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映潮美妙的线条课《醉翁亭记》的教例评析.doc
初中语文_醉翁亭记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醉翁亭记》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词语,掌握一些常用实词的词义和重要虚词的用法。
2、指导学生朗读,训练学生的文言语感,逐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并熟读成诵。
3、理解文中所表现的作者的旷达情怀和美好理想,增强社会责任感,树立“肩负民族、胸怀天下”的远大理想。
【教学重点】指导朗读,以读代讲,以讲促读。
在朗读中疏通文意,力求当堂成诵【教学难点】学习作者写景方法和顺序;理解太守为何而醉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1、朗读法:本文是一篇游记散文。
大量运用骈偶句,加强了韵律美;大量运用“也”,加强了回环咏叹的意味。
这些都需在反复朗读中体会。
教师宜采用多种方式指导朗读,把课堂更多的时间还给学生。
2、讨论点拨法。
3、品评鉴赏法。
【课时安排】 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中国古人历来有一种山水情怀。
他们寄情山水,抒怀言志,山水亦因人而胜,因文而名。
安徽滁州琅琊山的醉翁亭,便是因宋代文学家欧阳修的千古美文《醉翁亭记》而闻名于世的,就让我们循着先生的记述,做一次醉翁亭之游,去感受山中的美景,去聆听先生的心音。
二、作者及背景简介1、关于作者: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唐宋八大家”之一,唐宋八大家: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轼、苏洵、苏辙(苏轼,苏洵,苏辙父子三人称为三苏)、欧阳修、王安石、曾巩(曾经拜过欧阳修为师)。
2、欧阳修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
他四岁丧父,家境贫困,母亲用荻秆画地教他识字读书。
后来他考取进士,在朝廷作官,位居参知政事(副宰相),官位和范仲淹一样。
他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范被罢官,欧阳修不顾个人利害,愤然上书斥责有关的权臣,他因此也遭到贬谪。
《醉翁亭记>就是他被贬到滁州(今安徽滁县)当太守时写的。
三、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理解文意,理清思路,背诵课文1、指导学生初读课文,读准字音,感受骈句的节奏美、韵律美,读出骈句的韵律节奏: 2、结合课件教师强调一些字的读音:环滁(chú)壑(hè)琅琊(láng yá)潺潺(ch án)辄(zhé)霏(fēi)瞑(míng)晦(huì)伛偻(yǔ lǚ)肴(yáo)提携(xi é)蔌(sù)酒洌(liè)觥筹(gōng)弈(yì)翳(yì)颓然(tuí)3、再读读出节奏: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阴/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醉翁亭记》教材内容分析和教学设计思考
《醉翁亭记》教材内容分析和教学设计思考江宁学校曹之薇一、教材内容分析:《醉翁亭记》一文编排在初中语文课本九年级第一学期第七单元“亭台楼阁”中。
北宋庆历六年,欧阳修因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而获罪,被贬为滁州太守,感怀伤时,寄情山水。
山中僧人智仙为他建亭饮酒作诗。
欧阳修自号“醉翁”并以此名亭,写下了传世之作《醉翁亭记》。
这篇文章以一个“乐”字为主线贯穿全文,融情于景,借景抒情,以凝练简约的文字极其生动地交代了醉翁亭所处的琅琊山秀丽的环境和四季朝暮景色变幻之美,描写了游人的悠闲和乐和宾客的宴游喧闹。
笔意飞扬,摇曳多姿。
一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把欧阳修寄情山水,安民乐丰的内心世界表达的淋漓尽致。
如何引导学生去体味理解文章字里行间所传达的作者的这一民本思想,就是教授本课的重点、难点了。
不如从“醉翁”二字入手,“饮既不多缘何能醉,年犹未迈奚自称翁”,这个自号“醉翁”的太守其时年仅40不到,且明明“饮少辄醉”却偏偏爱酒,甘愿“颓然乎其中”,这又是为何呢?若说是政治失意,人生遇挫,故而借酒消愁,在他的《题滁州醉翁亭》一诗(“四十未为老,醉翁偶题篇。
醉中遗万物,岂复记吾年。
但爱亭下水,来从乱世间。
……所以屡携酒,远步就潺溪。
……山花纵能笑,不解与我言。
……”)中倒是可窥一斑。
但在此记中委实难觅愁思,惟见其乐了。
那么“醉”又为何?“乐”又为何呢?个中的情趣正在于作者在第一段中直抒胸臆的两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号称“醉翁”却不以酒为意,其“醉”并不因酒,而在于秀美的山水令人陶醉。
于是乎,从第二段开始作者便对“山水之乐”展开了具体的铺陈:从朝暮的晦明变化,到四时的景物变幻;从游人怡然自得、往来不绝,到宾客起坐喧哗的宴酣之乐。
在这样绮丽秀美、恬静闲适的山水之间,各方人士与太守一起欢宴,没有等级,不拘礼法,打了鱼、酿了酒、收了菜就拿到席上来共享;无需丝竹之乐(yue),只有游戏之乐(le),“觥筹交错”,“众宾欢也”。
初中语文_醉翁亭记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组内交流展示,后推荐一名优秀的同学在班级内展示)3、美美地齐读第3段,读出作者那种满足、沉醉、自得其乐的情感。
活动三:悟,那情……瞧那景,看那人,然而真正让醉翁快乐的是什么呢?(请大家放声朗读课文最后一段后思考)四、学有所获五、学贵有疑课文学到这里,你还有什么疑问吗?六、教师小结七、板书设计醉翁亭记欧阳修景乐亦无穷借醉人安居乐业景乐情与民同乐抒情教学反思: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经过七年级一学期的培养,语文学习习惯初步养成,已经具备一些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也具备了分析文章篇章结构的能力,对于课文中基本字词、注音、理解,能借助工具书独立达标。
但要求他们能简洁、生动、完整的表达自己的看法还具有一定的难度。
本班学生多为农村学生,对于把握“与民同乐”的情怀,有些难度。
问题预测1、八年级学生对文本的整体把握能力较差,缺乏系统的学习方法。
2、阅读视野窄,对本文的了解缺乏一定的生活及阅读基础,对“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缺乏理性认识。
《醉翁亭记》效果分析这一课采用“书面达标练习”的形式对学生学习效果进行检测,教师分发给每一位同学,等学生做完后,进行批阅。
效果分析如下:本测试包括重点字词的解释、重点句子的翻译、课文内容的理解和主题思想的把握。
通过评测练习发现,学生基本掌握了此课的重点字词,熟悉了文章,了解了与民同乐的情怀内涵,对醉翁之意不在酒,有自己的个性阅读体验,把握了文章的主题。
但是,在审题、答题、组织语言方面还需教师多加指导。
《醉翁亭记》教材分析《醉翁亭记》一文编排在初中语文课本八年级第二学期第六单元“山水游记散文”中。
北宋庆历六年欧阳修因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而获罪被贬为滁州太守感怀伤时寄情山水。
山中僧人智仙为他建亭饮酒作诗。
欧阳修自号“醉翁”并以此名亭写下了传世之作《醉翁亭记》。
这篇文章以一个“乐”字为主线贯穿全文融情于景借景抒情以凝练简约的文字极其生动地交代了醉翁亭所处的琅琊山秀丽的环境和四季朝暮景色变幻之美描写了游人的悠闲和乐和宾客的宴游喧闹。
醉翁亭记教案设计和教学反思
一、教案设计1.1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醉翁亭记》的主要内容和文学特色,了解作者欧阳修的生平背景。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1.2 教学重点(1)掌握《醉翁亭记》的主要内容和文学特色。
(2)理解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1.3 教学难点(1)文言文的理解和翻译。
(2)作者情感的把握。
1.4 教学过程(1)导入:简要介绍作者欧阳修的生平背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4)课堂讲解:教师讲解课文,解答学生疑问。
(5)翻译练习:让学生翻译课文中的重点句子。
(6)情感体验: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感受醉翁亭的美景。
(7)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二、教学反思(1)学生对《醉翁亭记》的内容和文学特色有了初步了解。
(2)学生能够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3)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有所提高。
2.2 存在问题(1)部分学生在阅读文言文时仍存在困难,需要加强阅读训练。
(2)学生在讨论过程中,部分小组合作不够积极,需要引导和激励。
(3)对于作者情感的把握,部分学生理解不够深入,需要进一步引导。
2.3 改进措施(1)增加文言文阅读训练,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加强课堂管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
(3)通过讲解和实例,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作者情感。
三、教学设计3.1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醉翁亭记》的主要内容和文学特色,了解作者欧阳修的生平背景。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3.2 教学重点(1)掌握《醉翁亭记》的主要内容和文学特色。
(2)理解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醉翁亭记》教例评析
醉翁亭记教例评析一、引言《醉翁亭记》是唐代文学家欧阳修所写的一篇散文,以形象生动、精练的语言风格表现出作者的豁达与洒脱,展现了饮酒作乐、松茸采摘、赏花品茗等自在自足的人生态度。
特别是其中的“不见南师久矣”等句,更体现出作者对性灵自由及人性解放的追求。
这篇文章不仅是一篇优秀的文学作品,更是一篇适合教学阅读的文本。
下面我们将从语言、结构、题材等方面进行分析,探究教学阅读的必要性,并给出具体教学案例。
二、语言分析1. 文章的语言特色《醉翁亭记》的语言在唐代文学中非常独特,有着其自身的特色特点。
首先,它的语言通俗易懂,措辞简练,表达清晰。
其次,欧阳修巧妙地运用了比喻、对比等修辞手法,使语言形象生动,意境深远。
最后,文章中融入了诗意,使用了大量的诗句,使文章呈现出一种古典美之感。
2. 针对同学的教学建议为使同学能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语言特色,教师可在课上让学生自主搜索文中的比喻、对比、诗句等修辞手法,以及这些修辞手法所体现的情感倾向。
三、结构分析1. 文章的结构特点文章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即饮酒作乐、松茸采摘、赏花品茗。
这三部分互相紧扣,通过酒文化、采摘文化、品茶文化等方式表现了人生的自在自足、洒脱豁达等精神内涵。
全文零碎的叙述方式,构成了一篇清新飘逸、别具一格的散文。
2. 针对同学的教学建议在课堂上,教师可引导学生探究文章的整体结构,辨析文章的主体思想,从而帮助同学更好地理解文章的题旨。
同时,也可让学生自主发挥,从文章中整合自己的思想,进行创新的个性表达。
四、题材分析1. 文章的题材特征“醉翁亭记”是一篇自娱自乐、畅所欲言的散文。
以饮酒作乐、采摘松茸、品茗赏花等为题材,以吟咏人生为主旨,描绘出文字色彩独具的人生图景。
饮酒、采茶、赏花不仅是作者生活中的一部分,也充分体现了他内心深处的世俗厌倦和追求自由的思想。
2. 针对同学的教学建议教师可以让学生了解文化背景,了解唐代时期的饮酒、采摘、品茗文化,让他们能够理解文章中的酣畅、惬意之情。
初中语文_《醉翁亭记》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醉翁亭记》教学设计【导入新课】播放古筝曲纯音乐《高山流水》。
导语:“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莽莽神州,高山大岳,千流百川,那神奇如画的风光无不让人心动神摇。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中国古代文人对于山水有独特的情怀,并因此留下了许多优美的诗篇。
活动:学生听歌曲,感受山水美景的魅力。
目的: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学习目标】(学生自己制定学习目标)1、熟读课文。
2、夯实重点文言词语。
3、赏析文章的美点。
4、感悟欧阳修的乐观豁达的高尚情怀。
【课前检测】一、读出下列字词:滁伛偻佝偻壑携蔚清洌凛冽琅潺翳酿辄山肴暝野蔌晦二、介绍作者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北宋文学家、史学家。
“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自称庐陵人,是因为吉州原属庐陵郡。
欧阳修幼年丧父,家境贫寒,其母以荻杆画地教他认教。
24岁登进士第。
【学习过程】《醉翁亭记》是一篇优美的写景美文,走进这样的美文,就如欣赏一幅又一幅山水画卷,下面就开始我们的赏析之旅。
一、疏通文意,积累字词结合课下注释,理解全文大意老师强调巩固1、解释加粗词义: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翼然临于泉上杂然而陈者颓然乎其间者佳木秀而繁阴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伛偻提携2、翻译下列句子1)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2)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3)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4)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二、走进文本,美点追踪1、明确任务:《醉翁亭记》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散文,细读课文,发现美点,并举例分析一下课文美在哪里?请以“我认为《醉翁亭记》的——美,比如——”这样的句式表达。
(可以从结构、语言、风景、人文等方面来分析)2、小组内合作探究3、全班分享交流:示例:(1)结构美第一段,描写醉翁亭环境,介绍其命名由来,最后两句既道出全文立意核心,又自然引出下文描写山水之乐的内容。
环境:环滁皆山—琅琊—醉翁亭名由:作亭者—名之者—名意第二段,由分到总写山中之景。
《醉翁亭记》教学实录及评析
表,埋下伏笔,直到结尾才揭示: “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呢? 生:可使文章内在结构严谨。 师:说得真不错!我们又从线 索、呼应方面进行了分析,还有新 发现吗?(生无语。) 师:请同学们读一读第1段,看 看作者是怎样引出“醉翁亭”的? (生自由读第1段。) 师:哪位同学先说? 生:作者先写“西南诸峰,林
亭。 师:作者为什么不直接引出醉
翁亭? 生:这样可以使文章曲折生
动,引人入胜。 师:除此之外,为使文章层次
清晰,在用词上有什么讲究?(生 纷纷举手。)
生:每一层都用一个“也”字 结住。
师:老师也发现了。全文用了 21个“也”字,不仅帮助结尾,还 成了文意转折的标志,但绝无单调 之感。奥妙何在呢?
(课件展示研讨问题2。) 师:我们不妨做一下比较。我 们齐读一下“作亭者谁?山之僧智 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一 句。如果将它改为“作亭者山之僧 智仙,名之者太守”会有什么不 同?(生细读品味。) 生:没有了“也”字,读起来感 觉有点不自然。 生:也表现不出原句作者的那 种得意的心情。 师:看来“也”字还有表情达 意的作用。 生:老师,还有25个“而”字!
,
师:美吗? 生:真美!(生显出陶醉的神 情。) 师:你们都看到了什么? 生:有山、有水、有林、有泉,简 直是一幅山水画。 生:我看到了早晚之景。 师:能给大家描述一下吗? 生:太阳出来,蓊郁的树林本 来被薄纱般的雾气笼罩,经日光 一照,雾气消散,又显出清新翠绿 的颜色。而到了傍晚乌云聚拢,山
生:我觉得最主要的是为百姓 的和乐而“醉”。
(该生以导游的身份介绍,还 自备了“道具”。)
三、背诵课文,积累名句 师:最后让我们一同背诵课 文,再次感悟本文的诗情画意。 (生背诵课文。师请几位同学当堂 背诵,并鼓励。)
初中语文_初中语文6.3醉翁亭记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醉翁亭记》(第二课时)教学设计课前学习:一、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二、重点掌握以下字词:环:环绕尤:尤其、特别山:沿着山路翼然:像鸟的翅膀的样子临:高踞、靠近作:建造名:取名、命名谓:称呼、叫、是辄:就归:聚集、回家幽香:散发出幽幽的香味繁阴:形成浓郁的树荫伛偻:代指老人提携:代指小孩颓然:醉醺醺、摇摇晃晃的样子已而:不久阴翳:枝叶茂密成荫乐:乐趣、快乐、以┅┅为快乐三、需重点掌握的句子。
①环滁皆山也。
②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③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④若夫日出……山间之朝暮也。
⑤野芳发而幽香……山间之四时也。
⑥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四、观看视频《唐宋八大家之欧阳修》,了解欧阳修其人其事。
五、探究问题问:亭名由何而来?太守为何取号为醉翁?明确: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给它命名。
太守即欧阳修,号醉翁,其特点是易醉。
那么,醉翁的“醉”由何而生?仅仅是酒醉吗?教学过程: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理解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的写法和重要虚词的用法。
2、品味美文、美情,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过程与方法:1.指导学生朗读,训练学生的文言语感,逐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鉴赏本文的意境美、语言美、结构美。
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文中所表现的作者旷达情怀和美好理想,增强社会责任感,树立胸怀天下的理想。
教学重点:理解本文从“乐”和“醉”中所抒发的“与民同乐”的思想。
教学难点: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
教学手段: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同时以学生的朗诵为主,认识作者的思想感情。
在合作中疏通,通过合作讨论、交流分析。
在审读中发现、在评价中感悟。
一、导入:由醉翁亭上镌刻的一副对联“饮既不多,缘何能醉;年犹未迈,奚自称翁。
”引导学生思考其提出的两个问题:1.饮酒不多为何而醉?2.年纪不大为何称翁?二.引导学生探究问题一:太守为什么而醉?领悟其思想内容。
中学语文:《醉翁亭记》听课和评课
程老师:备课扎实,内容熟悉,自信
声音亮,后生可畏
背书方法的指导,选题有创意
方法还可以有更多
避开了电教,靠实力,语文味,有老师自己的东西
点评到位,语言丰富
徐庙根:导入语的说法有些欠妥,文言文学习的首要任务并不是背诵而是字词积累。
本文的结构是个特例,教师讲授的方法是否能举一反三。
教学过程 醉翁亭记 一、导入:作者介绍(生读课文注释) 二、明确授课主题:背诵方法、技巧指导 三、检验预习朗 1.生分段朗读(点评:断句、字音) 2.同学互读 3.全班齐读 4.师生交流“背”中困扰,引出。 四、背诵指导 (一)师生交流背诵中常见问题 忘词、乱序 (二)方法指导 1.举纲张目法:理清思路,列出提纲 (1)归纳第 2 段表达了几层内容。 (2)引出“也”字作用。 (3)学生准备试背。 (4)教师检验方法实用效果。 2. 情景体验法 (1)教师以第三段为例,描述画面。 (2)学生边读边浮现画面。 (3)教师检验方法实用效果。 五、诵背指导 1.扣 21 个“也”分析其起到的作用——舒缓语气,传情达意。 2.教师示范 3.学生试背
板 书设计
文言文背诵指导
一准 字音 断句
背(记忆) 二熟 节奏 韵律
《醉翁亭记》教学案例及其反思
《醉翁亭记》教学案例及其反思作者:李顺刚来源:《现代语文(教学研究)》2007年第06期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课文《醉翁亭记》。
教学目标:学习本课,可指导学生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着重领会欧阳修山水游记的借景抒怀,将写景、叙事、抒情熔于一炉的特点。
景物描写在本文中很有特色,找出描写景物的句子并仔细体会其作用是本文学习的重点。
朗读课文,注意本文的语言风格。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二、教师范读课文。
学生整体感知作者在文中表现的情怀三、学生齐读课文四、在诵读中体会作品的思想感情熟读课文,理清文章的思路这篇山水游记从“环滁皆山”的扫视开始,将读者的视线逐渐引向西南诸峰,推近到琅琊山,入山中溪泉旁,随峰回路转,又引人抬头看见泉上小亭,再从作亭者为谁的设问,推出主人公—号“醉翁”的太守和“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遇之酒也”的感慨议论,趁势导向山中四时之景,收转来写“醉翁”的酒宴和醉意,酒宴散后的情景,“醉翁”与人不同的心境,最后点明太守为“庐陵欧阳修”即作者本人。
全文既萦回曲折,又连绵不绝,无一跳脱。
全文共四段,条理清楚,构思极为精巧。
第一段总写醉翁亭的自然环境和他的得名。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进一步说明了“醉翁”二字的深意,把景与情直接联系了起来。
首次出现了“乐”字,这“乐”字全篇共用了十个,它是贯穿全文的主线。
第二段,分述山间朝暮四季的不同景色。
作者先用排偶句“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描绘出山间两幅对比鲜明的朝暮画面。
接着用“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一句话概括了山间春、夏、秋、冬四季的不同风光,一季一幅画面。
“朝而往”以下四句是小结,作者直接抒发了自己被美景陶醉的欢乐心情。
“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这是上一段总写“山水之乐”的具体化。
第三段,写人游琅琊山之乐。
这一段写了“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四个场面。
《醉翁亭记》教学案例分析
《醉翁亭记》教学案例分析《醉翁亭记》教学案例分析【学习目的】1、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文章,感受优美的语言,力求背诵文章。
品解读文章,理解其主突旨,提高语文水平。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查阅资料学习语文的方法和能力,以及分文章,积累语言,再现美文意境的方法和能力,从而发挥创造想像,激发思维创新。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懂得并学会在受到挫折不幸时,应持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具有旷达的情怀,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
【学习准备】1、从书刊、网站中查阅有关欧阳修,有关《醉翁亭记》的资料。
2、正确理解文中的难词、难句、了解文意。
3、熟读《醉翁亭记》。
【学习重难点】欣赏作者构造的优美意境、感受欧阳修“山水之乐”表达出的旷达情怀,积极的“与民同乐”的思想。
【学习方法】诵读、赏、探究。
【学习用具】多媒体课件。
【学习过程】一、欣赏课件,激发兴趣[课件一]醉翁亭的环境:环——琅琊山——酿泉——命名之意。
[课件二]亭名由来:作亭者——命名者——命名之意。
[课件三]风景画:朝暮之景——四时之景——总括、点出“乐”字。
[课件四]风俗画:从游——大守宴——众宾欢——太守醉。
[课件五]归时景象:太守归——禽鸟乐——点明全篇主旨。
(说明: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在借助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渲染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在同学们自由欣赏的基础引出话题)。
导语设计:同学们刚才自由欣赏的课件就是这节课要学习的《醉翁亭记》。
二、诵读文章、整体感知1、利用多媒体课件,配乐范读文章,学生轻声跟读。
2、学生观听课件:欧阳修早年曾协助范仲俺革新政治,触动了保守派大官僚们的利益,遭到嫉恨,被贬州。
这篇文章是他任州太守时所写的。
他仕途坎坷,有志难伸,于是寄情于山水,与民同乐。
他虽被贬滴,却不消沉,他把州治理得政治清明,人民生活安乐。
他自号“醉翁”,文中我次提到“醉”字,其实“醉”是表象,“乐” 是实质。
他的志趣,不只是在山水之间,更是在一州人民,他是因百姓的生活安乐而乐。
美妙的“线条”课——《醉翁亭记》教例评析
美妙的“线条”课——《醉翁亭记》教例评析
余有
【期刊名称】《中学语文:下旬》
【年(卷),期】1993(000)005
【摘要】[教例简述] 课始,教师定向:这节课的任务是进一步理解课文写法和内容,并背诵全文;方法是师生一起,从不同的角度归纳段意,明确写法,在此中穿插背诵训练。
教师:大家能不能从描写、记叙的角度梳理课文脉胳,在纸上划一划,试一试。
(亭外山水风光——山中朝暮四时——亭下官民同乐——宴后太守醉归) (点出亭——亭外景——亭中宴——离亭归) 大家刚才议论的第二种说法的每一层中都含有“亭”字,能不能都含有“乐”字呢? (总写乐——山水之乐——宴酣之乐——醉归之【总页数】1页(P25-25)
【作者】余有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3.3
【相关文献】
1.《四季的脚步》(第一课时)教例评析(人教版九义教材小学语文第三册第18课) [J], 唐玲; 吴世昌
2.简化线条增加深度——《夜》教例评析 [J], 余映潮
3.让学生创造性地去学习——“九义”六年制小语第三册第19课《静夜思》第一课时教例评析 [J], 黄焕勋
4.把阅读课文真正上成阅读课——“九义”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第9课《琥珀》教例评析 [J], 宋爽;黄玲
5.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九义小学语文第三册第18课《初冬》第二课时教例评析 [J], 梁永健[1];黄焕勋[2]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初中语文教学课例《醉翁亭记》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四、归纳情怀 1、纳得出欧阳修“寄情山水,与民 同乐”的情怀。2、学生朗读,以醉翁之心体醉翁之情。
开放的课堂氛围,在互相讨论和交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
提出有探讨价值的问题。这应当是课堂的一个师生的深 层次对话,也是学生真正积极思考问题的一个体现。
4、引导学生体会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的写法。5、学生 朗读,要求读出作者的感情朗读:第一次朗读听学生读, 正字音,明句读。第二次朗读要求体会音韵美。第三次 朗读注意体会意境美即文中的美景和作者的情感。教师 点明文体特点及文章中 21 个语气不同的“也”。说明: 以朗读加深对课文的体会,通过“读”了解文体特点和 散文的韵律之美。这是学生和文本的直接对话,也是学 生和文本的浅层次感性对话。在朗读中,学生潜移默化 地感受文章的语言美和意境美。对文章有一个朦胧的感 性认识,尽管学生现在还说不出来文章好在何处,但通 过前面作者写此文具体过程的介绍和自己的朗读,有了 “美文”的感觉,并且心中有了对文章的浓烈的喜爱之 情。这样后面深入文章内容的探讨才是真正的学生和老 师的对话。而不是老师的一味灌输。
个更高更深层次的理解。
学生有一定自学能力,但是对字词的理解不够深
入,所以对课文的理解程度也较浅,尤其本文作者的思 学生学习能
想情感并没有采取直抒胸臆的手法,而是寄托在叙事写 力分析
景之中,特别是描写滁人之游的内容,与文章上下文之
间的关系,学生不易直接把握。
八年级语文醉翁亭记评课稿
八年级语文醉翁亭记评课稿八年级语文醉翁亭记评课稿听了孙老师的《醉翁亭记》收获很多,感触很深,下面我就来谈谈我的认识。
从总体上来讲,孙老师的这节课从实用性这个角度来说比较成功,她讲的是《醉翁亭记》的第三课时,重点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思想及其积极意义,可以说是这节课的难点所在,在她娴熟教法的操纵下,能把这节课处理得如此完美,这是最令我佩服的一点,另外,还有很多方面都值得我学习,具体来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教学目标明确孙老师在上课前先把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展示在黑板上,使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一目了然,这一点是最重要的,一个人无论做什么事,如果没有目标,那就像一艘没有航标的帆船,随时都有迷航的可能。
二、板书设计精妙孙老师的板书很清晰,清晰到什么程度,可以这么说,如果我今天没有来听孙老师的课,仅是看板书就已经感觉这堂课很充实,很有收获了,再加上本人的书写基本功较差,看看孙老师的板书,再想想自己,确实很惭愧。
三、教学过程严密她是从分析文章的结构入手的,环节与环节之间的过渡十分自然流畅,不着痕迹。
四、教学效果显著孙老师能按时完成教学任务,学生基本都学有所获,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
不过,话又说回来了,“人无完人”,孙老师的这节课,我认为有一点不大好,课堂容量太大了,对于最后的问题“怎样理解作者的政治理想”,由于时间关系,探究的有点少了,在前面分析文章结构方面如果少花费一点时间,或者是直接采用赏析法,山水相映之美,朝暮变化之美,四季变幻之美,动静对比之美,然后分析在此美景中的人,“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众宾欢”、“太守醉”、“禽鸟乐”、“人之乐”、“太守乐”,在此基础上,就可以完成课前展示的学习目标,怎样理解“太守之乐其乐也”,和“怎样理解作者的政治理想”这两个比较大的问题。
呵呵,以上只是本人的一点拙见,关于语文教学的方法,我们确实还要探讨,共同提高。
《醉翁亭记》教例评析
《醉翁亭记》教例评析一、背景介绍《醉翁亭记》是唐代文学家欧阳修所写的一篇散文,是唐代散文的代表作之一。
该文描写了醉翁游玩时的景物与心境,以及对酒的赞美等,表现出作者对自由、情趣、生命的追求与热爱。
该文不仅是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也是现代文学爱好者必读的名篇之一。
二、教例分析2.1 教学目标通过分析《醉翁亭记》,让学生了解唐代散文的特点和欧阳修的创作手法,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阅读能力。
2.2 教学重点1.了解《醉翁亭记》的主要内容和结构特点;2.分析欧阳修的创作手法,并理解散文的写作技巧;3.掌握如何运用文学鉴赏方法解读《醉翁亭记》。
2.3 教学内容2.3.1 了解《醉翁亭记》的主要内容和结构特点《醉翁亭记》共分为十二节,前六节描写醉翁游玩的情景,后六节则以题画为引,阐述了作者对景物和人物的叙述见解。
全文通过描写景物反映出醉翁自由不羁的精神和情怀,文笔流畅优美,充满了音乐感和意境感。
2.3.2 分析欧阳修的创作手法,并理解散文的写作技巧欧阳修的散文具有深刻的人文内涵和清丽的文艺风格,其创作手法不失为一种很好的范例。
散文创作中,首先体现出的是对事物的观察和感悟,其次是整理和把握感悟内容的能力,再次是表达和吸引读者的能力。
在写作技巧方面,他尤其善于巧妙运用对比、象征和意象等手法来夸张和美化事物,营造出深刻的文学意境。
2.3.3 掌握如何运用文学鉴赏方法解读《醉翁亭记》在鉴赏散文作品时,要注意理解其背景、对作品的情趣感悟、文字表现手法以及所体现的价值观念等方面。
在对《醉翁亭记》进行解读时,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认识到酒对欧阳修的意义,以及文中的饮酒文化;2.了解当时的江南自然景观和人文风情;3.体验作品所体现的作者对生命,自由和情趣的追求。
2.4 教学方法本教例的教学方法主要采用讲授和讨论相结合的方式。
通过教师的讲解,让学生了解《醉翁亭记》的内容、结构和创作背景等方面的知识,然后进行讨论,引导学生理解文本的意义、作者的情趣感悟等,同时培养学生对散文的鉴赏能力,提高文学素养。
初中语文_《醉翁亭记》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语文_《醉翁亭记》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醉翁亭记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教会学生翻译第四段。
2.要求在通读全文、疏通文意的基础上,重点熟悉文中“风景”和“风俗”两幅画,体会作者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情怀,并进而能够背诵全文。
教学重点、难点:1、引导学生深入品悟欧阳修“与民同乐”的政治思想。
2、品读课文,感受优美的语言,鉴赏本文的意境美、结构美,提高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出示幻灯片,检查学生知识掌握情况)九张幻灯片:(1)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2)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3)日出而林霏开(4)云归而岩穴暝(5)野芳发而幽香(6)佳木秀而繁阴(7)风霜高洁(8)水落石出(9)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二、翻译第四段1、朗读课文,注意字音和停顿、语气2、大声朗读写景的句子,读出醉翁的欣喜、热爱之情。
感受用语的凝练。
3.学生读课本注释,自主翻译全段4.出示幻灯片,让学生翻译字词,可以自由讨论5出示幻灯片,让学生结合译文自我纠正,可以讨论三、研讨探究(小组合作)1.读第四段回答:(1)承接上文的词语是,表示,接着写出了的情景,又写了飞鸟尽得山林之乐。
(2)文章用了几个句子反衬太守之乐,这几句是2.太守作为一个地方官与人民在一起,能感到乐甚至都醉了。
我们现在可以体会到太守的另一乐是明确:与民同乐3.第四段写了什么,有什么作用?明确:写宴会散,尽兴而归。
这段用禽鸟之乐衬游人之乐,又以游人之乐衬太守之乐,正面点明太守乐万物之所乐,进一步突出了太守与民同乐的思想。
4.“太守醉”仅仅指喝醉酒吗?明确:主要指被美丽的山间景色和百姓安定富足的生活所陶醉。
5.本文的线索和主旨是什么?明确:线索:乐主旨句:醉能同其乐主旨:本文通过醉翁亭秀丽风光的描写和对游人之乐的叙述,表达了作者对美好山川的热爱和与民同乐的情怀。
五、齐声朗读,读出本文的“文质兼美”。
六、拓展延伸写景——风景画四季景朝暮景记事——风俗画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学情分析初二的学生已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对于文言文的阅读与学习掌握了一定的步骤,而且经过以往的朗读训练,他们很容易感受到短文的独特之处即“也”“而”的使用,容易从朗读中获得学习文言文的喜悦感与成就感,进而主动加入到背诵、翻译、创作等学习活动中来。
《醉翁亭记》教学设计及反思
《醉翁亭记》教学设计及反思《醉翁亭记》教学设计及反思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作者的政治理想。
2、培养学生再造想象,创新思维的能力,激发学习积极性。
过程与方法:1、采用旅游赏景、依图配文、看图纠错等形式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疏通文意,进而掌握作者的写作思路。
2、采用研讨的方式了解作者寄寓在文中的思想感情和政治理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探寻古人足迹,感受祖国美丽山水风光和灿烂的文化,理解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课前准备:1、指定两名学生担任导游,搜集相关资料:韦应物的《滁州西涧》;欧阳修的生平经历,思想;滁州地理环境、琅琊山、醉翁亭的图文介绍;与《醉翁亭记》相关的小故事。
2、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醉翁亭简介。
(一)、检查预习同学们,今天我们终于和“梦幻旅游公司”联系好了,在公司导游的带领下,一同去欣赏醉翁亭的美丽风光。
在出发之前,我要先来验收一下同学们的学习成果。
1、屏幕出示生字词,学生自读后指名读,齐读。
2、请同学们齐诵课文。
(配乐)3、既然同学们都准备好了,那我们就事不宜迟,有请导游——滁州,地处安徽省东部,是座美丽的历史文化名城,她有秀美绮丽的自然风光。
滁州还有丰富的人文古迹,是历代文人墨客的游览胜地。
唐宋文人韦应物、欧阳修、辛弃疾等曾先后在此作官,其他诗人如苏轼、王安石等也曾到此游览,写下了不少名篇佳作。
不知那位同学记得他们写的诗?(韦应物《滁州西涧》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二)开启旅游模式1、同学们,我们现已到达滁州。
那位同学能从文中第一段找出我们今天的游览路线呢?学生读书后发言,教师适时板书:环滁──琅琊山──酿泉──醉翁亭现在,我们已经到了醉翁亭(屏显醉翁亭图像),请大家好好观察,描述醉翁亭的位置、造型。
学生观察后发言描述。
点拨“翼然”“临”的含义。
5、刚才我们游览了醉翁亭,俗话说饮水思源,大家知道“醉翁亭”的来历吗?学生依据课文内容评说,导游补充介绍。
醉翁亭记评课
《醉翁亭记》评课稿评课人:朱燕琳今天,我听了梁云花、王俊猛两位老师执教的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一课,深深地体会到了两位教师丰厚的语文功底、教学风格和教学魅力,教师们语言优美、丰富,感染力强,备课扎实,内容熟悉,素养完备。
教学既有创新,求真务实,又充分突出新课标中规定的“学习文言文,要能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更要注重阅读。
”这两节课教师教学设计大气,把握主要环节,环节与环节之间的转承十分流畅。
教学点具体清晰,重视读的训练,让学生在读中感悟领会,教师的主导作用得以发挥,并运用朗读法和自主学习,探究质疑等方法,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两位老师的课各有千秋,其中有许多好的地方值得我们借鉴,下面就两位老师所上的课谈谈我个人的看法:梁老师的亮点:(一)背学情,讲重点。
已经到了学期末,课文大部分已经上过。
梁老师正是基于学生的这一学习情况进行备课,学生懂的不讲,重点的知识重点讲。
在翻译这一环节,专门选了一些关键词语和四个重点句子教学。
(二)目标明确,重点突出。
老师开门见山就指出本课的教学内容:读文,译文。
使师生有了明确的方向感。
(三)重视朗读。
学习文言文,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读”,读为理解背诵打下基础。
梁老师设置了多种形式的读,有齐读、自由选择读、听读等。
“听读”这种方式,图文并茂,音韵和谐,可以让学生体会到文章优美的意境,得到美的享受,情感上受到感染,为后面的教学作了铺垫;让“同学读自己喜欢的段落或句子”这一环节更有利于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四)重学生能力的提升。
“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或句子读”,“学生互点互评”,“小组共同译文”,“说游览感受”等环节,给每个学生提供了充分发挥的空间,提升了学生听、说、读的能力。
王老师的亮点:(一)导入新颖。
王老师能就时就地取材,引出文中的关键词“醉”。
根据目标的设定,王老师用自己今天来永宁中学上课的心情导入,再配上自己在永宁中学所照的照片,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故事,这样从教师的心理实际出发,密切联系实际生活,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激发学生学习的激情。
《醉翁亭记》教学设计及反思
《醉翁亭记》教学设计及反思2班葵花向日张伟玉设计理念: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要“在通读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会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还要能“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
学习目标:1.学习、积累本课文言词语,重点掌握以下词语的含义:也、而、于、之、名、辄、乎、寓、风箱高洁、水落石出、颓然、谓。
2.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章的内容。
3.了解作者生平及其创作背景,探究“醉翁”这一命名的由来,体会“醉”的内涵。
4.能有情韵地朗读课文。
《醉翁亭记》反思通过培训,我重新审视这节课,有以下反思:优点:能把关键的问题抛给学生,引导学生思考,从而帮助学生掌握解读文本的方法。
如:抓住标题发出三问:“醉翁亭”的由来?为何称为”“醉翁”?作者如何阐释“醉”?这样学生在回答问题的同时,体会了作者微妙而复杂的情感,并掌握了抓关键词句探究作者情感的方法。
缺点:本节课因书写乱而导致板书没有美感,不能彰显教学的主题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
朗读注重得不够。
通过大量的诵读练习,学生可以逐步掌握文章的语言、节奏、句式、格调,进而体会到作品的思想感情。
朗读不仅可以让学生自然贴近作者感情,还可以锻炼想象、联想能力。
如:《醉翁亭记》读来琅琅上口,娓娓动听,这与25个“而”字的运用也是分不开的。
“而”字恰到好处的运用,使文章舒缓从容,把作者欣赏“山水之乐得之心”的闲情雅致充分表现出来了。
有感情的朗读则能将学生带入那个情境,因对朗读重视不够,设置不多而导致学生对本文章法上的优点体会不深,也影响了对文章的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余映潮美妙的线条课——《醉翁亭记》教例评析美妙的“线条”课——《醉翁亭记》教例评析
[教例简述]
课始,教师定向:这节课的任务是进一步理解课文写法和内容,并背诵全
文;方法是师生一起,从不同的角度归纳段意,明确写法,在此中穿插背诵训
练。
教师:大家能不能从描写、记叙的角度梳理课文脉络?在纸上写一写,试一试。
(亭外山水风光——山中朝暮四时——亭下官民同乐——宴后太守醉归 )(点出亭——亭外景——亭中宴——离亭归 )
大家刚才议论的第二种说法的每一层中都含有“亭”字,能不能都含有“乐”字呢?(总写乐——山水之乐——宴酣之乐——醉归之乐 )
(总写山水之乐——赏景之乐——与民同乐——自知其乐 )
能不能都含有“醉”字呢 ?
(醉翁之意在山水——醉于山间朝暮四时——醉于升平之乐——醉在内心深知的乐趣 )
能不能都含有“醉翁”、“乐”呢?
(醉翁喜山水之乐——醉翁爱赏景之乐——醉翁乐与民同乐——醉翁自知醉翁之乐 )
咱们换个说法。
能不能从记叙的顺序上突破一下?
(空间顺序——时间顺序——事件顺序——叙议结合顺序 )
教师:我还从影视拍摄的角度赏析了课文,现在也让你们欣赏一下。
课文
的脉络是:
一个大远景镜头——一组空镜头——一个长镜头——一个全景镜头 (学生极有兴趣地倾听 )
教师:请你们各自选以上一种说法,并根据它来协助自己背诵课文 6—10 分钟。
(学生背诵 )
教师:下面我们研究每一段落的内部层次。
把它们清理出来,指导背诵就
更有依据。
我先说第一段,你们分组介绍第二、三、四段。
(一、山——水——亭——名——太守 )
(二、朝——暮——春——夏——秋——冬)
(三、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 )
(四、太守归——游人去——禽鸟乐,从人乐,太守乐)
教师:请大家根据以上线条再背诵课文8 分钟。
教师:下面再布置一个探
索题,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试做:结合课后练习一以及我们对课文一、三两段的
分析,谈谈文中的照应。
[评析]
这是一节美妙的“线条”课。
课中设计了那么多的兴奋点:从不同的角度,按不同的要求,让同学反复
地梳理课文的脉络。
众多的兴奋点之中有着一定的逻辑联系:从“亭”到“乐”到“醉”到
“醉翁之乐”,重点突出而又能让学生理解透彻。
严密的逻辑性中又点缀有趣味性:教师穿插进来的“大远景”、“特写”、“空镜头”、“长镜头”、“全景镜头”、“蒙太奇”无疑地会使个个孩子全神贯注。
逻辑性表现了教师清晰的思路,趣味性表现了教师的丰富知识,然而这节课中还突现出教师课堂教学设计的优良技艺——科学性。
丰富的立体的多侧面的
分层次的理解训练,在理解训练中完成了背诵任务,从篇到段到细部的品评咀嚼,不同手段不同方法的教学过程,都生动地表明了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