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第十八中学高一历史必修一《瓜分中国的狂潮》教案

合集下载

历史教案-瓜分中国的狂潮

历史教案-瓜分中国的狂潮

历史教案-瓜分中国的狂潮一、教学目标1.理解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强瓜分中国的历史背景。

2.掌握列强侵略中国的过程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3.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爱国主义情操。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列强瓜分中国的过程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2.教学难点:分析列强侵略中国的原因,以及中国在此过程中的抗争。

三、教学过程1.导入利用图片、视频等素材,展示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社会状况,引发学生思考:为什么这个时期的中国会成为列强的侵略目标?2.列强侵略中国的过程讲述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强对中国的侵略过程,包括:甲午战争:1894年,日本发动侵华战争,清政府战败,签订《马关条约》。

门户开放政策:1899年,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要求各国在华利益均沾。

俄国侵略东北:1900年,俄国侵占中国东北三省。

英国侵略西藏:1904年,英国发动侵藏战争,侵占西藏。

法国侵略云南:1908年,法国侵占云南。

3.列强侵略对中国的影响分析列强侵略对中国的影响,包括:经济: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大量掠夺中国的资源,使中国经济陷入困境。

政治:列强干涉中国内政,导致清政府政治腐败,加剧了社会动荡。

文化:列强对中国文化的侵略,导致民族自尊心受损,民族意识觉醒。

民族:列强侵略加剧了民族矛盾,激发了民族主义情绪。

4.中国的抗争讲述中国在这场瓜分狂潮中的抗争,包括:戊戌变法:1898年,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发起戊戌变法,试图挽救民族危机。

东南互保:1900年,东南各省宣布自治,抵制列强侵略。

辛亥革命:1911年,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推翻清政府,结束封建帝制。

5.小结6.作业四、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讲述列强瓜分中国的历史,引导学生认识民族危机,培养学生的历史责任感。

2.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爱国主义情操,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3.结合当前国际形势,让学生认识到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的重要性。

五、教学资源1.图片: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社会状况、列强侵略中国的历史图片。

瓜分中国的狂潮 高中一年级历史教案

瓜分中国的狂潮  高中一年级历史教案

瓜分中国的狂潮高中一年级历史教案教案主题:瓜分中国的狂潮教学年级:高中一年级历史教学目标:1. 了解近代中国瓜分的背景和原因;2. 分析近代中国瓜分的过程和影响;3. 掌握相关专业术语和概念;4. 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

教学准备:1. 教材:历史教科书或其他相关教材;2. 多媒体设备;3. 学生课前阅读材料。

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与瓜分中国有关的图片,如《维也纳会议》、《辛丑条约》等,引起学生的注意。

步骤二:知识点讲解(15分钟)1. 介绍近代中国的衰落和弱势原因,如百年军阀混战、西方列强的侵略等;2. 介绍瓜分中国的背景和原因,如列强的经济利益和地缘政治利益等;3. 讲解近代中国的瓜分过程,包括维也纳会议、辛丑条约等;4. 分析近代中国瓜分给中国社会、经济和文化带来的影响。

步骤三:案例分析(20分钟)1.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历史事件或条约,分析该事件或条约对中国的影响;2. 展示:每组选派一名代表向全班展示讨论结果;3. 分享和讨论:全班共同讨论各组的分析结果,发表自己的见解和观点。

步骤四:拓展活动(15分钟)利用多媒体演示或小组讨论,引导学生从历史的角度思考和分析近现代中国的发展问题,如中国在瓜分过程中的反抗和抵御、对外依赖经济的影响等。

步骤五:反思总结(5分钟)让学生回顾本堂课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收获,引导他们总结近代中国瓜分的背景、过程和影响,加深对该历史事件的认识和理解。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寻找更多的历史文献和资料,了解更多的历史事件和人物;2. 给学生布置相关的学习任务,如阅读文章、写作报告等;3. 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扮演历史人物进行演讲或辩论。

甲午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教案)

甲午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教案)

《甲午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教学设计一、【课标解读】:课标:2-3-8 列举实例,综合多种因素,认识清末中国面临空前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

2-3-9 讲述近代人们反抗列强侵略和专制统治的故事。

解析近代中国能人志士探索中华民族复兴之路的艰辛。

二、【教材简析】:自1840年以来,中华民族频繁遭受西方列强的侵略,与此同时中国人民进行着不屈不挠的应用抗争。

本课围绕“侵略”与“反侵略”这两条主线。

“甲午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叙述了甲午战争和《马关条约》的签订,以及此后相继而起的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19世纪末,中华民族面临着空前严重的生存危机。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知道甲午战争以及《马关条约》的概况,2.了解19世纪末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设置展馆参观的情景,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2.通过问题分析等学生活动,使学生学会团结协作。

提高从材料中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分析问题、提炼观点的能力。

3.通过看图讲故事,培养学生用历史语言概括历史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深刻理解落后不就要挨打,闭关则衰、开放则兴的道理。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掌握甲午战争和《马关条约》的基本概况难点:理解甲午战争和《马关条约》对中国历史进程的深远影响五、【教学策略】:1.运用多媒体进行直观教学2.通过材料分析,让学生明白“论从史出”,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3.通过情景模拟,增加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六、【教学过程设计】:师:出示图片和课题:出示丘逢甲的图片和春愁的诗。

生:朗读诗歌,回答问题:这首诗写于那一年?为什么“四万万人同一哭”?台湾割给了哪个国家?根据学生回答导入到“甲午中日战争”。

过渡:今天老师就带领大家一起去参观甲午中日战争纪念馆!(四个展厅一一参观)1.教学环节一——展厅一:战争的背景师:出示材料,明治天皇的御笔信,材料两则。

生:阅读材料,分析甲午战争的背景。

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 优秀教案

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 优秀教案

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概况:日本发动战争的目的;为什么称作甲午中日战争;战争中的重要战役及邓世昌的事迹;中日《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和影响等。

2.能力目标:通过引导学生比较《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的内容,具体分析说明《马关条约》的影响,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对本课的学习,通过学生对甲午中日战争的性质、战争中中国失败的原因、《马关条约》影响的认识,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增强历史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黄海大战、《马关条约》的内容。

教学难点:甲午中日战争的性质、中国失败的原因和《马关条约》的影响。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在中国东南沿海背景地图前展示闻一多像及《七子之歌•台湾》。

“我们是东海捧出的珍珠一串,琉球是我的群弟,我便是台湾。

我胸中还氤氲着郑氏的英魂,精忠的赤血点染了我的家传。

母亲,酷炎的夏日要晒死我了,赐我个号令,我还能背城一战。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这里的“夏日”是指哪个国家?台湾又是怎样离开母亲的呢?引出本课的内容──甲午中日战争。

二、进入新课(一)中日甲午战争1.日本的“大陆政策”:日本的强盛要追溯到1868年的明治维新,这场改革使日本走上了近代化的道路,成为亚洲强国,但由于本身条件的限制(封建残余势力的保留,市场的狭小,社会矛盾的激化),促使日本从对外扩张中寻找出路,为此制定了“大陆政策”。

这一政策分为五步:一、侵占中国的台湾;二、征服朝鲜;三、侵占中国的东北和蒙古;四、征服全中国;五、侵占亚洲,称霸世界。

由此可以看出日本是否征服中国是它大陆政策是否成功的至关重要的一步。

2.战争的爆发:时间:1894年7月,1894年7月~1894年9月,1894年10月~1895年4月战役:丰岛战役、平壤战役、辽东战役、黄海战役、威海战役结果:战争的结局是中国战败,签订《马关条约》。

人教新课标历史高中年级《瓜分中国的狂潮》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历史高中年级《瓜分中国的狂潮》教学设计

2.6瓜分中国的狂潮
(阅读课文,仅提供自学提纲)
一、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原因
1.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向帝国主义过渡
2.甲午中日战争的惨败及清政府奉行的投降政策的消极影响
二、对华资本输出
1.争做债主
数量大,归还期长,回扣重,附有苛刻的政治条件
列强进一步控制了中国经济和政治
2.抢夺路权
路程长,争夺激烈,获取运兵、开矿等特权
列强控制交通大动脉,掠夺中国财富,势力深入中国内地
3.开采矿山
资金充足,规模大,技术新,成本低
掠夺矿藏,使中国重工业无法发展
4.开办工厂
拥有种种特权;居于垄断地位
占有市场,压制民族工业的发展
二、租借地和势力范围
1.列强的租借地和势力范围
德国胶州湾山东
俄国旅顺、大连长城以北和新疆
法国广州湾广东、广西、云南
英国新界、威海卫长江流域
日本割占台湾和澎湖福建
2.租借地和势力范围的实质和影响
实质:是中国向殖民地过渡的形式
影响:标志着列强瓜分中国的高峰
审定意见:
本课新教材为阅读课,且删去了门户开放政策,所以不用原稿。

审稿人:邓兴国。

《甲午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教学设计

《甲午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教学设计

《甲午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教学设计课标要求1.课程内容:中国遭受列强的侵略,知道甲午战争以及《马关条约》的概况,了解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国家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理解它们对中国历史进程的深远影响。

2.活动建议:利用视频、图文资料等方式,采用归纳、比较和概括、分析、综合等方法,理解当时中国面临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步步加深的概况。

一、教学目标1.回顾已学知识,知道甲午战争爆发的原因;2.观看视频,再现甲午战争的过程;列举感受邓世昌为代表的爱国官兵主要事迹,体会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的民族气节和斗争精神;3.识记《马关条约》主要内容;对比《南京条约》、《北京条约》与它的内容,分析、归纳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4.研读史料,知道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方式;5.分析图表,了解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狂潮的概况,简析它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6.自主学习,讲述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的概况和影响。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和影响;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

2.难点:《马关条约》的签订使中国民族危机空前加深的原因。

三、教学策略1.本课的教学活动以启发、引导为主,研读史料、图表法、多媒体课件演示为辅,引导学生的思维由集中到发散,由发散到集中,由感性上升到理性。

2.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从教科书、课外读物及有关视频(如《甲午战争,余音回荡》)中收集有关本课题的资料。

3.学生准备:预习课本,准备好相配套的图册。

四、教学过程引导学生观看书本P94《时局图》 (3)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并完成以下任务:a为什么美国要提出“门户开放”政策?b“门户开放”政策的内容是什么?c.“门户开放”政策为什么被各国接受?d.“门户开放”政策的提出有何影响?(4)结合整理的表格和《时局图》,你发现了什么?看图册找出各列强在中国的租借地和势力范围。

看书自主学习中华民族面临着空前严重的生存危机。

上演八国联军侵华的悲剧。

高三历史教案:《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狂潮复习教案》教学设计

高三历史教案:《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狂潮复习教案》教学设计

高三历史教案:《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狂潮复习教案》教学设计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原因(1)19世纪70年代起,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向帝国主义过渡,出现了政治经济新的不平衡,要求重新瓜分殖民地(2)甲午中日战争的惨败及清政府奉行的投降政策的消极影响。

1.对19世纪末帝国主义国家侵略中国的方式特点变化的认识一是在中国的资本输出代替了以商品输出为主的侵略方式。

这符合了帝国主义阶段向全世界输出过剩资本的特征,而且资本输出比商品输出更加有利于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掠夺。

二是由直接割地改为划分势力范围和强占租借地,1895年三国干涉还辽表明帝国主义国家选择共同瓜分中国的道路的。

帝国主义国家采用在中国输出资本和瓜分中国的方式,并不意味着侵略的放松,而是适应和更加便利帝国主义阶段西方国家扩张的需要;是各主要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资本输出和瓜分中国的领土,先后程度差异,甚至表现出的矛盾,并不妨碍在侵略中的一致利益和一致行动,这就是帝国主义国家的本质。

2.甲午战争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侵略形式的变化、原因和影响形式变化:战前以商品输出为主,战后发展为以资本输出为主。

变化原因:①19世纪末,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

由于垄断组织的竞争,资本输出日益增大,加之殖民地日益成为它们赖以生存的基础,对海外殖民地掠夺更加剧烈。

②中国在甲午战争中战败和清政府奉行的投降政策,大大助长了列强掠夺中国的野心。

影响:①在中国开设银行,这些银行成为帝国主义对中国输出资本的主要工具。

帝国主义国家还通过贷款,攫取高额利润,控制了中国的财政,严重破坏了中国主权。

②帝国主义国家纷纷争夺在中国的铁路修筑权,控制了中国的铁路交通事业,使他们不但能更大量地倾销他们的商品,掠夺中国的农产品和矿产资源,而且还便于运输军队以加强对中国的控制。

③取得设厂权,在中国开办许多工厂,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④攫取了采矿权,从中国掠走大量宝贵的自然资源。

造成中国重工业极端薄弱和落后。

高一历史上册瓜分中国的狂潮教案1旧人教版

高一历史上册瓜分中国的狂潮教案1旧人教版

第六节瓜分中国的狂潮目标一:近代史上和现代史上,中国政府都曾向外国大规模借款,两者有什么本质区别呢?——请把握列强向中国贷款的目的、概况和影响。

目标二:近代以来,列强是如何抢夺中国的路矿、开设工厂的呢?——请把握列强在中国抢夺路矿和办厂权的目的、表现及影响。

目标三:为维护侵华利益,列强在政治上怎样加紧侵华?——请把握列强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的目的、表现、结果和影响。

一、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狂潮的背景1.19世纪70年代起,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向帝国主义过渡。

由于政治经济新的不平衡,帝国主义国家要求重新瓜分殖民地,它们的资本输出增大,对海外的殖民掠夺更加剧烈,殖民地日益成为其赖以生存的基础。

2.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和软弱可欺充分暴露出来,这就更助长了帝国主义大国的贪欲。

同步典型例题讲解一列强瓜分中国的根本目的是( )A.掠夺原料 B输出资本 C.倾销商品 D.扩张领土考查点: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狂潮的背景。

解题思路点拨:从列强侵华的阶段特征看,该时期应处于帝国主义的资本输出阶段,由此可知B项是正确的。

规范答案:B规律技巧总结:把握阶段特征是高考的能力要求之一,也是解决很多问题的主要手段。

帝国主义侵华应分为两大阶段:19世纪40~90年代是第一阶段,以商品输出为主;甲午战后是第二阶段,以资本输出为主。

商品输出时的着重点是关税和通商口岸,而资本输出时着重于瓜分。

思维误区警示:根本目的是由事物本质决定的、带有根本性的问题,不能因一般现象的表现而混淆了问题的本质。

二、争做中国的债主1.起因.:甲午战争后,清政府为支付战争赔款和“赎辽”费,大借外债。

2.目的:攫取高额利润;控制中国经济命脉;扩大在华政治势力。

3.概况:列强迫不及待地提出向清政府贷款,其中,数额最大的是向俄法和英德的三次借款。

4.借款的特点(1)数量大,归还期限长。

(2)回扣盘剥高。

(3)具有很强的政治奴役性。

首先,向中国施加政治压力。

瓜分中国的狂潮1

瓜分中国的狂潮1

第六节瓜分中国的狂潮教学目标一、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有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多种资本输出方式:对中国进行政治贷款,争做中国的债主;在中国修筑铁路,开采矿山、建立工厂。

帝国主义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

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

二、要求学生从思想上认识1、甲午中日战争后,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主要是进行资本输出。

通过资本输出,列强基本上控制了中国的财政、铁路干线,霸占了许多矿产资源和土地资源,掌握了中国的经济命脉。

2、列强在中国强占以重要港口和港湾为中心的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进行殖民地式的统治。

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3、美国为了分享侵略中国的权益,提出了“门户开放”政策,它有利于美国扩大在中国的侵略势力,是美国侵略中国新阶段的标志。

三、培养学生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1、通过进述帝国主义对中国的资本输出,培养区分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两个概念的能力,提高学生对帝国主义阶段列强对中国经济侵略特点的分析能力。

2、通过对本节的瓜分中国简表和两张示意图的识读,培养学生分析史实的能力,并充分运用本节提供的两段史料,培养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对有关问题进行说明和论证的能力。

教学重点帝国主义对中国的资本输出,列强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教学难点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教学方法运用多媒体课件,指导、启发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教学设备多媒体课件,多媒体教学设备:大屏幕、电脑、方正奥思软件等教学过程复习旧课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第五节《甲午中日战争》,请同学们回忆一下,甲午战争的起止时间分别是什么?(1894—1895)甲午战争以中国的失败告终,日本强迫中国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那么《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有哪些?请同学们从以下一段录像中找出来(显示录像)(同学回答)教师指出:《马关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自《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

它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进一步刺激了西方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从而加剧了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争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高一历史教案:瓜分中国的狂潮.doc

高一历史教案:瓜分中国的狂潮.doc

高一历史教案:瓜分中国的狂潮教学建议教材地位分析19世纪末,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帝国主义对外侵略的特征是资本输出和瓜分世界,即在世界范围内争夺殖民地和势力范围。

在这一历史背景下,列强加强了对中国的瓜分:争作中国债主,抢夺路矿和设厂权,掀起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的瓜分狂潮。

这使中国面临着从半殖民地沦为殖民地的严重危机。

正是民族危机的加深,先后引发了资产阶级维新派领导的维新变法运动和抗击列强侵略的义和团农*动。

重点分析帝国主义对中国的资本输出、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是本课的重点。

帝国主义对外侵略的特征是资本输出和分割世界。

帝国主义对中国的资本输出和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是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的侵略方式,反映了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的侵略要求。

资本输出对中国的危害影响要比商品输出大得多,深远得多。

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是帝国主义分割世界的一种方式,它使中国面临亡国灭种,从半殖民地沦为殖民地的严重危机。

所以帝国主义对中国的资本输出、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是本课重点。

重点难点突破方案通过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思考、讨论: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向列强大借外债同今天我国向外国贷款,二者有何不同;介绍俄、德在取得筑路权时所附加的条款;让学生回忆列强采矿权、办厂权何时取得,引导学生分析资本输出对中国的影响,强调资本输出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的自然经济,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通过利用动画《瓜分狂潮》的演示和区别“租借地”与“租界”的不同,使学生理解列强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

难点分析资本输出和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是本课难点。

学生在学习19世纪末列强对中国的政治借款很容易和现今的国际贷款混为一谈,课本中只是给出来了丧失筑路权产生的危害的结论性描述,学生在学习时也会产生疑惑。

此外,资本输出对华影响是两方面的,一是便于列强政治上控制,经济上疯狂掠夺中国,阻碍中国民族工业发展,二是使中国自然经济进一步遭到破坏,客观上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提供条件。

《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教学设计

《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教学设计

《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教学设计
马宁
【期刊名称】《中学历史教学研究》
【年(卷),期】1999(000)001
【摘要】课时:1教时授课类型:新授课教改课型:读书指导课教改措施:读—讲—议—练指导思想:实施目标教学,推进素质教育,抓基础,促情感,凸能力。

教学设想:目标明确,重点突出,难点突破,教法多样,学法切当。

教学方法:讲述法,讲解法,谈话法,直观教具演示法,纲要图示法。

学法指导:分析归纳法,标图识记法,纳要概说法,比较法,列表法。

【总页数】2页(P41-42)
【作者】马宁
【作者单位】常熟市大义中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3.51
【相关文献】
1.巨野教案与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 [J], 杜长印
2.简述甲午战后帝国主义抢夺中国铁路利权和瓜分中国 [J], 姜文英
3.“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教学评析 [J], 陈隆涛
4.从帝国主义瓜分世界的规律看苏修社会帝国主义的侵略本性——学习《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的一点体会 [J], 鲁雷
5.临时中央政府为帝国主义瓜分中国与帝国主义大战致全国的通电 [J], 无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浅谈瓜分中国的狂潮教材的设计 人教版

浅谈瓜分中国的狂潮教材的设计 人教版

浅谈瓜分中国的狂潮教材的设计教材乃教学之本,乃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最主要材料和依据,教学的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思想教育目标都集中而具体地体现于教材之中。

这样,它就直接关系着人才的培养。

《中国近代现代史》新教材与旧教材相比,优点很多。

但事物是没有尽善尽美的,新教材仍存在一些问题有待完善,特别是有些章节内部子目结构不太科学,需要进行调整和补充。

因而深挖教材,理顺教材结构,科学合理地设计教材是优化教学的一个重要手段,也是提高教学效率,强化学生学习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

下面,本人就《中国近代现代史》第二章第六节《瓜分中国的狂潮》浅谈教材内容的设计。

教材主要从四个方面反映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第一,争做中国债主;第二,抢夺路矿和办厂权;第三,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第四,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

根据教材安排,教学要点如下:一、争做中国债主二、抢夺路矿和办厂权1.争夺修筑铁路权2.争夺开矿权3.争相开设工厂三、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四、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这种结构,四个子目都围绕瓜分中国而设,好像很全面,很合理,但我认为这种结构仅把众多条目一古脑儿罗列出来,没有把它条理化、系统化,不能鲜明体现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时代特征,存在一些问题:第一,教材第一段介绍的是“瓜分中国的狂潮”的原因,教材仅作一般性介绍,没有单独列为一子目。

我们可以把它列出,提纲挈领,引出瓜分中国的两大方面的内容,这样看起来更清楚,更系统,更利于学生理解掌握教材内容。

第二,瓜分中国的狂潮,在19世纪末最具时代特征的是资本输出(经济侵略)、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政治瓜分)这两个方面,教材都已涉及到,但没有把它条理化,而是仅把具体子目列出,不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

我认为,在授课时,应根据时代特征,把这些子目归为两类列出。

根据以上分析,本节内容可调整成三大子目,在三大子目下各包括一些小子目。

本人试作如下调整:必要性一、瓜分中国狂潮的原因可能性二、资本输出原因1.争做中国债主目的特点2.争夺路权3.争夺矿权4.争设工厂三、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租借地1.德国势力范围租借地2.俄国势力范围租借地3.法国势力范围租借地4.英国势力范围割占5.日本势力范围6.美国“门户开放”政策可以看出,调整后的子目结构和原来的比较,整体感更强,结构更合理,逻辑更严谨,条理更清晰,让人一目了然。

《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教案

《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教案

第4课甲午中日战争课题第4课甲午中日战争课型新授1、知识目标: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概况:日本发动战争的目的;为什么称作甲午中日战争;战争中的重要战役及邓世昌的事迹;中日《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和影响等。

2、技能目标:通过引导学生比较《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的内容,具体分析说明《马关条约》的影响,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对本课的学习,通过学生对甲午中日战争的性质、战争中中国失败的原因、《马关条约》影响的认识,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增强历史责任感。

学习邓世昌等英勇反击侵略、不怕牺牲的精神,认识抗击外来侵略、捍卫民族尊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认识台湾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维护国家统一。

教学重点黄海大战、《马关条约》的内容。

教学难点甲午中日战争的性质、中国失败的原因和《马关条约》的影响。

学情分析学生对历史很感兴趣,学习习惯多数学生尚可,需要继续强调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准备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播放相关录像片断,并提供相关图片和动态地图,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和真实性,使学生自然融入历史情境中去感知历史。

教学过程:集体备课个人备课出示目标(2分钟)学生个性学习(10分钟)1、甲午中日战争发生的历史背景。

2、学生讲述黄海大战的经过,说出自己的感想。

日军旅顺屠城、威海卫战役、战争的结果3、马关条约》签订的时间、双方的代表、内容、影响。

同层评价:(5分钟)小组学习(15分钟)导入新课:展示闻一多像及《七子之歌·台湾》导入新课:“我们是东海捧出的珍珠一串,琉球是我的群弟,我便是台湾。

我胸中还氤氲着郑氏教学目标的英魂,精忠的赤血点染了我的家传。

母亲,酷炎的夏日要晒死我了,赐我个号令,我还能背城一战。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这里的“夏日”是指哪个国家?台湾又是怎样离开母亲的呢?引出本课的内容──甲午中日战争。

教师指出,此时的日本通过明治维新从一个闭关锁国的封建国家,逐步转变为资本主义国家,不仅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命运,还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

第5课中日甲午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 教案

第5课中日甲午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  教案

第5课中日甲午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了解甲午战争的爆发原因与经过;中日《马关条约》的内容与影响。

2、比较分析《南京条约》与《马关条约》的内容,具体分析,说明它的危害,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问题能力(二)过程与方法1、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给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场景。

23争。

但是由于失败而告终,让中国半殖《马关条约》的影响。

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中华民族即使一个伟大的民族,同时又是一个灾难深重的民族。

在近代历史的耻辱柱上,铭刻着许许多多的血泪南京大屠杀的警钟,圆明园的焚毁,今天让我们翻开历史的画卷,重新回到中日甲午战争历史时期,去体味民族的兴衰与血泪去回顾惨痛的经验和教训。

讲授新课一、甲午中日战争多媒体展示、阅读教材学生分析并回答问题:日本为什么要发动侵华战争?教师进行概括总结并演示: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原因:(1)征服朝鲜,侵略中国,称霸世界,这是明治维新后日本确定的对外扩张的“大陆政策”。

(2)1894年,朝鲜爆发了东学党起义,使日本寻找到了挑起战争的机会。

(3)清政府的落后腐败刺激了列强的侵略野心。

2、阅读教材并结合《甲午战争示意图》,按时间先后顺序说出几次战役的名称、英雄人物。

展示地图,配以说明,演示甲午战争的过程。

、妥协退让而贻误战机,导致中国军队的一败再败。

(3)中国军队装备落后,军备不足,实力差距。

二、《马关条约》的签订要求学生掌握《马关条约》签订的时间、人物、内容、影响?列表比较《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的内容。

和“势力范围”内享有均等贸易机会。

实质:反映出美国与其它帝国主义国家在侵华政策上的矛盾,也形成了各国共同瓜分中国的局面。

四、巩固总结日本称霸野心狼,甲午中日战争响。

因为清政府的落后腐朽导致《马关条约》又签订,清朝割地赔款。

列强纷纷来效仿“瓜分中国”,美国忙于领土争,无暇东顾没有享受到但在华利益,提出“门户开放”机会均等各国享,使中国面临着亡国灭种的情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目标
1.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帝国主义对中国资本输出的方式有做中国的债主、修筑铁路、开采矿山和建立工厂的权利;帝国主义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美国提出的"门户开放"政策。

2.通过学习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使学生认识到:在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以资本输出为主,通过资本输出,列强基本上控制了中国的财政、铁路干线,霸占了许多矿山资源和土地资源,掌握了中国的经济命脉;通过学习列强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使学生认识到:19世纪末,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后,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瓜分殖民地和势力范围的高潮,在中国,同样掀起了瓜分狂潮;通过学习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使学生认识到:它有利于美国扩大在中国的侵略势力,是美国侵略中国新阶段的标志。

3.通过讲述帝国主义对中国的资本输出和在中国掀起的瓜分狂潮,使学生认识到:19世纪末,帝国主义的侵略使中国面临着亡国灭种,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对学生进行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情感教育。

教学建议
教材地位分析
19世纪末,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帝国主义对外侵略的特征是资本输出和瓜分世界,即在世界范围内争夺殖民地和势力范围。

在这一历史背景下,列强加强了对中国的瓜分:争作中国债主,抢夺路矿和设厂权,掀起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的瓜分狂潮。

这使中国面临着从半殖民地沦为殖民地的严重危机。

正是民族危机的加深,先后引发了资产阶级维新派领导的维新变法运动和抗击列强侵略的义和团农民运动。

重点分析
帝国主义对中国的资本输出、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是本课的重点。

帝国主义对外侵略的特征是资本输出和分割世界。

帝国主义对中国的资本输出和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是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的侵略方式,反映了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的侵略要求。

资本输出对中国的危害影响要比商品输出大得多,深远得多。

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是帝国主义分割世界的一种方式,它使中国面临亡国灭种,从半殖民地沦为殖民地的严重危机。

所以帝国主义对中国的资本输出、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是本课重点。

重点难点突破方案
通过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思考、讨论: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向列强大借外债同今天我国向外国贷款,二者有何不同;介绍俄、德在取得筑路权时所附加的条款;让学生回忆列强采矿权、办厂权何时取得,引导学生分析资本输出对中国的影响,强调资本输出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的自然经济,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通过利用动画《瓜分狂潮》的演示和区别“租借地”与“租界”的不同,使学生理解列强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

难点分析
资本输出和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是本课难点。

学生在学习19世纪末列强对中国的政治借款很容易和现今的国际贷款混为一谈,课本中只是给出来了丧失筑路权产生的危害的结论性描述,学生在学习时也会产生疑惑。

此外,资本输出对华影响是两方面的,一是便于列强政治上控制,经济上疯狂掠夺中国,阻碍中国民族工业发展,二是使中国自然经济进一步遭到破坏,客观上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提供条件。

学生较难理解这种相反结果。

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对美国来讲是加紧和扩大了侵华步骤,对华来讲是危机加深了,对列强来讲是暂时取得了表面上的一致。

对此,学生较难理解。

因而,资本输出和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是本课难点。

难点突破方案
通过让学生思考:“门户开放”政策是为了保持中国的领土完整和行政完整的的说法是否正
确;在提出“门户开放”政策前,美国有无独立的侵华行为,是如何侵华的;它追随哪些西方强国,为什么;为什么在19世纪末不再追随他国等问题,使学生全面理解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

课内探究活动
在讲解列强争做中国债主时,引导学生思考: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向列强大借外债同今天我国向外国贷款,二者有何不同?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共同阅读课本中相关的内容(包括小字部分和图表)并分析、讨论这一问题。

之后,各组派一人提出本组的答案。

教学设计方案
第六节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
重点:资本输出;势力范围的划分和强占租借地。

难点:资本输出和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
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启发、讲解和学生活动相结合;教学用具:历史图片、flash动画、视频资料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回忆初三所学的知识,19世纪70年代以后,国际形势以及时代特征。

让学生回忆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国产生的影响。

一、19世纪末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的资本输出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19世纪上半期以商品输出为主,1870年以后以资本输出为主?
1.在自由资本主义阶段①资本家能在本国找到投资场所从而获利;②那时资本主义国家劳动力价值很低。

③资本家不具备大规模资本输出的条件,因此没意识到资本输出比商品输出能带来更多好处,在当时的条件下不可能产生这种意识,它是随资本主义发展而产生的。

(物质决定意识)
2.向垄断过渡时,垄断资本家认识到,在国内投资所得的利润远远低于在落后国家和地区投资所得的利润,为了赚取高额利润,因此,19世纪后半期,资本输出成为帝国主义进行经济掠夺的主要方式。

同样的,这一时期,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也以资本输出为主。

由学生阅读课文,归纳列强在华进行资本输出的主要方式。

1.争做中国债主
在讲解“争做中国债主”一目时,引导学生思考: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向列强大借外债同今天我国向外国贷款,二者有何不同?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共同阅读课本中相关的内容(包括小字部分和图表)并分析、讨论这一问题。

之后,各组派一人提出本组的答案。

在分析这一问题时,引导学生从清政府借款的态度、目的、权利、影响等方面加以分析。

2.抢夺修筑铁路的权利
在讲解“抢夺修筑铁路的权利”一目时,应先让学生回忆最先获得在中国筑路权的是哪个国家、它是如何获得的?
教师应相应的介绍俄、德在取得筑路权时所附加的条款,由此,使学生认识到列强获得筑路权,不仅使其获得了丰厚的经济利益,而且,便于其的经济掠夺、军事控制和势力向中国内地深入。

3.开采矿山
让学生回忆最先获得采矿权的是哪个国家?强调中国的矿藏资源遭到掠夺,重工业无从发展,中国的民族工业呈畸形发展。

4.开办工厂
让学生回忆外国可在华开办工厂始于何时?通过出示列强在华工厂的图片,使学生认识到这些企业技术性、管理先进。

通过分析课本中的有关表格,使学生认识到,列强的在华企业无论在资金、规模、管理、技术等方面占有很大优势,因而,在中国近代厂矿企业中占垄断地位,这阻碍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在讲完这一部分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分析资本输出对中国的影响,强调资本输出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的自然经济,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二、帝国主义直接的殖民统治――划分势力范围和强占租借地
利用动画《瓜分狂潮》,讲解这一部分内容。

区分租界和租借地的不同,使学生认识到,列强在租借地实行殖民统治。

三、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
提问:在瓜分中国的列强中,缺少哪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为什么会这样?教师要强调美西战争是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第一次战争,并让学生阅读教材小字和引用的文字材料。

由此让学生认识到,美国不会放弃这一侵略时机
分析“门户开放”政策内容,并思考:“门户开放”政策是为了保持中国的领土完整和行政完整的的说法是否正确?从而使学生分析得出“门户开放”政策的作用。

应引导学生思考:在提出“门户开放”政策前,美国有无独立的侵华行为,是如何侵华的?它追随哪些西方强国,为什么?为什么在19世纪末不再追随他国?由此,使学生认识到,此政策是美国侵略中国新阶段的标志。

教学设计思想
通过让学生阅读教材,分析、讨论问题,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引导学生分析、讨论问题,适当介绍与教学相关的资料,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