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复习大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师范生《心理学》课程的复习考试大纲
第一章绪论
1、概念:
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和活动规律的科学。
心理过程:心理过程是指在人的认识、情感、意志行动方面表现出来的那些心理活动,它们经常处于动态变化的过程中,包括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心理状态:在心理活动的进程中,或从心理过程到个性心理特点形成的过渡阶段,常常会出现一种相对持续的状态,这类心理现象称之为心理状态。
例如,注意状态、灵感状态。
个性心理:个性倾向性是指一个人所具有的意识倾向,也就是人对客观事物的稳定的态度。
它是人从事活动的基本动力,决定着人的行为的方向,主要包括需要、动机、兴趣和自我意识等。
2、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心理学既研究动物的心理,也研究人的心理,而以人的心理现象为主要的研究对象。
3、心理学的主要任务
1、描述与测量、
2、解释、
3、预测、
4、控制
4、学习心理学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心理学既是一门理论科学,又是一门应用科学。
•心理学研究的理论作用在于探讨心理活动的发生、发展的规律,揭示客观现实与人的心理的关系,探索心理的起源,从而以最新的科学成就对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起到论证和充实作用。
•心理学所提供的关于知、情、意活动的规律,关于个性形成的规律以及关于儿童、青少年心理特点的知识,成为教育学阐明教学原理和教育措施的重要理论依据,也是种种教学法的知识基础。
•掌握心理学的科学认识,使人能正确地理解各种精神现象,有助于人们形成科学的世界观,是破除迷信、摒弃偏见的理论武器。
5、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
客观性原则、实践性原则、系统性原则、发展性原则、伦理性原则
6、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观察法、测验法、调查法、实验法、个案法
7、心理学的诞生
1879年,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从这开始,心理学才脱离哲学而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冯特为此被称为心理学的始祖。
8、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心理学流派
构造主义学派、机能主义学派、行为主义学派、格式塔学派、精神分析学派9、当代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取向
1、心理学的第三势力 = 人本主义心理学、重视人自身的价值,提倡充分发挥人的潜能
2、认知心理学、把人看作是计算机,以信息加工的特点,即从信息的输入、编码、转换、储存和提取等的加工过程来研究人的认知活动
第二章心理的生理基础
1、神经元的结构和功能
神经元在结构上由胞体和突起两部分组成。
感觉神经元、运动神经元和中间神经元
2、神经元之间的信息传递
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是通过突触来进行和实现的。
通过突触传递,一个神经元能够作用于许多其他神经元,同时,也可以接受许多不同神经元的作用。
3、周围神经系统的结构
脑神经、脊神经、植物性神经
4、中枢神经系统的结构
包括脊髓和脑。
4、大脑皮层的分区及其功能
1、初级感觉区:包括躯体感觉区、视觉区和听觉区。
躯体感觉区是躯体感觉的主要投射区,主要接受由皮肤、肌肉和内脏器官传入的感觉信号。
视觉区与视觉信息的接收和处理有关。
听觉区接受由耳朵所传入的神经冲动,产生初级形式的听觉。
2、初级运动区:初级运动区主要功能是发出动作指令,支配和调节身体的姿势、位置以及躯体各部位的运动,具有精细的机能定位。
3、言语区
言语区是高级心理机能和运动控制的中枢,一般可以分为运动性言语区、听觉性言语区、视觉性言语区和书写区。
4、联合区
联合区主要处理来自各感觉通道的信息,对输入的信息进行分析、加工和储存。
5、脑功能的学说
定位说、整体说、机能系统说——鲁利亚(苏联)、模块说
6、大脑左右半球的功能差异
左半球是语言的优势半球,被称作“学术脑”和“语言脑”,思维方式具有连续性、延续性和分析性。
右半球被称为“创造脑”和“艺术脑”,其优势功能则主要体现在空间形象记忆、直觉、情感、身体协调等方面,思维方式具有无序性、跳跃性、直觉性。
第三章意识和注意
1、概念:
意识:意识—是人对环境、自我以及自己与外界环境事件关系的觉察状态。
注意: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它是心理过程的动力特征。
无意注意:无意注意也叫不随意注意,是事先没有预定的目的,也不需要作意志努力的注意。
有意注意:有意注意也叫做随意注意,是指预先有自觉目的,必要时还需要付出一定意志努力,主动地对一定事物发生的注意。
有意后注意:有意后注意是指事前有预定目的,但又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有意后注意兼具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的优点,是注意的最佳形态,是一种更为高级的注意形式。
2、意识有哪些水平?
焦点意识水平、边缘意识水平、下意识水平、前意识水平、无意识水平、非意识
水平
3、意识的不同状态有哪些?
⏹自然发生的正常的意识状态:包括醒觉状态、睡眠状态、做梦(包括夜梦
和白日梦)状态。
⏹意识的改变状态:指经人为的方法(如催眠术、静默术、瑜伽、气功、禅
宗和生物反馈等)或使用精神活性物质所产生的一些特殊的意识状态。
⏹意识障碍状态:是由于中毒、缺氧、高热等病理情况所导致的心理活动的
普遍抑制状态,可表现为意识范围缩小、意识内容改变和意识清晰度降低。
4、注意有哪些种类?
无意注意、有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
5、注意有什么功能?、
选择的功能。
保持的功能。
调节和监督的功能。
6、注意有哪些品质?各有哪些影响因素?
1、注意的广度:知觉对象的特点、知觉者的活动任务和知识经验、个体和年龄差异
2、注意的稳定性:注意对象的特点和主体状态、人的身体状况、兴趣、期待等、个体差异和年龄差异
3、注意的分配:在同时进行着的几种活动中,必须每一种活动都是相当熟悉的,其中一种是自动化了的或部分自动化了的。
(吃饭-看电视)、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建立起联系,形成了某种反应系统。
(唱歌-跳舞)。
4、注意的转移:依赖于原来注意的强度、依赖于新注意的对象的特点。
7、联系学习和生活实际,谈一谈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一、利用无意注意规律组织教学,让学习更有方向性:
1. 将讲授的东西与学生的需要和兴趣结合起来
2. 将需要掌握的内容加以突出,成为学生无意注意的对象
3. 减少无关刺激对教学活动的干扰
二、利用有意注意规律组织教学,让学习更有自觉性:
1. 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
2.利用间接兴趣提高注意力
3.做中学
三、利用有意后注意规律组织教学,让学习更有效率性:
1.营造宽松的课堂氛围
2.深入浅出,在生动有趣的事例和活动中阐明原理
3.关注学生的课堂反应
四、考虑注意品质因素,合理开展教学活动
1.教学中要考虑的注意广度因素
2.教学中要考虑的注意稳定性因素
3.教学中要考虑的注意分配因素
4.教学中要考虑的注意转移因素
五、注意类型灵活转化,保证学生的注意更加稳定
第四章
1.什么是感觉?
感觉是个体借助感觉器官直接反映作用于它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过程。
什么是知觉?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与意义的反映。
感觉与知觉二者有什么关系?
(1)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必须以各种形式的感觉为前提。
感觉是知觉的有机组成部分,对事物的属性的感觉越丰富精确,知觉就越完整正确。
感觉和知觉同属认识的初级阶段,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直接反映;
(2)在知觉的映象中不仅包含着作为感觉的个别属性,而且还同时反映了各种
属性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在事物的整体反映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这是因为在对这种关系的反映中包含着人的知识经验、思维、言语活动等心理成分,对各种感觉进行了加工改造,使之得到整体的反映
(3)在日常生活中,事物的个别属性与整体总是同时被反映着,感觉信息一经通过感觉器官传到脑,知觉也就随之产生,即感觉和知觉两者同时发生。
除新生婴儿外,人很少有孤立的感觉,都是以知觉的形式直接反映事物。
所以一般把感觉和知觉合称为感知。
2.感觉的主要种类有哪些?各种感觉的适宜刺激与对应感官是什么?
感觉包括两大类:外部感觉、内部感觉。
外部感觉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肤觉,肤觉又包括触觉、温觉、冷觉和痛觉四种;内部感觉分为运动觉、平衡觉和机体觉。
3.感觉有哪些基本规律?
感受性与感觉阈限成反比;感受性在一定的条件下会发生变化;实践能提高和发展人的感受性。
4.知觉的主要分类形式有哪些?
(一)根据起主导作用的分析器来划分,可以将知觉分为:视知觉、听知觉、嗅知觉、味知觉、触知觉等。
(二)根据知觉所反映对象的特点,可以将知觉分为物体知觉和社会知觉。
(三)根据知觉映象是否符合客观实际,把知觉分为正确的知觉和错觉。
(四)根据知觉体验是否是由真实的刺激所引起,把知觉分为真实的知觉和幻觉。
5.联系实际说明知觉的基本特性。
知觉的整体性、知觉的选择性、知觉的理解性、知觉的恒常性
6.感知规律在教学中有什么具体的应用?
一、尽可能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
二、运用感知规律促进教学的直观性
三、通过培养学生的观察力促进认知能力的提高
第五章记忆
1.记忆的特点、记忆的基本过程;
记忆包括识记、保持、再认或重现三个基本过程:
识记:信息输入和编码的过程;
保持:识记过的信息在头脑中加工和储存的过程;
再认或重现:对存储的信息进行提取的过程。
2. 影响长时记忆遗忘的因素、遗忘规律;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遗忘进程不均衡,遗忘的速度是先快后慢
3.学习理论;
联结主义学习理论、认知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4.学习策略与学会学习的关系;
学习策略能够根据学习情境的各种变量、变量间的关系及其变化,对学习活动和学习方法的选择与使用进行调控
合理的学习计划能保障学习任务的顺利完成和学习效率的提高。
优秀的学习者能够根据学习内容的特点、自己的学习风格、学习环境等具体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计划,选择有效的学习方法与策略,并对活动过程进行积极地监控,及时发现学习活动中的问题并进行相应的调整,减少学习活动的盲目性和不
合理性。
第六章思维
1.名词解释:
思维: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概括的和间接的反映,它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性联系。
分析:分析是在头脑中把事物的整体分解成各个部分、方面或个别特征的思维过程。
综合:综合是在头脑里把事物的各个部分、方面、各种特征结合起来进行考虑的思维过程。
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是指以新颖独特的方法解决问题,并产生首创的、具有社会价值的的思维成果的认知活动。
表象:
想象:想象是人对头脑中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思维定势:思维定势(set of thinking)是个体先前的思维活动形成的心理准备状态对后继同类思维活动的决定趋势。
功能固着:功能固着(functional fixedness)指一个人看到某个物品有一种惯常的用途后,就很难看出它的其他新用途。
如果初次看到的物品的用途越重要,
也就越难看出它的其他用途。
这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定势。
直觉:
灵感:
2.思维有哪些种类。
(一)根据思维的凭借物和解决问题的方式,可以把思维分为直观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
(二)根据思维过程中是以日常经验还是以理论为指导来划分,可以把思维分为经验思维和理论思维。
(三)根据思维结论是否有明确的思考步骤和思维过程中意识的清晰程度,可以把思维分为直觉思维和分析思维。
(四)根据解决问题时的思维方向,可以把思维分为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五)根据思维的创新成分的多少,可以把思维分为常规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3.影响概念形成的因素有哪些。
过去经验的影响、提供概念所包括事物的变式、下定义、在实践中运用概念、概念系统、
4.哪些因素会影响推理的正确性。
推理材料的性质、前提气氛效应、赌徒谬误、题外知识的介入
5.举例说明问题解决的过程。
河内塔问题:1、手段—目的分析、2、爬山法、 3、逆向反推法、4、类比思维6.举例说明影响问题解决的心理因素。
问题表征、思维定势、功能固着、酝酿效应、知识经验、原型启发、迁移、7.如何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1)创造动机(2)丰富的表象储备和必要的知识经验(3)原型启发(4)积极的思维活动(5)灵感的作用
8.试述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和特点。
过程:造性思维分成准备期、酝酿期、豁朗期和验证期四个阶段。
创造性思维的特点(1)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的统一(2)多有直觉思维出现(3)
创造想象参与(4)多有灵感出现
9.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1、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创造性活动,增强创造意识
2、保护好奇心,激发求知欲
3、加强发散思维的训练
4、鼓励直觉思维
5、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6、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
第七章智力
1.名词解释:智力,流体智力,晶体智力,智力的三维结构理论,智力三元理论,PASS模型,多元智力理论,智力测量,斯旦福-比奈智力量表,韦克斯勒智力量表,智商,比率智商,离差智商,标准化,常模,信度,效度。
智力:是一种综合性的认知能力(包括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想
象力等),是个体对生活环境适应时,运用已有知识,从事抽象思维以解决问题、适应环境的过程。
流体智力是一个人生来就能进行智力活动的能力,即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它依赖于先天的禀赋;而晶体智力则是一个人通过其流体智力所学到的并得到
完善的能力,是通过学习语言和其它经验而发展起来的。
流体智力是晶体智力的基础。
智力的三维结构理论:吉尔福特把智力活动分为三个维度:内容、操作和产
物。
智力三元理论:这三部分智力是成分智力、经验智力和情境智力。
PASS模型:是指个体智力活动由三个相互联系的认识功能系统组成,这三个
系统是注意唤醒系统、编码系统和计划系统,分别与大脑的三个功能联合区相对应。
多元智力理论:包括语言智力、逻辑-数学智力、空间智力、身体-运动智力、
音乐智力、人际关系智力、自然观察智力。
智力测量:智力测量,又称智力测验,是心理测验的一种,是指为了科学、客
观地测定个体的智力水平,在一定的条件下,由经过专门训练的研究人员在一定的智力理论指导下采用经过标准化程序编制的测验量表对人的智力水平进行科学测量的过程。
斯旦福-比奈智力量表:斯坦福——比奈智力测量量表最早出版于1916年,
它是在比奈——西蒙智力量表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共有90个题目组成。
其编制是按年龄分组,每个年龄组有6个项目,项目内容包括绘画、区分概念、下定义、算术推理等多个方面。
韦克斯勒智力量表:韦克斯勒所编制的各种智力测量量表中都包含有言语
分量表和操作分量表两部分。
一般按先言语测验后操作测验的顺序进行。
最广泛
使用的韦克斯勒成人智力量表由11个分测验组成。
言语测验包括6个分测验:知识、领悟、算术、相似性、数字广度和词汇。
操作测验包括5个分测验:数字符号、填图、木块图、图片排列、图形拼凑。
智商:智商是通过测验所得的心理年龄(mental age,MA)除以实际年龄
(chronological age,CA)所得商数再乘以100(避免计算中出现小数)之后的值,因此也叫比率智商(ratio IQ)。
智商的计算公式如下:
IQ(智商)= MA(心理年龄)÷CA(实际年龄)×100
离差智商的计算公式为:
公式中的Z是标准分数,X是某一年龄组中某个个体的测验分数,是该年龄组整个团体的平均分数,S是团体分数的平均差。
标准化是指为了尽可能的控制误差,在测验中建立一系列的测验编制、实施、
记分以及测验分数解释的标准,从而得到可靠结果的过程。
常模是指具有代表性并且容量足够大的样本(人群)在某项测验所测特性上的
普遍水平,它是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平均分数。
信度指测验结果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它是指某一测验经反复测量能得出一致结果的程度。
效度即测验的有效性或准确性,它是指一个测验能够确实测量出其要测得的心
理特质的程度,它是衡量一个智力测量量表好坏的重要指标。
2. 了解智力及智力测验的相关概念。
(1)能力、成就、性向、智力
能力有两种意思,一是指个人现在“所能为者”,二是个人将来“可能为者”。
成就:个人现在“所能为者”即目前个人已经表现出来的能力。
像这种由实际行
为表现出来的具体能力,经过学习或训练之后效果显现的被称为成就。
性向:是指个人在尚未参与某种学习或接受某种训练之前,在相关行为上所展
现的一种潜能。
像这类属于个人的潜在能力,心理学上称之为性向。
智力:是一种综合性的认知能力(包括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想
象力等),是个体对生活环境适应时,运用已有知识,从事抽象思维以解决问题、适应环境的过程。
(2)心理测验、能力测验、智力测验
心理测验是各种心理测量工具的总称。
凡是经过心理测验编制程序完成标准化
用以测量心理特质的一切工具,都称为心理测验。
能力测验是指心理学家研究能力上的个体差异时,特别设计来鉴别个体能力高
低的一类科学工具。
能力测验分为成就测验和性向测验。
智力测验:同上智力测量的概念。
心理测验、能力测验、智力测验三者的关系:智力测验在性质上属于能力测验。
将范围再放大一层,能力测验在性质上又属于心理测验中的一种。
3. 掌握智力的种类与结构。
一、智力的因素理论
(一)斯皮尔曼的二因素理论
(二)瑟斯顿的群因素理论
(三)卡特尔的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理论
二、智力结构成分理论
(一)弗农的智力层次结构理论
(二)吉尔福特的三维结构理论
(三)戈尔曼的情绪智力
三、智力的认知理论
(一)斯滕伯格的智力三元理论
(二)戴斯的智力PASS模型
(三)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
(四)塞西的智力生物生态模型
4. 理解智力测验的发展史。
(1)中国古典智力游戏三绝称号的七巧板、九连环和华容道。
(2)西方,高尔顿最早尝试进行智力测量,被称为“差异心理学之父”。
他观察到聪明人的亲戚往往也很聪明,认为遗传是决定人智力高低的
主要影响因素,进而进行谱系调查、双生子研究等,为智力可以进行量化研究奠定了基础。
(3)首次系统采用科学方法编制测量量表来测量人的智力的是阿尔弗雷徳·比奈。
这就是世界上第一个使用的智力测量量表,比奈——西蒙量表。
(4)1908年,比奈和西蒙对原来的智力量表进行了第一次修订。
这测的年龄方面,从3岁扩展到了15岁,每个年龄组的测验项目有4—5个。
此次修订首次采用智力年龄的概念来表示个体的智力水平。
(5)1916年比奈——西蒙智力测量量表引进到美国,并对此量表进行了本土化的修订,修订后的量表被称为斯坦福——比奈量表。
1937年、1960年和1972年,斯坦福——比奈量表又经过了先后三次修订,并以德国心理学家斯腾1914年首先提出的“智商”(比率智商)概念来表示个体的智力水平,成为目前世界上公认的应用广泛的智力测量工具之一。
5. 把握智力测量的种类,进行科学施测。
智力测量的种类:(一)斯旦福-比奈智力测量量表
(二)韦克斯勒智力量表
6. 了解智力测量的编制及其标准化。
为了能够真实、准确地测量出人们的智力,就要求编制的智力测量应该具备四方面的条件,即标准化、常模、信度和效度。
只有达到这几方面的要求,我们才能对个体的智力做出客观的测量,并对结果做出合理的解释,同时它们也是评定一个智力测量量表质量优劣的主要指标。
7. 掌握智力发展的一般趋势和个体差异,有意识地进行智力开发。
智力在人的一生中是不断变化发展的,不同人生时期的智力在发展的速度和发展的内容方面都是不同的。
智力发展有着相同的一般的发展规律,但是每个人的智
力发展又存在着这样那样的差异。
了解智力发展的一般趋势和个体差异,明白影响智力发展的各种因素,有利于教育工作者因材施教,使用合适的手段促进受教育者的发展。
第八章动机
1、动机的概念和功能
动机:激发、维持、调节人们从事某种活动,并引导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心理过程或内在动力。
动机的功能
1.激活功能
2.指向功能
3.调节与维持功能
2、动机的形成
(一)需要是动机形成的基础
◆需要是有机体内部生理与心理的不平衡状态,它是有机体活动的
动力和源泉。
(二)诱因是动机形成的外部条件
◆诱因是指能够激起有机体的定向行为,并能满足某种需要的外部条
件或刺激物。
3、动机冲突
◆双趋冲突
◆双避冲突
◆趋避冲突
◆多重趋避冲突
4、动机与行为效率的关系
(一)动机与行为
◆动机与行为关系的复杂性
◆同一行为可能有不同的动机
◆同一种动机可以产生不同的行为
◆一般情况下,动机和效果是统一的,即好的行为产生好的效果,坏
的动机产生坏的效果。
但二者之间也有不一致的情况。
(二)动机与工作效率的关系
①动机强度与工作效率之间是一种到U形曲线关系。
中等
强度的动机最有利于任务的完成。
②各种活动都存在一个最佳的动机水平,它随任务性质的不
同而变化。
较容易的任务中,效率随动机的提高而上升;随
着任务难度的增加,动机的最佳水平有逐渐下降的趋势。
5、动机的归因理论
(一)韦纳归因理论的主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