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油气藏研究的历史论地层_岩性油气藏勘探

合集下载

岩性地层油气藏地质理论与勘探技术分析

岩性地层油气藏地质理论与勘探技术分析

油气藏 已然成 为我 国油 气勘探工 作 中一个 非常重 要的组成 部 分 ,而 且在我 国陆地资 源勘探 以及开采这类 行业 领域 中,岩 性地层 油气藏 也逐步成 为最具有 发展潜 力的一类 自然 资源 , 因此 ,在勘探 开发岩性 地层油气 藏 的过 程中 ,需要高 水平的 勘探技术 以及高质量 的勘探设备 。 1岩性地层油气藏地 质理论分析 1 . 1岩性地层油气藏 区带 的由来 与其他 自然资源的区域地 带分布特性相 比,岩性地层油气 藏 分布 区域 地带 的层级结构 及构造背 景是具 有很大特 点的 。 般来讲 ,油气产 量的主 要决定 因素是油气 藏的储集 体 以及 能源结构 ,因此 ,勘探人 员为 了对油 气藏 的构造 以及 层级组 合 进行 明确的划分 ,提 出了油气藏 区带这一 名词概念 ,这 也 方便 了开采 人员及 时发现 含有最 多量油气藏 的 区域地 带 ,并 对 其施 以集 中开采 。在最初 开采 阶段 ,油气 藏 区带的地质结 构 在油气 沉积 的作 用下会 表现得 非常稳 定,各个 层级也都 处 于密集分布 的状态 ,然而 随着开采 的不 断推 进及深 入 ,各个 层级结构 的变化 就开始变 得异常 明显 ,在 成岩不 断演化 的过 程 中,储 集体 以及油气 藏的形成会 打散 原本具有 清晰分 层的 地质结 构 ,因此,大量 开采油气藏 区带 的油气能 够对土壤 结 构 以及质量造成十分严重 的破坏 。 1 . 2岩性地层油气藏 的地层结构 现 阶段 ,我 国岩性 地层油 气藏 区带具有 十分 复杂 的地层 结构 ,一般 可 以分 为深 陷型 、断陷型 以及坳 陷型 。其 中,深 陷 型主要是针 对高位火 山以及 湖泊 的油气藏 区带而 言的 ,由 于湖 盆的断 陷形成 了此类地质 结构 ,在 每层 结构 中都含 有大 量 的碎屑岩 , …勘 探技 术人员通 常会根 据这 些碎屑岩 来对层 级进 行合理划 分 ,此 外 ,火 山喷发 会导致溢 流岩浆 的大量存 留,而这 些岩浆 则 会在各油 气层级 中分层 聚集 。而 断陷型地 层 结构通 常会氛 围低 、中、高三个 等级 ,主要是 由火 山喷 发 的岩浆 长年 累月 的堆积形成 的 ,其 中低层级 具有最好 的油藏 密 度 、质 量和稳定 的地质 结构 ,而 高层级 的油藏具 有非常 多 的杂质 ,其地层结 构也并 不完整 。坳陷 型最主要 的地质构 造 是岩性气 藏,纵 向是 由许 多套气层 叠加 而成,而横 向分层 并 没有 明显依据 ,由于坳 陷型地质 结构 的气 水界面 并不统 一, 往往会 形成很大 的气柱高 度 ,因此 ,在 开采油气 藏过程 中 , 气柱 过高通常会导致气层平面的连通性变得非常差。 1 . 3岩性地层油 气藏三大界面的有效控制 ( 1 )断层面岩性 地层 界面的控制 。分布于盆地 的岩性地 层油气藏 大部 分具有 断层 面 的地 质结构 ,在刚开 始形成 断层 面 的时候 ,沿 着断层面 的走 向 ,油气会 在主干 通道 中发生移 动 ,由于断裂 活动 ,岩石会发 生破碎 ,无论是 随着 断层 向上 涌 出的热液流 还是破 碎的岩石 都会 明显的改造 储集层 结构 此外 ,断裂 也能够顾 明显 的促 进岩 溶发育 ,多期次 的断裂对 断裂 的开启 也会产生 一定 的帮助 ,促进 水 的正常循环 ,有利 于断裂带方向岩溶的发育,能够 很好 的封堵并保存油气藏 。 ( 2 )洪泛 区岩性地层界面 的控制 。岩性地 层在雨水长 年 冲刷 的作用 下,岩性 地层油气 通常会 具有很 高 的含 水量 。在 泥质 岩刚 刚发育 的时候 ,在岩 性地 层的高 层界面上 ,会产 生

浅谈岩性地层油气藏勘探与技术

浅谈岩性地层油气藏勘探与技术

发 展 、完善 是 伴 随着 石 油工 业 的发 展 而逐 化 、地 层变 化 有 密切 关 系 。 目前 ,形 成 的 步 形 成 的 ,并 具有 鲜 明 的 中国特 色 。如 陆 岩性地层油藏理论要点概括为 :区域构造 相 石 油 地 质 理 论 、复 式 油 气 聚 集 带 理 论 等 ,有 效地 指 导 了我 国 的石 油 勘探 。十 多 沉 积背 景控 制 沉 积体 系 的展 布 ;盆 地 结 构 和 不 同 构造 部 位 控 制 不 同类 型 砂 体 的 分
断陷型盆地构造活动强烈,多期多类
型砂 体 发育 ,有 利于 形 成岩性 地 层 圈 闭 ,
其中扇三角洲 、水下扇和浊流沉积是形成
岩性 圈 闭 的重要 类 型 。
低位体系域的冲积扇和河流沉积体系 分布广泛 ,在不整合面上发育河道砂体控 制的岩性圈闭 ;水进体系域主要发育的扇
1 岩 性 地 层 油 藏 形 成 地 质 背 景 及 勘
探 形式
随着 可供 勘 探 的构 造 圈 闭 L I 益减少 , 各个 探 区 已不 同 程度 地 出现 圈 闭储 备 不足 沉积 ,在缓坡地带发育辫状河三角洲,在 的问题 。目前构造圈闭已经无法满足勘探 陡坡地带形成扇三角洲。盆地发育晚期 , 加快 的 需要 。岩 性地 层 圈 闭勘 探 已成 为 直 勘 探 目标 战 略转 型 的时 期 ,由以往 的 构 造 随 着 拉 张 作 用 的 减 弱 ,湖 盆 沉 降 明显 变 和河 流 沉 积 。干旱 气候 条 件 下形 成 的含 盐 湖盆 ,如柴 达木 盆 地 西部 断 陷 , 由于水 系 径 流 量 不 大 ,带 入 湖 中 多 为 细 粒 级 碎 屑 物 ,以细砂 和 粉砂 为 主 ,并 含钙 质 、灰 质

岩性油气藏勘探

岩性油气藏勘探

一、概 述
成岩次生圈闭
指沉积地层在成岩后由于各种地质因素导致一定范围的 地层孔渗性发生改变而形成圈闭
最常见的是在碳酸盐岩地层中,由于次生作用例如淋滤 作用或白云化作用,形成很多次生孔隙,不渗透性地层变为 渗透性地层,在低渗透岩层中形成高渗透透镜体,从而形成 具备储存能力的圈闭
一、概 述
二、原生砂岩透镜体圈闭和油气藏
常见流水波痕(不对称),也可见砾石的叠瓦状排列,扁平面向上游倾斜。 最底部常具明显的侵蚀、切割及冲刷构造,常含泥砾。
4、生物化石:化石稀少,一般保存不好 5、沉积层序:下粗上细的间断性正韵律或正旋回。 6、砂体形态:在平面上多呈弯曲的长条状、带状、树枝状等。在剖面上呈上平下凸
的透镜状或板状嵌于四周河漫泥质沉积之中。
天然堤
远砂坝
决口扇
席状砂
分流间湾
障壁砂坝/泻湖
洪泛平原
潮汐砂坝/潮坪
泻湖
潮汐水道
沼泽
滑塌沉积
前三角洲 前三角洲泥
浊积砂 滑塌沉积 水下水道
二、砂体成因与沉积环境
三角洲平原砂质储层模型
二、砂体成因与沉积环境
三角洲前缘砂质储层模型
二、砂体成因与沉积环境
三角洲砂
三角洲的分流河道砂体和河口砂体皆可形成重要的岩性油气藏
岩性油气藏勘探
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岩性地层油气藏勘探取得了重大发现, 展现出东部富油气凹陷“满凹含油”、西部盆地“满盆含油”的 景象,而且四种盆地(断陷、坳陷、前陆、海相)和三类储集体(砂砾 岩体、碳酸岩体、火成岩)都有不小的新发现,并且储量乐观,使 得岩性地层勘探呈现出一种遍地开花的趋势。
岩性油气藏勘探
(1)钟形(Bell)
曲线下部最大,往上越来越小,是水流能量渐弱或物源供应渐少的表现。 其特点为底部突变、顶部渐变,即为向上变细的韵律,反映河道侧向迁移的 正粒序结构,典型的代表为曲流河点坝或河道相沉积的产物。

岩性地层油气藏地质理论与勘探技术

岩性地层油气藏地质理论与勘探技术

基金 项 目 : 中 国石 油 天 然 气股 份 有 限公 甸“ 十五” 重 大科 技 攻 关 项 目( 0 4 0 5 0 1 — 0 9 )
摘 要: 中 国陆 上 剩 余 油 气 资 源 主 要 分 布 在 中低 丰度 岩 性 地 层 油 气 藏 领 域 , 勘探潜 力 巨大。针对 中国陆上 陆相 断陷、 坳 陷、 前 陆和 海 相 克 拉通 等 4类 原 型 盆地 和 砂 砾 岩 、 火 山岩 、 缝 洞 型 碳 酸 盐 岩 储 集 体 中岩 性 地 层 油 气 藏 的 勘 探 , 通过 5 年 系 统 研 究, 在地质理论、 技 术 创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与 生产 实效 等 方 面取 得 重 大 成 果 : ① 系 统 建 立 了 4类 盆 地 岩 性 地 层 油 气 藏 地 质 理 论 ; ②创建 了 中低 丰度 岩 性地 层 油气 藏 大 面 积成 藏理 论 ; ③ 创 新 了 系统 的岩 性 地 层 油 气 藏勘 探 程 序 与 技 术 系列 , 自主创 新 2 1项 核 心 专
v u g c a r b o n a t e r o c k s ,s i g n i f i c a n t r e s u l t s a r e a c h i e v e d o n g e o l o g i c a l t h e o r y ,t e c h n o l o g i c a l i n n o v a t i o n a n d p r o d u c t i o n e f f i c i e n c y t h r o u g h f i v e y e a r s o f s y s t e ma t i c s t u d y .( 1 )E s t a b l i s h t h e g ol e o g i c a l t h or e y a b o u t t h e l i t h o s t r a t i g r a p h i c r e s e vo r i r s i n t h e f o u r - t y p e b a s i n s ;

利用地震技术研究地层岩性油气藏应该注意的问题和技术要点

利用地震技术研究地层岩性油气藏应该注意的问题和技术要点

利用地震技术研究地层岩性油气藏应该注意的问题和技术要点1 地层岩性油气藏的概念,分类及勘探现状概括而言, 地层- 岩性油气藏是指储集层因岩性横向变化或纵向连续性中断而形成圈闭中的油气聚集。

狭义的岩性油气藏包含砂岩透镜体、砂岩尖灭体、白云岩化带、裂缝- 洞穴状石灰岩、火山岩透镜体等; 广义的地层- 岩性油气藏尚应增加地层超覆体、地层不整合遮挡( 各种古潜山) 、生物礁以及水动力封闭等类油气藏[1]。

从形成机制考虑,可归纳为3类:①与沉积作用有关的。

如砂岩上倾尖灭、砂岩透镜体、生物礁、灰岩相变等。

②与不整合有关的。

如下切河道砂体、潜山、削截、超覆等。

③与构造裂隙有关的。

如成岩裂缝型圈闭及成岩带封闭型圈闭等[2]。

1966 年美国著名石油学家莱复生提出勘探隐蔽圈闭以来,世界各国都加强了地层不整合、岩性及古地貌等圈闭的油气勘探。

岩性油气藏是含油气盆地进入中后期勘探阶段的主要勘探目标,在世界含油气盆地的勘探中取得了突破性成果,国内外发现了许多大、中型油气藏(田)[3]。

随着中国陆上含油气盆地逐步进入高成熟勘探阶段, 探索岩性油气藏的重要性也日趋明显。

岩性油气藏是目前中国陆上油气勘探的四大重要领域之一(其他3个领域是前陆冲断带油气藏勘探、叠合盆地中下部组合和老区精细勘探) ,也是目前中国陆上实现油气增储上产的重要现实领域。

从中国陆上近年来岩性油气藏探明储量规模来看, 已经从90 年代初的20% 逐步上升到目前的55% 左右, 初步显示出岩性油气藏在增储上产方面的重要意义。

总体来看中国陆上大部分含油气盆地在岩性油气藏勘探领域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勘探实践证明, 中国陆上绝大部分含油气盆地应具有发育岩性油气藏的良好地质背景[4]。

2 地层岩性油气藏主要勘探方法和技术现状世界范围内岩性油气藏勘探技术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0世纪20年代之前,以地表地质调查为主。

第二阶段,20世纪30-70年代,主要依靠井筒资料地质解释和老油田、老井复查,相当一部分地层岩性油气藏的发现具有一定偶然性。

从油气藏研究的历史论地层-岩性油气藏勘探

从油气藏研究的历史论地层-岩性油气藏勘探

性 ,都 密 切关 系 到油 气 勘 探 的战 略 部 署 和 经 济 效 益 。通过 研究 油 气藏 及 其分 类 的发 展 历史 , 可 揭 更 示 出世 界及 我 国油 气勘 探 将 “ 地层 一 岩性 油 气 藏 ” 作 为 一 个 重要 领 域 提 到勘 探 日程 上 来 的 必 然性 与 紧 迫性 。深刻认 识地 层一 岩性 油气 藏 的类 型范畴 、 成 形 机 制及 勘探 特点 ,掌握 各类 地 层一 性 油气 藏 的地 岩
从油气藏研究 的历史 论地层一 性油气藏勘探 岩
张厚 福 , 兆 辉 徐
( 中国石 油大 学( 京 ) 北 )
摘 要 : 在澄 清“ 油气藏 ” 念 的基础 上 , 据 油 气藏研 究的历 史发展 过程 , 为地 层一岩性 油 气藏被 概 根 认
纳入 油气勘探 的 重要领 域 , 历 史发展 的 必然 。 中概 述 了地层 一 是 文 岩性 油 气藏 的范畴 、 因及 勘探 特 成
维普资讯
第2 0卷 第 1 期 20 0 8年 3月


油 气

Vo .0 No 1 1 . 2 M a .2 0 r 08
LI TH0L0GI C RES ERV0I RS
文 章 编 号 :6 3 8 2 ( 0 8 0 一 14 1 17 — 9 6 2 0 ) l 0 1 — 0
点 , 后 剖 析 了 3个 典 型 实例 。 最
关键 词 : 气藏研 究历 史; 油 地层一岩性 油 气藏 ; 实例 分析
中 图分 类 号 :E123 2 T 2. 2 文献标 识码 : A
Dic so n t a i r phi —ih l g c r s r o r x o a i n i t s us i n o sr tg a c lt o o i e e v i s e pl r to n he a p c ft e e c s o y o e e v i s s e to he r s ar h hit r f r s r o r

岩性地层油气藏地质理论及勘探技术分析

岩性地层油气藏地质理论及勘探技术分析

对于 各项勘 探技 术和设备 的要 求也越 来越 高 , 勘 探开 发的技 术 的重要 手段 , 对 于全面 剖析勘 探 区域 地质有 着非常重 要的推 动 和方 法还存 在着 一些弊端 , 下面 就简要 分析我 国岩性 地层油 气 作 用 。 藏 地 质理 论及勘 探技 术 。
2 . 2 地层学分析技术
岩性 地层油气藏地质理论及 勘探技术分析
李志 广 ( 长 江 大学 , 湖北 荆州 4 3 4 0 2 5 )
摘要 : 随着我 国 国民经 济的不 断提 升 , 我 国国家发展和进 步 开采的过程 中 , 需要 不断提升和 引进先进的勘探技术和 设备 , 下 对 于各种 自然资 源的 需求量越 来越 高 , 这其 中就 包括 岩性地 层 面就对几种典型的岩性 地层油气藏勘探技 术进 行简要分析 。 油 气藏 , 其 在 我 国勘探 工作 领 域发 挥 的作 用 日益重要 , 这就 需 2 . 1 ‘ ‘ 三相” 联合解释技术 要 广大地 质勘 探 工作 者做 好 岩性 地层 油 气藏地 质 的理 论分 析 “ 三相 ” 联 合解 释技 术是 目前 岩性 地 层油 气藏勘 探 阶段 的 工作 , 并就勘探 过程 中的各 项技 术做 具 体分析 和研 究。本 文就 重要 技 术方 法 之一 , 所谓“ 三相 ” , 即测 井相 、 地震 相 以及 沉 积
岩性 地 层油气藏 地 质特 点一般 较为 复杂 , 上下地 层 间的差 异较 大 , 为 了能 够 对勘 探 区域 地 质进 行全面 的剖 析和 了解 , 地 层学分 析技 术应运 而生 , 它也逐 步发 展为现 代地 质勘 探领域 的 重要 研 究手 段之 一 。地 层学分 析技 术的 核心 在于研 究 等时 地
改革 开放 以来 , 随 着我 国工业生 产和 经济发 展对 于 自 然 资 源 的需 求 量越 来 越 大 , 在 我 国建 立较 为 完 善 的油 气 藏 的过 程 中, 岩 性 油 气 藏 已经 逐 渐 成为 油 气勘 探 工 作 中的 重 要组 成 部 分, 也 逐渐 成 为我 国陆 上资 源勘 探 和开采 最有 潜 力的 领域 , 其

岩性地层油气藏地质理论与勘探技术

岩性地层油气藏地质理论与勘探技术

岩性地层油气藏地质理论与勘探技术摘要:随着经济发展越来越快速的提高,我国许多行业的发展进步对油气藏资源的需求逐渐地增大,因此,岩性地层油气藏的勘探工作也占据相当重要的地位,这就意味着需要相关的研究人员针对岩性地层储层做好其地质理论分析,并且对其勘探技术深入研究。

依据岩性地层油气藏勘探技术的基本情况,对其地质理论和勘探技术进行了较为细致的分析。

关键词:岩性地层油气藏;地质理论;勘探技术引言:我国的油气这一自然资源大部分都分布在岩性地层油气藏地区。

众所周知,岩性地层油气藏相对来说其勘探难度非常大,而且油气成藏具有不规则的特性,成藏的机理大都也比较复杂。

在岩性地层油气藏勘探的实际工作过程当中,应用传统的勘探技术已经很难满足要求,高效的勘探技术是亟需解决的问题。

经过深入的研究和长久的勘探工作,我国已经拥有了相对成熟的理论基础和技术。

1地质理论1.1岩性油气藏区带概述岩性地层油气藏带比较特殊,与大多数的天然气聚集区相对比,可以发现其构造的背景和层次结构都有较为明显的差异性。

油气产量由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其中能源结构和储层的影响比较明显。

在勘探开发的初期阶段,油气藏区的地质构造相对来说十分的稳定,每一层的分布也属于比较密集的状态,这是油气的沉积作用造成的。

但是随着开采工作的不断进行,逐渐深入,每一层的地质构造将出现不同的变化,形成清晰的地质构造,这能够将油气藏清晰地分隔开来。

因此,在油气藏区进行大量的油气开采工作的时候,往往都会对土壤的结构造成极大的破坏。

1.2地质构造和层级结构目前,在我国的内陆地区内,岩性油气藏主要为断陷盆地、深盆和坳陷盆地。

这些种类的油气藏其地质构造相当地复杂,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①断陷型的地质构造可以依次分为高、中、低三个不同的层次,这是由火山喷发岩浆经过长年的堆积后逐渐地形成的。

在高水位的时候,不仅地层的结构是不完整的,而且在储层当中也含有较多的杂质,而低水位储层相对来说起密度较好,因此其中的地质构造相当的稳定,当然其储层质量也较高;②在深陷型这一类型中,基本都是湖中水库和高水位火山的地质构造。

岩性地层油气藏地质理论与勘探技术

岩性地层油气藏地质理论与勘探技术
以形成油 气藏 ,还离不开源储 配置 的影响 ,如果三 角洲 的地貌环境较
为平缓 ,则其储油层系便会大 面积成藏。
3 结语
随着 我国经 济化建 设 的快速 发展 ,我 国为了确 保工业 发展具 有
良好 的资源基 础 ,已将岩性 地层 油气藏 开采 作为主 要勘探 任务 。在
2 岩性地层 油气 藏的勘探技术
间存 在非常大的差异性 , 技术人员难 以全面且深入 的剖析其地质条件 ,
地层 学分析技术便是在此 种发展形势下衍生 的。现 阶段 ,其经过长期 我 国陆地浅 水三 角洲 的成藏形 态与 海陆三 角洲 具有较 高 的一致 发展 与完善 ,也逐渐演变 为地质勘探关键技术 。该 技术 以对等时地层 性 ,均具 有面积大的特点 。浅水 三角洲主要具有 四种沉 积相 :一是 , 界面 的研 究为核心 ,通过 构建 相应的地层构架覆盖 勘探 区域 ,帮助技 三 角洲 平原 ;二是 ,内前缘 ;三是 ,外前缘 ;四是 ,前 三角洲 。岩性 术 人员身深入解该 区域 的岩性地层分布情况 , 该 技术的应用在很大程 油气藏 相带便是三角洲 的内前缘。三角洲 的前缘带 因为存在河 口坝 、 度 上提高了勘探技术 的有效性 。 席状 砂不 发育的特征 ,因此 ,多依 托于水下 的分流河道 砂。前缘带的 2 . 4 流体势分析
关键词 :岩性地层 ;油气藏;地质理论 ;勘探技 术 D O T: 1 0 . 1 6 6 4 0 / j . c n k i . 3 7 — 1 2 2 2 / t . 2 0 1 5 . 2 4 . 0 5 6
岩性地 层油 气藏 中虽然 储存 了大量 的油 气资源 ,但 由于油 气富 析 ,属 于基础 性 工作环 节 ;地 震相是 对勘 探 区地 震 相变化情 况进 行

岩性-地层油气藏勘探方法技术研究现状综述

岩性-地层油气藏勘探方法技术研究现状综述
中 山 大学 研究 生 学 刊 ( 自然 科学 、 医 学 版 ) 第 3 卷 第 2期 J U N LO H R D A E V L 3 N 2 1 O R A FT E G A U T S O 1 o
2 1 S N Y T S N U I E ST ( A U A C E C S 0 0 U A —E N V R IY N T R L S I N E 、ME I I E D CN ) 2 1 00
相 当一部分 盆地 岩性地 层油气 藏 已成 为今年储 量增 长的主 体 。 12 岩性地层 油气藏 年探 明储 量逐年增 加 .
从 中国陆上近 年来 岩性一地 层油气 藏探 明储 量规模 来看 ,已经从 2 纪 9 代初 0世 0年 的 2 %逐 步上升 到 目前 的 6 %左 右 ,初 步显示 出岩性一 地 层 油气 藏 在 增储 上 产 方 面 的 0 5 巨大潜力 [- 。从具 体盆地 来看 :在松 辽 、鄂尔 多斯 、渤海 湾等 盆 地年 增储 规模 均 在亿 J8 】 吨 以上 ;在准 噶尔 、塔 里木 、 四川等盆地其 增储 地位 日显重要 ;在 二 连 、海 拉 尔 、柴 达 .
二 。一 。年第 二 期
探加 快的需要 。而岩性地 层油气 藏 的勘 探却取得 了越来 越 多的重 大突 破 ,其 探 明储量 所
占 比重越来越 大 ,现在 已经成 为我 国油气 勘探 的重要方 向,是 直接 推进 我 国油 气勘探 进
程 的关 键 。 近 几年综合 评价研 究表 明 ,我 国石油 每 年探 明石 油地 质 储 量 4 3×1 . . 0—4 6×1 , 0t
其 中岩性 地层油 藏 占 5% 以上 。岩性 地 层油 气 藏 已经 成 为今 后 相 当 长一 个 时期 内我 国 0 陆上最现 实 、最 有潜力 、最有 普遍性 的油气 勘探领域 l 。 目前我 国正处 在勘 探 目标 战 略 4 ] 转型的 时期 ,由以往 的构造勘 探 为主 转型 为构 造 和岩 性地 层 油气 藏 勘 探并 重 的新 阶段 ,

岩性地层油气藏勘探技术与方法

岩性地层油气藏勘探技术与方法

岩性地层油气藏勘探技术与方法摘要岩性地层油气藏是中国陆上最具潜力的油气勘探领域,其勘探难度大,对勘探技术要求高。

分析岩性地层油气藏的分布特征,并简要介绍岩性油气藏勘探技术与方法,包括高分辨率岩相-古地理和古地貌分析法、地球物理方法和层序地层学方法。

关键词岩性地层油气藏;圈闭;地球物理技术21世纪以来,中国陆上油气勘探已进入了构造与岩性地层油气藏并重的新阶段。

近几年,中国石油探明储量中岩性地层油气藏已占60%以上。

预计在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岩性地层油气藏仍然是中国陆上最有潜力、最普遍的油气勘探领域。

相对构造油气藏勘探而言,岩性地层油气藏地震成像困难、油气水关系复杂、储量风度低、单井产量低,勘探难度大,对勘探技术要求高。

本文对岩性地层油气藏勘探技术进行简要介绍。

1基本概念岩性地层油气藏主要是指由沉积、成岩、构造和火山等作用而造成的地层削截、超覆、相变,使储集体在纵、横向上发生变化,并在三度空间形成圈闭和聚集油气而形成的油气藏。

其圈闭条件是由于储油层本身的岩石性质变化造成的。

根据岩性地层圈闭形式,将岩性地层油气藏分为岩性型、地层型和以构造为背景的岩性-地层复合型油气藏。

有人将已发现的岩性地层圈闭细化为18种类型:侧向沉积尖灭、侧向相变化、河道充填、区域隐伏露头、沟谷充填、构造侧翼不整合上的超覆、胶结、区域不整合上的超覆、裂缝、深盆气、边缘削截、古构造隐伏露头、白云岩化(溶蚀)、煤层吸附甲烷、碎屑岩构形、深切谷充填、水动力、沥青封堵等。

2岩性地层油气藏发育特征2.1岩性地层圈闭的储层特征从岩性地层圈闭的储层特征来看,对美国共计320个圈闭进行统计,砂岩储层占到总数的63.4%,碳酸盐岩储层占26.2%,砂岩与碳酸盐岩混合储层占10.3%;对前苏联1177个圈闭进行统计,砂岩储层占89%,碳酸盐岩储层占11%。

2.2岩性地层油气藏分布特征对已知的岩性地层油气藏的产出时代统计来看,大部分岩性地层油气藏分布在白垩系、古近-新近系、石炭系和二叠系。

岩性地层油气藏地质理论与勘探技术

岩性地层油气藏地质理论与勘探技术

岩性地层油气藏地质理论与勘探技术在石油和天然气勘探领域,岩性地层油气藏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

本文将探讨岩性地层油气藏的地质理论与勘探技术,以期为相关领域的学者和实践者提供有益的参考。

岩性地层油气藏是指在地壳中由岩层和地层圈闭形成的油气聚集。

这类油气藏通常具有较厚的储层和良好的封盖层,储存着大量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

岩性地层油气藏的形成与分布受到地质历史、沉积环境、构造运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沉积环境:沉积环境是岩性地层油气藏形成的重要条件。

在不同的沉积环境下,岩石类型、沉积厚度、有机质含量等都会有所不同,直接影响着油气藏的生成和聚集。

构造运动:构造运动对岩性地层油气藏的形成和分布具有重要影响。

在构造运动过程中,地层会发生褶皱、断裂等现象,形成不同类型的油气藏。

储盖组合:储盖组合是岩性地层油气藏的重要特点。

在理想情况下,储层应具有良好的孔渗性能和连续性,而盖层则应具有较好的封闭能力,以保持油气的聚集状态。

地层对比与圈闭评价:地层对比是岩性地层油气藏勘探的关键技术之一。

通过地层对比,可以确定有利储层的分布和厚度,进而进行圈闭评价,优选勘探目标。

地球物理勘探:地球物理勘探是岩性地层油气藏勘探的主要手段。

包括地震勘探、重磁电勘探等多种方法,可帮助确定储层的物性和构造特征,进而推断油气藏的分布和性质。

钻井与试油:钻井和试油是证实岩性地层油气藏存在的直接手段。

钻井过程中要严格控制钻井液性能,保护储层不受损害。

试油则是对油气藏进行评估和优选的重要环节,可确定油气藏的数量和质量。

开发工程与数值模拟:开发工程和数值模拟技术的应用可以帮助优化油气藏的开发方案。

通过建立数值模型,可以对油气藏进行模拟分析,优化开发方案,提高开采效率。

以某地区大型逆冲断层岩性地层油气藏为例,该油气藏位于一个大型逆冲断层之上,储层厚度较大,且具有较好的物性和含油性。

通过综合运用地层对比、地球物理勘探和数值模拟等技术手段,发现了这个具有高产能的岩性地层油气藏。

岩性油气藏勘探理论与方法研究

岩性油气藏勘探理论与方法研究

岩性油气藏勘探理论与方法研究[摘要]针对岩性油气藏的勘探问题,首先从勘探现状、勘探难点及勘探思路三个方面出发,对勘探理论进行介绍,深入分析这种类型油气藏的勘探方法,为岩性油气藏的勘探开采工作提供建议。

研究表明:由于岩性油气藏特殊的隐蔽性及地质条件,使得岩性油气藏勘探难度极大,在进行实际开采的过程中,必须做到各种技术灵活组合运用,才能成功进行岩性油气藏的勘探工作。

[关键词]岩性油气藏勘探现状勘探难点勘探思路勘探方法中图分类号:S2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 (2018)29-0146-01在我国,大多数盆地中形成的油气藏都以岩性油气藏为主,这种类型的油气藏具有很强的储存油气的性能,这主要是因为岩性油气藏的地层中,存在极大的岩石缝隙,为储存油气资源提供了空间条件;其次,岩性油气藏处于盆地之中,陆地地层中产生的油气资源都会向盆地流动,为储存油气资源进一步提供了条件;同时,盆地所形成的时间较长,为储存油气资源提供了时间条件。

但是这种类型的油气藏也面临较多的利用难题,其中油气勘探就是最大的难点所在,这主要是岩性油气藏中油气资源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同时地质条件也具有很强的复杂性。

针对这种类型油气藏开采难度大的问题,本文从勘探现状、勘探难点及勘探思路三个方向对勘探理论进行介绍,深入分析可用于该类型油气藏的勘探方法与技术,为岩性油气藏的勘探开采工作提供建议。

1、岩性油气藏勘探理论(1)勘探现状目前,我国对常规油气藏的勘探技术已经进入成熟阶段,且以后再次发现常规油气藏的可能性非常小,因此,为了保障油气产量不会出现大幅度的下滑,对岩性油气藏进行勘探开采工作成为了首要目标。

根据我国近些年的勘探实践情况可以看出,在今后很长的一段时间内,这种类型的油气藏将成为我国最有潜力的勘探开采领域。

我的岩性油气藏数量相对较多,且分布较广,可以说凡是有盆地存在的区域,就有这种类型油气藏的存在,比如在塔里木盆地、松辽盆地以及渤海湾盆地等区域都有这种类型的油气藏存在,且这种类型油气藏储油量相对较大,大多数岩性油气藏都属于亿吨级高含油油气藏,因此,这种类型油气藏成为了油气勘探开发的主要区域。

211219823_岩性地层油气藏地质理论及勘探技术探讨

211219823_岩性地层油气藏地质理论及勘探技术探讨

173纵观当前世界油气资源的分布,可以发现我国岩性地层油气藏油气资源极其丰富,但是我国实际的油气开采技术却严重制约油气资源的开发。

加上油气资源实际分布较为复杂,缺乏规律,开采难度加剧,导致大量油气资源很难被勘探到位。

由此,必须提高油气资源勘探开采技术,方可提高资源利用率。

1 岩性地层油气藏地质理论概述1.1 岩性地层油气藏地质理论岩性油气藏狭义上包含砂岩尖灭体、砂岩透镜体、火山岩透镜体、白云岩化带、裂缝-洞穴状石灰岩等等。

并且,狭义上地层油气藏则是代表地层不整合遮挡、地层超覆体、生物礁此类油气藏。

但是这2种狭义概念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存在一定混乱。

成藏特征中,其岩性油气藏共同特征在于:(1)储集体一般会在生油岩体中穿插、尖灭,具备足够优质的储盖组合条件及足够充足油源。

(2)一般遮挡条件同储集岩体同期形成,实际的圈闭形成期将远远早于油气实际的运移和生成期。

(3)油源常常来自同期所沉积而成的生油岩,因此油气将会通过一次排烃直接进入储集层。

(4)油气藏规律性特点显著,其中陆相盆地实际岩性油气藏分布同该地区古地形、河湖沉积体系密切相关,因此环带状分布特征显著。

而地层油气藏则是受制于地质构造运动所引起的一系列超覆沉积、削蚀、沉积间断等作用,导致储集岩体沿地层的侵蚀面或是不整合面都受到非渗透岩层遮挡,构建形成一定的地层圈闭,同时在其中也相继发生一定的油气聚集。

依据其按圈闭遮挡条件及其所处位置可将其细分为地层不整合油气藏、地层不整合“基岩”油气藏、地层超覆油气藏。

1.2 岩性地层油气藏勘探现状及地质特征近年来,随着工业的发展,油气资源广泛应用,因此我国岩性地层油气藏开采程度也日益加剧。

然而,岩性地层油气藏中油气作为一种不可再生资源,其油气资源含量的日益减少,导致岩性地层油气藏资源的勘探潜力挖掘可能性也日趋缩小。

与此同时,针对我国岩性地层油气藏的系统勘探工作也愈发深入。

纵观我国岩性地层油气藏实际发展历史,可以发现,现阶段我国岩性地层油气藏储量已然呈现出逐年上升趋势,由此可说明,我国针对岩性地层油气藏资源的系统开采工作取得显著推进。

油气储层地质特征与勘探模型

油气储层地质特征与勘探模型

油气储层地质特征与勘探模型在石油勘探领域,了解油气储层地质特征以及掌握有效的勘探模型对于油田的发现和开发是至关重要的。

油气储层地质特征主要包括岩性、孔隙结构、渗透率和储量等方面,而勘探模型则是通过对地质特征的分析和解释,形成的一种理论框架和实践指南。

首先,我们来谈谈油气储层的岩性特征。

油气储层岩性主要指砂岩、碳酸盐岩和页岩等不同的岩石类型。

砂岩储层通常具有较高的孔隙度和渗透率,易于形成良好的储集空间。

碳酸盐岩储层则由于其特殊的成岩作用和溶蚀作用,具有丰富的孔隙和裂缝系统,对于储层的形成和保存起到了重要作用。

而页岩储层则通常为低孔隙度和低渗透率的储层,储层评价和勘探难度较大。

其次,孔隙结构和渗透率是影响油气储层有效性和开发程度的重要因素。

孔隙结构主要指孔隙的形态、大小、分布和连通性。

相比于圆孔和直通孔,弯曲孔、死胡同和盲孔等孔隙形态对于流体流动的影响较大。

孔隙大小和分布则影响储层的渗透率和储量,孔隙连通性则是判断储层有效性的重要依据。

渗透率则是孔隙中流体流动能力的量化指标,可以通过实验室测定和数学模型模拟等方法进行计算。

储量是勘探中的核心概念之一,也是评价油气勘探价值的重要指标。

储量的大小决定了油田的开发规模和经济价值。

储层中的有效储存体积和有效孔隙度是评估储量的关键参数。

有效储存体积是指石油和天然气在储层中的可产生量,一般由石油地质和地球物理勘探手段进行评估。

有效孔隙度则是指储层中可用于储存石油和天然气的孔隙体积占总孔隙体积的比例。

最后,让我们了解一下油气勘探中常用的勘探模型。

勘探模型基于对储层地质特征的认知和理解,提供了一套实际操作中的方法和步骤。

常用的勘探模型包括构造模型、沉积模型和成藏模型等。

构造模型是根据地质构造特征,分析构造中的断裂带、断裂岩层和构造陷落等,推测油气分布情况和勘探目标。

沉积模型则通过对沉积物的沉积环境、沉积速率和物源特征等进行研究,推测储层的分布和特征。

成藏模型则对油气的生成、迁移和储藏进行描述和解释,构建了成藏机制和成藏模式。

岩性地层油气藏勘探思路与勘探方法

岩性地层油气藏勘探思路与勘探方法

岩性地层油气藏勘探思路与勘探方法易士威;王权【期刊名称】《中国石油勘探》【年(卷),期】2005(010)002【摘要】二连盆地、冀中坳陷近几年隐蔽油气藏的勘探研究与实践表明,高勘探成熟区富油凹陷岩性地层油气藏具有较大的勘探潜力,是寻找规模整装富集储量的重要勘探领域.开展岩性地层油气藏的勘探,要树立富油凹陷不同类型油气藏在"不同构造单元、不同区带、不同层系、不同沉积体系、不同沉积相带、不同储层类型三维空间复式连片分布"的新勘探理念.在勘探思路上实现"由正向构造带向负向构造区;由构造带高部位向构造带翼部;由构造带向岩相带、坡折带、超覆带、侵蚀带;由环洼到洼槽;由单一油气藏类型向多种油气藏类型"的五个转变.其勘探技术方法包括岩性地层油气藏有利区带优选评价技术方法;岩性地层圈闭落实评价技术方法;岩性地层油藏预探评价技术方法.【总页数】6页(P9-14)【作者】易士威;王权【作者单位】成都理工大学,四川省,成都市,610059;华北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河北省,任丘市,062552;华北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河北省,任丘市,06255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22.1【相关文献】1.岩性-地层油气藏勘探方法技术研究现状综述 [J], 姚卓森;卢文姬2.陆相压性浅水湖盆岩性地层油气藏勘探 [J], 沈武显;樊太亮;宫雪;毛治国;牛新生3.不同类型断陷湖盆岩性-地层油气藏油气富集规律——以冀中坳陷和二连盆地岩性-地层油气藏对比为例 [J], 赵文智;方杰4.岩性-地层油气藏勘探方法技术研究现状及进展 [J], 王威;李臻;田敏;周锦程;李凝5.孤北断裂坡折带低位体系域岩性-地层油气藏勘探 [J], 吏锋兵;张彦山;闫森;郭建立;王超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华北油田地层-岩性油藏勘探发现与启示

华北油田地层-岩性油藏勘探发现与启示

华北油田地层-岩性油藏勘探发现与启示
赵贤正;卢学军;王权
【期刊名称】《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年(卷),期】2007(028)005
【摘要】在华北油田二连盆地的巴音都兰凹陷,按照寻找地层岩性油藏的新勘探思路,通过层序地层研究建立等时地层格架,根据构造与沉积综合研究确定有利勘探区块,依靠老井复查构建扇三角洲前缘砂体上倾尖灭岩性油藏成藏模式,发现了以岩性油藏为主的宝力格油田.在冀中坳陷,深化长洋淀潜山带成藏条件的研究,建立了"新生古储古堵"的潜山油藏成藏模式,使钻探获得新突破.
【总页数】8页(P597-604)
【作者】赵贤正;卢学军;王权
【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华北油田有限公司,河北,任丘,062552;中国石油,华北油田有限公司,河北,任丘,062552;中国石油,华北油田有限公司,河北,任丘,062552;中国地质大学,北京,10008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E112.3
【相关文献】
1.二连盆地白垩系地层岩性油藏的勘探发现及前景 [J], 赵贤正;王权;淡伟宁;王文英;乔晓霞;任春玲
2.二连盆地地层岩性油藏"多元控砂—四元成藏—主元富集"与勘探实践(Ⅳ)——勘
探实践 [J], 韩春元;赵贤正;金凤鸣;王权;李先平;王素卿
3.华北油田一体化井位研究助推油气勘探规模储量的发现 [J], 张锐锋;赵学松;朱洁琼;李小冬;吴晓龙;刘金浓;蒋东坤
4.华北岩性油藏勘探有突破 [J],
5.测井约束反演技术在滚动勘探开发中的应用及效果——以东辛油田沙三段岩性油藏的勘探开发为例 [J], 王洪宝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从油气藏研究的历史论地层_岩性油气藏勘探

从油气藏研究的历史论地层_岩性油气藏勘探

0引言“油气藏”作为油气勘探与开发的直接对象,早已为大家所熟悉,但这个概念的诞生、演变过程,则鲜为人知。

探讨油气藏概念的来源、演变和它们在地壳上呈现出的类型及其地质模式的多样性、复杂性,都密切关系到油气勘探的战略部署和经济效益。

通过研究油气藏及其分类的发展历史,更可揭示出世界及我国油气勘探将“地层-岩性油气藏”作为一个重要领域提到勘探日程上来的必然性与紧迫性。

深刻认识地层-岩性油气藏的类型范畴、形成机制及勘探特点,掌握各类地层-岩性油气藏的地质模式及形成背景,就能有效指导我们去发现更多更大的勘探目标,不断找到新油气田。

笔者于今年完成并由石油工业出版社出版发行的专著《油气藏研究的历史、现状与未来》[1],通过追根溯源,研究油气藏及其分类的发展历史,表明以背斜、穹隆等构造油气藏为主要对象的油气勘探已取得辉煌成果,地质、地理条件较好的易找的背斜油气藏多已投入开发,勘探难度日益加剧,今后在继续寻找背斜油气藏的同时,人们已逐渐将目光转向地层-岩性油气藏,它们类型繁杂、形态各异、数量众多、大小悬殊、分布极广,是一个亟待开拓的勘探新领域。

就世界及我国油气勘探而论,勘探目标逐步从构造油气藏转向构造与地层-岩性油气藏并重,是油气勘探历史的必然。

在国际竞争和油价高涨的形势下,欲确保我国油气储、产量稳步增长,我们不仅要继续加强构造油气藏勘探,更要将地从油气藏研究的历史论地层-岩性油气藏勘探张厚福,徐兆辉(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摘要:在澄清“油气藏”概念的基础上,根据油气藏研究的历史发展过程,认为地层-岩性油气藏被纳入油气勘探的重要领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文中概述了地层-岩性油气藏的范畴、成因及勘探特点,最后剖析了3个典型实例。

关键词:油气藏研究历史;地层-岩性油气藏;实例分析中图分类号:TE122.3+22文献标识码:ADiscussiononstratigraphic-lithologicreservoirsexplorationintheaspectoftheresearchhistoryofreservoirsZHANGHou-fu,XUZhao-hui(ChinaUniversityofPetroleum,Beijing102249,China)Abstract:Onthebasisofclarifyingtheconceptionofreservoirs,accordingtothehistoryoftheresearchonreservoirs,itisaninevitablecourseofhistorythatstratigraphic-lithologicreservoirsareregardedasanimportantpartinthepetroleumprospecting.Thecategory,genesisandprospectingfeaturesofstratigraphic-lithologicreservoirsaresummarized,andthreetypicalexamplesareanalyzed.Keywords:researchhistoryofreservoirs;stratigraphic-lithologicreservoirs;exampleanalysis文章编号:1673-8926(2008)01-0114-10收稿日期:2007-09-25;修回日期:2007-11-19作者简介:张厚福,1932年生,男,教授,主要从事石油地质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

地层、岩性油气藏地震勘探方法与技术

地层、岩性油气藏地震勘探方法与技术

地层、岩性油气藏地震勘探方法与技术熊翥【摘要】针对地层、岩性油气藏地震勘探方法与技术这一论题,本文从几个特定角度展开了简要的讨论。

首先给出了应用地震勘探技术进行地层、岩性油气藏勘探的基本思路;然后围绕怎样得好一个三维数据体,研讨了应引起高度关注的八个在地震数据采集时及十个在地震数据处理中的问题;第三是论述了地层、岩性油气藏勘探地震数据处理与解释的技术系列,包括地震数据反演技术、属性分析、岩石物理分析、地质建模和地震正演模拟技术;最后讨论了地震数据的综合地质解释。

文章并没有对地层、岩性油气藏地震勘探方法与技术进行全面和系统的介绍,而是针对上述四个方面阐述了作者对相关方法与技术的认识和体会。

作者认为所述问题对应用地震方法勘查地层、岩性油气藏有实际意义。

【期刊名称】《石油地球物理勘探》【年(卷),期】2012(047)001【总页数】18页(P1-18)【关键词】地层、岩性油气藏;地震勘探技术;三维数据体;地震数据处理技术;地震数据的地质综合解释;储层特性预测与表征【作者】熊翥【作者单位】中国石油东方地球物理公司,河北涿州07275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312007年5月14日的《中国石油报》在头版头条位置发表了题为“理论突破、领域转型、技术升级,我国陆上油气勘探进入岩性地层新阶段”的文章。

该文指出:从剩余资源潜力分析,岩性地层油气藏将是我国陆上最现实、最重要的油气勘探领域。

在本世纪初我国已系统建立了“四类盆地、三种储集体”的岩性地层油气藏区带、圈闭与成藏的地质理论;近几年,在中国石油探明储量中,岩性地层油气藏已占60%以上。

如今,有关地层、岩性油气藏勘探的文章和著作纷来沓至,但多数是论述地层、岩性油气藏勘探的重要性以及所取得的勘探成果,且深入探讨有关勘探技术特别是基础技术的文章为数不多,而这在地层、岩性油气藏勘探中显得十分重要。

在对盆地区域地质、地层、沉积、圈闭及其成藏条件分析的基础上,确定有利的地层、岩性油气藏勘探区带和重要的勘探目标以后,如何有效地实施工程技术,充分挖掘勘探技术的潜力,是提高地层、岩性油气藏勘探成功率的基本保证,也是决定勘探成败的关键因素。

天然气田油藏的研究与勘探

天然气田油藏的研究与勘探

天然气田油藏的研究与勘探第一章:引言天然气是当今世界最为重要的能源资源之一。

作为一种清洁能源,它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

天然气田油藏的勘探十分重要,是天然气生产的基础。

本文将以天然气田油藏的研究与勘探为主题,探讨其背后的原理和技术。

第二章:天然气田油藏概述天然气田油藏是指地层内储存天然气的地质体系,由储层、盖层、底面和侧向封闭构成。

储层是指地下天然气储藏的岩石层,主要由砂岩、泥岩和碳酸盐岩组成;盖层是指盖在储层上面的岩石层,通常是低透水的泥岩或页岩;底面是指储层下面的岩石层,通常由低透水的泥岩或页岩组成;侧向封闭是指在地下形成的天然气田,其侧向与储层平行的两个边界都被低透水性岩石阻挡,形成了一个封闭的区域,使天然气不能从储层流失。

天然气田油藏的勘探主要是寻找这样的岩石层和区域。

第三章:天然气田油藏勘探技术天然气田油藏勘探是一项复杂而高风险的任务。

为了成功勘探,在勘探前需要进行详细的地质研究,以了解地下的地质构造和沉积特征。

勘探主要包括测量、数据采集、岩石分析、钻井和生产试验等环节。

3.1 测量天然气田油藏的勘探需要不同类型的测量仪器来获取地质数据。

磁力计、电磁仪和地震仪等测量仪器在勘探前通常被广泛使用。

磁力计和电磁仪主要用于检测地下岩石的磁性、电导率和电阻率等特性,从而确定可能的沉积地点。

地震仪则是对地球表面施加震荡信号,从而观察地下岩石的反弹情况,了解岩层的厚度、形状和物理特性等。

3.2 数据采集在勘探过程中,需要收集大量的数据来帮助研究储层中的天然气。

通常使用遥感卫星和飞机以及其他的物理测量设备来获取环境信息,如表面地形、水文地质构造和气象情况等。

这些数据的处理能够支持勘探研究,在实际勘探和开发阶段起关键作用。

3.3 岩石分析岩石分析是勘探和生产测试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分析储层内的不同成分和性质,识别油藏油气性质、可能含藏层位和含藏范围,以此提高勘探和生产的有效性。

在分析储层岩石时,通常会使用X射线荧光光谱仪或电子探针扫描仪等设备,以确定岩石中各种元素的含量,包括钠、铁、铜、钼和铅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0引言“油气藏”作为油气勘探与开发的直接对象,早已为大家所熟悉,但这个概念的诞生、演变过程,则鲜为人知。

探讨油气藏概念的来源、演变和它们在地壳上呈现出的类型及其地质模式的多样性、复杂性,都密切关系到油气勘探的战略部署和经济效益。

通过研究油气藏及其分类的发展历史,更可揭示出世界及我国油气勘探将“地层-岩性油气藏”作为一个重要领域提到勘探日程上来的必然性与紧迫性。

深刻认识地层-岩性油气藏的类型范畴、形成机制及勘探特点,掌握各类地层-岩性油气藏的地质模式及形成背景,就能有效指导我们去发现更多更大的勘探目标,不断找到新油气田。

笔者于今年完成并由石油工业出版社出版发行的专著《油气藏研究的历史、现状与未来》[1],通过追根溯源,研究油气藏及其分类的发展历史,表明以背斜、穹隆等构造油气藏为主要对象的油气勘探已取得辉煌成果,地质、地理条件较好的易找的背斜油气藏多已投入开发,勘探难度日益加剧,今后在继续寻找背斜油气藏的同时,人们已逐渐将目光转向地层-岩性油气藏,它们类型繁杂、形态各异、数量众多、大小悬殊、分布极广,是一个亟待开拓的勘探新领域。

就世界及我国油气勘探而论,勘探目标逐步从构造油气藏转向构造与地层-岩性油气藏并重,是油气勘探历史的必然。

在国际竞争和油价高涨的形势下,欲确保我国油气储、产量稳步增长,我们不仅要继续加强构造油气藏勘探,更要将地从油气藏研究的历史论地层-岩性油气藏勘探张厚福,徐兆辉(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摘要:在澄清“油气藏”概念的基础上,根据油气藏研究的历史发展过程,认为地层-岩性油气藏被纳入油气勘探的重要领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文中概述了地层-岩性油气藏的范畴、成因及勘探特点,最后剖析了3个典型实例。

关键词:油气藏研究历史;地层-岩性油气藏;实例分析中图分类号:TE122.3+22文献标识码:ADiscussiononstratigraphic-lithologicreservoirsexplorationintheaspectoftheresearchhistoryofreservoirsZHANGHou-fu,XUZhao-hui(ChinaUniversityofPetroleum,Beijing102249,China)Abstract:Onthebasisofclarifyingtheconceptionofreservoirs,accordingtothehistoryoftheresearchonreservoirs,itisaninevitablecourseofhistorythatstratigraphic-lithologicreservoirsareregardedasanimportantpartinthepetroleumprospecting.Thecategory,genesisandprospectingfeaturesofstratigraphic-lithologicreservoirsaresummarized,andthreetypicalexamplesareanalyzed.Keywords:researchhistoryofreservoirs;stratigraphic-lithologicreservoirs;exampleanalysis文章编号:1673-8926(2008)01-0114-10收稿日期:2007-09-25;修回日期:2007-11-19作者简介:张厚福,1932年生,男,教授,主要从事石油地质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

地址:(100055)北京市宣武区手帕口南街48号411单元。

E-mail:xzhlu2005@126.com第20卷第1期2008年3月岩性油气藏LITHOLOGICRESERVOIRSVol.20No.1Mar.20082008年从中可以初步看出其中的涵义与区别。

笼统地讲,储集层、油潴、圈闭和油气藏4个概念是依次变小的,为进一步对其加以区分,特图示如图1。

储集层这个概念比较侧重于从岩性角度出发,不管其中是否存在封闭条件,是否已经容纳了流层-岩性油气藏尽快纳入勘探目标,刻不容缓。

1油气藏的概念油气藏概念的诞生、演变经历了复杂曲折的过程,美国、原苏联、中国等不同国家的不同学者和译者对油气藏及其相关术语的理解和应用存在不少模糊与混乱现象。

为了便于我国石油工作者进行国内外对比及与国外同行学术交流,很有必要区分并澄清油气藏的相关概念及其关系。

在美国著名石油地质学家A.I.Levorsen编著的《石油地质学》第一、二版中[2],都提出了“储油圈闭(reservoirtrap)”的概念,并以大量篇幅用其来表述不同类型油气藏的特征及分布。

该书第三章“TheReservoirRock”被译为“储集岩”,其中“TheReser-voir”、“ReservoirDynamics”分别被译成“油贮”和“油贮力学”。

可见Levorsen将“reservoir”一词分别用于表达储集岩、油贮、油潴、油气藏等意,概念易被混淆。

他在教材中还常用“oilpool”表示油藏,但是“oilpool”严格涵义是指“油池”,与油藏的内涵仍有差别。

在F.G.Clapp相继发表的重要论文中[3~5],常用“油气田”、“油气聚集”、“油气构造”等概念来论述油气田(field),而不是“油气藏”。

发表论文专门讨论油气藏分类的W.B.Wilson[6]和O.Wilhelm[7]分别用“oilandgasreservoir”和“petroleumreservoir”来表示油气藏,他们均用“reservoir(油潴)”表征油气藏。

而K.C.Heald[8]则明确用“oilpool”来表示油气藏。

综上所述,在美国石油地质学界对“油气藏”尚无严格的专业术语,而往往是用“reservoir(油潴)”或“field(油田)”来表述。

在原苏联石油地质学家中,油气藏(залежь)、油气田(месторoждение)、油气聚集带(зона)三级概念普遍使用,界限非常严格。

但个别学者如И.О.Брод也引用“резервуаp(油潴,reservoir音译)”来表述储集层或油潴[9]。

在外文文献中比较容易混淆的术语有:英文中的reservoir(储集层或油潴)、trap(圈闭)、oil(orgas)pool(油藏或气藏)等,俄文中有коллектор(储集层)、резервуар(油潴)、ловушка(圈闭)、залежь(矿藏、油藏)等。

对这些词汇可以有多种理解,但在具体的语境中就有其特定的涵义了。

实际上,这些专业名词所代表的涵义在某种情况下是可以相互重叠的。

以上这些外文词汇可译为以下几个概念:储集层、油潴、圈闭、油气藏等。

各种翻译文献中对这几个概念的称谓不止一种,但是,归纳起来,几乎全都是围绕在这4个概念周围。

例如,储集层又可以被称为储层、储集岩等,油气藏也被译为油池、油潴、油贮、油库等。

相对而言,圈闭的概念较为统一,对应的中文翻译也较为清晰。

以下我们就围绕储集层、油潴、圈闭、油气藏这4个概念进行对比、分析。

首先将这4个概念的定义和特征描述以表1列出,对比项定义特征描述储集层能够储存和渗滤流体,在开发时能够将这些有用矿产采出的岩层岩石类型、渗透率类型(孔隙型、裂缝型、混合型)、孔隙度、有效孔隙度、渗透率等数值(这些参数与流体力学特征、比表面、裂缝开度、裂缝体系和密度等的计算有关)油潴油、气和水的天然容器,其存在取决于储集层与非渗透性岩石的关系储集层类型、储集层与非渗透性岩石的关系、容积、流体动力学特征、地层能量和形状及埋藏条件圈闭具备油气聚集条件的场所,是油潴的一部分,其中可有或可无油气由储集层、盖层及遮挡物3个部分组成(在四周全为岩性限制的油潴的个别情况下,油潴与圈闭的参数可能相同,此时整个油潴就是一个圈闭)油气藏地壳上油气聚集的基本单元,是油气在单一圈闭中的聚集,具有统一的压力系统和油、气、水界面含油(气)边界、含油(气)面积、油(气)柱高度、充满系数等都是衡量油气藏的指标。

油气藏形成的基本要素可以归结为“生、储、盖、运、圈、保”表14个术语的定义和特征比较表[1]Table1Thecomparisonbetweenthedefinitionsandcharacteristicsoffourterms张厚福等:从油气藏研究的历史论地层-岩性油气藏勘探115岩性油气藏第20卷第1期体,只要岩石具有足够的孔隙度和渗透率,就称为储集层。

油潴是由储集层与其上、下渗透性较差岩石(盖层)组合而成的复合体,流体可以赋存其中。

通常情况下,在褶皱地层中,油潴就是指2个向斜之间的背斜部分。

油潴的涵义比较侧重于几何形状及储集层与盖层的配置关系。

“油潴”这个术语在国内外有时被混同于“储集层”或“油气藏”。

圈闭是具备油气聚集条件的场所,相当于油潴的一部分,油潴中溢出点之上的部分就是圈闭,油气可以赋存其中,并能达到油、气、水的平衡状态。

与油潴相比而言,圈闭是一个较为动态的概念,随着构造作用导致溢出点改变,圈闭的范围会在油潴中有所变动。

但是,圈闭的涵义只是强调具备油气聚集的能力,不论其中是否真正含有油气。

油气藏是地壳上油气聚集的基本单元。

与以上3个概念相比,油气藏是从流体角度入手的。

单一圈闭中充注了一定数量的油气,就形成了油气藏,它具有统一的压力系统和油、气、水界面。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储集层、圈闭和油气藏的概念较为清晰和完善。

油潴的概念在理解上往往存在一些争议,它与储集层或油气藏涵义相当,概念较模糊。

在中译本中,常见将其译成储集层、油潴、油贮或油气藏等术语,实际上储集层与油潴相当,建议采用前者而不用后者。

油气贮与油气藏概念相当,建议采用后者而不用前者。

通过上述讨论与分析,笔者认为应该摒弃“油潴”这个理解多变的术语,而采用“储集层、圈闭和油气藏”这样的三级概念体系较妥,在国际石油地质界易被理解和接受。

油气藏(reservoir)可定义为油气在单一圈闭中的聚集。

它是地壳上油气聚集的基本单元,具有统一的压力系统和油、气、水界面。

更具体地说,就是一定数量的运移着的油气,由于遮挡物的作用,阻止它们继续运移,而在储集层的圈闭部分聚集起来,就形成了油气藏。

油气藏形成必须具备圈闭、储集层、盖层和烃类充注系统等几个要素,而充注系统的发生必须晚于或同时于圈闭的形成,否则,圈闭就是“空”的。

油气藏定义的特点着重在“单一圈闭中”。

所谓“单一”的涵义,主要是指受单一地质要素所控制,在单一的储集层中,具有统一的压力系统、统一的油、气、水边界。

油气藏是地壳上油气聚集的基本单元,它们是油气田、油气聚集带、含油气区、含油气盆地等各级油气聚集单元的组成部分,是油气勘探与开发的重要对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