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带计算
三带计算
三带计算
采用长壁垮落采煤法,当采深达到采高的25倍以上时,上覆岩层移动、变形和破坏可分为三个带。
一、垮落带及断裂带:
Hm=m/(k-1)cosa
式中:
m-----煤层厚度
k-----垮落岩石碎涨性系数
a-----煤层倾角
Hm-----垮落带高度
Hm=m-w/(k-1)cosa
式中:
w-----垮落过程中顶板下沉值
H2-----断裂带高度
H1=(1-3)Hm
式中:
H1-----断裂带高度
注:垮落带高度视岩性的不同,一般为采高的3-5倍
断裂带与垮落带的总高度一般为煤厚的9-35倍
弯曲带为位于断裂带上直至地表。
二、采煤顶板一次垮落高度:
H=m/(k1-1)
式中:
m-----煤层厚度
k1-----岩石初始碎涨系数,一般取1.3
三、充分采动和超充分采动时地表最大下沉量:
Wcm=qmcosa
式中:
m-----煤层开采厚度
a-----煤层倾角
q-----充分采动时地表下沉系数,长壁垮落采煤发q取0.6-1.0 四、地表最大水平移动值
Ucm=bWcm
式中:
b-----水平移动系数,有实测资料分析。
五、最大下沉角:
θ=90°-Ka
式中:
a-----煤层倾角
K-----开采影响的传播系数,K=0.5-0.8。
3度带、6度带带号与中央经线互算
在采用分带的投影坐标系统中,我们最常用的是高斯-克吕格投影,它是由德国数学家、物理学家、天文学家高斯(Carl Friedrich Gauss,1777—1855)于十九世纪二十年代拟定,后经德国大地测量学家克吕格(Johannes Kruger,1857~1928)于1912年对投影公式加以补充,所以因此而得名。
它是横轴墨卡托投影的一个变种,高斯-克吕格只是它通俗的名称,比较专业的名称叫做横轴等角切椭圆柱投影。
设想用一个圆柱横切于球面上投影带的中央经线,按照投影带中央经线投影为直线且长度不变和赤道投影为直线的条件,将中央经线两侧一定经差范围内的球面正形投影于圆柱面。
然后将圆柱面沿过南北极的母线剪开展平,即获高斯—克吕格投影平面。
高斯—克吕格投影后,除中央经线和赤道为直线外,其他经线均为对称于中央经线的曲线。
高斯-克吕格投影没有角度变形,在长度和面积上变形也很小,中央经线无变形,自中央经线向投影带边缘,变形逐渐增加,变形最大处在投影带内赤道的两端。
下图是高斯—克吕格投影方式示意图。
图一????高斯克吕格投影的投影方式高斯—克吕格投影按一定经差将地球椭球面划分成若干投影带,这是高斯投影中限制长度变形的最有效方法。
分带时既要控制长度变形使其不大于测图误差,又要使带数不致过多以减少换带计算工作,据此原则将地球椭球面沿子午线划分成经差相等的瓜瓣形地带,以便分带投影。
通常按经差6度或3度分为六度带或三度带。
六度带自0度子午线起每隔经差6度自西向东分带,带号依次编为第1、2…60带。
三度带是在六度带的基础上分成的,它的中央子午线与六度带的中央子午线和分带子午线重合,即自1.5度子午线起每隔经差3度自西向东分带,带号依次编为三度带第1、2…120带。
我国的经度范围西起73°东至135°,可分成六度带十一个,各带中央经线依次为75°、81°、87°、……、117°、123°、129°、135°,或三度带二十二个。
3度带6度带区别、中央经线及带号的计算
我国基本比例尺地形图除1:100万采用兰勃特投影(lambert)外,其他均采用高斯-克吕格投影。
为减少投影变形,高斯-克吕格投影分为3度带或6度带投影。
按国家规定我国1:2.5-1:50万地形图均采用6度分带;1:1万及更大比例尺地形图采用3度分带,以保证必要的精度。
6度分带投影:即经差为6度,从零度子午线开始,自西向东每隔6度为一个投影带,全球共分60个带,用1,2,3,4,5,......表示。
即东经0~6度为第一度带,其中央经线的经度为东经3度;东经6~12度为第二带,其中央经线的经度为东经9度。
3度分带投影:即经差为3度,从东经1.5度开始,自西向东每隔3度为一个投影带,全球共分120个带,用1,2,3,4,5,......表示。
即东经1.5~4.5度为第一度带,其中央经线的经度为东经3度;东经4.5~7.5度为第二带,其中央经线的经度为东经6度;东经7.5~10.5度为第三带,其中央经线的经度为东经9度。
(这样分带的方法使6度带的中央经线均为3度带的中央经线。
)山东省位于东经113度-东经120之间,跨第38、39、40共计3个带。
其中:东经115.5度以西为第38度带,中央经线为东经114度;东经115.5~118.5度为39度带,中央经线为东经117度;东经118.5以东到山海关为40度带,中央经线为东经120度。
地形图上公里网横坐标前两位就是带号,例如1:5万地形图上横坐标为20345486,其中20即为带号,345486为横坐标值。
当地中央经线经度计算:6度带中央经线经度的计算:当地中央经线经度=6°×当地带号-3°如:地形图上横坐标为20345532,其所处的6度带的中央经线经度为:6°×20-3°=117°3度带中央经线经度的计算:当地中央经线经度=3°×当地带号(中国陆地范围内带号小于23的肯定是6度带,大于等于24的肯定是3度带。
三带的形成
2 “三带”理论与特征2.1“三带”形成及特征工作面煤层开采后,采用垮落法处理采空区,采出空间周围的岩层失去支撑而向采空区内逐渐移动、弯曲和破坏。
这一过程随着采煤工作面的不断推进,逐渐从采场向外、向上(顶板)扩展直至波及地表,引起地表下沉,形成所谓的下沉盆地。
开采引起围岩的移动和破坏在时间及空间上是一个复杂的运动破坏过程,其特点是:上覆岩层移动和破坏具有明显的分带性,从采空区至地表,覆岩破坏范围逐渐扩大、破坏强度逐渐减弱。
在缓(倾)斜中厚煤层条件下,只要采深与采高之比达到一定值(H m>40),覆岩的破坏和移动会出现三个代表性的部分,自下而上分别为冒落带、裂隙带和弯曲下沉带,如图2-1所示。
图2-1 采动覆岩移动破坏“三带”分布1—冒落带 2—裂隙带 3—弯曲下沉带2.1.1 冒落带冒落带也称垮落带,是指失去连续性、呈不规则岩块或似层状岩块向采空区冒落的岩层。
冒落岩块由于碎胀,体积较冒落前增大,增大比率可用碎胀系数表示,碎胀系数大小与岩性及采厚有关。
硬岩及采厚较大时,其值大,反之较小,平均在1.2~1.6的范围。
在自由堆积状态下,由于冒落岩块碎胀性而逐渐充填开采空间,导致冒落带发展到一定高度而自行停止。
冒落带碎落岩块在上覆岩层的沉降压力作用下被逐渐压实,甚至部分形成再生顶板。
厚煤层分层开采时,冒落岩块受重复采动的多次破坏,岩体碎度增大,碎胀系数减小。
冒落带内岩块之间空隙多,连通性强,是水体和泥沙溃入井下的通道,也是瓦斯逸出或聚集的场所。
2.1.2 裂隙带裂隙带又称断裂带或裂缝带。
裂隙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垂直或斜交于岩层的新生裂隙,主要是岩层向下弯曲受拉产生的,它可部分或全部穿过岩石分层,但其两侧岩体基本能保持层状连续性;另一种是沿层面的离层裂隙,这种裂隙主要是岩层间力学性质差异较大,岩层向下异步弯曲移动所致。
离层裂隙要占据一定的空间,致使上部覆岩及地表下沉量减小。
地表下沉总量小于开采煤层厚度,除冒落岩块碎胀外,裂缝带的离层也是其主要原因。
3度带6度带换算以及带号计算
3度带6度带换算以及带号计算 根据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技术标准《数字地质图空间数据库》(DD2006-06)中规定:地质图空间数据库的坐标系统可采⽤地理坐标系、北京54坐标系和西安80坐标系。
地质图空间数据库的投影系统可根据⽐例尺不同进⾏选择。
我国基本⽐例尺地形图除1:100万采⽤兰勃特投影(Lambert)外,其他均采⽤⾼斯-克吕格投影。
为减少投影变形,⾼斯-克吕格投影分为3度或6度带投影。
按国家规定,1:1万、1:2.5万、1:5万、1:10万、1:25万、1:50万采⽤6度带投影。
1:1万采⽤3度带投影。
地质图空间数据库的⾼程系统系统采⽤跟1956年黄海⾼程系,1985年国家⾼程基准。
1、6度分带和3度分带 1:2.5万及1:5万以上的地形图采⽤6度分带投影,即经差为6度,从零度⼦午线开始,⾃西向东每个经差6度为⼀投影带,全球共分60个带,⽤ 1,2,3,4,5,……表⽰.即东经0~6度为第⼀带,其中央经线的经度为东经3度,东经6~12度为第⼆带,其中央经线的经度为9度。
1:1万的地形图采⽤3度分带,从东经1.5度的经线开始,每隔3度为⼀带,⽤1,2,3,……表⽰,全球共划分120个投影带,即东经1.5~4.5 度为第1带,其中央经线的经度为东经3度,东经4.5~7.5度为第2带,其中央经线的经度为东经6度.我省位于东经113度-东经120度之间,跨第 38、39、40共计3个带,其中东经115.5度以西为第38带,其中央经线为东经114度;东经115.5~118.5度为39带,其中央经线为东经 117度;东经118.5度以东到⼭海关为40带,其中央经线为东经120度。
地形图上公⾥⽹横坐标前2位就是带号,例如:1:5万地形图上的横坐标为20345486,其中20即为带号,345486为横坐标值。
2、当地中央经线经度的计算 六度带中央经线经度的计算:当地中央经线经度=6°×当地带号-3°,例如:地形图上的横坐标为20345,其所处的六度带的中央经线经度为:6°×20-3°=117°(适⽤于1:2.5万和1:5万地形图)。
3度带和6度带转换方式和计算方法
高斯投影中有两种分带方法:6°分带法:从格林威治零度经线起,每6°分为一个投影带,全球共分为60个投影带,东半球从东经0°-6°为第一带,中央经线为3°,依此类推,投影带号为1-30。
其投影代号n和中央经线经度L0的计算公式为0=(6n-3)°;西半球投影带从180°回算到0°,编号为31-60,投影代号n和中央经线经度L0的计算公式为L0=360-(6n-3)°。
3°分带法:从东经1°30′起,每3°为一带,将全球划分为120个投影带,东经1°30′-4°30′,...178°30′-西经178°30′,...1°30′-东经1°30′。
东半球有60个投影带,编号1-60,各带中央经线计算公式L0=3°n ,中央经线为3°、6°...180°。
西半球有60个投影带,编号1-60,各带中央经线计算公式L0=360°-3°n ,中央经线为西经177°、...3°、0°。
因为偶数的3°带是跨6°带的,所以转换用公式比较复杂,楼主懂得两种分带的定义就知道怎么算了。
知道经度就能算出所属的带比如北京市东经117°,按照6°带的话就属于117/6+1=21(取整数部分)带,按照3°带划分就属于(117-1.5)/3+1=39六度带中央经线经度的计算:当地中央经线经度=6°×当地带号-3°,例如:地形图上的横坐标为20345,其所处的六度带的中央经线经度为:6°×20-3°=117°(适用于1∶2.5万和1∶5万地形图)。
三度带中央经线经度的计算:中央经线经度=3°×当地带号(适用于1∶1万地形图)。
三角带长度的计算方法
三角带长度的计算方法三角带长度是指在地球表面上两点之间的最短距离,通常用于航海、航空、地理测量等领域。
在实际应用中,我们需要通过一定的计算方法来确定两点之间的三角带长度,以便进行导航和测量工作。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用的三角带长度计算方法。
一、球面三角形计算法。
球面三角形计算法是最常用的三角带长度计算方法之一,它适用于地球表面上两点之间的大圆航线距离计算。
其计算步骤如下:1. 确定两点的经纬度坐标;2. 根据经纬度坐标计算两点之间的大圆航线距离;3. 将大圆航线距离转换为三角带长度。
这种方法计算简单,精度较高,适用于大范围的三角带长度计算。
二、椭球体三角形计算法。
椭球体三角形计算法是一种考虑地球椭球体形状的三角带长度计算方法,适用于近距离的三角带长度计算。
其计算步骤如下:1. 确定两点的经纬度坐标;2. 根据经纬度坐标计算两点之间的椭球面距离;3. 将椭球面距离转换为三角带长度。
这种方法考虑了地球的真实形状,适用于近距离的三角带长度计算,精度较高。
三、大地水准曲线计算法。
大地水准曲线计算法是一种考虑地球重力场的三角带长度计算方法,适用于需要考虑地球重力场影响的三角带长度计算。
其计算步骤如下:1. 确定两点的经纬度坐标;2. 根据经纬度坐标计算两点之间的大地水准曲线距离;3. 将大地水准曲线距离转换为三角带长度。
这种方法考虑了地球的重力场影响,适用于需要考虑地球重力场影响的三角带长度计算。
综上所述,三角带长度的计算方法有多种,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取决于具体的应用需求和精度要求。
在实际应用中,我们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来确定两点之间的三角带长度,以便进行导航和测量工作。
三带计算公式(优选.)
最新文件---------------- 仅供参考--------------------已改成-----------word文本 --------------------- 方便更改冒落带和导水裂隙带最大高度的计算方法一、一般经验公式h2=(1-3)h1m式中 m——矿层开采厚度,m;k——岩石松散系数α——矿层倾角,o;h1——冒落带高度,m;h2——导水裂隙带高度。
二、我国煤炭部门总结的经验公式见表1。
表1 冒落带和裂隙带最大高度的经验公式煤层倾角(°)岩石抗压强度(Pa)岩石名称顶板管理方法冒落带最大高度(m)导水裂隙带(包括冒落带最大高度)(m)0~54 400×105~600×105辉绿岩、石灰岩、硅质石英岩、砾岩、砂砾岩、砂质页岩等全部陷落h1=(4~5)M200×105~400×105砂质页岩,泥质砂岩,页岩等全部陷落h1=(3~4)M <200×105风化岩石,页岩、泥质砂岩、粘土岩、第四系和第三系松散层等全部陷落h1=(1~2)M5585 400×105~600×105辉绿岩、石灰岩、硅质石英岩、砾岩、砂砾全部陷落岩、砂质页岩等<400×105砂质页岩、泥质砂岩、页岩、粘土岩、风化碉石、第三系和第四系松散层全部陷落h1=0.5M注:1、此表引自煤炭工业部制定的“矿井水文地质规程”(试行)。
2、M—累计采厚,m;n—煤分层层数;m—煤层厚度,m;h—工作面小阶段垂高,m。
3、冒落带、导水裂隙带最大高度,对缓倾斜和倾斜煤层,系指从煤层顶面算起的法向高度;对于急倾斜煤层,系指从开采上限算起的垂向高度。
4、岩石抗压强度为饱和单轴极限强度。
最新文件---------------- 仅供参考--------------------已改成-----------word文本 --------------------- 方便更改。
三下开采垮落带、断裂带、弯曲带的计算
郁家寨各煤层垮落带及导水裂隙带的估算对于多层煤及层群开采,大多数煤矿都是采取上行式开采顺序,即先采下部煤层再采上部煤层。
上部煤层开采时一般对下部煤层的影响不如先开采下部煤层对上部煤层的影响。
因为在采下部煤层时,受到矿压的影响,除了会对主采煤层的底板下一定范围内会产生破坏以外,煤层上部岩层由于受到重力、矿压等各方面因素影响,会形成“三带”,垮落带、裂隙带、弯曲带。
在所采煤层受到水害影响时,垮落带、裂隙带也被称为矿井导水裂隙带。
导水裂隙带的高度主要跟所采煤层的采高、构造、顶底板岩性、主采煤层的物理特性有关。
这里对郁家寨各煤层垮落带及导水裂隙带的估算仅供参考。
1、C9煤层煤层垮落带及导水裂隙带的估算由于郁家寨煤矿生产地质报告没有对C9顶底板进行岩性说明,在分析C9煤的自然抗张强度和饱和抗压强度时可以在参照C10、C11的数据的基础上通过分析C9、C10、C11煤之间的关系,由于C9、C10煤顶板岩性相近,可以得出C9煤和C10煤的物理特性是差不多的,由于C10煤的顶板为砂岩在自然状态下的σ压介于51.11~56.29mpa ,在饱和状态下的σ压等44.09mpa ,属坚硬类型。
而C9煤的顶板也是也应该属于坚硬类型。
①煤层垮落带的计算:(1)cos m Hm k a=- =1.98(1.151)cos25-⨯ =14.565m其中Hm 是垮落带高度。
m 是所采煤层的厚度。
k 是岩石的碎胀系数。
a 为所采每层的倾角。
②煤层导水裂隙带的计算:10018.91.2 2.0mH i m =±+∑∑100 1.9818.91.2 1.98 2.0H i ⨯=±⨯+ =54.147mH1i 为导水裂隙带高度。
m ∑为所采煤层的累积采高,当煤层可以一次采全高时,m ∑也就是所采煤层的厚度h 。
说明:按照公式计算的导水裂隙高度应该介于最大值与最小值之间,这里在计算只取其最大值。
2、C10煤的煤层煤层垮落带及导水裂隙带的估算C10煤顶板为砂岩,在自然状态下的抗压强度为51.1~56.29mpa ,平均为53.70mpa ,在饱和状态下抗压强度为44.09mpa ,而当岩层的的抗压强度介于40~80mpa 时就归化为坚硬岩层。
6度分带和3度分带及中央经线计算
我国采用6度分带和3度分带:1∶2.5万及1∶5万的地形图采用6度分带投影,即经差为6度,从零度子午线开始,自西向东每个经差6度为一投影带,全球共分60个带,用1,2,3,4,5,……表示.即东经0~6度为第一带,其中央经线的经度为东经3度,东经6~12度为第二带,其中央经线的经度为9度。
我省位于东经113度-东经120度之间,跨第19带和20带,其中东经114度以西(包括阜平县的下庄乡以西、平山的温塘、苏家庄以西,井陉的矿区以西,邢台县的浆水镇以西,武安的活水乡以西,涉县全境)位于第19带,其中央经线为东经111度;114度以东到山海关均在第20带,其中央经线为117度。
1∶1万的地形图采用3度分带,从东经1.5度的经线开始,每隔3度为一带,用1,2,3,……表示,全球共划分120个投影带,即东经1.5~ 4.5度为第1带,其中央经线的经度为东经3度,东经4.5~7.5度为第2带,其中央经线的经度为东经6度.我省位于东经113度-东经120度之间,跨第38、39、40共计3个带,其中东经115.5度以西为第38带,其中央经线为东经114度;东经115.5~118.5度为39带,其中央经线为东经117度;东经118.5度以东到山海关为40带,其中央经线为东经120度。
地形图上公里网横坐标前2位就是带号,例如:我省1:5万地形图上的横坐标为,其中20即为带号,345486为横坐标值。
二、当地中央经线经度的计算六度带中央经线经度的计算:当地中央经线经度=6°×当地带号-3°,例如:地形图上的横坐标为20345,其所处的六度带的中央经线经度为:6°×20-3°=117°(适用于1∶2.5万和1∶5万地形图)。
三度带中央经线经度的计算:中央经线经度=3°×当地带号(适用于1∶1万地形图)。
1.我国采用6度带和3度带:1∶2.5万及1∶5万的地形图采用6度分带投影,即经差为6度,从零度子午线开始,自西向东每个经差6度为一投影带,全球共分60个带,用1,2,3,4,5,……表示.即东经0~6度为第一带,其中央经线的经度为东经3度,东经6~12度为第二带,其中央经线的经度为9度。
地表水及三带计算
石坪煤矿地表水害情况及“三带”高度计算编制:孟宪福矿长:总工程师:石坪煤矿2011年5月13日一、矿区水文地质概况矿区位于大方背斜北翼,主要呈一单斜构造。
受局部构造影响,矿区内地层走向北东,倾向北西,倾角一般11~18°,区内地下水径流方向沿地层走向,走向单一。
区内发育断层2条,其中F1正断层断距10~40m,区内走向长度1300m,其走向N40°W~N25°E,倾向NE~SE,倾角50°。
F2正断层断距7m,长210m,其走向N40°W,倾向NE,倾角50°。
断层均属正断层,具有较好的富水条件。
3~4勘查线略显次一级褶曲,宽缓且波幅较小。
矿区主要靠大气降水补给,位于六冲河及赤水河水系分水岭北侧,属赤水河水系,长江流域。
矿区东部地势较低,受构造影响发育有地表水体母猪海,是矿区东部地表水的主要汇集地,矿区西部外侧盐井河是矿区西部地表水的主要汇集地。
地表水排泄方便。
矿区地下水以东向西径流为主。
二、矿区地形地貌及地表水矿区呈一单斜,地貌以岩溶山地为主。
总体呈西部高,东部低,最高点位于矿区中部大庆坡+2015.40m,最低点(矿区侵蚀基准点)位于矿区东部万寨+1705m,最大相对高差310m。
一般海拔+1700~1900m,相对高差200m。
属低中山地形。
矿区内无明显地表水体,区内主要以“V”型冲沟为主,常年无水,主要在降雨后24小时内有地表水汇集。
流量随降雨变化。
矿区东部外侧0.80km处为母猪海,位于二叠系中统茅口组上部第四系,是区域内主要汇水地,常年有水,主要靠大气降水地表水汇集补给,海拔+1629.50m,面积约0.72km²。
矿区东部盐井河为大型冲沟,位于三叠系夜郎组二段地层,流量较小,一般小于0.25L/S,干旱季节无水,主要靠大气降水地表水汇集补给,降雨后流量剧增,一般降雨后5小时达到峰值,降雨结束后48小时流量恢复正常。
矿山压力“三带”
参考:5-1N二片回采工作面采空区冒落带高地为16.84m,裂隙带高度约为19.3~23.3m。
5-3S一片回采工作面采空区冒落带高地为15.7m,裂隙带高度约为21~25m。
模板2)工作面矿山压力数值模计算(1)数值模拟软件简介工作面矿山压力显现采用的是通用离散元程序(UDEC,UniverSal DiS tinct Element Cod e),该程序是一个处理不连续介质的二维离散元程序。
非连续介质(如岩体中的节理裂隙等)承受静载或动载作用,所产生的响应,我们用UDEC进行细致的模拟。
用离散的块体集合体来表示非连续介质。
不连续面处理为块体间的边界面,这时候块体可以沿不连续面发生较大的位移和转动。
块体可以是刚体或变形体。
变形块体被划分成有限个单元网格,依据给定的“应力-应变”准则,对每一单元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为线性或非线性两种特性。
线性或非线性“力-位移”的关系可以控制不连续面所发生的法向和切向的相对运动。
在UDEC中,开发了几种材料特性模型,他们可以很好的分析完整块体和不连续面。
进而去模拟不连续地质界面可能出现的典型的特性。
块体系统的变形和大位移,都可以用UDEC基于“拉格朗日”算法来进行模拟。
(2)UDEC数值建模及计算根据5-3煤层赋存条件,建立工作面走向模型图2.11所示,模型范围为150m×130m,模拟煤层厚度取4.2m。
计算模型边界条件确定如下:模型左右边界施加水平约束,即边界水平位移量为零;模型底部边界固定,即底部边界水平、垂直位移量均为零;模型顶部为自由边界。
根据金尼克理论,地壳中任意一点的垂直应力h v γσ=,计算得到模型上部边界所受垂直应力为v σ=23.5×366=8.6MP a ,水平应力取垂直应力的 1.5倍。
根据计算模型边界载荷条件如下:工作面模型两侧施加9.44~19.52MP a 的梯度应力,顶部施加8.6MPa ,垂直方向设定自重载荷。
3度分带和6度分带计算公式
3度分带和6度分带计算公式引言:在地理信息系统(GIS)和地图制作中,经纬度是表示地理位置的重要坐标。
为了更准确地描述地球表面上的位置,人们将地球划分为不同的经纬度分带。
其中,3度分带和6度分带是最常用的两种分带方式。
本文将介绍3度分带和6度分带的计算公式,并讨论它们的应用。
一、3度分带的计算公式1. 经度的计算在3度分带中,每个分带的经度范围为3度。
对于一个给定的经度,可以使用以下公式计算它所在的分带:分带号 = INT((经度 + 180) / 3) + 1其中,INT是取整函数,将结果向下取整。
2. 纬度的计算在3度分带中,纬度的计算相对简单。
每个分带的纬度范围为整个地球表面,即-90度到90度。
二、6度分带的计算公式1. 经度的计算在6度分带中,每个分带的经度范围为6度。
对于一个给定的经度,可以使用以下公式计算它所在的分带:分带号 = INT((经度 + 180) / 6) + 12. 纬度的计算在6度分带中,纬度的计算方法与3度分带相同。
每个分带的纬度范围为整个地球表面,即-90度到90度。
三、3度分带和6度分带的应用1. 地图制作在地图制作过程中,经纬度分带的计算公式可以帮助制图人员确定地图上各个地理要素的位置。
通过计算经纬度所在的分带,可以准确绘制地图上的点、线和面。
2. GIS分析在GIS分析中,经纬度分带的计算公式可以帮助分析人员进行空间数据的查询和分析。
通过计算经纬度所在的分带,可以快速筛选出位于特定区域的空间数据,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和处理。
3. 精准定位对于需要进行精准定位的应用,如导航系统或无人机定位,经纬度分带的计算公式可以帮助确定当前位置所在的分带,从而提供更准确的定位信息。
4. 坐标转换在不同的地理坐标系统之间进行转换时,经纬度分带的计算公式可以帮助将不同分带的坐标进行转换,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结论:3度分带和6度分带是地理信息系统和地图制作中常用的经纬度分带方式。
3度带6度带区别、中央经线及带号的计算
3度带6度带区别、中央经线及带号的计算1.基本概况选择投影的⽬的在于使所选投影的性质、特点适合于地图的⽤途,同时考虑地图在图廓范围内变形较⼩⽽且变形分布均匀。
海域使⽤的地图多采⽤保⾓投影,因其能保持⽅位⾓度的正确。
根据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技术标准《数字地质图空间数据库》(DD2006-06)中规定:地质图空间数据库的坐标系统可采⽤地理坐标系、北京54坐标系和西安80坐标系。
地质图空间数据库的投影系统可根据⽐例尺不同进⾏选择。
我国基本⽐例尺地形图除1:100万采⽤兰勃特投影(Lambert)外,其他均采⽤⾼斯-克吕格投影。
进⼀步解释,我国的基本⽐例尺地形图(1:5千,1:1万,1:2.5万,1:5万,1:10万,1:25万,1:50万,1:100万)中,⼤于等于50万的均采⽤⾼斯-克吕格投影(Gauss-Kruger),这是⼀个等⾓横切椭圆柱投影,⼜叫横轴墨卡托投影(Transverse Mercator);⼩于50万的地形图采⽤等⾓正轴割园锥投影,⼜叫兰勃特投影(Lambert Conformal Conic);海上⼩于50万的地形图多⽤等⾓正轴圆柱投影,⼜叫墨卡托投影(Mercator)。
按⼀定经差将地球椭球⾯划分成若⼲投影带,这是⾼斯投影中限制长度变形的最有效⽅法。
⼀般应该采⽤与我国基本⽐例尺地形图系列⼀致的地图投影系统。
分带时既要控制长度变形使其不⼤于测图误差,⼜要使带数不致过多以减少换带计算⼯作,据此原则将地球椭球⾯沿⼦午线划分成经差相等的⽠瓣形地带,以便分带投影。
通常按经差6度或3度分为6度带或3度带。
2. ⾼斯-克吕格投影坐标⾼斯- 克吕格投影是按分带⽅法各⾃进⾏投影,故各带坐标成独⽴系统。
以中央经线投影为纵轴(x), ⾚道投影为横轴(y),两轴交点即为各带的坐标原点。
纵坐标以⾚道为零起算,⾚道以北为正,以南为负。
我国位于北半球,纵坐标均为正值。
横坐标如以中央经线为零起算,中央经线以东为正,以西为负,横坐标出现负值,使⽤不便,故规定将坐标纵轴西移500公⾥当作起始轴,凡是带内的横坐标值均加 500公⾥。
三带计算
根据“三带”理论,可判定采动影响的范围和程度。
当采空区顶板最小埋深H>h1+h2+h3时采空区地表就不会发生塌陷或变形。
根据《三下规程》垮落带的高度主要决定于煤层厚度、倾角和顶板岩石的碎胀系数,当煤层顶板覆岩内为坚硬、中硬、软弱、极软弱岩层或其互层时,厚煤层分层开采的垮落带最大高度可采用如下经验公式:2.2197.4100±+=∑∑M M H m
根据资料,评价区内3号煤层平局厚度 6.10m ,9号煤层平均厚度
1.52m ;15号煤层平均厚度
2.51m ,则垮落带的高度约为19.08~21.28m ;裂隙带的高度一般为垮落带的2~3倍,即h2约为38.16~42.56m ;弯曲带的高度为裂隙带高度的5~10倍,即h3约为190.8~212.8m 之间。
将三带相加得到采空区形成的变形带在
248.04~276.64m。
3度带和6度带转换方式和计算方法
3度带和6度带转换方式和计算方法3度带是指将地球纬度划分为3个度带,每个度带宽度为3度。
3度带用于较小范围的地理测量和定位,例如城市规划、农田划分等。
6度带是指将地球纬度划分为6个度带,每个度带宽度为6度。
6度带用于全球范围的地理测量和定位,例如国家边界、航行和飞行导航等。
下面将详细介绍3度带和6度带的转换方式和计算方法。
1.3度带转换为6度带:要将3度带转换为6度带,需要进行以下步骤:步骤一:确定3度带的起始纬度线。
每个3度带的起始纬度线分布如下:第1带:0度第2带:3度第3带:6度以此类推。
步骤二:计算3度带的中央经线。
中央经线是每个3度带的起始经线加上1.5度。
例如,第1带的中央经线为1.5度,第2带的中央经线为4.5度,以此类推。
步骤三:将3度带的起始纬度线和中央经线转换为6度带的中央经线。
将3度带的中央经线乘以2即可得到6度带的中央经线。
例如,将第1带的中央经线1.5度乘以2,得到第1带的中央经线为3度。
同样,将第2带的中央经线4.5度乘以2,得到第2带的中央经线为9度。
2.6度带转换为3度带:要将6度带转换为3度带,需要进行以下步骤:步骤一:确定6度带所在的3度带的起始纬度线。
第1带:0度第2带:3度第3带:6度以此类推。
步骤二:确定6度带所在的3度带的中央经线。
每个6度带所在的3度带的中央经线可以通过将6度带的中央经线除以2得到。
例如,第1带的中央经线为3度,除以2得到第1带的中央经线为1.5度,第2带的中央经线为9度,除以2得到第2带的中央经线为4.5度。
步骤三:将6度带的中央经线转换为3度带的中央经线。
将6度带的中央经线减去6度带所在的3度带的中央经线即可得到3度带的中央经线。
例如,将第1带的中央经线3度减去第1带的中央经线1.5度,得到第1带的中央经线为1.5度。
总结:。
六度带、三度带计算方法
三度带与六度带的概念源于高斯平面直角坐标,高斯平面直角坐标适用于:测区范围较大,不能将测区曲面当作平面看待。
当测区范围较大,若将曲面当作平面来看待,则把地球椭球面上的图形展绘到平面上来,必然产生变形,为减小变形,必须采用适当的方法来解决。
测量上常采用的方法是高斯投影方法。
高斯投影方法是将地球划分成若干带,然后将每带投影到平面上。
1.我国采用6度带和3度带:1∶2.5万及1∶5万的地形图采用6度分带投影,即经差为6度,从零度子午线开始,自西向东每个经差6度为一投影带,全球共分60个带,用1,2,3,4,5,……表示.即东经0~6度为第一带,其中央经线的经度为东经3度,东经6~12度为第二带,其中央经线的经度为9度。
1∶1万的地形图采用3度分带,从东经1.5度的经线开始,每隔3度为一带,用1,2,3,……表示,全球共划分120个投影带,即东经1.5~ 4.5度为第1带,其中央经线的经度为东经3度,东经4.5~7.5度为第2带,其中央经线的经度为东经6度.我省位于东经113度-东经120度之间,跨第38、39、40共计3个带,其中东经115.5度以西为第38带,其中央经线为东经114度;东经115.5~118.5度为39带,其中央经线为东经117度;东经118.5度以东到山海关为40带,其中央经线为东经120度。
地形图上公里网横坐标前2位就是带号,例如:1∶5万地形图上的横坐标为20345486,其中20即为带号,345486为横坐标值。
2.当地中央经线经度的计算六度带中央经线经度的计算:当地中央经线经度=6°×当地带号-3°,例如:地形图上的横坐标为20345,其所处的六度带的中央经线经度为:6°×20-3°=117°(适用于1∶2.5万和1∶5万地形图)。
三度带中央经线经度的计算:中央经线经度=3°×当地带号(适用于1∶1万地形图)。
六度带和三度带计算公式
六度带和三度带计算公式六度带和三度带是网络科学中常用的概念,用于描述网络中节点之间的关系紧密程度。
在社交网络、互联网和其他复杂网络中,节点之间的联系可以通过六度或三度来衡量。
本文将介绍六度带和三度带的计算公式。
一、六度带计算公式六度带是指网络中任意两个节点之间最短路径的平均长度。
六度带的计算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进行:L = (Σd) / n其中,L表示六度带,Σd表示网络中所有节点之间最短路径的总和,n表示节点的总数。
六度带的计算步骤如下:1. 对于网络中的每对节点,计算它们之间的最短路径长度。
2. 将所有最短路径长度相加。
3. 将总和除以节点的总数,即可得到六度带。
例如,一个网络中有10个节点,它们之间的最短路径长度分别为1、2、3、4、5、6、7、8、9、10。
按照上述公式,可以计算出六度带为(1+2+3+4+5+6+7+8+9+10) / 10 = 5.5。
二、三度带计算公式三度带是指网络中任意两个节点之间最短路径长度小于等于3的节点对数占总节点对数的比例。
三度带的计算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进行:C = (ΣN3) / (n(n-1)/2)其中,C表示三度带,ΣN3表示网络中最短路径长度小于等于3的节点对数,n表示节点的总数。
三度带的计算步骤如下:1. 对于网络中的每对节点,计算它们之间的最短路径长度。
2. 统计最短路径长度小于等于3的节点对数。
3. 将节点对数除以总节点对数的一半,即可得到三度带。
例如,一个网络中有10个节点,最短路径长度小于等于3的节点对数为45。
按照上述公式,可以计算出三度带为45 / (10(10-1)/2) ≈ 0.473。
总结:六度带和三度带是用来描述网络中节点之间关系紧密程度的指标。
六度带表示任意两个节点之间最短路径的平均长度,而三度带表示最短路径长度小于等于3的节点对数占总节点对数的比例。
通过计算这两个指标,可以了解网络中节点之间的联系紧密程度,进而分析网络的结构和功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煤层的跨洛带最大高度可采用下式计算:
M=
1.56
K=
3
α=
10
°
W=
0.05
Hm=(M-W)/((K-1)*COSα)= 0.766647092
W—冒落过程中顶板的下沉值。
(3)当煤层顶板覆岩内为坚硬、中硬、软弱、极软弱岩层或其互层时,厚煤层分
层开采的跨洛带最大高度可采用下式计算:
ΣM=
1.560
1.56
8.093 5.924 3.744
2.110
±2.5 ±2.2 ±1.5
±1.2
2)导水裂缝带高度
ΣM=
4.100
4.1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坚硬 中硬 软弱 极软弱
Hm=(100ΣM)/(1.2ΣM+2.0)±8.9= Hm=(100ΣM)/(1.6ΣM+3.6)±5.6= Hm=(100ΣM)/(3.1ΣM+5.0±4.0= Hm=(100ΣM)/(5.0ΣM+8.0)±3.0=
2.底板阻水带厚度(h2)的计算
2)理论计算法
h1=
1.743
γ=
3
MN/m3
P=
20
Mpa
作用于该区域底部的水压。
1.743
St=
40
Mpa
底板岩体抗拉强度,岩石单轴抗压强度的0.15倍。
L=
70
Ly=
10
A= (12L2)/(Ly2*((Ly2+3L2)0.5-Ly)2)=
h2=(γ2+2A(P-γh1)St-γ)0.5/(ASt)=
M=
1
h=
导水裂隙带
坚硬 Hli=(100Mh)/(4.1h+133)±8.4=
中硬、软 弱
Hli=(100Mh)/(7.5h+293)±7.3=
导水裂隙带
坚硬 中硬、软
弱
Hm=(0.4-0.5)Hli= Hm=(0.4-0.5)Hli=
0.292 0.133
1 0.729 0.333
- -
±8.4 ±7.3
1)理论计算法
γ=
3
MN/m3
H=
100
m
RC=
40
Mpa
岩石单轴抗压强度的0.15倍。
L=
70
m
h1=(1.57γ2H2L)/(4RC2)=
1545.469
公式中的内摩擦角为弧度慎用
H=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100
m
φ0=
20
°
h1=(0.015HCOSφ0)/(2COS(π/4+φ0/2))exp[(π/4+φ0/2)tgφ0]=
0.365 0.166
已知:
M1= M2= h1-2= H= y2=
1.12 1.36
4 4.376 3.217647059
Mz1-2= Mz1-3=
M2+(M1-h1-2/y2) 1.236855576
上层煤开采厚度 下层煤开采厚度 上、下煤层之间法线距离
下层煤冒高 下层煤冒高与采厚之比
(三)保护层厚度的选取
1缓倾斜(0°~35°)、中倾斜(36°~54°)煤层
(1)防水安全煤岩柱的保护层厚度
ΣM=
4.100
4.1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A=
4.1
n=
1
覆岩 松散层底部粘性土 松散层底部粘性土 松散层全厚小于累
岩性 厚度大于累计采厚 厚度小于累计采厚
采厚
坚硬
4A 16.400 5A 20.500 6A
24.6
中硬
3A 12.300 4A 16.400 5A
20.5
软弱
2A
8.200
3A 12.300 4A
16.4
极软弱 2A
8.200
2A
8.200
3A
12.3
0 0 0 0 0
松散层底部无粘性 土层
7A 6A 5A 4A
(1)防沙安全煤岩柱的保护层厚度
ΣM=
1.000
1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1.缓倾斜(0°~35°)、中倾斜(36°~54°)煤层
1)跨洛带高度
(1)如果煤层顶板内有极坚硬岩层,采后能形成悬顶时,七下方的跨洛带最大高
度可采用下式计算:
M=
1
K=
3
α=
1
°
Hm=M/((K-1)*COSα)=
0.500
M—煤层采后;
K—冒落岩石碎胀系数;
α—煤层倾角。
(2)当煤层顶板覆岩内为坚硬、中硬、软弱、极软弱岩层或其互层时,开采单一
L=
70
工作面斜长
h1=0.7007+0.1079L
8.254
h1=0.303L0.8=
9.068
若考虑采深、倾角和工作面斜长,则可得下述统计公式:
H=
100
L=
70
α=
18
°
h1=0.0085H+0.1665α+0.1079L-4.3579=
7.042
公式中的内摩擦角为°慎用
断层带附近的采动导水破坏带深度比正常岩层中增大约0.5~1.0倍
0
0
0
0
0
0
0
0
A=
1
n=
覆岩 松散层底部粘性土层或若含水层厚度大
岩性
于累计采厚
坚硬
4A
4.000
中硬
3A
3.000
软弱
2A
2.000
极软弱 2A
2.00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1
松散层全厚大于累计
采厚
2A
2.000
2A
2.000
2A
2.000
2A
2.000
1.底板采动导水破坏带深度(h1)的计 1)统计公式法
坚硬 中硬 软弱
Hm=30(ΣM)0.5+10 Hm=20(ΣM)0.5+10 Hm=10(ΣM)0.5+5
0
0
0
0
0
0
0
0
0
0
59.249 40.354 23.151 4.471
0 0 0 0 0
±8.9 ±5.6 ±4.0 ±1.2
70.745 50.497 25.248
2.急倾斜煤层(55°~9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坚硬40-80 中硬20-40 软弱10-20 极软弱﹤ 10
Hm=(100ΣM)/(2.1ΣM+16)±2.5= Hm=(100ΣM)/(4.7ΣM+19)±2.2= Hm=(100ΣM)/(6.2ΣM+32)±1.5=
Hm=(100ΣM)/(7.0ΣM+63)±1.2=
4.165
老顶初次来压步距 0.047
松散层底部无粘性 土层 28.700 24.600 20.500 16.400
厚大于累计 采厚
2.000 2.000 2.000 2.000
的内摩擦角为°慎用 内摩擦角为弧度慎用
1.743 抗压强度的0.15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