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单元第7课最后一课课件语文版

合集下载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第7课《最后一课》课件(共35张)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第7课《最后一课》课件(共35张)

学生
课前学生开课桌啦, 课前都已在自 关课桌啦,大家怕 己的座位上了。 吵捂着耳朵大声背 还有镇上的人。 书啦。
平时
拿着大铁戒尺在桌 子上紧敲着,“静 一点,静一点……”
今天
踱来踱去,胳膊底下 挟着那怕人的铁戒尺。
老师
平时“我”会迟到 会遭老师的责骂
今天迟到,老师却很温 和地叫“我”“快坐好”
平时老师穿戴一般
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 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 钥匙
把普鲁士侵略者对法国人 民的统治与封锁比作监狱的大 门,把法国语言比作钥匙。
高度赞美法国语言。掌握 祖国语言,可以激起人民的爱 国意识,团结起来,打败敌人, 求得民族的解放。
奴化教育
抗日战争期间,日军在东北
沦陷区实行奴化教育。日语被列
韩麦尔先生在最后一堂法语课 时,穿上节日盛装,是为了纪念这 最后一课,也是为了表示对就要失 去的国土的敬意。
“韩麦尔先生坐在椅子里,一动也不动,瞪着眼看 周围的东西,好像要把这小教室里的东西都装在 眼睛里带走似的。”
写出了韩麦尔先生对毕生从 事的教育事业的无限留恋, 对祖国的深情热爱。
韩麦尔先生为什么“脸色惨白”?
(开端) 第一部分:上学之前(1—6)
第二部分:上课之前(7—10)
(发展)
第三部分:上课经过(11—23)
(高潮) (结局)
第四部分:宣布下课(24—29)
今天和平时有什么不同? (气氛、学生、老师)
气氛
平时
今天
开始上课的时候, 安安静静,跟 总有一阵喧闹,就 星期天的早晨 是在街上也能听到。 一样。
一个手势,示意这最后一课的结束。
韩麦尔先生说“法国语言是世界上 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 他高度赞美法国语言表现了什么?

七年级语文下册(人教版)7课_最后一课ppt课件

七年级语文下册(人教版)7课_最后一课ppt课件

• 合作探究三:
• 是什么让本来贪玩的小弗郎士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呢?
• 是他的老师韩麦尔先生的一言一行教育了他,是亡国的惨痛巨烈 震撼了他,是最后一课的典型环境感染了他,更是普鲁士侵略者 法兰西人民民族感情的无情伤害促进了他心灵深处爱国主义思想 猛醒。
合作探究四
看来韩麦尔先生对于小弗郎士的影响非常大。你认为韩 麦尔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结合课文内容来谈。
• 合作探究一
• 最后一课的情形和平时有什么不同吗?(可从气氛、学生、老师 角度归纳)
• 其一,过去开始上课的时侯,总是“一阵喧闹”的教室,现在“ 切偏安安静静的”,
• 其二,平时严厉的老师,今天却“很温和”。还穿上了遇到重大 件才穿的漂亮的礼服。
• 其三,后排还坐着好些镇上的人,特别是郝叟老头还翻开了一本 级读本。教室里有一种严肃的气氛。
①韩麦尔是一个普通的人②韩麦尔是一个“可怜”的 人③韩麦尔是一个爱国者。
上页
返回
合作探究五:
• 最后一堂法语课上,无论是本来贪玩的小弗郎士还是原本普通 麦尔先生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作者如此深入刻画韩麦尔先生 弗郎士的形象想要传达给读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
• 作者借助于对最后一课的描述,深入的刻画了小弗郎士和韩麦 生的形象,表达了法国人民对祖国的热爱,对侵略者的仇恨。
• 1、普鲁士侵略者为什么不让阿尔萨斯和洛林地区的人民学法语了
• 因为语言是民族的标志和象征,是联系人民思想的纽带,它能 不忘自己的祖国,团结起来和侵略者斗争,求得民族的解放。普鲁 者想让当地人民永远忘记自己的祖国,他们好永远统治这些地方, 尔萨斯和洛林地区的人民学习自己祖国的语言,妄图用这种阴险、 手段奴役法国人民。
最后一课
(法国)都德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7课 最后一课课件 语文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7课 最后一课课件 语文版
这个动作,表现韩麦尔先生对祖国深挚的爱和早日收复国土 的强烈愿望,表示韩麦尔先生坚信法兰西必胜,它也激励人 们要永远不忘记祖国法兰西,这是韩麦尔先生爱国主义精神 的集中体现。
例3、“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 手势……”
他没有勇气宣布“散学了”因为这就意味着跟祖国语言的永别, 他也没有勇气再看一下孩子们和听课的镇上的人,眼前的这个刺 激和打击太大了,他悲痛至极,只能无力地做了一个手势,示意 这最后一课的结束。先生的心都碎了。
3、故事以什么作为本文的线索来安排情节的? 以小弗郎士在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所见、所闻、 所感为线索
4、故事以什么为写作顺序?故事可分几个部分? 时间推移为顺序
速读课文,理清情节
开端 一、上学路上
(1-6)
1、上课之前
发展 二、最后一课
(7-23)
高潮、结局 三、宣布下课 2、上课之中
(24-29)
受到韩麦尔先生以及小镇上居民的 沉痛心情的感染。
小弗郎士在文中有何作用?
➢ 贯穿故事情节的作用 ➢ 深化小说主题的重要作用
自然环境:“风天和气日”丽“画眉”
反映出小弗郎士天真贪玩、无忧无虑的幼稚心态, 但他也能管得住自己。
社会环境: “普鲁士兵操练”“布告牌”
普法战争中法国战败
交待了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设置了悬念——布 告牌上到底写了些什么,为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 作好铺垫。
❖ 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1871 年,法国战败,签订和约, 把阿尔萨斯和洛林两个州割 让给了普鲁士。普鲁士为了 让当地人民永远忘记祖国, 好永远统治这个地方,下了 一道命令:这两个州的学校 只准教德语,不准再教法语。
❖ 《最后一课》就反映这一事 件。
常激识趣回顾导 入

(语文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7课《最后一课》ppt教学课件

(语文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7课《最后一课》ppt教学课件
语文课件
4.“使出全身的力量”写出两个大字:“法兰西万 岁”!“使出全身力量”这句话,表现了他怎样的 思想感情?书写“法兰西万岁”这两个大字,含义 是什么?
------这个动作,表现韩麦尔先生对祖国深挚的爱 和早日收复国土的强烈愿望。达到“此时无声胜有 声”的艺术境界。表示韩麦尔先生坚信法兰西必胜, 它也激励人们要永远不忘记祖国法兰西,这是韩麦 尔先生爱国主义精神的集中体现。
tiē 妥帖
语文课件
解释词语 诧异:觉得意外和奇怪。 懊悔:做错了事,说错了话,心里自恨不该这样。 哽咽: 因极度悲伤,哭时不能痛快地出声。哽,声气阻
塞。 宛转:形容声音的圆转柔和。 征发: 政府向人民征调人力或者财物。 喧闹: 喧哗热闹。
语文课件
合作探究
1.“我”上学路上的见闻和心理活动。
(1-6) 开端
通过这最后一课,小弗郎士对韩麦尔先生有了更深 一层的了解,看到了先生热爱祖国的高大形象,更 加敬仰先生的崇高人格,因而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 高大"。这是最后一课的结束,也是整篇小说的结束。 在这一段里小说情节发展到高潮,十分感人!
语文课件
课堂小结
通过描写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等人上最 后一堂法语课的情景,反映了法国沦陷区人民 惨遭异族统治的悲愤和对祖国的热爱,表现了 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语文课件
努力学好 祖国语言
维护国家的尊 严,了解国旗、国徽、国
歌的有关知识
和破坏国家财产的 不法分子作斗争
为中华 之崛起 而读书!
学好知识、掌 握技术报效祖国
尊纪守法,做个 有责任感的公民,
如依法纳税等
珍惜、节约 能源
服从国家利益,在 个人利益和国家集体的 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2.7《最后一课》课件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2.7《最后一课》课件

1、人才教育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将开发文化宝库的钥匙,尽我们知道的交给学生。

2、一个人的知识如果只限于学校学习到的那一些,这个人的知识必然是十分贫乏的09:02:4809:02:4809:0210/13/2021 9:02:48 AM

3、意志教育不是发扬个人盲目的意志,而是培养合于社会历史发展的意志。
小弗郎士嘲笑普鲁士侵略者强迫人民学 德语,也表现出一个天真的孩子对侵略者无 所不至的暴行的愤慨。
8、我每次抬起头来,总看见韩麦尔先生坐在 椅子里,一动也不动,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 好像要把这小教室里的东西都装在眼睛里带走 似的。 猜想一下,韩麦尔先生此刻在想什么?
自己服务了四十年的学校,突然要离它而去;
6、 小弗郎士觉得“真奇怪,今天听讲,我全都 懂。”为什么?
韩麦尔先生真挚、深沉、语重心长的话,
深深地打动了小弗郎士,使他把对祖国的热爱, 化为珍惜最后一节法语课的行动,专心,积极, 因此他认为“挺容易”,“全都懂”。
7、"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 唱歌吧!"表现小弗郎士怎样的思想感情?
声胜有声”的艺术境界。表 示韩麦尔先生坚信法兰西必 胜,它也激励人们要永远不 忘记祖国法兰西,这是韩麦 尔先生爱国主义精神的集中 体现。
3、“我──我──”这两个破折号该如何理解? 这句话该怎样理解?
从语言形式上看,这两个破折号表示声音 哽住了,说不下去了。从文章的内容上看,是 “此处无声胜有声”。韩麦尔先生离别讲台的 那一刻残酷地来到了,心情悲愤,百感交加, 语言难以表达沉痛的心情,两个破折号则可以: 含蓄、全面、深刻地包容一切。
气氛
总有一阵喧闹,就是在街上 也能听到
安安静静的,跟星 期日的早晨一样

七年级语文下册(人教版)第7课《最后一课》ppt课件

七年级语文下册(人教版)第7课《最后一课》ppt课件

一、朗读最后一个部分
讨论
1、这段文字对韩麦尔先生进行了哪些方面的描写?为什么他听到 脸色惨白?我又为什么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神态、语言、动作描写;
------钟声宣告了最后一堂法语课的结束的时间已经 到了,从此将和祖国的语言告别;而先生的脸色中 感到他对祖国的爱,对失去祖国的痛苦心情。
三、思想教育
这篇小说告诉我们:热爱祖国就应该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认 学好祖国语言正是热爱祖国的一种具体表现。不要把热爱祖国只 留在口头上,应脚踏实地积极主动地学好祖国的语言文字。同时 要分秒必争地认真学好一切科学知识。
最后一课
请大家每一个阶段找出描写小弗郎士心理活 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
PPTV破解版 眉山网站建设 PPTV去广告
小结: 通过这最后一课,小弗郎士对韩麦尔先
生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看到了先生热爱祖 国的高大形象,更加敬仰先生的崇高人格, 因而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这是最后 一课的结束,也是整篇小说的结束。在这一 段里小说情节发展到高潮,十分感人!
二、讨论主题
通过最后一课的生动描述,反映了以韩麦尔先生和小弗郎士为 表的法国人民在遭到普鲁士侵略以后所表现的深厚的爱国主义感 和对侵略者的仇恨。

啊,那些坏家伙……
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
对敌人的憎恨 对祖国语言的热 爱、眷念

我多么懊悔!
正在觉醒
可怜的人! 郎
对老师的理解和尊敬
他讲的似乎挺容易
热爱祖国语言
“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 士 也用德国话唱歌吧!”
啊!这最后一课,我真永远 忘不了!
对敌人的憎 和讽刺
热爱祖国
小弗郎士心路历程: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7课 最后一课》课件 新人教版PPT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7课 最后一课》课件 新人教版PPT

读最后一个部分,讨论:
1、文中“转 ”、“拿”、“ 写” 等一连串的动词 表现了韩麦尔先生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现了他的痛苦心理,倾注了他对祖国的爱、 对敌人的恨。
2、找出表现他内心极度悲痛的词语,简要分析它 的表达作用?
“脸色惨白”、“他哽住了”。写出了他对 敌人强烈的愤恨和对国土丧失的悲痛心情。 表现了他强烈的爱国感情。
《最后一课》就反映这一事件。
都德
法国作家
他的短篇小说 《最后一课》和 《。柏林之围》成 为爱国主义名篇
小说是一种通过人物、情节 和环境的具体描写来反映现实 生活的文学体裁。
人物 小说的中心 (典型)

自然环境
要 素
环境
(具体)
社会环境
情节: (序幕)、开端、发展、 (完整) 高潮、结局、(尾声)
3.韩麦尔先生的衣着与往常不同。
4.镇上有很多人来听课,但个个很忧虑。
这四个方面的不同渲染了最后一课的 气氛,描写人们爱国的具体行动,点 明最后一课引起了学生、老师以及镇 上人们的强烈震动和他们对最后一课 的无限珍惜,也为小弗郎士的思想转 变提供了条件。
1.小弗郞士在最后一课的课堂上, 思想感情发生了什么变化?变化 的原因是什么?
(tiē)妥帖 (jiàng)倔强
想一想,回答
“最后一课” 上的是一堂什 么课?这堂课 的特殊含义是 什么?
标题的含义和作用
含义:亡了国的阿尔萨斯人最后一堂 法语课。
作用:这标题不但指出文章的内容, 而且蕴含着肃穆的气氛和悲愤的情绪, 一定程度上暗示了中心。
小弗郎士在“最后一课”中的见闻感受
贪玩、不用功、不懂事, 但有一定的自控力。
在上学路上,小弗郎士看到的情景(操练、布 告牌)对全文内容起什么作用?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单元第7课最后一课课件语文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单元第7课最后一课课件语文版

重难点小结
部分来自《点拨》
这一部分是文章的高潮,也是结局部分,写韩麦 尔先生宣布最后一课的结束。作者抓住韩麦尔先生的 神态、语言、动作,生动地刻画了韩麦尔先生的高大 形象,既写出他因国土沦丧而痛苦,也写出他对祖国 必胜的信念,是作者思想感情的完美体现,给读者留 下深刻的印象。
部分来自《点拨》
1.【难点探究】作者是怎样塑造韩麦尔先生这一人物的?
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每一种语言都有着自 己的尊严,侮辱一种语言,就是侮辱使用这种语言的 人;剥夺一种语言,就是剥夺一个民族的存在。当普 鲁士人入侵阿尔萨斯,禁止法国人讲法语的时候,一 个无忧无虑的天真淘气的孩子,一个执教四十年的普 通教师,还有阿尔萨斯的普通人民,他们又将是怎样 的一种表现呢?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最后一课》, 感悟他们的爱国情怀。
最后,韩麦尔先生奋笔写下了“法兰西万岁”时,作者实际 上就已经完成了对这一人物的塑造。这个动作,使他真正成为一 个爱国志士。
部分来自《点拨》
2.【难点探究】作者是怎样安排组织小说的情节的? 【答案】作者是从纵横两个方面来安排组织小说的情节的。 从纵向看,作者以一个孩子上学迟到的小事把一个巨大的事 件完整有机地组织起来。小弗郎士的行踪,串起了故事的起 因和结果。 从横向看,教室是一个串起故事各条人物线索的总枢纽。 小弗郎士、韩麦尔先生、小镇上的居民们,都在同一时间汇 聚到了同一个地点。一个巨大的民族悲剧就在一间小小的教 室里完完全全地展现出来了。
部分来自《点拨》
3.“一切偏安安静静的”,句中的“偏”一词的作用 是什么? 【答案】“偏”表示事实跟所希望的恰恰相反。与 平时形成强烈的对照,突出今天的课堂气氛不同寻 常,为读者留下悬念。
部分来自《点拨》
4.“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这句话独立成段,有 什么作用? 【答案】这句心理独白独立成段,并且加上感叹 号,突出表现了韩麦尔先生的话在感情上引起了 小弗郎士强烈的共鸣。表达了小弗郎士对最后一 堂法语课的深情,体现了他的爱国感情。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7课 最后一课》课件(共5张PPT)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7课 最后一课》课件(共5张PPT)

感受(心理描写)
“我想就别上课了,到野外玩玩吧” “这些景象,比分词用法有趣多了”。 “又出什么事啦?” 但还是“……上气不接下气地……院子里”, 1、这些见闻和心理描写,刻画了小弗郎士 的幼稚、贪玩、不爱学习、不懂事,可还 能管住自己,也是人物觉悟的思想基础。 2、点明“最后一课”发生的时代背景。 3、暗示今天的不同寻常
小结: 写小弗郎士在上学的路上的见闻有两处。“天 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 歌”对自然景物的描写正反映出小弗郎士无忧无虑、 天真幼稚的心理状态。看见“普鲁士兵正在操练”, 点出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看见许多人站在布告 牌前边”,暗示了事件的重大。 这些见闻和心理描写,刻画了小弗郎士的幼稚、 贪玩、不爱学习、不懂事,可还能管住自己,也是 人物觉悟的思想基础。
学.科.网
(1)在上学的路上小弗郎士看见了什么?听见 了什么?
(2) 分析一下哪些属于自然环境描写,哪些属 于社会环境?(提示:自然环境描写一般指 景物描写,常常用来烘托气氛或人物心理; 社会环境描写包括一地的人文特色、生活习 俗、社会现象等等,社会环境主要是对故事 发生的社会背景的描写。)
(3)小弗郎士心里又是怎样想的?
(4)这些描写对人物的刻画有什么作用?
见闻
自然环境
作 用 “天气”“画眉” (风和日丽)
1、反映出小弗郎士天真贪玩、无忧无 虑、不爱学习的幼稚心态
2、渲染气氛
社会环境
作用
“普鲁士兵操练”(普法战景 2、设置了悬念——布告牌上到底写了些 什么,为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作好铺垫。 3、暗示今天的不同寻常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7课《最后一课》课件语文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7课《最后一课》课件语文版

3.“一切偏安安静静的”,句中的“偏”一词的作用 是什么(shén me)? 【答案】“偏”表示事实跟所希望的恰恰相反。与平时形成强烈
的对照,突出今天的课堂气氛不同寻常,为读者留下悬念。
4.“我的最后(zuìhòu)一堂法语课!”这句话独立成段,有 什么作用? 【答案】这句心理独白独立成段,并且加上感叹号,突出表现了韩麦
描绘正反映出小弗郎士无忧无虑、天真幼稚的心理(xīnlǐ)状态。
2.“我也不停步,只在心里思量:‘又出什么事啦’?”句中的“又” 字有什么作用?
【答案】一个(yī ɡè)“又”字,写出了在那个动荡的年代里战乱频 繁,变故迭起,人心惶惶。预示着将要发生一件大事,自然地引出下 文。
第二十八页,共41页。
表现小弗郎士愉快(yúkuài)的心情,同时又反衬故事 悲剧气氛. 2、社会环境:
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
第二十五页,共41页。
最后一课 (法)都德
小弗朗士 (心理 幼稚(xī、nlǐ怕))提问 疑惑、诧异
难受、懊悔
悲愤、懂事
环境 (huánj ìn线g变)

亡国痛
民族恨
爱国情
韩麦尔先生
(外貌(wàimào)、 语言行动)
朵大声(dà shēnɡ)背书啦…… 自己的座位上了。
老师
老师(lǎoshī)拿着大铁戒 尺 在桌子上紧敲,“静 一点,静一点”…… 迟到,会遭到韩麦尔先生 的责骂。
韩麦尔先生踱来踱去,胳膊底下夹着 那怕人的铁戒尺。 今天迟到,韩麦尔先生却温和地叫我 快坐好。
老师穿……打……戴……(和平时
不一样)
第十二页,共41页。
小弗郎士从韩麦尔先生的言 行中受到教育、感染,感受 (gǎnshòu)并理解了先生对祖国的 热爱以及对失去祖国的痛苦心情。

人教版语文八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7课《最后一课》ppt课件

人教版语文八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7课《最后一课》ppt课件
“亡了国 …… 钥匙”
、韩麦尔先生说“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 — —最明白,最精确”;他高度赞美法国语言表现了什么?
2.“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们,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 言,就好象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监狱大 门”比喻什么?“钥匙”比喻什么 ?全句的含义是什 么?
3.“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 法兰西万岁 ” 写完之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 怎样理解韩麦尔先生的举止和表情?
4、品味重点词语
现了他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并以此 唤起人们的爱国热情。
“监狱大门”比喻普鲁士对法 国的统治和封锁;
b.“钥匙”比喻法国的语言;
c.全句含义:掌握祖国语言,可 以激起人民的爱国意识,从而团结起 来,打击侵略者,求得民族的解放。
信念,另一方面表现他面对祖国被 占领的残酷现实陷入了极大的痛苦 之中。
族自尊心、责任感,和强烈的爱国主 义精神。
、小说为什么以韩麦尔先生的一 个手势作结?如果换成极其慷慨激 昂的 言语不是更激动人心吗?
小说以韩麦尔先生的一个痛苦 的表情和手势结尾,给人留下了极 为深刻的印象。此时无声胜有声。 这比慷慨激昂的言语更为真实,更 为深沉,更能震撼读者的心灵。
? 请同学们快速浏览全文,把描 写小弗郎士的语句划出来。
1870年,普 法战争爆发,9 月2日,法皇拿 破仑三世在色当 投降,法国战败。 1871年5月10日, 法德两国签订 《法兰克福条 约》,阿尔萨斯 和洛林两省被割 让给了德国。
掌握下列词语的音、形、义:
gěng
zhuàn

duó
chéng
qídǎo
wǎn
chà
xuān
gēbo
zhòu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来自《点拨》


小说:以刻画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叙
述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
三要素:人物、故事情节、环境。 故事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塑造人物方法: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 分类(篇幅):长篇、中篇、短篇、小小说。
中国版的“最后一课”
来自《点拨》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上海的租界也沦为日寇的占 领地。暨南大学教授兼文学院院长郑振铎夹着讲义急匆匆进了教室。 坐得满满的教室里鸦雀无声。郑振铎先生热泪盈眶:“……大家知 道,今天我给你们上的中国文学史是最后一课。要永远记住,我们 是中国人!”讲课开始了,教室里显得格外沉静。不幸的时刻终于 来临当指针指向10点30分时,太阳旗插进了校园。“ 现在下课!”
部分来自《点拨》
6.“唉,总要把学习拖到明天,这正是阿尔萨斯人最
7 最后一课
小 说
1. 学习目标
5. 相关资料 9. 句段品析
2. 作者简介
6. 检查预习 10. 疑难探究
3. 背景透视
7. 听读课文 11. 板书设计 14. 拓展延伸
4. 文体知识 8. 整体感知 12. 本课主旨 15. 教材习题讲解
13. 本课突出艺术特色归纳
16. 课后作业布置
1. 通过心理、语言、行动以及外貌描写体现人 (重点)(难点) 物思想感情的写法。 2. 从分析人物入手,深刻理解重点语句,准确把 握小说主题的阅读分析能力。 (重点)(难点) 3. 激发爱国主义情感,树立热爱母语、立志学好 母语的精神和信念。
老头还翻开了一本初级读本。教室里有一种严肃 的气氛。
部分来自《点拨》
1.课文开头写自然环境有什么作用? 【答案】本题可运用自然环境描写作用分析法进行 分析。对自然环境的描绘正反映出小弗郎士无忧无 虑、天真幼稚的心理状态。
部分来自《点拨》
2.“我也不停步,只在心里思量:‘又出什么事 啦’?”句中的“又”字有什么作用? 【答案】一个“又”字,写出了在那个动荡的 年代里战乱频繁,变故迭起,人心惶惶。预示
tiě
字帖
服帖
请帖
魔法记忆之因义辨音法和记少余多法: 含“帖”只在表示“学习 写字或绘画是临摹用的样本”的意思时读作tiè,在表示“妥当、 稳妥”或“顺从,驯服”时读tiē,其余情况下读tiě。
部分来自《点拨》

写一写字形
ténɡ( 藤 )
qí dǎo ( 祈祷 )
ɡěnɡ ( 哽 )住
xié ( 挟 )着
郑先生挺直了身体,作了立正的姿势。全体同学“唰”一下站起来,
很久很久,没有一个人说话,只有几个女生低低的泣声…… 郑先生在“最后一课”上所表现出的崇高爱国之情,感染了千
百个后来者。
一 读一读字音
xī chà chénɡ
部分来自《点拨》
膝盖
hǎo sǒu
诧异
lianɡ
惩罚
duó
郝叟
tiè
思量
tiē
踱步
ào ( 懊 )悔
zhòu ( 皱 )折

记一记词义
部分来自《点拨》
1.宛转:
(歌声、鸣声)抑扬动听;(说话)温和而曲折(但不失
本意)。 宛转、委婉辨析: 两者都可以指言辞的含蓄,“委婉”意为曲折委婉, 如:为了照顾当事人的情感,她说得详尽而委婉。 但是“婉转”还可以用来形容声音的曲折多变。如: 幽暗的树林中,画眉鸟的歌声宛转悠扬,透过青翠 的林荫,飞到游客的耳中,游客们不禁为之沉醉。
一役,法军大败,拿破仑三世被俘,普鲁士军队长驱 直入,占领了法国的阿尔萨斯、洛林等三分之一以上
的土地。这时,对法国来说,已经变成自卫战争。面
对普鲁士军队的烧杀掠夺,法国人民同仇敌忾,抗击 敌人。本文就是以沦陷了的阿尔萨斯的一个小学校被 迫改学德文的事为题材,通过描写最后一堂法语课的 情景,刻画了小学生小弗郎士和法语教师韩麦尔先生 的形象,反映了法国人民深厚的爱国感情。
来自《点拨》
都德(1840-1897),法国
十九世纪著名的现实主义作家,
从1857年开始文学创作,代表 作品有短篇小说集《磨坊文
札》,描写了法国南方的自然
风光和生活习俗,长篇小说 《小东西》,以俏皮和幽默的
笔调描写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
人之间的冷酷关系。
来自《点拨》
1870年7月,法国首先向普鲁士宣战,9月,色当
着将要发生一件大事,自然地引出下文。
部分来自《点拨》
3.“一切偏安安静静的”,句中的“偏”一词的作用
是什么?
【答案】“偏”表示事实跟所希望的恰恰相反。与 平时形成强烈的对照,突出今天的课堂气氛不同寻 常,为读者留下悬念。
部分来自《点拨》
4.“我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最后一堂法语课!”这句话独立成段,有 什么作用? 【答案】这句心理独白独立成段,并且加上感叹
环境:(社会环境)普法战争,法国战败。
部分来自《典中点》
2.最后一课的情形和平时有哪些不同? 【答案】(1)过去开始上课的时侯,总是“一阵 喧闹”的教室,现在“一切偏安安静静的”。 (2)平时严厉的老师,今天却“很温和”。 还穿上了遇到重大事件才穿的漂亮的礼服。
(3)后排还坐着好些镇上的人,特别是郝叟
2.认为用得好的词语用方框。
3.关键语句(或写得好的语句)用波浪线。 4.有疑问的地方,用问号标注。
部分来自《典中点》
1.本文的体裁为短篇小说,理出小说三要素:人物、 情节、环境。
【答案】人物:韩麦尔先生、小弗朗士、镇上的人、
普鲁士兵;韩麦尔先生是主要人物,小弗朗士是在 文中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 情节:课前-上课-下课。或者:上学路上-上课 之前-上课经过-宣布散学
号,突出表现了韩麦尔先生的话在感情上引起了
小弗郎士强烈的共鸣。表达了小弗郎士对最后一 堂法语课的深情,体现了他的爱国感情。
部分来自《点拨》
5.为什么要将韩麦尔先生称为“可怜的人”? 【答案】因为身为法语教师的韩麦尔先生,即将
被迫永远离开课堂,离开自己的学生,离开自己
热爱的教育事业,这该是多么痛苦啊!
2.操练:
部分来自《点拨》
以队列形式学习和练习军事或体育等方面的技能。
3.思量:
考虑。 4.诧异: 惊奇。 5.懊悔: 做错了事或说错了话,心里自恨不该这样。 6.祈祷: 一种宗教仪式,信仰宗教的人向神默告自己的愿望。
请同学们听读课文,并在课本上及时做好旁
批和圈点。体会作者感情,感受文章自然的风格。 《最后一课》课文朗读。 圈点要求 1.划分文章部分、层次分别用双竖线、单竖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