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染于苍则苍
《墨子》
《墨子》墨子亲士【原文】入国〔1〕而不存其士,则亡国矣。
见贤而不急,则缓〔2〕其君矣。
非贤无急,非士无与虑国。
缓贤忘士,而能以其国存者,未曾有也。
昔者文公出走而正天下〔3〕;桓公〔4〕去国而霸诸侯;越王勾践遇吴王之丑而尚摄中国之贤君〔5〕。
三子之能达名成功于天下也,皆于其国抑〔6〕而大丑也。
太上〔7〕无败,其次败而有以成,此之谓用民。
【注解】〔1〕入国:治理国家。
〔2〕缓:怠慢,耽误。
〔3〕文公:晋文公,名重耳。
春秋时晋国的国君。
出走:逃亡。
〔4〕桓公:齐桓公,名小白。
春秋时齐国国君。
〔5〕遇:遭遇,遭受。
吴王:名夫差。
春秋时吴国国君。
摄:震慑。
〔6〕抑:容忍,忍耐。
〔7〕太上:最好的。
【译文】治理国家,如果不体恤爱护有才能的人,那么国家就会灭亡。
看到贤能的人不立即亲近,那么这是对国君的怠慢。
没有贤才就不能应付急难,没有士人就无法考虑国家大事。
怠慢贤才,忘记士人,而能够使国家长治久安的,从来不会有这样的事。
从前晋文公重耳逃亡国外,而后匡正天下;齐桓公离开国家,而后称霸于诸侯;越王勾践遭遇吴王夫差灭国的耻辱,而后成为震慑中原诸侯国的贤君。
三人之所以能够扬名天下,取得成功,都是由于对治理国家能够忍耐奇耻大辱。
最好的是不要失败,其次失败了而能够成功,这叫做善于用人。
【原文】吾闻之曰:"非无安居也,我无安心也;非无足〔1〕财也,我无足心也"。
是故君子自难而易彼,众人自易而难彼。
君子进不败〔2〕其志,内〔3〕究其情;虽杂庸民,终无怨心,彼有自信者也。
是故为其所难者,必得其所欲焉;未闻为其所欲,而免其所恶者也。
是故逼臣〔4〕伤君,谄下伤上。
君必有弗弗之臣〔5〕,上必有谘谘之下〔6〕,分议者延延〔7〕,而支苟〔8〕者詻詻,焉可以长生保国。
【注解】〔1〕足:充足,满足。
〔2〕败:衰败,丧失。
〔3〕内:退。
〔4〕逼臣:宠爱的臣子。
〔5〕弗弗之臣:直言进谏的臣子。
〔6〕谘谘(zīzī)之下:敢于争辩的臣子。
高中语文 课外古诗文 墨子《所染》原文及译文
墨子《所染》原文及译文原文:子墨子言见染丝者而叹曰:“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
所入者变,其色亦变;五入必而已则为五色矣。
故染不可不慎也!”非独染丝然也,国亦有染。
舜染于许由、伯阳,禹染于皋陶、伯益,汤染于伊尹、仲虺,武王染于太公、周公。
此四王者所染当,故王天下,立为天下,功名蔽天地。
举天下之仁义显人,必称此四王者。
夏桀染于干辛、推哆,殷纣染于崇侯、恶来,厉王染于厉公长父、荣夷终,幽王染于傅公夷、蔡公毂。
此四王者所染不当,故国残身死,为天下僇。
举天下不义辱人,必称此四王者。
齐桓染于管仲、鲍叔,晋文染于舅犯、高偃,楚庄染于孙叔、沈尹,吴阖闾染于伍员、文义,越勾践染于范蠡、大夫种。
此五君者所染当,故霸诸侯,功名传于后世。
范吉射染于长柳朔、王胜,中行寅染于藉秦、高强,吴夫差染于王孙雒、太宰嚭,智伯摇染于智国、张武,中山尚染于魏义、偃长,宋康染于唐鞅、佃不礼。
此六君者所染不当,故国家残亡,身为刑戮,宗庙破灭,绝无后类,君臣离散,民人流亡。
举天下之贪暴苛扰者,必称此六君也。
凡君之所以安者何也?以其行理也。
行理性于染当。
故善为君者劳于论人而逸于治官不能为君者伤形费神愁心劳意然国逾危身逾辱。
此六君者,非不重其国、爱其身也,以不知要故也。
不知要者,所染不当也。
非独国有染也,士亦有染。
其友皆好仁义,淳谨畏令,则家日益,身日安,名日荣,处官得其理矣,则段干木、禽子、傅说之徒是也。
其友皆好矜奋,创作比周,则家日损,身日危,名日辱,处官失其理矣,则子西、易牙、竖刀之徒是也。
《诗》曰“必择所堪”,必谨所堪”者,此之谓也。
【注释】①:堪通湛,浸染之意。
译文:墨子说,他曾见人染丝而感叹说:“(丝)染了青颜料就变成青色,染了黄颜料就变成黄色。
染料不同,丝的颜色也跟着变化。
经过五次之后,就变为五种颜色了。
所以染这件事是不可不谨慎的。
”不仅染丝如此,国家也有“染”。
舜被许由、伯阳所染,禹被皋陶、伯益所染,汤被伊尹、仲虺所染,武王被太公、周公所染。
文言文翻译——墨子《所染》原文及翻译
墨子《所染》原文及翻译墨子子墨子言见染丝者而叹曰:“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
所入者变,其色亦变;五入必而已则为五色矣。
故染不可不慎也!”非独染丝然也,国亦有染。
舜染于许由、伯阳,禹染于皋陶、伯益,汤染于伊尹、仲虺,武王染于太公、周公。
此四王者所染当,故王天下,立为天下,功名蔽天地。
举天下之仁义显人,必称此四王者。
夏桀染于干辛、推哆,殷纣染于崇侯、恶来,厉王染于厉公长父、荣夷终,幽王染于傅公夷、蔡公毂。
此四王者所染不当,故国残身死,为天下僇。
举天下不义辱人,必称此四王者。
齐桓染于管仲、鲍叔,晋文染于舅犯、高偃,楚庄染于孙叔、沈尹,吴阖闾染于伍员、文义,越勾践染于范蠡、大夫种。
此五君者所染当,故霸诸侯,功名传于后世。
范吉射染于长柳朔、王胜,中行寅染于藉秦、高强,吴夫差染于王孙雒、太宰嚭,智伯摇染于智国、张武,中山尚染于魏义、偃长,宋康染于唐鞅、佃不礼。
此六君者所染不当,故国家残亡,身为刑戮,宗庙破灭,绝无后类,君臣离散,民人流亡。
举天下之贪暴苛扰者,必称此六君也。
凡君之所以安者何也?以其行理也。
行理性于染当。
故善为君者劳于论人而逸于治官不能为君者伤形费神愁心劳意然国逾危身逾辱。
此六君者,非不重其国、爱其身也,以不知要故也。
不知要者,所染不当也。
非独国有染也,士亦有染。
其友皆好仁义,淳谨畏令,则家日益,身日安,名日荣,处官得其理矣,则段干木、禽子、傅说之徒是也。
其友皆好矜奋,创作比周,则家日损,身日危,名日辱,处官失其理矣,则子西、易牙、竖刀之徒是也。
《诗》曰“必择所堪”,必谨所堪”者,此之谓也。
【注释】①:堪通湛,浸染之意。
译文:墨子说,他曾见人染丝而感叹说:“(丝)染了青颜料就变成青色,染了黄颜料就变成黄色。
染料不同,丝的颜色也跟着变化。
经过五次之后,就变为五种颜色了。
所以染这件事是不可不谨慎的。
”不仅染丝如此,国家也有“染”。
舜被许由、伯阳所染,禹被皋陶、伯益所染,汤被伊尹、仲虺所染,武王被太公、周公所染。
《墨子.所染》阅读练习
《墨子.所染》阅读练习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子墨子言见染丝者而叹曰:“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
所入者变,其色亦变;五入必而已则为五色矣。
故染不可不慎也!”非独染丝然也,国亦有染。
舜染于许由、伯阳,禹染于皋陶、伯益,汤染于伊尹、仲虺,武王染于太公、周公。
此四王者所染当,故王天下,立为天下,功名蔽天地。
举天下之仁义显人,必称此四王者。
夏桀染于干辛、推哆,殷纣染于崇侯、恶来,厉王染于厉公长父、荣夷终,幽王染于傅公夷、蔡公毂。
此四王者所染不当,故国残身死,为天下僇。
举天下不义辱人,必称此四王者。
齐桓染于管仲、鲍叔,晋文染于舅犯、高偃,楚庄染于孙叔、沈尹,吴阖闾染于伍员、文义,越勾践染于范蠡、大夫种。
此五君者所染当,故霸诸侯,功名传于后世。
范吉射染于长柳朔、王胜,中行寅染于藉秦、高强,吴夫差染于王孙雒、太宰嚭,智伯摇染于智国、张武,中山尚染于魏义、偃长,宋康染于唐鞅、佃不礼。
此六君者所染不当,故国家残亡,身为刑戮,宗庙破灭,绝无后类,君臣离散,民人流亡。
举天下之贪暴苛扰者,必称此六君也。
凡君之所以安者何也?以其行理也。
行理性于染当。
故善为君者劳于论人而逸于治官不能为君者伤形费神愁心劳意然国逾危身逾辱。
此六君者,非不重其国、爱其身也,以不知要故也。
不知要者,所染不当也。
非独国有染也,士亦有染。
其友皆好仁义,淳谨畏令,则家日益,身日安,名日荣,处官得其理矣,则段干木、禽子、傅说之徒是也。
其友皆好矜奋,创作比周,则家日损,身日危,名日辱,处官失其理矣,则子西、易牙、竖刀之徒是也。
《诗》曰“必择所堪”,必谨所堪”者,此之谓也。
【注释】①:堪通湛,浸染之意。
1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染于苍则苍苍:深青色B.宗庙破灭,绝无后类绝:全然C.其友皆好仁义,淳谨畏令淳谨:敦厚谨慎D.其友皆好矜奋,创作比周比周:结党营私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A.舜染于许由、伯阳不求闻达于诸侯。
励志名言大全:墨子的名言
励志名言大全:墨子的名言墨子的名言染千苍则苍,染于黄刚黄。
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
江河之水,非一源之水也;千镒之裘,非一狐之白也。
心无备虑,不可以应卒。
备者,国之重也。
食者,国之宝也;兵者,国之爪也;城者,所以自守也。
此三者国之具也。
苟有上说之者,劝之以赏誉,威之以刑罚,我以为人之于就兼相爱交相利也,譬之犹火之就上,水之就下也,不可防止于天下。
诚信者,天下之结也。
不胜其任,而处其位,非此位之人也。
归国宝,水若献贤而进士。
列德而尚贤,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择举之。
乱自何起,起不相爱。
良马难乘,然可以任重致远;良才难令,然可以致君见尊。
慧者心辩而不繁说,多力而不伐功,此以名誉扬天下。
食者国之宝也,兵者国之爪也。
以德就列,以官服事,以劳殿赏,量功而分禄。
故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
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
举公义,辟私怨,此若言之谓也。
夫尚贤者,政之本也。
故官无常贵,民无终贱。
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
天之爱天下之百姓。
天欲义而恶不义。
埋葬者,人之死利也,夫何独无节于此乎?衣食者,人之生利也,然且犹尚有节。
故大人之务,将在于众贤而已。
兼相爱,交相利。
墨子:国之将亡,必有七患国防之患:不修国防大兴宫殿粉饰太平外交之患:大敌当前外无盟友孤立无援财政之患:分配不公铺张浪费穷尽民用内政之患:仕皆渔私修法禁言不问国是国君之患:闭门自大标榜先进坐以待毙团队之患:用人不当小人当道离心离德政权之患:民无食用国无贤能赏罚失威甘瓜苦蒂,天下物无全美。
无不让也,不可,说在殆。
夫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恶人者,人必从而恶之;害人者,人必从而害之。
原浊着流不清,行不信者名必耗。
利之中取大,害之中取小。
爱人者必见爱也,而恶人者必见恶也。
甘井近竭,招木近伐。
利人乎即为,不利人乎即止。
夫爱人者,人亦从而爱之;利人者,人亦从而利之;恶人者,人亦从页恶之;害人者,人亦从而害之。
故古者圣人之所以济事成功,垂名于后世者,无他故异物焉,曰:唯能以尚同为政者也。
染于苍则苍
《孟母三迁》
Hale Waihona Puke 《墨子》• 墨子:出生日期:前468 ,逝世日期:前376; 墨子:出生日期: 逝世日期: ; 名翟(dí),鲁阳人。墨子是我国战国时期著名的思 战国时期著名的思 名翟 ,鲁阳人。墨子是我国战国时期 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社会活动家, 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社会活动家, 墨家学派的创始人 创立墨家学说 并有《墨子》 的创始人。 墨家学说, 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创立墨家学说,并有《墨子》 一书传世。 一书传世。
读课文,思考问题
1.丝绸五彩斑斓的颜色取决于什么?
2.朋友对自己有什么影响? 3.本文的观点与孔子的“益者三友”的观点 有哪些相通之处?
应该怎样择友和交友呢? 应该怎样择友和交友呢?
• 古人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就告 诉我们要交志同道合、真诚、正直、有理 想、有抱负的朋友,交这样的朋友往往相 处非常融洽,才能在学习和做人之上彼此 促进相得益彰。
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 。 -(唐)王勃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唐)白居易 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 -(唐)高适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元曲选.争报恩》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唐)李 白 • 人生贵相知,何用金与钱。 -(唐)李白 • 同心而共济,始终如一 。 -(宋)欧阳修
择友
• ①朋友应是多层次、全方位的。也就是说要结交 多种类型的朋友,以满足各方面之所需。 • ②把握好择友的标准。如具有共同的志向、兴趣, 崇高的品德,能以心相见,真诚相待,诚实、可 靠、正直,具有渊博的学问,在某一方面强于自 己等。 • ③正确认识,深入了解对方。 • ④要积极主动出击,不宜消极坐等。 • ⑤珍惜友谊,发展感情。
《墨子·所染》全文、注释、翻译和赏析
《墨子·所染》全文、注释、翻译和赏析子墨子见染丝者而叹曰①,染于苍则苍。
染于黄则黄。
所入者变,其色亦变。
五入必,而已则为五色矣。
故染不可不慎也。
非独染丝然也,国亦有染②。
舜染于许由、伯阳③,禹染于皋陶、伯益④,汤染于伊尹、仲虺⑤,武王染于太公、周公⑥。
此四王者,所染当,故王天下,立为天子,功名蔽天地⑦,举天下之仁义显人,必称此四王者。
夏桀染于干辛、推哆⑧,殷纣染于崇侯、恶来⑨,厉王染于厉公长父、荣夷终⑩,幽王染于傅公夷、蔡公谷⑪,此四王者,所染不当,故国残身死,为天下戮,举天下不义辱人,必称此四王者。
齐桓染于管仲、鲍叔⑫,晋文染于舅犯、高偃⑬,楚庄染于孙叔、沈尹⑭,吴阖闾染于伍员、文义⑮,越勾践染于范蠡、大夫种⑯,此五君者所染当,故霸诸侯,功名传于后世。
范吉射染于长柳朔、王胜⑰,中行寅染于籍秦、高强⑱,吴夫差染于王孙雒、太宰嚭⑲,智伯摇染于智国、张武⑳,中山尚染于魏义、偃长㉑,宋康染于唐鞅、佃不礼㉒,此六君者所染不当,故国家残亡,身为刑戮,宗庙破灭,绝无后类,君臣离散,民人流亡。
举天下之贪暴苛扰者,必称此六君也。
凡君之所以安者,何也?以其行理也。
行理生于染当。
故善为君者,劳于论人,而逸于治官。
不能为君者,伤形费神,愁心劳意,然国愈危,身愈辱。
此六君者,非不重其国,爱其身也,以不知要故也。
不知要者,所染不当也。
非独国有染也,士亦有染。
其友皆好仁义,淳谨畏令㉓,则家日益,身日安,名日荣,处官得其理矣,则段干木、禽子、傅说之徒是也㉔。
其友皆好矜奋㉕,创作比周㉖,则家日损,身日危,名日辱,处官失其理矣,则子西、易牙、竖刁之徒是也㉗。
《诗》曰:“必择所渐,必谨所渐”者㉘,此之谓也。
〔注释〕①子墨子:我们的老师墨先生。
第一个“子”,表示对自己老师的尊称,《公羊传·隐十一年》何休注:“称子冠氏上者,著其为师也。
”第二个“子”,是古代尊称。
②染:熏染,影响,沾染,染色。
③舜:史称虞舜,尧命他摄政,尧去世后继位,选贤人,治民事,选治水有功的禹为继承人。
教师资格证考试考点:墨子教育思想集锦
教师招聘/资格证考试考点:墨子教育思想集锦一、人性观:素丝说墨子以染丝为例,阐述了环境对人性形成的影响:“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亦,其色亦变。
……故染不可不慎也。
非独染丝然也,国亦有染。
……非独国有染也,士亦有染。
”(《墨子·所染》)这就是染丝说(素丝说)。
他认为,人性不是命定的,先天的人性不过如待染的素丝,有什么样的环境,就能造就什么样的人,所以,墨子更加强调环境的在人发展中的作用。
核心理念:兼爱、非攻、尚贤二、教育观(一)教育目的:培养“兼士”基于“兼相爱,交相利”的社会理想,墨家的教育目的是要培养“兼士”或“贤士”。
对于“兼士”的标准,墨子提出要“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即要具有深厚的道德品质,能言善辩的辩论技能和广博熟练的知识技能。
(二)教育内容1、重视自然科学知识墨家学派对于自然科学知识的教育在中国教育史上独树一帜,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墨子在力学、光学、数学、天文等方面都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记述了丰富的力学知识,对平面镜、凹顶镜、凸面镜等进行了相当系统的研究,得出了几何光学的一系列基本原理,并做了类似“小孔成像”的实验。
《墨子•经劝》中对圆的定义:“圆,一中同长也”。
“一中”即“对中心一点”,“同长”即“等距离”。
这与近代数学中圆的定义“对中心一点等距离的点的轨迹”是完全一致的。
墨子是对十进位值制概念进行总结和阐述的第一个科学家。
2、重视生产技能墨子特别注意让学生参加生产劳动,从实践中总结经验,学习经验,掌握技能。
《墨子•辞过》:“圣人做诲,男耕稼树艺,以为民食。
”《墨子•节用中》:“凡天下群百工,轮、车、鞍、饱、陶、冶、梓、匠,使各从事其所能。
”墨子自身为人师表,直接从事生产,并且具有很高的技艺,“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
他的门徒大多出身于“农与工肆”,他们同墨子一起学习和劳动,在培养德行的基础上,努力掌握劳动技能和生产经验,受到了很好的劳动职业训练,为将来实践墨家的理想打下了基础。
《墨子》名句30则,细细品味,受益匪浅
《墨子》名句30则,细细品味,受益匪浅1. 君子不镜于水,而镜于人。
镜于水,见面之容,镜于人,则知吉与凶。
【释义】君子不用水来当镜子,而是拿别人来当镜子。
用水当镜子可以看到的是容貌,用人当镜子则可以知道吉凶对错。
2. 心无备虑,不可以应卒。
【释义】卒:同“猝”,指突然事变。
这两句大意是:心中没有预先考虑应对事变的方法,就不能应付突然变故。
3. 夫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恶人者,人必从而恶之;害人者,人必从而害之。
【释义】爱别人的,别人也必然爱他,利于别人的,别人也必然利于他,憎恶别人的,别人也必然憎恶他,残害别人的,别人也必然残害他。
4. 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
据财不能以分人者,不足与友。
守道不笃,偏物不博,辩是非不察者,不足与游。
【释义】意志不坚强的,智慧一定不高;说话不讲信用的,行动也不会果敢;拥有财富而不肯分给人的,不值得和他交友;守道不坚定,阅历事物不广博,辨别是非不清楚的,也不值得和他交游。
5. 事无终始,无务多业。
【释义】办一件事都不能善始善终,就不要做很多事。
6. 良弓难张,然可以及高人深;良马难乘,然可以任重致远。
【释义】好弓难以拉开,然而可以射得高射得深;良马难以驾御,然而可以负重行远。
7. 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
【释义】假使人人都彼此爱护,则天下安治;倘若人人都彼此交恶,则天下大乱。
墨家主张兼爱。
兼爱,指同时爱不同的人或事物。
墨子主张爱无差别等级,不分厚薄亲疏。
8. 是故君子自难而易彼,众人自易而难彼。
【释义】所以君子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而平庸的人却宽以待己、严于律人。
9. 默则思,言则诲,动则事,使三者代御,必为圣人。
【释义】静默时就能思考,说话时就能教导人,有符合道义的行为就能成就事业,如果这三者交替运用,就能成为圣人。
10. 江河不恶小谷之满己也,故能大。
圣人者,事无辞也,物无违也,故能为天下器。
【释义】江河不嫌弃用小溪的水来灌注自己,所以能汇成巨流。
墨家经典语录
墨家是中国古代的一个哲学派别,主要代表人物是墨子。
以下是一些墨家经典语录:
1. “兼相爱,交相利。
”
2. “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
”
3. “君子不镜于水,而镜于人。
镜于水,见面之容;镜于人,则知吉与凶。
”
4. “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
”
5. “钓者之恭,非为鱼赐也;饵鼠以虫,非爱之也。
”
6. “甘井近竭,招木近伐。
”
7. “天下从事者,不可以无法仪,无法仪而其事能成者,无有也。
”
8. “江河之水,非一源之水也;千镒之裘,非一狐之白也。
”
9. “名不可简而成也,誉不可巧而立也,君子以身戴行。
”
10. “俭节则昌,淫佚则亡。
”
这些语录反映了墨家的核心思想,强调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等观点,对于中国古代哲学和社会思想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墨子》原文及译文
墨子》原文及译文墨子》墨子亲士【原文】入国〔1〕而不存其士,则亡国矣。
见贤而不急,则缓〔2〕其君矣。
非贤无急,非士无与虑国。
缓贤忘士,而能以其国存者,未曾有也。
昔者文公出走而正天下〔3〕;桓公〔4〕去国而霸诸侯;越王勾践遇吴王之丑而尚摄中国之贤君〔5〕。
子之能达名成功于天也,皆于其国抑〔6〕而大丑也。
太上〔7〕无败,其次败而有以成,此之谓用民。
【注解】〔1〕入国:治理国家。
缓:怠慢,耽误。
〔3〕文公:晋文公,名重耳。
春秋时晋国的国君。
出走:逃亡。
〔4〕桓公:齐桓公,名小白。
春秋时齐国国君。
〔5〕遇:遭遇,遭受。
吴王:名夫差。
春秋时吴的。
【译文】治理国家,如果不体恤爱护有才能的人,那么国家就会灭亡。
看到贤能的人不立即亲近,那么这是对国君的怠慢。
没有贤才就不能应付急难,没有士人就无法考虑国家大事。
怠慢贤才,忘记士人,而能够使国家长治久安的,从来不会有这样的事。
从前晋文公重耳逃亡国外,而后匡正天下;齐桓公离开国家,而后称霸于诸侯;越王勾践遭遇吴王夫差灭国的耻辱,而后成为震慑中原诸侯国的贤君。
三人之所以能够扬名天下,取得成功,都是由于对治理国家能够忍耐奇耻大辱。
最好的是不要失败,其次失败了而能够成功,这叫做善于用人。
【原文】吾闻之曰:'非无安居也,我无安心也;非无足〔1〕财也,我无足心也'。
是故君子自难而易国国君。
摄:震慑。
〔6〕抑:容忍,忍耐。
7〕太上:最好彼,众人自易而难彼。
君子进不败〔2〕其志,内〔3〕究其情;虽杂庸民,终无怨心,彼有自信者也。
是故为其所难者,必得其所欲焉;未闻为其所欲,而免其所恶者也。
是故逼臣4〕伤君,谄下伤上。
君必有弗弗之臣〔 5 〕,上必有谘谘之下〔6〕,分议者延延〔7〕,而支苟〔8〕者詻詻,焉可以长生保国。
【注解】〔1〕足:充足,满足。
〔2〕败:衰败,丧失。
〔3〕内:退。
〔4〕逼臣:宠爱的臣子。
〔5〕弗弗之臣:直言进谏的臣子。
〔6〕谘谘(Z izi)之下:敢于争辩的臣子。
学习墨家治学观念:《染于苍则苍》的教案解析
学习墨家治学观念:《染于苍则苍》的教案解析墨家思想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哲学思想流派,它提出了一套维护社会秩序的治学观念,倡导兼爱、非攻、节用三大理念。
墨家思想虽然在古代并未得到大规模的推崇,但它的制胜法则和思想精髓却一直影响着后人。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学习墨家治学观念,不仅可以丰富我们的知识储备,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应对现代社会日益复杂的赛道。
本文将针对《染于苍则苍》这篇经典著作,进行一次深度解析,帮助广大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墨家治学观念。
一、《染于苍则苍》的概述《染于苍则苍》是现存的一篇墨家著作,其内容主要是关于墨家基本思想的实践应用。
全文分为上、中、下三部分,共计31段,篇幅相当巨大。
其中,上部分主要是对非攻和兼爱的具体解释和阐述;中部分则是为兼爱和非攻的深化提供了实际案例支持;下部分则是对兼爱、非攻、节用的更深入的探讨和应用。
二、《染于苍则苍》的结构上篇,第一至四段,对“兼爱”进行阐述,指出兼爱是源于同情之心,是为了追求和平之本。
第五至九段讲的是“爱民”,即无条件地爱人民,包括胡越与中原,实现四海为家的理想。
第十至十二段是对“非攻”的具体解释,提出非以攻为乐、知攻之不可,从而树立起一种互惠互利的国际关系。
第十三至十六段是关于“至义”的探讨,需要通过智慧化解矛盾,以达到和谐共处。
第十七至十九段,提出“轻重同体”的思想,即不分轻重缓急,以做到全面施策的追求。
中篇,第二十至二十三段,阐述如何践行“兼爱”原则来实现“非攻”。
第二十四至二十五段,阐述墨家的“德行”思想,即道德准则是非攻、兼爱、贯彻于日常生活实践之中。
第二十六至二十七段,通过“爱人”案例,阐述如何在实践中营造最好的国际关系。
第二十八至二十九段,也是通过案例来表明体现“非攻”原则的社会价值。
下篇,第三十至三十二段,提出“减负”理论,主张不浪费资源,俭而用之,以期财政节支和尊重人才。
三、《染于苍则苍》的教学分析1、兼爱与非攻的相互作用《染于苍则苍》的上篇部分将墨家的两大思想,即兼爱和非攻互相糅合在一起,将对非攻的理解深化到一定的程度。
墨子《尚贤》原文和翻译译文
墨子《尚贤》原文和翻译译文《墨子《尚贤》原文和翻译译文》这是优秀的文言文翻译译文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墨子《尚贤》原文和翻译译文墨子《尚贤》原文和翻译《尚贤》——《墨子》墨翟(战国初鲁国人)子墨子言曰:「今者王公大人为政於国家者,皆欲国家之富,人民之众,刑政之治。
然而不得富而得贫,不得众而得寡,不得治而得乱,则是本失其所欲,得其所恶。
是其故何也?」子墨子言曰:「是在王公大人为政於国家者,不能以尚贤事能为政也。
是故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贤良之士寡,则国家之治薄。
故大人之务,将在於众贤而巳。
」曰:「然则众贤之术将奈何哉?」子墨子言曰:「譬若欲众其国之善射御之士者,必将富之贵之、敬之誉之,然后国之善射御之士将可得而众也。
况又有贤良之士,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者乎?此固国家之珍而社稷之佐也。
亦必且富之贵之、敬之誉之,然后国之良士亦将可得而众也。
」是故古者圣王之为政也,言曰:「不义不富,不义不贵,不义不亲,不义不近。
」是以国之富贵人闻之,皆退而谋曰:「始我所恃者,富贵也;今上举义不辟贫贱,然则我不可不为义。
」亲者闻之,亦退而谋曰:「始我所恃者,亲也;今上举义不辟疏,然则我不可不为义。
」近者闻之,亦退而谋曰:「始我所恃者,近也;今上举义不辟远,然则我不可不为义。
」远者闻之,亦退而谋曰:「我始以远为无恃,今上举义不辟远,然则我不可不为义。
」逮至远鄙郊外之臣、门庭庶子、国中之众、四鄙之萌人闻之,皆竞为义。
是其故何也?曰:「上之所以使下者,一物也;下之所以事上者,一术也。
譬之富者,有高墙深宫,墙立既,谨上为凿一门。
有盗人入,阖其自入而求之,盗其无自出。
是其故何也?则上得要也。
故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
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
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断予之令。
曰:「爵位不高,则民弗敬;蓄禄不厚,则民不信;政令不断,则民不畏。
」举三者授之贤者,非为贤赐也,欲其事之成。
墨子的“染丝说”及其启示
墨子的“染丝说”及其启示一、详解墨子“染丝说”“子墨子言见染丝者而叹曰: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
五入必而已则为五色矣。
故染不可不慎也。
非独染丝然也,国亦有染,……非独国有染也,士亦有染。
”①(新译:墨子看到染丝的人感叹说:丝用青色染料染过就变绿,用黄色染料染过就变黄。
所用的染料不同,颜色就不一样。
浸入五种染料就会有五种颜色,所以染色的工艺必须慎重。
)此即为墨子的染丝说。
墨子认为,首先,人性不是先天决定的,生来的人性就像一块待染的素丝。
其次,把丝投入什么样的染缸,就能染上什么样的颜色。
就是说人处于什么样的环境与教育里,就会塑造成什么样的人。
因此,人性如丝,必慎其所染,择其所染。
墨子以染丝的过程比喻环境教育对人品性形成的影响。
他的这一比喻实际提出了人性如素丝的观点,即“染丝说”,也有人概括为“人性素丝说”。
墨子的“染丝说”即可理解为环境影响论,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习性养成有很大的影响作用。
纵观国内外其他教育家相似的观点也有不少。
教育家孔子也强调后天环境影响对人性心理发展的作用,他提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性,即先天秉性;习,即后天习惯。
就是说,人的先天禀赋是相差不多的,但习惯性格则是后天塑造的结果,所以也相差甚远。
英国哲学家洛克也提出过著名的“白板说”。
他认为人的心灵生来就像一张白板,没有一切特性,没有任何观念。
一切思想、观念都是后天获得的,都是从经验中获得的。
笔者认为,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品性形成虽然不一定有绝对的决定作用,但是在很大程度上是有影响作用的。
墨子的“染丝说”虽然另一方面也冲淡以至忽视了人在接受教育中的主观能动作用,但客观上还是充分肯定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作用。
所以,从环境方面来看,其理论对于我们构建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教育环境有很大的启示。
二、理论启示:创设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教育环境(一)父母应当为孩子建立和睦的家庭环境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长启蒙的奠基石。
墨子悲丝的诗词典故
墨子悲丝的诗词典故典源出处《墨子·所染》:“子墨子言,见染丝者而叹曰:‘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五入必,而己则为五色矣。
故染不可不慎也。
’”《吕氏春秋·当染》:“墨子见染素丝者而叹,曰:‘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以人者变,其色亦变,五入而以为五色矣。
故染不可不慎也。
’”《淮南子·说林训》亦有。
释义用法墨子名翟,春秋时鲁国人,创立墨家学派。
他见到染丝者而叹息,因为白丝既可以染成青黑色,也可以染成黄色,随它进入的染缸中颜料的'不同,颜色也随之改变,所以染需要慎重。
后以此典借指人也会受周围环境的影响而改变自己,感慨人易受环境习俗影响,不能自主。
用典形式【素丝】晋·曹摅:“临乐何所叹,素丝与路歧。
”【悲丝】清·黄鷟来:“至巧不如拙,岐路恒悲丝。
”【泣练丝】清·黄景仁:“我闻墨子泣练丝,为其可黄可以黑。
”【泣素丝】唐·韦应物:“忽此嗟岐路,还令泣素丝。
”【素丝变】唐·骆宾王:“黄金销铄素丝变,一贵一贱交情见。
”【素丝涕】南朝齐·谢眺:“既秉丹石心,宁流素丝涕。
”【悲丝染】清·丘逢甲:“百年人事悲丝染,四海风尘把剑看。
”【悲染丝】清·黄遵宪:“其余中不中,太半悲染丝。
”【悲素丝】清·纳兰性德:“杨朱泣路岐,墨翟悲素丝。
”【素丝易变】唐·李白:“路岐有南北,素丝易变移。
”【素丝堪悲】宋·无名氏:“素丝染就已堪悲,尘昏汗污无颜色。
”【墨子悲丝】魏·阮籍:“杨朱泣岐路,墨子悲染丝。
”【丝色随染异】宋·陈与义:“丝色随染异,择交士所贵。
”【素质随时染】唐·杜甫:“已悲素质随时染,裂下鸣机色相射。
”。
探秘显学之墨子
探秘显学之墨子在春秋战国那个百家争鸣的时期,有两个学派被我们称之为“显学”,那就是儒家和墨家,今天让我们继续来一起走进显学,了解一下与儒家并驾齐驱的墨家的创始人——墨子。
墨子,名翟,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
首先,墨子在人性论上与儒家学派的几位贤者所持的观点不同,提出了人性素丝说。
他认为人生下来本性是无所谓好坏的,就像没有颜色的丝一样,丝会成为什么颜色,主要取决于进入什么颜色的染缸,同样的,人会成长成为什么样,则取决于后天环境的影响,故曰:“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主要强调后天环境对于人的发展的影响。
其次,墨子主张“兼爱”、“非攻”。
所谓“兼爱”,墨子提出“兼相爱、交相利”,强调要广泛的爱众人,认为要平等地爱所有人。
所以墨子“兼爱”的思想和之前我们在学习儒家思想时所学到的“仁爱”是不完全相同的,墨子认为要不分亲疏贵贱,平等地爱所有人,但是儒家强调应根据亲疏贵贱给予不同程度的爱。
除此之外,墨子强调和平,提倡“非攻”。
所以墨子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兼士”或“贤士”。
在此,他提出了培养“兼士”的三条标准: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即有深厚的品德,能言善辩以及广博的知识技能。
所以墨子在教育内容上强调自然科学知识、生产技能以及思辨能力等方面需要着重培养。
那么如何对于人才进行培养,墨子提出了一些相关的教育方法。
1.墨子强调主动施教。
之前在学习孔子时我们提到,孔子对于学生的教育提出“叩则鸣,不叩则不鸣”,学生需要主动思考主动提问,孔子才会做出教导。
但是墨子与之持有相反的观点,他认为“虽不扣亦必鸣”,提倡主动施教,而不是等待学生来提问。
2.墨子强调创造。
孔子的观点是“述而不作,信而好古”,但是墨子认为应该是“述而且作”,强调光是一味地继承先圣王贤的思想是不正确的,要能够对于好的进行继承,在此程度上进行一定的创造,才能促进发展。
3.墨子提倡量力而行。
墨子曰:“夫智者必量其力所能至而从事焉”,强调有智慧的人一定是先衡量自己的能力水平再选择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来做。
墨子思想 自我革命
墨子思想自我革命
墨子思想是推进自我革命的一种思想。
它所提倡的观念对干部来说尤为重要,其中就要求慎染,就是保持定力,清正廉洁。
就如《墨子·所染》中记载:“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
所入者变,其色亦变;五入必而已,则为五色矣。
故染不可不慎也!”这告诉我们,人世间真善美、假丑恶,是同时存在的,人类又对环境具有极强的适应性,必然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
“天下之难持者莫如心,天下之易染者莫如欲。
”自我革命意志就会衰退,就会违背初心、忘记使命,就会突破纪律底线甚至违法犯罪。
”故须慎染,涵养正气,净化本色。
“干部要面对大是大非敢于亮剑,面对矛盾敢于迎难而上,面对危机敢于挺身而出,面对失误敢于承担责任,面对歪风邪气敢于坚决斗争,做疾风劲草、当烈火真金。
”这是干部须具备“慎染”的觉悟和能力提出的要求。
慎染是一种“蒲苇纫如丝”的智慧,也是一种“磐石无转移”的定力。
作为一名干部,既要耳聪目明,主动接受良好环境的熏陶,对不正之风坚决说不,更要扬善惩恶、率先垂范,变身边“墨者”为“赤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墨子· 染于苍则苍》
教学目标
• 1. 知识目标:聆听圣贤关于做人处事 的语重心长的教诲,让学生明白“染 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的道理。 • 2. 能力目标:明确空间环境对人也很 重要。 • 3. 情感目标:结合时代的需要,培养 学生道德素质,完善学生性格。
朗读选文,自学生疑
• 子墨子见染丝者而叹曰:“染于苍则 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 ①变。五入必已则为五色矣。故染不 可以不慎②也。非独染丝然也,国亦 有染。 • 加点字:①亦:也。 ②慎:慎重, 谨慎。
合作探究 质疑问难
• 如何理解“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 黄”?
• 环境能改变人的性格,你对自己环境 满意吗?
拓展延伸
想一想“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这 个 观点和孔子的“益者三友”的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