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深雅健的稼轩词——辛弃疾词说
辛弃疾诗词鉴赏《沁园春》
辛弃疾诗词鉴赏《沁园春》辛弃疾诗词鉴赏《沁园春》·【年代】:宋【作者】:辛弃疾——《沁园春(一)》【内容】灵山齐庵赋,时筑偃湖未成叠嶂西驰,万马回旋,众山欲东。
正惊湍直下,跳珠倒溅;小桥横截,缺月初弓。
老合投闲,天教多事,检校长身十万松。
吾庐小,在龙蛇影外,风雨声中。
争先见面重重,看爽气朝来三数峰。
似谢家子弟,衣冠磊落;相如庭户,车骑雍容。
我觉其间,雄深雅健,如对文章太史公。
新堤路,问偃湖何日,烟水濛濛?·【鉴赏】:读辛弃疾这位大词人的山水词,就会发现他多么热爱祖国的山山水水,有时似乎已经进入一种“神与物游”的境界,他笔下的山水似乎和人一样,有思想,有个性,有灵气,流连其间,言感身受,别有新的天地。
上面这首《沁园春》便有这种特色。
这首词大约作于宋宁宗庆元二年落职闲居之时,写的是上饶西部的灵山风景。
灵山“高千有余丈,绵亘数百里”(《江西通志》),有七十二峰。
“叠嶂西驰,万马回旋,众山欲东”,就是写这里千峰万壑的宏伟气象。
这里的山峦或“西驰”,或东向,好象千千万万匹矫健的骏马在广阔的草原上来回奔驰,在词人笔下,静止的山活起来了,动起来了!头三句写灵山群峰,是远景。
再写近景:“正惊湍直下,跳珠倒溅;小桥横截,缺月初弓。
”这里有飞瀑直泻而下,倒溅起晶莹的水珠,如万斛明珠弹跳反射。
还有一弯新月般的小桥,横跨在那清澈湍急的溪流上。
词人犹如一位高明的画师,在莽莽苍苍丛山叠嶂的壮阔画面上,重抹了几笔韶秀温馨的情韵。
连绵不断的茂密森林,是这里的又一景色。
辛弃疾在一首《归朝欢》词序中说:“灵山齐庵菖蒲港,皆长松茂林。
”所以词人接着写道:“老合投闲,天教多事,检校长身十万松。
”辛弃疾面对这无边无垠的高大、葱郁的松树林,不由浮想联翩:这些长得高峻的松树,多么像英勇善战,所向无敌的战士。
想自己“壮岁旌旗拥万夫”,何等英雄,如今人老了,该当过闲散的生活,可是老天爷不放我闲着,又要我来统率这支十万长松大军呢!诙谐的笑语抑或是乐?抑或是苦?抑或是自我解嘲?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儿。
文言文阅读:《辛弃疾》
文言文阅读:《辛弃疾》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北宋时期的文学家、词人,被誉为“豪放派”代表之一。
他的词作语言豪放、意境丰富,表达了他对时
代乱世的深切思考和个人情感的宣泄。
《辛弃疾》是辛弃疾的代表作之一,通过这首词,我们可以窥
见辛弃疾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他对社会现实的思考。
词的开头两句“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直接揭示了战乱年代的残酷和辛酸。
他描绘了战火连绵、家书不至的惨状,表达了他对家园和亲人的思
念之情。
接下来的几句“白头搔更短,但恐似人间。
”则反映了他个人的
悲愤和对时代的怀疑。
他用自己白发搔短来映衬出整个幽默,凸显
了时代之短暂和无奈,表达了他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对人生的思索。
最后两句“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则表现出辛弃疾的
豪情和积极乐观的态度。
他希望用新的力量来燃起新的希望,用诗
和酒来抒发自己的情感。
总之,《辛弃疾》以简练、深刻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战乱年代和社会现实的悲怆和不满,同时又透露出他积极向上的乐观态度和追求人生意义的坚持。
这首词体现了辛弃疾的个性与才情,也成为了他文学成就的一座里程碑。
以上是对《辛弃疾》的简要阅读分析,希望能帮助您对这首词有更深入的理解。
辛弃疾
下片
佳人重约还轻别。怅清江、天寒不渡, 佳人重约还轻别。怅清江、天寒不渡,水深 冰合。路断车轮生四角,此地行人销骨。 冰合。路断车轮生四角,此地行人销骨。问 谁使、君来愁绝。铸就而今相思错,料当初、 谁使、君来愁绝。铸就而今相思错,料当初、 费尽人间铁。长夜笛,莫吹裂。 费尽人间铁。长夜笛,莫吹裂。 下片写别后难舍之情, 既别” 下片写别后难舍之情,即《序》“既别”之后 既别 一段文字。 一段文字。
佳人重约还轻别。 佳人重约还轻别。
友人走矣。“佳人”,比兴之词,含义就所 指对象而异,此喻贤者或有才干的人。因为 “重约”而得以相见;言“轻别”,更见作 者对“别易会难”的深厚友谊。
怅清江、天寒不渡,水深冰合。 怅清江、天寒不渡,水深冰合。 路断车轮生四角,此地行人销骨。 路断车轮生四角,此地行人销骨。
长夜笛,莫吹裂。 长夜笛,莫吹裂。
据《太平广记》载:唐代著名笛师李謩曾于 宴会上识一名独孤生的人,很会吹笛。李送 过长笛给他吹奏。他说此笛至“入破”(曲 名)必裂。后果如此。用此故实,极言笛声 之悲,而尤见思友之切。六年后(1194), 陈亮去世,辛弃疾《祭陈同父文》曰:“而 今而后,欲与同父憩鹅湖之清阴,酌瓢泉而 饮,长歌相答,极论世事,可复得耶”?
[正宫][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 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滚绣球]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柳丝长玉 骢难系,恨不得倩疏林挂住斜晖。马儿迍迍 的行,车儿快快的随,却告了相思回避,破 题儿又早别离。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 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恨谁 知!
看渊明、风流酷似,卧龙诸葛。
作品赏析
陈同父自东阳来过余,留十日。与之同游鹅湖, 陈同父自东阳来过余,留十日。与之同游鹅湖, 且会朱晦庵于紫溪,不至,飘然东归。既别之明日, 且会朱晦庵于紫溪,不至,飘然东归。既别之明日, 余意中殊恋恋,复欲追路。至鹭鸶林,则雪深泥滑, 余意中殊恋恋,复欲追路。至鹭鸶林,则雪深泥滑, 不得前矣。独饮方村,怅然久之, 不得前矣。独饮方村,怅然久之,颇恨挽留之不遂 夜半投宿吴氏泉湖四望楼,闻邻笛悲甚, 也。夜半投宿吴氏泉湖四望楼,闻邻笛悲甚,为赋 乳燕飞》以见意。又五日,同父书来索词, 《乳燕飞》以见意。又五日,同父书来索词,心所 同然者如此,可发千里一笑。 同然者如此,可发千里一笑。
辛弃疾《沁园春》原文赏析
辛弃疾《沁园春》原文赏析辛弃疾《沁园春》原文赏析引导语:辛弃疾是南宋最大的词人,他的《沁园春》大家学习过哪些?下面是小编收集的其中的10首原文与赏析,欢迎大家阅读!沁园春·将止酒、戒酒杯使勿进杯汝来前,老子今朝,点检形骸。
甚长年抱渴,咽如焦釜,于今喜睡,气似奔雷。
汝说刘伶,古今达者,醉后何妨死便埋。
浑如此,叹汝于知己,真少恩哉! 更凭歌舞为媒。
算合作平居鸩毒猜。
况怨无大小,生于所爱,物无美恶,过则为灾。
与汝成言,勿留亟退,吾力犹能肆汝杯。
杯再拜,道麾之即去,招则须来。
(一首令人解颐的新奇滑稽之作,全词通过“我”与杯的问答,风趣而又委婉地表达了作者对南宋政权的失望与自己心中的苦闷。
此词作于庆元二年(1196)闲居瓢泉时。
...酒徒就该像刘伶那样只管有酒即醉,死后不妨埋掉了事,才算是古今达者。
...怨意不论大小,常由爱极而生;事物不论何等好,过了头就会成为灾害。
...作者委婉地述说了自己长期壮志不展,积愤难平,故常借酒发泄,以至于拖垮了身体,而自己戒酒,实出于不得已这样一种复杂的心情。
...词中大量采取散文句法以适应表现内容的需要,此即以文为词。
与原有调式不同,又大量熔铸经史子集的用语,从而丰富了词意的表现,在词的创作上也有其独到之处。
)沁园春·城中诸公载酒入山,余不得以止酒为解,遂破戒一醉,再用韵杯汝知乎,酒泉罢侯,鸱夷乞骸。
更高阳入谒,都称齑臼,杜康初筮,正得云雷。
细数从前,不堪余恨,岁月都将曲糵埋。
君诗好,似提壶却劝,沽酒何哉。
君言病岂无媒。
似壁上雕弓蛇暗猜。
记醉眠陶令,终全至乐,独醒屈子,未免沈灾。
欲听公言,惭非勇者,司马家儿解覆杯。
还堪笑,借今宵一醉,为故人来。
(二词作于庆元二年(1196)家居上饶、铅山之际。
绍熙五年(1194),稼轩先以谏官黄艾论列,罢闽帅任,主武夷山冲佑观,旋又以御史中丞谢深甫论列,降充秘阁修撰。
庆元元年(1195)冬,以御史中丞何澹奏劾而落秘阁修撰职。
辛弃疾词全集
⾟弃疾词全集⾟弃疾词全集 宋词由北宋苏轼开创出⼀种豪放阔⼤的`风格。
这种风格到⾟弃疾出现在词坛上的时候,⾟弃疾不仅沿续了苏词的成就,写出许多具有雄浑、阔⼤⽓势的作品,⽽且敢于破除陈规,以其过⼈的才华,进⾏极富特⾊的创造,成为南宋豪放派的领军⼈物。
下⾯和⼩编⼀起赏析⼀下⾟弃疾词全集! ⾟弃疾词全集 ⾟弃疾词全集采桑⼦书博⼭道中壁 采桑⼦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浣溪沙偕叔⾼、⼦似宿⼭寺戏作 花向今朝粉⾯匀,柳因何事翠眉颦?东风吹⾬细于尘。
⾃笑好⼭如好⾊,只今怀树更怀⼈。
闲愁闲恨⼀番新。
菩萨蛮 菩萨蛮书江西造⼝壁 郁孤台下清江⽔,中间多少⾏⼈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数⼭! 青⼭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愁余,⼭深闻鹧鸪。
菩萨蛮赏⼼亭为叶丞相赋 青⼭欲共⾼⼈语,联翩万马来⽆数。
烟⾬却低回,望来终不来。
⼈⾔头上发,总向愁中⽩。
拍⼿笑沙鸥,⼀⾝都是愁。
清平乐独宿博⼭王⽒庵 绕床饥⿏,蝙蝠翻灯舞。
屋上松风吹急⾬,破纸窗间⾃语。
平⽣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
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江⼭。
清平乐 村居茅檐低⼩,溪上青青草。
醉⾥吴⾳相媚好,⽩发谁家翁媪? ⼤⼉锄⾖溪东,中⼉正织鸡笼。
最喜⼩⼉⽆赖,溪头卧剥莲蓬。
清平乐检校⼭园书所见 连云松⽵,万事从今⾜。
拄杖东家分社⾁,⽩酒床头初熟。
西风梨枣⼭园,⼉童偷把长竿。
莫遣旁⼈惊去,⽼夫静处闲看。
阮郎归⽾阳道中为张处⽗推官赋 阮郎归 ⼭前灯⽕欲黄昏,⼭头来去云。
鹧鸪声⾥数家村,潇湘逢故⼈。
挥⽻扇,整纶⼱,少年鞍马尘。
如今憔悴赋招魂,儒冠多误⾝! 太常引 太常引建康中秋为吕叔潜赋 ⼀轮秋影转⾦波,飞镜⼜重磨。
把酒问姮娥:被⽩、欺⼈奈何! 乘风好去,长空万⾥,直下⼭河。
斫去桂婆娑,⼈道是、清光更多! 西江⽉⽰⼉曹以家事付之 万事云烟忽过,百年蒲柳先衰。
⽽今何事最相宜?宜醉宜游宜睡。
从辛弃疾词风的多样性看词之美学特质
从辛弃疾词风的多样性看词之美学特质辛弃疾是公认的豪放派代表人物,但他的作品风格,并非只有豪放一种。
《稼轩长短句》收录辛弃疾词作600多首,其题材、风格大体有以下几类:一. 气概豪迈、慷慨激昂的“豪放”风格二. 才气横轶的散文体词三. 传统的柔媚婉约风格四. 清新的田园词下面就以上风格分别举例说明。
一.纵横开阖、气概豪迈、慷慨激昂的“豪放”风格毫无疑问,此种风格的词是辛词中最为人熟知、也是数量最多的一种。
我认为,这类风格的词,还可以再细分为两种:一种是饱含强烈感情、沉郁顿挫、力拔千钧之作,这种作品,无论思想性或艺术性,均最能代表辛词典型风格,是辛词中最有价值的作品。
如《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
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
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
怨春不语。
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
蛾眉曾有人妒。
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陈廷焯《白雨斋词话》云:稼轩“更能消几番风雨”一章,词意殊怨。
然姿态飞动,极沉郁顿挫之致。
起处“更能消”三字,是从千回万转后倒折出来,真是有力如虎。
关于该词,笔者拟稍后再详细论述。
辛词另一种“豪放”的细分风格,可概括为“雄深雅健”。
这类词缺少沉郁顿挫之致,但纵横跌拓、放收自如,亦是辛词的上佳之作。
如《贺新郎》:甚矣吾衰矣。
怅平生、交游零落,只今余几!白发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间万事。
问何物、能令公喜?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情与貌,略相似。
一尊搔首东窗里。
想渊明、停云诗就,此时风味。
江左沉酣求名者,岂识浊醪妙理。
回首叫、云飞风起。
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
知我者,二三子。
二. 别开天地、横绝古今的散文词苏轼以诗为词,革命性地扩展了词的题材风格,辛弃疾更发展至“以文为词,以论为词”,推动这种改革向前迈了一大步。
刘熙载《艺概.词概》云:“稼轩词龙腾虎掷,任古书中理语瘦语,一经运用,便得风流”;冯金伯《词苑萃编》云:“词至稼轩,经子百家,行间笔下,驱策如意“,均言稼轩善于运用古书入词。
剖析辛弃疾议论词
剖析辛弃疾议论词作为豪放词、作为爱国词人的代表,辛弃疾创作了大量“雄深雅健”的作品,更获得了“英雄之词”的评价。
一直以来,人们对辛词中慷慨激昂作品进行了充分的研究,如爱国词、登临词、抒怀词,同时对辛词“清而丽、婉而妩媚”之作也有系统分析,如爱情词、农村词、送别词等,给世人展示了辛稼轩创作的纷呈异彩及主体风貌:“幼安之佳处,在有性情,有境界”,让人们充分感受到了辛词更具魅力的艺术特质以及其巨大的爱国主义精神美学价值。
然纵观辛弃疾的全部作品,可以发现辛词中还有着一批内容及表达十分独特的作品,我们且归之为议论词。
尽管在其他类别的不少作品中辛稼轩大胆运用了形象化的议论手法,如《行香子·少日尝闻》“富不如贫,贵不如贱者长存”、“都休滞酒,也莫论文。
把相牛经,种鱼法,教儿孙”,《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前人亦据此说稼轩的词是“词论”。
但研究者对其真正的议论词还未引起足够关注。
根据范进军先生著作《稼轩词研究》,列议论词20首,本文即试图对该类词作作粗浅分析,以求正于方家。
一、辛弃疾平生“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在南北分裂、金廷昏暗的情况下,他毅然南归大宋。
不顾虑自己为降臣之后和“归正”人员的双重身份,再三上书给皇帝和宰相,议论时弊,阐述自己的抗敌复国主张。
在地方任职期间,他积极备战,力主北伐,反对朝廷与金人议和,穷其一生都想着“以纾君父所不共戴天之愤”(《美芹十论》)。
然而因为政治见解和从政作风与当权者不合,所以反复遭到排挤和谗害。
自淳熙九年(1182)43岁之后,几次被弹劾而被加上各种罪名,降职罢官,不得已退居山林过着隐逸生活,前后合计起来共达21年之久。
就是在任职期间,也总是出出进进,呼而来,麾而去,有时竟一年一调,甚至半年三迁。
他做过多任京官,主持一方的地方大员也当过不少次,到头来仍是“大仇不复,大耻不雪,平生志愿百无一酬”(谢枋得《叠山先生文集》卷七《祭辛稼轩先生墓志》)。
高考作文素材:辛弃疾
高考作文素材:辛弃疾诗人简介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
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
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
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
一生力主抗金。
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
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
由于辛弃疾的抗金主张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江西带湖。
长相史书上说,辛弃疾“肤硕体胖,目光有稜,红颊青眼,壮健如虎”,即说他身体魁梧,强壮如虎,眼露青光,这模样一般人看着确实有点发怵。
尤其是其眼神之悍厉,连朋友碰见了都不敢对视,心里老打鼓,与他交情甚深的陈亮说辛大人“眼光有稜,足以照映一世之豪;背胛有负,足以荷载四国之重”(《辛稼轩画像赞》);流浪诗人刘过也声称“精神此老健于虎,红颊白须双眼青。
未可瓢泉便归去,要将九鼎重朝廷”(《呈辛稼轩》)。
早年经历辛弃疾出生前十三年,“靖康之难”已然发生,中原为金人占领。
辛弃疾年少丧父,他是由祖父辛赞抚养成人的。
辛赞是金朝的一个地方官,而且官还做得不小—知开封府,大约相当于我们今天一个大城市的市长。
但辛赞做官是“被污虏官”,即被金人俘虏后强迫出来做官。
他虽然做了金朝的官,但实际上是身在曹营心在汉。
辛弃疾在《美芹十论》中他形容祖父“每退食,辄引臣辈(辛弃疾等人)登高望远,指画江山,思投衅而起,以紓君父不共戴天之愤”。
前人说杜甫每饭不忘君国,辛弃疾则说他的祖父登高必思南宋政府,时时刻刻惦记着揭竿而起,希望有机会能够拿起武器和金人决一死战。
因为辛弃疾的先辈和金人有不共戴天之仇,并常常带着辛弃疾“登高望远,指画山河”,同时,辛弃疾也不断亲眼目睹汉人在金人统治下所受的屈辱与痛苦。
这一切使他在青少年时代就立下了恢复中原、报国雪耻的志向。
浅析辛弃疾词的豪放与细腻
摘要: 辛弃疾是宋词中豪放派词风的代表人物,但他的词又绝不仅仅只有豪放一种风格,婉约而清丽,质朴而诙谐,这样的作品亦占据他词作的相当部分。
关键词: 辛弃疾豪放细腻在中国文学史上,习惯于将两宋词人分为婉约派和豪放派两个派系。
辛弃疾便是豪放派的杰出代表,他与苏轼齐名,史称“苏辛”。
辛弃疾是个抗金英雄,在词坛上也是个豪杰。
他才气纵横,笔力超拔,不甘平庸,对词体进行了大胆的改造,创立了风格独特的“稼轩体”,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辛弃疾所处的南宋社会,统治集团中人大都“文恬武嬉”,沉迷于醉梦腐朽的生活之中,而一般漂浮在社会上层的文人学士,又都寄情于声色,吟风弄月。
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中稼轩词渐至成熟并传播与社会,确是“大声鞺鞳”,犹如一轮冲破雾幔的红日,照亮了昏浊的大地。
《四库提要》称:“弃疾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概,于倚声家为变调,而异军特起,能于剪翠裁红之外,屹然别立一宗。
”稼轩词远远地跳出为歌舞酒宴淫歌宴曲的窠臼之外,为词这样的文学体裁开拓了更广阔的社会天地,使词的内容与形式,思想性与艺术性高度统一。
稼轩词主要的艺术特色是雄浑豪放。
其豪放风格首先表现表现在词的“起势”和“收势”方面。
如《水龙吟·过南剑双溪楼》,其“势”简直可以气吞斗牛、惊诧宇宙,“斗牛光焰”、“燃犀下看”,以“剑势”统帅全篇。
《青玉案·元夕》:“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颇有一泻千里之势。
有些词用问句起势,颇有胸怀万卷,势若千钧问鼎之感,如《水龙吟》:“渡江天马南来,几人真是经纶手?”《菩萨蛮》:“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这一问,气势磅礴,一切皆动,了然感悟宇宙人生。
王国维所说的“幼安佳处,在有性情,有境界”;陈廷焯所说的“辛稼轩气魄极雄大,意境却极沉郁”,当指此类。
稼轩词的“收势”大都波澜陡转,戛然而止,很是为读者宕开一个无限思索的空间。
他不刻意追求珠圆玉润,圆满的结尾。
面对残破的现实,不回避,不退缩。
辛弃疾著名诗词80首 领略稼轩词的魅力
一、辛弃疾是我国宋代著名文学家之一,他的诗词作品流传至今,被广泛传颂。
他的诗词以豪放慷慨、意境深远而著称,特别是他的稼轩词,更是成为了后人传颂的经典之作。
接下来,我们将通过对辛弃疾著名的80首诗词进行解读,来领略稼轩词的魅力。
二、辛弃疾的稼轩词题材丰富,涵盖了爱情、人生、国家、社会等多个方面,表现出了诗人的宏大情怀和深刻思考。
他的词作以其情感的真挚、意境的深远、艺术表现的高超而被后人誉为“辛体词”。
三、我们来看他的爱情词。
辛弃疾以其才情横溢的诗才塑造了许多形象鲜明的女子形象。
在《青玉案·元夕》中,他运用草莽豪侠的痴情,表达了对女子的深深眷恋和期盼;而《青玉案·元夕》则展现了辛弃疾对离别和爱情的挽歌。
这些词作在形式上运用了对偶和对仗的修辞手法,情感上则透露出对爱情的敬重和眷恋之情。
四、辛弃疾的词作也反映了对社会和国家的关注。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以北固亭为背景,通过对历史和社会的反思表达了辛弃疾对国家的挚爱和对现实的失望。
他用哀婉的词调和深沉的意境,将对国家前途的担忧和对民生疾苦的关怀融为一体,展现了他伟大的爱国情怀。
五、辛弃疾的稼轩词不仅在情感上丰富多彩,而且在艺术表现上也非常出色。
他能够巧妙地运用修辞手法,使词作更加生动古朴。
比如在《青玉案·元夕》中,他用“一院春风和日暖”来描绘初春时节的温暖,词藻简练而生动。
这种巧妙的表现手法,使他的词作更具魅力和感染力。
六、辛弃疾的稼轩词作通过对爱情、国家、社会等方面的描绘,展现了诗人高洁的品格和丰富的情感。
他以其深沉、慷慨的性情,以及对人生、国家的思考和关怀,成为了我国文学史上不可忽视的一笔。
通过阅读辛弃疾的80首稼轩词,我们不仅可以感受到他的诗词魅力,也能领略到古代文学的辉煌和多彩。
七、辛弃疾的词作不仅在情感和艺术表现上具有魅力,他所表现出的性情和性格特征也是他词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的词中常常流露出豪放不羁,豪侠壮志的风采,也体现了他在风云变幻的时代中所表现出来的坚韧和刚毅。
雄深雅健,如对文章太史公——从《贺新郎》词调看稼轩词之“雅”
气超迈 ,喜谈兵,议论风生 ,下笔数千言立
胡适评说稼轩词 “ 才气纵横, 见解超脱, 就 。……志存经济……”辛弃疾与陈亮是志 情感浓挚。 《 ”(词选》 思想深刻,词之 “ 同道合 的好友。他们始终主张抗金,恢复中 ) 深” 自然而 然 。 原,并为此进行了不懈的努力。淳熙十五年 ( 18 18 )冬 ,陈亮 自浙江 东 阳来 江 西上饶 访
第 3 卷 第 3期 2 21 0 0年 9月
集
宁
师 专
学
报
Vo _2 No 3 l . . 3 S p2 1 e .0 0
J u n l o Jn n T a h r Co lg o r a f i i g e c es l e e
雄深雅健 ,如对 文章太史公
— —
为“ 雄深雅健, 如对文章太史公” 。品读辛弃 之高雅, 方能读懂其词。 稼轩 “ 气度之宽宏 , 诗》之 疾,以文为词,无事不入 ,亦可见 “ 雄深雅 情致之高雅 ”于词作每有体现 ,承 《 健 ”之 风 。依照 夏承 焘 、吴 熊和 两位 先 生关 雅 正 ,有 “ 世 ”之音 。见 “ ” 见 “ ” 治 雅 高 , 于“ 词调与文情 ” 关系的论断, 贺新郎》词 “ 《 高雅 ”既是 人格 ,也是 词格 。 调 当为豪放激越一类 。辛弃疾历来被认为是 ( )英 雄情怀 一 词家 豪放一派 ,他 的 2 3首 《 贺新 郎》词 调最 辛 弃疾 平 生 以英雄 自许 , 以英雄 许 人 。 也 能体现 其词 作 的基 本风 格 。 文试 以稼轩 《 本 贺 《 贺新郎》 词调与陈 同父 、 杜叔高、 徐斯远、 新郎》词调为例 ,探究辛词 “ 雅”的特点。 韩 仲 止 、嘉茂 、吴 明可 的酬 唱赠 答送 别 ,抒 《 顾随诗词讲记》 有言: 《 “ 史记》 杜诗、 写 恢 复 中原 、建功 立 业 的器 度胸 襟 ,雅量 高 、 辛词,皆喷薄而 出” 喷薄”可见其力量, 致尽在其中。 ,“ 是为 “ 、是为 “ 。辛词之雅于雄健中 雄” 健” 《 宋史 ・ 陈亮传》记: 陈亮……为人才 “
稼轩词的艺术成就
辛弃疾的稼轩词具有极高的艺术成就,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词风沉雄:辛弃疾的词以雄放、豪迈、沉雄见称,他通过抒写自己独特的经历和感受,展现出一种恢弘的气度和深邃的思想。
他的作品常常充满了浓烈的情感和生动的意象,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语言精练:辛弃疾的词语言简练明快,表达力强,他的作品常常以简洁的语言表达出丰富的思想内涵和深沉的情感。
他的词不仅具有高度的文学价值,也有着深远的思想意义。
题材广泛:辛弃疾的词题材广泛,涉及政治、军事、社会、人生、爱情等多个领域,他的作品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矛盾和斗争,也反映了人民的心声和民族的利益。
他的作品不仅具有历史的价值,也具有现实的意义。
意象生动:辛弃疾的词善于运用生动的意象和比喻,通过形象的语言表现抽象的情感和思想。
他的作品中的意象常常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独特的风格,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风格多样:辛弃疾的词风格多样,既有豪放派的粗犷奔放,又有婉约派的细腻柔情。
他的作品既有深沉的人生哲理,又有轻松幽默的调侃,他的创作风格丰富多样,令人叹为观止。
总之,辛弃疾的稼轩词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他的艺术成就不仅在于其作品的文学价值,更在于其思想意义和历史价值。
“词中之龙”辛弃疾《稼轩长短句》一生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许
“词中之龙”辛弃疾《稼轩长短句》一生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许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中年后别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人。
南宋官员、将领、文学家,豪放派词人,有“词中之龙”之称。
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出生时山东已为金人所占,早年与党怀英齐名北方,号称“辛党”。
青年时参与耿京起义,擒杀叛徒张安国,回归南宋,献《美芹十论》《九议》等,条陈战守之策。
先后在江西、湖南、福建等地为守臣,平定荆南茶商赖文政起事,又力排众议,创制飞虎军,以稳定湖湘地区。
由于他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故而屡遭劾奏,数次起落,最终退隐山居。
开禧北伐前后,宰臣韩侂胄接连起用辛弃疾知绍兴、镇江二府,并征他入朝任枢密都承旨等官,均遭辞免。
开禧三年(1207年),辛弃疾抱憾病逝,享年六十八岁。
宋恭帝时获赠少师,谥号“忠敏”。
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许,却命运多舛,壮志难酬。
但他始终没有动摇恢复中原的信念,而是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
其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典故入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现存词六百多首,有《稼轩长短句》等传世。
一枝花千丈擎天手。
万卷悬河口。
黄金腰下印,大如斗。
更千骑弓刀,挥霍遮前后。
百计千方久。
似斗草儿童,赢个他家偏有。
算枉了、双眉长恁皱。
白发空回首。
那时闲说向,山中友。
看丘陇牛羊,更辨贤愚否。
且自栽花柳。
怕有人来,但只道、今朝中酒。
一剪梅记得同烧此夜香。
人在回廊。
月在回廊。
而今独自睚昏黄。
行也思量。
坐也思量。
锦字都来三两行。
千断人肠。
万断人肠。
雁儿何处是仙乡。
来也恓惶,去也恓惶。
一剪梅忆对中秋丹桂丛。
花在杯中。
月在杯中。
今宵楼上一尊同。
辛稼轩词序全文
《辛稼轩词序》是南宋词人刘辰翁为辛弃疾所作的一首序文,以下是其全文:
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岂与群儿雌声学语较工拙;然犹未至用经用史,牵雅颂入郑卫也。
…… 嗟乎,以稼轩为坡公少子,岂不痛快灵杰可爱哉,而愁髻龋齿作折腰步者阉然笑之。
沈义父《乐府指迷》近世作词者,不晓音律,乃故为豪放不羁之语,遂借东坡、稼轩诸贤自诿。
诸贤之词,固豪放矣,不豪放处,未尝不叶律也。
如东坡之《哨遍》、杨花《水龙吟》,稼轩之《摸鱼儿》之类,则知诸贤非不能也。
王若虚《滹南诗话》晁无咎云:“眉山公之词短于情,盖不更此境耳。
” 陈后山曰:“宋玉不识巫山神女而能赋之,岂待更而后知。
” 是直以公为不及于情也。
呜呼!风韵如东坡,而谓不及于情。
可乎?彼高人逸才,正当如是,其溢为小词,而间及于脂粉之间,所谓滑稽玩戏,聊复尔尔者也。
若乃纤艳淫靡,入人骨髓,如田中行、柳耆卿辈,岂公之雅趣也哉?今翰林赵公亦云,此与人意暗同。
这篇序文主要是对辛弃疾的词进行了评价和赞美。
其中指出辛弃疾的词具有豪放的特点,同时也能够很好地符合音律的要求。
此外,该序文还提到了其他词人的评价和看法,并对辛弃疾的小词和艳词进行了比较和评价。
辛弃疾最有激情的一首诗
辛弃疾最有激情的一首诗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著名诗人、文学家、将领。
他的诗文富有激情,雄浑豪放,直抒胸臆,表现出战乱时期青年一代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怀。
他最有激情的一首诗应该是《青玉案·元夕》。
《青玉案·元夕》是辛弃疾的代表作之一,诗中表现了辛弃疾年轻时爱国主义情怀和对自己国家的挚爱之情。
诗中经常出现“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等壮丽的景象描写,表现出作者眼中的天地间之壮观。
尤其在末句“欢声笑语又盈耳,渠桥相送处,还赋蝶几许”的感叹,无疑是表达了作者对故土、对民族的挚爱之情。
整首诗立意高远,形象生动,充满了激情,音韵和谐,构思巧妙,更别具一格的是作者在表达故土深情的同时深刻地表现出了他对时局的关注和对民族命运的忧虑。
在年轻时充满激情的辛弃疾,对自己的国家充满着爱和期待,也意识到自己身处时局的不易和国家命运的不测。
在以后的岁月中,他曾经历过战乱和兵祸,深刻体会了处于波涛汹涌的时代中的惶恐和无奈。
但即便如此,他依然坚定地表达爱国情怀,以诗为兵,以文为兵,为国家民族努力奋斗。
辛弃疾一生亦深受壮志凌云的文人士流主义影响,也在诗歌中表现出对美好历史传统的追求和对闽南文化的推崇。
此外,他还喜爱于清格文学,以奇峰秀丽、清新脱俗的场景为表现手法的抒情诗也是较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辛弃疾用诗歌表达了青年的豪情和爱国情怀,成为了传世的经典。
作品中的激情深刻感染了历代文人,激发了广大人民的爱国热情,普遍被认为是一篇关于国家民族情感的经典之作。
通过辛弃疾这首富有激情的《青玉案·元夕》,我们不仅可以看到辛弃疾的文学才华和壮志,也能够感受他对于家国情怀的真挚投入。
正是这种荡气回肠的情感表达,让辛弃疾的文学才华更加具有感召力和影响力。
辛弃疾语言艺术简述呈现
辛弃疾语言艺术简述呈现辛弃疾(1140年-1207年),字幼安,号稼轩,北宋末年著名的文学家、文化名人,被誉为文学史上的一颗明星。
他是中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词人之一,以其优美华丽的词章和犀利深沉的笔触闻名于世。
在他的作品中,语言艺术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使他的作品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表现力。
本文将简述辛弃疾的语言艺术呈现,探讨他在词章中的表达方式以及他对词汇、语法和修辞的运用。
辛弃疾的语言艺术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首先,辛弃疾的语言优美华丽。
他善于用雄浑豪迈的词句来表达他内心深处的情感。
在他的词作中,经常出现诸如山水、鸟兽、花草等自然景物的描绘,这些描绘使得词章更具有生动感和艺术美感。
例如在他的名篇《青玉案·元夕》中,他运用了“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这样绘声绘色的文字表达了他对元宵佳节的美好向往之情。
其次,辛弃疾的语言犀利深沉。
他善于使用含蓄而意味深长的词句,将自己内心对时局的看法巧妙地融入到作品中。
他的词作常常揭示了他对战乱和社会混乱的不满和悲愤之情。
例如他的名篇《浪淘沙·北国风光》中就写道:“三军过后尽开颜,北地草原南云端。
此时无声胜有声,慢踏慢嘶无力翻。
”通过这种浓缩的文字表达,辛弃疾巧妙地将他对国家兴亡和战乱的思考传递给读者。
此外,辛弃疾善于运用修辞手法,使得他的作品更具备表现力。
他经常使用比喻、夸张、直接的抒情手法等,这些修辞手法使得他的作品更加生动有趣。
比如在他的名篇《夏景·铁马冰河入骨寒》中,他使用了夸张手法来描绘炎热的天气:“乌云莫遮城北树,几处欢声笑语。
凭谁问向来人事,只有樵夫独不知。
”通过这种夸张的手法,辛弃疾成功地表达了他对酷热夏季的难耐之感。
综上所述,辛弃疾的语言艺术以其优美华丽、犀利深沉和多样的修辞手法而著称。
他通过独特的语言表达,将自己内心的情感和对社会现实的思考传递给读者。
他的作品不仅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同时也给后世的文学创作以启示。
满腔忠愤泻于词--辛弃疾墓
满腔忠愤泻于词--辛弃疾墓徐釚的《词苑丛谈》援引黄梨庄的一段话谈到辛弃疾:“辛稼轩当弱宋末造,负管、乐之才,不能尽展其用,一腔忠愤,无处发泄。
观其与陈同父抵掌谈论,是何等人物!故其悲歌慷慨,抑郁无聊之气,一寄之于其词。
”短短数语,道出了南宋伟大爱国主义词人辛弃疾的生命主旋律,这也是他的墓茔能在穷乡僻壤留存到今天的民众基础。
辛弃疾,原字坦夫,后字幼安,号稼轩居土,宋济南历城(今属山东济南)人。
22岁时目睹国家分裂,人民涂炭,奋起率众抗金,次年渡淮南归。
26岁上奏《美芹十论》,分析宋金形势,为主抗金。
先后任南宋建康府通判及湖北、湖南安抚使等职。
淳熙八年(1181),由于南宋投降派的排斥遭弹劾,退居上饶达10年之久。
绍熙二年(1191),起提点福建刑狱。
后召赴行在,强调备战,又遭谏官诬劾,退居铅山。
嘉泰三年(1203)至开禧二年(1206)复出,后遭谏官所诬落职,返回铅山家中。
以后数次召令回朝,均因辛弃疾看清了朝中权贵乃醉生梦死之辈,坚辞不就。
开禧三年(1207)初,委以枢密都承旨的要职,辛弃疾抱病上章陈乞致仕。
同年9月,忧愤而死。
据《济南府志·稼轩传》载,临终前“大呼杀贼数声”而去。
辛弃疾在报国无路,壮志难申的悲愤情绪影响下,创造性地运用词的形式,自如地抒写怀抱,议论时事,记叙生活和描绘景物。
如辛弃疾以66岁高龄在镇江知府任上所作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就是《稼轩词》中最优秀的爱国篇章之一: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貍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辛弃疾通过怀古,念念不忘中原沦陷区的土地与人民,流露出老当益壮的强烈的抗金意志。
他的词在宋词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辛弃疾墓位于江西省铅山县陈家寨乡西南鼓楼门(又名虎头门)阳源山颜家垄,距县城约25公里。
《辛弃疾诗词集》原文及译文
《辛弃疾诗词集》原文及译文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
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
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
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
一生力主抗金。
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
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
由于辛弃疾的抗金主张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江西带湖。
青玉案·元夕东风夜放花千树。
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diāo)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hú)光转,一夜鱼龙舞。
像东风吹散千树繁花一样,又吹得烟火纷纷,乱落如雨。
豪华的马车满路芳香。
悠扬的凤箫声四处回荡,玉壶般的明月渐渐西斜,一夜鱼龙灯飞舞笑语喧哗。
青玉案:词牌名。
“案”读wan,第三声,与“碗”同音。
元夕:夏历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元宵节,此夜称元夕或元夜。
“东风”句:形容元宵夜花灯繁多。
花千树,花灯之多如千树开花。
星如雨:指焰火纷纷,乱落如雨。
星,指焰火。
形容满天的烟花。
宝马雕车:豪华的马车。
“凤箫”句:指笙、箫等乐器演奏。
凤箫,箫的美称。
玉壶:比喻明月。
亦可解释为指灯。
鱼龙舞:指舞动鱼形、龙形的彩灯,如鱼龙闹海一样。
蛾儿雪柳黄金缕。
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mò)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美人头上都戴着亮丽的饰物,笑语盈盈地随人群走过,身上香气飘洒。
我在人群中寻找她千百回,猛然一回头,不经意间却在灯火零落之处发现了她。
“蛾儿”句:写元夕的妇女装饰。
蛾儿、雪柳、黄金缕,皆古代妇女元宵节时头上佩戴的各种装饰品。
这里指盛装的妇女。
盈盈:声音轻盈悦耳,亦指仪态娇美的样子。
暗香:本指花香,此指女性们身上散发出来的香气。
他:泛指第三人称,古时就包括“她”。
辛弃疾的婉约词以及豪放词
辛弃疾的婉约词以及豪放词辛弃疾的婉约词以及豪放词辛弃疾是南宋时期著名的作家,他开拓了词的思想意境,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是深受人们爱戴的诗人和政治家。
下面是小编分享的辛弃疾的婉约词以及豪放词,欢迎阅读!辛弃疾的婉约词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是我国南宋时期著名的豪放派词人。
辛弃疾被称为词中之人,他和苏轼是宋朝词坛中豪放派的主要代表人物。
辛弃疾豪放派的词是比较有气魄,笔势纵横,境界十分宽阔。
他豪放派只是辛弃疾词中的一部分,并不能代表他的全部,辛弃疾的婉约词也是他的成就之一。
辛弃疾的婉约词相似与李清照的,如辛弃疾的.婉约派中一首有名的词《唐河传》。
这首词是受辛稼轩的《唐河传》感染,辛弃疾用自己的情感来创作了这首属于他的《唐河传》。
这首词借助于梦中的西子,醒来后感觉看到了梦中的人,下联又由花而想到了眼前的人,最后又用“柳绵,被风吹上天”来比喻梦中的梦境,也是回应了开头的梦。
从这首词中完全看不就豪放派所在,所以这是辛弃疾的婉约词。
《唐河传》可以说是辛弃疾刻意所为,那么下面一首词就是他在与人交谈中,不经意中所表达出来的真情实感。
辛弃疾的婉约词中另一首词《好事近》。
这首词是他夫人病了,在好友的推荐下来了一位年轻医生,当时在旁边伺候的是一位年轻美丽的仆人,于是就对医生说,如果他能治好夫人的并,就把这位仆人酬谢给他。
于是这位医生就真的治好了他的夫人,辛弃疾就将仆人真的酬谢给医生,在他们要走的时候,辛弃疾便作了这首词送给他们。
虽然辛弃疾履行了承诺,但内心还是有无可奈何。
辛弃疾的豪放词辛弃疾,是南宋时期重要的将领和伟大的诗人。
辛弃疾的主要文学成就有开拓了词的新的思想意境,他是豪放词的代表人物,也是南宋时期豪放词的第一人。
辛弃疾豪放词尤为著名,他的主要词有《破阵子》、《西江月》、《浣溪沙》等。
《浣溪沙·偕叔高子似宿山寺戏作》是辛弃疾豪放词中较有成就的一首,这首诗创作于1200年,当时的作者已经辞去官位,闲居在铅山。
念奴娇·登建康赏心亭呈史致道留守原文及赏析
念奴娇·登建康赏心亭呈史致道留守原文及赏析念奴娇·登建康赏心亭呈史致道留守原文及赏析原文:我来吊古,上危楼、赢得闲愁千斛。
虎踞龙蟠何处是,只有兴亡满目。
柳外斜阳,水边归鸟,陇上吹乔木。
片帆西去,一声谁喷霜竹。
却忆安石风流,东山岁晚,泪落哀筝曲。
儿辈功名都付与,长日惟消棋局。
宝镜难寻,碧云将暮,谁劝杯中绿。
江头风怒,朝来波浪翻屋。
赏析:公元1168年(宋孝宗乾道四年),辛弃疾任健康(今江苏南京)通判,当时他南归已经七个年头,而他期望的抗金复国事业,却毫无进展,而且还遭到朝中议和派的排挤打击。
词人在一次登健康赏心亭时,触景生情,感慨万千,便写下此作,呈送健康行宫留守史致道,以表达对国家前途的忧虑,对议和派排斥爱国志士的激愤。
全词采用吊古伤今的手法,来表现主题思想,写景时,寓情于景,感情极其浓郁;抒情时,吊古伤今,笔调极为深沉悲凉。
这首词分以下几个方面下笔:健康的地理形势、眼前的败落景象,并用东晋名相谢安的遭遇自喻,表达词人缺乏知音同志之士的苦闷,最后用长江风浪险恶,暗指南宋的危局。
开头三句,开门见山,直接点明主题,抒发内心感情基调。
然后再围绕主题,一层一曲地舒展开来。
“上危楼,赢得闲愁千斛”,是说词人登上高楼,触景生情,引起无限感慨。
“闲愁千斛”,是形容愁苦极多。
“闲愁”,是作者故作轻松之笔,其实是他关心国事但身不在要位始终不能伸抗金之志的深深忧愁。
四、五两句,采用自问自答的方式,把“吊古伤今”落到实处。
“虎踞龙蟠何处是”?问话中透出今不比昔的悲凉。
据《金陵图经》记载:“石头城在健康府上元县西五里。
诸葛亮谓吴大帝曰:‘秣陵地形,钟山龙蟠,石城虎踞,真帝王之都也。
’”正因为如此,健康曾经成为六朝的国都。
但在辛弃疾看来,此时却徒留空名,和一片败亡的气息。
这里暗中,谴责南宋朝廷不利用健康的有利地形抗击金兵、收复中原饱含感情的问答异常生动地勾画出词人大声疾呼、痛苦欲绝、气愤填膺的形象。
“兴亡满目”,“兴亡”是偏义词,侧重于“亡”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辛弃疾是个英雄,一生“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他的词是英雄的词,“万壑千岩归健笔,扫尽平山风月”。
他生在一个需要英雄呼唤英雄的时代,他应时而出了;但那个时代的政治却是害怕英雄压抑英雄的政治,所以他这个“气吞万里如虎”的英雄就被锁在了政治的“牢笼”里,就像动物园里的老虎,需要时拿出来摆摆样子,不需要时就把他闲在一个地方任由他胡吃闷睡。
你不是有劲没处使吗?那你就去镇压农民暴动,就是不让你去打真正的敌人。
时代把他呼唤出来,政治又把他消磨殆尽。
那个时代政治没有成就他这个英雄,所以他是个不遇的英雄;可是那个时代政治却成就了他这位词人,成就了他那英雄的词,不过那是“不遇的英雄”的词。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山东济南人。
他出生在沦陷区,他出生时宋王朝已南渡十多年了。
幼年时他的祖父辛赞对他的影响很大,常常带着他和一些孩子们“登高望远,指画山河,思投衅而起。
”(《关芹十论》中语)他后来就真的“投衅而起”了,拉起了两千多人的队伍,要保家复国,他以英雄的姿态步入了他的人生路程,登上了时代的政治舞台。
当时济南有个叫耿京的农民,有一支更大的队伍,辛弃疾就把自己的人马并人了耿京的“义勇军”,声动遐迩,威震敌胆。
这个时候金国出了件大事,就是金主完颜亮因急于向南宋进兵而被他的部下杀掉了。
金人一方面派人到南宋议和,一方面引军北归。
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辛弃疾建议耿京与南宋政府联系,以便协同作战,给金国以致命的打击。
建议获允后,他和一个叫贾瑞的被派往南宋朝廷商洽。
可是他没有料到的是,他们南下之后,义军内出了叛徒,一个叫张安国的被金人收买,把耿京杀了。
张因而做了金国的官。
辛稼轩北返走到海州才知道发生了事变,要是别人也真是无可奈何了,辛稼轩可不怕这一套,他可能上来山东人那种倔脾气了,临时组织了五十来个人,就直杀到金营里去了,在五万人中,活捉了叛徒张安国,当场又号召了上万的士兵起而反正,带领着他们急驰南下,到了南宋朝廷,把张安国杀了。
你看这是何等的精神何等的勇气!他的这种英雄行为,受到了社会各阶层的景仰与称赞。
可是到了南宋又怎么样呢?南宋朝廷对抗金的英雄,连”好龙”的“叶公”都不如,他根本就不“好”,更何况见到真的了。
辛弃疾带着上刀的人马来到自己的大宋朝廷,他满以为这回可有了政治的依靠让他痛快地去杀敌报国了,可是没想到,一来就被解除了武装,像一个流民一样被散置在淮南州县之中了。
前面我们提到过的符离一败,把初即位时还嚷了几番”恢复”的宋孝宗吓坏了,主战派的张浚被排挤出朝,主和派又占了上风。
辛稼轩来到南方没几年,朝廷一片主和声,可他不顾自己官卑位微,上《美芹十论》独抒自己的政见战策,主张不要因符离一败而放弃恢复大计。
后来他又写了九篇论文,名日《九议》,献给宰相虞允文,更进一步地陈述打击敌人,恢复国土的主张。
今天我们读他这两组论文,不止感动于他的爱国热情和必胜信念,更看出他真是一个有智慧有韬略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可是皇上也好,宰相也好,并没有对他的话加以重视,他的政见战策成了一纸空文。
后来他在一首《鹧鸪天》里不无愤慨地写到:“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辛弃疾在南宋四十余年,几乎一半的时间是被免官闲置在家里过的。
人有几个二十年?从他六七岁懂事到他六十七岁去世,他也只有三个二十年,可是三分之一时光他被压抑着不能做事,这真是他人生的不幸。
而他这个有着雄才大略的英雄被国家前后闲置了二十年,这难道不是国家的耻辱吗?辛弃疾在南宋的四十余年中,先后做过一些地方官,他真是一个无私而磊落的人,不管朝廷对他怎么样,一旦起用他,不论官职大小,不管在任久暂,他都非常真诚地为国家尽职尽忠,所到之处,他就总会有一番兴建。
比如在1172年,他被派到滁州做知州,那时他刚过而立之年。
滁州当时是一个非常糟糕的地方,天灾兵燹把那个原本就贫僻的地方弄得更是民不聊生。
辛弃疾去了,制定了一些好的政策,实施了一些好的措施,只半年多的时间,就“人情愉愉,上下绥泰”,“荒陋之气,一洗而空”了。
(见周孚《蠹斋铅刀编》卷23之《滁州奠枕楼记》)从1 175到1181这几年,他又在江西、湖南做过提点刑狱、转运副使、安抚使等职。
这期间他奉命平定过农民暴动。
但他不只是平乱,他也在思考为什么农民会造反。
他作了调查研究,给皇帝上了一封《论盗贼札子》,谈到民为国之本,他们的造反,是贪浊之吏逼迫的结果,他劝皇上要“讲求弥盗之术,无恃其有平盗之兵也。
”他这当然是为统治阶级设想,但总比那些只知“平盗”而不思“养民”的官要清明得多了。
他在做地方官时,做了不少的养民救灾的事,在湖南他还组织了一支两千多人的“飞虎军”,备战以求恢复。
他做事非常大胆、果断,雷厉风行,不容置疑。
因此他也得罪了不少人,所以有人弹劾他“杀人如草芥,用钱如泥沙”,于是他就被免了官,在江西上饶附近的带湖闲置了十年。
十年后,他到福建做安抚使,他这个人真是个不做官则已,一做官就一定要做事的人,在官场上,有一道很有意思的“风景线”,那就是你若不做实事,你可能稳步上升;一做实事,你就有可能被人家罗列点罪名给告下来。
辛弃疾这回又被人以“残酷贪饕”的罪名给告下来了,这一下来又是将近十年。
带湖的房子被烧毁了,他又在铅山找了个地方安家,自己取了个名叫“瓢泉”。
等他再复出时,已是年逾花甲了。
那时候国家之重臣韩伲胄要北伐,辛弃疾被委任到前线的镇江做知府。
他一方面积极备战,详细调查敌情;一方面也强调不能草草从事,要知己知彼,做好充分的准备。
他是真要打仗,他也真是懂得战争,在战略上他是藐视敌人的,他断言金国必乱必亡;但是在战术上他又是重视敌人的,所以他就十分谨慎十分细致地做着战前的准备。
韩惋胄根本不懂得战争,他打仗的动机也不纯,他是要利用人民的复仇心打这一仗,为自己加一些政治上的声望。
所以他根本听不进辛弃疾的话,辛弃疾在镇江任上还不满十五个月,就被韩氏一伙以“好色贪财”给弹劾下来了。
辛弃疾又回到了他的“瓢泉”,韩伲胄就去北伐了。
可是这场战争以南宋的残败告了终。
辛弃疾老了,没有打回老家去的机会了。
国家的大仇未报,大耻为雪,他平生的志愿百无一酬,一代英雄就老死在了他乡。
《宋史·辛弃疾传》记载了这样一件事,南宋末度宗咸淳年间,“史馆校勘谢枋得过弃疾墓旁僧舍,有疾声大呼于堂上,若鸣其不平,自昏暮至三鼓不绝声。
枋得秉烛作文,旦且祭之,文成而声始息。
”这虽类小说家言,可是我们谁都会想到,辛弃疾他死得的确是不甘心啊! 我们用这么大的篇幅讲述辛弃疾的事迹,就是为了更好地读他的词,叶嘉莹先生说,辛稼轩的词里表现了他的志意、理念的本体的本质,他是“用他的生命去写他的诗篇的,用他的生活来实践他的诗篇的”。
(《唐宋词十七讲》)我们了解了他的生活的大概,我们就能够比较好地理解他的词。
他的一生是一个“不遇的英雄”的一生,他的词是一种“不遇的英雄”的词。
换一种说法,用叶嘉莹先生的话说:“辛弃疾本来的力量是向上冲的,是进的,是忠义奋发,而他的环境遭遇,……所遇到的是另外一种从上面压下来的力量,所以词的特色,常是这两种力量的激荡盘旋。
他的忠义奋发的力量和遭到的谗毁、罢废的反面压抑的力量,这两种力量的激荡盘旋,就是他词里的一份本质。
”(同上引)辛词当中确实存在着两种力量的激荡盘旋,这就是因为他一方面是英雄,一方面又“不遇”。
下面我们来看他的词,先说一首《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韫英雄泪?按邓广铭先生《稼轩词编年笺注》(第35~36页)说,这是淳熙元年(1174)的作品,邓先生说,此词“充满牢骚愤激之气,且有…树犹如此‟语,疑非首次官建康时作。
盖当南归之初,自身之前途功业如何,尚难测度;嗣后乃仍复沉滞下僚,满腹经纶,迄无所用,迨重至建康,登高眺远,胸中积郁乃不能不以一吐为快矣。
”此词上片写景,起句便写得浩荡,笼住全篇,境界极阔。
他登高临远看到的是什么?是故国的山,那山就像一个饰以玉簪,梳着螺髻的满面愁容的女子,前人固亦有用“玉簪”“螺髻”写山的,可“献愁供恨”,却唯有稼轩可道得。
“落日”三句境极悲凉。
“把吴钩看了”四句,写出“报国欲死无战场”的焦虑与愤懑,真是沈恨塞胸。
下片是抒情,连用了三个典故,这就见出稼轩的特色了,他写他的志意,写他的襟抱,写他的“不遇”的苦闷,不是直嚷成口号,不是歇斯底里地嚎哭,他讲究委婉曲折,含蓄蕴藉,他讲究形象意象的表现,典故在他那里也是一个形象的来源。
用典故,北宋词人特别是东坡已开其先,然东坡用典,如烹制佳肴着一点佐料,而稼轩视典故,直如菜耳。
刘辰翁有一段话说得极好:“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岂与群儿雌声学语较工拙?然犹未至用经用史,牵雅、颂人郑、卫也。
自辛稼轩前,用一语如此者必且掩口。
及稼轩横竖烂漫,乃知禅宗棒喝,头头皆是;又如悲茄万鼓,平生不平事并卮酒,但觉宾主酣畅,谈不暇顾。
词至此亦足矣。
”(《辛稼轩词序》)我们看这三个典故:“休说”二句,是用晋人张翰张季鹰的故事,张翰见秋风起,思家乡美味佳肴,就辞官归故里了。
用这个故事说什么心情呢?张季鹰是那类所谓勇于“退”的人,辛稼轩不是,他一生都不忘收复河山,他的良知使他只能“进”不能“退”。
这里用张季鹰故事而云“休说”,就是说他绝不思退。
“求田问舍”三句,是用刘备的故事,《三国志·陈登传》上说,许汜见陈登,陈登薄礼以待,许汜就诉怨于刘备,刘备对他说,似你这样只知“求田问舍”而不关心国家大事的人,陈登那样对你已经不错了。
辛稼轩是羡慕刘备那样的、英雄的,他自然也耻于只顾自己的“求田问舍”了。
“可惜”三句,用桓温故事,《世说新语·言语》载:“桓公北征,经金城,见前为琅琊时种柳,皆已十围,慨然曰:…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攀枝执条,泫然流泪。
'‟稼轩用此,发无限之悲慨。
南归以来,他基本上是被体面地弃置不用,时光就这么白白地浪费掉了,他不能不“泫然流泪”。
可这泪又有谁能理解呢?“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韫英雄泪?”此一句发问亦合着上片的”无人会,登临意”。
世界好像把这位英雄给忘了,读此词真如闻垓下之歌也!这是他南归之初的词,我们再看三十余年后他在镇江作的那首著名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这是他晚年之作了,虽曰“怀古”,实是伤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