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压轴题集训班专题讲义四

合集下载

有理数章节压轴题专项训练(解析版)(人教版)-2023-2024学年七年级数学上学期期中真题分类汇编

有理数章节压轴题专项训练(解析版)(人教版)-2023-2024学年七年级数学上学期期中真题分类汇编

专题04有理数章节压轴题专项训练【分析】根据所给的操作方式,求出前面的数,再分析存在的规律,从而可求解.P ,则原点是(A .M 或NB .N 或P 【答案】B 【分析】利用数轴特点确定a 、b 的关系,然后根据绝对值的性质解答即可得出答案.【详解】因为1MN NP PR ===,所以1MN NP PR ===,(1)直接写出:线段MN的长度是,线段MN的中点表示的数为x.(1)3-和5关于2的“美好关联数”为______;(2)若x 和2关于3的“美好关联数”为4,求x 的值;(3)若0x 和1x 关于1的“美好关联数”为1,1x 和2x 关于2的“美好关联数”为1,2x 和3x 关于3的“美好关联数”为1,…,40x 和41x 的“美好关联数”为1,….①01x x +的最小值为______;②12340x x x x +++⋅⋅⋅+的值为______.【答案】(1)8(2)6x =或0x =;(3)①1;②840【分析】(1)认真读懂题意,利用新定义计算即可;(2)利用新定义计算求未知数x ;(3)①读懂题意寻找规律,利用规律计算;②由①得到的规律写出含有绝对值的等式,一一分析到2、4、6、8、...40的距离和为1的时候两点表示的数的和的最小值,最后得出最小值.【详解】(1)解:|32||52|8--+-=,故答案为:8;(2)解:∵x 和2关于3的“美好关联数”为4,∴|3||23|4x -+-=,∴|3|3x -=,解得6x =或0x =;(3)解:①∵0x 和1x 关于1的“美好关联数”为1,∴01|1||1|1x x -+-=,∴在数轴上可以看作数0x 到1的距离与数1x 到1的距离和为1,∴只有当0101x x ==,时,01x x +有最小值1,故答案为:1;②由题意可知:-【答案】x y +的最大值为5,最小值为3-【分析】分4种情况讨论:(1)<2x -,3y <;(2)<2x -,3y ≥;(3)2x ≥-,3y ≥;(4)2x ≥-,3y <.分别求出每种情况x y +的最大值与最小值,最后再综合起来找出x y +的最大值与最小值即可.【详解】(1)当<2x -,3y <时,有243x y --=+-∴3x y +=-;(2)当<2x -,3y ≥时,有243x y --=-+∴9x y =-或=9y x +;∴293x y y +=--≥或295x y x +=+<(3)当2x ≥-,3y ≥时,有243x y +=-+,∴5x y +=;(4)当2x ≥-,3y <时,有243x y +=+-,∴1x y =-或1y x =+∴215x y y +=-<或233x y x +=+-≥综上,可得:x y +的最大值为5,最小值为3-.【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绝对值的性质,绝对值中含有未知数时要进行分类讨论,这是解题的关键.18.阅读:如图,已知数轴上有A 、B 、C 三个点,它们表示的数分别是18-,8-,8.A 到C 的距离可以用AC 表示,计算方法:C 表示的数8,A 表示的数18-,8大于18-,用()818--.用式子表示为:()81826AC =--=.根据阅读完成下列问题:(1)填空:AB =______,BC =______.(2)若点A 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左运动,同时,点B 和点C 分别以每秒4个单位长度和9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右运动,试探索:BC AB -的值是否随着时间t 的变化而改变?请说明理由.(3)现有动点P 、Q 都从A 点出发,点P 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右移动,当点P 移动6秒时,点Q 才从A 点出发,并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右移动.设点P 移动的时间为t 秒()019t ≤≤,写出P 、Q 两点间的距离(用含t 的代数式表示).【答案】(1)10,16(2)不会改变,见解析(3)t 或12t -+或12t -【分析】(1)根据数轴上两点间距离公式计算即可;(2)根据题意求出点A ,B ,C 向右移动后表示的数,然后根据数轴上两点间距离公式出表示AB ,BC 的值,最后再进行计算即可;(3)分三种情况讨论,点Q 在点A 处,点P 在点Q 的右边,点Q 在点P 的右边.【详解】(1)解:()81810AB =---=,()8816BC =--=,(2)解:不变,因为:经过t 秒后,A ,B ,C 三点所对应的数分别是18t --,84t -+,89t +,所以:()8984165BC t t t =+--+=+,()8418105AB t t t =-+---=+,所以:()1651056BC AB t t -=+-+=,所以BC AB -的值不会随着时间t 的变化而改变;(3)解:经过t 秒后,P ,Q 两点所对应的数分别是18t -+,()1826t -+-,当点Q 追上点P 时,()1818260[]t t -+--+-=,解得:12t =,①当06t <≤时,点Q 在还点A 处,所以:PQ t =,②当612t <≤时,点P 在点Q 的右边,所以:()18182612PQ t t t =-+--+-=-+⎡⎤⎣⎦,③当1219t <≤时,点Q 在点P 的右边,所以:()()18261812PQ t t t =-+---+=-,综上所述,P 、Q 两点间的距离为t 或12t -+或12t -.【点睛】本题考查了列代数式,数轴,熟练掌握用数轴上两点间距离表示线段长是解题的关键,同时渗透了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

七上数学压轴题讲义

七上数学压轴题讲义

七年级数学上册压轴题讲座1.数学七上的基本内容:有理数、整式的加减、一元一次方程和几何图形初步2.压轴题的呈现形式:一般有三个小问题,第一个小问题比较简单,第二小问题比较适中,第三个小问题有所提高3.压轴题的基本类型:分类讨论型、多种可能型、点线运动型、图形变换型、最大最小型、结论定值型等等4.压轴题的解题技巧:通篇精读试题,预测题量难易,考虑时间容积,根据自身实力,不可心慌泄气,做一题算一题5.数学复习基本方法:基本概念天天想,计算能力要加强,解题步骤细又详,做过题型莫遗忘,技巧方法能帮忙,反思总结回味长。

【例题1】化简代数式523x x ++-的关键在于去掉两个绝对值符号。

我们知道,只去掉一个绝对值符号很容易,如5x +,只要考虑5x +的正负,可分为5x <-与5x -≥两种情况来讨论,这里的5x =-是使50x +=的x 值,称它为5x +的一个零点.同理,对于23x -,也有一个零点32x =.为了同时去掉两个绝对值符号,将x 的取值范围分成三段,即5x <-,352x -<≤,32x ≥进行讨论,这种令各个绝对值内的代数式为0,找出零点,确定讨论范围的方法称为“零点分段法”(1)计算:523x x ++-.(2)代数式121x x --++的零点值有哪些?(3)化简121x x --++.解:(1)23)32()5(325时5当--=--+-=-++-<x x x x x :x 8)32()5(325时235当+-=--+=-++<≤-x x x x x :x 23)32()5(325时23当+=-++=-++≥x x x x x :x (2);,x x 1时01当==-,3或1,2121时021当-=±=-=-=--x ,x x ,x1时01当-==+,x x所以代数式的零点为3,11==-=x ,x x (3)11)1(2)1(原式时1当----=+---=-<x x x x ,x2211--=----=x x x11)1(2)1(原式时11当++--=++--=<≤-x x x x ,x2211+=+++=x x x41313)1(2)1(原式时31当=++-=++-=++--=<≤x x x x x x ,x 221313)1(2)1(原式时3当-=++-=++-=++--=≥x x x x x x x ,x【例题2】观察下列各式的大小关系:|-2|+|3|>|-2+3|; |-6|+|3|>|-6+3||-2|+|-3|=|-2-3|; |0|+|-8|=|0-8|(1)填空:|a|+|b|_____|a +b|(用“>”或“<”或“=”或“≥”或“≤”填空)(2)根据上题中所得出的结论,若|m|+|n|=13,|m +n|=1,求m 的值.(3)a 、b 、c 满足什么条件时,|a|+|b|+|c|>|a +b +c|.解:(1)≥(只有a 与b 异号时填“>”,其他所有情况都是“=”,所以此处应填“≥”)(2)因为|m|+|n|=13,|m +n|=1,|m|+|n|>|m +n|,所以m 、n 异号.当m>0,n<0时,|m|+|n|=m -n =13,则n =m -13,代入|m +n|=1得:|m +m -13|=1,m =7或6当m<0,n>0时,|m|+|n|=-m+n =13,则n =m+13,代入|m +n|=1得:|m +m+13|=1,m =-7或-6综上所述,m 为±6或±7(3)分析:若按a 、b 、c 中0的个数进行分类,可以分成四类:第一类:a 、b 、c 三个数都不等于0①1个正数,2个负数,此时|a|+|b|+|c|>|a +b +c|②1个负数,2个正数,此时|a|+|b|+|c|>|a +b +c|③3个正数,此时|a|+|b|+|c|=|a +b +c|,故排除④3个负数,此时|a|+|b|+|c|=|a +b +c|,故排除第二类:a 、b 、c 三个数中有1个0 【结论同第(1)问】①1个0,2个正数,此时|a|+|b|+|c|=|a +b +c|,故排除②1个0,2个负数,此时|a|+|b|+|c|=|a +b +c|,故排除③1个0,1个正数,1个负数,此时|a|+|b|+|c|>|a +b +c|第三类:a 、b 、c 三个数中有2个0①2个0,1个正数:此时|a|+|b|+|c|=|a +b +c|,故排除②2个0,1个负数:此时|a|+|b|+|c|=|a +b +c|,故排除第四类:a 、b 、c 三个数都为0,此时|a|+|b|+|c|=|a +b +c|,故排除综上所述:a 、b 、c 应该满足:1负2正、或1正2负、或1零1正1负.(至少有一个正数和一个负数)【例题3】已知:b 是最小的正整数,且a 、b 、c 满足 0|b +a |+ 5)-(c 2(1)请计算a 、b 、c 的值;(2)a 、b 、c 所对应的点分别为A 、B 、C,线段AB 的中点为M,线段BC 的中点为N,P 为动点,其对应的数为x,点P 在线段MN 上运动(包括端点).①求x 的取值范围. ②此时求表达式|94-x |+2|1-x |-|1+x | 的值为固定值时的x 的范围 解:(1)根据题意得:b=1,c-5=0,a+b=0,∴a=-1,b=1,c=5. (2)①M 点表示的数为(a+b )/2=(-1+1)/2=0,N 点表示的数为(b+c )/2=(1+5)/2=3,所以:x 的取值范围为:0≤x≤3.②x+1=0得x=-1; x-1=0得x=1; x 94-=0得x=94 当0≤x≤94时|x+1|-|x-1|+2|x 94-|=x+1+(x-1)-2(x 94-)=x+1+x-1-2x+98=98 当94<x≤1时|x+1|-|x-1|+2|x-94|=x+1+(x-1)+2(x-94)=x+1+x-1+2x-98=4x-98 当1<x≤3时|x+1|-|x-1|+2|x-94|=x+1-(x-1)+2(x-94)=x+1-x+1+2x-98=2x-910 所以,当0≤x≤94时,表达式的值为固定值98,与x 无关【例题4】已知多项式A=ax 4-(b+5)x 3+(c-1)x 2+9x-17,B=(m+1)x |m|+3+kx(1)若A 是关于x 的四次三项式,则a 的取值范围是( ),并计算(b+4c)2019(2)若B 是关于x 的四次单项式,则m=( ),k =( ),(3)若关于x 的方程A=B 是一元一次方程且只有整数解,求a,b ,c ,m,k 的值及方程的解 解:(1)a ≠0,b+5=0,c-1=0,即 b=-5,c=1,所以(b+4c)2019=(-5+4×1)2019=-1(2)m+1≠0,且|m|+3=4,k=0,所以m=1, k=0(3) a=0,b=-5 ,c=1 ,m=-1,此时方程为:9x-17=kx,解得:k-917 x 因方程有整数解,而17是质数,所以9-k=±1或±17 即k=-8,8,10或26,当k=-8时x=1, 当k=8时x=17, 当k=10时x=-17, 当k=26时x=-1【例题5】如图,已知 A 、B 、C 是数轴上三点,点 C 表示的数为 6,BC=4,AB=12.写出数轴上点 A 、B 表示的数;动点 P 、Q 分别从 A 、C 同时出发,点 P 以每秒 6 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右匀速运动,点Q 以每秒 3 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左匀速运动,M 为 AP 的中点,点 N 在线段 CQ 上,且 CN=31CQ ,设运动时间为 t (t >0)秒. ② 数轴上点 M 、N 表示的数(用含 t 的式子表示);②t 为何值时,原点 O 恰为线段 PQ 的中点.解:(1)设A ,B ,C 表示的数分别为a,b,c∵C 表示的数为c= 6,BC=4, c-b=6﹣b=4,b=2 ∴B 点表示数 2.∵AB=12, b-a=2-a=12 ∴a=-10, ∴A 点表示数﹣10;(2)①由题意得:AP=6t ,CQ=3t ,如图 1 所示:∵M 为 AP 中点, ∴AM=21AP=3t , ∴在数轴上点 M 表示的数是(﹣10+3t ) ∵点 N 在 CQ 上,CN=31CQ , ∴CN=t , ∴在数轴上点 N 表示的数是 (6﹣t )②如图 2 所示:由题意得,AP=6t ,CQ=3t ,分两种情况:i )当点 P 在原点的左侧,点 Q 在原点的右侧时,OP=10﹣6t ,OQ=6﹣3t ,∵O 为 PQ 的中点, ∴OP=OQ , ∴10﹣6t=6﹣3t ,得:t= 34 ii )当 P 在点 O 的右侧,点 Q 在点 O 的左侧时,OP=6t ﹣10,OQ=3t ﹣6,∵O 为 PQ 中点,∴OP=OQ ,∴6t ﹣10=3t ﹣6,解得:t=34 (此时AP=8,说明P 点在原点的左边,所以不合题意舍去)【例题6】如图,数轴上有三个点A 、B 、C ,表示的数分别是﹣4、﹣2、3,请回答:(1)若使C 、B 两点的距离与A 、B 两点的距离相等,则需将点C 向左移动( )个单位;(2)若移动A 、B 、C 三点中的两个点,使三个点表示的数相同,移动方法有( )种,其中移动所走的距离和最小的是( )个单位;(3)若在原点处有一只小青蛙,一步跳1个单位长.小青蛙第1次先向左跳1步,第2次再向右跳3步,然后第3次再向左跳5步,第4次再向右跳7步,…,按此规律继续跳下去,那么跳第100次时,应跳( )步,落脚点表示的数是( );跳第n 次呢?(4)数轴上有个动点P 表示的数是x ,则|x ﹣2|+|x+3|的最小值是( ).解:(1)将C 移到数字0,或者移动到数字-4,所以是左移3个单位,或7个单位(2)将A 、B 移动到C ,或将A 、C 移动到B ,或将B 、C 移动到A 。

专题4 代数式(考点串讲,7大考点 12大题型 易错串讲)七年级数学上学期期中考点(浙教版2024)

专题4 代数式(考点串讲,7大考点 12大题型 易错串讲)七年级数学上学期期中考点(浙教版2024)

数。在判别单项式的系数时,要注意数字前面的符号,形如a或﹣a的系数是1或﹣1,不能误
以为没有系数,一个单项式的次数是几,通常称这个单项式为几次单项式。
考点透视
考点四:多项式
(1)定义:几个单项式的和叫做多项式,每个单项式叫做多项式的项,其中不含字母的项叫
做常数项。多项式中次数最高项的次数叫做多项式的次数。
A. − + = − +
B. − + =
− − −
C. − + =
D. − + =
+ −
− −
题型剖析
题型十一:整式的加减
【例 11】一个多项式加上 3
A.
C.
3
+3
3
−6
2
+2
2
−3

3
2
2
−311-1】已知 =
2
2
2
D.
2

+
2
, =
2
+
,则这个多项式是( C )

A. × 5B.4 ×
C.1
2
3
D.−
1
2

【变式 2-1】下列各式中是代数式的是( )
A.
2
− 2 = 0
C.4 > 3
B.6
D.5 − 2 ≠ 0
【变式 2-2】下列代数式符合通常书写规范的是( )

A. × 4
B.1
1
3
C. ÷
D.
+1 元
题型剖析
题型三:代数式的值
【例 3】若代数式
−9 5 ,则第 n 个单项式是什么?”

数学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 压轴题 期末复习复习知识点大全

数学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 压轴题 期末复习复习知识点大全

数学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压轴题期末复习复习知识点大全一、压轴题>),1.阅读理解:如图①,若线段AB在数轴上,A、B两点表示的数分别为a和b(b a-.则线段AB的长(点A到点B的距离)可表示为AB=b a请用上面材料中的知识解答下面的问题:如图②,一个点从数轴的原点开始,先向左移动2cm到达P点,再向右移动7cm到达Q点,用1个单位长度表示1cm.(1)请你在图②的数轴上表示出P,Q两点的位置;(2)若将图②中的点P向左移动x cm,点Q向右移动3x cm,则移动后点P、点Q表示的数分别为多少?并求此时线段PQ的长.(用含x的代数式表示);(3)若P、Q两点分别从第⑴问标出的位置开始,分别以每秒2个单位和1个单位的速度同时向数轴的正方向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秒),当t为多少时PQ=2cm?2.借助一副三角板,可以得到一些平面图形(1)如图1,∠AOC=度.由射线OA,OB,OC组成的所有小于平角的和是多少度?(2)如图2,∠1的度数比∠2度数的3倍还多30°,求∠2的度数;(3)利用图3,反向延长射线OA到M,OE平分∠BOM,OF平分∠COM,请按题意补全图(3),并求出∠EOF的度数.3.如图,已知数轴上点A表示的数为8,B是数轴上位于点A左侧一点,且AB=22,动点P从A点出发,以每秒5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左匀速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t>0)秒.(1)出数轴上点B表示的数;点P表示的数(用含t的代数式表示)(2)动点Q从点B出发,以每秒3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右匀速运动,若点P、Q同时出发,问多少秒时P、Q之间的距离恰好等于2?(3)动点Q从点B出发,以每秒3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左匀速运动,若点P、Q同时出发,问点P运动多少秒时追上点Q?(4)若M为AP的中点,N为BP的中点,在点P运动的过程中,线段MN的长度是否发生变化?若变化,请说明理由,若不变,请你画出图形,并求出线段MN的长.4.观察下列等式:111122=-⨯,1112323=-⨯,1113434=-⨯,则以上三个等式两边分别相加得:1111111131122334223344++=-+-+-=⨯⨯⨯.()1观察发现()1n n1=+______;()1111122334n n1+++⋯+=⨯⨯⨯+______.()2拓展应用有一个圆,第一次用一条直径将圆周分成两个半圆(如图1),在每个分点标上质数m,记2个数的和为1a;第二次再将两个半圆周都分成14圆周(如图2),在新产生的分点标上相邻的已标的两数之和的12,记4个数的和为2a;第三次将四个14圆周分成18圆周(如图3),在新产生的分点标上相邻的已标的两数之和的13,记8个数的和为3a;第四次将八个18圆周分成116圆周,在新产生的分点标上相邻的已标的两个数的和的14,记16个数的和为4a;⋯⋯如此进行了n次.na=①______(用含m、n的代数式表示);②当na6188=时,求123n1111a a a a+++⋯⋯+的值.5.已知数轴上有A、B、C三个点对应的数分别是a、b、c,且满足|a+24|+|b+10|+(c-10)2=0;动点P从A出发,以每秒1个单位的速度向终点C移动,设移动时间为t秒.(1)求a、b、c的值;(2)若点P到A点距离是到B点距离的2倍,求点P的对应的数;(3)当点P运动到B点时,点Q从A点出发,以每秒2个单位的速度向C点运动,Q点到达C点后.再立即以同样的速度返回,运动到终点A,在点Q开始运动后第几秒时,P、Q两点之间的距离为8?请说明理由.6.如图1,线段AB 的长为a .(1)尺规作图:延长线段AB 到C ,使BC =2AB ;延长线段BA 到D ,使AD =AC .(先用尺规画图,再用签字笔把笔迹涂黑.) (2)在(1)的条件下,以线段AB 所在的直线画数轴,以点A 为原点,若点B 对应的数恰好为10,请在数轴上标出点C ,D 两点,并直接写出C ,D 两点表示的有理数,若点M 是BC 的中点,点N 是AD 的中点,请求线段MN 的长.(3)在(2)的条件下,现有甲、乙两个物体在数轴上进行匀速直线运动,甲从点D 处开始,在点C ,D 之间进行往返运动;乙从点N 开始,在N ,M 之间进行往返运动,甲、乙同时开始运动,当乙从M 点第一次回到点N 时,甲、乙同时停止运动,若甲的运动速度为每秒5个单位,乙的运动速度为每秒2个单位,请求出甲和乙在运动过程中,所有相遇点对应的有理数.7.(1)探究:哪些特殊的角可以用一副三角板画出?在①135︒,②120︒,③75︒,④25︒中,小明同学利用一副三角板画不出来的特殊角是_________;(填序号)(2)在探究过程中,爱动脑筋的小明想起了图形的运动方式有多种.如图,他先用三角板画出了直线EF ,然后将一副三角板拼接在一起,其中45角(AOB ∠)的顶点与60角(COD ∠)的顶点互相重合,且边OA 、OC 都在直线EF 上.固定三角板COD 不动,将三角板AOB 绕点O 按顺时针方向旋转一个角度α,当边OB 与射线OF 第一次重合时停止.①当OB 平分EOD ∠时,求旋转角度α;②是否存在2BOC AOD ∠=∠?若存在,求旋转角度α;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8.已知∠AOB 和∠AOC 是同一个平面内的两个角,OD 是∠BOC 的平分线.(1)若∠AOB=50°,∠AOC=70°,如图(1),图(2),求∠AOD 的度数;(2)若∠AOB=m 度,∠AOC=n 度,其中090090180m n m n <<,<<,<+且m n <,求∠AOD 的度数(结果用含m n 、的代数式表示),请画出图形,直接写出答案.9.如图,P是定长线段AB上一点,C、D两点分别从P、B出发以1cm/s、2cm/s的速度沿直线AB向左运动(C在线段AP上,D在线段BP上)(1)若C、D运动到任一时刻时,总有PD=2AC,请说明P点在线段AB上的位置:(2)在(1)的条件下,Q是直线AB上一点,且AQ﹣BQ=PQ,求PQAB的值.(3)在(1)的条件下,若C、D运动5秒后,恰好有1CD AB2,此时C点停止运动,D点继续运动(D点在线段PB上),M、N分别是CD、PD的中点,下列结论:①PM﹣PN的值不变;②MNAB的值不变,可以说明,只有一个结论是正确的,请你找出正确的结论并求值.10.数轴上线段的长度可以用线段端点表示的数进行减法运算得到,例如:如图①,若点A,B在数轴上分别对应的数为a,b(a<b),则AB的长度可以表示为AB=b-a.请你用以上知识解决问题:如图②,一个点从数轴上的原点开始,先向左移动2个单位长度到达A点,再向右移动3个单位长度到达B点,然后向右移动5个单位长度到达C点.(1)请你在图②的数轴上表示出A,B,C三点的位置.(2)若点A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左移动,同时,点B和点C分别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和3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右移动,设移动时间为t秒.①当t=2时,求AB和AC的长度;②试探究:在移动过程中,3AC-4AB的值是否随着时间t的变化而改变?若变化,请说明理由;若不变,请求其值.11.如图:在数轴上A点表示数a,B点示数b,C点表示数c,b是最小的正整数,且a、c满足|a+2|+(c-7)2=0.(1)a=______,b=______,c=______;(2)若将数轴折叠,使得A点与C点重合,则点B与数______表示的点重合;(3)点A、B、C开始在数轴上运动,若点A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左运动,同时,点B和点C分别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和4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右运动,假设t秒钟过后,若点A与点B之间的距离表示为AB,点A与点C之间的距离表示为AC,点B与点C 之间的距离表示为BC.则AB=______,AC=______,BC=______.(用含t的代数式表示).(4)直接写出点B为AC中点时的t的值.12.如图,数轴上有A、B两点,且AB=12,点P从B点出发沿数轴以3个单位长度/s的速度向左运动,到达A点后立即按原速折返,回到B点后点P停止运动,点M始终为线段BP的中点(1)若AP=2时,PM=____;(2)若点A表示的数是-5,点P运动3秒时,在数轴上有一点F满足FM=2PM,请求出点F 表示的数;(3)若点P从B点出发时,点Q同时从A点出发沿数轴以2.5个单位长度/s的速度一直..向右运动,当点Q的运动时间为多少时,满足QM=2PM.13.如图,A、B、P是数轴上的三个点,P是AB的中点,A、B所对应的数值分别为-20和40.(1)试求P点对应的数值;若点A、B对应的数值分别是a和b,试用a、b的代数式表示P点在数轴上所对应的数值;(2)若A、B、P三点同时一起在数轴上做匀速直线运动,A、B两点相向而行,P点在动点A和B之间做触点折返运动(即P点在运动过程中触碰到A、B任意一点就改变运动方向,向相反方向运动,速度不变,触点时间忽略不计),直至A、B两点相遇,停止运动.如果A、B、P运动的速度分别是1个单位长度/s,2个单位长度/s,3个单位长度/s,设运动时间为t.①求整个运动过程中,P点所运动的路程.②若P点用最短的时间首次碰到A点,且与B点未碰到,试写出该过程中,P点经过t秒钟后,在数轴上对应的数值(用含t的式子表示);③在②的条件下,是否存在时间t,使P点刚好在A、B两点间距离的中点上,如果存在,请求出t值,如果不存在,请说明理由.14.(阅读理解)若A,B,C为数轴上三点,若点C到A的距离是点C到B的距离的2倍,我们就称点C是(A,B)的优点.例如,如图①,点A表示的数为﹣1,点B表示的数为2.表示1的点C到点A的距离是2,到点B的距离是1,那么点C是(A,B)的优点;又如,表示0的点D到点A的距离是1,到点B的距离是2,那么点D就不是(A,B)的优点,但点D是(B,A)的优点.(知识运用)如图②,M 、N 为数轴上两点,点M 所表示的数为﹣2,点N 所表示的数为4. (1)数 所表示的点是(M ,N )的优点;(2)如图③,A 、B 为数轴上两点,点A 所表示的数为﹣20,点B 所表示的数为40.现有一只电子蚂蚁P 从点B 出发,以4个单位每秒的速度向左运动,到达点A 停止.当t 为何值时,P 、A 和B 中恰有一个点为其余两点的优点?15.如图①,点O 为直线AB 上一点,过点O 作射线OC ,使∠AOC=120°,将一直角三角板的直角顶点放在点O 处,一边OM 在射线OB 上,另一边ON 在直线AB 的下方. (1)将图①中的三角板OMN 摆放成如图②所示的位置,使一边OM 在∠BOC 的内部,当OM 平分∠BOC 时,∠BO N= ;(直接写出结果)(2)在(1)的条件下,作线段NO 的延长线OP (如图③所示),试说明射线OP 是∠AOC 的平分线;(3)将图①中的三角板OMN 摆放成如图④所示的位置,请探究∠NOC 与∠AOM 之间的数量关系.(直接写出结果,不须说明理由)【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一、压轴题1.(1)见详解;(2)2x --,53x +,47x +;(3)当运动时间为5秒或9秒时,PQ=2cm.【解析】【分析】(1)根据数轴的特点,所以可以求出点P ,Q 的位置;(2)根据向左移动用减法,向右移动用加法,即可得到答案;(3)根据题意,可分为两种情况进行分析:①点P 在点Q 的左边时;②点P 在点Q 的右边时;分别进行列式计算,即可得到答案.【详解】解:(1)如图所示:.(2)由(1)可知,点P 为2-,点Q 为5;∴移动后的点P 为:2x --;移动后的点Q 为:53x +;∴线段PQ 的长为:53(2)47x x x +---=+;(3)根据题意可知,当PQ=2cm 时可分为两种情况:①当点P 在点Q 的左边时,有(21)72t -=-,解得:5t =;②点P 在点Q 的右边时,有(21)72t -=+,解得:9t =;综上所述,当运动时间为5秒或9秒时,PQ=2cm.【点睛】本题要是把方程和数轴结合起来,既要根据条件列出方程,又要把握数轴的特点.解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数轴上的动点运动问题,注意分类讨论进行解题.2.(1)75°,150°;(2)15°;(3)15°.【解析】【分析】(1)根据三角板的特殊性角的度数,求出∠AOC 即可,把∠AOC 、∠BOC 、∠AOB 相加即可求出射线OA ,OB ,OC 组成的所有小于平角的和;(2)依题意设∠2=x ,列等式,解方程求出即可;(3)依据题意求出∠BOM ,∠COM ,再根据角平分线的性质得出∠MOE ,∠MOF ,即可求出∠EOF .【详解】解:(1)∵∠BOC =30°,∠AOB =45°,∴∠AOC =75°,∴∠AOC +∠BOC +∠AOB =150°;答:由射线OA ,OB ,OC 组成的所有小于平角的和是150°;故答案为:75;(2)设∠2=x ,则∠1=3x +30°,∵∠1+∠2=90°,∴x +3x +30°=90°,∴x =15°,∴∠2=15°,答:∠2的度数是15°;(3)如图所示,∵∠BOM=180°﹣45°=135°,∠COM=180°﹣15°=165°,∵OE为∠BOM的平分线,OF为∠COM的平分线,∴∠MOF=12∠COM=82.5°,∠MOE=12∠MOB=67.5°,∴∠EOF=∠MOF﹣∠MOE=15°.【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三角板各角的度数、角平分线的性质及列方程解方程在几何中的应用,熟记概念是解题的关键.3.(1)﹣14,8﹣5t;(2)2.5或3秒时P、Q之间的距离恰好等于2;(3)点P运动11秒时追上点Q;(4)线段MN的长度不发生变化,其值为11,见解析.【解析】【分析】(1)根据已知可得B点表示的数为8﹣22;点P表示的数为8﹣5t;(2)设t秒时P、Q 之间的距离恰好等于2.分①点P、Q相遇之前和②点P、Q相遇之后两种情况求t值即可;(3)设点P运动x秒时,在点C处追上点Q,则AC=5x,BC=3x,根据AC﹣BC=AB,列出方程求解即可;(3)分①当点P在点A、B两点之间运动时,②当点P运动到点B的左侧时,利用中点的定义和线段的和差求出MN的长即可.【详解】(1)∵点A表示的数为8,B在A点左边,AB=22,∴点B表示的数是8﹣22=﹣14,∵动点P从点A出发,以每秒5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左匀速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 (t>0)秒,∴点P表示的数是8﹣5t.故答案为:﹣14,8﹣5t;(2)若点P、Q同时出发,设t秒时P、Q之间的距离恰好等于2.分两种情况:①点P、Q相遇之前,由题意得3t+2+5t=22,解得t=2.5;②点P、Q相遇之后,由题意得3t﹣2+5t=22,解得t=3.答:若点P、Q同时出发,2.5或3秒时P、Q之间的距离恰好等于2;(3)设点P运动x秒时,在点C处追上点Q,则AC =5x ,BC =3x ,∵AC ﹣BC =AB ,∴5x ﹣3x =22,解得:x =11,∴点P 运动11秒时追上点Q ;(4)线段MN 的长度不发生变化,都等于11;理由如下:①当点P 在点A 、B 两点之间运动时:MN =MP +NP =12AP +12BP =12(AP +BP )=12AB =12×22=11; ②当点P 运动到点B 的左侧时:MN =MP ﹣NP =12AP ﹣12BP =12(AP ﹣BP )=12AB =11, ∴线段MN 的长度不发生变化,其值为11.【点睛】 本题考查了数轴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用到的知识点是数轴上两点之间的距离,关键是根据题意画出图形,注意分两种情况进行讨论.4.(1)11n n 1-+,n n 1+(2)①()()n 1n 2m 3++②75364 【解析】【分析】 ()1观察发现:先根据题中所给出的列子进行猜想,写出猜想结果即可;根据第一空中的猜想计算出结果;()2①由16a 2m m 3==,212a 4m m 3==,320a m 3=,430a 10m m 3==,找规律可得结论;②由()()n 1n 2m 22713173++=⨯⨯⨯⨯知()()m n 1n 22237131775152++=⨯⨯⨯⨯⨯=⨯⨯,据此可得m 7=,n 50=,再进一步求解可得.【详解】()1观察发现:()111n n 1n n 1=-++;()1111122334n n 1+++⋯+⨯⨯⨯+, 1111111122334n n 1=-+-+-+⋯+-+, 11n 1=-+, n 11n 1+-=+, n n 1=+; 故答案为11n n 1-+,n n 1+. ()2拓展应用16a 2m m 3①==,212a 4m m 3==,320a m 3=,430a 10m m 3==, ⋯⋯()()n n 1n 2a m 3++∴=, 故答案为()()n 1n 2m.3++ ()()n n 1n 2a m 61883②++==,且m 为质数,对6188分解质因数可知61882271317=⨯⨯⨯⨯, ()()n 1n 2m 22713173++∴=⨯⨯⨯⨯,()()m n 1n 22237131775152∴++=⨯⨯⨯⨯⨯=⨯⨯, m 7∴=,n 50=,()()n 7a n 1n 23∴=++, ()()n 131a 7n 1n 2=⋅++, 123n1111a a a a ∴+++⋯+ ()()33336m 12m 20m n 1n 2m =+++⋯+++()()311172334n 1n 2⎡⎤=++⋯+⎢⎥⨯⨯++⎢⎥⎣⎦31131172n 27252⎛⎫⎛⎫=-=- ⎪ ⎪+⎝⎭⎝⎭75364=.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数字的变化规律,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并熟练运用所得规律:()111n n 1n n 1=-++. 5.(1) a =-24,b =-10,c =10;(2) 点P 的对应的数是-443或4;(3) 当Q 点开始运动后第6、21秒时,P 、Q 两点之间的距离为8,理由见解析【解析】【分析】(1)根据绝对值和偶次幂具有非负性可得a+24=0,b+10=0,c-10=0,解可得a 、b 、c 的值;(2)分两种情况讨论可求点P 的对应的数;(3)分类讨论:当P 点在Q 点的右侧,且Q 点还没追上P 点时;当P 在Q 点左侧时,且Q 点追上P 点后;当Q 点到达C 点后,当P 点在Q 点左侧时;当Q 点到达C 点后,当P 点在Q 点右侧时,根据两点间的距离是8,可得方程,根据解方程,可得答案.【详解】(1)∵|a +24|+|b +10|+(c -10)2=0,∴a +24=0,b +10=0,c -10=0,解得:a =-24,b =-10,c =10;(2)-10-(-24)=14,①点P 在AB 之间,AP =14×221+=283, -24+283=-443, 点P 的对应的数是-443; ②点P 在AB 的延长线上,AP =14×2=28,-24+28=4,点P 的对应的数是4;(3)∵AB =14,BC =20,AC =34,∴t P =20÷1=20(s ),即点P 运动时间0≤t ≤20,点Q 到点C 的时间t 1=34÷2=17(s ),点C 回到终点A 时间t 2=68÷2=34(s ),当P 点在Q 点的右侧,且Q 点还没追上P 点时,2t +8=14+t ,解得t =6;当P 在Q 点左侧时,且Q 点追上P 点后,2t -8=14+t ,解得t =22>17(舍去);当Q点到达C点后,当P点在Q点左侧时,14+t+8+2t-34=34,t=463<17(舍去);当Q点到达C点后,当P点在Q点右侧时,14+t-8+2t-34=34,解得t=623>20(舍去),当点P到达终点C时,点Q到达点D,点Q继续行驶(t-20)s后与点P的距离为8,此时2(t-20)+(2×20-34)=8,解得t=21;综上所述:当Q点开始运动后第6、21秒时,P、Q两点之间的距离为8.【点睛】此题主要考查了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关键是正确理解题意,掌握非负数的性质,再结合数轴解决问题.6.(1)详见解析;(2)35;(3)﹣5、15、1123、﹣767.【解析】【分析】(1)根据尺规作图的方法按要求做出即可;(2)根据中点的定义及线段长度的计算求出;(3)认真分析甲、乙物体运行的轨迹来判断它们相遇的可能性,分情况建立一元一次方程来计算相遇的时间,然后计算出位置.【详解】解:(1)如图所示;(2)根据(1)所作图的条件,如果以点A为原点,若点B对应的数恰好为10,则有点C对应的数为30,点D对应的数为﹣30,MN=|20﹣(﹣15)|=35(3)设乙从M点第一次回到点N时所用时间为t,则t=223522MN⨯==35(秒)那么甲在总的时间t内所运动的长度为s=5t=5×35=175可见,在乙运动的时间内,甲在C,D之间运动的情况为175÷60=2……55,也就是说甲在C,D之间运动一个来回还多出55长度单位.①设甲乙第一次相遇时的时间为t1,有5t1=2t1+15,t1=5(秒)而﹣30+5×5=﹣5,﹣15+2×5=﹣5这时甲和乙所对应的有理数为﹣5.②设甲乙第二次相遇时的时间经过的时间t2,有5t2+2t2=25+30+5+10,t2=10(秒)此时甲的位置:﹣15×5+60+30=15,乙的位置15×2﹣15=15这时甲和乙所对应的有理数为15.③设甲乙第三次相遇时的时间经过的时间t3,有5t 3﹣2t 3=20,t 3=203(秒) 此时甲的位置:30﹣(5×203﹣15)=1123,乙的位置:20﹣(2×203﹣5)=1123 这时甲和乙所对应的有理数为1123④从时间和甲运行的轨迹来看,他们可能第四次相遇.设第四次相遇时经过的时间为t 4,有5t 4﹣1123﹣30﹣15+2t 4=1123,t 4=91621(秒) 此时甲的位置:5×91621﹣45﹣1123=﹣767,乙的位置:1123﹣2×91621=﹣767 这时甲和乙所对应的有理数为﹣767. 四次相遇所用时间为:5+10+203+91621=3137(秒),剩余运行时间为:35﹣3137=347(秒) 当时间为35秒时,乙回到N 点停止,甲在剩余的时间运行距离为5×347=5257⨯=1767. 位置在﹣767+1767=10,无法再和乙相遇,故所有相遇点对应的有理数为﹣5、15、1123、﹣767.【点睛】本题考查数轴作图及线段长度计算的基础知识,重要的是两个点在数轴上做复杂运动时的运动轨迹和相遇的位置,具有比较大的难度.正确分析出可能相遇的情况并建立一元一次方程是解题的关键.7.(1)④;(2)①15α=︒;②当105α=,125α=时,存在2BOC AOD ∠=∠.【解析】【分析】(1)根据一副三角板中的特殊角,运用角的和与差的计算,只要是15°的倍数的角都可以画出来;(2)①根据已知条件得到∠EOD=180°-∠COD=180°-60°=120°,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得到∠EOB=12∠EOD=12×120°=60°,于是得到结论;②当OA 在OD 的左侧时,当OA 在OD 的右侧时,根据角的和差列方程即可得到结论.【详解】解:(1)∵135°=90°+45°,120°=90°+30°,75°=30°+45°,∴只有25°不能写成90°、60°、45°、30°的和或差,故画不出;故选④;(2)①因为COD 60∠=,所以EOD 180COD 18060120∠∠=-=-=.因为OB 平分EOD ∠, 所以11EOB EOD 1206022∠∠==⨯=. 因为AOB 45∠=,所以αEOB AOB 604515∠∠=-=-=.②当OA 在OD 左侧时,则AOD 120α∠=-,BOC 135α∠=-.因为BOC 2AOD ∠∠=,所以()135α2120α-=-.解得α105=.当OA 在OD 右侧时,则AOD α120∠=-,BOC 135α∠=-.因为BOC 2AOD ∠∠=,所以()135α2α120-=-. 解得α125=.综合知,当α105=,α125=时,存在BOC 2AOD ∠∠=.【点睛】本题考查角的计算,角平分线的定义,正确的理解题意并分类讨论是解题关键.8.(1)图1中∠AOD=60°;图2中∠AOD=10°;(2)图1中∠AOD=n m 2+;图2中∠AOD=n m 2-. 【解析】【分析】(1)图1中∠BOC=∠AOC ﹣∠AOB=20°,则∠BOD=10°,根据∠AOD=∠AOB+∠BOD 即得解;图2中∠BOC=∠AOC+∠AOB=120°,则∠BOD=60°,根据∠AOD=∠BOD ﹣∠AOB 即可得解;(2)图1中∠BOC=∠AOC ﹣∠AOB=n ﹣m ,则∠BOD=n m 2﹣,故∠AOD=∠AOB+∠BOD=n m 2+;图2中∠BOC=∠AOC+∠AOB=m+n ,则∠BOD=n m 2+,故∠AOD=∠BOD ﹣∠AOB=n m 2-.解:(1)图1中∠BOC=∠AOC ﹣∠AOB=70°﹣50°=20°,∵OD 是∠BOC 的平分线, ∴∠BOD=12∠BOC=10°, ∴∠AOD=∠AOB+∠BOD=50°+10°=60°;图2中∠BOC=∠AOC+∠AOB=120°,∵OD 是∠BOC 的平分线,∴∠BOD=12∠BOC=60°, ∴∠AOD=∠BOD ﹣∠AOB=60°﹣50°=10°;(2)根据题意可知∠AOB=m 度,∠AOC=n 度,其中090090180m n m n <<,<<,<+且m n <,如图1中,∠BOC=∠AOC ﹣∠AOB=n ﹣m ,∵OD 是∠BOC 的平分线,∴∠BOD=12∠BOC=n m 2﹣, ∴∠AOD=∠AOB+∠BOD=n m 2+; 如图2中,∠BOC=∠AOC+∠AOB=m+n ,∵OD 是∠BOC 的平分线,∴∠BOD=12∠BOC=n m 2+, ∴∠AOD=∠BOD ﹣∠AOB=n m 2-.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角平分线,解此题的关键在于根据题意进行分类讨论,所有情况都要考虑,9.(1)点P在线段AB上的13处;(2)13;(3)②MNAB的值不变.【解析】【分析】(1)根据C、D的运动速度知BD=2PC,再由已知条件PD=2AC求得PB=2AP,所以点P在线段AB上的13处;(2)由题设画出图示,根据AQ-BQ=PQ求得AQ=PQ+BQ;然后求得AP=BQ,从而求得PQ 与AB的关系;(3)当点C停止运动时,有CD=12AB,从而求得CM与AB的数量关系;然后求得以AB表示的PM与PN的值,所以MN=PN−PM=112AB.【详解】解:(1)由题意:BD=2PC∵PD=2AC,∴BD+PD=2(PC+AC),即PB=2AP.∴点P在线段AB上的13处;(2)如图:∵AQ-BQ=PQ,∴AQ=PQ+BQ,∵AQ=AP+PQ,∴AP=BQ,∴PQ=13 AB,∴13 PQ AB(3)②MNAB的值不变.理由:如图,当点C停止运动时,有CD=12 AB,∴CM=14 AB,∴PM=CM-CP=14AB-5,∵PD=23AB-10,∴PN=1223(AB-10)=13AB-5,∴MN=PN-PM=112AB,当点C停止运动,D点继续运动时,MN的值不变,所以111212ABMNAB AB==.【点睛】本题考查了比较线段的长短.利用中点性质转化线段之间的倍分关系是解题的关键,在不同的情况下灵活选用它的不同表示方法,有利于解题的简洁性.同时,灵活运用线段的和、差、倍、分转化线段之间的数量关系也是十分关键的一点.10.(1)详见解析;(2)①16;②在移动过程中,3AC﹣4AB的值不变【解析】【分析】(1)根据点的移动规律在数轴上作出对应的点即可;(2)①当t=2时,先求出A、B、C点表示的数,然后利用定义求出AB、AC的长即可;②先求出A、B、C点表示的数,然后利用定义求出AB、AC的长,代入3AC-4AB即可得到结论.【详解】(1)A,B,C三点的位置如图所示:.(2)①当t=2时,A点表示的数为-4,B点表示的数为5,C点表示的数为12,∴AB=5-(-4)=9,AC=12-(-4)=16.②3AC-4AB的值不变.当移动时间为t秒时,A点表示的数为-t-2,B点表示的数为2t+1,C点表示的数为3t +6,则:AC=(3t+6)-(-t-2)=4t+8,AB=(2t+1)-(-t-2)=3t+3,∴3AC-4AB=3(4t+8)-4(3t+3)=12t+24-12t-12=12.即3AC﹣4AB的值为定值12,∴在移动过程中,3AC﹣4AB的值不变.【点睛】本题考查了数轴上的动点问题.表示出对应点所表示的数是解答本题的关键.11.(1)-2;1;7;(2)4;(3)3+3t;9+5t;6+2t;(4)3.【解析】【分析】(1)利用|a+2|+(c﹣7)2=0,得a+2=0,c﹣7=0,解得a,c的值,由b是最小的正整数,可得b =1;(2)先求出对称点,即可得出结果;(3)分别写出点A 、B 、C 表示的数为,用含t 的代数式表示出AB 、AC 、BC 即可;(4)由点B 为AC 中点,得到AB =BC ,列方程,求解即可.【详解】(1)∵|a +2|+(c ﹣7)2=0,∴a +2=0,c ﹣7=0,解得:a =﹣2,c =7.∵b 是最小的正整数,∴b =1.故答案为﹣2,1,7.(2)(7+2)÷2=4.5,对称点为7﹣4.5=2.5,2.5+(2.5﹣1)=4.故答案为4.(3)点A 表示的数为:-2-t ,点B 表示的数为:1+2t ,点C 表示的数为:7+4t ,则AB =t +2t +3=3t +3,AC =t +4t +9=5t +9,BC =2t +6.故答案为3t +3,5t +9,2t +6.(4)∵点B 为AC 中点,∴AB =BC ,∴3t +3=2t +6,解得:t =3.【点睛】本题考查了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数轴及两点间的距离,解题的关键是利用数轴的特点能求出两点间的距离.12.(1)5 ;(2)点F 表示的数是11.5或者-6.5;(3)127t =或6t =. 【解析】【分析】(1)由AP=2可知PB=12-2=10,再由点M 是PB 中点可知PM 长度;(2)点P 运动3秒是9个单位长度,M 为PB 的中点,则可求解出点M 表示的数是2.5,再由FM=2PM 可求解出FM=9,此时点F 可能在M 点左侧,也可能在其右侧;(3)设Q 运动的时间为t 秒,由题可知t=4秒时,点P 到达点A ,再经过4秒点P 停止运动;则分04t ≤≤和48t <≤两种情况分别计算,由题可知即可QM=2PM=BP ,据此进行解答即可.【详解】(1)5 ;(2)∵点A 表示的数是5-∴点B 表示的数是7∵点P 运动3秒是9个单位长度,M 为PB 的中点 ∴PM=12PB=4.5,即点M 表示的数是2.5 ∵FM=2PM∴FM=9∴点F 表示的数是11.5或者-6.5(3)设Q 运动的时间为t 秒, 当04t ≤≤时,由题可知QM=2PM=BP ,故点Q 位于点P 左侧,则AB=AQ+QP+PB ,而QP=QM-PM=2PM-PM=12BP ,则可得12=2.5t+12⨯3t+3t=7t ,解得t=127; 当48t <≤时,由题可知QM=2PM=BP ,故点Q 位于点B 右侧,则PB=2QB ,则可得,()()123422.512t t --=-,整理得8t=48,解得6t =.【点睛】本题结合数轴上的动点问题考查了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第3问要根据题干条件分情况进行讨论,作出图形更易理解.13.(1)10,(a+b);(2)①60个单位长度;②10-3t ,0≤t≤7.5;③不存在,理由见解析.【解析】【分析】(1)根据数轴上两点间的距离公式结合A 、B 两点表示的数,即可得出结论;(2) ①点P 运动的时间与A 、B 相遇所用时间相等,根据路程=速度×时间即可求得;②由P 点用最短的时间首次碰到A 点,且与B 点未碰到,可知开始时点P 是和点A 相向而行的;③点P 与点A 的距离越来越小,而点P 与点B 的距离越来越大,不存在PA=PB 的时候.【详解】解:(1)∵A 、B 所对应的数值分别为-20和40,∴AB=40-(-20)=60,∵P 是AB 的中点, ∴AP=60=30,∴点P 表示的数是-20+30=10; ∵如图,点A 、B 对应的数值分别是a 和b ,∴AB=b-a ,∵P 是AB 的中点,∴AP=(b-a)∴点P 表示的数是a+(b-a) =(a+b).(2)①点A 和点B 相向而行,相遇的时间为=20(秒),此即整个过程中点P 运动的时间.所以,点P 的运动路程为3×20=60(单位长度),故答案是60个单位长度.②由P点用最短的时间首次碰到A点,且与B点未碰到,可知开始时点P是和点A相向而行的.所以这个过程中0≤t≤7.5.P点经过t秒钟后,在数轴上对应的数值为10-3t.故答案是:10-3t,0≤t≤7.5.③不存在.由②可知,点P是和点A相向而行的,整个过程中,点P与点A的距离越来越小,而点P 与点B的距离越来越大,所以不存在相等的时候.故答案为:(1)10,(a+b);(2)①60个单位长度;②10-3t,0≤t≤7.5;③不存在,理由见解析.【点睛】本题考查了数轴上点与点的距离和动点问题.14.(1)2或10;(2)当t为5秒、10秒或7.5秒时,P、A和B中恰有一个点为其余两点的优点.【解析】【分析】(1)设所求数为x,根据优点的定义分优点在M、N之间和优点在点N右边,列出方程解方程即可;(2)根据优点的定义可知分三种情况:①P为(A,B)的优点;②P为(B,A)的优点;③B为(A,P)的优点.设点P表示的数为x,根据优点的定义列出方程,进而得出t的值.【详解】解:(1)设所求数为x,当优点在M、N之间时,由题意得x﹣(﹣2)=2(4﹣x),解得x=2;当优点在点N右边时,由题意得x﹣(﹣2)=2(x﹣4),解得:x=10;故答案为:2或10;(2)设点P表示的数为x,则PA=x+20,PB=40﹣x,AB=40﹣(﹣20)=60,分三种情况:①P为(A,B)的优点.由题意,得PA=2PB,即x﹣(﹣20)=2(40﹣x),解得x=20,∴t=(40﹣20)÷4=5(秒);②P为(B,A)的优点.由题意,得PB=2PA,即40﹣x=2(x+20),解得x=0,∴t=(40﹣0)÷4=10(秒);③B为(A,P)的优点.由题意,得AB=2PA,即60=2(x+20)解得x=10,此时,点P为AB的中点,即A也为(B,P)的优点,∴t=30÷4=7.5(秒);综上可知,当t为5秒、10秒或7.5秒时,P、A和B中恰有一个点为其余两点的优点.【点睛】本题考查了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及数轴,解题关键是要读懂题目的意思,理解优点的定义,找出合适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再求解.15.(1)60°;(2)射线OP是∠AOC的平分线;(3)30°.【解析】整体分析:(1)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与角的和差关系计算;(2)计算出∠AOP的度数,再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判断;(3)根据∠AOC,∠AON,∠NOC,∠MON,∠AOM的和差关系即可得到∠NOC 与∠AOM之间的数量关系.解:(1)如图②,∠AOC=120°,∴∠BOC=180°﹣120°=60°,又∵OM平分∠BOC,∴∠BOM=30°,又∵∠NOM=90°,∴∠BOM=90°﹣30°=60°,故答案为60°;(2)如图③,∵∠AOP=∠BOM=60°,∠AOC=120°,∴∠AOP=12∠AOC,∴射线OP是∠AOC的平分线;(3)如图④,∵∠AOC=120°,∴∠AON=120°﹣∠NOC,∵∠MON=90°,∴∠AON=90°﹣∠AOM,∴120°﹣∠NOC=90°﹣∠AOM,即∠NOC﹣∠AOM=30°.。

2020年秋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期末复习考点提分专练:数轴类动点压轴题(四)

2020年秋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期末复习考点提分专练:数轴类动点压轴题(四)

2020年秋人教版七上期末复习考点提分专练:数轴类动点压轴题(四)1.【阅读理解】点A、B在数轴上对应的数分别是a,b,且|a+2|+(b﹣8)2=0.A、B两点的中点表示的数为;当b>a时,A、B两点间的距离为AB=b﹣a.(1)求AB的长.(2)点C在数轴上对应的数为x,且x是方程2x+8=x﹣2的解,在数轴上是否存在点P,使PA+PB=PC?若存在,求出点P对应的数;若不存在,说明理由.(3)点E以每秒1个单位的速度从原点O出发向右运动,同时点M从点A出发以每秒8个单位的速度向左运动,点N从点B出发,以每秒5个单位的速度向右运动,P、Q分别为ME、ON的中点,求证:在运动过程中,的值不变,并求出这个值.2.数轴上任意两点之间的距离均可用“右﹣左”表示,即右边的数(较大)减去左边的数(较小).已知数轴上两点A、B对应的数分别为﹣2、5,则A、B两点之间的距离记为AB,且AB=5﹣(﹣2)=7.P为数轴上的动点,其对应的数为x.(1)若点P到A,B两点的距离相等,写出点P对应的数;(2)数轴上是否存在点P,使点P到A,B两点的距离之和为11,若存在,请求出x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3)若点P在原点,现在A,B,P三个点均向左匀速运动,其中点P的速度为每秒1个单位;A,B两点中有一个点速度与点P的速度一致,另一个点以每秒3单位的速度运动;则几秒后点P到A,B两点的距离相等?3.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我们知道|a|的几何意义是指数轴上表示数的点与原点的距离,那么|a﹣b|的几何意义又是什么呢?我们不妨考虑一下,取特殊值时的情况.比如考虑|5﹣(﹣6)|的几何意义,在数轴上分别标出表示﹣6和5的点,(如图所示),两点间的距离是11,而|5﹣(﹣6)|=11,因此不难看出|5﹣(﹣6)|就是数轴上表示﹣6和5两点间的距离.(1)|a﹣b|的几何意义是;(2)当|x﹣2|=2时,求出x的值.(3)设Q=|x+6|﹣|x﹣5|,请问Q是否存在最大值,若没有请说明理由,若有,请求出最大值.4.综合与探究阅读材料:数轴是学习有理数的一种重要工具,任何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表示,这样能够运用数形结合的方法解决一些问题.例如,两个有理数在数轴上对应的点之间的距离可以用这两个数的差的绝对值表示;在数轴上,有理数3与1对应的两点之间的距离为|3﹣1|=2;在数轴上,有理数5与﹣2对应的两点之间的距离为|5﹣(﹣2)|=7;在数轴上,有理数﹣2与3对应的两点之间的距离为|﹣2﹣3|=5;在数轴上,有理数﹣8与﹣5对应的两点之间的距离为|﹣8﹣(﹣5)|=3;……如图1,在数轴上有理数a对应的点为点A,有理数b对应的点为点B,A,B两点之间的距离表示为|a﹣b|或|b﹣a|,记为|AB|=|a﹣b|=|b﹣a|.解决问题:(1)数轴上有理数﹣10与﹣5对应的两点之间的距离等于;数轴上有理数x与﹣5对应的两点之间的距离用含x的式子表示为;若数轴上有理数x与﹣1对应的两点A,B之间的距离|AB|=2,则x等于;联系拓广:(2)如图2,点M,N,P是数轴上的三点,点M表示的数为4,点N表示的数为﹣2,动点P表示的数为x.请从A,B两题中任选一题作答,我选择题.A.①若点P在点M,N两点之间,则|PM|+|PN|=;②若|PM|=2|PN|,即点P到点M的距离等于点P到点N的距离的2倍,则x等于.B.①若点P在点M,N之间,则|x+2|+|x﹣4|=;若|x+2|+|x﹣4|═10,则x=;②根据阅读材料及上述各题的解答方法,|x+2|+|x|+|x﹣2|+|x﹣4|的最小值等于.5.阅读理解:若A,B,C为数轴上三点且点C在A,B之间,若点C到A的距离是点C到B的距离的3倍,我们就称点C是【A,B】的好点.例如,如图1,点A表示的数为﹣2,点B表示的数为2.表示1的点C到A的距离是3,到B的距离是1,那么点C是【A,B】的好点;又如,表示﹣1的点D到A的距离是1,到B的距离是3,那么点D就不是【A,B】的好点,但点D是【B,A】的好点.知识运用:(1)若M、N为数轴上两点,点M所表示的数为﹣6,点N所表示的数为2.数所表示的点是【M,N】的好点;数所表示的点是【N,M】的好点;(2)若点A表示的数为a,点B表示的数为b,点B在点A的右边,且点B在A,C之间,点B是【C,A】的好点,求点C所表示的数(用含a、b的代数式表示);(3)若A、B为数轴上两点,点A所表示的数为﹣33,点B所表示的数为27,现有一只电子蚂蚁P从点A出发,以每秒6个单位的速度向右运动,运动时间为t秒.如果P,A,B中恰有一个点为其余两点的好点,求t的值.6.已知数轴上A,B两点对应数分别为﹣2和4,P为数轴上一动点,对应数为x.(1)若P为线段AB的三等分点,求P点对应的数.(2)数轴上是否存在点P,使P点到A点、B点距离之和为10?若存在,求出x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3)若点A、点B和点P(点P在原点)同时向左运动,它们的速度分别为1个单位长度/分、2个单位长度/分和1个单位长度/分,则经过多长时间点P为AB的中点?7.如图,点A从原点出发沿数轴向左运动,同时,点B也从原点出发沿数轴向右运动,3秒后,两点相距15个单位长度.已知点B的速度是点A的速度的4倍(速度单位:单位长度/秒).(1)求出点A、点B运动的速度,并在数轴上标出A、B两点从原点出发运动3秒时的位置;(2)若A、B两点从(1)中的位置开始,仍以原来的速度同时沿数轴向左运动,几秒时,原点恰好处在点A、点B的正中间?(3)若A、B两点从(1)中的位置开始,仍以原来的速度同时沿数轴向左运动时,另一点C同时从B点位置出发向A点运动,当遇到A点后,立即返回向B点运动,遇到B点后又立即返回向A点运动,如此往返,直到B点追上A点时,C点立即停止运动.若点C 一直以20单位长度/秒的速度匀速运动,那么点C从开始运动到停止运动,行驶的路程是多少个单位长度?8.如图,已知数轴上点A表示的数为6,点B是数轴上在A左侧的一点,且A,B两点间的距离为11,动点P从点A出发,以每秒3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左匀速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t>0)秒.(1)数轴上点B表示的数是,当点P运动到AB中点时,它所表示的数是;(2)动点Q从点B出发,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辅向右匀速运动,若P,Q两点同时出发,求点P与Q运动多少秒时重合?(3)动点Q从点B出发,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左匀速运动,若P,Q两点同时出发,求:①当点P运动多少秒时,点P追上点Q?②当点P与点Q之间的距离为8个单位长度时,求此时点P在数轴上所表示的数.9.如图,点A、B分别在数轴原点O的两侧,且OB+8=OA,点A对应数是20.(1)求B点所对应的数;(2)动点P、Q、R分别从B、O、A同时出发,其中P、Q均向右运动,速度分别为2个单位长度/秒,4个单位长度/秒,点R向左运动,速度为5个单位长度/秒,设它们的运动时间为t秒,当点R恰好为PQ的中点时,求t的值及R所表示的数;(3)当t≤5时,BP+AQ的值是否保持不变?若不变,直接写出定值;若变化,试说明理由.10.数轴是学习有理数的一种重要工具,任何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表示,这样能够运用数形结合的方法解决一些问题.如图,将一条数轴在原点O和点B处各折一下,得到一条“折线数轴”.图中点A表示﹣10,点B表示10,点C表示18,我们称点A和点C在数轴上相距28个长度单位.动点P从点A出发,以2单位/秒的速度沿着“折线数轴”的正方向运动,从点O运动到点B期间速度变为原来的一半,之后立刻恢复原速;同时,动点Q从点C出发,以1单位/秒的速度沿着数轴的负方向运动,从点B运动到点O期间速度变为原来的两倍,之后也立刻恢复原速.当点P到达点C时,两点都停止运动.设运动的时间为t秒.问:(1)t=2秒时,点P在“折线数轴”上所对应的数是;点P到点Q的距离是个单位长度;(2)动点P从点A运动至C点需要秒;(3)P、Q两点相遇时,t=秒;此时相遇点M在“折线数轴”上所对应的数是;(4)如果动点P、O两点在数轴上相距的长度与Q、B两点在数轴上相距的长度相等,直接写出t的值.参考答案1.(1)解:∵|a+2|+(b﹣8)2=0,∴a=﹣2,b=8,∴AB=8﹣(﹣2)=10;(2)解:2x+8=x﹣2,∴x=﹣10,∴C在数轴上对应的数为﹣10,设点P对应的数为y,由题意可知,点P不可能位于点A的左侧,所以存在以下两种情况:①点P在点B的右侧,∴(y﹣8)+[y﹣(﹣2)]=y﹣(﹣10),∴y=16,②当点P在A、B之间,∴(8﹣y)+[y﹣(﹣2)]=y﹣(﹣10),∴y=0,综上所述,点P对应的数是16或0;(3)证明:设运动时间为t,则点E对应的数是t,点M对应的数是﹣2﹣8t,点N对应的数是8+5t,∵P是ME的中点,∴P点对应的数是=﹣1﹣t,又∵Q是ON的中点,∴Q点对应的数是=4+t,∴MN=(8+5t)﹣(﹣2﹣8t)=10+13t,OE=t,PQ=(4+t)﹣(﹣1﹣t)=5+6t,∴===2(定值).∴在运动过程中,的值不变,这个值是2.2.(1)由题意可得x﹣(﹣2)=5﹣x解得x=1.5(2)①当P在AB之间(包括与A,B重合)时PA+PB=x﹣(﹣2)+5﹣x=3,不合要求②当P在B的右边时,PA+PB=x﹣(﹣2)+x﹣5=2x﹣3令2x﹣3=11解得x=7.③当P在A的左边时,PA+PB=﹣2﹣x+5﹣x=3﹣2x令3﹣2x=11解得x=﹣4综上所述x=7或﹣4.(3)①当点A与点P的运动速度相等时,AP=2,PB=5﹣2t或PB=2t﹣5当5﹣2t=2时,t=当2t﹣5=2时,t=②当点B与点P的运动速度相等时,BP=5,PA=2+2t所以5=2+2t解得t=.3.解:(1)|a﹣b|的几何意义是数轴上表示a和b的两点间的距离.故答案为:数轴上表示a和b的两点间的距离.(2)|x﹣2|=2解得x﹣2=±2,x=4或0答:x的值为4或0.(3)分情况讨论:当时,Q=x+6﹣x+5=11;当时,Q=x+6+x﹣5=2x+1,﹣6≤x≤5,此时Q的最大值为11;当时,不存在;当时,Q=﹣x﹣6+x﹣5=﹣11.答:Q存在最大值,最大值为11.4.解:(1)根据绝对值的定义:数轴上有理数﹣10与﹣5对应的两点之间的距离等于5;数轴上有理数x与﹣5对应的两点之间的距离用含x的式子表示为|x+5|;A,B之间的距离|AB|=2,则x等于1或﹣3,故答案为:5,|x+5|,1或﹣3;(2)A.①若点P在点M,N两点之间,则|PM|+|PN|=6;②若|PM|=2|PN|,P在MN之间或在M左侧,则x等于0或﹣8;B.①若点P在点M,N之间,则|x+2|+|x﹣4|=6;若|x+2|+|x﹣4|═10,则x=6或﹣4;②|x+2|+|x|+|x﹣2|+|x﹣4|的最小值,即:x与4,2,0,﹣2之间距离和最小,这个最小值=4﹣(﹣2)+(2﹣0)=8.故答案为:6,2或10,6或﹣4,8.5.解:(1)由题意知,数0或6所表示的点是【M,N】的好点;数﹣4或﹣10所表示的点是【N,M】的好点;故答案是:0或6,﹣4或﹣10;(2)设点C所表示的数为c,依题意得(3)依题意得,AB=60①P是【A,B】的好点②P是【B,A】的好点③B是【A,P】的好点④B是【P,A】的好点答:当时,P,A,B中恰有一个点为其余两点的好点.6.解:(1)∵P为线段AB的三等分点,且点A、B的对应的数分别为﹣2,4,∴点P对应的数为0,2.(2)存在.设点P对应的数为x,∵P点到A点、B点距离之和为10,∴﹣2﹣x+4﹣x=10或x+2+x﹣4=10,解得:x=﹣4或x=6.(3)设经过t分点P为AB的中点,由题意得:(﹣t﹣2)+(﹣2t+4)=2(﹣t),解得:t=2,即经过2分钟点P为AB的中点.7.解:(1)设点A的速度为每秒t个单位,则点B的速度为每秒4t个单位,由题意,得3t+3×4t=15,解得:t=1,∴点A的速度为每秒1个单位长度,则点B的速度为每秒4个单位长度.如图:(2)设x秒时原点恰好在A、B的中间,由题意,得3+x=12﹣4x,解得:x=1.8.∴A、B运动1.8秒时,原点就在点A、点B的中间;(3)由题意,得B追上A的时间为:15÷(4﹣1)=5,∴C行驶的路程为:5×20=100单位长度.8.解:(1)∵数轴上点A表示的数为6,点B是数轴上在A左侧的一点,且A,B两点间的距离为11,∴数轴上点B表示的数是6﹣11=﹣5,∵点P运动到AB中点,∴点P对应的数是:×(﹣5+6)=0.5,故答案为:﹣5,0.5;(2)设点P与Q运动t秒时重合,点P对应的数为:6﹣3t,点Q对应的数为:﹣5+2t,∴6﹣3t=﹣5+2t,解得:t=2.2,∴点P与Q运动2.2秒时重合;(3)①运动t秒时,点P对应的数为:6﹣3t,点Q对应的数为:﹣5﹣2t,∵点P追上点Q,∴6﹣3t=﹣5﹣2t,解得:t=11,∴当点P运动11秒时,点P追上点Q;②∵点P与点Q之间的距离为8个单位长度,∴|6﹣3t﹣(﹣5﹣2t)|=8,解得:t=3或t=19,当t=3时,点P对应的数为:6﹣3t=6﹣9=﹣3,当t=19时,点P对应的数为:6﹣3t=6﹣57=﹣51,∴当点P与点Q之间的距离为8个单位长度时,此时点P在数轴上所表示的数为﹣3或﹣51.9.解:(1)∵点A对应的数是20,∴OA=10,∵OB+8=OA,∴OB=24.又∵点B在原点的左侧,∴点B对应的数为﹣24.(2)当运动时间为t秒时,点P对应的数为2t﹣24,点Q对应的数为4t,点R对应的数为﹣5t+20,依题意,得:4t+2t﹣24=2(﹣5t+20),解得:t=4,∴﹣5t+20=0,即R所表示的数为0;当点R恰好为PQ的中点时,t=4,R所表示的数为0;(3)当t≤5时,BP+AQ的值保持不变;理由如下:当t≤5时,BP+AQ=2t+(20﹣4t)=10,∴当t≤5时,BP+AQ的值保持不变,定值为10.10.解:如图所示:(1)设动点P从点A出发,运动2秒后的点对应数为x,∵点P以2单位/秒的速度沿着“折线数轴”的正方向运动,∴AP=2×2=4,又∵x﹣(﹣10)=4,又∵同时,动点Q从点C出发,以1单位/秒的速度沿着数轴的负方向运动,∴QC=2×1=2,又∵AC=28,AC=AO+OB+BC,∴点P到点Q的距离=28﹣4﹣2=22;故答案为﹣6,22;(2)由图可知:动点P从点A运动至C分成三段,分别为AO、OB、BC,AO段时间为,OB段时间为=10,BC段时间为=4,∴动点P从点A运动至C点需要时间为5+10+4=19(秒),故答案为19秒;(3)设点Q经过8秒后从点B运动到OB段,再经进y秒与点P在OB段相遇,依题意得:3+y+2y=10,解得:y=,∴P、Q两点相遇时经过的时间为8+=(秒),此时相遇点M在“折线数轴”上所对应的数是为3+=;故答案为,;(4)当点P在AO,点Q在BC上运动时,依题意得:10﹣2t=8﹣t,解得:t=2,当点P、Q两点都在OB上运动时,t﹣5=2(t﹣8)解得:t=11,当P在OB上,Q在BC上运动时,8﹣t=t﹣5,解得:t=;当P在BC上,Q在OA上运动时,t﹣8﹣5+10=2(t﹣5﹣10)+10,即PO=QB时,运动的时间为2秒或秒或11秒或17秒.。

专题 丰富的图形世界 2024-2025学年七年级数学上学期期中考点大讲堂(北师大版2024)

专题   丰富的图形世界  2024-2025学年七年级数学上学期期中考点大讲堂(北师大版2024)

题型剖析
2.下列图形中,为四棱锥的侧面展开图的是( )
A.
B.
C.
D.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几何体的展开图,熟练掌握几何体的展开图是解题的关键.根据棱锥的侧面展开图的特征即可得到答
案.
【详解】
解:棱锥的侧面是三角形,故四棱锥的侧面展开图的是
故选:B.
3.如下图的正方体纸巾盒,它的平面展开图是( )
A.
B.
C.
D.
【技巧点拨】根据三棱柱、球、圆柱、四棱柱的定义逐一判断即可.本题主要考查认识立体图形,熟练掌
握三棱柱、球、圆柱、四棱柱的定义是解题的关键.
【详解】解:A.本图是圆柱,故本选项符合题意; B.本图是三棱柱,故本选项不符合题意; C.本图是球,故本选项不符合题意; D.本图是四棱柱,故本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A.
第二个几何体为长方体,是柱体,满足条件;
第三个几何体为球体,不属于柱体,不满足条件;
第四个几何体为圆柱体,是柱体,满足条件;
第五个几何体为圆锥,不属于柱体,不满足条件;
第六个几何体为四棱柱,属于柱体,满足条件;
第七个几何体为三棱柱,属于柱体,满足条件;
则属于柱体的一共有 5 个,
故选:A.
题型剖析
题型剖析
题型四:截一个几何体
【典例 4】用一个平面去截下面如图的几何体,截面不可能是圆形的是( )
A.
B.
C.
D.
【技巧点拨】本题考查截一个几何体.利用截一个几何体的截面形状进行判断即可. 【详解】解:用一个平面去截取一个正方体,无论如何,其截面都不可能是圆形, 故选:C.
举一反三
1.用一个平面去截一个几何体,得到的截面形状是长方形,那么这个几何体可能是( )

4七年级上《期中复习》讲义

4七年级上《期中复习》讲义

龙文教育学科教师辅导讲义学员姓名:辅导课目:数学年级:七年级学科教师:汪老师授课日期及时段课题七年级上册数学《期中复习》学习目标1、能理解自然数到有理数的概念2、会计算有理数、实数的加减乘除3、代数式的计算教学内容一、从自然数到有理数、有理数的计算1、有理数:①整数→正整数/0/负整数②分数→正分数/负分数数轴:①画一条水平直线,在直线上取一点表示0(原点),选取某一长度作为单位长度,规定直线上向右的方向为正方向,就得到数轴。

②任何一个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一个点来表示。

③如果两个数只有符号不同,那么我们称其中一个数为另外一个数的相反数,也称这两个数互为相反数。

在数轴上,表示互为相反数的两个点,位于原点的两侧,并且与原点距离相等。

④数轴上两个点表示的数,右边的总比左边的大。

正数大于0,负数小于0,正数大于负数。

绝对值:①在数轴上,一个数所对应的点与原点的距离叫做该数的绝对值。

②正数的绝对值是他的本身、负数的绝对值是他的相反数、0的绝对值是0。

两个负数比较大小,绝对值大的反而小。

2、有理数的运算:加法:①同号相加,取相同的符号,把绝对值相加。

②异号相加,绝对值相等时和为0;绝对值不等时,取绝对值较大的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

③一个数与0相加不变。

减法: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

乘法:①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绝对值相乘。

②任何数与0相乘得0。

③乘积为1的两个有理数互为倒数。

除法:① 除以一个数等于乘以一个数的倒数。

② 0不能作除数。

乘方:求N 个相同因数A 的积的运算叫做乘方,乘方的结果叫幂,A 叫底数,N 叫次数。

混合顺序:先算乘法,再算乘除,最后算加减,有括号要先算括号里的。

二、实数:无理数:无限不循环小数叫无理数平方根:① 如果一个正数X 的平方等于A ,那么这个正数X 就叫做A 的算术平方根。

② 如果一个数X 的平方等于A ,那么这个数X 就叫做A 的平方根。

七上期中考试数学压轴题专练经典及答案

七上期中考试数学压轴题专练经典及答案

-20-16-12-8-4201612840七上期中考试数学压轴题1.如图,点A 从原点出发沿数轴向左运动,同时,点B 也从原点出发沿数轴向右运动,3秒后,两点相距15个单位长度.已知点B 的速度是点A 的速度的4倍(速度单位:单位长度/秒).(1)求出点A 、点B 运动的速度,并在数轴上标出A 、B 两点从原点出发运动3秒时的位置;(4分)(2)若A 、B 两点从(1)中的位置开始,仍以原来的速度同时沿数轴向左运动,几秒时,原点恰好处在点A 、点B 的正中间?(4分)2.动点A 从原点出发向数轴负方向运动,同时,动点B 也从原点出发向数轴正方向运动,4秒后,两点相距20个单位长度.已知动点A 、B 的速度比为2∶3(速度单位:单位长度/秒).(1)求出两个动点运动的速度,并在数轴上标出A 、B 两点从原点出发运动4秒时的位置;(2)若A 、B 两点从(1)中标出的位置同时出发,按原速度向数轴负方向运动,求几秒钟后原点恰好在两个动点的正中间;(3)当A 、B 两点从(1)中标出的位置出发向数轴负方向运动时,另一动点C 也同时从原点的位置出发向A 运动,当遇到A 后立即返回向B 点运动,遇到B 后又立即返回向A 运动,如此往返,直到B 追上A 时,C 立即停止运动.若点C 一直以10单位长度/秒的速度匀速运动,求点C 一共运动了多少个单位长度.3.画个数轴,想一想(1)已知在数轴上表示3的点和表示8的点之间的距离为5个单位,有这样的关系5=8-3,那么在数轴上表示数4的点和表示-3的点之间的距离是________单位;(2)已知在数轴上到表示数-3的点和表示数5的点距离相等的点表示数1,有这样的关系11(35)2=-+,那么在数轴上到表示数a 的点和表示数b 的点之间距离相等的点表示的数是__________________.(3)已知在数轴上表示数x 的点到表示数-2的点的距离是到表示数6的点的距离的2倍,求数x .4.已知:b 是最小的正整数,且a 、b 满足2(5)||0c a b -++=,请回答问题 (1)请直接写出a 、b 、c 的值。

七年级数学上册期中压轴题及答案解析

七年级数学上册期中压轴题及答案解析

七年级数学上册期中压轴题及答案解析
七年级数学上册期中考试一般会涉及到三个章节的内容,北师大版本教材第一章节是常见的几何体,第二章节是有理数与其运算,第三章是整式及其加减。

在数学的学习中,我们除了需要掌握基本概念、基础运算,基本的解题思路、方法和题型外,也需要做一定的拓展和提高,提升自己的思维和能力。

在常见的几何体章节大部分都属于基础题,欧拉定理的探究是本章节的一个难点内容。

有理数章节的重难点内容较多,如绝对值的几何意义,数轴与绝对值综合,有理数的简算及规律计算。

整式章节的重难点主要体现在整式的应用和规律探究上。

分享一些压轴题供各位小伙伴期中复习备考使用。

END
声明:文章图文来源网络,意在分享,仅限交流学习使用,如有分享不当或侵权,请联系删除。

初中七年级上数学期中考压轴题(含答案)

初中七年级上数学期中考压轴题(含答案)

初一年级考试压轴题1、已知a 是最大的负整数,b 是多项式23222m n m n m ---的次数,c 是单项式2-2xy 的系数,且a 、b 、c 分别是点A.B.C 在数轴上对应的数。

(1) 求a 、b 、c 的值,并在数轴上标出点A 、B 、C.(2) 若动点P 、Q 分别从A 、B 同时出发沿数轴负方向运动,点P 的速度是每秒12个单位长度,点Q 的速度是每秒2个单位长度,求运动几秒后,点Q 可以追上点P?(3) 若M 点在此数轴上运动,请求出M 点到A 、B 两点距离之和的最小值;(此小题只需写出答案)(4) 在数轴上找一个点N,使点N 到A 、B 、C 三点的距离之和等于10,请直接写出所有点N 对应的数。

(此小题只需写出答案,不必说明理由)2、()2++++++21,n n -=已知公式13579请利用此公式完成以下小题:()()()()()()++++++21225-3+-9+-15+-21++-597n n -=(1)若13579,求整数的值.(2)求的值.3、(中大附中)()2A B a b 120.a b -++=已知:数轴上、两点表示的有理数为、,且()22(1)(2)113339(3)1A B C bc c a c ⎛⎫+--- ⎪⎝⎭、各表示哪一个有理数?点在数轴上表示的数是c ,且与A 、B 两点的距离和为11,求多项式 a 的值.小蚂蚁甲以个单位长度/秒的速度从点B 出发向其左边6个单位长度处的一颗饭粒爬去,3秒后位于点A 的小蚂蚁乙收到它的信号,以2个单位长度/秒的速度也迅速爬向饭粒,小蚂蚁甲到达后背着饭粒立即返回,与小蚂蚁乙在数轴上D 点相遇,则点D 表示的有理数是什么?从出发到此时,小蚂蚁甲共用去多少时间?4、2+21- 3.x x x x +--已知是有理数,化简:5、5阅读探究有关个位数是的整数的平方简便计算问题.c bac bac ba(1) (2) (3)2222222=12100+25=22525=23100+25=625 35=34100+25=1225(1)95(2)5-895(3)53540⨯⨯⨯⨯⨯⨯观察下列算式:15; ;请你写出的简便计算过程及结果;其实这种方法也可以推广到个位数是的三位数的平方,证明略.① 请你写出115的简便计算过程及结果.②用计算或说理的方式确定985的结果末两位数字是多少?已知一个个位数是的整数的平方是25,请用方程的相关知识求这个数.6、某服装厂生产一种西装和领带,西装每套定价200元,领带每条定价40元。

七年级数学上学期 压轴题专题训练讲义(数轴上的动点问题)

七年级数学上学期 压轴题专题训练讲义(数轴上的动点问题)

七年级数学上学期压轴题专题训练讲义(数轴上的动点问题)----6767a506-6ea6-11ec-8d62-7cb59b590d7d七年级数学上学期压轴题专题训练讲义(数轴上的动点问题)上学期七年级数学终轴题专项训练讲稿数轴上的动点(2)[课前指导-知识要点]一、分析题意时分清三种点:已知点(定点)、未知可求点(单设)、动点(起点+方向+运动量:缺量设量),用数或含未知数的式子表达题中所有点;二、数轴两点对应线段的中点公式1.找到中点,平均值(总和的一半)2.已知中点,中点的2倍减一个(端点)三、数轴上两点间的距离公式:找到距离并大大缩短它。

我不知道尺寸的绝对值四、绝对值方程的解法:方法一:相等或相反;方法二:零点分段讨论法五、数轴上的动点问题拓展:1.不同时间的两个移动出发点;2.动点的两次连续运动问题(第二次运动的方向或运动的速度发生改变);3.单动点的连续规律性运动问题(数列规律与求和技巧结合);4.单个运动点的连续不规则运动(“疯狗”问题);5.直线段的运动问题(两个运动点同时以相同的速度和方向运动)[课前独立练习]i.等差序列1.数列:1,2,3,4,……,则第n个数为;2021是第个数.2.数列:1,3,5,7,……,则第n个数为;2021是第个数.3.数列:2,7,12,17,……,则第n个数为;2021是第个数.4.数列:1,5,9,13,……,则第n个数为;2021是第个数.5.数列:1,7,13,19,……,则第n个数为;2021是第个数.二、正负交替的等差数列求和:分组求和1.1-2+3-4+5……-2022+2022=; 2. 计算:-1+3-5+7-…-二千零二十一3.计算:+2-7+12-17+ (2021)4.计算:-1+5-9+13-…-二千零二十一5.计算:+1-7+13-19+ (2021)三、 a点对应的数字是5。

从点a开始,移动点P第一次向右移动一个单位,第二次向左移动两个单位,第三次向左移动两个单位向右运动3个单位,第4次向左运动4个单位,……,求第100次运动后p点对应的数.四、 a点对应的数字是12,B点对应的数字是-8。

数学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 压轴题 期末复习模拟复习知识点大全

数学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 压轴题 期末复习模拟复习知识点大全

数学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压轴题期末复习模拟复习知识点大全一、压轴题>),1.阅读理解:如图①,若线段AB在数轴上,A、B两点表示的数分别为a和b(b a-.则线段AB的长(点A到点B的距离)可表示为AB=b a请用上面材料中的知识解答下面的问题:如图②,一个点从数轴的原点开始,先向左移动2cm到达P点,再向右移动7cm到达Q点,用1个单位长度表示1cm.(1)请你在图②的数轴上表示出P,Q两点的位置;(2)若将图②中的点P向左移动x cm,点Q向右移动3x cm,则移动后点P、点Q表示的数分别为多少?并求此时线段PQ的长.(用含x的代数式表示);(3)若P、Q两点分别从第⑴问标出的位置开始,分别以每秒2个单位和1个单位的速度同时向数轴的正方向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秒),当t为多少时PQ=2cm?2.已知长方形纸片ABCD,点E在边AB上,点F、G在边CD上,连接EF、EG.将∠BEG 对折,点B落在直线EG上的点B′处,得折痕EM;将∠AEF对折,点A落在直线EF上的点A′处,得折痕EN.(1)如图1,若点F与点G重合,求∠MEN的度数;(2)如图2,若点G在点F的右侧,且∠FEG=30°,求∠MEN的度数;(3)若∠MEN=α,请直接用含α的式子表示∠FEG的大小.3.借助一副三角板,可以得到一些平面图形(1)如图1,∠AOC=度.由射线OA,OB,OC组成的所有小于平角的和是多少度?(2)如图2,∠1的度数比∠2度数的3倍还多30°,求∠2的度数;(3)利用图3,反向延长射线OA到M,OE平分∠BOM,OF平分∠COM,请按题意补全图(3),并求出∠EOF的度数.4.东东在研究数学问题时遇到一个定义:将三个已经排好顺序数:x 1,x 2,x 3,称为数列x 1,x 2,x 3.计算|x 1|,122x x +,1233x x x ++,将这三个数的最小值称为数列x 1,x 2,x 3的最佳值.例如,对于数列2,-1,3,因为|2|=2,()212+-=12,()2133+-+=43,所以数列2,-1,3的最佳值为12. 东东进一步发现:当改变这三个数的顺序时,所得到的数列都可以按照上述方法计算其相应的最佳值.如数列-1,2,3的最佳值为12;数列3,-1,2的最佳值为1;….经过研究,东东发现,对于“2,-1,3”这三个数,按照不同的排列顺序得到的不同数列中,最佳值的最小值为12.根据以上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数列-4,-3,1的最佳值为(2)将“-4,-3,2”这三个数按照不同的顺序排列,可得到若干个数列,这些数列的最佳值的最小值为 ,取得最佳值最小值的数列为 (写出一个即可);(3)将2,-9,a (a >1)这三个数按照不同的顺序排列,可得到若干个数列.若这些数列的最佳值为1,求a 的值.5.如图,从左到右依次在每个小方格中填入一个数,使得其中任意三个相邻方格中所填数之和都相等. 6abx-1-2 ...(1)可求得 x =______,第 2021 个格子中的数为______; (2)若前 k 个格子中所填数之和为 2019,求 k 的值;(3)如果m ,n 为前三个格子中的任意两个数,那么所有的|m -n | 的和可以通过计算|6-a |+|6-b|+|a -b|+|a -6| +|b -6|+|b -a| 得到.若m ,n 为前8个格子中的任意两个数,求所有的|m-n|的和.6.已知数轴上两点A 、B ,其中A 表示的数为-2,B 表示的数为2,若在数轴上存在一点C ,使得AC+BC=n ,则称点C 叫做点A 、B 的“n 节点”.例如图1所示:若点C 表示的数为0,有AC+BC=2+2=4,则称点C 为点A 、B 的“4节点”. 请根据上述规定回答下列问题:(1)若点C 为点A 、B 的“n 节点”,且点C 在数轴上表示的数为-4,求n 的值;(2)若点D是数轴上点A、B的“5节点”,请你直接写出点D表示的数为______;(3)若点E在数轴上(不与A、B重合),满足BE=12AE,且此时点E为点A、B的“n节点”,求n的值.7.已知多项式3x6﹣2x2﹣4的常数项为a,次数为b.(1)设a与b分别对应数轴上的点A、点B,请直接写出a=,b=,并在数轴上确定点A、点B的位置;(2)在(1)的条件下,点P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从点A向B运动,运动时间为t 秒:①若PA﹣PB=6,求t的值,并写出此时点P所表示的数;②若点P从点A出发,到达点B后再以相同的速度返回点A,在返回过程中,求当OP=3时,t为何值?8.如图,已知数轴上点A表示的数为10,B是数轴上位于点A左侧一点,且AB=30,动点P从点A出发,以每秒5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左匀速运动,设运动时间为秒.(1)数轴上点B表示的数是________,点P表示的数是________(用含的代数式表示);(2)若M为线段AP的中点,N为线段BP的中点,在点P运动的过程中,线段MN的长度会发生变化吗?如果不变,请求出这个长度;如果会变化,请用含的代数式表示这个长度;(3)动点Q从点B处出发,以每秒3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左匀速运动,若点P、Q同时出发,问点P运动多少秒时与点Q相距4个单位长度?9.如图,已知数轴上点A表示的数为8,B是数轴上位于点A左侧一点,且AB=20,动点P从A点出发,以每秒5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左匀速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t>0)秒.(1)写出数轴上点B表示的数______;点P表示的数______(用含t的代数式表示)(2)动点Q从点B出发,以每秒3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右匀速运动,若点P、Q同时出发,问多少秒时P、Q之间的距离恰好等于2?(3)动点Q从点B出发,以每秒3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左匀速到家动,若点P、Q 同时出发,问点P运动多少秒时追上Q?(4)若M为AP的中点,N为BP的中点,在点P运动的过程中,线段MN的长度是否发生变化?若变化,请说明理由,若不变,请你画出图形,并求出线段MN的长.10.已知:如图数轴上两点A、B所对应的数分别为-3、1,点P在数轴上从点A出发以每秒钟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右运动,点Q在数轴上从点B出发以每秒钟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左运动,设点P的运动时间为t秒.(1)若点P和点Q同时出发,求点P和点Q相遇时的位置所对应的数;(2)若点P比点Q迟1秒钟出发,问点P出发几秒后,点P和点Q刚好相距1个单位长度;(3)在(2)的条件下,当点P和点Q刚好相距1个单位长度时,数轴上是否存在一个点C,使其到点A、点P和点Q这三点的距离和最小,若存在,直接写出点C所对应的数,若不存在,试说明理由.11.如图1,O为直线AB上一点,过点O作射线OC,∠AOC=30°,将一直角三角尺(∠M=30°)的直角顶点放在点O处,一边ON在射线OA上,另一边OM与OC都在直线AB的上方.(1)若将图1中的三角尺绕点O以每秒5°的速度,沿顺时针方向旋转t秒,当OM恰好平分∠BOC时,如图2.①求t值;②试说明此时ON平分∠AOC;(2)将图1中的三角尺绕点O顺时针旋转,设∠AON=α,∠COM=β,当ON在∠AOC内部时,试求α与β的数量关系;(3)若将图1中的三角尺绕点O以每秒5°的速度沿顺时针方向旋转的同时,射线OC也绕点O以每秒8°的速度沿顺时针方向旋转,如图3,那么经过多长时间,射线OC第一次平分∠MON?请说明理由.12.点A在数轴上对应的数为﹣3,点B对应的数为2.(1)如图1点C在数轴上对应的数为x,且x是方程2x+1=12x﹣5的解,在数轴上是否存在点P使PA+PB=12BC+AB?若存在,求出点P对应的数;若不存在,说明理由;(2)如图2,若P点是B点右侧一点,PA的中点为M,N为PB的三等分点且靠近于P点,当P在B的右侧运动时,有两个结论:①PM﹣34BN的值不变;②13PM24BN的值不变,其中只有一个结论正确,请判断正确的结论,并求出其值13.已知:如图,点M 是线段AB 上一定点,12AB cm =,C 、D 两点分别从M 、B 出发以1/cm s 、2/cm s 的速度沿直线BA 向左运动,运动方向如箭头所示(C 在线段AM 上,D 在线段BM 上)()1若4AM cm =,当点C 、D 运动了2s ,此时AC =________,DM =________;(直接填空)()2当点C 、D 运动了2s ,求AC MD +的值.()3若点C 、D 运动时,总有2MD AC =,则AM =________(填空) ()4在()3的条件下,N 是直线AB 上一点,且AN BN MN -=,求MN AB的值.14.(阅读理解)若A ,B ,C 为数轴上三点,若点C 到A 的距离是点C 到B 的距离的2倍,我们就称点C 是(A ,B )的优点.例如,如图①,点A 表示的数为﹣1,点B 表示的数为2.表示1的点C 到点A 的距离是2,到点B 的距离是1,那么点C 是(A ,B )的优点;又如,表示0的点D 到点A 的距离是1,到点B 的距离是2,那么点D 就不是(A ,B )的优点,但点D 是(B ,A )的优点. (知识运用)如图②,M 、N 为数轴上两点,点M 所表示的数为﹣2,点N 所表示的数为4. (1)数 所表示的点是(M ,N )的优点;(2)如图③,A 、B 为数轴上两点,点A 所表示的数为﹣20,点B 所表示的数为40.现有一只电子蚂蚁P 从点B 出发,以4个单位每秒的速度向左运动,到达点A 停止.当t 为何值时,P 、A 和B 中恰有一个点为其余两点的优点?15.如图,已知线段AB=12cm ,点C 为AB 上的一个动点,点D 、E 分别是AC 和BC 的中点.(1)若AC=4cm ,求DE 的长;(2)试利用“字母代替数”的方法,说明不论AC 取何值(不超过12cm ),DE 的长不变; (3)知识迁移:如图②,已知∠AOB=α,过点O 画射线OC ,使∠AOB:∠BOC=3:1若OD 、OE 分别平分∠AOC 和∠BOC ,试探究∠DOE 与∠AOB 的数量关系.【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一、压轴题1.(1)见详解;(2)2x --,53x +,47x +;(3)当运动时间为5秒或9秒时,PQ=2cm. 【解析】 【分析】(1)根据数轴的特点,所以可以求出点P ,Q 的位置; (2)根据向左移动用减法,向右移动用加法,即可得到答案;(3)根据题意,可分为两种情况进行分析:①点P 在点Q 的左边时;②点P 在点Q 的右边时;分别进行列式计算,即可得到答案. 【详解】解:(1)如图所示:.(2)由(1)可知,点P 为2-,点Q 为5;∴移动后的点P 为:2x --;移动后的点Q 为:53x +; ∴线段PQ 的长为:53(2)47x x x +---=+; (3)根据题意可知, 当PQ=2cm 时可分为两种情况: ①当点P 在点Q 的左边时,有(21)72t -=-,解得:5t =;②点P 在点Q 的右边时,有(21)72t -=+,解得:9t =;综上所述,当运动时间为5秒或9秒时,PQ=2cm.【点睛】本题要是把方程和数轴结合起来,既要根据条件列出方程,又要把握数轴的特点.解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数轴上的动点运动问题,注意分类讨论进行解题.2.(1)∠MEN=90°;(2)∠MEN=105°;(3)∠FEG=2α﹣180°,∠FEG=180°﹣2α.【解析】【分析】(1)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平角的定义,角的和差定义计算即可.(2)根据∠MEN=∠NEF+∠FEG+∠MEG,求出∠NEF+∠MEG即可解决问题.(3)分两种情形分别讨论求解.【详解】(1)∵EN平分∠AEF,EM平分∠BEF∴∠NEF=12∠AEF,∠MEF=12∠BEF∴∠MEN=∠NEF+∠MEF=12∠AEF+12∠BEF=12(∠AEF+∠BEF)=12∠AEB∵∠AEB=180°∴∠MEN=12×180°=90°(2)∵EN平分∠AEF,EM平分∠BEG∴∠NEF=12∠AEF,∠MEG=12∠BEG∴∠NEF+∠MEG=12∠AEF+12∠BEG=12(∠AEF+∠BEG)=12(∠AEB﹣∠FEG)∵∠AEB=180°,∠FEG=30°∴∠NEF+∠MEG=12(180°﹣30°)=75°∴∠MEN=∠NEF+∠FEG+∠MEG=75°+30°=105°(3)若点G在点F的右侧,∠FEG=2α﹣180°,若点G在点F的左侧侧,∠FEG=180°﹣2α.【点睛】考查了角的计算,翻折变换,角平分线的定义,角的和差定义等知识,解题的关键是学会用分类讨论的思想思考问题.3.(1)75°,150°;(2)15°;(3)15°.【解析】【分析】(1)根据三角板的特殊性角的度数,求出∠AOC即可,把∠AOC、∠BOC、∠AOB相加即可求出射线OA,OB,OC组成的所有小于平角的和;(2)依题意设∠2=x,列等式,解方程求出即可;(3)依据题意求出∠BOM,∠COM,再根据角平分线的性质得出∠MOE,∠MOF,即可求出∠EOF.【详解】解:(1)∵∠BOC=30°,∠AOB=45°,∴∠AOC=75°,∴∠AOC+∠BOC+∠AOB=150°;答:由射线OA,OB,OC组成的所有小于平角的和是150°;故答案为:75;(2)设∠2=x,则∠1=3x+30°,∵∠1+∠2=90°,∴x+3x+30°=90°,∴x=15°,∴∠2=15°,答:∠2的度数是15°;(3)如图所示,∵∠BOM=180°﹣45°=135°,∠COM=180°﹣15°=165°,∵OE为∠BOM的平分线,OF为∠COM的平分线,∴∠MOF=12∠COM=82.5°,∠MOE=12∠MOB=67.5°,∴∠EOF=∠MOF﹣∠MOE=15°.【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三角板各角的度数、角平分线的性质及列方程解方程在几何中的应用,熟记概念是解题的关键.4.(1)3;(2)12;-3,2,-4或2,-3,-4.(3)a=11或4或10.【解析】【分析】(1)根据上述材料给出的方法计算其相应的最佳值为即可;(2)按照三个数不同的顺序排列算出最佳值,由计算可以看出,要求得这些数列的最佳值的最小值;只有当前两个数的和的绝对值最小,最小只能为|−3+2|=1,由此得出答案即可;(3)分情况算出对应的数值,建立方程求得a的数值即可.【详解】(1)因为|−4|=4,-4-32=3.5,-4-312=3,所以数列−4,−3,1的最佳值为3.故答案为:3;(2)对于数列−4,−3,2,因为|−4|=4,432--=72,432||2--+=52,所以数列−4,−3,2的最佳值为52;对于数列−4,2,−3,因为|−4|=4,||422-+=1,432||2--+=52,所以数列−4,2,−3的最佳值为1;对于数列2,−4,−3,因为|2|=2,224-=1,432||2--+=52,所以数列2,−4,−3的最佳值为1;对于数列2,−3,−4,因为|2|=2,223-=12,432||2--+=52,所以数列2,−3,−4的最佳值为1 2∴数列的最佳值的最小值为223-=12,数列可以为:−3,2,−4或2,−3,−4.故答案为:12,−3,2,−4或2,−3,−4.(3)当22a+=1,则a=0或−4,不合题意;当92a-+=1,则a=11或7;当a=7时,数列为−9,7,2,因为|−9|=9,972-+=1,9722-++=0,所以数列2,−3,−4的最佳值为0,不符合题意;当972a-++=1,则a=4或10.∴a=11或4或10.【点睛】此题考查数字的变化规律,理解新定义运算的方法是解决问题的关键.5.(1)6,-1;(2)2019或2014;(3)234【解析】【分析】(1)根据三个相邻格子的整数的和相等列式求出a、x的值,再根据第9个数是-2可得b=-2,然后找出格子中的数每3个为一个循环组依次循环,在用2021除以3,根据余数的情况确定与第几个数相同即可得解.(2)可先计算出这三个数的和,再照规律计算.(3)由于是三个数重复出现,因此可用前三个数的重复多次计算出结果.【详解】(1)∵任意三个相邻格子中所填整数之和都相等,∴6+a+b=a+b+x,解得x=6,a+b+x=b+x-1,∴a=-1,所以数据从左到右依次为6、-1、b、6、-1、b,第9个数与第三个数相同,即b=-2,所以每3个数“6、-1、-2”为一个循环组依次循环.∵2021÷3=673…2,∴第2021个格子中的整数与第2个格子中的数相同,为-1.故答案为:6,-1.(2)∵6+(-1)+(-2)=3,∴2019÷3=673.∵前k个格子中所填数之和可能为2019,2019=673×3或2019=671×3+6,∴k的值为:673×3=2019或671×3+1=2014.故答案为:2019或2014.(3)由于是三个数重复出现,那么前8个格子中,这三个数中,6和-1都出现了3次,-2出现了2次.故代入式子可得:(|6+2|×2+|6+1|×3)×3+(|-1-6|×3+|-1+2|×2)×3+(|-2-6|×3+|-2+1|×3)×2=234.【点睛】本题考查了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实际问题的运用,规律推导的运用,此类题的关键是找出是按什么规律变化的,然后再按规律找出字母所代表的数,再进行进一步的计算.6.(1)n= 8;(2)-2.5或2.5;(3)n=4或n=12.【解析】【分析】(1)根据“n节点”的概念解答;(2)设点D表示的数为x,根据“5节点”的定义列出方程分情况,并解答;(3)需要分类讨论:①当点E在BA延长线上时,②当点E在线段AB上时,③当点E在AB延长线上时,根据BE=12AE,先求点E表示的数,再根据AC+BC=n,列方程可得结论.【详解】(1)∵A表示的数为-2,B表示的数为2,点C在数轴上表示的数为-4,∴AC=2,BC=6,∴n=AC+BC=2+6=8.(2)如图所示:∵点D是数轴上点A、B的“5节点”,∴AC+BC=5,∵AB=4,∴C在点A的左侧或在点A的右侧,设点D表示的数为x,则AC+BC=5,∴-2-x+2-x=5或x-2+x-(-2)=5,x=-2.5或2.5,∴点D表示的数为2.5或-2.5;故答案为-2.5或2.5;(3)分三种情况:①当点E在BA延长线上时,∵不能满足BE=12 AE,∴该情况不符合题意,舍去;②当点E在线段AB上时,可以满足BE=12AE,如下图,n=AE+BE=AB=4;③当点E在AB延长线上时,∵BE=12 AE,∴BE=AB=4,∴点E表示的数为6,∴n=AE+BE=8+4=12,综上所述:n=4或n=12.【点睛】本题考查数轴,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解题的关键是掌握“n节点”的概念和运算法则,找出题中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并解答,难度一般.7.(1)﹣4,6;(2)①4;②1319,22或【解析】【分析】(1)根据多项式的常数项与次数的定义分别求出a,b的值,然后在数轴上表示即可;(2)①根据PA﹣PB=6列出关于t的方程,解方程求出t的值,进而得到点P所表示的数;②在返回过程中,当OP=3时,分两种情况:(Ⅰ)P在原点右边;(Ⅱ)P在原点左边.分别求出点P运动的路程,再除以速度即可.【详解】(1)∵多项式3x6﹣2x2﹣4的常数项为a,次数为b,∴a=﹣4,b=6.如图所示:故答案为﹣4,6;(2)①∵PA=2t,AB=6﹣(﹣4)=10,∴PB=AB﹣PA=10﹣2t.∵PA﹣PB=6,∴2t﹣(10﹣2t)=6,解得t=4,此时点P所表示的数为﹣4+2t=﹣4+2×4=4;②在返回过程中,当OP=3时,分两种情况:(Ⅰ)如果P在原点右边,那么AB+BP=10+(6﹣3)=13,t=132;(Ⅱ)如果P在原点左边,那么AB+BP=10+(6+3)=19,t=192.【点睛】本题考查了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路程、速度与时间关系的应用,数轴以及多项式的有关定义,理解题意利用数形结合是解题的关键.8.(1)-20,10-5t;(2)线段MN的长度不发生变化,都等于15.(3)13秒或17秒【解析】【分析】(1)根据已知可得B点表示的数为10-30;点P表示的数为10-5t;(2)分类讨论:①当点P在点A、B两点之间运动时,②当点P运动到点B的左侧时,利用中点的定义和线段的和差易求出MN.(3) 分①点P、Q相遇之前,②点P、Q相遇之后,根据P、Q之间的距离恰好等于2列出方程求解即可;【详解】解:(1))∵点A表示的数为10,B在A点左边,AB=30,∴数轴上点B表示的数为10-30=-20;∵动点P从点A出发,以每秒5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左匀速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t>0)秒,∴点P表示的数为10-5t;故答案为-20,10-5t;(2)线段MN的长度不发生变化,都等于15.理由如下:①当点P在点A、B两点之间运动时,∵M为线段AP的中点,N为线段BP的中点,∴MN=MP+NP=AP+BP=(AP+BP)=AB=15;②当点P运动到点B的左侧时:∵M为线段AP的中点,N为线段BP的中点,∴MN=MP-NP=AP-BP=(AP-BP)=AB=15,∴综上所述,线段MN的长度不发生变化,其值为15.(3)若点P、Q同时出发,设点P运动t秒时与点Q距离为4个单位长度.①点P、Q相遇之前,由题意得4+5t=30+3t,解得t=13;②点P、Q相遇之后,由题意得5t-4=30+3t,解得t=17.答:若点P、Q同时出发,13或17秒时P、Q之间的距离恰好等于4;【点睛】本题考查了数轴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用到的知识点是数轴上两点之间的距离,关键是根据题意画出图形,注意分两种情况进行讨论.9.(1)-12,8-5t;(2)94或114;(3)10;(4)MN的长度不变,值为10.【解析】【分析】(1)根据已知可得B点表示的数为8﹣20;点P表示的数为8﹣5t;(2)运动时间为t秒,分点P、Q相遇前相距2,相遇后相距2两种情况列方程进行求解即可;(3)设点P运动x秒时追上Q,根据P、Q之间相距20,列方程求解即可;(4)分①当点P在点A、B两点之间运动时,②当点P运动到点B的左侧时,利用中点的定义和线段的和差求出MN的长即可.【详解】(1)∵点A表示的数为8,B在A点左边,AB=20,∴点B表示的数是8﹣20=﹣12,∵动点P从点A出发,以每秒5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左匀速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t>0)秒,∴点P表示的数是8﹣5t,故答案为﹣12,8﹣5t;(2)若点P、Q同时出发,设t秒时P、Q之间的距离恰好等于2;分两种情况:①点P、Q相遇之前,由题意得3t+2+5t=20,解得t=94;②点P、Q相遇之后,由题意得3t﹣2+5t=20,解得t=11 4,答:若点P、Q同时出发,94或114秒时P、Q之间的距离恰好等于2;(3)如图,设点P运动x秒时,在点C处追上点Q,则AC=5x,BC=3x,∵AC﹣BC=AB,∴5x﹣3x=20,解得:x=10,∴点P运动10秒时追上点Q;(4)线段MN的长度不发生变化,都等于10;理由如下:①当点P在点A、B两点之间运动时:MN=MP+NP=12AP+12BP=12(AP+BP)=12AB=10,②当点P运动到点B的左侧时:MN=MP﹣NP=12AP﹣12BP=12(AP﹣BP)=12AB=10,∴线段MN的长度不发生变化,其值为10.【点睛】本题考查了数轴上的动点问题,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用到的知识点是数轴上两点之间的距离,关键是根据题意画出图形,注意分两种情况进行讨论.10.(1)13;(2)P出发23秒或43秒;(3)见解析.【解析】【分析】(1)由题意可知运动t秒时P点表示的数为-3+2t,Q点表示的数为1-t,若P、Q相遇,则P、Q两点表示的数相等,由此可得关于t的方程,解方程即可求得答案;(2)由点P比点Q迟1秒钟出发,则点Q运动了(t+1)秒,分相遇前相距1个单位长度与相遇后相距1个单位长度两种情况分别求解即可得;(3)设点C表示的数为a,根据两点间的距离进行求解即可得.【详解】(1)由题意可知运动t秒时P点表示的数为-5+t,Q点表示的数为10-2t;若P,Q两点相遇,则有-3+2t=1-t,解得:t=43,∴413233-+⨯=-, ∴点P 和点Q 相遇时的位置所对应的数为13-; (2)∵点P 比点Q 迟1秒钟出发,∴点Q 运动了(t+1)秒, 若点P 和点Q 在相遇前相距1个单位长度, 则()2t 1t 141+⨯+=-, 解得:2t 3=; 若点P 和点Q 在相遇后相距1个单位长度, 则2t+1×(t+1) =4+1, 解得:4t 3=, 综合上述,当P 出发23秒或43秒时,P 和点Q 相距1个单位长度; (3)①若点P 和点Q 在相遇前相距1个单位长度,此时点P 表示的数为-3+2×23=-53,Q 点表示的数为1-(1+23)=-23, 设此时数轴上存在-个点C ,点C 表示的数为a ,由题意得AC+PC+QC=|a+3|+|a+53|+|a+23|, 要使|a+3|+|a+53|+|a+23|最小, 当点C 与P 重合时,即a=-53时,点C 到点A 、点P 和点Q 这三点的距离和最小; ②若点P 和点Q 在相遇后相距1个单位长度,此时点P 表示的数为-3+2×43=-13,Q 点表示的数为1-(1+43)=-43, 此时满足条件的点C 即为Q 点,所表示的数为43-, 综上所述,点C 所表示的数分别为-53和-43. 【点睛】本题考查了数轴上的动点问题,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数轴上两点间的距离,正确理解数轴上两点间的距离,从中找到等量关系列出方程是解题的关键.本题也考查了分类讨论思想. 11.(1)①t=3;②见解析;(2)β=α+60°;(3)t=5时,射线OC 第一次平分∠MON. 【解析】 【分析】(1)根据角平分线的性质以及余角补角的性质即可得出结论;(2)根据∠NOC=∠AOC-∠AON=90°-∠MOC即可得到结论;(3)分别根据转动速度关系和OC平分∠MON列方程求解即可.【详解】(1)①∵∠AOC=30°,OM平分∠BOC,∴∠BOC=2∠COM=2∠BOM=150°,∴∠COM=∠BOM=75°.∵∠MON=90°,∴∠CON=15°,∠AON+∠BOM=90°,∴∠AON=∠AOC﹣∠CON=30°﹣15°=15°,∴∠AON=∠CON,∴t=15°÷3°=5秒;②∵∠CON=15°,∠AON=15°,∴ON平分∠AOC.(2)∵∠AOC=30°,∴∠NOC=∠AOC-∠AON=90°-∠MOC,∴30°-α=90°-β,∴β=α+60°;(3)设旋转时间为t秒,∠AON=5t,∠AOC=30°+8t,∠CON=45°,∴30°+8t=5t+45°,∴t=5.即t=5时,射线OC第一次平分∠MON.【点睛】本题考查了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以及角的计算,关键是应该认真审题并仔细观察图形,找到各个量之间的关系求出角的度数是解题的关键.12.(1)存在满足条件的点P,对应的数为﹣92和72;(2)正确的结论是:PM﹣34BN的值不变,且值为2.5.【解析】【分析】(1)先利用数轴上两点间的距离公式确定出AB的长,然后求得方程的解,得到C表示的点,由此求得12BC+AB=8设点P在数轴上对应的数是a,分①当点P在点a的左侧时(a<﹣3)、②当点P在线段AB上时(﹣3≤a≤2)和③当点P在点B的右侧时(a>2)三种情况求点P所表示的数即可;(2)设P点所表示的数为n,就有PA=n+3,PB=n﹣2,根据已知条件表示出PM、BN的长,再分别代入①PM﹣34BN和②12PM+34BN求出其值即可解答.【详解】(1)∵点A在数轴上对应的数为﹣3,点B对应的数为2,∴AB=5.解方程2x+1=12x﹣5得x=﹣4.所以BC =2﹣(﹣4)=6. 所以.设存在点P 满足条件,且点P 在数轴上对应的数为a , ①当点P 在点a 的左侧时,a <﹣3,PA =﹣3﹣a ,PB =2﹣a ,所以AP +PB =﹣2a ﹣1=8, 解得a =﹣,﹣<﹣3满足条件;②当点P 在线段AB 上时,﹣3≤a ≤2,PA =a ﹣(﹣3)=a +3,PB =2﹣a , 所以PA +PB =a +3+2﹣a =5≠8,不满足条件;③当点P 在点B 的右侧时,a >2,PA =a ﹣(﹣3)=a +3,PB =a ﹣2., 所以PA +PB =a +3+a ﹣2=2a +1=8,解得:a =,>2, 所以,存在满足条件的点P ,对应的数为﹣和. (2)设P 点所表示的数为n , ∴PA =n +3,PB =n ﹣2. ∵PA 的中点为M , ∴PM =12PA =.N 为PB 的三等分点且靠近于P 点, ∴BN =PB =×(n ﹣2). ∴PM ﹣34BN =﹣34××(n ﹣2), =(不变). ②12PM +34BN =+34××(n ﹣2)=34n ﹣(随P 点的变化而变化). ∴正确的结论是:PM ﹣BN 的值不变,且值为2.5. 【点睛】本题考查了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数轴的运用,数轴上任意两点间的距离公式的运用,去绝对值的运用,解答时了灵活运用两点间的距离公式求解是关键.13.(1)2AC cm =,4DM cm =;(2)6AC MD cm +=;(3)4AM =;(4)13MN AB =或1. 【解析】 【详解】(1)根据题意知,CM=2cm ,BD=4cm .∵AB=12cm ,AM=4cm ,∴BM=8cm ,∴AC=AM ﹣CM=2cm ,DM=BM ﹣BD=4cm . 故答案为2,4;(2)当点C、D运动了2 s时,CM=2 cm,BD=4 cm.∵AB=12 cm,CM=2 cm,BD=4 cm,∴AC+MD=AM﹣CM+BM﹣BD=AB﹣CM﹣BD=12﹣2﹣4=6 cm;(3)根据C、D的运动速度知:BD=2MC.∵MD=2AC,∴BD+MD=2(MC+AC),即MB=2AM.∵AM+BM=AB,∴AM+2AM=AB,∴AM=13AB=4.故答案为4;(4)①当点N在线段AB上时,如图1.∵AN﹣BN=MN.又∵AN﹣AM=MN,∴BN=AM=4,∴MN=AB﹣AM﹣BN=12﹣4﹣4=4,∴MNAB=412=13;②当点N在线段AB的延长线上时,如图2.∵AN﹣BN=MN.又∵AN﹣BN=AB,∴MN=AB=12,∴MNAB=1212=1.综上所述:MNAB=13或1.【点睛】本题考查了两点间的距离,灵活运用线段的和、差、倍、分转化线段之间的数量关系是十分关键的一点.14.(1)2或10;(2)当t为5秒、10秒或7.5秒时,P、A和B中恰有一个点为其余两点的优点.【解析】【分析】(1)设所求数为x,根据优点的定义分优点在M、N之间和优点在点N右边,列出方程解方程即可;(2)根据优点的定义可知分三种情况:①P为(A,B)的优点;②P为(B,A)的优点;③B为(A,P)的优点.设点P表示的数为x,根据优点的定义列出方程,进而得出t的值.【详解】解:(1)设所求数为x,当优点在M、N之间时,由题意得x﹣(﹣2)=2(4﹣x),解得x=2;当优点在点N 右边时,由题意得x ﹣(﹣2)=2(x ﹣4),解得:x=10; 故答案为:2或10;(2)设点P 表示的数为x ,则PA=x+20,PB=40﹣x ,AB=40﹣(﹣20)=60, 分三种情况:①P 为(A ,B )的优点.由题意,得PA=2PB ,即x ﹣(﹣20)=2(40﹣x ), 解得x=20,∴t=(40﹣20)÷4=5(秒); ②P 为(B ,A )的优点.由题意,得PB=2PA ,即40﹣x=2(x+20), 解得x=0,∴t=(40﹣0)÷4=10(秒); ③B 为(A ,P )的优点.由题意,得AB=2PA ,即60=2(x+20) 解得x=10,此时,点P 为AB 的中点,即A 也为(B ,P )的优点, ∴t=30÷4=7.5(秒);综上可知,当t 为5秒、10秒或7.5秒时,P 、A 和B 中恰有一个点为其余两点的优点. 【点睛】本题考查了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及数轴,解题关键是要读懂题目的意思,理解优点的定义,找出合适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再求解. 15.(1)DE=6;(2) DE=2a ,理由见解析;(3)∠DOE=12∠AOB ,理由见解析 【解析】试题分析:(1)由AC=4cm ,AB=12cm ,即可推出BC=8cm ,然后根据点D 、E 分别是AC 和BC 的中点,即可推出AD=DC=2cm ,BE=EC=4cm ,即可推出DE 的长度, (2)设AC=acm ,然后通过点D 、E 分别是AC 和BC 的中点,即可推出DE=12(AC+BC )=12AB=2acm ,即可推出结论, (3)分两种情况,OC 在∠AOB 内部和外部结果都是∠DOE=12∠AOB 试题解析: (1))∵AB=12cm , ∴AC=4cm , ∴BC=8cm ,∵点D 、E 分别是AC 和BC 的中点, ∴CD=2cm ,CE=4cm , ∴DE=6cm; (2) 设AC=acm ,∵点D、E分别是AC和BC的中点,∴DE=CD+CE=12(AC+BC)=12AB=6cm,∴不论AC取何值(不超过12cm),DE的长不变;(3)①当OC在∠AOB内部时,如图所示:∵OM平分∠AOC,ON平分∠BOC,∴∠NOC=12∠BOC,∠COM=12∠COA.∵∠CON+∠COM=∠MON,∴∠MON=12(∠BOC+∠AOC)=12α;②当OC在∠AOB外部时,如图所示:∵OM平分∠AOC,ON平分∠BOC,∴∠MOC=12(∠AOB+∠BOC),∠CON=12∠BOC.∵∠MON+∠CON=∠MOC,∴∠MON=∠MOC-∠CON=12(AOB+∠BOC)-12∠BOC=12∠AOB=12α.【点睛】本题主要考察角平分线和线段的中点的性质,关键在于认真的进行计算,熟练运用相关的性质定理.。

数学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 压轴题 期末复习模拟复习知识点大全

数学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 压轴题 期末复习模拟复习知识点大全

数学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 压轴题 期末复习模拟复习知识点大全一、压轴题1.阅读理解:如图①,若线段AB 在数轴上,A 、B 两点表示的数分别为a 和b (b a >),则线段AB 的长(点A 到点B 的距离)可表示为AB=b a -.请用上面材料中的知识解答下面的问题:如图②,一个点从数轴的原点开始,先向左移动2cm 到达P 点,再向右移动7cm 到达Q 点,用1个单位长度表示1cm .(1)请你在图②的数轴上表示出P ,Q 两点的位置;(2)若将图②中的点P 向左移动x cm ,点Q 向右移动3x cm ,则移动后点P 、点Q 表示的数分别为多少?并求此时线段PQ 的长.(用含x 的代数式表示);(3)若P 、Q 两点分别从第⑴问标出的位置开始,分别以每秒2个单位和1个单位的速度同时向数轴的正方向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 (秒),当t 为多少时PQ=2cm ?2.已知120AOB ∠︒= (本题中的角均大于0︒且小于180︒)(1)如图1,在AOB ∠内部作COD ∠,若160AOD BOC ∠∠︒+=,求COD 的度数;(2)如图2,在AOB ∠内部作COD ∠,OE 在AOD ∠内,OF 在BOC ∠内,且3DOE AOE ∠∠=,3COF BOF ∠=∠,72EOF COD ∠=∠,求EOF ∠的度数;(3)射线OI 从OA 的位置出发绕点O 顺时针以每秒6︒的速度旋转,时间为t 秒(050t <<且30t ≠).射线OM 平分AOI ∠,射线ON 平分BOI ∠,射线OP 平分MON ∠.若3MOI POI ∠=∠,则t = 秒.3.已知∠AOB =110°,∠COD =40°,OE 平分∠AOC ,OF 平分∠BOD .(1)如图1,当OB 、OC 重合时,求∠AOE ﹣∠BOF 的值;(2)如图2,当∠COD 从图1所示位置绕点O 以每秒3°的速度顺时针旋转t 秒(0<t <10),在旋转过程中∠AOE ﹣∠BOF 的值是否会因t 的变化而变化?若不发生变化,请求出该定值;若发生变化,请说明理由.(3)在(2)的条件下,当∠COF =14°时,t = 秒.4.借助一副三角板,可以得到一些平面图形 (1)如图1,∠AOC = 度.由射线OA ,OB ,OC 组成的所有小于平角的和是多少度?(2)如图2,∠1的度数比∠2度数的3倍还多30°,求∠2的度数;(3)利用图3,反向延长射线OA 到M ,OE 平分∠BOM ,OF 平分∠COM ,请按题意补全图(3),并求出∠EOF 的度数.5.东东在研究数学问题时遇到一个定义:将三个已经排好顺序数:x 1,x 2,x 3,称为数列x 1,x 2,x 3.计算|x 1|,122x x +,1233x x x ++,将这三个数的最小值称为数列x 1,x 2,x 3的最佳值.例如,对于数列2,-1,3,因为|2|=2,()212+-=12,()2133+-+=43,所以数列2,-1,3的最佳值为12. 东东进一步发现:当改变这三个数的顺序时,所得到的数列都可以按照上述方法计算其相应的最佳值.如数列-1,2,3的最佳值为12;数列3,-1,2的最佳值为1;….经过研究,东东发现,对于“2,-1,3”这三个数,按照不同的排列顺序得到的不同数列中,最佳值的最小值为12.根据以上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数列-4,-3,1的最佳值为 (2)将“-4,-3,2”这三个数按照不同的顺序排列,可得到若干个数列,这些数列的最佳值的最小值为 ,取得最佳值最小值的数列为 (写出一个即可);(3)将2,-9,a (a >1)这三个数按照不同的顺序排列,可得到若干个数列.若这些数列的最佳值为1,求a 的值.6.综合试一试(1)下列整数可写成三个非0整数的立方和:45=_____;2=______.(2)对于有理数a ,b ,规定一种运算:2a b a ab ⊗=-.如2121121⊗=-⨯=-,则计算()()532-⊗⊗-=⎡⎤⎣⎦______.(3)a 是不为1的有理数,我们把11a-称为a 的差倒数.如:2的差倒数是1112=--,1-的差倒数是()11112=--.已知12a =,2a 是1a 的差倒数,3a 是2a 的差倒数,4a 是3a 的差倒数,……,以此类推,122500a a a ++⋅⋅⋅+=______.(4)10位裁判给一位运动员打分,每个人给的分数都是整数,去掉一个最高分,再去掉一个最低分,其余得分的平均数为该运动员的得分.若用四舍五入取近似值的方法精确到十分位,该运动员得9.4分,如果精确到百分位,该运动员得分应当是_____分.(5)在数1.2.3...2019前添加“+”,“-”并依次计算,所得结果可能的最小非负数是______(6)早上8点钟,甲、乙、丙三人从东往西直行,乙在甲前400米,丙在乙前400米,甲、乙、丙三人速度分别为120米/分钟、100米/分钟、90米/分钟,问:______分钟后甲和乙、丙的距离相等.7.观察下列等式:111122=-⨯,1112323=-⨯,1113434=-⨯,则以上三个等式两边分别相加得:1111111131122334223344++=-+-+-=⨯⨯⨯. ()1观察发现()1n n 1=+______;()1111122334n n 1+++⋯+=⨯⨯⨯+______. ()2拓展应用有一个圆,第一次用一条直径将圆周分成两个半圆(如图1),在每个分点标上质数m ,记2个数的和为1a ;第二次再将两个半圆周都分成14圆周(如图2),在新产生的分点标上相邻的已标的两数之和的12,记4个数的和为2a;第三次将四个14圆周分成18圆周(如图3),在新产生的分点标上相邻的已标的两数之和的13,记8个数的和为3a;第四次将八个18圆周分成116圆周,在新产生的分点标上相邻的已标的两个数的和的14,记16个数的和为4a;⋯⋯如此进行了n次.na=①______(用含m、n的代数式表示);②当na6188=时,求123n1111a a a a+++⋯⋯+的值.8.已知多项式3x6﹣2x2﹣4的常数项为a,次数为b.(1)设a与b分别对应数轴上的点A、点B,请直接写出a=,b=,并在数轴上确定点A、点B的位置;(2)在(1)的条件下,点P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从点A向B运动,运动时间为t 秒:①若PA﹣PB=6,求t的值,并写出此时点P所表示的数;②若点P从点A出发,到达点B后再以相同的速度返回点A,在返回过程中,求当OP=3时,t为何值?9.(1)探究:哪些特殊的角可以用一副三角板画出?在①135︒,②120︒,③75︒,④25︒中,小明同学利用一副三角板画不出来的特殊角是_________;(填序号)(2)在探究过程中,爱动脑筋的小明想起了图形的运动方式有多种.如图,他先用三角板画出了直线EF,然后将一副三角板拼接在一起,其中45角(AOB∠)的顶点与60角(COD∠)的顶点互相重合,且边OA、OC都在直线EF上.固定三角板COD不动,将三角板AOB绕点O按顺时针方向旋转一个角度α,当边OB与射线OF第一次重合时停止.①当OB 平分EOD ∠时,求旋转角度α;②是否存在2BOC AOD ∠=∠?若存在,求旋转角度α;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10.射线OA 、OB 、OC 、OD 、OE 有公共端点O .(1)若OA 与OE 在同一直线上(如图1),试写出图中小于平角的角;(2)若∠AOC=108°,∠COE=n°(0<n <72),OB 平分∠AOE,OD 平分∠COE(如图2),求∠BOD 的度数;(3)如图3,若∠AOE=88°,∠BOD=30°,射OC 绕点O 在∠AOD 内部旋转(不与OA 、OD 重合).探求:射线OC 从OA 转到OD 的过程中,图中所有锐角的和的情况,并说明理由.11.如图:在数轴上A 点表示数a ,B 点示数b ,C 点表示数c ,b 是最小的正整数,且a 、c 满足|a+2|+(c-7)2=0.(1)a=______,b=______,c=______;(2)若将数轴折叠,使得A 点与C 点重合,则点B 与数______表示的点重合;(3)点A 、B 、C 开始在数轴上运动,若点A 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左运动,同时,点B 和点C 分别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和4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右运动,假设t 秒钟过后,若点A 与点B 之间的距离表示为AB ,点A 与点C 之间的距离表示为AC ,点B 与点C 之间的距离表示为BC .则AB=______,AC=______,BC=______.(用含t 的代数式表示).(4)直接写出点B 为AC 中点时的t 的值.12.点A 在数轴上对应的数为﹣3,点B 对应的数为2.(1)如图1点C 在数轴上对应的数为x ,且x 是方程2x +1=12x ﹣5的解,在数轴上是否存在点P 使PA +PB =12BC +AB ?若存在,求出点P 对应的数;若不存在,说明理由; (2)如图2,若P 点是B 点右侧一点,PA 的中点为M ,N 为PB 的三等分点且靠近于P 点,当P 在B 的右侧运动时,有两个结论:①PM ﹣34BN 的值不变;②13PM 24+ BN 的值不变,其中只有一个结论正确,请判断正确的结论,并求出其值13.阅读下列材料,并解决有关问题:我们知道,(0)0(0)(0)x x x x x x >⎧⎪==⎨⎪-<⎩,现在我们可以用这一结论来化简含有绝对值的式子,例如化简式子|1||2|x x ++-时,可令10x +=和20x -=,分别求得1x =-,2x =(称1-、2分别为|1|x +与|2|x -的零点值).在有理数范围内,零点值1x =-和2x =可将全体有理数不重复且不遗漏地分成如下三种情况:(1)1x <-;(2)1-≤2x <;(3)x ≥2.从而化简代数式|1||2|x x ++-可分为以下3种情况:(1)当1x <-时,原式()()1221x x x =-+--=-+;(2)当1-≤2x <时,原式()()123x x =+--=;(3)当x ≥2时,原式()()1221x x x =++-=-综上所述:原式21(1)3(12)21(2)x x x x x -+<-⎧⎪=-≤<⎨⎪-≥⎩通过以上阅读,请你类比解决以下问题:(1)填空:|2|x +与|4|x -的零点值分别为 ; (2)化简式子324x x -++.14.如图,A 、B 、P 是数轴上的三个点,P 是AB 的中点,A 、B 所对应的数值分别为-20和40.(1)试求P 点对应的数值;若点A 、B 对应的数值分别是a 和b ,试用a 、b 的代数式表示P 点在数轴上所对应的数值;(2)若A 、B 、P 三点同时一起在数轴上做匀速直线运动,A 、B 两点相向而行,P 点在动点A 和B 之间做触点折返运动(即P 点在运动过程中触碰到A 、B 任意一点就改变运动方向,向相反方向运动,速度不变,触点时间忽略不计),直至A 、B 两点相遇,停止运动.如果A 、B 、P 运动的速度分别是1个单位长度/s ,2个单位长度/s ,3个单位长度/s ,设运动时间为t .①求整个运动过程中,P 点所运动的路程.②若P 点用最短的时间首次碰到A 点,且与B 点未碰到,试写出该过程中,P 点经过t 秒钟后,在数轴上对应的数值(用含t 的式子表示);③在②的条件下,是否存在时间t ,使P 点刚好在A 、B 两点间距离的中点上,如果存在,请求出t 值,如果不存在,请说明理由.15.已知数轴上三点A ,O ,B 表示的数分别为6,0,-4,动点P 从A 出发,以每秒6个单位的速度沿数轴向左匀速运动.(1)当点P 到点A 的距离与点P 到点B 的距离相等时,点P 在数轴上表示的数是______;(2)另一动点R 从B 出发,以每秒4个单位的速度沿数轴向左匀速运动,若点P 、R 同时出发,问点P 运动多少时间追上点R ?(3)若M 为AP 的中点,N 为PB 的中点,点P 在运动过程中,线段MN 的长度是否发生变化?若发生变化,请你说明理由;若不变,请你画出图形,并求出线段MN 的长度.【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一、压轴题1.(1)见详解;(2)2x --,53x +,47x +;(3)当运动时间为5秒或9秒时,PQ=2cm.【解析】【分析】(1)根据数轴的特点,所以可以求出点P ,Q 的位置;(2)根据向左移动用减法,向右移动用加法,即可得到答案;(3)根据题意,可分为两种情况进行分析:①点P 在点Q 的左边时;②点P 在点Q 的右边时;分别进行列式计算,即可得到答案.【详解】解:(1)如图所示:.(2)由(1)可知,点P 为2-,点Q 为5;∴移动后的点P 为:2x --;移动后的点Q 为:53x +;∴线段PQ 的长为:53(2)47x x x +---=+;(3)根据题意可知,当PQ=2cm 时可分为两种情况:①当点P 在点Q 的左边时,有(21)72t -=-,解得:5t =;②点P 在点Q 的右边时,有(21)72t -=+,解得:9t =;综上所述,当运动时间为5秒或9秒时,PQ=2cm.【点睛】本题要是把方程和数轴结合起来,既要根据条件列出方程,又要把握数轴的特点.解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数轴上的动点运动问题,注意分类讨论进行解题.2.(1)40º;(2)84º;(3)7.5或15或45【解析】【分析】(1)利用角的和差进行计算便可;(2)设AOE x ∠=︒,则3EOD x ∠=︒,BOF y ∠=︒,通过角的和差列出方程解答便可;(3)分情况讨论,确定∠MON 在不同情况下的定值,再根据角的和差确定t 的不同方程进行解答便可.【详解】解:(1))∵∠AOD+∠BOC=∠AOC+∠COD+∠BOD+∠COD=∠AOB+∠COD又∵∠AOD+∠BOC=160°且∠AOB=120°∴COD AOD BOC AOB ∠=∠+∠-∠160120=︒-︒40=︒(2)3DOE AOE ∠=∠,3COF BOF ∠=∠∴设AOE x ∠=︒,则3EOD x ∠=︒,BOF y ∠=︒则3COF y ∠=︒,44120COD AQD BOC AOB x y ∴∠=∠+∠-∠=︒+︒-︒EOF EOD FOC COD ∠=∠+∠-∠()()3344120120x y x y x y =︒+︒-︒+︒-︒=︒-︒+︒72EOF COD ∠=∠ 7120()(44120)2x y x y ∴-+=+- 36x y ∴+=120()84EOF x y ∴︒+︒︒∠=-=(3)当OI 在直线OA 的上方时,有∠MON=∠MOI+∠NOI=12(∠AOI+∠BOI))=12∠AOB=12×120°=60°,∠PON=12×60°=30°,∵∠MOI=3∠POI,∴3t=3(30-3t)或3t=3(3t-30),解得t=152或15;当OI在直线AO的下方时,∠MON═12(360°-∠AOB)═12×240°=120°,∵∠MOI=3∠POI,∴180°-3t=3(60°-61202t-)或180°-3t=3(61202t--60°),解得t=30或45,综上所述,满足条件的t的值为152s或15s或30s或45s.【点睛】此是角的和差的综合题,考查了角平分线的性质,角的和差计算,一元一次方程(组)的应用,旋转的性质,有一定的难度,体现了用方程思想解决几何问题,分情况讨论是本题的难点,要充分考虑全面,不要漏掉解.3.(1)35°;(2)∠AOE ﹣∠BOF 的值是定值,理由详见解析;(3)4.【解析】【分析】(1)首先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求得∠AOE 和∠BOF 的度数,然后根据∠AOE ﹣∠BOF 求解;(2)首先由题意得∠BOC =3t°,再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得∠AOC =∠AOB+3t°,∠BOD =∠COD+3t°,然后由角平分线的定义解答即可;(3)根据题意得∠BOF =(3t+14)°,故3314202t t +=+,解方程即可求出t 的值. 【详解】解:(1)∵OE 平分∠AOC ,OF 平分∠BOD , ∴11AOE AOC 11022︒∠=∠=⨯=55°,11AOF BOD 402022︒︒∠=∠=⨯=, ∴∠AOE ﹣∠BOF =55°﹣20°=35°;(2)∠AOE ﹣∠BOF 的值是定值由题意∠BOC =3t°,则∠AOC =∠AOB+3t°=110°+3t°,∠BOD =∠COD+3t°=40°+3t°,∵OE 平分∠AOC ,OF 平分∠BOD ,()11AOE AOC 1103t =22︒︒∴∠=∠=⨯+3552t ︒︒+ ∴()113BOF BOD 403t 20t 222︒︒︒︒∠=∠=+=+, ∴33AOE BOF 55t 20t 3522︒︒︒︒︒⎛⎫⎛⎫∠-∠=+-+= ⎪ ⎪⎝⎭⎝⎭, ∴∠AOE ﹣∠BOF 的值是定值,定值为35°;(3)根据题意得∠BOF =(3t+14)°, ∴3314202t t +=+, 解得4t =.故答案为4.【点睛】本题考查了角度的计算以及角的平分线的性质,理解角度之间的和差关系是关键.4.(1)75°,150°;(2)15°;(3)15°.【解析】【分析】(1)根据三角板的特殊性角的度数,求出∠AOC 即可,把∠AOC 、∠BOC 、∠AOB 相加即可求出射线OA ,OB ,OC 组成的所有小于平角的和;(2)依题意设∠2=x ,列等式,解方程求出即可;(3)依据题意求出∠BOM ,∠COM ,再根据角平分线的性质得出∠MOE ,∠MOF ,即可求出∠EOF.【详解】解:(1)∵∠BOC=30°,∠AOB=45°,∴∠AOC=75°,∴∠AOC+∠BOC+∠AOB=150°;答:由射线OA,OB,OC组成的所有小于平角的和是150°;故答案为:75;(2)设∠2=x,则∠1=3x+30°,∵∠1+∠2=90°,∴x+3x+30°=90°,∴x=15°,∴∠2=15°,答:∠2的度数是15°;(3)如图所示,∵∠BOM=180°﹣45°=135°,∠COM=180°﹣15°=165°,∵OE为∠BOM的平分线,OF为∠COM的平分线,∴∠MOF=12∠COM=82.5°,∠MOE=12∠MOB=67.5°,∴∠EOF=∠MOF﹣∠MOE=15°.【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三角板各角的度数、角平分线的性质及列方程解方程在几何中的应用,熟记概念是解题的关键.5.(1)3;(2)12;-3,2,-4或2,-3,-4.(3)a=11或4或10.【解析】【分析】(1)根据上述材料给出的方法计算其相应的最佳值为即可;(2)按照三个数不同的顺序排列算出最佳值,由计算可以看出,要求得这些数列的最佳值的最小值;只有当前两个数的和的绝对值最小,最小只能为|−3+2|=1,由此得出答案即可;(3)分情况算出对应的数值,建立方程求得a的数值即可.【详解】(1)因为|−4|=4,-4-32=3.5,-4-312=3,所以数列−4,−3,1的最佳值为3.故答案为:3;(2)对于数列−4,−3,2,因为|−4|=4,432--=72,432||2--+=52,所以数列−4,−3,2的最佳值为52;对于数列−4,2,−3,因为|−4|=4,||422-+=1,432||2--+=52,所以数列−4,2,−3的最佳值为1;对于数列2,−4,−3,因为|2|=2,224-=1,432||2--+=52,所以数列2,−4,−3的最佳值为1;对于数列2,−3,−4,因为|2|=2,223-=12,432||2--+=52,所以数列2,−3,−4的最佳值为1 2∴数列的最佳值的最小值为223-=12,数列可以为:−3,2,−4或2,−3,−4.故答案为:12,−3,2,−4或2,−3,−4.(3)当22a+=1,则a=0或−4,不合题意;当92a-+=1,则a=11或7;当a=7时,数列为−9,7,2,因为|−9|=9,972-+=1,9722-++=0,所以数列2,−3,−4的最佳值为0,不符合题意;当972a-++=1,则a=4或10.∴a=11或4或10.【点睛】此题考查数字的变化规律,理解新定义运算的方法是解决问题的关键.6.(1)23+(-3)3+43,73+(-5)3+(-6)3;(2)100;(3)25032;(4)9.38;(5)0;(6)24或40【解析】【分析】(1)把45分解为2、-3、4三个整数的立方和,2分解为7、-5、-6三个整数的立方和即可的答案;(2)按照新运算法则,根据有理数混合运算法则计算即可得答案;(3)根据差倒数的定义计算出前几项的值,得出规律,计算即可得答案;(4)根据精确到十分位得9.4分可知平均分在9.35到9.44之间,可求出总分的取值范围,根据裁判打分是整数即可求出8个裁判给出的总分,再计算出平均分,精确到百分位即可;(5)由1+2-3=0,连续4个自然数通过加减运算可得0,列式计算即可得答案;(6)根据题意得要使甲和乙、甲和丙的距离相等就可以得出甲在乙、丙之间,设x 分钟后甲和乙、甲和丙的距离相等,就有甲走的路程-乙走的路程-400=丙走的路程+800-甲走的路程建立方程求出其解,就可以得出结论.当乙追上丙时,甲和乙、丙的距离相等,求出乙追上丙的时间即可.综上即可的答案.【详解】(1)45=23+(-3)3+43,2=73+(-5)3+(-6)3,故答案为23+(-3)3+43,73+(-5)3+(-6)3(2)∵2a b a ab ⊗=-,∴()()532-⊗⊗-=⎡⎤⎣⎦(-5)⊗[32-3×(-2)]=(-5)⊗15=(-5)2-(-5)×15=100.(3)∵a 1=2,∴a 2=1112=--, a 3=11(1)--=12, 412112a ==-a 5=-1…… ∴从a 1开始,每3个数一循环,∵2500÷3=833……1,∴a 2500=a 1=2,∴122500a a a ++⋅⋅⋅+=833×(2-1+12)+2=25032. (4)∵10个裁判打分,去掉一个最高分,再去掉一个最低分,∴平均分为中间8个分数的平均分,∵平均分精确到十分位的为9.4,∴平均分在9.35至9.44之间,9.35×8=74.8,9.44×8=75.52,∴8个裁判所给的总分在74.8至75.52之间,∵打分都是整数,∴总分也是整数,∴总分为75,∴平均分为75÷8=9.375,∴精确到百分位是9.38.故答案为9.38(5)2019÷4=504……3,∵1+2-3=0,4-5-6+7=0,8-9-10+11=0,……∴(1+2-3)+(4-5-6+7)+……+(2016-2017-2018+2019)=0∴所得结果可能的最小非负数是0,故答案为0(6)设x 分钟后甲和乙、丙的距离相等,∵乙在甲前400米,丙在乙前400米,速度分别为120米/分钟、100米/分钟、90米/分钟,∴120x-400-100x=90x+800-120x解得:x=24.∵当乙追上丙时,甲和乙、丙的距离相等,∴400÷(100-90)=40(分钟)∴24分钟或40分钟时甲和乙、丙的距离相等.故答案为24或40.【点睛】本题考查数字类的变化规律、有理数的混合运算、近似数及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熟练掌握相关知识是解题关键.7.(1)11n n 1-+,n n 1+(2)①()()n 1n 2m 3++②75364 【解析】【分析】 ()1观察发现:先根据题中所给出的列子进行猜想,写出猜想结果即可;根据第一空中的猜想计算出结果;()2①由16a 2m m 3==,212a 4m m 3==,320a m 3=,430a 10m m 3==,找规律可得结论;②由()()n 1n 2m 22713173++=⨯⨯⨯⨯知()()m n 1n 22237131775152++=⨯⨯⨯⨯⨯=⨯⨯,据此可得m 7=,n 50=,再进一步求解可得.【详解】()1观察发现:()111n n 1n n 1=-++; ()1111122334n n 1+++⋯+⨯⨯⨯+, 1111111122334n n 1=-+-+-+⋯+-+, 11n 1=-+, n 11n 1+-=+, n n 1=+; 故答案为11n n 1-+,n n 1+. ()2拓展应用16a 2m m 3①==,212a 4m m 3==,320a m 3=,430a 10m m 3==, ⋯⋯()()n n 1n 2a m 3++∴=, 故答案为()()n 1n 2m.3++ ()()n n 1n 2a m 61883②++==,且m 为质数,对6188分解质因数可知61882271317=⨯⨯⨯⨯,()()n 1n 2m 22713173++∴=⨯⨯⨯⨯, ()()m n 1n 22237131775152∴++=⨯⨯⨯⨯⨯=⨯⨯,m 7∴=,n 50=,()()n 7a n 1n 23∴=++, ()()n 131a 7n 1n 2=⋅++, 123n1111a a a a ∴+++⋯+ ()()33336m 12m 20m n 1n 2m =+++⋯+++()()311172334n 1n 2⎡⎤=++⋯+⎢⎥⨯⨯++⎢⎥⎣⎦ 31131172n 27252⎛⎫⎛⎫=-=- ⎪ ⎪+⎝⎭⎝⎭75364=.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数字的变化规律,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并熟练运用所得规律:()111n n 1n n 1=-++. 8.(1)﹣4,6;(2)①4;②1319,22或 【解析】【分析】(1)根据多项式的常数项与次数的定义分别求出a ,b 的值,然后在数轴上表示即可; (2)①根据PA ﹣PB =6列出关于t 的方程,解方程求出t 的值,进而得到点P 所表示的数;②在返回过程中,当OP =3时,分两种情况:(Ⅰ)P 在原点右边;(Ⅱ)P 在原点左边.分别求出点P 运动的路程,再除以速度即可.【详解】(1)∵多项式3x 6﹣2x 2﹣4的常数项为a ,次数为b ,∴a =﹣4,b =6.如图所示:故答案为﹣4,6;(2)①∵PA =2t ,AB =6﹣(﹣4)=10,∴PB =AB ﹣PA =10﹣2t .∵PA ﹣PB =6,∴2t ﹣(10﹣2t )=6,解得t =4,此时点P 所表示的数为﹣4+2t =﹣4+2×4=4;②在返回过程中,当OP =3时,分两种情况:(Ⅰ)如果P 在原点右边,那么AB+BP =10+(6﹣3)=13,t =132; (Ⅱ)如果P 在原点左边,那么AB+BP =10+(6+3)=19,t =192. 【点睛】本题考查了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路程、速度与时间关系的应用,数轴以及多项式的有关定义,理解题意利用数形结合是解题的关键.9.(1)④;(2)①15α=︒;②当105α=,125α=时,存在2BOC AOD ∠=∠.【解析】【分析】(1)根据一副三角板中的特殊角,运用角的和与差的计算,只要是15°的倍数的角都可以画出来;(2)①根据已知条件得到∠EOD=180°-∠COD=180°-60°=120°,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得到∠EOB=12∠EOD=12×120°=60°,于是得到结论; ②当OA 在OD 的左侧时,当OA 在OD 的右侧时,根据角的和差列方程即可得到结论.【详解】解:(1)∵135°=90°+45°,120°=90°+30°,75°=30°+45°,∴只有25°不能写成90°、60°、45°、30°的和或差,故画不出;故选④;(2)①因为COD 60∠=,所以EOD 180COD 18060120∠∠=-=-=.因为OB 平分EOD ∠, 所以11EOB EOD 1206022∠∠==⨯=. 因为AOB 45∠=,所以αEOB AOB 604515∠∠=-=-=.②当OA 在OD 左侧时,则AOD 120α∠=-,BOC 135α∠=-.因为BOC 2AOD ∠∠=,所以()135α2120α-=-.解得α105=.当OA 在OD 右侧时,则AOD α120∠=-,BOC 135α∠=-.因为BOC 2AOD ∠∠=,所以()135α2α120-=-.解得α125=.综合知,当α105=,α125=时,存在BOC 2AOD ∠∠=.【点睛】本题考查角的计算,角平分线的定义,正确的理解题意并分类讨论是解题关键.10.(1)图1中小于平角的角∠AOD,∠AOC,∠AOB,∠BOE,∠BOD,∠BOC,∠COE,∠COD,∠DOE;(2)∠BOD=54°;(3)∠AOE+∠AOB+∠AOC+∠AOD+∠BOC+∠BOD+∠BOE+∠COD+∠COE+∠DOE=412°.理由见解析.【解析】【分析】(1)根据角的定义即可解决;(2)利用角平分线的性质即可得出∠BOD=12∠AOC+12∠COE,进而求出即可;(3)将图中所有锐角求和即可求得所有锐角的和与∠AOE、∠BOD和∠BOD的关系,即可解题.【详解】(1)如图1中小于平角的角∠AOD,∠AOC,∠AOB,∠BOE,∠BOD,∠BOC,∠COE,∠COD,∠DOE.(2)如图2,∵OB平分∠AOE,OD平分∠COE,∠AOC=108°,∠COE=n°(0<n<72),∴∠BOD=12∠AOD﹣12∠COE+12∠COE=12×108°=54°;(3)如图3,∠AOE=88°,∠BOD=30°,图中所有锐角和为∠AOE+∠AOB+∠AOC+∠AOD+∠BOC+∠BOD+∠BOE+∠COD+∠COE+∠DOE=4∠AOB+4∠DOE=6∠BOC+6∠COD=4(∠AOE﹣∠BOD)+6∠BOD=412°.【点睛】本题考查了角的平分线的定义和角的有关计算,本题中将所有锐角的和转化成与∠AOE、∠BOD和∠BOD的关系是解题的关键,11.(1)-2;1;7;(2)4;(3)3+3t;9+5t;6+2t;(4)3.【解析】【分析】(1)利用|a+2|+(c﹣7)2=0,得a+2=0,c﹣7=0,解得a,c的值,由b是最小的正整数,可得b=1;(2)先求出对称点,即可得出结果;(3)分别写出点A、B、C表示的数为,用含t的代数式表示出AB、AC、BC即可;(4)由点B为AC中点,得到AB=BC,列方程,求解即可.【详解】(1)∵|a+2|+(c﹣7)2=0,∴a+2=0,c﹣7=0,解得:a=﹣2,c=7.∵b是最小的正整数,∴b=1.故答案为﹣2,1,7.(2)(7+2)÷2=4.5,对称点为7﹣4.5=2.5,2.5+(2.5﹣1)=4.故答案为4.(3)点A表示的数为:-2-t,点B表示的数为:1+2t,点C表示的数为:7+4t,则AB=t+2t+3=3t+3,AC=t+4t+9=5t+9,BC=2t+6.故答案为3t+3,5t+9,2t+6.(4)∵点B为AC中点,∴AB=BC,∴3t+3=2t+6,解得:t=3.【点睛】本题考查了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数轴及两点间的距离,解题的关键是利用数轴的特点能求出两点间的距离.12.(1)存在满足条件的点P,对应的数为﹣92和72;(2)正确的结论是:PM﹣34BN的值不变,且值为2.5.【解析】【分析】(1)先利用数轴上两点间的距离公式确定出AB的长,然后求得方程的解,得到C表示的点,由此求得12BC+AB=8设点P在数轴上对应的数是a,分①当点P在点a的左侧时(a<﹣3)、②当点P在线段AB上时(﹣3≤a≤2)和③当点P在点B的右侧时(a>2)三种情况求点P所表示的数即可;(2)设P点所表示的数为n,就有PA=n+3,PB=n﹣2,根据已知条件表示出PM、BN的长,再分别代入①PM﹣34BN和②12PM+34BN求出其值即可解答.【详解】(1)∵点A在数轴上对应的数为﹣3,点B对应的数为2,∴AB=5.解方程2x+1=12x﹣5得x=﹣4.所以BC=2﹣(﹣4)=6.所以.设存在点P满足条件,且点P在数轴上对应的数为a,①当点P 在点a 的左侧时,a <﹣3,PA =﹣3﹣a ,PB =2﹣a ,所以AP +PB =﹣2a ﹣1=8,解得a =﹣,﹣<﹣3满足条件;②当点P 在线段AB 上时,﹣3≤a ≤2,PA =a ﹣(﹣3)=a +3,PB =2﹣a ,所以PA +PB =a +3+2﹣a =5≠8,不满足条件;③当点P 在点B 的右侧时,a >2,PA =a ﹣(﹣3)=a +3,PB =a ﹣2.,所以PA +PB =a +3+a ﹣2=2a +1=8,解得:a =,>2,所以,存在满足条件的点P ,对应的数为﹣和.(2)设P 点所表示的数为n ,∴PA =n +3,PB =n ﹣2.∵PA 的中点为M ,∴PM =12PA =.N 为PB 的三等分点且靠近于P 点,∴BN =PB =×(n ﹣2).∴PM ﹣34BN =﹣34××(n ﹣2), =(不变).②12PM +34BN =+34××(n ﹣2)=34n ﹣(随P 点的变化而变化). ∴正确的结论是:PM ﹣BN 的值不变,且值为2.5.【点睛】本题考查了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数轴的运用,数轴上任意两点间的距离公式的运用,去绝对值的运用,解答时了灵活运用两点间的距离公式求解是关键.13.(1) 2x =-和4x = ;(2) 35(4)11(43)35(3)x x x x x x --<-⎧⎪+-≤<⎨⎪+≥⎩【解析】【分析】(1)令x +2=0和x -4=0,求出x 的值即可得出|x +2|和|x -4|的零点值,(2)零点值x =3和x =-4可将全体实数分成不重复且不遗漏的如下3种情况:x <-4、-4≤x <3和x ≥3.分该三种情况找出324x x -++的值即可.【详解】解:(1)2x =-和4x =,(2)由30x -=得3,x =由40x +=得4x =-,①当4x <-时,原式()()32435x x x =---+=--,②当4-≤3x <时,原式()()32411x x x =--++=+,③当x ≥3时,原式()()32435x x x =-++=+,综上所述:原式()35(4)11(43)353x x x x x x ⎧--<-⎪=+-≤<⎨⎪+≥⎩,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绝对值化简方法,解决本题的关键是要熟练掌握绝对值化简方法.14.(1)10,(a+b);(2)①60个单位长度;②10-3t ,0≤t≤7.5;③不存在,理由见解析.【解析】【分析】(1)根据数轴上两点间的距离公式结合A 、B 两点表示的数,即可得出结论;(2) ①点P 运动的时间与A 、B 相遇所用时间相等,根据路程=速度×时间即可求得;②由P 点用最短的时间首次碰到A 点,且与B 点未碰到,可知开始时点P 是和点A 相向而行的;③点P 与点A 的距离越来越小,而点P 与点B 的距离越来越大,不存在PA=PB 的时候.【详解】解:(1)∵A 、B 所对应的数值分别为-20和40,∴AB=40-(-20)=60,∵P 是AB 的中点,∴AP=60=30,∴点P 表示的数是-20+30=10;∵如图,点A 、B 对应的数值分别是a 和b ,∴AB=b-a ,∵P 是AB 的中点,∴AP=(b-a)∴点P 表示的数是a+(b-a) =(a+b).(2)①点A 和点B 相向而行,相遇的时间为=20(秒),此即整个过程中点P 运动的时间.所以,点P 的运动路程为3×20=60(单位长度),故答案是60个单位长度.②由P 点用最短的时间首次碰到A 点,且与B 点未碰到,可知开始时点P 是和点A 相向而行的.所以这个过程中0≤t≤7.5.P 点经过t 秒钟后,在数轴上对应的数值为10-3t .故答案是:10-3t,0≤t≤7.5.③不存在.由②可知,点P是和点A相向而行的,整个过程中,点P与点A的距离越来越小,而点P 与点B的距离越来越大,所以不存在相等的时候.故答案为:(1)10,(a+b);(2)①60个单位长度;②10-3t,0≤t≤7.5;③不存在,理由见解析.【点睛】本题考查了数轴上点与点的距离和动点问题.15.(1)1;(2)点P运动5秒时,追上点R;(3)线段MN的长度不发生变化,其长度为5.【解析】试题分析:(1)由已知条件得到AB=10,由PA=PB,于是得到结论;(2)设点P运动x秒时,在点C处追上点R,于是得到AC=6x BC=4x,AB=10,根据AC-BC=AB,列方程即可得到结论;(3)线段MN的长度不发生变化,理由如下分两种情况:①当点P在A、B之间运动时②当点P运动到点B左侧时,求得线段MN的长度不发生变化.试题解析:解:(1)(1)∵A,B表示的数分别为6,-4,∴AB=10,∵PA=PB,∴点P表示的数是1,(2)设点P运动x秒时,在点C处追上点R(如图)则:AC=6x BC=4x AB=10∵AC-BC=AB∴ 6x-4x=10解得,x=5∴点P运动5秒时,追上点R.(3)线段MN的长度不发生变化,理由如下:分两种情况:点P在A、B之间运动时:MN=MP+NP=AP+BP=(AP+BP)=AB=5点P运动到点B左侧时:MN=MP-NP=AP-BP=(AP-BP)=AB=5综上所述,线段MN的长度不发生变化,其长度为5.点睛:此题主要考查了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数轴,以及线段的计算,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根据题意正确画出图形,要考虑全面各种情况,不要漏解.。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 压轴题 期末复习复习知识点大全精选模拟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 压轴题 期末复习复习知识点大全精选模拟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压轴题期末复习复习知识点大全精选模拟一、压轴题>),1.阅读理解:如图①,若线段AB在数轴上,A、B两点表示的数分别为a和b(b a-.则线段AB的长(点A到点B的距离)可表示为AB=b a请用上面材料中的知识解答下面的问题:如图②,一个点从数轴的原点开始,先向左移动2cm到达P点,再向右移动7cm到达Q点,用1个单位长度表示1cm.(1)请你在图②的数轴上表示出P,Q两点的位置;(2)若将图②中的点P向左移动x cm,点Q向右移动3x cm,则移动后点P、点Q表示的数分别为多少?并求此时线段PQ的长.(用含x的代数式表示);(3)若P、Q两点分别从第⑴问标出的位置开始,分别以每秒2个单位和1个单位的速度同时向数轴的正方向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秒),当t为多少时PQ=2cm?2.已知∠AOB=110°,∠COD=40°,OE平分∠AOC,OF平分∠BOD.(1)如图1,当OB、OC重合时,求∠AOE﹣∠BOF的值;(2)如图2,当∠COD从图1所示位置绕点O以每秒3°的速度顺时针旋转t秒(0<t<10),在旋转过程中∠AOE﹣∠BOF的值是否会因t的变化而变化?若不发生变化,请求出该定值;若发生变化,请说明理由.(3)在(2)的条件下,当∠COF=14°时,t=秒.3.已知数轴上有A、B、C三个点对应的数分别是a、b、c,且满足|a+24|+|b+10|+(c-10)2=0;动点P从A出发,以每秒1个单位的速度向终点C移动,设移动时间为t秒.(1)求a、b、c的值;(2)若点P到A点距离是到B点距离的2倍,求点P的对应的数;(3)当点P运动到B点时,点Q从A点出发,以每秒2个单位的速度向C点运动,Q点到达C点后.再立即以同样的速度返回,运动到终点A,在点Q开始运动后第几秒时,P 、Q 两点之间的距离为8?请说明理由.4.如图1,线段AB 的长为a .(1)尺规作图:延长线段AB 到C ,使BC =2AB ;延长线段BA 到D ,使AD =AC .(先用尺规画图,再用签字笔把笔迹涂黑.)(2)在(1)的条件下,以线段AB 所在的直线画数轴,以点A 为原点,若点B 对应的数恰好为10,请在数轴上标出点C ,D 两点,并直接写出C ,D 两点表示的有理数,若点M 是BC 的中点,点N 是AD 的中点,请求线段MN 的长.(3)在(2)的条件下,现有甲、乙两个物体在数轴上进行匀速直线运动,甲从点D 处开始,在点C ,D 之间进行往返运动;乙从点N 开始,在N ,M 之间进行往返运动,甲、乙同时开始运动,当乙从M 点第一次回到点N 时,甲、乙同时停止运动,若甲的运动速度为每秒5个单位,乙的运动速度为每秒2个单位,请求出甲和乙在运动过程中,所有相遇点对应的有理数.5.如图,数轴上点A 表示的数为4-,点B 表示的数为16,点P 从点A 出发,以每秒3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右匀速运动同时点Q 从点B 出发,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左匀速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 秒(t 0)>.()1A ,B 两点间的距离等于______,线段AB 的中点表示的数为______;()2用含t 的代数式表示:t 秒后,点P 表示的数为______,点Q 表示的数为______; ()3求当t 为何值时,1PQ AB 2=? ()4若点M 为PA 的中点,点N 为PB 的中点,点P 在运动过程中,线段MN 的长度是否发生变化?若变化,请说明理由;若不变请直接写出线段MN 的长.6.已知线段30AB cm =(1)如图1,点P 沿线段AB 自点A 向点B 以2/cm s 的速度运动,同时点Q 沿线段点B 向点A 以3/cm s 的速度运动,几秒钟后,P Q 、两点相遇?(2)如图1,几秒后,点P Q 、两点相距10cm ?(3)如图2,4AO cm =,2PO cm =,当点P 在AB 的上方,且060=∠POB 时,点P 绕着点O 以30度/秒的速度在圆周上逆时针旋转一周停止,同时点Q 沿直线BA 自B 点向A 点运动,假若点P Q 、两点能相遇,求点Q 的运动速度.7.对于数轴上的点P ,Q ,给出如下定义:若点P 到点Q 的距离为d(d≥0),则称d 为点P到点Q 的d 追随值,记作d[PQ].例如,在数轴上点P 表示的数是2,点Q 表示的数是5,则点P 到点Q 的d 追随值为d[PQ]=3.问题解决:(1)点M ,N 都在数轴上,点M 表示的数是1,且点N 到点M 的d 追随值d[MN]=a(a ≥0),则点N 表示的数是_____(用含a 的代数式表示);(2)如图,点C 表示的数是1,在数轴上有两个动点A ,B 都沿着正方向同时移动,其中A 点的速度为每秒3个单位,B 点的速度为每秒1个单位,点A 从点C 出发,点B 表示的数是b ,设运动时间为t(t>0).①当b=4时,问t 为何值时,点A 到点B 的d 追随值d[AB]=2;②若0<t≤3时,点A 到点B 的d 追随值d[AB]≤6,求b 的取值范围.8.如图,数轴上有A , B 两点,分别表示的数为a ,b ,且()225350a b ++-=.点P 从A 点出发以每秒13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右匀速运动,当它到达B 点后立即以相同的速度返回往A 点运动,并持续在A ,B 两点间往返运动.在点P 出发的同时,点Q 从B 点出发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向左匀速运动,当点Q 达到A 点时,点P ,Q 停止运动. (1)填空:a = ,b = ;(2)求运动了多长时间后,点P ,Q 第一次相遇,以及相遇点所表示的数;(3)求当点P ,Q 停止运动时,点P 所在的位置表示的数;(4)在整个运动过程中,点P 和点Q 一共相遇了几次.(直接写出答案)9.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经说过,“数形结合百般好,隔裂分家万事非.”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在数学中应用极为广泛.观察下列按照一定规律堆砌的钢管的横截面图:用含n 的式子表示第n 个图的钢管总数.(分析思路)图形规律中暗含数字规律,我们可以采用分步的方法,从图形排列中找规律;把图形看成几个部分的组合,并保持结构,找到每一部分对应的数字规律,进而找到整个图形对应的数字规律.如:要解决上面问题,我们不妨先从特例入手: (统一用S表示钢管总数)(解决问题)(1)如图,如果把每个图形按照它的行来分割观察,你发现了这些钢管的堆砌规律了吗?像n=1、n=2的情形那样,在所给横线上,请用数学算式表达你发现的规律.S=1+2 S=2+3+4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2)其实,对同一个图形,我们的分析眼光可以是不同的.请你像(1)那样保持结构的、对每一个所给图形添加分割线,提供与(1)不同的分割方式;并在所给横线上,请用数学算式表达你发现的规律: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3)用含n的式子列式,并计算第n个图的钢管总数.10.如图,P是定长线段AB上一点,C、D两点分别从P、B出发以1cm/s、2cm/s的速度沿直线AB向左运动(C在线段AP上,D在线段BP上)(1)若C、D运动到任一时刻时,总有PD=2AC,请说明P点在线段AB上的位置:(2)在(1)的条件下,Q是直线AB上一点,且AQ﹣BQ=PQ,求PQAB的值.(3)在(1)的条件下,若C、D运动5秒后,恰好有1CD AB2,此时C点停止运动,D点继续运动(D点在线段PB上),M、N分别是CD、PD的中点,下列结论:①PM﹣PN的值不变;②MNAB的值不变,可以说明,只有一个结论是正确的,请你找出正确的结论并求值.11.如图,直线l 上有A 、B 两点,点O 是线段AB 上的一点,且OA =10cm ,OB =5cm . (1)若点C 是线段 AB 的中点,求线段CO 的长.(2)若动点 P 、Q 分别从 A 、B 同时出发,向右运动,点P 的速度为4c m/s ,点Q 的速度为3c m/s ,设运动时间为 x 秒,①当 x =__________秒时,PQ =1cm ;②若点M 从点O 以7c m/s 的速度与P 、Q 两点同时向右运动,是否存在常数m ,使得4PM +3OQ ﹣mOM 为定值,若存在请求出m 值以及这个定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3)若有两条射线 OC 、OD 均从射线OA 同时绕点O 顺时针方向旋转,OC 旋转的速度为6度/秒,OD 旋转的速度为2度/秒.当OC 与OD 第一次重合时,OC 、OD 同时停止旋转,设旋转时间为t 秒,当t 为何值时,射线 OC ⊥OD ?12.如图,数轴上有A 、B 两点,且AB=12,点P 从B 点出发沿数轴以3个单位长度/s 的速度向左运动,到达A 点后立即按原速折返,回到B 点后点P 停止运动,点M 始终为线段BP 的中点(1)若AP=2时,PM=____;(2)若点A 表示的数是-5,点P 运动3秒时,在数轴上有一点F 满足FM=2PM ,请求出点F 表示的数;(3)若点P 从B 点出发时,点Q 同时从A 点出发沿数轴以2.5个单位长度/s 的速度一直..向右运动,当点Q 的运动时间为多少时,满足QM=2PM.13.如图,在数轴上从左往右依次有四个点,,,A B C D ,其中点,,A B C 表示的数分别是0,3,10,且2CD AB =.(1)点D 表示的数是 ;(直接写出结果)(2)线段AB 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右运动,同时线段CD 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左运动,设运动时间是t (秒),当两条线段重叠部分是2个单位长度时.①求t 的值;②线段AB 上是否存在一点P ,满足3BD PA PC -=?若存在,求出点P 表示的数x ;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14.已知:∠AOB 是一个直角,作射线OC ,再分别作∠AOC 和∠BOC 的平分线OD 、OE .(1)如图①,当∠BOC=70°时,求∠DOE 的度数;(2)如图②,若射线OC 在∠AOB 内部绕O 点旋转,当∠BOC=α时,求∠DOE 的度数.(3)如图③,当射线OC 在∠AOB 外绕O 点旋转时,画出图形,直接写出∠DOE 的度数.15.已知:如图,点M 是线段AB 上一定点,12AB cm =,C 、D 两点分别从M 、B 出发以1/cm s 、2/cm s 的速度沿直线BA 向左运动,运动方向如箭头所示(C 在线段AM 上,D 在线段BM 上)()1若4AM cm =,当点C 、D 运动了2s ,此时AC =________,DM =________;(直接填空)()2当点C 、D 运动了2s ,求AC MD +的值.()3若点C 、D 运动时,总有2MD AC =,则AM =________(填空)()4在()3的条件下,N 是直线AB 上一点,且AN BN MN -=,求MN AB的值.【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一、压轴题1.(1)见详解;(2)2x --,53x +,47x +;(3)当运动时间为5秒或9秒时,PQ=2cm.【解析】【分析】(1)根据数轴的特点,所以可以求出点P ,Q 的位置;(2)根据向左移动用减法,向右移动用加法,即可得到答案;(3)根据题意,可分为两种情况进行分析:①点P 在点Q 的左边时;②点P 在点Q 的右边时;分别进行列式计算,即可得到答案.【详解】解:(1)如图所示:.(2)由(1)可知,点P 为2-,点Q 为5;∴移动后的点P 为:2x --;移动后的点Q 为:53x +;∴线段PQ 的长为:53(2)47x x x +---=+;(3)根据题意可知,当PQ=2cm 时可分为两种情况:①当点P 在点Q 的左边时,有(21)72t -=-,解得:5t =;②点P 在点Q 的右边时,有(21)72t -=+,解得:9t =;综上所述,当运动时间为5秒或9秒时,PQ=2cm.【点睛】本题要是把方程和数轴结合起来,既要根据条件列出方程,又要把握数轴的特点.解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数轴上的动点运动问题,注意分类讨论进行解题.2.(1)35°;(2)∠AOE ﹣∠BOF 的值是定值,理由详见解析;(3)4.【解析】【分析】(1)首先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求得∠AOE 和∠BOF 的度数,然后根据∠AOE ﹣∠BOF 求解; (2)首先由题意得∠BOC =3t°,再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得∠AOC =∠AOB+3t°,∠BOD =∠COD+3t°,然后由角平分线的定义解答即可;(3)根据题意得∠BOF =(3t+14)°,故3314202t t +=+,解方程即可求出t 的值. 【详解】解:(1)∵OE 平分∠AOC ,OF 平分∠BOD ,∴11AOE AOC 11022︒∠=∠=⨯=55°,11AOF BOD 402022︒︒∠=∠=⨯=, ∴∠AOE ﹣∠BOF =55°﹣20°=35°;(2)∠AOE ﹣∠BOF 的值是定值由题意∠BOC =3t°,则∠AOC =∠AOB+3t°=110°+3t°,∠BOD =∠COD+3t°=40°+3t°,∵OE 平分∠AOC ,OF 平分∠BOD ,()11AOE AOC 1103t =22︒︒∴∠=∠=⨯+3552t ︒︒+ ∴()113BOF BOD 403t 20t 222︒︒︒︒∠=∠=+=+, ∴33AOE BOF 55t 20t 3522︒︒︒︒︒⎛⎫⎛⎫∠-∠=+-+= ⎪ ⎪⎝⎭⎝⎭, ∴∠AOE ﹣∠BOF 的值是定值,定值为35°;(3)根据题意得∠BOF =(3t+14)°, ∴3314202t t +=+, 解得4t =.故答案为4.【点睛】本题考查了角度的计算以及角的平分线的性质,理解角度之间的和差关系是关键.3.(1) a =-24,b =-10,c =10;(2) 点P 的对应的数是-443或4;(3) 当Q 点开始运动后第6、21秒时,P 、Q 两点之间的距离为8,理由见解析【解析】【分析】(1)根据绝对值和偶次幂具有非负性可得a+24=0,b+10=0,c-10=0,解可得a 、b 、c 的值;(2)分两种情况讨论可求点P 的对应的数;(3)分类讨论:当P 点在Q 点的右侧,且Q 点还没追上P 点时;当P 在Q 点左侧时,且Q 点追上P 点后;当Q 点到达C 点后,当P 点在Q 点左侧时;当Q 点到达C 点后,当P 点在Q 点右侧时,根据两点间的距离是8,可得方程,根据解方程,可得答案.【详解】(1)∵|a +24|+|b +10|+(c -10)2=0,∴a +24=0,b +10=0,c -10=0,解得:a =-24,b =-10,c =10;(2)-10-(-24)=14,①点P 在AB 之间,AP =14×221+=283, -24+283=-443, 点P 的对应的数是-443;②点P在AB的延长线上,AP=14×2=28,-24+28=4,点P的对应的数是4;(3)∵AB=14,BC=20,AC=34,∴t P=20÷1=20(s),即点P运动时间0≤t≤20,点Q到点C的时间t1=34÷2=17(s),点C回到终点A时间t2=68÷2=34(s),当P点在Q点的右侧,且Q点还没追上P点时,2t+8=14+t,解得t=6;当P在Q点左侧时,且Q点追上P点后,2t-8=14+t,解得t=22>17(舍去);当Q点到达C点后,当P点在Q点左侧时,14+t+8+2t-34=34,t=463<17(舍去);当Q点到达C点后,当P点在Q点右侧时,14+t-8+2t-34=34,解得t=623>20(舍去),当点P到达终点C时,点Q到达点D,点Q继续行驶(t-20)s后与点P的距离为8,此时2(t-20)+(2×20-34)=8,解得t=21;综上所述:当Q点开始运动后第6、21秒时,P、Q两点之间的距离为8.【点睛】此题主要考查了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关键是正确理解题意,掌握非负数的性质,再结合数轴解决问题.4.(1)详见解析;(2)35;(3)﹣5、15、1123、﹣767.【解析】【分析】(1)根据尺规作图的方法按要求做出即可;(2)根据中点的定义及线段长度的计算求出;(3)认真分析甲、乙物体运行的轨迹来判断它们相遇的可能性,分情况建立一元一次方程来计算相遇的时间,然后计算出位置.【详解】解:(1)如图所示;(2)根据(1)所作图的条件,如果以点A为原点,若点B对应的数恰好为10,则有点C对应的数为30,点D对应的数为﹣30,MN=|20﹣(﹣15)|=35(3)设乙从M点第一次回到点N时所用时间为t,则t=223522MN⨯==35(秒)那么甲在总的时间t内所运动的长度为s=5t=5×35=175可见,在乙运动的时间内,甲在C,D之间运动的情况为175÷60=2……55,也就是说甲在C,D之间运动一个来回还多出55长度单位.①设甲乙第一次相遇时的时间为t1,有5t1=2t1+15,t1=5(秒)而﹣30+5×5=﹣5,﹣15+2×5=﹣5这时甲和乙所对应的有理数为﹣5.②设甲乙第二次相遇时的时间经过的时间t2,有5t2+2t2=25+30+5+10,t2=10(秒)此时甲的位置:﹣15×5+60+30=15,乙的位置15×2﹣15=15这时甲和乙所对应的有理数为15.③设甲乙第三次相遇时的时间经过的时间t3,有5t3﹣2t3=20,t3=203(秒)此时甲的位置:30﹣(5×203﹣15)=1123,乙的位置:20﹣(2×203﹣5)=1123这时甲和乙所对应的有理数为112 3④从时间和甲运行的轨迹来看,他们可能第四次相遇.设第四次相遇时经过的时间为t4,有5t4﹣1123﹣30﹣15+2t4=1123,t4=91621(秒)此时甲的位置:5×91621﹣45﹣1123=﹣767,乙的位置:1123﹣2×91621=﹣767这时甲和乙所对应的有理数为﹣767.四次相遇所用时间为:5+10+203+91621=3137(秒),剩余运行时间为:35﹣3137=347(秒)当时间为35秒时,乙回到N点停止,甲在剩余的时间运行距离为5×347=5257=1767.位置在﹣767+1767=10,无法再和乙相遇,故所有相遇点对应的有理数为﹣5、15、1123、﹣767.【点睛】本题考查数轴作图及线段长度计算的基础知识,重要的是两个点在数轴上做复杂运动时的运动轨迹和相遇的位置,具有比较大的难度.正确分析出可能相遇的情况并建立一元一次方程是解题的关键.5.(1)20,6;(2)43t -+,162t -;(3)t 2=或6时;(4)不变,10,理由见解析.【解析】【分析】(1)由数轴上两点距离先求得A ,B 两点间的距离,由中点公式可求线段AB 的中点表示的数;(2)点P 从点A 出发,以每秒3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右匀速运动同时点Q 从点B 出发,向右为正,所以-4+3t ;Q 从点B 出发,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左匀速运动,向左为负,16-2t.(3)由题意,1PQ AB 2=表示出线段长度,可列方程求t 的值; (4)由线段中点的性质可求MN 的值不变.【详解】 解:()1点A 表示的数为4-,点B 表示的数为16,A ∴,B 两点间的距离等于41620--=,线段AB 的中点表示的数为41662-+= 故答案为20,6 ()2点P 从点A 出发,以每秒3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右匀速运动,∴点P 表示的数为:43t -+,点Q 从点B 出发,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左匀速运动,∴点Q 表示的数为:162t -,故答案为43t -+,162t -()13PQ AB 2= ()43t 162t 10∴-+--=t 2∴=或6答:t 2=或6时,1PQ AB 2= ()4线段MN 的长度不会变化,点M 为PA 的中点,点N 为PB 的中点,1PM PA 2∴=,1PN PB 2= ()1MN PM PN PA PB 2∴=-=- 1MN AB 102∴== 【点睛】本题考查了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数轴上两点之间的距离,找到正确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是本题的关键.6.(1)6秒钟;(2)4秒钟或8秒钟;(3)点Q 的速度为7/cm s 或2.4/cm s .【解析】【分析】(1)设经过ts 后,点P Q 、相遇,根据题意可得方程2330t t +=,解方程即可求得t 值;(2)设经过xs ,P Q 、两点相距10cm ,分相遇前相距10cm 和相遇后相距10cm 两种情况求解即可;(3)由题意可知点P Q 、只能在直线AB 上相遇,由此求得点Q 的速度即可.【详解】解:(1)设经过ts 后,点P Q 、相遇.依题意,有2330t t +=,解得:6t =.答:经过6秒钟后,点P Q 、相遇;(2)设经过xs ,P Q 、两点相距10cm ,由题意得231030x x ++=或231030x x +-=,解得:4x =或8x =.答:经过4秒钟或8秒钟后,P Q 、两点相距10cm ;(3)点P Q 、只能在直线AB 上相遇,则点P 旋转到直线AB 上的时间为:()120430s =或()1201801030s +=, 设点Q 的速度为/ycm s ,则有4302y =-,解得:7y =;或10306y =-,解得 2.4y =,答:点Q 的速度为7/cm s 或2.4/cm s .【点睛】本题考查了一元一次方程的综合应用解决第(2)(3)问都要分两种情况进行讨论,注意不要漏解.7.(1)1+a 或1-a ;(2)12或52;(3)1≤b≤7. 【解析】【分析】(1)根据d 追随值的定义,分点N 在点M 左侧和点N 在点M 右侧两种情况,直接写出答案即可;(2)①分点A 在点B 左侧和点A 在点B 右侧两种情况,类比行程问题中的追及问题,根据“追及时间=追及路程÷速度差”计算即可;②【详解】解:(1)点N在点M右侧时,点N表示的数是1+a;点N在点M左侧时,点N表示的数是1-a;(2)①b=4时,AB相距3个单位,当点A在点B左侧时,t=(3-2)÷(3-1)=12,当点A在点B右侧时,t=(3+2)÷(3-1)=52;②当点B在点A左侧或重合时,即d≤1时,随着时间的增大,d追随值会越来越大,∵0<t≤3,点A到点B的d追随值d[AB]≤6,∴1-d+3×(3-1)≤6,解得d≥1,∴d=1,当点B在点A右侧时,即d>1时,在AB重合之前,随着时间的增大,d追随值会越来越小,∵点A到点B的d追随值d[AB]≤6,∴d≤7∴1<d≤7,综合两种情况,d的取值范围是1≤d≤7.故答案为(1)1+a或1-a;(2)①12或52;②1≤b≤7.【点睛】本题考查了数轴上两点之间的距离和动点问题.8.(1)25-,35(2)运动时间为4秒,相遇点表示的数字为27 ;(3)5;(4) 一共相遇了7次.【解析】【分析】(1)根据0+0式的定义即可解题;(2)设运动时间为x秒,表示出P,Q的运动路程,利用路程和等于AB长即可解题;(3)根据点Q达到A点时,点P,Q停止运动求出运动时间即可解题;(4)根据第三问点P运动了6个来回后,又运动了30个单位长度即可解题.【详解】解:(1)25-,35(2)设运动时间为x秒13x2x2535+=+解得x4=352427-⨯=答:运动时间为4秒,相遇点表示的数字为27(3)运动总时间:60÷2=30(秒),13×30÷60=6…30即点P运动了6个来回后,又运动了30个单位长度,∵25305-+=,∴点P所在的位置表示的数为5 .(4)由(3)得:点P运动了6个来回后,又运动了30个单位长度,∴点P和点Q一共相遇了6+1=7次.【点睛】本题考查了一元一次方程的实际应用,数轴的应用,难度较大,熟悉路程,时间,速度之间的关系是解题关键.9.(1)3456;45678S S=+++=++++ ;(2) 方法不唯一,见解析;(3)方法不唯一,见解析【解析】【分析】先找出前几项的钢管数,在推出第n项的钢管数.【详解】(1)3456;45678S S=+++=++++(2)方法不唯一,例如:12S=+1233S=+++123444S=+++++12345555S=+++++++(3)方法不唯一,例如:()()12 (2)S n n n n=++++++()()()()=.....12.....1112n n n nn n n n+++++++=+++()312n n=+【点睛】此题主要考察代数式的规律探索及求和,需要仔细分析找到规律.10.(1)点P在线段AB上的13处;(2)13;(3)②MNAB的值不变.【解析】【分析】(1)根据C、D的运动速度知BD=2PC,再由已知条件PD=2AC求得PB=2AP,所以点P在线段AB上的13处;(2)由题设画出图示,根据AQ-BQ=PQ求得AQ=PQ+BQ;然后求得AP=BQ,从而求得PQ 与AB的关系;(3)当点C停止运动时,有CD=12AB,从而求得CM与AB的数量关系;然后求得以AB表示的PM与PN的值,所以MN=PN−PM=112AB.【详解】解:(1)由题意:BD=2PC∵PD=2AC,∴BD+PD=2(PC+AC),即PB=2AP.∴点P在线段AB上的13处;(2)如图:∵AQ-BQ=PQ,∴AQ=PQ+BQ,∵AQ=AP+PQ,∴AP=BQ,∴PQ=13 AB,∴13 PQ AB(3)②MNAB的值不变.理由:如图,当点C停止运动时,有CD=12 AB,∴CM=14 AB,∴PM=CM-CP=14AB-5,∵PD=23AB-10,∴PN=1223(AB-10)=13AB-5,∴MN=PN-PM=112AB,当点C停止运动,D点继续运动时,MN的值不变,所以111212ABMNAB AB==.【点睛】本题考查了比较线段的长短.利用中点性质转化线段之间的倍分关系是解题的关键,在不同的情况下灵活选用它的不同表示方法,有利于解题的简洁性.同时,灵活运用线段的和、差、倍、分转化线段之间的数量关系也是十分关键的一点.11.(1)CO=2.5;(2)①14和16 ;②定值55,理由见解析;(3)t=22.5和67.5【解析】【分析】(1)先求出线段AB的长,然后根据线段中点的定义解答即可;(2)①由PQ=1,得到|15-(4x-3x)|=1,解方程即可;②先表示出PM、OQ、OM的长,代入4PM+3OQ﹣mOM得到55+(21-7m)x,要使4PM+3OQ﹣mOM为定值,则21-7m=0,解方程即可;(3)分两种情况讨论,画出图形,根据图形列出方程,解方程即可.【详解】(1)∵OA=10cm,OB=5cm,∴AB=OA+OB=15cm.∵点C是线段AB的中点,∴AC=AB=7.5cm,∴CO=AO-AC=10-7.5=2.5(cm).(2)①∵PQ=1,∴|15-(4x-3x)|=1,∴|15-x|=1,∴15-x=±1,解得:x=14或16.②∵PM=10+7x-4x=10+3x,OQ=5+3x,OM=7x,∴4PM+3OQ﹣mOM=4(10+3x)+3(5+3x)-7mx=55+(21-7m)x,要使4PM+3OQ﹣mOM为定值,则21-7m=0,解得:m=3,此时定值为55.(3)分两种情况讨论:①如图1,根据题意得:6t-2t=90,解得:t=22.5;②如图2,根据题意得:6t+90=360+2t,解得:t=67.5.综上所述:当t=22.5秒和67.5秒时,射线OC⊥OD.【点睛】本题考查了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解题的关键是分类讨论.12.(1)5 ;(2)点F表示的数是11.5或者-6.5;(3)127t=或6t=.【解析】【分析】(1)由AP=2可知PB=12-2=10,再由点M是PB中点可知PM长度;(2)点P运动3秒是9个单位长度,M为PB的中点,则可求解出点M表示的数是2.5,再由FM=2PM 可求解出FM=9,此时点F 可能在M 点左侧,也可能在其右侧;(3)设Q 运动的时间为t 秒,由题可知t=4秒时,点P 到达点A ,再经过4秒点P 停止运动;则分04t ≤≤和48t <≤两种情况分别计算,由题可知即可QM=2PM=BP ,据此进行解答即可.【详解】(1)5 ;(2)∵点A 表示的数是5-∴点B 表示的数是7∵点P 运动3秒是9个单位长度,M 为PB 的中点∴PM=12PB=4.5,即点M 表示的数是2.5 ∵FM=2PM∴FM=9∴点F 表示的数是11.5或者-6.5(3)设Q 运动的时间为t 秒, 当04t ≤≤时,由题可知QM=2PM=BP ,故点Q 位于点P 左侧,则AB=AQ+QP+PB ,而QP=QM-PM=2PM-PM=12BP ,则可得12=2.5t+12⨯3t+3t=7t ,解得t=127; 当48t <≤时,由题可知QM=2PM=BP ,故点Q 位于点B 右侧,则PB=2QB ,则可得,()()123422.512t t --=-,整理得8t=48,解得6t =.【点睛】本题结合数轴上的动点问题考查了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第3问要根据题干条件分情况进行讨论,作出图形更易理解.13.(1)16;(2)①t 的值为3或143秒;②存在,P 表示的数为314. 【解析】【分析】(1)由数轴可知,AB=3,则CD=6,所以D 表示的数为16,(2)①当运动时间是t 秒时,在运动过程中,B 点表示的数为3+2t,A 点表示的数为2t, C 点表示的数为10-t ,D 点表示的数为16-t ,分情况讨论两条线段重叠部分是2个单位长度解答即可;②分情况讨论当t=3秒, t=143秒时,满足3BD PA PC -=的点P , 注意P 为线段AB 上的点对x 的值的限制.(1)16(2)①在运动过程中,B 点表示的数为3+2t,A 点表示的数为2t,C 点表示的数为10-t ,D 点表示的数为16-t.当BC =2,点B 在点C 的右边时,由题意得:32-10-2BC t t =+=(),解得:t =3,当AD=2,点A 在点D 的左边时,由题意得:16--22AD t t ==,解得:t =143. 综上,t 的值为3或143秒 ②存在,理由如下:当t=3时,A 点表示的数为6,B 点表示的数为9,C 点表示的数为7,D 点表示的数为13. 则13-94-6|-7|BD PA x PC x ====,,,-3BD PA PC =,()4--6|-7|x x ∴=, 解得:314x =或112, 又P 点在线段AB 上,则69x ≤≤314x ∴=. 当143t =时,A 点表示的数为283,B 点表示的数为373,C 点表示的数为163,D 点表示的数为343. 则37343816-1-|-|3333BD PA x PC x ====,,, -3BD PA PC =,∴ 28161--|-|33x x ⎛⎫= ⎪⎝⎭, 解得:7912x =或176, 又283733x ≤≤, x ∴无解 综上,P 表示的数为314.本题考查了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以及数轴,解题的关键是:(1)由路程=速度×时间结合运动方向找出运动t 秒时点A 、B 、C 、D 所表示的数,(2)根据3BD PA PC -=列出关于t 的含绝对值符号的一元一次方程.14.(1)45°;(2)45°;(3)45°或135°.【解析】【分析】 (1)由∠BOC 的度数求出∠AOC 的度数,利用角平分线定义求出∠COD 与∠COE 的度数,相加即可求出∠DOE 的度数; (2)∠DOE 度数不变,理由为:利用角平分线定义得到∠COD 为∠AOC 的一半,∠COE 为∠COB 的一半,而∠DOE=∠COD+∠COE ,即可求出∠DOE 度数为45度;(3)分两种情况考虑,同理如图3,则∠DOE 为45°;如图4,则∠DOE 为135°.【详解】(1)如图,∠AOC=90°﹣∠BOC=20°,∵OD 、OE 分别平分∠AOC 和∠BOC ,∴∠COD=∠AOC=10°,∠COE=12∠BOC=35°, ∴∠DOE=∠COD+∠COE=45°; (2)∠DOE 的大小不变,理由是: ∠DOE=∠COD+∠COE=12∠AOC+12∠COB=12(∠AOC+∠COB )=12∠AOB=45°; (3)∠DOE 的大小发生变化情况为:如图③,则∠DOE 为45°;如图④,则∠DOE 为135°,分两种情况:如图3所示,∵OD 、OE 分别平分∠AOC 和∠BOC ,∴∠COD=12∠AOC ,∠COE=12∠BOC , ∴∠DOE=∠COD ﹣∠COE=12(∠AOC ﹣∠BOC )=45°; 如图4所示,∵OD 、OE 分别平分∠AOC 和∠BOC , ∴∠COD=12∠AOC ,∠COE=12∠BOC ,∴∠DOE=∠COD+∠COE=12(∠AOC+∠BOC )=12×270°=135°.【点睛】 此题主要考查了角平分线的性质以及角的有关计算,正确作图,熟记角的特点与角平分线的定义是解决此题的关键.15.(1)2AC cm =,4DM cm =;(2)6AC MD cm +=;(3)4AM =;(4)13MN AB =或1. 【解析】【详解】(1)根据题意知,CM=2cm ,BD=4cm .∵AB=12cm ,AM=4cm ,∴BM=8cm ,∴AC=AM ﹣CM=2cm ,DM=BM ﹣BD=4cm . 故答案为2,4;(2)当点C 、D 运动了2 s 时,CM=2 cm ,BD=4 cm .∵AB=12 cm ,CM=2 cm ,BD=4 cm ,∴AC+MD=AM ﹣CM+BM ﹣BD=AB ﹣CM ﹣BD=12﹣2﹣4=6 cm ;(3)根据C 、D 的运动速度知:BD=2MC .∵MD=2AC ,∴BD+MD=2(MC+AC ),即MB=2AM .∵AM+BM=AB ,∴AM+2AM=AB ,∴AM=13AB=4. 故答案为4;(4)①当点N 在线段AB 上时,如图1.∵AN ﹣BN=MN .又∵AN ﹣AM=MN ,∴BN=AM=4,∴MN=AB ﹣AM ﹣BN=12﹣4﹣4=4,∴MN AB =412=13; ②当点N 在线段AB 的延长线上时,如图2.∵AN﹣BN=MN.又∵AN﹣BN=AB,∴MN=AB=12,∴MNAB=1212=1.综上所述:MNAB=13或1.【点睛】本题考查了两点间的距离,灵活运用线段的和、差、倍、分转化线段之间的数量关系是十分关键的一点.。

七年级数学上学期期中试题讲义

七年级数学上学期期中试题讲义

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压轴题集训班专题讲义一数轴上的动点(1)【课前导读——知识要点】一、数轴上的点:分析题意时分清四种点,解决题中每一个点对应的数1.已知点;2.任意一点:单设x ;3.动点(运动):运动的三要素:起点、方向、运动量(缺量设量)起点对应的数方向(右加、左减、不知左右可加可减) ⇒终点对应的数运动量(距离、路程、速度×时刻)4.中点数轴两点对应线段的中点公式(隐藏中点的可能性语言:平分点、对称点、折叠点)(1)求中点,平均数(和的一半)(2)已知中点,中点的2倍减一个(端点)二、方程的构建1.重合、抵达、相遇、追上2.几何中距离关系数轴上两点间的距离公式:求距离,大减小,不知大小绝对值三、绝对值方程的解法:方式一:相等或相反;方式二:零点分段讨论法1.假设()f x a =(0a ≥),那么()f x a =或()f x a =-(()0f x a +=);2.假设()()f x g x =,那么()()f x g x =或()()0f x g x +=;3.假设()()f x g x =,那么()()f x g x =或()()0f x g x +=;4.假设()()f x g x a ±=,零点分段讨论法别离去掉两个绝对值符号,再解方程,注意验根;【课前自主练】1.点A 对应的数为10,假设点A 向右运动5单位抵达点B ,那么点B 对应的数为 ;2.点A 对应的数为-8,假设点A 向右运动5单位抵达点B ,那么点B 对应的数为 ;3.点A 对应的数为-5,假设点A 向右运动12单位抵达点B ,那么点B 对应的数为 ;4.点A 对应的数为3,假设点A 向左运动9单位抵达点B ,那么点B 对应的数为 ;6.点A对应的数为-5,假设点A向左运动7单位抵达点B,那么点B对应的数为;7.点A对应的数为5,假设B点在点A的右.侧,且AB=8,那么点B对应的数为;8.点A对应的数为-8,假设B点在点A的左.侧,且AB=4,那么点B对应的数为;9.点A对应的数为-13,假设B点在点A的右.侧,且AB=6,那么点B对应的数为;10.点A对应的数为17,假设B点在点A的左.侧,且AB=6,那么点B对应的数为;11.点A对应的数为-4,假设B点在点A的右.侧,且AB=15,那么点B对应的数为;12.点A对应的数为5,假设B点在点A的左.侧,且AB=21,那么点B对应的数为;13.点A对应的数为-9,假设B点在点A的左.侧,且AB=10,那么点B对应的数为;14.点A对应的数为3,且AB=10,那么点B对应的数为;15.点A对应的数为a,且AB=m,那么点B对应的数为;16.点A对应的数为a,B点对应的数为b,那么线段AB的长度为;17.点A对应的数为5,点B对应的数为8,动点P从A点动身以3单位/秒的速度向左运动了t秒,那么动点P对应的数为,现在PB=,PO=;18.点A对应的数为-9,点B对应的数为-18,动点Q从A点动身以2单位/秒的速度向右运动了x秒,那么动点Q对应的数为,现在QB=,QO=;19.点A对应的数为13,B点对应的数为5,那么线段AB的中点M对应的数为;20.点A对应的数为-8,B点对应的数为4,那么线段AB的中点M对应的数为;21.点A对应的数为15,B点对应的数为-6,那么线段AB的中点M对应的数为;22.点A对应的数为-12,B点对应的数为-8,那么线段AB的中点M对应的数为;23.点A对应的数为a,B点对应的数为b,那么线段AB的中点M对应的数为;24.已知A点对应的数为14,AB的中点M对应的数为5,那么B点对应的数为;25.已知A点对应的数为5,AB的中点M对应的数为12,那么B点对应的数为;26.已知A点对应的数为8,AB的中点M对应的数为-4,那么B点对应的数为;27.已知A点对应的数为-4,AB的中点M对应的数为6,那么B点对应的数为;28.已知A点对应的数为-18,AB的中点M对应的数为-7,那么B点对应的数为;29.已知A点对应的数为-16,AB的中点M对应的数为-20,那么B点对应的数为;30.已知A点对应的数为a,AB的中点M对应的数为m,那么B点对应的数为;31.如图,A:a,B:b,M:x.那么有:AM= ,BM= ,AB= ,x (1)∵M为线段AB的中点,即AM=BM,可列方程:∴x = ,即点M 对应的数为 ;(2)假设AB=3BM ,可列方程:∴ ,∴x = ,即点M 对应的数为 .32.点A 对应的数为10,B 点对应的数为-6,动点P 从A 点动身以3单位/秒的速度向左运动,同时动点Q 从A 点动身以2单位/秒的速度向右运动,设运动时刻为x 秒,那么动点P 对应的数为 ,动点Q 对应的数为 ,PQ 的中点M 对应的数为 ,现在PQ = ,OM = ;33.解方程(1)2715x -=; (2)837x -=;(3)25310x x -=+; (4)3715x x +=-;(5)32354x x -=-; (6)6423x x -=+;(7)2313x x -++=.【新知教学】一、已知A点对应的数为-20,B点对应的数为10,动点P从A点动身以每秒4单位的速度沿数轴正方向运动,同时动点Q从B点出以2单位每秒的速度沿数轴负方向运动.(1)试问:多少秒时动点P、Q重合?(2)试问:多少秒时,AP+BQ=40?(3)试问:多少秒时,PQ=6?(4)假设M为BP的中点,N为AQ的中点,若MN=20,求运动的时刻.二、已知数轴上A、B两点对应的数别离为-8和20,动点P从A点动身,以2单位/秒的速度向右运动,同时动点Q从B点动身以x单位/秒的速度向左运动.假设P、Q两点相遇于原点,求x的值.三、如图,A、B别离为数轴上的两点,A点对应的数为-30,B点对应的数为100.(1)动点P从B点动身,以5单位/秒的速度向左运动,同时动点Q从A点动身,以3单位/秒的速度向右运动,设动点P、Q在数轴上的C点相遇,你明白C点对应的数是多少吗?(2)假设动点P从B点动身,以5单位/秒的速度向左运动,同时动点Q从A点动身,以3单位/秒的速度也向左运动,设动点P、Q在数轴上的D点相遇,你明白D点对应的数是多少吗?(3)假设动点P从B点动身,以5单位/秒的速度向右运动,同时动点Q从A点动身,以3单位/秒的速度也向右运动,M、N别离为AQ、BP的中点,在运动进程中,试问:5MO-3NO是不是为定值?四、已知数轴上A、B两点对应的数别离为-2和4,P点为数轴上的一点.(1)假设P点到A点的距离是P点到B点距离的2倍,求P点对应的数;(2)假设A为CP的中点,B为DP的中点,试说明不管P点在数轴的什么位置,ABCD恒为定值.(3)动点M从A点动身,以3单位/秒的速度向左运动,同时运动N从B点动身,以5单位/秒的速度也向左运动,P为MN的中点,且OP=2,求运动的时刻.五、已知数轴上点A、B在数轴上别离表示有理数-1八、24,假设点M、点N和点P别离从点A、点B、原点同时向右运动,它们的速度别离为4、二、2个长度单位/秒.(1)假设C为MP的中点,D为NP的中点,求线段CD的长度;(2)假设P点到M、N两点的距离之和为6,求运动的时刻.(3)问:多少秒后点P、点M、点N这三个点中的两个点到另外一个点的距离相等?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压轴题集训班专题讲义二数轴上的动点(2)【课前导读——知识要点】一、分析题意时分清三种点:已知点(定点)、未知可求点(单设)、动点(起点+方向+运动量:缺量设量),用数或含未知数的式子表达题中所有点;二、数轴两点对应线段的中点公式1.求中点,平均数(和的一半)2.已知中点,中点的2倍减一个(端点)三、数轴上两点间的距离公式:求距离,大减小,不知大小绝对值四、绝对值方程的解法:方式一:相等或相反;方式二:零点分段讨论法五、数轴上的动点问题拓展:1.不同时动身的两动点问题;2.动点的两次持续运动问题(第二次运动的方向或运动的速度发生改变);3.单动点的持续规律性运动问题(数列规律与求和技术结合);4.单动点的持续无规律性运动问题(“疯狗”问题);5.线段的运动问题(两个动点同时同速同向运动).【课前自主练】一、等差数列1.数列:1,2,3,4,……,那么第n个数为;2017是第个数.2.数列:1,3,5,7,……,那么第n个数为;2017是第个数.3.数列:2,7,12,17,……,那么第n个数为;2017是第个数. 4.数列:1,5,9,13,……,那么第n个数为;2017是第个数. 5.数列:1,7,13,19,……,那么第n个数为;2017是第个数.二、正负交替的等差数列求和:分组求和1.1-2+3-4+5……-2016+2017=;2.计算:-1+3-5+7- (2017)3.计算:+2-7+12-17+ (2017)4.计算:-1+5-9+13- (2017)5.计算:+1-7+13-19+ (2017)三、点A对应的数为5,动点P从A点动身第1次向右运动1个单位,第2次向左运动2个单位,第3次向右运动3个单位,第4次向左运动4个单位,……,求第100次运动后P点对应的数.四、点A对应的数为12,B点对应的数为-8,动点P从A点动身以每秒3单位的速度向左运动,同时动点Q从B点动身以2单位每秒的速度向右运动,动点M跟动点P从A点同时动身以每秒10单位的速度向左运动,当动点M碰到动点Q时当即返回向右,当动点M碰到动点P时又当即返回向左,……,如此往复,求P、Q相遇时,动点M所走的路程.【新知教学】一、如图,在数轴上每相邻两点间的距离为一个单位长度,点A、B、C、D对应的数别离是a、b、c、d,且d-2a=14.(1)a=___________,b=___________;(2)动点P从点A开始以3个单位/秒的速度沿数轴正方向运动,1秒后动点Q从点B开始以必然的速度也沿数轴正方向运动.当点P抵达D点处立刻返回,与点Q在C点处相遇,求动点Q的速度;(3)若是P、Q两个动点以(2)中的速度别离从A、B两点动身同时向数轴的负方向运动,动点M从点C的位置动身也向数轴的负方向运动,且始终维持PQ=23MC.当点M运动到-6时,求点P对应的数是多少?二、如图,A 、B 、C 三点在数轴上对应的数别离为a b c ,,,且a b ,知足210(5)0a b ++-=,c 是方程1322c c -=+的解.(1)直接写出:a = ,b = ,c = ;(2)已知动点P 从A 点动身以2单位/秒的速度向左运动,同时动点Q 从C 点动身,以1单位/秒的速度向左运动,当动点Q 抵达B 时加速了速度,结果在-40对应的位置追上P ,求动点Q 加速以后的速度为多少?(3)动点P 从A 点动身,以2单位/秒的速度向右运动,动点Q 从B 点动身,以3单位/秒的速度向左运动,动点M 从C 点动身,以1单位/秒的速度向右运动,三个动点P 、Q 、M 同时动身,在运动进程中,当动点Q 碰到动点P 时,当即转向向右运动(转向时刻忽略不计,动点P 、M 运动方向、速度不变),若PQ =MQ ,求动点P 运动的总时刻.三、已知数轴上A、B两点对应的数别离为-8和10,P点为数轴上的一点.(1)假设A为CP的中点,B为DP的中点,试说明不管P点在数轴的什么位置,ABCD恒为定值;(2)动点M从A点动身,以1单位/秒的速度向右运动,5秒后运动N从B点动身,以3单位/秒的速度也向右运动,当动点M运动到原点时当即加速速度,同时动点N当即掉头向左运动,速度减为2单位/秒,两个动点恰好在B点相遇,求动点M加速以后的速度;(3)已知动点Q从A点动身,第一次向左运动1个单位长度,第二次向右运动3个单位长度,第三次向左运动5个单位长度,第四次向右运动7个单位长度,……,依照如此的规律运动,试问:动点Q可否抵达B点?假设能,求第几回抵达B点.四、已知数轴上点A、B在数轴上别离表示有理数-20、7,假设动点M从点A动身以4单位/秒的速度向右运动,动点N从点B动身以2单位/秒的速度也向右运动,动点P从原点O动身以2单位/秒的速度也向右运动,三个动点同时动身运动.(1)假设C为MN的中点,D为MP的中点,求线段CD的长度;(2)在运动进程中,当动点M抵达原点时速度增加到6个长度单位/秒(方向不变),同时动点N掉头向左运动并减慢了速度(动点P的运动方向和运动速度都维持不变),假设三点恰好同时抵达数轴上的T点,求动点N减慢以后的速度和T点对应的数.(3)已知动点Q从O点动身,第一次向右运动1个单位长度,第二次向左运动4个单位长度,第三次向右运动7个单位长度,第四次向左运动10个单位长度,……,依照如此的规律运动,试问:动点Q可否抵达A点或B点?假设能,求第几回抵达A点或B点.五、点A 、B 在数轴上对应的数字别离为a 、b ,其中a 、b 知足2(12)60a b ++-=.(1)点P 从A 点动身向左运动,P A 中点为M ,PB 中点为N ,当P 运动时,求PM PN -的值.(2)动点M 从A 点动身以4单位/秒的速度向左运动,3秒后动点N 从B 点动身以2单位/秒的速度向左运动,当动点N 抵达原点时,两个动点同时反向都向右运动(速度不变),当动点M 追上动点N 时动点M 又当即反向向左运动(动点N 的速度、方向都不变),求当动点M 回到起点A 的位置时动点N 所在的位置;(3)动点P 从A 点动身,第一次向右运动2个单位长度,第二次向左运动4个单位长度,第三次向右运动6个单位长度,第四次向左运动8个单位长度,……,同时动点Q 从B 点动身,第一次向左运动1个单位长度,第二次向右运动4个单位长度,第三次向左运动7个单位长度,第四次向右运动10个单位长度,……,依照如此的规律运动,试问:动点P 、Q 可否在同一次同时抵达同一个点?假设能,求第几回同时抵达,那个点对应的数是多少?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压轴题集训班专题讲义三用字母表示数列规律【课前导读——知识要点】一、等差数列:1a 、2a 、3a 、……、1n a -、n a ,假设1n n a a d --=(常数),那个数列叫等差数列.1.通项公式(用字母n 表示数列规律):1n a nd a d =+-(用含n 的代数式表示n a ); 2.求和公式(倒序相加):1()2n n a a n S +⨯=【()2+⨯首项末项项数】; 二、等比数列:1a 、2a 、3a 、……、1n a -、n a ,假设1nn a q a -=(常数),那个数列叫等比数列. 1.通项公式(用字母n 表示数列规律):111n n n a a q a q q-=⋅=(用含n 的代数式表示n a ); 2.求和公式(错位相减): ∵221123111111n n n n n S a a a a a a a q a q a q a q ---=+++++=+++++∴ 2321111111n n n S a a q a q a q a q a q --=++++++ ① ∵2321111111n n n n qS a q a q a q a q a q a q --=++++++ ②∴②-①得:11(1)n n q S a q a -=-∴111n n a q a S q -=-.三、平方数列(二级等差数列):由持续整数的平方数直接或间接组成的数列; 四、复合数列:1.将规律数列中的每一个数同时交替(奇偶项)加上正、负符号,形成的新数列; 2.将规律数列中的每一个数同时加上或乘以一个相同的数,形成的新数列. 五、循环数列:由有限个数循环重复形成的数列(余数问题)如:循环数列123123a a a a a a 、、、、、、,其通项公式(规律):123(31)(32)(3)n a n k a a n k a n k =+⎧⎪==+⎨⎪=⎩【课前自主练】1.观看右图的五个点阵,S 表示每一个点阵中点的个数, 依照图形中的点的个数转变规律,猜想第n 个点阵 中点的个数S 为( ).A.32n -B.31n -2.观看以下一组数列:1,2,3,4,3,2,1,2,3,4,3,2,1,……,那么第2017个数是( ). .2 C 3.观看以下数列:(1)数列:1,3,5,7,……,那么第n 个数为 ; (2)数列:100,96,92,88,……,那么第n 个数为 ; (3)数列:99,93,87,81,……,那么第n 个数为 ;当n = 时,n S 有最大值为 ;(4)数列:-37,-32,-27,-22,……,那么第n 个数为 ;当n = 时,n S 有最小值为 ;(5)数列:-1,+3,-5,+7,……,那么第n 个数为 ; (6)数列:1,-3,+5,-7,……,那么第n 个数为 ; (7)数列:3,9,27,81,……,那么第n 个数为 ; (8)数列:-3,9,-27,81,……,那么第n 个数为 ; (9)数列:3,6,12,24,……,那么第n 个数为 ; (10)数列:3,-6,+12,-24,……,那么第n 个数为 ; (11)数列:1,4,9,16,……,那么第n 个数为 ;(12)数列:1,2,4,7,11,……,那么第6个数为 ;第n 个数为 . 4.一个正整数数表如下(表中下一行中的个数比上一行中数的个数多一个,符号相间). 参考公式:1+2+3+…+n =(1)2n n + ,其中n 为正整数. (1)第6行中的最后一个数为 ; (2)第20行中所有数的和为 ;(3)第4m (m 为正整数)行中的最后一个数为 .5.连接边长为1的正方形对边中点,可将一个正方形分成四个全等的小正方形, 选右下角的小正方形进行第二次操作,又可将那个小正方形分成四个更小的 小正方形,…,重复如此的操作,那么2004次操作后右下角的小正方形面积 是( ). A .12004B .20041()2C .20041()4D .200411()4-6.一跳蚤在一直线上从O 点开始,第1次向右跳1个单位,紧接着第2次向左跳2个单位,第3次向右第一行 1 第二行 -2 3 第三行 -4 5 -6…………点的距离是( )个单位. A .49B .50C .51D .99【新知教学】1.有一列数,第一个数为11x =,第二个数为23x =,从第三个数开始依次为3x ,4x ,…n x ,从第二个数开始,每一个数是左右相邻两个数和的一半,如:1322x x x +=. (1)直接写出:3x = ,4x = ,5x = ; (2)依照(1)的结果,推测9x =_______________;(3)探讨这一列数的规律,猜想第k 个数k x =.2.有假设干个数,第一个数记为1a ,第二个数记为2a ,…,第n 个数记为n a .假设112a =-,从第二个数起,每一个数都等于“1与它前面那个数的差的倒数”. (1)计算并直接填出运算结果:2a =________,3a =________,4a =________,5a =________; (2)你发觉这列数有什么规律吗?请用含n 的代数式表示你的规律?(3)由你发觉的规律,请直接写出20182017a a -的值是 .3.概念一种关于n 的运算n *m :① 当n 是奇数时,结果为3n +5;② n 为偶数时,结果是2kn(其中k 是使2k n是奇数的正整数);运算重复进行,正整数m 表示运算次数那么19*19=( ).A .62B .49C .31D .194.假设规定取整符号[a ]表示不超过实数a 的最大整数,例如[]=3,[]=0.在一列数x 1、x 2、x 3、…中,已知x 1=1,且当k ≥2时, 11214([][])44k k k k x x ---=+--,那么x 2017等于( ). A .1B .2C .3D .45.观看右边一列数:-1、2、-3、4、-5、6、-7,…将这列数排成以下形式依照上述规律排下去,那么第10行从左侧数第9个数是_______;数-201是第________行从左侧数第_____________个数.6.如下图的运算程序中,假设开始输入的x 值为24,咱们发觉第一次输出的结果为12,第二次输出的结果为6,…,那么第2017次输出的结果为 .7.关于正数x规定1()1f xx=+,例如:11115(3)()11345615f f====++,,那么f (2017)+f (2016)+……+f (2)+f (1)+1111()()()() 2320162017f f f f++++=___________.8.符号“f”表示一种运算,它对一些数的运算如下:f (1)=211+,f (2)=212+,f (3)=213+,f (4)=214+,……(1)利用以上运算的规律写出f (n)=___________(n为正整数);(2)计算:f (1)·f (2)·f (3)·……·f (100)的值.9.阅读材料:求1+2+22+23+24+……+22021的值.解:设S=1+2+22+23+24+……+22021,将等式两边同时乘以2得:2S=2+22+23+24+ (22021)将下式减去上式得2S-S=22021-1,即S=22021-1,即1+2+22+23+24+……+22021=22021-1.请你仿照此法计算:(1)1+2+22+23+24+……+210;(2)1+3+32+33+34+……+3n(其中n为正整数).10.解方程:(1)122221792n n n ++++=; (2)213333645n n n ++--=;(3)1122(1)3(1)3(1)31701n n n n n n ++++-⨯+-⨯+-⨯=-.(4)12132(1)2(1)2(1)2768n n n n n n +++++-⨯+-⨯+-⨯=-.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压轴题集训班专题讲义四用字母表示数列规律【课前导读——知识要点】一、等差数列:1a 、2a 、3a 、……、1n a -、n a ,假设1n n a a d --=(常数),那个数列叫等差数列.1.通项公式(用字母n 表示数列规律):1n a nd a d =+-(用含n 的代数式表示n a ); 2.求和公式(倒序相加):1()2n n a a n S +⨯=【()2+⨯首项末项项数】; 二、等比数列:1a 、2a 、3a 、……、1n a -、n a ,假设1nn a q a -=(常数),那个数列叫等比数列. 1.通项公式(用字母n 表示数列规律):111n n n a a q a q q-=⋅=(用含n 的代数式表示n a ); 2.求和公式(错位相减): ∵221123111111n n n n n S a a a a a a a q a q a q a q ---=+++++=+++++∴ 2321111111n n n S a a q a q a q a q a q --=++++++ ① ∵2321111111n n n n qS a q a q a q a q a q a q --=++++++ ②∴②-①得:11(1)n n q S a q a -=-∴111n n a q a S q -=-.三、平方数列(二级等差数列):由持续整数的平方数直接或间接组成的数列; 四、复合数列:1.将规律数列中的每一个数同时交替(奇偶项)加上正、负符号,形成的新数列; 2.将规律数列中的每一个数同时加上或乘以一个相同的数,形成的新数列. 五、循环数列:由有限个数循环重复形成的数列(余数问题)如:循环数列123123a a a a a a 、、、、、、,其通项公式(规律):123(31)(32)(3)n a n k a a n k a n k =+⎧⎪==+⎨⎪=⎩【课前自主练】1.计算:(1)1+5+52+53+54+……+510; (2)2311111144444n n -+++++.【新知教学】一、在-4、-3、-二、-一、一、二、3、4、m 这9个数中,m 代表一个数,你以为m 是多少时,能够使这9个数别离填入图中的9个空格内,使每行的3个数、每列3个数、斜对角的3个数相加均为零.(1)m =___________;(2)按要求将这9个数填入下面的空格内.二、将一串有规律的数按必然方式分行排列 (横排为行), 请你认真考察以下数阵:11 21 22 21 31 32 33 32 31 41 42 43 44 43 42 41 ……依照上面的规律,解答以下各题:(1)20172018是这一整串数中的第几个? (2)第n 行第3n 个数是多少? 用含n 的代数式表示;(3)用n S 表示第n 行的所有数的和.观看123S S S 、、、……,依照规律猜想n S 为多少?(用含n 的代数式表示,n 为正整数);(4)求11+21+22+21+31+32+33……+20172018的和.三、以下三行数:-一、+3、-5、+7、-9、+11、……;-3、+1、-7、+5、-11、+9、……;+3、-9、+15、-21、+27、-33、…….(1)第①行第7个数是___________;第②行第7个数是___________;第③行第7个数是___________;(2)在第②行中,是不是存在三个持续数,其和为83?假设存在,求这三个数;假设不存在,说明理由;(3)是不是存在第m列数(每行取第m个数),这三个数的和正好为-99?假设存在,求m;假设不存在,说明理由.四、观看下面的三个数列:①-一、+二、-3、+4、-五、+6……②-3、0、-五、+二、-7、+4……③-二、+4、-六、+八、-10、+12……(1)这三个数列的第n个数别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在第一行中是不是存在持续的三个数,使得和为50?假设存在,求出这三个数;(3)是不是存在那个一列,使其中三个数的和为78?假设存在,求出这三个数.五、认真观看以下三组数:第一组:二、-4、八、-1六、3二、-64、12八、……第二组:一、-五、7、-17、3一、-6五、127、……第三组:一、-二、4、-八、1六、-3二、64、……解答以下问题:(1)每一组的第8个数别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别离写出第二组和第三组的第n个数___________、___________;(3)假设第一组的某一个数是a,求这一列的三个数的和(每一组的第n个数确实是第n列),试判定这三个数的和是不是能够为-1281?假设存在,求出这三个数;假设不存在,那么说明理由.六、认真观看以下三组数:第一组:3、-九、27、-8一、243、……第二组:六、-六、30、-7八、24六、……第三组:一、-3、九、-27、8一、……(1)别离写出第一组、第二组和第三组的第6个数别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别离写出第一组、第二组和第三组的第n个数;(3)第二组中是不是存在持续的三个数,使得这三个数德和求出其中为-5094?假设存在,最大的数;(4)是不是存在一列数,使得其中的三个数的和为5106?假设存在,求出其中最小的数.七、观看以下三行数:-1,+3,-5,+7,-9,+11,……;①-3,+1,-7,+5,-11,+9,……;②+3,-9,+15,-21,+27,-33,……;③(1)第①行第15个数是;第②行第n个数是;第③行第n个数是;(2)在②行中,是不是存在三个持续数,其和为83,假设存在,求这三个数,假设不存在,说明理由;(3)假设在每行取第k个数,这三个数的和正好为99,那么k=.八、观看下面三行数:-二、4、-八、1六、-3二、64、……①0、六、-六、1八、-30、6六、……②五、-一、1一、-13、3五、-6一、……③(1)第①行数的第8个数是___________;(2)请将第②行数中的每一个数别离减去第①行数中对应位置的数,并找出规律,依照你取得的结论,直接写出第②行数的第8个数是_________________;请观看第③行数和第①行数的关系并直接写出第③行数的第8个数是________________;(3)设第①行数的第n个数为x,取每行的第n个数,求这三个数的和.。

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压轴题集训班专题讲义四

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压轴题集训班专题讲义四

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压轴题集训班专题讲义四用字母表示数列规律【课前导读——知识要点】一、等差数列:1a 、2a 、3a 、……、1n a -、n a ,若1n n a a d --=(常数),这个数列叫等差数列.1.通项公式(用字母n 表示数列规律):1n a nd a d =+-(用含n 的代数式表示n a );2.求和公式(倒序相加):1()2n n a a n S +⨯=【()2+⨯首项末项项数】; 二、等比数列:1a 、2a 、3a 、……、1n a -、n a ,若1n n a q a -=(常数),这个数列叫等比数列. 1.通项公式(用字母n 表示数列规律):111n n n a a q a q q -=⋅=(用含n 的代数式表示n a ); 2.求和公式(错位相减):∵221123111111n n n n n S a a a a a a a q a q a q a q ---=+++++=+++++L L∴ 2321111111n n n S a a q a q a q a q a q --=++++++L ①∵2321111111n n n n qS a q a q a q a q a q a q --=++++++L ②∴②-①得:11(1)n n q S a q a -=-∴111n n a q a S q -=-. 三、平方数列(二级等差数列):由连续整数的平方数直接或间接构成的数列;四、复合数列:1.将规律数列中的每一个数同时交替(奇偶项)加上正、负符号,形成的新数列;2.将规律数列中的每一个数同时加上或乘以一个相同的数,形成的新数列.五、循环数列:由有限个数循环重复形成的数列(余数问题)如:循环数列123123a a a a a a L 、、、、、、,其通项公式(规律):123(31)(32)(3)n a n k a a n k a n k =+⎧⎪==+⎨⎪=⎩【课前自主练】1.计算:(1)1+5+52+53+54+……+510; (2)2311111144444n n-+++++.【新知讲授】一、在-4、-3、-2、-1、1、2、3、4、m 这9个数中,m 代表一个数,你认为m 是多少时,能够使这9个数分别填入图中的9个空格内,使每行的3个数、每列3个数、斜对角的3个数相加均为零.(1)m =___________; (2)按要求将这9个数填入下面的空格内.二、将一串有规律的数按一定方式分行排列 (横排为行), 请你仔细考察下列数阵:11 21 22 21 31 32 33 32 31 41 42 43 44 43 42 41 ……根据上面的规律,解答下列各题:(1)20172018是这一整串数中的第几个? (2)第n 行第3n 个数是多少? 用含n 的代数式表示;(3)用n S 表示第n 行的所有数的和.观察123S S S 、、、……,根据规律猜想n S 为多少?(用含n 的代数式表示,n 为正整数);(4)求11+21+22+21+31+32+33……+20172018的和.三、下列三行数:-1、+3、-5、+7、-9、+11、……;-3、+1、-7、+5、-11、+9、……;+3、-9、+15、-21、+27、-33、…….(1)第①行第7个数是___________;第②行第7个数是___________;第③行第7个数是___________;(2)在第②行中,是否存在三个连续数,其和为83?若存在,求这三个数;若不存在,说明理由;(3)是否存在第m列数(每行取第m个数),这三个数的和正好为-99?若存在,求m;若不存在,说明理由.四、观察下面的三个数列:①-1、+2、-3、+4、-5、+6……②-3、0、-5、+2、-7、+4……③-2、+4、-6、+8、-10、+12……(1)这三个数列的第n个数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在第一行中是否存在连续的三个数,使得和为50?若存在,求出这三个数;(3)是否存在这个一列,使其中三个数的和为78?若存在,求出这三个数.第一组:2、-4、8、-16、32、-64、128、……第二组:1、-5、7、-17、31、-65、127、……第三组:1、-2、4、-8、16、-32、64、……解答下列问题:(1)每一组的第8个数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别写出第二组和第三组的第n个数___________、___________;(3)若第一组的某一个数是a,求这一列的三个数的和(每一组的第n个数就是第n列),试判断这三个数的和是否可以为-1281?若存在,求出这三个数;若不存在,则说明理由.六、仔细观察下列三组数:第一组:3、-9、27、-81、243、……第二组:6、-6、30、-78、246、……第三组:1、-3、9、-27、81、……(1)分别写出第一组、第二组和第三组的第6个数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别写出第一组、第二组和第三组的第n个数;(3)第二组中是否存在连续的三个数,使得这三个数德和求出其中为-5094?若存在,最大的数;(4)是否存在一列数,使得其中的三个数的和为5106?若存在,求出其中最小的数.七、观察下列三行数:-1,+3,-5,+7,-9,+11,……;①-3,+1,-7,+5,-11,+9,……;②+3,-9,+15,-21,+27,-33,……;③(1)第①行第15个数是;第②行第n个数是;第③行第n个数是;(2)在②行中,是否存在三个连续数,其和为83,若存在,求这三个数,若不存在,说明理由;(3)若在每行取第k个数,这三个数的和正好为99,则k=.八、观察下面三行数:-2、4、-8、16、-32、64、……①0、6、-6、18、-30、66、……②5、-1、11、-13、35、-61、……③(1)第①行数的第8个数是___________;(2)请将第②行数中的每一个数分别减去第①行数中对应位置的数,并找出规律,根据你得到的结论,直接写出第②行数的第8个数是_________________;请观察第③行数和第①行数的关系并直接写出第③行数的第8个数是________________;(3)设第①行数的第n个数为x,取每行的第n个数,求这三个数的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压轴题集训班专题讲义四
用字母表示数列规律
【课前导读——知识要点】
一、等差数列:1a 、2a 、3a 、……、1n a -、n a ,若1n n a a d --=(常数),这个数列叫等差数列.
1.通项公式(用字母n 表示数列规律):1n a nd a d =+-(用含n 的代数式表示n a );
2.求和公式(倒序相加):1()2n n a a n S +⨯=【()2
+⨯首项末项项数】; 二、等比数列:1a 、2a 、3a 、……、1n a -、n a ,若1
n n a q a -=(常数),这个数列叫等比数列. 1.通项公式(用字母n 表示数列规律):111n n n a a q a q q -=⋅
=(用含n 的代数式表示n a ); 2.求和公式(错位相减):
∵221123111111n n n n n S a a a a a a a q a q a q a q ---=+++
++=+++++ ∴ 2321111111n n n S a a q a q a q a q a q --=++++++ ①
∵2321111111n n n n qS a q a q a q a q a q a q --=+++
+++ ② ∴②-①得:11(1)n n q S a q a -=- ∴111
n n a q a S q -=-. 三、平方数列(二级等差数列):由连续整数的平方数直接或间接构成的数列;
四、复合数列:
1.将规律数列中的每一个数同时交替(奇偶项)加上正、负符号,形成的新数列;
2.将规律数列中的每一个数同时加上或乘以一个相同的数,形成的新数列.
五、循环数列:由有限个数循环重复形成的数列(余数问题)
如:循环数列123123a a a a a a 、、、、、、,其通项公式(规律):123
(31)(32)(3)n a n k a a n k a n k =+⎧⎪==+⎨⎪=⎩
【课前自主练】
1.计算:(1)1+5+52+53+54+……+510; (2)
2311111144444
n n -+++++.
【新知讲授】
一、在-4、-3、-2、-1、1、2、3、4、m 这9个数中,m 代表一个数,你认为m 是多少时,能够使这
9个数分别填入图中的9个空格内,使每行的3个数、每列3个数、斜对角的3个数相加均为零.
(1)m =___________;
(2)按要求将这9个数填入下面的空格内.
二、将一串有规律的数按一定方式分行排列 (横排为行), 请你仔细考察下列数阵:
11 21 22 21 31 32 33 32 31 41 42 43 44 43 42 4
1 ……
根据上面的规律,解答下列各题:
(1)20172018
是这一整串数中的第几个? (2)第n 行第3n 个数是多少? 用含n 的代数式表示;
(3)用n S 表示第n 行的所有数的和.观察123S S S 、、、……,根据规律猜想n S 为多少?(用含n 的
代数式表示,n 为正整数);
(4)求11+
21+22+21+31+32+3
3……+20172018的和.
三、下列三行数:
-1、+3、-5、+7、-9、+11、……;
-3、+1、-7、+5、-11、+9、……;
+3、-9、+15、-21、+27、-33、…….
(1)第①行第7个数是___________;
第②行第7个数是___________;
第③行第7个数是___________;
(2)在第②行中,是否存在三个连续数,其和为83?若存在,求这三个数;若不存在,说明理由;
(3)是否存在第m列数(每行取第m个数),这三个数的和正好为-99?若存在,求m;若不存在,说明理由.
四、观察下面的三个数列:
①-1、+2、-3、+4、-5、+6……
②-3、0、-5、+2、-7、+4……
③-2、+4、-6、+8、-10、+12……
(1)这三个数列的第n个数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第一行中是否存在连续的三个数,使得和为50?若存在,求出这三个数;
(3)是否存在这个一列,使其中三个数的和为78?若存在,求出这三个数.
五、仔细观察下列三组数:
第一组:2、-4、8、-16、32、-64、128、……
第二组:1、-5、7、-17、31、-65、127、……
第三组:1、-2、4、-8、16、-32、64、……
解答下列问题:
(1)每一组的第8个数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别写出第二组和第三组的第n个数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第一组的某一个数是a,求这一列的三个数的和(每一组的第n个数就是第n列),试判断这三个数的和是否可以为-1281?若存在,求出这三个数;若不存在,则说明理由.
六、仔细观察下列三组数:
第一组:3、-9、27、-81、243、……
第二组:6、-6、30、-78、246、……
第三组:1、-3、9、-27、81、……
(1)分别写出第一组、第二组和第三组的第6个数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别写出第一组、第二组和第三组的第n个数;
(3)第二组中是否存在连续的三个数,使得这三个数德和求出其中为-5094?若存在,最大的数;
(4)是否存在一列数,使得其中的三个数的和为5106?若存在,求出其中最小的数.
七、观察下列三行数:
-1,+3,-5,+7,-9,+11,……;①
-3,+1,-7,+5,-11,+9,……;②
+3,-9,+15,-21,+27,-33,……;③
(1)第①行第15个数是;第②行第n个数是;第③行第n个数是;
(2)在②行中,是否存在三个连续数,其和为83,若存在,求这三个数,若不存在,说明理由;
(3)若在每行取第k个数,这三个数的和正好为99,则k=.
八、观察下面三行数:
-2、4、-8、16、-32、64、……①
0、6、-6、18、-30、66、……②
5、-1、11、-13、35、-61、……③
(1)第①行数的第8个数是___________;
(2)请将第②行数中的每一个数分别减去第①行数中对应位置的数,并找出规律,根据你得到的结论,直接写出第②行数的第8个数是_________________;请观察第③行数和第①行数的关系并
直接写出第③行数的第8个数是________________;
(3)设第①行数的第n个数为x,取每行的第n个数,求这三个数的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