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聚类分析
人员素质测评理论与方法章习题(全)
第一章练习题一、名词解释人员素质测评;素质(广义)二、填空题(可出选择题)1.素质包括以下三大类: 、、;2.心理素质包括: 与;3.人员素质测评的方法包括: 、、、;4.人员素质测评的主体包括:、 ;5.心理测量测查的对象具有、、等特点;6.人员素质测评的对象是及;7.人才测评的三个功能是、、;8.人才测评的作用包括对和对所起的作用;9.人才测评对组织所起的作用包括、、;10.人才测评对个人所起的作用包括、、。
三、简答题1.阐述评价(评定)与测量的联系与区别?2.简述人员素质测评的特点?3.简述人员素质测评与人才素质测评的联系与区别?第二章练习题一、名词解释察举;九品中正制;科举制二、填空题1.中国古代人才选拔制度包括:、、;2.察举制度用来测评人才的方法有许多,仅两汉就有常科:、、、四行,后来规定岁举的科目以、为主;3.九品中正制,又称,是的一种选拔人才的举官制度;4.九品中正制中选拔人才的标准有三:、、;5.科举制是以后历代封建王朝常常采用的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6.科举制度考试有、、三级;7.唐代科举从种类上讲只有和两种;8.三国时魏人所著的《人物志》对人才测评作了较为系统完整的论述;9.春秋时期,就对人的“才能”的观点加以了论述;10.战国时期,提出了“察能予官”,“以德就列”的原则;11.战国时期的把“德才”标准具体化为忠诚、谨慎、才能、智力、信用、廉洁、节守、仪态、行为等指标;12.古代人才测评用、、、以判断人才;13.我国古代使用的测评技术有、、;14.纸笔测验的典型形式有、、、;15.《吕氏春秋》提出了对内用“”,对外用“”的方法识别人才;16.实践鉴别法的核心是根据“”来作为选拔衡量使用人才的标准;17.文官考绩因素包括10项:、、、、、、、、、;18.文官接受培训的形式有、、、、、等;19.西方现代人才测评思想与技术发端于,开始于,最初源于教育实践中的需要;20.19世纪80年代至20世纪前10年,西方心理测验逐渐兴起,最有名的是测量智商的,这一量表是世界上第一个标准化的心理测验,由法国心理学家和医生于年提出,被称为是心理测验的鼻祖;21.美国最著名的比奈西蒙量表修订本是斯坦福大学教授在年指导修订的,即著名的量表;22.美国学者斯特朗于1927年编制出版的世界上第一个职业兴趣测验“”;23.“评价中心”技术综合运用了、和,使测评效果比原来更加可靠和有效;三、简答题1.试述察举制、九品中正制和科举制的特点?2.试述古代人才测评机制的缺点?第三章练习题一、名词解释职业;地位;角色;工作角色;二、填空题1.个人素质差异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个性差异,如、和及其组合;二是个体的差异,如、、、、及等;2.以人员配置所凭借的方法为标准,大致可将人员配置原型划分为和;3.人员配置的经验原型的主要特征是和;4.以经验原型为指导进行人员配置,一般采用两种方法:一是,二是;5.在经验原型中, 、是人员配置的核心;6.人员配置的测评原型最显著的两大特征是和;7.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心理学教授约翰·霍莱特认为人的个性素质基本类型有六种:、、、、、;8.人员素质测评的必要条件是、与的客观存在,充分条件是对个体素质与的探索;9.、、三大主指标及其数十个子指标,是当前比较流行的人员素质测评指标体系;10.职业能力测试子指标包括、、;11.职业人格子指标包括、、、;12.职业兴趣子指标包括、、、;13.人员素质测评应向与的方向发展,应把人员素质测评作为一种重要手段贯穿于整个的组织管理过程之中;14.借助,可以充分发挥素质测评在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中的优化作用;15.行为管理科学启示我们,通过素质测评对个体差异的揭示,按;按;16.著名的心理学家马斯洛理论把需求分成、、、、五类;17.提高人员素质测评效用的六大原则:、、、、、;18.人员素质测评的八个主要原则是: 、、、、、、、;19.人员素质测评的主要理论依据有、、等学科的知识;20.个性心理品质中的能力特征的两个方面是指和;21.人员素质测评所使用的各类人员的素质量表,是由、、、、五个方面的素质组成的一个复杂的系统,它包括分系统、分系统、分系统、分系统、分系统等;22.模糊数学被广泛应用于、、、等具有模糊现象的学科中;23.1965年美国控制论专家、加利福尼亚大学教授,对大量不确切现象进行了认真的分析,提出了原理;24.查德的模糊集合论原理用二句话概括就是、;25.查德借助经典数学这一工具,创立了用来定量表示模糊概念的模糊数学;26.当刺激情景是以文字或图形设计呈现时,测评即是形式;当刺激情景是经过精心设计,且以面对面的问答或谈话形式出现时,测评则是形式;当各种刺激情景是以自然的实际情形出现时,测评则是形式;三、简答题2.简述人员配置的经验原型的弊端?3.简述人员配置的测评原型与经验原型相比的优势表现在哪几个方面?6.简述素质测评待解决的几个问题?10.为了控制施测者主观性的消极影响,一般采取哪些方法?第四章练习题一、名词解释职业适应性测评的定义、内容;职业能力测评的定义、内容、领导人才测评的定义、内容、管理人才测评的定义、内容、科技人才测评的定义、内容.二、填空题10.选拔性测评是一种以为目的的测评,具有、、特点等;11.配置性测评以为目的,具有、、、等特点;12.人力资源最佳发挥状态的前提是、、、、;13.开发性测评也可以称为,以为目的,具有、、等特点;14.考核性测评又称,以为目的,具有、、、等特点;15.诊断性测评以为目的,具有、等特点;16.企业的人才测评针对不同的对象和目的,包括、、、、五种人员素质测评类型;17.职业适应性测评包括、、;18.生活特性测评包括、、、四个方面的测评;19.需求测评的五个维度是、、、、;20.需求测评一般采取的方式,其编制的量表包括5个方面,答案从到共7个分值;21.需求测评一般适用于、,一般不适用于。
统计学题库
第五、六、七章:抽样推断1.总体分布、样本分布、抽样分布总体分布:总体中各个数据的分布样本分布:样本中各个数据的分布抽样分布:样本统计量的概率分布总体的分布通过直方图观察,但一般不可能得到所有的数据,也就不能直接观察到总体分布。
只要知道总体的分布类型和反映总体分布特征的参数就能够满足需要。
样本分布也称为经验分布,样本来源于总体,会包含总体的信息和特征,特别当样本容量较大时,样本的分布会很接近总体分布,但样本是随机抽取的,一般与总体分布有一定差异。
抽样分布是说明样本分布特征的统计量的分布,对它的理解是建立在反复抽样的基础上,样本是随机抽取的,不同的样本会有不同的统计量值,一个总体可以有很多个不同的样本,这样一个统计量就会有很多不同的取值,这些不同值的分布就是抽样分布。
由于在实践中对于同一总体我们不会反复抽取很多样本,因此,抽样分布一般不能直接观察到,仅是一种理论分布。
抽样分布揭示了样本统计量与总体参数的内在联系,为统计推断提供了理论基础。
2.总体单位与抽样单位、样本容量与样本可能数目3.统计量、总体参数及统计量的标准化统计量是样本数据的函数,在实际抽样之前,由于是样本随机的,统计量也是随机的,但在抽取样本之后,样本已经确定,统计量也就是确定的,不包含任何未知变量。
总体参数是说明统计总体的数据特征值,一般是确定但未知的,是待估计的。
统计量的标准化是统计推断的必要过程,是将具体的统计量转化为已知分布的统计量,转化以后就可以确定一定区间的概率。
4.统计误差、抽样误差、抽样标准误差与抽样边际误差统计误差是统计调查得到的值与客观实际值之间的差异。
包括抽样误差和非抽样误差。
非抽样误差又称工作误差或调查误差,是指调查登记过程中由于登记、过录、计算等原因引起的误差。
在全面调查和非全面调查中都有可能存在。
抽样误差也称为随机误差,是指在坚持了随机抽样的情况下,由于样本的随机性造成样本统计量与总体参数的差异。
样本是随机的,样本的统计量也是随机的,而总体参数是唯一的,因而抽样误差也是随机的。
spss统计答案12章
刘杰【1】以10名运动员的三项测试数据为例,预计按姿势分为蝶泳、仰泳、蛙泳、自由泳四类。
此是对10个案例进行聚类,利用快速聚类法并且按计划聚为4类。
【2】利用轿车的数据,利用曲线回归来估计车重对油耗的影响,并写出最好的模型;【3】习题1,同样的数据,建立一个种子文件,分别以4、6、8为类中心,进行快速聚类。
【4】2006年全国主要城市空气质量的指标,X1 X2 X3 X4,利用快速聚类法对全国主要城市分成3类,并进行评价总结。
【5】我国35个城市2003年主要经济指标,利用层次聚类方法进行聚类和差异性分析,写出聚类结论和评价。
【6】一组有关啤酒成分和价格的数据,自己选择合适的变量对啤酒进行分类,并写出结论。
【7】利用数据对汽车进行探索式的分类,可以采用自动的两步聚类分析完成。
【8】2006年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和家庭人均消费情况的数据,分析不同变量在各类别中的重要性,以及各类别的收入支出特征。
【9】美国22个公共团体的数据。
尝试用两阶段聚类,并分析分类企业的属性。
1.以10名运动员的三项测试数据为例,预计按姿势分为蝶泳、仰泳、蛙泳、自由泳四类。
此是对10个案例进行聚类,利用快速聚类法并且按计划聚为4类GETFILE='C:\Documents and Settings\Administrator\桌面\第12章练习题目\data12-01.sav'.DATASET NAME 数据集1 WINDOW=FRONT.QUICK CLUSTER x1 x2 x3/MISSING=LISTWISE/CRITERIA=CLUSTER(4) MXITER(10) CONVERGE(0)/METHOD=KMEANS(NOUPDATE)/SAVE CLUSTER DISTANCE/PRINT ID(no) INITIAL ANOVA.快速聚类附注创建的输出27-5月-2016 15时17分12秒注释输入数据C:\Documents andSettings\Administrator\桌面\第12章练习题目\data12-01.sav活动的数据集数据集1过滤器<none>权重<none>拆分文件<none>工作数据文件中的 N 行10缺失值处理对缺失的定义用户定义的缺失值将作为缺失处理。
第12章 聚类分析 _Stata统计分析与应用PPT
Page 8
STATA从入门到精通
层次聚类 (合并法)
将每一个样本作为一类,如果是k个样本就分k成类 按照某种方法度量样本之间的距离,并将距离最近的两
个样本合并为一个类别,从而形成了k-1个类别 再计算出新产生的类别与其他各类别之间的距离,并将
距离最近的两个类别合并为一类。这时,如果类别的个 数仍然大于1,则继续重复这一步,直到所有的类别都合 并成一类为止 总是先把离得最近的两个类进行合并 合并越晚的类,距离越远 事先并不会指定最后要分成多少类,而是把所有可
按照样本对多个变量进行分类,则称为R型聚类 按照不同地区的样本数据对多个经济变量进行分类
两种聚类没有什么本质区别,实际中人们更感兴趣的通 常是根据变量对样本进行分类(Q型聚类)
Page 4
STATA从入门到精通
什么是聚类分析? (按什么分类)
按对象的“相似”程度分类 根据样本的观测数据测度变量之间的相似性程度可以使
Page 14
STATA从入门到精通
K-均值聚类 (步骤)
第5步:重复第4步,直到满足终止聚类条件为止 迭代次数达到研究者事先指定的最大迭代次数 新确定的聚类中心点与上一次迭代形成的中心点的 最大偏移量小于指定的量
K-均值聚类法是根据事先确定的K个类别反复迭代直到把 每个样本分到指定的里类别中。类别数目的确定具有一 定的主主观性,究竟分多少类合适,需要研究者对研究 问题的了解程度、相关知识和经验
STATA 从入门到精通
第12章 聚类分析
Page 2
STATA从入门到精通
Page 3
STATA从入门到精通
什么是聚类分析? (两种分类方式)
聚类分析的“对象”可以是所观察的多个样量对所观察的样本进行分类称为Q型聚类 按照多项经济指标(变量)对不同的地区(样本)进行 分类
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教案(西南大学)
《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教案
《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教案(章节备课)
《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教案(章节备课)
《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教案(章节备课)
《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教案(章节备课)
《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教案(章节备课)
《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教案(章节备课)
《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教案(章节备课)
《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教案(章节备课)
《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教案(章节备课)
《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教案(章节备课)
《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教案(章节备课)
《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教案(章节备课)
《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教案(章节备课)
《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教案(章节备课)
《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教案(章节备课)
《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教案(章节备课)。
新课标高中数学教材目录大全
新课标高中数学教材目录大全新课标人教A版必修一第一章集合与函数的概念1.1 集合1.2 函数及其表示1.3 函数的基本性质本章小结与复习第二章基本初等函数(I)2.1 指数函数2.2 对数函数2.3 幂函数本章小结与复习第三章函数的应用3.1 函数与方程3.2 函数模型及其应用本章小结与复习必修二第一章空间几何体1.1 空间几何体的结构1.2 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和直观图1.3 空间几何体的表面积与体积本章小结与复习第二章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2.1 空间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2.2 直线、平面平行的判定及其性.2.3 直线、平面垂直的判定及其性.本章小结与复习第三章直线与方程3.1 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3.2 直线的方程3.3 直线的交点坐标与距离公式本章小结与复习第四章圆与方程4.1 圆的方程4.2 直线、圆的位置关系4.3 空间直角坐标系本章小结与复习必修三第一章算法初步1.1 算法与程序框图1.2 基本算法语句1.3 算法案例本章小结与复习第二章统计2.1 随机抽样2.2 用样本估计总体2.3 变量间的相关关系本章小结与复习第三章概率3.1 随机事件的概率3.2 古典概型3.3 几何概型本章小结与复习必修四第一章三角函数1.1 任意角和弧度制1.2 任意角的三角函数1.3 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1.4 三角函数的图象与性质1.5 函数y=Asin(ωx+ϕ)的图象1.6 三角函数模型的简单应用本章小结与复习第二章平面向量2.1 平面向量的实际背景及基本概.2.2 平面向量的线性运算2.3 平面向量的基本定理及坐标表.2.4 平面向量的数量积2.5 平面向量应用举例本章小结与复习第三章三角恒等变换3.1 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和正.3.2 简单的三角恒等变换本章小结与复习必修五第一章解三角形1.1 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1.2 应用举例1.3 实习作业本章小结与复习第二章数列2.1 数列的概念与简单表示法2.2 等差数列2.3 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2.4 等比数列2.5 等比数列前n项和本章小结与复习第三章不等式3.1 不等关系与不等式3.2 一元二次不等式及其解法3.3 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与简单的.3.4 基本不等式ab≤2ba+(a≥0,b≥0)本章小结与复习选修1——1第一章常用逻辑用语1.1 命题及其关系1.2 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1.3 简单的逻辑联结词1.4 全称量词与存在量词本章小结与复习第二章圆锥曲线与方程2.1 椭圆2.2 双曲线2.3 抛物线本章小结与复习第三章导数及其应用3.1 变化率与导数3.2 导数的计算3.3 导数在研究函数中的应用3.4 生活中的优化问题举例本章小结与复习选修1——2第一章统计案例1.1回归分析的基本思想及其初步.1.2 独立性检验的基本思想及其初.本章小结与复习第二章推理与证明2.1 合情推理与演绎证明2.2 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本章小结与复习第三章数系的扩充与复数的引入3.1 数系的扩充和复数的概念3.2 复数代数形式的四则运算本章小结与复习第四章框图4.1 流程图4.2 结构图本章小结与复习综合复习与测试选修2——1第一章常用逻辑用语1.1命题及其关系1.2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1.3简单的逻辑联结词1.4全称量词与存在量词本章小结与复习第二章圆锥曲线与方程2.1曲线与方程2.2椭圆2.3双曲线2.4抛物线本章小结与复习第三章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3.1空间向量及其运算3.2立体几何中的向量方法本章小结与复习选修2——2第一章导数及其应用1.1变化率与导数1.2导数的计算1.3导数在研究函数中的应用1.4生活中的优化问题举例1.5定积分的概念1.6微积分基本定理1.7定积分的简单应用本章小结与复习第二章推理与证明2.1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2.2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2.3数学归纳法本章小结与复习第三章数系的扩充与复数的引入3.1数系的扩充和复数的概念3.2复数代数形式的四则运算本章小结与复习选修2——3第一章计数原理1.1分类加法计数原理与分步乘法计.1.2排列与组合1.3二项式定理本章小结与复习第二章随机变量及其分布2.1离散型随机变量及其分布列2.2二项分布及其应用2.3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均值与方差2.4正态分布本章小结与复习第三章统计案例3.1回归分析的基本思想及其初步应.3.2独立性检验的基本思想及其初步.本章小结与复习新课标人教B版必修一第一章集合1.1 集合与集合的表示方法1.2 集合之间的关系与运算本章小结与复习第二章函数2.1 函数2.2 一次函数和二次函数2.3 函数的应用(I)2.4 函数与方程本章小结与复习第三章基本初等函数(I)3.1 指数与指数函数3.2 对数与对数函数3.3 幂函数3.4 函数的应用(II)本章小结与复习必修二第一章立体几何初步1.1 空间几何体1.2 点、线、面之间的位置关系本章小结与复习第二章平面解析几何初步2.1 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基本公式2.2 直线方程2.3 圆的方程2.4 空间直角坐标系本章小结与复习必修三第一章算法初步1.1 算法与程序框图1.2 基本算法语句1.3 中国古代数学中的算法案例本章小结与复习第二章统计2.1 随机抽样2.2 用样本估计总体2.3 变量的相关性本章小结与复习第三章概率3.1 随机现象3.2 古典概型3.3 随机数的含义与应用3.4 概率的应用本章小结与复习必修四第一章基本初等函数(Ⅱ)1.1 任意角的概念与弧度制1.2 任意角的三角函数1.3 三角函数的图象与性质本章小结与复习第二章平面向量2.1 向量的线性运算2.2 向量的分解与向量的坐标运算2.3 平面向量的数量积2.4 向量的应用本章小结与复习第三章三角恒等变换3.1 和角公式3.2 倍角公式和半角公式3.3 三角函数的积化和差与和差化.本章小结与复习必修五第一章解斜角三角形1.1 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1.2 应用举例本章小结与复习第二章数列2.1 数列2.2 等差数列2.3 等比数列本章小结与复习第三章不等式3.1 不等关系与不等式3.2 均值不等式3.3 一元二次不等式及其解法3.4 不等式的实际应用3.5 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与简单线.本章小结与复习选修1——1第一章常用逻辑用语1.1 命题与量词1.2 基本逻辑联结词1.3 充分条件、必要条件与命题的.本章小结与复习第二章圆锥曲线与方程2.1 椭圆2.2 双曲线2.3 抛物线本章小结与复习第三章导数及其应用3.1 导数3.2 导数的运算3.3 导数的应用本章小结与复习选修1——2第一章统计案例,1.1独立性检验1.2回归分析本章小结与复习第二章推理与证明,2.1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2.2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本章小结与复习第三章数系的扩充与复数的引入,3.1数系的扩充与复数的引入3.2复数的运算第四章框图,4.1流程图4.2结构图本章小结与复习选修2——1第一章常用逻辑用语1.1 命题与量词1.2 基本逻辑联结词1.3 充分条件、必要条件与命题的.本章小结与复习第二章圆锥曲线与方程2.1 曲线与方程2.2 椭圆2.3 双曲线2.4 抛物线2.5 直线与圆锥曲线本章小结与复习第三章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3.1 空间向量及其运算3.2 空间向量在立体几何中的应用本章小结与复习选修2——2第一章导数及其应用1.1 导数1.2 导数的运算1.3 导数的应用1.4 定积分与微积分基本定理本章小结与复习第二章推理与证明2.1 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2.2 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2.3 数学归纳法本章小结与复习第三章数系的扩充与复数3.1 数系的扩充与复数的概念3.2 复数的运算本章小结与复习选修2——3第一章计数原理1.1 基本计数原理1.2 排列与组合1.3 二项式定理本章小结与复习第二章概率2.1 离散型随机变量及其分布列2.2 条件概率与事件的独立性2.3 随机变量的数学特征2.4 正态分布本章小结与复习第三章统计案例3.1 独立性检验3.2 回归分析本章小结与复习北师大版必修一第一章集合1.1 集合的含义与表示1.2 集合的基本关系1.3 集合的基本运算本章小结与复习第二章函数2.1 生活中的变量关系2.2 对函数的进一步认识2.3 函数的单调性2.4 二次函数性质的再研究2.5 简单的幂函数本章小结与复习第三章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3.1 正整数指数函数3.2 指数概念的扩充3.3 指数函数3.4 对数3.5 对数函数3.6 指数函数、幂函数、对数函数.本章小结与复习第四章函数应用4.1 函数与方程4.2 实际问题的函数建模本章小结与复习必修二第一章立体几何初步1.1 简单几何体1.2 三视图1.3 直观图1.4 空间图形的基本关系与公理1.5 平行关系1.6 垂直关系1.7 简单几何体的面积和体积1.8 面积公式和体积公式的简单应用本章小结与复习第二章解析几何初步2.1 直线与直线的方程2.2 圆的圆的方程2.3 空间直角坐标系本章小结与复习必修三第一章统计1.1 统计活动:随机选取数字1.2 从普查到抽样1.3 抽样方法1.4 统计图表1.5 数据的数字特征1.6 用样本估计总体1.7 统计活动:结婚年龄的变化1.8 相关性1.9 最小二乘估计本章小结与复习第二章算法初步2.1 算法的基本思想2.2 算法的基本结构及设计2.3 排序问题2.4 几种基本语句本章小结与复习第三章概率3.1 随机事件的概率3.2 古典概型3.3 模拟方法--概率的应用本章小结与复习必修四第一章三角函数1.1 周期现象与周期函数1.2 角的概念的推广1.3 弦度制1.4 正弦函数1.5 余弦函数1.6 正切函数1.7 函数的图像1.8 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本章小结与复习第二章平面向量2.1 从位移、速度、力到向量2.2 从位移的合成到向量的加法2.3 从速度的倍数到数乘向量2.4 平面向量的坐标2.5 从力做的功到向量的数量积2.6 平面向量数量积的坐标表示2.7 向量应用举例本章小结与复习第三章三角恒等变形3.1 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3.2 二倍角的正弦、余弦和正切3.3 半角的三角函数3.4 三角函数的和差化积与积化和.3.5 三角函数的简单应用本章小结与复习必修五第一章数列1.1 数列1.2 等差数列1.3 等比数列1.4 数列在日常经济生活中的应用本章小结与复习第二章解三角形2.1 正弦定理与余弦定理2.2 三角形中的几何计算2.3 解三角形的实际应用举例本章小结与复习第三章不等式3.1 不等关系3.2 一元二次不等式3.3 基本不等式3.4 简单线性规划本章小结与复习选修1——1第一章常用逻辑用语1.1 命题1.2 充分条件必要条件1.3 全称量词与存在量词1.4 逻辑联结词“且”或“非”本章小结与复习第二章圆柱曲线与方程2.1 椭圆2.2 抛物线2.3双曲线本章小结与复习第三章变化率与导数3.1 变化的快慢与变化率3.2 导数的概念及其几何意义3.3 计数导数3.4 导数的四则运算法则本章小结与复习第四章导数应用4.1 函数的单调性与极值4.2 导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本章小结与复习选修1——2第一章统计案例1.1 回归分析1.2 独立性检验本章小结与复习第二章框图2.1 流程图2.2 结构图本章小结与复习第三章推理与证明3.1 归纳与类比3.2 数学证明3.3 综合法与分析法3.4 反证法本章小结与复习第四章数系的扩充与复数的引入4.1 数系的扩充与复数的引入4.2 复数的四则运算本章小结与复习选修2——1第一章常用逻辑用语1.1 命题1.2 充分条件必要条件1.3 全称量词与存在量词1.4 逻辑联结词“且”或“非”.本章小结与复习第二章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2.1 从平面向量到到空间向量2.2 空间向量的运算2.3 向量的坐标表表示和空间向量.2.4 用向量讨论垂直与平行2.5 夹角的计算2.6 距离的计算本章小结与复习第三章圆锥曲线与方程3.1 椭圆3.2 抛物线3.3 双曲线3.4 曲线与方程本章小结与复习选修2——2第一章推理与证明1.1 归纳与类比1.2 综合法与分析法1.3 反证法1.4 数学归纳法本章小结与复习第二章变化率与导数2.1 变换的快慢与变化率2.2 导数的概念及其几何意义2.3 计数导数2.4 导数的四则运算法则2.5 简单复合函数的求导法则本章小结与复习第三章导数应用3.1 函数的单调性与极值3.2 导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本章小结与复习第四章定积分4.1 定积分的概念4.2 微积分基本定理4.3 定积分的简单应用本章小结与复习第五章数系的扩充与复数的引入5.1 数系的扩充与复数的引入5.2 复数的四则运算法则本章小结与复习苏教版必修一第一章集合1.1 集合的含义及其表示1.2 子集、全集、补集1.3 交集、并集第二章函数概念与基本初等函数I2.1 函数的概念和图像2.2 指数函数2.3 对数函数2.4 幂函数2.5 函数与方程2.6 函数模型及其应用必修二第一章立体几何初步1.1 空间几何体1.2 点、线、面之间的位置关系1.3 空间几何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第二章平面解析几何初步2.1 直线与方程2.2 圆与方程2.3 空间直角坐标系必修三第一章算法初步1.1 算法的含义1.2 流程图1.3 基本算法语句1.4 算法案例第二章统计2.1 抽样方法2.2 总体分布的估计2.3 总体特征数的估计2.4 线性回归方程第三章概率3.1 随机事件及其概率3.2 古典概型3.3 几何概型3.4 互斥事件必修四第一章三角函数1.1 任意角、弧度1.2 任意角的三角函数1.3 三角函数的图象与性质第二章平面向量2.1 向量的概念与表示2.2 向量的线性运算2.3 向量的坐标表示2.4 向量的数量积2.5 向量的应用第三章三角恒等变换3.1 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3.2 二倍角的三角函数3.3 几个三角恒等式必修五第一章解三角形1.1 正弦定理1.2 余弦定理1.3 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的应用第二章数列2.1 数列2.2 等差数列2.3 等比数列第三章不等式3.1 不等关系3.2 一元二次不等式3.3 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与简单线性.3.4 基本不等式ab≤2ba(a≥0,b≥0)选修1——1第1章常用逻辑用语1.1命题及其关系1.2简单的逻辑联结词1.3全称量词与存在量词本章小结与复习第2章圆锥曲线与方程2.1圆锥曲线2.2椭圆2.3双曲线2.4抛物线2.5圆锥曲线与方程本章小结与复习第3章导数及其应用3.1导数的概念3.2导数的运算3.3导数在研究函数中的应用3.4导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本章小结与复习选修1——2第1章统计案例1.1假设检验1.2独立性检验1.3线性回归分析1.4聚类分析本章小结与复习第2章推理与证明2.1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2.2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2.3公理化思想本章小结与复习第3章数系的扩充与复数的引入3.1数系的扩充3.2复数的四则运算3.3复数的几何意义本章小结与复习第4章框图4.1流程图4.2结构图本章小结与复习选修2——1第1章常用逻辑用语1.1命题及其关系1.2简单的逻辑连接词1.3全称量词与存在量词本章小结与复习第2章圆锥曲线与方程2.1圆锥曲线2.2椭圆2.3双曲线2.4抛物线2.5圆锥曲线的统一定义2.6曲线与方程本章小结与复习第3章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3.1空间向量及其运算3.2空间向量的应用本章小结与复习选修2——2第一章导数及其应用1.1导数的概念1.2导数的运算1.3导数在研究函数中的应用1.4导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1.5定积分本章小结与复习第二章推理与证明2.1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2.2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2.3数学归纳法本章小结与复习第三章数系的扩充与复数的引入3.1数系的扩充3.2复数的四则运算3.3复数的几何意义本章小结与复习选修2——3第一章计数原理1.1两个基本原理1.2排列1.3组合1.4计数应用题1.5二项式定理本章小结与复习第二章概率2.1随机变量及其概率分布2.2超几何分布2.3独立性2.4二项分布2.5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均值与方差2.6正态分布本章小结与复习第三章统计案例3.1独立性检验3.2回归分析本章小结与复习湘教版必修一第一章集合与函数1.1 集合1.2 函数的概念和性质本章小结与复习第二章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和幂函数2.1 指数函数2.2 对数函数2.3 幂函数本章小结与复习必修二第三章三角函数3.1 弧度制与任意角3.2 任意角的三角函数3.3 三角函数的图象与性质3.4 函数y=Asin(ωx+ϕ)的图象与性质本章小结与复习第四章向量4.1 什么是向量4.2 向量的加法4.3 向量与实数相乘4.4 向量的分解与坐标表示4.5 向量的数量积4.6 向量的应用本章小结与复习第五章三角恒等变换5.1 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5.2 二倍角的三角函数5.3 简单的三角恒等变换本章小结与复习必修三第六章立体几何初步6.1 空间的几何体6.2 空间的直线与平面本章小结与复习第七章解析几何初步7.1 解析几何初步7.2 直线的方程7.3 圆与方程7.4 几何问题的代数解法7.5 空间直角坐标系本章小结与复习必修四第八章解三角形8.1 正弦定理8.2 余弦定理8.3 解三角形的应用举例本章小结与复习第九章数列9.1 数列的概念9.2 等差数列9.3 等比数列9.4 分期付款问题中的有关计算本章小结与复习第十章不等式10.1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10.2 一元二次不等式10.3 基本不等式及其应用10.4 简单线性规划本章小结与复习必修五第十一章算法初步11.1 算法概念和例子11.2 程序框图的结构11.3 基本的算法语句本章小结与复习第十二章统计初步12.1 随机抽样12.2 数据表示和特征提取12.3 用样本估计总体12.4 变量的相关性本章小结与复习第十三章概率13.1 概率的意义13.2 互斥事件的概率加法公式13.3 古典概型13.4 随机数与几何概型本章小结与复习选修1——1第一章常用逻辑用语1.1 命题的概念和例子1.2 简单的逻辑联结词本章小结与复习第二章圆锥曲线与方程2.1 椭圆2.2 双曲线2.3 抛物线2.4 圆锥曲线的应用本章小结与复习第三章导数及其应用3.1 导数概念3.2 导数的运算3.3 导数在研究函数的应用3.4 生活中的优化问题举例本章小结与复习选修1——2第四章点数统计案例4.1 随机对照实验案例4.2 事件的独立性4.3 列联表独立性分析案例4.4 一员线性回归案例本章小结与复习第五章推理与证明5.1 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5.2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本章小结与复习第六章框图6.1 知识结构图6.2 工序流程图6.3 程序框图本章小结与复习第七章数系的扩充与复数7.1 解方程与数系的扩充7.2 复数的概念7.3 复数的四则运算7.4 副数的几何表示本章小结与复习选修2——1第一章常用逻辑用语1.1 命题及其关系1.2 简单逻辑联结词本章小结与复习第二章圆锥曲线与方程2.1 椭圆2.2 双曲线2.3 抛物线2.4 圆锥曲线的应用2.5 曲线与方程本章小结与复习第三章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3.1 尝试用向量处理空间图形3.2 空间中向量的概念和运算3.3 空间向量的坐标3.4 直线的方向向量3.5 直线与平面的垂直关系3.6 平面的法向量3.7 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所成.3.8 点到平面的距离3.9 共面与平行本章小结与复习选修2——2第四章导数及其应用4.1 导数概念4.2 导数的运算4.3 导数在研究函数中的应用4.4 生活中的优化问题举例4.5 定积分与微积分基本定理本章小结与复习第五章数系的扩充与复数5.1 解方程与数系的扩充5.2 复数的概念5.3 复数的四则运算5.4 复数的几何表示本章小结与复习第六章推理与证明6.1 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6.2 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6.3 数系归纳法本章小结与复习选修2——3第七章计数原理7.1 两个计数原理7.2 排列7.3 组合7.4 二项式定理本章小结与复习第八章统计与概率8.1 随机对照试验8.2 概率8.3 正态分布曲线8.4 列联表独立性分析案例8.5 一元线性回归案例本章小结与复习高中沪教版高一上册第一章集合和命题1.1 集合1.2 四种命题的形式1.3 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本章小结与复习第二章不等式2.1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2.2 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2.3 其他不等式的解法2.4 基本不等式及其运用2.5 不等式的证明本章小结与复习第三章函数的基本性质3.1函数的概念3.2函数关系的建立3.3函数的运算3.4函数的基本性质本章小结与复习第四章幂函数、指函数和对数函数4.1 幂函数的性质和对数函数4.2 指数函数的图像与性质本章小结与复习高一下册第四章幂函数、指函数和对数函数4.1 对数4.2 反函数4.3 对数函数4.4 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本章小结与复习第五章三角比5.1 任意角的三角比5.2 三角恒等式5.3 解斜三角形本章小结与复习第六章三角函数6.1 三角函数的图像与性质6.1 反三角函数与最简三角方程本章小结与复习高二上册第七章数列与数学归纳法7.1 数列7.2 数学归纳法7.3 数列的极限本章小结与复习第八章平面向量的坐标表示8.1向量的坐标表示及其运算8.2向量的数量积8.3平面向量的分解定理8.4向量的应用本章小结与复习第九章矩阵和行列式初步9.1 矩阵9.2 行列式本章小结与复习第十章算法初步10.1算法的概念10.2程序框图本章小结与复习高二下册第十一章坐标平面上的直线11.1直线的方程11.2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11.3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11.4点到直线的距离本章小结与复习第十二章圆锥曲线12.1曲线和方程12.2圆的方程12.3椭圆的标准方程12.4椭圆的性质12.5双曲线的标准方程12.6双曲线的性质12.7抛物线的标准方程12.8抛物线的方程本章小结与复习第十三章复数13.1复数的概念13.2复数的坐标表示13.3复数的加法与减法13.4复数的乘法与除法13.5复数的平方根与立方根13.6实系数一元二次方程本章小结与复习高三上册第十四章空间直线与平面14.1 平面及其基本性质14.2 空间直线与直线的位置关系14.3 空间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14.4 空间平面与平面的位置关系本章小结与复习第十五章简单几何体15.1 多面体的概念15.2 多面体的直观图15.3 旋转体的概念15.4 几何体的表面积15.5 几何体的体积15.6 球面距离本章小结与复习第十六章排列组合和二项式定理16.1技术原理Ⅰ—乘法原理16.2排列16.3技术原理Ⅱ—加法原理16.4组合16.5二项式定理本章小结与复习高三下册第十七章概率论初步17.1古典概念17.2频率与概念本章小结与复习第十八章基本统计方法18.1总体和样本18.2抽样技术18.3统计估计18.4实例分析。
聚类分析法
8 个棉花品种的观测性状值
铃重 (g) 5.6 3.3 6.1 3.1 6.1 2.3 5.5 2.5 衣分 (%) 33.2 29.0 33.0 26.5 34.0 31.8 34.9 31.2 籽指 (g) 12.4 12.9 11.3 12.7 12.7 12.0 11.5 13.7 2.5% 跨长 (mm) 29.9 31.9 28.0 32.9 30.3 33.3 30.3 29.6 比强度 (cN/tex) 19.6 26.6 17.4 26.4 19.0 35.1 16.8 31.5 种仁 脂肪 (mg) 35.7 34.8 38.6 34.2 33.7 37.2 33.5 37.8 种仁 蛋白 (mg) 39.3 38.9 39.2 38.3 37.0 36.7 39.7 35.3
-3-
第七章
聚类分析
埃棉 3 号和吉扎 80 号)的 10 个表型性状,数据列于表 7-3,试计算 8 个棉花品种间的欧氏距离。
表 7-3
编号 品种 果枝 节位 (个) 8.6 5.7 5.4 3.5 7.5 4.0 7.4 6.4 果枝数 (个) 12.0 16.3 14.4 18.4 13.3 20.0 13.3 15.0
2 DM (Y(i ) Y( j ) )S 1 (Y(i ) Y( j ) )T ij
如品种 2 和 5 间的马列氏距离 DM 3.74 。 这里需要说明两点:①在使用欧氏距离方法计算遗传距离之前, 一定要对表型数据作标准化处理,否则,相同的测量结果会因所采用 的量纲不同(例如厘米)而导致样品间的距离发生变化;但是,若采 用马氏距离则无需标准化, 因为在马氏距离的计算中包含了标准差标 准化过程。 ②马氏距离较欧氏距离的优点在于可以排除变量之间相关 性的干扰,实际应用时,变量之间若存在着很强相关性,可以采用马 氏距离。 三、基于分子标记数据的遗传距离 在分子标记实验中,只统计样品间具有多态性的条带信息:有带 记为 “1” , 无带记为 “0 ” 。 那么就得到一个观测值为 0 和 1 的数据表。 用分子标记数据可计算样品间遗传距离。 基于分子标记数据的遗传距离计算方法有多种如 Sneath and Sokal 法、 Russell and Rao 法等, 但最常用的是 Nei and Li 法和 Jaccard 法,其计算公式如下: 1. Nei and Li 距离法:
第十二章 聚类分析
第十二章聚类分析聚类分析(CLUSTER)是将样本或变量进行分类的一种方法。
通常用相似性指标“距离”和“相似系数”来衡量研究对象的联系紧密程度,从而进行合理分类。
“距离”常用来对样本分类,即把每一个样本看作是m维空间(若样本被m个变量所描述)的一个点,把距离较近的点归为一类,距离较远的点归为不同的类。
“相似系数”用来对变量分类,将变量间相似系数较大的归为一类,较小的归为不同类。
第一节距离和相似系数一、距离1、“欧几里得”距离A和B两点由m个变量所描述,其坐标分别是(x1,x2,…,x m)和(y1,y2,…,y m),那么d(A,B)=例如:某次收视率调查中的部分数据如表1,则1号被访者和2号被访者的Array“距离”为:d(A,B)=表1:原始数据-上述测量的距离存在问题:(1)同一个变量单位不同会导致不同的距离;(2)不同变量的度量不一致,无法判断变量值大小和变量的重要程度,从而无法判断距离的意义。
因而需要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
表2:标准化数据2、SPSS 聚类分析中提供的距离(1)欧式距离(EUCLID ),等于 (2)欧式距离的平方(SEUCLID ),等于变量差2+变量差2+……(3)曼哈顿距离(BLOCK ),等于变量差的绝对值之和(4)切比雪夫距离(CHEBYCHEV ),等于变量差中绝对值最大者(5)幂距离POWER(p,r),等于变量差的绝对值的p 次方之和,再求r 方根。
2、相似系数(1)变量间的相关系数即皮尔逊相关系数; …(2)变量间的夹角余弦,即将两变量分别看成n 维空间的向量时的夹角余弦值。
相关系数一般针对定距变量,对于定类变量特别是二项变量也可引入虚拟变量后计算相关系数。
例1:假定5个样本(人)具有如下指标:(1)请对个体进行分类;(2)对变量进行分类。
表3:五个人的六种身体特征指标解:变量中包含定距和定类变量,可以全部变成虚拟变量(也可将后四个虚拟),令X 1= ;X 2= ;X 3= ; ; X 4= ;X 5= ;X 6= ,表3可转化为表4:(1)根据两个个体共同特征的多少来对个体分类,以欧式距离的平方来进行聚类,个体之间的距离越小越相似,可求得: d 2(1,2)=(0-1)2+(0-1)2+(0-1)2+(1-0)2+(0-0)2+(1-0)2=5; d 2(1,3)=(0-0)2+(0-1)2+(0-0)2+(1-1)2+(0-0)2+(1-0)2=2; d 2(1,4)=(0-0)2+(0-0)2+(0-1)2+(1-0)2+(0-0)2+(1-1)2=2;d 2(1,5)=(0-1)2+(0-1)2+(0-1)2+(1-0)2+(0-1)2+(1-0)2=6;同理计算其他距离,得到下表:表5:5个体间距离1,身高≥170 0,身高<170 1,体重≥130 ^1,双眼皮 0,单眼皮1,高鼻梁 0,低鼻梁1,用左手 0,用右手1,女 0,男根据距离大小,判断相似程度。
市场研究——聚类分析法
市场研究——聚类分析法
聚类分析法在市场研究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通过对市场中消费者、产品、品牌等进行聚类分析,可以帮助市场研究人员更好地理解市场细分和
目标受众,并制定针对不同群体的市场营销策略。
下面将详细介绍聚类分
析法的原理、应用和步骤。
聚类分析的原理是将数据样本划分为不同的类别或群组,使得同类之
间的差异最小,而不同类之间的差异最大。
输入聚类分析的数据通常是多
维的,每个维度代表一个变量。
聚类分析的目标是找到一个最优的聚类方案,使得相同类别内的样本相似度最高,而不同类别的样本相似度最低。
聚类分析法的应用非常广泛。
在市场研究中,它可以用于客户细分、
产品定位、市场定位等方面。
通过对消费者进行聚类,可以发现隐藏在市
场中的不同消费者群体,并确定他们的特征、需求和偏好。
对产品和品牌
进行聚类分析,则可以帮助确定产品和品牌的差异化定位和市场竞争策略。
需要注意的是,聚类分析法只是一种分析工具,通过聚类分析得到的
结果并不一定代表真实的市场现象,仅供市场研究人员参考和决策。
在市场研究中,聚类分析法的应用是非常重要的。
它能够帮助市场研
究人员更好地理解市场细分和目标受众,并制定针对不同群体的市场营销
策略。
随着数据量的不断增加和分析技术的不断发展,聚类分析法在市场
研究中的应用前景将更加广阔。
聚类分析方法
聚类分析方法聚类分析是一种常用的数据分析方法,它可以帮助我们将数据集中的对象按照它们的相似性进行分组。
通过聚类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数据中的内在结构和规律,从而更好地理解数据。
在本文中,我们将介绍聚类分析的基本概念、常见的聚类方法以及聚类分析的应用场景。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聚类分析的基本概念。
聚类分析是一种无监督学习方法,它不需要预先标记的训练数据,而是根据数据对象之间的相似性来进行分组。
在聚类分析中,我们通常会使用距离或相似度作为衡量对象之间关系的指标。
常见的距离指标包括欧氏距离、曼哈顿距离和余弦相似度等。
通过计算对象之间的距离或相似度,我们可以将它们划分到不同的类别中,从而实现数据的聚类。
接下来,让我们来介绍一些常见的聚类方法。
最常用的聚类方法包括层次聚类、K均值聚类和密度聚类。
层次聚类是一种基于对象之间相似性构建层次结构的方法,它可以分为凝聚式层次聚类和分裂式层次聚类。
K均值聚类是一种迭代的聚类方法,它将数据对象划分为K个类别,并通过迭代优化来找到最优的聚类中心。
密度聚类是一种基于数据密度的聚类方法,它可以发现任意形状的聚类簇,并对噪声数据具有较强的鲁棒性。
最后,让我们来看一些聚类分析的应用场景。
聚类分析可以应用于各个领域,例如市场营销、生物信息学、社交网络分析等。
在市场营销中,我们可以利用聚类分析来识别不同的消费群体,并针对不同群体制定个性化的营销策略。
在生物信息学中,聚类分析可以帮助我们发现基因表达数据中的基因模式,并识别相关的生物过程。
在社交网络分析中,我们可以利用聚类分析来发现社交网络中的社区结构,并识别影响力较大的节点。
总之,聚类分析是一种非常有用的数据分析方法,它可以帮助我们发现数据中的内在结构和规律。
通过本文的介绍,相信大家对聚类分析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希望能够在实际应用中发挥其价值,为各行各业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遥感概论第12章 遥感图像的分类 122.12 第12章 遥感图像的分类
影像分类是遥感、影像分析和模式识别的重要组成部分
• 影像分类可以作为影像分析的直接目标:如土地利用分类、 农作物种类识别、湿地类型识别等,以分类影像作为成果
• 影像分类也可以作为影像分析的中间环节:如研究森林情 况,需要先提取出森林的范围;研究草地或农业情况,需 要先提取出草地和耕地的范围等
在影像分类过程中,需要用到分类器:即按照一定方法进 行影像分类的计算机程序
• 此时,需要采用距离量算法确定该点究竟属于哪个点集群
• 如果像元A、C间的距离大于B、C间的距离,则像元C属于B ,否则属于A
因此,距离的量算是非监督分类的核心
(3)距离量算的方法
殴几里得距离测量
n
Dab [ (ai bi)2 ]1/ 2 i 1
• i表示波段,a和b表示像元值,Dab表示两像元之间的距离
概念:非监督分类是指在多光谱影像中搜寻和定义自然光 谱集群组的过程,也叫聚类分析或点群分析
• 计算机按照一定的规则自动地根据像元光谱或空间特征进 行像元分类,不需要人工选择训练样本,仅需极少的人工 输入参数
目前,非监督分类已经发展了近百种分类算法,但所有的 算法都是基于像元亮度的相似度
• 相似度一般用距离或相关系数来衡量,距离越小或相关系 数越大,则相似度越大,相似度大的像元归并为一类
• 分类器的种类很多,但还没有一种分类器能够适用于所有 的任务
• 研究人员,只需根据当前的实际需要,选择一种分类器即 可,也可针对自己的需要,设计自己的分类器
• 简单的点分类器 简单、高效,但错误多
• 邻域分类器 设计复杂,但能结合空间
纹理信息,提高了精度
2 信息类别和光谱类别
信息类别是用户使用的对地面事物的信息分类 • 如湿地的不同类型、农田的类型、土地利用的不同类型等 • 这些信息类别可提供给规划者、管理者、研究者参考使用 • 影像不直接记录信息类别,只记录亮度值,分析人员只能
【STATA精品教程】第12章 聚类分析
Stata命令
• matrix dissimilarity • cluster、clustermat • cluster kmeans、cluster kmedians • cluster dendrogram
象之间的距离或相似程度,并将距离或相似程度最远的 对象分离出去,形成两大类(其中的一类只有一个对象) 再度量类别中剩余对象之间的距离或相似程度,并将最 远的分离出去,不断重复这一过程,直到所有的对象都 自成一类为止
类间距离的计算方法
Nearest neighbor(最短距离法)—用两个类别中各 个数据点之间最短的那个距离来表示两个类别之间 的距离
K-均值聚类事先需要确定要分的类别数据,计算量要小 得多,效率比层次聚类要高,
也被称为快速聚类(quick cluster)
K-均值聚类
(步骤)
第1步:确定要分的类别数目K 需要研究者自己确定 在实际应用中,往往需要研究者根据实际问题反复 尝试,得到不同的分类并进行比较,得出最后要分 的类别数量
同的类
相似性的度量 (样本点间距离的计算方法)
Euclidean距离
Squared Euclidean距离 Block距离 Chebychev距离 Minkovski距离
p
(xi yi )2
i1
p
(xi yi )2
i 1
p
xi yi
i 1
max xi yi
p
q
xi yi q
i 1
相似性的度量 (变量相似系数的计算方法)
聚类分析原理
聚类分析原理聚类分析是一种常用的数据分析方法,它可以将数据集中的个体按照相似性进行分组,从而揭示数据内在的结构和规律。
在实际应用中,聚类分析被广泛应用于市场细分、社交网络分析、生物信息学、图像处理等领域。
本文将介绍聚类分析的原理及其常见的方法。
首先,聚类分析的原理是基于样本之间的相似性进行分组。
相似的样本被归为同一类别,而不相似的样本则被划分到不同的类别中。
在进行聚类分析时,我们需要选择合适的相似性度量方法,常见的相似性度量包括欧氏距离、曼哈顿距离、余弦相似度等。
通过计算样本之间的相似性,我们可以构建出样本之间的相似性矩阵,从而为后续的聚类分析提供依据。
其次,聚类分析的方法包括层次聚类和非层次聚类两种。
层次聚类是一种自下而上或自上而下的聚类方法,它通过计算样本之间的相似性来构建聚类树,从而实现对样本的分层聚类。
非层次聚类则是一种直接将样本划分为不同类别的方法,常见的非层次聚类方法包括K均值聚类、DBSCAN聚类等。
不同的聚类方法适用于不同的数据特点和分析目的,选择合适的聚类方法对于获得准确的聚类结果至关重要。
此外,聚类分析还需要考虑到聚类数目的确定。
在进行聚类分析时,我们需要事先确定聚类的数目,这也是聚类分析的一个重要参数。
常见的确定聚类数目的方法包括肘部法则、轮廓系数法等。
通过选择合适的聚类数目,我们可以获得更加准确和有意义的聚类结果。
总之,聚类分析是一种重要的数据分析方法,它可以帮助我们揭示数据内在的结构和规律。
在进行聚类分析时,我们需要选择合适的相似性度量方法、聚类方法和确定聚类数目的方法,以获得准确和有意义的聚类结果。
希望本文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聚类分析的原理和方法,从而更好地应用聚类分析于实际问题中。
第12.1章 k-Means聚类算法【本科研究生通用机器学习课程精品PPT系列】
4 小结 本章详细地介绍了K-means算法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并介绍了该算法的
特点和存在的缺陷,最后介绍了K-means算法的应用,从中可以看出K-means算法 的应用非常广泛。
k-均值算法 (k-Means)
其中p表示簇中的点,X是簇内点的集合,distance(p, centroid)即点p到簇质心的距离
聚类结果的SSE即各个簇的SSE之和,其值越小表示聚类 质量越好
主要内容
K-Means聚类算法 k-均值算法的改进 K-中心点聚类算法
考虑改对如进下学1生: 兴归趣数一据进化行聚类
学生编号 喜欢吃零食 喜欢看韩剧
A
8
B
7
C
8
D
8
E
0
F
0
G
1
H
2
喜欢打篮球 喜欢玩游戏 工资
8
0
0 5000
8
0
1 5100
7
0
1 5080
8
1
0 5030
0
10
8 5010
2
9
8 5090
2
9
9 5020
1
8
9 5040
结果被“工资”主导了!
改进1: 归一化
为什么结果被“工资”主导了?
解决方案: 归一化
例如x2,y2的差值很大, 而x1,y1等差异很小, 则计算得到的欧氏距离几乎
图: 4个簇及其质心
k-均值算法 (k-Means)
指定 k = 3 (即要将数据点分成3组)
1. 随机挑选3个点作为初始簇质心(centroid)
SPSS两步聚类的设置_SPSS 统计分析从入门到精通_[共3页]
分类分析 第 12 章(2)AIC准则和BIC准则。
在两步聚类的第二步中用到的两个确定聚类个数的判断依据。
(3)调谐算法(Tuning the Algorithm)。
两步聚类过程既可以自动聚类,也可以人为控制聚类过程。
在人为控制时,需要用户指定参数,在这里称作调谐(tuning),参数指定了,聚类特征树的规模就基本确定了。
(4)噪声处理(Noise Handling)。
构建CFT树时,如果指定了聚类个数等参数,而观测量又很多的话,有可能发生CFT树长满而不能再长的情况。
那些没有长在树上的观测量就称为噪声,可以调整参数重新计算以让CFT树容纳更多的观测;也可以直接把它们归入某个类中或者直接丢掉。
(5)局外者(Outlier)。
对CFT树进行噪声处理后,被丢掉的观测量称之为局外者,它们单独构成一类,但不计入聚类结果的类别个数中。
12.4.2 问题描述和数据准备本节仍使用关于汽车制造商的例子(第12.3节系统聚类曾使用),目的是通过对多种车型在售价、物理特性等数据的聚类分析对这些车型进行归类和描述。
在系统聚类中,选取了对车种和销量进行特定限制的车型进行分析;在两步聚类中,将对所有数据进行分析。
案例数据均摘录自SPSS自带的演示文件“~\Samples\English\car_sales.sav”,所用数据文件来自随盘文件“Chapter 12\汽车销售初始数据.sav”,数据格式如图12-22所示。
图12-22 汽车销售初始数据的格式12.4.3 SPSS两步聚类的设置依次单击菜单“分析→分类→两步聚类…”打开两步聚类分析过程的主设置面板,如图12-23所示,在此指定分析变量、聚类个数等内容。
1.主面板的设置在左侧的变量列表中选中从“价格”到“用油效率”的9个变量,单击从上至下第二个按钮,将其指定为待分析的连续变量;在左侧的变量列表中单击选中“车种”变量,单击从上至下第一个按钮,将其指定为待分析的分类变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马氏距离:
dij2 (M) = (x(i) x( j))T Σ1(x(i) x( j))
这距离不但消除了量纲的影响,也对相关性做了 考虑。
9
【例12.1】
已知一个二维正态总体G的分布为
0 1 N2 0 0.9 0.9 1
T
求点 的距离 解:由假设可得
A = (1, 1)T
24
五、重心法
类与类之间的距离定义为它们的重心(均值)之间 的欧氏距离。 六、离差平方和法(Ward) 离差平方和法是由沃德(Ward)提出来的,许多文 献称作Ward法。他的思想来自方差分析,如果类分 得正确,同类样品的离差平方和应当较小,类与类 之间的离差平方和应当较大。 七、系统聚类法的统一 Lance和Williams于1967年将上述8种方法的类间 距离递推公式统一起来,即是 2 2 2 2 2 2 DMJ = αK DKJ +αL DIJ + β DKL + γ DKJ DIJ
6
距离的定义
用 d ij 表示样品i和样品j之间的距离。按一般要求, 距离 dij 应满足以下4条公理: dij ≥0 对一切 1.
2. 3. 4.
dij = 0 i样品与 j 样品横等。
d ij = d ji , 对 一 切 i , j
一 i d ij ≤ dik +dkj , 对 切 , j , k
13
最常用的相似系数有如下两种:
1. 夹角余弦 变量的 x i 与
xj
夹角余弦定义为
c ij (1) =
∑1 xki xkj k=
2 2 ( ∑ xki )( ∑ xkj ) k =1 x k =1
n n
j
n
1/ 2
2. 相关系数 变量 x i与 x j的相关系数为 ∑(x x )(x x )
两者相等,而按马氏距离两者差19倍之多。 我们知道本例的分布密度是
f ( y1, y2 ) = 1 2π 0.19 exp{ 1 2 2 [ y1 1.8y1 y2 + y2 ]} 0.38
A和B两点的密度分别是
f (1 1) =0.2157 ,
f (1 1 =0.00001658 , )
11
【例12.2】
m1 + m 2
二、相似系数
聚类分析方法不仅用来对样品进行分类,而且可 用来对变量进行分类,在对变量进行分类时,常常 采用相似系数来度量变量之间的相似性。 变量 xi与 x j 的相似系数用 cij 来表示,它一般应 满足下三个条件: ≠ (1) cij = ±1 当且仅当 xi = ax j + b a( 0 )和b是常数 (2) c ≤1 对一切i, j; ij (3) c i j = c j i 对一切i, j。
n
cij (2) =
k =1
ki
i
kj
j
n n 2 (xki xi ) ∑(xkj xj )2 ∑ k =1 k =1
1/ 2
14
§12.2 系统聚类法
系统聚类法(hierarchical clustering method)是使用 最多的一种聚类方法。 它的基本思想是:先将每个样品(或变量)作为一 类,然后选定样品(或变量)间的一种距离和类与类 之间的距离,然后将距离最近的两类合并成一个新 类,计算新类与其他类之间的距离,再重复上述并 类过程,直到最后全都并成一类为止。
25
§12.3 动态聚类法
当样品的个数n很大(如n≥100)时,系统聚类法的 计算量是非常大的,将占据大量的计算机内存空间 和较多的计算时间,甚至会因计算机内存或计算时 间的限制而无法进行。为了改进这些缺点,一个自 然的想法去先粗略地分一下类,然后按某种最优原 则进行修正,直到将类分得比较合理时为止。基于 这种思想就产生了动态聚类法,也称逐步聚类法。
G 3
0
G 4
G 5
(表 续) G 6
G 4 G 5 6 9
G 3
2 5
G 4
0 3
G 5
0
19
D D D =2 ,合并 和 成 G ,G 与其他 类间的距离列于表12.4。
34
3
(3) 中的最小元素是 D(1)
4
7
7
G 6
G 6 G 7 G 5 0 4 9
G 7
0 3
G 5
0
20
中的最小元素是 D = 3 ,将 G5和 的距离矩阵列于表12.5。
= (0, 0)T 和 B = (1, 1) 至均值
1 1 0.9 Σ = 0.9 0.9 1
1
从而
2 dA (M) = (1, 1)Σ1(1, 1)T = 0.2/0.19
2 dB (M) = (1, 1)Σ1(1, 1)T = 3.8/0.19
10
如果用欧氏距离,则有
2 2 d A (2) = 2, d B (2) = 2
26
§12.3 动态聚类法
动态聚类法有许多种方法,我们主要介绍一种比较流行 的动态聚类法—— K均值法。麦克奎因 (Macqueen)于1967 年提出了所谓K均值法。这种聚类方法的思想是把每个样品 聚集到其最近形心(均值)类中去。其基本步骤为: (1) 选择k个样品作为初始凝聚点,或者将所有样品分成 k个初始类,然后将这k个类的重心作为初始凝聚点。 (2) 对除凝聚点之外的所有样品逐个归类,将每个样品 归入到凝聚点离它最近的那个类(通常采用欧氏距离),该类 的凝聚点更新为这一类目前的均值,直至所有样品都归了类。 (3) 重复步骤(2), 直至所有的样品都不能再分配为止。
某高校举办一个培训班,从学员的资料中得到这 样6个变量:性别,取值男和女;外语语种,取值 为英、日和俄;专业,取值为统计、会计和金融; 职业,取值为教师和非教师;居住,取值为校内和 校外;学历,取值为本科和本科以下。 现有两名学员: x1 = (男,英,统计,非教师,校外,本科)T x2 = (女,英,金融,教师,校外,本科生)T 这两个学员的第二个变量都取值“英”,称为配 合的,第一个变量一个取值为“男”,另一个取值 为“女”,称为不配合的。一般地,若记配合的变 量数为 m1 不配合的变量数为 m2 ,则它们之间的距离 m1 可定义为 d 12 = 12
p q 1/ q
4.切比雪夫距离 :
dij (∞) = max x ik x jk
1≤k ≤ p
8
消除量纲的影响办法有: (1)当各指标的量纲相差悬殊时,先对数据标准 化,然后用标准化的数据计算距离。 (2)兰氏距离 : 1 p xik x jk
dij ( LW ) = p k =1 xik + x jk
2
概述
聚类分析的职能是建立一种分类方法,它是将一 批样品或变量,按照它们在性质上的亲疏程度进行 分类。 根据分类对象的不同,聚类分析可分为Q型聚类 分析和R型聚类分析两大类。 Q型是综合利用多个变量对样本进行分类处理, R型是对变量进行分类处理。
3
§12.1 距离和相似性度量
● 间隔尺度变量:即连续变化的实值变量,如长 度、重量、压力等。 ● 有序尺度变量:这种变量没有明确的数量表示, 但其所取的各种状态间有次序关系。如评价卷烟可 分为甲、乙、丙三级。 ● 名义尺度变量:这种变量没有数量表示,其状 态间也没有次序关系。如性别可为男和女,医疗诊 断中的阴性和阳性,天气的阴和晴,眼睛的颜色等。 当我们对事物进行分类时,总是要选定一种度量 用以衡量两个事物间的接近程度,以便把相互接近 的放在一起形成一类,而把疏远的分别放在不同的 类别之中。一般可选用的度量分为两大类,即距离 和相似性度量。
K
L
记为 GM
,即 GM = {GK , GL }
16
(3)计算新类 G M 与任一类GJ 之间距离的递推公 式为
i∈ M , j∈ J G G
K
D J = m dij =m m dij , m dij}=m D , D } in in{ in in in{ KL IJ M
i∈ K , j∈ J G G i∈ L , j∈ j G G
K
Lபைடு நூலகம்
M M
J
23
三、中间距离法
类与类之间的距离即不取两类最近样品的距离, 也不取两类最远样品的距离,而是取介于两者中间 的距离,称为中间距离法(median method)。 四、类平均法 类平均法(Average Linkage Method)有两种定义, 一种定义方法是把类与类之间的距离定义为所有样 品对之间的平均距离。 另一种定义方法是定义类与类之间的平方距离为 样品之间平方距离的平均值
D(0)
G 1
G 1 G 2 G 3 G 4 G 5 0 1 5 7 1 0
G 2
0 4 6 9
G 3
G 4
G 5
0 2 5
0 3
0
18
(2) D(0)中最小的元素是 D12 = 1 ,于是将 G1 和 G 2 合并
成
G 6,并利用(12.2.1)式计算与其他类的距离,
G 6
G 6 G 3 0 4
如果所定义的距离只满足准则(1),(2),(3), 而不满足(4),则称此距离为广义距离。
7
最常用的距离是 1.绝对距离: 2.欧式距离:
d ij (1) = ∑ xik x jk
k =1
p
p
d ij (2) =
∑ (x
k =1
ik
x jk ) 2
3.明考夫斯基距离:
dij (q) = ∑ x ik x jk k =1
15
以下我们用 dij 表示第i个样品与第j个样品的 距离, G1 , G2 , 表示类, DKL 表示 G 与 G 的距离。 一、最短距离法 定义类与类之间的距离为两类最近样品间的距离, 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