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电工课程标准李新
通信电子线路1-2章教学设计 (3)
通信电子线路1-2章教学设计简介本文档主要针对通信电子线路1-2章的教学设计,以帮助教师更好地开展教学工作。
1-2章主要涵盖了电子元器件的基本知识、电路分析方法、戴维南定理等内容。
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对电子线路的原理与应用有深入的了解。
教学目标1.理解电子元器件的种类、特性、参数及应用。
2.掌握电路分析方法,包括基尔霍夫定理、戴维南定理等。
3.掌握电子线路中电压、电流、功率的计算方法。
4.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进行电子线路分析与设计。
教学内容及安排第一章电子元器件一、电子元器件的种类及特性1.半导体器件:二极管、晶体管、场效应管、可控硅等。
2.电容器、电感器、变压器等被动元件。
3.电源和信号发生器等主动元件。
2-4周,每周3学时,共计9学时,教师可根据学生基础情况适当调整。
二、半导体二极管及其应用1.半导体二极管的结构、原理及特性。
2.整流、放大、稳压等应用。
3.单向导电性元件与双向导电性元件。
5-6周,每周3学时,共计6学时,注重让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加深对二极管的理解。
第二章电路分析基础一、基尔霍夫定律1.基尔霍夫电流定律及其应用。
2.基尔霍夫电压定律及其应用。
3.基尔霍夫定律在串并联电路分析中的应用。
7-9周,每周3学时,共计9学时,可结合实际电路进行分析实验。
二、戴维南定理1.戴维南定理的引用及其适用条件。
2.戴维南等效电路的推导及应用。
3.戴维南定理在电路分析中的应用。
10-12周,每周3学时,共计9学时,注重对戴维南定理的理解和实验操作。
教学方法1.以学生为中心,采用启发式教学法,通过让学生实际操作电子元器件进行探究,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2.重视实验教学的作用,让学生通过实验验证理论,加深对电子线路的理解和应用。
3.建立互动式教学环节,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
教学评价1.期中考试,掌握学生对电子元器件的分类、特性及应用。
2.期末考试,测试学生对电路分析方法、戴维南定理等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通信电子线路》课程教学大纲
《通信电子线路》课程教学大纲(ElectronicCircuitsonmunications)一、基本信息课程编号:02302106课程类别:专业教育必修课程适用层次:本科适用专业: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开课学期:第5学期总学分:2总学时:32学时考核方式:考试二、课程教育目标通信电子线是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教育必修课程。
该课程理论严密、逻辑性强,有广阔的工程背景。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高频谐振放大器、正弦波振荡器、调制与解调电路、反馈控制电路等电路的组成、工作原理、性能特点、基本分析方法和工程计算方法。
同时,对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树立理论联系实际的工程观点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有重要的作用。
三、教学内容与要求本课程要求学生掌握高频谐振放大器、正弦波振荡器、调制与解调电路、等电路的组成、工作原理、性能特点、基本分析方法和工程计算方法。
第一章绪论内容:信号、频谱与调制、无线电信号发射与接收的原理及实现的电路框图,天线通信系统概述、高频电子线的研究对象及任务。
深刻理解和熟练掌握的内容:信号、频谱与调制、无线电信号发射与接收的原理及实现的电路框图。
一般理解和掌握的内容:天线通信系统概述、高频电子线的研究对象及任务。
重点:信号、频谱与调制、无线电信号发射与接收的原理及实现的电路框图。
难点:信号、频谱与调制。
第二章高频电路基础内容:串并联谐振回路,高频电路中的元件、器件和组件。
深刻理解和熟练掌握的内容:串并联谐振回路。
一般理解和掌握的内容:高频电路中的元件、器件和组件。
重点:串并联谐振回路,石英晶体谐振器。
难点:串并联谐振回路。
第三章高频谐振放大器内容:高频小信号放大器,多级谐振放大器,高频功率放大器的原理和特性,高频功率放大器的实际线路。
深刻理解和熟练掌握的内容:高频小信号放大器,多级谐振放大器,高频功率放大器的原理和特性。
一般理解和掌握的内容:高频功率放大器的实际线路。
通信线路工程与施工课程标准 精品
《通信线路工程与施工》课程标准课程名称:通信线路工程与施工适用专业:通信技术开设学期:第2学年,第2学期学时:80学分:5分一、课程性质与作用本课程是通信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其目标是在掌握通信网的基本构成、通信工程的建设流程和通信线路工程的施工步骤基础上,培养学生具有通信电缆线路敷设和接续、通信光缆线路敷设和接续、通信接入网线路的施工作业等职业技能,达到本专业高职学生应具备的通信线路工程建设岗位职业能力要求,并通过工学结合的教学,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职业道德素养的养成及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为通信技术专业高职学生的顺利就业打下基础。
二、课程设计思路本课程标准的总体设计思路:变三段式课程体系为任务引领型课程体系,打破传统的文化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三段式课程设置模式,紧紧围绕完成工作任务的需要来选择课程内容,变知识学科本位为职业能力本位,从“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出发,设定职业能力培养目标;注重动手能力的培养,打破传统知识传授方式的框架,以“工作项目”为主线,以实际的通信线路建设工程为载体,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本课程标准以通信技术专业学生的就业为导向,根据行业、企业专家对本专业所涵盖的岗位群进行的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以相应的岗位职业能力为依据,遵循高职业学生的认知规律,紧密结合通信线路建设的施工项目,确定本课程的工作模块和课程内容。
本课程以技能训练为主,做学一体化。
按照通信线路工程认识、通信线路施工准备、通信线路敷设、通信线路接续、通信线路施工验收、通信线路维护等具体实践过程安排学习项目,使学生掌握通信线路施工的步骤和操作要领。
为了充分体现任务引领、实践导向课程思想,将本课程的教学活动分解设计成若干项目,以项目为单位组织教学,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并通过实际的操作,使学生掌握相关的岗位技能,并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满足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
三、课程目标通过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任务驱动型项目活动,以及理论、实训、实习相融合的教学方式,掌握通信线路施工技能和相关理论知识,能完成相关岗位的(学习性)工作任务,培养诚实、守信、善于沟通和合作的品质,树立良好的质量意识、规范意识、安全意识、服务意识和吃苦耐劳的精神,为职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汇编语言课程标准-李新
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课程标准(工作过程系统化设计课程)课程名称:汇编语言适用专业:计算机控制技术、计算机系统维护技术课程代码:16604020学时:72学分:4编制单位:信息工程学院编制人:李新审核人:编制时间:2012年7月1日汇编语言课程标准1.课程定位和设计思路1.1 课程定位《汇编语言程序设计》是计算机控制技术专业和计算机系统维护技术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之一。
本课程主要介绍IBM PC计算机CPU的结构,存储器的组织方式;掌握IBM PC计算机的寻址方式;掌握8086/8088指令系统,并了解80x86、Pentium增强和扩充指令;掌握基本的汇编语言程序设计方法和技能;掌握汇编语言程序的上机方法;了解高级汇编语言技术。
它对于学生进一步了解计算机的内部工作过程、掌握程序设计技术、掌握DOS中断的使用、熟练上机操作过程和程序调试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C语言程序设计》等课程,是《汇编语言》的先修课程。
而《计算机组装与维护》、《单片机原理与应用》、《笔记本电脑维修》等课程是它的后续课程。
1.2 设计思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高等职业教育规律,突出高等职业教育特色。
准确把握本门课程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的作用和地位,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的选择必须以培养社会需求的计算机应用人才的目标和要求为依据。
在“项目引导,任务驱动”的人才培养模式的理念和方法指导下,选择适合项目,以认识项目开始,学习必须够用的理论知识,在教师引导下,完成项目设计。
以实际项目开发流程中的典型工作任务设计学习情境,建立真实工作任务与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联系,增加学生的直观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要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让学生主动探索,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解决问题。
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和咨询者。
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潜能,形成适合自己的个性化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水平。
数码设备检测与维修课程标准-李新
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课程标准(工作过程系统化设计课程)课程名称:数码设备检测与维修适用专业:计算机系统维护技术课程代码:16605013学时:65学分:3编制单位:信息工程学院编制人:李新审核人:编制时间:2012年7月1日数码设备检测与维修课程标准1.课程定位和设计思路1.1 课程定位《数码设备检测与维修》是计算机系统维护专业的主要专业课之一,是专业必修课。
本课程主要培养数码设备电路板元器件的检测与维修技术、MP3维修技术、MP4维修技术、U盘维修技术、数码相机维修技术、数码摄像机维修技术六大主题,强调动手能力和实用技能的培养,在讲解维修技术的同时,配备了维修实战训练内容,在数码设备维修技术方面,内容比较全面课程。
本课程的前导课程有《模拟电路设计与检测》、《数字电路设计与检测》《电脑维修工具应用》等课程。
1.2 设计思路《数码设备检测与维修》是计算机系统维护专业学生就业后在主要工作岗位上必须掌握的专业技能。
本课程主要培养学生数码设备电路板元器件的检测与维修技术、MP3维修技术、MP4维修技术、U盘维修技术、数码相机维修技术、数码摄像机维修技术六大主题,强调动手能力和实用技能的培养,在讲解维修技术的同时,配备了维修实战训练内容。
因此本课程在计算机系统维护专业中非常重要,应作为专业必修课程。
经过课程建设小组企业的技术专家多次深入、细致、系统的分析,依据数码设备售后服务岗位群→提炼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实际的工作过程→转化为学习领域→设计教学项目的思路,将整个教学设计成6个典型工作任务。
这些典型工作任务主要突出学生的职业能力训练,理论知识紧紧围绕工作任务的需要进行。
综合实训过程中利用本地市场及企业资源,派遣学生走访本地市场,走上企业工作岗位,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得到训练,实现课堂、实训基地及工作过程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进一步加强学生的职业能力。
在教学内容的编排上,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由浅入深的安排工作任务。
《电工技术基础》课程标准
《电工技术基础》课程标准(88学时)一、课程概述1.课程的性质和任务本课程是数控专业核心课程《电气控制技术》中的重要组成模块之一,是本专业学生必修的的技术课程。
本课程的任务是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电工技术相关知识和技术,熟悉安全用电与电气事故应急处理的基本常识,掌握一般电路图的识读技术,能正确选用电工测量仪器仪表,具备检测、分析常用机床电气电路的初步能力。
着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分析与解决的能力,使其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技术人才,并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
2.课程设计理念与思路【课程设计理念】:本课程的设计突破了学科体系模式,打破了原来各学科体系的框架,围绕专业培养目标,根据本课程在专业教学中的作用地位,以“就业为导向,能力为本位”,以学生将来从事的职业岗位必备的相关知识和技术为依据,兼顾了企业和个人两者的需求,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即以培养全面素质为基础,以提高综合职业能力为核心。
【课程设计思路】:本课程结构以相关岗位必备的电工基础知识和实用技术为主线,删除繁冗的计算和原理推演,突出实际应用,注重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实际工作能力。
包括:安全用电常识、电路基础知识、常用电工工具与电工材料、机床电气与拖动技术、电气控制图的识读知识、电工仪表与测量技术基础、电气设备常见电气故障的处理等内容。
二、课程目标1.了解安全用电知识和一般防护措施,会对触电者进行急救处理,会处理一般的电气火灾事故;2.掌握直流电路、交流电路相关知识,能看懂、会分析常用交直流电路的工作过程;3.了解常用电工工具和电工材料的相关知识,会正确选用电工工具与电工材料;4.了解常用电气元件的名称、电路符号与规格特性,能正确选用常用电气元件;5.掌握电力拖动常识,会识读一般电气控制图,能分析一般电气控制电路的工作过程;6.初步掌握常用电工仪器仪表的使用技术,能根据实际需要正确选用电工仪表进行常规电工测量;7.了解设备常见故障的种类,能正确处理和排除一般电气故障。
通信电工安全培训教材目录
通信电工安全培训教材目录I. 前言
A. 引言
B. 目的和目标
II. 基本概念
A. 通信电工的角色和责任
B. 安全意识与文化
C. 安全管理体系
III. 安全法规和标准
A. 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B. 通信电工安全标准介绍
C. 安全标志与标识
IV. 安全风险与预防
A. 通信电工工作中的常见风险
B. 个人防护装备和使用方法
C. 安全操作规程
V. 电气安全
A. 电气基础知识
B. 电源管理与隔离
C. 绝缘和接地保护
D. 安全用电技巧
VI. 高处作业安全
A. 高处作业风险评估
B. 安全登高技巧
C. 安全操作流程
D. 防护设施和安全措施
VII. 危险化学品安全
A. 危险化学品的分类与标识
B. 使用危险化学品的安全操作规范
C. 废弃物处理与环境保护
VIII. 突发事件应急处理
A. 火灾事故与防控
B. 事故伤员救护和急救措施
C. 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IX. 安全案例分析
A. 实际事故案例分析
B. 事故原因分析和改进措施
X. 结束语
A. 总结与回顾
B. 对通信电工安全的重要性强调
注:以上为安全培训教材的目录,详细内容及章节结构仅供参考。
在实际撰写教材时,请根据具体情况补充细节,并进行适当的顺序调整。
通信电工安全培训教材
通信电工安全培训教材第一章电工安全意识的重要性在通信领域,电工工作是一项具有一定风险的工作,因此掌握电工安全知识与技能至关重要。
本章将重点介绍电工安全意识的重要性。
1.1 电工工作的风险意识对于通信电工来说,高压电、线路短路、电击等风险是常见的。
因此,了解这些潜在风险,并培养正确的风险意识是至关重要的。
1.2 电工事故的严重性电工事故可能导致人身伤害、设备损坏甚至火灾等严重后果。
只有通过增强安全意识,才能有效避免潜在的安全风险和事故发生。
1.3 法律法规的约束力我国相关法律法规对于电工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并规定了电工从业人员必须具备的安全知识和技能。
因此,培养电工安全意识不仅是一种职业要求,更是法律法规的约束。
第二章通信电工工作中的安全措施本章将重点介绍通信电工工作中的安全措施,包括个人防护、工作环境和设备安全等方面。
2.1 个人防护措施电工在工作中应当佩戴符合安全标准的防护服、防护帽、绝缘鞋等个人防护装备,确保自身在工作过程中不受电流、电击等伤害。
2.2 工作环境的安全措施通信电工应当在符合安全要求的工作环境下进行工作,避免在有爆炸、易燃等危险环境中从事电工工作。
保持工作环境的整洁,及时清除地面上的障碍物,确保工作安全。
2.3 设备安全措施通信电工应熟悉并正确使用各类工具和设备。
工具和设备应经过定期的检查和维护,确保其安全性能符合标准要求。
第三章通信电工事故处理与应急措施本章将介绍通信电工事故的处理与应急措施,以提高电工在事故发生时的应对能力。
3.1 事故报警与求救电工在发生事故时,应立即向相关负责人报警,并执行紧急求救的程序。
及时向救援人员提供准确的事故信息,以便快速救援。
3.2 事故现场保护在事故发生后,电工应采取措施确保现场安全,如切断电源、设置警示标识等。
避免继续发生次生事故,并确保他人的安全。
3.3 事故调查与分析每起事故发生后,都应进行调查与分析,了解事故原因,并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以避免类似事故再次发生。
通信专科-电工技术教学大纲
《电工技术》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电工技术课程代码:020246 课程类型: 专业基础课学分:3.5 理论学时:48 实验学时: 16先修课程:高等数学、普通物理学适用专业:通信技术专业三年制专科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1.课程性质:本课程是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及通信技术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
2.课程的目的和任务:学习电工技术必要的理论知识,并注重理论学习与实践实训相结合,完成对学生必备的工程素质和基本技能的训练,为专业课的学习和参加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教学基本要求1.知识、能力、素质的基本要求学生应掌握线性电路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分析方法,了解常用电气设备中所发生的电磁现象和规律,同时注重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既有看懂电路原理图的能力,又有正确选择合适的电路元器件和应对电路故障的能力。
2.教学模式的基本要求(1)课堂讲授:以电工技术所需的理论基础为主线和基本概念、基本定律、基本分析方法的介绍,淡化复杂的理论分析,多介绍电气技术、电子技术领域中的新知识和新技术,力求学生对基本理论系统由浅入深地理解并使学生学到新颖的适用的知识,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课外作业课外作业是帮助学生理解基本概念、掌握基本分析方法、学会运用理论处理实际问题的重要环节之一。
课程的每一主要内容都应配合一定数量的课外作业。
(3) 实验教学为提高学生应用所学理论与方法的能力,设计了电工技术的基本实验和综合设计性实验,从而提高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验模式为开放式,在课程开始后两周内,将实验题目发放到学生,其中有必做题、选做题,也可以是自主设计题,实验内容体现多层次。
学生在整个学期结合课程学习完成这些实验。
实验强调过程、淡化结果。
(4) 课程研讨在课程研讨中,同学们可以提出疑难问题,也可以是教师引导启发,然后学生一起分析研讨,并提出解决方案。
在此过程中,可以将多门相关课程的内容综合起来,也可以是对某些概念的理解或学习心得体会,也可以交换学习和实验的内容,以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通信行业-通信电源课程标准 精品
《通信电源》课程标准课程编码:s0658015课时:40 理论:34 实践:6 学分:2 适用专业:通信类专业一、课程性质与作用本课程为通信技术(光纤通信方向)、通信系统运行与管理(通信工程设计与监理方向)和移动通信技术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对通信电源系统有个整体认识,理解通信电源系统基本原理,掌握通信电源系统的安装维护管理方法,训练学生通信电源系统维护的实际技能。
使学生在进行通信电源系统设计及维护时,能够合理选择电源设备,组成能够可靠供电的电源系统,并能够完成各种电源设备的日常维护工作。
本课程在通信类专业的第三学期开设,学生已经学习了电工及模拟电路的相关知识,同时对通信网络有所了解,对通信类专业综合岗位的工作有了一定的认识,在这个时间段开设本课程,对学生学习的针对性和知识的衔接上都较为合适。
本课程为通信工程设计与监理方向的学生今后通信工程设计及概预算课程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同时拓展了通信类专业学生在通信电源设计、安装、操作及维护方面的能力。
二、课程设计思路(一)开发的路径《通信电源》课程是通信类专业一门专业拓展课程。
通信企业通信类专业岗位对复合型人才需求强烈,(复合型人才指对高职层面的技术蓝领,要求胜任传输线路、终端装维、基站全业务在内的综合性岗位),而通信电源选择、安装及维护是其中的一个十分薄弱环节,开设《通信电源》课程,扩充学生通信电源方面的知识,使之成为非通信电源专业的学生今后就业的一大优势。
以学生如何获得知识技能为切入点,遴选出课程所对应的岗位典型工作任务,结合实训条件,以学生认知和技能的获取为依据进行序化,开发任务驱动的项目制课程,创造虚拟的工作环境,将创新教育渗透到课程设计中。
学生通过完成工作任务,主动理解和获得知识技能,学会工作和在工作中提高自身的能力,从而提升了其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同时,大部分工作任务需要以团队的形式完成,可以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管理能力和创新开拓精神。
通信电工课程标准
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课程标准(工作过程系统化设计课程)课程名称:通信电工适用专业:移动通行技术课程代码:学时:64学分:4编制单位:信息工程学院编制人:李新审核人:编制时间:2012年7月1日1通信电工课程标准1.课程定位和设计思路1.1 课程定位《通信电工》是高职高专院校移动通信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为后续的高频电子技术等专业课程打下牢固的理论基础,是职业素质养成与职业能力培养最基本的理论实践一体化课程。
本课程强调基础知识,突出能力培养,注重实用原则,要求学生掌握必备的电工技术的基本理论,基本分析方法和基本技能。
表1 课程定位课程性质移动通信专业专业必修本课程在移动通信专业教学中为以后专业课的基础课程课程功能X 前导课程X平行课程高频电子技术后续课程1.2 设计思路本课程标准的总体设计思路:变三段式课程体系为任务引领型课程体系,打破传统的文化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三段式课程设置模式,紧紧围绕完成工作任务的需要来选择课程内容;变知识学科本位为职业能力本位,打破传统的以“了解”、“掌握”为特征设定的学科型课程目标,从“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出发,设定职业能力培养目标;变书本知识的传授为动手能力的培养,打破传统的知识传授方式,以“工作项目”为主线,创设工作情景,结合职业技能证书考证,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本课程标准以电工基础技术等移动通信类专业学生的就业为导向,根据行业专家对移动通信技术等专业所涵盖的岗位群进行的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同时遵循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认知规律,紧密结合职业资格证书中相关考核要求,确定本课程的工作模块和课程内容。
为了充分体现工作过程导向课程思想,本课程按照“完成项目的基本工作过程项目熟悉了解→方案设计→系统流程图的绘制→系统软件和硬件的集成开发→控制系统安装调试→用户现场安装调试→项目竣工验收→用户指南、技术说明书等技术资料的编写与整理”的整个工作过程进行课程内容安排,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几个项目为载体组织课程内容。
在《电工电子技术》教学中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在《电工电子技术》教学中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李新
【期刊名称】《职业技术教育研究》
【年(卷),期】2004(000)011
【摘要】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主要是在课堂教学情境下,通过对教材的理解、巩固和应用三个环节实现的,而知识的理解是掌握知识过程中关键一环。
《电工电子技术》是中等专业学校家电、电子等专业重要理论课程之一。
这门课程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验方面对学生的要求都比较高,学生学习起来也比较困难,不容易理解。
【总页数】2页(P37-38)
【作者】李新
【作者单位】锦州市机电工程学校,辽宁锦州12101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N6-4
【相关文献】
1.电工电子技术课堂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 [J], 田赛;
2.创造性思维在《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教学中对学生能力培养的探索 [J], 王智
3.如何在电工与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J], 陆和平
4.浅论电工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J], 何奇红
5.电工电子技术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J], 刘延茂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通信供电系统》课程标准
《通信供电系统》课程标准一、课程性质与任务(一)课程性质通信供电系统是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5G网络工程方向)的专业素质课。
通信供电系统在通信系统中具有基础性作用,让学生掌握供电系统的结构、概念、安装、维护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
本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需要学生动手动脑,无论是专业素质还是综合素质,对学生都是很大的提高。
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重大意义。
《通信供电系统》课程是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5G网络工程方向)的专业素质课,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在专业整个课程结构中占重要地位。
其主要目的在于要求学生掌握供电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
(二)课程任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满足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围绕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5G网络工程方向)对通信技术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需求,吸纳通信供电技术领域的前沿技术,通过理实一体化教学,提升学生应用通信供电技术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二、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一)学科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与实践所掌握的相关知识和技能,以及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通信供电课程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实验实训能力、创新实践能力四个方面。
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通信供电系统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它是一门理论实践并重的专业基础课,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必须具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单独强调理论和实践都是错误的。
供电理论是在理想化条件下提出的,在在实际运用中会出现很多与理论出入较大的地方。
若学生只是按部就班的完成实验实训等实践训练,而没搞清其内在原理,那么即便他们完成了实验,也依然只是停留在表面的认识上,这对其自主学习、综合实践、创新发展等能力的形成将十分不利。
2.自主学习能力自主学习能力是推进学生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条件。
《通信线路》课程标准
《通信线路》课程标准1.课程说明(1)课程性质:本门课程是铁道通信与信息化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课程,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可以对通信线路有较全面的了解和掌握。
(2)课程任务:主要针对铁路通信工岗位开设,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掌握使用并维护通信线路的基本技能。
(3)课程衔接:在课程设置上,前导课程有铁路信号与通信设备、铁路专用通信。
2.学习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全面系统地了解通信电缆的结构、性能和应用,以及掌握通信电缆线路工程的查勘设计、施工和维护等方面的实用技术,加强专业素质培养和实际动手能力锻炼,为进一步学习相关专业课程及从事通信线路工程技术类等相关工作奠定扎实的专业基础。
(1)知识目标本课程主要讲授通信系统的基本概念及通信网的构成形式、通信电缆的结构与类型、电缆线路的施工、用户电缆线路的配线、电缆线路的电气测试、通信电缆线路的维护(重点、难点)、通信电缆线路的防护、电缆线路的勘测与设计(重点)、实训教学等内容。
通过学习,学员应该了解以上设备的结构、特性,掌握工作原理,通过现场教学的环节和实际训练后,具有一定的实际操作能力和日常维护维修7 ,编写依据该课程标准是依据《通信线路》专业调研报告和人才培养方案而编写的。
知识,为日后从事专业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2)能力目标掌握电缆通信工程的勘测与设计、施工、维护、测试、防护知识, 能熟悉并操作电缆通信工程中常用仪表,具有分析、查找、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参与模块学习活动,培养质量意识和安全意识,养成实事求是、尊重技术的科学态度、敢于提出与别人不同的意见,勇于放弃和修正自己的错误观点,有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术、创新革命的意识, 不断充实、完善自己,有将生产技术服务于社会及可持续开展的意识, 在学习中培养责任心和责任感。
3.课程设计本课程以学习目标、活动、案例为载体,与企业合作设计多个典型的数字调度通信系统故障作为学习情境;根据岗位(群)工作任务要求,需要学生组织团队、制定方案,明确分工,确定学习目标及学习任务内容;本课程采取工程教学、案例教学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以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为导向组织教学考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课程标准
(工作过程系统化设计课程)
课程名称:通信电工
适用专业:移动通行技术
课程代码:
学时:64
学分:4
编制单位:信息工程学院
编制人:李新
审核人:
编制时间:2012年7月1日
通信电工课程标准
1.课程定位和设计思路
1.1 课程定位
《通信电工》是高职高专院校移动通信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为后续的高频电子技术等专业课程打下牢固的理论基础,是职业素质养成与职业能力培养最基本的理论实践一体化课程。
本课程强调基础知识,突出能力培养,注重实用原则,要求学生掌握必备的电工技术的基本理论,基本分析方法和基本技能。
1.2 设计思路
本课程标准的总体设计思路:变三段式课程体系为任务引领型课程体系,打破传统的文化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三段式课程设置模式,紧紧围绕完成工作任务的需要来选择课程内容;变知识学科本位为职业能力本位,打破传统的以“了解”、“掌握”为特征设定的学科型课程目标,从“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出发,设定职业能力培养目标;变书本知识的传授为动手能力的培养,打破传统的知识传授方式,以“工作项目”为主线,创设工作情景,结合职业技能证书考证,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本课程标准以电工基础技术等移动通信类专业学生的就业为导向,根据行业专家对移动通信技术等专业所涵盖的岗位群进行的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同时遵循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认知规律,紧密结合职业资格证书中相关考核要求,确定本课程的工作模块和课程内容。
为了充分体现工作过程导向课程思想,本课程按照“完成项目的基本工作过程项目熟悉了解→方案设计→系统流程图的绘制→系统软件和硬件的集成开发→控制系统安装调试→用户现场安装调试→项目竣工验收→用户指南、技术说明书等技术资料的编写与整理”的整个工作过程进行课程内容安排,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几个项目为载体组织课程内容。
本课程采用典型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块,分别设置:正弦交流电路,动
态电路的分析,磁路与变压器,异步电动机的工作原理,直流电动机,特种电机,继电-接触器控制系统等几个教学模块,采用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
2.课程描述
3.学习情境划分及描述
为了充分体现工作过程导向课程思想,本课程按照“完成项目的基本工作过程项目熟悉了解→方案设计→系统流程图的绘制→系统软件和硬件的集成开发→控制系统安装调试→用户现场安装调试→项目竣工验收→用户指南、技术说明书等技术资料的编写与整理”的整个工作过程进行课程内容安排,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几个项目为载体组织课程内容。
本课程最终确定3个教学情景,8个子教学情景。
3.1学习情境划分
3.2学习情境描述
表6 学习情境描述
4.实施建议
4.1教材编写
必须依据本课程标准选用或编写教材。
教材应充分体现任务引领、时间导向的课程设计思想。
教材以完成任务的典型活动项目来驱动,实际案例和课后拓展作业等多种手段,采用递进呵并列相结合的方式来组织编写,是学生通过上述各种教学活动来获得职业认知和职业技能。
教材应突出实用性,应避免把职业能力简单理解为纯粹的技能操作,同时要具有前瞻性。
应将本专业领域的发展趋势及实际业务操作中应遵守的新规定及时纳入其中。
教材应以学生为本,文字表述要简明扼要,内容展现应图文并茂、突出重点,重在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教材中活动设计要具有可操作性。
教材应能给教学实践提供多视角、多思维和立体化的参考和指导。
4.2教学建议
4.2.1模块化、多层次教学方法
学生能力培养需遵循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从知识掌握到能力培养的顺序渐进的过程。
在教学中,首先要强调课堂知识学习的重要性,在课堂上将基本原理和方法讲清讲透,实践教学紧跟理论教学,主讲教师亲自指导学生实验,使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既有划分又能有机地整合在一起。
4.2.2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
本课程既有丰富的理论知识,也有具体的测量方法,涉及的知识面广。
因此,教学中多采用案例教学的方法,将实例运用在课堂教学之中,提高学生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有些内容包含实验原理可直接在实验室讲解,学生在理解实验原理的基础上,接着进行实验,也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2.3互动式、开放式教学方法
《电工技术》课程内容庞杂、涉及面广、概念抽象、实践性强。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易理解,难于掌握,知识点容易混淆。
互动式、开放式教学方法可以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并能激发学生
的学习兴趣。
符合“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思想,使学生有主动思维的空间,让学生主动发展,激发学生课堂提问的热情,使学生在“做中学,教师在做中教”,促使学生思考问题、理解问题,将学生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思考。
4.3教学评价
本课程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因此考核要以形成性考核为主,重在考查学生在工作任务中表现出来的能力。
因此在原有平时成绩(考勤、课堂纪律、回答问题、完成作业)的基础上,增加对学生完成项目的过程和结果的评价。
期末设置期末考试,对课程的重要知识和能力进行综合性的考核。
重在考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评价的主要内容和比例如下:形成性考核占30%,平日考核占30%,期末考核占40%,本课程按百分制考评,60分合格。
4.4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1)开发适合教师与学生使用的多媒体教学素材和多媒体教学课件。
(2)充分利用行业资源,为学生提供阶段性实训,让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磨练自己,提升其职业综合素质。
(3)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搭建网络课程平台,开发网络课程,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
(4)虚拟实训室的开发利用,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和网络平台,实现课程全部教学资源上网,并开发网络虚拟实验室和网络综合测试平台,让学生通过网络就能实现对虚拟设备的操作,使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得以充分调动。
(5)充分利用和开放实训中心,将教学与培训合一,将教学与实训合一,满足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要求。
(6)积极利用电子书籍、电子期刊、数字图书馆、校园网、各大网站等网络资源,使教学内容从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变,通过职业指导教师的指导或辅导,使学生知识和能力的拓展成为可能。
参考文献
[1] 北京市工伤及职业危害预防中心组织,电工(低压运行维修)——特种作业安全技术培训教材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