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唐山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

合集下载

河北省唐山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含解析)

河北省唐山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含解析)

河北省唐山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一、单选题1.考古发现的《云梦秦简·为吏之道》中要求官员“兹(慈)爱百姓”,并将“恭敬多让”作为官吏“五善”之一。

为官为吏要“孤寡穷困,老弱独传,均徭赏罚”,关注弱势群体。

据此可知,秦朝()A.依靠严刑峻法治理国家B.基层管理颇为严格C.政府对官员有道德要求D.官员选拔要求较高2.东晋的户籍档案登记内容日益丰富,户籍档案保管机构也由基层乡里上移至县级行政机构。

对这一变化解释合理的是()A.江南开发促使赋税制度调整B.人口流动导致户籍管理失控C.科技进步助力社会治理D.社会动荡催生皇权强化3.杨际平在《《唐令·田令》的完整复原与今后均田制的研究》中提道:“政府给民户实际授田有个先决条件,那就是各地政府掌握足够的官田与荒废地。

"对此解读正确的是均田制的推行()A.激化了人地矛盾B.使生产关系发生质变C.消灭了土地兼并D.有利于土地的开发4.明代的杨镛知山东文登时申明乡约,令“本里内,推选有齿德者一人为约正,有德行者二人副之。

照依乡约事宜,置立簿籍二扇,或善或恶者各书一籍。

每月朔一会,务在劝善惩恶,兴礼恤患,以厚风俗。

”约正、约副“其举之有迟缓,行之有勤惰,而有司之贤否,于此见焉。

定行分别劝惩,决不虚示。

”这体现出明代()A.基层行政人员的职责具有广泛性B.乡约与保甲制度的相互统一C.乡约具有规范化和制度化的特征D.地方治理注重渗入法家思想5.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二年发生旱灾。

朝廷官员李彪建议:从州郡税收中抽出九分之二,将京城全年开支剩余的费用全部拿出来,分别建立管理机构,在丰收时买进粮食,全部储存在仓库里;遇上歉收年月,就可以加两分利卖给百姓。

这一建议说明了当时北魏()A.增强社会整体运行的平稳性B.灾情救助主要依靠市场因素C.通过多元参与提升治理效能D.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结合6.公元前8世纪至前6世纪,希腊经历了两百年左右的向海外移民时期。

2021-2022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试题

2021-2022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试题

说明:本试题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考试时间为90分钟,卷面总分为100分,第Ⅰ卷应涂在答题卡上,考试完毕后,只交第Ⅱ卷和答题卡。

一、选择题(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孔子看到鲁国季氏用了天子的乐舞,便愤然谴责道:“是可忍,孰不可忍!”这则材料反映出孔子的思想之一是A.仁者爱人B.忠恕之道C.克己复礼 D.中庸之道2.某学生为了记忆方便,称我国古代历史上有个著名思想家为:思想上“矛盾”,政治上“无为”。

这个思想家应该是A.孔子 B.孟子 C.韩非 D.老子3.在某中学历史探究课上,学生从“如何遏制学生上课说话现象”的角度表达他们对诸子百家思想的理解。

甲生说:“这是品德问题,应该以德教化。

”乙生说:“这是违纪行为,应该严格惩罚。

”丙生说:“这是无意识的,要让学生自我觉悟。

”他们的描述所对应的思想是A.甲——儒,乙——法,丙——道B.甲——儒,乙——道,丙——墨C.甲——墨,乙——法,丙——道D.甲——道,乙——墨,丙——儒4.董仲舒认为“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①反映了“天人感应”的思想②意图是规劝皇帝要行仁政③带有浓厚迷信思想④为维护君主的统治服务A.①②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5.宋儒朱熹有诗云:“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朱熹认为知识及做人的“源头活水”是A.诚敬存之 B.发明本心 C.端坐澄心 D.读圣贤书6.《宋史》中出现了一批下列人物名字——王克己、张先忍、陈从信、赵安仁、钱端礼、张忠恕。

从中可以推测他们深受当时哪种思潮的影响A.佛学 B.法学 C.道学 D.理学7.李贽说:“有好女子便立家,何必男儿?”对此理解正确的是①提倡男女平等②实际否定“三纲五常”③当时男尊女卑思想依然严重④有利于思想解放A.①②③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8.明清之际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与宋明理学家在无私无畏、襟怀磊落等精神上一脉相承,但彼此又有巨大差异,最大差别是前者A.认为道掌握在儒家而非皇帝手里B.抨击君主专制 C.提倡法治和众治D.批判帝王为无道之君9.马克思说:“火药、罗盘针、印刷术——这是预兆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项伟大发明。

2017-2018学年河北省唐山一中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

2017-2018学年河北省唐山一中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

唐山一中2016年12月份考试高二年级历史试卷卷Ⅰ(选择题共75分)一.选择题(共50小题,每小题1.5分,计75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 据《西周的政体:中国早期的官僚制度和国家》,周初所封诸候多集中于王畿东北部、东部和东南部边远地区,而在统治中心渭河流域则几乎没有封侯情况。

其主要目的是()A. 监督商族残余势力 B. 防范诸侯坐大割据C. 利于文化远播天下D. 扩展王朝四周疆域【答案】A【解析】材料提及“周初所封诸候多集中于王畿东北部、东部和东南部边远地区”,这些地区曾是商朝旧部所在地,可见此时分封制的目的是为了监督商族残余势力,A项与题意相符,正确。

分封制下诸侯拥有一定的独立性,不能防范诸侯坐大,B项表述有误,排除。

材料强调的区域是加强对商族旧部的管理,不是为了文化传播,C项排除。

从材料反映的区域来看,集中于东部地区,不在四周,D项与材料不符,排除。

点睛:崛起于西部的周举兵伐商,占领朝歌(今河南淇县),商王朝灭亡,成王在周公的辅佐下粉碎了商朝旧贵族的叛乱,亲周的商朝旧贵族微子被指令继承商的祖宗祭祀体系,封于宋地(今河南商丘一带),材料中“所封诸侯多集中于王畿东北部、东部和东南部边远地区”就是为了加强东部的统治。

2. 公元前817年,周宣王立鲁武公的少子为鲁国嗣君,鲁人不从,宣王起兵伐鲁,终使鲁屈服。

这表明当时()A. 分封制度走向瓦解B. 礼乐秩序受到挑战C. 兼并战争日益频繁D. 中央集权制度确立【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题干中“周宣王立鲁武公的少子为鲁国嗣君”说明分封制度并未瓦解,故A项错误;题干中“鲁人不从,宣王起兵伐鲁”说明周天子的权威受到挑战,礼乐秩序被破坏,故B项正确;题干中“宣王起兵伐鲁”说明是天子对不服从命令的诸侯进行征伐,不属于兼并战争,故C项错误;中央集权制度于秦朝才正式确立,故D项错误。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西周的政治制度·礼乐秩序3. 在制度的规定层面上,君主被赋予无限的权力,并且随着中国历史的延续,这种“制度化”的权力似有不断加强之势;而在制度的运行层面上,则往往由于君主事实上的“无能”而使君主的专制权力流于“象征化”的状态。

河北省唐山市2024_2025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B卷含解析

河北省唐山市2024_2025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B卷含解析
2.视察图一和图二,与19世纪末清朝疆域面积变更无关的国家是
A. 英国B. 法国C. 俄国D. 日本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学问可知,鸦片斗争后,法国对中国的侵略主要以商品输出为主,并未涉及土地的割让,因此19世纪末清朝的疆域变更与法国无关,B选项符合题意;英国在《南京条约》中割让了香港岛,A选项解除;俄国强行割让了中国东北、西北150多万平方千米的土地,C选项解除;日本在《马关条约》中强行割让了中国的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和澎湖列岛给日本,D选项解除。
7.西方有人认为:“一带一路”规划就是确定让中国过剩产能“走出去”的“中国版马歇尔安排”。中国学者对此基本持反对看法,其理由有可能是马歇尔安排
A. 标记着美苏冷战正式起先
B. 奠定了美苏两极格局的基本框架
C. 推动了欧洲的分裂与对峙
D. 导致了两大军事政治集团的对抗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学问可知,中国的“一带一路”规划是为了和世界上的其他国家或地区共同推动世界经济的发展,而马歇尔安排则是美国运用经济手段来限制西欧,最终导致了欧洲的分裂和对峙,故选C。杜鲁门主义标记着美苏冷战的正式起先,解除A;雅尔塔会议奠定了美苏两极格局的基本框架,解除B;北约和华约的先后建立标记着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解除D。
考点: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更·罗斯福新政·罗斯福新政。
【名师点睛】罗斯福新政是以整顿银行业起先的,因为危机是从金融危机起先的。罗斯福上台伊始,下令银行短暂休业整顿,通过成立联邦储蓄保证公司,保证存款人的存款,以复原银行信用。到4月,存回银行的存款已达10亿美元。银行信誉的复原,促进了金融体系的正常运作,它为工农业生产的复原供应了前提保证。
【答案】D

河北省唐山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河北省唐山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唐山市2021-2022学年度高二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用0.5 黑色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表1为同一事件在不同史籍中的历史记载,这说明A.史料年代越久远信度越高B.时代变迁决定历史叙述C.历史事实存在多元化表述D.历史评述缺乏客观标准2.《为吏之道》记载"和平毋怨","慈下勿陵,敬上勿犯","施而喜之,敬而起之,惠以聚之,宽以治之","刚能柔,仁能忍","正行修身"等内容。

这反映出秦朝A.确立儒家思想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B.形成以儒家思想为标准的察举制度C.形成以儒入法礼法结合的立法规范D.对官僚政治下官员素质有较高要求3.宋朝史料记载∶"二虏(辽、西夏)之势所以难制者,有城国,有行国……比之汉、唐,最为强盛。

"这表明辽和西夏A.军事力量超越了汉唐B.都城的建设规模宏大C.政权存在封建化倾向D. 与中原政权长期对峙4.洪武年间,朱元璋颁行《教民榜文》,宣讲"圣谕六条",强调以里甲为基础在基层推广教化;永乐年间,明成祖将《蓝田吕氏乡约》颁降天下,令人诵行; 正德以后,一些硕儒乡绅倡行乡约,视乡约为维持地方秩序之妙方。

这说明A.地方行政制度发生了重大变化B.社会主流价值观念得以强化C.百姓对封建政府依附关系松弛D.程朱理学开始成为官方哲学5.明朝中期,番薯"亩可得数千斤,胜五谷几倍",玉米"种一收千,其利甚大"。

河北省唐山市开滦第二中学高二历史12月月考试题

河北省唐山市开滦第二中学高二历史12月月考试题

开滦二中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高二年级12月月考历史试卷说明: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Ⅰ卷第(1)页至第(6)页,第Ⅱ卷第(9)页至第(10)页。

2、本试卷共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注意事项:1、答第Ⅰ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准考证号、科目填涂在答题卡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的题目标号涂黑。

答在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监考人员将试卷答题卡和机读卡一并收回。

一、选择题(每小题1.5分,40小题共60分)1.《礼记·曲礼》云:“大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

”又云:“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

”这表明“礼”的核心作用是A.明辨血缘亲疏关系 B.规范社会秩序 C.区分尊卑等级关系 D.维系统治秩序2.“如果不是在西周转入东周的时期出现了文化上的重大变异,也许封建的体制还会周而复始地循环一段时间……一种不同于以往的,非宗法、非宗教、绝对实利主义的文化成长起来,谁对传统抛弃得越彻底,对实利主义奉行得越透彻,谁就能在竞争中占得先机。

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改革,实际上就是实利主义的角逐。

”最能反映这种“文化上的重大变异”的是A.儒家思想 B.墨家思想 C.法家思想 D.道家思想3.李贽说:“寒能折胶,而不能折朝市之人;势能伏金,而不能伏竞奔之子。

何也?富贵利达所以厚吾天生之五官,其势然也。

是故圣人顺之,顺之则安之矣。

”据此可知李贽A.主张人人有自由运用理性的权利 B.强调顺应天性满足人的私欲C.肯定人人有追求生活富足的权利 D.反对压抑人性不畏世俗权威4.“他们(徽商)一方面耗费巨额利润来促使自己缙绅化,另一方面又将大量财富抛向非生产流域,诸如购置族田,建祠,修家谱,以及提倡程朱理学等。

”徽商这种资金流向和消费形态反映出A.明清时期商品经挤是社会经济的主流 B.中国的传统商人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C.封建专制体制对商品经济发展的阻碍 D.帝国时代商业资本可转化为产业资本5.据记载,江南某府的地方志中记录的节妇(丈夫死后不再嫁的寡妇),宋代有4人,明代有95人,在清代中叶则达到203人。

河北省唐山2024_2025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河北省唐山2024_2025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河北省唐山2024~2024高二上学期学业水平调研考试历史试题留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汉初分封同姓王,西晋分封司马宗室,明初分封诸子做藩王。

这种现象说明A.分封制度依旧存在B.血缘政治影响深远C.中心集权不断加强D.专制皇权日益巩固2.秦代行“什伍连坐法”,汉代“编户齐民”,户籍对人丁限制极为严格。

1785年英国议会法案规定:“不列颠臣民可在国内自由迁徙,不再惩处流民”。

中英户籍制度差异根源于A.治国理政思维有别B.政治制度差别C.思想解放程度不同D.经济形态迥异3.两汉时,中心制定了监察法规《监御史九条》和《刺史六条》。

宋代时,监察法规内容起先增多,对文武官员的监察更加规范化、制度化。

元朝制定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完整的监察法规《宪台格例》。

上述史实说明A.监察权力不断扩大B.监察管理更加严密C.监察机构日益增多D.监察体系渐趋完善4.唐宋时期,广州出现几种新行业:和香(把舶来的香料制成香品)、解犀(把舶来的象牙和犀牛角进行切割)、译人(翻译)和舶牙(舶来品交易经纪人)。

这表明A.广州贸易中心地位确立B.经济重心南移完成C.对外商贸影响职业创新D.自然经济面临解体5.南宋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其所著《家礼》进一步简化了繁杂的古礼,将传统贵族化的“礼”世俗化,《家礼》在社会上广泛传播。

据此可知《家礼》A.强化了乡村的道德教化B.扼杀了人民的个人欲望C.打破了贵族的教化垄断D.完成了儒学的重建任务6.春秋战国以来,铁犁和牛耕技术起先出现并渐渐普及。

河北省唐山市开滦二中13-14学年高二12月月考 历史试题(附答案)

河北省唐山市开滦二中13-14学年高二12月月考 历史试题(附答案)

命题人:崔景忠说明: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Ⅰ卷第(1)页至第(6)页,第Ⅱ卷第(7)页至第(10)页。

2、本试卷共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注意事项:1、答第Ⅰ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准考证号、科目填涂在答题卡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的题目标号涂黑。

答在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监考人员将试卷答题卡和机读卡一并收回。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5分)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经历了不断改革、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对古代中国地方行政制度的论述,正确的是A.分封制既稳定了当时的政治秩序,也蕴含着以后分裂割据的因素B.郡县制是贵族政治取代官僚政治的标志,推动了中央集权制的形成C.行省制是满洲族的重要政治创新,有利于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D. 隋唐时期地方行政区划始由郡县两级转变成州、郡、县三级制。

2.明成祖时,“特简(选拔)解缙、胡广、杨荣等直文渊阁,参预机务。

阁臣之预机务自此始。

然其时,入内阁者皆编、检、讲读之官,不置官属,不得专制诸司。

……嘉靖以后,朝位班次,俱列六部之上。

”据此,对明代内阁的说法正确的是()A.开辟了入仕做官的新途径B.自设立起即为法定决策机构C.六部逐渐成为内阁下属机构D.地位虽有变化但职能基本未变3.“在理论上,继承者首先是嫡长子,其次是嫡次子;如果没有嫡子,再考虑由庶子来继承。

然而在实际运作中,一国之君或权臣之族可以根据其喜好,来挑选他们认为合适的庶子做继承人。

这使得各王子及其各自的母亲诡计百出,以求恩宠。

”这一观点实质上()A.否认了嫡长子继承制的合法性B.论证了商周时期宗法制的混乱C.反映了宗法制下对王权的争夺D.抨击了一夫多妻制产生的弊端4.两宋时期,我国的商业空前繁荣,表现为①宋代的“市”突破了原先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②海外贸易发达,商品远销东亚、南亚、西亚及东欧和北非等地③河南开封、浙江杭州是商业繁盛的大都市④在重要城市出现了为地域商帮服务的会馆,其中晋商和徽商的会馆最多最大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5.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垦荒高潮,其根本原因是A.新的生产关系的推动B.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C.统治者鼓励垦荒的措施D.劳动者积极性的提高6.现代化的核心内容是人类社会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大转变。

河北省唐山市高二历史12月月考试题

河北省唐山市高二历史12月月考试题

河北省唐山市2017-2018学年高二历史12月月考试题一、单项选择题(共50小题,每小题1.5分,计75分。

各小题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1.春秋战国时期,孔子主张“仁”和“礼”,法家强调“法”和“刑”,老子强调自然的静态平衡,墨子主张“爱无差等”,杂家主张“治国公平”、“为民谋利”,这些主张共同之处是A. 都阐释了各自的“和谐”思想 B. 重视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C. 重视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D. 都主张“礼”、“法”并用2.李约瑟在《中华科学文明史》中说:“史书明确记录公元前186年吕后当政时发生了一次日食,但现代天文学研究表明,所记日食绝不可能发生。

”材料所述现象发生的主要原因是A.天人感应思想的影响 B.天文观测技术的落后C.总结历史教训的需要 D.经验总结的推理结果3.唐代的皇帝追认老子为其始祖。

741年,唐玄宗正式下令在科举考试中设置道举。

道举考试测试《老子》、《庄子》、《文子》、《列子》,考试形式和明经科相同,合格及第者称道学举士。

道举的设立旨在A. 动摇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B. 配合政权统治的需要C. 冲击世家大族的政权垄断D. 推动文化的多元发展4.朱熹反复提到:“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爱亲敬长隆师亲友之道,皆所以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本”。

王阳明则强调:愚夫愚妇只要在日常行为的“事上磨练”,同样可以成为圣人。

从中可以得知A.儒学思想家提倡“经世致用” B.儒学呈现出世俗化特点C.伦理道德是儒学的主要内容 D.成圣是理学的终极目标5.清初的学者颜元指出:“宋元来儒者却习成妇女态,甚可羞。

无事袖手谈心性,临危一死报君王,即为上品矣。

”由此可见颜元A. 抨击理学的空疏无用B. 赞扬儒家的忠君思想C. 反对理学的统治地位D. 赋予了儒学新的内涵6.明朝中后期,受心学的影响,一批知识分子跳出了宋儒的框架,他们作品中的人物由达官贵人、才子佳人、孝子赞孙转变为普普通通的市民、商贩、农民。

他们傲视封建礼教,不鄙视功名利禄,敢于直言。

河北省唐山一中高二历史上学期12月第二次月考试题新人教版

河北省唐山一中高二历史上学期12月第二次月考试题新人教版

唐山一中2013—2014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二次月考高二年级历史试卷说明:1.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2.将卷Ⅰ答案用2B铅笔涂在答题卡上,卷Ⅱ用蓝黑钢笔或圆珠笔答在试卷上。

3.Ⅱ卷卷头和答题卡均填涂本次考试的考号,不要误填学号,答题卡占后5位。

卷Ⅰ(选择题共60分)一.选择题(共60小题,每小题1分,计6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正确)1.《吕氏春秋》记载“诸侯失位,则天下乱;大夫无等,则朝廷乱;妻妾不分,则家室乱;嫡蘖(niè,树木的枝芽)无别,则宗族乱。

”要解决以上问题,宗法制中规定了什么制度A.嫡长子继承 B.按年龄继承C.按军功继承 D.按遗嘱继承2.皇帝主要通过奏事、朝议、刺察等形式掌握全国的军政信息,控制和指挥着整个国家机器的运转。

秦朝时期能够参加朝议的官员不包括A.丞相 B.太尉 C.九卿 D.郡守3.皇帝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以皇帝为中心,实行皇权至上和皇权专制的政治制度。

它以君权神授学说为理论基础,用严格的名位等级、封建礼乐和皇位继承等各种制度和措施,集中突出皇帝个人的权威和地位,保证皇帝高踞于国家机器之上,拥有至高无上、不受制约的绝对权力。

这一制度创立于A.公元前二世纪早期 B.公元前二世纪末期C.公元前三世纪早期 D.公元前三世纪晚期4.从地方行政组织来看,吕思勉先生把古代中国划分为“部落时代”、“封建时代”、“郡县时代”这三个先后相继的时代。

其中与“封建时代”相对应的朝代是A.西周 B.秦朝 C.西汉 D.宋代5.某本古书上有这样的记载,上谕文武百官曰:“朕自临御以来,十有三年矣,中间图任大臣,期于辅弼,以臻至治。

故立中书省以总天下之文治……岂意奸臣窃持国柄,枉法诬贤……谋危社稷……赖神发其奸,皆就殄灭。

朕欲革去中书省,升六部,仿古六卿之制,俾之各司所事。

……”据此,这位“上”,应该是A.秦始皇 B.唐太宗 C.明太祖 D.明成祖6.清朝由军机处直接寄发的有关机密要务的皇帝谕旨称为“廷寄”。

河北省唐山市开滦二中高二历史12月月考试题新人教版

河北省唐山市开滦二中高二历史12月月考试题新人教版

说明: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1—4页和第Ⅱ卷(非选择题)5—8页,两部分共8页。

2.本试卷共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I卷(选择题共48分)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1.观察右图,对图示理解正确的是:①宗法制的基础就是血亲关系②宗法制与分封制是血亲关系与政治关系结合③宗法制主要是针对家庭内部的,分封制主要是指政治上面的④分封制和宗法制都强调了臣属关系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③④2.《史记·商鞅列传》记载:商君者,卫之诸庶孽公子也,名鞅,姓公孙氏,其祖本姬姓也。

鞅少好刑名之学,事魏相公叔座为中庶子。

公叔座知其贤,未及进。

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曰:“公叔病有如不可讳,将柰社稷何?”公叔曰:“座之中庶子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

”本段材料属于A.历史结论 B.历史评价 C.历史叙述 D.资料整合3.“摆尾摇头,便倒是圣门高第。

可知道三通、四史是何等文章,汉祖、唐宗是哪一朝皇帝?”词语讽刺的可能是A.九品中正制 B.察举制 C.世卿世禄制 D.八股取士4.苏格拉底说:“用豆子拈阄的办法来选举国家的领导人是非常愚蠢的,没有人愿意用豆子拈阄的办法来雇用一个舵手、或建筑师、或奏笛子的人、或任何其他行业的人,而这类事若出错的话,危害还比在管理国家事务上出错轻得多。

”材料反映出雅典民主制的不足之处是①民众缺乏管理国家事务的政治知识②容易做出错误的决策③缺乏民主监督④导致权力被滥用、误用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5.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1858)年,洪秀全写了一件“御诏”给英国特使额尔金。

“御诏”表达的核心意思是:感谢洋兄弟灭清妖。

这一举动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国内阶级矛盾的空前激化 B.洪秀全具有强烈的民主革命思想C.列强侵略导致民族危机严重 D.洪秀全具有强烈的民族主义思想6.新文化运动勃兴之际,胡适、黄远镛、蒋梦麟等人将其定性为中国的文艺复兴。

河北省唐山市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人教版高二全册历史试题

河北省唐山市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人教版高二全册历史试题

某某省某某市2017-2018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说明:1.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2.将卷Ⅰ答案用2B铅笔涂在答题卡上,卷Ⅱ用蓝黑钢笔或圆珠笔答在试卷上。

3.Ⅱ卷卷头和答题卡均填涂本次考试的考号,不要误填学号。

卷Ⅰ(选择题共72分)一.选择题(共48小题,每题1.5分,计72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正确)1. 1924年,孙某某曾说:“从前奋斗不充分的原因,是由于没有办法,从此以后有了办法,就要诸君担负责任,拿这个办法,去替国人发生一个新希望。

”“这个办法”的关键是A.武装夺取政权 B.联合地方实力派C.建立责任内阁 D.唤醒民众进行国民革命2.下列关于19世纪末到20世纪头20年先进中国人寻求救国救民道路的分析和评论,不正确的是A.相继经历了由“走英日道路”到“走美法道路”再到“以俄为师”的过程B.先后实践或主X了君主立宪制、某某某某制和社会主义思想等政治方案C.先进的中国人已经探索出以农村包围城市、夺取全国革命胜利的正确道路D.反映出先进的中国人在寻求救国救民道路时与时俱进、敢为人先的探索精神3.下列著作中,主要论述“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是:①《星星之火,可以燎原》②《井冈山斗争》③《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④《某某农民运动考察报告》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4.有人认为,1940 年发表《新某某主义论》标志着思想的发展和成熟。

这种观点的依据主要是该文章A.阐述了新某某主义的三大纲领 B.提出了新某某主义革命的总路线C.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 D.系统解决了中国革命的一系列重大问题5.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国共产党在思想界展开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其最深远的影响是A.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B.彻底否定了文化大革命的错误作法C.肯定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D.打破了长期以来的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的束缚6.1978年5月,《光明日报》刊发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引起了广泛关注,该文初稿作者在听到赞誉声的同时,也因看到一些报刊批评该文“违反中央精神和反对思想”,转而安排“后事”:“我已经有思想准备了,我准备要坐牢。

2020年河北省唐山市高级中学高二历史月考试题含解析

2020年河北省唐山市高级中学高二历史月考试题含解析

2020年河北省唐山市高级中学高二历史月考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 中国古代有两个思想文化非常活跃的时期,它们是:( )A.春秋战国时期和秦汉时期 B.秦汉时期和隋唐时期C.隋唐时期和明末清初时期 D.春秋战国时期和明末清初时期参考答案:D2. 华盛顿、拿破仑作为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代表,他们政治作为中的共同点是:()①都是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领导人②都是军人出身③都为资产阶级战胜封建君主专制做出了贡献④都曾出任本国的最高统治者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D.①③④参考答案:C3. 有学者研究发现,魏晋南北朝到隋唐时期,在梵文佛经的汉译过程中,中国“孝道”观念被大量人为注入佛经,如汉译《菩萨戒本》云孝顺父母、师、僧三宝,孝顺至道之法。

”再如佛经《善生经》中的“凡有所为,先白父母”和“父母所为,恭顺不逆”。

这反映出当时A.儒家思想的影响深远B.佛教丰富了儒家思想C.儒释思想开始出现融合D.佛教急于融入本土文化参考答案:A【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可知,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佛教以孝入佛,而孝是中国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之一,这反映了当时佛教借儒家思想的内容来传播佛教思想,说明当时儒学思想影响比较深远,故A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儒家思想丰富了佛教的内容,排除B;材料无法体现儒释思想“开始”出现融合,排除C;材料主旨并不是反映佛教急于融入本土文化,而是说明儒学思想影响深远,排除D。

4.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的产物有①“工农武装割据”思想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造道路③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④“一国两制”构想A.①②B.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③④参考答案:D“工农武装割据”、特色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均属于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的产物,特色的现代化道路、“一国两制”构想属于邓小平理论,也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的产物,所以只有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

点睛:此题难度一般,需要学生有较强的分析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正确理解题干主旨含义,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对各个选项进行判断。

2022-2023学年河北省高二12月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

2022-2023学年河北省高二12月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
C.和平与发展已成 时代主题D.民族国家主权面临严重挑战
[答 案]B
[解 析]
根据题干材料“要求一切成员国严格履行自己所承担的国际责任和义务,调整好国内法与国际法的关系,而且通过组织措施或行动,加强对成员国义务、责任的监督执行及建立惩罚机制”可知,国际法的权威性增强,B项正确;A项不是材料的主旨,排除A项;C项符合史实,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材料中体现不出民族国家的主权问题,排除D项。故选B项。
C.王权及其性质D.君主治国技巧
[答 案]C
[解 析]
根据材料可知观点一认为国家商周时期国家结构形式是军事联盟,材料二认为商周时期已经是专制,材料三认为王权凌驾于诸邦国之上,这些与王权及其性质有关,C项正确;材料与民主制度无关,排除A项;材料与民主思想无关,排除B项;材料不涉及君主治国技巧,排除D项。故选C项。
7.有学者指出,二战后,以联合国为代表的国际组织在其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形成了自己的法律制度和法律秩序,它不但要求一切成员国严格履行自己所承担的国际责任和义务,调整好国内法与国际法的关系,而且通过组织措施或行动,加强对成员国义务、责任的监督执行及建立惩罚机制。这可用于说明二战后( )
A.联合国主导世界秩序的构建B.国际法权威性得到显著增强
[解 析]
根据材料“在中世纪初期的欧洲,封建诸侯战乱频繁,经济生产与社会秩序遭到严重破坏,这导致世俗管理职能缺失以及社会地方治理事务废弛,而教会刚好填补了这一空白。”可知,反映了中世纪欧洲教会在世俗事务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A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欧洲宗教改革运动兴起的必然性,排除B项;材料体现不出罗马教廷加强世俗权威的局限性,排除C项;材料体现不出欧洲战乱对基督教形成的推动力,排除D项。故选A项。
6.下图所示是中国国家博物馆陈列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据此可知,新中国成立初期(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山一中2016年12月份考试高二年级历史试卷命题人:张超审核人:闻有红说明:1.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2.将卷Ⅰ答案用2B铅笔涂在答题卡上,将卷Ⅱ答案答在答题纸上。

3.Ⅱ卷答题纸卷头和答题卡均填涂本次考试的考号,不要误填学号,答题卡占后5位。

卷Ⅰ(选择题共75分)一.选择题(共50小题,每小题1.5分,计75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据《西周的政体:中国早期的官僚制度和国家》,周初所封诸候多集中于王畿东北部、东部和东南部边远地区,而在统治中心渭河流域则几乎没有封侯情况。

其主要目的是()A.监督商族残余势力 B.防范诸侯坐大割据C.利于文化远播天下 D.扩展王朝四周疆域2.公元前817年,周宣王立鲁武公的少子为鲁国嗣君,鲁人不从,宣王起兵伐鲁,终使鲁屈服。

这表明当时()A.分封制度走向瓦解 B.礼乐秩序受到挑战C.兼并战争日益频繁 D.中央集权制度确立3.在制度的规定层面上,君主被赋予无限的权力,并且随着中国历史的延续,这种“制度化”的权力似有不断加强之势;而在制度的运行层面上,则往往由于君主事实上的“无能”而使君主的专制权力流于“象征化”的状态。

材料反映了()A.嫡长子继承制的弊端 B.中央集权制的危害C.君主专制导致君主无能 D.九品中正制的残余4.先秦盛行“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

这表明了先秦时期()A.周王天下共主 B.政权借助族权C.皇权至高无上 D.社会分工明确5.据《左传》记载:“春秋时期晋平公之母为杞国女子,晋国(周成王弟弟叔虞的封国)因此帮助杞国(夏禹后代东楼公的封国)修筑城墙。

”郑国批评说:“晋国不恤周宗之阙,而夏肄是屏,其弃诸姬,亦可知也已。

诸姬是弃,其谁归之?是谓离德。

’”对以上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A.周王室对各诸侯国不分亲疏 B.宗法制度影响西周封国间的关系C.当时强调同宗族的国家相互帮助 D.周王和诸侯是宗法制的核心所在6.晋国上卿赵简子曾说:“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士田十万,庶人工商遂。

”材料反映了当时()A.自然经济开始形成 B.士农工商等级森严C.出现以郡统县的制度 D.血缘政治受到冲击7.西周初年,周公旦长子伯禽就封鲁国。

《史记·鲁周公世家》说:“鲁有天子之礼乐者,以褒周公之德也。

”由此可以得知鲁国()A.国力最为强大 B.地位最为显赫C.是周绝对大宗 D.破坏礼乐制度8.有学者认为:“西周的封建社会,从纵剖面看,是一个宝塔式结构,王室之下有几级的封建,从横切面来看,统治阶级中,也存在着以亲族血缘为基础的宗族组织。

”这说明西周社会在政治上()A.“天下为家”开始取代“天下为公” B.宗族组织与政治系统截然分开C.建立了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中央集权 D.形成了家国一体的社会架构9.商周时期的“王”是各部落拥戴的“共主”,形成的是家(卿)—国(诸侯)—天下的政治体系。

春秋战国时期的统治者们纷纷推行郡县制,并以君主直接任免官吏的方式来管理行政与地方事务。

这反映了()A.等级制度更加森严 B.封建领主制向封建地主制转变C.部落联盟向国家权威转变 D.血缘组织向领土国家转变10.《左传·庄公二十三年》记载了朝会的功能:“夫礼,所以整民也。

故会以训上下之则,制财用之节,贡赋多少;朝以正班爵之义,帅长幼之序:征伐以讨其不然。

诸侯有王,王有巡守,以大习之。

”据此可知,朝会()A.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集中体现B.在于确认君臣贵贱的等级和秩序C.旨在君臣平等议事共同作出决策D.有利于维护政权稳定和君臣关系11.王国维在《殷商制度论》中认为“周人制度大异于商者,一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下臣诸侯之制”,实质上说明了()A.商周政治制度存在差异性 B.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C.宗法制与礼制之间是因果关系 D.周文化的稳定性与延续性12.春秋战国时期,“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在腹里繁华之地称为县,在边鄙之地则称为郡。

”这表明春秋战国时期()A.设置郡县是领土扩张的需要 B.血缘关系是士大夫受郡受县的依据C.从血缘政治向地缘政治过渡 D.县的地位高于郡,郡县两级制形成13.儒家经典《礼记•月令》中记载:“是月也,土润溽暑,大雨时行,烧薙行水,利以杀草,如以热汤,可以粪田畴,可以美土疆。

”法家著作《韩非子•解老》中也强调:“积力于田畴,必且粪灌。

”这些论述的应用()A.导致以农为本思想出现 B.促进了铁犁牛耕的推广C.有助于提高土地利用率 D.反映了儒法思想的融合14.商鞅说:“农、商、官三者,国之常官也。

农辟地,商致物,官治民。

”“三官贫,必削。

”这表明商鞅认为()A.秦国的经济政治贫弱,必须实行变法 B.商业在国家经济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C.只有实行“重农抑商”,国家才能富强 D.社会经济发展主要依靠官吏的管理15.墨子说:“今也,农夫早出暮入,强乎耕稼树艺,多聚菽粟,而不敢怠倦者,何也?曰:彼以为强必富,不强必贫;强必饱,不强必饥,故不敢怠倦。

”上述引文反映出在战国时期A.土地兼并严重,农民生活悲惨困苦 B.奴隶地位低下,阶级矛盾日益激化C.铁器牛耕推广,奴隶主役使奴隶去开荒 D.生产方式改变,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16.据《荀子·王制》记载,“论百工,审时事,辨功苦,尚完利,便备用,使雕琢、文采不敢专造于家,工师(工官)之事也。

”这里的“工师”是()A.官营手工业中的工匠 B.管理手工工匠的官员C.管理市场经营的官员 D.掌握精巧技艺的匠户17.礼是指较固定的行为准则,敬鬼神节仪尤成为原初的礼的核心部分;但春秋时,礼经人为理性化而被灌入政治人文主义内容。

这一变化主要体现了()A.人的自觉意识觉醒 B.社会等级秩序的恢复C.礼制社会功能加强 D.孔子地位的社会认可18.孟子提出,人的内心存在仁、义、礼、智的思想胚芽,天也具有仁、义、礼、智的特质,因此心性可与天命相通。

连接二者的途径是“反身而诚”,即存心养性以扩张四端,达到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

其思想的进步之处在于()A.形成整套囊括天人关系的严密体系B.突出了人利用和改造大自然的强烈愿望C.削弱了天的神秘色彩而将其义理化D.用外在比照方式寻求天与人的内在联系19.《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侯生卢生相与谋曰:‘……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上至以衡石量书,日夜有呈[定量],不中呈[不完成定量]不得休息。

贪于权势至如此,未可为求仙药。

’”从中我们能得出的结论是()①臣民对秦始皇独断专权不满②秦始皇十分勤于政事③秦始皇欲求仙药想长生不老④秦始皇统一了度量衡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20.古代中国所信奉的一些神秘数字,在班固的《白虎通》里均能找到宇宙依据,如“三纲法天地人”,“五常法五行”“六纪法六合”。

汉代思想家这样设计的主要目的是()A.宣扬天人感应的思想 B.强化君权神授的思想C.制造人为的迷信思想 D.强调社会秩序的合理性21.公元前323年,魏国将领公孙衍发起“五国相王”运动,即魏、韩、赵、燕、中山五国互相承认对方君主王位,带动中原各国国君纷纷称王。

下列选项中,与这一事件所体现的时代潮流一致的是()A.“相地而衰征”B.“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C.“燔诗书而明法度”D.“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22.“(秦朝)盖内外官制同一系统,丞相与守掌民事,太尉与尉掌军事,而御史与监,则纠察此治民治军之官者也。

”材料主要反映了秦朝()A.开创了精细严密的监察制度 B.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垂直管理C.官僚政治逐步取代贵族政治 D.中央和地方出现机构臃肿的趋向23.《资治通鉴》记载:西汉初期,匈奴“往往入盗于汉边,不可胜数;然尚贪乐关市(边境贸易),嗜汉财务,汉亦关市不绝,以中其意”。

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正确的是()A.战争阻断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交流B.匈奴接受了汉族先进的生产方式C.经济交流是各民族人民的共同心愿D.汉朝和匈奴之间以和平交往为主24.班固《汉书•百官公卿表》:“大率十里一亭,亭有长:十亭一乡,皆秦制也。

”《晋书•职官志》记载:“县五百户以上皆置乡,三千以上,置二乡,五千以上,置三乡,万以上,置四乡,乡置啬夫一人。

乡户不满千以下,置治书史一人,千人以上,置吏一人,书佐二人”。

从这些材料中可以看出()A.“皇权不下县”说法确实是错误的B.“皇帝无为而天下治”的治理模式C.乡绅阶层已成为乡村的主导性力量D.“县下惟宗族,宗族皆自治”状况25.《后汉书·左雄传》记载:“请自今孝廉年不满四十,不得察举。

皆先诣公府,诸生试家法(经术),文吏课笺,奏副之端门,练其虚实,以观异能,以美风俗。

有不承科令者,正其罪法。

若有茂才异行,自可不拘年齿。

”据材料可知,左雄建议东汉察举制要()①定察举对象年龄必须在四十以上②通过考试来甄别察举对象的能力③结合科举考试制度多途径选拔人才④尽量避免察举过程中的舞弊现象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②③④26.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运作过程中,“从决策机制看,很多皇帝虽然是决策和行政的最高负责人,但其决策都是建立在集体讨论、决议的基础之上。

”符合材料观点的是()A.官僚制度对皇权有制约作用 B.君主专制也体现民主性C.皇帝权力经常受到权臣控制 D.中央集权遭到严重削弱27.西周时,公、卿、大夫、士等爵号,是贵族权势的等级符号,拥有爵级者,构成了一个高贵的阶层。

秦汉时期,平民能够以军功得爵,军功爵在秦与汉初造就了一个军功地主阶层。

这一变化说明()A.秦汉爵秩等级的开放性 B.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变弱C.血缘世袭制走向终结 D.秦汉官僚的等级性28.史书记载,汉武帝初年“严助、朱买臣皆侍中,贵幸用事,始与闻朝政。

厥后,卫青、霍去病、霍光皆由侍中进,而权势出宰相右矣。

”这说明汉武帝时()A.内侍干政,威胁皇权 B.崇尚黄老,清静无为C.倚重近臣,削弱相权 D.分割相权,加强皇权29.汉代儒学是对先秦儒学的继承和发展,与先秦儒学有很大的不同。

其“发展”主要体现为()A.由“民本”发展为“君本”B.具有浓郁的人文主义精神C.由承认现存统治秩序发展为批判暴政D.以维护当政者的统治为出发点30.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秦朝灭亡后“法家学说信誉扫地,而儒家学说被长期推崇为官方教义。

不过,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法家的一个胜利”。

这个“胜利”指的是()A.法家思想是新儒学的核心B.“独尊儒术”体现了法家的思想专制原则C.法家学说被董仲舒吸收D.儒家思想已经失去了先秦的“民本”特色31.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引用当时的谚语说:“百里不贩樵(柴火),千里不贩籴(买入粮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