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民族信仰_定义及其特质探析_基于少数民族传统信仰特质及当前_民间信仰热_的反思
浅析中国的民间信仰
民间信仰指哪些在民间广泛存在的,属于非官方的、非组织的,具有自发性的一种情感寄托、崇拜以及伴随着精神信仰而发生的行为和行动。
即“民众中自发产生的一套神灵崇拜观念、行为习惯和相应的仪式制度。
”一般是指乡土社会中植根于传统文化,经过历史练沥并延续至今的有关“神明、鬼魂、祖先、圣贤及天象”的信仰和崇拜。
也有学者称之为“民俗宗教”(folklore religion)或“普化宗教”(diffused religion)。
从意识形态上讲,它是非官方的文化;从文化形态上讲,它重在实践、较少利用文本并以地方的方言形式传承;从社会力量上讲,它受社会中的多数(即农民)的支撑并与民间的生活密不可分。
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传统的信仰、仪式和象征不仅影响着占中国社会大多数的一般民众的思维方式、生产实践、社会关系和政治行为,还与上层建筑和象征体系的构造形成微妙的冲突和互补关系。
因而,民间的信仰、仪式和象征的研究,不仅可以提供一个考察中国社会——文化的基层的角度,而且对于理解中国社会——文化全貌有重要的意义。
中国民间信仰主要是指俗神信仰,就是说,是非宗教信仰。
这种信仰在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而且比佛教信仰和道德信仰更具有民间的特色。
中国民间的俗神信仰的一个典型特征,就是把传统信仰的神灵和各种宗教的神灵进行反复筛选、淘汰、组合,构成一个杂乱的神灵信仰体系。
不问各路神灵的出身来历,有灵就香火旺。
这鲜明地反映了中国世俗信仰的多元性和功利性。
所以说,中国民间信仰具有多教合一,多神崇拜的特点。
中国的民间信仰的发展在实质上可以看做是一个由人至神和由神至人的社会互构过程.然有人说中国是一个宗教信仰淡薄的国家,也有人说中国是一个没有宗教信仰的国家,可是一旦走入民众间,就会发现,中国的民间信仰文化极其丰富。
日月星辰、山川河流、各种人物等都可以成为人们的崇拜对象,而且崇拜方式多种多样,纷繁复杂。
那么,这些看似五花八门的信仰现象背后蕴涵着什么样的意义?仔细探究之后,我们发现,作为一种重要的信仰文化,民间信仰与宗教的起源关系密切,因为民间信仰某种意义上就是原初形态的宗教。
探析现代民间信仰的基本特征和社会价值
探析现代民间信仰的基本特征和社会价值伴随着民俗民间文化的持续复苏和乡村庙宇的大规模重建,民间信仰已成为值得关注的热门话题。
民间信仰是一种自发流传的非制度化信仰现象。
民间信仰的群体庞大,构成较为复杂,有着广泛的群众性,是党的群众工作必须重视的一个领域。
引导民间信仰改革创新,移风易俗,充实时代内涵,释放正能量,支持和鼓励民间信仰参与社会公益慈善事业,积极回报社会,服务社会。
本文结合近年来对安徽部分地区的实地调研以及相关课题组对浙江、山东、福建、陕西、四川等省部分地区开展的“民间信仰认知状况”的调研情况,对民间信仰的活动特点和社会作用进行简要分析、讨论。
期望引起人们对新形势下民间信仰工作的重视和关注,更好地引导民间信仰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标签:民间信仰民间信仰事务管理传统文化一、民间信仰的基本特征和价值取向民间信仰是我国社会的一种重要现象和文化符号。
民间信仰与民俗活动紧密结合,以祈福消灾为主要目的,是民间自发流传的一种非制度化信仰现象。
民间信仰主要表现以下特点:一是庞杂性。
民间信仰与佛教、道教教义和儒家思想相互交融,在广大乡村有根深蒂固的群众基础和普遍的认同感。
民间信仰场所“一庙多神”的现象较为普遍,且与传统文化,民情风俗相互交织,民间信仰的这种特性使我们对它的科学界定和有效管理造成一定难度。
二是普遍性。
信仰群众不论地域和文化层次,各地各阶层都有传播,不少内容是属于民族民间传统习俗的延续。
三是功利性。
民间信仰与宗教信仰有所不同,民众对民间信仰的理解和祈求是建立在实用基础之上的,关注的焦点着眼于现实的幸福,有极强的世俗性和功利色彩。
民众根据自己的现实需要选择神灵,只要认为是“灵验的”“有用的”就供奉,呈现出一神为主,多神并祀的特点。
民间信仰还具有地域性色彩和活动的自覺性等特点。
调研中发现民间信仰的组织者大多具有丰富的社会经验和应变能力,他们总是能想出很多方法,力求使信仰活动契合当代社会的主流价值体系和话语系统,以应对相关部门的种种限制。
范文谈谈你对中国民间信仰的认识
谈谈你对中国民间信仰的认识民间信仰是指民众自发地对具有超自然力的精神体的信奉与尊重。
它包括原始宗教在民间的传承、人为宗教在民间的渗透、民间普遍的俗信以及一般的民众迷信。
民间信仰是一种产生于原始社会,历经漫长岁月的传承、发展、演变并延续至今的文化现象,它是一种与人为宗教既相似又有根本区别的存在【民间信仰的特征】①自发性:民间信仰是在民众中自发产生、自然传承的民俗事象。
②多元性:民间信仰在民间自发产生、口口相传,经过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传承,也必然发生较大变化。
如在闽南浙江等东南地区人们信奉妈祖,在四川的青城山人们信奉太上老君,在四川的峨眉山人们信奉佛祖等等。
&③世俗性:民间信仰注重实际的功利。
如渔民信奉妈祖是为了祈求出海平安,祈求健康幸福。
人们推崇关羽是为了求得财运滚滚等等。
&④与上层信仰的脱节:比如民众信佛,却不会去读《涅槃经》、《楞伽经》这样深奥的经书,而是很普通的《心经》、《金刚经》等等,有的甚至连佛经也不读,仅仅是家”因果报应“知道些,里摆着佛龛“有求必应”的基本观念。
可见民间信仰与上层信仰完全存在于两个世界。
&⑤互相融合的信仰:像清朝的雍正就认为:“佛教治心,道教治身,儒家治世”。
而在民间,对宗教更是不加区分,在很多民俗画中经常会出现三教合一的众神像。
&⑥信仰的基础是伦理道德:通过认识以上观点,我们能更了解民间信仰产生的基础以及在民间的具体表现形式,由此也可以看出民间信仰是有其存在的合理依据和社会基础的,它适应当时社会民众的信仰心理与社会环境,是应该得到理解和尊重的。
同时我们会发现一些民间信仰的特点延续了下来,并深深影响着现在的我们。
【民间信仰有其存在的优点】1)民间信仰满足人们的信仰需要,给人以精神寄托和慰藉。
2)民间信仰对自然的敬畏和神圣感,有助于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明君商汤则有“网开三面”之德。
3)民间信仰使各大宗教相互融合,共同发展,是凝聚社会的精神力量。
苗族传统宗教信仰与现代社会价值观
苗族传统宗教信仰与现代社会价值观苗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他们拥有丰富多样的传统宗教信仰。
在现代社会里,随着社会的变迁和发展,苗族传统宗教信仰的地位和影响力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本文将探讨苗族传统宗教信仰与现代社会价值观之间的关系。
一、苗族传统宗教信仰的基本概况苗族信仰的核心是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
他们崇尚大自然,认为万物有灵,山川河流是神灵的栖息之地。
同时,他们还对祖先抱有深深的敬意和崇拜之情,认为祖先是生活的导师和守护神。
二、苗族传统宗教信仰的主要内容1. 自然崇拜苗族人相信自然界中的各种事物都有神灵的存在,比如山神、水神、风神等等。
他们通过举行各种祭祀仪式来感谢神灵的保佑和祈求丰收。
2. 祖先崇拜苗族人相信祖先是神灵的化身,他们会定期祭祀祖先,祈求他们的庇佑和祝福。
在重要的节日,苗族人会举行盛大的祭祀仪式,以表达对祖先的敬意和感恩之情。
3. 符咒崇拜苗族信仰中也存在一些特定的符咒,人们相信这些符咒具有神秘的力量,可以辟邪驱鬼,保护自己不受到邪恶的侵害。
三、苗族传统宗教信仰与现代社会的关系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苗族传统宗教信仰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冲击和改变。
现代科技的进步和大众的教育程度提高,使得苗族人们逐渐开始接触到其他文化和宗教信仰,他们对传统信仰的依赖程度有所降低。
然而,苗族传统宗教信仰仍然在苗族社会中占据重要地位,并对现代社会价值观产生着一定的影响。
1. 保护自然环境的意识苗族人对自然的崇拜使得他们具有对自然环境保护的意识,他们谨慎对待大自然的资源,注重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
这样的价值观与现代社会对环境保护的要求相契合,并且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2. 尊重祖先和长辈的观念苗族人对祖先的崇拜也使得他们对长辈和传统文化抱有敬意,这样的传统价值观在现代社会中仍然有其独特的价值。
尊重长辈和传统文化的意识,有助于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和谐,也对现代社会的家庭关系和社会秩序产生一定的借鉴和启示。
3. 信仰的力量苗族人对符咒和宗教仪式的崇拜,体现了他们对信仰的坚持和依赖。
民族信仰及其传承的研究与思考
民族信仰及其传承的研究与思考摘要:本文以文化人类学的仪式概念为突破口,在论述民族信仰内容的基础上,深入探讨了仪式与民族信仰之间的关系,并指出仪式实践在民族信仰传承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内隐学习是民族信仰习得和传承的重要机制。
关键词:民族信仰仪式内隐学习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转型以及对外交流幅度的不断加深,人们在接受西方先进科学知识的同时也潜移默化的承袭了西方的道德观念和文化信仰,对我国文化传统和民族信仰持否定和拒绝态度。
比如很多学者在对西方的文化进行比较后指出,我国缺乏共同的类似西方宗教的民族信仰,没有统一的信仰导致国民文化素质低下和公民基本素质缺乏,进一步导致国家缺乏凝聚力和核心竞争力。
这种对民族文化及信仰的虚无和自卑态度,必定会影响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导致在面对西方文化冲击时缺乏自信,片面接受和欣赏西方文化。
为此,非常有必要开展民族信仰的相关研究,统一对民族文化及信仰的认识和理解,这对于激发民族自尊心、唤醒民族自信以及提升民族凝聚力至关重要。
本文试图从民族发展的角度探讨民族信仰的存在及其内容,并从文化人类学的仪式概念入手,探讨民族信仰的形成和传承机制。
一、民族信仰的历史生成及其内容民族信仰是民族精神文化中最为普遍和基本的原型意象,是民族成员的共同理想和精神寄托,为民族成员的生存发展提供某种具有超越性质的终极意义。
它是一个民族身份的象征,是凝聚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和维系社会发展的精神支柱。
民族信仰既可以存在于主体意识中,指引民族前进方向和规范民众道德行为,也可能以集体无意识的方式普遍共存于民族成员心灵底层,构成了民族精神的深层结构,潜移默化的影响民族成员的行为。
民族信仰是在民族共同生活的基础上形成的。
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
中华民族是世界上开化较早的和历史悠久的民族,它按照从“部落——民族”这一古老的民族演进方式,不断建构着其作为人类生活共同体的整体性和稳定性,形成了一个以华夏族为主体、其他各民族为族缘的多民族共同体。
民族信仰及其传承的研究与思考
民族信仰及其传承的研究与思考摘要:本文以文化人类学的仪式概念为突破口,在论述民族信仰内容的基础上,深入探讨了仪式与民族信仰之间的关系,并指出仪式实践在民族信仰传承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内隐学习是民族信仰习得和传承的重要机制。
关键词:民族信仰仪式内隐学习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转型以及对外交流幅度的不断加深,人们在接受西方先进科学知识的同时也潜移默化的承袭了西方的道德观念和文化信仰,对我国文化传统和民族信仰持否定和拒绝态度。
比如很多学者在对西方的文化进行比较后指出,我国缺乏共同的类似西方宗教的民族信仰,没有统一的信仰导致国民文化素质低下和公民基本素质缺乏,进一步导致国家缺乏凝聚力和核心竞争力。
这种对民族文化及信仰的虚无和自卑态度,必定会影响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导致在面对西方文化冲击时缺乏自信,片面接受和欣赏西方文化。
为此,非常有必要开展民族信仰的相关研究,统一对民族文化及信仰的认识和理解,这对于激发民族自尊心、唤醒民族自信以及提升民族凝聚力至关重要。
本文试图从民族发展的角度探讨民族信仰的存在及其内容,并从文化人类学的仪式概念入手,探讨民族信仰的形成和传承机制。
一、民族信仰的历史生成及其内容民族信仰是民族精神文化中最为普遍和基本的原型意象,是民族成员的共同理想和精神寄托,为民族成员的生存发展提供某种具有超越性质的终极意义。
它是一个民族身份的象征,是凝聚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和维系社会发展的精神支柱。
民族信仰既可以存在于主体意识中,指引民族前进方向和规范民众道德行为,也可能以集体无意识的方式普遍共存于民族成员心灵底层,构成了民族精神的深层结构,潜移默化的影响民族成员的行为。
民族信仰是在民族共同生活的基础上形成的。
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
中华民族是世界上开化较早的和历史悠久的民族,它按照从“部落——民族”这一古老的民族演进方式,不断建构着其作为人类生活共同体的整体性和稳定性,形成了一个以华夏族为主体、其他各民族为族缘的多民族共同体。
“民族信仰”定义及其特质探析——基于少数民族传统信仰特质及当前“民间信仰热”的反思
能 等 问题 进 行 探 讨 和 阐 释 。
【 关键 词】“ 民间信 仰” ;特质 ;心 灵传承 【 作 者】和晓 蓉,云 南大学民族研 究院助理研 究员、博 士研 究生;昆明市 :6 0 9 501
He Xi o o g a r n
Absr c :Theup u g Chi e e f l at t dis ta t s r e“ n s o k fih s u e ”ha t o o n o il c t r lb c r n nd sispr f u d s ca — ulu a a kg ou d a
【 图 分类 号 】 C 5 【 献标 识 码 】A 中 9 文 【 章 编 号 】1 0 文 0 4—4 4 ( 0 0 3 0 5 0 5 X 2 1 )0 —0 5 —0 8
“ hn c Fa t Et i ih” a e r tc la a tc lCo e s a Th o e i a nd Pr c i a nc pt
被虚 化 ( 文化化 、原始 崇拜 化 、非 宗教 化 ) ,被正 名与再 界定 ,最后 被 “ 遗化 ” 的起伏跌 宕历程 。 非 在理 论上 ,从禁 忌变显 学 ;在 实践 上 ,从 偷偷 摸摸 到光 明正 大举 行 仪式 ;在地位 上 ,从 打击 对象 变 为非 物质文 化遗产 。这 其 中所 蕴含 的意 义是极其 深刻 的 ,是我 国 民族 振兴 、 团结 和谐 、文化 自觉 与
广 西 民族 研 究
21 0 0年第 3期 ( 总第 1 1期 ) 0
・5 5・
社会实践民族宗教附录
社会实践民族宗教附录一、概述本附录旨在探讨社会实践中涉及的民族宗教问题,包括民族宗教的定义、特点、影响以及相关的社会实践经验和教训。
通过深入了解民族宗教,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尊重不同民族和宗教群体的文化和信仰,促进社会和谐与发展。
二、民族宗教的定义与特点2.1 定义民族宗教是指在特定民族中传统流传并形成一定规模的信仰体系,它既具有民族的特点,又有宗教的内容。
民族宗教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民族的历史、文化和信仰。
2.2 特点民族宗教具有以下几个特点:•民族性:民族宗教是特定民族的精神支柱和文化符号,与该民族的历史、地理、生活方式等紧密相关。
•多元性:不同民族宗教之间存在差异,每个民族宗教都有其独特的信仰体系、仪式和价值观。
•传统性:民族宗教是历史悠久的,通常与民族的起源和发展密切相关,代代相传。
•社会性:民族宗教不仅是个人信仰,也是社群的共同信仰,对社会秩序、道德和规范有一定影响。
三、民族宗教的影响3.1 文化影响民族宗教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社会的文化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它在宗教仪式、神话传说、艺术创作等方面表现出独特的民族文化特色,丰富了社会的文化多样性。
3.2 社会影响民族宗教在社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它能够凝聚民族的力量,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同时,民族宗教也可能导致社会的分裂与冲突,因为不同的民族宗教之间可能存在信仰差异和竞争。
3.3 个人影响民族宗教对个人的信仰和行为有一定影响。
宗教信仰可以给个人提供精神支持和安慰,塑造个人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同时,个人的信仰行为也会受到民族宗教的规范和约束。
四、社会实践经验与教训4.1 尊重多元文化在社会实践中,我们应该尊重不同民族和宗教群体的文化和信仰,避免歧视和偏见。
通过加强对民族宗教的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促进文化交流与融合。
4.2 保护民族宗教遗产民族宗教是民族文化的重要遗产,应该加强对民族宗教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平衡保护和开发的关系,避免过度商业化和文化侵蚀。
民间信仰的内涵、特征及其影响——以西江流域民间信仰为基础
[ 关 键词 ]西江流域;民间信仰;信仰文化;价值体系 [ 中图分 类 号]G1 2 7[ 文 献标 识码 ]A [ 文章 编号 ]
圜
一
我 国理 论 界针 对 民 间信仰 是 否属 于宗 教信 念 、行 为 习惯和 相应 的仪 式制 度 ”…。
仰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间信仰 与 宗教 信仰 的 区别进 行 了比
玉 林 师 范 学 院 学报
第 1 期
的形 态保 持 下来 ,更是 将 人生 的体 会 、 生命 意义 传 人格 化 ,并 能实 现人神 对 话 的 目标 。 承 到 当 下 ,影 响大众 的心理 与精 神 。 民间信 仰 其实 文 化 平 台 ,特 别 是针 对 族 群 、信 众 、香客 等 集体 , 民间信 仰广 泛 存 在 的精 神基 础和 社 会基 础 其 实 也 是 民众 的 一种 相互 教 育 、相 互控 制 和相 互 交流 的 远 高于 崇拜 对 象本 身 的价 值 ,笔 者认 为最 重要 的 因
在 民 间 信 仰 中 , 民众 在 体 制 外 ,通 过 自主 选
较 全面 的讨论 ,但纵 观各 项 研 究发现 大 多 择 、 自主 判 断 、 自主塑 造 出一 种社 会 意识 和价 值 ,
数 学 者将 民间信 仰 区别 于 宗 教信 仰 ,将 其作 为 一个 信 仰体 系 中一般 不存 在 官方 的痕迹 和 来 自官 方 的控 相 对独 立 的信 仰 体 系进 行 研 究 ,事 实上 有利 于 民间 制 力量 。同 时 ,民 间信 仰活 动 本身 具有 随 机性 、 自
信 仰这 种形 散而 神不 散 的信仰 体 系研 究 的开展 。
发 性 、地 域性 、族 群 性 、 习惯 性等 特征 ,既不 像 制
民俗信仰的名词解释
民俗信仰的名词解释民俗信仰是指一种特定的信仰形态,它是人们根据特定的地域、文化传统、社会背景等因素,对超自然现象、神灵、鬼神等存在进行崇拜、礼赞和祈祷的一种宗教信仰。
民俗信仰是人类历史上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它承载着人们对于神秘力量的求索以及对世界的理解,同时也反映了人们对于命运与未来的渴望。
在不同的地域与文化背景下,民俗信仰具有丰富多彩的特点。
它融合了神话、传说、祭祀仪式、宗教习俗等元素,形成了独特的信仰体系和仪式形式。
比如,在中国的民俗信仰中,祭祀祖先与神灵是重要的内容,人们通过祭祀来寄托对先祖与神明的敬意和祈福,这也与中国人传统的家庭观念与家族文化密切相关。
民俗信仰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也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在古代社会,民俗信仰往往是人们对于自然力量的崇拜,比如太阳、月亮、水、山等,为了祈求自然的恩泽或是排除疾病、灾难等,人们举行各种祭祀仪式。
而到了现代社会,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对于自然现象有了更深入的认知,民俗信仰在某种程度上减弱了,但是仍然在许多地方有着深厚的影响力。
民俗信仰还包括了一系列的仪式和习俗。
在中国的传统节日中,众多的民俗信仰得以沿袭与传承。
比如春节,人们撞钟、放鞭炮,舞狮、舞龙,以此来驱邪避邪,迎接新的一年。
同时,人们还会在春节期间进行燃放鞭炮、贴红对联、守岁等传统活动,这些活动体现了对神灵的敬畏与祈愿。
此外,民俗信仰还体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比如,在中国农村,人们常常会在家门口祭拜土地神,希望在农作物的生长中保佑丰收。
在城市里,也有人们对于城隍神的虔诚信仰。
当然,这样的信仰并不仅限于中国,在世界各地的农村与城市,都有独特的民俗信仰与仪式。
民俗信仰作为一种宗教形态,对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价值观念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不仅呈现了丰富多样的神话故事、祭祀仪式以及习俗,还承载了人们对于命运、生死与未来的思考。
对于这种信仰形态的研究,不仅有助于了解人类文化的多样性,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对于自然和未知的复杂情感。
民间信仰的知识点总结
民间信仰的知识点总结民间信仰的知识点总结如下:一、起源与发展1. 人类早期的原始宗教信仰原始宗教信仰是人类最早的宗教信仰形式,它是先民在对自然现象的崇拜和对神灵的信仰中逐渐形成的。
原始宗教信仰内容丰富多样,主要包括对太阳、月亮、星辰、山川、湖泊等自然界物体的崇拜,以及对祖先、英雄、神灵等超自然力量的崇拜。
2. 民间信仰的演变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文明的进步,民间信仰也逐渐演变出不同的形式和特点。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地域文化中,民间信仰得到了丰富的表现和发展,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间信仰体系。
比如,在中国,民间信仰包括对神灵、祖先、神祇等的崇拜和祭祀,在西方,民间信仰则包括对各种神话传说、民间传统等的信仰和敬仰。
二、民间信仰的内容1. 对神灵的崇拜在许多民间信仰中,人们对神灵的崇拜是其中最基本的内容之一。
人们认为神灵具有超自然的力量和能力,能够保佑人们、给予人们幸福和福祉,因此对神灵的崇拜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内容。
2. 对祖先的尊崇在一些民族和地区的信仰中,人们对祖先也十分尊崇和敬仰。
他们认为祖先是自己的灵魂源泉,是对自己有意义的生活指导者,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对祖先进行祭祀和敬拜已经成为一种习俗和传统。
3. 对自然界的崇拜自然界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根本,因此在许多民间信仰中,人们对自然界也进行着崇拜和敬仰。
他们相信自然界具有自己的灵性和神力,能够给予人们福祉,因此对自然界的崇拜是其中重要的内容之一。
4. 对鬼神魔鬼的信仰在一些民间信仰中,人们相信鬼神魔鬼等存在,他们可能是好的,也可能是坏的,人们需要通过祭祀、祈祷等方式来获得保佑和祝福。
三、民间信仰的表现形式1. 宗教仪式和礼仪宗教仪式和礼仪是民间信仰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
在宗教仪式中,人们通过祭祀、祷告、祈祷等形式来表达对神灵、祖先等的敬仰和崇拜,同时也通过宗教仪式来获得神力的庇护和保佑。
2. 祭祀和祈祷祭祀和祈祷是民间信仰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
人们通过祭祀祈祷的方式来向神灵、祖先等表示自己的敬意和崇拜,并通过祭祀祈祷来向他们祈求福祉和保佑。
浅谈我国民间信仰的特点及功能
文化长廊 CulturalCorridor28教育前沿 Cutting Edge Education浅谈我国民间信仰的特点及功能文/张彤摘要:民间信仰作为原生性信仰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复杂的成因和丰富的内涵。
文革以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地的“民间信仰”迅速复兴,已渗透于广大民众的日常生活之中,并从各个方面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认识和价值观念。
本文综合了当前我国民间信仰的普遍特点,并针对陕西关中的金仙信仰,介绍其在社会生活中的功能及作用。
关键词:民间信仰;特点;功能民间信仰是一种在特定社会经济文化背景下产生的以鬼神信仰和崇拜为核心的民间文化现象。
其与宗教既有着本质的区别又存在着诸多关联。
每一种地方的神祇崇拜传统,都植根于特定地域,代表着共同的习俗、方言、血缘、思维模式、生活态度和人情关系。
民间信仰营造的是一个个人情的社会,在社会的发展进程中,民间信仰起到了组织社会成员、调适个人心理、整合社会秩序的重要作用。
1 我国的民间信仰传统中国始于西周天子,凡是被列入国家祀典的那些神灵和被崇拜的神灵,都被列入正祀范围,而不在祀典、不被国家认可的那些神灵或祭祀对象就自然成为淫祀。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承续周制,基本把山东六国的民间信仰进行统一,对散落各地的神灵进行分类梳理,部分作为国家祭祀,剩下的就由民间自行处理。
正祀之外,都可叫做民间信仰。
当代中国社会,除了制度认可的五大宗教(天主教、基督教、佛教、道教、伊斯兰教)之外,民间信仰成为囊括其他宗教信仰现象、神灵崇拜的领域,大多是乡村社会中的神灵崇拜。
民间信仰传统在新中国成立后,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危机,甚至在表面上呈现出了“断裂”的趋势。
文革后,“国家”对民间信仰采取了新的政策,即改建国后对民间信仰等“封建迷信”的强力打压为提供一个合法化的框架,转向对民间信仰及仪式活动进行监督和引导,充分体现了国家对于民间社会的包容与开放态度,从而避免了国家与民间社会的直接冲突。
论述民间信仰的基本特征和当下存在的意义
论述民间信仰的基本特征和当下存在的意义摘要:一、民间信仰的定义与基本特征1.定义2.基本特征二、民间信仰在当下的存在意义1.社会和谐与稳定2.文化传承与保护3.民众精神寄托与心理慰藉正文:【导语】民间信仰,作为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贯穿于我国历史长河。
时至今日,它依然在广大民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对民间信仰的基本特征及其在当下的存在意义进行论述。
【一、民间信仰的定义与基本特征】1.定义民间信仰,是指源于民间、为广大民众所信奉的一种信仰体系。
它既包括传统宗教信仰,如道教、佛教、儒家等,也包括各种地方性的、特定的信仰对象,如土地神、城隍、山神等。
2.基本特征(1)广泛性:民间信仰覆盖面广,几乎遍及全国各地,信徒众多。
(2)地域性:民间信仰具有较强的地域性特点,不同地区的信仰对象和信仰形式各具特色。
(3)传承性:民间信仰作为一种传统信仰文化,代代相传,历史悠久。
(4)实用性:民间信仰与民众生活息息相关,信仰对象和信仰活动多与祈求平安、丰收、幸福等现实需求相结合。
【二、民间信仰在当下的存在意义】1.社会和谐与稳定民间信仰倡导善良、和谐的价值观念,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
信仰中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对民众的行为具有引导和约束作用,有助于维护社会秩序。
2.文化传承与保护民间信仰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和民族精神。
其在当下的存在,有助于传承和保护我国多样化的民族文化。
3.民众精神寄托与心理慰藉民间信仰为广大民众提供了一种精神寄托,使人们在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压力时,有所依靠、有所期盼。
信仰中的神秘力量和超自然现象,也能给人们带来心理慰藉,增强战胜困境的信心。
【结语】民间信仰作为一种深厚的历史文化传统,在当下依然具有重要意义。
民族信仰与现代社会的和谐发展
民族信仰与现代社会的和谐发展在当今社会,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化和多样性的追求,对于个人和社会层面的民族信仰产生了重要影响。
民族信仰作为一种文化遗产,不仅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特色之一,也是人们社会认同感的重要来源。
本文将探讨民族信仰与现代社会的和谐发展的重要性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一、民族信仰的定义与意义1.1 定义民族信仰是指特定民族或族群在长期的历史和文化积淀下形成的一种独特的信仰系统,包括宗教信仰、神灵崇拜、祭祀习俗、仪式等。
1.2 意义(1)凝聚民族凝聚力:民族信仰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文化之一,它能够增强民族认同感,促进社会团结和和谐发展。
(2)传承文化遗产:民族信仰作为一种传统文化形式,承载着历史和文化的延续,有助于文化传承和保护。
(3)满足精神需求:人们对于信仰的需求不仅是一种宗教需求,更是一种寻求安慰和心灵慰籍的精神需求。
二、民族信仰与现代社会的冲突2.1 科学与宗教对立随着现代科学的迅速发展,一些科学理论和宗教信仰之间产生了冲突。
例如,进化论与某些宗教信仰中的创世说相悖,导致信仰者和科学家之间的对立。
2.2 传统与现代生活方式的碰撞现代生活方式的崛起对传统的民族信仰带来了冲击。
随着城市化的加快和工业化的发展,传统的宗教崇拜和习俗逐渐被忽视,人们对于宗教的认同感下降。
2.3 文化多元性引起的纷争全球化的浪潮使得不同民族信仰之间的接触日益频繁,这可能导致信仰之间的冲突和争议。
例如,不同宗教信仰所导致的社会矛盾和文化冲突。
三、实现民族信仰与现代社会的和谐发展的解决方案3.1 加强宗教教育通过加强宗教教育,提高人们对于宗教的了解和认知,消除对于科学与宗教之间对立的误解。
宗教教育应该包括传统的民族信仰教育以及对于其他宗教的了解,培养宗教包容性和尊重他人信仰的观念。
3.2 促进文化传承加强对于传统信仰的传承和保护,通过文化活动、文化遗产保护等方式,激发人们对于民族信仰的兴趣和认同。
同时,也需要鼓励创新,将传统信仰与现代文化相结合,使之与现代社会相适应。
少数民族地区的宗教信仰
少数民族地区宗教信仰一、概况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璀璨夺目的中华民族文化,丰富多彩,五光十色。
民族信仰是一个民族重要的灵魂,她左右着这个民族的思想和意识,影响着整个民族的发展。
而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则更是其中难能可贵的财富,了解她们不仅有利于交流沟通民族大团结实现和谐社会,而且有助于保护那些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因为在民族融合的同时,少数民族自身特有的东西也在渐渐地消失。
在广大的少数民族地区,宗教信仰种类繁多复杂,给人以百家争鸣的感觉。
在西南、中南、东南(包括台湾)广大南方地区生活的少数民族至今仍较为普遍地保持着以万物有灵为中心的原始宗教信仰。
在原始宗教信仰中,保持着自然崇拜的民族有:基诺、德昂、拉祜、傈僳、珞巴、怒、羌、彝、侗、毛南、哈尼、畲、高山等族;保持着动物崇拜的民族有:布依、独龙、德昂、佤、怒、侗、傈僳、哈尼、壮、高山等族;每个民族最初的信仰都是原始信仰,或动物,或鬼神,或自然。
图腾就是最好的例子,很多民族的图腾都与自身的信仰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而随着民族的发展,这种原始的信仰不断地丰富完善,加以从其他民族传入的宗教,相互交融,最终形成具有自己民族特色的完整宗教信仰体系。
该族约212万人(1982),主要分布在贵州南部和西南部地区,有少数分布在云南。
佛教和道教传入较早。
鸦片战争以后,天主教开始传入,19世纪80年代中法战争后,又得到进一步的传播。
但本民族固有的宗教信仰,仍相当流行。
布依族原始宗教信仰意识造就了其原始文化的起源。
布依族的原始宗教、早期神话、图腾崇拜、巫术活动,都是人类把握世界的文化方式,它们带有很高的综合性特征。
布依族的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和巫术都没有超越居住地域和血缘关系的限制,深深地受到自然随和的文化气氛的制约。
也许祖先崇拜对布依族来说是最为重要的,但它并未以此为轴心将其他宗教观念有机地整合起来,形成一个统一的信仰体系。
我们党和国家的民族与宗教政策的历史原因与长远和现实意义二、历史原因我国是多民族的国家,从西到东,从南至北,国土辽阔,集结了56个民族,而依然能够和谐共处,中国共产党自成立起,就极为关注民族宗教信仰问题,并在长期的历史实践中形成了具有特色的中国民族宗教政策,这些政策最核心的东西,就是我国宪法明确规定来的“公民有信仰宗教的自由和不信仰宗教、宣传无神论的自由”。
电视纪录片的特质探析
电视纪录片的特质探析
赵振玉
【期刊名称】《现代视听》
【年(卷),期】2009(000)0S1
【摘要】<正>"纪录片要真实"、"真实是纪录片的生命"。
现如今,很多纪录片把"真实"作为纪录片拍摄所追求的致高境界,也以一部纪录片是否具备这种特质来评判其好坏和优劣。
"真实"在一部作品中为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呢?在纪录片的制作中,真实、朴实、详实在拍摄纪录片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总页数】1页(P118-118)
【作者】赵振玉
【作者单位】高唐电视台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952
【相关文献】
1."民族信仰"定义及其特质探析——基于少数民族传统信仰特质及当前"民间信仰热"的反思 [J], 和晓蓉
2.基于彼得原理的领导者特质探析——成功领导者特质的人物分析法研究 [J], 李炳全;张品芳
3.我国电视纪录片节目中的娱乐特质分析 [J], 朱泽勇
4.真实为魂质朴为美——漫话电视纪录片的审美特质 [J], 王经
5.电视纪录片创作“平衡点”探析──兼评大型电视纪录片《话说苏锡常》 [J], 赵志刚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世界民族传统信仰:信仰与文化认同
世界民族传统信仰:信仰与文化认同在世界多元的文化景观中,民族传统信仰犹如一条条隐秘的脉络,连接着过去与现在,塑造着人们的文化认同。
这些信仰不仅仅是宗教仪式或神话故事,它们是民族精神的体现,是历史长河中智慧的结晶,是人们在面对自然与社会挑战时的精神支柱。
在非洲的广袤大地上,部落信仰与祖先崇拜交织在一起,形成了深厚的文化认同。
人们相信祖先的灵魂依然关注着后代的生活,通过祭祀与仪式,他们与祖先保持沟通,寻求指引与保护。
这种信仰不仅强化了家族与部落的凝聚力,也使得非洲文化在现代化浪潮中保持了独特的色彩。
在亚洲,佛教、道教、印度教等宗教信仰与民间信仰相互融合,形成了复杂而丰富的信仰体系。
在中国,春节、中秋等传统节日不仅是家庭团聚的时刻,也是人们表达对自然、祖先和神灵敬仰的时刻。
这些信仰活动不仅传承了古老的文化,也加深了人们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
在欧洲,基督教的影响深远,但各地的民间信仰同样根深蒂固。
从爱尔兰的圣帕特里克节到西班牙的圣费尔明节,这些节日不仅是宗教庆典,也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们反映了欧洲人民的历史记忆和文化特色,是欧洲文化多样性的体现。
在美洲,原住民的信仰与欧洲传来的基督教信仰相互影响,形成了独特的信仰景观。
例如,墨西哥的亡灵节结合了阿兹特克文化和天主教传统,成为了一个庆祝生命与死亡的节日。
这种信仰不仅是对祖先的纪念,也是对墨西哥文化认同的表达。
在世界民族传统信仰中,我们可以看到信仰与文化认同的紧密联系。
这些信仰不仅是人们精神生活的一部分,也是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在全球化的今天,保护和尊重这些传统信仰,不仅是对文化多样性的尊重,也是对人类共同文化遗产的珍视。
通过理解和接纳不同的信仰,我们能够更好地认识自我,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对话与和谐。
当代民间信仰的调查与研究
当代民间信仰的调查与研究论文摘要:当代中国思想文化一个无可回避的事实,就是如何看待现实社会中广泛存在的民间信仰。
近几年,学界对什么是民间信仰,展开热烈的讨论,有关“民间信仰”的定义也众说纷纭,但是,大多论者对民间信仰往往只注意其信仰的层面,并以宗教学的知识、理论进行解说,缺乏该信仰与现实社会关系的研究。
新的研究走向,拟从当代社会流行的民间信仰和生活的关系,从一种不脱离信仰的生活切入,以点带面,实践调查,理性分析,科学界定,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对策,为国家对民间信仰的管理提供政策的依据,为中国现当代思想文化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关键词:民间信仰;生活从物质和意识的领域来理解,信仰就是一种意识,道德就是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
从真理的概念来理解,信仰就是人们对未来世界正确的意识,道德就是在信仰的支配下正确的行为。
如果我们站在个人的角度来讲:什么是信仰?信仰就是自以为是的信念或者真理。
道德是在信仰支配下的行为。
信仰是指人们对某人某物或某种主义、学说、理论等的极度信任和景仰,以至在它面前表现出敬畏和依赖感,并神圣地奉为自己行为的典范和指南。
一、民间信仰概述民间信仰是一种在特定社会经济文化背景下产生的以鬼神信仰和崇拜为核心的民间文化现象。
民间信仰指流行在中国一般民众尤其是农民中间的神、祖先、鬼的信仰,庙祭、年度祭祀和生命周期仪式,血缘性的家族和地域性庙宇的仪式组织,世界观和宇宙观的象征体系。
民间信仰深深植根于乡村民众之中,成为农民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不管社会环境如何变迁,外界压力有多大,农民始终没有放弃属于自己内心深处的自然崇拜、神灵信仰、祖先崇拜等精神追求。
民间信仰以其独特的“民间性”,伴随农民的一生。
中国民间信仰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民间传统的信仰、仪式和象征影响着社会中大多数民众的思维方式、生产实践、社会关系和政治行为,并与国家上层建筑和象征体系的构造形成微妙的冲突和互补关系。
民间信仰作为一种历史文化现象、社会形态、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在国家、民族、社会的发展中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发挥着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族信仰0定义及其特质探析X)))基于少数民族传统信仰特质及当前/民间信仰热0的反思和晓蓉=摘要>当前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呈现的/民间信仰热0,有着深厚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
目前对于少数民族/民间信仰0的定义和理论还存在诸多问题。
本文拟就/民间信仰0的概念、定义、特质及功能等问题进行探讨和阐释。
=关键词>/民间信仰0;特质;心灵传承=作者>和晓蓉,云南大学民族研究院助理研究员、博士研究生;昆明市:650091=中图分类号>C9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54X(2010)03-0055-008/Ethnic Faith0as a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Concept )))Based on the Re-understanding of Ethnic Religions andC urrent Situations of/Folk Faith0StudiesHe XiaorongAbstract:The upsurg e/Chinese folk faith studies0has its profound social-cultural background and significances of both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1Yet from the point of this paper,the definition of/folk faith0itself and relating theoretical knowledge are questionable in some certain senses,especially w hen facing the reality of ethnic society1/Ethnic faith0is thus proposed since it is more corresponding to the reality of ethnic society and valid in the practices of ethnic cultural heritage.s protection and theoretical studies concerned1Key words:Folk Faith;Characteristics;inheritance and regeneration当前我国少数民族地区乡村民间信仰及其活动的复兴和近年来学界对民间信仰的研究,形成一股/民间信仰热0。
这是新时期党的/以人为本0、/关注民生0和/构建和谐社会0执政理念的体现。
然而,关于民间信仰问题的研究,在理论、学理、功能、价值等问题还明显滞后,这是长期以来/禁区0破解之初的一种必然。
对少数民族信仰的研究,需要在理论、观念上的突破和广度与深度的拓展。
本文通过对/民间信仰0概念及相关理论的阐释,对宗教)))信仰)))民俗生活及其内在联系等问题进行探讨。
X本文为云南大学211工程三期民族学重点项目学科建设项目/中国西南民族及其与东南亚的族群关系0子项目/中国西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的实践总结和理论探索0(21131011-09011)阶段成果。
一、民间信仰研究现状关于我国特别是少数民族的民间信仰问题,近一个世纪以来经历了从被诬名(迷信、糟粕)到被虚化(文化化、原始崇拜化、非宗教化),被正名与再界定,最后被/非遗化0的起伏跌宕历程。
在理论上,从禁忌变显学;在实践上,从偷偷摸摸到光明正大举行仪式;在地位上,从打击对象变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这其中所蕴含的意义是极其深刻的,是我国民族振兴、团结和谐、文化自觉与文化认同需求的表现。
这种/复兴0的动因大致有三个方面:政治和经济利益驱动式、民众生活内需式、申遗推动式。
从以往的研究成果看,诸多研究者多是围绕民间信仰的来源、文化内涵、质态、历史作用等方面。
有学者指出:/民间不应被视为同质的社会范畴,因为其中又可能包含了不同的阶层、组织和族群,应该把它当做一个舞台来把握,这是不同宗教传统相互较量、相互渗透的舞台0。
¹从介入学科看,民间信仰日益成为多学科共同关注的对象,研究取向也呈多样化:民俗学的民俗生活整体研究取向、历史学/自下而上0的新史学(社会史学)取向、人类学与西方汉学联盟的民间宗教和中国宗教取向、宗教学的宗教和谐与宗教世俗化取向等等,都在从各自学科的角度进行重构与言说,有学者指出中国民间信仰是中国三教以外的第四传统º。
民间信仰研究因而呈现一派兴盛景象。
事实上,民间信仰的后现代/复活0,无论从学术研究需求上,还是普遍的人们精神向度的探求上,都开通了一个极其深邃的面向。
但从本文视角出发,问题也是显见的:其一,宗教化约式研究依然是学界宗教信仰研究的主流方式,言说者保持局外身份,缺乏亲证意识或者宗教同情;其二,没有明确指出民间信仰与所谓制度性宗教在形成和传承等在本质上的一致性,亦即宗教)))信仰)))民俗的本质关联问题;其三,言说对象的去少数民族性亦即纯汉学背景性。
换言之,现行的民间信仰概念不适用于少数民族信仰的认知和研究。
而这三个问题又是紧密相关的。
以下分别述之。
其一,宗教化约式研究问题。
基于科技和理性的现代学术都对宗教信仰进行了完全或部分的功能论和心理论的解释,并且坚信通过其解释可以消解宗教。
但化约式研究对于宗教信仰这一特殊的人类精神文化领域的把握程度、错位情况等,伊利亚德、普里查德等人早有洞见,他们始终坚持: /-宗教现象.唯一可被认识的方式就是从其本身的角度来理解,也就是说,把它当作宗教性的事物来研究。
竭力通过生理学、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语言学、艺术学或任何其他的研究方式来理解宗教的本质都是错误的,因为这样触及不到宗教中一个独特的、不可化约的要素)))它的神圣性0»。
但化约式研究取向及其消极影响在我国现阶段并未受到重视;对民间信仰的多学科解读也大多在这种取向下进行。
当然并非绝对不能采用化约式研究,诸多学科的本位研究,是自然且必要的,笔者认为我们首先应该对其有一个非化约式的研究,从本质上对宗教信仰有一个相对正确完整的认识。
否则热闹上演的只是盲人摸象的现代版本。
以下一段目前尚具有一定普遍性的定义性文字即是例证:/民间信仰,主要是指多民族多宗教的国家中,那些存在于民间而又不同于传统宗教信仰的信仰现象。
具体到我国的民间信仰,是一种无经典、无明确或系统教义、也没有固定仪式的有神论信仰,表现出相当大的无序性。
它属于非官方的文化,很少通过文字进行传承,但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能够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广泛存在于人们的思想意识和潜意识中,对普通民众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产生着深刻的影响。
0¼这样的认识,不要说与少数民族信仰状况毫无应对性,就是放到汉民族社会背景下,也显见其谬误。
近一个世纪的/宗教禁忌0,使我们对宗教信仰及其文化表象已经是非常的疏离和无知;并且很显然地,这种局限性被带进了相关的历史、哲学和文化研究中;几乎所有的理论和田野成果都建立在了/去宗教化0和/去神圣化0的基础之上,亦即宗教化约论基础之上。
信仰的整体性被肢解,整体意义被消解、误读或屏蔽。
其次是缺乏信仰研究的亲证意识或宗教同情问题。
化约式取向消解了信仰研究的实证)))毋宁说亲证要求。
人们得以在对宗教信仰毫无实际感受或者毫不认可的情况下,超然于宗教之外地研究宗教和信仰问题。
/客观实证0这个原本是现代学术研究最为讲求的态度方法在宗教和宗教文化研究中仅仅成为了一个双向的障碍,人们既不客观也不去实证½,隔岸观火,以保持自我的唯物和理性面孔。
换言之,以无神论观念理论解读灵性的传统信仰导致了理论与实相之间的巨大张力,造成南辕北辙的荒唐局面¾。
世界跨宗教研究的领军人物潘尼卡对此有着充满智慧的洞见:人类面临的生态危机、社会和宗教难题启示了人类需要一场转化,从而导致人类视域的大改变。
如果不改变人们以往的认知方式和认知维度,和谐难以从根本上实现。
他不仅证明多宗教经验是可能的和真实的,而且证明它将深刻地转变卷入的人和传统。
他指出唯有触及自己传统的根)))也就是宗教核心、灵魂)))一个人才可能真正基于他者的角度,理解他者文化,也才称得上真正的跨文化研究。
他从而倡导一种灵性的认知科学。
¿承其倡导,我认为灵性认知科学的基础应当是在摆脱唯物与唯心二元张力之后,在亲证意识和亲证方法指导下的认知和研究方法。
我们没有足够关注潘尼卡为代表的后现代宗教学理论反思,则是因为我们自己对宗教信仰的认知还很不够。
其二,宗教)))信仰)))民俗的本质关联性问题。
民间信仰的宗教属性(是宗教的抑或非宗教的)和体系属性(体系化的抑或分散无序的)的探讨是当下/民间信仰热0的热点之一。
其中将民间信仰归属宗教系统,承认其宗教属性,为时下较为周全的观点。
金泽教授即以/上聚下散0来归纳正统宗教与民间信仰的关系:/民俗学研究就是一个沿着宗教信仰怎样由制度化、正统性宗教到民间宗教再到民间信仰到民俗事象一路散下去的过程;而另一方面,我们还关注怎么聚起来的过程,即怎么样又在民间信仰的土壤中生发出民间宗教、新兴教团等0À。
但这里又出现一个问题:宗教的根本属性是什么?如果仍以化约式观点定义宗教,那民间信仰的根本属性又如何得以确定?相应地,实践民间信仰的民俗生活又该如何看待?这个根本性的问题迄今还没有得到正面的阐释。
但这是一个关节点,我们必须厘清认识,才能理顺宗教、信仰、民俗三者关系,其他言说才可能是顺理成章的。
另外一种倾向是割裂民间信仰与宗教的关系,迎合当下政策倾向捧民间信仰而抑宗教,没有将视域扩展到整个信仰世界及其基本的神圣性和超越性,以宏观的信仰为大背景来考察民间信仰。
再深刻一些的话,可以说这当中存在一个悖论:宗教信仰和民间信仰似乎是两个信仰系统,亦即同一个体或同一群体应当有两颗心、两个精神世界,一个面向宗教信仰,一个应对民间信仰和民俗生活。
这显然是不可能的,这种矛盾也反映在有关的论述当中而难以自圆其说。
当然造成这个悖论还有一个基本的原因,即汉民俗乃至汉民族民间信仰的一个特点就是/太俗0了,信仰的神圣性和超越性,在历史上曾被宋明儒学长期地儒化亦即世俗化,功利化Á,加之汉民族对宗教兼收并蓄但信而不笃的特点的影响,以及西方现代性的荡涤,中国汉文化社会已成为世界上最世俗化的社会,传统文化衰退了,早已没有了少数民族民俗那种缘于信仰基质的灵性和全民生活性。
因此可以说,西方理论的科技实证要求、加之我国汉民族社会的俗化情状、时下的政治经济文化共谋偏向,影响和限制了人们对民间信仰的认识乃至整个信仰研究视域的设置,已是无可否认的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