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奥兰多:一部传记》看伍尔夫的生死观
拯救灵魂——解读弗吉尼亚·伍尔夫小说中的死亡意识
2009年2月第23卷第1期新乡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JO U R N A L O F X I N X I A N G I『NⅣ蕊SnYE出.2009V d.23№.1拯救灵魂——解读弗吉尼亚伍尔夫小说中的死亡意识李敏■W~(商丘科技职业学院,河南商丘4760()o)摘要:弗吉尼亚伍尔夫是英国历史上最重要的女作家之一,也是意识流的代表作家。
她的作品里有着浓厚的死亡意识,其小说创作中对人类生存与死亡的关注和剖析独具特色,发人深省。
她对生死问题的思考折射出她独特的生死观——死亡不是一种理想的选择,而是一种无奈,是灾难的结束,是新生的回溯,是生命的升华,更是一种拯救灵魂的方式。
关键词:弗吉尼亚伍尔夫;死亡意识;拯救;灵魂中图分类号:/563.06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3334(2009)01—0139—02一、弗吉尼亚伍尔夫弗吉尼亚伍尔夫(V i画ni a W ool f,1882—1941)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著名小说家、文学评论家,西方女性主义的先驱,被普遍认为是引导现代主义潮流的先锋和西方现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重要奠基人。
她与乔伊斯、普鲁斯特和福克纳一起被并称为意识流小说的四大金刚。
伍尔夫一生虽然生活无忧,丈夫对她也是百般纵容,但她却经历了几次重大的精神打击。
1895年母亲朱丽亚斯蒂芬去世,伍尔夫第一次精神崩溃;1897年同母异父的姐姐斯特拉病逝;1904年父亲莱斯利斯蒂芬去世;1906年哥哥索比因伤寒而死。
这些生死离别的痛苦给作家的心灵造成了极大的创伤,几次精神崩溃,多次自杀未遂。
在1920年10月25日的日记里,她写道:“生命为什么充满悲剧性?就像深渊边缘的羊肠小道。
”1941年3月28日,伍尔夫预感另一次精神崩溃即将开始。
担心自己永远不会再好转,因此在留下两封分别给丈夫和姐姐的短信后,用石头填满口袋,自沉于自家附近的乌斯河,终年59岁。
二、死亡意识的含义海德格尔有一句名言:“只要死亡‘存在’,它依其本质就向来是我自己的死亡。
揭秘伍尔夫夫人为什么要自杀伍尔夫作品介绍
揭秘伍尔夫夫人为什么要自杀伍尔夫作品介绍伍尔夫(弗吉尼亚·伍尔芙),生于1882年,英国伦敦肯辛顿人。
家庭为书香世家,父母都是著名的学者。
年幼时期,父母离异,15岁父母相继离世,成了孤儿,留下一堆的同父异母的哥哥,不幸被哥哥长期性奸,留下了黑暗的心理阴影,造成神志不清,经常企图自杀,童年的悲惨经历,奠定了伍尔夫是个什么样的人。
伍尔夫照片1897年无意在报刊上发表书评,一时大火,颇受好评,成为了学校的任教,小有名气。
1906年之后,陆陆续续结识了一批有才华、有思想的学术界的文化者,结识这些学者,让伍尔夫备受学习,渐渐的发展成一个文学艺术中心,著名的布卢姆斯伯里集团。
这个集团包括了家伦纳德·伍尔芙、艺术批评家克莱夫·贝尔、传记作家利顿·斯特雷奇文学艺术创作者等。
融入了这个集团的影响就决定了伍尔夫是个什么样的人。
伍尔夫渐渐打开心扉,融入正常人的世界,让她短暂的忘记童年不愉快的经历。
文学上的小成就使她变得自信,变得有思想,也收获了友谊。
让她深入了解平等自由的观念,也让她以后的作品更加精致埋下伏笔。
自1907年的伍尔夫开始创作《远航》到1927年的《到灯塔去》,期间伍尔夫拥有了婚姻,从最初作品到巅峰时期,伍尔夫性格依旧敏感,有评论者言“她的一生都在优雅和癫狂中游走。
”多次病发,多次企图自杀。
最后于1941年自杀跳河离世。
伍尔夫是个什么样的人,她的书迷说热爱她的神秘,她的丈夫伦纳德爱她的悲观、坚强。
总之,每个人心中都会对伍尔夫有定义。
伍尔夫作品伍尔夫全名为弗吉尼亚伍尔夫,伍尔夫可以说是伦敦文学界的核心人物之一,也是意识流文学代表人物,在当时的名声也是很想响亮的,她还是布卢姆茨伯里派的成员,也是英国著名的女作家、文学理论家和文学批评家之一,那么伍尔夫作品有哪些呢?伍尔夫照片伍尔夫作品有很多,弗吉尼亚伍尔夫的代表作有《达洛维夫人》、《到灯塔去》等等。
其中小说作品有《远航》,这是她所写的第一部小说,之后还有《夜与日》、《墙上的斑点》、《雅各的房间》、《奥兰多》、《海浪》、《岁月》、《幕间》。
论伍尔夫小说中的生死观
们 更 接 近 生活 的 本 来 面 目 。伍 尔 夫 认 为 “ 理 真 实 ” 是 真 心 才 实 。 为 了 体 现 这 种 真 实 , 努 力 地 深 入 人 的 内 心 世 界 , 量 她 尽 客观 地 表 现 真 实 的 主 观 世 界 。 小 说 《 洛 维 夫 人 》 写 达 洛 达 描 维 夫 人 一 天 中 十 多 个 小 时 的 经 历 , 早 晨 去 花 店 买 花 到 午 夜 从 家庭 晚会 的结 束 。 这 十 多 个 小 时 里 达 洛 维 夫 人 的 感 受 、 回 忆 、 想 和 思 绪 以意 识 流 的形 式 断 断 续 续 地 前 后 跳 跃 地 展 开 联 了她 3 O多 年 的 生 活 及 感 情 史 和 与 之 交 织 在 一 起 的其 他 几 个 人物 的心 理 活 动 和 情 感 历 程 。在 伍 尔 夫 看 来 . 活 就 是 这 般 生 零 碎 、 乱 , 种 按 顺 序 记 录 下 来 的 内心 体 验 和 同 时 涌 出 的 杂 这 种 种 联 想 正是 生 活 的 本 质 。而 这 种 碎 片 似 的真 实 , 是 心 灵 正 的体 验 。伍 尔 夫 的 小 说 在 时 间 的 背 景 上 , 意 识 流 构 成 历 史 用 的连 贯 性 , 事 实 的碎 片 联 系起 来 , 把 串成 一 部 统 观 的 心 灵 史 , 这便是人 生。 伍 尔 夫也 意识 到 , 生 命 的 个 体 而 言 . 生 的 主 观 意 义 就 人 在 于 追 求 和感 受 , 求 一 种 外 在 与 灵 魂 的 合 一 。 “ 们 在 不 寻 我 断 地 努 力来 给 予我 们 的 过 去 , 在 和 未 来 的 生 命 , 予 我 们 现 给 的环 境 , 们 所 存 在 的世 界 的意 义 和 秩 序 … … 在 茫 茫 混 沌 中 我 存 在 着 具 体 与 形式 , 永 恒 漂 流 移 动 的 一 切 ( 姆 齐 夫 人 望 这 拉 着 飘 过 的 流 云 和树 叶 ) 被 这 种 努 力 定 于 一 种 稳 定 状 态 ” : 都 这种把过去 、 在 和未来具 体 化、 定化 和人 性 的永恒 化 的 现 固 主 观 愿 望 是 很 难 实 现 的 , 使 实 现 了 也 是 艰 难 和 短 暂 的 。 这 即 就 形 成 了生 与 死 的 悲剧 。 瞬 间 和 永 恒 之 间 有 其 必 然 联 系 . 瞬 间 的是 人 生 , 恒 的 是 死 亡 。 在 小 说《 月 》 , 尔 夫 把 这 永 岁 中 伍 种 理 念 发 挥 到 了极 致 。 在该 部 作 品 中 , 数 不 断 流 动 的生 活 无 碎 片 构 成 全 景 , 事 情 节 随 时 准 备 开 始 , 随 时 准 备 结 束 故 也 她 以 时 间 为 背 景 , 事 件 、 生 、 感 、 想 都 在 这 个 背 景 上 让 人 情 思 缓 缓 流 过 。 出生 、 礼 的 画 面 会 同 时 出 现 , 人 物 心 中 引 起 葬 在 不 同 的凡 响 , 一 个 个 分 裂 组 合 , 时 准 备 构 成 新 的 画 面 。 又 随
论伍尔夫小说中的生死观
论伍尔夫小说中的生死观《中国海滞大学》(社会科学版)J()LRNAI()FOCEANUNIVERSITY()FCHINA(SocialSciencesEdition)2006年第5期().5.2OO6论伍尔夫小说中的生死观杨华张德玉(巾围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山东青岛266071)摘要:英国小说家弗吉尼亚?伍尔夫关主社会与灵魂的碰撞,从精神的高变重释生与死的主题.根据伍尔夫的生死观,生命只不过是存在的瞬间,死亡也已不再是单纯的个人悲剧,而是拥有了更为广泛的历吏内涵和人性含义.作家想表现的是人的心灵电,其小说创作中对生死观的思考颇具特色,次人深省关键词:伍尔夫;存在瞬间;死亡;超越;悲剧中图分类号:I109.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35X(2006)05009202弗吉尼亚?伍尔夫是意识流小说创作的先驱,她的作品不仅呈现出精湛的写作技巧,而且其中诠释着她对人生的思考,特别是生与死的主题,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本文将从伍尔夫所注重的人的生命存在的瞬间,死亡情结及超越悲剧三方面论述其生死观.一,存在的瞬间伍尔夫认为生命是由点点滴滴的生活碎片构成的,只不过是"存在的瞬间",稍纵即逝.因而,在她的意识流小说里时间,人物,人生和人性总处于~种流动状态.生命发展的琐碎无序使之近乎于无目的,人物就像流动的物体,发展呈自然主义形式,按进化的规律从生命逐渐流向死亡.在伍尔夫笔下,人生过程也可以包含人性的一切情感,包括激情, 幻想乃至疯狂,但通过作者的印象投射,在一片片流体的平行的印象派式的呈现中,读者感到的不是人生的意义,人性的伟大或理想主义的光辉,而是对生命的茫然.在伍尔夫看来,作家的任务就是记录这种现存的状态,即时的影像,记录绝对的客观真实,特别是人的心理真实,把人物心理活动及生活碎片事无巨细地全面展现给读者.冈而伍尔夫总是"顺着意识的表层去捕捉构成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瞬间"(伍尔夫.2003).捕捉生活的本来面目是伍尔夫真正的创作意图."以时间为背景,来捕捉人的瞬间经验和表现人的心理状态,一直是她所苦苦追求的."(伍尔夫,2003)在这个纷纷扬扬的大干世界里,事物和人物的存在是随意的,它们之间的联系也是自然的,自由的.伍尔夫认为这种杂乱,非理性的存在给予我们的只有它的表象,小说家所能做的只是观察和记录:"把一个普普通通的人在普普通通的一天中的内心活动考察一下吧.心灵接纳了成千上万印象——琐屑的,奇异的,稍纵即逝的或者用锋利的钢刀深深地铭刻在心头的印象.它们来自四面八方,就像不计其数的原子在不停地簇射;当这些原子坠落下来,构成r星期一或星期二的生活,其侧重点就和以往有所不同;重要的瞬间不在于此而在于彼……让我们按照那些原子纷纷坠落到人们O灵上的顺序把它们记录下来;让我们来追踪这种模式,不论从表面上看它们是多么不连贯,多么不一致,按照这种模式每一个情景或细节都会在思想意识中留下痕迹."(伍尔大,l986).诚然,对内心活动的如实记录也就是一种揭示,它使我们更接近生活的本来面目.伍尔夫认为"心理真实"才是真实.为了体现这种真实,她努力地深入人的内心世界,尽量客观地表现真实的主观世界.小说《达洛维夫人》描写达洛维夫人一天中十多个小时的经历,从早晨去花店买花到午夜家庭晚会的结束.这十多个小时里达洛维夫人的感受,回忆,联想和思绪以意识流的形式断断续续地前后跳跃地展开了她3O多年的生活及感情史和与之交织在一起的其他几个人物的心理活动和情感历程.在伍尔夫看来.生活就是这般零碎,杂乱,这种按顺序记录下来的内心体验和同时涌出的种种联想正是生活的本质.而这种碎片似的真实,正是心灵的体验.伍尔夫的小说在时间的背景上,用意识流构成历史的连贯性,把事实的碎片联系起来,串成一部统观的心灵史, 这便是人生.伍尔夫也意识到,就生命的个体而言.人生的主观意义在于追求和感受,寻求一种外在与灵魂的合一."我们在不断地努力来给予我们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生命,给予我们的环境,我们所存在的世界的意义和秩序……在茫茫混沌中存在着具体与形式,这永恒漂流移动的一切(拉姆齐夫人望着飘过的流云和树叶)都被这种努力定于一种稳定状态":这种把过去,现在和未来具体化,固定化和人性的永恒化的主观愿望是很难实现的,即使实现了也是艰难和短暂的.这就形成了生与死的悲剧.瞬间和永恒之间有其必然联系.瞬间的是人生,永恒的是死亡.在小说《岁月》中,伍尔夫把这种理念发挥到了极致.在该部作品中,无数不断流动的生活碎片构成全景,故事情节随时准备开始,也随时准备结束她以时间为背景,让事件,人生,情感,思想都在这个背景上缓缓流过.出生,葬礼的画面会同时出现,在人物心中引起不同的凡响,又一个个分裂组合,随时准备构成新的画面.普通人支离破碎的日常生活构成了生命的延续,再由死亡打上一个个句号,结束一段段生命.所有的物质细节都不再重要,重要的是人物瞬间的体验和感受,这便是心理的真实.我们可以感受到,伍尔夫"生命意识和死亡意识共存,事由的开始和形成已包含着结束和毁灭,,727,t命只不过是存在的瞬间.二,死亡情结在伍尔夫的小说里,死亡一直足一个主要情结,死亡的阴影始终挥之不去.死亡意识贯穿生命情结,给生命行为打*收稿日期:20060512作者简介:杨华(1980),女.山东淄博人.中国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专业方向为英美文学.92上r历史性的句号.这样.死亡情结在小说中往往失去了文学作品里的悲剧含义.形成一种自然归宿.但与此同时,一种悲剧暗示却不由得在所有的行为中体现.这就是伍尔夫的死亡情结.伍尔夫在《奥兰多》一书中感慨道:"会不会是死的愤怒必须要时不时地遮蔽生的喧嚣.免得它被我们撕成碎片?我们天生是不足必须要每天一小口一小口地品尝死亡的滋味.否则我们就无法继续存活?".在她看来,生命的发展也就足一个死亡的过程.每一天的生活碎片包含着点点滴滴的生命.也包含着点点滴滴的死亡,形成生命的流程.外在的社会环境揉进了内在的心灵体验.生命也成了无数的碎片.通过意识流再现出来.呈现出一种似是而非的表现历史过程里的悲剧历史.历史瞬间的心灵闪现,支离破碎里有一种对统一的渴望,具体的形式最终融入茫茫混沌,大量的主观感受体现的却足终极客观.而这往往是人类所淡忘却又恐惧的.伍尔夫的作品中有很多死亡情节贯穿始终.《海浪》中有多处对死亡的描写,也是伍尔夫真实的生活写照.例如"我要把我的哀伤带去,将它放在山毛榉的树根上面.……我会变得头发凌乱,我会在树篱下面睡觉.和沟里的水,死在那里."这足一个不幸的女子,用她自己的生命书写她的孤独,忧郁,痛苦以及对死亡的困惑.在《达洛维夫人》一书中. 死亡意识的描述更是比比皆是,解读死亡是该作品的重要题材."在这本书里我要进行精神异常和自杀的研究."作品中.疯子赛普蒂默斯不断地说道:"现在咱们来自杀吧."在他眼里,他所生活的世界是一个黑暗,肮脏,疯狂,死亡的世界.他眼前的一切事物都逐渐向一个中心凝聚,这种景象让他感到恐惧万分,仿佛有什么可怕的事情就要发生,天地在摇晃,颤抖,眼看就要化成一团烈火.我们感到的是一个绝望,窒息的灵魂.而达洛维夫人却生活在一个看似充满阳光,幸福和生命的世界里,"一片喜气洋洋的气氛,叮当的铃声,头顶上飞机发出奇异的呼啸声~一这一切便是她热爱的:生活,伦敦,此时此刻的六月".一我们看出这两个世界形成鲜明对比的同时,也感受到疯人世界的阴影始终笼罩着常人的世界;死亡已经攫取了疯人的生命,也令常人感到悲观绝望.甚至连达洛维夫人这样的人物,也觉得人生好比黑暗的地牢.虽然她要点亮灯火,照明屋子,用她的宴会给人们带来一点友情和温暖,但却始终无法摆脱死亡的阴影.正如伍尔夫所说:"我要表现生和死,正常和疯狂;我要批判这个社会制度.要表现出它如何在起作用,把它最集中强烈起作用的地方表现出来."_2那么,死亡到底意味着什么呢?伍尔夫认为.死亡是人们生时无法达到的生命内核的保存,是生命的超越.在死亡面前,封闭的外壳被打开,人孤零零地面对着人生的真谛.在伍尔夫的悲剧意识中,死亡不是生命的终结.而是生命的升华.伍尔夫悲剧中的死亡好比一个多棱镜,从生活的各个角度反映着生存的潜在哲学.伍尔夫以她深刻的思想赋予死亡崭新的阴影,使我们通过死亡看人生.正如她在《奥兰多》里所说:"我们被真相所毁灭.生命是一场梦.正是梦醒使我们死.剥夺了我们的梦境的人剥夺了我们的生命."在她看来.只有选择死亡才是现代人的归宿.伍尔夫以独特的视角.选择疯人的眼光看tt}界,剥掉了现实的面纱.表现出社会与人生的残酷,这不能不说是伍尔夫的杰出贡献.三,超越悲剧通过前文对伍尔夫作品中的死亡情结的分析,可以看出其文学作品中的死亡意识要探究的终极意义,不是在现代西方社会中的颓废,沉沦,绝望,而是如何超越现实生活中的罪恶,通过死亡以实现生命在意义上的不朽.伍尔夫的作品中的任务常被情绪所支配,被幻觉所左右,被无法克制的情欲所操纵,最终被复杂的环境引向痛苦,疯狂和死亡.在生与死的选择上,伍尔夫和她的人物总是宁愿去死,也不愿意放弃她们生存的标准.然而,她们的死不是悲剧的消沉,而是悲剧精神的升华.伍尔夫在情感上注重心灵的感应.主张精神主义,她认为人的肉体死亡了.人的主观意识和灵魂却可以永恒存在. 可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界限任意往来.现实的时问性,生命意义的毁灭.物质性的肉体虽然消失得无影无踪.但可以用精神的超然来对抗,在心理上保持,延续精神遗产.她的作品回避了对死亡时刻的详细描写,更注重死亡对人的现实意义.当伍尔夫在现实世界中父权社会的压抑下感到郁闷,窒息时,在茫茫尘世感到孤独绝望时.她的灵魂选择了离开.在适当的时候逝去.因而,伍尔夫认为死亡本身并不可怕.也谈不上是灾难性的.正如她的人物达洛维夫人所说:"那么这要紧吗?生命必须不可避免地终止,这要紧吗?相信死亡绝对是个终结难道不令人感到欣慰吗?然而在这伦敦的大街上.在世事浮沉中.在这里.在那里,我竟然幸存下来,彼得也幸存下来.我们活在彼此心中."这是一种心灵与生死合一的状态,死已无所惧.她此刻的感受已和她的生活环境融合化一.她的生命及自我在里面飘散,展开,融化.这样的生命过程里,死亡是正常和自然的事情.事实上,在伍尔夫看来非常的死亡不是肉体的死亡.而是扭曲的心灵,它让生与死都丧失了意义. 形成了心灵史上最阴暗的一面.前面提列的赛蒂默斯患了战争恐惧狂想症.生命,爱情以及他所钟爱的文学在他扭曲的心灵里歪曲变形.灵魂的死亡使他生而无味.所以选择了死亡.死亡的主题更有定格升华.形成整体统一.达到超越悲剧境界的时候.如《到灯塔去》里最后的晚餐.拉姆齐夫人在这期间的形象达到了传统美的最高点.莉莉的童话也表现了同样的倾向和愿望.在她的画面上:"在此,过去与现在被融进了升华的一瞬.形成了一种广泛的理解和意识.莉莉记忆追溯的终极目的就是要像画家运用自己的调色板的色彩一样,把过去作为原料使之形成自身对现实世界的视角和表达方式.这样,过去被现在的审视角度照亮,因而形成了统一的视角焦点……因此,莉莉现有的视角观点就成了一座灯塔而光芒四射,超过经验的波澜,超越岁月的废墟,覆盖在波涛起伏的海洋上."透过死亡她领悟到了人生的意义,她本人也更因此超越了死亡的悲剧.在伍尔夫看来,死亡是对生命起点的追溯,是对生命家园的归返,更是对精神家园的回归.伍尔夫本人一生都在勤奋读书写作,通过作品表达自己情感上所提倡的精神主义.她对生命意义的大彻大悟是通过其创作中描写死亡,表现死亡,超越死亡而得到的.她已经看透生死的客观性.能够坦然面对.死亡不再可悲可叹,反而是一种心灵的解脱,灵魂的释放.所以,当她最后毫不犹豫地投入河水中时,死亡对于她"确实是一件幸福的事情"(伍尔夫语),她通过选择死亡实现了自己信奉的生命永恒,超越了悲剧.总之.伍尔夫的小说以不同的意识流方式表现了一个心灵旅程,展现了生命和死亡的发展与联系,记录了生命存在的瞬间.在漫长的解读人生,解读死亡的过程中,伍尔夫认识到人类面临着无法摆脱的死亡结局.参考文献:[1](英)弗吉尼亚?伍尔夫,伍厚恺译.存在的瞬:M.成都:四JIJ 人民出版社.1999.[2]瞿世镜.意识流小说家伍尔夫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 1989.E3](英)弗吉尼亚?伍尔夫.海浪[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3.[4](英)弗吉尼亚?伍尔夫,谷肩楠译.达洛维太太[M].北京:人民文艺出版社.2003.[j](英)弗吉尼亚?伍尔夫,林燕译.奥兰多[M-..北京:人民文艺出版社.2003.L6](英)Levy.EricP.Woolf'smetaphysicsoftragicvisioninTo A.Wntr.1996.责任编辑:高雪93。
浅析《奥兰多》中伍尔夫的死亡意识
浅析《奥兰多》中伍尔夫的死亡意识作者:李萌来源:《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上旬刊》2014年第08期摘要:弗吉尼亚·伍尔夫是20世纪英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女作家之一,也是意识流的代表作家,因作品中有浓厚的死亡意识以及伍尔夫对人类生存与死亡独具特色的关注和剖析而闻名。
本文旨在通过《奥兰多》这部著作来解析伍尔夫独特的死亡观。
关键词:弗吉尼亚·伍尔夫;《奥兰多》;死亡意识中图分类号:I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4)08—0132—02弗吉尼亚·伍尔夫,英国女作家,20世纪现代主义与女性主义的先锋。
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她曾是伦敦文学界的核心人物,被誉为20世纪伟大的小说家,意识流大师。
她的成就和创新直到今天在文学界仍有深刻影响。
《奥兰多》是伍尔夫1928年创作的一部作品,在伍尔夫自己的日记中她自嘲道这部作品是写作者的假日和一个大玩笑。
后人也考证出这部小说是伍尔夫对自己的女朋友维塔·萨克维尔·维斯特献上的一部最长的情书。
的确,这部小说既不同于伍尔夫早期那些还不够成熟的、实验性质的介于传统叙事和意识流小说之间的小说,更不同于那些堪称意识流典范的经典之作。
伍尔夫在创作这部小说时采取了传统的叙事方式,而对于人物的设定、时空的转换等等方面更加的随心所欲。
奥兰多——这个基于女朋友维塔·萨克维尔·维斯特创造的人物,经历了长达四百年的人生,在这漫长的四百年里,借由奥兰多的奇幻人生,伍尔夫不但实现了自己在一个父权社会难以实现的种种追求,更重要的是在小说中伍尔夫一直萦绕于心的生与死这个哲学的基本命题。
伍尔夫的作品中死亡话题随处可见,这与她的个人经历是密不可分的。
伍尔夫虽出生于文学世家,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又得到布鲁姆斯伯里文化圈的熏陶,但是死亡的阴影却始终伴随着她——母亲、姐姐、父亲、哥哥,死神一次次地与她擦肩而过,而伴其一生的癫痫也将她几近推进死亡的边缘。
浅析《奥兰多》中伍尔夫的死亡意识
吉林省教育学 院学报
J OURNAL OF EDUCATI ONAL I NS TI TUTE OF J I LI N PROVI NCE
No . 8, 2 01 4
VO L 3 O
To t a l 弗吉尼 亚 ・ 伍 尔夫 ; 《 奥兰多》; 死 亡意识
中图分类号 : 1 0 6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i l 6 7 1 —1 5 8 0 ( 2 O 1 4 ) 0 8 —0 l 3 2 —o 2
弗吉尼亚 ・ 伍 尔夫 , 英 国女作家 , 2 0世纪现代
性别的转化埋下了伏笔 。而在象征着死亡的大霜冻 时 出现的这位公主也预示 了这场伪爱情 的结果只能 是无疾而终——奥兰多在痴痴等了一夜之后得知了 萨莎离开英 国的消息 。 第二部分——初历死亡。大霜冻后 的大雨和洪 流送走 了萨莎却带来了奥兰多长达 7 天的幻死 。在 这 7天的昏迷后奥兰多身着睡衣游走在空荡荡的祖 屋中, 重新思考 了死亡与生命的意义。然而此时的 他依然没有顿悟生死的真谛 , 他依然被名望、 抱负这 些 虚无 的 东西所 纠 缠 。这时 的他 虽然 又重 新操 笔创
曾是伦敦文学界的核心人物, 被誉为 2 0 世纪伟大的 小说家, 意识流大师。她 的成就 和创新直到今天在
文学 界仍 有深 刻影 响 。
《 奥兰多》 是伍尔夫 1 9 2 8年创 作的一部作 品, 在伍尔夫 自己的 日记中她 自嘲道这部作品是写作者
的假 日和一个大玩笑。后人也考证 出这部小说是伍 尔夫对 自己的女朋友维塔 ・ 萨克维尔 ・ 维斯特献上 的一部最长的情 书。的确 , 这部小说既不同于伍尔 夫早期那些还不够成熟的、 实验性质 的介于传 统叙 事和意识流小说之间的小说 , 更不 同于那些堪 称意 识流典范的经典之作 。伍尔夫在创作这部小说时采 取了传统的叙事方式, 而对于人物的设定、 时空的转 换等等方面更加的随心所欲。奥兰多——这个基于 女朋友维塔 ・ 萨克维尔 ・ 维斯特创造 的人物 , 经历 了长达 四百年的人生 , 在这漫长的四百年里 , 借由奥 兰多的奇幻人生 , 伍尔夫不但实现 了 自己在一个父 权 社会 难 以实现 的 种种 追 求 , 更 重 要 的是 在小 说 中
伍尔夫奥兰多名句
伍尔夫奥兰多名句1. “记住自己的责任,记住自己终有一死。
”就像我们每天要记得吃饭睡觉一样自然,可我们真的时刻都记着吗?比如当我们沉迷于玩乐时,是不是就把这些抛到九霄云外了?2. “不必匆忙,不必火花四溅,不必成为别人,只需做自己。
”这话说得多好啊!想想看,我们为啥老是模仿别人,而不坚定地做自己呢?就像那只总想学老鹰飞翔的小鸡,最后才发现自己的路在地上。
3. “一个人能使自己成为自己,比什么都重要。
”难道不是吗?如果我们都不能成为真正的自己,那活着还有啥意义呢?好比一个演员,总是演别人,却忘了自己本来的模样。
4. “出来找乐子的男人,碰到用情太深的女人,犹如钓鱼钓到白鲸。
”哇,这比喻太绝了!这不就像那些只想玩玩的人遇到了死心眼的人,那场面,肯定很尴尬呀!5. “亲爱的,你要勇敢,要直面自己的内心。
”我们常常逃避自己的内心,不敢面对真实的自己,可这样怎么能成长呢?就像鸵鸟把头埋进沙子,问题也不会消失啊!6. “女人要有一间属于自己的小屋,一笔属于自己的薪金,才能真正拥有创作的自由。
”可不是嘛!没有这些,就像鸟儿没有翅膀,怎么能自由翱翔呢?你看周围那些为生活所迫的人,哪里还有创作的自由呀!7. “要是有人能理解我就好了。
”我们不都常常这样想吗?可又有谁能真正完全懂另一个人呢?就像两颗星星,看似很近,实则相隔甚远。
8. “没有人能够左右你的情绪,除非你同意。
”真的呀!我们总是把自己情绪的控制权交给别人,想想多傻呀!就像把自己心爱的玩具拱手让人。
9. “生活是一场冒险,我们要勇敢地去尝试。
”可不是吗?如果一直缩在自己的小世界里,那多无趣呀!就像不敢下水的鸭子,永远也体会不到游泳的快乐。
10. “最重要的是,成为你自己。
”这句话要时刻记在心里呀!不要随波逐流,不要迷失自己,就像那盏始终坚守自己位置的灯塔。
我的观点是:伍尔夫的这些名句就像一盏盏明灯,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让我们更加清醒地认识自己和这个世界。
我们要用心去体会,去践行,让自己的生活更加精彩。
《奥兰多》中伍尔夫双性同体思想的解读
《奥兰多》中伍尔夫双性同体思想的解读
《奥兰多》是英国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的一部小说,于1928年出版。
它讲述了主人
公奥兰多的生命历程,其中最独特的地方是奥兰多在小说中身体性别经历了从男性到女性
的转变。
这一设定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争议和关注,也被视为是一个探索性别的革命性尝试。
在小说中,伍尔夫探讨了双性别、双性恋和跨性别等概念,表达了她对性别问题的个
人看法和态度。
通过奥兰多的身体变化,伍尔夫试图解放传统的性别角色和性别固定观念,探讨人性的多元性和复杂性。
伍尔夫在小说中将奥兰多的身体变化描述得非常现实和详细,虽然这样的情节在当时
可能是非常具有冒犯性的。
然而,伍尔夫并没有将奥兰多的性别转变视为一件坏事,相反,她试图探索这种新的性别形态所具有的可能性和深度。
她认为,性别是一种社会建构的产物,不应该成为限制人类行为和思考的因素。
在小说中,伍尔夫还通过奥兰多与其他角色的互动,探讨了不同性别身份之间的关系
及其可能的变化。
她试图挑战传统的性别角色和性别固定观念,将其替换为更加自由和平
等的性别身份,从而展示出可能存在的性别多元性。
总之,《奥兰多》是一部引人入胜的小说,它试图挑战传统的性别观念和前卫的生命
方式,探索性别多元性和复杂性,为当代的性别研究和性别政治提供了有意义的启示和思考。
《奥兰多》读后感
《奥兰多》读后感《奥兰多》是英国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出版于1928年。
这本小说以一个男人的生命为线索,描绘了一个跨越数个世纪的奇幻历程。
通过读完《奥兰多》,我深受震撼和思考。
这本小说让我对时间和性别的概念有了新的认识。
故事中的主人公奥兰多从16世纪一直生活到20世纪,每当他的性别发生变化时,他对世界的看法也随之改变。
这让我意识到,时间是一种相对的概念,而性别也是一种不确定的特征。
伍尔夫通过奥兰多这个角色,用深刻而温柔的笔触,展示出了性别和时间的流动性,给人们带来了独特的思考。
《奥兰多》还给我留下了对历史的思考。
故事中的奥兰多通过各种历史时期的转换,体验到了不同时代的风貌和文化。
这使得我思考到,历史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
每个时代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和意义,值得我们去尊重和学习。
同时,历史中的人们也有着共同的追求和困扰,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人性始终不变。
读完《奥兰多》,我也对文学创作产生了新的思考。
伍尔夫以其优美流畅的叙述风格,将读者引入到奥兰多的世界中。
她巧妙地运用了不同的文学手法,如内心独白、意象描写等,使得故事更加丰富和饱满。
通过阅读这本小说,我对文学创作的多样性和魅力有了更深的理解。
最后,我还深受小说中对自由和追求的思考所感动。
奥兰多在过去的几个世纪里,始终追求自由和真实的存在。
无论是身在宫廷还是远离尘嚣,他都保持着对自由的向往,并始终坚守自己的内心想法和独立思考。
这让我意识到,在生活中我们也应该保持对自由和真实的追求,不被外界的约束所限制,勇敢地做一个真实的自己。
通过阅读《奥兰多》,我得到了很多启发和思考。
这本小说不仅在文学上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让我对人性、历史和自由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我相信,这部经典的作品将继续影响着更多的读者,并给他们带来新的思考和启迪。
浪漫传奇中的真实——《奥兰多:一部传记》中的历史观
摘 要 : 《 奥兰 多 :一部 传记 》 表 面看 似是 一部 人 物传 记 , 实 际却 是 嬉戏 般 的 浪 漫传 奇 。伍
尔夫通 过充 满 想象 力 的虚构 , 叙述 了主人 公穿 越 时 间、 跨 越 性 别 的传 奇 经 历 , 表 现 出 了多维 度 的人 物 自我和 时 间概 念 , 并 以独特 的视 角 审视 、 质疑 正 史 , 重 构历 史 。通 过这部 小 说 , 伍 尔夫 对 历 史 的真 实性进 行 了深 刻 的反 思 , 并试 图真实地 重 写历 史 。其历 史观 具有 前 瞻性 。 关键 词 : 《 奥兰 多 :一部 传记 》 ; 传记; 浪漫传 奇 ; 历 史观 ; 真相
M ar . 2O1 4
第 1 4卷 第 1 期
Vo 1 . 1 4 No . 1
文 章编 号 : 1 6 7 1 —1 6 5 3 ( 2 0 1 4 ) 0 1— 0 0 7 9— 0 5
浪 漫 传 奇 中 的 真 实
《 奥 兰 多 :一部 传 记 》 中 的历 史 观
于 佳 慧
t o r y i n a t r u t hf ul wa y . He r c o nc e pt i on o f hi s t o r y i s o f pr os p e c t i v e . Ke y wo r ds: Or l ando:A Bi o gr aphy;b i o gr a p hy;r o ma n c e;c o nc e p t i o n of h i s t o r y;t r ut h
中图分 类号 : I 1 0 6 . 4 文 献标 识码 : A D O I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6 7 1 - 1 6 5 3 . 2 0 1 4 . ma n c e
道家死亡哲学视阈下的伍尔夫小说创作
道家死亡哲学视阈下的伍尔夫小说创作作者:熊志超来源:《文学教育》 2018年第13期内容摘要:死亡几乎是弗吉尼亚·伍尔夫每一部小说的主题,她的小说中往往充斥着对死亡的恐惧,死亡的感伤,当然也有对生与死的思考。
道家哲学中“出生入死”、“方死方生”的生死观,与伍尔夫的死亡思考有着共通之处。
在伍尔夫的作品中,人物往往死而不亡,他们的肉体已经逝去,但他们的精神不灭的存在着,而且改变了活着的那些人,让他们在亡者的精神存在中达到艺术的巅峰。
关键词:道家死亡哲学伍尔夫弗吉尼亚·伍尔夫,作为20世纪英国文学最重要的女作家之一,她的小说采用了非常多实验性的创作方式,她在不断的尝试过程中,把自己的生命体验不断的融入到文学创作中来,她的小说、散文、随笔、日记都无一不让人在她的意识流中体验到生命的意义。
她的病痛体验,性体验,死亡体验都深深地烙印在她的文学作品中。
她小说的出名,不仅仅因为意识流的写作手法,蜘蛛网式的叙事特征,还有小说主题中浓浓的哲学意味。
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小说总是充满了心灵的冲撞,灵魂的悲伤。
死亡,常常出现在她的作品中。
生命只是一个存在的瞬间,往往不经意间就逝去,死亡过程的描叙在她的笔下十分简略,但人物死后在空间和时间上留下的空洞却被她细致的书写着。
在意识流的松散结构中,死亡总是她构筑主题的线索,把小说最终以死亡的名义结构出了完美的整体。
一.道家死亡哲学死亡是宇宙之谜中最难解的一个,人类从诞生之日起就面临死亡。
所以在长久以来,人类对死亡的思考是深入而长久的。
《老子》云:“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
而民之生生而动,动皆之死地之十有三,夫何故也?以其生生之厚也。
盖闻善摄生者,陵行不避兑虎,入军不被兵革,兑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
夫何故也?以其无死地焉。
”老子对于死亡的理念是,人类既有顺乎自然的生,也有不合自然的死,这两种情况各占十分之三,而如果可以求生反而通向死亡之路,也占了十分之三。
颠覆英国传记传统的书写策略——剖析伍尔夫《奥兰多:一部传记》
颠覆英国传记传统的书写策略——剖析伍尔夫《奥兰多:一
部传记》
任一鸣
【期刊名称】《社会科学》
【年(卷),期】2016(000)007
【摘要】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奥兰多》虽然是一部“传记”,但同时也是一部“反传记”实验之作,它在某种程度上颠覆了英国的传统传记观.对《奥兰多》的书写策略进行剖析,可以发现伍尔夫通过对传主身份、线性叙事秩序等传统传记观的调侃和戏拟,以貌似妥协实则抗争的策略大胆实验了“革命”性的新传记.尤其是心灵时间的运用,其对传记叙事模式的影响比对意识流小说的影响更重要,它不仅扰乱了传统传记的线性叙事模式,而且将情感和想象等虚构成分纳入了传记的“事实”范畴.【总页数】8页(P169-176)
【作者】任一鸣
【作者单位】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所上海 20023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106.4
【相关文献】
1.论伍尔夫小说《奥兰多——一部传记》中的真理观 [J], 隋晓荻;李雪
2.浪漫传奇中的真实——《奥兰多:一部传记》中的历史观 [J], 于佳慧
3.从《奥兰多:一部传记》看伍尔夫的生死观 [J], 黄路
4.弗吉尼亚·伍尔夫新传记观下的《奥兰多》文体解析 [J], 李利红
5.伍尔夫的《奥兰多》:传记面纱后的历史小说 [J], 王英俊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论伍尔夫小说《奥兰多——一部传记》中的真理观
论伍尔夫小说《奥兰多——一部传记》中的真理观
隋晓荻;李雪
【期刊名称】《学术交流》
【年(卷),期】2009(000)008
【摘要】<奥兰多--一部传记>是英国现代主义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最具想象力的一部作品,雌雄同体和传记式小说是它的标志性特征,然而这并非它的全部研究价值.这部小说承载了作者的真理观.在伍尔夫看来,由于自然和人类自身的问题,生活和世界充满表象的碎片,因此寻求具有永恒性质的、能统一所有表象的真理具有重要的意义.她同时指出,记忆、推断、概括和想象等思维能力是获得真理的手段,作家凭借这些能力进行创作,有理由成为持圭臬者来引领人类社会走向真理.
【总页数】3页(P175-177)
【作者】隋晓荻;李雪
【作者单位】上海外国语大学,研究生部,上海,200083;哈尔滨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哈尔滨,150001;哈尔滨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哈尔滨,15000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561.74
【相关文献】
1.颠覆英国传记传统的书写策略——剖析伍尔夫《奥兰多:一部传记》 [J], 任一鸣
2.浪漫传奇中的真实——《奥兰多:一部传记》中的历史观 [J], 于佳慧
3.不一样的空间,不一样的奥兰多--论伍尔夫小说《奥兰多》的空间叙事 [J], 牛
宏宇
4.从《奥兰多:一部传记》看伍尔夫的生死观 [J], 黄路
5.伍尔夫的《奥兰多》:传记面纱后的历史小说 [J], 王英俊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从《奥兰多:一部传记》看伍尔夫的生死观
从《奥兰多:一部传记》看伍尔夫的生死观
黄路
【期刊名称】《金融教育研究》
【年(卷),期】2010(023)005
【摘要】<奥兰多:一部传记>是弗吉尼亚·伍尔夫最具想象力的作品之一.她在这部作品中使用新颖的写作技法,以极大的时间跨度、鲜明的女权主义思想和双性同体理论吸引了无数读者.而作家通过这部传记式小说阐述了自己的真理观,探讨了个人与社会、自然的关系.文章将通过分析奥兰多人生三个阶段的生死观探讨这部小说的哲学内涵.
【总页数】2页(P149-150)
【作者】黄路
【作者单位】江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西,南昌,33002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106.5
【相关文献】
1.颠覆英国传记传统的书写策略——剖析伍尔夫《奥兰多:一部传记》 [J], 任一鸣
2.论伍尔夫小说《奥兰多——一部传记》中的真理观 [J], 隋晓荻;李雪
3.浪漫传奇中的真实——《奥兰多:一部传记》中的历史观 [J], 于佳慧
4.弗吉尼亚·伍尔夫新传记观下的《奥兰多》文体解析 [J], 李利红
5.伍尔夫的《奥兰多》:传记面纱后的历史小说 [J], 王英俊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浪漫传奇中的真实——《奥兰多:一部传记》中的历史观
浪漫传奇中的真实——《奥兰多:一部传记》中的历史观于佳慧
【期刊名称】《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4(014)001
【摘要】《奥兰多:一部传记》表面看似是一部人物传记,实际却是嬉戏般的浪漫传奇.伍尔夫通过充满想象力的虚构,叙述了主人公穿越时间、跨越性别的传奇经历,表现出了多维度的人物自我和时间概念,并以独特的视角审视、质疑正史,重构历史.通过这部小说,伍尔夫对历史的真实性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并试图真实地重写历史.其历史观具有前瞻性.
【总页数】5页(P79-83)
【作者】于佳慧
【作者单位】山东大学外国语学院,山东济南 25019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106.4
【相关文献】
1.颠覆英国传记传统的书写策略——剖析伍尔夫《奥兰多:一部传记》 [J], 任一鸣
2.论伍尔夫小说《奥兰多——一部传记》中的真理观 [J], 隋晓荻;李雪
3.一部真实再现董作宾先生学术人生的传记佳作——郭胜强著《董作宾传》评介[J], 暴希明
4.《奥兰多》:关于传记的传记 [J], 段艳丽;
5.从《奥兰多:一部传记》看伍尔夫的生死观 [J], 黄路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伍尔夫为何要自杀_伍尔夫自杀成功了吗
伍尔夫为何要自杀_伍尔夫自杀成功了吗伍尔夫(弗吉尼亚·伍尔芙),生于1882年,英国伦敦肯辛顿人。
弗吉尼亚伍尔夫是英国著名的女作家、文学理论家和文学批评家之一,那伍尔夫为何要自杀?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伍尔夫为何自杀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伍尔夫为何要自杀伍尔夫(弗吉尼亚·伍尔芙),生于1882年。
家境殷实,年幼不幸,父母相继离世,留下一堆同父异母的哥哥,童年时期多次对她进行性侵犯,留下了很深的童年阴影。
年少时伍尔夫就多次自杀未遂,经常神志不清,精神崩溃,自小就受到了精神折磨,童年的经历也为伍尔夫夫人为何自杀买下伏笔。
1906年,伍尔夫有幸结识众多有思想有才华的文学艺术者,渐渐打开心扉,变得自信独立,坚强勇敢的面对过去,当面痛斥了哥哥当年的禽兽罪行。
勤奋好学的伍尔夫夫人发表了多本作品,获得一致好评,成为了20世纪初期伦敦文学界的核心人物,达到一个人生个人的辉煌时期。
伍尔夫夫人为何自杀的根本原因在于,伍尔夫夫人在创作作品期间,多次发病,遭受精神折磨,最长的发病时长9个月,这算是最严重的发病状况,让伍尔夫夫人的身心都饱受折磨,每次发病带来的精神创伤都是一次阴影。
虽有婚姻补足了她在爱情方面的缺失,遗憾亲情伤害太深。
何况当时的英国,社会矛盾尖锐,工业革命和二次世界大战的相继开展让英国的政治经济迅速的萧条,伍尔夫夫人作为一个爱国的艺术者,看到自己国家的毁灭,自己的两处住所也被飞机大炮炸毁,感觉到社会、亲情、个人生活都显得低沉。
伍尔夫夫人为何自杀的其余原因还有,伍尔夫夫人的丈夫伦纳德。
伦纳德就曾经建议伍尔夫自杀,痛心她被病痛所折磨,伍尔夫夫人也不行拖累伦纳德再继续照顾她,也曾约定国家沦陷夫妻双双自杀。
所以伍尔夫夫人理智的选择了自杀,逝世59岁。
伍尔夫的思想伍尔夫(佛吉尼亚伍尔芙),生于1882年,出生于英国的一个名人世家。
童年父母早逝,被存留的同父异母的哥哥长期进行性侵犯,留下了童年阴影。
《奥兰多》读后感
《奥兰多》读后感《奥兰多》是英国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的经典小说,该小说于1928年出版。
它以一个永生不老的主人公奥兰多为中心,讲述了他在几个世纪间的奇幻冒险和性别转变。
这本小说独特而令人着迷,给读者带来了深刻的思考和感悟。
首先,我被《奥兰多》中独特的叙事方式所吸引。
伍尔夫以一种流畅而富有诗意的语言描绘了奥兰多的故事,将读者带入一个虚幻而神秘的世界。
通过第三人称叙述和内心独白相结合的方式,我们能够深入了解主人公的思想、情感和成长过程。
这种叙事方式使得故事更加生动真实,读起来仿佛置身其中。
其次,《奥兰多》探讨了性别与身份的复杂关系。
作为男女性别转变的主题之一,小说引发了对性别认同和自我认知的思考。
通过奥兰多从男性到女性再到男性的转变,伍尔夫探索了性别角色和社会期望对个体的影响。
这种对性别问题的探讨使得小说具有了深刻的社会意义,引发了读者对性别平等和自由的思考。
此外,《奥兰多》还通过描绘历史的变迁展示了时间和文化的流转。
奥兰多作为一个永生不老的人物,经历了几个世纪的变迁,见证了历史的发展与变革。
这种跨越时空的叙事方式使得小说更加丰富多样,同时也传递了作者对时间和人类命运的思考。
最后,《奥兰多》给我留下了关于自由、独立和追求真实自我的启示。
奥兰多在他漫长而奇幻的旅程中经历了各种挑战和困难,但他始终坚持追求自己内心真实的声音。
这种勇敢面对自我、追求自由与独立的精神深深地触动了我,并激励着我去探索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渴望和目标。
总之,《奥兰多》是一部令人难以忘怀的小说,它以独特而诗意的叙事方式展现了性别与身份的复杂关系,同时揭示了时间和文化的流转。
这本小说引发了我对自我认知、性别平等和追求真实自我的思考。
我相信,每个读者都可以从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启示和感悟。
精神错乱的意识流大师(伍尔夫)和她生命中的男人(论坛精华帖)
精神错乱的意识流大师(伍尔夫)和她生命中的男人 (论坛精华帖)liyunqiu二十世纪世界公认的意识流创作大师弗吉尼亚,伍尔夫是英国文坛的前卫开拓者之一,她和当时的詹姆斯,乔伊斯,还有法国的普鲁斯特等创作意识流文学作品的作家一起,把意识流小说推向世界,极大地影响了世界范围内传统的写作手法,他们的出现,成为了传统文学和现代文学的一个分水岭。
伍尔夫自由出身名门,受过良好教育,但是在幼年时曾经受到过同父异母兄长的性侵害,身心受到极大摧残,以至于影响了她的一生。
成年后他一直处于一种心绪起伏的生活状态,这种愁结始终伴随着她,尤其是在她的创作生涯中,她的第一本长篇小说写出来之后,伍尔夫的精神完全崩溃,犯了一生中的第三次精神病。
我们完全可以相信,伍尔夫的那些不朽作品,完全是在他精神错乱,病情时好时坏的状态下写出来的。
但是这一点并不能说他的作品也带上了她身上的病理特征,唯一的解释是,她身上的精神病对于她的作品创作有一定影响,但不是决定性的影响,如果伍尔夫是个正常的人,也许写出的的东西就会减色不少。
伍尔夫的第一个丈夫斯特雷奇是一个同性恋,两个人结婚不久就宣布离婚,相互承诺作一生的朋友,事实上他们也是这样做的,斯特雷奇在离开伍尔夫以后,一直惦记伍尔夫的状况,觉得他身边应该有一个可以照顾她一生的人,于是经过他的大力活动,介绍伍尔夫认识了另外一个男人,这个男人就是伦纳德。
当时伦纳德在锡兰殖民地工作,也就是现在的斯里兰卡。
为了伍尔夫,他辞去了在殖民地的工作,起身返回英国。
他给伍尔夫写了一封情书,堪称情书中的经典之作,我们来看看。
我自私,嫉妒,残酷,好色,爱说谎而且或许更为糟糕。
因此,我曾告诫自己永远不要结婚。
这主要是因为,我想,我觉得和一个不如我的女人在一起,我无法控制我的这些恶习,而且他的自卑和驯服会逐渐地使我更加变本加厉……正因为你不是那种女性,就把这种危险无限的减少了。
也许你就象你自己说的那样,有虚荣心,以自我为中心,不忠实,然而,它们和你的其他品格相比,是微不足道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挺 , 饱受坐骨神经痛 的折磨 , 却 虽然从 不退缩 , 因无 数恐惧 却 而不安 。 年轻 的奥 兰多通过一只手看见 了女王 的衰老 , ” 看见
女王华贵 的衣 服遮 不住死亡的气息 , 她的一切 掩饰 只不过是
魂, 最终完成 了由一名贵族青年 到女 诗人 的蜕 变。在这部作
品中 , 伍尔夫通过奥兰多这个虚构人 物的 自省探讨 了诸多深
刻的哲学 问题 , 而本文将通过分析奥 兰多人生三个 阶段的生 死观探讨这部小说 的哲学 内涵。
一
、
燃 烧 的蜡 烛
叛 匪复 仇 , 是他们策划 了这 场罪恶。 伍尔夫借 奥兰 多之眼强 ” 调 了普通人 面对 死亡时的绝望 。作为一 名无神论 者 , 她把宗
成长期和成熟期 ) 的变化 , 每一 阶段 的开始 都 以多 日的 昏睡 为标 志, 象征 了其 思 想 的升华 所 带来 的新 生 。在 第 一 阶段
像放樟脑一样勉 强延 缓死亡 的来 临。奥 兰多透 过那 一 副衰
老的躯壳 , 见了女王本人在死亡面前 的颤抖 和不安 。眼前 看
这 一位 帝 国最高权力 的所有者伸 出的手上戴 满 了珠 宝 , 只 却 让 奥兰多脑 中充满 了截 然相反 的意 象 : 黑夜 和燃烧 的蜡烛 ,
己有一线血 缘关系 的女王并 没有 什 么好 感 , 仅仅 是敬 畏 , 而 这种不知名 的害怕即来 自对死亡的恐惧 。
大洪水 到来 之时 , 奥兰多 以一个 旁观者 的身份看 见了生 命 的脆弱 , 见证 了人们面临死亡时非理性 的宣泄 ,有人 跪 更 “
在冰上 , 有人 还在 哺乳婴儿 。一位老翁似乎正高举 《 圣经》 大 声诵读 ” 发 誓倘若上帝 听到他们 的祈祷 , , 他们一定 为他建 造 祭坛, 捐输财 富。更有 人“ 尽最 后一 口气 高喊要 向爱 尔 兰 用
了自己的真理观 , 探讨 了个人 与社会 、 自然 的关 系。文章将通过 分析奥 兰 多人 生三个 阶段 的生 死观探 讨 这部 小说
的哲学内涵。
关 键 词 : 兰 多 ; 尔 夫 ; 死 观 , 性 同体 奥 伍 生 双 中 图分 类 号 :16 5 I0 . 文献标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6 2—55 ( 0 0 0 17 5 7 2 1 )5—04 0 19— 2
说揉为一体 , 讲述 了一个 奇异 的故事 , 主人公奥 兰多 神奇 地 经历了四个世 纪的风风 雨雨 , ( ) 他 她 受到过女 王的宠 爱 , 建 立过 丰厚 的政绩 , 也遭 受过好 友 的背叛 , 至还 经历 了性别 甚 的转换 。他 ( ) 她 在成长的过 程 中经 历 了三个 阶段 ( 幼稚 期 ,
毫无 疑 问, 奥 兰多—— 一 部 传记 》( 下 简 称 《 兰 《 一 奥
息 。“ 他猜 , 它附着的衰 老躯壳 , 像~ 只衣 柜 , 了保存皮 就 为 衣而加 了樟脑 。这躯壳为华丽的锦缎 和宝石所 装饰 , 虽然 笔
多》 是英 国现代 主义女作 家弗吉尼 亚 - 尔夫最具想 象力 ) 伍
而这两个 意象毫无 疑 问地 象征 着死 亡。奥兰 多对 这位 和 自
里, 幼稚 的奥兰多对生命 意义的理解仅仅停 留在感官 的层 面 上 。而爱情上 的失 利促 使他进入 了成 长期 , 时的他迷恋 上 此 诗歌 , 并进一步探讨生命 的本质 。变成女性后 的第三 阶段 是
她的成熟期 , 她在双 性 同体的生 活 中不断 感悟世 界 , 升华 灵
是这一追求 的具体体现 。 在为女王陛 下迎 驾 时 , 兰多 第一 次 闻到 了 死亡 的气 奥
水“ 吞没时嘴里还 在骂骂咧咧” 贪财 者 “ , 宁可从 岸上 扑到水
中, 也不愿放弃 一个 小金球” 的场面 。此时此 刻 , 尔夫把 自 伍
己的灵 魂注入作品之 中, 和奥 兰多 融为 一体 , 像一 个 刚 她 就 出生 的婴儿 , 对生死 意义 的探讨才 刚刚起 步。
二 、 歌 式 的思 辨 诗
第2 3卷 第 5期 2l 0 0年 l 0月
江西 金 融 职 工 大 学 学 报
J u n lo in x i a c o lg o r a f a g iF n n e C l e J e
Vo . . 123 No 5 0c . 0l) t2 (
从 《 兰 多 : 部 传 记 》 伍 尔 夫 的 生 死 观 奥 一 看
教行为 同歇斯底 里的发泄相提并论 , 初级意 义上 的死亡描 把 写成 了令人恐惧绝 望的终结。然而 , 种对死 亡的理解 是肤 这
在《 爱的艺术》 , 里 费罗姆给人下 的定义 是 : 人是生命 , 一 种意识到 自我存 在的生命。存在感是 自我意识 的肯 定 , 而 然 肉体和精神的死亡却 剥夺 了这 种 自我意识 。人 类对 死亡 有
一
浅 的, 仅仅是一种纯粹 出于生物 本能 的排斥 , 即将 失 去的 对
东 西而感到不安 。伍 尔夫 用鄙夷 的语 气讲 述 了年轻人 被 大
种与生俱来 的恐惧 。这 种恐 惧归 根结底 就是 害怕失 去 自
我。但伍尔夫没有 因此 陷人世 界空虚无稽 的绝 望之 中, 她更 愿意沉浸于对世界 和人 的本质 的冥想之 中, 通过捕 捉转瞬 即 逝的感知来揭示人 物的 内心生 活 , 味人生 的寓意 , 到对 品 达 自我的认识 , 对真理 的追求 。奥兰多从幼稚 到成熟 的过 程正
黄 路
3 02 30 2)
( 江西师范大学 外 国语学 院, 江西 南 昌
摘 要 :奥 兰多 : 《 一部传记》 弗吉尼亚 ・ 尔夫最具 想象力 的作 品之 一。她 在这部 作品 中使 用新 颖 的写作技 是 伍
法, 以极 大 的 时 间跨 度 、 明 的 女 权 主 义 思 想 和 双 性 同 体 理 论 吸 引 了无 数 读 者 。 而 作 家 通 过 这 部 传 记 式 小说 阐 述 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