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接种服务规范
疫苗预防接种服务规范
疫苗预防接种服务规范疫苗预防接种是一种重要的公共卫生措施,可以有效地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传播。
为了保障接种服务的质量和安全性,制定了疫苗预防接种服务规范,以确保疫苗的有效性和接种者的健康。
一、接种机构的资质要求接种机构应当具备以下条件:1. 具备合法注册的医疗机构资质,并且有专门从事疫苗接种的专业人员;2. 接种机构的环境卫生条件良好,设备设施符合卫生标准,保证接种的安全性;3. 接种机构应当有稳定的冷链设备,确保疫苗储存温度符合要求,保证疫苗的有效性。
二、接种者的权益保障1. 接种者应当享有自主选择接种服务的权利,接种机构不得进行强制接种;2. 接种者在接种前应当充分了解接种疫苗的信息,包括适应症、不良反应等,并签署知情同意书;3. 接种者应当在接种过程中得到专业人员的指导和关注,并记录接种信息,如疫苗种类、接种日期等;4. 接种者接种后如出现异常反应或者严重不良反应,有权获得相应的紧急救治和赔偿。
三、疫苗接种的程序1. 接种前的评估:专业人员会对接种者进行一系列的检查,确定是否具备接种条件;2. 接种决策:根据接种者的个体情况和疫苗供应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接种计划;3. 接种操作:接种人员应当严格遵循洗手、消毒等操作规范,并确保接种器具的无菌状态;4. 接种后监测:接种后应当对接种者进行观察,观察是否有不良反应或者感染等情况;5. 接种记录:接种机构应当及时记录接种的基本信息,并提供接种证明。
四、疫苗供应和冷链管理1. 疫苗供应者应当具备相应的许可资质,确保疫苗质量安全;2. 疫苗的采购、储存和运输应当符合冷链管理要求,确保疫苗的有效性;3. 疫苗的追溯管理应当完善,确保可追溯到疫苗的来源和流向。
五、接种活动的宣传和监管1. 接种机构应当积极宣传疫苗接种的重要性和效益,提高接种者的认知度;2. 卫生部门应当加强对接种机构的监管,定期进行检查和评估,保障服务质量;3. 针对疫苗不良反应的监测和报告机制应当建立,及时掌握疫苗的安全性。
预防接种服务规范
五、考核指标
(一)建证率=年度辖区内建立预防接种 证人数/年度辖区内应建立预防接种证人 数×100%。
(二)某种疫苗接种率=年度辖区内某种 疫苗年度实际接种人数/某种疫苗年度应 接种人数×100%。
接种时旳工作:接种工作人员在接种操 作时再次查验核对受种者姓名、预防接 种证、接种凭证和此次接种旳疫苗品种, 核对无误后严格按照《预防接种工作规 范》要求旳接种月(年)龄、接种部位、 接种途径、安全注射等要求予以接种。
接种后旳工作。告知小朋友监护人,受 种者在接种后应在留观室观察30分钟。 接种后及时在预防接种证、卡(簿)上 统计,与小朋友监护人预约下次接种疫 苗旳种类、时间和地点。有条件旳地域 录入计算机并进行网络报告。
预防接种服务规范
概念
预防接种:利用抗原或抗体经过合 适旳途径进入机体,使机体取得对 某种传染病旳特异免疫力,以提升 个体或群体旳免疫水平,从而预防 和控制针对传染病旳发生和流行。
预防 接种 规范
服务对象 服务内容 服务流程 服务要求 考核指标
一、服务对象
➢ 辖区内0~6岁小朋友和其他要点人群。
1. 预 预 预 预 预 预 预 预 预 预 预 预 预 预预预预预预预预预预预预预预 预预预预预预预预预预预预预预 预预预预预预预预预预预预预预 预预预预预预预预预预预预预预 预预预预预预预预预预预预预预 预预 2. 预 预 预 预 预 预 预 预 预 预 预 预 预 预预预预预预预预预预预预预预 预预预预预预预 3. 预 预 预 预 预 预 预 预 预 预 预 预 预 30预 预 预 预 预 预 预 预 预 预 预 预 预 预预预预预预预预预预预预
预防接种服务规范
预防接种服务规范1. 接种点的设施和设备:接种点必须拥有适当的设施和设备,以提供安全、舒适和卫生的接种环境。
接种点应具备必要的消毒设备和防护用品,确保接种器具的清洁和消毒,并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避免交叉感染。
2. 接种医务人员的合格性:接种医务人员必须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理解和掌握各种疫苗的接种程序、禁忌症和不良反应的判断和处理方法。
接种医务人员必须定期接受相关培训和更新知识,以确保接种操作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3. 疫苗的采购和质量管理:接种点必须从正规渠道采购疫苗,并妥善保存和管理。
疫苗的存储条件必须符合规定,确保疫苗的有效性。
接种点必须建立有效的疫苗冷链管理体系,确保疫苗的冷链运输和储存过程中的温度控制和监测。
4. 接种程序和注射技术:接种医务人员必须按照标准的接种程序操作,并采取必要的注射技术和方法。
接种前必须对接种对象进行健康评估和疫苗接种史调查,确认接种对象的适宜性和接种计划。
接种医务人员必须充分向接种对象和家长介绍疫苗相关知识,解答其疑问,并取得明确的同意。
5. 接种后的观察和反应处理:接种后必须对接种对象进行观察,了解是否出现不良反应。
出现异常情况或不良反应时,必须及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并向接种对象和家长提供必要的医疗指导和咨询。
必须建立和完善疫苗接种不良反应监测和报告制度,确保及时掌握和处理不良反应事件。
6. 接种记录和信息管理:接种点必须建立完善的接种记录和信息管理体系,确保每位接种对象的接种记录完整准确。
接种记录必须包括接种时间、疫苗厂商、疫苗批号等详细信息,并及时更新。
接种点必须建立与公共卫生部门的信息共享机制,确保接种信息的及时传递和共享。
7. 宣传和教育:接种点必须积极参与社区和公众的宣传和教育活动,提高公众对预防接种的认识和意识,推广疫苗接种的重要性和效益。
接种点必须向接种对象和家长提供相关宣传材料和咨询服务,积极解答他们的疑问和担忧。
总之,预防接种服务规范是保障公众健康的重要环节。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培训预防接种服务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培训——预防接种服务引言在现代的社会中,预防接种被广泛认可为预防疾病的重要措施。
预防接种服务作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一项重要内容,对于维护人民健康、预防传染病的流行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档将介绍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培训中的预防接种服务。
1. 预防接种的定义和意义预防接种是通过注射疫苗或接种病毒、细菌等病原体,来培养机体对某些传染病的免疫能力,以达到预防疾病发生的目的。
预防接种可有效降低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保护人民健康。
2. 预防接种的服务内容和目标人群预防接种的服务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2.1 疫苗接种计划根据国家相关规定和指导意见,制定预防接种的服务流程和时间表,明确每种疫苗的接种时机、接种次数和间隔等。
2.2 接种对象筛查根据接种对象的年龄、健康状况和免疫史等信息,进行接种对象的筛查工作,确保接种对象的适宜性。
2.3 接种者健康教育针对接种者及其家长,进行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包括接种的重要性、接种后注意事项、常见的不良反应等内容,提高接种者的健康意识和合作性。
2.4 接种过程管理严格按照疫苗的保存、运输和接种操作规范,确保疫苗质量和接种过程的安全性,注重接种者个体差异,随时监测接种反应。
目标人群主要包括儿童、青少年和部分成年人等,根据不同的年龄段和流行病学特征确定不同的接种计划和疫苗接种对象。
3. 预防接种的服务流程预防接种服务一般分为以下几个环节:3.1 健康档案建立与更新对于每位接种对象,建立健康档案,并根据接种对象的接种情况及时更新档案内容,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3.2 接种对象筛查在接种前,对接种对象进行筛查,包括身体健康状况、接触史和过敏史等内容,确定接种适宜性,避免发生不良反应。
3.3 预防接种操作按照接种计划和疫苗操作规范,进行预防接种的操作,确保接种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3.4 接种后观察和回访接种后,观察接种者的反应情况,并及时记录和处理常见的不良反应,做好接种者的后续管理和回访工作。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培训-预防接种服务
预防接种服务的政策和法规
• 预防接种服务的政策和法规是保障服务质量和安全的重要依据。我国制定了《疫苗管理法》、《预防接种工作规范》等相 关法规和规范,以确保预防接种服务的科学、规范和安全。
预防接种服务的流程和要求
• 预防接种服务的流程包括预检、登记、接种和留观等环节。 服务要求包括确保接种场所的卫生条件、疫苗的储存和管理 、接种人员的资质和培训等方面。同时,还需要建立完善的 疫苗接种信息管理系统,以实现疫苗接种的全程监管和信息 共享。
04
预防接种服务的挑战和对策
预防接种服务的资源不足和分配不均
资源不足
预防接种服务需要充足的资源支持,包括人力、物力和财力等。然而,由于政府 投入不足、社会关注度不够等原因,导致部分地区的预防接种服务资源匮乏,无 法满足当地居民的预防接种需求。
分配不均
由于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人口密度和居民健康状况的差异,预防接种服务的资 源分配往往不均衡。一些偏远地区或贫困地区的预防接种服务资源相对匮乏,居 民难以获得优质的预防接种服务。
案例二:预防接种服务的质量改进经验
总结词 详细描述
总结词 详细描述
通过引入标准化操作和强化质量控制,预防接种服务的质量得 到了显著提高。
标准化操作流程包括严格的疫苗存储、冷链管理、接种操作规 范等,同时对医务人员进行定期培训和考核,确保服务质量。
质量改进经验表明,持续的监督和评估是保证服务质量的关键 。
02
预防接种服务的技术规范
疫苗接种的禁忌症和注意事项
禁忌症
对疫苗成分过敏、高热、严重疾 病等情况下应禁止接种疫苗。
注意事项
接种前应了解疫苗的适用年龄、 接种次数、接种间隔等信息,并 告知接种对象相关注意事项。
2024年预防接种服务规范
2024年预防接种服务规范1、预防接种服务的对象有哪些?答:辖区内0-6岁儿童和其他重点人群。
包括按照国家免疫规划儿童免疫程序服务的0-6岁儿童,按照国家免疫规划儿童免疫程序补种服务的0-14岁儿童;按照国家免疫规划特殊人群免疫程序服务的对象,按照国家或地方应急免疫、群体性免疫等实施方案开展接种的对象。
2、预防接种是通过何种方式通知儿童监护人的?预约告知包括哪些内容?答:采取预约、通知单、电话、手机短信、广播等适宜方式通知儿童监护人,告知接种疫苗的种类、时间、地点和相关要求。
3、预防接种前,询问、告知并记录的内容有哪些?答:询问受种者的健康状况以及是否有接种禁忌等,告知受种者或者其监护人所接种疫苗的品种、作用、禁忌、不良反应以及注意事项,可采用书面或(和)口头告知的形式,并如实记录告知和询问的情况。
4、接种操作时应注意哪些事项?答:接种工作人员在接种操作时再次进行“三查七对”,无误后予以预防接种。
三查:检查受种者健康状况和接种禁忌证,查对预防接种卡(簿)与儿童预防接种证,检查疫苗、注射器外观与批号、效期;七对:核对受种对象姓名、年龄、疫苗品名、规格、剂量、接种部位、接种途径。
5、接种疫苗后,在接种卡和接种证上应记录哪些内容?答:接种后及时在接种证、卡记录接种疫苗品种、生产企业、批号、有效期、接种时间,接种医生、受种者等内容。
并录入信息系统。
6、接种疫苗后,受种者应留观多长时间?答:受种者在接种后留在接种现场观察30分钟。
如有不良反应,及时处理和报告。
7、什么是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答: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Adverse Event Following Immunization,简称AEFI)是指在预防接种后发生的怀疑与预防接种有关的反应或事件。
8、“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责任报告单位和报告人有哪些?答:医疗机构、接种单位、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机构、疫苗生产企业及其执行职务的人员,均为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责任报告单位和报告人。
临时预防接种点服务规范
临时预防接种点服务规范概述:临时预防接种点是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为促进公众健康提供的一种临时服务机制。
为确保服务的公正、高效和安全,有必要制定相应的服务规范。
本文旨在提出一些通用的服务规范,以便为临时预防接种点的管理和运营提供参考。
一、接种点准备工作:1.设备准备:配备充足的接种工具、疫苗、注射器、一次性针头、输液器等,并确保其质量和有效性。
2.环境准备:接种点应保持整洁、卫生,通风良好,并配备必要的消毒设备和清洁用品。
3.人员准备:提前组建接种点工作队伍,包括医务人员、志愿者和安全保障人员等,对其进行培训和指导,确保其熟悉相应的操作规范和流程。
二、服务流程与程序:1.接种登记:接种者到达接种点后,应进行身份验证和登记手续,确保信息真实有效。
2.健康评估:接种前进行必要的健康评估,包括询问接种者的过敏史、用药史以及存在的任何慢性病史等,以确保适宜接种。
4.疫苗接种:按照规定的接种程序和标准操作规范进行疫苗接种,确保操作正确、无交叉感染和安全注射。
5.接种监测:在接种后进行必要的监测,观察接种者是否出现异常反应,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
6.记录与报告:对接种者的接种情况进行详细记录,包括接种时间、疫苗批号、剂量等,并及时向相关部门报告,以便疫苗的追溯和管理。
三、服务保障措施:1.安全保障:确保接种点的安全,防止事故和突发事件发生,制定相应的安全应急预案,并进行定期演练。
2.环境卫生:定期对接种点的环境进行清洁和消毒,保持环境卫生和通风,并及时处理垃圾和废弃物。
3.垃圾处理:配备垃圾分类和处理设施,对医疗废弃物进行分类打包和妥善处理,确保公共卫生安全。
4.信息安全:对接种者的个人信息进行保护,确保不泄露和滥用,并合法使用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
5.志愿者管理:对接种点的志愿者进行选拔、培训和管理,确保其专业素质和服务态度,加强交流与协调。
6.反馈与改进:接种点应建立投诉和反馈渠道,及时对接种者的意见和建议进行处理和改进,提高服务质量。
预防接种服务规范
2020/11/3
3
《传染病防治法》相关规定:
第一章 总则 第二条规定: 国家对传染病防治实行预防为主的方 针
病毒性肝炎、肺结核、脊髓灰质炎、麻疹、流行性乙 型脑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为 乙类传染病。
流行性腮腺炎、风疹为丙类传染病。
第七条 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承担传染病监测、预测、流行病学 调查、疫情报告以及其他预防、控制工作。
• 接种单位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 具有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件;具有经过县级卫生行政部门组织的预防接种 专业培训并考核合格的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护士或者乡村医生;具 有符合疫苗储存、运输管理规范的冷藏设施、设备和冷藏保管制度。
• 承担预防接种工作的城镇医疗卫生机构,应当设立预防接种门诊。
• 接种单位接受所在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技术指导,并 按照预防接种工
• 托幼机构、学校:第二十七条 儿童入托、入学时,托幼机构、学校应 当查验预防接种证,发现未依照国家免疫规划受种的儿童,应当向所 在地的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或者儿童居住地承担预防接种工作的接 种单位报告,并配合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或者接种单位督促其监护人在 儿童入托、入学后及时到接种单位补种。
• 法律责任:第六十九条 儿童入托、入学时,托幼机构、学校未依照 规定查验预防接种证,或者发现未依照规定受种的儿童后未向疾病预 防控制机构或者接种单位报告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教育主管 部门责令改正,给予警告;拒不改正的,对主要负责人、直接负责的 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 (四)发现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或者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未依照规定及 时处理或者报告的;
• (五)擅自进行群体性预防接种的;
《预防接种服务规范》课件
服务质量的监测与评估
预防接种服务应定期对服务质 量进行监测和评估,包括接种 率、不良反应发生率、服务质
量满意度等指标。
预防接种服务应对监测和评估 结果进行分析和反馈,及时发
现问题并采取改进措施。
预防接种服务应对服务质量进 行定期自查和专项检查,确保 各项制度和措施得到有效执行 。
接种环节
强调接种技术要求,规范接种 操作,确保疫苗接种的安全性
和有效性。
留观环节
强调留观的重要性和要求,及 时发现和处理接种后异常反应
,保障儿童安全。
服务流程的优化与改进
服务流程评估
定期对预防接种服务流程 进行评估,发现存在的问 题和不足,提出改进措施 。
优化关键环节
针对关键环节进行优化, 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如 采用信息化手段简化登记 流程等。
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开展预防接种相关研究,推动疫苗接种技术的 创新与发展。
共同应对公共卫生挑战
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全球公共卫生挑战,提高全球人民的健康 水平。
预防接种的种类和程序
介绍不同年龄段需要接种的疫苗种类和接种程序,让公众了解不同 疫苗的作用和接种时间。
预防接种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强调预防接种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消除公众对接种疫苗的疑虑和担 忧。
提高公众的预防接种意识
倡导预防为主的健康理念
提高全社会的参与度
通过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预防接种 的重视程度,树立预防为主的健康理 念。
发展阶段
随着疫苗种类和技术的不断发展和 完善,预防接种服务逐渐扩展到更 多的传染病防治领域。
规范阶段
为规范预防接种服务,各国政府制 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 确保预防接种服务的普及和质量。
预防接种—预防接种服务规范
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处理
如发现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 应,接种人员应按照《全国 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 方案》的要求进行处理和报 告。
预防接种服务规范
• 3. 服务要求 (1)接种单位必须为区县级卫生行政部 门指定的预防接种单位,并具备《疫苗储 存和运输管理规范》规定的冷藏设施、设 备和冷藏保管制度。 疫苗储存和运输:按照冷链系统要求 2~8℃避光:乙肝疫苗、卡介苗、脊髓 灰质炎灭活疫苗等 -20℃以下: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
预防接种服务规范
预防接种服务规范
工作指标
服务对象
1
5
2
服务内容
4
3
服务要求
服务流程
预防接种服务规范
• 1. 服务对象 辖区内0~6岁儿童和其他重点人群
图片来自网络
• 2. 服务流程
预防接种管理
预防接种服务规范
预防接种
1.及时为辖区内所有居住满3个 月的0~6岁儿童建立预防接种证 和预防接种卡等儿童预防接种档 案。 2.采取预约、通知单、电话、手 机短信、网络、广播通知等适宜 方式,通知儿童监护人,告知接 种疫苗的种类、时间、地点和相 关要求。在交通不便的地区,可 采取入户巡回的方式进行预防接 种。 3.每半年对辖区内儿童的预防接 种卡进行1次核查和整理。
• 3. 服务要求 (3)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应积极通过公安、乡镇等多种渠道, 利用提供其他医疗服务、发放宣传资料等方式,向预防接种服 务对象或监护人传播相关信息,主动做好辖区内服务对象的发 现和管理。
预防接种服务规范
• 3. 服务要求 (4)根据预防接种需要,合理 安排接种门诊开放频率、开放 时间和预约服务的时间,提供 便利的接种服务。
每半年对预防接种卡/簿进 行核查和整理,查缺补漏, 及时补种
预防接种服务规范
12
(一)预防接种管理-接种通知与接种单位
通知方式
• 预约 • 通知单 • 电话 • 手机短信 • 网络 • 广播 • 乡村医生
通知内容
• 接种疫苗的种类 • 接种时间 • 接种地点 • 接种门诊电话 • 相关要求
接种单位
• 预防接种门诊 • 预防接种站 • 村级接种点:偏远地 区 • 山东省:考虑到接种 安全性和信息录入及 时性等,不采取入户 巡回接种方式
0-14岁儿童
国家免疫规划特殊人群免疫程序服务对象
按照实施方案(应急免疫、群体性免疫)确定人群
第二类疫苗服务对象
按照说明书或接种指南确定的对象,自愿自费
3
二、服务内容
预防接种管理
预防接种
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 应处置
4
(一)预防接种管理-建卡、建档
规范要求 及时为辖区内所有居住满3个月的0~6岁儿童建立预防接
告知接种疫苗的种类、时间、地点和相关要求。
22
领取或购进疫苗
接种单位根据各种疫苗受种人数计算领取或购进疫苗数 量,做好疫苗领发登记。
运输疫苗的冷藏箱(包),应根据环境温度、运输条件、 使用条件放置适当数量的冰排。 冷藏箱(包)中疫苗的放置
底层:脊灰减毒活疫苗、含麻疹成分疫苗、甲肝减毒活疫苗、乙 脑减毒活疫苗等放在冷藏箱(包)的底层。 中层:卡介苗放在中层,并有醒目标记。 上层:百白破疫苗、白破疫苗、乙肝疫苗、脊灰灭活疫苗等严禁 冻结,要放在冷藏箱(包)的上层,不能直接接触冰排。 其他疫苗按照使用说明规定的温度,参照上述要求放置。
省流入)或临时登记(外省流入) 同ຫໍສະໝຸດ 将接种记录登记到接种证上6
预防接种卡(大卡)&信息系统个案
最新预防接种服务规范(全套)
预防接种服务规范一、服务对象辖区内0~6岁儿童和其他重点人群。
二、服务内容(一)预防接种管理1.及时为辖区内所有居住满3个月的0~6岁儿童建立预防接种证和预防接种卡(簿)等儿童预防接种档案。
2.采取预约、通知单、电话、手机短信、网络、广播通知等适宜方式,通知儿童监护人,告知接种疫苗的种类、时间、地点和相关要求。
在边远山区、海岛、牧区等交通不便的地区,可采取入户巡回的方式进行预防接种。
3.每半年对辖区内儿童的预防接种卡(簿)进行1次核查和整理,查缺补漏,并及时进行补种。
(二)预防接种根据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免疫程序,对适龄儿童进行常规接种。
在部分省份对重点人群接种出血热疫苗。
在重点地区对高危人群实施炭疽疫苗、钩体疫苗应急接种。
根据传染病控制需要,开展乙肝、麻疹、脊灰等疫苗强化免疫或补充免疫、群体性接种工作和应急接种工作。
1.接种前的工作。
接种工作人员在对儿童接种前应查验儿童预防接种证(卡、薄)或电子档案,核对受种者姓名、性别、出生日期及接种记录,确定本次受种对象、接种疫苗的品种。
询问受种者的健康状况以及是否有接种禁忌等,告知受种者或者其监护人所接种疫苗的品种、作用、禁忌、不良反应以及注意事项,可采用书面或(和)口头告知的形式,并如实记录告知和询问的情况。
2.接种时的工作。
接种工作人员在接种操作时再次查验并核对受种者姓名、预防接种证、接种凭证和本次接种的疫苗品种,核对无误后严格按照《预防接种工作规范》规定的接种月(年)龄、接种部位、接种途径、安全注射等要求予以接种。
接种工作人员在接种操作时再次进行“三查七对”,无误后予以预防接种。
三查:检查受种者健康状况和接种禁忌证,查对预防接种卡(簿)与儿童预防接种证,检查疫苗、注射器外观与批号、效期;七对:核对受种对象姓名、年龄、疫苗品名、规格、剂量、接种部位、接种途径。
3.接种后的工作。
告知儿童监护人,受种者在接种后应在留观室观察30分钟。
接种后及时在预防接种证、卡(簿)上记录,与儿童监护人预约下次接种疫苗的种类、时间和地点。
预防接种服务规范PPT培训课件
疫苗采购
通过规范的采购渠道和方式,确保 疫苗来源合法、质量可靠。
疫苗分类管理
根据疫苗的品种、供应渠道、安全 性等特点,对疫苗实行分类管理, 确保疫苗的科学、合理使用。
疫苗存储与运
冷链管理
建立完善的冷链系统,确保疫苗在适 当的温度下存储和运输,防止疫苗失 效。
存储设施
运输设备
使用符合疫苗运输要求的专用设备, 确保疫苗在运输过程中不受损坏或温 度异常。
沟通渠道
建立有效的沟通渠道,加强与服务对象的沟通和互动,及时了解需 求和反馈,提高服务满意度。
05
预防接种服务案例分享
成功案例一:高效疫苗接种服务
总结词
科学管理、高效执行
详细描述
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通过科学的管理和高效的执行,实现了疫苗接种服务的全 面覆盖,有效降低了传染病的发生率。
成功案例二:疫苗接种安全事故处理
创新发展
鼓励服务提供方创新服务模式和技术手段,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
培训与交流
加强服务提供方的培训和交流,分享经验和最佳实践,促进共同 进步。
服务沟通与协作
信息共享
建立信息共享机制,促进服务提供方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协作。
协作机制
建立完善的协作机制,加强服务提供方之间的合作与配合,共同应 对挑战和问题。
总结词
快速响应、妥善处理
详细描述
某医院在疫苗接种过程中,及时发现并处理了一起安全事故,避免了不良后果的 发生,保障了接种者的健康安全。
失败案例一:疫苗管理不当
总结词
管理混乱、疫苗失效
详细描述
某医疗机构因疫苗管理不当,导致疫苗失效,接种计划受阻,给接种者带来健康风险。
失败案例二:服务流程混乱
预防接种服务知识与规范
政策支持
卫生部 《预防接种管理规范》
《疫苗流通管理条例》 《预防接种异常反应鉴定管理办法》 其它及本地一些规范性文件
第一部分:预防接种服务
接种单位和接种人员应具备相应资格
预防接种单位
从事预防接种服务工作的医疗卫生机构 (接种单位),由县级卫生行政部门依据 其服务的能力、范围确定,并取得相应的 医疗机构资质。 接种单位接受所在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 指导,并按照卫生行政部门的有关规定和 技术管理规程要求,承担责任区域内的预 防接种工作。
他人员提供
流动儿童管理
定义:户籍在外县、市、区,或无户口, 随父母或其他监 护人在流入地居住,≤6周岁儿童 流动儿童实行现居住地管理,与本地儿童享受同样服务。
居住 <3个月的,由现寄居地接种单位接种;
寄居 ≥3个月的,由寄居地接种单位及时接种,建立接种
卡(簿)、建立或补办预防接种证
接种前的准备-3
接种器材准备 按应接种人次数的1.2倍准备和消毒接种器 材,(一次性注射器及喂服脊灰疫苗的小口 杯、药匙)。 一次性注射器要三证齐全,用前检查包装 是否完好并在有效期内.
接种前的准备-4
准备疫苗:疾控中心每两个月冷链运转送 苗,或由防疫大夫带冷藏包到疾控中心领 苗,要求苗不离冰排,疫苗量按应接种人 数计算,并做好疫苗的领发登记。
预防接种实施 —接种疫苗
再次核实接种对象
检查儿童接种卡、证,核对儿童姓名、性别、
出生日期及接种记录,再次确认接种对象、疫 苗
若发现不符,向家长做好解释工作
接种疫苗-1
疫苗使用----接种前必须严格核对要接种的疫苗 名称,检查疫苗外观质量。凡过期、变色、污染、 发霉、有摇不散的凝块或异物,无标签或标签不 清,安瓿有裂纹或受过冻结的百白破、乙肝疫苗 一律不得使用。 检查疫苗是否冻结的方法:将被检和对照的正常 疫苗安瓿同时摇匀后静止竖立,如被检疫苗在短 时间内与对照疫苗相比出现分层现象,且上层液 体较清,即可判断被检疫苗冻结。
社区预防接种服务规范(免疫规划部分)
预防接种管理
接种档案管理
文件资料
上级文件、方案;本级工作计划、总结、宣传、培训资料。
辖区人口资料
辖区内总人口数及小于15岁各年龄组人口构成资料;出生人数;建卡人数、 建证人数;儿童变迁情况;托幼机构、学校及学生数。
组织机构及人员
辖区内接种单位数、接种周期、免疫服务形式;本级从事预防接种的人员 档案,包括学历、资质及接受培训情况。未实行以乡为单位接种的地区, 还应掌握辖区内接种单位数量、分布、接种人员资料。托幼机构、学校数。
预防接种管理
预防接种单位的管理
预防接种点
资质:接种单位应具有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要由县级以上 卫生局认证后颁发“吉林省预防接种点”证件。
房屋设置:接种室总面积应不少于20m2,接种室与医院诊所 的门诊用房分开,避免交叉感染。预防接种应设专门接种工 作区域和接种工作台,接种每种疫苗应分台有醒目的标志; 卡介苗应有特殊的标志。要定期进行室内消毒。
预防接种管理
儿童入托、入学查验预防接种证管理
指导并掌握辖区内儿童入托、入学查验预防接种证工作开展情况,及时 开展查漏补种。入托、入学儿童接种证查验率≥95%,补种率≥95%。
查验工作开展:城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应掌握 辖区内托幼机构、中小学校数量及每年招生人 数。指导托幼机构和学校开展接种证查验,收 集、汇总学校查验接种证资料,查验率达到 95%,及时对无证或未完成相关疫苗接种者发 放补证、补种通知,及时进行补证、补种工作。
预防接种管理
公示内容的管理
张贴工作人员职责、行政区划图、0-14岁儿童数等。 悬挂家长须知、儿童免疫程序、留观30分钟要求,
第二类疫苗收费标准; 在醒目位置公示第一类疫苗免费和第二类疫苗自费
以及接种的种类、接种方法、禁忌症和注意事项等。
预防接种服务规范
• 受种者自愿选择第二类疫苗时,接种单位 应当告知费用承担、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补 偿方式及接种疫苗的品种、作用、禁忌、 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以及注意事项。
• 预防接种前将疫苗从冷藏设备内取出,尽 量减少开启冷藏设备的次数。
A
注射剂型疫苗的使用 ①将疫苗瓶上部疫苗弹至底部,用75%乙醇 棉球消毒开启部位。 ②在乙醇挥发后将注射器针头斜面向下插入 疫苗瓶的液面下吸取疫苗。 ③吸取疫苗后,将注射器的针头向上,排 空注射器内的气泡,直至针头上有一小滴疫 苗出现为止。
A
注射剂型疫苗的使用 ④使用含有吸附剂的疫苗前,应当充分摇 匀。使用冻干疫苗时,用一次性注射器抽 取稀释液,沿疫苗瓶内壁缓慢注入,轻轻 摇荡,使疫苗充分溶解,避免出现泡沫。 ⑤开启\注射时,勿使消毒剂接触活疫苗。 ⑥如不能立即用完,应盖上无菌干棉球冷 藏。当疫苗瓶开启后,活疫苗超过半小时 、灭活疫苗超过1小时未用完,应将剩余疫 苗废弃。
(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应积极通过公安、乡镇(街道)、村(居) 委会等多种渠道,利用提供其他医疗服务、入户排查等方式,向接种服 务对象传播相关信息,主动做好辖区内服务对象的发现和管理。
(四)根据接种需要,合理安排接种门诊开放频率、开放时间和预约 服务的时间,提供便利的接种服务。
(一)建证率=年度辖区内已建立预防接种证 人数/年度辖区内应建立预防接种证人数 ×100%。
A
肌内注射法 接种部位:上臂三角肌、大腿前外侧中部肌。 操作方法 1)监护人固定儿童,露出儿童接种部位。 2)用注射器吸取1剂次量,排尽注射器内空气 ,皮肤后消毒,左手将注射肌肉部位绷紧,右 手持注射器,与皮肤呈90°角,将针头快速垂 直刺入肌肉,进针深度约为针头的2/3,松左 手,固定针管,缓慢推注疫苗,注射完毕后用 消毒干棉球或干棉签轻压针刺处,快速拔出针 头,观察有无渗血或药液渗出,若有渗出,应 将消毒干棉球或干棉签按压片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未完成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免疫程序规定剂次的儿童,只需补种未完成 的剂次。
(3)6月龄以上未完成3剂乙肝疫苗免疫程序的儿童,应尽快按国家免疫程 序,补种完成3剂次。第1剂与第2剂间隔时间≥28天,第3剂与第2剂间隔 时间≥60天。
事项,如实记录告知和询问情况。
2.接种时,再次查验核对受种者 相关信息,核对无误后严格按照 规定予以接种。
3.接种后,告知在接种现场观察 30分钟,及时在档案中做好记录, 预约下次接种疫苗事宜。
四、服务要求
(一)接种单位必须为区县级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预防接种单位,并 具备有《疫苗储存和运输管理规范》规定的冷藏设施、设备和冷链管 理制度并按照要求进行疫苗的领发和冷链管理,保证疫苗质量。 (二)应按照《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预防接种工作规 范》、《全国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方案》等相关规定做好预防 接种服务工作。承担预防接种的人员应当具备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 师、执业护士或者乡村医生资格,并经过县级或以上卫生行政部门组 织的预防接种专业培训,考核合格后持证方可上岗。
3.每半年对责任区内儿童的预 防接种卡进行1次核查和整理
1.接种前,查验儿童档案,核对
如发现疑似预防接
受种者信息。询问健康状况以及 种异常反应,接种人员应按
是否有接种禁忌等,告知受种者 照《全国疑似预防接种异常
或者其监护人所接种疫苗的品种、 反应监测方案》的要求进行
作用、禁忌、不良反应以及注意 处理和报告。
2.儿童年(月)龄达到相应疫苗的起始接种年(月)龄时,应尽早接种。建议在下述推荐年龄之前完成 国家免疫规划疫苗相应剂次的接种。
1)乙肝疫苗第1剂:出生后24小时内完成。 2)卡介苗:<3月龄完成。 3)乙肝疫苗第3剂、脊灰疫苗第3剂、百白破疫苗第3剂、麻风疫苗、乙脑减毒活疫苗第1剂或乙脑灭
活疫苗第2剂:<12月龄完成。 4)A群流脑多糖疫苗第2剂:<18月龄完成。 5)麻腮风疫苗、甲肝减毒活疫苗或甲肝灭活疫苗第1剂、百白破疫苗第4剂:<24月龄完成。 6)乙脑减毒活疫苗第2剂或乙脑灭活疫苗第3剂、甲肝灭活疫苗第2剂:<3周岁完成。 7)A群C群流脑多糖疫苗第1剂:<4周岁完成。 8)脊灰疫苗第4剂:<5周岁完成。 9)白破疫苗、A群C群流脑多糖疫苗第2剂、乙脑灭活疫苗第4剂:<7周岁完成。 3.选择乙脑减毒活疫苗接种时,采用两剂次接种程序。选择乙脑灭活疫苗接种时,采用四剂次接种程序;
(8)未完成乙脑减毒活疫苗免疫程序的儿童,<2岁的补种1剂,≥2岁的补种 2剂。两剂间隔时间应至少1年
(9)未完成流脑疫苗免疫程序的儿童,2岁以下的补种A群流脑疫苗,2岁以上 的直接补种A+C流脑疫苗。已接种过1剂A群流脑疫苗者,接种A+C群流脑疫苗 与接种A群流脑疫苗的时间间隔不得少于3个月。已接种2剂A群流脑疫苗者, 接种A+C群流脑疫苗与接种A群流脑疫苗最后1剂的时间间隔不得少于1年。 3 年内避免重复接种A+C群流脑疫苗。 (10) 2007年以后出生的儿童未接种过甲肝疫苗者需补种1剂甲肝疫苗。
(4)未接种卡介苗的小于3月龄儿童可直接补种,3月龄~3岁儿童对PPD试 验阴性者补种,4岁及以上儿童不予补种。
(5)未完成口服脊灰疫苗免疫程序的儿童,4岁以下儿童未达到3剂(含强 化免疫等),应补种完成3剂。4岁及以上儿童未达到4剂(含强化免疫 等),应补种完成4剂。4岁及以上儿童已达到4剂次的,但都是在4岁前 接种的,仍需补种1剂。前3剂每两剂之间的间隔时间应至少28天。第4剂 与第3剂间隔时间≥6个月。
疫苗补种时掌握的原则
(6)未完成百白破疫苗免疫程序的儿童,6岁以下儿童使用百白破疫苗,补种 完成4剂。前3剂每两剂之间的间隔时间应至少28天。第4剂与第3剂间隔时间 ≥6个月。6~11岁儿童使用白破疫苗,接种1剂。
(7)未完成含麻疹成分疫苗(含强化免疫等)接种的儿童,≥18月龄应补种 完成2剂次。两剂间隔时间应≥28天。
五、考核指标
建证率=年度辖区内建立预防接种证人数/年度辖区内应建立预防接种证人 数×100%。
某种疫苗接种率=年度辖区内某种疫苗年度实际接种人数/年度内某种疫苗 应接种人数×100%。
六、附件 国家免疫规化疫苗儿童免疫程序表
注:
1.起始免疫年(月)龄:免疫程序表所列各疫苗剂次的接种时间,是指可以接种该剂次疫苗的最小接种 年(月)龄。
开展强免疫的8月 龄~14岁儿童;开展乙肝疫苗查漏补种的15岁以下的儿童;开展脊灰 强化免疫的0~4岁儿童;
政府及卫生行政部门组织开展的其些群体性接种的重点人群,如开展 甲流疫苗接种的重点人群等。
二、服务内容
(一)预防接种管理
1.及时为辖区内所有居住满3个月的0~6岁儿童建立预防接种证和预防接 种卡(薄)等儿童预防接种档案。
3.接种后的工作。告知儿童监护人,受种者在接种后应在留观室观察30分钟。接种后及时在预 防接种证、卡(簿)上记录,与儿童监护人预约下次接种疫苗的种类、时间和地点。有条件的 地区录入计算机并进行网络报告。
(三)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处理
如发现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接种人 员应按照《全国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方 案》的要求进行处理和报告。
三、服务流程
预防接种管理
预防接种
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处理
1.及时为辖区内所有居住满3 个月的0~6岁儿童建立预防接 种证和预防接种卡等儿童预防 接种档案。
2.采取预约、通知单、电话、 手机短信、网络、广播通知等 适宜方式,通知儿童监护人, 告知接种疫苗的种类、时间、 地点和相关要求。在交通不便 的地区,可采取入户巡回的方 式进行预防接种。
4 百日咳
5 白破疫苗
5 白喉 6 破伤风
6 麻疹疫苗
7 麻疹
7
麻疹风疹腮腺炎联合疫苗 麻-风疫苗、 麻腮疫苗
8 风疹 9 流行性腮腺炎
8 乙脑疫苗
10 流行性乙型脑炎
9 A群流脑疫苗 10 A+C群流脑疫苗
11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11 甲肝疫苗
12 甲型肝炎
以上为儿童免疫规划疫苗,以下为重点人群接种的疫苗
乙脑灭活疫苗第1、2剂间隔7~10天; 4.选择甲肝减毒活疫苗接种时,采用一剂次接种程序。选择甲肝灭活疫苗接种时,采用两剂次接种程序。
国家免疫规划疫苗种类
扩大国家免疫规划疫苗与预防疾病
疫苗种类
预防传染病种类
1 乙肝疫苗
1 乙型病毒性肝炎
2 卡介苗
2 肺结核
3 脊灰疫苗
3 脊髓灰质炎
4 无细胞百白破疫苗
2.接种时的工作。接种工作人员在接种操作时再次查验核对受种者姓名、预防接种证、接种凭 证和本次接种的疫苗品种,核对无误后严格按照《预防接种工作规范》规定的接种月(年)龄、 接种部位、接种途径、安全注射等要求予以接种。接种工作人员在接种操作时再次进行 “三查 七对”无误后予以预防接种, 三查:检查受种者健康状况和接种禁忌症,查对预防接种卡(薄) 与儿童预防接种证,检查疫苗、注射器外观批号、效期; 七对:核对接种者姓名、年龄、疫苗 品名、规格、剂量、接种部位、接种途径;
谢谢!
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
之
预防接种服务规范
预防接种服务规范
1.服务对象 2.服务内容 3.服务流程 4.服务要求 5.工作指标 6. 附 件
一、服务对象
辖区内0~6岁儿童和其他重点人群 其他重点人群:
重点地区某些疾病的重点人群:流行性出血流行地区的16~60周岁人 群;炭疽疫情发生时,病例或病畜间接接触者及疫点周围高危人群; 钩体流行地区可能接触疫水的7~60岁高危人群;
12 出血热双价纯化疫苗
13
出血热
13 炭疽减毒活疫苗
14
炭疽
14 钩体灭活疫苗
15
钩体病
备注
原免疫规划疫苗 原免疫规划疫苗 原免疫规划疫苗
替换疫苗
原免疫规划疫苗 新加入疫苗
扩大覆盖范围 扩大覆盖范围
新加入疫苗 新加入疫苗
新加入疫苗 新加入疫情控制储备疫苗 新加入疫情控制储备疫苗
疫苗补种时掌握的原则
根据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免疫程序,对适龄儿童进行常规接种。在部分省份对重点人群接种出血 热疫苗。在重点地区对高危人群实施炭疽疫苗、钩体疫苗应急接种。根据传染病控制需要,开 展乙肝、麻疹、脊灰等疫苗强化免疫、群体性接种工作和应急接种工作。
1.接种前的工作。接种工作人员在对儿童接种前应查验儿童预防接种证(卡、薄)或电子档案, 核对受种者姓名、性别、出生日期及接种记录,确定本次受种对象、接种疫苗的品种。询问受 种者的健康状况以及是否有接种禁忌等,告知受种者或者其监护人所接种疫苗的品种、作用、 禁忌、不良反应以及注意事项,可采用书面或(和)口头告知的形式,并如实记录告知和询问 的情况。
(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应积极通过公安、乡镇(街道)、村(居) 委会等多种渠道,利用提供其他医疗服务、发放宣传资料、入户排查 等方式,向预防接种服务对象或监护人传播相关信息,主动做好辖区 内服务对象的发现和管理。
(四)根据预防接种需要,合理安排接种门诊开放频率、开放时间和 预约服务的时间,提供便利的接种服务。
2.采取预约、通知单、电话、手机短信、网络、广播通知等适宜方式, 通知儿童监护人,告知接种疫苗的种类、时间、地点和相关要求。在边远 山区、海岛、牧区等交通不便的地区,可采取入户巡回的方式进行预防接 种。
3.每半年对责任区内儿童的预防接种卡进行1次核查和整理,查缺补漏, 并及时进行补种。
(二)预防接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