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的语言》(竺可桢)
大自然的语言 竺可桢阅读附答案
大自然的语言竺可桢阅读附答案大自然的语言竺可桢①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
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
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
不久,布谷鸟也来了。
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
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
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
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
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②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
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
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③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
物候知识在我国起源很早。
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
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
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④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
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
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于生物的影响。
应用在农事活动里,比较简便,容易掌握。
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
下面是一个例子。
⑤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
根据这些物候观测资料,可以判断北京地区1962年农业季节来得较晚。
而那年春初种的花生等作物仍然是按照往年日期播种的,结果受到低温的损害。
如果能注意到物候延迟,选择适宜的播种日期,这种损失就可能避免。
……⑥物候学这门科学接近生物学中的生态学和气象学中的农业气象学。
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草长莺飞 百花盛开
读一读,分析其中物候现象。
“竹外桃花三两枝, 春江水暖鸭先知。” (苏轼题惠崇《春江 晚景》二首 其一)
早春天气,鸭子最 先感知春江水暖, 嬉戏水中。
“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蚂蚁垒窝要落雨。 鱼跳水,有雨来。 燕子低飞要落雨。
二十四节气 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 、谷雨 (春雨惊春清谷天) 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 (夏满芒夏暑相连) 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 (秋处露秋寒霜降) 立冬、小雪、大雪、冬至、知课文,回答以下问题:
1. 什么叫物候?什么叫物候学? 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4. 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5.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1. 什么叫物候?什么叫物候学?
草木枯荣、候鸟来去等自然现象,古代劳动人 民称之为物候。 利用物候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叫物候学。
2. 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应用在农事活动里,比较简便,容易掌握。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①纬度的差异 ②经度的差异 ③高下的差异 ④古今的差异
4. 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预报农时,安排播种日期;安排农作物区划, 确定造林和采集种子的日期;引种植物到气 候条件相同的地区;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 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萌发
ménɡ
簌簌
sù
衰草连天 shuāi
连翘
qiáo
孕育
yùn
次 第: 一个挨一个地。 草长莺飞:形容生机勃勃、万物复苏的景象。 风雪载途:风雪遍地。载,充满。 源远流长:源头很远,水流很长。比喻历史悠久。 周而复始:指绕完一圈又从头开始。形容不断循
环的规律。 衰草连天:形容荒草遍地,极其荒凉的样子。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知识点复习
统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知识点知识点一、作者简介竺可桢(1890-1974),浙江上虞人,是我国卓越的科学家。
他一生在气象学、气候学、地理学、自然科学史等方面有很高造诣。
重要作品有《中国之雨量及风暴说》《中国历史上气候的变迁》等。
二、文体知识按照不同的标准,说明文可分为不同的类别:1.依据说明对象与说明目的的不同,把说明文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两大类。
事物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是具体事物。
通过对具体事物的形状、构造、性质、特点、用途等作客观而准确的说明,使读者认识、了解这个或这类事物。
第三单元的文章都是事物说明文。
事理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是某个抽象事理。
将抽象事理的成因、关系、原理等说清楚,使读者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明白这个事理“为什么是这样”是其主要目的。
第四单元的文章都是事理说明文。
2. 根据说明语言的不同特色,表达方式的使用情况的不同,把说明文分为平实说明文和生动说明文两种。
生动说明文又叫文艺性说明文。
《大自然的语言》一文在语言上是生动说明与平实说明相结合。
三、理解词义萌发:种子或者孢子发芽。
次第:一个挨一个地。
销声匿迹:原意是不公开讲话,不公开露面。
文中指昆虫都无声无息、无影无踪了。
衰草连天:形容荒草遍地、极其凋敝的样子。
风雪载途:风雪满路,遍地都是。
四、课文结构第一部分(1—3):引出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第二部分(4、5):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6—10):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第四部分(11、12):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五、问题归纳1.课文第一自然段,语言生动形象,哪些地方体现了这一点?写大地回春,用了拟人手法;写燕子归来,用“翩然”形容,给人以轻快敏捷的感受; 写秋天植物叶枯落地,用“簌簌”一词;写昆虫用“活跃”和“销声匿迹”对比,令人仿佛置身于肃杀的秋天之中。
这些生动的词语或状其具体情态,或概括其总体特征,给人以生动形形象的感受。
这几句话通过时间顺序勾勒出一幅诗意盎然的“四季图”,为下文说明“大自然的语言”作铺垫。
初中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上第四单元16大自然的语言(竺可桢)(省一等奖)
16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目标1.积累字词。
2.了解物候知识,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
3.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事理说明文的写作技巧,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说明事理。
4.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增强语言感悟力,并学习运用生动的语言说明事物。
教学重点1.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的条理性,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初步概括内容要点。
2.学习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教学难点1.理清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并探究这样安排的好处。
2.概括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筛选提示性词语,进行全面概括。
教法、学法:朗读法讨论法、点拨法竞赛激励法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多媒体显示春、夏、秋、冬四幅美丽的图画。
春柳的飘逸,夏荷的袅娜,秋枫的激情,冬梅的傲岸,如诗如画,各具风韵,这就是物候现象。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有关物候学知识的文章——《大自然的语言》。
作者是我国著名的科学家竺可桢先生。
(板书文题、作者)二、检测字词1.加拼音、解词:载途萌发簌簌连翘孕育:翩然:销声匿迹:周而复始:2、了解作者及相关知识三、整体感知:读课文,然后根据要求,快速准确地筛选信息,整体把握文意。
多媒体显示阅读要求如下:(1)什么叫物候?什么叫物候学?(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这几个因素能调换顺序吗?为什么?(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学生分头筛选信息,然后用课文中的句子或用自己的话概括。
学生明确:(1)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古代劳动人民称之为物候;利用物候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叫物候学。
(2)物候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比较简便,容易掌握,可以广泛应用在农业生产上。
(3)纬度、经度、高下的差异和古今的差异。
(4)预报农时,安排播种日期;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种子的日期;引种植物到气候条件相同的地区;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大自然的语言竺可桢......阅读附答案
大自然的语言竺可桢......阅读附答案大自然的语言竺可桢(8分)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
据以安排农事。
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
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
物候知识在我国起源很早。
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
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
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随着时节推移的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
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
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温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于生物的影响。
应用在农事活动,比较简便,容易掌握。
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
小题1:根据所供材料,请你给物候学下个定义(所填不超过15字)。
(2分)物候学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科学。
小题2: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分别采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的说明方法?(2分)小题3:第一自然段中所选的三个例子能否调换顺序,为什么?(2分)小题4:“阿公阿婆,割麦插禾”是一则农谚,请你再例举一则农谚,并说说它所包含的物候知识。
(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小题1:物候学就是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
小题1:作比较打比方小题1:不可以,因为这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写的。
小题1:略(1)这是说明方法的变式考查。
竺可桢《大自然的语言》原文阅读
竺可桢《大自然的语言》原文阅读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
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
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②归来。
不久,布谷鸟也来了。
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③果实的时期。
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
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①。
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②的寒冬。
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
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
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③。
”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
物候知识在我国起源很早。
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④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
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
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
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
物候观测的数据⑤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于生物的影响。
应用在农事活动里,比较简便,容易掌握。
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
下面是一个例子。
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①、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
根据这些物候观测资料,可以判断北京地区1962年农业季节来得较晚。
而那年春初种的花生等作物仍然是按照往年日期播种的,结果受到低温的损害。
如果能注意到物候延迟,选择适宜的播种日期,这种损失就可能避免。
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首先是纬度。
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知识点复习
统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知识点知识点一、作者简介竺可桢(1890-1974),浙江上虞人,是我国卓越的科学家。
他一生在气象学、气候学、地理学、自然科学史等方面有很高造诣。
重要作品有《中国之雨量及风暴说》《中国历史上气候的变迁》等。
二、文体知识按照不同的标准,说明文可分为不同的类别:1.依据说明对象与说明目的的不同,把说明文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两大类。
事物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是具体事物。
通过对具体事物的形状、构造、性质、特点、用途等作客观而准确的说明,使读者认识、了解这个或这类事物。
第三单元的文章都是事物说明文。
事理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是某个抽象事理。
将抽象事理的成因、关系、原理等说清楚,使读者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明白这个事理“为什么是这样”是其主要目的。
第四单元的文章都是事理说明文。
2. 根据说明语言的不同特色,表达方式的使用情况的不同,把说明文分为平实说明文和生动说明文两种。
生动说明文又叫文艺性说明文。
《大自然的语言》一文在语言上是生动说明与平实说明相结合。
三、理解词义萌发:种子或者孢子发芽。
次第:一个挨一个地。
销声匿迹:原意是不公开讲话,不公开露面。
文中指昆虫都无声无息、无影无踪了。
衰草连天:形容荒草遍地、极其凋敝的样子。
风雪载途:风雪满路,遍地都是。
四、课文结构第一部分(1—3):引出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第二部分(4、5):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6—10):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第四部分(11、12):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五、问题归纳1.课文第一自然段,语言生动形象,哪些地方体现了这一点?写大地回春,用了拟人手法;写燕子归来,用“翩然”形容,给人以轻快敏捷的感受; 写秋天植物叶枯落地,用“簌簌”一词;写昆虫用“活跃”和“销声匿迹”对比,令人仿佛置身于肃杀的秋天之中。
这些生动的词语或状其具体情态,或概括其总体特征,给人以生动形形象的感受。
这几句话通过时间顺序勾勒出一幅诗意盎然的“四季图”,为下文说明“大自然的语言”作铺垫。
竺可桢《大自然的语言》解读
通俗易懂诉阅者——竺可桢《大自然的语言》解读张坊中学古兆军题目是《大自然的语言》,这是一个偏正短语,中心词是“语言”。
值得注意的是,这个中心词由“大自然”来修饰,这就让我们明白:此处所说的“语言”可不是人类的,文章要讲的是“大自然”(即自然界)的“语言”。
于是,这就让我疑惑: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传递信息的工具,是人类所特有的,大自然怎会有语言?进而,好奇心也驱使我思考:若真有语言,自然界的语言是什么呢?带着渴求,走进正文。
课文第一段劈头一句:“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
”使人感到突兀非凡,一时摸不透它的作用。
但是,只要细心推敲句中“苏醒”一词,还是能够理解这句话讲到了春季即将来临(“立春”的“立”字是即将开始的意思,表示春季即将来临),大地上开始万物复苏。
紧接着往下读第二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
”第三句“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
”第四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
”就会发现课文以浓郁的抒情笔墨描绘了花草鸟等自然现象来展现“苏醒”的内涵。
继续往下读,便看到“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这句话。
刚读完时,脑子里慢慢出现了骄阳下,各种水果慢慢长大的动画。
但定睛再读,我们发现这句话的主干是“夏季是时期”。
查词典,时期是(多指具有某种特征的)一段时间的意思。
结合词义,那么这句话就有了强调夏天是具有某种特征的一段时间之意。
让人似有所感:这像是在介绍吧。
下面的第六、七句写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
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
紧接着,第八句的后半句又展现了冬天的“风雪载途”。
如果仅看前八句,文章开始部分只是由形象优美的描写展现出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四季风景画。
我们不禁要问,这样勾勒诗情画意的四季图仅仅就是为了展现大自然景色的迷人色彩吗?若这样写下去,似乎文章就成了写景的散文了吧。
接着往下读,第九句“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引起了我的注意。
鲁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9课《大自然的语言》竺可桢简介
竺可桢简介
竺可桢(1890—1974),字藕舫,浙江绍兴人。
气象、地理学家。
曾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等职。
是我国现代气象事业的创始人。
也是我国物候学研究的创始者。
对我国近代气象学和地理学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研究中国气候的形成、特点、区划以及变迁,在物候学和自然科学史等研究领域,有杰出成就。
他重视并带头参加科学普及工作,《物候学》就是他这方面的代表作。
该书1963年由科学普及出版社出版,1973年、1980年,由科学出版社增订再版。
前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竺可桢同志,1890年出生于浙江省上虞县,1974年2月7日在北京因病逝世,终年84岁。
他是我国卓越的科学家。
他是我国气象学、气候学、地理学诸学科的奠基者之一,又是我国物候学的创始者,对于我国科学的研究和发展有卓著的贡献,就物候学而言,他致力于我国古代节气知识的考证和研究,有独到的见解,亲自坚持几十年的物候观测:倡导组织物候观测网,奠定物候观测研究的基础;撰写物候学的论文和专著,并指出我国物候学研究的方向和途径。
直到晚年,还念念要把物候学应用于农业生产实践,其对党和人民的高度负责精神,令人崇敬。
(完整版)竺可桢《大自然的语言》原文阅读
竺可桢《大自然的语言》原文阅读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
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
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②归来。
不久,布谷鸟也来了。
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③果实的时期。
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
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①。
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②的寒冬。
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
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
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③。
”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
物候知识在我国起源很早。
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④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
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
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
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
物候观测的数据⑤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于生物的影响。
应用在农事活动里,比较简便,容易掌握。
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
下面是一个例子。
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①、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
根据这些物候观测资料,可以判断北京地区1962年农业季节来得较晚。
而那年春初种的花生等作物仍然是按照往年日期播种的,结果受到低温的损害。
如果能注意到物候延迟,选择适宜的播种日期,这种损失就可能避免。
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首先是纬度。
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
《大自然的语言》竺可桢 优秀课件
北 雁
北雁南飞,活跃在 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 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
南
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
飞
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
本文说明了什么是物候、物候学,影响 物候的因素,物候观测对农业的意义。
语言准确、生动、典雅。
给本文的语言特点做小结
准确严密:措词严谨,用词语从
数量、范围等方面进行限制,如 “许多”。
做读书摘要,填写课文提纲:
(1— 3)用( 具体生动 )的语言说明什么是
物候、物候学。 (4— 5 )观测物候现象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
( 6 — 10) 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11 —12)研究物候现象的重大意义。
二、整体感知,概括要点
1、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 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3、决定物候观测的因素有哪些?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 载 (zăi) 一年半载、记载
(zài) 载歌载舞、装载
(qiáo) 翘首以待
•翘
(qiào) 翘尾巴
理解词义
• 翩然: 动作轻快的样子。 • 孕育:怀胎生育,用来比喻酝酿着新事物。 • 销声匿迹:原意是不公开讲话,不公开露 面。这里指昆虫都无声无息、无影无踪了。
• 载途:满路,有遍地的意思。 • 次第:一个接一个。 • 萌发:种子发芽。比喻事物发生。 • 周而复始:一次又一次地循环。
生动形象,如一幅四季风光画
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 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 各种花次第开放。
冰雪融化
次第开放
草长莺飞 百花盛开
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 不久,布谷鸟也来了。
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 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
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 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的落下来。
竺可桢-大自然的语言(BLH)
第一自然写什么?按什么顺序?
说明物候现象。按一年四季的时间顺序。
第二自然段说明什么?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与说明顺序? 说明劳动人民能根据自然现象安排农事。 举例子,按时间先后及由植物到动物的说 明顺序。 第三自然段说明什么?说明顺序怎样?
理层次
说明 对象
说明 内容
(1—3) 说明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说明 顺序
物候
(4—5) 观测物候现象对农现象来临的因素。 顺 序
(11—12)研究物候现象的重大意义
课文在说明各个知识的时候, 写法上有什么相同之处?
都是先概括地提出各个知识, 然后举例说明。
指循 环往复进行。 草木荣枯:草木盛衰。荣,草木茂盛。 相差无几:相互差别不大。
气候 复杂多样
知识延伸:
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 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 不知转入此中来。
两个月前,在广州,看见了玉兰花; 两个月后,在北京,又看见了玉兰花; 玉兰花呀,我说,你走的真慢哪? 费了两个月工夫,你才到了京华。
举例子、列数字 、打比方、 下定义、分类别、作比较、 摹状貌、作诠释
学习说明方法:
为了将几个因素说明清楚,作者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第七自然段 ——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 第八自然段 ——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 第九自然段 ——作比较,举例子,下定义。
第十自然段 ——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
品析语言
一、 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例如:
1、物候知识在我国起源很早程度副词用恰当 2、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 的物候知识。 3、如果能注意到物候延迟,选择适宜的 播种日期,这种损失就可能避免。
大自然的语言课文竺可桢
大自然的语言课文竺可桢
竺可桢先生的《大自然的语言》讲述了大自然的语言对人类的影响。
作者从生命、运动、色彩、形态和声音五个方面出发,对自然界的语言进行了深入浅出的阐述。
竺可桢先生认为,生命中蕴含着许多信息,生物的运动语言也是一种自然的语言。
他以草原上的群鹿、河流中的鲤鱼为例,探讨了它们的运动语言的含义和作用。
色彩也是大自然的语言之一,在自然界中丰富多彩的色彩是用来传递信息的。
例如,毒蛇的蛇斑颜色、昆虫的身体颜色,都能传递它们的生存信息。
形态也是大自然的语言之一,各种形态的植物和动物都有其独特的信息传递方式。
作者通过解析世界各地不同的山峰、河流、岩石和兽类形态,阐述了它们的语言。
此外,声音也是大自然的语言,在动物和植物的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例如鸟儿的鸣叫、昆虫的声音、风和水的音乐,都传递着自然的语言。
竺可桢先生生动的语言,深入浅出的阐述,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了大自然的语言,更好地理解自然界中各种生物的意义和价值。
【精选】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五课《大自然的语言》重要知识点总结
【精选】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五课《大自然的语言》重要知识点总结一、作者简介竺可桢(1890-1974),浙江上虞人,是我国卓越的科学家。
他一生在气象学、气候学、地理学、自然科学史等方面有很高造诣。
重要作品有《中国之雨量及风暴说》《中国历史上气候的变迁》等。
二、文体知识按照不同的标准,说明文可分为不同的类别:1.依据说明对象与说明目的的不同,把说明文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两大类。
事物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是具体事物。
通过对具体事物的形状、构造、性质、特点、用途等作客观而准确的说明,使读者认识、了解这个或这类事物。
第三单元的文章都是事物说明文。
事理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是某个抽象事理。
将抽象事理的成因、关系、原理等说清楚,使读者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明白这个事理“为什么是这样”是其主要目的。
第四单元的文章都是事理说明文。
2. 根据说明语言的不同特色,表达方式的使用情况的不同,把说明文分为平实说明文和生动说明文两种。
生动说明文又叫文艺性说明文。
《大自然的语言》一文在语言上是生动说明与平实说明相结合。
三、理解词义萌发:种子或者孢子发芽。
次第:一个挨一个地。
销声匿迹:原意是不公开讲话,不公开露面。
文中指昆虫都无声无息、无影无踪了。
衰草连天:形容荒草遍地、极其凋敝的样子。
风雪载途:风雪满路,遍地都是。
四、课文结构第一部分(1—3):引出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第二部分(4、5):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6—10):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第四部分(11、12):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五、问题归纳1.课文第一自然段,语言生动形象,哪些地方体现了这一点?写大地回春,用了拟人手法;写燕子归来,用“翩然”形容,给人以轻快敏捷的感受; 写秋天植物叶枯落地,用“簌簌”一词;写昆虫用“活跃”和“销声匿迹”对比,令人仿佛置身于肃杀的秋天之中。
这些生动的词语或状其具体情态,或概括其总体特征,给人以生动形形象的感受。
这几句话通过时间顺序勾勒出一幅诗意盎然的“四季图”,为下文说明“大自然的语言”作铺垫。
语文八年级下册《大自然的语言》
作比较 用生物与气象仪器作比较,突出了通过生物观测物候的 特点——灵活多变,复杂多样。
3.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 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 ,比1960年迟五六天。
“这里”具体指代物候观测的手段复杂灵敏,物候观 测的数据综合性强,应用到农事活动中简单而易掌握 。
3.阅读第三部分(6—10),回答下面的问题。 (1)第6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提出疑问,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引出下文对决定 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的说明。
(2)第7—10段说明的物候现象来临的决定因素有哪些?
课堂小结
课文主旨
本文运用通俗生动的语言介绍了物候、物候学,物 候观测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 因素以及研究物候学的意义,提醒人们要进一步加强物 候观测和研究,促进农业生产的大丰收。
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说明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物候现象——物候和物候学)
大 物候观测对农业 利用物候决定农事活动,简便易行 自 生产的重要性 利用物候观测可及时调整,避免损失
言”,与第一部分相照应。全文思路清晰,结构分明,介绍的物候学 知识通俗易懂。
3.运用多种说明方法,通俗易懂 本文运用了举例子、打比方、作比较、列数字和下定义等说
明方法说明事物的特征。文章在说明有关问题时,举出了不同的 事例,使文章具有说服力,且易于让读者明白。有的不仅举出了 一般情况下的事例,还举出了特殊情况下(如逆温层)的事例。 这样举例,具体而全面。值得注意的是,文章常常将举例子和作 比较这两种说明方法结合在一起使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日晕
back
初步阅读
• 默读课文(3分钟)要求:
1.在自然段前加上序号。 2.标出自己不认识的字词。 3.找出文章中反复出现的一个词。(提示:几乎 每段都涉及到)
字词解读
méng fā
萌 发 :种子或孢子发芽。
cìdì
次 第:依次,一个接一个地。
yùn yù
孕 育:怀胎生育,用来比喻酝酿着新生事物。
shuāi cǎo lián tiān
衰 草 连 天 :形容荒草遍地,极其凋敝的样子。
zhōu ér fù shǐ
周 而 复 始 :转了一圈又一圈,一次又一次地循环。
字词解读
zài • 风雪载途:一路上都是风雪交加,形容旅途艰难 nì • 销声匿迹:形容隐藏起来,不公开露面。 zhǎng • 草长莺飞:形容江南暮春,生机勃勃,万物复苏的景色 图片 qiáo qiào • 连翘 翘尾巴 sù sù
麻雀囤食要落雪。
古 代 农 谚 选 粹癞蛤蟆出洞,下雨靠得稳。 龟背 Nhomakorabea,下雨兆。
蚯蚓爬上路,雨水乱如麻。
泥鳅静,天气睛。 鸡迟宿,鸭欢叫,风雨不久到。
作业
• 掌握本课的生字词, • 做完本课的练习册。
• 簌簌
草长莺飞 百花盛开
back
深入探究
• 阅读(1-3段),思考:
• 1.找出你喜欢的句子,谈谈你为什么喜欢它? • 2.第一二自然段与第三自然段之间有没有关联?试着说一 说。 • 3.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用文中的话回答。 草木枯荣、候鸟来去等自然现象,古代劳动人民称 之为物候。 利用物候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叫物候学。
天山山顶和山腰的差异
古今差异对物候的影响
古代三月的长城 现代三月的长城
知识拓展
请用课文知识解释这一奇怪现象。
说明了课文中影 响物候的第三个 因素——高度的 差异: “植物的抽青、 开花等物候现象 在春夏两季越往 高处越迟。”
知识拓展
你还知道哪些 物候现象?
古 代 农 蚂蚁垒窝要落雨。 谚 选 粹 燕子低飞要落雨。
深入探究
• 阅读(6-10段),思考:
• 1.决定物候来临的因素有哪些?(要求:简要概括,注意 细节) • 纬度、经度、高下、古今差异 • 注意:文中提及的特殊情况,气候是复杂多变的,并不能 简单概括。
纬度对物候的影响
三月的内蒙古草原
三月的海南
经度对物候的影响
四月的内蒙古草原
四月的大连
高下的差异对物候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