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复习提纲

合集下载

心理学考试资料

心理学考试资料

公共课心理学考试复习提纲、题型及分数分布:考试大纲:第一章导论1、概念:反射:有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内外刺激作用作出的规律性反应。

2、(填空、判断、选择):1879年,德国学者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心理学摆脱哲学的附庸地位,最终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人的心理包括个体心理和社会心理两个方面;个体心理包括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个性心理;心理过程包括认识活动(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情绪活动、意志活动;个性心理包括个性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和价值观)、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智力、人格)。

行为是对情境的反应;行为反应的三种基本形式:内在生理性反应、外在躯体性运动、反应形式是人的言语活动。

心理是脑的机能,是客观现实的反映。

脑是心理的器官(神经系统或脑是心理的物质基础;大脑是心理的最重要的器官);心理的产生是脑的反射。

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生活中,无条件反射,条件反射,第一信号系统反射,第二信号系统反射的例子。

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心理内容的客观依存性;心理现象的观念性;心理活动的主观性;心理反映的能动性(人对外部现实的反映具有目的性和选择性;人要求认识客观现实的本质与规律;能维持与调节目的性的活动);心理发展的社会文化制约性。

构造主义的代表人物:冯特、铁钦纳;认为心理的元素主要有感觉、意象、感情三类。

机能主义的代表人物:詹姆斯、杜威。

行为主义的创始人:华生。

格式塔心理学代表人物:韦特海默、苛勒、考夫卡。

精神分析学派创立者:弗洛伊德。

认为人格由本我、自我、超我组成;本我遵循快乐原则,自我遵循现实原则,超我遵循道德原则。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马斯洛、罗杰斯。

现代心理学的第三势力。

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客观性、系统性、发展性、道德性。

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变量:刺激变量、个体变量、反应变量。

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观察法、调查法、测验法、实验法。

心理学概论复习提纲

心理学概论复习提纲

《心理学概论》各章复习第一章导论第一节心理学的研究领域和学科性质1、认知过程2、情感过程意志过程3、个性心理特征4、实验心理学实验心理学是在实验室控制条件下,借用科学的实验方法,研究人及动物心理和行为的一门心理学分支。

5、心理学的自然科学属性自然科学的性质,可从研究对象、历史渊源和研究方法方面得到说明。

6、自然科学研究的属性社会科学的性质,如社会、管理、消费心理学都强调对人的社会关系和社会互动,对人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和文化历史背景等社会状况进行研究。

7、心理学的超科学的人文性质超科学的人文性质,研究人的幸福感、美感和价值观等主观性很强的问题。

第二节、心理学的研究方法1、实验法及其特点、分类实验法,是按研究的目的控制或者创造条件,主动引起或改变被试的心理活动,并对其进行研究的方法。

实验法可分为实验室实验法和现场实验法。

2、个案研究法及其分类个案研究法,把任何社会个体,包括个人与社会群体作为一个研究单位,以这些单位的某一个或几个特性为研究对象,探讨和研究相关因素及其相互关系,是对个体进行直接研究的方法。

根据研究对象的特点,可将个案研究法分为以个人为单位的个案和以社会群体为单位的个案两种类型。

3、抽样的方法4、内省法及其分类内省法,是依靠对自己意识经历的反省,来寻找心理学问题的答案,它是心理学家们最早采用的基本研究方法之一。

5、心理学研究中的伦理问题避免研究中可能存在的一些伤害,不能强迫被试参加研究或实验,严格保护和尊重被试的个人隐私。

凡是有可能引起持久危害的东西都不能对被试进行实验,即使被试同意,也不应该让其在有潜在危害的条件中接受实验。

第三节心理学的发展历史与流派1、心理学诞生的标志及冯特的主要贡献1879年德国的冯特在莱比锡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2、精神动力学派以及弗洛伊德的主要研究成果精神动力学派: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奥地利医生弗洛伊德于1896年创立,被成为“心理学界的第一势力”。

《学前心理学》复习提纲

《学前心理学》复习提纲

《学前心理学》复习提纲学前心理学复习提纲第一部分:学前儿童的认知发展1.认知发展的基本概念a.定义认知发展b.认知结构与认知过程的关系c.知觉与认知的关系2.雷亚当斯认知发展理论a.传感期阶段b.运动期阶段c.操作期阶段3.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a.感知运动阶段b.前运算阶段c.具体运算阶段d.形式运算阶段4.学前儿童的思维特点a.动态、灵活的思维b.想象力的增强c.逻辑推理能力的发展5.认知发展的评估方法a.观察法b.测验法c.记录法第二部分:学前儿童的语言发展1.语言发展的定义与特点a.语言的定义与功能b.语言发展的阶段与特点2.学前儿童的语言习得a.语音习得b.词汇习得c.语法习得d.语用习得3.语言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a.家庭环境b.监督与引导c.学前教育的质量4.语言发展的评估方法a.听力测试b.表达能力测试c.交流能力测试第三部分:学前儿童的社会情感发展1.社会情感发展的定义与特点a.定义社会情感发展b.社会情感发展的特点2.学前儿童的自我概念与自尊a.自我概念的形成b.自尊的发展与影响因素3.学前儿童的情绪发展a.情绪的定义与特点b.不同年龄阶段的情绪表达能力4.学前儿童的社会认知与社会互动a.社会认知理论b.社会互动能力的发展5.社会情感发展的评估方法a.情绪观察法b.行为表现观察法c.问卷调查法第四部分:学前儿童的游戏与创造力发展1.游戏的定义与特点a.游戏的定义b.游戏的分类2.学前儿童的游戏特征a.角色扮演游戏b.互动与合作游戏c.创造性游戏3.游戏对学前儿童发展的影响a.身体发展b.认知发展c.社会情感发展4.创造力的概念与特点a.创造力的定义与发展b.创造力的分类5.创造力对学前儿童发展的影响a.想象力与创造性思维b.问题解决能力第五部分:学前儿童的性别与性别角色发展1.性别意识的形成a.性别认同b.性别稳定性c.性别角色2.学前儿童的性别角色发展a.性别角色特征b.性别角色发展的影响因素3.学前儿童的性别认知与性别偏好a.性别认知的特征b.性别偏好的形成与变化4.学前儿童的性别角色教育a.性别平等教育的重要性b.性别角色教育的策略第六部分:学前儿童的发展异常与干预1.学前儿童的发展异常分类a.智力发展异常b.语言发展异常c.行为发展异常d.情绪发展异常2.学前儿童发展异常的早期识别a.早期发现异常的重要性b.早期发现异常的方法3.学前儿童发展异常的干预措施a.个体化干预计划制定b.家庭与学校合作的重要性c.社会支持网络的建立4.学前儿童发展异常的评估与跟踪a.发展评估工具的选择与使用b.长期干预效果的评估与跟踪以上是一个大致的学前心理学复习提纲,涵盖了学前儿童的认知发展、语言发展、社会情感发展、游戏与创造力发展、性别与性别角色发展以及发展异常与干预等内容。

成人高考专升本《心理学》重点复习资料【打印版】

成人高考专升本《心理学》重点复习资料【打印版】

成人高考专升本《心理学》重点复习资料
【打印版】
第一章: 心理学的概述
- 心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 心理学的主要分支和研究方法
第二章: 神经系统与行为
- 神经元的结构和功能
- 神经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 神经传导和神经递质的作用
第三章: 感觉与知觉
- 感觉的基本过程和特性
- 知觉的基本理论和影响因素
- 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和味觉的原理和功能
第四章: 研究与记忆
- 研究的基本类型和过程
- 记忆的过程和遗忘的原因
- 认知和情境对研究和记忆的影响
第五章: 思维与问题解决
- 关于思维的不同观点和模型
- 问题解决的方法和策略
- 创造性思维和创新的原理
第六章: 动机与情感
- 动机的类型和机制
- 情感的分类和表达
- 情绪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第七章: 人格与社会心理学
- 人格理论和评估方法
- 各种类型的人格特征和行为表现- 社会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实验研究
第八章: 心理障碍与心理治疗- 常见心理障碍的症状和诊断标准- 常见心理治疗方法和技术
- 心理咨询的原则和伦理准则
以上是成人高考专升本《心理学》的重点复资料,供您参考和复使用。

请按照章节顺序进行研究,结合相关的案例和实践,加深对心理学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祝您考试顺利!。

普通心理学复习提纲

普通心理学复习提纲

普通⼼理学复习提纲普通⼼理学期末复习笔记第五章意识和注意1.意识的三个⽅⾯?觉知:意识是观察者与现象之间关系的⼀种属性。

感觉觉知指对⼤多数刺激的了解,通常与某个感觉通道相联系。

概括化觉知指对那些与任何感觉通道都不相连的内部状态的了解。

元认知觉知指对个⼈的认知活动如知觉、记忆、想象和思维的觉察。

⾼级的⼼理官能:意识是对个体⾝⼼系统起综合管理和调控作⽤。

能动性,对⼈类信息加⼯系统的正常运⾏和保持⼀定的功效起调节和控制作⽤。

注意,推理,⾃我控制。

⼀种⼼理状态:它可以分为不同层次和⽔平,如从⽆意识到意识到注意,是⼀个连续体。

2.⽆意识现象及⾏为什么是⽆意识(unconsciousness)将意识和⽆意识过程加以区别可以追溯到笛卡尔(Descarts,1596-1650)。

⽆意识是个体不曾觉察到的⼼理活动和过程。

常见的⽆意识现象有以下⼏种:1.⽆意识知觉2.⽆意识⾏为3.由脑损伤造成的⽆意识现象现象:⼈在催眠状态下能回忆⼉时经历,醒后却全不然不觉。

梦是⽆意识存在的有⼒证据。

.⽇常⽣活中的失⾔、笔误等。

灵感直觉等创造活动中的⼼理现象。

许多⾝⼼疾病以⽆意识的内⼼冲突为基础。

⾏为:⼈的⼀些本能和⾃动化⾏为,不受意识控制,如危险状态下的⾝体局部或全部发抖,⼤⼩便失禁等。

3.睡眠的四阶段第⼀阶段:睡眠开始脑电波开始变化,频率渐缓,振幅减⼩,浅睡状态,持续10分钟左右。

第⼆阶段:正式睡眠脑电波出现不规律频率和振幅忽⼤忽⼩,持续⼆⼗分钟,很难被叫醒。

第三阶段:脑电波的频率继续降低,出现Δ波,持续四⼗分钟左右。

第四阶段:⼤多数脑电波呈现为Δ波,个体进⼊深度睡眠。

三、四阶段为慢波睡眠前四阶段后进⼊快速眼动睡眠,Δ波消失,脑电波与清醒是相似。

P142 图5-44.什么是注意,注意的两个特性注意是和意识联系紧密的⼀种⼼理现象,是⼼理活动或意识在某⼀时刻所处的状态,表现为对⼀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特性:指向性在每⼀瞬间,⼈的⼼理活动或遗失总是悬着了某个对象,⽽忽略其他对象。

心理学复习提纲

心理学复习提纲

心理学第一章概论第一节心理学的概念是以解释、预测和调控人的行为为目的,通过研究分析人的行为,揭示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第二节心理学的历史发展与流派1879年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用自然科学的方法研究各种最基本的心理现象:感觉。

这一行动使心理学开始从哲学中脱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冯特因此被称为心理学的始祖。

第三节心理学的主要分支(一)心理学的理论领域:1)实验与认知心理学2)人格与社会心理学3)发展心理学(研究儿童年龄特征的心理学,其性质归属于心理学的理论领域。

)4)心理测量学----属于理论领域的心理学分支5)生理心理学(二)心理学的应用领域1)临床与咨询心理学2)教育与学校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属于应用领域的心理学分支。

对在学校中学习困难、适应困难或某种问题行为的学生进行诊断和辅导的心理学分支属于应用领域。

)3)工业与组织心理学4)广告与消费心理学5)法律与犯罪心理学第四节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一)观察法:在自然情境下对人的行为进行有目的的、有计划的系统观察并记录,然后对所作记录进行分析,以期发现心理活动变化和发展的规律的方法。

所谓自然情境指的是被观察者不知道自己的行为正在受到观察。

(研究婴儿期母婴依恋的特点和规律,比较适宜的研究方法是观察法。

)优点:能收集到第一手资料,且保持了资料的客观性和真实性缺点:观察者处在被动地位,观察结果难以重复,观察结果的记录与分析容易受到观察者的预测和偏见的影响(二)测验法:使用特定的量表为工具,对个体的心理特征进行间接了解,并作出量化结论的研究方法。

使用测验法时,必须注意测验的目的及其适用的目标群体,遵照规定的方法实施,才能收到应有的效果。

(三)实验法: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行为或者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称为实验法。

研究者可以积极的利用仪器设备干预被试者的心理活动,人为的创设出一些条件,使得被试者做出某些行为,并且这些行为是可以重复出现的。

公共《心理学》复习提纲有填答案

公共《心理学》复习提纲有填答案

公共《心理学》复习提纲有填答案第一章导论第1、2节一、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2分)1.认知活动:是人从环境中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活动,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等心理现象。

2.个性:是指一个人比较稳定的个性心理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的总和,它反映了一个人的独特的心理面貌。

3.无条件反射:是动物在种族发展过程中形成并通过遗传而获得的,不需要任何学习和训练就可以实现的反射。

4.条件反射:是动物个体为适应环境变化,在无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经过学习和训练建立起来的反射。

二、判断题1.人的行为也是现代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对2.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和自身的态度体验。

对3.意志是人的意识的能动方面,也是人的主体性的心理表现。

对4.人对客观现实的认识始于思维。

错5.人的心理活动都是在个人自我觉察的情况下进行的。

错6.个性心理主要包括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

对7.个性倾向性是个体对客观现实的态度、趋向和动力系统。

对8.人的言语活动是人的一种重要而特有的行为反应形式。

对9.人内在生理性的反应不属于人的行为。

错10.人的心理、意识是不依赖于物质而独立存在的。

错11.心理是脑的机能,只要有人脑就有人的心理。

错12.最简单的心理现象发生于单细胞动物。

错13.中枢神经系统由脑干、间脑、小脑、大脑组成。

错14.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方式是反射。

对15.心理活动的内容是客观的,但它的表现形式却是主观的。

对三、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并将答案填在下列表格中。

)1、(A)年,德国学者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A、1879B、1789C、1689D、19792、现代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D)A、人的心理现象B、人的行为C、人的心理活动D、人的心理和行为以及它们的活动规律3、人对客观现实的认识始于(B)A、注意B、感知C、思维D、想象4、不属于个性倾向性的是(C)A、需要B、兴趣C、性格D、动机5、有人的粗暴急躁,有的人安祥平和,有的人谦虚谨慎,有的人骄傲自满,这是人们在(A)上的差异。

心理学提纲整理范文

心理学提纲整理范文

心理学提纲整理范文I.简介A.定义和目的B.发展历程C.心理学的应用领域II.心理学的主要观点和流派A.结构主义心理学1. Wilhelm Wundt的贡献2.实验心理学的起源B.功能主义心理学1. William James的贡献2.功能主义对实验心理学的影响C.行为主义心理学1. John B. Watson和B.F. Skinner的贡献2.影响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实验条件反射研究D.认知心理学1. Jean Piaget和Lev Vygotsky的贡献2.认知实验心理学的发展与深化3.研究注意力、记忆和问题解决的重要性E.心理动力学1. Sigmund Freud的贡献2.潜意识的作用和心理防御机制的概念III.主要研究方法与工具A.实验研究方法1.控制变量的重要性2.双盲实验的原理与应用B.调查研究方法1.问卷调查的设计与分析2.面访调查的技巧与程序C.个案研究方法1.个案分析的原理与应用2. 心理测量工具如MMPI和Rorschach测试D.纵向研究方法1.追踪研究的设计与分析2.统计工具如相关性分析和回归分析的应用IV.主要领域和应用A.发展心理学1.儿童和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理论和研究2.成人发展的关键阶段和影响因素B.社会心理学1.群体行为和集体决策的心理机制2.人际关系和社交心理学的研究C.临床心理学1.精神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D.教育心理学1.学习和记忆的心理机制2.教育评估和教学策略的设计与实施E.健康心理学1.心身相互作用和健康行为的研究2.压力和应对策略的心理机制V.心理学的道德和伦理问题A.伦理准则和保护人类权益B.研究伦理的挑战和限制C.求知欲和伦理责任的平衡VI.心理学的未来发展趋势A.跨学科研究和合作的重要性B.科技的进步对心理学的影响C.心理学在解决社会问题中的作用结论:通过对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的全面梳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的思维、情感和行为。

心理学的发展将继续为人类的福祉和社会进步作出重要贡献。

心理学复习提纲

心理学复习提纲

第一章心理学的对象、任务和方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一、什么是心理学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的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2、心理学古老而年轻:亚里斯多德《论灵魂》是最早的一部最早论述心理学思想的著作。

1879年冯特(德国哲学家、心理学家)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心理学实验室是心理学作为独立的科学的开端。

艾宾浩斯(德国心理学家)说:心理学有一个漫长的过去,却只有一个短暂的历史。

3、科学性质: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都有关系的边缘科学。

二、人的心理现象1、心理现象研究的两个方面:心理活动过程、个性心理特征。

心理现象是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的统一体。

2、心理(活动)过程:指人的心理活动发生、发展的过程。

在客观事物的作用下,人的大脑在一定的时间内反映客观现实的过程。

包括认识过程、情绪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1)认识过程:人通过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形式反映客观事物的特性、联系、关系的过程。

感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知觉:人对事物的各个属性、各个部分以及对它们之间关系的综合的、整体的直接反映。

记忆:是经验的印留、保持和再作用的过程。

思维: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与规律的概括、间接的反映。

想象:人脑对已储存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

(2)情绪情感过程:人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对待所认识的事物总是持有一定的态度,人对这种态度的体验就是情绪和情感。

(3)意志过程: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调节和支配自己的行动,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意志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充分体现。

(4)注意:人在各种心理活动过程中,还伴随着一种心理状态,即为注意。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它是心理过程的动力特征之一,注意不是一种心理过程,而是心理过程的一种特性。

认识过程与情感过程:一方面,认识过程是情感过程的基础,一方面,认识过程是意志活动的前提。

意志过程与情感过程:第一,情感对意志行动有一定影响。

《心理学》提纲

《心理学》提纲

《心理学》第一章概论本章重点:1、心理学的概念及其性质2、心理学历史发展与流派3、心理学主要研究领域4、心理学研究方法5、学习心理学的意义第一节心理学的概念一、什么是心理学(2002年4月考题)1、一般定义: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内隐与外显关系的反应,反射弧是过程,大脑是加工中心)2、本书定义:心理学是一门以解释、预测和调控人的行为为目的,通过分析研究人的行为,揭示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二、心理学的科学性质:1、心理学诞生标志: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W.Wundt)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心理学从哲学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02年10月、03年10月考题)2、学科性质: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双重性质。

(02年4月考题)第二节心理学历史发展与流派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及构造主义心理学:1、代表人物:冯特、铁钦纳2、流行时间: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20年代3、主要观点:构造主义心理学研究意识的结构,认为意识的内容可以分解为基本的要素,包括感觉、意象、情感。

把心理分解成基本元素后,再逐一找出它们之间的关系和规律,就达到研究心理的目的。

4、方法:实验法与内省二、机能主义心理学:1、代表人物:詹姆斯(W.James)、杜威(02年10月考题)2、流行时间:1890年至20世纪30年代3、主要观点:主张心理学研究意识的功能和目的,而不是意识的结构。

意识的功能主要有:意识、心理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心理是一种有目的的反应,是有用的。

意识是连续的、动态的(意识流)。

心理学不应该局限于在实验室中研究,应考虑人是如何调整行为以适应环境不断提出的要求的。

三、行为主义心理学:1、代表人物:华生、斯金纳2、流行时间:20世纪20年代至50年代3、主要观点:华生的古典行为主义心理学认为心理学不应该研究人的内部心理活动,因为它是看不见的,而应该研究外显行为,并以此来获得心理活动的规律(S—R)。

心理学史提纲整理复习

心理学史提纲整理复习

第一编意识心理学自冯特创立实验心理学至构造主义与机能主义对立这一历史时期。

以意识为其研究对象。

内容心理学代表人物:冯特研究意识的内容,把意识分析成各种心理元素。

意动心理学布伦塔诺的意动心理学斯顿夫的机能心理学形质学派二重心理学研究意识的活动。

詹姆士的实用主义心理学把意识作为一种“流动”来探讨。

强调意识在适应环境中的作用。

构造主义铁钦纳:研究意识结构。

机能主义反对研究意识结构,主张意识机能。

重视意识的适应价值。

冯特的内容心理学第一部分冯特的内容心理学心理科学观心理学与哲学的关系反对唯物主义:唯物主义心理学与意识真相本身相矛盾,意识不可能源自物质的分子或原子的任何物理特性。

反对经验主义:他们把人看成是感觉的被动接受者,因而感觉成了按联想律被动组合起来的。

经验主义缺乏作用于思维元素的中枢意志过程。

它们给予思维元素以形式、性质或价值。

并不主张心理学与哲学彻底分离,心理学有自己独立的研究领域,但同哲学的关系紧密。

(二)心理学与生理学的关系:心身平行论。

生理学的研究方法和实验精神可以为心理学所应用,但心理现象不能还原为生理现象。

心身平行论:人的心理不是大脑生理过程产生的结果,心理过程和生理过程是两个独立的、平行的系列。

心理过程有自己的规律性,不受生理过程的支配。

(三)心理学的应用性:认为心理学是纯科学,不主张进行应用研究。

二、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经验)心理学与其他自然科学都是以经验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不同之处在于心理学研究直接经验,而其他科学研究间接经验。

冯特感兴趣的不是物理世界的本质,而是想理解我们经验物理世界时的心理过程。

冯特的目标不仅是理解经验着的意识,而且理解支配意识动力的心理法则,尤其是反映在注意和意志行为中的意志概念。

冯特实验室的两个主要目标:寻找基本的思维元素;寻找将心理元素结合为更复杂的心理经验的规律。

实验心理学:研究个体意识过程的个体心理学强调心理或意识的内容。

民族心理学:研究人类共同生活方面的复杂精神过程。

常考内容!心理学与教育学复习提纲之选择题与填空题

常考内容!心理学与教育学复习提纲之选择题与填空题

1、《绪论》人的心理现象极为复杂,它可以概括为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大部分,心理现象(又被称为心理活动)不仅人有,动物也有,我们所学的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心理现象及其规律。

心理学是从哲学中独立出来的既古老又年轻的科学。

1879年德国莱比锡大学的冯特《生理心理学原理》创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标志着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心理研究应遵循的原则有客观性原则(最基本的原则)、系统性原则、发展性原则(必须遵循的原则)和教育性原则。

研究的方法很多,其中最基本的是观察法和实验法。

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是美国的心理学家华生。

个性心理是通过心理过程形成并表现出来的。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的马斯洛。

2、《心理实质》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上是脑的机能。

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

神经系统可分为周围神经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

大脑皮层上有三条显著的沟裂,将大脑皮层分为四个区,称为叶,即:额叶、顶叶、枕叶、颞叶。

人的心理活动就其产生的方式来说都是反射。

第一信号系统是由具体刺激物引起的条件反射系统,第二信号系统是由词语作为条件刺激物而引起的条件反射。

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包括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

神经系统活动的基本过程是兴奋与抑制。

条件反射的原理是由巴甫洛夫提出来的,心理现象就其产生方式是反射活动。

3、《注意》注意可以分为有意注意、无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三种,其基本特征是指向性、和集中性。

注意的三种基本功能是选择功能、保持功能、调节和监督功能。

与注意的稳定生相反的品质是分心。

正在上课时突然的事件引起学生产生的是无意注意。

老师讲课时,, 抑扬顿挫,富于变化,引起学生无意注意。

“一目十行”是注意的广度的的表现,“一心二用”是注意的分配的表现。

专心做功课是有意注意,人的注意是心理过程的共同特性。

听课又做小动作,这是注意的分散,听课做笔记是注意的分配,良好的教学活动应充分利用学生的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的相互转化。

刺激物的强度一般是指相对强度和绝对强度。

《高等教育心理学》复习提纲

《高等教育心理学》复习提纲

《高等教育心理学》复习提纲简答题(一)、为什么心理学家强调发展学生的内部归因,如何培养学生努力导致成功的归因观。

(P119-120)答:归因指人们对他人或自己的行为原因加以解释和推测。

当前自我效能感强的大学生往往把行为的成功归因为自己的能力和努力,把行为的失败归因为自己的努力程度不足和外部不可控的因素。

所以教师应该关注和承认学生的努力,教师还要教给学生努力的方法。

另外,教师还要注意当学生通过自己努力仍旧达不到学习要求和自己的奋斗目标时,要防止学生因挫折和失败而产生一些心理问题,此时教师应告诉学生“不以成败论英雄”的道理,只要是努力了,虽败犹荣。

(二)、斯金纳强化理论的要点是什么?(P69-70页)在教育上如何使用强化理论?(P70-71页,综合(二)、(三)、(四)作答)。

[第三章]答:金纳操作条件反射学习理论的要点是:1、如果一个操作过程发生后,接着给予一个强化刺激,那么其强度就增加。

2、由于行为效果的强化是使行为频率增加的根本原因,所以通过对有机体的有选择的强化,就可以使行为朝着所需要的方向发展。

运用强化理论,区别对待学生的不同需要,教师要处理好强化的质与量的关系,强化的时间安排等问题,特别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为学生设立明确适当的学习目标;2、准确运用奖励与惩罚;3、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结果;4、精讲多练、排疑解难;5、适当开展学习竞赛。

(三)你认为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应该有哪些?如何理解?答: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可以概括为:积极的自我观念、环境适应良好、人际关系和谐、情绪调控能力较强、行为较合理、人格较完整。

在理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时,应注意:心理不健康与有不健康的行为表现不能等同、心理健康与心理不健康之间没有绝对界限、心理健康的状态具有动态性的特征、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一个理想尺度。

(四)、阿特金森的成就动机的要点是什么?对你有何启示?答:1、个体对于人、事、物都有一种追求成功的倾向,这种倾向称为成就动机;2、理论中的成就情绪,都需要技巧与能力来完成;3、个体在从事或选择某项工作时,会同时产生两种动机:追求成功的动机、避免失败的动机;4、成就动机的强弱与个体的人格特质有关;5、个体面对成就情绪,会根据以往处理类似问题的经验,以及个人具备的条件来决定追求或放弃。

心理学史复习提纲叶浩生

心理学史复习提纲叶浩生

1、古希腊早期的哲学心理学思想①米利都学派:泰勒士约前624-前547认为水是万物的本原;其思想是古希腊最早唯物主义心理学的开始;②毕达哥拉斯:毕达哥拉斯约前580-前500区分了身体与灵魂;把灵魂分为理性reason、智慧wisdom和情欲lust三部分;只有人的灵魂三者齐备,动物只有后二者而没有理性;其思想是古希腊唯心主义哲学的开始;③爱菲索学派:赫拉克利特认为,世界并不是神创造的,火是万物的本源;“一切皆流,无物常在”,“没有人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④爱利亚学派:塞诺芬尼是先驱,批判当时人们对神的看法,主张从心灵和形体上区分人和神,反对神的拟人化;巴门尼德则以“存在”和“非存在”的哲学范畴,对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做出了进一步分析;2、古希腊繁荣时期的哲学心理学思想①苏格拉底:认为哲学的研究对象就是人的精神自我;“产婆术”②柏拉图前427-前347把人分为三个等级哲学王、武士和劳动者,又把灵魂分成三个部分理性、意气和情欲;这是西方心理学史上最早的知、情、意的心理现象三分法;后来康德明确提出③亚里士多德前384-前322论灵魂;认为灵魂和身体是合一的,可通过身体、行为间接了解灵魂;最早提出演绎法;3、经验主义心理学思想P26①英国的联想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霍布斯、洛克、贝克莱、休谟、哈特莱、布朗、詹姆斯、穆勒;②法国的感觉主义心理学拉美特利、孔狄亚克、狄德罗、爱尔维修、费尔巴哈3、冯特对意识经验的分析①冯特认为,人类的各种意识状态都是以复合的形式出现的,人类复杂的意识内容可以被分解为最基本的单位,即心理元素;心理元素构成了意识过程,最基本的心理元素有两种:感觉和情感;②感觉是直接经验的客观方面,由作用于感官的刺激所引起,它具有强度和性质两方面的特性;按照这两种特性的不同,可以对感觉进行分类,如温觉、冷觉、光觉、触觉等;③情感是直接经验的主观方面,它伴随感觉而产生,是感觉的主观补充,如我们看、听、尝、触时所产生的主观感受,但它并非像感觉那样同外部世界发生关系,这也是情感和感觉的区别所在;④冯特根据自己的内省观察,提出了著名的情感三维说;实验用一个能发出有节奏声音的节拍器来进行;冯特报告说,在一组有节律的滴答声结束时,有一些节奏比另一些节奏听起来更愉快或更悦耳;冯特的结论是,任何这样一种节奏的经验的一部分乃是一种愉快——不愉快的主观情感;沿着愉快到不愉快的连续系列,可以定出情感状态所处的点;冯特用同样的方法得出情感的另外两个维度,即紧张—松弛和兴奋—沉静;他认为情感就是由这三个维度来界定的,每一特定的情感都是这三个维度以不同的方式组合而成的;情感三维说曾激起广泛的研究,推动了情绪研究的进展;4、对冯特的评价贡献:①由于冯特的努力,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这是冯特最大的贡献;②冯特不仅是心理科学的建立者,也是心理学发展的促进者;冯特广招门徒,霍尔、卡特尔、安吉尔、斯皮尔曼、铁钦纳等人都是他的学生;他们多数都成为各国心理学领域的领军人物,为心理学在世界范围内的发展奠定了基础;③冯特主张以实验法作为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工具,把传统的内省改造为实验的内省,从而使经验、思辨的心理学成为实验的心理学;首创内容心理学派;主张二分法,把意识分析为感觉和情感两种因素;提出情感三维说;这些观点对心理学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局限:①以经验取代客观现实,把自然科学所研究的自然现象当成主观经验,无疑犯了主观唯心主义的错误;②并没有彻底摆脱传统的内省法,内省的成分在他的方法中仍占一定比例;③冯特的理论体系既复杂又混乱;5、艾宾浩斯创造了填充测验法;艾宾浩斯在心理学史上第一次运用实验法研究高级心理过程;6、构造主义与机能主义的主要分歧1、研究对象上的分歧①构造主义研究意识内容和意识构成的要素;铁钦纳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心理或意识内容本身,不应该研究其意义或功用;②机能主义研究意识的机能;杜威认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在环境中发生作用的整个有机体的适应活动,心理学研究应当以心理“效用”为目的;哥伦比亚学派也主张研究意识的功用;2、研究方法上的分歧①铁钦纳采用内省法,是重在内省的实验内省法;②机能主义重视客观的方法,虽不取消内省法,但不把它作为主要的方法,而主张多种方法并用,如实验法、测验法、统计法、等级法、评选法、社会研究法等;3、研究内容上的分歧①铁钦纳研究意识经验,他把意识经验分析成感觉、意象和情感三种基本元素;②杜威认为心理活动是一个连续的整体,不能把整个活动分析为反射弧和把反射弧分析为刺激和反应,正像不能把意识分析为元素一样;他提出心理学要研究的是动作机能,哥伦比亚学派认为研究意识内容是为研究意识的机能服务的,但后者又要建立在前者的基础上,此外还研究个体差异;4、身心关系上的分歧①铁钦纳主张身心平行论;②机能主义认为生理与心理交互作用、互相影响;7、美国机能主义心理学的科学背景1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①动物和人类心理的连续性②心理适应机能③行为选择④个别差异(2)高尔顿的差异心理学思想主张遗传决定论,认为人的能力是由遗传决定的;修改后:提出由遗传获得的那些天赋和智力必须与适当的环境相结合才可发挥作用;高尔顿的优生学;设计心理测量问卷;8、华生1913年撰写的行为主义者眼中的心理学标志着行为主义心理学的诞生和行为主义革命的开始;9、托尔曼:把认知和行为主义联系起来;10、行为的决定因素:中介变量托尔曼介于环境刺激和可外部观察的行为反应之间且对行为产生导向作用的心理学过程称为中介变量11、斯金纳的操作行为主义P13812、观察学习理论P14813、顿悟就是理解和领会情境中各种事物之间的关系,对情境有了新的认识,用格式塔心理学家的话来说就是形成了一个新的格式塔;14、弗洛伊德的人格论一人格结构:本我Id、自我Ego、超我Superego①本我是人格中与生俱来的最原始的潜意识结构部分,是人格形成的基础;本我由先天的本能、基本欲望所组成,如饥、渴、性等;其中以性本能为主;本我不考虑外界现实的情况,不考虑时间、地点,不考虑用什么方式、方法进行活动,而是趋向于立刻寻求满足,以发泄原始冲动;本我是人格深层的基础和人类活动的内驱力,也是精神分析学派的理论基石;②自我是从本我中分化出来的,是有意识的结构部分;自我按照现实原则活动;自我既要满足本我的即刻要求,又要按客观的要求行事;自我所代表的是理性,而本我所代表的是情欲;但自我不能脱离本我而单独存在,自我的力量来自本我,自我是用来帮助本我并力图使本我得到满足的;③超我是从自我中分化出来的;自我分成两部分,一种是执行的自我,即自我的本身,另一种是监督的自我,即超我;超我按照至善原则活动,其功能是监督自我去限制本我的本能冲动;超我的监督作用是由自我理想和良心实现的;二人格发展心理性欲发展理论①口唇期0~1岁↖②肛门期1~3岁①②③属前生殖阶段③性器期3~5岁恋母、恋父情结↙④潜伏期5~12岁⑤生殖期12~20岁△力比多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两种危机:固着和倒退固着固恋fixation,行为方式发展的停滞和习惯反应的刻板化;倒退退行regression,一个人的发展到相当阶段后因遭受到挫折而重新倒退到较原始的发展水平;评价积极意义:①弗洛伊德人格理论中关于潜意识的研究,不仅扩大了人格心理学研究的范围,而且为个体行为的深层认识提供了条件;②重视早期经验在人格发展中的作用,重视行为的历史原因,强调行为发展的重要性;这对现代发展心理学有深远的影响;缺陷:过分强调潜意识和性本能在人格发展中的作用,认为性本能是否得到满足直接影响人格的发展;15、社会兴趣阿德勒阿德勒在后期的研究中把个体和社会联系了起来;他相信,社会性是人的本性,社会兴趣是人类必不可少的;他认为,社会兴趣是指个体对所有社会成员的一种情感,或是对人类本性的一种态度,表现为个体为了社会进步而不是个人利益而与他人进行合作;阿德勒强调,社会兴趣根植于每个人的潜能中,是在社会环境中发展起来的,特别是早期的亲子关系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儿童能否形成成熟的社会兴趣;阿德勒指出,可以通过人们的职业选择、参与社会活动和爱情婚姻这三大任务的解决情况来衡量其社会兴趣的发展状况;16、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的八个阶段P21917、皮亚杰关于儿童认知发展阶段的特点和划分依据特点:1.阶段出现的先后次序固定不变,不能跨越,也不能颠倒;2.每一阶段都有其独特的认知结构,它决定儿童行为的一般特点,标志着一定阶段的年龄特征,儿童发展到某一阶段就能从事水平相同的各种性质的活动;3.认知结构的发展是一个连续构造的过程,每一阶段都是前一阶段的延伸,前一阶段是后一阶段的结构基础,前一阶段的结构是后一阶段的结构的先决条件,并为后者所取代;依据:1.心理运算是一种能在心理上进行的内化了的动作;2.心理运算是一种可逆性的内化动作;3.运算具有守恒性;4.心理运算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总是集合成系统,形成一种整合的整体结构;18、皮亚杰认知发展的阶段P255一感知运动阶段出生—2岁1、纯先天的反射行为期0—1个月2、动作习惯和知觉的形成期1—4.5个月3、有目的动作形成期4.5—9个月4、手段和目的之间的协调期9—12个月5、感知运动智力时期12—18个月6、智力的综合时期18个月—2岁二前运算阶段2—7岁1、前概念或象征思维阶段2—4岁2、直觉思维阶段5—7岁(三)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四)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19、模式识别的理论P2781、模板匹配模型2、原型匹配模型3、特征分析模型20、口语报告分析法21、高峰体验:美国的心理学家马斯洛在调查一批有相当成就的人士时,发现他们常常提到生命中曾有过的一种特殊经历,"感受到一种发至心灵深处的颤栗、欣快、满足、超然的情绪体验,"由此获得的人性解放,心灵自由,照亮了他们的一生;马斯洛把这种感受称之为高峰体验peak experience;一种从未体验过的兴奋与欢愉的感觉,那种感觉犹如站在高山之颠,那种愉悦虽然短暂,但却可能尤其深刻,那种感觉是语言无法表达的,心理学家称之为“高峰体验”; 22、罗杰斯的心理治疗观“以人为中心的治疗”是人本主义心理治疗的重要内容,也是罗杰斯对心理学的一个突出贡献;治疗方法是“患者中心疗法”;这种方法把改变人格的主要责任放在患者本人身上,而不是像精神分析学派那样以治疗者为中心;与传统方法的不同:①打破了以往疾病论断的界限,不作疾病论断和鉴别,治疗对象不分正常病人和精神病人,而称为来访者;②强调治疗环境和气氛,而不太重视治疗技术技巧;③主张治疗师不以专家、医生自居,而是以普通人的身份出现,以平等的态度对待来访者;23、维果茨基的文化历史理论1、个体心理机能的社会起源2、高级心理机能是由工具与符号中介的3、心理发展的活动说4、最近发展区:实际的发展水平与潜在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前者由儿童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定,后者则是指在成人的指导下或是与能力较强的同伴合作时,儿童能够解决问题的能力;应用:一学习能力的动态评估维果茨基极力反对静态的智力测量,认为静态的智力测量所测的只是智力发展的已有发展水平,忽视了智力发展的过程,不能探测儿童的潜能和智力的可能发展;最近发展区引入教育领域之后,改变了了解儿童学习准备性的观念和方法,把儿童的潜在水平和现实水平之间的距离即最近发展区的“宽度”作为评价对象,因此,对儿童学习能力的充分了解必须在动态的“过程”中评价;最近发展区理论促进了对儿童学习能力的动态评估,激励了这一方向的深化研究;二对传统教育模式的超越在传统教育模式中,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是知识的受纳者,信息从教师到学生单项传递;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将教师视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将学生视为积极主动地参与者,将人际之间的相互作用视为知识生成的重要机制;在最近发展区理论的启发下,教学活动中涌现出一系列令人耳目一新的教序模式; 1.支架教学搭建支架是帮助儿童在最近发展区内发展的一种技巧;支架理论假设,儿童能力的成熟是不同步的,那些还没有成熟的能力不能参与问题解决;在支架式教学中,教师对那些超出学生能力的任务元素加以控制,从而使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到他们力所能及的任务内容上,并快速掌握它们;教师并没有简化任务,但是,“通过教师的循序渐进的干预”,学生的作用被简化了;在一个具体的学习活动中,开始阶段教师需要承担大部分工作,随着学生能力的提高,教师逐步撤走支架,使学生独立完成任务; 2.交互式教学交互式教学包括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相互对话,最初教师进行活动的示范,随后教师和学生将轮流当教师,也可以设计一些合作学习活动,让能力水平不同的儿童互相帮助、互相学习;交互式教学强调了社会交往和教学互动在学生技能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可以确保儿童在丰富的文化背景下学习并获得日常生活所需要的重要技能;。

2024 心理学大纲

2024 心理学大纲

2024 心理学大纲一、导论 - 心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理论框架 - 心理学的应用领域和重要性二、认知心理学 1. 信息加工理论 - 感知和知觉的基本过程 - 记忆的形成、存储和检索 - 思维和推理的过程2.学习与记忆–古典条件作用和操作性条件作用–记忆的类型和特点–遗忘的原因和防范策略3.语言与沟通–语言的产生和发展–语言的组织和理解–言语和非言语沟通的比较三、发展心理学 1. 儿童发展 - 儿童认知和感知的发展 - 社会和情感发展 - 性别认同和角色形成2.青少年发展–青少年身体和性别发育–青少年自我认同和社会适应–青少年问题行为和心理健康问题3.成人发展–中年危机和生涯发展–老年人认知和情感变化–成年人的心理健康和幸福感四、社会心理学 1. 人际关系和亲社会行为 - 社会认知和情感的作用 - 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 - 社会支持和人际冲突解决2.领导与影响–领导理论和风格–影响和说服的机制–领导力的发展和培养3.集体行为和群体心理–群体行为的原因和动力–群体决策和合作–群体行为的影响和后果五、心理健康与应用心理学 1. 精神障碍和心理治疗 - 常见精神障碍和病因分析- 心理治疗的方法和效果评估 - 心理健康促进和干预措施2.应激与适应–应激的类型和反应–应对和适应的方式–应激管理和心理韧性的培养3.工作与组织心理学–工作满意度和工作压力–组织文化和领导行为–职业发展和职业倦怠的预防六、实验与研究方法 1. 实验研究设计 - 实验的基本要素和设计原则 - 随机分组和双盲实验 - 实验研究的局限性和伦理问题2.调查研究方法–问卷调查和样本选择–量表的设计和信效度检验–调查研究的数据分析和解读3.观察和个案研究–自然观察和控制观察的特点–个案研究的设计和分析–观察研究的可靠性和效度综上所述,本文档概括介绍了2024年心理学的大纲内容,涵盖了心理学的导论、认知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心理健康与应用心理学以及实验与研究方法等多个领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理学》复习提纲第一节:心理学的概念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的规律的科学。

首先,心理学要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

其次,心理学要研究心理和行为的活动规律(解释、预测和调控)。

心理学是一门以解释、预测和调控人的行为为目的,通过研究分析人的行为,揭示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二、心理学的科学性质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是自从1879年德国学者冯特受到自然科学的影响,建立心理实验室,使之脱离思辩性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开始的。

这就使得心理学的研究工作更为困难和复杂,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双重性质了。

第二节:心理学的历史发展与流派心理学是一门具有长远历史但又很年轻的科学。

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及构造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冯特、铁钦纳主要观点:用实验的方法分析出心理的基本元素及心理的结构。

二、机能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詹姆斯、杜威主要观点:强调意识的功能。

三、行为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华生、斯金纳主要观点:研究线路可用“刺激-反应”公式来表示,坚持心理学是研究行为的科学。

四、格式塔心理学代表人物:魏太默、考夫卡、苛勒主要观点:“整体大于部分之和”五、精神分析学派代表人物:弗洛伊德主要观点:研究人的潜意识六、人本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马斯洛和罗杰斯主要观点:主张人是一种自由的、有理性的生物,具有发展的潜能,与动物本质上完全不同。

七、认知心理学代表人物:皮亚杰、奈瑟主要观点:研究信息加工过程(常用“大声响”方法)。

第三节:心理学的主要分支一、心理学的理论领域(一)实验与认识心理学(二)人格与社会心理学(三)发展心理学(四)生理心理学二、心理学的应用领域(一)临床与咨询心理学(二)教育与学校心理学(三)工业与组织心理学(四)广告与消费心理学(五)法律与犯罪心理学第四节:心理学研究方法一、观察法:1、定义:是指在自然情景中对人的行为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系统观察并记录,然后对所作记录进行分析,以期发现心理活动变化和发展的规律的方法。

2、特点:优点缺点二、测验法1、定义:是指使用特定的量表为工具,对个体的心理特征进行间接了解,并做出量化结论的研究方法。

三、实验法1、定义: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行为或者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

2、变量种类:自变量、因变量、控制变量3、种类(1)自然实验:也叫现场实验,指在实际生活情景中,有实验者创设或改变某些条件,以引起被试某些心理活动进行研究的方法。

(2)实验室实验:是指在实验条件严格控制下,借助于专门的实验设备,引起和记录被试的心理现象。

四、调查法1、定义:指就某一问题要求被调查者回答自己的想法或做法,以此来分析、推测群体的态度和心理特征的研究方法。

2、种类:调查法分为:问卷法和谈话法第五节:学习心理学的意义和作用一、认识内外世界二、调整和控制行为三、直接应用在实际工作上第二章:意识与注意第一节:意识的性质一、什么是意识1、定义:是人类所独有的一种高水平的心理活动,指个人运用感觉、知觉、思维、记忆等心理活动,对自己内在的身心状态和环境中外在的人、事、物变化的觉知。

2、内容(1)对外部事物的觉知(2)对内部刺激的觉知(3)对自身的觉知二、意识的状态1、可控制的意思状态2、自动化的意思状态3、白日梦状态4、睡眠状态(特征)第二节:注意一、什么是注意1、定义: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在某一时刻所处的状态,表现为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

2、特点(1)注意的指向性:是指人在每一瞬间的心理活动或意识选择了某个对象,而忽略了其余对象。

(2)注意的集中性:当心理活动或意识指向某个对象的时候,它们会在这个对象上集中起来,即精神贯注,兴奋性提高。

3、功能(1)选择功能(2)维持功能(3)调节功能二、注意与意识的关系注意和意识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首先,注意不同于意识。

注意是一种心理活动或“心理动作”;意识主要是一种心理内容或体验。

其次,注意又和意识密不可分。

注意的分配和紧张程度的不同,显示了个体处在什么样的意识状态。

三、注意的分类按照注意选择方向上的目的是否明确,以及意志努力的参与程度上的差异,我们可以将注意分成不随意注意、随意注意和随意后注意。

(一)不随意注意1、定义:是指事先没有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2、引起的条件:(1)刺激物本身的特点:刺激物的强度、新颖性、对比、运动和变化等。

(2)人自身的状态:需要、情感、兴趣、过去经验等。

3、作用: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

(二)随意注意1、定义:是指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一直努力的注意。

它是注意的一种积极、主动的形式。

是在不随意注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人类特有的心理现象。

2、引起的条件:活动的目的与任务对活动的兴趣与认识个体的知识经验活动的组织个体的人格特征及意志品质(三)随意后注意1、定义:它和自觉的目的、任务联系在一起,这方面它类似于随意注意;但它不需要意志的努力,在这方面,它又类似于不随意注意。

2、特点:它既服从当前的任务要求,又可以节省意志的努力,因此有利于完成长期的、持续的任务。

第三节:生物节律、睡眠与梦一、生物节律1、定义:人和动物的一些心理和行为会发生周期性的变化,这些节律就称为生物节律。

它是有机体生理功能周期性变化的结果,它们的存在表明有机体内部存在一个“生物钟”,随时监视着时间的进程。

2、种类:一年28天24小时(日节律)90分钟二、睡眠与失眠(一)睡眠脑电波形态频率典型的意识状态Beta(β)13-24正常清醒状态、思考解决问题Alpha(α)8-12深度放松、脑内空白、冥想Theta(θ)4-7轻度睡眠Delta(δ)2-4深度睡眠意识不同状态下的脑电波形态人在正常情况下:脑电波为β波人在睡眠状态下:1、过度期:脑电波为α波2、轻睡期:脑电波为θ波3、4沉睡期:脑电波为δ波快速眼动睡眠:REM是人做梦的时候(二)失眠1、睡眠的作用:(1)恢复说(2)保护说2、失眠的类型(1)情景性失眠(2)假性失眠(3)失律性失眠(4)药物性失眠三、梦弗洛伊德认为梦是欲望的满足。

梦的特征:1、梦境主要与自己有关,人们很少梦到公共事务。

2、梦境受生活环境影响,与当前的生活事件有关。

3、睡眠中的内在和外在刺激可以影响梦的内容。

第四节:意识的特殊现象一、催眠(一)什么是催眠:是一种类似睡眠又实非睡眠的意识恍惚状态。

是在一种特殊情景下,由催眠师诱导形成的。

(二)受暗示性与催眠诱导:一个人能否进入催眠状态取决于其受暗示性的高低。

(三)催眠状态下的心理特征:1、感觉麻痹2、感觉扭曲和幻觉3、解除抑制4、对催眠经验的记忆消失(四)催眠理论1、催眠是角色扮演2、催眠是意识的分离二、心理促动药物的影响(一)镇静剂(二)兴奋剂(三)迷幻剂第三章:感觉与知觉第一节:感觉概述一、感觉的一般概念1、定义:是人们的感官对各种不同刺激能量的觉察,并将它们转换成神经冲动传往大脑而产生的。

2、类型:远距离感觉、近距离感觉、内部感觉。

(细分)第六感觉(超感知觉)3、意义:认识世界的第一步。

二、感觉的生理机制第一步:收集信息第二步:转换,把进入的能量转换为神经冲动第三步:将感受器传出的神经冲动经过传入神经的传导,将信息传到大脑皮层第四步:在大脑皮层的各区域产生感觉三、感受性和感觉阈限(一)感受性:心理物理学是研究物理量和心理量之间关系的科学。

1、感受性:是指人对刺激物的感觉能力。

2、感觉阈限:是人感到某个刺激存在或刺激发生变化所需刺激强度的临界值。

3、感觉阈限与感受性的大小成反比关系。

(二)绝对感觉阈限是指最小可觉察的刺激量。

也是指有50%机会被觉察的最小刺激量。

(三)差别感觉阈限1、差别感受性:是指觉察刺激之间微弱差别的能力。

2、差别感觉阈限:是指那种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两个刺激之间的最小差异量。

3、韦伯定律:在一个刺激能量上发现一个最小可觉察的感觉差异所需要的刺激变化量与原有刺激量的大小有固定的比例关系。

K=ΔI/I4、费希纳定律:在物理量不断增加时,心理量的变化逐渐减慢。

用数学的说法是:当知觉经验以算术级数增长时,刺激能量以几何级数增长,它们之间是一种对数关系。

K=BLogA第二节:视觉一、视觉刺激是波长为400—750毫微米的电磁波。

二、基本的视觉现象1、视觉的适应:是指在刺激物的持续作用下感受性发生的变化。

包括感受性的提高和降低。

(明暗适应)2、色觉:颜色感觉的三种属性(1)色调:颜色的基本特征(2)饱和度:(3)亮度:三、视觉的机制(一)眼睛:锥体细胞的作用(二)色觉理论:1、三原色说:杨和黑尔姆兹提出;红、绿、蓝2、拮抗理论:黑林提出;红-绿;黄-蓝;黑-白。

第三节:听觉一、听觉刺激人耳能接受振动频率为20—20000赫兹的声波。

二、基本的听觉现象(一)声音的属性:音强、音高、音色(质量特征)(二)听觉的适应与疲劳(三)声音的混合与掩蔽三、听觉的机制(一)听觉与耳(二)听觉的理论1、位置学说:贝克西提出;不同位置的毛细胞对不同频率的声音产生反应。

(非低频声)2、频率匹配学说:不同频率的声音刺激基底膜,引起不同频率的神经细胞冲动并传至大脑。

第四节:知觉—感觉的整合一、知觉的一般概念1、定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反映;是在感觉基础上产生的,是对感觉信息的整合和解释。

2、感觉与知觉的关系:3、种类:(1)按起主导作用的器官分:视知觉、听知觉、触知觉、嗅知觉等(2)按事物的主观特性分:空间知觉、(产生的线索:双眼视差、幅合)时间知觉、运动知觉二、知觉的特性(一)知觉的整体性1、定义:指人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把由多种属性构成的事物知觉为一个统一的整体的特性。

2、规律(1)接近性:(2)相似性:(3)连续性:(4)封闭性:(5)良好图形:(二)知觉的选择性1、定义:根据当前需要,对外来刺激物有选择地作为知觉对象进行组织加工的特征。

2、影响因素:强度、色彩、活动等。

(三)知觉的理解性定义:在对现时事物的知觉中,需有以过去经验、知识为基础的理解,以便对知觉的对象做出最佳解释、说明的特性。

(四)知觉的恒常性1、定义:刺激发生变化时知觉仍然不变的特性。

2、种类(1)大小恒常性(2)形状恒常性(3)颜色恒常性三、几种复杂的知觉极其机制(一)深度知觉1、定义:2、影响因素(1)来自刺激方面的深度线索大小、遮挡、高度、透视、纹理等(2)来自视觉线索本身的线索调节与幅合;双眼视差(二)运动知觉(三)时间知觉:1、时间知觉的各种线索:自然界的周期性现象;有机体各种节律性的活动;借助计时工具。

2、影响时间知觉的各种因素感觉通道的性质一定时间内事件发生的数量和性质个体的兴趣和情绪第五节:社会知觉一、社会知觉的一般概念1、定义:是指个人在社会环境中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作出推测与判断的过程。

2、内容(1)对人知觉;(2)对社会事件因果关系的知觉;(3)对人际关系的知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