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振宁和他的岳父杜聿明

合集下载

杨振宁

杨振宁

杨振宁中文名:杨振宁国籍:美国出生地:安徽出生日期:1922年10月1日职业:科学家,物理学家毕业院校:西南联大,美国芝加哥大学主要成就:1957年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代表作品:《对弱相互作用中宇称守恒的质疑》目录杨振宁与翁帆婚纱照教育交流做了大量工作。

他受聘为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山大学、南开大学等校的名誉教授,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

1957年,杨振宁与李政道因共同提出宇称不守恒理论而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他们两个人是最早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人。

后二人因排名先后的问题交恶。

1962年因为《纽约客》的一篇文章,两人正式决裂。

杨振宁七岁的儿子杨光诺曾杨振宁与翁帆说,“我要一人得诺贝尔奖。

”1989年他写给已故中研院长吴大猷的信,向老师报告两人合作情形。

吴大猷覆信说:“整件事是一极不幸的事,我想实情是不能永远掩盖著的,所以我希望大家都不再在世人前争,而让实情慢慢的展现出来。

”1977年他和梁恩佐等人在波士顿创办了“全美华人协会”,促进中美关系。

获奖1980年杨振宁获得拉姆福德奖(Rumford),1986年获得美国国家科学奖章。

情感婚姻杨振宁现居于北京清华大学,同时身兼广东东莞理工学院名誉校长。

杨振宁的结发太太是杜聿明的女儿杜致礼,2003年10月因病过世。

2004年底至2005年初,82岁高龄的杨振宁与28岁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翻译系硕士班学生翁帆再一次步入婚姻殿堂。

杨振宁和翁帆(20张)编辑本段子女1951年长子杨光诺出生,杨光诺成为了一位电脑工程师,1958年次子杨光宇出生,他成为了一位化学家,1961年女儿杨又礼出生,她成为了一个医生。

目前,三个子女全部定居美国。

杨振宁风采(19张)编辑本段成就杨振宁对物理学的贡献范围很广,包括粒子物理学、统计力学和凝聚态物理学等。

除了同李政道一起发现宇称不守恒之外,杨振宁还率先与米尔斯(ls)提出了“杨-米尔斯规范场”,与巴克斯特(R.Baxter)创立了“杨振宁-巴克斯方程”。

杜聿明怎么死的?杜聿明临终之际为何没见到儿女

杜聿明怎么死的?杜聿明临终之际为何没见到儿女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杜聿明怎么死的?杜聿明临终之际为何没见到儿

导语:国民党将领杜聿明一生中走过很多曲折的道路,但他也有光荣的后半生,为人民的革命事业,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那么杜聿明怎么死的? 1964年11
国民党将领杜聿明一生中走过很多曲折的道路,但他也有光荣的后半生,为人民的革命事业,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那么杜聿明怎么死的?
1964年11月,杜聿明应邀参加第四届全国政协会议,并被选为全国政协委员会委员。

从昔日的战犯,到今天的政协委员,走进人民大会堂参政议政,这是一个多么大的变化呀。

正当杜聿明准备大干一番的时候,“文化大革命”开始了,周围的一切立即陷入了混乱和无序之中。

在这场浩劫中,杜聿明也未能幸免。

一天,“破四旧”的“红卫兵”来到了杜聿明家中,把他家的《文史资料选辑》、照相机、缝纫机都搬走了,最后又要把杜聿明大儿子的骨灰盒当作“四旧”拿走丢掉,曹秀清急了,她冲上去说:“这是我从美国带回来的,不能丢!”骨灰盒总算没被拿走。

事后周总理知道了这件事指示政协领导,一定要把文史专员作为保护对象,除了照发被扣的工资,还要保证他们本人及家属的安全。

一天早晨杜聿明走出家门时,突然发现墙外不知是哪个单位的「红卫兵」贴了一张布告:“此院内已经检查,以后不要再来破四旧。


此后果然再也没有“红卫兵”来折腾了。

几年后杜聿明才知道,这是周总理指示对他及他的家人采取的保护措施。

杜聿明一家一直深深感激周总理对他及他的家人的关心与爱护。

70年代初期,随着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有了很大改善,人员的交往日渐增多。

杜聿明的女婿、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杨振宁博士于1971
生活常识分享。

杨振宁

杨振宁

• 规范场论的积分形式
杨—Mills理论还把物理与数学的关系推进到一个新的水准。1970年左右,杨振 宁致力于研究规范场论的积分形式,发现了不可积相位因子的重要性,从而意识 到规范场有深刻的几何意义。
• 规范场论与纤维丛理论的对应
1975年,杨振宁和吴大峻发表了论文75c,用不可积相位因子的概念给出了电磁 学以及杨—Mills场论的整体描述,讨论了Aharonov—Bohm效应和磁单极问题, 揭示了规范场在几何上对应于纤维丛上的联络。这篇文章里面附有一个“字典”, 把物理学中规范场论的基本概念准确地“翻译”成数学中纤维丛理论的基本概念。 这个字典引起数学界的广泛兴趣,大大促进了数学与物理学以后几十年的成功合 作。
人物关系
父子关系 他的父亲杨武之在1973年故去之前一直在北京和上海当数学教授。他对于儿子的决定没有抱怨。但杨振宁知道, 直到临终前,父亲对于他加入外籍的举动,在心底里的一角始终没有宽恕过他。 杨李之争 杨振宁从1949年与李政道初次合作,到1957年因“宇称不守恒”理论的贡献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1962年杨振 宁和李政道决裂,科学上不再合作,友谊也一笔勾销,学术界也充满了传言;包括诺贝尔名声到太太的因素。 关于他们个人关系分裂的原因,杨李双方偶有公开叙述,然而各有说辞,令外界对真实原因依然不得而知。杨 振宁表示李政道是自己最成功的合作者,与李政道的决裂是他今生最大遗憾。[99] 从可靠的事件顺序梳理,李 政道首先宣布“宇称不守恒”发现的主导权归他,杨振宁才对此做出反驳。考察文献,李政道在70年代和2004 年对“宇称不守恒”发现过程的论述存在着明显的矛盾。据研究,李政道提出的“署名习惯”并不存在。
其他成就
• • • • • • • • 玻色子多体问题 1维δ函数排斥势中的玻色子在有限温度的严格解 超导体磁通量子化的理论解释 非对角长程序 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 时间反演、电荷共轭和宇称三种分立对称性 CP不守恒的唯象框架高能中微子实验的理论探讨 高能中微子实验的理论探讨

华人诺贝尔奖获得者婚姻状况

华人诺贝尔奖获得者婚姻状况

1957年由于与李政道提出的“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观念被实验证明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父亲杨武之是芝加哥大学数学博士,回到国内后曾任清华大学与西南联合大学数学系主任多年。

杨振宁的结发太太是杜聿明的女儿杜致礼,2003年10月因病过世。

2004年底至2005年初,82岁高龄的杨振宁与28岁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翻译系硕士班学生翁帆再一次步入婚姻殿堂。

1996年11月29日李政道的夫人秦惠莙因患肺癌离开人世。

丁肇中与美国加州斯坦福大学教授伯顿·里克特几乎同时各自发现新的基本粒子-J/ψ基本粒子。

1976年,两位教授因此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及美国政府的劳伦斯奖。

前妻凯伊·库尼(kay kuhne),于1960年结婚,并有二个女儿:珍妮(jeanne)和艾美(amy)。

1985年与苏珊·卡洛·马克思 (susan carol marks)博士结婚,1986年儿子克里斯托弗(christopher)出生。

李远哲1986年以分子水平化学反应动力学的研究与赫施巴赫及约翰〃波兰伊共获诺贝尔化学奖。

李远哲与太太吴锦丽在小学时相识,他们育有两儿一女:长子Ted(1963年出生,新闻业)、次子Sidney(1966年出生,医生)、长女Charlotte(1969年出生,社会学家)。

朱棣文因“发展了用激光冷却和捕获原子的方法”而获得199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妻子简·朱(Jean Fetter),英国物理学家,生于英国威尔斯,任斯坦福大学助理校长兼招生办主任。

与前妻(Lisa Chu-Thielbar)育有两子。

1998年10月13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把1998年诺贝尔物理奖授予崔琦与德国科学家霍斯特·施特默和美国科学家罗伯特·劳克林,主要表彰他们发现并解释了电子量子流体这一特殊现象。

崔琦的妻子是美国人,他们有两个女儿。

2008年,钱永健与发现该类蛋白的下村脩,以及辨识出基因的马丁·查尔菲共同获得诺贝尔化学。

杜聿明的后半生

杜聿明的后半生

杜聿明的后半生作者:钟新来源:《人民文摘》2008年第01期1949年1月10日,淮海战役胜利结束。

时任国民党东北保安司令部中将司令、徐州“剿总”副司令的国民党高级将领杜聿明被人民解放军俘虏。

解放军官兵以革命的人道主义友善地对待了这位在战场上发誓“要与共产党决一死战”的前国民党军高级将领。

新中国成立后,杜聿明与另外42名被俘的国民党军高级军官被宣布为战犯,一同被送进北京功德林战犯管理所进行思想改造。

殃及眷属长子服毒自尽当杜聿明被俘时,他的夫人曹秀清在上海,她对丈夫的生与死一无所知。

她曾向国民党当局打听丈夫的下落,得到的回答是:“杜将军被共产党杀害了!”1949年5月初,上海即将解放,蒋介石要求曹秀清携其子女必须乘国民党最后一架离沪的飞机飞往台湾,并许诺到台后将保证其全家的生活和子女的学费。

考虑到子女的将来,曹秀清带着自己的婆母和5个儿女来到了台北,并在台北县定居下来。

当时全家的生活来源仅仅是靠国民党当局颁发的十分有限的一点补助金,根本不够维持曹秀清一家老小的日常开支,他们没有房子,生活十分窘迫。

为了兑现当年蒋介石手谕的许诺,曹秀清曾找过宋美龄、张群等人反映自己的处境,也许是由于是战败之将的缘故,曹秀清的反映均无结果。

当时到美国读书的杜聿明的长子,由于学费没有来源,只好白天上学,晚上给人打工,常常饥一顿饱一顿,生活十分艰难。

他给远在台北的母亲写信,希望得到帮助,可是曹秀清也是有心而无力。

万般无奈,曹秀清只好斗胆呈书蒋介石,申请给以生活上的补助。

看在杜聿明曾为国民党立过战功的份上,蒋介石特批了1000美元作为补贴,且还要分两年支付,而杜聿明的长子在美国一年的学费就需要3000美元。

儿子得知了国民党当局这种过河拆桥、卸磨杀驴的做法,加上生活的窘困,悲愤之下服用了大量安眠药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这段经历在曹秀清的心灵上留下了深深创伤。

战犯新生留得丹心报人民然而这段时间里,在大陆的战犯管理所里接受教育和思想改造的杜聿明和许多过去誓与人民为敌的战犯在思想上、感情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们在战犯管理所中获得了新生。

杨振宁传记

杨振宁传记

杨振宁传记李炳安邓越凡(Bing-An Li and Yuefan Deng)杨家原籍安徽省原凤阳府。

杨振宁的曾祖父杨家驹(字越千)曾任安徽省太湖县的都司。

1877年任满回原籍,途经合肥,为朋友挽留定居于此。

杨振宁的父亲杨克纯(字武之)是他祖父杨邦盛(字慕唐)的长子。

杨武之是美国芝加哥大学的数学博士,回国后曾任清华大学与西南联合大学数学系主任多年。

杨振宁出生在合肥县(今合肥市)县城西大街四古巷。

1933-1937年在北京崇德中学上学,1937年秋进入合肥省立第六中学。

1938年初他们一家到了昆明,杨振宁进入昆华中学高中二年级学习。

1938-1942年就学于西南联合大学。

西南联合大学教授阵容十分强大。

教杨振宁大一国文的有朱自清、闻一多、罗常培和王力等。

杨振宁跟赵忠尧学习大一物理,跟吴有训学习大二电磁学,跟周培源学习大二大学。

他的学士论文的导师是吴大猷。

吴大猷先生给了他一篇罗森塔耳(J.E.Rorenthal)和墨菲(GM Murphy)于1936年写的关于群论和分子光谱的总结性文章。

杨振宁的父亲杨武之在芝加哥大学的博士论文导师是代数专家狄克逊,杨武之让杨振宁从狄克逊写的《现代代数理论》中学习群表示理论。

杨振宁发现书中仅用二十几页就将群表示理论讲得清清楚楚,极合他的口味。

实际上,当他还是一个高中学生的时候,就从他父亲那里学到一些群论的基本原理,曾被放在父亲书架上的斯派塞的(有限群论)(Die Theorie der Gruppen van endlicher Ordnung, 1923)中的美丽图形强烈地吸引住。

他的家庭使他很早就受群论的熏陶。

他写学士论文的经历,又使他对群论与对称性在物理中的应用有了深刻的印象。

杨振宁于1942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进入清华大学研究院学习2年。

他的硕士论文导师是王竹溪。

在杨振宁进人清华大学研究院之前,曾听了王竹溪一系列关于相变的演讲,使他了解到相变是很重要的问题。

在王竹溪指导下,他完成题为"超晶格统计理论中准化学方法的推广"的统计力学文章,这篇文章与一些其他工作合起来成为他的硕士论文。

杨振宁的故事

杨振宁的故事

杨振宁的故事出生于1922年的杨振宁,他在中国学术界可谓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一直备受人瞻仰。

在别的孩子还在家嗷嗷待哺时,杨振宁已经跟着父亲去学堂读书认字了。

在35岁时便轻轻松松地拿下诺贝尔奖,一直被称为“世界上最顶尖的物理学家。

”杨振宁出生在安徽省当时的合肥县,作为杨家长子长孙,杨振宁是家族“振”字辈的老大,从小就被家人寄予厚望。

杨振宁出生时父亲杨克纯正在怀宁也就是现在的安庆教书,所以父亲就取名为“杨振宁”。

杨振宁曾说过:“我的启蒙老师是我的父亲,一生中对我影响最大的也是我父亲。

”杨振宁的父亲到底有何成就,能让杨振宁在学术的道路上有如此大的成就。

杨家祖上历代都是官宦之家,是安徽当地有名的官员,但是到了杨振宁爷爷杨邦盛那里开始家道中落,杨邦盛一生参加科举考试未第,只是在清朝末年的时候中了个秀才。

麻绳专挑细处断,厄运只找苦命人。

在杨武之只有九岁的时候母亲因为没有及时救治去世,三年后,杨邦盛与朋友在去北方经商的路上不幸患上鼠疫,为了省钱错过治疗最佳时期,年仅46岁。

经过辛亥革命,清王朝覆灭,新式学堂传入中国,杨武之深知中国的教育必将产生变革,就继续发奋图强考入新式学堂,但是当时的北平大学、清华学堂等其他学校都需要高昂的学费。

只有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免学杂费,1915年,杨武之以优异的成绩成功考入,完成学业之后,很多学校都对杨武之投来橄榄枝,但是杨武之一直心系母校,选择了在母校教书,也就是现在的北京师范大学。

解决工作问题之后,叔父开始操心杨武之的婚姻大事,正好当时当地有个土郎中,家中女儿待字闺中,两人正好相识,于是家中长辈做主,杨武之迎娶罗孟华。

两人结婚不到两年,便有了杨振宁,次年五月份,杨振宁只有九个月大,杨武之接到了公费赴美留学生,成为中国早期公费留学生之一。

在美国读完博士,深知祖国科研事业百废待兴,激励将西方近代数学与思想引入中国,当美国方面想要将他留下或者加入美国国籍时,杨武之自始至终都是一句话:“我是中国人,我要回到我的祖国,为祖国尽一份力。

杜聿明特赦后与女婿为祖国统一大业呼吁奔走

杜聿明特赦后与女婿为祖国统一大业呼吁奔走
产党 的人情温 暖。
贝尔物理奖才“ 势利” 起来 的。 1 9 5 5 年, 当杨振宁还默默无
闻时 , 祖 国就已经通 过关 系人 与他 取得 了联系。当时杜聿 明还是战犯在功德林 “ 改造” , 由于 国民党造谣 , 海 外对杜
杨振宁与杜致礼是 1 9 5 0年在美 国结婚的。在杨 振宁 1 9 7 1 年 回祖 国探 亲前 , 并没有见过杜聿 明。 杨振 宁与杜致礼相识结合 , 颇有戏剧性 。杨振 宁是清 华大学学 生 , 他的父亲杨武之是 赫赫有名 的留美数学 家 、 清华大学教授 。不过 , 那 时因为抗战 , 清华大学搬到昆明 , 与北京大学 、 南开大学组成 临时西南联大 , 1 9 4 4年杨振 宁
我祝 贺你 获得诺 贝 尔奖金 。这是 中华 民族的光 荣。
杜 聿明 即草
杨振 宁也 给杜聿 明回了信 ,托张文裕教 授带给 杜聿
明, 信 中向杜聿 明表示感 谢 , 并说, 岳父 的关怀使 他很 受

l l 薷
鬻 0
杜 聿 明
杨 振 宁
感 动
党的恩仇斗 争反 映在 杜聿 明家庭 中,而这 个家庭 现在义 分割存海峡两岸
f } 1 于周总理的关心种 1 问候 ,杨振 宁最终作 f 【 J 这样 的 安排—— 岳母 曹秀清 从台湾到美 国 , 再 经 日内瓦转 机 , 顺
利飞往北京 , 与札聿 明吲聚 曾秀清是 1 9 4 9年 去的台湾 。当时 , 杜聿 明已在 淮海
从西南联大研 究院毕业后 , 到联大附 中教 书 , 时年 2 2 岁。 杜致礼是他执 教的高二班上 的学 生 , 杜致礼后来 回忆 , 杨
振宁当时是一位“ 好害羞 的大男生 ” 。
祝贺 。代表 团其实只有两人 , 就是杨振宁的老师张文裕和

历史趣谈:杨振宁两任妻子都是其学生 首任妻子系杜聿明女儿

历史趣谈:杨振宁两任妻子都是其学生 首任妻子系杜聿明女儿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杨振宁两任妻子都是其学生首任妻子系杜聿明女

导语:杜聿明,黄埔军校一期毕业生,抗日名将曾率军入缅作战,解放战争中淮海战役时被共军俘虏。

杨振宁共有两任妻子,均系其学生!第一任杜致礼
杜聿明,黄埔军校一期毕业生,抗日名将曾率军入缅作战,解放战争中淮海战役时被共军俘虏。

杨振宁共有两任妻子,均系其学生!
第一任杜致礼,系杜聿明的女儿,1944年,在国立西南联合大学附属中学,杨振宁是杜的数学老师!
杜2003年10月因病过世。

他们有两个儿子与一个女儿。

1951年长子杨光诺出生,后来成为了一位电脑工程师,他曾跟爱因斯坦合照过一张照片。

1958年次子杨光宇出生,他成为了一位化学家,1961年女儿杨又礼出生,她成为了一个医生。

三个子女全部定居美国。

第二任翁帆,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翻译系硕士班学生,二人2004年底结婚时闹得全世界沸沸扬扬——时年杨82岁,翁28岁!
杨振宁谈前妻:58年前的师生恋
杨振宁和前妻杜致礼是标准的师生恋,杜致礼是杨振宁1940年代在西南联大教书时的学生。

不过据杨振宁讲,杜致礼在当时他教的30个学生中,并不是特别出色的,他甚至没有太在意这个学生,更谈不上产生爱意。

突变发生在1949年的一次重逢之后。

那是在美国一家中国餐馆的聚会上,师生两人相遇了。

离西南联大一别已经好几年,杜致礼那清新的气息给了杨振宁极大的好感,“套用香港话说,我们很快就"拍拖"了。

1950年8月我们就结婚了。

”从相恋到结婚,时间快得让
生活常识分享。

归来之路——杨振宁与其岳父杜聿明一家“回家”记

归来之路——杨振宁与其岳父杜聿明一家“回家”记

1 9 4 7年 , l 8岁 的 杜 致 礼 只 身 前 往 美 国念 书 。 1 9 4 9年 的一 天 ,杜 致 礼
在 美 国普 林斯 顿 的 一 家 中 国饭馆 吃 饭 ,
杨 振 宁 也 来 此 用 餐 ,二 人 不 期 而 遇 。 【 J 币 生 见面 , 分外亲 t J J , 再 加上 年龄棉 仿 , 又 同是 “ 天 涯沦 落 人” ,不 由得 由相 见
爱 仃加” 。曹 秀 清 提 出 去 美 国 , 不 仅 立 即 得 到 批 准 , 而 且 蒋 介 石 和 宋 美
龄还亲 『 1为她 送 行 。
终 于, 在 经 历 ・ 番 周折之后, 曾 秀 清 如 愿 来 到 美 , 与女 儿 女 婿 生活 住 ・ 起 ,等 待 蕾 合 适 时 机 前 往
杨 振 宁
杨振 宁的 父亲杨武之 干 l 9 5 2年
国 ,任 复 臼 . 大学 教授 。在 刷总 理 的
北 京 丈夫 聚 。
关 心 下 ,6 0年 代 后 , 杨 武 之 每 年 暑 假 都 会 携 他 的 妻 子飞 H内瓦 与 杨 振
宁一家『 刖聚 , 许 向曾 秀清 介 绍 大 陆 和
美 国 的 日子 , 杨 振 宁 对 岳 母 隔不 断的亲 1 奇 — 寨之不 易的温 暖
卜分 孝 顺 。 杨 振 宁 上 班 前 总 要 去 曹 秀 清 的 房 间 ,敬 重 地 告 别 :“ 妈妈 , 新 巾 成 后 , 他 们 的 长 辈 分
杜 申 明的 情 况 。后 来 , 在 女 婿 杨振 宁 、 儿 杜 敛 礼 的 小 断 鼓 励 下 , 曾 秀 清 决 定 启程 回 国。她 先 从 美 国飞往 日
域 交流 合作 不懈 努力 , 祖 国一直 是其 魂 牵梦 萦之 地 。

杨振宁一家四口的混乱关系,看得我目瞪口呆……

杨振宁一家四口的混乱关系,看得我目瞪口呆……

杨振宁一家四口的混乱关系,看得我目瞪口呆……杨振宁82岁时娶了28岁的翁帆。

如今,翁帆68 岁的父亲翁云光和杨振宁18 岁孙女小杨喜结连理,不知道他们怎麼称呼对方呢?记者就此采访了翁帆父亲翁云光说:他们完全理解和支援我的选择,小杨愿意为照顾我的晚年生活作出牺牲,这是一种美德,也是光荣。

不要给我和杨振宁孙女造成压力。

他表示杨振宁将与其妻子到潮州参加他与其孙女的婚礼。

翁云光今年68岁,已离婚3年。

「对於我和杨教授孙女订婚的消息,女儿一个多月前就跟她亲生母亲说了。

虽然她们觉得有点儿意外,但不觉得难以接受,她们是很开明的女人」。

翁云光说。

小杨从读中学至今一直在外工作和生活,已具有一定的人生阅历和社会经验,也形成了自己的价值观,相信她观察事物的眼光比翁帆还要深刻。

「做父母的应该尊重儿女的正确选择,做祖父得更应该支援孙女的正确选择」。

翁云光说。

「我完全体会到,小杨对我的感情绝非几天几个月的事情,而这种感情首先是萌发於对我的为人、涵养、品德、学识的仰慕。

我们的这次人生选择不违背社会伦理,情感是非常纯洁的,他们当然没有理由反对」。

翁云光在接受采访时说:「杨教授为科学,为人类,为世界,为国家作出了那麼大的贡献,需要有人照顾他的生活。

翁帆毫不顾虑年龄上的巨大差异,而选择作为杨教授的伴侣,照顾他的晚年生活,协助他的工作,是一种美德,就算作出一些牺牲也是光荣的。

所以,同理,杨振宁的孙女照顾我的晚年生活,作为我的伴侣也是合理的」。

据了解,杨振宁携其孙女1995年到汕头观看第一届物理学家大会期间曾到潮州参观。

这也是翁云光第一次在潮州看见小杨,当时他53岁,小杨3岁。

(莫非此时就来电?)你读读看:翁帆是杨振宁的太太,翁父就是杨振宁的岳父,杨振宁是翁父的女婿,小杨是杨振宁的孙女,小杨也是杨振宁的岳母,翁父是杨振宁的孙女婿,杨振宁也就成了小杨的女婿,同时成了翁父的岳祖父。

翁帆应该叫小杨妈妈,也就是说翁帆是小杨的女儿,杨振宁的老婆是自己孙女的女儿,也就是说杨振宁和自己玄孙女结婚了。

岳父是上将,哥哥徐志摩,弟弟金庸,钱学森的亲戚关系有多强?

岳父是上将,哥哥徐志摩,弟弟金庸,钱学森的亲戚关系有多强?

岳父是上将,哥哥徐志摩,弟弟金庸,钱学森的亲戚关系有多强?弱国无外交,如今强大的中国,是无数科研工作者的默默付出才造就的。

一个国家要想在世界之林站稳脚跟,军事力量的强大与否是决定性因素。

直至新中国成立前,中国一直在风雨中飘摇,新中国成立后,各领域的知识分子开始纷纷为国家的强大做出自己的努力。

钱学森就是其中一位,因为他,中国拥有了自己研发的核武器,在世界面前可以抬头挺胸。

钱学森,出生于上海,他的祖籍是浙江杭州,他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科学家,他用自己的智慧为我国的核研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被誉为“中国导弹之父”和“中国航天之父”。

他年少有成,在1934年留学美国,在年仅28岁的时候就成为了他所学专业中的专家。

自古门当户对、才子配佳人,年轻有为的钱学森,在1947年与我国的女高音歌唱家成婚。

蒋英1919年9月7日出生于浙江海宁,蒋家与钱家是世交,蒋英跟钱学森从小就青梅竹马。

钱学森跟蒋英的结合那可谓是强强联手。

蒋英的父亲是蒋百里、表哥是金庸、表弟是徐志摩,而表哥金庸的堂哥是穆旦,金庸还有个表外甥女是琼瑶。

如此强大的家庭背景着实让人震惊。

蒋百里,名方震,字百里,是我国民国时期出色的军事家和军事教育家。

于1901年和1906年先后留学日本和德国,回国后在军校任职校长。

蒋百里一生风流倜傥,好结交朋友,在日本深造期间,蒋百里跟蔡锷、张孝准是代表中国的杰出人才,蔡锷跟蒋百里年纪相差不多,在异国他乡一见如故,结为了生死之交。

蔡锷在清政府中是维新派的领导人物,是梁启超的徒弟,后来,梁启超经由蔡锷的介绍结识了梁启超,也拜在了梁启超的门下。

蒋百里文学才能突出,深受梁启超的喜爱。

蒋百里与杭州的书香门,厉家的长子厉绥之、钱家的钱均夫既有亲情关系,又是世家,厉绥之是我国近代西医学的先驱,钱均夫是教育家,他的儿子是我国历史上两弹一星功勋的获得者,是我国载入史册的优秀科学家。

徐志摩跟蒋家是亲戚,在徐志摩经历人生中最为困难的时候,蒋百里倾尽他的力量帮助徐志摩渡过难关,在1930年蒋百里受牵连锒铛入狱的时候,徐志摩二话不说背上行李就陪同蒋百里一起入狱。

杨振宁令我敬佩作文500字

杨振宁令我敬佩作文500字

杨振宁令我敬佩作文500字杨振宁读联大物理学系时,给他上一年级普通物理课的是擅长实验的物理学家、清华大学赵忠尧教授,上二年级电磁学课的是著名学者、清华大学吴有训教授,上力学课的是在广义相对论等方面颇有研究的著名学者、清华大学周培源教授等。

但对杨振宁来说,除了物理系直接教他的这些教授们外,父亲杨武之对他的影响也是相当大的。

杨振宁在学校里,遇有不懂的问题、碰上难以处理的事,总是经常跑到数学系办公室向父亲请教。

杨振宁还多次说过:“在联大给我影响最深的两位教授是吴大猷先生和王竹溪先生。

”1942年,杨振宁本科毕业时,选了《用群论方法于多原子的振动》作毕业论文,并请吴大猷做论文导师。

杨振宁在研究生院读书时,受王竹溪教授的教育和引导,对统计物理发生了兴趣。

1944年研究生毕业时,杨振宁请王竹溪教授作硕士论文的指导老师,在其指导下又非常成功地写出了硕士论文,《超晶格》即为其中的一部分。

1983年王竹溪教授不幸逝世,杨振宁发来唁电说:“我对统计物理的兴趣即是受了竹溪师的影响。

”杨振宁还回忆道:“以后四十年间,吴先生和王先生引导我走的两个方向——对称原理和统计力学——一直是我的主要研究方向。

”杨振宁在研究生院期间听了马仕俊教授的课后,开始注意“场论”,并对变形物体热力学也非常感兴趣。

1957年12月10日,35岁的杨振宁和31岁的李政道因共同在美国《物理评论》上发表《对弱相互作用中宇称守恒的质疑》一文登上了斯德哥尔摩诺贝尔奖领奖台。

其前,杨振宁写信给吴大猷,感谢吴先生引导他进入对称原理和群论的领地,并说后来包括宇称守恒在内的许多研究工作,都直接或间接地与吴先生15年前介绍给他的那个观念有关。

统计力学是杨振宁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

他在统计力学方面的特色是对扎根于物理现实的普遍模型的严格求解与分析,从而抓住问题的本质和精髓。

1952年杨振宁和合作者发表了3篇有关相变的重要论文。

第一篇是他在前一年独立完成的关于2维Ising模型的自发磁化强度的论文,得到了1/8这一临界指数。

杜聿明简介及生平

杜聿明简介及生平

三一文库()〔杜聿明简介及生平〕杜聿明1912年就读于榆林中学,1924年6月入黄埔军校第一期学习,毕业后追随蒋介石。

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杜聿明简介及生平,欢迎阅读。

人物简介杜聿明1912年就读于榆林中学,1924年6月入黄埔军校第一期学习,毕业后追随蒋介石。

在国民革命军东征讨伐陈炯明中初露头角,历任军校教导团副排长,武汉分校学兵团中尉连长,中央陆军军官学校中队长,教导第2师营长、团长,第17军第25师旅长、副师长等职,曾参加北伐战争、长城抗战、淞沪抗战、桂南会战。

1978年当选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第五届常委,担任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军事组副组长。

人物著作《淮海战役始末》《辽沈战役概述》《中国远征军入缅对日作战述略》杜聿明人物生平少年时期1904年11月28日出生于陕西米脂县东区吕家崄杜家湾。

祖辈是当地封建地主。

父亲杜良奎,是清末举人,在西安长安大学堂执教时,参加了同盟会,曾数度回米脂,鼓动县里的民团赶走了清政府官吏,并参加了反对袁世凯称帝的斗争。

杜聿明从小就喜爱玩弄枪支,十二岁时,在表哥李鼎铭办的成家坌小学读书。

在学习上得到了这位严师的指点。

祖父母及当家的伯父杜良辅相继去世后,杜良奎一直在外教书,素来不问家务,杜聿明只好承担管家的重担。

由于聪颖过人,很快掌握了一套经营家务、保全家业的本领。

杜十六岁时,其父由榆林返家,见其因操家务,学业基本荒废,大为失望,决定将家务交侄儿杜聿成管理,杜便随父到当时陕北二十三县里唯一的一所中学榆林中学榆中20级丁班继续读书。

校长杜斌丞是杜聿明的堂哥,教师有陕西著名的共产党人魏野畴、李子洲和教育家王森然、朱横秋等。

同班有后来成为共产党人的谢子长、霍世杰和以后成为现代文学家的刘蕴华(柳青)等。

1923年,杜聿明在榆林中学毕业。

同年8月,与比他大两岁的曹秀清结了婚。

1924年初春,不满20岁的杜聿明与榆林同乡阎揆要、马师恭等人先后来到北京。

杜聿明原想报考北京大学,但在京停留期间,他目睹北洋军阀贻误政事、膺窃国柄的黑暗。

国民党杜聿明资料介绍

国民党杜聿明资料介绍

国民党杜聿明资料介绍国民党杜聿明资料介绍在中国的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内部出现过一个非常有代表性的人物,这个人就是杜聿明。

杜聿明出生在山西的一个小村庄里面,从小因为父亲在外教书不在乎家内的家务所以他从小就习得了一套养家糊口的好方法。

等杜聿明的父亲回来之后发现他的学业大部分已经荒废,杜聿明父亲非常失望,于是将他送到榆林中学去读书,不久后进入黄埔军校,正是因为他年少时候的经历导致了他在进入黄埔军校之前进行了一番挣扎,从黄埔军校毕业之后杜聿明正式进入国民党内部开始工作。

从此杜聿明成为了正式的国民党工作者。

从黄埔军校毕业之后,国民党杜聿明开始跟随蒋介石辗转于各个战场,在此期间他学到了非常多的军事上的作战技巧,在一次战争中崭露头角的他被蒋介石看中并且从此仕途顺畅。

杜聿明先后担任过国民党军队的连长、队长、营长、旅长等职位,在打仗期间他还十分注重自己学识修养的提高,但是随着国家战争形势的发展,国民党注定不能长久统治当时的中国,取得胜利是时代的选择也是人民的要求,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杜聿明也无法更改这一事实。

国民党杜聿明的一生可谓是跌宕起伏,在国民党中是地位非常高的军官,颇受赏识,但是在国民党兵败之后,国民党杜聿明也免不了被俘虏的命运。

杜斌丞与杜聿明关系杜斌丞与杜聿明同为革命将领而且还是亲戚可以说是非常有缘分。

杜斌丞曾经是榆林中学校长而杜聿明当时还是这所学校的学生所以俩人在年龄上相差悬殊,但是这并不妨碍他们之间的情谊。

杜斌丞人长得比较粗狂,胡子浓密,人称“大胡子”。

当时在西安事变事件中担任领袖人物,还受到过毛主席亲笔写的书信,毛主席对这个杜斌丞可谓是称赞连连。

当时的时代并不稳定,但杜斌丞与杜聿明并没有因此断了联系。

但杜聿明当时是蒋介石的人,蒋介石是不能容的。

杜斌丞在杜聿明居住的时候想借着自己长者身份劝说杜聿明投,这被蒋介石知道了以后非常不悦。

便随便编了个罪名逮捕了杜斌丞,而杜聿明作为蒋介石的的身边人也没有立场去为杜斌丞说话所以就没有积极营救杜斌丞,这让杜斌丞与杜聿明的关系破裂,而杜斌丞本人被国民党所迫害而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杨振宁和他的岳父杜聿明杨振宁1957年,杨振宁和李政道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奖。

当时,杨振宁的夫人杜致礼是国民党名将杜聿明的长女,当时,杜聿明作为国民党43名首要战犯正在北京功德林战犯改造所接受改造,他的岳母曹秀清和岳母家中其他成员则在台湾。

一时间,杨振宁是先往祖国大陆还是先往台湾探亲倍受两岸的关注。

1957年,中国物理学家李政道(左)、杨振宁(中)接受诺贝尔物理学奖壹杨振宁的特殊家庭背景:他有一个名震海峡两岸的岳父杜聿明。

杜聿明在50年代中期,当杨振宁还是无名之辈时,周总理就已经指示并安排渠道,通过从美国回来的杨振宁老师张文裕递信,让在狱中的杜聿明与杨振宁取得了书信联系,通过杨振宁告知杜聿明在台湾的家属和同学好友,杜聿明在北京一切安好,解除了他们的担心忧思,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人情温暖。

杨振宁与杜致礼结婚杨振宁与杜致礼是1950年在美国结婚的。

在杨振宁1971年回祖国探亲见到杜聿明之前,杨振宁没有见过杜聿明。

杨振宁与杜致礼相识结合,颇有戏剧性。

杨振宁是清华大学学生,他的父亲杨武之是有名的留美数学家、清华大学教授。

不过,那时因为抗战,清华大学搬到昆明,与北京大学、南开大学组成临时联合大学--西南联大,1944年杨振宁从西南联大研究院毕业后,到联大附中教书,时年22岁,杜致礼是他执教的高二班上的学生。

杜致礼后来回忆,杨振宁当时是一位'好害羞的大男生'。

两人当时并没有发生恋情。

杨振宁1945年8月考取美国芝加哥大学。

1947年,杜致礼陪患有肾病的父亲杜聿明去美国诊治,由于蒋介石忙于打内战,已经到了上海机场准备起飞的杜聿明被'扣下',急调东北战场任司令,指挥与解放军作战,没有能够成行。

18岁的杜致礼只能单身前往美国念书,进入由蒋介石夫人介绍的'卫理斯学院'攻读英国文学。

后来父亲在淮海战役中被解放军捕获后,家中经济成了问题,她只得改进免费的'圣文森学院',仍攻读英国文学。

1949年的一天,杜致礼在美国普林斯顿的一家中国饭馆吃饭,与杨振宁不期而遇,师生见面,分外亲热;年龄相仿,同是天涯沦落人,相见而相恋,一年之后,俩人结婚了。

世事变,蒋家王朝覆灭了,新中国诞生了。

时杨振宁的岳母在台湾,岳父被关押在北京。

那时候,杨振宁还没有加入美国国藉,作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科学家,杨振宁先往海峡哪一边与家人相聚,虽说是家事,但也是很有意味的'政治事件',有着很大的国际影响。

亲情国事,特别是来自中国共产党的人情温暖,使杨振宁选择了祖国大陆。

来自祖国的关心,杨振宁不会忘记。

祖国的关心和温暖是真挚的。

1955年,当杨振宁还是默默无闻之辈时,祖国就已经与他取得了联系,当时他的岳父杜聿明还是战犯在功德林'改造'。

由于国民党造谣,海外对他的生死传言很多,在周总理的关心和促成下,由杨振宁的老师张文裕教授将杜聿明致杨振宁杜致礼的亲笔信通过英国大使馆转交给杨振宁和杜致礼,信中告诉他们杜聿明在北京一切均好。

1957年,当杨振宁获得诺贝尔物理奖的消息传到北京后,周总理当即决定派出中国科学家代表团前往瑞典祝贺,代表团其实只有两人,就是杨振宁的老师张文裕和夫人王承书。

张文裕在启程前,按照周总理的指示,到北京德胜门外的功德林1号与杜聿明会晤,希望他以岳父的身份给女婿杨振宁再写一封祝贺信,由他带往斯德哥尔摩颁奖仪式时面交杨振宁。

杜聿明欣然命笔,写了一封言简意赅的祝贺信:亲爱的宁婿:我祝贺你获得诺贝尔奖金。

这是中华民族的光荣。

杜聿明即草杨振宁也给杜聿明回了信,托张文裕教授带给杜聿明。

信中向杜聿明表示感谢,并说,岳父的关怀使他很受感动。

贰蒋介石亲自出面,要曹秀清争取杨振宁到台湾,为'党国效劳',但在杨振宁的安排下,岳母曹秀清从台湾到美国,再经日内瓦转机,顺利飞往北京,与杜聿明团聚。

杜聿明及其夫人曹秀清(中)、女儿杜维礼1932年在上海的留影曹秀清1949年去了台湾,当时,杜聿明已在淮海战役中被我军俘虏,蒋介石怕杜聿明'投共',下了手谕,将曹秀清全家八口人作为'人质','送'到台湾。

杜聿明明明活着,但国民党方面忌讳说这个,告诉曹秀清,杜聿明生死不明,就是生,共产党也不会饶过他这个大战犯,恐怕他也杀身成仁了。

在这样的情况下,曹秀清携杜聿明的老母,带着六个孩子,被国民党'送'到了台湾。

杜聿明和曹秀清是陕西米脂同乡。

1923年,杜聿明从榆林中学毕业,年方19岁,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他与比他大两岁的曹秀清结婚了。

结婚不久,他就去了南方,进入黄埔军校。

当时军校中共产党国民党组织都给他送来了入党申请表,杜聿明父亲是地主,他怕'共产',就参加了国民党。

曹秀清的父亲是米脂工商界的头面人物,她原先在家学习诗文绘画,结婚后才到榆林女子师范学校去读书,并参加了共产党。

1927年'4·12'事变,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被蒋介石葬送,曹秀清因杜聿明的关系,被清除出共产党。

两党的恩仇反映在杜聿明家庭中,而这个家现在又分割在海峡两岸。

曹秀清到台湾后,知道自己已经不是国民党将军之妻的名份了,而是败军将领家属,这个败军大将输掉了蒋介石最后孤注一掷的'徐蚌会战',成了累赘。

曹秀清当然得不到好脸色,度日维艰,家庭生活子女教育无人过问,本来曹秀清是不用工作的,现在只能到台北县烟草专卖局做收发,但微薄的工资难以糊口,只能频频奔跑于杜聿明的一些老同学、老同事间,求他们出面说情,得到一些救急资助,才勉强将子女安置进学校念书。

是时,国民党清楚杜聿明在北京生活得很好,却对曹秀清说:杜聿明被共产党杀掉了。

曹秀清知道国民党骗人的一套,并不相信,因为她的女儿杜致礼女婿杨振宁在美国,杜聿明尽管当时在功德林接受改造,但人民政府已经通过一定的渠道联系上了杜致礼杨振宁,告知杜聿明在北京生活平安的情况。

这个信息也就曲曲折折地传递到曹秀清那儿,曹秀清心中有了底,知道被封闭在台湾就没有办法与杜聿明取得联系,生离等于死别。

女儿女婿在美国,但国民党一直不允许曹秀清离开台湾去美国探亲,怕她借机去海峡那边'投共'。

1952年杜致礼曾到台湾花莲中学教了一年英文,陪护母亲。

1957年,杨振宁得了诺贝尔奖,鼓励曹秀清设法取道美国转往祖国大陆,曹秀清立即提出要去美国看女儿女婿。

国民党突然对曹秀清'恩爱有加',她提出去美国,不仅立即得到批准,而且接到通知,'蒋总统'和夫人宋美龄要接见她,为她送行。

曹秀清感到惊诧,从大陆'送'到台湾这么多年,她一个弱女子,拖儿带女哺养老母拉扯一家八口人生活,几乎是乞讨为生,'蒋总统'根本没有对她过问,现在她要到美国去,却要虚情假意地接见、送行?葫芦里卖的什么药?'国防部'的一辆高级轿车驶来,接曹秀清去'蒋总统官邸',刚进入会客厅,蒋介石宋美龄随即出现,与曹秀清握手寒喧几句后,蒋介石先询问了她子女的情况,接着就仔细地问起了杨振宁的情况。

蒋介石说:'杨振宁和李振道获得了诺贝尔奖,为国争了光,杨振宁的父母都在上海,你这次到美国去,要凭着岳母的关系,争取杨博士到台湾来访问,为党国效劳。

'曹秀清心想,我到美国,是为了设法找到杜聿明,但表面上不得不敷衍,说:'杨振宁没有到过台湾,台湾的情况他一点都不知道。

我见到他后,一定向他好好介绍台湾情况,台湾是个宝地,物产丰富,环境优美,要他回来看看,为建设宝岛贡献力量。

'蒋介石听了点头说:很好。

他先离开会客厅,让宋美龄与曹秀清继续聊聊,宋美龄拿出好烟请曹秀清吸,为她点火,非常'热情'。

曹秀清如愿来到美国,与女儿女婿生活在一起,等待着合适时机前往北京。

在美国的日子,杨振宁对岳母曹秀清十分孝顺。

早上,杨振宁上班前总要去岳母曹秀清的房间,敬重地告别:妈妈,我走了。

晚上驱车回家,见到老太太,总是面带笑容地说,妈妈我回来了!一家祖孙三代围坐桌前,说笑谈论,其乐融融,这给曹秀清那颗受伤的心带来了温暖的安抚。

曹秀清到美国后不久,杜聿明也被中共作为第一批特赦的国民党战犯从功德林释放出来,定居北京,生活安逸,先是任中央文史委员会专员,旋又任全国政协委员。

这时,杜聿明给曹秀清来信,让她来北京定居,共度晚年。

这时,台湾方面也知道杜聿明的近况,就不断给曹秀清去信,敦促她早日返台。

他们清楚,如果曹秀清一去大陆,让杨振宁到台湾访问就没戏了。

见曹秀清没有回台湾的意思,就派人到美国吓唬她:“你对大陆情况不了解,千万去不得,否则悔之晚矣。

”曹秀清回答说:“杜聿明都能在北京生活,我为什么不能呢?”曹秀清清楚大陆情况,杨振宁的父亲杨武之1952年回国,任复旦大学教授,在周总理的关心下,60年代后每年暑假都要与杨振宁的母亲飞往日内瓦与杨振宁一家团聚,介绍大陆和杜聿明的情况。

曹秀清确信杜聿明现在作为人民政府的“上层人士”,生活不会有问题,女婿杨振宁女儿杜致礼鼓励她去大陆,对返回祖国大陆的信心就更足了。

1960年10月,周恩来总理和邵力子、张治中、陈赓在颐和园宴请被特赦的原黄埔军校学生、国民党高级将领。

这是宴后合影。

最后,在杨振宁的安排下,曹秀清从美国飞往日内瓦,由中国外交部的同志亲自接机,安排休息数日后,转机飞往北京。

当时祖国大陆物质条件还比较差,杨振宁为岳父岳母安度晚年,买了一批美国最新的家电如电冰箱、空调、电动缝纫机和照相机等托运北京,均得到特别关照,免税进口。

叁血浓于水,1971年杨振宁携妻飞往祖国,去上海探望父母,到北京拜见从未谋面的岳父杜聿明。

杨振宁成为美籍华人科学家回国探亲第一人。

当时由于中美两国隔绝来往,杨振宁一时还不能成行,但他耐心等待着,知道自己的父母、岳父岳母在祖国生活得都很好,心中颇为欣慰。

图为杜聿明晚年与夫人曹秀清在一起1971年春,中美关系开始显现解冻迹象,美国国务院解除了美国公民不准去中华人民共和国旅行的禁令,杨振宁马上给在上海复旦大学的父亲杨武之去信,说他要回到祖国来看望父母、岳父岳母和同学朋友。

杨武之把杨振宁的信息立即报告国务院,得到十分肯定的回答,祖国敞开胸怀欢迎杨振宁远洋归来。

这样,杨振宁携妻杜致礼乘法航径飞上海,回到了阔别26年的故土,成为美籍华人科学家访问新中国第一人。

在上海,他见到了自己的父亲母亲,父亲患糖尿病住在华山医院,这是当时高干住的医院,中国最好的医院之一,父亲得到最好的治疗。

之后,他到北京,见到了中学、大学同学挚友、中国的原子弹之父邓稼先。

有意思的是,在美国,他与美国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关系很好;他还见到了吴有训、周培源等许多师长好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