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规划与分析教程期末考试重点

合集下载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期末复习资料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期末复习资料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期末复习资料一、引言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是城市与区域发展规划的重要组成部份,它涉及到对特定地理区域的社会、经济、环境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以制定合理的发展规划。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的复习资料介绍:区域分析的概念与方法、区域规划的基本原理与步骤、区域分析与规划的关系、区域分析与规划的案例分析等。

二、区域分析的概念与方法1. 区域分析的概念区域分析是指对特定地理区域的社会、经济、环境等方面进行系统、全面、深入的研究,以了解该区域的特点、问题和潜力,为制定合理的发展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2. 区域分析的方法(1)定性分析方法:通过对区域内相关因素的描述、比较、分析等手段,揭示区域内的现象、问题和特征。

常用的方法有SWOT分析、PESTEL分析等。

(2)定量分析方法:通过统计学和数学模型等方法,对区域内的数据进行量化分析,从而得出客观的数据结果。

常用的方法有统计分析、回归分析、GIS分析等。

三、区域规划的基本原理与步骤1. 区域规划的基本原理(1)综合性原理:区域规划应综合考虑社会、经济、环境等多个方面的因素,以实现区域内各项发展目标的协调与统一。

(2)可行性原理:区域规划应基于实际情况,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能够在实践中得到有效实施。

(3)可持续性原理:区域规划应注重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以满足当前需求的同时,保护未来世代的利益。

2. 区域规划的步骤(1)问题识别:明确规划目标,分析区域内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2)数据采集与分析:采集与区域发展相关的数据,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

(3)目标确定:根据问题分析的结果,制定区域发展的目标和战略。

(4)方案设计:制定具体的规划方案,包括空间布局、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等。

(5)评估与调整:对规划方案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进行必要的调整和优化。

(6)实施与监测:将规划方案转化为行动计划,实施过程中进行监测和评估,及时调整和改进。

四、区域分析与规划的关系区域分析与规划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

区域规划与分析教程期末考试重点

区域规划与分析教程期末考试重点

一、名词解释1,区域的概念:地球表面(层)上被某种特征(特别是具有社会经济学意义的特征)所固定的空间区域系统。

2.节结区(功能区、枢纽区):由区域内的核心以及与其功能上紧密相连、具有共同利益的外围地区所组成。

例如,城市经济区,即是以城市为中心,其集聚和辐射能力达到的地区。

3,区位商:是产业的效率与效益分析的定量工具,是一种较为普遍的集群识别方法,是用来衡量某一产业的某一方面,在一特定区域的相对集中程度。

4、霍夫曼系数:霍夫曼系数=消费资料工业净产值÷生产资料工业净产值。

在工业化进程中,霍夫曼系数具有随着经济的发展而不断下降的趋势。

5、区域发展:国家和区域的经济增长、社会发展及其地域结构的变化。

6、区域空间结构: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各种经济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空间组织形式。

7、经济区:在劳动地域分工基础上形成的、不同层次和各具特色的经济地域。

8、主体功能区:是指根据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发展潜力,按区域分工和协调发展的原则划分的具有某种主体功能的规划区域。

二、填空选择1、人地关系阶段包括那些?(填、选)答;人作为地的奴隶阶段人试图成为地的主宰阶段人作为地的伙伴阶段2、简述钱纳里的区域经济发展阶段(填选)答:(1)传统社会阶段(2)工业化初期阶段(3)工业化中期阶段/重化工业阶段(4)工业化后期阶段(5)后工业化社会阶段(6)现代化社会阶段3、简述胡佛--费希尔的区域经济增长阶段理论(填)答:(1)自给自足阶段(2)乡村工业崛起阶段(3)农业生产结构转换阶段(4)工业化阶段(5)服务业输出阶段4、区位因素的构成:自然因子,运输因子,劳动力因子,市场因子,集聚因子,社会因子。

5、区位论的发展阶段;代表人物及其理论的名称?1、古典学派时期:杜能的农业区位论、龙哈德的“区位三角形”、韦伯的工业区位论2、近代学派时期: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廖什的市场学派、俄林的一般区位论3、现代学派时期(二战后):理论地理学,以区位论为核心邦吉的《理论地理学》6、区域开发决策的程序?1、发现问题,确定目标;2、拟定备选方案;3、选择方案;4、方案的实施与修正7、区域发展重点包括包括哪些、部门重点包括哪些?区域发展重点即实现区域发展目标的突破口,包括部门重点和地区重点,靠重点部门、重点地区的发展带动整个区域的发展。

(完整word)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 期末 复习

(完整word)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 期末 复习

第一章区域分析一、区域分析的概念:对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背景特征及其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探讨区域内部各自然及人文要素间和区域间相互联系的规律。

二、区域分析与其它学科的关系:1、区域分析与经济学如何经济地利用稀缺资源(广义的资源),以最小成本取得最大收益,是经济学研究核心。

经济原则是区域分析的核心原则,经济学原理也就成为区域分析的基石。

2、区域分析与地理学:区域自然及社会经济地理背景条件是区域分析的基础内容。

3、区域分析与数学数学研究现实世界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是区域分析的主要手段.4、区域分析与其它学科区域分析也涉及到社会、政治、心理等多要素,从而也不同程度运用这些学科的理论方法。

5.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①区域分析是区域规划的科学基础和决策依据。

②只有认识区域、才能发展区域,只有分析区域,才能协调规划区域。

③两者相辅相成,共同发展第二章资源环境基础分析一、自然资源:指存在于自然界,能被人类利用并能产生经济或社会价值的自然条件(或自然环境要素)。

二、自然资源的分类根据能否再生:①不可再生、②可再生、③可更新资源.这种分类更有意义,因其反映了自然资源持续利用的特性,为人类合理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提供了依据。

三、自然资源对区域发展的影响:1、自然资源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前提和物质基础.2、自然资源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举例)(1)自然资源的数量多寡影响区域生产发展的规模大小(山西煤都、黑龙江商品粮基地)(2)自然资源的质量及开发利用条件影响区域生产活动的经济效益(山西吨媒生产成本是湖南的1/2,苏南和浙江的1/3、中东的石油每桶生产成本是美国的1/20、东北的林木采伐周期是南方的2倍、新疆的“红色食品基地")(3)自然资源的地域组合影响区域产业结构(东北地区重工业)四、区域自然资源:(一)评价四原则:1、明确评价目标,有的放矢2、综合分析与主导因素的重点分析相结合;3、在现代技术可能性的基础上论证经济的合理性;4、从保护资源、保护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评价自然资源。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重点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重点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重点一、区域分析的重点1.自然环境分析:包括地貌、水文、气候等自然地理要素的分析,确定区域的资源禀赋和环境特点,为后续的规划提供基础数据。

2.经济社会分析:对人口、产业结构、城镇化水平、交通、教育、卫生等经济社会要素进行分析,了解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存在的问题。

3.基础设施分析:对区域内的基础设施建设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包括交通、能源、水利、通信等基础设施的投资、状况、效益等,为后续规划提供依据。

4.生态环境分析:对区域的生态环境进行评估和分析,包括土地利用、生态系统状况、生物多样性等,为保护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

5.风险评估与应对:对区域的自然灾害、环境污染、社会问题等风险进行评估,并制定相应的风险管理措施,保障区域的安全和稳定。

二、区域规划的重点1.发展目标与定位:根据区域分析的结果,明确区域的发展目标和定位,确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发展方向。

2.土地利用与空间布局:对区域内的土地资源进行评估和规划,确定不同区域的土地利用功能和空间布局,实现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区位优势的发挥。

3.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根据区域的产业基础和特点,制定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的策略,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增长。

4.城市与乡村发展:对城市和乡村的发展进行规划,包括城市扩容、城市更新、城乡一体化等方面,实现城市与乡村的协调发展。

5.交通与基础设施建设:根据区域的交通需求和基础设施建设要求,制定交通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提高交通运输的效率和基础设施的服务能力。

6.生态环境保护:制定生态环境保护和恢复的规划,保护和改善区域的生态环境,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7.社会事业与民生改善:对教育、医疗、社保、文化等社会事业和民生改善进行规划,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总之,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旨在通过科学的方法和合理的规划,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重点内容包括对自然环境、经济社会、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等要素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制定发展目标、土地利用、产业结构调整等规划措施。

区域规划课程期末考试重点

区域规划课程期末考试重点

区域规划课程期末考试重点第一章1.区域的类型均质区域、结节区域2.区域特性:整体性、结构性、动态性3.区域分析主要是对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背景特征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以探讨区域内部各要素和区域间相互联系的规律。

第二章3.自然资源定义: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能产生经济价值以提升人类当前及未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和条件。

4.自然资源的特征:有限性、地域性、整体性、多用途性、社会性(整多点舍友)5.自然资源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自然资源是区域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自然资源对区域经济发展有着多方面的影响(自然资源的数量多寡影响区域生产发展的规模;自然资源的质量及开发利用程度影响区域生产活动的经济效益;自然资源的地域组合影响区域产业结构)(资源诅咒又称荷兰病,是指丰富的自然资源反而拖累经济发展的一种经济现象)第三章6.区域经济: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以客观存在的地域单元为基础,按照劳动力地域分工原则建立起来的具有区域特色的地域性国民经济。

7.影响区域产业结构的因素:社会消费、资源状况、科技水平、产业结构基础和生产传统、区际联系与区域分工区域人口结构1性别结构,2年龄结构,3职业结构,4民族结构8.劳动适龄人口:男:16-59、女:16-549.人口自然增长的类型原始型: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年轻型:出生率保持原始型水平,死亡率降低,自然增长率提高。

人口大量增长,年龄结构趋于年轻化。

成年型:出生率较以往明显降低,死亡率进一步下降,大致稳定在较低水平,年龄结构向老龄化演变。

衰老型:人口老龄化,死亡率回升,出生率持续下降,自然增长率为负,人口总量减少。

10.人口惯性是指人口再生过程中,人口群体保持原有增长或减少趋势的特性11.脑流失:人才流失,国际人口迁移中高科技人才流失的现象地域文化的传承: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日趋明显。

12.地域文化传承的作用(简答)一方面,地域文化对发展特色经济起到助推作用。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考试重点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考试重点

地理121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重点(考试类型:名词解释、简答、论述)第一章1、区域分析:区域分析主要是对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背景特征及其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探讨区域内部各自然条件及人文因素和区域间相互联系的规律。

2、区域分析的主要内容:①区域发展条件分析②区域发展状况评价及存在问题诊断③区域发展方向及策略研究3、区域规划:区域规划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对未来一定时期的经济社会发展和建设以及土地利用的总体部署。

4、区域规划的主要内容:①区域发展定位与发展目标②经济结构与产业布局③城镇体系和乡村居民点体系规划④基础设施规划⑤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规划⑥环境治理和保护规划○7区域空间管治⑧区域发展政策。

5、gis在区域规划中的作用:Gis在城市和区域规划研究中的应用,在很大程度上并将在更大程度上改变规划领域传统的空间信息获取和处理的方法。

第二章1、自然资源:自然资源是指存在于自然界,能被人类利用并能产生经济或社会价值的自然条件(或自然环境要素)2、自然资源对区域发展的影响:(1)自然资源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2)自然资源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①自然资源的数量多少影响区域生产发展的规模大小;②自然资源的质量及开发利用条件影响区域生产活动的经济效益;③自然资源的地域组合影响区域产业结构;3、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内容:(1)生态环境调查:①生态环境影响因素调查②生态环境状况与特征调查③生态环境效应分析(2)生态环境质量现状调查:①评价单元的确定②评价因子筛选与指标体系构建③评价标准与方法的确定④生态环境现状评价的分级、分类与分区(3)生态环境影响分析与评价:①建设项目生态环境影响评价②区域生态环境趋势分析与评价③规划环境影响分析与评价4、生态环境补偿:生态环境补偿是一种使外部成本内部化的环境经济手段,是指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利用的受益者支付代价,向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保护者提供补偿的一类社会经济活动。

区域规划与区域分析试题期末试题

区域规划与区域分析试题期末试题

区域规划与区域分析试题期末试题一、简答题(每题20分,共5题)1. 请简述区域规划的概念和目的。

2. 区域规划的基本原则有哪些?请列举并简要说明其中三个原则。

3. 区域分析是什么?请简要介绍一种常用的区域分析方法。

4. 环境容量是区域规划中的重要概念,请解释环境容量的含义和作用。

5. 区域规划实施过程中可能面临哪些挑战和问题?请列举并简要说明其中三个。

二、论述题(每题30分,共2题)1. 请结合具体案例,论述区域规划的实施过程中需要考虑的社会、经济和环境因素。

2. 区域分析在城市规划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请详细阐述区域分析方法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和意义,并结合实际案例进行说明。

参考答案:一、简答题1. 区域规划是指根据一定的原则和目标,对一个特定区域进行综合分析和预测,制定出一个可行的规划方案,以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其目的是保障和改善人民的生活环境,促进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 区域规划的基本原则包括:- 综合性原则:充分考虑社会、经济、环境等多方面因素,实现综合规划。

- 可持续性原则:保护环境,合理利用资源,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 公平原则:保障社会公平正义,促进资源和利益的合理分配。

3. 区域分析是通过对一个区域内的自然、人文、经济等要素进行系统研究,以了解该区域的现状和发展潜力,进而为区域规划提供科学依据的方法。

其中一种常用的区域分析方法是SWOT分析,即对区域的优势(Strengths)、劣势(Weaknesses)、机会(Opportunities)和威胁(Threats)进行综合分析,从而为规划提供全面的信息和决策支持。

4. 环境容量是指一个区域所能承载的人口、产业等活动数量以及其对环境的影响程度。

环境容量的含义是区域内环境资源的上限,是区域发展的可持续性和环境保护的基础。

通过对环境容量的评估和管理,可以实现区域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避免资源过度利用和环境破坏。

5. 区域规划实施过程中可能面临的挑战和问题包括:- 利益冲突:不同利益主体之间对区域规划方案的利益分配可能存在冲突,需要通过公平公正的决策机制来解决。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考试要点整理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考试要点整理

1区域:是一个空间概念,是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的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地域结构形式。

其基本属性:(1)地球表面的一部分,并占有一定的空间;(2)具有一定的范围和界线;(3)具有一定的体系结构形式;(4)区域是客观存在的。

2、区域的高度相关性:一是区域内部间特性的一致性和相似性,并以这种一致性或相似性区别于其他区域,称为匀质区域;二是结节区,或称功能区、枢纽区,它是由区域内的核心以及与其功能上紧密相连,具有共同利益的外围地区所组成。

3、区域的本质特性:一是整体性,使区域内部某一局部的变化会导致整个区域的变化。

二是结构性:区域的构成单元,按一定的联系产生结构。

具有层次性、自组织性、稳定性。

6、区域发展的新变化和区域研究的新动向:(1)改变区域资源的观念:信息资源和人才观念;(2)扩大区域研究范围:从参与市场竞争的角度和运用新国际劳动分工的理论,强化区域的基础设施和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区外、国外的资源、资金、技术、人才,建立起内外结合的经济运转系统,促进区域的发展;(3)确立可持续发展思想:成为区域研究的主题,其基本原则是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是区域发展的主要目的。

7、区域规划: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对国民经济建设和土地利用的总体部署。

区域规划的发展过程:(1)资源开发;(2)加快落后地区发展,加强地方城市建设、解决区域之间平衡问题;(3)以可持续发展为原则。

8、区域分析:对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背景特征及其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探讨区域内部各自然及人文要素间和区域间相互联系的规律。

主要内容包括:(1)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分析;(2)区域经济分析;(3)区域发展分析。

10、区域发展的条件分析:自然资源、人口与劳动力、技术条件。

12、自然资源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是多方面的:(1)自然资源的数量多寡影响区域生产发展的规模大小;(2)自然资源的质量及开发利用条件影响生产活动的经济效益;(3)自然资源的地域组合影响区域产业结构。

2019—2020第二学期《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期末重点

2019—2020第二学期《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期末重点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 2.5 2020/06/13 12:20—14:20单/多选(各10个,1分/个)+判断(10个,1分/个)+填空(10个,1分/个)+名词解释(5个,1分/个)+简答(5个)人文地理17-1 20171211002 王蕾《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第三版2019-2020学年第二学期2020/06/13 12:20—14:20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17-120171211002第一章绪论1.区域:区域是一个空间概念,是依一定的目的、准则在地球表面上划定的一个空间范围,它以某些物质或非物质客体特征而区别于其他空间范围。

(名词解释,P1)2.区域的类型:按照内部分布状况可划分为均质区域和结节区域。

(填空/多选,知道名称,P2)2/43.区域的特性:①整体性、②结构性、③动态性。

(填空/多选,知道名称,P2)3/44.区域分析:主要是对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背景特征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以探讨区域内部各自然要素及人文要素间和区域间相互联系的规律。

(名词解释,P4)5. 区域分析和区域规划的关系。

(简答,必须知道,P7)答: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的关系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区域分析是制定区域规划的依据。

区域分析以评价区域发展条件和发展状态、诊断区域发展问题、探讨区域发展规律、预测区域发展趋势为主要任务,其成果的质量直接影响区域规划中区域发展方向、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开发建设布局方案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针对我国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区域发展的现实和基本趋势,区域分析必须重视区域发展的新动态、新问题,更新区域发展理念,加强区域间关系研究,把握区域联系的实质,拓展区域发展问题研究视野,重视新技术新方法的运用。

另一方面,区域规划是区域分析的实践归宿。

区域规划是区域分析成果的直接运用者,是指导和管控区域发展的技术方案与公共政策。

既要依据区域分析成果,深入、系统、全面地了解区域背景、条件、问题、规律和趋势,还需协调相关规划、遵守相关技术规范,更重要的是要研究区域总体发展趋势、区域竞争态势,这样才能制定既符合区域发展实际、又顺应整体发展趋势,既高瞻远瞩、又现实实用的规划。

(完整word版)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期末复习资料

(完整word版)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期末复习资料

第一章绪论区域(空间)规划是对由多个发展利益单元组成的区域空间中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等方面持续协调所作的总体安排与战略部署。

主要发达国家区域规划的编制和实施经验为我国开展区域规划工作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1.切实加强区域规划的调控功能,优化空间结构和开发秩序2.科学确定区域规划调控范围,实现由物质建设规划向经济发展规划的转变3.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政府职责,注重区域规划与区域政策的衔接配合4.设立专门的区域规划管理机构,建立健全必要的法律保障体系第一节区域的概念和区域划分一、区域的概念区域是一个空间概念,是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的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地域结构形式。

其基本属性是:地球表面的一部分,并占有一定的空间(三维)。

这些空间可以是自然的、经济的、社会的……具有一定的范围和界线。

具有一定的体系结构形式。

区域是客观存在的。

是人们按照不同的要求、对象加以划分的、是主观对客观的反映。

二、区域的划分1 .均质区域:区域内部间特性的一致性和相似性,并以这种一致性或相似性区别于其它区域,这称之为均质区域。

2 .结节区:或称功能区、枢纽区。

它是由区域内的核心以及与其功能上紧密相连,具有共同利益的外围地区所组成。

第二节区域规划与区域分析一、区域分析的概念及其与其它学科的关系区域分析主要是对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背景特征及其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探讨区域内部各自然及人文要素间和区域间相互联系的规律。

二、区域分析的主要内容1.区域发展条件分析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及社会经济背景条件主要指区域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人口与劳动力、科学技术条件、基础设施条件及政策、管理、法制等社会因素。

对这些条件的分析主要目的是明确区域发展的基础,摸清家底,评估潜力,为选择区域发展的方向、调整区域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提供依据。

(调查基础数据)2.区域经济分析区域经济分析主要是从经济发展的角度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水平及所处的发展阶段、区域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进行分析。

区域规划学期末考试复习重点

区域规划学期末考试复习重点

区域规划学期末考试复习重点●1 国家规划策略●四大区域板块主要发展方向●西部大开发现成新格局●促进中部地区快速崛起●东部地区加速推进现代化●东北振兴取得新突破●3+2+1六大区域规划策略●3:京津冀协同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2:长江经济带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1: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海南自由贸易港●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优化开发区域-开发度高●重点开发区域-条件好●限制开发区域-承载能力、条件差或生态重要●禁止开发区域-保护区●全国主体功能区格局理念三大战略●两横三纵-城市化●七区二十三带-农业●两屏三带-生态安全● 2 区域●区域概念●区域四个基本属性●按内在结构分类●均质区●结节区●3 区域规划●区域规划定义●区域规划内容●区域发展战略●区域土地利用和保护●区域产业规划布局●区域基础设施规划●村镇体系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防灾减灾规划●管理与区域政策●区域规划的模式类型●按体制环境划分●强调控模式●弱调控●多元调控●按规划区属性●行政区区域规划●自然区区域规划●经济区区域规划●社会区区域规划●按规划内容侧重点●物质性区域规划●策略性区域规划●综合性区域规划●按规划功能属性●开发性区域规划●保护性区域规划●协调性区域规划●区域规划发展趋势●自上而下强制-双向互动协商●城镇-区域城乡整体规划●经济单目标-综合目标●单方案刚性规划-专项多方案弹性●虚拟-空间管制为手段的实调控型规划●4 自然资源●自然资源概念●时间地点价值提高●辨析:自然环境》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分类●可再生-充分利用●可更新-永续利用●不可再生-节约利用●自然资源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自是区的物质基础●自对区影响●数量影响生产规模●质量及开发利用条件影响生产活动效益●地域组合影响产业结构●5 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自然资源评价●概念●范围、评价内容●主要类型及内容●自然资源量评价●质的评价●地理分布特征与地域组合特征的评价●开发利用方案的评价●开发利用效益评价(投入产出分析)●资源承载力概念●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6 生态补偿●生态补偿概念●外部成本内部化的环境经济手段●利用受益者支付代价向保护着提供补偿●生态补偿机制概念●促进补偿活动、调动生态保护积极性●生态环境补偿(框架、分类)●补偿主体●政府补偿、社会、市场●补偿标准●无法统一●补偿方式●经济补偿●财政转移支付、基金、押金和执行保证金制●非经济补偿●实物补偿、技术(智力)补偿、政策补偿●生态补偿案例分析●皖浙“新安江模式”●7 区域经济特征分析●区域宏观经济状况概念●经济增长内涵●经济结构内涵●劳动力就业水平和失业率内涵●8 产业结构分析●产业结构概念●影响产业结构的因素●产业结构由生产力水平决定●社会消费●资源状况●区际联系与区域分工●基础与传统●科技水平●9 市场化水平●市场对经济活动的作用影响●青岛模式v温州模式●车间主任经济v老板经济●儒家文化v永嘉文化●捞一把就走v小狗经济●10 区域发展影响因素●人口对区域发展的作用●作为生产者●作为消费者●区域文化概念●区域物质生产社会生活物质和精神财富●区域文化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道路●速度●水平●质量●技术进步概念●技术进步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区域资源资源开发利用●区域经济发展●区域劳动就业●区域科技资源●科技人力资源概念●R&D 概念●RD经费●概念●类型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实验开发●行业构成活动单位、活动服务●执行部门研发机构、高等学校、企业●经费来源政府投入,企业自筹,国外投资及其他主体投入●经费变化趋势(增长速度表示)概念●高技术产业的特点●发展在于各种资源的快速流动和结合●发展的关键要素是智力资源,而不是固定资产●竞争力在于技术创新●发展的生态环境是产业集群●技术扩散●概念●类型及代表国家●空间梯度式●跳跃式扩散●双向对流式扩散●绿色GDP●概念●自然部分虚数●人文部分虚数●难点●更好合算绿色GDP的措施●11 区域竞争力评价●区域竞争力概念●资源、市场争夺能力●资源优化配置能力●12 区域发展战略●区域发展战略概念●案例分析:中国区域发展战略的三次转向●区域发展定位●概念●地位、作用,功能●内容●定性、定向、定量、定形●战略目标概念●战略重点概念●为实现战略目标所寻找的战略突破口,关系全局的重大或薄弱的产业项目,未来区域经济开发的重点●战略方针概念●战略措施●概念●包括内容●主导产业●概念●特征●主导产业的带动效应●前向●后向●旁侧效应●与支柱产业,优势产业的区别●主导产业的判定标准●对区域发展目标的贡献●竞争能力●13 农业发展的新特点和新趋势●新特点●区域农业专业化●区域农业产业化●区域农业综合化●新趋势——都市农业●特征●产业集群●概念●作用●14 城镇体系规划●城镇化内涵●新型城镇化●研究内容●战略目标●15 基础设施规划●基础设施●性质●作用●交通运输规划的步骤●现状调查分析、预测、分配、基本方案、效果分析●国家高速公路网的布局具体内容●形成基本路网●形成国家高速公路网●区域给水规划●需水量预测包含哪几个方面?●城镇生活用水●市政环境工程用水●农村用水●工业用水●绿色基础设施的空间构成体系●湿地修复和重建为核心的城市雨洪基础设施●绿道为核心的城市游憩基础设施●荒地保护与教科为核心的城市生物栖息地基础设施●16 区域生态环境规划●基本内容和步骤●供给能力 -●资源环境子系统●容纳能力-●社会经济环境子系统●生态适宜性评价●内容步骤。

区域规划与分析重点

区域规划与分析重点

区域规划与分析一、填空1.区域是一个空间概念,是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的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地域结构形式,区域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

2..区域科学是用各种近代计量分析和传统区位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由区域或空间的各个要素及其组合所形成的差异和变化分析入手,对不同的等级和类型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等问题进行研究的一门应用学科。

3.区域研究的发展趋势:改变了区域资源的概念,扩大了区域研究的范围,确立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4.自然资源是指: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以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和条件5.自然资源对区域社会经济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自然资源数量多少直接影响区域生产发展的规模大小,自然资源质量及开发利用条件影响区域生产活动的经济效益,自然资源的地域组合影响区域产业结构6.自然资源质量评价的主要内容包括:技术上的可能性、经济上的合理性、需求上的迫切性。

7.人口对区域发展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区域人口数量直接影响区域自然资源开发利用规模、生产规模的大小;区域人口素质影响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和区域产业的构成状况;人口迁移与分布影响区域生产力的布局8.人口的发展区域物质资源的生产和资源的供给水平相适应,必须与生态系统的负荷力及其动态平衡相适应,人口数量的增长还必须与生活质量的提高相适应。

9. 劳动力数量反映了可以推动物质的人数,而劳动力质量则可以反映推动何种类型、何种复杂程度、多大数量的物质资源10 技术是人类改造或控制客观环境的手段和活动,它包括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一是指人类改变或控制客观环境中所积累的知识、经验等,即是技术的软件;二是指知识、经验的物化成果,即生产工具、装备等物质方面的东西,即是技术的硬件。

11、按技术进步对资本和劳动边际生产力的影响,技术进步可以分为:节约劳动型;节约资本型;中性型三种12、按各生产活动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可以把产业划分为以下三类:主导产业;辅助产业;基础产业。

区域规划 期末考试 简答题知识点

区域规划 期末考试 简答题知识点

简答第一章绪论1.区域的基本特征空间性——地域性、可度量性、不重复性和排他性;系统性——整体性、综合性和结构性;客观性;动态性2.区域的类型根据区域内部各组成部分之间在特性上存在的相关性,将区域分为均质区域和结节区域。

3.区域研究的特征多系统性;综合性;空间性第二章区域发展条件分析4.自然资源对区域发展的影响1)自然资源在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a.自资是区域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b.自然资源是区域生产发展的必要条件;c.自然资源是区域生产力发展的自然物质基础2)自然资源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a.数量多寡影响区域生产发展的规模大小;b.质量及开发利用条件影响区域生产活动的经济效益;c.自然资源的地域组合影响区域产业结构5.人口对区域发展的作用1)人作为生产者对区域发展的作用a.区域劳动人口的数量影响区域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规模——生产规模的大小;b.区域人口的素质影响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和区域产业的构成状况;c.人口的迁移与分布影响区域生产的布局2)人作为消费者对区域发展的作用a.人口的数量及其增长影响区域市场的规模、劳动力资源的供给及扩大再生产投资的供给;b.人口的素质影响区域消费结构,进而影响区域生产结构;c.人口的迁移和分布影响消费市场的分布6.区域人口与劳动力分析1)区域人口数量分析——性别构成、年龄构成、职业构成、民族构成2)区域人口增长分析——自然增长分析、机械增长分析3)区域人口质量分析——人的身体素质、文化技术素质、思想素质4)区域劳动力供给分析——质与量的两个要求5)区域人口分布分析●影响人口分布的原因a.从人口过程的本身来讲,影响一个区域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是区域人口的自然增长水平和机械迁入水平;b.从区域条件与区域发展的角度考察,一个区域人口分布状况是区域自然环境、社会经济、政治等因素长期作用的结果。

自然环境对人口分布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经济因素起决定作用。

●人口分布与区域发展的关系a.人口分布影响区域发展,而区域发展又反过来影响人口分布;b.区域分析中,应重点分析人口分布与区域资源分布、国土开发、生产力布局的适应与协调关系;c.衡量人口分布的指标一般用人口密度(即一定时间和一定地域内单位面积土地上居住的人口数,它反映了一定区域范围内人口疏密的平均状况,通常以每平方千米或每公顷内的常住人口为计算单位)。

区域规划期末考试简答题知识点

区域规划期末考试简答题知识点

学习好资料欢迎下载简答第一章绪论1.区域的基本特征空间性——地域性、可度量性、不重复性和排他性;系统性——整体性、综合性和结构性;客观性;动态性2.区域的类型根据区域内部各组成部分之间在特性上存在的相关性,将区域分为均质区域和结节区域。

3.区域研究的特征多系统性;综合性;空间性第二章区域发展条件分析4.自然资源对区域发展的影响1)自然资源在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a.自资是区域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b.自然资源是区域生产发展的必要条件;c.自然资源是区域生产力发展的自然物质基础2)自然资源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a.数量多寡影响区域生产发展的规模大小;b.质量及开发利用条件影响区域生产活动的经济效益;c.自然资源的地域组合影响区域产业结构5.人口对区域发展的作用1)人作为生产者对区域发展的作用a.区域劳动人口的数量影响区域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规模——生产规模的大小;b.区域人口的素质影响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和区域产业的构成状况;c.人口的迁移与分布影响区域生产的布局2)人作为消费者对区域发展的作用a.人口的数量及其增长影响区域市场的规模、劳动力资源的供给及扩大再生产投资的供给;b.人口的素质影响区域消费结构,进而影响区域生产结构;c.人口的迁移和分布影响消费市场的分布6.区域人口与劳动力分析1)区域人口数量分析——性别构成、年龄构成、职业构成、民族构成2)区域人口增长分析——自然增长分析、机械增长分析3)区域人口质量分析——人的身体素质、文化技术素质、思想素质4)区域劳动力供给分析——质与量的两个要求5)区域人口分布分析●影响人口分布的原因a.从人口过程的本身来讲,影响一个区域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是区域人口的自然增长水平和机械迁入水平;b.从区域条件与区域发展的角度考察,一个区域人口分布状况是区域自然环境、社会经济、政治等因素长期作用的结果。

自然环境对人口分布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经济因素起决定作用。

●人口分布与区域发展的关系a.人口分布影响区域发展,而区域发展又反过来影响人口分布;b.区域分析中,应重点分析人口分布与区域资源分布、国土开发、生产力布局的适应与协调关系;c.衡量人口分布的指标一般用人口密度(即一定时间和一定地域内单位面积土地上居住的人口数,它反映了一定区域范围内人口疏密的平均状况,通常以每平方千米或每公顷内的常住人口为计算单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名词解释1,区域的概念:地球表面(层)上被某种特征(特别是具有社会经济学意义的特征)所固定的空间区域系统。

2.节结区(功能区、枢纽区):由区域内的核心以及与其功能上紧密相连、具有共同利益的外围地区所组成。

例如,城市经济区,即是以城市为中心,其集聚和辐射能力达到的地区。

3,区位商:是产业的效率与效益分析的定量工具,是一种较为普遍的集群识别方法,是用来衡量某一产业的某一方面,在一特定区域的相对集中程度。

4、霍夫曼系数:霍夫曼系数=消费资料工业净产值÷生产资料工业净产值。

在工业化进程中,霍夫曼系数具有随着经济的发展而不断下降的趋势。

5、区域发展:国家和区域的经济增长、社会发展及其地域结构的变化。

6、区域空间结构: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各种经济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空间组织形式。

7、经济区:在劳动地域分工基础上形成的、不同层次和各具特色的经济地域。

8、主体功能区:是指根据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发展潜力,按区域分工和协调发展的原则划分的具有某种主体功能的规划区域。

二、填空选择1、人地关系阶段包括那些?(填、选)答;人作为地的奴隶阶段人试图成为地的主宰阶段人作为地的伙伴阶段2、简述钱纳里的区域经济发展阶段(填选)答:(1)传统社会阶段(2)工业化初期阶段(3)工业化中期阶段/重化工业阶段(4)工业化后期阶段(5)后工业化社会阶段(6)现代化社会阶段3、简述胡佛--费希尔的区域经济增长阶段理论(填)答:(1)自给自足阶段(2)乡村工业崛起阶段(3)农业生产结构转换阶段(4)工业化阶段(5)服务业输出阶段4、区位因素的构成:自然因子,运输因子,劳动力因子,市场因子,集聚因子,社会因子。

5、区位论的发展阶段;代表人物及其理论的名称?1、古典学派时期:杜能的农业区位论、龙哈德的“区位三角形”、韦伯的工业区位论2、近代学派时期: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廖什的市场学派、俄林的一般区位论3、现代学派时期(二战后):理论地理学,以区位论为核心邦吉的《理论地理学》6、区域开发决策的程序?1、发现问题,确定目标;2、拟定备选方案;3、选择方案;4、方案的实施与修正7、区域发展重点包括包括哪些、部门重点包括哪些?区域发展重点即实现区域发展目标的突破口,包括部门重点和地区重点,靠重点部门、重点地区的发展带动整个区域的发展。

部门重点包括战略产业(先导产业、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和瓶颈产业。

8、结构化预测方法,包括哪两种?其中哪种又包括5种方法?1、确定性预测:1)平均增长率模型2)费尔哈斯模型3)宋建人口预测模型4)弹性分析预测模型5)时间序列分析法2、回归分析预测9、地域分工理论包括哪些?亚当.斯密绝对成本学说、李嘉图的比较成本学说、赫克歇尔―俄林理论模式(生产要素禀赋理论)、新贸易理论、国家竞争优势理论地域分工:指各个地域依据各自的条件与优势,着重发展有利的产业部门,以其产品与外区交换,又从其他地区进口其所需要的产品,这种一个地区为另一个地区生产产品并相互交换其他产品的现象。

三、简答题1、区域系统的特征:(一)综合性与整体性:综合性是指系统要素的多样性,既有自然因素,又有社会因素和经济因素;整体性是指区域系统的各个部分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只有综合协调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等各个方面才能获得最佳的整体性能。

(二)动态性与开放性:区域系统的结构、组成要素的水平与速度等均处于动态变化之中。

能与外界进行着能源、原材料、产品、人员、资金和信息的流动。

(三)层次性和嵌套性:任何一个区域都可以按照某种规则划分成若干个子系统;同时,也是某个更大系统的子系统,由此形成区域系统的层次结构。

嵌套性:同一个区域可以通过不同的标准划分成不同的层次、结构,不同层次结构相互交叉、符合就可以形成复合的嵌套结构。

(四)自适应性与自组织性:区域系统是一个整体,外界环境的任何变化,都会引起系统结构与要素的变化,建立起新的稳定结构和状态,从而适应新的环境。

自适应包括三个方面:第一是系统对外界环境变化的自动反应性;第二是系统受外界环境变化干扰后自动恢复平衡的稳定性;第三是系统为适应新的外界环境变化而发生突变,导致系统结构变化与重组的演化性质(五)空间性与地域性:区域系统总是和一定的空间相联系;系统要素的空间分布、地区空间范围、空间距离、空间联系等在区域系统中有重大作用,对区域系统的组成部分如社会、经济、政治组织的行为有极大的影响。

这就是区域系统空间性的含义。

空间性导致地域性:不论发达地区还是发展中地区,其内部差异总是存在的。

这种差异可以是水平、速度上的差异、功能差异,也可以是地域分工上的差异、结构差异。

2、区域经济系统形成和发展的客观基础答:自然禀赋的差异性:自然条件的差异性,资源的稀缺性,生产要素分布的不均衡性和不完全流动性。

因此,自然禀赋的差异和要素的不完全流动性是区域经济的灵魂与活力所在,是区域经济分异的前提,也是区域经济多样性、互补性和区域分工。

(二)经济活动的极化性。

区域经济差异产生的更为根本的因素是人为因素,这就是人类经济活动的极化性。

经济活动的极化性表现为规模经济和集聚经济。

(三)空间距离的不可磨灭性:区域之间是有距离的。

距离成本对区域自然禀赋优势的发挥和空间集聚经济的实现产生极为重要的影响,使经济活动局限在一定的地域空间范围内。

3、区域系统的演化:1、演化方向——由简单到复杂:结构日趋复杂,功能日趋多样,系统与环境相互作用日趋增强。

2、地域演化——点→线→网→面共同发展、相互促进的局面。

3、演化模式渐变模式:区域系统演化是逐步展开的,缺乏中断或跳跃。

突变模式:区域系统演化在逐步进行过程中,出现突然的中断或跳跃,一段时期后,又进入了渐变的轨道。

4、演化机理:信息流、物质流、能量流、资金流、技术流、人流的流进流出,导致系统的进化。

4、简述罗斯托经济成长阶段理论的主要内容答:罗斯托认为区域经济是一个普通的机体,其成长和发展过程可以分成六个不同的阶段,分别为:一是传统社会。

不存在现代科学技术,生产主要依靠手工劳动,农业居于首要地位,消费水平很低,家庭和氏族起着重要作用。

二是为起飞创造前提的阶段,即从传统社会向起飞阶段过渡的时期。

三是起飞阶段。

即突破经济的传统停滞状态。

起飞需要3个条件:①较高的积累率,即积累占国民收入的10%以上;②要有起飞的主导部门;③建立能保证起飞的制度,例如建立使私有财产有保障的制度、建立能代替私人资本进行巨额投资的政府机构等。

四是成熟阶段。

主导部门:重化工业特点是,现代技术已被推广到各个经济领域;工业将朝着多样化发展,新的主导部门逐渐代替起飞阶段的旧的主导部门。

五是高消费阶段。

主导部门:耐用消费品工业,如家电、小汽车六是追求生活质量阶段主导部门:第三产业5、简述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空间结构演变的基本规律?答: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总是不平衡分布的。

而经济要素总是向条件好或比较好的地区流动,因而区域经济总是从区域内地理条件较好的地区开始,逐渐壮大,经过一段时间之后逐步向其他地区扩散开来。

区域经济的空间运动过程可划分两个阶段:一、以向中心极核集聚为主的阶段。

如果中心极核为一点,如交枢纽、大的矿产资源赋存地或优良的港湾,则经济要素的集聚;如果中心极核是某条线及线上的一系列的点,如交通干线及其沿线的大中城市。

海岸及其主要港湾,则经济要素的集聚方式主要是点集聚。

二、以由中心极核向外扩散为主的阶段。

该阶段的扩散方式有三种,1、指经济要素由中心极核向周边地区逐渐铺开、依次扩散的邻里扩散。

2、指经济要素不是首先向周边地区扩散,而是由中心极核向下一级的中心极核扩散的等级扩散。

3.、随机扩散。

6、简述配第一克拉克定理的内容答:配第—克拉克定理:随着经济的发展及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进而再向第三产业转移,这样,第一产业的劳动力比重将逐步下降,第二产业尤其是第三产业劳动力的比重将逐步上升。

7、简述你对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理解?答:区域可持续发展强调的是区域长期的、整体的发展要求,重在动力机制及其赖以存在条件的维护。

由于区域系统具有层次性和差异性,所以,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要针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区域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措施。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1、可持续发展的系统观2、可持续发展的效益观3、可持续发展的人口观4、可持续发展的资源观5、可/持续发展的技术观6、可持续发展的体制观和法制观7、可持续发展的群众观8、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平等观9、可持续发展的全球观8、简述空间扩散过程跟方式?答:空间扩散源于一个特定地方的技术、发明、新产品、新现象等逐渐被其他地方接受、应用的空间过程,一个完整的空间扩散过程由四个典型的扩散阶段构成:扩散的起始阶段、近距离迅速扩散阶段、远距离迅速扩散阶段、扩散的饱和阶段。

空间扩散方式——就近扩散:经济要素由集聚地区向周围地区的扩散。

(周围地区与集聚地区有相似的外部环境、联系方便等)跳跃式扩散:经济要素由集聚地区越过周围地区而向其他地区扩散。

(原因:接受扩散的地区整体发展水平比较高,具备接受扩散的良好条件;接受扩散的地区存在某些方面的发展机遇,如可开发的资源、比较大的市场、优惠政策等。

外商投资大多属于此类。

)等级扩散:集聚地区的经济要素按照中心地等级体系由上到下地进行扩散。

(等级扩散的方式,先扩散到其他地区的大城市,然后由大城市扩散到中等城市,由中等城市扩散到小城市,最后到乡村。

高新技术的扩散属于此类。

)随机扩散:经济要素无规律的扩散。

(原因:地区间信息不畅,集聚地区在进行扩散时,已知选择范围有限;某些社会因素[如长官意志、亲友关系]和心理因素[如个人偏好],使扩散的地区选择偏离经济合理的原则。

9、经济区及其类型?答:经济区:在劳动地域分工基础上形成的、不同层次和各具特色的经济地域。

类型:(一)经济类型区——指内部经济活动特征相似的经济区。

特点:区内经济活动在某个或某些方面相似程度高。

如,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分为:发达区、中等发达区、欠发达区(我国的东、中、西部三大经济带);根据经济发展所存在问题,分为:贫困区、萧条区、过密区、过疏区。

(二)部门经济区——是指某个经济部门的相关组织在一定地理空间范围内集聚所形成的经济区。

1、按经济部门不同分,如,工业区、农业区、商业贸易区、旅游区等。

这些部门经济区内又可以细分,如工业区可以分为原料工业区、加工工业区等;农业区可以分为种植业区、林业区、畜牧业区、水产区等,种植业区可以分为小麦种植区、玉米种植区、大豆种植区等;2、按内部行业数量分,综合性部门经济区(由一个部门的多个行业组成,如综合农业区)、单一部门经济区(如,部门农业区);3、按层次划分,如,农业区分为农业地带、农业区、农业基地(三)综合经济区——区内国民经济体系相对完整的经济区如,我国传统有东、中、西区域划分方法(四)新型经济区1、经济特区2、经济技术开发区3、出口加工区4、保税区5、自由港与自由贸易区6、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7、边境经济合作区10、简述集聚经济效益实现的方式以及集聚因子所导致的地域经济类型?答:方式:(1)生产或技术集聚——生产集聚的方式:生产规模扩大、企业间协作的加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