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学研究,2007)浙江产业集群高级化演进与区域创新网络研究

合集下载

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动态演化-一个文献综述

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动态演化-一个文献综述

仍是发展中的理论 , 在国外还有很大的争论 。 由 于我国产业集群受到关注的时间较晚 , 已有的 研究多从产业集群的概念 、 产业集群的形成机 理与动因以及产业集群竞争优势的形成等方面 着手 , 着重研究了产业集群的类型与形态 , 辨析 产业集群同组织创新 、 技术创新 、 社会资本的关 系 , 与竞争力的关系 , 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 设计 基于集群的产业政策以及实证分析等方面 。 而 且目前学术界并没有对产业集群的界定和形成 机制形成统一的看法 。 产业集群的理论研究大 都追随于西方学者的观点 , 而我国对产业集群 理论的争论还没有展开 , 研究的方法和工具也 还欠缺 。 以往对产业集群的研究只注重了企业 的空间集聚和地理接近性 , 对其空间变迁和演 进路径尚缺乏研究 。 而产业集群在其演化过程 中所呈现的一系列的复杂性特征 , 更是研究集 群演化的重要突破口 。 无论是理论界还是实践 者 , 对产业集群的诸多特性尚未清晰地认识 , 对 产业集群如何培育与发展仍然仅限于实践者的 探索之中 , 理论严重滞后于实践 。 ( 一 ) 产业集群动态演化的理论渊源和经典 结论 从马歇尔和韦伯以来 , 产业的空间集聚问 题一直受到众多经济学家和管理学家的关注 。 马歇尔 (Marshall ,1890) 是新古典经济学的集大 成者 , 他把这种产业空间集聚的经济称为 “ 外部 经济 ”, 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 企业分享公共基 础设施和具有专业技能的劳动力资源 ; 中间产 品的便利获得以及技术和信息的便利获得 。 但 马歇尔也认为 ,“ 经济学家的麦加应该在经济生 物学 , 而不是经济动力学 。 例如 , 均衡这个术语 就是静态的机械类比 ”。 可见 , 在马歇尔看来 , 鉴 于演化理论的复杂性 , 从学科发展的角度看 , 集 中于均衡研究只是经济学发展的一个阶段 , 经 济的动态演化才是真实世界的写照 。 事实上 , 杜 能早在 1826年就在完全竞争框架下将区位引入 产业布局中 , 并推导出了一个产业沿中心市场 环形分布的生产布局 。 但是 , 由于这一模型依赖 于一个外生的中心市场 , 因此它并不能解释现 实经济中产业布局演变的内生机制 。 德国经济 学家韦伯 1909年提出了工业区位理论 , 他认为 费用最小的区位是最好的区位 , 并第一次提出 了集聚经济的概念 。 在韦伯的集聚经济理论中 , 影响集聚的最主要的因素是运输成本和集聚经 济 。 总体来看 , 马歇尔是从新古典经济学的角

基于历史演进视角的浙江产业集群形成机制研究

基于历史演进视角的浙江产业集群形成机制研究


素 :即社会 网络、地 方企业 家和地方政 府。这三个要 素具 有内 在的联系 ,它们 不仅 都以地方 社会 文化 结构为背景 ,更重 要的 是 ,三者通过不 同的组合影 响着 产业群 网络结构和发展 路径 。
2 .成 长阶段 :专 业市场 的应 运而生 。进入2 世 纪8 年代 0 O 后期 ,随着 乡镇 企业改制的迫切需要 ,专业市场作为浙江农村 地区特定历 史时期商品流通体制 的产物 ,为家庭工场提供 了可 靠的产品销售渠道 ,推动了农村工业化进程 ,取得 了良好 的经 济效益。因此 ,在各级地方政府 的推动下 ,各地专业市场得到 了迅速的发展 ,市场细化现象明显 ,从原材料 、中间产 品到高
冯新勤 (05 从浙 江产业集 群形 成机制的总体 特征和浙 江产 20 )
业集群 的具体形成机 理 即静态 和动态两方 面进行研究后 认为 ,
浙江产业集群形 成机制 的总体特 征表现为 政府 的积极不 干预 、
社会关 系 网络 的独特作 用 、 ‘ 拉 特式 ”的 中小企业 、小 商 普 品 、大市场 、 ‘ 江精神”的关键 作用等五个方面 ,而浙 江产 晰

余 玉龙
背景 、政府 的扶持等方面展开探讨 。事 实上 ,这些外 部因素和
环境在 中国的东南沿海省 市诸 如广 东 、福建或许 更具优势 ,并
非为浙江所独有 。因此 ,本文侧重从浙 江产业集群形成的历史
视 角人 手, 研究浙江产业 集群 的萌 芽 、成长 、成熟 、更替 的 从
演变轨迹来深入探讨其独特的形成机制 。
业集群 的具体形 成机理 包括 专业市 场带 动型 、传统工 艺现代 型 、 副产 品深加工型 、能人示 范模仿型 四大类别。 农 归纳起来 ,以往 的研究 主要从 体制落差 、经商传 统 、文化

浙江产业集群发展的现状_问题及启示_兼_浙江省_块状经济_发展报告_解读

浙江产业集群发展的现状_问题及启示_兼_浙江省_块状经济_发展报告_解读

浙江产业集群发展的现状_问题及启⽰_兼_浙江省_块状经济_发展报告_解读现代商业MODERN BUSINESS124区域经济District economy据浙江省经贸委调查统计,2005年,全省产业集群⼯业总产值18405亿元,占全部⼯业总产值30212.4亿元(其中规模以上企业22812.4亿元)的60.9%。

与2003年相⽐,产业集群⼯业总产值年均增长34.2%(2003年产业集群⼯业总产值为10215.6亿元);产业集群占全部⼯业总产值的⽐重,上升了8.1个百分点。

也就是说,全省⼯业经济总量中,⾼达六成的份额以产业集群的形态来显现,这在全国⾸屈⼀指,区域特⾊经济优势⼗分突出。

⼀、浙江产业集群发展的总体状况产业集群是⼀个在理论上可以界定⽽在实践中很难测量的⼀个概念。

所以,在不作严格区分的情况下,研究⼈员通常将浙江“块状经济”与浙江产业集群的范畴统⼀起来。

正是基于这⼀点,本⽂根据浙江省经贸委课题组公布的《浙江省“块状经济”发展报告》提供的相关数据对浙江产业集群的发展情况做出如下梳理:1、从产值规模来看,以中⼩规模的产业集群为主2005年,全省⼯业总产值在1亿元以上的产业集群有360个。

其中,⼯业总产值在50亿元以下的有265个,占总数的73.6%,⼯业总产值在50亿元以上的有95个,占总数的26.4%。

具体分布见表1。

2、从区域分布来看,呈现出东⾼西低的态势产业集群分布于全省各地,在地理版图上形成块状明显、⾊彩斑斓的“经济马赛克”。

2005年11个市中,产业集群的总量规模(按⼯业总产值计)排在前3位的是宁波(5395亿元、占全省29.3%)、绍兴(2835.9亿元、占全省15.4%)和温州(2387亿元、占全省13%);以下依次是台州、嘉兴、杭州、湖州、⾦华、衢州、丽⽔和⾈⼭。

3、从产业结构来看,传统产业依然是主体浙江省产业集群的产业涵盖⾯甚⼴,渗透到绝⼤部分制造业。

根据2005年的统计,在31个统计⼤类的制造业中,除⽯油加⼯、炼焦及核燃料加⼯业、烟草制品业和武器弹药制造业等3个外,均有产业集群存在。

产业集群演进的理论与案例分析

产业集群演进的理论与案例分析

2、成长期:随着更多企业的加入,产业集群开始逐渐形成规模效应,企业 间合作加强,技术扩散和人力资源流动加快。这个阶段需要注重加强产业链的完 善和升级,提高产业集群的竞争力和创新力。
3、成熟期:当产业集群达到一定的规模和影响力时,将进入成熟期。这个 阶段需要注重品牌建设、质量控制、市场营销等方面的发展,加强企业间的战略 合作,提高产业集群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2、加强产学研合作,促进科技创新资源的共享和优化配置。通过高校、科 研机构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加快技术研发和产业化进程,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和 竞争力。
3、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实现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政府应加强对企业的引导和支持,推动传统产业向高新技术产业转型,培育新的 经济增长点。
产业集群的演进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种重要现象,它不仅有助于提高企业 的生产效率和竞争力,还可以促进区域经济的增长和创新。然而,如何理解产业 集群的演进规律和内部机制,以及如何预测未来趋势,一直是学术界和企业界的 焦点。基于生态观的研究为产业集群演进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
产业集群演进的历程和现状
产业集群是指某一特定产业领域内相互关联的企业、机构和个体在地理上的 集聚现象。从全球范围看,产业集群的发展已经经历了几个阶段,从最初的以资 源导向为主的产业集群,到后来的以技术导向为主的产业集群,再到以创新导向 为主的产业集群。目前,全球范围内的产业集群发展呈现出多元化、复杂化的特 点。
4、转型期:随着技术和市场的变化,产业集群需要不断地进行转型升级。 这个阶段需要注重创新驱动、绿色发展、智能化等方面的发展,加强与国际接轨, 提高产业集群的全球竞争力。
案例分析
以中国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为例,该地区的服装产业集群经历了上述四个阶 段的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浙江产业集群演进与中小企业创新绩效

浙江产业集群演进与中小企业创新绩效
部 因 素 的 影 响 和 制 约 。 自组 织 理 论 的 观 点 来 看 , 从 技 术 创 新 是 创 新 系 统 形 成 和 向 有 序 方 向 演 化 的过 程 。在 集群 中 , 创新 系统 而言 , 为主 体 主要就 对 行 有 很 大作 用 的 。 ( ) 业 家精 神 二 企
群 对 中 /、 业 创 新 能 力 的 提 升 有 很 大 的 促 进 作 别 是 对 中 / 企 业 , 遍 缺 乏 资 金 、 力 资 源 和 大 规 J企 J 、 普 人
用。
模 市 场 开 发 能 力 , 式 R&D活 动 通 常 是 超 出 中/、 正 J
中 小 企 业 的 创 新 ,特 别 是 对 于 集 群 内 部 的 中 企 业 能 力 的 , 创 新 能 力 是 受 到 严 重 制 约 的 , 过 其 通 小 企 业 而 言 , 新 是 一 项 系 统 工 程 , 到 很 多 内外 横 向 、 纵 向 合 作 对 于 中 小 企 业 创 新 能 力 的 提 升 是 创 受
全 的 , 企 业 必 须 沿 着 时 间 和 空 间 向 其 他 企 业 获 得
异 质 性 知 识 ” 对 于 中 小 企 业 而 言 , 身 知 识 存 量 企 业 之 间 形 成 了 一 定 形 式 的 社 会 关 系 , 容 易 将 互 。 自 更 加 有 限 ,相 互 的学 习和 知 识 的 互 补 就 显 得 更 加 补 资 源 结 合 在 一 起 ,加 速 技 术 、 信 息 和 知 识 的 扩
不 断 增 长 的 前 提 , 生 产 活 动 的 融 合 , 某 种 意 义 上 企 业 创 新 能 力 的 提 升 是 至 关 重 要 的 。 当然 单 有 学 “
是 普 遍 存 在 的 社 会 现 象 , 这 将 保 证 合 作 与 竞 争 之 习 还 是 不 够 的 , 业 为 了 获 得 竞 争 力 的 提 升 , 行 企 进 间 的平 衡 , 及 持 续 创 新 和 采 用 新 技 术 ” 可 见 集 知 识 的 共 享 、 作 是 创 新 得 以 实 现 的 重 要 途 的主体 , 集群 中 , 在 由于 中

杭州区域创新体系与产业集群发展的关联研究——基于全球价值链视角

杭州区域创新体系与产业集群发展的关联研究——基于全球价值链视角
省级高新技术企业 79家 , 3 建立了国家 、 、 省 市级企 业( 行业 ) 术 中心 达 2 9家。2 0 技 3 05年专 利 申请 9 8件 , 6 专利授权 402 , 4 7 件 网上技术市场在线企业 1 1 , 08 家 上网发布技术难题招标 1 4 项 , 9 8 正式签 5
Jn 0 7 a .2 o
杭州 区域创新体 系与产业集 群发展 的关 联研究
— —
பைடு நூலகம்
基 于全 球 价值 链 视 角
汪 斌 侯茂章 ,
( 浙江大学 a 产业经济研究所 ; . 济学院 , . b经 杭州 3 0 2 ) 10 7 摘 要: 在全球化条件 下, 区域创新体 系建设与地方产业 集群嵌入 全珠 价值链 实现产 业升级 之 间的相互 关联 关 系
1 杭州 区域创新体 系建设现状
作为浙江省的政治、 经济和文化中心 , 杭州肩负
3 6所高等 院校 ,8 国家 、 、 7个 省 市级科研 机构 , 各类 大专以上人 才 5 O多万人 ( 包括几乎所有在浙江工 作的“ 两院” 院士和浙江 9 % O 以上 的教授、 研究员) ,
着浙江省知识和信息 的创造、 扩散和应用中心的职 能。浙江省和杭州市都非常重视杭州区域创新体系
( ei a Invt nSs m, R g nl noao yt 简称 RS 建设 , o i e I) 省委 、 省政府 已明确提出加快形成和发展以杭州为 中心 , 宁波和嘉兴为副中心 的网络化、 开放型区域创新体
形成 了较为完善的人才培养和科研体系。其次是依
靠科技和体 制双 重优 势, 速提 升企 业技术 创新 加
发生 了新的变化 , 即区域创新体 系促进地 方产 业集群嵌 入全 球价值链 实现 产 业升 级 , 反过 来也会促 进 区域 创新体 系进一步完善与发展 。对浙江杭州 区域创新体 系与地方 产业 集群嵌入 全球价 值链 实现产 业升级 的关联 关 系进行

产业集群及其竞争优势的成因分析——以浙江产业集群为例

产业集群及其竞争优势的成因分析——以浙江产业集群为例
基 础 的 产业 集 群 在 各 个 地 区 呈 现 出 勃 勃 生 机 , 且 日益 显 者 和 相 似 技 术 或 共 同 劳 动 市 场 ; 育 培 训 机 构 、 究 开 发 机 并 教 研 示 出较 强 的竞 争 力 。 构、 公共 政 策 制 度 机 构 和 金 融 机 构 共 同组 成 了 产 业 集 群 的
争优 势。
关 键 词 : 业 集群 ; 会 网络 ; 业 市 场 ; 资 渠道 产 社 专 融 中图分类号 :17 F 2 文献标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6 23 9 ( 0 7 1—0 50 1 7—1 8 2 0 ) 00 2 —2
近 年 来我 国 中 小 企 业 表 现 出 强 劲 的 发 展 势 头 , 成 为 效 应 和 区域 品牌 等 资 源 , 现 自我 发 展 。 已 实
( 国地 质 大 学( 汉) 济 学 院 , 北 武 汉 40 7 ) 中 武 经 湖 3 0 4
摘 要 : 江地 区 以 中小 企 业 产 业 集群 为 主 要 特 色的 区域 经济 模 式 的 形 成 和 发 展 , 浙 江 经 济 的 增 长 作 出 了 巨大 的 贡 浙 对
献 。通 过 对 产 业 集 群 定 义 、 征 分析 的 基 础 上 , 浙 江产 业 集 群 为例 , 述 了浙 江 产 业 集群 形 成 的 动 力 机 制 及 其 主 要 的 竞 特 以 阐
延伸至供应 商 , 并侧 面扩展到辅 助性 产 品制造 商 , 另外还 包 农 民没 有 资 源 可 藉 依 赖 , 家 投 资 少 , 没 有 外 资 。没 有 保 国 又 括 相 关 机 构 , 提 供 专 业 化 培 训 、 育 、 息 研 究 和 技 术 支 护 和 依 赖 的 浙 江 农 民 , 面 临 着 由于 区 域 自然 禀 赋 所 产 生 如 教 信 在

获奖项目名称

获奖项目名称
科研获奖
序号
获奖项目名称
奖励类别(等级)
授予单位
获奖时间
获奖者名单(按顺序全部列出)
1
非线性生态种群动力学问题研究(2013-109)
教育部高校自然科学
二等奖
教育部
2014.1
赵敏、陈兰荪等(1/7)
2
节能型生物好氧发酵关键装备的开发(2012-2-29-D01)
中国商业联合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全国商业科技进步奖)
浙江省科学技术三等奖
浙江省科学技术厅
2005.01
何云芳,丁炳扬
27
泥蚶不同种群的种质评价(0420)
温州市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温州市人民政府
2004.09
张永普,贾守菊,应雪萍,孙建礼
28
省生态环境现状与发展趋势研究(2003-01-02)
黑龙江省科学技术一等奖
黑龙江省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
2004.04
2005.07
应雪萍
24
染料脱色优势菌对印染废水脱色研究(ZK0503126-2)
浙江省科学技术奖三等奖
浙江省人民政府
2005.01
林晓华,董新姣,陈文海,徐德强,周国玲
25
生物法处理含铜离子废水的研究(WK200532)
温州市科技进步三等奖
温州市政府
2005.12
董新姣、林晓华、周运听、吕广
26
观赏蕨类引种筛选及繁殖技术研究(ZK0403270)
浙江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浙江省农业科学院
2011.06
陶月良(第一作者单位非温大)
10
杜鹃花属映山红亚属的分类研究(无编号)
浙江省高校科研成果奖三等奖

产业集群的演进规律探析——以浙江省绍兴市为例

产业集群的演进规律探析——以浙江省绍兴市为例
小生意 , 早在 6 o年代 , 绍兴农村 从事 副业 的人就很多 了。 到了改
罗、 绸三大类 ; 齐贤产品主要为缎类 , 素缎 、 有 玄色缎 、 藏青缎等 。 12 9 4年 , 人造 丝传 人中国 , 齐贤镇 瑞云祥绸厂率 先使 用 , 织仿 丝 花缎 , 投放市场称 “ 摩登 花缎 ”, 以假乱真 , 益颇 丰。 效 各厂 、 各机
象 , 的关联 、 内在 交流 、 合作与竞争 才是产业集群 的本质 。 ‘


产 业集群的形成条件
产业集群作为产业发展演进过程 中的一种地缘现象 ,是特
定 的资源禀赋 、 文化基因 、 制度安排 以及 人力 资本 等在市场经济
条件下有序运行的必然产物。 ( ) 一 自然 禀赋
集聚创造了十分便利 的资源性条件 。
维普资讯
■■■l
关注政府 ・O E N E T G V RM N
产 业集群 响 演 进 规 律 搞 析
以浙江省绍兴市为例
文/ 刘孟 达
产业集群是指 由众多 自主独立企业 ,在某一特定领域 内和


位优势 , 如靠近大学和科研 机构 , 本地能够提供产品生产初期所
成区域性分工 , 中嵊县 、 其 诸暨 、 昌以生产 蚕丝为 主 , 新 山阴 、 会
稽 以丝织 、 印染为主 , 并且成为 当地 经济发展 中的支柱产 业 。 清 末, 丝绸纺织业 主要集 中在山阴华舍 、 贤一带 , 齐 已形成 了颇具 规模的丝绸 染织集 聚地 , “ 有 日出华舍万丈绸”之誉 。 民国初期 , 华 舍 、 贤两地 开始采用 日本产 铁制拉机 。 齐 华舍 丝绸织品有 纺 、
销往全 国各地并 由香港转销东南亚 国家。

浙江传统产业集群升级问题研究

浙江传统产业集群升级问题研究
维普资讯
产 业 经 i 斋
一谢 先达
【 摘
周 春蕾
浙江 工业 大学 之江 学 院
要】在经 济全球化 的背景下形成的大量地 方产 业集群 , 为区域经 济的发展及 区域 竞争力的提升 发挥 了重要作 用,但要使集
群 经 济 能 够 持 续 健 康 的 发 展 ,必 须 努 力实 现 集 群 的升 级 , 本文 在 回顾 了关 于产 业 集群 升 级 的 有 关研 究基 础 上 ,结 合 浙 江传 统 产 业 集
{) 1 从产业类型看 , 以普通 的劳动集群发展 的一般规 律 ,可 以为 成本 的传统 日用消费 品生产 为主 。产业 总体 技术相对较低 ,且产 地方产业集群接轨 国际市场 ,克服发展锁定 ,实现持 续升级 ,提 品层次低 ,如温州的鞋业 、义乌的小商品 、嵊州 的领 带等 。这与 供一个理性参照。在此理论基础上 ,首先对于产业集群升级做 出 浙江 的地理特点及集群 的形成历史有 关 ,从资源来看 ,浙江是一 较 为全 面 论述 的 是英 国 Sussex 大学 创 新 研究 小 组 的学 者 个资源小省 ,形成重化 工业相对较难 ,另外浙江 的产业集群形成 {u h y Sh t,00 , H mpr ,cmi 2 0 ) 他们提 出在全球价值链 中的产业集群 的资本 以内源性资本 为主 ,浙江的乡镇企业发展过程中 ,资本主 e z
续的 、稳定的、健康的发展就成了值 得研究的问题 ,这一问题 也 委托加工 {E 、自主设计和加工 { D 和 自主 品牌生产 { B O M) O M) O M) 可归结为实现产业集群的持续升级 问题 ,只有不断地实现升级才 这样 的路线来 完成 。
能维持和发挥着该有的优 势。本研究将就产业集群升级有关的问

产业集群论文:浙江产业集群发展的原因探析

产业集群论文:浙江产业集群发展的原因探析

产业集群论文:浙江产业集群发展的原因探析摘要本文从产业集群的概念入手,介绍了产业集群在浙江的发展状况,并分析了产业集群促进浙江区域经济发展的内在效应,在此基础上,着重探讨了产业集群在浙江兴起的主要原因,并进一步指出,浙江产业集群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以引导我们不断地思考,如何发展好浙江的产业集群。

关键词产业集群中小企业集群聚集效应比较优势一、产业集群的概念及其在浙江的发展对于产业集群的概念,众多学者都从不同角度做出了自己的理解。

有的学者认为,产业集群是指集中于一定区域内特定产业的众多具有分工合作关系的不同机构、组织等行为主体通过纵横交错的网络关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空间集聚体,代表着介于市场和等级制之间的一种新的空间经济组织形式;也有的学者认为,产业集群是指在某一特定领域中,大量产业联系密切的企业以及相关支撑机构在空间上集聚,并形成强劲、持续竞争优势的现象。

最权威、最具代表性的还是迈克尔波特的经典定义。

波特在《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指出,产业集群是指在某一特定区域下的一个特别领域,存在着一群相互关联的供应商、关联产业和专门化的制度和协会,即为产业集群。

而产业集群在浙江的经济发展中,不仅大大地促进了浙江经济的发展,而且还使浙江区域经济的发展表现出其独有的模式。

浙江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模式是:以中小企业为主体、特色产业为支柱网络结构为支撑的产业集群。

浙江的产业集群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初温台地区,20世纪80年代中期辐射到宁波、绍兴地区,而后扩展至金华等地,并于20世纪90年代末基本遍及全省,形成了“小企业、大集群”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

至2004年底, 浙江全省工业总产值在10亿元以上的制造业产业集群有149个,这些产业集群都业绩显著, 在全国同类产业或产品中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

二、产业集群促进浙江经济发展的效应分析(1)聚集效应:一是可使群内企业高效率地获取熟练员工和专门化投入品的供给;二是使群内企业拥有获取专门知识和信息的便利条件;三是可以使群内企业充分利用公共物品和其他机构提供的基础设施,降低了企业成本;四是群内企业通过专业化分工与合作,获取分工效益;五是相似产业的集聚提供了低成本的多样化辅助性产业和中间产品和服务,促进了分工的加深、专业化水平的提高;(2)竞争强化效应:由于产业集群积聚了许多中小企业,因而大大增加了企业间的竞争强度。

浙江产业集群创新网络跨区域重构研究

浙江产业集群创新网络跨区域重构研究
J u n lo I d s i e h oo ia c n mis o r a f n u t a T c n lg lE o o c rl c
— — — —
N . G nr ,N .1 ) o 1( ee l o29 a
Jn.01 a 2 2
集 群跨 区域 的创 新 网 络 ,使 产业 集 群 在更 大 的区 域 范 围 内发 挥集 聚效 应 ,实 现 技 术 、知识 和信 息 等要 素 的 共 享 ,提 高 产 业 集 群 的创 新 协 同 能 力 ,
对 浙 江产业 集 群转 型升级 具 有重要 的现 实意义 。
究机 构 、中介 机构 和 地 方 政府 等 )在 交 互 作 用 与 协 同创 新 过程 中 ,彼 此 建 立起 各 种 相 对稳 定 、能
5 % ,块状 经济 在全 省发 展经 济 、参 与 国际 竞争 、 6 扩 大就 业 方 面 发 挥 了 十分 重 要 的 作 用 。 目前 ,浙
江省政府为推动传 统块状经济 向现代产业集群提
升 ,已经确 定 杭 州 装 备 制 造业 、宁波 服 装 、绍 兴
与属性 已经开始制约产业 集群 的可持续发展。产
业 集群 是一个 开 放 的系 统 ,技 术 和 知识 除 了来 自 集群 内部 的企 业 与公 共 研 发 机 构 , 区域 甚 至 是 国
际 的知 识源 构成 了产 业 集 群 的外 部 网络 ,集 群 创
纺织 、嵊州领带等 4 个块状经济为现代产业集群 1
转 型 升级 示范 区 ,要全 面 提升块 状经 济发展 水平 , 加 快 建设 现代 产业 集群 ,推动工 业结 构优化 升级 , 着力改 变浙 江省 工 业 主要 处 在 低 端 产业 和 低 附加

浙江产业集群优势分析

浙江产业集群优势分析

CO-OPERATIVE ECONOMY&SCIENCE提要浙江产业集群化发展成为浙江经济发展的一大特色。

本文从历史文化、区位优势、地方政府的推动等方面分析浙江产业集群形成的原因,总结产业集群发展的竞争优势,并试图从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创新、政府引导等方面探讨提升浙江产业集群竞争力的若干政策建议。

关键词:浙江;产业集群;竞争优势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识码:A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经济一直保持着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浙江经济发展中的一个引人注目的重要现象,就是某种产业在一个地区的集聚发展,形成一个个在企业规模结构、市场结构和产品结构等方面具有鲜明特色的专业化产业区,即产业集群。

浙江经济就是建立在区域基础之上的集群经济。

我国最早专注于产业集群研究的学者是王缉慈,她认为“产业集群是一种经济地理现象或实践经验,又可看作是一类产业空间组织或经济理论模式———产业集群反映了企业及相关机构在商务基础上所存在的地理群居现象。

”陈滢、陈柳钦考察了我国小城镇发展的历程,认为产业集群对小城镇的建设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并提出我国小城镇发展产业集群要注意:统一规划,加强管理;重视城镇的“要素聚集功能”;提高小城镇产业集群的技术含量;增加小城镇产业发展种类,提高产业集群的创新能力;提高集群企业的品牌意识;加强产业集群小城镇的环境保护,等等。

从我国学者对产业集群与竞争优势关系的研究可知,产业集群对于促进某个固定区域的经济增长有着显著的作用。

实践经验也表明,产业集群正在推动着区域经济增长,其发展状况已经成为衡量一个经济体,或其中某个区域和地区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一、浙江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形成原因(一)独特的区域历史文化底蕴。

浙江地处东南沿海,长期有着历代相传的“义利并重”、“工商皆本”的历史文化传统,奠定了浙江人重实际、讲实利、求实效的思想文化基础。

历代相传的“重视工商”的传统文化使得求生存、求发展的浙江人具有善于依靠聪明才智和专业技能经营工商业的独特优势。

贾生华教授介绍

贾生华教授介绍

贾生华教授介绍个人简历:贾生华,男,1962年1月生于陕西延长县。

1989年6月毕业于西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系,获博士学位。

1989~1993年在西北农业大学农业经济系任教。

1993~1994年在德国吉森大学进修。

1995年回国后到浙江大学管理学院任教,1996年晋升为教授。

1997年在德国波恩大学从事合作研究。

1997年入选原国家土地管理局首批跨世纪人才,1998年入选浙江省“151人才工程”。

1999年晋升为博士生导师。

2007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2011年晋级为浙江大学二级教授。

行政职务:1999年—2009年担任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副院长,期间兼任浙江大学工商管理系主任(1999—2002年)和浙江大学MBA教育中心主任(1999—2002年)等职务。

2009年至今,担任浙江大学社会科学学部副主任,浙江大学学位委员会委员,浙江大学社会科学学部学位委员会副主任。

2001年至今,担任浙江大学房地产研究中心主任,浙江大学企业投资研究所所长。

学术职务2005年至今,担任浙江省房地产业协会房地产研究分会常务副主任。

2006年至今,担任浙江省高级经济师协会建筑与房地产专业委员会主任。

2010年至今,担任中国房地产业协会/中国房地产研究会专家委员会委员。

2007年与全球十几位著名华人不动产学者共同发起成立了“世界华人不动产学会”,并担任学会常务理事、副主席。

2011年4月作为年会主席,在杭州主办了“世界华人不动产学会2011年会”。

2008年至今,担任中国高等院校房地产学者联谊会理事。

2011年入选联谊会主席团成员。

企业职务教学工作:2005年以来,先后在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开设了《经济学》、《企业管理学》、《不动产投资分析》、《经济理论前沿》、《管理理论专题》等课程,目前主要承担研究生、MBA和EMBA研究生的《管理经济学》教学任务。

截止2010年底,已经累计指导博士生、硕士生、EMBA、MBA、ME、MPA 和论文硕士等各类研究生300余人。

浙江省产业集群创新的时空分异

浙江省产业集群创新的时空分异
的增长速度。其中 ,创新能 力指数增长幅度 的力量 ; 市场驱动和城镇建设的作用强度有 相对较大 ,作为带动产业集群创新发展 的重 所 下 降 ,其 中 ,市 场 驱 动 的 力 量 仍 旧 较 强 , 要贡献者 ; 创新 网络指数和产业集群创新 的 接 近 于 增 长 后 的政 府 引导 ,而城 镇 建 设 的 作
观点 ・ 经济
浙江省产 l 集群创新的时空分异
徐维 祥 刘程 军 江 为赛 张 凌燕 唐根 年
在全 球化持 续演 进和 区域 经济 一体化 期作用强度存在 一定差异。企业研发是产业 纵深发展 的情况下 ,作为承载 区域之间竞争 集 群 创 新 的 主导 力 量 之 一 ,其 作 用 强 度 明显 的技术和创新等关键要素 的产业集群 ,面 临 优于其他动力因子 ,而市场驱动 、外商投资
着 前所 未 有 的 冲击 。 以 浙江 省 的 数 据 为样 本 , 以及政府引导这三个动力因子 ,其强度有较
研究得到 了以下结论 :
大的变化 ,外 商投资和政府引导均有较大幅
第 一,产业 集群 创新及 其 相关指 标增 度的提升 。反映了外商投资和政府 引导在推
长速 度年 均超过 1 5 %,高于 当地 区域 经济 动产业集群创新能力提升方面具有更为强劲
党 政 视

增长状态 中等并基本一致 ,而创新资源指数 用强度一直较为微弱 。 增长幅度相对较小。整体上产业集群创新取
政 策 建议 : 第一 。a n , 陕能力 建设 ,了 一定 的发 展 。形 成 了杭 州 市 辖 区和 宁波 建协 同创新生成平台。构筑官产学研联系机 市 辖 区 的 强势 区域 ,而 弱势 区域 主 要 分布 在 制 ,培 育 区 域 创新 中心 ; 扩大 创 新 网络 的辐 浙 江 中部 以西 以 及 浙 西 南地 区 ,各 区 域整 体 射范 围 ,加 速集 群 内部 和 集群 间 的知 识 交流 上 产 业集 群 创 新 仍 显 弱势 。

本地网络、外部知识联系及浙江传统产业集群升级探讨

本地网络、外部知识联系及浙江传统产业集群升级探讨

供应商 、 制造商 、 销售商 、 中介服务机构 、
教育培训机构 、 研究开发机构 、 金融机构 以及共 同政策机构 等节点构成 ,这些部
理、 文艺 创作表演 、 文化科技 开发等高级 人才 的培养 , 特别是 优 秀 的文化 管理经 营策划与中介服务人才的培养 。② 制定科学的
文化产业人才发展规划 , 对文化产业人 才资源进行统一的开发 、 综合利 用 , 坚持开发现有人 才和 引进 急需人才并重的方针 。 要建
立与 社会 主义 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用人 机制 ,形成公平竞争
以往 的产业 集群竞 争优 势理 论 , 主
要集中于集 群内部联 系研究 ,认 为区域 内部企业之 间 、企业与相关机 构之间的 互动联 系所 形成的本地化 网络 ,是产业
联 系以及 它们 之间 的互动来 阐述 浙江传
统产业集群的升级途径 。


本拔任 用机制 , 建立文 化产业 人才信息管理系统 , 加强人才存
展名城优势文化产业 , 将名城建成综合性特色文化产业基地。
5 渠道融资 , 多 确保文化产业 的投入 。 要积极搞活文化产业 的融资体系 ,对 某些 可以开放 的文 化领域要 实行 投资 主体的多
储结构分 析、 才流 量流 向分析 、 才资源储 量分析 、 才需求 人 人 人 预测分析 、 人才战略和政策研究。 4整合资源 , 团发展 , 河北文 化品牌 。 组建 大型文 . 集 打造 ①
外 ,从浙 江产业集群 自身的特 点和现状
造和参加 国内外文 化交 流活动创造条件。 加强文化经营 、 文化管
团 。 开展品牌经营 , 具有 区域特色 的文化产业 基地 。 ② 建设 要突 出培育都市文化意识和城市文化品牌理念 ,塑造具有鲜明时代

浙江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研究

浙江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研究

浙江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研究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产业集群也已经成为了一种引人关注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和产业发展的重要组织形式。

浙江产业集群的发展,主要是以原生性为特点的,通过对浙江产业集群发展现状和面临的问题的分析,以期能对浙江的产业集群的发展有一个更加深入的了解,并提出了对浙江产业集群未来的发展有用的政策和建议。

标签: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竞争力美国哈佛大学的波特教授把产业集群定义为:在既竞争又合作的特定领域内,彼此关联的公司,专业化供应商,服务供应商和相关产业的企业以及政府和其他相关机构(例如大学,规则制定机构,信息咨询机构,职业培训机构以及行业协会等)的地理集聚体。

从第三意大利的传统产业集群,到美国的硅谷印度班加罗尔的信息产业集群,大量的实践都证明,产业集群正在成为一种重要的经济发展模式推动着世界各地的经济增长。

产业集群的发展状况如何正成为衡量一个经济体,或者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状况的重要指标。

浙江作为我国产业集群现象最活跃的地区,其产业集群的发展状况也直接关系到浙江的整体经济的活力。

1 浙江产业集群发展现状浙江是我国产业集群最集中的地区,有调查显示,在浙江省内的88个县市区中,有85个县市区形成了800多个产业集群,其中年产值亿元以上的产业集群有519个,总产值近6000亿,平均每个县有三个产业集群。

这些产业集群分布于机械制造,纺织,电器,制衣制笔,医药等175个大小行业。

表1中列举了浙江省主要的产业集群分布状况。

浙江产业集群不仅数量众多,而且实力强大。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有关统计,全国532种主要工业最终产品的产量,浙江有336种进入前十名,占总数的63%,56种特色产品的产量居全国第一,109种产品居全国第二。

浙江的产业集群是以原生性为特点的。

原生性产业集群是指依靠地方内生力量自发形成的产业集群,较好地结合了本地的要素禀赋优势和历史文化因素,其发生发展经历了一个自然选择与演化的历史过程,具有很强大的生命力和发展潜力。

国开大《企业战略管理》机考复习资料第9套

国开大《企业战略管理》机考复习资料第9套

如果前五题和你的题是一样的,那么这套题应该就是你想要的,不用怀疑!!单选题(共10题,共20分)1. 业务层战略主要包括基本竞争战略和()。

竞争位势战略2. 企业的利益相关者有三类,第一类是产品市场相关者,第二类是组织中的相关者,第三类是()。

资本市场相关者3. 一国的国体与政体、关税政策、进口控制、外汇与价格控制、国有化政策及公众利益集团的活动等,属于国际层面的()。

政治法律环境4. 价值链在宏观方面的拓展可以使分析人员将价值链扩展到整个()。

价值链系统5. 一般来说,为绝大多数细分市场提供产品的宽泛型差异化的企业并不多见,企业可能只选择自己具有独特差异化优势的()。

细分市场6. 企业生产新产品销售给原市场的顾客,以满足他们新的需求。

这种战略属于()。

水平多元化7. 当两个或多个企业谋求彼此合作时,一般是期望通过合作获得比单独行动更多的()。

价值增值8. 在国际化过程中,当目标市场确定之后,选择以何种方式进入市场也是一个需要权衡和取舍的决策,战略决策人员需要对各方面因素做综合分析和全面评估后,才能决定正确的()。

进入战略9. 人力资源管理阶段,不仅注重部门的绩效,也开始关注人力资源管理对()的贡献。

组织目标10. 基于企业战略学习机制,决定着企业战略变革能力的强弱的因素是()。

企业战略弹性案例分析题(共2题,共80分)浙江产业集群:蚂蚁雄兵小企业的薄弱不是因为小,而是因为孤立。

一旦小企业像蚂蚁一样成了一群,其规模产生的力量,将远远大于“1+1=2”的效果。

浙江让人向往的另一个原因是,全球50多万种商品,在这里能买到30多万种,而且价格便宜得让人难以置信!比如上海七铺路10元3双的白色棉运动袜,在浙江义乌只卖0.7元;100支装的双头棉签在上海家乐福卖1.2元,在义乌只卖0.19元;牙刷,最新保健型、窄头、牙刷毛带波浪形的,100支外配一个很好看的塑料手提包,15元;在上海要卖到100多元的洋娃娃,在这里只卖10元。

基于扎根理论的浙江省产业集群政策研究

基于扎根理论的浙江省产业集群政策研究

基于扎根理论的浙江省产业集群政策研究吴敏慧【摘要】以浙江省委、省政府在2008年至2010年间出台的政策为样本,运用扎根理论研究方法,编码分析发现金融政策在政府政策执行过程中有效改变了企业的金融环境,但是集群的产业结构性问题仍未得到有效改善.以海宁皮革产业为例,作进一步讨论与剖析发现:金融危机爆发后,就产业整体转型而言,在政府政策制定过程中偏重产业结构调整的政策有利于产业集群转型升级;就微观企业发展而言,在主导政策明确基础上的小幅调整,能使政策对路有效,有利于引导企业走出发展困境、实现长期可持续运营.【期刊名称】《浙江树人大学学报》【年(卷),期】2014(014)005【总页数】6页(P51-56)【关键词】扎根理论;产业集群;集群政策;浙江经济【作者】吴敏慧【作者单位】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浙江杭州310058【正文语种】中文自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浙江省委、省政府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以促进企业的转型升级,取得了很大的成效。

然而,近年来浙江省产业低层次、低成本竞争和低水平增长的问题日益显现,*王祖强:《浙江集群式民营企业的典型特征、组织模式与发展趋势》,《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第32-36页。

依靠原有竞争方式取得竞争优势的集群发展模式已经不适应全球产业发展的趋势。

*Hospers G, Beugelsdijk S, Regional Cluster Policies: Learning by Comparing, Kyklos, 2002, No.3,pp.381-402.自2008年11月后的9个月间,浙江省企业的外贸出口连续负增长,2009年义乌近三成企业面临资金链断裂问题,危机下大多数企业发展形势不容乐观。

因此,政府需采取科学的集群政策加以应对,以期实现产业集群的转型升级,推动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目前,我国越来越多的地区已从关注一般性的区域经济政策向集群政策转移,尽管现有的集群政策研究已取得丰硕成果,但在集群转型升级过程中,政策的制定究竟是政府主导集群建设,还是政府营造推动集群企业发展的环境,还有待更为深入的研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5卷 第6期2007年12月科 学 学 研 究Studies i n Science of Sc i ence V o.l 25N o .6D ec .2007文章编号:1003-2053(2007)06-1244-05浙江产业集群高级化演进与区域创新网络研究汪少华1,汪佳蕾2(1.浙江工业大学经贸管理学院,杭州310014;2.浙江财经学院金融学院,杭州310012)摘 要:我国产业发展近些年出现了与国际上相似的 集群化 趋势,集群中的很多企业依托产业集群的网络平台,纷纷嵌入了全球价值链,并取得了成功,但也暴露出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

本文以浙江传统特色产业集群为主要研究对象,从区域网络的角度对集群高级化演进的路径与目前所面临的问题进行探索;并在实证研究与案例分析的基础上,对基于产业集群的区域创新网络的发展模式进行初步设计。

关键词:产业集群高级化演进;区域创新网络;实证研究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收稿日期:2006-09-11;修回日期:2006-11-22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70573097);浙江省社科基金资助项目(N03LJ 11) 作者简介:汪少华(1945-),男,安徽安庆人,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产业集群与企业成长。

汪佳蕾(1978-),女,上海人,讲师,研究方向为投资金融与企业成长。

从本质上讲,产业集群是相互依赖性很强的、根植于社会网络以及隐含知识交流和社会文化的企业(包括供应商)、知识生产机构(包括大学、研究机构和工程设计公司)、中介机构(包括经纪人和咨询顾问)和客户通过产业链相互联系形成的网络。

我国产业发展近些年出现了与国际上相似的 集群化 趋势,集群中的很多企业依托产业集群的网络平台,纷纷嵌入了全球价值链,并取得了成功。

在浙江,一个村能形成一个产业集群,一个镇能形成一个产业集群,一个县、一个市更能形成一个产业集群。

根据浙江省委政策研究室2005年的一项调研,截至2004年,在全省90个县(市、区)中,有82个县形成了产业集群;其中,产业集群产值占县工业总产值比重超过50%的有45个县(市、区),50%-70%的有16个,70%-90%的有24个,90%以上的有5个。

全省年产值亿元以上的产业集群达601个,总产值达15826亿元,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约为64%,吸纳的就业人数达800万人,成为浙江经济的重要支柱。

可以说,这些星罗棋布的产业群已经成为浙江开拓国际、国内市场的生产基地,也是25年来 浙江制造 一直保持全国领先水平的主要原因之一。

不可置疑,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等沿海地区产业集群的发展是成功的。

正如国内外媒体所宣称的, 中国制造 成功的 秘诀 在于产业集群, 产业集群是中国经济第三次浪潮的发动机 。

然而,以产业集群出名的浙江,许多基于产业集群的企业正面临着许多意想不到的问题和困难,而且这些问题决不是 九个指头与一个指头 的问题。

如何推进基于产业集群的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实现产业集群的高级化演进是摆在当地政府与学术界面前的重要课题。

1 浙江产业集群高级化演进的实证研究1.1 浙江产业集群高级化演进的基本路径改革开放以来浙江产业集群高级化演进与竞争力提升过程可归纳为:(1)产业集群的发展在经历了一个由产品生产专业化?生产工艺专业化?生产服务专业化和从 原生地 成长到 异地孵化与克隆 式成长为主要特征的空间聚集发展,正在向着以产业组织与企业组织结构创新模式为特征的高级化形态演变;(2)产业的主体已从一大批个体家庭工厂!股份合作制企业!以 一镇(村)一品 为主要特征的企业聚集!以 小巨人企业 为核心的产业集群;(3)产品演进过程,从以仿冒为主的低档消费品!低端产品!区域性和全国性品牌!贴牌生产;产品的生产技术从利用国有企业淘汰的旧设备!国内先进设备和技术!引进国际先进设备和技术(包括引进专业人才)!与高校甚至跨国企业合作第6期汪少华汪佳蕾:浙江产业集群高级化演进与区域创新网络研究建立研发机构;产品的市场范围也从国内低档次农村市场!国内城镇市场!国外低档市场!部分国外高档市场(目前还主要是贴牌产品)。

现在,浙江产业集群正在以创新(制度创新、组织创新与技术创新)为核心,依托四大区域网络进行产业集群全方位的高级化演进。

1.2 浙江产业集群高级化演进中当前所面临的主要问题综合我们与浙江省中小企业发展研究中心、浙江中小企业研究所近几年来对浙江产业集群发展进行的不间断跟踪研究,当前浙江特色传统产业集群发展中主要面临以下急待解决的问题:首先,浙江省特色产业集群的产业、产品的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

根据浙江省中小企业发展研究中心2005年的调查显示[1],通讯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医药制造业,2004年其单位数所占比重只有2. 4%、1.7%和1.0%;工业总产值所占比重也仅为4. 5%、1.1%和1.7%。

特别是,与 九五末相比,规模以上工业中小企业中高附加值行业比重有的下降。

2000年,通讯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医药制造业三个行业的单位数所占比重分别为7.4%、2.8%和1.5%;到2004年则分别下降了5、1.1和0.5个百分点;工业总产值所占比重分别下降了3.8、3和0.5个百分点。

其次,产业集群的创新仍处在低水平的初级阶段。

调查中发现,在浙江的许多产业集群里,立志于搞研发的企业很少,创品牌的也不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更少。

根据浙江省中小企业发展研究中心2005年的调查显示,在浙江省80%的中小企业没有进行新产品开发,绝大部分企业的产品来自于模仿、来料加工和OE M,产品更新周期在2年以上的占55%左右;中小企业的国家、省级新产品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仅为7.3%。

尽管2004年浙江省中小企业系统虽已建立了近万家与技术创新休戚相关的 研发中心,但占企业总数尚不到1%;尽管中小企业申报的专利产品也不少,但含金量不高,获准的有效专利中,属于发明的仅为7.53%,新产品值率仅为9.5%。

在浙江省519个产业集群中,建有技术中介服务机构的仅占37%,提供的服务多为项目咨询、设备引进等 大众快餐。

另外,在浙江的一些传统产业的特色集群中,区域产业网络没有形成 竞合效应,经常出现同类产品价格的恶性竞争,甚至一些产业集群和集群企业将 低价优势变成了自己与国内外市场竞争中的唯一核心竞争力。

实际上,集群内企业的竞争、甚至激烈竞争并不是坏事,但当集群内企业产品的价格出现 血拼时,它将危及产业集群整体生存环境,更不用说高级化演进。

我们在调研中,一些基于产业集群的企业老板将自己的经营形象地比喻之为开在处于半堵车情况下高速公路上汽车,欲行不能,欲停不行,只能开着发动机,在拥挤的高速公路上蜗牛式地爬行。

这是一种值得关注并力求尽快解决的问题。

2 产业集群发展中的区域创新网络研究近年来,我们试图从区域网络、特别是产业集群竞争优势核心来源∀的 四大区域网络(创新网络、产业网络、虚拟社会网络与融资网络)的角度来探索浙江产业集群的高级化演进问题,取得了初步进展。

区域创新网络是以增强自身的创新能力为主要目的、相对稳定的区域联系网络。

在相对发达、有效的区域创新网络中,区域内的各个行为主体都能够激活区域内外的资源,通过集群内各要素的有效合作,协同创新,带动集群中产业网络、融资网络与虚拟网络,以至整个产业集群的高级化演进。

例如,由于活跃的区域创新网络的存在,可以推动区域产业网络的不断高级化演进:即能够使集群的产业发展站在全球化视野高度,进行创新的立体经营盈利模式设计,根据产业集群拥有的资源,进行有创意的全球化产业链定位与提升;可以在集群的产业发展设计中创造性地将波特的单维 产业链分析上升到多维的 产业网络分析,将 产业链价值提升拓展到在 区域创新网络、融资网络与虚拟网络支撑下的 区域产业网络的资源整合与价值提升等;从而使整个产业集群由此而获得持续的竞争力。

基于浙江区域创新网络的现状,在进行区域创新网络重构设计中,我们认为主要从以下方面进行:即网络结点、生长极与网络联线的培育。

首先,运用市场机制大力发展创新型、创意型、#1245#∀在这四大区域网络中最积极、最核心的部分是区域创新网络。

科 学 学 研 究第25卷科技型中小企业,使之成为区域创新的主体和区域创新网络结点。

陈清泰最近在国资委研究中心的专题演讲中指出[2],支持科技创新型中小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即使在大型企业十分强盛的美国,技术创新83%的成果仍然来自于中小企业;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作为产业集群的主体,产权清晰、机制灵活、市场嗅觉敏锐、勇于冒险,有利于分散风险,这些特征使它们成为技术创新的一支生力军。

创新是与市场密切相关的活动,只有在市场上生存的企业,才会把握创新的时机,才会有创新的动力,才会敢冒创新失败的风险,才会真正实施创新的计划和行动。

政府、高校、科研院所都是创新体系中重要的要素,但不能成为创新的主体。

因此,产业区构建区域创新网络方面,要注重为企业的创新创造环境,减少不必要的干预,促进产学研的合作∀,让企业自己承担创新的决策的风险。

例如,据2005年底的统计资料,近年来浙江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明显加快,全省科技型中小企业已达一万多家,居全国首位。

第二,让在市场竞争中成长为产业集群中的 小巨人 企业,成为区域创新网络中的生长极。

例如,浙江绍兴县的 金昌科技服务公司 和永康市的 科技五金城 等。

前者以当地特色产业群企业为依托,从一个服务性小企业发展成为国家级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和纺织业生产力促进中心;后者以基于当地产业集群的专业市场(中国科技五金城)为载体,建立五金生产力促进中心和中国日用五金技术开发中心永康分中心,为企业提供科技咨询、产品展示、技术成果和专利服务等,均收到了良好效果。

尽管这些企业相对浙江庞大的中小企业集群来说,比重并不大,但由于产业集群示范效应的放大效应,他们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将成为引领浙江从 制造业大省 向 制造业强省 跨越的生力军。

第三,强化 网络联线 的培育,特别是区域公共创新服务平台的建设。

产业集群中很多科技企业的产品有市场;创业者有创意、有专业技术,但往往缺乏资金、商业运作经验和产业化能力,需要区域公共创新服务平台的支撑。

大量案例说明,在区域创新网络建设中如何构建主要为集群内企业进行创新服务的区域公共创新服务平台是至关重要的。

近年来,浙江省许多产业集群都相继构建了各具特色的区域公共科技服务平台(已经覆盖了服装、纺织、印染、机电、制锁、泵业、玩具、化工、丝绸、微特电机等多个产业集群),已成为推进产业集群价值链提升和科技创新的重要因素,是构建区域创新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四,在区域创新网络构建中,寻求适合于浙江产业集群发展的创新路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