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学 教案

合集下载

《立法学》全套精品教案

《立法学》全套精品教案

《立法学》教案第一章绪论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掌握立法学的研究对象、范围、重点和学科体系,掌握马克思主义立法理论的基本观点,了解立法学作为独立学科形成的条件、立法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立法思想的一般发展、立法学的研究教学重点与难点:1、立法学的研究对象;2、立法思想的一般发展。

教学内容第一节立法学的研究对象和体系(P21)(一)是以立法规律、立法现象以及其他相关事物为研究对象的一门法学学科。

第一、研究各种类别的立法现象:1、研究各种立法主体的立法;2、研究各种效力等级的立法;3、研究各种效力范围的立法;4、研究不同时代不同类型的立法;第二、研究立法过程中的各种立法现象:1、研究立法准备阶段的立法活动;2、研究由法案的提出到法的公布阶段的立法活动;3、研究立法完善阶段的立法活动;4、研究立法过程中的监督活动;第三、研究各种立法规律:1、研究立法过程中的规律;2、研究立法现象背后的规律;第四、研究与立法现象、立法规律相关的事物。

(二)作为法学领域的一个分支学科,最早出现于西方;我国的立法学学科才是80年代以来的事。

条件:作为体系的立法学开始形成。

(三)立法学的研究范围:立法史学、比较立法学、西方立法学、立法制度学、立法原理、立法技术学(四)立法学的学科体系:立法制度、立法原理与立法技术(一)立法学与法学及其分支学科的关系:立法学与法理学;立法学与宪法学;(二)立法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立法学与社会学;立法学与经济学第二节马克思主义立法理论(一)中国立法思想的一般发展:先秦法家之思想;近代启蒙思想家:第三节立法学的研究方法和意义(1(三思考题1.2.3.4.第二章立法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学习,掌握立法的概念和特征、我国立法的基本原则,了解立法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的含义、多样性和我国立法的指导思想。

教学的重点与难点1、立法的概念。

2、立法的基本原则教学内容本讲参考资料《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2000年3月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周旺生主编:《立法学》,法律出版社, 2000年版周旺生:《立法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法理学》,人民法院出版社,2002年版顾昂然:《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讲话》,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一节(一)P48——49)立法指导思想:是立法主体据以进行立法活动的重要的理论根据,是为立法活动指明方向的理性认识。

《立法学》教学大纲

《立法学》教学大纲

《立法学》教学大纲《立法学》教学大纲编写说明一、本课程的性质和任务良好和完善的立法系统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要保障。

这就决定了这门课程兼具理论与实践的双重特征,所以,无论是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我们都要高度重视立法和立法学。

二、教学的基本要求及学时安排《立法学》是我校学生的选修课,一般在一年级或二年级开设。

通过这门课的学习,主要让学生对立法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概念有比较系统的了解,进一步培养对法学的学习兴趣和基本的法学理论思维,使学生具备一定的社会问题的法律分析能力,为法学专业其他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本课程2学分,讲授30课时,包括2-4学时讨论课。

三、与其它课程的关系对立法环节,尤其是对我国立法状况有一定的了解和把握,会为学习其它有关部门法的知识奠定良好的基础,所以,在教学中应当结合法律实践和部门法知识进行讲授。

四、教学重点本课程注重基本知识与概念的传授,教学重点是有关立法主体、立法权、立法程序及《立法法》评介的部分。

五、主要教学方法教学方法以教师讲授为主,同时采用“课堂讨论”、“案例分析”等形式。

六、推荐教材及参考书推荐教材:周旺生主编:《立法学》,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参考资料:吴大英、任允正、李林:《比较立法制度》,群众出版社1992年版。

周旺生:《立法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周旺生主编:《立法研究》(诸卷)。

《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2000年3月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

顾昂然:《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讲话》,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等等。

第一章立法的历史发展【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能够把握立法的历史发展脉络,对立法的发展规律有一个宏观的认识,通过对几种不同历史类型的立法的本质和特征的认识,把握立法在价值目标、制度和技术各个方面的发展。

本章要求掌握的基本理论和原理:立法产生的原因;立法的发展规律;几种不同的历史类型的立法的本质和特征。

【教学重点和难点】本章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是:立法的发展规律。

立法学讲义——精选推荐

立法学讲义——精选推荐

第一章绪论必须掌握的教学内容:(一)基本概念:无(二)基本知识:1、立法学的研究对象2、立法学体系的构成要素(三)基本理论:成文法“两律背反”的理论第一节研究对象一、立法学的研究对象立法学是以立法活动及其规律为研究对象的一门法学学科。

二、立法学的理论体系包括立法理论、立法制度和立法技术三大内容。

第二节研究意义一、成文法“两律背反”的含义成文法的两种相互排斥,又都可以独立论证的价值之间的矛盾性。

二、成文法“两律背反”的现象和原因(一)、积极价值:法是具有普遍属性的人类社会的行为规范。

所谓普遍性,首先是指法所设定的内容仅仅是同类社会关系的一般共性而完全舍弃同类社会关系中的特殊个性。

其次,法的普遍性指法所确定的适用对象是一般的人及其行为而非特定的人及其行为。

法是具有确定属性的人类社会的行为规范。

所谓法的确定性,首先指法所规定的一定行为和一定后果之间具有稳定的因果联系性。

其次,法的确定性指法一旦设立了一种权利义务关系的模式或者方案之后,具有(行为)体系上的稳定性。

成文法的这两个显著特征使其获得了得天独厚的积极价值——社会效率和成员安全。

(二)、消极价值1、法的不合目的性——法的普遍规则适用于个别情况时往往会背离自身目的的现象。

法的自身目的是追求公平正义,法的适用结果却是两种截然相反的状况。

2、法的不周延性——成文法不可能涵盖一切需要其调整的社会关系的现象。

法的确定性的第一个要求:多。

法却具有不周延性。

因为:其一,立法者的有限认识能力。

其二,(客体)事物的发展。

3、法的模糊性——法有时难以成为人的行为的明确指针的现象。

法的确定性的第二个要求:明确。

法却具有模糊性。

因为:其一,成文法的载体——语言的局限性。

其二,成文法的对象——客体运动具有连续性以及运动中类属性态的不清晰性。

4、法的滞后性——法与社会发展之间存在着的或大或小的脱节的现象。

法的确定性的第三个要求:稳定。

然而,法却具有滞后性。

因为:一方面,法所调整的社会关系是变动不居的。

法学10级立法学教学计划

法学10级立法学教学计划

课 程 教 学 计 划系别 文法 专业 法学 班级 10-123 2012 —2013学年 第二 学期课程 主讲 助课 采用名称 立法学 教师 教师 教材 人大出版社上课周次及时间课堂教学(包括讲课、习题课、课堂讨论、测验等)备注学时教学内容(教学大纲章、节和题目名称)第1周3月7日 2 第一章 绪论节1 立法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 第1周3月8日2节2立法学在法学体系中的地位和意义第2周3月14日 2 第二章 立法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节1 立法指导思想第2周3月15日 2 节2 立法基本原则第3周3月21日 2 第 三 章 立法与利益 节1 法与利益的一般关系 节2 立法中的利益选择与协调及立法群体 第3周3月22日 2 第四章 立法体制 节1 概述 节2 专属立法权 节3 授权立法 第4周3月28日 2 第五章 立法程序 节1 立法程序概述 节2 具体程序第4周3月29日 2 第六章 法律解释 节1 法律解释原则 第5周4月5日 2 节2 法律解释的方法第5周4月6日2第七章 冲突规则 节1 规则内容周数 8 周学时 4 总学时 32课堂教学 32 学时 实验课 学时其它( ) 学时第6 周4月12日 2 节2 裁决机制第6周4月13日 2 第八章法的构造节1 法的结构的要件和类型节2 法的名称第7 周4月19日 2 节3 法的内容节4 目录、标题、序言和附录第7周4月20日 2 第九章法的总则.分则和附则节1 总则节2 分则节3附则第8周4月26日 2 第十章立法语言文字节1 概述节2 语言文字风格第8 周4月27日 2 节3 使用规则李教研室主任:签字系、部主任:签字制定日期: 2 0 14 年 2 月24日说明:本表在教研室接到各系的教师工作量通知书确定教学任务后,由各任课教师负责填写一式四份,经教研室、系(部)主任审查签章后,一份留教师自用,一份交教研室,一份送所属系部,一份送教学研究科。

法学教案设计模板范文初中

法学教案设计模板范文初中

课程名称:初中法学基础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法学的基本概念、法律的特征和作用,以及我国法律体系的基本框架。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法律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法律的兴趣,树立正确的法律观念,培养学生的法治精神。

教学重点:1. 法学的概念和特征2. 法律的作用和我国法律体系的基本框架教学难点:1. 法律的特征和作用2. 我国法律体系的基本框架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教材、案例2. 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法学基本概念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法学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法律与生活的关系。

2. 学生分享自己对法律的理解和认识。

二、新课讲授1. 法学的概念和特征a. 教师讲解法学的定义和起源,引导学生理解法学的研究对象和范围。

b. 学生讨论法律的特征,如规范性、强制性、普遍性等。

2. 法律的作用a. 教师列举法律在生活中的具体作用,如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公民权益等。

b. 学生结合自身实际,谈谈法律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3. 我国法律体系的基本框架a. 教师介绍我国法律体系的构成,包括宪法、行政法、民法、刑法等。

b. 学生讨论我国法律体系的特点和作用。

三、案例分析1. 教师选取典型案例,引导学生运用法律知识分析案例。

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

四、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法律的作用和我国法律体系的基本框架。

2. 学生回顾所学内容,巩固知识。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教师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2. 学生回答,教师点评。

二、新课讲授1. 法律的特征和作用a. 教师进一步讲解法律的特征,如规范性、强制性、普遍性等。

b. 学生结合案例,谈谈法律在生活中的具体作用。

2. 我国法律体系的基本框架a. 教师详细介绍我国法律体系的构成,包括宪法、行政法、民法、刑法等。

b. 学生讨论我国法律体系的特点和作用。

立法学教程教学设计 (2)

立法学教程教学设计 (2)

立法学教程教学设计引言立法学是法学中的一门重要学科,它关注的是如何制定法律以及法律的实施。

作为法律教育必备的学科,立法学的教学涉及到多方面的知识,需要制定一套系统的教学方案。

本文将介绍一套基于传统教学、案例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的立法学教学设计。

传统教学传统教学是立法学教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目的是让学生对立法学的基本知识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会讲解立法学的基本概念、法理学、法制史、法律哲学等方面的内容。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对课堂内容的整理和梳理,使之变得更加的系统化。

通过传统教学,学生可以了解立法学的核心内容,包括法律制定的基本原则、法律的基本构成要素、立法过程中的基本流程等等。

同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思考法律与社会的关系,以及法律在社会中扮演的角色和功能。

传统教学虽然看似单调,但是却是学生对立法学的初步认识和理解,是打牢知识基础的重要步骤。

案例教学在学习完立法学的基本知识后,学生需要通过案例教学学习如何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

教师可以选择一些经典的案例,例如法案起草、法律宣传、民众反馈等,让学生亲身参与其中,了解立法制度运作的细节,学习如何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法律。

案例教学可以让学生更具体地了解立法制度的具体运作,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可以加深对理论的理解,还可以积累实践经验,为以后的立法实践打下更加坚实的基础。

实践教学传统教学和案例教学的目的都是为了让学生在理论和实践中都得到充分的锻炼,但是这些还是不够的。

为了让学生真正掌握立法制度和实践技能,需要让学生参与到实践项目当中。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与选举、制定政策、缔约、协商等活动,让学生实际运用自身所学知识,参与到立法实践中。

通过实践教学,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掌握知识和技能,了解立法实践中的具体细节和挑战。

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可以结合案例教学的经验,不断提升自身的立法实践技能。

最终,学生可以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为立法实践做出更大的贡献。

立法学教程课件 74页PPT文档

立法学教程课件 74页PPT文档
32
二、 中国立法基本指导思想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情况相结合产生的毛泽东 思想,是当代中国立法的基本指导思想。
(一) 中国立法基本指导思想的构成和特点 (二) 以毛泽东思想立法观指导中国立法
33
第三节 中国立法的基本原则
一、 中国立法制度的一个新特色 二、 由观念化向法律化和制度化的转变 三、 中国立法的宪法原则 四、 中国立法的法治原则 五、 中国立法的民主原则 六、 中国立法的科学原则
研究立法的外延,可以看到:
(一) 立法是历史的范畴 (二) 立法是国情的产物 (三) 立法的种类具有多样化
22
二、 立法的内涵
立法的内涵立法,可以看到它们有以下共同
特征: (一) 立法是由特定的主体进行的活动 (二) 立法是依据一定职权进行的活动 (三) 立法是依据一定程序进行的活动 (四) 立法是运用一定技术进行的活动 (五) 立法是制定、认可、修改、补充和废止法的活动
在中国,立法应当遵循民主原则,其主要理由在于: 首先,这是实现人民主权所必需。 其次,这也是反映人民意志和客观规律所必需。 最后,坚持立法的民主原则,也是对立法实行有效的监督和制约、
防止滥用立法职权、个人独断或不尽立法职守所必需。
40
五、 中国立法的民主原则
中国立法所应遵循的民主原则,其含义和内容应当包括三个要素:
第一编 立 法 原 理
第二章 立法原理总论 第三章 立法的概念 第四章 立法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第五章 立法的国情根据 第六章 立法的历史发展
1
第二章 立法原理总论
第一节 何谓立法原理 第二节 立法的基本范畴 第三节 立法的物质基础 第四节 立法与利益、治国和秩序
2
第一节 何谓立法原理

立法学第二版教学设计

立法学第二版教学设计

立法学第二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掌握立法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了解立法的历史进程和发展趋势;
•熟悉我国宪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在立法实践中的地位和作用;
•学习和掌握制定法规、规章和地方性法规的基本程序和技巧;
•了解立法过程中的主要问题和难点,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培养法律思维和法律分析能力,提高法律实务能力。

二、教学内容
第一章立法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1.1 立法的概念、特征和功能 1.2 立法的基本理论 1.3 立法的方法 1.4 立法过程的程序和规范
第二章立法的历史进程和发展趋势
2.1 世界各国立法的历史演变 2.2 我国立法的历史进程 2.3 当代立法的发展趋势
第三章我国宪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在立法实践中的地位和作用
3.1 宪法的概念、性质和地位 3.2 宪法的主要内容 3.3 宪法对立法实践的影响
第四章制定法规、规章和地方性法规的基本程序和技巧
4.1 法规、规章和地方性法规的概念和分类 4.2 制定法规的程序和规范 4.3 制定法规的技巧和注意事项
1。

立法学教程课件第一章导论

立法学教程课件第一章导论
5来自三、 立法学的理论价值和地位
(一) 立法学是促进法学理论与实践有效结 合的重要学科
(二) 建设和发展立法学是发展中国法学体 系所必需
6
第三节 立法学的产生和发展
一、 立法学产生和发展的基本条件 二、 由立法思想和学说到立法学学科 三、 当代世界立法学总说
7
一、立法学产生和发展的基本条件
立法学的产生和发展以立法的产生和发展,以立 法实践经验的积累,为前提条件的。
(一) 实事求是的方法 实事求是是我们对任何事物所应抱有的态度和方法,
也是我们研究立法问题所应抱有的态度和方法。 (二) 从实际出发的方法
从实际出发也是我们研究任何问题包括研究立法问题 应当采取的方法。
12
一、 立法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三) 联系的、运动的、发展的方法 以联系的、运动的、发展的方法研究立法问题,就是
运用辩证的方法研究立法问题。 (四) 分析和比较的方法
分析和比较的方法,也是立法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法。 (五) 吸收和运用新成果与坚持和发展相结合的方法。
13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作为学科的立法学 第二节 立法学的价值和地位 第三节 立法学的产生和发展 第四节 立法学的研究方法
1
第一节 作为学科的立法学
一、 立法学研究什么? 二、 立法学的体系构成
2
一、 立法学研究什么?
(一)立法学以各种类别的立法现象为研究对象 (二)立法学以立法过程中各种立法现象为研究对象 (三)立法学以各种立法规律为研究对象 (四)立法学还以与立法现象和立法规律
9
三、 当代世界立法学总说
第一,关于立法总论的研究。 第二,关于立法原理的研究 第三,关于立法主体的研究 第四,关于立法过程的研究 第五,关于立法技术的研究

学校立法课程教案模板范文

学校立法课程教案模板范文

一、课程名称:学校立法课程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我国现行法律法规的基本框架和主要内容。

2. 培养学生运用法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增强学生的法治观念,提高学生的法律素养。

三、教学内容:1. 我国现行法律法规概述2. 学校管理相关法律法规3. 学生权益保护相关法律法规4. 学校突发事件处理相关法律法规5. 学生法律意识培养与教育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学校立法课程的重要性。

2. 引导学生思考:学校立法课程对我们有什么意义?(二)讲授新课1. 我国现行法律法规概述- 介绍我国法律法规的体系结构- 阐述我国现行法律法规的基本原则2. 学校管理相关法律法规- 学校的设立与撤销- 学校的内部管理- 教师的权益与义务3. 学生权益保护相关法律法规- 学生的受教育权利- 学生的财产权益- 学生的安全权益4. 学校突发事件处理相关法律法规- 校园暴力事件- 校园安全事故- 校园公共卫生事件5. 学生法律意识培养与教育- 法律意识的内涵- 法律意识培养的方法- 学校法律教育的重要性(三)课堂互动1. 分组讨论:结合实际案例,分析学校立法课程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

2. 学生提问,教师解答。

(四)总结与作业1.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2. 布置作业:收集学校相关法律法规,撰写一篇关于学校立法课程的学习心得。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2. 学生对法律法规的理解程度3. 学生运用法律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4. 学生撰写的学习心得六、教学资源:1. 教材:《学校立法课程》2. 案例分析材料3. 相关法律法规文本4. 课堂互动软件七、教学反思:1.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2. 注重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养,提高学生的法律实践能力。

3. 加强课堂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 及时总结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大学一年级法学课教案法学基础与法律体系

大学一年级法学课教案法学基础与法律体系

大学一年级法学课教案法学基础与法律体系大学一年级法学课教案:法学基础与法律体系一、引言法学作为一门学科,对于大学一年级法学专业的学生来说,起着基础性的作用。

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对法学基础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以及对法律体系的整体把握。

通过系统的学习和讨论,使学生能够在未来的法学学习和职业生涯中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内容安排1. 法学基础知识概述1.1 法学的定义和性质1.2 法学的分类及其学科体系1.3 法学的研究方法和实践价值2. 法律体系的构建与演变2.1 法律的概念与特征2.2 法律制度与法律体系的关系2.3 法律体系的历史演变及实践意义3. 法学基本理论3.1 法律规范的分类和特征3.2 法律人的概念和地位3.3 法律责任及其形式4. 法学与社会4.1 法学与国家治理4.2 法学与社会变革4.3 法学的社会功能和意义5. 法学研究方法与实践5.1 法学研究方法的基本概念5.2 法学研究的步骤和技巧5.3 法学研究的实践案例分析三、教学方法与手段1. 理论讲授通过课堂讲解、PPT演示等形式,对法学基础知识和法律体系进行系统概述,引导学生掌握核心概念和理论。

2. 讨论与互动安排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高对法学概念和实践的理解与运用能力。

3. 实践案例分析针对具体的法学案例,进行分析和探讨,引导学生运用法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四、教学评价与考核1. 平时表现包括课堂参与、作业完成情况、小组讨论等,占总评成绩的30%。

2. 期中考试主要考察学生对基础概念和法学基本理论的掌握程度,占总评成绩的30%。

3. 期末论文要求学生根据自选的法学案例,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结合课程知识进行写作,占总评成绩的40%。

五、教学资源及参考资料1. 教材- 《法学导论》刘宪权- 《法学基础》雷为民2. 参考资料- 《法学通论》吴玉章- 《法学教程》王德顺3. 网络资源课程相关的电子文献和学术资源可以通过图书馆数据库和相关学术网站进行获取和查找。

法学教案设计模板范文

法学教案设计模板范文

课时:2课时年级:高中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法学的基本概念、研究对象和任务;掌握法学的基本方法和研究方法;理解法学与法律的区别与联系。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法学思维能力和法律意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尊重法律、遵守法律、维护法律的意识,树立法治观念。

教学重点:1. 法学的基本概念、研究对象和任务。

2. 法学的基本方法和研究方法。

3. 法学与法律的区别与联系。

教学难点:1. 法学基本概念的理解。

2. 法学方法的应用。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案例分析材料、小组讨论问题。

2. 学生准备:预习法学基础知识,了解法学的基本概念、研究对象和任务。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 教师简要介绍法学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2. 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法学?法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是什么?二、讲授新课1. 法学的基本概念(1)什么是法学?(2)法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3)法学的任务是什么?2. 法学的基本方法和研究方法(1)法学的基本方法有哪些?(2)法学的研究方法有哪些?3. 法学与法律的区别与联系(1)法学与法律的区别是什么?(2)法学与法律的联系是什么?三、案例分析1. 教师选取典型案例,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中涉及的法律问题和法学问题。

2. 学生分组讨论,总结案例分析结果。

四、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2. 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知识,提出疑问。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教师提问: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2. 学生回答,教师点评。

二、讲授新课1. 法学的基本概念(续)(1)法学的定义(2)法学的研究对象(3)法学的任务2. 法学的基本方法和研究方法(续)(1)法学的基本方法(2)法学的研究方法3. 法学与法律的区别与联系(续)(1)法学与法律的区别(2)法学与法律的联系三、小组讨论1. 教师提出讨论问题:如何提高法学素养?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讨论结果。

法学教案模板范文

法学教案模板范文

一、课程名称:法学基础教程二、授课班级:法学专业一年级三、授课时间: 2023年10月25日(周二)第3节课四、授课教师: [教师姓名]五、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了解法学的定义、历史与发展。

- 掌握法律的基本概念、法律关系的要素。

- 理解法律的适用范围和基本原则。

2.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运用法学理论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 提高学生的法律文书写作水平。

3. 情感目标:- 增强学生对法律事业的热爱和责任感。

- 培养学生的法治观念和社会责任感。

六、教学内容:1. 法学的定义与历史2. 法律的基本概念3. 法律关系的要素4. 法律的适用范围5. 法律的基本原则七、教学重点:- 法学的定义与历史- 法律的基本概念- 法律关系的要素八、教学难点:- 法律关系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法律的基本原则在实践中的应用九、教学方法:1. 讲授法:系统讲解法学基础知识。

2. 讨论法:引导学生就法律问题进行讨论。

3. 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帮助学生理解法律知识。

十、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5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法学的定义和历史,引起学生的兴趣。

2. 提出问题:“什么是法律?法律在我们生活中扮演着什么角色?”(二)讲授新课(40分钟)1. 法学的定义与历史- 详细讲解法学的定义,包括法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研究目的。

- 简述法学的起源和发展历程,重点介绍中国法学的特点。

2. 法律的基本概念- 解释法律的概念,包括法律的定义、法律的特征和法律的作用。

- 举例说明法律在维护社会秩序、保障人民权益方面的作用。

3. 法律关系的要素- 讲解法律关系的概念,包括法律关系的主体、客体和内容。

- 分析法律关系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如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4. 法律的适用范围- 介绍法律的适用范围,包括国内法和国际法、成文法和不成文法等。

- 分析法律适用范围的确定依据。

5. 法律的基本原则- 阐述法律的基本原则,如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等。

法学教案设计模板范文

法学教案设计模板范文

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法学的基本概念、研究对象和基本方法。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法学的兴趣,提高学生运用法律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

教学重点:1. 法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2. 法学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1. 法学与其他学科的区分。

2. 法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准备:1. 多媒体课件。

2. 相关法律法规资料。

3. 案例分析。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教师简要介绍法学的起源和发展历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提问:什么是法学?它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二、讲授新课1. 法学的定义- 法学是研究法律现象、法律制度、法律思想及其发展规律的学科。

- 法律现象包括法律规范、法律关系、法律行为等。

- 法律制度包括立法、执法、司法、守法等环节。

- 法律思想包括法律观念、法律意识、法律信仰等。

2. 法学的研究对象- 法律现象:研究法律规范、法律关系、法律行为等。

- 法律制度:研究立法、执法、司法、守法等环节。

- 法律思想:研究法律观念、法律意识、法律信仰等。

3. 法学的基本方法- 理论研究:对法律现象、法律制度、法律思想进行理论分析和解释。

- 实证研究:通过案例分析、调查等方法,对法律现象、法律制度、法律思想进行实证研究。

- 比较研究:对国内外法律现象、法律制度、法律思想进行比较研究。

三、案例分析1. 教师展示一个与日常生活相关的案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2. 学生分组讨论,总结案例分析结果。

3. 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法学的基本概念、研究对象和基本方法。

2. 提醒学生关注法律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五、作业布置1. 阅读相关法律法规资料,了解我国法律体系的基本框架。

2. 撰写一篇关于法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的短文。

教学反思:1. 本节课通过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了法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基本方法。

法学课程教案设计方案模板

法学课程教案设计方案模板

一、课程基本信息1. 课程名称:法学基础课程(以具体课程名称为准)2. 学时:共XX课时3. 教学对象:法学专业学生4.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法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法律思维、法律分析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3)素质目标: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道德品质和人文素养。

二、教学大纲1. 课程内容:(1)法学导论(2)法理学(3)宪法学(4)行政法(5)民法学(6)刑法学(7)商法学(8)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9)国际法学2. 教学安排:(1)法学导论:2课时(2)法理学:4课时(3)宪法学:4课时(4)行政法:4课时(5)民法学:4课时(6)刑法学:4课时(7)商法学:4课时(8)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4课时(9)国际法学:4课时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系统讲解法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2. 案例分析法:结合实际案例,培养学生法律思维和分析能力;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法学问题,提高学生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4. 角色扮演法:模拟法庭,让学生亲身体验法律实践过程;5. 课堂提问法:激发学生思考,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手段1. 多媒体教学:利用PPT、视频等手段,丰富教学形式,提高教学效果;2. 教材与参考书:推荐使用权威教材和参考书,确保教学内容系统、完整;3. 网络资源: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拓展学习领域,提高自学能力。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关注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发言积极性等;2. 作业与论文:检查学生的作业质量和论文写作能力;3. 期末考试:以闭卷考试的形式,全面考察学生对法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进度安排第1-2周:法学导论第3-6周:法理学第7-10周:宪法学第11-14周:行政法第15-18周:民法学第19-22周:刑法学第23-26周:商法学第27-30周: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第31-34周:国际法学七、教学反思与改进1. 定期总结教学效果,发现问题并及时调整教学策略;2. 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提高教学质量;3. 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引入新知识、新技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大学法学教案

大学法学教案

大学法学教案第一节:引言法学作为一门研究法律规范和法律应用的学科,在培养学生法律意识、法律素养和法律职业素质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大学法学教案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根据课程目标、知识体系和学生需求,制定的教学计划和教学材料。

一个科学合理的大学法学教案对于提高教学效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培养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节:教学目标大学法学教案的核心是明确教学目标。

通过分析法学课程的特点和学生的需求,教案制定者应该明确教学目标的内涵和层次。

教学目标应当包括知识、能力和素质三个方面,既要符合法学专业培养要求,也要考虑到学生未来的发展需求。

第三节:教学内容大学法学教案的教学内容应该基于专业知识体系和法学理论框架,以及实践案例和实际问题。

教案中的教学内容应该有层次、有重点,注重内容的系统性和前沿性。

同时,教案制定者还应该考虑到教材的选择和教学资源的利用,确保内容的全面性和科学性。

第四节:教学方法大学法学教案的教学方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使用的教学手段和策略。

教案中的教学方法应该灵活多样,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问题解决能力。

同时,教案制定者也应该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兴趣爱好,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第五节:课堂教学大学法学教案的课堂教学是教案实施的具体环节。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讨论和互动。

同时,教师还应该重视案例分析和实践任务,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实践探索,加深对法律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第六节:课后作业大学法学教案的课后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巩固。

教案制定者应该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设计合理的课后作业。

作业既不应过于简单,又不应过于复杂,既要能够反映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又要能够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

第七节:实践教学大学法学教案的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法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

教案制定者应该注重课程实践环节的设计和组织,提供充分的实践机会和资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为法学领域的一个分支学科,最早出现于西方;
我国的立法学学科才是80年代以来的事。
条件:作为体系的立法学开始形成。 (三)立法学的研究范围: 立法史学、比较立法学、西方立法学、立法制 度学、立法原理、立法技术学 (四)立法学的学科体系: 立法制度、立法原理与立法技术
二、立法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一) 立法学与法学及其分支学科的关系:
按照立法程序制定、修改或废止法律的活
动。„„广义上的立法,包括由国家立法机关授
权其他国家机关制定法规的活动。立法有时也是
对国家制定的法律、法令、条例等规范性文件的
泛称,与‘法规’同义。如经济立法是泛指国家 制定的有关经济管理方面的法规。”(参见《法 学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4年第21版,第 217页。)
《立法学》教案
第一章 绪论
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掌握立法学的研究对象、 范围、重点和 学科体系,掌握马克思主义立法理论 的基本观点,了解立法学作为独立学科形成的条件、 立法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立法思想的一般发展、立
法学的研究方法和意义。
教学重点与难点:
1、立法学的研究对象;
2、立法思想的一般发展。
有特别法律制度赋予的有效地公布法律的权力和
权威的人或机构的意志制定或修改法律的过程。 这一词亦指在立法过程中所产生的结果,即所制 定的法律本身。在这一意义上,相当于制定法。 参见《牛津法律大辞典》(The Oxford
Companion To Law, by David M.Walker)中文
版,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年版,第547页。
《美国大百科全书》对这一辞条的解释是: “立法是指包括政府各部门所用的规范社会行为
的法的规则。一般说,这一术语尤指代议机关所
制定的法以及制定法的过程。”载《美国大百科
全书》,1988年英文版,第17卷第172页,转引
自郭道晖总主编:《当代中国立法》1998年版 (上册),第5页。
从其在英语文献中的解释来看,立法一词基本
也有人作这样的理解:“法是由国家制定和认 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其实施的,反映统治阶级 (即掌握国家政权的阶级)意志的规范系统,这一 意志的内容是由统治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 它通过规定人们在相互关系中的权利和义务,确认、 保护和发展对统治阶级有利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 序。”(参见孙国华主编:《法理学教程》,中国 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79-80页。) 国内其 他学者也都从不同的角度对法的概念作过界定,不 过,多数是从法的基本特征出发,阐述符合这几个 特征的就是法。这些共性特征一般有以下方面:
修改和废止法律这种特定的规范性文件的活动。
这是对立法最狭义的解释。(参见马怀德主编:
《中国立法体制、程序与监督》,中国法制出
版社1999年版,第7页。)
(四)笔者对“立法”一词的理解
笔者认为:要正确理解立法的概念,就要 弄清楚两个问题:
其一、从立法活动的结果来看,立法活动 同哪些规范性文件相联系? 其二、立法活动包括哪些行为?
出版社2000年第2版,第72页。)
(三)近现代我国学者对“立法”一词的理解
近现代我国学者对“立法”一词的理解常
见的有以下几种:
第一种观点:立法有广义、狭义之分,“就
广义言,行政机关之颁行条例章程,自治团体 之订立公约规则,均可谓之立法。就狭义言, 必立法机关依立法程序议决法律案,乃可谓之 立法。”(参见谢振民:《中华民国立法史》, 南京,正中书局1937年版,第4页。)
第一个问题主要涉及立法活动的性质,即 只有同“法”相关的活动,才是立法活动,从而排 斥了那些虽产生规范性文件,但并非“法”文件的 活动的立法性质,这是对立法概念之“法”的解 释 。
第二个问题主要涉及到立法活动的范围,即在 回答了第一个问题的基础上说明哪些活动才是立法 活动。回答这个问题,就是对“立法”概念之“立”
(一)立法为物质生活条件所制约 (二)立法受上层建筑因素影响 (三)立法须遵循特定规律和要求
(四)立法应借鉴国外和历史的经验
第三节 立法学的研究方法和意义 (1学时)
一、立法学研究方法 (一)哲学方法论意义的方法 (二)综合研究方法 (三)具体研究方法
二、立法学研究的意义
(一)对于立法的意义 (二)对于法制系统的意义 (三)对于法学发展的意义
第二、研究立法过程中的各种立法现象:
1、研究立法准备阶段的立法活动;
2、研究由法案的提出到法的公布阶段的立法
活动;
3、研究立法完善阶段的立法活动;
4、研究立法过程中的监督活动;
第三、研究各种立法规律:
1、研究立法过程中的规律;
2、研究立法现象背后的规律;
第四、研究与立法现象、立法规律相关的事物。
(二)立法学学科地位确立的时间和条件
第一、法是统治阶级(即掌握国家政权阶级)意
志的体现;
第二、法是以权利义务关系为其内容的;
第三、法是以国家制定的、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其
实施的会规范;
第四、法根本上决定于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
近些年来,有学者对法的基本特征提出了进 一步完善的观点,认为法的基本特征不可或缺的 并且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法是司法机关办 案依据的社会规范,并且认为,能否作为司法机 关办案依据,是衡量一种社会规范是否属于法的 范畴的一个重要标志。(参见周旺生著:《立法 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36-38页)。 当然,民法、刑法等实体法以及程序法等作为司 法机关适用的依据,比较容易接受。问题的关键 是:宪法能否作为司法机关适用的依据?
上包括两种含义:一是法律的制定(legislation,
或Enacting of Law,动词为 Legislate , 即to
enact laws, to make law);一是制定的法律
( Law enacted )如“刑事立法”一词,既可指制 定刑事方面法律的活动,也可指某些刑事方面的具 体法律。
是意志。意志是自由的,所以自由就构成法的实体
和规定性。”(参见黑格尔:《法哲学原理》,商
务印书馆1970年版,第10页)。
在我国目前所使用的法概念当中,也有多种多 样的界定。有人概括为:“国家按照统治阶级的利 益和意志制定和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其实施 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包括宪法、法律、法令、行政 法规、条例、规章、判例、习惯法等各种成文法和 不成文法。”(参见《中国大百科全书·法学》,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4年版,第76页。)有人 这样界定:“法是人们在一定的社会物质生产交换 和分配的过程中长期形成的、反映统治阶级意志的、 具有正当性或合理性的权利与义务关系的社会共同 规则。” (参见吕世伦、公丕祥主编:《现代理 论法学原理》,安徽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9 页。)
第四种观点,认为“立法是由特定的主体, 依据一定职权和程序,运用一定技术制定、认可、
修改、补充和废止法的活动。其直接目的是要产
生和变更法这种特定的社会规范。”(参见周旺
生著:《立法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第92页。)
第五种观点认为:立法是最高权力机关和
它的常设机关,依据法定权限和程序,制定、
我国年轻的宪法学者王磊就对宪法的司法化作
了探讨,他认为在我国应该实行宪法司法化:
斗斛也,角量也,谓之法。”(《管子·七法》);
“法律政令者,吏民规矩绳墨也。”(《管子·七 臣七主》);“法者,国之权衡也”(《商君 书·修权》);“法者,编著之图籍,设之于官府, 而布之于百姓者也。”“法者,宪令著于官府,赏
罚必于民心。赏存乎慎法,而罚加乎奸令者也。”
(《韩非子·定法》)。西方思想家和法学家对法 的定义更是五花八门。
页。)
自然法学派把法区分为自然法与实在法,认为
自然法是“人类理性”之法规,而实在法应该体现
自然法的要求。分析法学派认为法律是主权者的命
令。哲理法学派的代表人物康德认为:“法是能使 每个人的意志依据自由的普通法则和他人的意志相 协调的条件之总和。”黑格尔则认为:“法的基地 一般说来是精神的东西,它的确定的地位和出发点
周旺生教授对西方学者关于“立法”一词的
界说作了一下总结:第一、过程、结果两义说。
认为立法既指制定或改变法的一个过程,又指在
立法过程中产生的结果即制定的法本身。第二、 活动性质、活动结果两义说。认为立法是制定和 变动法的规范因而有别于司法和行政的活动,同 时又是这种活动的结果,而这种结果又与司法决
定不同。(参见周旺生主编:《立法学》,法律
第二种观点认为立法是指:“国家机关依照 其职权范围通过一定程序制定(包括修改或废止) 法律规范的法动,既包括拥有立法权的国家机关
的立法活动,也包括被授权的其他国家机关制定
从属于法律的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活动。”(参见
《中国大百科全书·法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
版社1984年版,第373页。);
第三种观点认为“立法通常指国家立法机关
思考题 1.立法学的研究对象,范围、重点和学科体系。 2.立法学独立学科地位确立的条件。 3.马克思主义立法理论的主要观点。 4.研究立法学的方法和意义。
第二章 立法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掌握立法的概念和特征、我国 立法的基本原则,了解立法指导思想、基本原则 的含义、多样性和我国立法的指导思想。
第一节 立法学的研究对象和体系(P21)
一、立法学的研究对象和体系
(一)立法学的研究对象
是以立法规律、立法现象以及其他相关 事物为研究对象的一门法学学科。 第一、研究各种类别的立法现象: 1、研究各种立法主体的立法;
2、研究各种效力等级的立法;
3、研究各种效力范围的立法; 4、研究不同时代不同类型的立法;
作出解释。
对于“立法”之“法”的理解,就必须要考察
“法”的意义,即要了解“什么是法”这样一个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