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五首精品公开课教案(大赛一等奖作品)

合集下载

21《古代诗歌五首》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21《古代诗歌五首》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21《古代诗歌五首》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古代诗歌五首第2课时《游山西村》《己亥杂诗(其五)》【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理解诗歌中所蕴含的哲理。

3.背诵默写古诗词,并学以致用。

【教学重难点】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默写诗歌;借助注释,初步理解古诗大意,学会赏析诗歌,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难点:学会赏析诗歌,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朗诵法探究法【教学过程】新课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三首古诗,现在请同学们背诵(指名三名学生分别背诵古诗),下面,我们继续学习后两首。

教学新课游山西村一、基础知识1.解诗题,知作者。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

他出生于北宋末年,一生处于国家动乱、人民苦难的关头。

他能文能武,主张抗金,收复失地,写下许多忧国忧民的诗篇,是一位受人敬仰的爱国诗人。

写作背景陆游是南宋著名的爱国诗人。

他的诗抒发了抗金爱国的情怀,一度得到孝宗的赏识,所以入朝当了军器少监。

但朝中的投降派百般排挤他,不断上书皇帝,诬陷他终日赏花吟诗,不务正业,皇帝偏听偏信,结果陆游被弃。

陆游怀着满腔的愤怒,回到老家绍兴闲居。

一天,陆游前往山西村拜访友人,友人及左邻右舍听说陆游来访,都热情地接待他,家家户户摆酒设宴相迎。

那淳朴的民风使陆游十分感动,他诗兴大发,写下诗篇《游山西村》。

诗人虽貌似闲适,却始终忧怀国事。

诗人并未丧失信心,深信总有一天会否极泰来。

这种心境和所游之境恰相吻合,于是产生了传诵千古的“山重"“柳暗”一联。

二、诗歌学习活动一:朗读诗歌整体感知学生自由朗读,根据注释明晓诗歌内容。

播放音频,学生有感情朗读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大意。

活动二:再读诗歌,细品感悟1.《游山西村》首联渲染了一种什么气氛?渲染出农家丰收后的欢乐气氛和好客的习俗。

农民生活本来贫苦,但遇到丰年也要酿点酒,宰鸡杀猪,庆祝一番,同时也要邀朋友来共庆。

12唐诗五首公开课一等奖教案

12唐诗五首公开课一等奖教案

12唐诗五首公开课一等奖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材第十二章,主题为“唐诗五首”。

详细内容包括《登鹳雀楼》、《望庐山瀑布》、《赋得古原草送别》、《钱塘湖春行》、《静夜思》这五首脍炙人口的唐诗作品。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唐诗的背景知识,感受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2. 通过学习五首唐诗,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3. 培养学生对中国古典文化的热爱,激发他们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唐诗的韵律、意境、修辞手法。

教学重点:五首唐诗的作者、背景、主题及艺术特色。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古风音乐,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入课堂。

分享一个关于唐诗的趣味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介绍五首唐诗的作者、背景、主题,详细解读每首诗的意境、韵律和修辞手法。

3. 互动:邀请学生朗读唐诗,共同分析诗句中的优美词语和表达技巧。

4. 例题讲解:选取一首唐诗进行详细解析,引导学生学会如何鉴赏古诗词。

5. 随堂练习:让学生模仿诗句的修辞手法,创作一首属于自己的唐诗。

7. 作业布置:见第七部分。

六、板书设计1. 唐诗五首2. 作者、背景、主题3. 意境、韵律、修辞手法4. 例题解析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从五首唐诗中选择一首,进行翻译并写出自己的感悟。

答案示例:诗歌:《望庐山瀑布》翻译:远远望着庐山的瀑布,仿佛银河从九天垂落,壮观的景象让人惊叹不已。

感悟:诗人通过对瀑布的描绘,展现了大自然的神奇魅力,让我感受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2. 拓展作业:查找其他唐诗作品,与同学分享并交流鉴赏心得。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学习唐诗五首,让学生感受到了古典诗词的魅力,提高了他们的审美情趣。

课后,教师应关注学生对作业的完成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和鼓励。

在拓展延伸方面,可以组织一次“唐诗朗诵会”,让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体验古诗词的美。

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古代诗歌五首》教案5篇

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古代诗歌五首》教案5篇

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古代诗歌五首》教案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古代诗歌五首》教案精选5篇(一)教案:古代诗歌五首教学目标:1. 了解古代诗歌的发展历程和特点。

2. 学习五首古代诗歌的背景、作者以及主要内容。

3. 通过朗读、分析和讨论,理解古代诗歌的意境和审美价值。

教学重点:1. 理解古代诗歌的意境和审美价值。

2. 掌握五首古代诗歌的背景、作者以及主要内容。

教学准备:1. 教材《古代诗歌五首》2. 多媒体设备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1. 导入课堂气氛,介绍古代诗歌在中国文学史中的地位和价值。

2. 引导学生讨论古代诗歌的特点和形式。

正文(40分钟):1. 分组朗读: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让每个小组选取一首诗歌进行朗读。

2. 讨论分析:让学生根据所选诗歌,分享他们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指导学生从诗歌的意象、声调、节奏等方面进行分析。

3. 背景介绍:通过多媒体设备,向学生展示五首古代诗歌的背景、作者以及主要内容。

4. 整体理解:让学生阅读整篇诗歌,理解其中的意境和主旨,分析作者通过诗歌表达的思想情感。

5. 交流讨论:引导学生展开诗歌的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总结(5分钟):1. 总结本节课学到的知识和体会,强化学生对古代诗歌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2.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古代诗歌对我们有什么启示和意义?课后作业:1. 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代诗歌进行欣赏和分析。

2. 思考并书写对古代诗歌的认识和感悟。

板书设计:古代诗歌五首作者背景内容(根据具体五首诗歌进行板书)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古代诗歌五首》教案精选5篇(二)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胡适的生平及其写作风格。

2.理解短文中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

3.分析短文中的语言技巧和修辞手法。

4.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综合阅读能力。

教学重点:1.分析短文中的主题和情节。

2.学习理解短文中的隐含意义。

3.分析短文中的语言技巧和修辞手法。

教学难点:1.分析短文中的主题和情节。

《古代诗歌五首》教案一等奖

《古代诗歌五首》教案一等奖

《古代诗歌五首》教案一等奖《《古代诗歌五首》教案一等奖》这是优秀的教案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古代诗歌五首》教案一等奖一、教学目标①了解诗词有关知识。

②品味语言,体味诗词意境。

③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并熟练地背诵。

④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品味语言,体会意境,诵读并背诵。

三、课前准备唐宋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化的艺术瑰宝,多读多背必有好处。

课前让学生再搜集一些与之相关的诗词,以开阔视野,拓展思路,增加积累。

第一课时一、教学内容学习《观沧海》、《次北固山下》、《钱塘湖春行》。

二、教学设计观沧海曹操1、导入新课曹操,字孟德,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诗人当时正处在自己事业的最高峰。

他已削平了北方群雄,现在又打垮了乌桓和袁绍残部,消除了后患,统一了北方。

如果再以优势兵力去消灭南方割据势力,他就可以荡平宇内,一统天下了。

《观沧海》正是北征乌桓归途中经过碣石山时写的。

大战之前,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山,又当秋风萧瑟之际,他的心情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

他将自己宏伟的抱负、阔大的胸襟融会到诗歌里,借着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使这首诗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成为一篇流传至今的优秀作品。

2、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学生自由朗读,扫清文字障碍,教师正音。

学生带着问题,自主学习。

[问题组]①全诗以哪个字展开来写的?②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是写现实的?哪些诗句是想像的?③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学生四人小组交流学习,全班讨论明确:[明确]①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以下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②全诗写了三层意思。

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直陈其声,非常质朴,“观”字领全篇。

第二层(“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写海水和山岛。

海水荡漾,山岛耸立??动静相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

树木百草,秋风洪波??静动相配,显示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

《唐诗五首》教案5篇

《唐诗五首》教案5篇

《唐诗五首》优质教案(通用5篇一、教学内容本教案以唐诗为教学内容,选取《登鹳雀楼》、《静夜思》、《春晓》、《咏柳》、《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五首经典唐诗作为教学篇章。

具体内容包括:1. 《登鹳雀楼》:作者王之涣,了解诗句的意境和背景。

2. 《静夜思》:作者李白,掌握诗句的韵律美和表达的情感。

3. 《春晓》:作者孟浩然,分析诗句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4. 《咏柳》:作者贺知章,解读诗句的寓意和表现手法。

5.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作者韩愈,理解诗句的寓意和艺术特色。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五首唐诗的基本内容、韵律和意境。

2. 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提高审美情趣。

3. 培养学生运用修辞手法、分析诗歌意境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唐诗的韵律、意象和修辞手法的运用。

2. 教学重点:五首唐诗的基本内容、意境和艺术特色。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练习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展示、故事讲述等方式,引入唐诗主题。

a. 展示《登鹳雀楼》的图片,让学生描述画面,引发兴趣。

b. 讲述《静夜思》背后的故事,让学生了解诗人的情感。

2. 新课导入:详细解读五首唐诗的内容、韵律和意境。

a. 逐句解读诗句,分析韵律和意象。

b. 讲解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3. 例题讲解:针对五首唐诗,设计相关练习题,进行讲解。

a. 选取《春晓》中的名句,分析其修辞手法。

b. 对比《咏柳》和《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探讨诗句的寓意。

4. 随堂练习:让学生进行诗句默写、翻译和解读。

六、板书设计1. 《唐诗五首》2. 内容:五首唐诗的、作者、重点诗句及解读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默写五首唐诗。

b. 任选一首唐诗,分析其意境和修辞手法。

2. 答案:a. 默写答案略。

b. 《咏柳》:通过描绘嫩柳、绿丝等形象,表达了春天的美好与生机。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和调整教学方法。

古代诗歌五首.doc(公开课教案)

古代诗歌五首.doc(公开课教案)

古代诗歌五首吴春梅教学目标:一、知识能力:了解诗歌相关知识,学会吟诵古诗。

二、欣赏评价:品味语言,体味诗境,感受诗美。

三、人文情感: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意趣。

教学重点:诵背古诗,品味语言,体会意境。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学习《钱塘湖春行》、《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一)教学新诗一、导入新课二、感知内容1、反复吟诵,指导朗读。

2、思考探究:①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色?你从哪些词语中可以看出来?②哪句诗说明诗人已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明确:①这首诗写的是早春。

从水面初平、早莺、新燕、春泥、浅草等可以看出写的是初春的景象。

②“最爱湖东行不足”一句说明诗人流连往返,已完全陶醉在这美好的湖光山色中了。

三、研读与赏析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几处”为什么不是“处处”,“谁家”为什么不是“家家”?讨论明确:诗人对周围事物的选择是典型的。

莺是歌手,燕是春的信使。

只因是初春,故不是处处,不是家家。

从这莺和燕的动态中,把春的活力,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出来,使人可以想像出,过不多久,姹紫嫣红开遍,草长莺飞的景色就会到来。

朗读背诵,体味意境。

(二)导学新诗一、了解作者及元曲知识。

二、提示学生依法自由朗读;学生试读;齐读,体会诗境。

三、研读与赏析思考探究:①前三句诗写了哪些景物?②这些景物能否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能否表达出某种感情?③最后二句诗的作用是什么?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明确:前三句诗写了九种景物,语言精练,“惜墨如金”。

九种事物名称之前分别冠以表现各自特征的修饰语,使本来互不相干的事物都有了统一的感情色调,它们跟主人的活动联系在一起(以景衬情),极力渲染悲凉的气氛,为下文抒情作铺垫。

后二句抒情点题,道出天涯游子之悲。

四、拓展延伸展开想象,据诗作画。

《古代诗歌五首》名师教案一等奖(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古代诗歌五首》名师教案一等奖(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难点
难点二:体会诗歌的艺术手法
古代诗歌在艺术手法上独具特色,如象征、比喻、对仗等,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并运用这些手法可能存在困难。教 师需要详细讲解这些艺术手法,并通过实践让学生学会运用。
难点
难点三: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诗歌鉴赏能力的培养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和实践,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这是一个挑战。教师需要通 过引导学生进行大量的阅读和讨论,逐渐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评价反馈
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提出改 进意见和建议。
布置作业
布置与诗歌相关的作业,要求学 生课后完成。
07
评价与反馈
学生自评
在此添加您的文本17字
总结词:自我认知
在此添加您的文本16字
详细描述:学生通过自我评价,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找 出自己的不足之处,以便更好地改进。
在此添加您的文本16字
总结词:主动学习
通过学习古代诗歌,教师可以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 美能力。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美,提高学生的 文学鉴赏水平。
04
教具和多媒体资源
黑板
黑板是传统的教学工具,用于展示教学要点和重要内容。在 本课中,教师可以利用黑板书写诗歌的背景、作者介绍、重 点字词解释等内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
使用建议:教师可以提前将诗歌的背景、作者介绍等内容书 写在黑板上,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在讲解过程中,教 师可以在黑板上书写重点字词的解释和诗歌的意境等内容, 帮助学生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式微》
总结词
表达对征人的厌倦和思归
详细描述
这首诗以天色渐晚为引子,通过“式微式微,胡不归?”的反复追问,反映了征人的厌战情绪和思乡之情。诗歌 语言简练,情感深沉,表达了对和平生活的渴望。

《唐诗五首》优秀公开课获奖教案优质公开课获奖教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唐诗五首》优秀公开课获奖教案优质公开课获奖教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唐诗五首》优秀公开课获奖教案优质公开课获奖教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一. 教材分析《唐诗五首》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的一篇优秀课文,包含了五首经典的唐诗,分别是《春望》、《月夜》、《登鹳雀楼》、《送元二使安西》和《乌衣巷》。

这些诗篇代表了唐代诗歌的高峰,既有写景描绘,也有咏史抒怀,体现了诗人们丰富的想象力和深邃的思想。

通过学习这些诗篇,学生可以领略到唐诗的魅力,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诗词基础,对于唐诗也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在鉴赏诗歌方面可能还存在一些困难,比如对诗歌意象的理解,对诗人情感的把握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人的情感。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五首唐诗,了解诗人的生活背景,品味诗歌的语言和意境。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唐诗的魅力,培养对古典文学的热爱,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诗歌的意象理解,诗人情感的把握。

2.突破方法: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人的情感。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对诗歌进行解读,引导学生理解诗歌内容。

2.朗读法:通过朗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3.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展示诗歌的文字、图片等资料。

2.音频:准备诗歌的朗读音频,让学生更好地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唐诗的背景,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学习。

2.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五首诗歌,让学生初步感知诗歌的内容。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教师对诗歌进行解读,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学生跟随教师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5.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歌中的画面。

《古代诗歌五首》第一课时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古代诗歌五首》第一课时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古代诗歌五首》第一课时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古代诗歌五首《登幽州台歌》《望岳》《登飞来峰》《游山西村》《己亥杂诗》学习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诗歌,了解诗人生平及诗歌的创作背景。

2.借助注释,初步理解古诗大意,理解诗歌内容,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会赏析诗歌,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

重点难点: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诗歌,学会赏析诗歌。

难点:理解诗歌内容,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习课时:2第一课时学习流程:一、开篇激趣,导入课题。

1.教师概述。

古代诗歌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宝库,是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高尚的道德情操,陶冶爱美情趣的重要素材。

现在,就让我们来学习《古代诗歌五首》,去从中挖掘美学价值吧。

2.板书课题:古代诗歌五首二、预习课文,基础积累。

(一)作者简介。

(教师运用多媒体显示。

)陈子昂(661—702),初唐著名诗人,文学家。

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四川省射洪县)人。

他是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后世称陈拾遗,与李白、孟浩然等十人合称仙宗十友,其诗风骨峥嵘,寓意深远,苍劲有力。

有《陈伯玉集》传世。

杜甫(712—770),杜少陵,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唐代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后人称他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

杜甫创作了《登高》《春望》《北征》以及“三吏”“三别"等名作,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人,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

在文学上,王安石具有突出成就。

其散文简洁峻切,短小精悍,论点鲜明,逻辑严密,有很强的说服力,充分发挥了古文的实际功用,名列“唐宋八大家”,有《临川集》等著作存世。

诗五首公开课一等奖教案设计

诗五首公开课一等奖教案设计

诗五首公开课一等奖教案设计诗五首教案第1篇教学目标1.朗读背诵一二首古诗。

2.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理解诗的意境。

教学重点:(l)弄清诗句字词的意思。

(2)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1)体会诗歌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2)理解诗歌的意境。

预习指导:1.查字典,读准字音。

荒秽荷锄鸡黍2.参考课后练习一,试朗诵前两首诗。

一、三分钟演讲二、导入新课,创设情境这是五首脸炙人口的古代诗歌。

学习古诗,要重视朗读。

古人说:“三分诗七分读”,又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

”这里的读,就是指朗诵。

熟读成诵,注意吸收、积累优美的词语和意境,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

三、学习《归田园居(其三)》1.作家作品简介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别字元亮,浔阳柴桑(现江西九江)人。

生于东晋末期,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

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

当时社会动乱不安,他有志不得展。

他做过小官,由于不满官场的丑恶,弃官回乡,这时他四十一岁,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

忧愤、饥寒、劳累、赢疾一起折磨着他,六十三岁去世。

后称靖节先生。

他所作的诗文,内容多描写农村生活,表现了优美的自然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乐于和农民来往和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但也包含了乐天知命、消极遁世的因素。

在形式上一反当时华而不实的文风,明朗清新,质朴自然,善于抓住客观事物最突出的特征,淡淡几笔传神地表现它的形象,简洁含蓄而富有韵味,对后代作家有较大影响。

2.朗读指导:朗读诗歌要讲究节奏,可以按音节划分,也可以按意义单位划分,请按意义单位划分这首诗的句子节奏,并有节奏的#39;朗读。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3.提问:“但使愿无违”的“愿”指什么?(要求学生结合老师的作者介绍回答)讨论并归纳:指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

4.请同学描绘诗的意境:要求用现代散文化的语言来描述本诗的内容:抽三个同学描述后教师进行评判。

古代诗歌五首公开课一等奖教案设计学情分析

古代诗歌五首公开课一等奖教案设计学情分析

古代诗歌五首公开课一等奖教案设计学情分析一、教学内容1.《离骚》:全文解析,重点讲解作者屈原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诗句的韵律、意境及修辞手法。

2.《登高》:全文解析,分析杜甫的忧国忧民情怀,诗句的意象、结构及表现手法。

3.《赋得古原草送别》:全文解析,品鉴白居易的离别之情,诗句的抒情手法、用典及意境。

4.《泊船瓜洲》:全文解析,探讨王安石的改革志向,诗句的构思、意象及修辞。

5.《己亥杂诗·其五》:全文解析,解读龚自珍的忧国忧民之情,诗句的抒情、议论及讽刺手法。

二、教学目标1. 理解五首古代诗歌的背景、主题和艺术特色,提高学生对古典诗歌的鉴赏能力。

2. 通过对比分析五首诗歌,培养学生对古代诗人情感表达的感悟,提高审美情趣。

3. 掌握古代诗歌的基本分析方法,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对古代诗歌的韵律、意境、修辞手法等进行分析。

教学重点:五首诗歌的主题、情感表达和艺术特色。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五首诗歌的图片和简介,引导学生进入古代诗歌的世界。

2. 课文解析:(1)对五首诗歌进行全文朗读,让学生初步感受诗歌的韵味。

(2)分别解析五首诗歌的背景、主题、情感表达和艺术特色。

(3)结合诗句,分析五首诗歌的韵律、意象、修辞手法等。

3. 例题讲解:(1)选择一首诗歌,分析其意象、结构及表现手法。

(2)对比分析两首诗歌的情感表达。

4. 随堂练习:(1)让学生尝试分析其他古代诗歌。

(2)对五首诗歌进行鉴赏,写一段评析文字。

六、板书设计1. 板书五首诗歌的、作者、背景及主题。

2. 在黑板上展示五首诗歌的典型意象、修辞手法等。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分析五首诗歌的意象、结构及表现手法。

(2)对比分析两首诗歌的情感表达。

2. 答案:(1)意象:五首诗歌的意象丰富,如《离骚》中的“江水”、“菊花”,《登高》中的“落日”、“长江”等。

《20.古代诗歌五首》(公开课一等奖教案 七下语文)

《20.古代诗歌五首》(公开课一等奖教案 七下语文)

20古代诗歌五首【导学目标】1.反复诵读并默写这五首诗。

2.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领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感受中国古代诗歌文化的独特魅力,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课时计划】2课时情景导入生成问题同学们,一个人的性情涵养和想象力的培植主要是凭借什么?是诗歌。

“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发。

”朗读诗歌,我们可以从心灵里感受诗人的所思、所感,朗读诗歌可以让我们的心灵插上翅膀,朗读诗歌可以使我们的心灵得到美的熏陶。

读熟一首诗,在休闲时间里吟诵一下,就像唱歌一样,心灵上能受益无穷。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陈子昂、杜甫、王安石、陆游、龚自珍这五位大诗人的心灵吧!自学互研生成新知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1.生难字词(1)字音怆.然(chuànɡ)决眦.(zì)夫(fú)足鸡豚.(tún)岱宗..(dài zōnɡ) 不畏.(wèi) 叩.门(kòu)(2)词义前:过去。

古人: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圣君。

后:未来。

来者:后世那些重视人才的贤明君主。

念:想到。

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

怆然:悲伤的样子。

涕:古时指眼泪。

未了:不尽,不断。

造化:大自然。

钟:聚集。

神秀:天地之灵气,神奇秀美。

曾:同“层”,重叠。

决眦:眼角。

眼角(几乎)要裂开。

会当:终当,定要。

凌:登上。

小: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意思为“以……为小”千寻塔:很高很高的塔。

闻说:听说。

浮云:在山间浮动的云雾。

望眼:视线。

缘:因为。

足:足够,丰盛。

豚:小猪,诗中代指猪肉。

山重水复:一座座山、一道道水重重叠叠。

柳暗花明:柳色深绿,花色红艳。

若许:如果这样。

闲乘月:趁着月明来闲游。

无时:没有固定的时间,即随时。

叩门:敲门浩荡离愁:离别京都的愁思浩如水波,也指作者心潮不平。

浩荡:无限。

吟鞭:诗人的马鞭。

东指:东方故里。

即:到。

天涯:指离别京都的距离。

落红:落花。

花朵以红色者为尊贵,因此落花又称为落红。

古代诗歌五首省公开课一等奖

古代诗歌五首省公开课一等奖

2023古代诗歌五首省公开课一等奖•课程概述•古代诗歌五首赏析•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特色与创新点目•教学反思与总结•教学设计案例分析录01课程概述近年来,国家大力提倡传统文化教育,以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国家对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视古代诗歌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对于提高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古代诗歌的重要地位课程背景1课程目标23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古代诗歌的基本特点、发展历程和主要流派,掌握一定的古代诗歌基础知识。

知识目标通过朗诵、鉴赏和分析古代诗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鉴赏水平,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思维能力。

能力目标通过深入感受古代诗歌的美和意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国情感,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传承意识。

情感目标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唐代诗歌(《登鹳雀楼》、《江雪》等)、宋代诗词(《念奴娇·赤壁怀古》、《如梦令》等)、元曲(《天净沙·秋思》等)等不同历史时期的代表性作品。

课程重点为不同流派的诗歌特色、古代诗歌的朗诵技巧、诗歌鉴赏和分析方法等。

教学内容02古代诗歌五首赏析01主题:思乡静夜思02表现手法:情景交融、寓情于景03经典名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04赏析:这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通过描绘自然景象,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全诗意境深远,情感真挚,令人回味无穷。

主题孤独、坚守经典名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赏析这首诗以自然景象为背景,通过描绘一位老渔夫在寒江雪中独钓的场景,表达了诗人在孤独中坚守自我的情感。

全诗意境空灵、情感深沉,给人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表现手法白描、动静结合江雪赏析这首诗以登高望远为主题,通过抒发诗人在幽州台上的感慨,表达了诗人对历史和现实的思考和感慨。

全诗情感真挚、语言简练,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登幽州台歌主题怀古、抒怀表现手法直抒胸臆、情景交融经典名句“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诗词曲五首》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第一课时)

《诗词曲五首》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第一课时)

《诗词曲五首》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第一课时)诗词曲五首学习目标1.结合写作背景理解这五首诗词曲的内容。

2.了解五首诗词曲在体裁上形式上的特点。

3.反复诵读,提高感受诗词曲的音韵美、意境美的能力。

重点难点重点:理解这五首诗词曲的内容及体裁、形式上的特点。

难点:提高感受诗词曲的音韵美、意境美的能力。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课文导入;导读《十五从军征》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两首诗歌。

教学步骤:课文导入:我国的古典诗词源远流长,浩若繁星,在这笔丰厚的遗产中,我们会读到各类优秀的作品,我们能从作品中体悟到诗人丰富的思想情感。

在本单元中的《诗词曲五首》里,既有诗人对十五从军的怨恨,也有诗人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时的无限惆怅,还有登京口北固亭时的感怀,更有过零丁洋时的感叹及面对潼关时的深沉思考。

一、导读《十五从军征》一诗。

(一)资料助读(预习展示)1.介绍作者。

郭茂倩(1041年-1099年),字德粲(《宋诗纪事补遗》卷二四有载),北宋郓州须城(今山东东平)人(《宋史》卷二九七《郭劝传》),其先祖为太原曲阳人,高祖郭宁,因官始居郓州。

为莱州通判郭劝之孙,太常博士郭源明之子。

神宗元丰七年(一〇八四)时为河南府法曹参军(《苏魏公集》卷五九《郭君墓志铭》)。

编有《乐府诗集》百卷传世,以解题考据精博,为学术界所重视。

《木兰诗》与《孔雀东南飞》合称“乐府双璧"。

2.了解背景。

【老师边介绍边多媒体展示】《十五从军征》晋代已入乐。

在它被用为横吹曲辞以前,是否曾入乐,已难查考。

此诗原来或许是汉魏间大动乱时代的民歌,是为控诉残酷繁复的兵役制度而创作的。

《十五从军征》是一首揭露封建社会不合理的兵役制度的汉代乐府民歌,反映了劳动人民在当时黑暗的兵役制度下的不平和痛苦,作品真实、深刻、令人感愤,催人泣下。

当时繁复的兵役使得那个时代充满了小人物的心酸和无奈。

没有马革裹尸,却也垂垂而暮。

3.了解“乐府诗”的有关常识。

1.导入:《十五从军征》是一首乐府诗,出自《乐府诗集·横吹曲辞·梁鼓角横吹曲》。

13 唐诗五首一等奖创新教案

13 唐诗五首一等奖创新教案
背景链接
此诗是诗人开元十三年(725)出蜀至荆门时所作。李白青年时期,主要生活在四川。开元十二年(724),心怀四方 之志的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他从清溪出发,经三峡,下渝州,轻舟东下,经荆门一带时已是平原旷野,视野顿 时开阔,于是诗兴大发,写下了这首诗。
.目标任务二:反复诵读,理解诗歌内容。
朗读指导。从节奏、情感等方面来进行,感受律诗的韵律之美。
13 唐诗五首一等奖创新教案
13唐诗五首一等奖创新教案 13唐诗五首 教学目标 .诵读诗歌,领略律诗的韵律之美。 .结合相关背景,领会诗歌主旨,体会诗人的情感。 .了解律诗起承转合的结构特点,借以分析诗歌,领会诗人谋篇布局之精巧。 .联想想象,体会诗歌的意境,积累优美的诗句。 教学重难点 .结合相关背景,领会诗歌主旨,体会诗人的情感。 .了解律诗起承转合的结构特点,借以分析诗歌,领会诗人谋篇布局之精巧。 教学过程 第1课时《野望》《黄鹤楼》 一、导入新课 在我国灿烂的文明史中,唐诗是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唐诗不仅记录了那个历史时期的社会情状,而且呈现了 那个
.目标任务三:关注景,体会诗歌意境。
请对“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两句的画面加以描绘。
【示例】诗人舟过荆门,眼前,月亮映入清澈的江水中,像飞下的天镜,皎洁明亮;天边,云霞飘飞,如海市 蜃楼般变幻多姿,让人陶醉!(意近即可)
李白年轻时曾“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渡荆门送别》就写于他乘舟东下、出蜀入楚的途中。细读诗作,用自 己的话描述诗中所写的景色,注意写景视角的转换。
背景链接
开元二十五年(737),河西节度副使崔希逸在对吐蕃的战争中取得重大胜利,王维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 ,后留在河西节度使幕府任节度判官,这实际上是被排挤出朝廷。这首诗作于赴边途中,写出使途中的所见所感。

古代诗歌五首公开课一等奖优质教案设计学情分析

古代诗歌五首公开课一等奖优质教案设计学情分析

古代诗歌五首公开课一等奖优质教案设计学情分析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古代诗歌经典作品,涉及《静夜思》、《春晓》、《登鹳雀楼》、《早发白帝城》和《赋得古原草送别》五首诗。

具体内容为:1.《静夜思》:全文朗读、理解诗意、分析写作背景。

2.《春晓》:全文朗读、理解诗意、分析写作特点。

3.《登鹳雀楼》:全文朗读、理解诗意、剖析诗句寓意。

4.《早发白帝城》:全文朗读、理解诗意、解读作者情感。

5.《赋得古原草送别》:全文朗读、理解诗意、分析诗歌结构。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五首古代诗歌的基本内容,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2. 培养学生分析、解读古代诗歌的能力,提高审美情趣。

3. 通过学习古代诗歌,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培养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五首诗歌的意境理解和情感解读。

教学重点:分析五首诗歌的写作特点,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五首诗歌的作者及其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朗读:全班同学齐读五首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3. 讲解:分析每首诗歌的写作背景、诗意、特点,解读作者情感。

4. 实践: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表达对诗歌的理解,进行课堂讨论。

5. 例题讲解:以《静夜思》为例,分析诗句的意象、寓意。

6.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析其他四首诗歌的意象、寓意,进行课堂互动。

六、板书设计1. 古代诗歌五首公开课2. 内容:《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早发白帝城》: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五首诗歌的意象、寓意,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作文。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第13课《唐诗五首》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共二课时)

第13课《唐诗五首》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共二课时)

第13课《唐诗五首》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共二课时)唐诗五首【教学目标】1.背诵五首唐诗,准确把握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3.联系诗人的身世处境,结合诗中的描写抒情去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4.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背诵诗歌,感知诗歌内容,感悟诗歌意境。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再现诗歌画面,深刻体会景物描写中蕴含的深厚情思。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流程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诗歌是中国文化灿烂的明珠,而唐代更是中国诗歌史上的黄金时代,各体诗歌全面成熟,律诗更是其中的翘楚。

你和你的同学对于律诗非常感兴趣,时值学校举办唐诗进校园的活动,你和同学想借《唐诗五首》来探究律诗的魅力。

二、任务导学,研读文本任务一:了解常识,疏通文义1.学生自由朗读,指名朗读。

教师教导:一定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2.学生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意。

3.学生说说诗句的含义。

任务二:理解诗句,概括内容提问1:第一、二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明确:描绘了诗人临近黄昏时徘徊在东皋之上,四处眺望,走走停停,不知止于何处,一副若有所思又若有所待的画面。

提问2:颔联和颈联运用了何种手法?描绘了怎样一幅景象?明确:两联运用了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颔联写作者举目四望,山、树一片秋色,在夕阳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颈联表现牧歌式的田园气氛,牧人与猎马的出现,使静谧的画面活动了起来。

这四句宛如一幅山林秋晚图,在闲逸的基调中,透露出几分忧郁和苦闷。

任务三:品味分析,体味感情提问3:试分析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

明确:①第一句的“东皋"点明地点,“薄暮”点明时间,“望"字领起中间两联的写景。

第二句呼应尾联,表现出哀伤的情感,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②表现了作者在现实中找不到知音、得不到赏识的苦闷、怅惘的心情。

提问4:请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望岳》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望岳》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望岳》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望岳》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与韵律,并熟读成诵。

2.把握诗歌内容,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理解诗歌中蕴含的哲理。

3.品味诗句,学习知人论世的评析方法,培养初步鉴赏诗歌的能力。

学习重点: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与韵律,并熟读成诵。

2.把握诗歌内容,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理解诗歌中蕴含的哲理。

学习难点:3.品味诗句,学习知人论世的评析方法,培养初步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孔子曰:“君子登高必赋。

"因为登高,则可望远;望远,可致深思。

许多文人墨客,借登高抒发郁结于胸的种种忧思,或是兴亡之叹,或是凌云壮志,或是思乡之感,或是人生哲理……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望岳》走进诗人的情感世界,体会他们的深沉情思。

二、教学过程【资料补充】作者简介杜甫(712—770),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西)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的诗记录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巨变,因而被誉为“诗史”,他也被尊为“诗圣"。

他的诗作《望岳》《登高》以及“三吏”(《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和“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作。

◎背景链接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24岁的杜甫开始过一种“裘马清狂”的漫游生活。

此诗是诗人漫游途经泰山时所作,是现存杜诗中年代较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蓬勃的朝气。

第一学程:诵读经典,感受诗韵主问题1.诵读诗歌内容。

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和韵律;读懂古诗大意。

学法指导第一步:自学要求声音响亮,字正腔圆。

可结合课文注释和相关工具书读准字音。

划分节奏,读出诗歌韵律。

结合课下注释,读懂诗歌大意。

第三步:展学1. 全班齐读诗歌,声音洪亮,表达清晰,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个体展示对诗歌的理解,其他同学认真倾听,积极补充质疑。

古代诗歌五首精品公开课教案(大赛一等奖作品)

古代诗歌五首精品公开课教案(大赛一等奖作品)

20古代诗歌五首1 •查找相关资料,了解诗人生平及诗歌的创作背景。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诗歌。

3•借助注释,初步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4.学会赏析诗歌,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第1课时《登幽州台歌》《望岳》《登飞来峰》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同学们,在我国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文化长河中,诗歌就像是一朵馨香独具的奇葩,永开不败。

有这样一位诗人,他胸怀大志,博览群书;有这样一位诗人,他屡受排挤,报国无门;有这样一位诗人,他独上高楼,难寻知音。

于是他百感交集,不禁悲从中来,写下了一首千古绝唱的诗。

今天老师将和同学们一起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领略中华古诗的魅力。

大家知道诗人是谁吗?下面我们就一道去诗中探秘 ....................................二、教学新课登幽州台歌目标导学一:朗读诗歌,初步感知1.作者简介。

陈子昂(661 —702),初唐著名诗人,文学家。

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四川省射洪县)人。

他是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其诗风骨峥嵘,寓意深远,苍劲有力。

有《陈伯玉集》传世。

2.初读古诗。

学生自由读诗,教师提出要求。

①读准字音,读通诗句,注意读出诗的节奏、韵味。

读完后邻座互读,互相正音。

②检查初读情况:指名读,学生评议读得如何。

③赛读(男女小组)、齐读。

明确:在句式方面,采取了长短交错的楚辞体,注意朗读停顿,即“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目标导学二:研读诗句,深入理解1.学生再读,教师出示自主学习要求。

①结合注释说说诗句的意思。

②你从诗句中体会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你是怎么体会到的?把你的体会读出来。

③小组交流自己的体会。

2.前两句诗是从什么角度写的?“古人”指谁?“来者”指谁?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境遇?明确:时间角度(前、后)。

“古人”指古代礼贤下士的明君,“来者”指现代礼贤下士的明君。

“前不见” “后不见”,时间无止无休,而自己的生命短暂,自己因“不见”明君,不能施展自己的才华,功业未成,空老一生。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公开课教学设计一等奖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公开课教学设计一等奖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公开课教学设计一等奖20 古代诗歌五首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五首诗。

2.学习赏析名句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借助注释、课后练习,初步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歌之美,激发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

重难点1.初步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学习赏析名句的方法。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徼同学们,在我国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文化长河中,诗歌就像是一朵馨香独具的奇葩,永开不败。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诗词的世界,领略中华古诗的魅力。

二、作者简介1.陈子昂(约661~702),唐代文学家。

字伯玉,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陈拾遗。

2.杜甫(712~770),字子美,诗中自称少陵野老,后人称他杜少陵。

自唐以来,他的诗歌即被公认为“诗史”,诗人本人也被看作一代诗宗,被尊称为“诗圣”。

三、知识小窗1.介绍古体诗古体诗,多数通篇是五言句或七言句;用韵比较自由,可以一韵到底,也可以换韵。

从句式方面看,古诗五言为二二一式或二一二式。

《望岳》是一首五言古诗,句式为“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2.《登幽州台歌》背景介绍陈子昂是一个具有政治见识和政治才能的文人,那时武则天当政,任用酷吏,滥杀无辜。

他不畏迫害,屡次直言上谏,对武则天后期的不少弊政常常提出批评的意见,但不为武则天采纳,并曾一度因“逆党”株连而下狱。

他的政治抱负不能实现,反而受到打击,这使得他心情非常苦闷。

通天元年(696),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

陈子昂作为参谋,屡次向武则天进言,屡遭降职,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慷慨悲吟,写下《登幽州台歌》。

四、整体感知1.初读古诗。

生自由读诗,提出要求:(1)读准字音,读通诗句,注意读出诗的节奏、韵味。

(2)读完后邻座互读,互相正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检查初读情况:指名读,学生评议读得如何。
3赛读(男女小组)、齐读。
明确:在句式方面,采取了长短交错的楚辞体,注意朗读停顿,即“前/不见/古人,后
/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目标导学二:研读诗句,深入理解
1.学生再读,教师出示自主学习要求。
1结合注释说说诗句的意思。
2你从诗句中体会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你是怎么体会到的?把你的体会读出来。
(4)第五、六句写了什么画面?
明确:写村中所见所闻。春社日将临,农民要祭祀土地神以祈丰年,击鼓弄箫、载歌载
舞,热闹异常;农家的穿戴简洁朴素,还保留着古代的风俗习尚。这两句勾勒出一幅纯真明
快的农村风俗画。
⑸最后两句诗写了什么?说明了什么?
明确:意思是说,从今以后,假如你们允许我在空闲的时候趁着晚上的月色前来访问的 话,那么,我会随时在夜间拄着杖叩启你们的家门的。这里,不仅说明了陆游与当地农民相
生不逢时、难以施展)的境遇,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愁苦之情。
3•后两句诗是从什么角度写的?诗人为什么见此景而“涕下”?
明确:空间角度(天、地)。空间无限辽远,在无限的时间与空间面前,诗人感到孤独、 寂寞、悲凉。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功业未成,空老一生,面对此景,想到自己的境遇, 怎么能不“怆然而涕下”?
明确:(1)炼字。钟一一将大自然人格化、拟人化,把大自然写得有情有义。割一一从
山的北面看,那照临下土的阳光像被一把硕大无比的刀切割了一样,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
形象。(2)哲理美。“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意蕴丰富,有一种哲理美。它不只是诗人 要攀登泰山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它激励着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勇往直
明确:山西村农家给客人备办了丰盛的饭食。客人是诗人,也许还有他的游伴,以及主
人请来的陪客。“足”字可看出饭食的丰盛,表现了农家的热情和朴实。
(2)山民对待诗人是那样地热情、好客,而诗人对待山民又是怎样的呢?
明确:诗人已被山民这份纯朴, 这份热情深深地打动了,有即闷的心情顿时豁然开朗,内
心充满喜悦。
(3)第三、四句写什么?这“又一村”指什么?
2.老师示范朗读,学生自由朗读,根据注释明晓诗歌内容。
目标导学二:分析研讨,明晰诗意
1.学生结合注释,自由阅读,自主思考。教师巡视指导。
2.指名读诗,正音。
3.集体交流:能读懂哪些?还有哪些不懂?教师进行指导。
4.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1)第一、二句的大意是什么?客人是谁?哪个字尤其可看出农家饭食“丰盛”?表现 了什么?
明确:首联是远望;颔联是近望;颈联是细望;尾联是俯视。
2.杜甫眼中的泰山有何特点?从哪些地方看出来?
明确:雄伟高大、神奇秀丽。从“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这些诗句中可看出。
目标导学三:结合背景,把握情感
年轻的诗人科举不第后游历齐、赵,见到了泰山,写下了这首诗,在诗中却看不出作者
“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 “三吏”“三别”等名作。
2.学生自由朗读,指名朗读。老师指导:一定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3.学生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意。
目标导学二:合作探究,赏析诗句
出示问题,小组研讨:
1.诗题叫《望岳》,可见作者并未登上泰山。全诗没有一个“望”字,却句句写向岳而 望,并且角度有别,你能说说诗中是怎样写“望”岳的吗?
明确:本诗的哲理:掌握了正确的观点和方法,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
看到本质,就不会被事物的假象迷惑。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作于王安石29岁时。这是他
出世以来,初显才能,胸怀抱负的时期,表达了诗人高瞻远瞩,对前途充满信心的豪情,不 畏艰难,立志革新的政治抱负。全诗将写景与抒怀紧密结合起来,从而突出了诗的主题。
2.培养学生的语感,从诗句入手,体会作品的情感意蕴; 创设情境,运用感性化的教学手段,如PPT演示、图片、
声音、范读等方式,进仃意境渲染。
否则会被眼前的小事物所羁绊

散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三首古诗,现在请同学们背诵(指名三名学生分别背诵古诗),下面,
我们继续学习后两首。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知人论世,朗读感知
1.解诗题,知作者。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他出生于北宋末 年,一生处于国家动乱、人民苦难的关头。他能文能武,主张抗金,收复失地,写下许多忧 国忧民的诗篇,是一位受人敬仰的爱国诗人。
明确:写作者回忆来时路上的经历。重重叠叠的山岭,弯弯曲曲的流水,远远望去好像
前面已经无路可通了,可是,走到近前,在垂柳掩映、山花烂漫的地方,突然又出现了一带 村庄。“又一村”指山西村,即诗人此刻所在的村庄。(两句后来常用以形容陷入困境,忽
又绝处逢生的情境。 它给人以坚持不懈、 生意不绝的启示,引导人们从一个狭小的圈子奔向 一个开阔、明朗、优美的崭新天地,所以被人们传诵不衰。)
处得非常融洽,也充分表露了诗人对山西村和山西农民无限喜爱的真挚情感。
目标导学三:背诵诗歌,迁移拓展
1.背诵、默写《游山西村》。
2.结合生活事例,说说你是怎么理解“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句诗的
意思的。
己亥杂诗(其五)
目标导学一:背景介绍,营造氛围
1.诗人简介。
龚自珍(1792—1841),字璱人,号定盦,清代思想家、文学家。由于力主改革弊政,受 当局排挤,48岁那年愤然辞官南归。他诗、文、词各体兼长,并精通经学、文字学和史地 学。
2•这首诗看起来比较消极,但其实不然,它流露出作者积极进取的建功立业的强烈渴 望。
3.写作特色。
明确:气势磅礴:景物宏大、开阔、壮美;胸怀宏伟:胸怀宇宙。
望岳
目标导学一:了解作者,理解内容
1.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汉族,祖籍襄阳,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义)
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
2•背景介绍。
中国古代用天干地支纪年法,本诗所指的“己亥年”是1839年。这一年龚自珍辞官南
下,一路将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记录成315首日记体组诗。因为都写于己亥年,所以将这315
首诗都称为《己亥杂诗》。这一年,正是鸦片战争的前一年, 曾经强盛的大清帝国行将没落。 腐朽的清政府对外卑躬屈膝,对内大肆打压,官吏贪污腐败,百姓民不聊生,这时候,龚自 珍写下了这首诗。
3小组交流自己的体会。
2.前两句诗是从什么角度写的? “古人”指谁?“来者”指谁?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境 遇?
明确:时间角度(前、后)。“古人”指古代礼贤下士的明君,“来者”指现代礼贤下士 的明君。“前不见” “后不见”, 时间无止无休,而自己的生命短暂,自己因“不见”明君, 不能施展自己的才华,功业未成,空老一生。写出了作者生不逢时、怀才不遇(胸怀才学但
4•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
明确:这首诗通过写登临幽州台的所想所感,抒发作者怀才不遇、寂寞孤独的愁苦情怀。
目标导学三:分析形象,体会特点
1•你看到一个怎样的陈子昂?用几句话描绘你感受到的诗人的形象。
明确:我看到一个沉思的陈子昂;我看到一个为自己不能实现人生价值而怆然涕下的陈 子昂;我看到一个有着积极的人生追求,渴望实现自身价值的陈子昂。
2.“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中的“落红”指什么?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情 怀?赏析这两句诗。
明确:“落红”指“落花”,暗指自己辞官。
诗人以花自喻,移情于物,表现了诗人甘愿为后人贡献余力的愿望,表现出无私奉献的
精神。“落红” “护花”是崇高献身精神的象征,表现了诗人对理想和信念的执着追求。这
两句表明了自己的心志, 寄托了诗人虽然脱离了官场,但依然关心着国家的命运,不忘报国
目标导学二:朗读诗歌,感知诗意
1.老师范读后,学生自由读诗,看看通过自读,能读懂什么?有什么不明白的,做上 记号,之后提出问题大家共同研究。
1读准字音,停顿正确。
2借助注释或工具书,联系课前收集的资料,试理解诗句的意思。
2.指名读,评读,练读。(纠正字音与停顿)
3.汇报交流。
4.初步理解诗意能帮我们更好地读书,读全诗说说这首诗大概讲了什么。
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
2.教师范读,学生轻吟。
3.全体学生齐读并根据注释揣摩诗意。
4.本诗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明确:首句点明了地点,第二句紧承首句而来。通过具体的描写,进一步突出飞来山上
“千寻塔”之高。一、二句都是铺垫,在此基础上,诗人自然地写出三、四句:不怕浮云遮 住了远望的眼光,只是因为身在最高的层次。这两句是全诗的精华,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前。(3)虚实相生。虚实相生的写法使本诗显得摇曳多姿,言有尽而意无穷。一、二句实写,
三、四句虚写,五、六句实写,七、八句虚写,虚实交错,意蕴悠长。 写景有序。先集中写景,后集中抒情;先远望,后近看,再凝望。
登飞来峰
目标导学一:朗读诗歌,感知诗意
1.作者简介。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汉族,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北宋著名的
三、板书设计
登幽州台歌

后不见:时间无限

地悠悠:空间无穷生不逢时
怀才不遇
壮志难酬
空老一生怆然涕下主题:生不逢时、

望岳
远望
近望
细望
俯视 惊叹、赞美、陶醉、豪迈
登飞来峰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一一写景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一一抒情
J
观察事物、解决问题,要站得高,看得远,
目标导学二:探讨质疑,体悟哲理
1.《登飞来峰》前两句和后两句的侧重点各是什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