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叔伦论文日常生活图景论文:论戴叔伦诗中的日常生活图景

合集下载

赏析鲁迅小说《在酒楼上》赏析论文

赏析鲁迅小说《在酒楼上》赏析论文

赏析鲁迅小说《在酒楼上》赏析论文鲁迅是二十世纪中国伟大的作家,他的《在酒楼上》是一部充满诗意却又隐含着深意的小说。

下面是店铺带来的关于鲁迅小说在酒楼上论文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鲁迅小说在酒楼上论文篇1:《试论鲁迅〈在酒楼上〉的诗化叙述》摘要:鲁迅的《在酒楼上》在叙述方式上缩减了故事发生的社会背景,采用了大量的具有暗示性的意象,凸出“迁坟”、“送剪绒花”、“教授子曰”等故事所散发出的个体体验,让一个个的故事成为了人物传达存在感知的抒情场景。

通过一系列自然意象和人类社会生活意象,把过去、现在,甚至是未来并置在“酒楼”的氛围中,结合意象的巧妙安置,让把酒闲话的生活场景拥有了多重意蕴,展现了自我价值实现的困境。

关键词:诗化叙述抒情场景意象个体价值鲁迅的《在酒楼上》情节得到了最大限度的简化,把具有强烈冲突的这对矛盾,即过去的革命激情与现在的模糊生活进行了简和繁的选择,极大地省略了前者,同时也细致地描绘了后者。

这样的选材安排不仅使模糊度日更加凸显,更有批判性;同时削弱了情节冲突,颠覆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模式。

多个模糊的人生经历放置在一起,进行大肆描绘,使其具有了强大的象征意味和抒情性,整个文本把多个抒情场景通过纷繁的意像巧妙地衔接在一起,实现了过去与现在的自由穿插,具有了跳跃、重复,对比等诗化的特点,进行了诗化的言说。

一.情节的淡化与情感的强化人物、情节、环境是传统小说里的三大要素,而情节是最重要的要素。

但鲁迅把《在酒楼》的情节减少到了最低限度:第一叙述者“我”冒雪从洛思旅馆走到一石居,以逃避客中的无聊,与旧友不期而遇,两人一番把酒对酌言谈,听完主叙述者吕纬甫的一连串独白之后,各自顺着来时的路返回。

从我遇旧有到旧友谈别后状况,“迁坟”、“送剪绒花”、“教授子曰”等主故事,件件皆是同质关系,没有垒营分明的冲突;没有精巧而出人意料的巧合,没有扣人心弦的悬念,只有一个充满抒情意味的酌酒闲话场景。

这几件篇幅重大的事件,虽然与鲁迅本人的亲生经历相关,但其主功能并非详细记录某副现实社会真实的生活图景,集结某一宏大主题,即既非曹雪芹写《红楼梦》般的目的,也非福楼拜对包法利夫人的塑造结果。

初中语文古诗文赏析戴叔伦《兰溪棹歌》原文、译文及赏析

初中语文古诗文赏析戴叔伦《兰溪棹歌》原文、译文及赏析

兰溪棹歌《兰溪棹歌》是唐代诗人戴叔伦创作的名篇。

此诗描写了春夜兰溪江边的山水美景和渔民的欢乐心情。

全诗四句。

前两句是写月光下的月、树、河湾和倒映在水中的山,诗句写得纤丽、秀气;后两句给人的感觉则全然不同,像是引用了民间流传的物候语,朗朗上口,朴实无华,又令人置信地叙述一个事实:春雨一下,兰溪江的鱼就多起来了。

前后诗句文笔虽然不同,却协调地组合了一幅春江月夜图。

兰溪棹歌作品原文凉月如眉挂柳湾⑵,越中山色镜中看⑶。

兰溪三日桃花雨⑷,半夜鲤鱼来上滩。

[1]兰溪棹歌词句注释⑴兰溪:即婺州(今浙江金华)境内的兰溪江,也称兰江,浙江富春江上游一支流,在今浙江省兰溪市西南。

棹(zhào)歌:船家摇橹时唱的歌。

⑵凉月:新月。

⑶越:古代东南沿海一带称为越,今浙江省中部。

⑷三日:三天。

桃花雨:江南春天桃花盛开时下的雨。

[2]兰溪棹歌白话译文一弯蛾眉月挂在柳湾的上空,月光清朗,凉爽宜人。

越中山色倒映在水平如镜的溪面上,煞是好看。

淅淅沥沥的春雨,下了三天,溪水猛涨,鱼群争抢新水,夜半人静之时纷纷涌上溪头浅滩。

[2]兰溪棹歌创作背景戴叔伦于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年)五月至次年春曾任东阳(今属浙江)令,兰溪(又称兰江,是富春江的上游支流)在东阳附近,这首诗大约是他在这段期间所创作的。

[3]兰溪棹歌作品鉴赏这是一首富于民歌风味的船歌。

全诗以清新灵妙的笔触写出了兰溪的山水之美及渔家的欢乐之情。

歌唱当地风光的民歌,除有特殊背景外(如刘禹锡《踏歌词》)取景多在日间。

因为在丽日艳阳照映下,一切景物都显得生气蓬勃、鲜妍明媚,得以充分展示出它们的美。

此篇却独出心裁,选取夜间作背景,歌咏江南山水胜地另一种人们不大注意的美。

这是它在取材、构思上的一个显著特点。

“凉月如眉挂柳湾”,首句写舟行所见岸边景色:一弯如眉的新月,映射着清冷的黑暗,正低挂在水湾的柳梢上。

雨后的春夜,月色显得更加清澄;时值三月(从下文“桃花雨”可知),柳条已经垂缕披拂。

山水诗:戴叔伦《兰溪棹歌》原文翻译及赏析

山水诗:戴叔伦《兰溪棹歌》原文翻译及赏析

山水诗:戴叔伦《兰溪棹歌》原文翻译及赏析兰溪棹歌唐代:戴叔伦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译文一弯蛾眉月挂在柳湾的上空,月光清朗,凉爽宜人。

越中山色倒映在水平如镜的溪面上,煞是好看。

淅淅沥沥的春雨,下了三天,溪水猛涨,鱼群争抢新水,夜半人静之时纷纷涌上溪头浅滩。

注释兰溪:兰溪江,也称兰江,浙江富春江上游一支流,在今浙江省兰溪市西南。

棹(zhào)歌:船家摇橹时唱的歌。

凉月:新月。

越:古代东南沿海一带称为越,今浙江省中部。

桃花雨:江南春天桃花盛开时下的雨。

棹歌:渔民的船歌。

三日:三天。

创作背景戴叔伦于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年)五月至次年春曾任东阳(今属浙江)令,兰溪(又称兰江,是富春江的上游支流)在东阳附近,这首诗大约是他在这段期间所创作的。

赏析这是一首富于民歌风味的船歌。

全诗以清新灵妙的笔触写出了兰溪的山水之美及渔家的欢乐之情。

歌唱当地风光的民歌,除有特殊背景外(如刘禹锡《踏歌词》)取景多在日间。

因为在丽日艳阳照映下,一切景物都显得生气蓬勃、鲜妍明媚,得以充分展示出它们的美。

此篇却独出心裁,选择夜间作背景,歌咏江南山水胜地另一种人们不大注意的美。

这是它在取材、构思上的一个显著特点。

“凉月如眉挂柳湾”,首句写舟行所见岸边景色:一弯如眉的新月,映射着清冷的黑暗,正低挂在水湾的柳梢上。

雨后的春夜,月色显得更加清澄;时值三月(从下文“桃花雨”可知),柳条已经垂缕披拂。

眉月新柳,相映成趣,富于清新之感。

“越中山色镜中看”,此句转写水色山影。

浙江一带古为越国之地,故称“越中”。

“山色镜中看”,描绘出越中一带水清如镜,两岸秀色尽映水底的美丽图景。

句内“中”字复迭,既增添了民歌的咏叹风味啊,又传递出夜间行舟时于水中一边观赏景色,一边即景歌唱的怡然自得的情趣。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船继续前行,不觉意间已从平缓如镜的水面驶到滩头。

听到滩声哗哗,诗人才联想到连日春雨,兰溪水涨,滩声听起来也变得更加急骤了。

戴叔伦《题稚川山水》诗词赏析

戴叔伦《题稚川山水》诗词赏析

戴叔伦《题稚川山水》诗词赏析题稚川山水唐代:戴叔伦松下茅亭五月凉,汀沙云树晚苍苍。

行人无限秋风思,隔水青山似故乡。

译文五月,松下的茅草亭里却凉爽宜人,白沙覆盖的汀洲和远处的繁茂树林融入了暮色,表现出一片苍苍茫茫。

路上的行人兴起了无限的思乡之情,此处的青山绿水也仿佛是自己的故乡了。

注释松下茅亭:放眼亭外。

凉:传达了给人以舒畅之感汀沙:指靠近水边的沙洲。

云树:高大的树木苍苍:深青色,幽暗。

思:指的是思乡的感情。

创作背景诗歌具体写于何年尚待考证,从内容看,在仲夏暑热的“五月”,诗人宦游途中经日跋涉,向晚来到稚川,憩息于松下茅亭,思乡之情油不过生,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赏析这是一首描写江南山水风光的写景诗,又是一首典型的旅游诗,作于诗人宦游途中,写行旅中偶遇之景色。

诗中热情赞颂了稚川山水风光的优美,并巧妙抒写了思乡之情。

一二句,描画“行人”傍晚小憩于茅亭的所见,也是对稚JII山水的点染。

作为一个赶路的宦游人,在“五月”仲夏的暑热中整日跋涉,直到傍晚才突然发现一个“松下茅亭”,岂不喜出望外;憩息亭中,只感到清幽的凉意阵阵拂来,又怎不感到痛快。

再纵目远眺,那江中汀洲的白沙,那云烟缭绕的绿树,在暮色映照下显得一片苍茫。

上句从小处下笔,工笔描画;下句从大处着眼,泼墨涂染。

前后相映,构成一幅意境淡远的松亭晚眺图,含蕴着稚川山水给予异乡“行人”的快感和美感。

三四两句,抒发“行人”于松亭晚眺之中突然唤起的一种油不过生的乡情,实际也在表达对于稚川山水的盛赞。

“行人无限秋风思”,是稚川山水给予“行人”的一种无可名状的感发。

“行人”二字,在此点出,补明上两句均是“行人”眼中之所见;“秋风思”代指乡愁归思,唤起诗人对故乡一切熟悉亲爱的事物的深切忆念。

此诗的妙处不在于它写出一种较为普遍的思想感情,而在于它写出了这种思想感情独特的发生过程,从而传达出一种特殊的生活况味,耐人含咏。

论戴叔伦的仕隐与诗歌

论戴叔伦的仕隐与诗歌

使他体会到 了生 民的痛苦 , 而安逸 的幕 职生活 又消磨了他的青
年锐气 。他 由隐士 、 文士 而入 仕 , 环境 的变 换和 现实 的冲击使 其思 想渐趋 于外放 、 积极 , 但仕 宦 的枯 燥乏 味和 固有的 隐逸 情 结却使他在 此期 就较 早 地 流露 出对 仕 宦 的厌倦 、 对故 乡 的思 恋、 对现实 的消极 。仕 与隐的矛盾在此期 已初露端倪 。
歌 中感时伤乱和 向慕 隐逸两类作品进行 了深入分析 , 意在 讨论 其诗的精 神 内涵和价值 , 以期对戴叔伦诗及 大历诗风有 更
全 面 深入 的理 解 。
关键词 : 叔伦 ; 隐; 时伤乱 ; 戴 仕 感 向慕 隐 逸 中 图分 类 号 : 4 K2 2 文献标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0 9 4 5 ( 0 9O ~0 1 一O 10 - 4 8 2 0 )5 3 9 3
探究 。本文拟 以其仕 隐思想及诗歌 内容为本 , 探讨其 诗的精神 内涵和价值 , 以期 对戴 叔 伦诗 及 大历 诗风 有 更全 面 深人 的理
解。
戴 氏人生 的第二 个 时期 、 中 以才术 商功利” 是与安 史 即“ ,
乱后唐王朝重建 国家 经济 秩序 的事业 密切 相关 的。他 曾先 后
任湖南 、 河南转运 留后 , 主漕运 达 十一年 之久 。“ 负弩 先驱 , 包
戴叔伦 , 幼公 。玄宗 开元 二 十 年 ( 3 ) 于润 州 金坛 。 字 72 生 道教名 山茅 山亦坐落 于此 。齐 梁隐士 陶 弘景在 茅 山创 立 了道 教茅 山派 , 唐时 , 金坛 一带道 风尤 盛。这势 必会 对戴 氏性格 和 茅争入” 陆 长源 《 ( 唐东 阳令戴 公 去 思颂 》 , ) 勤勉 尽责 、 愧重 无

被称为“诗伯”的田园诗人戴叔伦

被称为“诗伯”的田园诗人戴叔伦

被称为“诗伯”的田园诗人戴叔伦戴叔伦(732—789),唐代诗人,字幼公(一作次公),润州金坛(今属江苏)人。

年轻时师事萧颖士。

曾任新城令、东阳令、抚州刺史、容管经略使。

晚年上表自请为道士。

其诗多表现隐逸生活和闲适情调,但《女耕田行》、《屯田词》等篇也反映了人民生活的艰苦。

论诗主张“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

其诗体裁皆有所涉猎。

简介戴叔伦(732—789)字幼公,一字次公,金坛城西南窑村人,是唐代中期著名的诗人,出生在一个隐士家庭。

祖父戴修誉,父亲戴昚用,都是终生隐居不仕的士人。

戴叔伦年少时拜著名的学者萧颖士为师,他博闻强记,聪慧过人,“诸子百家过目不忘”,是萧门弟子中出类拔萃的学生。

至德元载(756年)岁暮,为避永王兵乱,25岁的戴叔伦随亲族搭商船逃难到江西鄱阳。

在戴叔伦人生地疏的异乡,家计窘迫,于是他开始探寻仕途。

大历元年(766年),戴叔伦得到户部尚书充诸道盐铁使刘晏赏识,在其幕下任职。

大历三年,由刘晏推荐,任湖南转运留后。

此后,曾任涪州督赋、抚州刺史,以及广西容州刺史,加御史中丞,官至容管经略使。

他在任期间,政绩卓著,是个出色的地方官吏。

贞元五年(789年)四月,他上表辞官归隐,六月十三日在返乡途中客死清远峡(今四川成都北)。

第二年返葬于金坛小南门外县城南郊。

明万历46年(1618年),金坛知县张翰中为疏通城内漕河,将其墓地移至南郊高坡(今南门面粉厂南围墙前),并亲自题立“诗伯夜台”墓碑,即“大诗人之墓”的意思。

编辑本段主要事迹戴叔伦是江苏/金坛县人。

他爷爷戴修誉和他爸爸戴昚用,都做了一辈子隐士而不愿为官。

可到了戴叔伦这辈儿,他与哥哥戴伯伦就都开始做官了。

他哥哥做的官不大,仅是个县令。

元人辛文房在《唐才子传》里说戴叔伦是贞元十六年(公元805年)中的进士,恐大谬。

唐人权德舆为戴叔伦所写的“墓志铭”很清楚地说,戴叔伦死于贞元五年(公元789年),春秋五十八岁。

【高一作文】癸巳杂诗 优秀随笔300字

【高一作文】癸巳杂诗 优秀随笔300字

【高一作文】癸巳杂诗优秀随笔300字癸巳杂诗
首先,让我们从这个不寻常的标题开始。

《癸巳杂诗》是唐朝诗人戴叔伦所创作的一首长诗,它包含了很多让人深思的内容,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它仍然有着深刻的启示。

在这首诗中,戴叔伦写道:“世间种种虚名利,何如行个奉公守法?”这句话让我想起了现代社会对名利的追求,我们往往会因为功名利禄而失去自己本来的目标与初心。

但是,我们也不能因此放弃追求成功,只有在践行“奉公守法”的道路上,才能更好地获得自己所追求的幸福。

诗人还将黑白现象作为对比,比喻了人生的善恶两面。

他说:“有白必有黑,有善必有恶”,这是再明显不过的了。

在这个复杂的世界里,人们要面对各种各样的人和事,有好有坏,有善有恶。

我们应该看到这些对立的现象,不断反思,寻找到对于我们的道路来说最合适的一面。

更重要的是,我们不能因为一时困难放弃坚持正义的信仰。

最后,我想让大家记住的是戴叔伦写下的:“报得三春晖,不等五更鸡。

”这句话提醒我们,人生短暂,我们应该珍惜时间,努力工作并享受生活。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短暂的时间里拥有美好的记忆和充实的经历,成为真正的有意义的人。

通过戴叔伦的《癸巳杂诗》,我们可以看到历史文化对我们现代人的启示和教育,它告诉我们,追求正义和快乐的人生才是我们应该追求的。

无论过去还是将来,它都是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的。

戴叔伦《过三闾庙》阅读答案附赏析

戴叔伦《过三闾庙》阅读答案附赏析

戴叔伦《过三闾庙》阅读答案附赏析【阅读理解题目】:三闾庙戴叔伦沅湘流不尽,屈子怨何深!日暮秋风起,萧萧枫树林。

(1)文有“文眼”,诗也有“诗眼”,“诗眼”可在诗题中,也可在诗句中。

如杜甫《春夜喜雨》,“喜”字就是“诗眼”。

《过三闾庙》一诗的“诗眼”是哪一个字?(2分)(2)从“情”“景”关系的角度简要点评“日暮秋风起,萧萧枫树林”这两句诗。

(4分)【参考答案】:(1)“怨”字。

(2)这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或“以景结情”(“以景截情”)的写法,画面明朗而引人思索,诗意隽永而不晦涩难解,深远的情思含蕴在规定的景色描绘里,使人觉得景物如在目前而余味曲包;用哀景写哀情;语意含蓄:写眼前之景,言外有一种悲凉之气。

在字面上不涉及屈原而意义无不关联着屈原,作者一缕幽思缭绕其中,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问题】(1)这首诗表达感情基调的词是哪一个?前两句是如何表现这种感情的?(2分)(2)《诗法易简录》赞叹三、四句说:“但写眼前之景,不复加以品评,格力尤高。

”结合诗句谈一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4分)【参考答案】:(1)表达感情基调的词是“怨”。

(1分)沅水湘江,江流有如屈子千年不尽的怨恨,“不尽”,写怨之绵长;屈原的幽怨,好似沅湘深沉的流水,“何深”,表怨之深重。

诗句生动地抒发了对屈原其人其事的感怀。

(1分)(2)三、四句使用了“以景结情”的手法。

(2分)日暮时分,江上秋风萧瑟,枫林摇落,历时千载而三闾庙旁的景色依然如昔,可是,屈子沉江之后,已经无处可以呼唤他的冤魂归来。

诗人抚今追昔,触景生情,形象地表达了屈原的不尽幽怨,表现了较高的艺术特色。

(2分)【问题】(1)诗歌前两句主要运用什么艺术手法,请加以赏析。

(5分)(2)李瑛《诗法易简录》赞:“三、四句但写眼前之景,不复加以品评,格力尤高。

”请分析三、四句的妙处。

(6分)【参考答案】:(1)比兴(即景起兴,同时也是比喻):沅水湘江。

江流何似?有如屈子千年不尽的怨恨。

【诗歌鉴赏】戴叔伦《过三闾庙》原文翻译及赏析

【诗歌鉴赏】戴叔伦《过三闾庙》原文翻译及赏析

【诗歌鉴赏】戴叔伦《过三闾庙》原文翻译及赏析戴叔伦《过三闾庙》原文沅湘流不尽,屈子怨何深。

日暮秋烟起,萧萧枫树林。

戴叔伦《过三闾庙》注释、三闾(lǘ)庙:即屈原庙,因屈原曾任三闾大夫而得名,在今湖南汨罗县境。

2、沅(yuán)湘:指沅江和湘江,沅江、湘江是湖南的两条主要河流。

3、屈子怨何深:此处用比喻,屈原的怨恨好似沅江湘江深沉的河水一样。

何深:多么地深。

4、萧萧:风吹树木发出的响声。

戴叔伦《过三闾庙》翻译沅江湘江长流不尽,屈原悲愤似水深沉。

暮色茫茫,秋风骤起江面,吹进枫林,听的满耳萧萧。

戴叔伦《过三闾庙》赏析《过三闾庙》是唐代诗人戴叔伦的诗词作品,这是一首五言绝句。

此诗为凭吊屈原而作,表达了对屈原的悲悯和同情。

全诗抚今追昔,紧紧围绕“怨”字下笔,语言明朗,诗意含蓄,隽永深远,深得历代诗评家的赞誉。

此诗的妙处不在于它写出一种较为普遍的思想感情,而在于它写出了这种思想感情独特的发生过程,从而传达出一种特殊的生活况味,耐人含咏。

此诗以沅湘开篇,既是即景起兴,同时也是比喻:沅水湘江,江流何似?有如屈子千年不尽的怨恨。

骚人幽怨,何以形容?好似沅湘深沉的流水。

前一句之“不尽”,写怨之绵长,后一句之“何深”,表怨之深重。

两句都从“怨”字落笔,形象明朗而包孕深广,错综成文而回环婉曲。

此诗首二句悬空落笔,直将屈子一生忠愤写得至今犹在,发端之妙,已称绝调。

”是说得颇有见地的。

然而,屈子为什么怨?怨什么?诗人自己的感情和态度又怎样?诗中并没有和盘托出,而只是描绘了一幅特定的形象的图景,引导读者去思索。

江上秋风,枫林摇落,时历千载而三闾庙旁的景色依然如昔,可是,屈子沉江之后,而今却到哪里去呼唤他的冤魂归来?“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兮伤春心。

魂兮归来哀江南!”这是屈原的《九歌》和《招魂》中的名句,诗人抚今追昔,触景生情,借来化用为诗的结句:“日暮秋风起,萧萧枫树林”。

季节是“秋风起”的深秋,时间是“日暮”,景色是“枫树林”,再加上“萧萧”这一象声叠词的运用,更觉幽怨不尽,情伤无限。

论宋词中日常生活的休闲与审美境界

论宋词中日常生活的休闲与审美境界

论宋词中日常生活的休闲与审美境界孙敏明【摘要】文章从日常生活的休闲和审美角度来分析宋词,从人的感官的精致化,即内在自然的进一步人化为起点,通过审美观照使日常生活内容无一不可以入词,而情感的深化和理智的哲思最终又让宋词达到了对生命的旷达和超越境界。

宋词主题内蕴的发展深化正契合了休闲境界的提升过程,从日常生活的享乐和愉快走向审美的自由与超越。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aily life of leisure and aesthetics , this paper analyzes Song Ci from the sensory refinement, which further humanizes nature as a starting point , thus takes everything into aesthetic daily life account.The emotional depth and rational thinking let the Song Ci of life beyond the realm of life . And it is believed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heme deepens Song Ci's content and fits it into the leisure realm of ascension process from the enjoyment of daily life and happy towards aesthetic freedom and surpass .【期刊名称】《湖北理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5(000)001【总页数】6页(P22-27)【关键词】宋词;感官精致化;日常生活艺术化;旷达的人生体验;休闲;审美【作者】孙敏明【作者单位】浙江万里学院,浙江宁波3151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112宋词作为有宋一代最为杰出的文学体裁,精巧、婉丽、蕴藉,集中体现了宋代的文学品格和审美趣味。

戴叔伦古诗词及翻译

戴叔伦古诗词及翻译

戴叔伦古诗词及翻译戴叔伦(732—789)字幼公,一字次公,金坛城西南窑村人,是唐代中期著名的诗人,出生在一个隐士家庭。

祖父戴修誉,父亲戴慎用,都是终生隐居不仕的士人。

戴叔伦年少时拜著名的学者萧颖士为师,他博闻强记,聪慧过人,“诸子百家过目不忘”,是萧门弟子中出类拔萃的学生。

至德元载(756年)岁暮,为避永王兵乱,25岁的戴叔伦随亲族搭商船逃难到江西鄱阳。

在人生地疏的异乡,家计窘迫,于是他开始探寻仕途。

大历元年(766年),戴叔伦得到户部尚书充诸道盐铁使刘晏赏识,在其幕下任职。

大历三年,由刘晏推荐,任湖南转运留后。

此后,曾任涪州督赋、抚州刺史,以及广西容州刺史,加御史中丞,官至容管经略使。

他在任期间,政绩卓著,是个出色的地方官吏。

其诗多表现隐逸生活和闲适情调,但《女耕田行》、《屯田词》等篇也反映了人民生活的艰苦。

论诗主张“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

其诗体裁皆有所涉猎。

戴叔伦代表作品:天秋月又满,城阙夜千重。

还作江南会,翻疑梦里逢。

风枝惊暗鹊,露草覆寒虫。

羁旅长堪醉,相留畏晓钟。

【翻译】秋月又一次盈满,城中夜色深浓。

你我在江南相会,我怀疑是梦中相逢。

晚风吹动树枝,惊动了栖息的鸟鹊。

秋草披满霜露,伴随着悲吟的寒虫。

你我客居他乡,应该畅饮以排遣愁闷,留你长饮叙旧,只担心天晓鸣钟。

《除夜宿石头驿》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戴叔伦。

其古诗全文如下:旅馆谁相问?寒灯独可亲。

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

寥落悲前事,支离笑此身。

愁颜与衰鬓,明日又逢春。

【翻译】在这寂寞的旅店中有谁来看望慰问,只有一盏冷清的孤灯与人相伴相亲。

今夜是一年中的最后一个夜晚,我还在万里之外作客飘零未能回转家门。

回首前尘竟是一事无成,令人感到悲凉伤心;孤独的我只有苦笑与酸辛。

愁苦使我容颜变老,白发爬满双鬓,在一片叹息声中又迎来了一个新春。

《塞上曲》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戴叔伦。

其古诗全文如下:汉家旌帜满阴山,不遣胡儿匹马还。

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

戴叔伦《题稚川山水》原文及赏析

戴叔伦《题稚川山水》原文及赏析

题稚川山水[唐] 戴叔伦松下茅亭五月凉,汀沙云树晚苍苍。

行人无限秋风思,隔水青山似故乡。

分类标签: 山水诗思乡诗作品赏析【注释】:山水诗向来多是对自然美的歌咏,但也有一些题咏山水的篇什,归趣并不在山水,而别有寄意。

此诗即是一例。

从诗的内容可知,此篇当作于作者宦游途中。

“松下茅亭五月凉,汀沙云树晚苍苍”,正写稚川山水,是行旅之中偶值的一番景色。

这景色似乎寻常,然而,设身处地站在“五月”“行人”角度,就会发现它的佳处。

试想,在仲夏的暑热中,经日跋涉后,向晚突然来到一个有山有水的地方。

憩息于“松下茅亭”,放眼亭外,在水天背景上,那江中汀洲,隔岸的青山,上与云平的树木,色调深沉怡目(“苍苍”),象在清水中洗浴过一样,给人以舒畅之感。

“凉”字就传达了这种快感。

戴叔伦曾说:“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

”(转引自《司空表圣文集》卷三)这里的写景,着墨不多,有味外味,颇似元人简笔写意山水,确有“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的意趣。

前二句写稚川山水予人一种美感,后二句则进一步,写出稚川山水给人一种特殊的感发。

第三句的“秋风思”用晋人张翰故事。

张翰被齐王冏辟为大司马东曹掾,因秋风起,思吴中家乡菰菜、鲈鱼,遂命驾而归。

这里的“秋风思”代指乡情归思。

它唤起人们对故乡一切熟悉亲爱的事物的深切忆念。

“行人无限秋风思”,这一情感的爆发,其诱因非他,乃是一个富于诗意的发现──“隔水青山似故乡”!按因果关系,行人在发现“隔水青山似故乡”之后方才有“无限秋风思”。

三、四句却予以倒置,这是颇具匠心的。

由于感情的激动往往比理性的思索更迅速。

人受外物感染,往往有不自知其所以然者,那原委往往颇费寻思。

把“隔水青山似故乡”这一动人发现于末句点出,也就更近情理,也更耐人寻味。

欧阳詹《蜀门与林蕴分路后屡有山川似闽中,因寄林蕴,蕴亦闽人也》一诗与此诗意近:“村步如延寿,川原似福平。

无人相与识,独自故园情。

”它一开篇就写出那个动人发现,韵味反浅。

解读诗歌含蓄之美

解读诗歌含蓄之美

解读诗歌含蓄之美公共基础部张文英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如果从《诗经》算起的话,中国诗歌发展的已经有3000多年了,所以说历史悠久。

中国古典诗词无论是在思想上,还是在艺术上,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在社会生活和文学艺术当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那浩如烟海的、富有民族性精华古典诗词作品,在今天仍然有着无可比拟的美感教育作用,大量的古典诗词依然被人们所喜爱,也在广泛流传,表现出新的生命力,这也就是古典诗词所具有的独特的艺术魅力。

一、古典诗词与现实生活的关系(一)日常生活中:打开电视,翻开报纸,主持人大赛,青歌赛。

学诗就是学历史,学历史就是学人生,“诗”这座殿堂展示了各个朝代的风俗、民情。

学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等。

读诗还能提高我们观察生活,认识生活,表现生活的能力。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站得高,才看得远;“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旁观者清,当局者迷……能够引发人们的同感。

如“每逢佳节倍思亲”、“家书抵万金”,如李后主“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提高我们的素养:“腹有诗书气自华”,“诗言志”、“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此第三境也。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晏殊《蝶恋花》)“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蝶恋花》)“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辛弃疾《青玉案》)(二)旅游:岳阳楼对联:一楼何奇,杜少陵五言绝唱,范希文两字关情,滕子京百废待兴,吕纯阳三过必醉,诗耶.儒耶,吏耶.仙耶,前不见古人,使我怆然悌下;诸君试看,洞庭湖南及潇湘,扬子江北通巫峡,巴陵山西来爽气,岳州城东道崖疆,渚者.流者.峙者.镇者,此中有真意,问谁领会得来.(4个知识)(三)流行歌词:《包青天》的主题曲;昨日像那东流水,离我远去不可留,今日乱我心,多烦忧.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明朝清风似漂流.毛宁;《涛声依旧》:化用张继《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戴叔伦诗原文鉴赏

戴叔伦诗原文鉴赏

戴叔伦诗原文鉴赏戴叔伦诗原文鉴赏生平鉴赏戴叔伦(732—789),字幼公,润州金坛(今江苏金坛县)人。

德宗贞元进士。

早年曾在盐铁史刘宴手下任职,后任抚州刺史,又迁任容管经略史。

晚年上表自请出家作道士。

他当时的诗名很大。

写过一些揭露社会矛盾、反映人民疾苦的乐府诗,也写过一些委婉清新的写景寄怀诗。

他主张“诗家之景,如兰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这对于后来的“神韵”说有很大影响。

今存诗近三百首,《全唐诗》录其诗二卷。

女耕田行戴叔伦乳燕入巢笋成竹,谁家二女种新谷?无人无牛不及犁,持刀斫地翻作泥。

自言家贫母年老,长兄从军未娶嫂。

去年灾疫牛囤空,截绢买刀都市中。

头巾掩面畏人识,以刀代牛谁与同。

姊妹相携心正苦,不见路人惟见土。

疏通畦垄防乱苗,整顿沟塍待时雨。

日正南冈下饷归,可怜朝雉扰惊飞。

东邻西舍花发尽,共惜余芳泪满衣。

戴叔伦诗鉴赏唐时期,在战乱、灾疫的打击下,广大贫苦农民陷入了更为困苦的境地,这首诗通过描写弱女刀耕的艰难和她们成年难嫁的苦恼,反映了这一时期的生活。

全诗分四大段。

从开头至“持刀斫地翻作泥”是第一段,总写弱女在田野刀耕的情景。

诗的开头很巧妙,先用“乳燕入巢笋成竹”一句起兴,接着用一个反问句“谁家二女种新谷”入题,往下两句便概括地交待出耕种的情景。

这是一个独特的景象:在田垅上,既看不见男人,也看不到耕牛,只看见两个女子在持刀翻土。

为什么会发生如此反常的现象呢?接下去诗人把笔锋一转,用女子的自叙回答了问题。

“自言家贫母年老”至“以刀代牛谁与同”是第二段,用弱女自叙的口吻回答了两女刀耕的原因:一是母亲年老,二是未娶嫂的哥哥从军去了,三是因灾疫耕牛死光,四是弱女无奈只能截绢买刀,以刀代耕。

这几句交待了弱女面临的困境,深刻揭露了战乱和灾疫给农家带来的苦难。

“未娶嫂”表明长兄从军已久;“牛囤空”道出灾疫严重;“截绢买刀”足见家境清贫;“头巾掩面”可知弱女内心之苦。

这段描叙简练、凝重,层层深入,深切感人。

初中语文 古诗文赏析 戴叔伦《兰溪棹歌》原文、译文及赏析

初中语文 古诗文赏析 戴叔伦《兰溪棹歌》原文、译文及赏析

兰溪棹歌《兰溪棹歌》是唐代诗人戴叔伦创作的名篇。

此诗描写了春夜兰溪江边的山水美景和渔民的欢乐心情。

全诗四句。

前两句是写月光下的月、树、河湾和倒映在水中的山,诗句写得纤丽、秀气;后两句给人的感觉则全然不同,像是引用了民间流传的物候语,朗朗上口,朴实无华,又令人置信地叙述一个事实:春雨一下,兰溪江的鱼就多起来了。

前后诗句文笔虽然不同,却协调地组合了一幅春江月夜图。

兰溪棹歌作品原文凉月如眉挂柳湾⑵,越中山色镜中看⑶。

兰溪三日桃花雨⑷,半夜鲤鱼来上滩。

[1]兰溪棹歌词句注释⑴兰溪:即婺州(今浙江金华)境内的兰溪江,也称兰江,浙江富春江上游一支流,在今浙江省兰溪市西南。

棹(zhào)歌:船家摇橹时唱的歌。

⑵凉月:新月。

⑶越:古代东南沿海一带称为越,今浙江省中部。

⑷三日:三天。

桃花雨:江南春天桃花盛开时下的雨。

[2]兰溪棹歌白话译文一弯蛾眉月挂在柳湾的上空,月光清朗,凉爽宜人。

越中山色倒映在水平如镜的溪面上,煞是好看。

淅淅沥沥的春雨,下了三天,溪水猛涨,鱼群争抢新水,夜半人静之时纷纷涌上溪头浅滩。

[2]兰溪棹歌创作背景戴叔伦于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年)五月至次年春曾任东阳(今属浙江)令,兰溪(又称兰江,是富春江的上游支流)在东阳附近,这首诗大约是他在这段期间所创作的。

[3]兰溪棹歌作品鉴赏这是一首富于民歌风味的船歌。

全诗以清新灵妙的笔触写出了兰溪的山水之美及渔家的欢乐之情。

歌唱当地风光的民歌,除有特殊背景外(如刘禹锡《踏歌词》)取景多在日间。

因为在丽日艳阳照映下,一切景物都显得生气蓬勃、鲜妍明媚,得以充分展示出它们的美。

此篇却独出心裁,选取夜间作背景,歌咏江南山水胜地另一种人们不大注意的美。

这是它在取材、构思上的一个显著特点。

“凉月如眉挂柳湾”,首句写舟行所见岸边景色:一弯如眉的新月,映射着清冷的黑暗,正低挂在水湾的柳梢上。

雨后的春夜,月色显得更加清澄;时值三月(从下文“桃花雨”可知),柳条已经垂缕披拂。

初中语文古诗文赏析戴叔伦《苏溪亭苏溪亭上草漫漫》原文、译文及赏析

初中语文古诗文赏析戴叔伦《苏溪亭苏溪亭上草漫漫》原文、译文及赏析

戴叔伦《苏溪亭苏溪亭上草漫漫》原文、译文及赏析苏溪亭戴叔伦苏溪亭上草漫漫,谁倚东风十二阑。

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烟雨杏花寒。

【译文】苏溪亭边野草茁长,遍地青青,已是暮春时节。

在东风吹拂中,斜倚阑干象《西洲曲》里的那人是谁呢?燕子还没有回到旧窝,而美好的春光已快要完了。

迷蒙的烟雨笼罩着一片沙洲,料峭春风中的杏花,也失去了晴日下艳丽的容光,显得凄楚可怜。

【鉴赏】这首诗的写作时间与《兰溪棹歌》相近。

戴叔伦公元780年在(唐德宗建中元年)旧历五月至次年春曾任东阳令,苏溪在今浙江省义乌市苏溪镇,与浙江省东阳市不远,这首诗大约是他在这段期间所作的。

诗中所写的景是暮春之景,情是怨别之情。

“苏溪亭上草漫漫”,写出地点和节候。

野草茁长,遍地青青,已是暮春时节。

这时的溪边亭上,“春草碧色,春水渌波”,最容易唤起人们的离愁别绪,正为下句中的倚阑人渲染了环境气氛。

“谁倚东风十二阑”,以设问的形式,托出倚阑人的形象。

在东风吹拂中,斜倚阑干的那人是谁呢?这凝眸沉思的身姿,多像《西洲曲》里的人:“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

楼高望不见,尽日阑干头。

阑干十二曲,垂手明如玉。

”这位倚阑人眼中所见、心中所思的是什么呢?“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烟雨杏花寒。

”燕子还没有回到旧窝,而美好的春光已快要完了。

虽是眼中之景,却暗喻着心中之情:游子不归,红颜将老。

“一汀烟雨杏花寒”,正是“春事晚”的具体描绘。

迷蒙的烟雨笼罩着一片沙洲,料峭春风中的杏花,也失去了晴日下艳丽的容光,显得凄楚可怜。

这景色具体而婉曲地传出倚阑人无端的怅惘,不尽的哀愁。

如此写法,使无形之情因之而可见,无情之景因之而可思。

宋人贺铸《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词里的警句:“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可能就是受到这首唐诗的启发的。

四句诗全是写景,而景语即情语,情景融浑无迹。

诗人描写暮春景色浓郁而迷蒙,恰和倚阑人沉重而忧郁的心情契合相印,诗韵人情,隽永醇厚。

戴叔伦《过三闾庙》译文及赏析

戴叔伦《过三闾庙》译文及赏析

戴叔伦《过三闾庙》译文及赏析《过三闾庙》是由戴叔伦所创作的,诗中诗人围绕一个“怨”字,以明朗而又含蓄的诗句,抒发对屈原其人其事的感怀。

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过三闾庙》的译文及鉴赏,我们一起来看看吧!《过三闾庙》唐代:戴叔伦沅湘流不尽,屈子怨何深。

日暮秋风起,萧萧枫树林。

《过三闾庙》译文沅江湘江长流不尽,屈原悲愤似水深沉。

暮色茫茫,秋风骤起江面,吹进枫林,听的满耳萧萧。

《过三闾庙》注释三闾(lǘ)庙:即屈原庙,因屈原曾任三闾大夫而得名,在今湖南汨罗县境。

沅(yuán)湘:指沅江和湘江,沅江、湘江是湖南的两条主要河流。

屈子怨何深:此处用比喻,屈子指屈原,句意屈原的怨恨好似沅(yuán)江湘江深沉的河水一样。

何深:多么地深。

“日暮”二句:此处化用屈原的《九歌》《招魂》中的诗句:“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兮伤春心。

魂兮归来哀江南!”秋烟:一作“秋风”。

萧萧:风吹树木发出的响声。

《过三闾庙》鉴赏一这是作者游屈原庙的题诗。

此诗题一作《过三闾庙》,是诗人大历(766-779)中在湖南做官期间路过三闾庙时所作。

伟大诗人屈原毕生忠贞正直。

满腔忧国忧民之心,一身匡时济世之才,却因奸邪谗毁不得进用,最终流放江潭,遗恨波涛。

他的峻洁的人格和不幸遭遇,引起了后人无限的景仰与同情。

在汉代,贾谊、司马迁过汨罗江就曾驻揖凭吊,洒一掬英雄泪。

贾谊留下了著名的《吊屈原赋》。

而司马迁则在他那“无韵之《离骚》”(《史记》)里写了一篇满含悲愤的《屈原列传》。

时隔千载,诗人戴叔伦也感受到了与贾谊、司马迁同样的情怀:“昔人从逝水,有客吊秋风。

何意千年隔,论心一日同!”(《湘中怀古》)大历年间,奸臣元载当道,嫉贤妒能,排斥异己。

在这种时代背景下,诗人来往于沅湘之上面对秋风萧瑟之景,不由他不动怀古吊屈的幽情。

屈原“忠而见疑,信而被谤”(《史记·屈原列传》),作者谒庙,感慨颇深,《题三闾大夫庙》就是作者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即景成章的。

唐诗中的日常生活与人情物性

唐诗中的日常生活与人情物性

唐诗中的日常生活与人情物性日常生活是唐诗表现的主要内容。

何谓日常生活?日常生活是天然成为人的自我世界内容的重复性生活,即“生活的平均状态”。

唐代历史上,文人受到诸多重大事件的影响,如初唐人经历的隋唐易代,盛唐人遭逢的安史之乱,中唐人参与的平藩安邦,晚唐人面对的党争和内乱。

关于这些事件的诗歌创作,不妨看作文学上的“大叙事”,这些大叙事成为唐代文学史、诗歌史的坐标,划分出文脉演进的阶段性。

然而诗人本质上是一个社会的自然人,有自然人的日用之道、日常生活。

面对事件,他们以“大叙事”的态度和笔法创作作品;回归生活的日常状态后,他们更多的是记录和抒发日常的状况和体悟。

这类写作,不妨看作文学的“小叙事”。

尽管“生活的平均状态”有时并不那么“平均”,“大叙事”与“小叙事”在某种情况下也难以绝对区分,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将日常生活书写与事件性书写大致区分开来。

一般来说,读书写作、山中静居、送往迎来、过门访客、莳花植木、灌水锄田、渔猎放犊、采莲洗茧、烹茶煎药、饮食酌酒、登高闲步、疗病养疴、庆生悼亡以及与应时节俗有关的活动等,皆可以看作日常生活内容,唐代诗人在这片天地中创作了很多传诵千古的佳构。

试读孟浩然的《过故人庄》和司空曙的《田家》: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田家喜雨足,邻老相招携。

泉溢沟塍坏,麦高桑柘低。

呼儿催放犊,宿客待烹鸡。

搔首蓬门下,如将轩冕齐。

这两首诗的共同特点是,诗人将视点回归到社会的底层,落眼于生活的最基本层面,字里行间洋溢着乡村田家的气息。

语言朴素到极致,生动表现出主客、邻里间的亲近相惬,这是人与人之间的淳朴交往,是乡村自然环境中形成的风尚。

在这里,社会隔离消失了,故人似亲朋,蓬门如轩冕。

这样的日常生活的诗性表现,具有浓烈的亲和感、深度的感染力。

乡村田园中的日常生活场景,王维笔下写得最为真切。

如“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菑”(《积雨辋川庄作》“);“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山居秋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戴叔伦论文日常生活图景论文:论戴叔伦诗中的日常生活图

摘要:戴叔伦是中唐大历诗坛上著名的诗人之一。

其诗作多酬唱应答及送别之作,这其中也有较少一部分诗涉及到了日常生活图景。

本文通过戴叔伦的行年经历来探究其诗中展现的日常生活图景,主要表现为叔伦早年寒雪飘散,吟咏苦读;中年因宦役而颠沛流离的艰难生活;暮年行迈迟迟有所感怀的生活图景。

终而一个畅叙己怀、追慕隐逸、悲述离思、优游容与的立体而多层面的诗人形象呈现在读者面前。

关键词:戴叔伦;诗歌;日常生活图景
戴叔伦是中唐大历诗坛上著名的诗人之一。

据李肇《国史补》卷下所载开元“位卑而名著者”,[1]戴叔伦亦在其中。

就其诗歌内容而言,其诗多为酬唱应景之作,其诗歌风格显现了大历时期特有的愁苦幽怨。

大历时期诗人在盛唐激昂慷慨、豪迈自信的强大压抑下变得苦心孤诣、隐逸遁世。

面对安史之乱后惨烈的现实,在“情来、气来、神来”[2]的盛唐气象下,大历诸公大多困囿于个人羁旅之劳顿、隐逸之向往、送别酬唱的客套、精工雕饰的艺术追求。

关于戴叔伦的研究,学术界有蒋寅、傅璇琮、熊飞、岑仲勉及富寿荪等前辈学者对其生平事迹进行了考证及订正。

学人较少关注戴叔伦诗作中展现日常生活图景之诗。

因此,这也就产生了一个
问题:何为日常生活图景?
日常生活图景就是诗人个人日常生活的如实再现。

具体来说是诗人通过对物态化生活的诗意加工使之成为具体的诗歌意象,而这些具体的诗歌意象是一种诗人生活场景、生活经历及生活常态的真实再现。

而本文从叔伦行年经历出发,对叔伦现存的确信的184首诗逐一分析,发现这184首诗中仅有8首是展现个人日常生活图景的诗。

笔者将在此文中做具体的论述。

一、寒雪飘散,吟咏苦读
叔伦早年立志苦读,受业于当时名士萧颖士。

叔伦从小在其父文学思想的熏陶及影响下聪颖好学而闭门苦读。

权德舆《戴叔伦墓志铭并序》中云:“公早以词艺振嘉闻”,[3]梁肃在《戴叔伦神道碑》中云:“公少聪明好学,能属辞”。

[4]高仲武在《中兴间气集》中曰:“叔伦之为人,温雅善举止,无贤无不肖,见皆尽心。

”[5]俨然是一副儒生的气质。

而在其诗中展现早年苦读的生活图景的是《小雪》,其诗如下:
花雪随风不厌看,更多还恐蔽林峦。

愁人正在书窗下,一片飞来一片寒。

[6]
在这首诗中,一个少年意气奋发的读书人伫立在窗下,眼前是寒雪随风飘散,而少年担心的是更多的雪花会遮蔽了山峦的秀美与林峰的高俊。

忽而笔锋一转,将窗外的雪花置
于房内,陡然寒气直升。

因而此时展现了诗人早年窗下逢雪苦读的生活图景,这也正如上述诸公所言叔伦早年聪慧以文学才情著称于世。

二、颠沛流离,辛勤负米
叔伦中年因刘宴表荐入其府中做幕僚,后至河南转运留后,十年间都任漕运之职,后又为东阳令,终而入曹王李皋幕,在地方官任上宦仕风波中沉浮,此种生活悲苦的情愫在《越溪村居》和《京口送皇甫司马副端曾舒州辞满归去东都》这两首诗中有所表露。

而此二首诗真实再现了羁旅生活的劳困与泪满沾襟的泣下。

其诗如下:
年来桡客寄禅扉,多话贫居在翠微。

黄雀数声催柳变,青溪一路踏花归。

空林野寺经过少,落日深山伴侣稀。

负米到家春未尽,风罗闲扫钓鱼矶。

[7]
潮水忽复至,云帆俨欲飞。

故园双阙下,左宦十年归。

晚镜照华发,凉风吹绣衣。

淹留更一醉,老去莫相违。

[8] 前者是诗人在历经永王李璘叛乱之后,随亲族搭商船避地饶州时作。

战火的弥漫打破了他对宦仕的向往与追求,这在他心灵上烙下了沉重而深邃的渊壑。

至此,他的生活态度向佛老转变,以期求得心灵之暂时慰藉。

无论再怎样慰藉心灵,但“负米到家春未尽”艰苦的现实生活是无法改变的。

这样生活图景的背后则道出了诗人愁悒与苦酌的心理。

后者是诗人在京口送别皇甫曾在舒州离职后归京时所作。

此诗中
“晚镜照华发,凉风吹绣衣”两句展现诗人站在江水之滨,在夕阳余晖的照耀下他那一缕白丝显得尤为突出,微微的凉风吹拂着自己的绣衣。

诗人独自在江前久久伫立而不语,只想一醉而解千愁,这给我们读者展现了送别友人的悲凉的生活图景。

三、暮年行迈,感怀有思
叔伦暮年归隐之心愈强烈,虽中途归隐故乡,因政绩卓绝而任抚州刺史及容州刺史。

终而卒于告病返乡的途中,蒋寅先生在《大历诗人研究》中说:“戴叔伦晚年的诗,铅华尽去而精神独存。

总之,表现出一种返璞归真的平淡趣味”。

[9]诚如蒋寅先生所言叔伦暮年行迈之时,诗中展现更为广阔具有深意的日常生活图景。

这些日常生活图景主要表现在《少女生日感怀》《郊园即事寄萧侍郎》《清明日送邓芮二子还乡》《暮春沐发晦日书怀寄韦功曹沨李录事从训王少府纯》及《除夜宿石头驿》这六首诗中。

其中前二首是诗人中途归隐故乡时所作。

《少女生日感怀》诗云:“五逢晬日今方见,置尔怀中自惘然。

乍喜老身辞远役,翻悲一笑隔重泉。

欲教针线娇难解,暂弄琴书性已便。

”[10]幼女置己怀中,其乐融融,欲教女闺中之针线,女却偏爱琴书诗乐的生活图景。

而后者结茅草成暖庐,修缮泉井而汲水,邻里村落都种植着桑树,霎时听见村头几个顽童的盈盈笑声。

其诗曰:“结茅成暖室,修井汲清源。

邻里桑麻接,儿童笑语喧。

”[11]《暮
春沐发晦日书怀寄韦功曹沨李录事从训王少府纯》诗云:“朝沐敞南闱,盘跚待日晞。

扬梳发更落,览镜意多违”。

[12]此诗虽有对镜悲叹自己年老的独酌,但诗人用特写镜头来展现自己沐浴之后散发闲敞,梳理鬓发,对镜感怀的生活细节。

《清明日送邓芮二子还乡》诗云:“傅镜看华发,持杯话故乡。

每嫌儿女泪,今日自沾裳。

”[13]诗人送别同乡人归故乡,对镜已觉自己白发苍苍而暮年老至,持端着酒杯与同乡人谈论故乡之事的生活场景。

《除夜宿石头驿》诗云:“旅馆谁相问,寒灯独可亲。

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

”[14]除夕之夜自己在外行役,思乡之情油然而生,客居驿馆,孤对寒灯而诉说心中思亲之切。

想尽自己前事经历的坎坷悲辛,而今却惟有寂寞中发出自嘲的冷笑。

难怪明人胡应麟在《诗薮》中评价:“戴叔伦‘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客中除夜之绝唱也。

”[15]故而诗人给我们读者留下的是老来行役对灯傍徨萧索孤寂的生活图景。

综上所言,戴叔伦诗中日常生活图景展现早年立志吟咏、遇雪苦读之场景,中年困囿于羁旅仕途而不尽悲叹自身潦倒之穷、送友归乡之愁的生活图景,暮年行役之苦而有所感怀的生活图景。

这些日常生活图景是诗人将生活元素重新排列组合后加以真实的再现,同时是将生活的物态化的东西加以诗意化、诗性化,使之成为诗意的真实。

终而将我们读者对叔伦诗中生活图景的想象体悟而得以延留,使之成为读
者再现的真实。

因此,我们将三者有机统一起来之后,我们从中窥见了一个亦官亦隐、感性与理性同时并举、欢乐与悲伤同在的立体的多层面的诗人形象。

参考文献:
[1][4][6][7][8][10][11][12][13][14](唐)戴叔伦著.蒋寅校注.戴叔伦诗集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303;292;1;10;60;155;156;189;184;192.
[2](唐)殷璠等选.唐人选唐诗十种[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40.
[3](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卷五零二[m].北京:中华书局,1983:5114.
[5](宋)计有功.唐诗纪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456.
[9]蒋寅.大历诗人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43.
[15](明)胡应麟.诗薮[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58:7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