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分析 初中九年级数学教案教学设计课后反思 人教版

合集下载

测试 初中九年级数学教案教学设计课后反思 人教版

测试 初中九年级数学教案教学设计课后反思 人教版

)平移 个单位,得到
,再向上
向下
平移 个单位,便得
,即

8.掌握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不等式的关系 判别式
二次函数
无实根


一元 或
二次 不等 式
顺便复习一下二次方程的解法:
不等于 的实数 空集
全体实数 空集
首先我们先回忆一下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
概念:只含有一个未知数,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 2 的整式方程。
一般形式: ax 2 bx c (0 a 0)
解法:直接开平发法、配方法、公式法、因式分解发 练习:ppt6、7、8、10、11、12、13、14、15、16 9.二次函数的应用
本部分内容在中考试卷中常以应用计算大题的形式出现,也是非常重要的内容,我们将结
合例题进行讲解训练。
练习:ppt17、18、19、20、21、22、23 三. 总结 重点掌握二次函数定义、解析式、图象及其性质。
练习:ppt3、4、5 2.二次函数的解析式 ① 一般式:y=ax2+bx+c(其中 a、b、c 为常数,a≠0) 通常我们要已知三点才能通过一般式的一元二次函数的方程 ② 顶点式[抛物线的顶点 P(h,k) ]:y=a(x-h)2+k 其实就是通过顶点的坐标(-b/2a,(b2-4ac)/4a)得到一元二次方程组 ③交点式[仅限于与 x 轴有交点 A(x1,0) 和 B(x2,0) 的抛物线]:y=a(x-x1)(x-x2) 他们之间的关系: A 一般式和顶点式的关系 对于二次函数 y=ax^2+bx+c,其顶点坐标为(-b/2a,(4ac-b2)/4a),即
对称轴右侧单调减小,左侧单调增加;当
x=-

测试 初中九年级初三数学教案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人教版

测试 初中九年级初三数学教案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人教版
教学重点和难点
掌握反比例函数中K的几何意义,进而求已知图形面积.
教学方法
讲解与引导相结合
学法指导
分类讨论和数形结合
教具
三角板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情境引入
二、新知
题组一
第一题
题组二
第二题
第三题
第四题
第五题
阐述中考考点及反比例函数中的面积问题在中考中的地位。
1、教师PPT展示反比例函数K的几何意义的基本图形。
准九中集体备课教案
备课人
王泽贤
学科
数学
年级
九年级
时间
2019.3.14
课题
反比例函数中的面积问题
二次备课
教学目标
1.掌握反比例函数中K的几何意义,进而求已知图形面积.
学情分析
知识基础:本节课学习前,学生已经具有了函数概念的知识积累,在上一节课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掌握了反比例函数的概念及反比例函数中K的几何意义。
学习方法:学生已经积累的学习函数的方法有:画图象,观察图像归纳函数性质,了解函数变化规律和函数的变换趋势等。学生喜欢用探究式的学习方式,通过自己的分析来体验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能力水平:处在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多数可以熟练的进行抽象逻辑思维,但其辩证逻辑思维的能力水平还较低。另外,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高,但仍然缺乏合作交流等方面的能力。
(4)K与面积的关系:
4、 5、(1)独立思考,小组讨论;
小组代表回答问题,其他人补充。
学生总结规律,并写出来图形特点:有一边与坐标轴平行,有两顶点在图形上,其余一点在坐标轴上。
K与面积的关系。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重视。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教学反思(必备16篇)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教学反思(必备16篇)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教学反思(必备16篇)人教版九年级数学教学反思(1)本节课我将一次函数的知识分为概念、图象及其性质和应用三大部分,授课过程中体现在板书设计、知识回顾、例题讲解及练习巩固等环节,让学生对一次函数有一个系统、直观的.复习思路。

在复习知识点时,让学生自己联想回顾,变被动为主动学习。

例如,在“图象及其性质”环节中,老师不急于提问,而是让学生自己说出一次函数图象的形状、位置及增减性,不完整的可让其他学生补充。

这样,使无味的复习课变得活跃一些,增强了学习气氛。

本节课的教学方法主要有讲练结合,自主探究,小组讨论等,教学中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体验到新知识往往建立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并且与一些旧知识还存在着紧密的联系,放手让学生运用转化的思想方法进行操作,使学生有效地理解和掌握一次函数的概念和应用,同时让他们获得了数学思想方法,并培养了学生探索问题的能力.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主要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以及函数与方程(组)思想方法,让学生体验利用一次函数及其图象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体验函数图象信息的识别与应用过程,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理解一次函数及其图象的有关性质;初步体会方程与函数的关系,建立良好的知识联系;能根据所给信息确定一次函数表达式;会作一次函数的图象,并利用它们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在合作与交流活动中发展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在处理典型例题、练习中,发现绝大多数学生对于简单题型能自己解答,而一部分学生对综合性、开放性题目有些无从下手,透露出了思维不灵活,应变能力弱等不足。

所以要想达到高效高质,必须要分层次教学,让不同水平的学生在同一节课中得到应有的发展,课前必须对每一个环节,每一个题型,每一个学生作充分地细致地研究。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教学反思(2)二次函数的图像是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

学会并理解了函数的图像,可以说就掌握了函数的性质。

初三数学试卷分析及反思[精选5篇]

初三数学试卷分析及反思[精选5篇]

初三数学试卷分析及反思[精选5篇]第一篇:初三数学试卷分析及反思初三数学第一次月水平检测试卷分析本次检测总体感觉题量适宜,题目难度适宜。

试卷所考查学生的知识点主要是全等三角形和轴对称的一部分,具有全面性、重复性、重点突出三大特点,同时与能力考查紧密结果,这就要求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首先一定要注重基本概念、基础知识,把根基打牢,然后就是要学会灵活运用,提高思维能力。

每一个题仅仅是考察了学生必学必会,也就是应知应会的知识,不偏不怪,至于学生得分低,成绩差,关键是平时的知识落实不到位,这给我们提出了警示,下面就学生的答题情况做简单的分析:从几何方面,主要侧重考察全等三角形,技巧性强,是学习中的重点难点。

这要求同学们对基本概念熟练掌握,对基本技能熟练运用。

只是死记硬背还不可以,同学们还要具备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

在学习过程中多动动手,发挥空间想象。

从试卷学生得分情况看:一、选择题:学生出错较多的是2、7、8 第2题学生读不懂题意,导致选择错误,应在此方面加强训练。

第7题考察学生对全等三角形判定方法的掌握,但是很多学生一看到是直角三角形忽视一般三角形的判定方法。

第8题考察了学生画图分析的能力,但是现在学生依赖性很强,没有很好的审题,导致出错。

二、填空题:最后一题失分较多,是由于图形比较复杂,学生没有很好的读图。

三、解答题:题目覆盖面较广,知识点较全。

16至19题属于较为简单的题目,直接能够解决,20题需两次全等的证明。

最后问题,要求同学们对学过的知识能够融会贯通,具备发散思维的习惯,解决问题。

通过考试,我们发现了平时工作中的不足,有的题目应不惜多花费时间,让学生理解透彻,使模糊的问题变得清楚明白,重点知识作到重点复习,达到提高成绩的目的。

反思一个月的教学总感到有许多的不足与思考。

从两次考试中发现一个严重的问题,许多学生对于比较基本的题目的掌握具有很大的问题,对于一些常见的题目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错误,平时教学中总感到这些简单的问题不需要再多强调,但事实上却是问题严重之处,看来还需要在平时的教学中进一步落实学生练习的反馈与矫正。

初三数学试卷分析_教学反思.doc

初三数学试卷分析_教学反思.doc

初三数学试卷分析_教学反思九年级数学试卷分析(一)这份试卷基本分大约为98分左右,体现了新课程标准思想和理念。

数学教学不仅要教给学生数学知识,而且要揭示获取知识思想过程,从而把数学思想和方法列为数学基础知识,提出发展思维能力是培养能力核心。

强调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和应用数学知识意识。

我认为期末考试试卷有以下几个方面特点与大家探讨:一、以课本为载体,转变知识考查方法。

试卷中有许多试题都是直接从教材中选编或改编而成。

例如:填空题和选择题,以及计算题中部分试题,特别是第1、2、3、4、5、6、7、9、10、11、13、14、15、16、17、18、19、20、22、23、26题。

我认为这样命题给教师在平时教学过程指明了方向,同时也给那些认为课本无用论者严重打击。

也有利于引导教师深入钻研教材,挖掘课本知识内在联系。

另外考查形式和方法与课本所体现不同,例如:第20题不是直接考查投影基本知识,而是逐步地应用投影知识,使学生能通过解题,了解投影知识真正内涵。

二、重视双基考查,强调数学思想方法应用。

我认为本试卷对课本基本知识、基本技能都进行了直接考查和应用,而没有出现繁杂内容和知识叠加,例如:第2、4、7、9、10、13、14、15、17、18、20、21、22、23、24、25、26等,使教师认识到题海战不能使学生取得高分,更不能使学生全面发展。

而我们感觉到要使学生取得高分,使学生全面发展,应注重数学思想方法渗透。

这张试卷用不同形式试题对学生数学思想方法考查,考查数学思想方法有:数形结合(第10、15、16、20、23、26题)、分类思想(第6、8、15、22、24、25、26)题、分析与综合(第23、25、28题)。

三、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注重学生能力考查我认为《数学新课程标准》是教师平时教学和中考总复习工作依据,2007年中考说明为依据,期末试卷中试题基本以中考要求为标准,例如填空题第18题是展开图计算,虽然本题得分率较低,难度较大,但它并没有超过中考要求,仅仅是出题者巧妙将这两个知识结合在一起考查。

初三数学试卷分析及反思

初三数学试卷分析及反思

初三数学试卷分析及反思初三数学试卷分析及反思引言初三数学试卷是衡量学生数学学习成果和思维能力的重要工具。

通过对试卷的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学生在各个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发现他们的优势和不足,进而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改进。

本文将对一份初三数学试卷进行详细分析,并结合个人教学经验进行反思。

试卷分析本次试卷总分为12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试卷结构合理,难易程度适中,覆盖了初三数学的主要知识点。

试卷中既包含基础概念考察,也涉及一些较为深入的问题解决能力考察,能够较好地反映学生的数学水平。

在试题类型方面,试卷主要分为选择题、填空题和解答题。

其中,选择题注重基础知识的考察,填空题侧重于学生对于数学概念的掌握,解答题则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问题解决能力。

具体来看,试卷对于“函数与方程”、“三角形与四边形”、“圆与三角形的几何关系”等知识点考察较多。

其中,“函数与方程”部分主要涉及函数图像的识别、方程解法等基础内容;“三角形与四边形”部分则注重于三角形内角和、四边形性质等知识点;“圆与三角形的几何关系”部分主要考察了圆的基本性质、三角形内心的概念等。

反思与总结在本次考试中,学生们表现总体良好,但在一些细节问题上出现了一些错误。

经过对试卷的仔细分析,我认为以下几方面值得注意:首先,对于基础知识的掌握仍需加强。

虽然试卷中大部分题目都属于基础题型,但仍有部分学生因为基础知识不扎实而导致失分。

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更加注重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巩固。

其次,学生对于知识点的综合运用能力有待提高。

在解答题中,有些学生虽然掌握了单个知识点的概念,但在实际解题中却无法将多个知识点进行有机结合,导致解题失败。

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引导他们学会如何将所学知识点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最后,对于一些细节问题的处理,学生们需要注意。

例如,在填写答案时,有些学生因粗心大意而漏写或错写了一些关键步骤,导致失分。

因此,在日常练习中,教师应强调细节的重要性,并引导学生养成认真、细致的答题习惯。

初中数学_数学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下册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数学_数学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下册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课标分析 一、课标要求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27.3位似一节包括位似图形和直角坐标系中的位似图形.《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位似一节相关内容提出的要求是: 1.了解图形的位似,知道利用位似可以将一个图形放大或缩小. 2.在直角坐标系中,探索并了解将一个多边形的顶点坐标(有一个顶点为原点、有一个边在横坐标轴上)分别扩大或缩小相同倍数时所对应的图形与原图形是位似的. 二、课标解读 1.课标定位于让学生知道位似是一种变换,一种可以将图形放大或缩小的变换,强化了图形变换的意识,在学习位似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平移、旋转(含中心对称)、轴对称三种变换,变换前后两个图形是全等形.在学习了相似形的知识后,还有必要让学生了解:初等几何变换还有相似变换,其中最简单的是位似变换,它是可以把图形放大缩小的一种变换.这种变换在生活中的例子除了在放映机、照相机等成像过程中常见外,还可以用位似变换来设计艺术字. 几何图形的直观,为运用图形运动的方法研究图形性质提供了有利条件.通过图形的运动探索发现并确认图形的一些性质,有助于学生发展几何直观能力和空间观念,有利于学生提高研究图形性质的兴趣、体会研究图形性质可以有不同的方法.学生通过观察图形的共同特点,从而归纳出位似图形的概念和简单特性,体现了研究几何问题的一般方法.对于图形的概念学习,尤其要注重概念的生成过程和基本含义,并且将图形的相似、位似与简单作图等内容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图形相似、位似的应用价值和丰富的内涵,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和态度,促进学生观察、操作、分析、概括等一般能力和审美意识的发展. 2.学生已经学过在平面上建立直角坐标系,在直角坐标系中确定图形的位置:如用坐标描述点的位置、刻画一个简单图形的位置等.之后学习了在直角坐标系中进行图形的运动,并描述运动后图形的位置及其对应顶点坐标之间的关系:如把一个多边形沿坐标轴平移、或以坐标轴为对称轴进行轴对称变换后,能用坐标描述图形的位置,并体会对应顶点坐标之间的关系.本节的主要内容是在直角坐标系中把一个多边形放大或缩小,并且变化后的图形与原图形是位似图形.这实际上是图形的位似变换,有助于学生体会如何在坐标系中画一个图形的位似图形.经过这种变换,“对应顶点的坐标之间的关系”是显然的,但给出的多边形的顶点坐标以整数为宜,以避免给画图带来不便. 本节内容是在平面直角坐系下研究位似图形的点的坐标的变化特点及应用这个特点画图,是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下研究相似变换的基础.在学习本节课前学生已学习了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画平移、轴对称和旋转(中心对称),由于一般的相似变换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下的描述比较复杂,所以只研究平面直角坐标系下的位似变换,而且是位似中心在原点的特殊情况,也是最简单的情况.在生活和生产中有时需要放大(或缩小)一个图形,利用位似(特别是利用平面直角坐系下的位似)可以很方便地将一个图形放大或缩小. 本节可以采用“问题情境──探究规律──归纳规律──解释应用”的基本模式,在探究归纳部分,由于要画的图较多,学生画图然后总结会需要很长时间,所以老师可以通过画板演示(利用画板可以很方便地让图形动起来,有利于学生发现数量关系),学生观察归纳的方法,让学生经历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从而更好的理解平面直坐标系下位似图形的点的坐标变化特点及利用这个特点画出平面直角坐标系下的位似图形,发展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愿望和信心. 教材分析教材的地位和作用“27.1图形的位似”是人教版九年级(下)第27章的内容,是相似形的延伸和深化。

测试 初中九年级初三数学教案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人教版

测试  初中九年级初三数学教案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人教版

《第26章反比例函数复习课》教学设计【知识与技能】1.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概念,会用待定系数法求反比例函数解析式;2.理解并掌握反比例函数图象与性质,能运用反比例函数图象与性质解决有关函数值比较大小问题;【过程与方法】会用反比例函数解决某些实际问题,体会函数的应用价值;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体会数形结合思想在解决函数问题中作用,提高利用函数思想探究问题的积极性.【情感态度】在运用所学新知识解决具体问题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快乐,激发学习兴趣.【教学重点】灵活运用反比例函数知识解决问题.【教学难点】灵活运用反比例函数知识解决问题.一、知识点回顾问题1:填表完成反比例函数的性质任意写一个k的符号图象所在象限增减性反比例函数一、三象限每个象限内y随x的增大而增大问题2:k的几何意义过双曲线上任意一点向两坐标轴作垂线,与两坐标轴围成的矩形面积等于|k|。

问题3、双曲线的对称性双曲线既是轴对称图形又是中心对称图形。

对称轴是直线y=x和直线y=-x对称中心是原点。

二、千里之行,始于足下(1)下列函数中,y 是x 的反比例函数的是( )A.B. C. D . xy=4(2)已知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上有两点(1,y 1)(2,y 2),则y 1与y 2的大小关系是( )A. y 1= y 2B. y 1< y 2C. y 1> y 2D. 无法确定(3)已知点A 是反比例函数 上的点, 过点A 作 AP ⊥x 轴于点P ,已知△AOP 的面积是3, 则k 的值是( )A. 6B. -6C.-3D. 3第3题 第4题 第5题(4)如图,过原点的一条直线与反比例 函数 (k ≠0)的图象分别交于A 、B两点,若点A 的坐标为 (a,b),则点B 的坐标为( )A. (b,a)B. (-a,b)C. (-b,-a)D. (-a,-b)三、趁热打铁,大显身手5、已知函数的图象如图所示, 有以下结论: ①m<0; ②在每一个分支上,y 随x 的增大而增大;③若点A (-1,a ),B(2,b )在图象上,则a<b;④若点P(x,y)在图象上,则点P ₁(-x ,-y )也在图象上其中正确的结论是___________.6、如图,过y 轴正半轴上的任意一点P ,作x 轴的平行线,分别与反比例函数y =-和y = 图象交于点A 和点B . 若点C 是x 轴上任意一点,连接AC 、BC ,则△ABC 的面积为 ( )A .3B .4C .5D .6四、联系实际、解决问题7、近年来,我国煤矿安全事故频频发生,其中危害最大的是瓦斯,其主要成分是CO ,1+=x k y 1-x k y =k x y =x ky =x ky =x 4x 2x3y =m y x在一次矿难事件的调查中发现:从零时起,井内空气中CO的浓度达到4mg/L,此后浓度呈直线型增加,在第7小时达到最高值46 mg/L,发生爆炸;爆炸后,空气中的CO浓度成反比例下降,如图所示,根据题中相关信息回答下列问题:(1)求爆炸前后空气中CO浓度y与时间x的函数关系式,并写出相应的自变量取值范围;(2)当空气中的CO浓度达到34mg/L时,井下3km的矿工接到自动报警信号,这时他们至少要以多少km/h的速度撤离才能在爆炸前逃生?(3)矿工只有在空气中的CO浓度降到4mg/L及以下时,才能回到矿井开展生产自救,求矿工至少在爆炸后多少小时才能下井?第7题第 8题五、提炼升华、直击中考8、如图,一次函数y=kx+b的图象与反比例函数y=m/x的图象交于A(-2,1),B(1,n)两点.(1)试确定上述反比例函数和一次函数的表达式(2)求△ADB的面积.。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数学试卷分析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数学试卷分析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数学试卷分析第一学期九年级数学试题紧扣数学大纲和教材,突出了对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全卷的试题未超出课本习题的难度,题目的难度呈梯形缓慢上升,在当前减轻学业的学习负担,大面积提高质量的要求方面有良好的导向作用.试卷题目共28个,试题难度为:容易题占50%,中等题占35%,较难题占15%.试题的难易程度原则上按三种题型由易到难安排,总体难度设计为0.65~0.70.一、试题呈现如下特点:1、考查内容依据《课程标准》,体现基础性.试题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基础性强,试题编排充分体现数学学科的教育价值.全卷体现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考题覆盖面广,涉及《课程标准》主要的知识点,起点低且难易安排有序,层次合理,有助于考生较好地发挥思维水平.这些试题的分值占全卷80%以上,有的源于课本,有的是对课本中的题目原型进行合理的加工、组合、延伸和拓展.这样既可坚定考生考好数学的信心,又对今后的数学课堂教学起到良好的导向作用.2、突出了对数学思想方法的考查.数学思想是数学的精髓,是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重要环节.数学思想是对数学知识与方法,形成的规律性的理性认识,是解决问题的根本策略;数学方法则是解决问题的手段和工具.本次考试着重考查了转化与化归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分类讨论思想和数学建模的思想等;考查了因式分解法、分析法、猜想与探索等思想方法.3、试题背景具有现实性,突出对学生数学应用意识、创新思维的考查.学习数学的最高境界是运用数学知识、方法和思想去解决实际问题.今年一些试题的背景来源与学生所熟悉的现实生活,背景公平合理,时代感强.整个试卷通过不同层次、不同角度、不同视点开放,实现对不同层次学生的考查.真正实现了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品质、创新意识及探究能力.4、几何难度降低试题没有出现繁难的几何证明题,淡化几何证明的技巧,降低了论证过程形式化的要求和证明的难度.总之,从考查要求来看,对各知识点的要求及知识的综合运用要求都比较基本.试题层次恰当,淡化特殊的技巧,大多数试题既有常规的解法,同时在知识应用上又有一定灵活性.试题的设置又具较明显的梯度,综合题入口宽而易,出口稍高.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三种题型中的大部分题目都立足于考查初中数学的核心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及隐含于其中的基本数学思想方法,在考查三基时,注意结合现实背景,体现对数学本质理解的考查.初中数学中常见的函数与方程,数形结合等数学思想方法,在试卷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全面落实对三维课程目标的要求,力求做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并重,重视动手实践,重视综合运用,并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二、答题情况和考试效果参加考试88人,参考率100%.数学最高分88分,最低分9分,合格率达到18%,平均成绩40.5分,80分以上2人,优良率3.1%.从本次考试反映出,对于很基础的题目得分率都较低,如选择题答题正确率达到30%,填空题答题正确率较差,只有20%.解答题中,计算的正确率达到13.4%.但学生的计算能力需加强,很多学生思路清晰,但由于计算结果错误导致失分,对数学知识理解的深度不够.审题能力、阅读能力需加强,如24题、25题,26题有的学生就没有把准确信息与图象有机结合,没有理清题中各量之间的关系,学生考虑问题不周全,不能按照一定规律去思考,所以出现思维混乱.三、对今后教学工作的思考1、注重教材研究, 加强双基训练.今后要认真学习《课程标准》和新课改理论,结合实际,提高效率,向课堂教学要质量,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课堂学习中都有所进步、有所发展.从试卷看,在整体构思与具体题目的设计上,起点较高,题量适中,坡度适宜,难易适度,大多题型采用新教材的呈现方式,把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摆在十分突出的位置,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因此在教学中要围绕教材,一定要注重“双基”教学,教师要苦练基本功,让学生真正获得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解决“双基”问题的准确率.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挖掘教材中例题和习题的教学价值.不要存在人为综合、变相拔高的“深挖洞”的现象,而应以基础知识的掌握为主,在基础知识、基本方法等方面多做些“广积粮”的工作,防止对知识的盲目加深.平时教学要依照课程标准要求,必须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尤其是要搞好数学核心内容(包括基本概念、定理、公式、法则等等)的教学,不仅要注重这些基础知识本身的教学,而且要揭示这些知识的来龙去脉和内在联系,让学生体会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把握蕴涵其中的数学思想方法.2、以学生为主体,着眼于能力的提高能力考查是中考的命题方向,学生除了应掌握较扎实的基础知识外,还应具备较强的运算能力、空间观念、统计观念及应用意识与推理能力,应把培养学生的能力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教师更应认真研读课程标准,把握时代的脉搏,多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环境、社会现实、经济建设等各个方面,从中提炼出有社会价值的应用背景,从而增强学生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扩大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的建模训练,增加这方面的题目,拓宽眼界,培养用数学的能力.教学中要加强过程教学,真正做到结论和过程并重.不但要注重学生掌握知识、技能和方法,还要注重学生在数学思考、数学活动等方面的表现,更应研究怎样设问才能较好地让学生展现自己认识问题和选择解题策略的过程,探究问题和说理的思维活动过程,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过程.加强对学生的学科内知识的综合能力的培养,增加与其它学科间的知识联系,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重视审题能力的培养.认真审题、真正理解题意是解答正确、答题迅速的前提.从试卷反映出很多学生对题目有一个大概了解就开始答题了,以致出现不应犯的错误.教师要重视教学研究,如加强对应用题、开放性试题的研究,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同时,更注重学生的数学能力的形成.运算能力的培养,应经常地要求学生明确算理,着重在解题过程的条理化和规范化上下功夫,努力避免加大训练量和不必要的重复训练等现象的发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和思维能力的培养,应结合教材的特点,在教学中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探究”等形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在“做数学”中理解数学.学业考试对“双基”的考查,是将数学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多方位的全面考查,要求学生能够灵活、准确地运用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和“猜想”能力,因为数学不仅是思维科学,也是实验科学.数学推理不仅包括演绎推理,还包括合情推理.重视数学语言,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 数学语言是数学思维和数学交流的工具,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数学语言的教学,数学语言包括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图形语言,它是数学思维和数学交流的工具.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培养学生能够进行各种数学语言的转化,还要培养学生会用数学语言准确、简洁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思想.不仅要培养学生能够进行各种数学语言的转化,还要培养学生会用数学语言准确、简洁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思想.学生在答题中,书写表达的不规范或是表达能力的欠缺,是造成大多数学生失分的原因.如推理证明的表述、分析解答过程的阐述不清等.表达也是一种重要的数学交流能力.因此,教学中要重视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表达能力.另外还要培养学生对数学图像、图表的理解和应用能力.所以,能力培养应始终落实在平时教学过程中.3、加强实践能力,强化创新意识的培养教学中要注重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把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当作初中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目的和基本原则.在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通过学生独立思考,不断追求新知,发现、提出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并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从数学角度对某些日常生活、生产和其他学科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或对某些数学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在其中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和合作精神.4、关注学困生,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关注学困生,本次成绩已显露出两极分化现象较严重.部分学生从双基到能力都有明显的缺憾.作为教师要培养学困生的自信善于发现学困生的长处,发现他们的闪光点.想办法挖掘他们的潜能,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用老师的人格魅力去吸引学生.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是我们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初三数学试卷分析教案

初三数学试卷分析教案

课时:1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帮助学生分析试卷中的知识点,了解自己的薄弱环节,提高解题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教师讲解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积极面对挑战、不断进步的态度。

教学重点:1. 分析试卷中的知识点,找出自己的薄弱环节。

2. 提高解题技巧,提高数学成绩。

教学难点:1. 学生对试卷的分析能力不足,难以找出自己的不足之处。

2. 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容易受到思维定势的影响,难以灵活运用解题方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本次试卷的难度、题型分布等基本情况。

2. 学生回顾自己在考试中的表现,思考自己的优势和不足。

二、分析试卷1.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道自己认为最具代表性的题目进行分析。

2. 小组讨论,找出题目中的知识点和解题方法。

3. 各小组派代表向全班汇报分析结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三、找出薄弱环节1. 学生根据试卷分析,总结自己在哪些知识点上存在不足。

2. 教师根据学生的总结,进行针对性的讲解和辅导。

四、提高解题技巧1. 教师针对试卷中的典型题目,讲解解题思路和技巧。

2. 学生跟随教师进行解题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五、总结与反思1. 学生回顾本次试卷分析,总结自己的收获和不足。

2. 教师对学生的总结进行点评,并提出改进建议。

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评价其参与度。

2. 试卷分析能力:评价学生对试卷的分析能力,包括对知识点的把握、解题方法的运用等。

3. 解题技巧:评价学生在解题过程中的技巧运用能力。

教学延伸:1. 学生在课后对薄弱知识点进行巩固练习。

2. 教师定期组织试卷分析活动,帮助学生不断提高解题能力。

教学反思:1.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薄弱环节进行针对性辅导。

2. 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 教师要不断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质量。

测试 初中九年级数学教案教学设计课后反思 人教版

测试   初中九年级数学教案教学设计课后反思 人教版

【二次函数背景下的图形面积问题小专题】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会从数形结合角度解决二次函数与面积的相关问题;2、能够灵活应用几何知识多角度多方法的解决面积问题;3、在探索中感受知识的相互联系和应用,提升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4、经历由特殊到一般这样一种探索数学问题的过程,树立主动参与积极探索尝试、猜想和发现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二次函数背景下图形面积问题的解决方法教学难点:对平移法解决三角形面积倍分和最值问题原理的理解三、教学方法:对比教学、启发教学、展示教学学习方法:自我监测、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四、教学准备:多媒体、几何画板五、教学内容分析:本节课是一节中考前的复习课,因为这部分内容跨越时间较长,基本上从七年级到九年级一直在接触。

但是所解决的问题也基本上都是些最常规的问题,学生差不多都已掌握,但是近几年出现了几种新型的面积问题,即二次函数背景下的图形面积倍分问题和最值问题,学生再用常规方法已很难解决,所以我设计了这样一节专题课。

在这节课里,我首先安排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对之前解决过的面积问题进行了检测(课前小训练),课堂上在得到学生掌握情况后引导学生对解决这种面积问题的思路进行归纳,并且特意安排了一个不规则三角形的面积最值问题,跟今天的平移法进行对比。

在引入平移法时逐步由特殊到一般,由简单到复杂,由倍分到最值,层层引导学生领悟这种方法。

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更直观的感受这种方法的原理,特意采用了几何画板规范作图或动画演示让学生感知平移法的数学原理。

六、教学过程:(一)、课前准备:学生完成课前小训练1、如图,抛物线y=ax2+bx+c经过点A(﹣3,0),B(1.0),C(0,﹣3).(1)求抛物线的解析式;(2)求S△ABC(3)若点D为抛物线的顶点,求S△DBC(4)若点D为抛物线的顶点,求S四边形ABCD(5)若点P为第三象限内抛物线上的一点,设△PAB的面积为S,求S的最大值并求出此时点P的坐标;(6) 若点P为第三象限内抛物线上的一点,设△PAC的面积为S,求S的最大值并求出此时点P的坐标;【设计意图】因为这些面积的常规问题学生基本上从七年级到九年级一直在接触,在这里只是起一个检测复习、并且归纳提升的作用。

测试 初中九年级数学教案教学设计课后反思 人教版

测试  初中九年级数学教案教学设计课后反思 人教版

二、错题再现
21题 x(x - 7) 5x - 36 x2 7x 5x 36 0 x2 12x 36 0 (x 6)2 0 x6
24题 (y 2)2 (3y 1)2
(4 y 1)(2 y 3) 0
x1
1 4
x2
3 2
学生小组 PK
← PPT 展示各种 典型计算错误,师 生共同点评
C. 1或 2
D. 0
7. 下列一元二次方程中,没有实数根的方程是 (
)
A.2x2-2x-9=0
B.x2-10x+1=0
C.y2- 2 y+1=0
D.3y2+ 4 3 y+4=0
8.若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kx 2 2x 1 0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则k的取值范围是() A.k 1 B .k 1且k 0 C .k 1 D .k 1且k 0
课堂小结
小结与作业
考时我人难会由难浏拿 试时难易题题易易览到 结谨人我求拿到分一试 束慎难易半满难清遍卷 不心不不 后中畏大 怕挂难意
本课作业 将错题收入错题本
教师最后用一段顺 口溜与同学共勉。
一元二次方程全章测试卷
时间:90 分钟 满分:100 分
姓名:
得分:
一、选择题(每题 3 分共计 30 分)
1.若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m - 1)x2 5x m2 3m 2 0 的常数项为0,求m. 2.已知,是方程x2 2006x 1 0的两个根,则 (1 2008 2)(1 200 2)的值为多少?
生合作纠错:订正 8,9,14 题
温馨提示 1.二次项不为 0, 极易被忽视; 2.解高次方程的基 本思路是“降 次”。
9.已知(x2+y2+1)(x2+y2+3)=8,则 x2+y2 的值为( ).

(部编)人教数学九年级上册《 测试 试卷分析》教案_12

(部编)人教数学九年级上册《 测试 试卷分析》教案_12

教学设计一设计思路:本节是一节试卷讲评课,对第四次质量检测试卷试题难易适中,学生成绩也比以前有进步。

上课前我首先整体表扬了孩子们的进步,然后对优等生提出祝贺,对中等生给予肯定,对后进生提出了希望。

上课开始,我先核对答案,并让学生用红笔批改订正,然后全体起立,小组讨论1-15题,对讨论后仍然解决不了的问题,找小老师讲评。

16题是化简求值,看似简单,但容易出错,我采用让后进生板演的方式强化训练。

二教学过程:1精彩引入:同学们,第四次质检成绩已经出来了,大家考的不错,咱班整体名次比上次又提升了一名,这与大家的努力分不开,我们一起给自己鼓个掌!相信你们在即将来临的中考中会取得更好的成绩!出示课题:试卷讲评2出示学习目标:①发挥小组优势,结合“小老师”讲评,解决1-16题②通过鼓励学生,提升学生战胜中考的信心。

3出示自学指导:内容:试卷1-15题方式:小组讨论时间:5分钟4自学成果展示:针对难题,各组派“小老师”讲评二演板展示:5分钟完成16题(每组派一个代表展示)每组⑦号同学展示,⑥号同学评改,并负责给出错的⑦号同学讲解,其余同学做在试卷上。

最后老师根据⑦号同学的展示实行打分。

6畅谈收获:快和你的小伙伴谈谈你本节课的收获吧!(1谈知识点2谈解题注意事项)本轮各组抢答,最后老师打分。

8作业布置AB:重做试卷18—23中的错题.C:重做试卷17—21中的错题.三教学反思:成功之处:学生学习热情高,学习效果好,展示形式多样,展示人数多,范围广,学生主体地位明显。

“小老师”讲解准确到位,“兵教兵”使用较好。

不足之处:时间把握不合理,后进生对难题仍然有困惑。

改进措施:课下多练习,多总结方法,多使用“兵教兵”来达到知识点的掌握,让尽可能多的学生都有展示的机会。

测试 初中九年级数学教案教学设计课后反思 人教版

测试 初中九年级数学教案教学设计课后反思 人教版

教案--------旋转测试讲评教学目标: 1让学生能在对比中找到错误的原因,查漏补缺2学法指导。

让学生学会类比,提高辨别能力,能化静为动,用动态的观点看静止的图形。

学情分析:本班有32名学生,测试平均分83分。

有满分1人,10人90分以上,也有不及格学生33分。

其中最后一题平均得分4分,得分率低。

重点难点:1让学生能在对比中找到错误的原因,查漏补缺2学法指导。

让学生学会类比,提高辨别能力。

3.学会旋转解题方法:抓住基本图形不变性,利用旋转变换构造全等形。

教学过程:(一)回顾旧知,知识巩固1.回顾等边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探索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定理:等边三角形的各角都等于60 ︒,及等边三角形的判定定理: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或有一个角是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1)已知等边△ABC,你能得到哪些结论?(2)如何证明△ABC是等边三角形?教师活动:提出问题学生活动:回答问题设计意图:让学生回忆和本试题有关的知识点(二)变式训练,合作探究变式一:已知点D是等边△ABC内任意一点,连接AD并将AD绕点A逆时针旋转60°问题1:判断△ABC的形状。

问题2:连接BD,CE,你能找到一对全等三角形吗?问题3:线段BD和CE的数量关系是什么?问题4:线段BD和CE的夹角是多少?教师活动:提出问题,引领学习,最后追问:在旋转过程中上述结论有变化吗? 学生活动:思考,回答问题,并动手书写证明过程。

设计意图:以问题串的形式,由简入难,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变式二:已知点D 是等边△ABC BC 边上任意一点,连接AD 并将AD 绕点A 逆时针旋转60° 问题1:判断△ABC 的形状。

问题2:连接BD,CE,你能找到一对全等三角形吗?问题3:线段BD 和CE 的数量关系是什么? CE,DC,BC 数量关系是什么?问题4:线段BD 和CE 的夹角是多少?问题5:若点D 是BC 延长线上任意一点,上述结论还成立吗?变式三; 已知点D 是等边△ABC 外任意一点,连接AD 并将AD 绕点A 逆时针旋转60° 问题1:判断△ABC 的形状。

九年级数学下册 试卷分析讲学稿 新课标人教版

九年级数学下册 试卷分析讲学稿 新课标人教版

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1)检测对初中阶段所学的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等数学内容的掌握。

(2)能熟练地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常见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错误题目的深入研究和反思,培养自己发现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2)能触类旁通,有针对性和侧重性地解题纠错,扬优补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经历纠错,反思,测试体会成长的快乐与成功的喜悦(2)学会理性分析问题,正确认识自己,学会自我评价。

探索导航一:自我感受1 四月份的模拟考已经结束了,自然又是几家欢乐几家愁。

那你乐在哪儿?忧愁在哪儿呢?为了能在以后的测试中考得更好,请你静下心来,认真分析你的得失,谈谈你的总体感受:二:试卷问题分类分析1概念模糊致错的有:原因分析:2审题不到位致错的有:原因分析:3解题不规范的有:原因分析:4其它原因致错的有:原因分析:三、反馈与提升反馈1:(针对1,5)1.以3和1-为两根的一元二次方程是 ( );A 、0322=-+x xB 、0322=++x xC 、0322=--x xD 、0322=+-x x 2.三角形两边长分别是3和6,第三边是方程2680x x -+=的解,则这个三角形的周长是( )(A )11 (B )13 (C )11或13 (D )11和133、已知1x =-是关于x 的方程2220x ax a +-=的一个根,则a =_____.__ 4.去年入秋以来,云南遭受百年不遇的严重干旱, 对云南花卉产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影响。

据初步统 计,截至3月上旬为止,全省80%花卉面积受灾, 直接经济损失8.97亿元,请将8.97亿元用科学记 数法表示为 元。

5.截至2010年,南通市绿化总面积达到4103.7万平方米。

这个数据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为 _________________平方米6.2009年初甲型H1N1流感在墨西哥暴发并在全球蔓延,我们应通过注意个人卫生加强防范.研究表明,甲型H1N1流感球形病毒细胞的直径约为0.00000156 m ,用科学记数法表示这个数是( )A .0.156×B .0.156×C .1.56×D .1.56×7.2008北京奥运会火炬传递的路程约为13.7万公里.近似数13.7万是精确到( ) A .十分位 B .十万位 C .万位 D .千位反馈2:(针对6)1.如图,如果将半径为9cm 的圆形纸片剪去一个13圆周的扇形,用剩下的扇形围成一个圆锥(接缝 处不重叠),那么这个圆锥的底面圆半径为A .6cmB .33cmC .52cmD .8cm2.圆锥的底面半径为3cm ,母线为9cm ,则圆锥的侧面积为( ) A .6π2cmB .9π2cmC .12 π2cmD .27π2cm反馈3:(针对8,12)AE1.如图1,等边△ABC 的边长为1 cm ,D 、E 分别是AB 、AC 上的点,将△ADE 沿直线DE 折叠,点A 落在点A ' 处,且点A '在△ABC 外部,则阴影部分图形的周长 为 cm .2.如图2,在菱形ABCD 中,AB = 5,∠BCD = 120°,则对 角线AC 等于( )A .20B .15C .10D .53.从棱长为2的正方体毛坯的一角,挖去一个棱长为1的小正方体,得到一个如图3所示的零件,则这个零件的表面积是( ) A .20 B .22 C .24 D .264.如图,把一个长方形纸片沿EF 折叠后,点D ,C 分别落在D′,C′的位置.若∠EFB =65°,则∠AED′等于( )A .70°B .65°C .50°D .25°5.如图8,四个边长为1的小正方形拼成一个大正方形,A 、 B 、O 是小正方形顶点,⊙O 的半径为1,P 是⊙O 上的点, 且位于右上方的小正方形内,则∠APB 等于( ) A .30° B.45° C .60° D .90°反馈4:(针对9,13) 1.3(1)-等于( ) A .-1B .1C .-3D .32.|-9|的平方根是( )A .81B .±3C .3D .-33.写出一个大于2-的负无理数: . 4.函数y=中自变量x 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_.5. 函数12-=x xy 中,自变量x 的取值范围是 6.若23(2)0m n -++=,则2m n +的值为( )BACD 图2 图3PO A图8A.4-B.1-C.0 D.4反馈5:(针对11)1.将点M向左平移3个单位,再向下平移2个单位得到M′(—2,—3),则点M的坐标是.2.把抛物线y=x2+bx+c的图象向右平移3个单位,再向下平移2个单位,所得图象的解析式为y=x2-3x+5,则( A )A.b=3,c=7 B.b=6,c=3C.b=-9,c=-5 D.b=-9,c=213.函数2y ax b y ax bx c=+=++和在同一直角坐标系内的图象大致是( C ) 4. 已知0≠a,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函数axy=与2axy=的图象有可能是()反馈6:(针对16)1.计算:2933aa a-=--.2.已知a = 2,1-=b,求2221a ba ab--+÷1a的值.3.先化简:,并任选一个你喜欢的数a代入求值.Oyx1-1A.xyO1-1B.xyO1-1xyO1-1反馈7(针对17、22)1.(本题10分)如图,已知: ABCD 中,BCD ∠的平分线CE 交边AD 于E ,ABC ∠的平分线BG 交CE 于F ,交AD 于G .求证:AE DG =.2.某旅游区有一个景观奇异的望天洞,D 点是洞的入口,游人从入口进洞游览后,可经山洞到达山顶的出口凉亭A 处观看旅游区风景,最后坐缆车沿索道AB 返回山脚下的B 处.在同一平面内,若测得斜坡BD 的长为100米,坡角10DBC ∠=°,在B 处测得A 的仰角40ABC ∠=°,在D 处测得A 的仰角85ADF ∠=°,过D 点作地面BE 的垂线,垂足为C . (1)求ADB ∠的度数;(2)求索道AB 的长.(结果保留根号)反馈8(针对21)A B CDE FG ACDEF B第2题图1.某冰箱厂为响应国家“家电下乡”号召,计划生产A、B两种型号的冰箱100台.经预算,两种冰箱全部售出后,可获得利润不低于 4.75万元,不高于4.8万元,两种型号的冰箱生产成本和售价如下表:(1)冰箱厂有哪几种生产方案?(2)该冰箱厂按哪种方案生产,才能使投入成本最少?“家电下乡”后农民买家电(冰箱、彩电、洗衣机)可享受13%的政府补贴,那么在这种方案下政府需补贴给农民多少元?.反馈9(针对23)1如图1,在Rt△ABC中,∠C=90°,AC = 3,AB = 5.点P从点C出发沿CA以每秒1个单位长的速度向点A匀速运动,到达点A后立刻以原来的速度沿AC返回;点Q从点A出发沿AB以每秒1个单位长的速度向点B匀速运动.伴随着P、Q的运动,DE保持垂直平分PQ,且交PQ于点D,交折线QB-BC-CP于点E.点P、Q同时出发,当点Q到达点B时停止运动,点P也随之停止.设点P、Q运动的时间是t秒(t>0).(1)当t = 2时,AP = ,点Q到AC的距离是;(2)在点P从C向A运动的过程中,求△APQ的面积S与t的函数关系式;(不必写出t的取值范围)(3)在点E从B向C运动的过程中,四边形QBED能否成为直角梯形?若能,求t 的值.若不能,请说明理由; (4)当DE 经过点C 时,请直接..写出t 的值.26.解:(1)1,85;(2)作QF ⊥AC 于点F ,如图3, AQ = CP = t ,∴3AP t =-. 由△AQF ∽△ABC,4BC =, 得45QF t =.∴45QF t =.图1图3F∴14(3)25S t t =-⋅, 即22655S t t =-+.(3)能.①当DE ∥QB 时,如图4.∵DE ⊥PQ ,∴PQ ⊥QB ,四边形QBED 是直角梯形. 此时∠AQP =90°.由△APQ ∽△ABC ,得AQ APAC AB=, 即335t t -=. 解得98t =. ②如图5,当PQ ∥BC 时,DE ⊥BC ,四边形QBED 是直角梯形.此时∠APQ =90°. 由△AQP ∽△ABC ,得AQ APAB AC=, 即353t t -=. 解得158t =.(4)52t =或4514t =. 【注:①点P 由C 向A 运动,DE 经过点C .方法一、连接QC ,作QG ⊥BC 于点G ,如图6. PC t =,222QC QG CG =+2234[(5)][4(5)]55t t =-+--.由22PC QC =,得22234[(5)][4(5)]55t t t =-+--,解得52t =.方法二、由CQ CP AQ ==,得QAC QCA ∠=∠,进而可得 B BCQ ∠=∠,得CQ BQ =,∴52AQ BQ ==.∴52t =. ②点P 由A 向C 运动,DE 经过点C ,如图7.,】22.解:(1)设生产A 型冰箱x 台,则B 型冰箱为(100-x)台,由题意,得 47500≤(2800-2200)x+(3000-2600)(100-x)≤48000.……2分 解得37.5≤x≤40. ……3分 ∵x 是正整数, ∴x 取38,39或40. 有以下三种生产方案:图4P图5。

(部编)人教数学九年级上册《测试试卷分析》教案7

(部编)人教数学九年级上册《测试试卷分析》教案7

九年级上数学试题试卷分析一、根本情况我们两个班参考学生62人,其中最高分106分,及格6人,及格率为7%。

没有优秀生。

二、试题分析本份试题从整体来看,我们认为是一份很成功的试题,具有很强的指导性,主要表达在以下几个方面:1、注重对数学核心内容的考查本试题重视根底知识和根本技能的考查,不避重点。

如:第一大题中的1,2,3,4,5,6,8,9,10小题,第二大题中的17、19小题,第三大题中的21,23,24,25小题都是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掌握或灵活使用的。

2、抓住新课标的特点,重点内容重点考查,难点内容化难为易,分散考查。

试题不但紧扣教材,而且重难点内容把握得很有分寸。

整份试卷中考查的内容比例、分值大小和层次要求都有明显表达。

注重对学生应用数学水平的考查3、试题形式多样,渗透数学思想,一方面考查学生的水平,另一方面注意对新课程教学的导向性。

通过识图来解答计算题或应用题,这类题都渗透了数形结合思想。

要求考生能对实际的具体问题实行独立分析,考查他们是否真正理解所学知识。

此外还有一类题〔25题〕对知识点的具体要求并不高,但要求学生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融合,并具备较强的理解水平,将实际背景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二、试卷分析〔1〕根底知识的落实不到位根底知识不牢固,导致出现简单的题做不对,难的不会做的现象,所以分数上不去。

再有就是审题不清,当再次看到试卷时,就说我当时认为是什么?不是这样的,没有再次读题。

2〕学生的审题水平,观察的水平欠佳。

如第24、25题学生抓不住题中的主要信息,身体不认真,因而有很多学生出错,第13、20题,不会观察图象,数与形未能有机的结合起来,出错率占到40%以上。

(3〕解答不标准,做题不认真,因失小分而累积误大事,计算题失误率很高,解题过程不注意细节。

三、反思与措施:对于重要题型,讲解后即时检测,以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对于没有掌握的学生实行即时地了解情况,即时的实行检测。

1,对于填空题,选择题,要实行专题训练,让学生尽量接触到各种题型。

人教2011版初中数学九年级上册《 测试 试卷分析》教案_8

人教2011版初中数学九年级上册《 测试 试卷分析》教案_8

数学学科
《第二十一章一元二次方程小结与复习》授课纲要
时间:班级: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复习与巩固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解法以及应用。

[水平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水平、发现水平和总结提升水平。

[情感目标] 通过类比学习,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通过互助学习,体验成功。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复习与巩固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解法以及应用。

(2)形成知识体系。

难点:形成知识体系。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引导探究式
教学手段:多媒体、投影、图表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图片欣赏,类比一元一次方程和二元一次方程的学习体验,
如何形成一元二次方程知识的建构。

二、温故而知新:
写一写
听一听
练一练
8.若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2x2-3x+k=0无实数根,则k的最小整数值为_______________。

画一画一元二次方程思维导图。

四、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1.本节课你学了哪些内容?
2.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体会?
五、作业布置:
复习巩固一元二次方程完成思维导图。

六、板书设计:。

试卷分析 初中九年级数学教案教学设计课后反思 人教版

试卷分析 初中九年级数学教案教学设计课后反思 人教版

一、内容和内容解析1. 内容对“一元二次方程章练习卷”的试卷分析2. 内容解析本节课是试卷分析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一元二次方程的有关知识之后,进行章检测,并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

在明确了学生对本章所学知识点掌握情况的基础上,上的一节发现错误、纠正错误、深化知识理解、提升数学思想方法认识、矫正数学认知活动偏差的一节课。

本节课之前,学生们已经将本章内容全部学完,对各个知识点都有了一定程度的认识,对相关题型的解题方法也已了解。

但学生初学二次方程,对每一种题型的解题方法不能达到熟练运用,尤其不能运用简单的方法解决综合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还易出现一些误写、错写、计算不准确等问题,导致失分的现象发生。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不仅要让学生发现错误背后的问题根源,还要通过知识领域不同、数学思想方法相关的一些变式训练促进学生纠正错误,深化知识理解,体会数学思想方法,发展数学认知及元认识水平。

基于以上分析,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分析错因、纠正错误、反思总结、训练矫正。

一、目标和目标解析1. 目标(1)通过自己独立纠错,小组成员协助纠错发现错因;(2)通过自主、合作等学习方式,从知识方法、认知心理、态度习惯等方面进行深入的错误归因分析,以错解为例,概括避免出现一类错误的操作步骤和方法。

(3)通过有针对性的变式训练,强化教学补救和矫正的效果。

2. 目标解析达成目标(1)的标志是:能说出自己错误的原因,并能规范书写过程,得出正确答案;达成目标(2)的标志是:能根据引导对自己的错因进行归类,概括出适合于某一类问题避免出错的操作步骤和方法;达成目标(3)的标志是:对于变式训练题目,能由近及远地迁移正确的解题方法,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

二、教学问题诊断分析本节课不光让学生找到问题所在,更重要的是总结今后解决同类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这需要学生有较强的系统思维能力、辨析能力,因此是本节课的难点。

针对不同方程的具体特点,选用不同的解法,简洁有效地解出方程,这也是一个难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十一章 《一元二次方程》测试题试卷分
析教学设计
--------南宁市第九中学 丁甘
、、教学目标:通过对测试卷的分析,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 吸收、发现更多容易出错的地方。

、、教学重点:对知识的温故,分析而求新。

、、教学难点:针对学生解题出错的地方,让学生能够更深
层次理解。

四:教学过程:
、、、试卷(教师用书中的试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6分,共36分)
1.若关于x 的方程是一元二次方程,则m 的取值范围是( )
01)1(2=-+-mx x m (A ) (B )
(C ) (D )1≠m 1=m 1≥m 0≠m 2.用配方法解方程,变形后的结果正确的是( )
0982=++x x (A )
(B )7)4(2-=+x 9)4(2
-=+x (C ) (D )7)4(2=+x 25)4(2=+x 3.下列所给方程中,没有实数根的是( )
(A )
(B )02=+x x 01452=--x x (C )
(D )01432=+-x x 02542=+-x x 4.已知方程的两根分别为和,则的值等于( )
03422=-+x x 1x 2x 21x x +(A )2 (B )-2 (C ) (D )232
3
-5.如图所示,某小区规划在一个长16 m ,宽9 m 的矩形场地ABCD 上,修建同样宽的小路,使其中两条与AB 平行,另一条与AD 平行,其余部分种草.如果使草坪部分的总面积
为112 ,设小路的宽为x cm ,那么x 满足的方程是(
)2m A C
D
(A )0
162522
=+-x x (B )0
32252=+-x x (C )0
16172=+-x x (D )0
16172=--x x 6.菱形ABCD 的一条对角线长为6,边AB 的长是方程的一个根,则菱形01272=+-x x ABCD 的周长为( )
(A )16 (B )12 (C )16或12 (D )24二、填空题(每小题6分,共24分)
7.方程的二次项系数是________,一次项系数是________,常数项x x x x +-=--33522是________.
8.若关于x 的一元二次方程有一根为0,则m = ________.
01)1(22=-++-m x x m 9.方程的根是 ________.
x x 22=10.小明设计了一个魔术盒,当任意实数对进入其中时,会得到一个新的实数),(b a .例如把放入其中,就会得到.现将实数对322-+b a )5,2(-935222-=--⨯+)(放入其中,得到实数4,则m = ________.
)3,(m m -三、解答题(第11题每小题5分,共15分;第12题12分;第13题13分.共40分)
11.解方程
(1) (2) (3)0142=--x x 016)1(22=--x 01532
=+-x x 12.列方程解应用题
李师傅去年开了一家商店.今年1月份开始盈利,2月份盈利2400元,4月份的盈利达到3456元,且从2月到4月,每月盈利的平均增长率都相同.
(1)求每月盈利的平均增长率;
(2)按照这个平均增长率,预计5月份这家商店的盈利将达到多少元?
13.已知关于x 的一元二次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求m 的值及方01262
=-+-m x x 程的根.(二)试卷分析
1.本套题分为选择题,填空题,计算题,应用题四种题型。

2.试卷难度适中,按简单、较难、难三种情况,分值结构比例为7:2:1
3.考察内容:(1)一元二次方程及相关概念;(2)一元二次方程的四种基本解法的使用;(3)一元二次方程在实际问题中的运用。

、、、展示考试时间、满分、最高分、最低分、平均分、及格率、优秀率。

(四)逐题展示,确定考查的知识点,温故知新。

1.考查学生对一元二次方程概念的理解、平均分:3.18
2.考查学生对配方法的掌握程度、平均分:
3.65
3.考查学生对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的掌握、平均分:2.12
4.考查学生对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关系的理解、平均分:2.35
5.考查学生对实际问题中未知量与已知量之间关系的分析能力、平均分:2.82
6.考查学生代数与几何简单综合问题的解题能力、平均分:0.59
7.考查学生对一元二次方程系数的理解、平均分:2.51
8.考查学生对方程根的概念的理解、平均分:1.18
9.考查学生解一元二次方程的能力、平均分:0.98
10.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及解方程的能力、平均分:1.33
11.考查学生根据方程的特点选择适当方法解方程的能力、平均分:5.92
12.考查学生对等量关系的分析能力,以及将生活中的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能力、平均分:2.82
13.考查学生对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的掌握及解方程的能力、平均分:2.41
(五)学生存在的主要问题:
1.能正确判断一元二次方程,并能找出二次项,一次项和常数项,但是在找各项的系数时常常忽略系数前的符号。

2.能判断一元二次方程根的情况,但根据根的情况运用公式法求解时,记不住公式,导致出错。

3.一元二次方程的四种解法没掌握,不能根据方程准确地选用合适的解法,特别是因式分解法存在很大的问题。

4.知识学得死,不能灵活运用。

主要反映在一元二次方程在实际问题中的运用,分析问题时,考虑问题不周全,不会审题,等量关系找不准。

再解答方程时,往往忽略它的实际意义。

5.考试马虎,没有仔细读题。

6.学生的恐惧心理,总认为题太难,怕做而导致不做。

(六)课堂小结:夯实基础、把握细节
(七)作业:对测试题进行订正,并写清楚解题过程。

(八)课后反思:试卷讲评及时,讲评及时是上好讲评课的基础,但展示学生的典型性错误还不够多、不够完全。

板书设计
20(0)ax bx c a ++=≠24b ac
∆=- 12b x x a +=-12c
x x a =
x ==n x ⨯±变化前的量(1)变化后的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