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人合一”思想的当代价值
“天人合一”思想的当代价值
相 互联 系 的整 个 生态 体 , 人与 外部 环境 内都存 在于 统 一 的 自然 网之 中。荀 子提 出:“ 天地 者 ,生 之本 也 。 也就 是说 ,所有 生命 皆源 白于 自然 界 ,人 根 ”@ 本 离不 开 自然 界 ,荀子在 天人 相分 的基础上 论证 天
人 合一 ,使 自然之 道和人 之道在 较 高的理论 水平 上 达 到 了统一 。庄子 首先提 出 “ 天地一 体 ”论 ,将 天 地 视 为统一 整体 ,进而把 人 与天地放 在一起 进行 分 析 ,得 出 “ 与天 为一 ” ;在 此基 础上推 而广之 , 人 认 为 “ 物 与我为 一 ” 。 万 第 二阶 段 :西 汉初 年 的 “ 、地 、人 三者合 为 天
一
大 方面 :人 口过 多的危 险;全 世界环 境 的退化 ; 发 展 中 国家和 工业化 国家 之 间的差距 ;对 教育 系 统 进行 根本性 结构 改革 的必要 性 ;公共道 德和 个 人 道德 的沦丧 。本 质上 ,这六 个词 题 都 与生态 环 境 有 关 。如 何解 决当代 重大难 题 ?树 立 怎样 的生
人合一”思想的价值 、 内在价值和 工具价值 。
关键 词 :天 人 合 一 ;人 类 中 心主 义 ;生 态伦 理 ;价 值 中 图分 类 号 :B 1 6 2/ 2 文 献 标 志码 :A 文 章编 号 : 17 3 8 (0 2 4 0 5 — 5 62 0 1 2 1 )0 —0 9 0
和 自然界看 作一 个整 体 ,他 认 为 “ 知天 命 ” 畏 、“
收稿 日期 :2 1一9 1 0 1O —6
作 者简 介 :葛桦 (9 8 ) 16一 ,男, 山东苍 山人 ,博士 ,副教 授 ,主要研 究方 向 :现 代伦 理变迁 与 高校思想 政 治教育 。
《周易》的“天人合一”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NO. 4 A ug us t 2 01 5
●
人 文 新 论
《 周 易 的“ 天人 合 一 ’ ’ 思想 及 其 当代价 值
王 超
( 南开 大学 马克 思主 义教 育 学 院, 天津 3 0 0 0 7 1 )
摘
要: “ 天人 合一 ” 是《 周易 》 一 书的重要思 想 , 其 形成过程 体现 了中国古人逻 辑思想 的演绎发展 , 见 证
第 4期 2 0 1 5 年 8月
华北 电力大 学学 报 ( 社 会科 学版 l
J o u r n a l o f N o r t h C h i n a E l e c t r i c P o we r U n i v e r s i t y (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s )
Th e Thi n ki n g o f Ha r mo n y Be t we e n t he He a v e n a n d Hu ma n i n
Zh o u  ̄i a n d i t s Re a l i s t i c I n s p i r a t i o n
了 中华 儿 女 在 中华 大 地 上 生 生 不 息 的 生 产 与 生 活 过 程 。《 周易 》 的 思 想 蕴 含 着 中 国 古 代 人 民 丰 富 的 传 统 智 慧 。通 过 对《 周易 》 天 人 合 一 思 想 的考 察 , 人 们 能 够 更好 地 认 识 中 国传 统 文 化 的精 髓 , 把 握 中 国 古 人 的 思 维 模
二天人合一思想的来源周易的经验性质周易思想作为中国古代人民在实践过程中的总结是其时代发展的产物系辞下言易为伏羲仰观天象俯察地理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然后始画八卦周易系辞下而成因此观物取象成为周易的形成方式观天象察地理可以归为一类体现了中国古人对自然环境的考察而取诸身和取诸物则体现了古人对自身以及周围人文环境的把握并由此形成互为影响的天地人三者统一
“天人合一”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天人合一”思想及其现实意义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是一种具有高度概括性的哲学理论,具有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本性等和谐统一的多重意蕴。
“天人合一”对于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传承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提高整体国民素质、推动国民经济健康稳定发展等方面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天人合一”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上,“天人合一”观念出现的甚早。
《易经》中有:“易,所以会天道,人道也。
”是关于“天人合一”思想的最早表述。
最先阐述这一思想的是庄子,《庄子·齐物论》中提出:“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
后被汉代思想家、阴阳家董仲舒发展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体系。
所谓“天”,一种观点认为包含着如下内容:1,天是可以与人发生感应关系的存在;2,天是赋予人以吉凶祸福的存在;3,天是人们敬畏、事奉的对象;4,天是主宰人、特别是主宰王朝命运的存在(天命之天);5,天是赋予人仁义礼智本性的存在。
另一种观点认为“天”就是“自然”的代表。
“天人合一”有两层意思:一是天人一致。
宇宙自然是大天地,人则是一个小天地。
二是天人相应,或天人相通。
是说人和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故一切人事均应顺乎自然规律,达到人与自然和谐。
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马王堆出土《老子》乙本)即表明人与自然的一致与相通。
先秦儒家亦主张“天人合一”,《礼记·中庸》说:“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
认为人只要发扬“诚”的德性,即可与天一致。
汉儒董仲舒则明确提出:“天人之际,合而为一。
”(《春秋繁露·深察名号》)成为二千年来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观点。
“天人合一”的思想作为中国哲学的基本特征之一,它强调的是天与人,人与人,人与社会的自然和谐关系,倡导把人看做宇宙自然的一部分,在实践中达到主观与客观、情感与理性、权利与义务、个体与社会的和谐统一。
天人合一思想的现代意义
天人合一思想的现代意义天人合一思想的现代意义所谓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形式。
它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主旨,以可持续发展为根据,以未来人类的继续发展为着眼点。
这种文明观强调人的自觉与自律,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
生态文明突出生态的重要,强调尊重和保护环境,强调人类在改造自然的同时必须尊重和爱护自然,而不能随心所欲,盲目蛮干,为所欲为。
生态文明要求人类要尊重和爱护自然,将人类的生活建设得更加美好;人类要自觉、自律,树立生态观念,约束自己的行动。
2、“天人合一”思想对生态文明的诠释生态文明就是以可持续的和谐发展观,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现代和后代之间的关系,要求人们生活方式生态化,在日常生活和物质消费领域中确立全新的道德标准。
而传统的“天人合一” 思想中,内在地包含着处理这些关系的追求和思考。
首先,“天人合一” 是系统整体的和谐观。
其次,“天人合一”认为人与自然是一体的。
人类的命运始终与大自然的存在和发展密切相关。
人类在认识自然与改造自然的过程中,虽然创造了灿烂的文明,但同时,也造成了对自然的破坏,给人类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了威胁。
因此,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以及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的准确定位,既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必然要求,也是“天人合一” 的意蕴。
第三,“天人合一” 建立了人与自身、人与人、人与社会的秩序。
3、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分析生态文明是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科学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体现了人类尊重自然,利用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明理念。
建设生态文明,树立生态文明观念,是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必然要求。
它有助于唤醒全民族的生态忧患意识,认清生态环境问题的复杂性、长期性和艰巨性,持之以恒地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尽最大可能地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
自然界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人类为了自身的生存与发展,需要利用自然资源,改造自然环境,但我们不能无节制地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不能忽视自然规律去改变自然环境,更不能牺牲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天人合一的意义和当今时代的价值感悟
天人合一的意义和当今时代的价值感悟摘要:一、天人合一的内涵及历史背景二、天人合一在古代的实践与应用三、天人合一在现代社会的价值体现四、如何践行天人合一的理念五、天人合一对未来发展的启示正文:天人合一这一概念,源自我国古代哲学思想,是道家、儒家等诸子百家的核心理念之一。
它主张天地万物相互联系、相互依存,人类应当顺应自然、和谐共处。
在历史的长河中,天人合一的理念在我国古代得到了广泛的实践与应用,对当时的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如今,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严重,天人合一这一古老的思想再次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展现出其在现代社会的重要价值。
一、天人合一的内涵及历史背景天人合一主张天地万物相互联系、相互依存,人类应当顺应自然、和谐共处。
这一观念起源于古代,受到道家、儒家等诸子百家的推崇。
古代哲学家认为,天地自然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人类社会是这个整体的一部分。
人类应当遵循自然规律,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这种观念在我国历史上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反映了古代人们对自然和生命的敬畏与尊重。
二、天人合一在古代的实践与应用在古代,天人合一的理念影响了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
古代皇帝祭祀天地,表达对自然的敬畏;农民依据节气耕作,遵循自然规律;医学家研究阴阳五行,以求人与自然平衡。
这些实践都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
此外,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强调顺应自然;儒家倡导仁爱、礼仪,以和谐人际关系,这些都反映了天人合一的理念在古代社会的广泛应用。
三、天人合一在现代社会的价值体现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对自然的征服和改造能力不断增强,但同时也导致了全球气候变化、环境污染等严重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天人合一的思想重新受到关注。
现代社会应尊重自然、保护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天人合一在现代社会的价值体现在:提倡绿色环保,节约资源;强调可持续发展,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四、如何践行天人合一的理念要践行天人合一的理念,首先要有尊重自然的意识,将自然视为人类的朋友而非征服的对象。
中国传统天人合一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一
探 讨。 2 .“ 天人合一” 思想的特点及其局限性 2 .1 .“ 天人合一” 思想具有整体性
“ 天人合一”思想追求的是天与人的窕美和谐,它是从整体论的角 度来追求人与天的合一。它把天作为整体,人在宇宙中 “ 处于一隅自然形成了相 互联系、有机统一的整体。“ 人与天一” ,“ 天地一体” ,圆融为一。“ 现 代 西方哲人也在强调 ‘ 人与 自然 ’是 一个有 机 的整体 ,与古老 的东 方
‘ 天人合一 ’的思想走到了一起 ” 。 2 .2 .“ 天人合一” 思想具有延续性 “ 天人合一 ”思想 自启蒙产 生 以来 ,已经保 持两千 多年毅 力不 倒 , 历史上 多个学派 、 多位大师及专家都对 “ 天一合一 ”思想 的继承和发展 做 出过不 朽贡献 ,自 远古传说 的伏羲 ,到古代的老子 、孔子 、庄 子、朱 熹, 近代冯友兰 J ,再到当代 的季羡林先生 ,他们生于不 同时代 ,生活 方式和生存环境截然不 同,甚至思维方式也各有千秋 ,但 是有一个共 同 点, 他们都 曾加人 “ 天人合一 ”思想 的深入探讨工作当 中,将前人的智 慧代代相传又辈辈丰富 ,如此延续至今。 2 .3 .“ 天人合一” 思想具 有局 限性 对于 “ 天人合一” 思想 ,不同的人有各 自不 同的理解 ,季羡林先生 说 :“ 天人合一 ”论 ,是 中国文化对人类最大 的贡献 。 “ 天人合一 ” 就 是人与大 自 然要合一 ,要和平共处 ,不要讲 征服与被 征服。而斯多葛 派 哲学家认为 “ 宇宙是 一个井 然有序 的宇宙 ,世 界是 一个浑 然和 谐的世 界 ,人们应遵从 自然而生活 ,按照本性而生活,遵循 自然法 ,顺从 ‘ 自
中国哲学中天人合一思想的当代价值
中国哲学中天人合一思想的当代价值
“天人合一”思想视天人为一体,强调天道和人道,强调自然界和人的紧密相连,追求天、地、人整体的和谐。
其蕴涵着丰富的生态智慧和价值,对反思工业文明和科技文明所产生的负面效应有不同程度的启发意义。
(1)对行为的指导约制。
有利于调控人们的过度行为,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天人合一”思想中“知止”、“中”的观念包含了生产发展的适度原则,要求我们建立环境保护意识,有节制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
该思想同时也包含了满足人类需要的适度原则,这要求我们树立合理的消费观念,适度消费。
(2)有利于协调天人关系,加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人是自然界的产物,人与自然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要维护人与自然生态系统的整体和谐,就应当尊重自然,遵循自然规律,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在大力发展经济的今天既不能以损害环境和资源为代价,也不能超过环境和资源的承载能力。
(3)在生态伦理上的价值体现。
现代社会的科学理性造成了现代人类的自我中心主义或人类中心论错觉,最终导致了人类对自然界采取了一种客体化的征服、掠夺姿态。
不仅酿成了严重的自然生态灾难,而且在根本上造成了人类生存的危机,即环境危机。
因此,要解决环境危机,就要纠正以人为中心的天人二分的对立观点,树立人与自然统一的观念。
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自然观的现代意义
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自然观的现代意义摘要:中国古代的“天人关系”论包含两方面的观点:“天人合一”的基本思想认为,人与天乃相通之整体,天道乃人道之根据,人的生活应当遵循、适应天道而不应违背天道。
“天人相分”的基本思想认为,人与天是互相区别、对立的,包括天对人的制约和人对自然的改造。
“天人合一”观点与“天人相分”观点相互融汇,形成了“天人协调”思想,“天人协调”是中国古代“天人关系”论中的主流传统。
[1]在现代社会发展过程中,我们既要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同时应该正确理解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处理好发展给自然环境带来的影响,做到“天人协调”。
关键词:天人合一自然界人类天人协调“天人合一”思想植根于传统农业经济条件下的人与自然关系,朦胧认识到了人与自然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关系,倾向于强调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但是,由于传统农业经济时代人类自身能力的不足,在大自然的威力面前往往感觉到自身的弱小,所以这种“和谐”是以人类的在自然面前的消极让步为主要内容的。
这样一种内涵的“天人协调”,与建立在现代生产力基础上, 积极主动地开拓建立新的人与自然交往方式,以充分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为目的的现代“循环经济”思想是有本质的区别的,从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中并不能孕育出现代的“循环经济”理论。
但是其对古代中国人发展与自然和谐关系还是有一定指导意义,如先秦的古籍中就有关于对伐木、漁猎活动规定的记载:“禹之禁,春三月,山林不登斧斤。
”( 《逸周书·大聚解》) “仲春斩阳木, 仲夏斩阴木。
”( 《周礼·山虞》) “草木零落,然后入山林。
”( 《礼记·王制》) 孟子在回答梁惠王问怎样才是“王道”之政时,就有关于保护自然生态的内容: “不违农时, 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 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 材木不可胜用也。
”( 《孟子·梁惠王上》。
“天人合一”作为中国哲学的基本精神,其本质是人与自然的和谐。
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
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一、本文概述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国传统哲学中的核心观念之一,它体现了古代中国人对于人与自然、人与宇宙关系的深刻理解。
这一思想源于古代农耕文明,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哲学体系。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天人合一”思想的内涵、历史演变及其在中国古代文化、艺术、科技、政治等各个领域的影响,以期揭示其对现代社会的启示意义。
本文将首先介绍“天人合一”思想的基本含义,阐述其在中国古代哲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接着,通过对历史文献的梳理和分析,揭示“天人合一”思想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过程,以及其在各个文化领域中的具体体现。
本文还将探讨“天人合一”思想对当代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等议题的启示,以期为推动现代社会的和谐发展提供有益的思路。
通过对中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的系统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同时也为现代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宝贵的思想资源。
二、“天人合一”思想的内涵与特点“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一个核心概念,它体现了人类与自然、社会、宇宙的和谐统一关系。
这一思想内涵丰富,特点鲜明,既体现了中国人对自然界的敬畏和尊重,也反映了他们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活理念。
“天人合一”思想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古人认为,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应与自然和谐共处,遵循自然规律,不得违背自然之道。
二是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
古人认为,个人的命运与社会的命运紧密相连,个人的行为应与社会的整体利益相一致。
三是人与宇宙的和谐统一。
古人认为,人是宇宙的一部分,人的行为和思想应与宇宙的运行规律相一致,以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天人合一”思想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整体性。
这一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社会、宇宙的整体联系,认为它们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二是动态性。
这一思想认为,人与自然、社会、宇宙的关系是动态变化的,需要不断地调整自己的行为以适应这种变化。
三是实践性。
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
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了解“天人合一”思想的内涵及其发展演变,对于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都是有意义的。
今天我谈谈这个思想,并分析一下这个思想的现代意义。
先秦的“天人合一”思想从历史上看,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先秦、西汉初年和宋明时期。
“天人合一”是中国文化史上长期占主导地位的思想,虽然中国古代也有“天人相分”的观念,但远不及“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深远。
“天人合一”的思想可以溯源于商代的占卜。
《礼记·表记》中说:“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
”殷人把有意志的神(“帝”或“天帝”)看成是天地万物的主宰,万事求卜,凡遇征战、田猎、疾病、行止等等,都要求卜于神,以测吉凶祸福。
这种天人关系实际上是神人关系,由于殷人心目中的神的道德属性并不明显,所以殷人与神之间基本上采取了一种无所作为、盲目屈从于神的形式。
西周继承了商代的思想,天人关系还是一种神人关系,但有了新的发展。
西周时期的天命观明显地赋予神(即周人的“天”)以“敬德保民”的道德属性:“天”之好恶与人之好恶一致,“天命”与“人事”息息相通。
“皇天无亲,惟德是辅。
”(《左传·僖公五年》)道德规范是有人格意志的“天”为“保民”而赐予人间的。
人服从天命,是一种道德行为,天就会赏赐人,否则,天就会降罚于人。
这就说明,“天人合一”的思想在西周的天命观中已有了比较明显的萌芽。
周公提出的“以德配天”,更是“天人合一”思想的明确表达。
从这里也可以看出,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从开始起,就与道德的问题紧密联系在一起。
春秋时期,出现了一种人为“神之主”(《左传·桓公六年》)的观点。
周内史叔兴说过:“吉凶由人。
”这意味着,先前的具有人格神意义的“天”遭到了质疑。
到后来,郑国子产更进一步说:“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何以知之?”(《左传·昭公十八年》)这显然是一种贬天命、重人生的思想,但讲得极其朴素简单。
解读"天人合一"思想的时代价值
同体的有机 秩序 的体悟 , 所得 出的“ 天人关系” 的凝练性结论 。 儒家是这一思想的集大 成者 。在认识 自然 的基础上, 儒家主张 效仿天地 、 利用 自然规律 。天之道, “ 有序而时, 有度而节, 变而有
常 ” 春 秋 繁 露 ? 容 》 人 欲践 履 其 “ 天 地之 化 育 ” 责 , 于 ( 《 天 ) , 赞 职 臻
的有机秩序 的体悟 , 得出的“ 所 天人关 系” 的凝 练性结论。这 一思想后来被众多哲人从不同角度诠释 , 涉及到 自然观、 历史 观、 道德观、 人性观等诸 多方面。站在 当下 , 面对天人关系的不 和谐 , 与 自然的尖锐矛盾 , 人 我们有 必要重新审视和 阐释先 哲的“ 天人合一” 思想, 挖掘其现今理论价值, 在构建和谐社会 , 全面 实现小康 目标 , 建设 生态文 明中展现其理论光芒。 关 键词 : 与 自然 ; 态危 机 ; 思 ; 态价 值 观 人 生 反 生
物的一份子 。因此 , 人类与万物 同源 同根 于 自然 界, 深深植 根
于 自然 界 之 中 , 它是 自然 界 开 出说体 系 , 就 了“ 家之言 ” “ 天人 之 成 一 . 究”
际 , 是 探 索 天 人 的关 系 , 就 自然 与人 的关 系 。 在众 多 的 天人 关
1“ 人 一 物 ” 想 .天 思
在西汉 哲学家 王充看来 , “ 气而 生 , 人 禀 合气 而长” 《 ( 论 衡・ 命义》 , 的性是 由天 的“ 决定 的。人性 和天性是一致 )人 气”
的。就是说 , 天与人在“ 上 可以合二 为一 。“ 性” 天不变 , 易气不
更 改 。 人 禀 天 气 而生 , 一 样 不会 改变 。 能尽 人之 性 , 能 尽 ” 也 “ 则 物 之性 ; 尽 物之 性 , 可 以赞 天 地 之 化 育 , 可 以 与 天 地 参 能 则 则
中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中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及其现代价值作者:龚庆碗学号: 1228125指导老师:陆志东大纲:文章简述了中国古代“天人合一” 思想的产生、发展,以及几种主要的“天人合一”观,论述了“天人合一”思想的基本内涵,并从今世生态伦理思潮、人文精神与现代道德观、可连续发展、以及整体性哲学思想等四个方面重视商议了“天人合一”思想对现代社会发展的价值。
要点词:天人合一;生态伦理观;人文精神;可连续发展;整体性哲学思想序言:本世纪以来 ,西方的现代化获取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这诚然带来了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 ,但也带来了人身的全面异化及其深刻的精神危机。
与此同时,全球性环境危机爆发,生态环境碰到严重的威胁,人类与自然的矛盾突出。
另一方面长久以来的西方哲学用主客二元对峙的思想方式来对待这个世界,可是把这个世界看作一个客体来察看,限制于“知识论—本体论” ,形成了一种片面的形而上学 [1] 。
越来越多的学者重视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 思想,从科学技术与社会,从人文价值及哲学基础来辩证地理解中国古代“天人合一” 思想以谋求在人与自然友善关系中谋求人类社会、经济、文化的可连续发展,并开始从中国这一重视整体的思想方式中碰到启示。
正文:“天人合一” 是中国传统哲学的一个古老的命题。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看法积厚流光。
这是中国传统哲学中的一个重要命题,为素来的思想家所重视,道、儒、佛家都不例外。
在儒家来看“天”是道德看法和原则的本源,人心中天赋地拥有道德原则,这种天人合一是一种自然的,但不自觉的合一。
但由于人类后天碰到各种名利、欲望的蒙蔽,不能够发现自己心中的道德原则。
人类修行的目的,即是去除外界欲望的蒙蔽,“求其放心”,达到一种自觉地履行道德原则的境地,这就是孔子所说的“七十从心所欲而不逾矩” 。
在道家来看,天是自然,人是自然的一部分。
所以庄子说:“有人,天也 ;有天,亦天也。
”天人本是合一的。
但由于拟定了各种典章制度、道德规范,令人丧失了原来的自然天性,变得与自然不协调。
天人合一思想对我国当前教育的启示
天人合一思想认为世界是一个有机整体,这一世界观强调万物系统性,对中华民族社会生活发生过深远影响。
天人合一思想关于天人关系统一性的探索和实践,对当代社会文明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一,天人合一思想能够给当代社会建设带来积极启示。
天人合一思想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具有跨越时空、超越国界、与社会相协调的当代价值。
比如,“民胞物与”“万物一体”观念,能增进我们体认社会和谐;博爱万物与差等之爱,对我们灵活和谐地处理不同群体和民族国家关系;尊天帝、顺天道、重天理等观念,提醒我们探索和尊重社会客观规律;天人合一思想“以天合人”特点,促使“顺天”和“修身”,能强化人们主体性,敦促人们做好自己事情。
第二,天人合一思想民族性对于我们增强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
天人合一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之精髓,其丰富的民族特色思想及其实践活动,蕴含着中国智慧,让我们深切体会中华文化优秀本质、历史价值及其穿越时空的当代意义。
诚如李约瑟说过天人合一是“古代中国人在整个自然界寻求秩序,并将之视为一切人类关系的理想”;就思维方式而言,季羡林先生指出“天人合一命题正是东方综合思维模式的最高最完整的表现。
挽救西方文化衰落的方法就是以东方文化的综合思维模式济西方的分析思维模式之穷。
”第三,天人合一思想的局限性对当代社会建设具有镜鉴意义。
在全球化背景下发挥天人合一思想当代意义,我们要充分借鉴中国传统思想的“天人相分”和西方“主客二分”思想的积极价值。
天人合一思想中对“人”的限制,弱化人的价值和能动性,存在“不明天人之分,难以制天命而用”局限性。
荀子提出“天人相分”,主张应“明于天人之分,制天命而用之”。
强调在认识和尊重规律前提下发挥主体能动性。
西方主客二分思想认为世界万物与人彼此外在,并以我为主体,以他人他物为客体,主体通过对客体本质的认识和实践实现主、客体统一。
冯友兰先生曾说到:“认识论问题在中国哲学里从未得到发展……认识论的问题之所以产生,是因为主观和客观已经有了明确的界限。
中国古代_天人合一_思想对当代人的启示
中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对当代人的启示熊志辉提 要 本文阐述重新认识和弘扬“天人合一”的精神实质,对指导环境保护、协调人与自然的矛盾、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现实性的指导作用和国际性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 天人合一 中国古代 当代文章编号 1000-3363(2002)05-0005-06 中图分类号 B2 文献标识码 A “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国古人看待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态度。
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注重思考和探索自然规律,“究天人之际,穷古今之变”,强调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天人合一”思想不但在古代是先进的,而且在当今社会日益显现出正确性。
1“天人合一”的思想源流及其完善过程 中国人对自然的认识,经历了否定之否定的过程,逐步建立和完善了“天人合一”思想。
1.1 “天人合一”思想的起源 “天人合一”语出北宋张载的《正蒙》,但“天人合一”观念则起源于原始社会的“报”,即祭祀上天的意识。
“天人合一”的“人”指人事、社会,主要指相对于自然界的人类。
“天”的原义指人头,后引申为头上的空间,泛指自然界和自然规律,是与人、人类相对应的概念。
1.2 中国古代对“天”与“人”关系的探索 1.2.1 从“畏天”到“敬天”,人类对自然被动感知。
《诗经・周颂・我将》:“畏天之威,于时保之”。
对自然力量的“畏”逐渐演变成了自然崇拜,产生了泛灵论(万物有灵论),将自然事物和自然力量本身看成有意志的对象加以崇拜。
而“畏”的结果,是“报”。
《礼记》提到,祭祀的目的,除了祈福,罚恶外,还有报恩。
进一步则转变为“敬”。
周初的“诰书”如《尚书・康诰》、《诏诰》,多次使用“敬”字,连圣人孔子也“敬鬼神”。
这一时期的自然观表现了三个特点:一是人对天的意识是单向的,没有将“人”与“天”联系起来;二是人对天的态度总体上是被动的,缺乏主体意识,处于屈从地位;三是人对天是动物式的反应,缺乏理性认知。
1.2.2 从“问天”到“观天”,人类开始理性认识,萌生了科学探索。
中国传统“天人合一”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二)人与社会的和谐
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之中不可或缺的一个方面。社会的和谐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社会毕竟是由个体的人通过一定的社会关系构成的,把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归结到人与社会的和谐里面是完全合理的。
孔子理想中的社会是“和”,即人与人,个体与社会之间高度的和谐统一,他说:“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 “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论语·学而》)他强调“和”“同”的一面,重视礼的规范调节作用。孔子把“仁”作为“礼”的思想依据。“仁”用孔子的话概括起来就是“爱人”。孔子还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3]意思是说:保持和谐而不结党营私,行为庄重而不与他人争执,善于团结而不搞小团体,才能称得上是君子。孔子还明确主张,君子应弃前者而取后者。可见能够宽厚待人是君子人格中的重要方面。
参考文献
[1]季羡林. “天人合一”新解[J ].传统文化与现代化, 1993, ( 1) :34-35.
[2]徐诚,寿杨宾. “天人合一”及其现代意义[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9月, 26(3):8-11.
[3]夏显泽.老庄的“天人合一”思想对解决当今环境问题的意义[J].保山师专学报, 2002,22(4):27- 31.
二、道家的“天人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一”思想
道家的“天人合一”思想与儒家不同,道家在论述“天人关系”时更注重“天地人”三者的和谐统一,以“究天地人之际,通古今之变”为本。老子在《道德经》中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是老子勾画的宇宙生成模式。天地人和宇宙万物都是由道化生的,都不能离开道而独立存在。道家把天地人万物看作是一个整体,在这个整体中,人是一个小宇宙,天地万物是一个大宇宙, “人身一小天地,天地一大人身”。人释家的“天人合一”思想
论儒家“天人合一”生态伦理思想的现代价值
人类文明发展 至今天 ,环境 生态问题 已经成为危 及人类 生 存 的迫切问题 ,引起 了人 们的极大关 注 ,越 来越 多的人提倡 回 归传统 的 “ 天人合一 ”理念。追 根溯源 ,我 国古 代儒家 的 “ 天 人合一 ”生态伦理思想 在中国传统哲学 的发展 中 占有很重要 的 地位 ,该思想虽然不能 直接指导我 们解决生 态危机 ,但我们 可 以从 中汲取不少有益 的教诲和启示 ,进 而去探索 人与 自然 和谐 相处的新 出路 ,以缓解 当代社会的生态危机 ,构建和谐社会 。 儒家 “ 天 人合 一” 生 态 伦理 思 想 的 基本 内涵 “ 天人合一 ”思想在中国古代天人观中始终居于绝对主流地 位 ,而其 文化渊源当首推儒家 。儒 家思想博 大精 深 ,它的 “ 天 人合一”思想历经千年仍熠熠生辉。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
儒家 “ 天人合一 ”思想 ,把尊 重 自然 、仁爱 万物视作人类 的崇高道德职责。在儒家哲人眼中 ,“ 仁”意味着一种 和谐共存 的品德 ,由于 “ 仁 ”根源于天地 “ 生生之德 ” ,所以 ,“ 仁”者 不仅要 “ 爱人” ,还要关爱万物 ,即把对人类之爱扩 大到对 自然 万 物的爱 。这样 ,一方 面 ,伦 理道德 具有 了保 护环 境 的功能 , 另一方 面扩展了人类的道德关怀 ,提升了人类的道德境界 。 《 周易》有 “ 天行健 ,君 子 以 自强不息 ”及 “ 地势 坤 ,君 子以厚 德载物” 的名言,借此告诫人们不仅应 “ 自强不息” ,充 分发挥 天赋于人 的道 德主体性 ,而且应 “ 厚德 载物 ” ,效法 大 地 ,将仁爱精神 推广到 自然界 ,关爱宇 宙万物 。可见 ,这些 思 想都是儒家歌颂 生命价值 ,仁 爱 自然万 物 ,要 求人类对 自然进 行道德关怀 的生动体 现 ,这是一种保 护地球 上生物共 同体完整 和美丽 ,维 护 自然界生态平衡 的生态伦理思想 。
关于天人合一的论文
关于天人合一的论文引言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哲学中重要的思想,通常指的是天地之间的关系与人与自然的关系的统一。
在古代中国哲学中,天人合一被视为一种哲学思想的核心,对于人类与自然世界的关系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介绍天人合一的概念,探索其在中国文化中的意义,以及它对于现代社会的启示和重要性。
天人合一的概念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概念,也称为天人感应或天人相应。
它认为天地和人之间存在着一种内在的联系和相互影响。
在中国哲学中,天通常被理解为自然界的总体,包括自然界的运行和规律。
而人则是指人类,也包括人类的思想、行为和情感等方面。
天人合一的思想源于古代中国人对自然界的观察和思考。
他们发现自然界中存在着一种有序和规律性的现象,并认为人类也应与自然界保持一种和谐的关系。
因此,天人合一的概念成为了古代中国哲学思想的核心之一。
天人合一在中国文化中的意义天人合一在中国文化中有着深远的意义。
首先,它体现了中国人对自然界的尊重和敬畏。
中国古代文化中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强调人类应当以敬畏和感恩的心态与自然界共存。
天人合一的思想就是中国人对自然界的敬畏和体认的一种具体表现。
其次,天人合一也强调人类与自然界之间的相互影响。
在中国古代文化中,人类被认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与其它自然界的事物相互依存。
因此,人类的行为和思想也会对自然界产生一定的影响。
天人合一的思想使人们认识到,保护自然并与自然界和谐相处是人类的责任和义务。
天人合一的现代意义和启示天人合一的思想在当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启示。
首先,面临全球气候变化和环境污染等问题,天人合一的思想提醒我们,保护和治理自然界是每一个人和社会的责任。
只有通过与自然界的和谐相处,我们才能获得更好的生活质量和可持续的发展。
其次,天人合一的思想给予我们对待他人和社会问题的思考。
在当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影响是密不可分的。
我们应该学会理解和包容他人,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社会和谐。
最后,天人合一的思想也提醒我们要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宁静。
浅析“天人合一”思想的当代价值
似。 情感上相通 。在《 说卦传》“ :是以立天之道 , 阴与阳 , 日, 立
地之道 , 刚与柔 , 日: 立人之道 , 仁与义 , 日: 兼三才 而两之 。 啪 ” 坤 在古 人 看来 , 界 是 由天 、 、 三个 纬 度组 成 . 中每 世 地 人 其
一
以养人 , 其可 食者 以养身 体 ,其 可威 者 以为容 服” 故
第 2 卷 第 4期 5
Vo. 5 No4 1 . 2
延安 职业技 术 学 院学报
J u n lo n’n Vo ain l& T c nc lIsi t o r a fYa a c t a o e h ia n t ue t
21 0 1年 8月
Au .0 g2 1 1
[ 摘
古代基 本有两个 层次 : 其一 . 天人 相通 。“ ” 人的构 成相 天 与
“ 生生之谓易 ” ̄3“ [ 5 ,天地之 大德 日生 ” 苣仲舒说 ;天者 , 16 1) 回 “ 万 物之祖 , 万物 非天不生 ”《 (顺命 》 ,为人者天也 。 之为人 )“ 人 本 于天 ,天亦人之 曾祖父 ”《 (为人者天》 ,天地之生万 物也 )“
二、 统 “ 人合 一 ” 内在 问题 传 天 的
和 西 方 哲 学 一 样 。 国 哲 学 也 萌 芽 于 原 始 宗 教 , 于 中 囿
有 十二 个 大骨 节 ; 有 五行 , 有五 脏 ; 天 人 天有 四时 , 有 四 人
肢: 天有昼 夜 , 有视 瞑 ; 有冬夏 , 有刚柔 ; 人 天 人 天有 阴 阳 , 人 有哀 乐 ; 有度数 , 天 人有计 虑 。因此人 和天是 “ 与之相参 , 数
要] 中国传统 哲 学有 两层基 本含 义 , 一是 天人 相通 , 一是 天人 相 生。 由于 “ ’ 多重意 蕴 , 天人 合 一 ' 天’ 的 ‘ ‘ ’ 思想有 其 内
天人合一在当代的体现
天人合一在当代的体现
天人合一是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之一,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
实践意义。
在当代,天人合一的体现不仅体现在哲学观念和文化意识上,更体现在社会生活、艺术文化、人际关系等各个方面。
首先,在社会生活方面,天人合一表现为和谐发展,即实现人与
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处。
在社会建设中,我们应秉持天人
合一的思想,建立公平、公正的社会制度,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最大化,让所有人共享社会财富,让社会公平、稳定、繁荣发展。
其次,在艺术文化方面,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情怀和审美趣味。
从
古至今,中华传统艺术几乎都融入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如山水画、诗
词歌赋等艺术形式,强调自然与人的相互融合,营造一种和谐的审美
环境,让人们更好地领略自然之美。
最后,在人际关系方面,天人合一体现为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爱、
理解、尊重。
在当今社会,人们普遍忙碌快节奏,人际交往趋于表面
和麻木,容易出现冷漠、仇恨、猜疑等不良情绪和行为。
而天人合一
的愿景是促进人类间的相互理解和认同,在人际关系中充满爱、关心
和尊重,营造一个和谐、有益、美好的社会生态。
综上所述,天人合一的价值观念已经深深地根植于中华文化之中,并在现代社会里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应用。
当人们重新审视并尊重自然,强调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秉持合作、共享的理念,就可以为建设和谐社会、促进人类文明发展做出更多的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尊重 自己一样尊重 自然生态 的存在权利 , 像 爱护 自己的眼睛一样 爱护 自 然资源 。 尽管 囿于时代 , 儒家 的生 态伦 理智慧 还只是一 抹亮色而 已, 但 与 自然截然 对立 起来 。 在 这种 形而上 学的 自 然观 的引导下, 人与 自 然 的 却足以警示后人 , 人 必须与自然和 谐共处 , 人类对 任何一种 自 然 存在 的 矛盾 E l 益激化 。 残 酷的现 实告诉 我们 , 人类在征 服 自 然 和改造 自然的过 过度攫 取和肆 意挥 霍 , 都 终将得 到大 自然的报 复, 迟早 要 自 饮苦酒 。 我 程 中, 如果超 出 自 然 界的 自我调节 能力时, 自 然 界就会 向人 类展示 它的 们不能为了我们这一代人 的贪婪 和享乐, 无限制地挥 霍掉我们子 孙后代 威 力。 因此 ,“ 我 们不要过 分 陶醉 于我们 对 自 然 界的胜 利 … ・ ・ 对 于每一 用来满足他们的健 康生存基本需 要的 自 然资 源, 而应 当节约 自 然 资源 , 次 这样 的胜利 , 自然界都报 复了我们” 。 面对自 然 界的 “ 报 复” , 人类不 把我们的生产和消 费限制 在满足我们健 康生存需要的 限度 内, 以便使人 得 不重新反省 自己同自 然 的关系问题 , 人是 自 然的 “ 奴隶 ” , 还是 自 然 的 类这个物种能 在地球上持 续地生存下去 “ 主 ’ ?我认为 , 人与 自然之 间具有~种一损俱 损, 一荣俱 荣的关系, 人类要想在新 的世纪 里与大 自 然 和睦共处 , 共生共荣 , 就 必须积极 因此人与 自然必 须协 同进化 , 互利 共生 。 只有 这样 , 大自 然 才会给人类 主动地 对大 自 然投 以伦理关 爱, 关 爱一切有生命 的价值 , 珍 惜资 源 , 节
义上 讲 , 它是 自然向 人 类射 出的 一 支冷 箭 , 是人 类长期 非理 性行 为的必 然结
二 、“ 天有 行 常 ” , 人 的活 动 不能 违背 自然生 态 的运行 规律
儒 家深 刻地洞 悉到万物 之 间存 在着 内在 的本 质的必然联 的意志为转移。 因此 , 要达 到天、 地、 人
除了 人们必须 主动地 积极 地认识 自 然 规律以外 , 还必须 以 果。 这 些危机告诫 我们 , 及时吸 取 经验教训 , 消解发展 与环 境之 间的尖锐 的和谐共 处 , 冲突 , 从 而 找 出一 条真 正 的人 与 自然和 谐 发展 之 路 。 遵循 客观规律 为前 提。 如果忽视或失去遵 循客观规律这个前提 , 那么必
【 关键 词】天人合一; 和谐共处; 仁民爱物
将动 摇人类 自 身生存 的基础 , 危及人类 自 身的生存和发展 。 然而 , 自 农 业
革命 以来 , 随 着生产力的发 展, 人类 改造 自然的能 力急剧增强 , 也激 发
当前 , 随着高 科技 的飞速发 展, 人类改 造 自 然 的能力不 断增强 。 然 了 ‘ ‘ 人类 中心主义” 思想 的产生和 膨胀 , 致使人类误以 为 自 己是 自然的主 而, 人们一方面在享受高 科技 所带来 的舒适 生活的 同时, 另~方面却变 人, 进而 以主宰者的身份凌 驾于自然之上 , 对自 然的 “ 征伐” 与“ 改造” 然 的承受范 围。 面对 严酷 的现实 , 我们 必须认 真反思 , 重 本加 厉地 破坏着人类赖 以生存 的自然环境 。 世界上每天 发生的事情都 另 大大 超出了 自 人如 此地 触 目惊心 : 每 天都有 成百上 千种 动植物从 地球 上 灭绝或 正濒 新认识 人类与 自 然 生态之 间的关系, 充分 遵循 自然规律 , 摒 弃人类 中心 临 灭绝 , 每天都 有成千上万顷 良田变成 沙漠 , 森林 面积 一天天 减少, 空 主义, 以生态 伦理智慧 来指导 我们 的行为, 走与自然和谐发展之 路。 气 中的有毒 物质越 来越 多, 城 市里已经看不到 蓝天与阳光 , 生命 中最需 三 、“ 仁 民而爱 物 ” , 充分 珍 惜 自然 资源 的 东西一 ~水 , 已经被 严重污 染, 我们 的食物里 充满了化 学药 品, 地球 儒家 把整 个 自然界看作 是一 个统一 的生命 系统 , 既体现 了利 用和 对1 4 益巨增 的人 口的承载 容量 已接 近临界点… ・ - 为什么会出现 如此惊人 改造 自然的实 践理性 , 又体现了保 护 自 然 的道德精神 。 他们主张 尊重爱 的现 象? 假如我们从 理性的高度 来审视这一系列 自 然现 象, 问题就 不难 理解了 。 社会生 产力的迅猛 发展 , 给 我们带 来了巨大 实惠 , 这本是 一件 好事 , 但这 很容 易造 成人们 的物欲 膨胀 , 再加 上长期受 西方文化 ‘ 1 人类 中心说” 的 影响 , 驱使人们 片面地视 自 然 为任意索 取的对 象 , 过高地 强 调 自己是 自然界 的 主人 , 忘记了 自己也是 自然界 的一 部分, 机 械地 把人 护一切动物 、 植物和 自 然产物 , 充分珍惜 自 然 资源。 在儒家看来, 人类要 想子孙万代 永享太平, 持续 发展繁 荣 , 就 必须保 护好 自然资源 , 珍 惜和 节约资 源。 既然人与 自然是相互 依存、 共 生共 荣的关 系, 人类就 应该像
“ 天人合一” 思想的当代价值
王 爱军
辽宁石化职业技术学院 辽宁锦州
才 能实现 人与 自 然 的和谐与共 生 , 才能建 立和谐 社会 , 实 I 摘要】当今世界 , 人 类既享受到现代科技革命给我们带来的文明发 自然的 关系, 展, 同时也切身地 感受到其给我们带来的一系列负面影响。 特别是生态的 现人类 的可持续发 展。 急剧 恶化和环境 的严重破坏 给我们带来的深重 灾难, 给我们 的未来和后代 带来液重的生活阴影。 而这些不仅仅是单纯的、 孤 立的瘟疫灾难。 从一定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