彗星
彗星的造句
【彗星解释】:绕着太阳旋转的一种星体,通常在背着太阳的一面拖着一条扫帚状的长尾巴,体积很大,密度很小。
通称扫帚星。
彗星造句
一、彗星象行星一样绕太阳运转,然而其轨道呈狭长的椭圆形。
二、听说彗星出现就会引起灾害,长久以来以讹传讹,竟然有人信以为真。
三、一些出没无常的彗星,在天空中稍纵即逝。
四、古人对彗星的出现,常杞人忧天,担心会发生灾难。
五、可是那力量,那骑着彗星尾巴来到这个世上的豹子,那个在炎热的八月的一天里寻找罗斯曼桥的沙曼人,还有那个站在一辆名叫哈里的卡车踏板上回头望着她在一个衣阿华农场的小巷的尘土中逝去的人,他在哪里呢?在这些词句中能找到吗?
六、你是牵牛,请放开缰绳;你是织女,请停下机杼;你是彗星,请来我家做客,用你长长的尾巴为我打扫房间。
劳动节快乐!
七、彗星撞地球的机率很小,不必庸人自扰,自寻烦恼。
八、你可能会错过流星,你可能等不到彗星,但你一定不会错过这四年一会的日子,今年2月有29天,我可以对你多一天思念,二月的思念,想你!
九、两个彗星同时出现在我国上空,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到时候我们一定要好好观察,做好记录。
十、彗星的光芒不会永远那么耀眼,世界上的一切都会衰老。
十一、彗星即将撞地球?这是以讹传讹的消息,不可深信。
十二、艺术是生命的源泉;艺术是飞射出去的彗星;艺术是人类伟大的灵魂!只有艺术共同生活,生活才会变得多姿多彩!
十三、瞬息之间彗星已经流逝。
十四、这颗非常明亮的彗星,异常地上镜,在地球圈层背景光的干扰下依然清晰可见。
十五、一颗彗星的核儿几乎就是一颗货真价实的星星。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3 4.13彗星简介
彗星简介彗星(Comet),是进入太阳系内亮度和形状会随日距变化而变化的绕日运动的天体,彗星物质蒸发,在冰核周围形成朦胧的彗发和一条稀薄物质流构成的彗尾。
由于太阳风的压力,彗尾总是指向背离太阳的方向。
2014年2月21日,日本京都产业大学的研究小组发现彗星上有氨的存在。
根据最新报道称:科学家们近日在追踪“67P/楚留莫夫-格拉希门克”彗星的罗塞塔号飞行器上发现了属于该彗星的一些化学残留物。
科学家使用探测器对这些化学物质进行分析后,发现其主要成份为氨、甲烷、硫化氢、氰化氢和甲醛。
由此,科学家得出结论称,彗星的气味闻起来像是臭鸡蛋、马尿、酒精和苦杏仁的气味综合。
轨道彗星的轨道有椭圆、抛物线、双曲线三种。
椭圆轨道的彗星又叫周期彗星,另两种轨道的又叫非周期彗星。
周期彗星又分为短周期彗星和长周期彗星。
一般彗星由彗头和彗尾组成。
彗头包括彗核和彗发两部分,有的还有彗云。
并不是所有的彗星都有彗核、彗发、彗尾等结构。
我国古代对于彗星的形态已很有研究,在长沙马王堆西汉古墓出土的帛书上就画有29幅彗星图。
在晋书“天文志”上清楚地说明彗星不会发光,系因反射太阳光而为我们所见,且彗尾的方向背向太阳。
彗星的体形庞大,但其质量却小得可怜,就连大彗星的质量也不到地球的万分之一。
由于彗星是由冰冻着的各种杂质、尘埃组成的,在远离太阳时,它只是个云雾状的小斑点;而在靠近太阳时,因凝固体的蒸发、气化、膨胀、喷发,它就产生了彗尾。
彗尾体积极大,可长达上亿千米。
它形状各异,有的还不止一条,一般总向背离太阳的方向延伸,且越靠近太阳彗尾就越长。
宇宙中彗星的数量极大,但观测到的仅约有1600颗。
彗星的轨道与行星的轨道很不相同,它是极扁的椭圆,有些甚至是抛物线或双曲线轨道。
轨道为椭圆的彗星能定期回到太阳身边,称为周期彗星;轨道为抛物线或双曲线的彗星,终生只能接近太阳一次,而一旦离去,就会永不复返,称为非周期彗星,这类彗星或许原本就不是太阳系成员,它们只是来自太阳系之外的过客,无意中闯进了太阳系,而后又义无反顾地回到茫茫的宇宙深处。
彗星的结构与轨道
彗星的结构与轨道彗星是宇宙中一种非常特殊的物体,它们都具有明亮的尾巴和绚丽的光晕,给人们带来了无尽的惊叹和好奇。
本文将深入探讨彗星的结构和轨道,解开这些神秘天体的面纱。
一、彗星的结构彗星主要由彗核、彗的气体环和尾巴组成,结构复杂而多样。
1. 彗核彗核是彗星的核心部分,通常由冰和岩石组成。
冰包括水冰、二氧化碳冰、氨冰等,其中水冰是最常见的成分。
彗核通常呈不规则的形状,大小可从几百米到几十公里不等。
彗核是彗星的主要质量来源,也是彗星活动的核心。
2. 彗的气体环彗核在靠近太阳的轨道上运行时,太阳的热量会使彗核的冰开始蒸发,形成彗的气体环。
彗的气体环主要由水蒸气、尘埃和其他挥发性物质组成。
当彗核靠近太阳时,太阳风和辐射压力将气体环迅速吹离,形成彗的尾巴。
3. 尾巴彗星的尾巴是其最为明显的特征之一。
彗的尾巴主要分为两种类型:气体尾和尘埃尾。
气体尾由彗的气体环组成,通常呈蓝色或绿色,具有绚丽的色彩。
尘埃尾由被彗核喷发出的尘埃颗粒组成,呈白色。
二、彗星的轨道彗星的轨道通常呈椭圆形,这与它们的起源有关。
彗星分为两类:短周期彗星和长周期彗星。
1. 短周期彗星短周期彗星是指绕太阳运行周期较短的彗星,通常少于200年。
它们的轨道较为稳定,多数彗星轨道的倾角相对较小,轨道平面也与行星轨道接近。
这些彗星多数源自柯伊伯带,是太阳系内部区域的冰冻天体。
2. 长周期彗星长周期彗星是指绕太阳运行周期较长的彗星,多数超过200年。
它们的轨道较为不规则,倾角和轨道平面的方向也更加随机。
这些彗星多数源自奥尔特云,它是太阳系边缘的冰冻天体库云。
彗星的轨道演化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引力相互作用、近日点距离和轨道倾角等。
有些彗星轨道发生改变后,可能成为短周期彗星或完全被太阳系排斥,从而离开太阳系。
三、彗星的研究意义彗星是太阳系形成早期的遗留物,它们携带着宇宙起源的信息,对于了解太阳系的演化过程和宇宙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1. 资源研究彗星中的冰和有机物质被认为是太阳系中水和生命的来源,通过研究彗星可以深入了解太阳系中可利用的资源。
彗星与流星的知识点总结
彗星与流星的知识点总结一、彗星的定义与特点1. 彗星的定义彗星是一种由彗核、彗尾和彗暗等部分组成的天体。
彗核是彗星的实体,由冰、石头、尘埃等物质组成,是彗星固定的核心部分;彗尾是彗星在太阳的辐射下产生的明亮尾巴,是由彗核冰层蒸发形成的;彗暗则是彗星周围的气体和尘埃云团,有时候也被称为“气球”。
彗星通常在远离太阳的地方形成,它们的轨道呈现一定的椭圆形,围绕太阳运行。
2. 彗星的特点彗星有许多独特的特点,因此被广泛用于天文学的研究和观测。
首先,彗星的亮度会随着它们距离太阳的接近而增加,因为彗核表面的冰层会随着太阳的辐射而蒸发,形成明亮的彗尾。
其次,彗星的轨道通常呈现椭圆形,这意味着它们有时是周期性的天体现象,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再次接近太阳,因此被称为“周期性彗星”。
此外,彗星表面的物质组成也对它们的形状和亮度产生影响,所以不同的彗星可能呈现出不同的外观。
二、彗星的观测方法1. 肉眼观测肉眼观测是最为常见的彗星观测方法。
当彗星接近太阳时,它的亮度会逐渐增加,因此可以通过肉眼观察到明亮的彗尾。
通常在夜晚,在没有光污染的地方,可以清晰地观察到彗星的外观,人们可以借助望远镜或者经过处理的照片观察彗星的形状和轨迹。
肉眼观测彗星可以带来非常震撼人心、美丽壮观的感受,也可以帮助科学家进一步研究彗星的性质和轨道。
2. 望远镜观测望远镜观测通常用于观测彗星的远景和细节。
通过望远镜,可以更清晰地观察到彗星的光度曲线、彗核的形状和轨道等细节,这对于科学家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此外,现代望远镜还可以通过红外、紫外和X射线等波段对彗星进行更全面的观测,深入了解它们的物理性质和组成成分。
3. 控制卫星观测利用控制卫星进行彗星观测是现代天文学研究的一项重要技术。
在过去,科学家们只能通过地面望远镜观测彗星,但是这种观测方法受到大气扰动的影响,很难获得高质量的观测数据。
通过控制卫星,科学家可以在地球轨道之外进行观测,避免了大气扰动的影响,同时还可以获得更广泛的观测范围和更准确的数据。
彗星的造句
彗星的造句导读:彗星拼音【注音】:huixing彗星解释【意思】:绕着太阳旋转的一种星体,通常在背着太阳的一面拖着一条扫帚状的长尾巴。
彗星的体积庞大,密度很小。
运行的轨道一般是扁椭圆形、抛物线形或双曲线形。
彗星解体以后形成流星群。
通称扫帚星。
1、他是这项理论早期的支持者:地球生命也许来自火星,通过小行星和彗星冲撞而由岩石喷射而出。
彗星造句:2、因为如果彗星曾重重撞击过月球,那它们很可能也造访过地球,海洋里的水的确比地幔的水含有更多氘。
3、一开始你可能不会这样认为,因为太阳系里和彗星发生过碰撞的行星都比火星还远,在那样的轨道上水永远是以冰的形式存在。
4、几十亿颗小行星和彗星在围绕着太阳旋转,它们有着自己独特的穿行模式。
5、这种方法忽略了全球性的灾难,像彗星撞击地球,就能一次性毁掉全部硬盘。
6、他们解释道,这类物质可能来自彗星和小行星。
7、也许,灭绝是由外来物体引起的,比如彗星和小行星。
8、当彗星靠近太阳时,它的冰层融化,释放的气体和尘埃远远地飘向太空。
9、他们的解释是这样的:遥远的地方,太阳有一颗微弱的伴星,当它到达轨道的某个定点时,就会产生大量彗星。
10、其它的彗星,在即将消耗掉所有冰时,会瓦解分散成尘埃云。
11、理论上只要有足够时间,彗星样的行星最终会完全蒸发掉。
但那大约需要一万亿年。
12、无数的大块彗星碎片雨点般落到地球上,每一个大块碎片的撞击都释放了一个百万吨级核弹所释放的能量。
13、有些彗星遵循的轨道曲线使它们周期性地靠近太阳,靠近太阳时太阳的热量蒸发掉其中一些冰,形成壮观的慧尾。
14、在这些陨石、彗星,或其他不明物体中可能包含一些重要成分,它们或被吸收,或作为催化剂,自我复制并让地球萌发生机。
15、我急不可待地要见到新彗星的出现。
16、该想法并不是认为这些结构单元只是搭乘陨石的乘客,而是小行星和彗星中的化学成分实际上可以制造生物的结构单元。
17、EPOXI号航天器在本月途径该彗星时以前所未有的细节拍摄下了其喷射物。
太阳系中的彗星与流星
太阳系中的彗星与流星太阳系是我们所处的宇宙家园,充满了神秘而美丽的天体。
其中,彗星和流星是引人注目的天文现象。
本文将介绍太阳系中的彗星与流星,并探讨它们的起源和特点。
一、彗星的定义与特点彗星是太阳系中的小天体,由冰冻的水和气体组成。
当彗星靠近太阳时,它的表面会由于太阳的热量而逐渐融化,形成一道明亮的长尾巴,这就是我们常见到的彗尾现象。
彗星通常被认为是太阳系中最古老的物质之一,它们保存了形成太阳系初期的重要信息。
彗星是包围着太阳运行的椭圆轨道上的天体,而彗尾则是由彗星近日点附近释放的气体和尘埃形成的。
由于彗星轨道的椭圆性,彗尾的长度和形状在不同的彗星之间有所差异。
彗星的核心主要由冰和岩石组成,核心直径通常为几千米至几十公里。
当彗星接近太阳时,太阳的辐射会将彗尾推向反向,形成了金黄色或蓝色的明亮尾巴。
二、彗星的分类和起源根据彗星的轨道特性,可以将彗星分为短周期彗星和长周期彗星。
短周期彗星是指周期在200年以下的彗星,它们通常具有较小的轨道离心率和倾角。
典型的短周期彗星有哈雷彗星和恒星彗星。
长周期彗星的轨道周期超过200年,它们来自太阳系更遥远的地区,如奥尔特云或柯伊伯带。
彗星的起源和形成仍然是天文学领域中的一个谜题。
一种主流观点认为,彗星可能是太阳系形成过程中残存下来的早期物质。
这些物质在太阳系的外围形成,并在数亿年的演化中重新进入内太阳系。
另一种观点认为,彗星可能是与太阳系同时形成的普遍现象,在宇宙中广泛存在。
三、流星的定义与特点流星是指当地球穿过彗星轨道上遗留下来的颗粒云区域时,这些颗粒进入地球大气层时因摩擦而燃烧的现象。
当一个流星穿越大气层时,由于燃烧而产生较高的温度和辐射光线,形成了我们观察到的明亮光点。
流星通常可以在夜晚的天空中看到,尤其是在无人工光污染的地区。
当一颗流星穿越大气层时,它会迅速燃烧并释放出能量。
这种现象被称为“流星闪光”。
在夜晚观察流星时,我们常常能够看到一串或一系列相连的流星,这就是流星雨。
彗星撞地球知识点总结
彗星撞地球知识点总结引言彗星撞击地球是一种极其罕见但也是可能发生的天文现象。
虽然我们地球上的生物和人类很少遭遇过这种事件,但彗星的撞击对地球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
本文旨在总结彗星撞地球的知识点,包括彗星的特点、可能的撞击影响、防范措施等方面的内容,旨在增加读者对这一天文现象的了解。
一、彗星的特点1. 彗星的定义彗星是一种由冰、尘埃和岩石等物质组成的天体,它们围绕太阳运行,在近日点附近表现出明亮的彗尾,是太阳系中的宇宙奇迹。
彗星一般都有两个明显的结构:核和彗尾。
核是由冰、尘埃和其他物质组成的,而彗尾是在质子和其他高能粒子的作用下被阳风吹走的物质。
2. 彗星的轨道彗星的轨道一般是椭圆形的,其中太阳是椭圆的一个焦点。
彗星的轨道可能非常长,有些彗星的周期可以达到数百年。
3. 彗星的组成彗星主要由冰和尘埃组成,其中冰的主要成分是水冰,尘埃主要是由硅酸盐、氮气和一些金属颗粒组成。
4. 彗星的命名彗星通常以发现它们的人的名字来命名。
一些彗星也被赋予了神话传说中的神和神话角色的名字。
二、可能的撞击影响1. 气候变化彗星撞击地球可能会产生大量的尘埃和气体,这些物质会阻断太阳光,导致全球气候变暗和降温。
这种现象可能会持续几年,对全球的作物生长、生态系统和气候都会造成严重影响。
2. 灭绝生物种群彗星撞击可能会导致地球上的生物物种大面积灭绝。
尘埃和气体的覆盖,地震、火山爆发和海啸等现象可能会对生物界产生极大影响,很多物种可能无法适应这种环境的变化而灭绝。
3. 地质变化彗星撞击地球可能会引发地壳运动,导致地球表面的地质变化。
地震、火山爆发以及巨大的陨石坑都是可能的地质变化现象。
4. 人类社会影响彗星撞击还可能对人类社会产生影响,如通信中断、城市破坏、资源枯竭等。
这些影响会给社会、经济和政治秩序带来极大的冲击。
三、预测和防范1. 发现彗星天文学家和科学家们经常通过望远镜和其他观测设备来寻找新的彗星。
一旦彗星被发现,并且被确定其轨道会与地球发生交叉,可以提前做好应对和保护措施。
彗星之谜揭示彗星的起源和命运
彗星之谜揭示彗星的起源和命运彗星之谜:揭示彗星的起源和命运彗星,作为宇宙中的一种小天体,一直以来都被视为天文学界的谜团。
它们的出现与消失似乎给人们带来了许多疑问,例如:它们从哪里来?它们的去向又是什么?本文将探索彗星的起源和命运,以期揭示这个神秘的宇宙现象。
一、彗星的起源彗星起源的一个主要理论是“云雾塔模型”。
据该模型认为,彗星起源于太阳系形成早期的一个巨大云雾塔,称为“原始太阳系云”。
这个巨大的云雾塔由气体、尘埃和冰组成,形成于约46亿年前。
在形成过程中,云雾塔中的尘埃和冰逐渐聚集,并逐渐形成了彗星的核心,即彗核。
彗核主要由冰和尘埃组成,如水冰、二氧化碳冰和甲醇冰等。
这些冰围绕着彗核,形成了彗星的头部,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彗头”。
二、彗星的命运彗星的命运可以分为两个阶段:静止阶段和活动阶段。
1. 静止阶段当彗星远离太阳时,它们处于静止阶段。
在这个阶段,彗核冰冷而稳定,尘埃和冰没有明显的流动。
彗星的轨道也较为稳定,沿着椭圆形的轨道围绕太阳运行。
2. 活动阶段当彗星接近太阳时,它们进入活动阶段。
这是因为,随着太阳的炽热光辐射,彗核中的冰开始融化,并释放出大量的气体和尘埃。
这些气体和尘埃围绕着彗核形成彗尾,使彗星看起来像一个辉煌的尾巴。
彗尾通常分为两部分:气体尾和尘埃尾。
气体尾主要由离子组成,呈蓝色或绿色,而尘埃尾主要由尘埃组成,呈白色或黄色。
彗尾的形状和长度取决于彗星接近太阳的距离和相对速度。
三、对彗星的研究与观测为了更好地研究彗星并揭示其起源和命运,科学家们进行了大量观测和研究,采用了多种方法和工具。
1. 星表观测通过对彗星的轨道和亮度进行观测,科学家们可以揭示彗星运动的规律以及它们的轨道参数。
这些观测需要借助先进的天文望远镜和数据处理技术。
2. 探测器测量科学家们还通过向彗星发射探测器来近距离观测并收集数据。
例如,欧洲航天局的“罗塞塔”号探测器于2014年成功降落在彗星67P上,并获取了丰富的彗星表面和物质组成的数据。
彗星详解
草帽星云和仙女座大星云
缤纷多彩的宇宙世界
彗星 comet
扫帚星
在《天文略论》中写道:彗星为怪异之星, 有首有尾,俗象其形而名之曰扫把星。 由于每颗彗星人眼都能看见,在几乎全部 的有记载的历史中,人们往往把战争、屠杀、 瘟疫、洪水或地震等灾难的降临归咎于彗星 的出现。 中国民间把彗星贬称为“扫帚星”、“灾 星”。 这种局面随着近代天文学的发展才有所改 观。
沿椭圆轨道运行的彗 星,其轨道偏心率很大, 轨道显得又扁又长。 著名的哈雷彗星,其轨 道近日点在地球轨道之内, 而其远日点却在海王星轨 道以外。
彗星的结构
彗星的体形庞大,但其质量却小得可怜。 彗发、 彗尾 三部分组成,且它们 彗星由彗核、 出现于不同的阶段 。 彗核是由固体颗粒,掺杂 着尘埃以及冻结的水汽、 甲烷、氨、二氧化碳等组 成的。 大部分的时间内里,彗核 是在远离太阳的寒冷空间 运行,此时它们的物质处 于冷冻状态。
彗发
离子彗尾
彗核
由于太阳风和光压来自太阳, 所以彗尾的方向总是背向太 阳。 彗星过了近日点后,随着离 太阳的远去,彗发和彗尾渐 次消失,又重新恢复彗核原 状。
总结:
彗星本质上是在偏心率很大的轨道 上绕太阳运动的冰冻物质,其奇特的外 貌,只是在通过近日点前后的暂时现象。
彗星是一种“短命”的天体。
The end
为什么彗星呈扫把状?
彗星的轨道与行星的轨道不相同,它是极扁的
椭圆,有些甚至是抛物线或双曲线轨道。
轨道为椭圆的彗星能定期回到太阳身边,称为周 期彗星;轨道为抛物线或双曲线的彗星,周期很 长迄今不能测定(因为有史以来,它们只出现过 一次);何时再来,杳无定期,称为非周期彗星。 周期彗星又分为短周期(绕太阳公转周期短于200 年)和长周期(绕太阳公转周期超过200年)彗星。
太阳系中的彗星
•
補充概念
• 欧特雲理论(Oort cloud)
荷兰的天文学家提出,距离太阳 30000AU到一光年之間的球壳状地带, 有数以万亿计的彗星,这些彗星是太阳 系形成时的残留物。 •柯伊伯带 (Kuiper Belt) 美国天文学家提出,距离太阳30到100 AU之间有柯伊伯带(或称凯伯带),带上 有许多绕行太阳的冰体,其轨道面与行 星相似。
•
彗星是流星雨的妈妈
• 流星雨跟彗星有關 。
• 彗星接近太阳時, 受太阳风影响,会 不断拋出许多灰尘 ,称为流星体。
•
•精品课件
!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
•精品课件
!
太阳系中的彗星
•
大小 彗星
彗核:数十公里以內 彗发:可达十万公里 彗尾:可达数百万公里,上亿公里
•
彗星结构
•
抛物线形轨道
•
双曲线行轨道
•
椭圆形轨道
•
•
哈雷彗星
•
哈雷彗星的发现
• 哈雷彗星,是有名的76年周期。由于彗 星质量很小,运行经过大的行星(如: 木星)附近时,很容易受行星引力影响 而改变轨道,行经太阳附近时,受太阳 照射,都会損失质量。哈雷彗星的周期 大约在 76.0年到79.3年。哈雷彗星是颗 非常活越、周期稳定的彗星。下次哈雷 彗星将于2061再度來
•
彗星可分长周期与短周期
• 短周期 彗 星 ︰ 周期 少 于 200年 者, 此 类彗 星 的 轨道 大 多 与太 阳 系 同 一平面
• 长周期彗 星 : 周期 超 过 200年 者,其 轨道与 太 阳 系 面 的 夹 角 , 可 为 任 意角度
•
彗星的命名
1. 以发现者的名字命名 2. 由国际天文联盟(International Astronomical
彗星流星知识点总结
彗星流星知识点总结彗星和流星都是宇宙中的常见现象,它们都给人们带来了无限的遐想和美妙的体验。
在本文中,我将对彗星和流星的知识点进行总结,以便让读者对这两种天文现象有更深入的了解。
一、彗星的形成和特点1. 彗星是一种由冰和尘埃组成的小天体,通常由一个核心和一个彗尾组成。
2. 彗星的核心主要由冰和固体碳氧化合物组成,它们围绕着太阳转动,有时会靠近地球。
3. 当彗星接近太阳时,太阳的辐射会使其表面的冰层融化并形成彗尾。
4. 彗星的彗尾通常呈扇形或弯月形,它们主要由气体和尘埃组成,是由太阳的光和太阳风所形成的。
二、彗星的分类1. 彗星可以分为短周期彗星和长周期彗星两种。
短周期彗星是围绕太阳转动的周期小于200年的彗星,而长周期彗星则是围绕太阳转动周期大于200年的彗星。
2. 根据彗星的轨道和形状,彗星又可以分为近日点彗星、远日点彗星和椭圆形彗星等不同类别。
三、彗星的观测和研究1. 彗星的观测主要通过望远镜和卫星来进行,通过对彗星的光谱、亮度和轨道等参数的测量,可以了解其物理性质和运动规律。
2. 彗星的研究对于理解太阳系的起源和演化过程具有重要意义,也为地球外生命的存在提供了一些线索。
四、流星的形成和特点1. 流星是由彗星或小行星残余物所组成的小颗粒,当这些颗粒进入地球大气层并遇到阻力时,便会形成亮丽的火流。
2. 流星通常呈现为一道明亮的光轨,其持续时间一般在几秒钟到十几秒钟不等。
3. 流星主要出现在夜晚,当地球在宇宙空间中运动时,会与许多小颗粒相撞,形成流星雨的现象。
五、流星的观测和研究1. 流星的观测主要通过望远镜、摄像机和雷达等设备来进行,对流星的亮度、速度和轨道等参数进行测量,以了解其起源和运动规律。
2. 流星的研究对于研究太阳系的起源和演化过程,以及了解地球外天体对地球的影响具有一定的重要性。
六、彗星和流星的关系1. 彗星和流星都源自宇宙空间中的小天体,它们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2. 当彗星接近太阳时,表面的冰层会融化形成彗尾,而一些小颗粒也会脱落形成流星。
彗星科学知识
彗星科学知识宇宙,一个很深很深的地方,不过,对于学过一点天文知识的同学来说,不难了解。
彗星是由冰冻的水、氨和甲烷组成的松软云层,表面温度为-10 ℃至50 ℃之间。
这种严寒和高温都不能使它们汽化,因而它们永远浮游在太空之中。
一般说来,彗星的轨道大致沿着黄道运行,但也有一部分彗星,例如著名的哈雷彗星,运行的轨道与黄道相交。
彗星的物质构成与原始太阳系的物质构成十分相似,它们也含有丰富的气体。
由于太阳风把彗星的气体吹散到宇宙中去,彗星呈云雾状,一旦它们掠过地球,就会出现灿烂美丽的光辉,像焰火一样,所以人们叫它们“彗星”。
彗星实际上并不大,直径只有几千米到十几万公里不等,体积比月亮还小,但它们抛出的“彗尾”可长达几亿公里。
它们好像一把扫帚,不断地扫荡着周围的尘埃、碎石,它们大小不等,最大的直径可达几百万公里,小的直径只有几公里。
当“彗尾”扫过行星、恒星的附近时,经常会发生激烈的碰撞,把大量碎石抛向太空。
彗星的“家”在太空中。
它们有的以自己的彗核为中心,绕着自己转;有的则绕着另一颗恒星转,三者组成所谓的“系统”。
有些年轻的彗星,不过1。
2万年的历史,不是已“走完”了整个历程吗?有些彗星,虽然它们绕着自己的“母亲”旋转,其中一个环节破损,或掉到后面去了,仍要飞回来。
彗星常给人留下一些有趣的形象。
有时它们被浓厚的云雾所笼罩,看上去像一条白带,有时却像一个被击碎的蛋壳,还有的像喷射的火焰,更多的是像一座古老的雕像,有的仅仅露出一个黑黑的圆球。
有的彗星,从侧面看,像一颗珍珠;有的则像一个土豆。
“彗核”是彗发集结的地方,半径只有几十万公里,厚达100多公里,大概是由一些较重的原子核和比较轻的气体及尘埃物质凝聚而成的。
它主要靠反复吸收外界的热能进行蒸发作用,释放出巨大的气流,产生强烈的喷发活动。
当彗星接近太阳时,受到太阳辐射压力影响,内部气体膨胀,推动彗核加速朝向太阳,此时彗核变得又扁又红,成为“新彗核”。
随着距日越来越近,彗核继续增大,终于突破了太阳引力场的约束,开始脱离太阳系。
彗星命名规则
彗星命名规则
彗星的命名规则如下:
一般来说,彗星以发现者的姓氏来命名。
对于一颗彗星,最多只能有三个发现者的名字。
例如,1994年冲向木星的“苏梅克—列维9号”彗星就是以发现者的姓氏来命名的。
此外,国际天文联合会还参考小行星的命名法则,以编号作为彗星的名字。
编号最前面的字母意思分别为:A/ 可能为小行星;P/ 确认为短周期彗星(周期短于200年的彗星),当其再次回归时,会在P/前面加上周期彗星表编号;X/ 尚未算出轨道根数的彗星;C/ 长周期彗星(周期为200年以上)或非周期彗星;D/ 不再回归或可能已消失了的彗星。
如果彗星分裂成两个及以上的彗核,就在编号后加上-A、-B……做区分。
后面的字母和数字是表示彗星被发现的时间。
以半个月为单位,以除字母I和Z以外的24个大写字母按顺序编号,E即3月份上半月。
其后再以1、2、3等数字序号编排同一个半月内所发现的彗星顺序。
然而,也有以发现者自己命名的彗星。
在设计算出彗星轨道前,先使用临时名字,如1965b(紫金山1 号)1965C(紫金山2 号),待彗星多次观测并计算出其轨道后,就给他固定名,前面是发现年份,后边是罗马数字,如1965 Ⅰ,1965Ⅱ。
历史上十大最著名彗星
历史上十大最著名彗星:谁最让人失望2014-03-02 05:22:32 来源:网络作者:拓荒者科普网彗星是冰冻物质和尘埃的凝结物,更像是一堆如一座小城大小的脏冰。
彗星和其他行星一样绕太阳公转,但其路径更长更夸张。
当它靠近太阳时即为可见。
太阳的热使彗星物质蒸发,在冰核周围形成朦胧的彗发和一条稀薄物质流构成的彗尾。
由于太阳风的压力,彗尾总是指向背离太阳的方向。
下面我们就来细数十大着名的彗星!1、【威斯特彗星】--------号称至今发现的最漂亮的彗星威斯特彗星,为一颗非周期彗星,被认为是20世纪最漂亮的彗星之一。
欧洲南天天文台的丹麦天文学家李察·M·威斯特(Richard M. West)于1975年11月5日在经过曝光后的底片上首度发现威斯特彗星,后来又于1975年8月所摄得的底片上发现了它的踪迹。
威斯特彗星有时也被称为大彗星。
威斯特彗星于1976年2月25日通过近日点,最大亮度达到了-3等,甚至在白天也能以肉眼观测到,彗尾呈现扇形,其中带着淡红色的尘埃尾长度达到30~35度。
至今发现的最漂亮的彗星经过观测发现,1975年3月5日时威斯特彗星的彗核分裂成2块,经过几天后,于1975年3月10日至11日彗核又进一步分裂为4块。
3月中旬,亮度2等,彗尾长10度。
月底亮度4等,彗尾长5度。
1976年4月中旬后,人们无法再以肉眼观测到威斯特彗星。
2、【哈雷彗星】--------首屈一指,当之无愧的最着名的短周期彗星正式的名称是(1P/Halleyb)是最着名的短周期彗星,每隔75或76年就能从地球上看见,哈雷彗星是唯一能用裸眼直接从地球看见的短周期彗星,也是人一生中唯一可能以裸眼看见两次的彗星。
其它能以裸眼看见的彗星可能会更壮观和更美丽,但那些都是数千年才会出现一次的彗星。
至少在西元前240,或许在更早的西元前466年,哈雷彗星返回内太阳系就已经被天文学家观测和记录到。
当之无愧的最着名的短周期彗星在中国、巴比伦、和中世纪的欧洲都有这颗彗星出现的清楚纪录,但是当时并不知道这是同一颗彗星的再出现。
彗星
彗发:是彗核周围由气体和尘埃组成星球状的雾状物。半径可达几十万公里,平均密度小于地球大气密度的 十亿亿分之一。通过光谱和射电观测发现,彗发中气体的主要成份是中性分子和原子,其中有氢、羟基、氧、硫、 碳、一氧化碳、氨基、氰、钠等,还发现有比较复杂的氰化氢(HCN)和甲基氰(CH₃CN)等化合物。这些气体以 平均1~3千米/秒的速度从中心向外流出。
历史上第一个被观测到相继出现的同一天体是哈雷彗星,牛顿的朋友和捐助人哈雷(1656~1742年)在1705 年认识到它是周期性的。它的周期平均为76.1年。历史记录表明自从公元前240年也可能自公元前466年来,它每 次通过太阳时都被观测到了。离太阳很远时彗星的亮度很低,而且它的光谱单纯是反射阳光的光谱。当彗星进入 离太阳8个天文单位以内时,它的亮度开始迅速增长并且光谱急剧地变化。科学家看到若干属于已知分子的明亮谱 线。发生这种变化是因为组成彗星的固体物质(彗核)突然变热到足以蒸发并以叫作彗发的气体云包围彗核。太 阳的紫外光引起这种气体发光。彗发的直径通常约为10⁵千米,但彗尾常常很长,达10⁸千米或1天文单位。
彗星彗星核的表面是由凝结成冰的水加上干冰、尘埃、氨和岩石混杂而成。
一般彗星是由彗头和彗尾两大部分组成。彗头又包括彗核和彗发两部分。后来自1920年探空火箭、人造卫星 和宇宙飞船对彗星近距离的探测,又发现有的彗星在彗发的外面被一层由氢原子组成的巨云所包围,人们称为 “彗云”或“氢云”。这样我们就可以说彗头实际是由彗核、彗发和彗云组成的。
轨道
彗星的轨道有椭圆、抛物线、双曲线三种。
彗星椭圆轨道的彗星又叫周期彗星,另两种轨道的又叫非周期彗星。周期彗星又分为短周期彗星和长周期彗 星。一般彗星由彗头和彗尾组成。彗头包括彗核和彗发两部分,有的还有彗云。并不是所有的彗星都有彗核、彗 发、彗尾等结构。我国古代对于彗星的形态已很有研究,在长沙马王堆西汉古墓出土的帛书上就画有29幅彗星图。 在晋书《天文志》上清楚地说明彗星不会发光,系因反射太阳光而为我们所见,且彗尾的方向背向太阳。彗星的 体形庞大,但其质量却小得可怜,就连大彗星的质量也不到地球的万分之一。由于彗星是由冰冻着的各种杂质、 尘埃组成的,在远离太阳时,它只是个云雾状的小斑点;而在靠近太阳时,因凝固体的蒸发、气化、膨胀、喷发, 它就产生了彗尾。彗尾体积极大,可长达上亿千米。它形状各异,有的还不止一条,一般总向背离太阳的方向延 伸,且越靠近太阳彗尾就越长。
彗星的性质
彗星的物理性质彗星,俗称扫把星,是由冰构成的太阳系小天体(SSSB)。
当朝向太阳接近时,会被加热并且开始释气,展示出可见的大气层,也就是彗发,有时也会有彗尾。
这些现象是由太阳辐射和太阳风共同对彗核作用造成的。
彗核是由松散的冰、尘埃、和小岩石构成的,大小从P/2007 R5的数百米至海尔博普彗星的数十千米不等,彗尾可能延伸长达一天文单位。
彗星的构造彗星由彗核、彗发和彗尾组成。
彗核和彗发构成彗头。
彗核彗星的核心固体结构称为彗核,是由水冰、岩石、和冻结的气体(如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甲烷和氨等)融合在一起组成的。
1950年代,美国天文学家弗雷德·惠普尔提出“彗星的内核是由含冰的凝聚物组成”的假说,这个“彗星模型”后来令彗星普遍的被大众(包含惠普尔本人)昵称为“冰污球”(Icy dirtballs)或“脏雪球”(Dirty Snowballs)。
彗核的表面一般是干燥、尘土或岩石飞扬的,这暗示冰是隐藏在表面数米厚的的地壳之下。
除了已经提到的气体,彗核还包含各种各样的有机化合物,它们可能包括甲醇、氰化氢、甲醛、乙醇、和乙烷,或许还有更复杂的分子,如长链的烃类和氨基酸。
在2009年,从NASA星尘任务带回的彗星尘埃中发现了氨基酸中的甘氨酸。
在2011年8月,NASA一份根据在地球上发现的陨石所做的报告指出,已经发现DNA和RNA的元件可能已经在小行星和彗星上形成。
彗核表面的反照率非常的低,使它们成为太阳系内反照率最低的物体。
彗核表面黑暗的物质材料可能包括复杂的有机化合物。
太阳的热驱动了较轻的挥发物,留下了较重的有机化合物,往往都是黑色的,像是焦油或是原油。
彗星表面相对较低的反照率使它们可以吸收更多需要的热量,驱动释气的程序。
曾经观察过的彗核直径有超过30千米(19英里)的,但是要确定其确实的大小是很困难的。
P/2007 R5的彗核直径大约只有100–200米。
尽管仪器非常灵敏,但是缺乏较小的彗星可供检测彗核的大小,使得一些人认为彗核的直径不会小于100米(330英尺)。
彗星的运行的形态
彗星的运行的形态彗星是太阳系中一种神秘而美丽的天体,其运行形态引人入胜。
彗星的运行轨迹呈现出多种形态,每一种形态都展示了它们独特的特点和美丽的景象。
彗星的最常见形态是球状。
当彗星靠近太阳时,太阳的辐射会使彗星表面的冰体融化,形成一个明亮的球状物,被称为彗核。
彗核通常由冰和尘埃组成,其直径可以从几百米到几十公里不等。
当彗星靠近太阳时,太阳的光线照射在彗核上,使其呈现出明亮的球状形态。
彗星还可以呈现出尾巴的形态。
当彗星接近太阳时,太阳的辐射会使彗核表面的冰体融化,释放出大量的气体和尘埃。
这些气体和尘埃会被太阳的光线推动,形成一条明亮的尾巴。
彗星的尾巴通常呈现出弯曲的形状,这是由于太阳风的作用以及彗星自身的运动所致。
尾巴的颜色通常是蓝色或绿色,这是由于彗核表面的冰体中含有氰化物和一氧化碳等物质的缘故。
彗星还可以呈现出多尾巴的形态。
有些彗星在接近太阳时,会形成多条尾巴。
这是由于彗核表面的冰体在融化过程中释放出的气体和尘埃在太阳的引力和太阳风的作用下,被分散成多个尾巴。
这种多尾巴的形态给人一种奇特而壮观的感觉,使彗星更加引人注目。
彗星还可以呈现出亮度变化的形态。
当彗星靠近太阳时,太阳的辐射会使彗核表面的冰体融化,释放出大量的气体和尘埃。
这些气体和尘埃会反射太阳的光线,使彗星变得明亮。
然而,随着彗星远离太阳,冰体的融化速度减慢,气体和尘埃的释放量也减少,使彗星的亮度逐渐变暗。
这种亮度变化的形态使彗星的运行更加有趣和神秘。
彗星的运行形态多种多样,每一种形态都展示了彗星独特的特点和美丽的景象。
无论是球状的彗核、明亮的尾巴、多尾巴的形态还是亮度变化,都给人们带来了无尽的想象空间和美的享受。
通过对彗星运行形态的观察和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宇宙的奥秘,感受到自然界的无限魅力。
彗星基本知识
慧尾:当彗星继续靠近太阳时,受太阳辐射及太阳风的影响,会展开一条长长的尾巴,就是慧尾。慧尾的长度有时可以达到1个天文单位,但是密度非常的小,平均密度还不到地表附近大气密度的十亿分之一。因此,如果慧尾扫过地球,是基本不会对地球造成任何影响。
实际上慧尾是由两条尾巴组成的
尘埃慧尾:颜色呈黄白色,相对于离子慧尾更宽更亮,而且通常是弯曲的,主要由尘埃粒子组成。尘埃慧尾中的粒子是受到太阳光压而被抛射出来,落在了彗星轨道后面,同时这些粒子又受到太阳重力场的作用,因此尘埃慧尾表现为一条沿着彗星轨道方向的曲线。
彗星的结构:彗星由彗头和慧尾两部分组成,其中彗头又分为彗核、慧发和慧云(氢云),慧尾分为尘埃慧尾和离子慧尾。
彗核:彗星的本体部分称作彗核,其标准直径大约在1-10km,少数彗星的彗核直径能达到50km左右。公认的彗核结构,是由弗雷德·L·惠普尔于1949年提出的“脏雪球模型”,即彗核是由冰和尘埃冻结在一起的团块,主要的化学成分是氧、碳、氢、硫、碳氢基、氨基、水、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等。
慧发和慧云:当彗星运行到距离太阳有几个天文单位(1天文单位=1.5亿千米)时,彗核表面物质受热升华向外抛射形成慧发和慧云。慧发和慧云的范围非常大,但是密度都非常的稀薄。慧发的直径与距离太阳的远近密切相关,最大可达数十万千米,慧云直径更是可以达到100万-1000万千米。慧发中的气体和尘埃都反射太阳光,同时其中的气体还因受到太阳的紫外辐射激发而发出辐射。
周期彗星:椭圆形轨道,周期在200年内的称为短周期彗星,周期超过200年的称为长周期彗星。
非周期彗星:抛物线或双曲线轨道,只接近太阳一次,永不复返。
彗星运动还会受到太阳系各大行星引力的影响,其中木星的影响最为显著。行星的引力作用会缩短或延长一颗彗星的周期,有时还会改变彗星的轨道,使周期彗星变成非周期彗星,或将非周期彗星俘获成为周期彗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彗星是由一些未挥发的冰块组成的小而脆弱的天体。
彗星的轨道是不对称的椭圆形,这使得它们可以非常接近太阳,也可离太阳十分遥远。
彗星经常比冥王星更为遥远。
彗星的结构多种多样且十分不稳定,但所有彗星都裹着一层称为彗发的挥发性物质,彗发随着彗星逐渐接近太阳而渐渐变大变亮在彗发中央,常可见到小而明亮的彗核(直径小于10公里)。
彗发和彗核一起组成了彗头。
当彗星接近太阳时,在背向太阳的方向,自彗头会伸展出一条长逾几百万公里的明亮彗尾。
当它们远离太阳时,由于温度很低,彗头中的挥发性物质便渐渐在彗核上凝固。
由于组成彗星的物质一半以上是冰,所以它们也常被称作“脏雪团”或“脏雪球”。
当彗星离太阳非常近时,彗核的表面由于升温而开始蒸发。
汽化的微粒夹带了微小的沙粒,组成了彗发的气体和尘埃。
当彗核凝固时,它仅能靠反射的阳光被看到。
而当彗发产生后,尘埃反射了更多的阳光,彗发中的气体吸收紫外线并开始发出荧光。
在离太阳很近的地方,荧光常常变得比反射光更为强烈。
彗星吸收紫外线后产生了化学反应并释放出氢,氢脱离彗星的引力,产生了一个氢包层。
由于大气的吸收,这个包层在地球上是无法看到的,但它能被探测器所发现。
由于彗头中物质的大小和质量不一致,在太阳射线冲击力和太阳风的作用
下,彗头中物质被吹离时的速度也不一致。
因此,相对巨大的尘埃彗尾加速度较小而且是弯曲的。
离子彗尾由于质量小而加速度较大,看上去它几乎是彗星相对于太阳的一直线。
左上的West彗星便显示了两条不同的彗尾。
细小蓝色的离子彗尾是由气体组成的,粗大白色的彗尾是由微小尘埃组成的。
彗星每次访问太阳都要丢失一部分挥发性物质。
最终它将成为太阳系中的又一颗岩石天体。
因此对宇宙而言,彗星可以说是非常短命的。
许多科学家认为有些小行星就是已熄灭的彗核,这些彗星已丢失了它们所有的挥发性物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