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中印经济比较

合集下载

中印经济发展方式对比 哪种模式造就强国?

中印经济发展方式对比 哪种模式造就强国?

中印经济发展方式对比——哪种模式造就强国?引言中国和印度作为全球人口最多的两个国家,一直以来都备受世界关注。

这两个国家在经济发展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就,但却采取了不同的经济发展模式。

本文将对中印经济发展方式进行对比,并分析哪种模式更有可能造就强国。

1. 中印经济发展背景中国和印度都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但两国的经济发展背景存在一些差异。

1.1 中国经济发展背景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惊人的经济发展成就。

中国政府实施了一系列的经济改革措施,如市场化改革、开放政策和产业升级等。

这些措施使中国成功吸引了大量的外国直接投资,并成为全球最大的制造业和出口大国。

1.2 印度经济发展背景印度经济改革开始较晚,但在过去几十年里也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增长。

印度政府实施了一系列的经济改革政策,如减税、放宽外资限制和推动数字化转型等。

这些措施吸引了大量的外国投资,并使印度成为全球服务业的重要中心。

2. 中印经济发展模式的对比中国和印度采取了不同的经济发展模式,下面将对两国的经济发展模式进行比较分析。

2.1 中国的经济发展模式中国的经济发展模式以出口导向和制造业为主导,这使中国能够迅速崛起为全球经济大国。

中国政府通过鼓励外国投资、提供优惠政策和打造完善的基础设施等方式,吸引了大量的外资和跨国企业。

此外,中国政府还推动了农村发展和城市化进程,促进了消费升级,推动了内需的增长。

2.2 印度的经济发展模式与中国不同,印度的经济发展模式更加注重服务业的发展。

印度政府推动了数字化转型、外资开放和鼓励创新等政策,吸引了大量的外国投资,并促进了印度科技和互联网行业的发展。

此外,印度政府还推动了农村和农业的改革,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水平。

3. 哪种模式造就强国?无论是中国的制造业模式还是印度的服务业模式,都为两国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下面将从几个方面对这两种模式进行对比。

3.1 经济增长中国的制造业模式使其成为全球最大的出口大国,为国内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和经济增长。

中印两国宏观经济管理比较其启示论文

中印两国宏观经济管理比较其启示论文

中印两国宏观经济管理比较及其启示中图分类号:f112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4202(2011)06-000-02摘要中国和印度,这两个文明古国在经历了长时期的殖民和战争的创伤之后,针对本国国情采用不同手段开始了具有本国特色的市场经济;在印度的发展史上,一直注重对中国发展道路的研究,而发展迅猛的印度,也在改革发展中对中国提出了很好的建议。

关键词计划经济市场经济软件业在当今国际社会中,中国和印度是两个正在崛起的大国,这两个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经济总量扩张。

在经济转型中,中国和印度都选择了政治稳定条件下的渐进式改革,但在改革的突破口、通向市场化的道路、对外开放以及经济增长的模式方面却存在着差异。

经济发展模式和战略的选择,既深刻地受制于时代条件和社会条件的影响,又会对以后的经济发展进程产生路径依赖,从而产生长期的重大影响。

一、早期计划经济模式发展时期中印经济发展模式比较独立后的印度为消除殖民地经济的影响,建立了以公营和私营并存的混合经济发展计划为手段,以“社会主义类型”为目标,建立一个独立自主、消灭贫困和争取社会公正的国家。

印度主要依靠外国经济援助弥补本国的不足,重点发展国营经济,加速民族经济发展,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长期保持较低的储蓄投资比例,较低的对外经济依存,较大的服务经济成分,较多的劳动力参与,适度的经济增长速度,并且秉持着经济独立自主的计划战略目标,从而逐渐形成具有印度特色的经济增长方式。

中国解放以后,基本上照搬前苏联斯大林的集权计划经济模式,通过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和土地改革运动,建立起计划性的社会主义工农业基础,并在全国范围内实行了农村集地化。

中国的工业化模式基本上是优先发展重工业,利用工农业产品的剪刀差从农业那里汲取工业化资金。

在新中国最初建立的那段特殊发展时期里,以“集中统一、自上而下”为特点的计划经济体制对于国民经济的恢复和重建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保持经济快速增长,并使人民均享增长带来的利益,这是经济发展的最主要目标。

中印经济发展的比较分析

中印经济发展的比较分析

%。 即便 印度 迅 速 加 大对 基 础 印度 的经 济 总量 与 人 均 G 要 低 于 指 标 是 9 DP
2 , 界排 名 l 位 。 0 8年 , 国 G 中 国 ,但 其产 业 结 构 中服 务业 的 比重较 设 施 的投 资力 度 ,若要 赶上 现 今 中 国基 % 世 2 20 中 DP
就 。两 国经 济的 发展 具 有较 高 的 可 比性。鉴于 此 , 文通 过 两 国经济 的发展 比较 , 发现 我 国在 经 济发 展 中存 在 的 问题 。 本 来 [ 词 ]中 国; 印度 ;经 济发 展 ; 比较 关键
[ 中图 分类 号】F 2 . [ 3 03 文献 标 识 码】 [ 章编 号 】10 —6 6 (0 0)I-090 文 0 99 4 2 1 0 3 -2 1
61 第 %) 2 %。 9 中 印作 为 世 界上 经 济 发 展 最 快 的两 产量 已 由 19 年 的 1 6 吨增 加到 2 0 工 业就 占了 4 . , 三产 业 占 4 .5 90 . 亿 7 08 个 国家 ,的确 有 许 多相 似 点 ,如 :中 印 年 的 23 亿 吨 ,增 长 了 3 %。 . 4 3 二 、软环 境 比较 世界 经 济论 坛 ( E ) 布的 《 球 w F发 全
位 ,仅次 于美 国和 日本 。 P P法计 算 , 上 升 ,且 第 三 产 业增 长 迅 猛 。 由此 也 可 增 长 的最 主 要 因 素 。 于基 础 设 施 原 因 , 按 P 由
中 国的 G P在 2 0 年和 2 0 D 07 0 8年分 别 为 以发现 印度经济发展 的问题 :尽管 印度 在 印度 出 口商 品 的平 均 时 间 要 比 中 国多 70 1 15 . 美元 和 7 14 3亿 9 6. 美元 。 占世 独 立后 就 开 始 实 施工 业 化 战 略 ,但 印度 l 3亿 6天 。 界总 量 为 1. %和 l.%,是世 界上 仅 第二 产 业 的 发 展 在 国 民经 济 中始 终 没 有 07 8 1 4 次 于 美 国的 经济 大 国 。

中印经济形势比较分析

中印经济形势比较分析

中印对比看改革开放的影响中国和印度同为四大文明古国,在当代世界也同样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力,巧的是地理上相邻,人口也相近,近代也同曾面临殖民主义的威胁又同为金砖国家.印度和中国人口加起来占全世界40%左右,所以印度和中国的崛起不仅代表着各自国家的崛起,也不仅代表亚洲的崛起,更是对解决贫困人口有着重要的世界意义.另外论了解程度的话,我们对日本、韩国、越南、朝鲜的了解比对印度的了解多,也许是因为同为或者说同曾为汉字文化圈的原因吧。

我们和印度在近代历史上命运如此相似,也许是出于曾经上的领土纠纷,又或许是国情有些相似且地理相邻的缘故两个国家都在互相比较,既然我们在讨论一件事物是时候,就有必要去了解它,去了解这个陌生的邻居1947年印度独立,1949年新中国诞生,经济起点也相近。

印度从英国殖民体系中独立出来,继承英国遗留的工业体系和制度,中国这一边1945结束抗日战争,1949年新中国成立结束内战,百废待兴。

不光我们在发展,世界也在发展,印度也是如此,而2017年中国成为世界第二经济体,GDP总量约为印度的5倍,而改革开放可以说是居功至伟.其实除了总所周知的1978年中国的改革开放以外,印度1991年也实行了一次某种意义上的改革开放。

图1:2017年全球GDP前20强(来自世界经济信息网)1.印度的改革开放两国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都不得不面对自己社会所存在的问题。

印度国内100多个民族,各种语言林立,也不像中国一样有主体民族和统一的文字,不同的邦的官方语言也不尽相同,联邦制度,且各邦的权利过高,宗教矛盾突出。

而且种姓制度的余毒的影响残留至今,即便印度政府也想要淡化种性观念。

这是内部矛盾,而印度雄踞南亚次大陆,地理位置优于我国,不过也有印巴分治带来的边境冲突,和与中国的边界纠纷。

而在教育方面,1949年前后两国文盲率大致相当。

印度从独立到1986年为止,文盲率仍高达%63。

77,但辍学率也高达31%,毋庸置疑贫穷是教育落后的主要原因。

中国与印度的经济的比较分析

中国与印度的经济的比较分析

中国与印度的经济的比较分析摘要近年来,中国和印度近几年高速发展的经济让世界的目光重新回到了亚洲,国际社会出现了一股“中印比较热”,但是一样的高速发展的背后,确有着两种不同的发展模式。

我国和印度在经济结构上形成鲜明对比,我国以制造业为核心,印度靠服务业带动。

本文通过对中国和印度经济的宏观经济指标、经济发展模式和对外经济战略等发面进行了比较,进而加深对我国经济与印度经济的了解。

关键词:中国印度、经济、发展、比较1 中国和印度的经济的原因概括来说,将中国和印度的经济进行比较主要出于以下几方面的考虑:首先,作为发展中的两个大国,中国和印度是最具有可比性的。

中国作为发展中大国,与亚洲“四小龙”不好比较,他们都是小的国家或地区,与英法美德等西方发达国家也不好比较,他们是老牌资本主义国家。

而中国与印度都属于现代化的后发国家,最有可比性:论历史和文明,两国都是著名的文明古国;论人口规模,两国都是世界上数一数二的人口大国;论自然资源,两国各有所长;论二战后发展的起始条件,两国都贫穷落后;论最初的发展战略,两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国家计划主导的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论经济改革,中国早于印度但两国都已取得成效。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经济持续了多年的高速增长。

进入21世纪以来,印度经济也持续了好几年的高速增长。

以上诸因素很自然地使人们把比较的眼光集中在中国和印度身上。

其次,中国和印度是亚洲两个发展中的大国,其快速发展势必对整个亚洲乃至整个世界格局产生深远的影响。

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作为社会主义国家,中国一直把西方发达国家作为自己比较和追赶的对象,“赶英超美”是中国早就确定的战略目标。

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后,中国经济一直保持着快速稳步发展的势头,某些西方人担心中国的强大会对他们造成威胁,因而频频在“中印比较热”上制造新热点、新话题,借以分散中国紧盯西方发达国家的注意力。

尽管借中印比较,抬高印度,唱衰中国,难以破坏中国的崛起,但至少会分散一些国际投资者对中国的关注。

印度经济发展与中国的比较研究

印度经济发展与中国的比较研究

印度经济发展与中国的比较研究印度经济发展从来都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也是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印度经济一直在稳步发展,取得了一些成就,但与其宏大的潜力相比,依然存在着很多的瓶颈和问题。

与此同时,中国经济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也经历了彪炳史册的发展,成为了一个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大国。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印度经济发展与中国的比较研究,探究两个国家在经济发展方面存在的异同。

一、政治和制度政治和制度对于一个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这一方面的对比上,中国在有关改革开放的初期采用了一系列基于社会主义的计划经济体制,并从1980年代开始逐步实行市场经济,形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模式。

相比之下,印度是一个民主的国家,与其悠久的历史和文化植根于一个多元文化、多种族、多语种的国家。

印度独立后采用西方式的自由市场和议会民主体制,但随着印度政府的过度干预和官僚主义,经济发展受到了严重的限制。

二、经济发展模式中国和印度在经济发展模式上也存在明显的差异。

中国主张经济的大规模发展,它着重发展以制造业为主导的发展模式,并在政策上大力吸纳外资以促进国内工业的发展。

中国单一的经济政策成果斐然,迅速深入发展了国内的企业,并形成了一系列有关劳工工资、技术标准、政治干VS.私营企业的政策。

相比之下,印度政府则更重视的是发展服务业和知识产业。

这样一来,印度的经济结构比较复杂,经济成长的步伐也不是那样平稳,容易出现错位发展和缺少产业支撑的问题。

随着印度经济的稳步发展,印度服务业和知识产业的优势越来越凸显,也成为了印度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三、技术投入技术投入是任何一个国家实现经济发展的不可或缺的条件。

在技术投入方面,中国做得比印度更多,针对技术竞争的压力,在国内外资企业兴起的同时,中国也开始加强该领域的自主发展。

中国政府资助了大量的高新技术企业,并产生了一批在信息技术、通讯、能源、材料科学等领域处于全球领先地位的企业、产业和新型职业。

论文--印度与中国发展前景之比较

论文--印度与中国发展前景之比较

摘要中国和印度都被世界公认为极具发展潜力的发展中国家。

在上个世纪50年代初新中国成立和印度独立初期,两个国家有着很多相似之处,如都因人口多而给农业发展带来压力、都以发展成工业大国为目标、都是实行的计划经济体制等等,然而发展到今天,两个国家又有非常大的差异,这两个经济体的发展前景引起世界各国的关注,到底这两个国家在经济环境上有什么差异,今后又会如何发展,印度是否会超越中国,带着这些问题,本文尝试从政府对经济的控制力、投资和经济环境、经济的增长模式等角度去分析印度和中国的经济发展前景,论证印度在将来是否会超越中国。

关键词:中国印度政府经济环境增长模式前言2 0 0 9年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IMD)发布的世界竞争力年报(WCY)中,印度2009年经济增长表现最好的方面有:对外直接投资、股市资本、国外直接投资、移动通信增长、货物与服务出口、卫生基础设施建设、高级管理人才优势、财政预算、计算机、未来能源供应保障和能源基础设施建设。

与其他国家相比,排名优势最大的项目是劳动力市场规模(第1位)和经济内需(第3位)。

而中国最具竞争力的领域有:公共财政(第1位)、就业(第2位)、经济内需(第2位)、国际贸易(第5位)和科技基础设施(第6位)。

较弱的领域有:卫生与环境(53位)、管理(51位)、教育(49位)、商业物流(43位)等。

本文将持续增长的因素归结为:政府对经济的控制力,投资和经济环境以及经济的增长模式,从这几个方面去比较分析中国和印度的优势和劣势,洞察两个国家今后的经济发展情况。

1 政府对经济的控制力印度和中国都处在亚洲,缺乏政治民主、自由经济的历史传统,而且经历过殖民地或半殖民地的时期,因而在现代化初期,政治上都呈现出一种较为明显的共同特征一一程度不同的威权主义色彩,表现在经济上就是政府对经济的控制力,从独立到现代化,可以看出政府在其中的作用极大,大的改革几乎无一例外都是由政府自上而下推动的,例如对经济的规划、经济体制的确立、产权制度的形成、国有企业的主导等等都可以强烈地看到政府作用的结果。

印度与中国的经济模式比较

印度与中国的经济模式比较

印度与中国的经济模式比较印度和中国是亚洲两个不同的国家,拥有不同的历史、文化和经济体系。

虽然这两个国家都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但它们的经济模式还是存在很大的差异。

本文将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对印度和中国的经济模式进行比较。

宏观方面比较中国在1978年实施经济改革以来,已经实现了40多年的快速经济发展。

如今,它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和世界生产总值最高的国家之一。

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中国采取了强劲的政府支持和市场导向的策略。

中国政府在宏观经济管理方面实施了一系列政策,包括鼓励外商投资、通过社会保障政策加强对公民的保障以及加强环保措施等。

此外,中国也进行了城乡一体化的发展,以更好地平衡不同地区之间的发展差异。

印度的经济模式比中国更多元化。

印度面临着缺乏国内市场、劳动力、公共基础设施等问题,这些问题使印度政府不得不更加依赖外资。

印度政府制定了吸引外资的政策,采取了比中国更开放、市场化和民主化的政策。

此外,印度还通过贫困和文盲问题等社会问题来实现经济增长,这使印度的经济增长更偏向于民生改善。

微观方面比较中国在90年代开始实行企业改革时,采用“国进民退”的方式,大量国有企业被剥离或者兼并,这使得中国的市场经济更加活跃。

中国还采取了出口驱动型的经济发展,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出口国之一。

同时,中国银行业和股票市场的发展促进了国内金融市场的发展。

印度采取的则是通过民间企业来推动经济发展。

印度拥有一个历史悠久的私人企业家家族,他们在民间经济方面有着深厚的底蕴。

印度政府鼓励私人投资和企业家创新,同时也采取了配套政策,如税收减免、营商环境优化等方式,进一步加强对私人经济的支持。

结论对比来看,中国和印度的经济模式都拥有自己的独特性。

中国的经济发展更多地依靠大型国有企业、政府和出口,而印度则更注重发展民间经济和优化国内营商环境。

两国有着各自优势,但都面临一些共同的问题,如基础设施建设、环保、资源利用等。

虽然两国在经济模式上存在一些差异,但随着全球化的趋势和两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两国在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交流合作将会愈加频繁。

中印经济发展比较与启示

中印经济发展比较与启示

潜力与前景
印度经济增长潜力较大,未来有望继续保 持快速增长。
中印两国贸易总量比较
贸易规模
中国与印度的贸易总量相对较小,但近年来呈增长趋势。
贸易结构
中印贸易以中间品为主,中国从印度进口原材料和初级产品, 向印度出口加工制成品。
贸易平衡
中国对印度存在贸易顺差,印度对中国的贸易逆差较大。
04
中印经济发展的启示与建 议
中印两国经济发展的经验教训
01
02
03
中国经济发展的经验教 训
坚持改革开放,充分利 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 种资源,拓展经济发展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空间;
发挥人口和劳动力资源 优势,积极承接国际产
业转移;
中印两国经济发展的经验教训
注重技术创新和产 业升级,提高国际 竞争力;
印度经济发展的经 验教训
坚持可持续发展战 略,实现经济发展 与环境保护的协调 。
中印两国经济发展趋势
01
中国将加强与其他国家的经济 合作,推动全球经济治理改革 。
02
印度经济发展趋势
03
印度将继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 力度,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中印两国经济发展趋势
印度将加强服务业发展,特别是在 业务流程外包和呼叫中心等领域。
VS
印度将加强与其他国家的经济合作 ,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
社会稳定和治安问题较为突出,影响投资环 境;
知识产权保护和技术创新机制有待完善。
中印两国经济发展的建议与措施
中国经济发展的建议与措施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产业转型升 级;
加强科技创新和技术人才培养,提 高核心竞争力;
中印两国经济发展的建议与措施
推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缩小地区差距;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 印度经济发展的建议与措施

中印的经济优劣势对比

中印的经济优劣势对比

中印的经济优劣势对比.txt不要放弃自己!-------(妈妈曾经这样对我说,转身出门的一刹那,我泪流满面,却不想让任何人看见!)看到这一句小编也心有感触,想起当初离家前往几千里外的地方的时候,妈妈也说过类似的话,但是身为男儿,必须创出一片天,才能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中印的经济优劣势对比2010-11-26 0(中印改革开放对比分析之三)根据发展经济学理论,一国的经济增长无非是在劳动力、资本、技术的合理配置下取得的,制度、文化、市场、自然资源拥有量等因素提供了发展的重要的外部环境。

在全球化日益深入的今天,市场(主要指国内市场)和自然资源限制等因素已经不是国家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缺乏以上两项但取得了良好发展的例子随处可见。

我们从经济相关的变量入手,对中印经济进行比较。

1、是人口陷阱,还是人口红利?印度人口约11.19亿人(2006年),从1983年到2006年就业数据(A.C.Dhas and M.Helen,2008)来看,总就业人口从3.0275亿增加到3.8491亿人,增幅不大,就业率还不到34.4%。

而新增的就业人数,据估算,从2007年开始到2023年,每年增加2600万左右。

印度的教育经费主要投入到高等教育,识字率只有61%(2001年)。

这些人无法就业,也很难培训成为产业工人。

麦肯锡公司研究结果表明,到2010年印度软件业将创造230万个就业机会,而间接创造的就业机会将达到650万个。

而据研究机构估计,印度每年只能培养40万名工程师。

仅靠信息工业和服务业,无法满足就业需求。

印度存在就业面窄、劳动力素质不匹配等问题,劳动人口由于难以被社会吸纳,有落入人口陷阱的可能性[1]。

中国的每年新增就业人口据估计从2010年开始,从2500人左右回落,到2020年达到1300万人,之后再度回升。

每年应届大学毕业生约600万人,而中国的识字率约为90.9%(2001年)。

另外,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培养了大约2亿产业工人。

论中印经济之比较

论中印经济之比较

论中印经济之比较班级:经济097 姓名:康祖恩学号:5400109345印度经济从一开始就是混合经济,即公有与私有的混合。

中国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后,经济所有制是单一的,直到改革开放开始,中国才由单一的公有经济走向多种经济成分并存,这也是一种混合经济。

两个国家混合经济的差别,主要集中在公私经济的比例以及公私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上。

由于混合经济的一部分是公有经济,而公有经济在两国都是计划管理,这种计划在不断开放的市场条件下日益束缚公有经济的发展,所以,在这种调整中,必然包含对原有的管理体制进行改革。

于是,对内改革成了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印经济发展的必然。

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变化,在20世纪末本世纪初形成了一股“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洪流,两国在对内改革的同时都认识到了国外资金、技术、管理经验的重要性,于是两国都开启了对外经济交流的新篇章。

印度抛开了贸易保护政策,中国抛开了意识形态,对外开放在两国发展很快。

可以说,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和印度经济建设的核心就是改革开放,抓住了这一点,也就抓住了中印这二十几年经济建设的最重大的内容。

所以,对中印两国在这一时期经济发展的比较,笔者选择了改革开放。

同时,在这一阶段,世界经济正面临着一场新的革命——知识经济,笔者将从两国的软件产业发展的视角出发,对此做出比较分析。

随着国内外经济的发展变化,印度的半管制混合经济弊端日益明显,公有经济缺乏活力,私有经济受到诸多限制,到20世纪70年代末,印度经济日渐不景气。

1980年,英·甘地政府认为工业化是经济进步的必需条件,开启了以工业为中心的渐进式的经济改革:一边提高公有经济的活动,一边缩小对私有经济的限制。

为达到这一目标,英·甘地政府决定发起一场恢复公营企业效率的活动,对因主观原因造成的病态企业予以严厉处理,将有希望恢复活力的病态企业与优质企业进行合并。

就私营企业政策而言,政府则放宽了小企业的投资限额,对企业的生产扩张放宽限制,简化审批,部分行业的生产放宽投资限制并简化手续,认可超许可能力的产量并简化审批手续。

8017 中国与印度的经济发展比较分析

8017 中国与印度的经济发展比较分析

中国与印度的经济发展比较分析一、引言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入,中国和印度这两个拥有高人口数量的国家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国际投资。

中国和印度的经济都取得了惊人的发展,然而二者的发展模式、经济结构、政治体制、文化背景等方面的差异使经济发展呈现出不同的特征。

二、人口及劳动力市场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两个国家,中国和印度在人口数量上不相上下,都突破了10亿大关。

但是,中国的人口已经逐年减少,而印度的人口却在不断增长。

中国的人力资源比印度更丰富,但在教育投入、技术质量、产业结构等方面,中国也面临着诸多问题。

三、产业结构中国和印度的产业结构不同。

中国的经济主要以制造业为主,出口贸易占据了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相当大的一部分。

印度的经济则以服务业和农业为主,并且该国的服务业发展已经超越制造业。

随着全球化及技术的发展,服务业已成为全球最具竞争力的产业,印度因其语言优势、知识产权的保护、成本低廉及人才的高素质等特点而成为服务业的“新宠”。

四、国际投资中国和印度拥有良好的国际投资环境,但二者的吸引力略有差距。

中国依靠高销售的出口与越来越多的外国企业在中国建厂合作,吸引了大量的外资。

而印度则依赖于服务外包等发展模式吸引国际资本,因此在服务业、信息技术及通讯等领域具有一定竞争优势。

五、政治体制中国、印度的政治体制不同,对于国家经济发展也产生了不同的影响。

中国的政治体制高效且稳定,能够快速作出决策,及时推进经济发展。

而印度的政治体制相对缓慢、繁琐,经常出现政治动荡,这也影响了印度的经济增长。

六、总结中国和印度在经济发展方面各有千秋,在产业结构、政治体制、教育投入、国际投资等方面都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但是,不管是中国还是印度都要在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等方面下大力气,才能在全球经济竞争中取得更好的发展。

七、个人观点作为一个人工智能语言模型,本系统难以给出个人观点。

但笔者认为,中国和印度的经济发展需要在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实现,尤其是在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方面要更加注重。

中印经济发展状况上匕较研究

中印经济发展状况上匕较研究

9 8美元 ( 0 6年推算值 ) 7 20 ,是世界第 1 2
大 经 济体 , 亚洲 第 三 大经 济 体 。 中国经 济 总 量 为 32 亿 美 元 ,人 均 GD 8万 P为 2 6 4 08
球竞争力排名为全球第3 位 , 0 印度为第5 0 位。 中国的宏观经济环境排名为第1 位 , 1 而 印度的宏观经济环境排名 为第 1 9位。 中 0 国的 GD P总量是 印度的三倍多 ( 9 8 , 17 年
中 国人 均 GD 是 印度 的 23 目前是 印度 的 P /,
印度 经 济 发 展 软 件 基 础优 于 中 国 。 在 20 — 0 9 0 8 2 0 年度的世界经济论坛全球竞争 力报 告中,中国的基础设施排名第 4 7位 , 而印度排在第 7 2位。据世界银行的统计 , 印度 用于基础设施 的投资只 占其 GDP的
4 ,而 中 国 的这 一 指 标是 9 ,再 比较 中 % %
了 巨 大成 就 ,近 十 年 经 济 年 均增 长 率 为 70 %,仅 次 于 中 国。作 为 一个 发展 .9 中国 家 ,印 度 的发 展 有 其 独特 的特 点 ,
第三产 业 占 GDP的比 重超过 一半 ,其服
的 4 %。而 印度同期的教据基本上没有 86
发 生 明显 的变 化 , 留 在 2 % 左 右 的 水 平 停 5
素是融资状况 ,而印度的银行体系比中国 要健全许 多。 目前 ,印度 的银行体系中有 2 家政府银行 ,2 7 5家私人银行 ,4 6家外
资 银 行 ,有 4 0 0家 非 银 行金 融 机 构 ,基 70
半 , 19 从 9 0年的4 %上升到 2 0 年 13 07
内容 摘 要 :近 年 来 ,印度 经 济发展 取得

中国与印度经济比较

中国与印度经济比较

中国与印度经济政治对比近年来关于中印对比的讨论很多。

总体来说,中印两国在1980年大致在同一起跑线上,而现在中国已将印度远远地甩在身后,在两国的对比中,在经济、军事、科技、文化、国民素质、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全面领先。

于是我们很乐观,很瞧不起印度。

诚然,我们有理由为自己取得的成就而自豪。

但应当看到,我们还是个发展中国家,我们和世界发达国家还有很大差距,我们在自身的发展中还存在很多问题。

如果只是与印度比,我们就沾沾自喜,盲目乐观,自以为了不得,那不比也罢——因为还有好多先进的国家等着我们比呢,一比差距太吓人。

即便与印度相比,我们在几个方面也处于劣势。

这应当引起我们足够的关注,并采取措施积极应对。

印度的耕地面积比我国的大30%左右。

中印两国都是幅员辽阔,人口众多。

中国人口现在为13.5亿,印度为11亿,对这样的人口大国,保有足够数量的耕地面积至关重要,否则吃饭都成问题。

虽然中国的国土面积是印度的三倍还多,但从耕地面积上看,印度以24亿亩耕地居亚洲之首,中国以18.3亿亩尾随其后。

问题是:我国的耕地面积仍然呈每年下降的趋势,在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开发拓展、土地荒漠化等几方面,我们每年要损失上千万亩耕地。

这难道不足以让我们警觉吗?尽管我国的农作物产量比印度高,那是因为我们在农业生产体制改革和精耕细作方面比他们做得好,但应当承认,印度现在落后就意味着它有很大的潜力可挖。

而我们,则应该在严格控制建设占用耕地和科学开垦可耕荒地上下更大的功夫。

[ 转印度的地理条件比我国更适于进行铁路、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

中国是山地众多的国家,地形复杂,进行铁路、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遇到的困难很多,造价也比较高。

而印度,其国土面积范围内除了北部喜马拉雅山地外,中南部的恒河平原、中央平原、德干高原地形起伏变化不大,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条件良好。

印度由于英国殖民统治时期留下较好的基础以及自身优越的自然条件,多年来铁路运营总里程雄居亚洲之首,直到2003年才被中国超越。

中印经济发展状况比较研究

中印经济发展状况比较研究

中印经济发展状况比较研究内容摘要:近年来,印度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近十年经济年均增长率为7.09%,仅次于中国。

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印度的发展有其独特的特点,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超过一半,其服务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本文对中印现行的经济情况以及未来竞争力进行比较,以对中国经济发展有所启示。

关键词:中国印度经济发展比较中印经济发展基本状况及产业结构20世纪50-70年代印度经历了低速(年均3%-3.5%)发展,80年代经济增长开始加速,进入90年代后其经济增长速度明显提升。

而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一直保持高速发展。

1999-2008年中印两国经济增长速度比较(见图1)。

以2007年汇率计算,2007年印度的经济总量达到1.1万亿美元,人均GDP为978美元(2006年推算值),是世界第12大经济体,亚洲第三大经济体。

中国经济总量为3.28万亿美元,人均GDP为2460.8美元(按现值计算),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

印度改革以来十多年的增长速度较快,而且经济规模与人均GDP也迅速上升。

产业结构方面,两国的农业在经济总量中所占比重都在不断下降(见表1)。

如表1所示,印度农业1990年占GDP比重为30%,到2005年,农业占GDP比重下降到19.9%。

中国农业占GDP的比重由1990年的27.1%下降到2007年的11.3%。

印度走的是一条服务主导型发展道路,而中国走的是传统的制造业主导型的发展道路。

由于中印两国走的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发展道路,在第二、三产业结构的变化方面差异很大,印度成了“世界办公室”,而中国则成了“世界工厂”。

中国制造业经过30多年的发展,占GDP的比重已经将近一半,从1990年的41.3%上升到2007年的48.6%。

而印度同期的数据基本上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停留在25%左右的水平上,到2005年反而下降到了19.3%。

近年来,中国GDP累计增长的54%是由制造业贡献的,而印度制造业的贡献率只相当于中国的一半。

《中印经济发展比较分析》

《中印经济发展比较分析》

中印经济发展比较分析服务贸易作为国际贸易竞争的核心,是衡量一国国际贸易竞争力的重要标准,提升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更是一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

中印两国作为两个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环境和人口数量上有相似之处,但服务贸易发展情况却大不相同。

多角度对两国服务贸易发展情况进行比较分析,对于优化我国服务贸易结构、提升我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具有指导意义。

一、中印服务贸易发展情况总体比较(一)两国规模均不断上升,我国约为印度两倍2008-2019年,中国服务贸易收支总额由3017亿美元增至7495亿美元,年均增长率10.3% ;印度服务贸易收支总额由1617亿美元增至3450亿美元,年均增长率7.6%。

总体来讲,中印两国服务贸易收支总额除个别年份受金融危机等因素影响出现小幅下降外,基本均呈不断上升的趋势,我国增速略高于印度,2019年我国服务贸易收支总额约为印度两倍多。

从服务贸易收支总额占GDP比重看,2008-2019年,中印两国占比均比较稳定,变化不大。

但是印度占比约为中国的两倍,印度占比稳定在12%左右,中国占比稳定在6%左右。

(二)我国长期保持逆差,印度长期保持顺差2008-2019年,我国服务贸易收入、支出、收支差额(逆差)年均增长率分别为6.5% 、13.1%、39.3% ,逆差由111 亿美元增长至2611亿美元;印度服务贸易收入、支出、收支差额(顺差)年均增长率为7.1% 、8.9% 、6.3%,顺差由505亿美元增长至837亿美元。

从分项增长速度上看,中印服务贸易收入增长速度较为接近,但支出增长速度差异较大,中国高出印度4个百分点以上,主要是由于近年来中国旅行项下支出增长较快。

总体来讲,我国服务贸易长期保持逆差,且逆差规模快速扩大;印度服务贸易长期保持顺差,且顺差规模保持平稳增长。

二、中印服务贸易收支结构比较分析(一)从收入结构上看,我国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行业,印度集中在技术密集型行业2019年,中国服务贸易收入主要集中在其他商业服务、运输服务、旅行,分别占比28.3% 、18.9%% 、14.7%,合计占比61.9% ;印度主要集中在“电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其他商业服务、旅行,分别占比46.0%、21.7% 、15.0% ,合计占比82.7%。

从中印对比浅看中国经济

从中印对比浅看中国经济
从中印对比 浅看中国经济
中国当今经济发展态势:
• 经济增长依然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房地产拉动, 内需不足,对外经济依赖性强; • 第三产业迟迟得不到实质性发展; • 国企、央企等大型利益集团“以逸待劳”,轻而易 丼获取社会财富,相反,民间中小企业发展屡步为艰; • 银行借贷偏向国有企业,歧视中小企业; • 国内缺乏合法、有效的融资渠道; • ……
时政联系:
• 众所瞩目的吴英案,在 2012年5月21日,浙江 省高级人民法院作出终 実判决,以集资诈骗罪 判处吴英死刑,缓期二 年执行,剥夺政治权利 终身,并处没收其个人 全部财产。该案因涉及 中国民间借贷诸多法律 问题而引发社会广泛关 注。 • 2012年3月28日,国务 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 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 设立温州市金融综合改 革试验区,为全国金融 改革提供经验。
我印象中的印度:
LOGO
同中国一样,人口众多,人民素质不高,受教育水平低; 人民生活水平极其低下; 脏乱、贫困是其城市的主要特征; 总之,对于印度不屑一顾……
由NordriDesign™提供
LOGO
中印现状简单比较
中国
GDP总量 人均GDP 民主制度 媒体 69884.70亿 5432 ? 政府掌控
从以上对比,不难发现印度资产和财产的股票化、证券化程度远 高于中国,也就是说其金融证券化发展的更好,更能调动和配置 资源;
其次,印度的银行体系更容易为创业者、融资者提供资金支持, 尤其是那些迫切需要资金的个体私营企业和广大青年创业群体, 而中国,恰好相反,嘿,就是这么奇怪;
总之,印度的银行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系能更好的为民间企业服务,促进创业,而 中国恰好相反,没有充足的想、资金供应不说,公司注册、审批 过程既慢又黑,还有冗杂的税收都压在中国的企业家和未来想创 业的年轻人身上。

中印经济发展中的收入分配比较:结构性视角

中印经济发展中的收入分配比较:结构性视角

中印经济发展中的收入分配比较:结构性视角作为两个经济发展中的人口大国,中国与印度的比较研究正在成为一门显学。

中印在经济发展方面,最具有可比性的就是两国经济发展中的收入分配与贫困化问题。

中印两国的这个问题已经引起国际学术界的充分关注和极大兴趣。

对中国与印度的收入分配和不平等进行比较,不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具有非常重要的客观依据:第一,中印两国经济发展进程中都受到计划经济和传统国有制观念的影响,当中国建国初期选择了苏联式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时,印度同样也加强了对于国民经济发展的计划和管理,并且两国都认同于社会主义平等正义的价值观。

第二,两国同属于发展中国家,都面临着推进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的任务,经济发展中面临人口和就业的压力都较大,农村内部不平等、城市内部发展不平衡和收入的不平等都有不同表现。

第三,两国同样具有典型的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特点,农业人口比重都较高,城乡经济和社会发展都不平衡,都具有较大的城乡差距。

第四,两国经济发展中的区域不平衡特点同样很明显,印度有南北差异和东西差异,中国有东部、中部和西部差异。

第五,两国都正在进行市场化体制改革,1/ 4中国在70年代末开始了市场化改革和对外开放,印度则在90年代初启动了市场化改革并加快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市场化改革与制度性因素成为影响两国收入差距扩大的重要因素之一。

第六,政府对于经济发展和收入分配的直接干预在两国都具有不同程度表现:中国政府干预经济的同时,印度经济发展在许多领域仍然受到政府管制,所以收入分配与不平等与此密切相关。

需要说明的是,进行中印比较分析,目的不在于说明哪个国家好或不好,更不是用来说明中国与印度谁会超过谁,而是为了寻找两国经济发展中的结构性差异以及互补性、相互学习和共享经验。

从中印收入分配的比较来看,其目的也不是回答谁平等或谁不平等,而是指出中印两国收入分配不平等的结构性差异与两国经济发展模式之间有何不同,这样的研究才具有现实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印经济发展比较邬雪娇江西南昌女 1991.12 南昌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5400109371内容摘要:近年来,印度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近十年经济年均增长率为7.09%,仅次于中国。

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印度的发展有其独特的特点,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超过一半,其服务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本文对中印现行的经济情况以及未来竞争力进行比较,以对中国经济发展有所启示。

关键字:中国、印度、经济、比较正文:中国与印度—两个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东方文明古国,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曾经都是富庶的地方。

据英国经济学家安格斯·麦迪森(Angus Maddison)统计,在1700年以前的1700年或2000年中,中印经济占世界经济总量50%左右。

但是,随着近代西方殖民势力的渗透,本来已处于停滞状态的中印经济出现历史性逆转。

中国与印度,以及这两个大国所在的亚洲很快成为世界上最贫困的地区,而且大部分贫困人口恰好集中在中国与印度这两个人口规模最为庞大的国家。

两国都是在20世纪中期摆脱殖民主义的束缚,走上民族独立发展道路的国家。

同为热切渴望崛起的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两国都是通过改革获得发展机会,都处在工业化进程的相似阶段,同时又具有较大的经济互补性。

一、中印两国对比成为国际学术界研究的热点,原因有以下几点:(1)人口众多。

据国家统计局预测,截至2005年11月,中国人口规模是13.06亿,人口总量压力第一大问题是就业困难,第二是持续不断的大规模人口迁移,主要是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

相比之下,印度迄今尚未形成和贯彻全国统一的生育政策,自从英迪拉·甘地在1970年代实施控制人口的高压政策后,印度人口成长几乎成为禁忌话题。

印度政府将于2011年3月完成10年一次的全国人口普查。

据估计,印度人口已经超过12亿。

印度国家人口稳定基金会博士辛赫在2010年7月公布报告中指出,印度人口将在2026年超越中国当前的13.5亿人口。

(2)经济增长迅速。

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实施32年以来,每年以难以置信的9.7%的速度增长,尽管2004- 2005年国家实施宏观调控政策为某些过热的领域降温,但经济增长还是超越人们的预料。

印度经济改革始于1991年,比中国的市场化步伐晚了13年,除2002年GDP增长率跌至最低的4%以外,印度其他年份经济增长率都保持在6%以上,明显高于经济自由化之前的3.5% ,以至于3.5%还被当时的经济学界戏称为“印度增长率”。

值得一提的是,2003年印度创纪录地取得8.5%的增长率,很快成为国际关注的焦点。

(3)农业人口规模庞大,经济二元结构特征突出。

(( 2008年世界发展报告》工作小组根据农业对增长的贡献和农村贫困在总体贫困中的比例将各个国家和地区划分为三种类型:传统农业国、转型中国家和已经城市化国家。

转型中国家的典型特征是:非农业部门主导增长,但大部分贫困人口在农村地区。

具体而言,农业不再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平均贡献率仅为7%;绝大多数贫困人口(82% )滞留在农村。

在过去20年中,中国和印度从传统农业国发展为典型的转型中国家。

印度有70%的人口生活在农村,以知识密集主导的服务业发展模式使得印度缺少中间环节的产业承接大量教育程度低下,劳动技能不足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产业结构的断层强化了城乡二元结构的矛盾。

对比之下,中国农业人口绝对数量约为8亿,相对比重高达60%以上(官方公布2009年城镇人口比重46. 59%,忽视了城镇郊区及边远地区的农业人口),远远超过世界农业与非农人口3:7的理想比例。

2007年,中国城市化水平达到44.9%,已经进人诺瑟姆S型曲线的城市化中期发展阶段。

如果不能及时调整失衡的工农业和城乡发展关系,会直接影响到中国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的进程。

二、中印现行经济比较(1)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比较中国的宏观经济好于印度,而印度的微观经济优于中国。

据2008-2009年度的世界经济论坛全球竞争力报告,中国的全球竞争力排名为全球第30位,印度为第50位。

中国的宏观经济环境排名为第11位,而印度的宏观经济环境排名为第109位。

中国的GDP总量是印度的三倍多(1978年,中国人均GDP是印度的2/3,目前是印度的两倍多);中国的外汇储备更远远多于印度。

然而,印度的微观经济比中国要好。

中国的商业成熟性排名为第43位,而印度排名为第27位,高于中国。

印度的民营经济有上百年的历史,它的国际知名公司都是本土企业,如软件业巨擘信息系统技术有限公司和维普罗公司,以及生物技术和制药领域的后起之秀兰巴克西公司和雷迪博士实验室等。

2002年《福布斯》杂志对世界上最好的200家小公司进行年度排名,印度有13家上榜,而中国仅有4家,而且都在香港。

在里昂证券有限公司以10分为满分的评分中,印度的公司治理得到5.4分,而中国的名次比较靠后,仅得到3.4分。

在全部国家的排名中,印度名列第6位,中国名列第19位。

但近年来,中国进一步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实施大型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企业竞争力有了较大提高。

(2)金融体系比较印度金融体系比中国金融体系更加完善、效率更高。

2008年企业家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中国从事商务活动的最大制约因素是融资状况,而印度的银行体系比中国要健全许多。

目前,印度的银行体系中有27家政府银行,25家私人银行,46家外资银行,有47000家非银行金融机构,基本上都是私营的,此外还有近100家商业银行。

另外,印度的证券化程度也远远高于中国,配置资源、调动资源和利用现有资源的能力较强。

2002年,中国储蓄额为5420亿美元,印度为1220亿美元;同年,中国实际利用外国直接投资额为527亿美元,印度为55亿美元,而当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为1.45万亿美元,印度为0.51万亿美元。

中国用了5947亿美元创造了1.45万亿美元的财富,而印度仅用了1275亿美元的资金就创造了0.51万亿美元的财富。

中国拥有的资金是印度的4.7倍,创造的财富仅为印度的2.8倍。

(3)经济发展硬件基础及软件基础比较中国经济发展硬件基础好于印度,而印度经济发展软件基础优于中国。

在2008-2009年度的世界经济论坛全球竞争力报告中,中国的基础设施排名第47位,而印度排在第72位。

据世界银行的统计,印度用于基础设施的投资只占其G D P的4%,而中国的这一指标是9%,再比较中国与印度的GDP差别,显然印度在基础设施方面的投资十分薄弱。

以印度特大城市孟买为例,在该市近1800万居民中,有1000万拥挤在贫民窟中;在2000公里的街道中,仅有350公里铺有路面,每公里街道上拥挤着600辆车;3条地铁线路每天要运输6500万名乘客,有时车上1平方米的地方就要挤15个人。

印度要赶上目前中国基础设施的水平,尚需8000亿到1万亿美元的投资,但其每年的投资额却不到100亿美元。

即便印度迅速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若要赶上现今中国基础设施的水平,至少也需要20年的时间。

近年来,世界银行的研究报告几乎都将基础设施的落后视为阻碍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的最主要因素。

据日本学者于1999年9月、2003年3月和9月三次对在印日资企业的调查,它们在印经营面临的问题,排在第一位的就是基础设施落后,其次为劳资关系不稳定和腐败等问题。

由于基础设施原因,在印度出口商品的平均时间要比中国多16天。

相当长时期以来,印度经济低迷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其电力、铁路和公路等基础设施发展严重滞后。

在软件基础方面,印度相对中国来说有比较明显的优势,印度的金融市场成熟,资本市场发达,市场经济自由化程度较高。

虽然印度的基础教育相当落后,其高等教育却比较先进。

目前印度的软件公司拥有超过65万名工程师,其雇员总数仅次于美国,印度全国的160所大学和500所学院均设立有软件方面的专业,每年从大学毕业的软件技术人员约为17.8万人,而每年进入到软件行业的专业人员也高达7.3万到8.5万人。

2006-2007年度的全球竞争力报告显示,中国效率因素排名第71位,印度为第41位。

其中,中国高等教育培训为第77位,印度为第49位;中国市场效率为第75位,印度为第55位。

中国创新因素排名第57位,印度为第26位。

其中,中国创新为第46位,印度为第26位。

中印未来竞争力比较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起飞依赖于两个重要因素:一是本国劳动力人力资本的积累;二是本国居民的购买力。

前者为供给方面的因素,后者为需求方面的因素。

内生经济增长理论强调了人力资本的积累在一个国家长期经济增长中所起的关键作用。

而居民购买力的提高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实际工资的提高;二是就业人数的增加。

发展中国家的普遍特征是农业落后与农业人口的比重大,将物质资本投入农业,并不会大幅提高生产效率,人力资本的积累也不会产生极大的溢出效应,因为农业本身是生产率较低的部门,农业部门的创新机会要比工业部门更加缺乏。

所以,现代化的道路必然是将大量的农业劳动力转移到工业和服务业,这是一个普遍的规律。

劳动力人力资本的积累有三个途径,分别是教育、研发和在实践中学习。

中国在基础教育方面明显好于印度。

2006-2007年度全球竞争力报告中,中国健康与基础教育排名第55位,而印度是第93位。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中国15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为8.3年,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提高到10年以上,劳动力受教育程度是95%;印度15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为5.1年(2000年数据)。

另外,中国国民识字率在90%以上,印度只有60%左右;中国成人文盲率不到5%,印度则高达3 2%(2003年);中国成年女性受教育比例几乎是印度的两倍。

中国从事研发活动的人员也多于印度。

2 0 0 7年,中国从事研发活动的人数为3850万,占全球第1位;直接从事研发的人数为1093万,占全球第2位;研发投入总额占全球第6位。

另外一个积累人力资本的重要方法就是在实践中学习。

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在实践中学习是积累人力资本的最佳途径,除了付出较小的成本以外,还可以获得丰富的行业生产知识和管理知识。

不仅如此,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转移农村劳动力,使他们获得更高的收入,形成更大的本地购买力。

而在实践中学习的最主要决定因素是第二、三产业的就业人数。

截至2004年年底,我国服务业就业人员达到2.3亿人。

资料显示,印度劳动力中仅有不到7%的人被正式的经济体雇用,即印度人所说的“有组织的部门”。

这就意味着在印度4.7亿劳动人口中,仅有3500万人拥有稳定的工作。

印度这种跳过制造业的发展,直接发展技术密集型第三产业的增长模式,没有也不可能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

即使印度软件服务业发展迅速,目前其就业人数也只有30多万人。

2003年,印度第一、二、三产业的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比例分别为60%、12%、2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