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程教育药理学课程学习指导书

合集下载

《药理学》电子教案

《药理学》电子教案

《药理学》电子教案《药理学》电子教案药理学是医学领域的一门重要学科,它涉及药物的作用机制、药代动力学、不良反应等方面。

在临床医学、药学、口腔医学等专业中,药理学是必不可少的一门课程。

本文将介绍《药理学》电子教案,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药理学知识。

一、电子教案的构成《药理学》电子教案包括以下几部分:1、课程简介:对药理学的定义、作用、意义等进行简要介绍。

2、课程大纲:列出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总论、各系统药物、肿瘤药物、免疫药物等。

3、知识点列表:将各章节的知识点进行分类,便于学生把握重点和难点。

4、授课PPT:详细的PPT讲解,涵盖课程的所有内容。

5、实例分析:结合实际病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药理学的应用。

6、复习题:针对各章节的难点和重点设置题目,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7、参考资料:提供相关的参考书籍、期刊、网络资源等,便于学生深入学习。

二、电子教案的特点《药理学》电子教案具有以下特点:1、内容丰富:涵盖了药理学的各个方面,既包括总论,也包括各系统药物、肿瘤药物、免疫药物等。

2、重点突出:通过对知识点列表的分类,让学生更好地把握重点和难点。

3、结合实际: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药理学的应用。

4、互动性强:在PPT中设置问题、讨论等环节,鼓励学生参与课堂互动。

5、更新及时:随着新药研发、临床应用等方面的进展,电子教案会及时更新,以保证内容的时效性。

三、电子教案的使用《药理学》电子教案的使用方法如下:1、在课程开始前,学生可通过下载或在线观看的方式获取电子教案,进行预习和复习。

2、在课堂上,教师可结合PPT进行讲解,与学生进行互动,解决问题和讨论。

3、在课后,学生可通过电子教案中的复习题和实例分析,巩固所学知识。

4、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可参考电子教案中的参考资料,深入学习和探索药理学相关知识。

四、总结《药理学》电子教案是一种方便、实用的教学工具,它不仅涵盖了药理学的各个方面,还具有重点突出、结合实际、互动性强等特点。

远程与继续教育课程学习系列指导书药品质量管理技术

远程与继续教育课程学习系列指导书药品质量管理技术

远程与继续教育课程学习系列指导书药品质量管理技术课程学习指导书[第二版] [配套教材:《药品质量管理技术》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第一版]马家骅主编金虹主审西南科技大学网络教育学院二〇一一年二月西南科技大学网络教育学院版权所有©□课程的性质和学习目标《药品质量管理技术》是药品食品监督管理专业的重要技术基础课,是药品食品监督管理专业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必备的技术之一。

本课程注重药品质量管理规范和实践的结合,强调药品在研究、生产、经营、使用各环节的质量保证措施及方法,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为今后在药品的研制、生产、经营、使用各环节管理等实际工作奠定基础。

本课程的任务是讨论药物的非临床研究、临床研究、药品生产、经营、医疗机构自配制剂以及中药材的种植、生产等方面的质量管理技术和认证技术,是《药品管理法》和影响药品质量的各环节应遵守的管理规范在实践中的具体应用。

□课程的主要内容和基本要求主要内容:药品质量与药品质量管理;质量保证体系与药品认证管理;GMP管理技术;GSP管理技术;GAP管理技术;其他管理技术。

基本要求:1、掌握GMP管理的方法和基本法要求,熟悉GMP的实施和认证方法。

2、掌握药品批发企业GSP认证的标准、实施方法,以及进行GSP管理的技术要求。

3、了解GAP的管理内容、方法。

4、了解GLP、GCP、GPP管理的主要内容。

□课程学习的方法及特点(1)阅读学习指导书学习指导书将学习内容划分为结构相似的5个学习单元。

在每个单元中,有基本相同的学习方法和教学进程。

(2)阅读教材各章教材最好能先阅读两遍,即粗读和细读。

每一章开始学习时,先阅读学习指导书的内容提要,对该章将要讨论的问题有初步印象,而后结合学习指导阅读教材。

第一遍通读教科书,努力对所研究的每一个问题均能分别建立起整体概念,即对于问题的性质和提法,分析问题的理论根据和关键所在,力求能有清晰的概念,对分析问题的细节以及对结论的理解如不能深透,可不勉强,留待第二遍细读时解决。

《药理学》授课计划

《药理学》授课计划

《药理学》授课计划一、课程简介《药理学》是医学领域中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主要研究药物的作用机制、药效学、药物相互作用以及不良反应等方面的知识。

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掌握药理学基本理论和实践技能,为今后从事医学相关工作奠定基础。

二、教学目标1. 掌握药理学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2. 了解常见药物的作用机制、药效学、不良反应等方面的知识;3. 能够运用药理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临床用药水平。

三、教学内容与安排第一周:绪论、药物代谢动力学1. 药理学概述2. 药物代谢动力学简介3. 药物在体内的分布过程4. 药物在体内的消除过程第二周:药物效应动力学1. 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和效应2. 药物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3. 药物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4. 药物对呼吸系统的影响第三周:传出神经系统药物1. 传出神经系统概述2. 肾上腺素受体激动药3. 肾上腺素受体拮抗药4. 胆碱受体激动药和抗胆碱酯酶药第四周:心血管系统药物1. 心律失常的药物治疗2. 抗高血压药物3. 抗心力衰竭药物4. 调血脂药物第五周:作用于其他系统的药物1. 镇静催眠药和抗癫痫药2. 抗炎药物和抗菌药物3. 镇痛药和抗痛风药4. 抗肿瘤药物和内分泌调节剂第六周:实验课程1. 实验准备和要求2. 实验内容(如药物对动物模型的作用等)3. 实验结果分析和总结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 采用多媒体教学,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展示药物的作用机制和不良反应;2. 组织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3. 结合临床案例,引导学生运用药理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考核方式与标准1. 平时成绩(出勤率、课堂表现等)占30%;2. 期中考试成绩占40%;3. 实验报告和实验操作能力考核占30%。

六、教学注意事项与建议1. 注意教学内容的连贯性和系统性,逐步深入;2. 加强师生互动,鼓励学生提问和发表意见;3. 建议学生提前预习相关内容,做好笔记和总结;4. 对于不同专业的学生,可以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和难度。

郑州大学现代远程教育药理学课程学习指导书

郑州大学现代远程教育药理学课程学习指导书

郑州大学现代远程教育药理学课程学习指导书现代远程教育《药理学》第一章绪论二、学习重点1.药理学的定义。

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机体(包括病原体)相互作用及其作用机制和规律的一门学科2.药物的概念,药物和毒物的关系与区别。

药物:用于预防、诊断、治疗疾病的化学物质。

药物与毒物之间没有本质的区别。

3.药物效应动力学的概念与内容。

药物效应动力学: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其作用机制,以阐明药物防治疾病的规律。

研究内容包括药物效应、作用机制、临床应用、不良反应、禁忌症等。

4.药物代谢动力学的概念与内容。

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机体对药物的作用及规律,包括药物的体内过程及药物浓度随时间而变化的动态规律。

研究内容包括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以及血药浓度随时间变化的动态过程。

三、思考题1.什么是药物?什么是药理学,药效学和药动学?2.新药的临床前药理学研究包括哪些内容?3.新药的临床药理学研究有哪些要求?参考答案:1.答:药物:指用于治疗、预防和诊断疾病的化学物质药理学:研究药物与机体(包括病原体)相互作用规律和原理的一门科学。

药效学:即药物效应动力学,主要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其作用机制,以阐明药物防治疾病规律的一门学科。

药动学:即药物效应动力学,主要研究机体对药物处臵的动态变化,包括药物在机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及排泄的过程,特别是血药浓度随时间而变化的规律。

2.答:包括药效学研究、一般药理学研究、药动学研究及毒理学研究3.答:新药的临床研究包括四期临床试验:Ⅰ期临床试验:在健康志愿者身上进行,主要观察药物的安全性,为Ⅱ期临床试验设计提供剂量参考依据。

病例数:20-50例。

Ⅱ期临床试验:在在小规模患者身上进行药物疗效和安全性的研究,观察新药的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

病例数:一般少于100例。

Ⅲ期临床试验:扩大的临床试验,在大规模患者身上全面评价新药的疗效和安全性。

病例数:300例。

Ⅳ期临床试验:上市后临床试验,考察在广泛使用条件下药物的疗效和不良反应。

药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药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药理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概述药理学是医学科学中重要的一门学科,旨在培养学生对药物的理论基础、药物的作用机制、药物的用途和副作用等方面的综合能力。

本课程将通过理论教学和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方式,为学生提供全面的药理学知识和技能。

二、课程目标1. 了解药物分类及其特点,包括化学药品、生物制剂和中草药等;2. 理解药物的作用机制和药物在机体内的代谢过程;3. 掌握常用药物的剂量和给药途径;4. 熟悉药物的治疗应用和常见的不良反应;5. 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和创新思维。

三、课程内容1. 药物分类学1.1 化学药品1.1.1 有机化合物药物1.1.2 无机化合物药物1.2 生物制剂1.3 中草药2. 药物代谢与药物动力学2.1 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2.2 药物在机体内的作用时间和浓度变化3. 药物的作用机制3.1 靶点及作用方式3.2 受体理论3.3 药物的激动与抑制作用4. 常用药物的治疗应用4.1 抗生素4.2 降压药物4.3 解热镇痛药物4.4 抗肿瘤药物4.5 解痉药物5. 药物的剂量和给药途径5.1 药物剂量的计算5.2 药物的口服、注射、局部应用等给药途径6. 药物的不良反应与药物相互作用6.1 药物过敏和毒性反应6.2 药物的相互作用及其影响四、教学方法1. 理论教学:通过授课和讲解,将药理学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2. 实践操作:开展实验、模拟临床操作和病例分析,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和问题解决能力;3. 课堂讨论: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探讨药物的疗效、不良反应及临床应用等问题。

五、课程评价与考核1.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参与、实验报告、课后作业等;2. 期中考试:对学生掌握的药物分类、作用机制和常用药物等知识进行考核;3. 期末考试:对整个课程内容进行综合考核;4. 实践操作成绩:针对学生的实验操作和临床模拟能力进行评价。

六、参考教材1. 《药物学》(第三版),作者:XX2. 《药理学导论》(第五版),作者:XX七、其他要求1. 学生应自带药理学实验用具和相关材料;2. 课程结束后,学生需提交一份课程总结报告,内容包括对药理学学习的体会和反思,以及对今后学习和发展的规划。

《药理学》教学大纲

《药理学》教学大纲

《药理学》教学大纲一、课程名称药理学(Pharmacology)。

二、教学对象本大纲适用于医学影像学专业五年制本科学生。

三、学分与学时理论48学时。

四、课程模块类别及课程属性:本课程为医学影像专业本科专业基础课程模块必选课。

五、课程性质、任务和要求:药理学是医学影像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其主要任务是讲解药物与机体间相互作用规律,主要是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其作用规律,阐明药物防治疾病的机制。

同时也阐明机体对药物的处置的动态变化,特别是血药浓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理论依据。

认识药物防治疾病的原则及新药研发的药理学基础。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和熟悉常用药物的药理学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为临床能安全、有效和合理用药奠定基础。

六、教学重点: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机体(包括病原体)相互作用规律及原理,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也是药学与医学的桥梁学科。

教学内容以防治常见病、多发病的药物为主,以药物的分类、药理作用(包括作用机制)、临床用途和主要不良反应为重点。

对每类药物的代表药要讲深讲透,同类药物比较其作用特点或作简要介绍。

七、主要先修课程:生理学、病理生理学、生物化学、病原微生物学及免疫学等。

八、教学目的要求和主要内容:第一章药理学总论—绪言【教学要求】1.掌握药物、药理学、药效学和药动学的概念。

2.了解药理学的内容、任务、在医药学中的地位。

3.了解药物与药理学的发展史和新药开发与研究。

【主要内容】1.基本概念:药物(是指可以改变或查明机体的生理功能及病理状态,可以预防、诊断和治疗疾病的化学物质)、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及作用规律的学科)、药效学(是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作用机制的学科)和药动学(是研究药物在机体的影响下所发生的变化及其规律的学科)。

2.药理学的内容、任务、在医药学中的地位。

3.药物与药理学的发展史和新药开发与研究。

【重点内容】药物、药理学、药效学和药动学的概念第二章药物代谢动力学(药动学)【教学要求】1.掌握药物首过消除、吸入给药、注射给药、局部给药、血浆蛋白结合率、解离度、血脑屏障、胎盘屏障、药物代谢酶(细胞色素P450单加氧酶系)、药酶的诱导与抑制、肠肝循环、一级及零级消除动力学、消除半衰期、生物利用度、清除率、表观分布容积定义及相关临床意义。

《药理学》教学大纲)

《药理学》教学大纲)

《药理学》(教学大纲)Pharmacology课程编码:27A20401 学分:4.0 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计划学时:64 其中讲课:64 实验或实践:0适用专业:制药工程推荐教材:朱依谆,殷明等编,《药理学》(供药学类专业用)第七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年参考书目:杨宝峰等编,《药理学》(供基础、临床、预防、口腔医学类专业用)第七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课程的教学目的与任务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机体或病原体相互作用的规律或原理的一门学科。

通过对本课程学习,为学生提供必要的、系统的药理学基本理论,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科学依据,为开发研究新药或新剂型提供实验资料;同时在掌握药理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综合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从事科研、药物开发、临床医疗工作奠定基础。

课程的基本要求1. 掌握重点药物的药理作用、药动学特性、作用机制、主要用途、重要不良反应和禁忌症。

2. 熟悉药物按药理作用的分类,一般药物的药理作用。

3. 了解常见疾病的病理生理机制,诊断方法,药物的相互作用新进展等。

各章节授课内容、教学方法及学时分配建议(含课内实验)第一章绪言建议学时:2[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药物、药理学、药物效应动力学、药物代谢动力学的概念;熟悉药理学的研究内容和任务;了解药物发现、药理学发展简史、药理学与药物研究及新药的药理学研究。

[教学重点与难点] 药物、药理学、药物效应动力学、药物代谢动力学的概念。

[授课方法] 以课堂讲授为主,课堂讨论和课下自学为辅。

[授课内容]§1.1 药理学的研究内容与学科任务§1.2 药物发现与药理学发展简史§1.3 药理学与药物研究§1.4 药理学的学习方法§1.5 新药的药理学研究第二章药物代谢动力学建议学时:3[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药物代谢动力学、吸收、分布、代谢、排泄、首过效应、肝肠循环以及各药物代谢动力学参数的概念,掌握一级动力学、零级动力学的特点;熟悉药物主动转运和被动酶,药酶的诱导与抑制;了解房室模型的概念及米-曼氏速率过程。

药理学学习计划书

药理学学习计划书

药理学学习计划书一、学习目标1. 掌握药理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包括药物的作用机制、药物代谢和药效学等方面的知识。

2. 熟悉常用药物的药理学特性,包括药物的剂量、途径、不良反应和禁忌等方面的知识。

3.了解药物开发和审批的相关法规和政策,包括药物的研发流程、临床测试和上市审核等方面的知识。

二、学习内容1. 药理学基础知识1)药物的定义、分类和作用机制2)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3)药效学和药物动力学4)药物对不同器官系统的影响2. 常用药物的药理学特性1)抗生素、抗病毒药物、抗肿瘤药物2)镇痛药、抗抑郁药、抗焦虑药3)抗高血压药、降脂药、降糖药3. 药物研发和审批法规1)药物的临床测试、上市审核流程2)药物的质量控制和不良反应监测3)药物审批政策和法规变更三、学习方法1. 阅读教材和学术论文,了解药理学基础知识和最新研究进展。

2. 参加药理学相关的学术会议和讲座,了解行业最新动态和发展趋势。

3. 利用实验室设备进行药物的体外和体内研究,了解药物的作用机制和药效学特性。

4. 实地参观药物生产企业,了解药物研发和生产全过程。

1. 第一阶段(1-3个月)1)阅读药理学基础知识的教材和论文,建立对药理学的整体认识。

2)参加药理学相关的学术会议和讲座,扩大对行业的了解。

3)选择一个具体的药物进行研究,了解其作用机制和药效学特性。

2. 第二阶段(4-6个月)1)深入研究所选药物的作用机制和药效学特性,撰写论文或研究报告。

2)参加药物研发和审批的实地考察,了解药物生产全过程和审批政策。

3. 第三阶段(7-9个月)1)继续扩大对药理学领域的了解,阅读相关教材和论文,掌握药理学的前沿知识。

2)选择一个具体的研究方向,进行实验室研究和数据分析。

3)参与药物研发项目,了解药物开发的全过程和临床测试流程。

五、学习考核1. 考核方式1)学术论文或研究报告2)实验室研究成果和数据分析3)学术交流和答辩2. 考核标准1)论文或报告内容翔实,能够体现对药理学知识的深入理解。

《药理学》教学通用参考书及推荐阅读文献目录

《药理学》教学通用参考书及推荐阅读文献目录

《药理学》教学通用参考书及推荐阅读文献目录一、教学通用参考书1. Bertram GK 主编. 基础与临床药理学 (Basic & Clinical Pharmacology).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McGraw-Hill. 第1版, 2001年2月.2. Hardman JG, Limbird LE 主编. 治疗学的药理学基础(Goodman & Gliman’s the Pharmacological basis of Therapeutics. 10th editon).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McGraw-Hill. 第1版, 2002年2月.3. Frishman WH, Sonnenblick EH 主编. 心血管药物治疗学 (Cardiovascular Pharmacotherpeutics). 西安: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McGram-Hill Book Co Singapore, 1998年8月第1次重印.4.药物治疗学 (Pharmacotherapy, 4th edition). 北京: 科学出版社, McGram-Hill. 英文影印第1版, 2000年9月.5. Topol S 主编. 心血管病学 (Teabook of Cardiovascular Medicine, 2nd edition). 济南: 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第1版, 2003年5月.6. Nestler EJ, Hyman SE, Malenka RC 主编. 分子神经药理学龄前 (Molecular Neuropharmacology).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McGram-Hill. 英文影印第1版, 2001年11月. 7. Mycek MJ, Harvey RA, Champe PC 主编. 图解药理学散(Lippincott’s lllustrated Reviews: Pharmacology, 2nd edition). 北京: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Lippincott Williams & Wilkins. 英文影印第1版, 2002年1月.8.杨藻宸主编. 医用药理学. 北京: 人民卫出版社. 第3版, 1994年6月.9.杨宝峰主编. 药理学. 北京: 人民卫出版社. 第6版, 2003年8月.10. 苏定冯主编.心血管药理学. 北京: 科学出版社. 第1版, 2001年10月.11. 杨藻宸主编. 药理学和药物治疗学. 北京: 人民卫出版社. 第1版, 2000年8月.12. 周宏灏主编. 分子药理学. 哈尔滨: 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第1版, 1999年5月.13. 李家泰主编. 临床药理学.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第2版, 1997年.14. 陈修主编. 心血管药理学.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第3版, 2002年.二、推荐阅读文献第二章药物代谢动力学1. Shargel L and Yu A.B.C: Applied Biopharmaceutics and Pharmacokinetics, 3rd ed, East Norwalk, Appleton & Lange, 1993.2. Wilkinson GR. Pharmacokinetics: The Dynamics of Drug Absortion, Distribution, and Elimination. In: Hardman JG and Limbaird LE. Ed.The Pharamcological Basis of Therapeutics.New York. McGraw-Hill.2001,3-30.第三章药物效应动力学1. Kenakin TP, Bond RA, Bonner TI. Definition of pharmacological receptors. Pharmacol Rev. 1992;44:351-62.2. Stephenson RP. A modification of receptor theory. Br J Pharmacol. 1956;379:393第四章影响药物效应的因素1. Moyle G.Double "d" drug danger. AIDS Read. 2003;13:15-16, 23-24.2. Rogers JF, Nafziger AN, Bertino JS Jr. Pharmacogenetics affects dosing, efficacy, and toxicity of cytochrome P450-metabolized drugs. Am J Med. 2002;15;113:746-750.3. Weinshilboum R. Inheritance and drug response. N Eng J Med. 2003 Feb 6;348(6): 529-537.4. Zhou HH, Koshakji RP, Silberstein DJ, Wilkinson GR, Wood AJ. Altered sensitivity to and clearance of propranolol in men of Chinese descent as compared with American whites. N Eng J Med. 1989;320:565-570.第五章传出神经系统药理学概述1. Jordan D. The autonomic nervous system and behaviour. Acta Neurol (Napoli).1991;13: 539-548.2. Yates BJ, Stocker SD. Integration of somatic and visceral inputs by the brainstem: functional considerations. Exp Brain Res. 1998;119:269-275.第六章胆碱受体激动药和胆碱受体阻断药1. Pitschner HF, Schlepper M, Schulte B, Volz C, Palm D, Wellstein A. Eelective antagonists reveal different functions of M cholinoceptor subtypes in humans. Trends Pharmacol Sci. 1989;Suppl:92-196.2. Takayanagi I, Koike K, Satoh M, Okayasu A. Drug receptor mechanisms in smooth muscle: beta-chloroethylamine-sensitive and -resistant receptor mechanisms. Jpn J Pharmacol. 1997;73:1-22.3. Takayanagi I, Koike K, Satoh M. Transition of drug receptor mechanisms. J Smooth Muscle Res. 1992;28:35-54.第七章抗胆碱酯酶药和胆碱酯酶复活药1. Jokanovic M, Maksimovic M. Abnormal cholinesterase activity: understanding and interpretation. Eur J Clin Chem Clin Biochem. 1997;35:11-16.2. Sidell FR. Clinical effects of organophosphorus cholinesterase inhibitors. J Appl Toxicol. 1994;14:111-113.第八章肾上腺素受体激动药1. Arch JR. beta(3)-Adrenoceptor agonists: potential, pitfalls and progress. Eur J Pharmacol. 2002 ;12;440:99-107.2. Civantos Calzada B, Aleixandre de Artinano A. Alpha-adrenoceptor subtypes. Pharmacol Res. 2001;44:195-208.3. Waldeck B. Beta-adrenoceptor agonists and asthma--100 years of development. Eur J Pharmacol. 2002 ;7;445:1-12.第九章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1. Haeusler G. Pharmacology of beta-blockers: classical aspects and recent developments. J Cardiovasc Pharmacol. 1990;16 Suppl 5:S1-S9.2. Wallukat G. The beta-adrenergic receptors. Herz. 2002;27:683-690.第十章局部麻醉药1. Grant SA. The Holy Grail: long-acting local anaesthetics and liposomes. Best Pract Res Clin Anaesthesiol. 2002;16:345-352.2. Leri F, Bruneau J, Stewart J. Understanding polydrug use: review of heroin and cocaine co-use. Addiction. 2003;98:7-22.3. Meechan JG. Supplementary routes to local anaesthesia. Int Endod J. 2002;35:885-896.第十一章全身麻醉药1. Rogers JF, Nafziger AN, Bertino JS Jr. Pharmacogenetics affects dos ing, efficacy, and toxicity of cytochrome P450-metabolized drugs. Am J Med. 2002;15:746-750.2. Tassonyi E, Charpantier E, Muller D, Dumont L, Bertrand D. The role of nicotinic acetylcholine receptors in the mechanisms of anesthesia. Brain Res Bull. 2002;57:133-150.3. Zuurmond WW, Meert TF, Noorduin H. Partial versus full agonists for opioid-mediated analgesia-focus on fentanyl and buprenorphine. Acta Anaesthesiol Belg. 2002;53:193-201.第十二章镇静催眠药1. Casellas P, Galiegue S, Basile AS. Peripheral benzodiazepine receptors and mitochondrial function. Neurochem Int. 2002;40:475-486.2. Mason PE, Kerns WP 2nd. Gamma hydroxybutyric acid (GHB) intoxication. Acad Emerg Med. 2002;9:730-739.3. Stahl SM. Selective actions on sleep or anxiety by exploiting GABA-A/benzodiazepine receptor subtypes. J Clin Psychiatry. 2002;63:179-180.第十三章抗精神失常药1. Crider AM, Scheideler MA. Recent advanc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dopamine D(3)receptor agonists and antagonists. Mini Rev Med Chem. 2001;1:89-99.2. Frazer A, Benmansour S. Delayed pharmacological effects of antidepressants. Mol Psychiatry. 2002;7 Suppl 1:S23-S28.3. Jones HM, Pilowsky LS. Dopamine and antipsychotic drug action revisited. Br J Psychiatry. 2002;181:271-275.4. Sawa A, Snyder SH. Schizophrenia: diverse approaches to a complex disease. Science. 2002;296:692-695.5. Slassi A. Recent advances in 5-HT1B/1D receptor antagonists and agonists and their potential therapeutic applications. Curr Top Med Chem. 2002;2:559-574.6. Tarsy D, Baldessarini RJ, Tarazi FI. Effects of newer antipsychotics on extrapyramidal function. CNS Drugs. 2002;16:23-45.第十四章抗癫痫药1. Loscher W. Basic pharmacology of valproate: a review after 35 years of clinical use for the treatment of epilepsy. CNS Drugs. 2002;16:669-694.2. Pitkanen A. Drug-mediated neuroprotection and antiepileptogenesis: animal data. Neurology. 2002;12;59:S27-S33.第十五章治疗帕金森病及其他运动障碍的药物1. Factor SA, Friedman JH. The emerging role of clozapine in the treatment of movementdisorders. Mov Disord. 1997;12:483-496.2. Jankovic J. Complications and limitations of drug therapy for Parkinson's disease. Neurology. 2000;55(12 Suppl 6):S2-S6.3. Stern MB. Contemporary approaches to the pharmacotherapeutic management o f Parkinson's disease: an overview. Neurology. 1997;49(1 Suppl 1):S2-S9.4. Tintner and Jackovic. Treatment option for Parkinson’s disease. Current Opinion in Neurology. 2002;15:467-476.第十六章中枢神经系统兴奋药1. Donovan JL, DeVane CL. A primer on caffeine pharmacology and its drug interactions in clinical psychopharmacology. Psychopharmacol Bull. 2001 Summer;35:30-48.2. Frank GC. The power of the perk. Understanding the health effects of caffei ne. Adv Nurse Pract. 2002;10:43-47.第十七章解热镇痛抗炎药1. Aspirin. New uses for an old standby. Mayo Clin Health Lett. 2002;20:7.2. Kawai S. Recent development of selective cyclooxygenase-2 inhibitors. Nippon Rinsho. 2002;60:2370-2377.3. Pham T. Comparative efficacy of antalgesics and 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 Presse Med. 2002;7;31:4S3-S6.4. Richard Polisson. 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 practical and theoretical considerations in their selection. Am J Med. 1996;2;100: 31-36.第十八章镇痛药1. Andersen G, Christrup L, Sjogren P. Relationships among morphine metabolism, pain and side effects during long-term treatment: an update. J Pain Symptom Manage. 2003; 25: 74-91.2. Przewlocki R, Przewlocka B. Opiods in chronic pain. Eur J Pharmacol. 2001; 429:79-91.3. Rogers JF, Nafziger AN, Bertino JS Jr. Pharmacogenetics affects dosing, efficacy, and toxicity of cytochrome P450-metabolized drugs. Am J Med. 2002;15;113:746-750.第十九章钙通道阻滞药1. Arekh AB & Penner R. Store Depletion and Calcium Influx. Pharmacology Review. 1997; 77:901.2. Gibson A, McFadzean I, Wallace P, et al. Capacitative Ca2+ entry and the regulation of smooth muscle tone. TIPS. 1998;19:266.3. Jackson WF. Ion Channels and Vascular Tone. Hypertension. 2000;35:173.4. Zhu X & Birnbaumer L. Calcium Channels Formed by Mammalian Trp Homologues. NIPS. 1998;13:211.第二十章抗心肌缺血药1. Deedwania PC, Carbajal EV. Role of beta blockade in the treatment of myocardial ischemia. Am J Cardiol. 1997; 80 suppl 2:S23-S28.2. Kubler W. Secondary and primary prevention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 platelet aggregation inhibitors and anticoagulants. Z Kardiol. 2002;91 Suppl 2:40-48.3. Strashnyi VV, Lysenko AF. Evolution of the market of calcium dihydropyridinic antagonists and their use in the treatment of chronic forms of ischemic heart disease. Lik Sprava. 2002; 16-20.4. Walenga JM, Fareed J. Current status on new anticoagulant and antithrombotic drugs and devices. Curr Opin Pulm Med. 1997;3:291-302.第二十一章抗高血压药1. Fisher ND, Hollenberg NK. Is there a future for renin inhibitors? Expert Opin Investig Drugs. 2001;10:417-426.2. Guidelines Subcommittee: 1999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hypertinsion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hypertension. J Hypertens. 1999; 17: 151-183.3. Hollenberg NK, Sever PS. The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of hypertension management:a potential role for AT⑴-receptor antagonists. J Renin Angiotensin Aldosterone Syst. 2000;1:5-10.4. Oluwole BO, Du W, Mills I, Sumpio BE. Gene regulation by mechanical forces. Endothelium. 1997;5:85-93.第二十二章治疗慢性心功能不全的药物1. Haas S. Future potential indications for an oral thrombin inhibitor. Hamostaseologie. 2002;22:36-43.2. Hermann DD. Beta-adrenergic blockade 2002: a pharmacologic odyssey in chronic heart failure. Congest Heart Fail. 2002;8:262-9;283.3. Kohno M, Matsuzaki M. Drugs for the heart failure. Nippon Rinsho. 1994;52 Suppl(Pt 1):1072-1079.第二十三章抗心律失常药1. Brembilla-Perrot B. Antiarrhythmic drugs in atrial fibrillation. Rev Prat. 2002; 15; 52: 1317-1323.2. The search for novel antiarrhythmic strategies. Sicilian Gambit. Jpn Circ J. 1998; 62: 633-648.第二十四章调血脂药和抗动脉粥样硬化药1. Boumendil EF. Descriptive study of lipid-modulating drug use in a French professional population. J Clin Epidemiol. 1994;47:1163-1171.2. Lau BH. Suppression of LDL oxidation by garlic. J Nutr. 2001;131:985S-988S.3. Malkonen M, Muona M, Manninen V. Studies on hypoxic dyslipidaemia. Effect of lipid modulating drugs. Acta Med Scand Suppl. 1982;668:130-135.4. Miyazaki A, Horiuchi S. Development of new antiatherosclerotic agents--ACAT inhibitors and CETP inhibitors Nippon Rinsho. 1999;57:2842-2847.第二十五章利尿药和脱水药1. Ambrosioni E, Bacchelli S. Delayed delivery diuretics: from pharmacology to clinical use. ardiologia. 1999;44 Suppl 1:533-536.2. Paul S. Balancing diuretic therapy in heart failure: loop diuretics, thiazides, andaldosterone antagonists. Congest Heart Fail. 2002;8:307-312.3. Ruzicka M, Leenen FH. Combination therapy as first-line treatment of arterial hypertension. Can J Cardiol. 2002;18:1317-27.第二十六章消化系统药1. Plosker GL, Lamb HM. Diclofenac/Misoprostol. Pharmacoeconomic Implications of Therapy. Pharmacoeconomics. 1999;16:85-98.2. Welage LS, Berardi RR. Evaluation of Omeprazole, Lansoprazole, Pantoprazole, and Rabeprazole in the Treatment of Acid-related Disease. J Am Pharm Assoc. 2000;40:52-62.第二十七章呼吸系统药1. Campbell LM. From Adrenaline to Formoterol: Advances in Beta-agonist Therapy in the Treatment of Asthma. Int J Clin Pract. 2002;56:783-790.2. Karlsson JA, Fuller RW. Pharmacological Regulation of the Cough Reflex—from Experimental Models to Antitussive Effects in Man. Pulm Ph armacol Ther. 1999; 12: 215-228.第二十八章子宫平滑肌药1. de Groot AN, van Dongon PW, Vree TB, Hehster YA, van Roosmalen J. Ergot alkaloids. Current status and review of clinical pharmacology and theraputic use compared with other oxytocics in obstetrics and gynaecology. Drugs. 1998;56:523-535.2. den Hertog CE, de Groot AN, van Dongen PW. History and Use of Oxytocics. Eur J Obstet Gynecol Reprod Biol. 2001;94:8-12.第二十九章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物1. Belvisi MG, Brown TJ, Wicks S, Foster ML. New Glucocorticosteroids with an improved therapeutic ratio? Pulm Pharmacol Ther. 2001;14:221-227.2. Struthers AD. Aldosterone: cardiovascular assault. Am Heart J. 2002;144:S2-S7.3. Szefler SJ. Pharmacodynamics and pharmacokinetics of budesonide: a new nebulized corticosteroid. J Allergy Clin Immunol. 1999;104:175-183.第三十章甲状腺激素和抗甲状腺药1. Cavalieri RR. Iodine metabolism and thyroid physiology: currentconcepts.Thyroid.1997; 7: 177-181.2. Cooper DS. Antithyroid drugs for the treatment of hyperthyroidism caused by Graves disease. Endocrinol Metab Clin North Am 1998;27:225-224.3. Eng PH, Cardona GR, Fang SL, et al. Escape from the acute Wolff-Chaikoff effect is assocoiated with a decrease in thyroid sodium/iodide sympoter messenger ribonucleic acid and protein. Endocrinology 1999;140:3404-3410.4. Eskandari S, Loo DD, Dai G, et al. Thyroid Na+/I- sympoter, mechanism, stoichiometry, and specificity. J Biol Chem 1997;272:27230-27238.第三十一章胰岛素及口服降血糖药1. Gin H, Rigalleau V. Oral anti diabetic polychemotherapy in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Diabetes Metab. 2002;28:350-353.2. Horton ES, Clinkingbeard C, Gatlin M, et al. Nateglinide alone and in combination with metformin improves glycemia control by reducing mealtime glucose levels in type2 diabetes. Diabetes Care. 2000;23:1660-1665.3. UK Prospective Diabetes Study Group. Intensive blood glucose control with sulphonylureas or insulin compared with conventional treatment and risk of complication in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 (UKPDS 3). Lancet. 1998a;352:837-853.第三十二章性激素类与避孕药物1. Genazzani AR, Bernardi F. Estrogen effects on neuroendocrine function: the new challenge of pulsed therapy. Climacteric. 2002;5 Suppl 2:50-56.2. Pitkin J. Compliance with estrogen replacement therapy: current issues. Climacteric. 2002; 5 Suppl 2:12-19.第三十三章组胺与抗组胺药1. Simons FE, Simons KJ. Clinical pharmacology of H1-antihistamines. Clin Allergy Immunol. 2002;17:141-178.2. Winbery SL, Lieberman PL. Histamine and antihistamine in anaphylaxis. Clin Allergy Immunol. 2002;17:287-317.第三十四章 5-羟色胺和5-羟色胺受体阻断药1. Hoyer D, Hannon JP, Martin GR. Molecular, pharmacological and functional diversity of 5-HT receptors. Pharmacol Biochem Behav. 2002;71:533-554.2. Jones BJ, Blackburn TP. The medical benefit of 5-HT research. Pharmacol Biochem Behav. 2002;71:555-568.第三十五章抗贫血药1. Burns DL, Mascioli EA, Bistrian BR. Parenteral iron dextran therapy: a review. Nutrition. 1995;11:163-168.2. Kapur D, Agarwal KN, Agarwal DK. Nutritional anemia and its control. Indian J Pediatr. 2002;69:607-616.3. Macdougall IC. Strategies for iron supplementation: oral versus intravenous. Kidney Int Suppl. 1999;69:S61-S66.第三十六章作用于凝血系统的药物1. Burns DL, Mascioli EA, Bistrian BR. Parenteral iron dextran therapy: a review. Nutrition. 1995;11:163-168.2. Kapur D, Agarwal KN, Agarwal DK. Nutritional anemia and its control. Indian J Pediatr. 2002;69:607-616.3. Macdougall IC. Strategies for iron supplementation: oral versus intravenous. Kidney Int Suppl. 1999;69:S61-S66.第三十七章免疫抑制药1. Jacobsohn DA. Novel theraputics for the treatment of graft-versus-host disease. Expert Opin Investig Drugs. 2002; 9:1271-1280.2. Jacobsohn DA, Vogelsang GB. Novel Pharmacotheraputic approaches to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GVHD. Drugs. 2002; 62: 879-889.第三十八章免疫兴奋药1. Mocellin S, Rossi CR, Lise M, Marincola FM. Adjuvant immunotherapy for solide tumors: from promise to clinical application. Cancer Immunol Immunother. 2002;51:583-595.2. Rhodes J. Discovery of immunopotentiatory drugs: current and future strategies. Clin Exp Immunol. 2002;130:363-369.第三十九章抗菌药物概论1. Bassetti M, Melica G, Cenderello G, Rosso R, Di Biagio A, Bassetti D. Gram-positive bacterial resistance. A challenge for the next millennium. Panminerva Med. 2002; 44: 179-184.2. Coates A, Hu Y, Bax R, Page C. The future challenges facing the development of new antimicrobial drugs. Nat Rev Drug Discov. 2002;1:895-910.3. Labro MT. Antibiotics as anti-inflammatory agents. Curr Opin Investig Drugs. 2002; 3: 61-68.4. Stewart PS, Costerton JW. Antibiotic resistance of bacteria in biofilms. Lancet. 2001;358: 135-138.第四十章 ?-内酰胺类抗生素1. Mascaretti OA, Danelon GO, Laborde M, Mata EG, Setti EL. Recent advances in the chemistry of beta-lactam compounds as selected active-site serine beta-lactamase inhibitors. Curr Pharm Des. 1999;5:939-953.2. Massova I, Mobashery S. Structural and mechanistic aspects of evolution ofbeta-lactamases and penicillin-binding proteins. Curr Pharm Des. 1999;5:929-937. 3. Page MI. The reactivity of beta-lactams, the mechanism of catalysis and the inhibition of beta-lactamases. Curr Pharm Des. 1999;5:895-913.第四十一章氨基苷类抗生素1. Ambrose PG, Owens RC Jr, Garvey MJ, Jones RN. Pharmacodynamic considerations in the treatment of moderate to severe pseudomonal infections with cefepime. J Antimicrob Chemother. 2002;49:445-453.2. Bolzan AD, Bianchi MS. Genotoxicity of streptozotocin. Mutat Res. 2002;512:121-134.3. Geller DE, Pitlick WH, Nardella PA, Tracewell WG, Ramsey BW. Pharmacokinetics and bioavailability of aerosolized tobramycin in cystic fibrosis. Chest. 2002;122:219-226.第四十二章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类及多肽类抗生素1. Paganini H, Marin M. Pharmacokinetic characteristics and antimicrobial spectrum of teicoplanin. Medicina (B Aires). 2002; 62 Suppl 2:52-55.2. Smilack JD, Wilson WR, Cockerill FR 3rd. Tetracyclines, chloramphenicol, erythromycin, clindamycin, and metronidazole. Mayo Clin Proc. 1991;66:1270-1280.3. Trefzer A, Salas JA, Bechthold A. Genes and enzymes involved in deoxysugarbiosynthesis in bacteria. Nat Prod Rep. 1999; 16: 283-299.第四十三章四环素类及氯霉素类抗生素1. Leviton I. Inhibitors of protein synthesis. Cancer Invest. 1999;17:87-92.2. Watanabe N, Kasahara A, Nakada K, Hayashi J. Mutagens inducing mutations in mammalian mitochondrial DNA. Nippon Rinsho. 2002;60:35-38.第四十四章人工合成抗菌药1. Hooper DC. Mechanism of action and resistance of older and newer fluroquinolones. Clin Infec Dis. 2000;31:S24-S28.2. Labeling requirements for systemic antibacterial drug products intended for human use. Final rule. Fed Regist. 2003; 68:6062-6081.3. Norrby SR. Side-effects of quinolones: comparisons between quinolones and other antibiotics. Eur J Clin Microbiol Infect Dis. 1991;10:378-383.第四十五章抗结核病药及抗麻风病药1. Abe C. Multidrug-resistant tuberculosis. Drug susceptibility testing and its standardization. Kekkaku. 1998;73:649-655.2. Talwar GP. An immunotherapeutic vaccine for multibacillary leprosy. Int Rev Immunol. 1999;18:229-249.3. Volmink J, Garner P. Interventions for promoting adherence to tuberculosis management. Cochrane Database Syst Rev. 2000;2:CD000010.4. Wada M. The adverse reactions of anti-tuberculosis drugs and its management. Nippon Rinsho. 1998;56:3091-3095.第四十六章抗真菌药和抗病毒药1. de Clercq E. Highlights in the development of new antiviral agents. Mini Rev Med Chem. 2002;2:163-175.2. Fishman JA. Summary: future directions in antifungal therapy. Transpl Infect Dis. 2002; 4 Suppl 3:67-68.3. Rebora A. Antiviral drugs: unapproved uses, dosages, or indications. Clin Dermatol. 2002; 20:474-480.第四十七章抗寄生虫药1. Dominguez JN. Chemotherapeutic Agents Agonist Malaria: What Next After Chloroquine? Curr Top Med Chem. 2002;2:1173-1185.2. Ridley RG. Medical Need, Scientific Opportunity and the Drive for Antimalarial Drugs. Nature. 2002;7;415:686-693.3. Webbe G. Community-wide Treatment of Schistosomiasis with Praziquantel. Trop Doct. 1999;29:172-176.第四十八章抗恶性肿瘤药物1. Mormont MC, Levi F. Cancer chronotherapy: priciples, applications, and perspectives. Cancer. 2003; 97: 155-169.2. Schwartsmann G, Ratain MJ, Cragg GM, Wong JE, Saijo N, Parkinson DR, Fujiwara Y, Pazdur R, Nemman DJ, Dagher R, DiLeone L. Anticancer drug discovery and development throughout the world. J Clin Oncol. 2002; 20: 47-59.。

药理学自学指导书

药理学自学指导书

药理学自学指导书药理学自学指导书作为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药理学(Pharmacology)既涉及到药物的研究、开发和应用,又涵盖了药理作用机理、药代动力学、药物毒理学、药物相互作用等多个方面。

因此,药理学的学习不仅需要学生精通医学基础,还需要有广博的学科知识储备和实际的临床经验积累。

而自学药理学则更加需要一个系统、全面、易懂、实用的指导编写。

一、学习前预备在学习药理学前,我们需要有一定的背景和基础,包括医学基础、人体生理和解剖、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等知识,并且需要了解药物命名规则、分类方式、临床应用等方面的基本常识。

在进行学习之前,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预备工作:1.了解教材:预先了解教材内容和重难点,确定学习进度和计划。

2.寻找参考书籍:药理学教材大多数涵盖面广、文字较多,因此可以准备几本药理学参考书籍作为补充。

3.官方建议:查阅药物说明书、FDA的审批材料、药代动力学等方面的官方文件资料,有助于增强对药物的认识。

二、学习方法学习药理学主要依靠三种方式:主动学习、被动学习和综合学习,下面将分别进行探讨。

1.主动学习:通过主动查找书籍、参考资料、网络上公布的论文、学术会议、医生讲座等方式进行学习。

主动学习的优点是由学生掌控,有助于深入理解和掌握知识,缺点是可能存在信息量巨大、知识点杂乱等问题。

2.被动学习:通过听取讲座、观看视频课程、阅读报告等方式进行学习。

被动学习的优点是具有循序渐进、逻辑性强等特点,缺点是不能保证学生真正掌握和理解知识,有时候只是堆积知识而非加深了理解。

3.综合学习:主动和被动学习的一种完美结合,通过阅读教材,查阅参考书籍、官方资料,听取讲座录像,配合着个人笔记等多种方式进行深度理解和掌握。

三、学习计划学习药理学最重要的是理清所学知识的逻辑性,将学习的内容逐步系统化。

在学习计划制定的过程中,可以参考一下几个方面:1.时间规划:先分类学习,将主干课程与支线课程予以区分,并根据计划时间进行安排。

药物学习计划书

药物学习计划书

药物学习计划书一、学习目标1. 深入了解药物的分类、作用机制、药理学等基础知识。

2. 熟练掌握药物代谢、药物动力学等专业知识。

3. 提高对药物治疗的临床应用能力。

4. 增强对新药研发和药物管理的理解。

二、学习步骤1. 阅读基础教材为了全面掌握药物学的基础知识,首先要仔细阅读相关的基础教材。

包括《药理学》、《药物动力学》、《药物代谢学》等。

这些教材将系统地介绍药物的分类、作用机制、代谢和动力学。

2. 学习药物临床应用在掌握了药物学的基础知识后,需要进一步学习药物在临床上的应用。

需要学习临床药理学、药物治疗学等内容。

这些内容将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药物在临床上的作用和应用。

3. 学习新药研发和药物管理新药研发和药物管理是药物学的重要内容。

学习这方面的知识将帮助我们了解药物的研发过程和监管政策。

需要学习新药研发原理、药物生产管理等知识。

4. 参与实践在学习的过程中,需要积极参与实践。

可以通过实习或参与科研项目来加深对药物学知识的理解。

同时也可以参与学术讨论会或研讨会,与同行交流经验。

三、学习计划1. 阶段性学习目标制定在学习过程中制定阶段性的学习目标,比如每个月学习完某一部分知识点。

这样可以更有条理地进行学习。

2. 制定学习计划制定详细的学习计划,并按照计划执行。

可以将学习计划分解成每天、每周的学习任务,以便更好地掌握学习进度。

3. 多渠道学习除了阅读教材,还可以通过听讲座、参与讨论等多种途径学习。

这样可以更全面地了解药物学知识。

4. 多维度提高在学习的同时,可以多方面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比如参加相关学术会议、撰写学术论文等。

四、学习方法1. 多角度学习在学习药物学知识时,可以采用多种方式,比如阅读文献、参与讨论等,以便更好地理解和运用知识。

2. 积极思考在学习的过程中,要积极思考,提出问题,和同学、老师及时讨论,促进思维的活跃。

3. 多做笔记在学习过程中要多做笔记,有助于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4. 及时总结学习一段时间后要及时总结,以便纠正不足,进一步提高学习效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远程教育《药理学》课程学习指导书第一章绪论二、学习重点1.药理学的定义。

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机体(包括病原体)相互作用及其作用机制和规律的一门学科2.药物的概念,药物和毒物的关系与区别。

药物:用于预防、诊断、治疗疾病的化学物质。

药物与毒物之间没有本质的区别。

3.药物效应动力学的概念与内容。

药物效应动力学: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其作用机制,以阐明药物防治疾病的规律。

研究内容包括药物效应、作用机制、临床应用、不良反应、禁忌症等。

4.药物代谢动力学的概念与内容。

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机体对药物的作用及规律,包括药物的体内过程及药物浓度随时间而变化的动态规律。

研究内容包括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以及血药浓度随时间变化的动态过程。

三、思考题1.什么是药物?什么是药理学,药效学和药动学?2.新药的临床前药理学研究包括哪些内容?3.新药的临床药理学研究有哪些要求?参考答案:1.答:药物:指用于治疗、预防和诊断疾病的化学物质药理学:研究药物与机体(包括病原体)相互作用规律和原理的一门科学。

药效学:即药物效应动力学,主要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其作用机制,以阐明药物防治疾病规律的一门学科。

药动学:即药物效应动力学,主要研究机体对药物处置的动态变化,包括药物在机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及排泄的过程,特别是血药浓度随时间而变化的规律。

2.答:包括药效学研究、一般药理学研究、药动学研究及毒理学研究3.答:新药的临床研究包括四期临床试验:Ⅰ期临床试验:在健康志愿者身上进行,主要观察药物的安全性,为Ⅱ期临床试验设计提供剂量参考依据。

病例数:20-50例。

Ⅱ期临床试验:在在小规模患者身上进行药物疗效和安全性的研究,观察新药的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

病例数:一般少于100例。

Ⅲ期临床试验:扩大的临床试验,在大规模患者身上全面评价新药的疗效和安全性。

病例数:300例。

Ⅳ期临床试验:上市后临床试验,考察在广泛使用条件下药物的疗效和不良反应。

第二章药物对机体的作用——药效学三、思考题1.什么是药品的不良反应?常见的药品不良反应有哪些类型?2.简述竞争性拮抗药与非竞争性拮抗药的特点?3. 述从药物量效曲线上可以获得哪些与临床用药有关资料参考答案:1.答:药品不良反应是指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或意外的有害反应。

常见的药品不良反应类型有:副反应、毒性反应、变态反应、继发反应、后遗效应、特异质反应、依赖性、“三致”作用等2.答:竞争性拮抗药与激动药竞争相同受体,其结合是可逆的。

竞争性拮抗剂可使激动剂的量效曲线平行右移,斜率和最大效应不变。

非竞争性拮抗药与激动剂结合在受体不同位点上,妨碍激动剂与受体结合的药物。

非竞争性拮抗剂可使激动剂的量效曲线右移,斜率降低,最大效应降低。

3. 最小有效量,常用量、效价强度(等效价量)、治疗指数、安全范围等。

第三章机体对药物的作用——药动学三、思考题1.药物的跨膜转运方式有哪些?2.影响药物分布的因素有哪些?3.什么是肝药酶的诱导和抑制?在临床上有什么意义?4.药代动力学基本参数有哪些?参考答案:1.被动转运,主动转运,膜动转运。

其中被动转运又包括简单扩散、虑过和易化扩散。

2. 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局部器官血流量、组织亲和力、体液PH和药物理化性质、体内屏障(如血脑屏障等)。

3.酶的诱导:指肝药酶合成加速或降解减慢,药酶诱导是连续用药产生耐受性、交叉耐受性、停药敏化、药物相互作用、遗传差异等产生的原因。

乙醇、苯巴比妥、水合氯醛、利福平等有药酶诱导作用。

酶的抑制:有些药物(氯霉素、异烟肼、保泰松等)抑制肝药酶活性的现象。

酶的抑制可使经肝药酶代谢的药物生物转化变慢,血药浓度升高,甚至引起毒性反应。

4.生物利用度、表观分布容积、半衰期、清除率。

第四章影响药效的因素三、思考题1.简述药效学的个体差异及其原因?2.反复用药可能会对机体产生什么影响?3.药物相互作用在药动学和药效学方面的机制各是什么?参考答案:1.机体方面:年龄和性别、机体机能和病理状态、个体差异和遗传种属差异;药物方面:剂量剂型、给药途径和反复用药药物相互作用等。

2.产生耐受性,抗药性(病原体和肿瘤)、药物依赖性3.药动学:阻碍药物吸收(胃肠道PH改变,形成络合物、影响胃排空和肠蠕动)、竞争与血浆蛋白结合、影响代谢(加速或减慢)、影响排泄。

药效学:协同作用(相加、增强或增敏)、拮抗作用(药理性拮抗、生理性拮抗、生化性拮抗、化学性拮抗)第五章传出神经系统药理概论三、思考题1.简述传出神经系统受体的分布及其激动后的效应2.根据作用性质的不同及对不同受体的选择性,简述传出神经系统药物的分类及代表药物。

参考答案:1.受体激动药(氨甲酰胆碱)胆碱受体激动药 M受体激动药(毛果芸香碱)N受体激动药(烟碱)拟胆碱药胆碱酯酶抑制剂(新斯的明)拟似α,β受体激动药(肾上腺素)药α1 , α2 受体激动药(去甲肾上腺素)α1 受体激动药(苯肾上腺素)肾上腺素受体激动药α2 受体激动药(可乐定)β1 , β2 受体激动药(异丙肾上腺素)β1 受体激动药(多巴酚丁胺)β2 受体激动药(沙丁胺醇)M受体阻断药(阿托品)M1 受体阻断药(哌仑西平)胆碱受体阻断药 N1 受体阻断药(六甲双铵)N2 受体阻断药(筒箭毒碱)抗胆碱药胆碱酯酶复活药(碘解磷定)α1 , α2 受体阻断药(酚妥拉明)α1 受体阻断药(哌唑嗪)拮β1 , β2 受体阻断药(无内在活性,普萘洛尔抗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有内在活性,吲哚洛尔)药β1 受体阻断药(无内在活性,阿替洛尔;有内在活性,醋丁洛尔)α,β受体阻断药(拉贝洛尔)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阻滞药(利舍平)第六章胆碱受体激动药和作用于胆碱酯酶药三、思考题1.简述毛果芸香碱的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

2.简述新斯的明的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

参考答案:1.毛果芸香碱能选择性激动M受体,对眼睛和腺体的作用较明显。

①激动瞳孔括约肌和睫状肌的M受体,使瞳孔括约肌和睫状肌收缩,产生缩瞳、降低眼内压和调节痉挛等作用,临床主要用于青光眼(主要是闭角型青光眼)和虹膜炎的治疗。

②激动腺体的M胆碱受体,使汗腺、唾液腺分泌增加。

2.答:新斯的明可抑制乙酰胆碱酯酶活性而发挥抗胆碱作用,可兴奋M、N胆碱受体,其对腺体、眼、心血管及支气管平滑肌作用弱,对骨骼肌及胃肠平滑肌兴奋作用强。

临床主要用于治疗重症肌无力,还可减轻由于手术或其他原因引起的腹气胀及尿潴留、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竞争性神经肌肉阻滞药过量时的解救。

第七章胆碱受体阻断药三、思考题简述阿托品的临床应用及其药理学基础。

参考答案:答:①缓解内脏平滑肌绞痛;可松弛内脏平滑肌,以胃肠平滑肌绞痛较好,胆和肾绞痛与哌替啶合用,以增强疗效;②麻醉前给药:抑制呼吸道腺体分泌,防止呼吸道阻塞等,也可用于严重盗汗及流涎;③治疗缓慢型心律失常:可解除迷走神经对心脏的抑制,用于窦性心动过缓和房室传导阻滞及锑剂中毒引起心律失常等;④感染性休克:大剂量可解除小血管痉挛,改善微循环;⑤眼科应用:与缩瞳药交替使用治疗虹膜睫状体炎,扩瞳作用以检查眼底,调节麻痹用于验光配镜;⑥解救有机磷酸酯类中毒:阿托品以M受体阻断可缓解中毒M样症状和中枢症状;轻度中毒可单用,中和重度中毒与胆碱酯酶复活药合用。

第八章肾上腺素受体激动药三、思考题1.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和异丙肾上腺素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有何不同?参考答案:答:肾上腺素兴奋心脏,心排出量增加,收缩血管,以升高血压为主。

异丙肾上腺素兴奋心脏,心排出量增加,扩张血管,脉压增大,血压下降。

去甲肾上腺素兴奋心脏,心排出量不变或减少,强烈收缩血管,升高血压。

第九章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三、思考题1.简述普萘洛尔的药理作用、应用、主要不良反应及应用注意事项。

2.伴有支气管哮喘的心绞痛患者为什么要用选择性β受体阻断药,而不用费选择性β受体阻断药?参考答案:1. 普萘洛尔属无内在拟交感活性的β1和β2受体阻断药。

①心血管系统:阻断心脏β1受体,使心肌收缩力减弱,心率和传导减慢,心输出量和心肌耗氧量减少。

对血管β2受体阻断,加上心脏功能抑制,可反射兴奋交感神经,引起血管收缩和外周阻力增加,肝、肾和骨骼肌等血流量均减少。

但长期用药的病人,收缩压和舒张压均有明显下降,外周阻力降低,心输出量明显减少。

通过多方面作用发挥降压效果(详见抗高血压药)。

还可减少冠状动脉的血流量。

②支气管平滑肌:阻断支气管β2受体,可使之收缩,增加呼吸道阻力,可诱发或加重支气管哮喘的发作。

③代谢:抑制脂肪和糖原的分解。

④肾素:抑制肾素释放。

此外尚有抗血小板聚集作用等。

临床用于治疗心律失常、心绞痛、高血压、甲状腺功能亢进等。

不良反应:一般反应如恶心、呕吐、腹泻、头晕、失眠等,偶见过敏反应如皮疹、血小板减少等。

使用不当的严重反应有:①诱发或加重支气管哮喘,故哮喘病人禁用。

②心脏抑制和外周血管痉挛,故心功能不全、窦性心动过缓、房室传导阻滞和外周血管痉挛性疾病等禁用。

③反跳现象。

长期应用时突然停药,可引起病情恶化,如高血压病人血压突然骤升,心绞痛者再度频繁发作等。

因此,在病情控制后必须逐渐减量停药。

普萘洛尔主要在肝内代谢,个体差异大,所以用药剂量需要个体化。

2.非选择性β受体阻断药可阻断支气管β受体,使呼吸道阻力增加,诱发或加剧哮喘,选择性β受体阻断药及具有内在拟交感活性的药物无支气管β受体阻断作用,一般不引起上述不良反应。

第十二章镇静催眠药三、思考题1.简述巴比妥类药物的量效关系2.简述苯二氮卓类的药理作用及其作用机制。

参考答案:1.剂量从小到大可引起镇静、催眠、抗惊厥、麻醉、呼吸抑制作用。

2. 药理作用:抗焦虑作用;镇静催眠作用;抗惊厥抗癫痫作用;中枢性肌松作用作用机制:苯二氮卓类特异性的与BZ受体结合,增强GABA能神经传递功能和突触抑制效应,并通过增强GABA 与GABAA受体结合,从而使氯离子通道开放频率增加,氯离子内流增多,造成神经细胞超极化,产生抑制效应。

第十三章抗癫痫药和抗惊厥药三、思考题1.癫痫大发作、小发作及持续状态如何选药?2.硫酸镁的药理作用。

参考答案:1.癫痫大发作可首选苯妥英钠或卡马西平,也可选用,无效者儿可选用丙戊酸钠;小发作可首选乙琥胺,也可选用氯硝安定和丙戊酸钠;持续状态首选地西泮静注,也可选用苯妥英钠注射或苯巴比妥注射。

2.药理作用:口服有泻下和利胆作用;注射给药有抗惊厥和降压作用。

第十四章抗精神失常药三、思考题1.简述氯丙嗪的药理作用、临床应用及抗精神病作用机制?2.简述长期应用氯丙嗪所致锥体外系反应的表现类型及其机制。

3.丙咪嗪的药理作用。

参考答案:1.药理作用:中枢神经系统:①抗精神病作用:迅速控制兴奋躁动,用药后病人理智恢复,情绪安定,生活自理。

用于治疗各型精神分裂症,对急性患者疗效较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