼。
2、上海总会(中山东一路2号)早期的上海总会旧址,是一幢三层砖木结构英国式的改进建筑,兴建于1864年。
该建筑除保存英国传统建筑风格外,在二楼和三楼还增加了宽敞的长廊式内阳台。
1905年总会筹备重建,由英国皇家建筑师学会会员塔朗特(t.tarrant)设计,1909年奠基,由英商聚兴营造厂施工,1910年竣工启用。
新楼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共六层,底楼高26.9米,十分引人注目。
外观是英国古典主义风格,第三、四层中间有爱奥尼式列柱,顶层南北两端有塔楼。
墙面装饰和塔楼式样具有巴洛克特征,内装潢由日本设计师参照日本帝国饭店装饰风格完成,有"东洋的伦敦"之称。
走进上海总会,就能看到一条长达34米的酒吧吧台,这条大理石吧台黑白相间,豪华、壮丽。
更令人叹为观止的是二楼300多平方米的餐厅中竟无一根柱子。
1956年,大楼曾交国际海员俱乐部使用,1971年改为东风饭店。
3、有利大楼(中山东一路4号)1860年,大楼原址是一幢三层砖木结构的房屋,属天祥洋行。
2024年上海建筑业市场调研报告
2024年上海建筑业市场调研报告一、引言本报告旨在对上海建筑业市场进行调研分析,以了解该市场的发展概况、现状和趋势,并提供参考意见和建议。
二、背景上海作为中国的经济中心和国际大都市,建筑业市场具有重要的地位和潜力。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经济发展的推动,上海建筑业市场发展迅速,新项目不断涌现。
三、市场概况1.市场规模:上海建筑业市场规模庞大,年度总产值持续增长。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上海建筑业年度总产值超过XXX亿元。
2.市场结构:上海建筑业市场结构合理,主要包括房地产开发、公共建设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
其中,房地产开发占据市场的主导地位。
3.市场竞争:上海建筑业市场竞争激烈,涉及众多企业和专业从业者。
市场竞争主要体现在工程质量、项目效益和企业信誉等方面。
四、市场现状1.市场需求:上海建筑业市场需求旺盛,不仅来自于市民个人住房需求,还来自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保障性住房建设等公共需求。
2.市场供给:上海建筑业市场供给充裕,有众多房地产开发商和建筑施工企业提供产品和服务。
3.市场价格:上海建筑业市场价格波动较大,主要受到土地供应、材料价格、人工成本等因素的影响。
五、市场趋势1.绿色建筑:随着环保意识的提高,上海建筑业市场将更加注重绿色建筑的发展,推动建筑节能、环保、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2.智能建筑:随着科技进步,上海建筑业市场将越来越注重智能建筑的应用,提升建筑物的智能化水平。
3.建筑工艺:上海建筑业市场将继续引入新的建筑工艺,提高施工效率和质量,降低成本。
六、调研结论1.上海建筑业市场发展迅速,市场规模庞大,具有较高的发展潜力和竞争优势。
2.市场需求旺盛,以房地产开发和公共建设为主要驱动力。
3.未来上海建筑业市场将注重绿色建筑、智能建筑和新建筑工艺的发展。
七、建议1.建议相关企业加强技术研发,提高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
2.建议加强与相关部门合作,推动绿色建筑和智能建筑的发展。
3.建议加强人才培养,提升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技能。
上海建筑考察报告(共3篇)
上海建筑考察报告(共3篇)一、实习目的:通过参观上海国内重点或知名城市的建筑,让我们能在建筑空间中体会和深入理解到建筑设计和城市设计的基本原理;了解专业发展的新动向。
并通过建筑实习对城市及其建筑的发展有一个初步的认识,理解城市的建筑文脉,体会建筑发展的历史环境,分析其空间形式组合特点,借鉴、吸收其中的成功经验,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使我们的专业知识、专业素养得到一定的充实和提高,并加深我们队所学课程知识的理解,使学习与实践相结合。
二、实习时间:实习一共一周,即2011年8月20日至26日。
三、主要实习地点:上海新天地、外滩、上海城市规划展示馆、周庄古镇、中国国家馆。
四、实习内容:1. 上海新天地上海新天地是一个具有上海历史文化风貌的都市旅游景点,它以上海独特的石库门建筑旧区为基础改造成为一条集餐饮、商业、娱乐、文化的休闲步行街。
“中西融合、新旧结合”的建筑理念,将上海传统的石库门里弄与充满现代感的新建筑融为一体。
在上世纪末,“上海新天地”工程曾做为当地地区的改造项目之一而开工建设,该建设工程依照“拯救如旧,保护历史,文化兴市”的思路,对该地进行保护性开放,以保留代表上海市民阶层文化的石库门建筑,并建造具有现代气息的新建筑。
今日的上海新天地,已宛然成为由石库门建筑与现代建筑组成的时尚休闲步行街,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具有上海历史文化风貌的都市旅游景点。
在建筑特色方面,这片石库门建筑群的外表保留了当年的砖墙、屋瓦、石库门、仿佛时光倒流,置身于20 世纪20年代。
但是,每座建筑内部,则按照21世纪现代都市人的生活方式、生活节奏、情感世界度身定做,成为国际画廊、时装店、主题餐馆、咖啡酒吧……其中自动电梯、中央空调、宽带互联网等一应俱全,处处体现都市生活的舒适和方便。
在规划布置方面,新天地分为南里和北里两个部分,南里以现代建筑为主,石库门旧建筑为辅。
北部地块以保留石库门旧建筑为主,新旧对话,交相辉映。
南里则集中为购物娱乐休闲中新心北里由多幢石库门老房子所组成,并结合了现代化的建筑、装潢和设备,化身成多家高级消费场所及餐厅。
建筑考察报告4篇
建筑考察报告4篇根据学校安排,我们于7月3日至13日在南京、苏州、上海等地进行参观实习。
这是一个让我们了解建筑的好机会,让我更深一步的了解理论与实际的差别,更好的领略建筑艺术的魅力。
我们把艺术的享受掺和于日常生活之中,并在所有的用品、衣着乃至食品中引入了美工设计,然而,我们周围的建筑,建筑的艺术的渊源却很少为人所察觉。
所以了解建筑并发扬是我们必须做的。
这次实习的主要目的有了解一般商业与民用建筑的设计协调;了解建筑物的总平面布置、建筑分类及功能作用等;了解建筑物与城市文化相融合的设计手法;了解城市总体与建筑单体之间的相互关系;了解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领域的最新动态和发展方向。
逛游古董金陵,感受千年文化——记南京建筑调研南京是中国著名的四大古都及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有“六朝古都”之称。
古老身后的文化内涵吸引着我们。
7月3日晚,我们乘坐火车向南京古城进发,一路上的欢声笑语掩饰不住我们激动的心情。
7月4日我们先去参观了南京 ___纪念馆,它是为纪念1937年12月13日我国30万同胞而设计修建的。
该馆注重以灰白色大理石为主要建筑基调的体现,构成了一部由石头垒成的史书,气势恢宏,庄严肃穆。
在环境建设上,突出渲染了南京 ___的主题氛围。
7月5日我们瞻仰了伟人陵墓—中山陵,中山陵依山而筑,坐北朝南,岗峦前列,屏障后峙,气势磅礴,雄伟壮观。
其主要建筑有:牌坊、墓道、陵门、石阶、碑亭、祭堂和墓室等,排列在一条中轴线上,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风格。
墓地全局呈"警钟"形图案,我们在通往后花园的途中认真的研究了设计者的设计构思(展示图)。
7月6日,来到南京城,我们仰慕他的千年文化,瞻仰烈士遗迹,走进这庄严的圣地,我们不敢高声语,恐惊圣贤魂,认真的拜读雨花台的每一个展厅,展图。
在庄严的烈士陵园我们感受着千年文化的凝重,但在东南大学我们却能看到千年文化的积淀,树枝的庞大,建筑的古老无不彰显着南京城的过去,内涵。
上海的建筑特色
上海的建筑特色
上海的建筑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国际风格:上海是中国近代建筑最集中、最典型的城市之一,许多建筑融合了欧美各国的建筑风格,如西班牙式、巴洛克式、新古典主义等。
在上海的滩区和外滩地区,可以看到许多西式建筑,特别是英国和法国的建筑,这些建筑物大都建于20世
纪初期,是上海富有国际色彩的标志性建筑。
2. 水乡特色:上海地处长江三角洲,有丰富的水资源,因此在城市规划中大量融入了水乡特色。
在上海的老城区,有许多具有水乡风情的建筑,如传统的石库门建筑、弄堂、河道和桥梁等。
这些建筑以其独特的格局和特色吸引了许多游客。
3. 高层建筑:随着上海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的不断推进,许多高层建筑相继建成。
上海的高层建筑数量在全国乃至全球都占有一席之地。
上海的高层建筑以其独特的设计和壮观的外观,成为城市的地标。
例如,上海金茂大厦、环球金融中心和上海中心大厦等。
4. 历史建筑:上海拥有丰富的历史建筑遗产,包括清代的古建筑、民国时期的大型公共建筑和近代建筑。
这些历史建筑反映了上海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和建筑风格。
例如,豫园、上海博物馆和英记大楼等。
总体而言,上海的建筑特色是一个多样而独特的混合体,融合
了不同的风格和时代,展示了上海作为一个国际化大都市的魅力。
上海调研报告
上海调研报告
《上海调研报告》
一、背景
上海作为中国的经济中心和国际大都市,其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的发展一直备受关注。
为了更好地了解上海的最新发展动态,我们进行了一次上海调研,着重关注了上海的城市建设、科技创新、文化产业等方面。
二、城市建设
在上海的调研中,我们首先关注了城市的建设情况。
作为中国现代化城市建设的典范,上海的城市规划、建筑风格、交通设施等方面均表现出了一定的特色。
特别是上海的高楼大厦,给人一种现代化发展的冲击力。
此外,上海的城市绿化、环境卫生等方面也值得称道,城市整体环境维护得相当不错。
三、科技创新
在科技创新方面,上海的发展也颇具特色。
我们在调研中发现,上海的科技园区、高新技术企业等日益壮大,创新能力明显增强。
尤其是在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新能源等领域,上海都有不少正在崛起的科技创新企业,形成了一定的产业集群和创新生态。
四、文化产业
上海的文化产业也是其发展的一大亮点。
从古典艺术到现代流行文化,上海都有丰富的资源和发展活力。
我们在调研中发现,上海的影视、音乐、舞蹈等文化产业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吸引
了大量的人才和资金投入。
同时,上海的各类文化活动和艺术节目也丰富多彩,极大地丰富了市民和游客的文化生活。
五、展望
总的来说,上海的调研报告显示了这座城市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随着城市建设、科技创新和文化产业的不断推进,上海必将成为更加繁荣富裕的现代化大都市。
我们期待上海在未来的发展中,能够继续保持着自己的特色和优势,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做出更大的贡献。
外滩建筑风格调研报告
外滩建筑风格调研报告外滩位于上海市黄浦江畔,是上海著名的地标性建筑群。
这里集中展示了许多不同的建筑风格,代表了中国现代化建筑的发展历程。
本次调研旨在探讨外滩建筑的风格特点。
首先,外滩建筑展示了不同历史时期的建筑风格。
早期的外滩建筑以欧洲古典风格为主,受到英国哥特式建筑和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的影响。
这些建筑充满了浓厚的欧洲古典气息,如华尔街十二座建筑中的汇丰银行大楼、渣打银行大楼和中国银行大楼。
它们的外观以大理石建筑为主,将古代欧洲建筑的雄伟和庄重完美地表达出来。
随着时间的推移,外滩建筑风格逐渐演变为现代主义风格。
例如,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中山东一路和南京东路一带存在着大量的现代主义建筑,如上海公共租界公所、华一大厦和新华公园大楼。
这些建筑具有简洁明快的线条和简洁的外观,突出了现代建筑的功能性和实用性。
此外,外滩还有一些独特的建筑风格。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外滩18号大楼,它是一座建于1930年代的石库门风格建筑,结合了中西建筑风格。
这座建筑物在外观上融合了中西方元素,石库门建筑风格的外观和西方建筑的雕塑细节相结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建筑形式。
这种融合的风格为外滩增添了一种别样的韵味。
除了以上几种主流风格之外,外滩还有一些其他风格独特的建筑。
例如,外滩的摩天大楼群,如环球金融中心和上海中心大厦,采用了现代主义和超现代主义风格,表现了当代建筑的最新趋势和技术。
这些建筑物的外观设计独特,形象鲜明,成为外滩的地标性建筑。
综上所述,外滩建筑风格多种多样,代表了中国现代化建筑的发展。
从早期的欧洲古典风格到现代主义和超现代主义风格,外滩建筑反映了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变迁。
这种多样性和变化为外滩增添了独特的魅力,吸引了无数游客和旅行者。
外滩的建筑风格是上海城市发展的一面镜子,也是中国现代建筑的重要代表之一。
静安寺建筑形体分析报告
静安寺建筑形体分析报告一、引言静安寺是中国著名佛教寺庙之一,位于上海市静安区南京西路。
作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静安寺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建筑风格。
本报告旨在对静安寺的建筑形体进行分析,探讨其独特之处和意义。
二、建筑背景静安寺始建于247年,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
它起初仅为一个茅草庵,后经多次修复和扩建,成为现今规模较大的佛教寺庙。
寺内主要建筑包括山门、大殿、藏经阁等,整体布局呈"伏击"形,让人一进大门即能望见主殿,给人以庄严肃穆之感。
三、建筑形体1. 山门山门是静安寺的门户,也是其建筑形象的重要代表。
静安寺的山门高大宏伟,采用典型的中国传统建筑风格。
门顶瓦片上镶嵌着精美的彩绘,墙面上刻有各种神兽和佛教图案。
山门两侧分别矗立着两座石狮,彰显着庄严肃穆的氛围。
2. 大殿大殿是静安寺的核心建筑,也是信众诵经礼佛的场所。
大殿宽敞明亮,采用了典型的中国寺庙建筑风格。
大殿中央供奉着释迦牟尼佛像,两侧还陈列了文人墨宝和佛经。
殿内的壁画构图精美,色彩鲜艳,充满了佛家智慧和艺术感。
3. 藏经阁藏经阁是静安寺保存佛经和文献的地方,也是学修之处。
藏经阁造型古朴庄重,以木质结构为主,采用黄色琉璃瓦覆盖,给人一种宁静祥和的感觉。
藏经阁内保存有大量的佛经和文献,其中包括珍贵的手抄本,是对中国古代文化的珍贵保护和传承。
四、建筑意义1. 宗教意义静安寺作为佛教寺庙,具有浓厚的宗教意义。
它是佛教活动场所,供信众诵经礼佛,提供法师讲经教学的场所。
寺庙中供奉着释迦牟尼佛像,教化众生,弘扬佛法,传播佛教禅宗精神,对于培养和传承佛教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2. 文化意义静安寺作为中国传统建筑的典范,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
其建筑形体体现了中国寺庙建筑的特点,以山门、大殿、藏经阁等建筑结构为主体,以精美的彩绘和雕刻为装饰。
寺庙内保存有大量的佛经和文献,对于研究中国古代文化和艺术具有重要价值。
上海建筑调研分析报告
上海建筑调研分析报告根据上海市建委的数据,上海的建筑业发展迅速,已成为全国最具活力和竞争力的建筑市场之一。
本文将从上海建筑行业的市场规模、发展趋势、政策支持和挑战等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上海建筑市场规模庞大。
根据数据显示,上海建筑业总体规模位居全国前列,上海市2019年的建筑施工企业达到了39800家,总产值突破2.5万亿元,约占全国建筑业产值的1/10。
上海的建筑活动主要集中在住宅建设、商业办公楼、市政工程以及城市更新等领域。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上海的建筑市场需求将进一步扩大。
其次,上海建筑业发展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
建筑市场的需求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除了住宅建筑和商业办公楼,上海的城市更新、环保建筑、旅游设施及特色小镇等新兴领域也逐渐得到关注和投资。
其中,绿色建筑发展迅猛,政府对绿色建筑的支持力度也在不断加大,上海已成为全国绿色建筑的重要市场之一。
第三,上海市对建筑业的政策支持力度大。
上海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来促进建筑业的发展。
例如,鼓励绿色建筑和节能建筑的发展,加大对建筑行业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的支持力度,提高建筑业人才培养和引进的政策力度等。
这些政策的出台为上海建筑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和支持。
然而,上海建筑行业也面临一些挑战。
一方面,土地资源的稀缺和成本的不断上涨给建筑企业带来了压力,尤其是中小型建筑企业。
另一方面,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建筑行业也需要不断更新自己的技术和设备,提高工人的技能水平。
此外,建筑行业还要应对环境保护的要求和社会责任的要求,以推动绿色建筑的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上海建筑业市场庞大,发展态势良好。
政府对建筑业提供了大力支持和鼓励。
然而,建筑行业也面临一些挑战。
在未来,上海建筑行业需要加大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的力度,适应市场需求的多元化和环境保护的要求,以推动建筑业的可持续发展。
同时,建筑企业也需要加强自身的管理和创新能力,提高竞争力,适应市场的变化和发展。
上海考察调研报告
上海考察调研报告一、引言上海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城市之一,具有较高的国际化水平和现代化城市形象。
本次考察调研旨在深入了解上海的经济发展现状、城市规划与建设、文化氛围以及人民生活等方面的情况。
通过对上海的考察调研,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上海的特点和亮点,为今后的发展和合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二、经济发展现状上海是中国最重要的经济中心之一,也是全球最大的港口城市之一。
上海的经济总量在中国城市中排名第一,其经济发展以服务业为主导,包括金融、贸易、物流等领域。
上海拥有众多世界500强企业的总部或分支机构,吸引了大量国内外的投资和人才。
上海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商业环境在全国乃至全球范围内享有较高的声誉。
三、城市规划与建设上海是一个城市规划与建设水平较高的城市,其城市规划注重功能区划分和整体布局,力求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上海的城市建设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大力推进绿色建筑和低碳交通,致力于打造宜居宜业的城市环境。
上海还注重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保留了许多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和风貌,给人们提供了丰富多样的文化体验。
四、文化氛围上海是一个具有浓厚文化氛围的城市,融合了中西方文化的特点。
上海拥有丰富多样的文化资源和活动,如博物馆、艺术展览、音乐会、戏剧演出等。
上海还是中国电影的重要制片中心,拥有众多电影院和电影节。
此外,上海的美食文化也非常丰富,各种中西餐厅和小吃摊贩在这里云集,满足了人们对美食的需求。
五、人民生活上海的人民生活水平较高,城市基础设施完善,公共服务覆盖广泛。
上海的教育资源丰富,拥有一批优质的中小学和高等院校,培养了大量的人才。
医疗服务也非常发达,各类医院和诊所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
此外,上海还拥有丰富的娱乐设施和购物场所,满足了人们的休闲娱乐和购物需求。
六、结语通过本次考察调研,我们对上海的经济发展现状、城市规划与建设、文化氛围以及人民生活等方面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上海作为中国的经济中心城市,具有较高的发展潜力和吸引力。
上海园林调研报告
上海园林调研报告一、上海人文地理背景上海是国家中心城市,中国的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也是一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拥有深厚的近代城市文化底蕴和众多的历史古迹。
上海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日照充分,雨量充沛,气候温和湿润。
是长江三角洲冲击平原的一部分,平均海拔高度4米左右。
上海境内江、河、湖、溏相间,水网交织,河面积率为9%-10%。
上海的文化被称为“海派文化”,是在中国江南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融合开埠后传入的对上海影响深远的源于欧美的近现代工业文明而逐步形成的上海特有的文化现象。
既有江南文化的古典与雅致,又有国际大都市的现代与时尚,具有开放而又自成一体的独特风格。
二、上海园林绿化评价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态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城市化进程推动城市园林绿化产业的发展,而上海作为我国的国家中心城市,必然在园林绿化上走在我国前列,人均公园面积高,有很多人性化的设计,大胆的设计,有先进的设计理念与设计尝试。
同时,在园林设计上也体现了上海特有的海派文化,有很多国内外优秀设计公司的作品,有只属于上海的中西方结合的独特园林艺术。
三、个人体会我们去的那些公园,虽然受限于时间,基本上都有一定的人流量。
我觉得设计师设计出作品,然后有人愿意去到那个地方,愿意待在那里,继而发展出社交、健身等活动,下次还愿意再去,这是设计最基本的目的,也就是与人为本。
景观设计也是设计师和人的对话,如果设计师的一些理念和想法能够被身处设计作品中的人们捕捉到,那设计作品是非常有意义,因为它可以传达设计师的声音。
土人的创始人俞孔坚说过,风景园林学科领域是社会正义的工具,自然环境的守护者,土人设计的上海世博后滩公园,用人工构筑的湿地,净化河水,是低维护的城市公园,正是充当了自然环境的守护者。
所以设计应该是体现设计师的一些思考,而并不是我们写设计说明的那些套话,所以我们不是单纯地去画构图而已,也要通过我们的作品去传达一些我们的想法,正是这些理念指导了我们的设计。
上海建筑市场调研报告
上海建筑市场调研报告上海建筑市场调研报告一、概述上海作为中国的经济、金融和商业中心,建筑市场发展迅速。
本次调研旨在了解上海建筑市场的现状、趋势和机遇,为相关企业提供参考。
二、市场现状1. 市场规模上海建筑市场规模庞大,涵盖住宅、商业、工业和基础设施等领域。
根据数据统计,截至2019年底,上海建筑市场总产值达到了X亿元,占全国建筑市场总产值的X%。
2. 市场竞争上海建筑市场竞争激烈,存在众多建筑企业,包括大型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等。
市场竞争主要表现在技术实力、工程质量、价格和客户资源等方面。
三、市场趋势1. 绿色建筑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提高,绿色建筑在市场中越来越受欢迎。
上海政府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动绿色建筑的发展。
预计未来几年,绿色建筑市场将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
2. 智能化建筑智能化建筑是未来建筑发展的趋势之一。
上海建筑市场已经开始智能化改造,智能建筑系统、智能家居等相关产业得到了迅猛发展。
预计未来智能化建筑市场将持续扩大。
3. 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在建筑行业的应用也在不断增加,包括项目管理、设计优化、施工调度等方面。
上海建筑市场对相关技术和解决方案的需求将逐步增加。
四、市场机遇1. 基础设施建设上海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仍有巨大的需求,包括轨道交通、水利、电力等领域。
相关建筑企业可以通过参与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来拓展市场份额。
2. 城市更新与改造城市更新与改造是上海建筑市场的另一个机遇。
随着上海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老旧住宅、工业园区等需要进行更新和改造,提升整体城市形象和居民生活品质。
3. 旅游地产上海是一个重要的旅游城市,旅游地产市场也具有较大的潜力。
相关企业可以通过开发具有旅游属性的房地产项目,满足市场需求。
五、市场挑战1. 价格竞争上海建筑市场价格竞争激烈,有些企业为了争夺市场份额,不惜以低价中标,降低了整体盈利能力。
建筑企业需要提升技术能力和服务品质,以提高竞争力。
2. 人才需求与短缺上海建筑市场的快速发展对人才需求较大,但在某些专业领域,如工程管理、设计等方面,人才短缺的情况比较严重。
上海建筑调研报告
上海建筑调研报告
《上海建筑调研报告》
一、调研背景
上海作为中国的金融中心和国际大都市,其建筑风格多样,从古老的传统建筑到现代的摩天大楼应有尽有。
为了深入了解上海建筑的特点和发展趋势,我们进行了一次全面的调研。
二、调研内容
1. 建筑风格
在上海,可以看到传统的中国古代建筑风格,如豫园和城隍庙等;也可以看到西方的现代建筑风格,比如陆家嘴的高楼大厦。
此外,还有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建筑,比如外滩的历史建筑和田子坊的弄堂文化。
2. 建筑发展趋势
随着上海经济的不断发展,建筑业也在不断壮大。
现代化建筑技术和设计理念在上海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很多建筑成为城市的地标和代表。
与此同时,人们也开始注重环保和可持续发展,越来越多的建筑设计采用了绿色环保的理念。
三、调研结论
上海的建筑风格多样,展现了城市的多元文化和发展历程。
建筑业在不断创新和发展,为城市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随着城市的不断壮大,建筑行业也将迎来更多的机遇和挑战。
在未来,我们将继续关注上海建筑的发展,并进行更深入的调研。
四、建议
1. 增加对民族建筑的保护和挖掘,让传统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2. 关注建筑的环保和可持续发展,提倡绿色建筑理念,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3. 注重建筑设计的创新和人性化,打造更具特色和文化内涵的建筑作品。
总之,上海的建筑发展正处在一个新的阶段,我们有信心看到更多有特色的建筑作品在这座城市的繁荣中诞生。
关于保交楼的调研报告
关于保交楼的调研报告一、背景介绍保交楼是位于中国上海市的一座标志性建筑,建成于1995年,是上海地标性建筑之一,也是上海证券交易所的办公地点。
该建筑总建筑面积约10万平方米,共有25层,是上海证券交易所的主要办公场所和交易大厅所在地。
本次调研旨在了解保交楼的建筑特点、历史意义以及未来发展规划,为相关部门提供参考依据。
二、建筑特点1.建筑外观保交楼外观设计独特,采用了现代化的建筑风格,结合了玻璃幕墙和钢结构,整体形状为矩形,有一定的层次感。
大楼上部还设有一座观景台,极具观赏价值。
2.内部结构建筑内部空间设计合理,满足了证券交易所的运营需求。
办公区域、会议室、交易大厅等区域分布合理,便于工作人员的日常工作和交流。
三、历史意义保交楼的建成,标志着上海证券交易所正式有了自己的办公场所,进一步推动了上海证券市场的发展。
作为一座现代化的建筑,保交楼也体现了中国金融市场的发展水平。
其成为上海市的地标建筑之一,见证着上海金融发展的历史进程。
四、未来发展规划1. 提升建筑形象保交楼已有一定的历史积淀,未来可以通过对建筑外观、内部设计的改善,提升建筑形象,使之更符合时代潮流,展现出现代金融机构的形象。
2. 融入可持续发展理念在建筑运营中,可以加强对节能环保的重视,引入新的节能设备和技术,提高建筑的能源利用效率,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3. 促进金融创新作为上海证券交易所的办公地点,保交楼未来可以成为金融创新的孵化基地,为金融科技企业提供场地支持和政策扶持,推动金融科技创新。
五、结语通过对保交楼的调研,我们了解到这座建筑的独特之处和历史意义,也为未来的发展规划提出了建议。
保交楼作为上海的地标性建筑,将继续见证上海金融事业的发展,为上海市的金融中心建设做出更多的贡献。
上海历史文化风貌区街道景观研究——以提篮桥历史文化风貌区为例的开题报告
上海历史文化风貌区街道景观研究——以提篮桥历史文化风貌区为例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上海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文化和现代发展的城市,多元的社会文化背景在上海各个历史文化风貌区街道上留下了独特的风貌。
提篮桥历史文化风貌区作为上海市的一处历史文化景观保护区,保留了许多历史悠久的建筑、街道和文化遗产。
该区域的景观演变与历史文化背景的变迁息息相关,研究该区域的街道景观演变及其与历史文化的关系,有助于进一步了解上海的历史文化演变过程,为今后的城市规划和历史文化保护提供参考。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1. 研究提篮桥历史文化风貌区的街道景观演变历史,揭示其历史文化保护价值和文化遗产的价值。
2. 探讨提篮桥历史文化风貌区街道景观演变与社会经济变迁的关系,了解社会文化背景变化对城市景观演变的影响。
3. 分析提篮桥历史文化风貌区街道景观现状,指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善和保护措施,为今后的城市规划和历史文化保护提供建议。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1. 研究内容(1)提篮桥历史文化风貌区的历史文化背景和现状(2)提篮桥历史文化风貌区的街道景观演变历史(3)提篮桥历史文化风貌区的街道景观现状分析(4)提出提篮桥历史文化风貌区街道景观保护和改善措施2. 研究方法(1)文献调研和资料搜集,包括图书、期刊、报纸和网络资料等。
(2)实地考察和调查,对提篮桥历史文化风貌区街道进行实地考察和调查。
(3)历史演变分析,通过对史料、资料进行梳理和分析,揭示提篮桥历史文化风貌区街道景观演变历史。
(4)景观评价和保护措施研究,对提篮桥历史文化风貌区街道现状进行景观评价,并提出保护和改善措施。
四、预期成果1. 提出提篮桥历史文化风貌区街道景观保护和改善措施,为其保护和未来规划提供可行性建议。
2. 通过对提篮桥历史文化风貌区街道景观的研究,加深对上海历史文化保护和传承的认识。
3. 该研究可为其他历史文化风貌区的街道景观保护和规划提供参考和借鉴。
历史建筑调研报告
历史建筑调研报告历史建筑调研报告为了进一步了解我国历史建筑的现状和保护情况,我们小组进行了一次调研。
在这次调研中,我们选取了上海的豫园作为研究对象,并对其进行了详细的观察和访谈。
豫园位于上海市黄浦区,是一座以明、清风格为主的园林,建于1559年,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价值。
整个园林占地面积约为2.24万平方米,分为内外两个部分,内部是传统的园林建筑,外部是商业区域。
在我们的调研过程中,我们首先对园内建筑的历史进行了梳理。
豫园最早建于明代,经过几次的扩建和修缮,形成了现在的格局。
园内建筑多数为明清时期的传统建筑,包括亭台楼阁、假山水池等。
这些建筑以其雕刻精美、结构独特以及文化内涵丰富而著名。
然后,我们对豫园的保护情况进行了调查。
根据访谈了解到,豫园是一座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享有高等级的保护。
在过去的几年里,豫园园林得到了大力的修缮和维护工作,建筑结构和文物都得到了很好的保护。
同时,豫园也在不断进行着对外开放,让更多游客了解和欣赏到这座历史建筑的魅力。
然而,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由于豫园地处上海市中心繁华地段,周围商业氛围浓厚,导致豫园的商业化程度较高。
商业区域内有大量的商店和餐馆,给游客带来了一定的干扰。
同时,大量的游客涌入也对豫园的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压力,一些游客对豫园的保护意识不强,存在乱丢垃圾等行为。
这些问题需要加以重视和解决,以保护豫园的独特文化价值。
综上所述,豫园作为一座有着悠久历史和独特文化价值的园林建筑,得到了较好的保护和维护,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我们希望相关部门能够加大对豫园的保护力度,同时加强游客教育,提高游客的文化素质和保护意识,以实现历史建筑的持久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太原理工大学现代科技学院实习报告专业班级建筑07-01学生姓名施志鹏指导教师刘元平、王崇恩、李弢实习时间2012.5.9 ————2012.5.20实习地点上海2012年5月24日实习日常安排5.10 抵达上海5.11上海人民广场、外滩参观5.12 1933工业园改造、M50艺术创意园区5.13上海博物馆5.14杭州象山校区参观5.17苏州博物馆参观5.18——5.19完成报告实习内容及要求通过参观上海国内重点或知名城市的建筑,让我们能在建筑空间中体会和深入理解到建筑设计和城市设计的基本原理;了解专业发展的新动向。
并通过建筑实习对城市及其建筑的发展有一个初步的认识,理解城市的建筑文脉,体会建筑发展的历史环境,分析其空间形式组合特点,借鉴、吸收其中的成功经验,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使我们的专业知识、专业素养得到一定的充实和提高,并加深我们队所学课程知识的理解,使学习与实践相结合。
实习内容一、外滩到达上海后经过一晚的休整,第二天早晨伴着凉爽的清风我们众人来到了上海大名鼎鼎的外滩。
外太难位于上海市黄浦江畔,此处东临黄浦江,西面坐落着哥特式、罗马式、巴洛克式、中西合壁式等52幢风格各异的大楼,被誉为“万国建筑博览群”。
来到这里站在对面看到那一群精彩绝伦的建筑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我看到了世界建筑,犹如在国外一般身临其境。
在建筑形式与风格上,上海外滩早期建筑的形式多为欧洲古典式、文艺复兴式和中西结合式。
到了近代,钢筋水泥框架在建筑上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才逐渐形成了有意大利巴洛克式、仿文艺复兴式和集仿古典式的建筑形式。
如今外滩的各个大楼大都经过改建,但它们的基本风格都保持不变,直至今日所见的巍峨雄峙、上有钟楼的英姿,乃为欧洲古典和近代建筑相结合的折衷式。
外滩该段的街廓建筑讲究个性,构成了拼贴的场景效果,单单新古典主义墙面和巴洛克山花墙就异彩纷呈,英国式的、意大利式的、法国式的、西班牙式等等。
上海街面日新月异的建筑,和街面上异彩纷呈的万国店面装饰,将与外滩的高楼大厦万国建筑艺术风格契合得更紧密、更融洽、更和谐。
外滩将率领遍布上海的广大建筑群,形成一个欧陆风格的远东大都市。
百余年来,外滩一直作为上海的象征出现在世人面前。
外滩又名中山东一路,全长约1.5公里。
东面西临黄浦江,西面为哥特式、罗马式、巴洛克式、中西合壁式等52幢风格各异的大楼,被称为“万国建筑博览”的建筑群。
解放前,外滩曾是西方列强在上海的政治、金融、商务和文化中心。
外滩原指旧上海县城至苏州河南岸的黄浦江西岸的滩地,1845年被辟为英租界,以后外国的洋行、银行等相继在此建立,至本世纪初,由于外国银行大量进驻上海,上海遂成为旧中国的金融中心。
不少银行或财团在外滩大兴土木,营建豪华大厦。
近些年,上海又新建了一些现代风格的高楼大厦。
这新老建筑的融合,也恰恰是现代化大都市上海风貌的真实写照。
在短短的一个多世纪中,上海从一个海滨小城一跃成为远东最大的都市。
外滩的建筑,出自许多位建筑设计师之手,也并非建于同一时期,但它们的建筑色调却基本统一、整体轮廓线条的处理也是惊人的协调。
无论是极目远眺、或是徜徉其间,都能感受到一种雍容华贵的气势。
著名建筑有东风饭店、外滩12号圆顶建筑、海关大楼、和平饭店、中国银行大楼、上海大厦等等。
夜幕中,巍峨的大厦在彩灯辉映下,更显得璀璨夺目。
外滩的建筑群从历史的进程来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约在1895年以前,欧洲古典式、文艺复兴式以及中西合壁式的2至3层楼建筑像雨后春笋般地出现了。
例如中山东二路33号,原来的英国领事馆就建于公元1852年。
第二阶段在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前10年,外滩的旧房大多被拆除,改建为3、4层楼的楼房,而且大多数是砖木结构或砖石钢骨混合结构、清水砖墙,但装修比较精美。
例如,现在的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原华俄道胜银行)等。
第三阶段是20世纪初至20、30年代,这段时期外滩开始了大规模的建造时期,基本上形成了今天外滩的建筑群格局。
南至延安东路、北至苏州河畔,约1500多米长的一座座古典式、新古典式、文艺复兴式、现代建筑式、折中主义式、中西糅合式建筑组成的外滩建筑群,有着极高的历史;科学及艺术价值,而且这些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建筑整体十分协调,在浦西形成了一条气势非凡的天际线。
因此,国务院于1966年11月20日将整个外滩建筑群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来到外滩就不得不提远东唯一的西班牙阿托奴博式风格建筑--气象信号台。
外滩的气象信号塔始建于1883年,当时只有一根木杆,顶端安装风向仪和风速仪,杆上有数根绳索,用以扯报风旗,为来往的船只预报气象。
外滩信号塔(天文台)塔楼建于1907年,高达48.8米,是全国重点保护的建筑物。
建筑师使用的是当时先进的钢筋水泥、混凝土材料。
在那时,这座塔楼是亚洲最高的塔楼。
在1927年,又增建了观象台裙楼,这就形成了现在整幢建筑。
这里曾经是亚洲的时间、气象、天文中心,也是上海的港口灯塔。
外滩信号塔由西班牙建筑师阿托奴博设计,在全球范围内阿托奴博风格的建筑仅有两幢,一幢就是外滩气象信号塔,另一幢在挪威。
圆柱形的建筑雄伟挺拔,线条简洁,风格优雅。
室内装饰采用16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均衡式风格,华丽气派,古典优雅。
1995年改建成外滩历史陈列室,配合外滩改造工程,塔楼整体平移22.4米。
登上信号塔三楼的露天平台,360度的视野,外滩两岸的风景尽收眼底。
上海是中国较早从事大气科学的实际观测和研究的城市。
1848年英国人威廉·洛克哈德医生在英租界麦家圈仁济医院(今山东路145号),首次用雨量器进行雨量观测。
1865年巴黎耶稣会神父刘德耀在上海董家渡建立气象观测站,是我国最早采用近代科学方法进行气象观测的台站。
1872年法籍传教士高盘龙在上海建立徐家汇天文台,从事气象观测与天文、地震、地磁、大气物理、授时等工作。
1882年1月1日起,正式在上海报纸上刊载上海和中国沿海天气预报。
1883年徐家汇天文台在上海公共租界法兰西码头(今金陵东路外滩)设置气象信号台,自1884年9月1日起每日定时悬挂反映天气变化的气象标志,为黄浦江停泊的船舶服务。
外滩1号亚细亚大楼现使用单位:中国太平保险公司总部曾用名:麦克倍恩大楼,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中山东一路延安东路口的亚细亚大楼,有“外滩第一楼”之称。
建于1913年。
原为7层,后加了1层。
外观为折衷主义风格,正立面为巴洛克式,柱式以爱奥尼克式为主,底层拱圈用镇石,外墙用石面砖。
总体为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
外滩3号:上海总会大楼(也有叫2号楼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861年由在沪英侨发起创设,当时为英国总会所用,又叫上海总会,也称上海俱乐部。
1910年1月,在原址建新楼,成为当时重要的社交场所。
新楼建筑为横直线条三段式处理,二层至三层中段增加了6根爱奥尼克柱头,为整幢大楼增加了立体感,大楼南北两侧对称,顶端各设置了巴洛克式的风亭,窗户形状变化多端,细部雕刻细腻优美。
大楼的室内装潢由日本建筑师设计,装饰华丽,长达34米的酒吧由黑白相间的大理石装饰,在当时闻名于世。
大楼总体为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
外滩4号:有利大楼(也有叫3号楼的)曾用名:友宁大楼,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在使用单位:新加坡佳通私人投资有限公司。
1922年,旧屋拆除后建新楼。
系上海第一幢钢框架的大楼,据说钢框架是向德国著名的克虏伯工厂订制。
大楼高6层,正立面仿文艺复兴风格,外装饰为巴洛克式,大门两旁有修长的爱奥尼克式柱,外墙用花岗岩贴面。
整座建筑开间大,楼层高。
外滩5号:日清大楼又名:海运大楼,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在使用单位:华夏银行上海分行。
1921年日清洋行在中山东一路5号新建大楼,1925建成,由英商德和洋行设计,6层钢筋水泥结构建筑,从表面上看,该大楼的基本构造与上海的其他近现代建筑没有太大的差异,但其线条处理以横线条为主,具有近代日本西洋建筑的特征。
外滩6号:中国通商银行大楼又名:元芳大楼,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在使用单位:香港侨福国际企业有限公司。
中国通商银行大楼(外滩)是中国通商银行在上海外滩6号建造的银行大楼。
是中国人创办的第一所银行,成立于1897年5月27日,创办人是盛宣怀。
外滩6号原来是一家拍卖行,3层殖民地式建筑。
1906年翻建,由英资玛礼逊洋行的格兰顿(F . M . Gratton)设计,建筑面积4541平方米,建筑风格为仿哥特式市政厅式样。
顶部有一排尖顶。
该大楼于1906年建造。
开创时参照英商汇丰银行的管理办法。
该行成立之初,国家即授予发行银元、银两的特权。
此楼原是一幢3层砖木结构的房子,东印度式建筑风格。
1906年拆旧建新,由英商玛礼逊洋行设计,为假4层砖木结构,大楼外观呈英国哥德式建筑风格。
装饰上具有欧洲宗教建筑色彩,青红砖镶砌,众多细长柱子钩勒墙面。
后因维修时用水泥粉刷墙面,除框架外,原先的外貌已不复存在。
大门入口竖有罗马廊柱。
底层、二层为落地长窗,券状窗框,两肩对称。
上层为坡式屋顶,并有一排尖角形窗。
四楼南面为平台,是观光黄浦江的胜处外滩7号:电报大楼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在使用单位:泰国盘古银行。
外滩中山东一路的7号大楼,原是旗昌洋行的产业,轮船招商局将它买下后,即归属下的电报总局使用,故称“电报大楼”。
为新古典主义风格的建筑,假5层砖石结构。
以变化多端的古典式柱子,装饰从2楼到4楼的窗框,使建筑的立面富于变化和充满立体感。
同时在顶层两边建有洛可可艺术风格的屋顶,使整幢大楼颇具艺术韵味。
在外滩的建筑群中,电报大楼体态虽然不大,但其建筑艺术的特征别具风格。
外滩9号:旗昌洋行大楼又名:港监大楼,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在使用单位:招商局(集团)上海分公司。
1901年,轮船招商局将旗昌洋行的旧楼拆除重建,由通和洋行设计,为三层砖木结构新古典主义风格的建筑。
东向外滩为主立面,以正大门为中轴线,两侧形成对称。
大门两侧各有2扇罗马拱券型的落地长窗,2、3层有内阳台,以古典式柱子作支撑。
楼内的木制楼梯扶手处有雕花,拦杆也十分精致。
外滩12号:汇丰银行大楼又名:汇丰大楼、市府大楼,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曾为上海市人民政府所在地,现在使用单位:浦东发展银行。
外滩大楼群建筑中最显眼的一幢大楼,建于1925年。
外形接近正方形,高5层,中部加上隆起的建筑为7层,上有一半球形屋顶。
钢框架结构,外形呈仿古典的砖石结构,内部处理采用古典主义的形式,如爱奥尼克式柱廊,藻井式天花板等。
室内装修考究,大厅内的柱子、护壁、地坪均用大理石贴面,不仅装有暖气,还安装了当时最先进的冷气设备。
外滩13号:海关大楼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在使用单位:上海海关。
建于1927年。
建筑风格为欧洲古典建筑和近代建筑相结合的折衷式。
分为东西两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