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中地理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范文精选1700字

合集下载

2020年《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解读》学习心得体会四篇

2020年《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解读》学习心得体会四篇

2020年《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解读》学习心得体会四篇2020年《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解读》学习心得体会四篇篇一手边这本《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解读》陪伴我已两月有余,每每想要着手翻阅,总是被它的厚度(全书共259页)所吓倒。

11月份的一个下午,终于静下心来细细翻阅,才发现这本书的妙处所在。

这本书新课程标准解读的全面而到位,而且本书不仅仅是一本专业著作,对于工作在一线的高中地理教师,更是一本难得的高质量高水准的工具书。

书里花了大量的篇幅,收录了大量的基于新课程标准下的教案。

不仅为新课程标准下的地理课堂指明了方向,更教给我们如何具体去做。

现将读本书的收获总结如下: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基础教育课程承载着党的教育方针和教育思想,规定了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是国家意志在教育领域的直接体现,在立德树人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20XX年,教育部启动了普通高中课程修订工作,修订的主要内容和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关于课程方案,进一步明确了普通高中教育的定位,进一步优化了课程结构,强化了课程有效实施的制度建设;关于学科课程标准,凝练了学科核心素养,更新了教学内容,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增强了指导性。

地理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确定,有其坚实的地理学基础,它们体现了地理学科的特色,同时又具有一定的跨学科性。

这四个学科核心素养之间关系非常紧密:人地协调观是地理课程内容蕴含的最为核心的价值观,它包含着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发展观等。

综合性和区域性是地理学的两大突出特点,由此形成的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是学生分析和理解地理过程、地理规律、人地关系的重要思维品质和能力。

地理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在实践活动中运用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是学生感悟、体验现实世界中人地关系的重要途径。

高中地理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

高中地理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

高中地理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2022高中地理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精选18篇)我们有一些启发后,常常可以将它们写成一篇心得体会,这样能够培养人思考的习惯。

那么问题来了,应该如何写心得体会呢?以下是店铺整理的2022高中地理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高中地理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篇1新课标立足于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把学生学习地理从死记硬背和满堂灌中解放出来,从而地理教学首先体现了教育的功能,关注人的素质的提升和人的发展。

通过对新课标的学习、理解和研讨在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设计教学:一、创设感性导入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在新课开始前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展示感性材料,如:动画,视频等,激发学生的兴趣,这样可以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形象化,有助于学生的理解。

二、将实际生活融入教学感性的导入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但是随后的教学活动难免要涉及教材知识,为了避免学生出现抵触或逆反的心情,在教学中尽量将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融入课堂,利用地理知识解决,这样能调动学生的求知欲,课堂才能真的活跃,效率才会高,学生也不会感到累。

三、将知识点进行升华,让学生做真正的思考者1.可以设计一些分歧性的问题,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例如教材关于北京古城的保护与现代城市的建设之间存在的分歧。

2.假设性问题的提出;如中东地区的石油丰富,但是石油是非可再生的资源,如果石油枯竭之后如何发展?这样设计可以引入资源的保护,合理利用,新能源的开发,自然也就理解了可持续发展。

四、教师必须写好反思在平时的教学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些都是珍贵的案例,写好教学反思能够积累经验,不断提升自身。

高中地理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篇2初中新课程改革是我国推行素质教育的一个尝试。

地理科目的新课程改革从教材、课程标准、教学评价机制、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改变。

经过了为期两天的培训,对于初中地理新课改有了些许心得和体会,也发现了新课改的一些不足之处。

一、教材的改变与教辅材料的落后(一)教材的改变今年初一地理教材与往年有了非常明显的改变,主要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1、取消了课本中对于重点内容的总结新教材中已经取消了旧版本中各个章节重点内容的文字表述。

高中地理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范文

高中地理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范文

高中地理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高中地理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范文心中有不少心得体会时,就很有必要写一篇心得体会,如此可以一直更新迭代自己的想法。

那么心得体会怎么写才恰当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地理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高中地理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范文1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在国际竞争加剧的同时,国际之间的合作也得到了加强。

面对国际国内经济、文化、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对现代公民的要求体现出了新的时代特征。

党的十九大强调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同时随着地理科学的持续发展,新的理论与研究给高中地理课程带来新的学科资源与发展活力。

面对新的形势和要求,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修订凝练了学科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是新课程改革的风向标、主基调,素养导向的教学就是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

核心素养是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高中地理课程是与义务教育课程相衔接的基础学科课程,体现地理学的基本思想和方法。

高中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涵盖四个方面:人地协调观(一种重要的自然观和发展观)、综合思维(一种认识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思维方式和能力)、区域认知(一种认识地球表面复杂性的思维方式和能力)、地理实践力(在地理实践活动中表现出的意志品质和行动能力)。

在新课程标准背景下,新理念、新实践、新思维在地理课堂中不断涌现,地理课堂的教学方法也越来越多样化。

因此,各具特色,兼具别样优势的方法使地课堂精彩纷呈。

不论什么样的形式,都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新课程理念,注重学生在课堂的参与程度。

研读新课程标准,回归课堂,新课程标准指导下,我们有更加清晰准确的学习的方法与教学策略。

第一,精心研究、明确方向。

“方向比努力更重要”,高中阶段的地理学习任务量大,而时间较为紧张。

研读新课程标准,理解课程目标从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转变为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体现教学由“教书”到“育人”的转变,注重培养学生的必备知识和关键能力。

2020年《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解读》学习心得体会精选三篇

2020年《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解读》学习心得体会精选三篇
1、高中地理课程体现基础性、时代性和选择性理念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提出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设计具有时代性和基础性的高中地理课程,提供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知识,增强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生存能力。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等问题,以利于学生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珍爱地球,善待环境。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建立富有多样性、选择性的高中地理课程,满足学生探索自然奥秘、认识社会生活环境、掌握现代地理科学技术方法等不同学习需要。
2、高中地理课程重视探究,注重对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高中地理课程又提出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开展地理观测、地理考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重视学生的探究活动,体现了这次课程总体改革的重要理念。而且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可以更好的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充分的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看,高中地理课程结构进行了较大调整,新的高中地理课程由必修、选择性必修、选修三类课程组成,其中自然地理基础是对地理1的加深,前者的内容要点在说明现象,后者的内容要点在分析原理。区域发展是对地理2的拓展,围绕人地协调继续展开。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是全新的一个模块,是从地理的角度落实国家安全教育的举措。例如:地理1中的1.1主要学习地球的宇宙环境,而自然地理基础中的I—1.1主要学习在这样的宇宙环境下,地球的运动特征及其地理意义;地理1中的1.4主要学习如何识别一些地貌形态,而自然地理基础中的I—1.3主要学习如何用内力和外力作用来解释地貌的成因。选修课程有9个模块,与实验版课程标准相比,它进一步考虑扩大学生视野,关心国际政治经济形势,提高维护国家核心利益和国家安全意识,以及培养学生兴趣等方面,增加了天文学基础政治地理和地理野外实习3个模块。

年《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解读》学习心得体会三篇

年《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解读》学习心得体会三篇

年《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解读》学习心得体会三篇2020年《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解读》学习心得体会三篇2020年《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解读》学习心得体会感受(一)手边这本《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解读》陪伴我已两月有余,每每想要着手翻阅,总是被它的厚度(全书共259页)所吓倒。

11月份的一个下午,终于静下心来细细翻阅,才发现这本书的妙处所在。

这本书新课程标准解读的全面而到位,而且本书不仅仅是一本专业著作,对于工作在一线的高中地理教师,更是一本难得的高质量高水准的工具书。

书里花了大量的篇幅,收录了大量的基于新课程标准下的教案。

不仅为新课程标准下的地理课堂指明了方向,更教给我们如何具体去做。

现将读本书的收获总结如下: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基础教育课程承载着党的教育方针和教育思想,规定了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是国家意志在教育领域的直接体现,在立德树人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20**年,教育部启动了普通高中课程修订工作,修订的主要内容和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关于课程方案,进一步明确了普通高中教育的定位,进一步优化了课程结构,强化了课程有效实施的制度建设;关于学科课程标准,凝练了学科核心素养,更新了教学内容,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增强了指导性。

地理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确定,有其坚实的地理学基础,它们体现了地理学科的特色,同时又具有一定的跨学科性。

这四个学科核心素养之间关系非常紧密:人地协调观是地理课程内容蕴含的最为核心的价值观,它包含着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发展观等。

综合性和区域性是地理学的两大突出特点,由此形成的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是学生分析和理解地理过程、地理规律、人地关系的重要思维品质和能力。

地理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在实践活动中运用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是学生感悟、体验现实世界中人地关系的重要途径。

学习地理新课标的心得体会(通用15篇)

学习地理新课标的心得体会(通用15篇)

学习地理新课标的心得体会学习地理新课标的心得体会(通用15篇)当我们经过反思,有了新的启发时,通常就可以写一篇心得体会将其记下来,这样我们就可以提高对思维的训练。

那么好的心得体会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学习地理新课标的心得体会,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学习地理新课标的心得体会篇1新的课程标准实施以来,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在地理教学新理念的指导下,我认真践行新课标提出的要求,收获了一些浅显的认识。

一、运用新理念,实施新课程国家新颁布的《地理课程标准》开篇指出:“地理课程的设置必须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

在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应“学习对生活又用的地理”和“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不难看出,这一理念提出的目的是“改变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让教学从单纯注重知识的传授向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的方向转变,从而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

因而在实施地理新课程中,必须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让学生的现实生活和可能生活成为“开放式地理课程”的一部分,正确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经历与体验出发,发现问题、积极探究、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养成关心社会生活的态度”,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及终身学习打下必要的技能和基础。

基于以上认识,我在处理地理新课程和现实生活关系时,常注意其间的密切联系。

例如,在“经纬网”教学中,就以学生看电影、找座位的生活经验来安排教学活动,可让学生凭电影票上的“几排”、“几座”次序,找到自己的座位,借助于这个实例,学习用经线、纬线的交叉点来确定地理位置的方法。

当地理知识融入生活情景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他们的学习热情,很容易突破“经纬网定位”这一难点。

再如教学“气候的变化”时,提前布置学生每晚收看电视天气预报,学习播音员怎样由卫星云图预报天气,分小组讨论如何合理安排农事、调整出行计划,感知气温和降水变化对当地居民生产生活的影响。

高中地理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范文6篇

高中地理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范文6篇

高中地理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范文6篇伴随着社会科技的不断的进步,高中地理课程也要随之与时俱进。

在这一次的《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我们学习到了新的教学方向,能够给我们带来新的教学方法,下面是小编带来的高中地理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范文6篇。

第一篇海洋地理是地理科学与海洋科学相互结合的一门综合性学科,具有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技术科学相互交叉渗透的特点。

海洋地理的研究对象除海洋水体外,还包括海岸与海底,其研究范围涉及地球的岩石圏、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四大圈层。

研究内容主要包括海洋地理环境、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海洋灾害与污染、海洋环境保护、海洋权益、海洋立法与管理,以及海洋信息技术发展应用等。

我国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海疆辽阔,濒临太平洋与边缘海。

根据1994年11月16日生效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规定和我国政府的主张,我国在“四海一洋”所辖海域面积达300万平方千米,相当于陆地面积的近1/3。

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沿海大国,国民经济要持续发展,必须把海洋的开发和保护作为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我们要响应国家的“海洋强国”要求,要在实际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海洋意识。

一、明确基本概念如:在说明海岸的主要类型以及从海岸到海洋的地形变化特点时,一定要用专业语言描述这些基本概念。

海岸带是指海洋和陆地相互作用的地带。

陆侧是海岸,海侧是明显受潮汐和波浪影响的水下岸坡。

基岩海岸是指由坚硬岩石组成的海岸,常有突出的海岬。

在海岬之间,形成深入陆地的海湾。

基岩海岸易于形成海阔水深、避风不淤的天然良港,更有千姿百态的海蚀地貌。

沙质海岸是指以沙为主组成的松散沉积物构成的海岸。

沙质海岸多沙滩、沙堤、沙坝、沙丘等地貌,多为天然的优质海滨浴场。

淤泥质海岸是指由粒径较小的粉沙、淤泥组成的海岸。

大多数的淤泥质海岸土质肥沃,适于进行滩涂养殖,但不利于建造海港和海滩浴场。

红树林海岸也属于淤泥质海岸。

珊瑚海岸是由造礁珊瑚、有孔虫、石灰藻等生物残骸构成的海岸。

2020年《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解读》学习心得体会精选3篇

2020年《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解读》学习心得体会精选3篇

2020年《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解读》学习心得体会精选3篇2020年《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解读》学习心得体会(一)手边这本《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解读》陪伴我已两月有余,每每想要着手翻阅,总是被它的厚度(全书共259页)所吓倒。

11月份的一个下午,终于静下心来细细翻阅,才发现这本书的妙处所在。

这本书新课程标准解读的全面而到位,而且本书不仅仅是一本专业著作,对于工作在一线的高中地理教师,更是一本难得的高质量高水准的工具书。

书里花了大量的篇幅,收录了大量的基于新课程标准下的教案。

不仅为新课程标准下的地理课堂指明了方向,更教给我们如何具体去做。

现将读本书的收获总结如下: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基础教育课程承载着党的教育方针和教育思想,规定了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是国家意志在教育领域的直接体现,在立德树人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20XX年,教育部启动了普通高中课程修订工作,修订的主要内容和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关于课程方案,进一步明确了普通高中教育的定位,进一步优化了课程结构,强化了课程有效实施的制度建设;关于学科课程标准,凝练了学科核心素养,更新了教学内容,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增强了指导性。

地理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确定,有其坚实的地理学基础,它们体现了地理学科的特色,同时又具有一定的跨学科性。

这四个学科核心素养之间关系非常紧密:人地协调观是地理课程内容蕴含的最为核心的价值观,它包含着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发展观等。

综合性和区域性是地理学的两大突出特点,由此形成的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是学生分析和理解地理过程、地理规律、人地关系的重要思维品质和能力。

地理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在实践活动中运用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是学生感悟、体验现实世界中人地关系的重要途径。

高中地理新教材学习心得体会(通用12篇)

高中地理新教材学习心得体会(通用12篇)

高中地理新教材学习心得体会高中地理新教材学习心得体会(通用12篇)高中地理新教材学习心得体会篇1随着地理新教材的不断普及,新教材越来越显示出其科学性、独特性、新颖性。

这次地理新教材的改革,其教学目标、结构体系、编写手法、教学要求、版式设计等方面都焕然一新,这能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创造性、研究性,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

这次地理新教材的改革,主要有以下这些方面的特点: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中学地理教材按照地理科学体系来安排教学内容,对于我们地理学科而言,科学体系庞大,内容广泛,对于旧教材的选材有很多的不足,比如说内容多、难点多,重点不突出,实用性差,往往给教与学带来诸多的不便。

这次地理新教材的改革,逐步建立了新的知识结构体系,地理新教材注重传统的知识结构体系,并进行了很多的改革,做到了简化知识、综合考虑、突出重点。

地理必修上册主要是自然地理,从宇宙环境分别来概述地理相关地理知识。

地理新教材注重实际,有很多实际生活密切相关的知识、题目、讨论可以启发学生思维,同时又注重创新性,以全新的思维和方法建立一种崭新的知识结构体系。

人地关系是现代地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

这次地理新教材,始终把人地关系放在首位,教材的编写,始终是在人地关系的思想指导下,不十分强调地理知识的系统性,而是从人地关系的角度来选取教学内容,这次的新教材从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区域地理三方面的知识不再是系统的,整体的,而是作为人地关系的基础知识,在提出问题时,始终离不开人地关系,从不同的浓度和广度来选取内容,地理新教材也突出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全球人类共同面临的人口问题,发展总是等等方面的可持续发展,关注地球,关注未来。

地理新教材从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多方面合格的人才,很注重其实用性、新颖性,把学生新学的知识运用于实际,密切联系实际,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地理新教材十分注重个案分析与研究,将地理学的知识与具体问题有机的结合起来,充分阐明了地理的基本观念、基本原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应用能力,注重启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同时地理新教材也注重对地理现象,地理过程的剖析,对于现象过程从时间、空间来进行分层、分角度剖析,培养学生学多角度、多方位来思考问题,联系国内、国际多种重大实际,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促进学生发展。

高中地理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

高中地理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

高中地理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高中地理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高中地理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1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信息时代的不断发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提高国民素质,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刻不容缓。

党的十九大提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的教育方针,高中地理课程承载着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理念,教育教学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给出了具体的实施方法和教学方向,在学习过程中获得了一定的感悟。

一、教学设计新颖新课标解读中给了一系列案例,其中《水循环》一节给我很大的感悟,教学分四个环节,分别为:创设驱动式问题情境;发现并提出地理问题;项目合作,寻找地理解决方案;成果展示,总结评价。

问题情境以济南“七十二名泉”展开,先叙述济南因泉城而美,又叙述泉水开发矿泉水后,过度开发导致的一系列问题——泉城已经快名不副实,泉水停喷的次数越来越多,停喷的时间越来越长……;进而提出问题:泉水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济南的泉水主要分布在哪里?济南为什么会有这么多泉水,泉水是如何形成的?泉水对人们生产生活有什么影响?泉水为何会停喷?我们应如何保泉护泉?一系列问题的提出,贴近生活,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开展探索性学习;项目合作,寻找地理解决方案中,以“水滴的旅行”“探泉之成因”“感泉城发展”展开,设计一系列问题与探究,要求学生小组合作完成,体现了地理核心素养中的地理实践力的培养。

成果展示中,学生对水循环的过程、环节和原理等问题及泉的相关知识等都有了深刻的理解,既完成了教学目标中内容的学习,又完成了对核心素养——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人地协调观的培养,感悟颇深。

二、教学内容灵活近段时间,辅导学生做练习题时,碰到过这样一道题,学生出现问题比较大,看似一道简单的问题,结果却是问题百出,问题如下:哈尼族主要聚居在红河、澜沧江沿岸和无量山、哀牢山地带。

他们勤劳勇敢,善于开垦梯田。

下图为哈尼族梯田生态系统示意图。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学习心得体会(精选16篇)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学习心得体会(精选16篇)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学习心得体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学习心得体会(精选16篇)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学习心得体会篇1新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以培养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为最基本的课程理念,为新时期高中地理教学提供了宏观的规范,充分体现了素质教育的精神,下面谈谈初步认识。

一、高中地理课程体现基础性、时代性和选择性理念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提出“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

设计具有时代性和基础性的高中地理课程,提供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知识,增强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生存能力。

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等问题,以利于学生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珍爱地球,善待环境”。

“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

建立富有多样性、选择性的高中地理课程,满足学生探索自然奥秘、认识社会生活环境、掌握现代地理科学技术方法等不同学习需要”。

二、高中地理课程重视探究,注重过程与结果评价的结合高中地理课程又提出“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

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开展地理观测、地理考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

重视学生的探究活动,不仅是地理课程而且是这次新一轮课程总体改革的重要理念。

传统的地理教学“以本为本、以纲为纲”长期以来成为教师教学的基本依据,因而形成了“教师教课本,学生记课本,考试考课本”的教学,更多关注的是学生是否掌握了大纲要求的知识和技能,教学结果过分强调考试成绩,忽视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情感心理品质。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要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转变学生机械模仿、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给学生创造更多的机会体验主动学习和探索的“历程”和“经历”。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这一条基本理念,除了“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以外,还强调“开展地理观测、地理考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

这是因为,无论是开展野外观察观测、野外考察、社会调查等室外实习,或者是开展做实验、制作学具等室内操作,都主要是让学生自己观察、操作、练习、验证、搜寻、思索、判断、分析……。

高中地理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通用8篇)

高中地理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通用8篇)

高中地理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高中地理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通用8篇)高中地理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1一、教育职能的转变,丰富与延伸了地理教学目标与功能中学地理学科的教学目标正随着教育职能的转变而不断发展,帮助学生获得适应学习化社会需要的基础知识和掌握基本再学习的能力,是当前课程改革的方向。

地理学科的目标在于教育学生关心并参与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引导学生树立环境意识、全球意识和以人为中心的人地关系观念等科学的地理思想,使学生能够从经济、社会、生态和人文精神等方面理解、认识和评价人类所面临的全球性问题,形成对解决这些问题应采取的正确态度和行为方式。

二、课程目标方面在原有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一些新的内容课程目标从知识和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来表述,这三个维度在实施过程中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与以往的目标相比增加了过程与方法,也就是说新课标不仅重视结果的评价也重视过程的评价和对方法的研究。

而且新课标更加重视能力的培养,如"尝试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提出探究方案,与他人合作,开展调查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以往的地理教学中往往把激发学生的兴趣作为学习的动力和手段,而新课标首次把兴趣作为一种目标。

三、新课程更加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高中地理课程又提出"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

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开展地理观测、地理考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

重视学生的探究活动,不仅是地理课程而且是这次新一轮课程总体改革的重要理念。

这是因为,无论是开展野外观察观测、野外考察、社会调查等室外实习,或者是开展做实验、制作学具等室内操作,都主要是让学生自己观察、操作、练习、验证、搜寻、思索、判断、分析。

这样既可提高地理学习对学生的吸引力,还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更能在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进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潜能和创造力,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关于2023年高中地理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三篇】

关于2023年高中地理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三篇】

关于2023年高中地理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三篇】第一篇:2023年高中地理新课标学习新课标立足于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把学生学习地理从死记硬背和满堂灌中解放出来,从而地理教学首先体现了教育的功能,关注人的素质的提升和人的发展。

通过对新课标的学习、理解和研讨在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设计教学:一、创设感性导入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在新课开始前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展示感性材料,如:动画,视频等,激发学生的兴趣,这样可以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形象化,有助于学生的理解。

二、将实际生活融入教学感性的导入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但是随后的教学活动难免要涉及教材知识,为了避免学生出现抵触或逆反的心情,在教学中尽量将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融入课堂,利用地理知识解决,这样能调动学生的求知欲,课堂才能真的活跃,效率才会高,学生也不会感到累。

三、将知识点进行升华,让学生做真正的思考者1.可以设计一些分歧性的问题,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例如教材关于北京古城的保护与现代城市的建设之间存在的分歧。

2.假设性问题的提出;如中东地区的石油丰富,但是石油是非可再生的资源,如果石油枯竭之后如何发展?这样设计可以引入资源的保护,合理利用,新能源的开发,自然也就理解了可持续发展。

四、教师必须写好反思在平时的教学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些都是珍贵的案例,写好教学反思能够积累经验,不断提升自身。

第二篇:2023年高中地理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新的课程标准实施以来,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在地理教学新理念的指导下,我认真践行新课标提出的要求,收获了一些浅显的认识。

一、运用新理念,实施新课程国家新颁布的《地理课程标准》开篇指出:“地理课程的设置必须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

在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应“学习对生活又用的地理”和“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不难看出,这一理念提出的目的是“改变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让教学从单纯注重知识的传授向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的方向转变,从而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

2020年高中地理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三篇

2020年高中地理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三篇

2020年高中地理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三篇2020年高中地理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一)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信息时代的不断发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提高国民素质,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刻不容缓。

党的十九大提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的教育方针,高中地理课程承载着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理念,教育教学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给出了具体的实施方法和教学方向,在学习过程中获得了一定的感悟。

一、教学设计新颖新课标解读中给了一系列案例,其中《水循环》一节给我很大的感悟,教学分四个环节,分别为:创设驱动式问题情境;发现并提出地理问题;项目合作,寻找地理解决方案;成果展示,总结评价。

问题情境以济南“七十二名泉”展开,先叙述济南因泉城而美,又叙述泉水开发矿泉水后,过度开发导致的一系列问题——泉城已经快名不副实,泉水停喷的次数越来越多,停喷的时间越来越长……;进而提出问题:泉水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济南的泉水主要分布在哪里?济南为什么会有这么多泉水,泉水是如何形成的?泉水对人们生产生活有什么影响?泉水为何会停喷?我们应如何保泉护泉?一系列问题的提出,贴近生活,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开展探索性学习;项目合作,寻找地理解决方案中,以“水滴的旅行”“探泉之成因”“感泉城发展”展开,设计一系列问题与探究,要求学生小组合作完成,体现了地理核心素养中的地理实践力的培养。

成果展示中,学生对水循环的过程、环节和原理等问题及泉的相关知识等都有了深刻的理解,既完成了教学目标中内容的学习,又完成了对核心素养——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人地协调观的培养,感悟颇深。

二、教学内容灵活近段时间,辅导学生做练习题时,碰到过这样一道题,学生出现问题比较大,看似一道简单的问题,结果却是问题百出,问题如下:哈尼族主要聚居在红河、澜沧江沿岸和无量山、哀牢山地带。

他们勤劳勇敢,善于开垦梯田。

下图为哈尼族梯田生态系统示意图。

高中地理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三篇

高中地理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三篇

高中地理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三篇_年高中地理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一)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信息时代的不断发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提高国民素质,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刻不容缓.党的十九大提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的教育方针,高中地理课程承载着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理念,教育教学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给出了具体的实施方法和教学方向,在学习过程中获得了一定的感悟.一.教学设计新颖新课标解读中给了一系列案例,其中>一节给我很大的感悟,教学分四个环节,分别为:创设驱动式问题情境;发现并提出地理问题;项目合作,寻找地理解决方案;成果展示,总结评价.问题情境以济南七十二名泉展开,先叙述济南因泉城而美,又叙述泉水开发矿泉水后,过度开发导致的一系列问题泉城已经快名不副实,泉水停喷的次数越来越多,停喷的时间越来越长 ;进而提出问题:泉水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济南的泉水主要分布在哪里?济南为什么会有这么多泉水,泉水是如何形成的?泉水对人们生产生活有什么影响?泉水为何会停喷?我们应如何保泉护泉?一系列问题的提出,贴近生活,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开展探索性学习;项目合作,寻找地理解决方案中,以水滴的旅行探泉之成因感泉城发展展开,设计一系列问题与探究,要求学生小组合作完成,体现了地理核心素养中的地理实践力的培养.成果展示中,学生对水循环的过程.环节和原理等问题及泉的相关知识等都有了深刻的理解,既完成了教学目标中内容的学习,又完成了对核心素养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人地协调观的培养,感悟颇深.二.教学内容灵活近段时间,辅导学生做练习题时,碰到过这样一道题,学生出现问题比较大,看似一道简单的问题,结果却是问题百出,问题如下:哈尼族主要聚居在红河.澜沧江沿岸和无量山.哀牢山地带.他们勤劳勇敢,善于开垦梯田.下图为哈尼族梯田生态系统示意图.这一生态系统被盛赞为江河森林村寨梯田四度同构的人与自然高度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 .据此完成问题.1.该生态系统中,森林的主要功能是( )①涵养水源.保持水土②净化地表径流③防风固沙.保护农田④净化空气.美化环境A. ①②B. ②③C. ③④D. ①④2.该生态系统中村寨都建在半山腰的梯田上方,这是因为( )A. 可以减轻劳动强度B. 可以避免洪涝灾害C. 可以获得清洁的水源D. 可以观赏梯田美景3.下列哈尼族文化习俗中,对农业生态起着重要作用的是( )A. 新年祭祀树神B. 长街酒宴庆新年C. 稻田养鱼D. 土司制度这道题简单的从哈尼梯田的生态系统着手,分析其生活中可持续的发展理念,看似简单,却蕴含一定的地理问题.我正好研修新课标解读时,碰到类似的问题,触类旁通.新课标地域文化中以云南红河哈尼梯田景观为例,进行分析.第一步,确定梯田景观的基本功能是农田.第二步,确定该景观分布在云南省红河州的许多山地上.第三步,确定梯田景观所在的地域范围有两个尺度,较小尺度的地域是红河州,较大尺度的地域是中国西南地区.第四步,确定该景观体现了红河州山区,乃至中国西南地区山区农业土地利用的重要形式.第五步,红河哈尼梯田象征着当地人民勤劳的品质,梯田中的水渠系统闪烁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光芒.保护这样的景观,不但是当地人的愿望,也是世界人的共同愿望,因此,哈尼梯田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为世界文化景观遗产.这不禁让我进行了反思,教学中教学目标不变,但是可多选取有代表意义的事例景观进行分析,系统条理的教会学生学习方法,分析问题的思路,然后,引导学生举一反三,去研究生活中的地理,既体现了核心素养的培养,也能为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地理的学习新课标的学习还在进行,希望在学习中能不断给与我启发和思考,提高教学能力,以此共勉!_年高中地理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二)_年3月2日,我校高二地理备课组展开了对新课改理念的学习.通过学习,我对地理教学的变化感触颇深.1.地理学科新旧教育理念的对比1) 过去的地理课程教学重三维目标,地理教师的课堂教学更为重要的是向学生传递所谓的地理知识和地理原理,教师的教学主要是以行为论和信息处理论为基础,讲述是主要的教学方式,教师的职责是将基本的地理知识点和地理原理.地理分析技能提供给学生.而学生通过练习,熟练地理事物的分布和基本的地理规律,学生的任务基本上是熟知各种地理事物的分布规律,掌握基本的套式的地理分析方法,学生的学习是一种被动的学习.即使老师非常讲究教学方法,大多的时候也只不过是填鸭式的注重知识传授的途径和方式,仍然没有摆脱教师是课堂思维的控制者和操作者的情况,只是学生喜欢学罢了.2) 新课标下的地理课堂教学,以培养学生地理思维和地理能力作为教学的目的,教师需要逐渐把解决问题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学强调规律的探索和原理的应用.真正的新课程理念下的地理课堂教学应该使学生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能够自行将知识进行连接,能够通过知识的迁移和能力的内化,形成属于自己的地理能力.很显然,在这样的改革背景下,教师需要对自己长期形成的教学观念做一个深入的分析和变革,才能真正培养出体现新课程理念的具备地理思维和能力的学生.2 .为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益,首先要更新教育观念,确立正确的课程理念:1) 强调发展: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以区域地理和乡土地理为学习载体的开放式地理课程,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以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和探究意识,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爱国主义情感,使学生确立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及可持续发展观念为时代赋予的光荣使命,对学生的生活和终身发展有用.2) 定准角色: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促进者和合作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互教互学.主动开发.共同提高的双向互动的创造性过程.3) 面向全体:以学生整体素质的发展为本,兼顾优秀生.中等生和后进生,创设良好的地理教学氛围,让地理课堂教学充满活力.情趣和智慧.4) 主动学习:学生的学习是一个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的过程,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自主开发的过程,是疑问.困难.障碍.矛盾的暴露过程和心智.个性.成果.喜悦的展示过程的统一.5) 关注课堂:课堂教学是学生最主要.最经常.最大量地获得教育的途径,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课堂对于师生犹如战场对于将士.向课堂45分钟要高效益,是地理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和学生心往神驰的境界.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深刻领悟: 学地理对生活和终身发展有用.6) 科学评价:评价机制体现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并重,即实现评价目标多元化与评价手段多样化.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并举.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结合.激励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互补.新课标是在旧课标的基础上调整和改进的,新的教学方法自然也需要借鉴和发展传统的教学方法中的优点和精华.在课改理念的实践中,课堂教学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完整的过程,与学生最近发展的一致仍需进一步探索和尝试._年高中地理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三)一.新课标的指导思想和原则___年修订的课程标准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提出的立德树人根本育人任务,重心在于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课程,推动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课程改革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使学生坚定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着力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坚持科学论证,遵循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这些无不体现了国家立德树人的育人宗旨,符合时代发展和科技进步.二.地理核心素养的内涵和学科表现地理的学科素养主要包括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它们是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通过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从地里教育的角度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1.人地协调观,是一种重要的自然观和发展观,旨在培养有助于人们更好的分析.认识和把握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当今世界,人类对自然的利用和破坏已经到了必须改变的地步,人地协调观的学科素养的培养有助于学生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有助于学生理解科学发展观的意义所在.2.综合思维,是一种认识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思维方式和能力.整体性思想是贯穿高中地理教学的重要思想,综合研究地理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关系,是高中地理教学的重要指标.尤其是在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的教学中,这种思想重要性的表现尤为明显,对地理要素的综合.时空的综合.区域的综合,已经不是单纯的应对考试这么简单了,这是一种思维方式.无论学生以后选择什么专业,从事什么行业,对孩子们的一生都十分重大的影响,这更加体现了国家立德树人的宗旨.3.区域认识,是一种认识地球表面复杂性的思维方式和能力.从区域视角认识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意识,并综合运用区域综合分析.区域比较.区域关联等方法认识区域.这是高中地理教学的常规方式,也是地理教学考查方式的重要体现形式.4.地理实践力,是一种地理实践活动中表现出的行动力和思维品质.地理实践力是目前高中地理教学最欠缺的地方,也是最难操作的一部分.尤其是野外考察部分,受种种因素的制约和限制,尤其是安全因素和我们焦作地区的经济水平,很难实现.焦作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仍然较为落后,来自农村的学生较多,不是所有学生都能实现野外考察;室内实验是地理实践力的另外一种操作方式,比较适合大多树数学生和学校,但局限性较大,而且不是所有的地理现象都能通过实验来实现.对地理知识的掌握和理解,野外考察有无法取代的地位和作用.近几年,十一中借助科技创新的平台,也引导学生参与了不少社会调查,获得了不少奖项,也是对实践性地理课程的一种实施方式.三.新课标指导下地理教学的实施方向1.创设课堂情境课堂教学要注意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实际,注重地理与生产联系的情景设置,注重地理学术的情景设置.生活中,处处皆地理,只要用心观察和思考,总能找到相关的生活现象来指导地理教学.例如,近几天的天气变化,可以用来解释冷锋过境前后的天气.气温和气压的变化规律;可以借助二十节气来解释农业生产的农时,农作物的生活习性,以及每一阶段的天气变化.2.用核心素养指导测试内容在地理测试内容的选取和设置上,要从整体上把握地理学科内容的结构性和关联性,尽可能的避免孤立的.过细的知识点角度选择测试内容.高中地理教学要始终抓住人地关系这条主线,要始终给学生传授整体性的地理思维,教学学生思考地理问题的方式方法.3.积极实施实践性地理课程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地理实践力一直是地理学科知识最基本的获取方式,而地理考察.地理实践.地理实验等方面的教学方式一直以来受种种条件的限制不能正常开展,安全问题是悬在地理考察教学头上的一把利剑,来自方方面面的紧箍咒使地理考察只停留在理论上.在今后的地理教学中,地理老师一定要抓住身边的各种机会,去实施实践方面的教学.。

2020年《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解读》学习心得体会精选3篇

2020年《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解读》学习心得体会精选3篇

2020年《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解读》学习心得体会精选3篇2020年《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解读》学习心得体会(一)手边这本《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解读》陪伴我已两月有余,每每想要着手翻阅,总是被它的厚度(全书共259页)所吓倒。

11月份的一个下午,终于静下心来细细翻阅,才发现这本书的妙处所在。

这本书新课程标准解读的全面而到位,而且本书不仅仅是一本专业著作,对于工作在一线的高中地理教师,更是一本难得的高质量高水准的工具书。

书里花了大量的篇幅,收录了大量的基于新课程标准下的教案。

不仅为新课程标准下的地理课堂指明了方向,更教给我们如何具体去做。

现将读本书的收获总结如下: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基础教育课程承载着党的教育方针和教育思想,规定了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是国家意志在教育领域的直接体现,在立德树人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20XX年,教育部启动了普通高中课程修订工作,修订的主要内容和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关于课程方案,进一步明确了普通高中教育的定位,进一步优化了课程结构,强化了课程有效实施的制度建设;关于学科课程标准,凝练了学科核心素养,更新了教学内容,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增强了指导性。

地理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确定,有其坚实的地理学基础,它们体现了地理学科的特色,同时又具有一定的跨学科性。

这四个学科核心素养之间关系非常紧密:人地协调观是地理课程内容蕴含的最为核心的价值观,它包含着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发展观等。

综合性和区域性是地理学的两大突出特点,由此形成的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是学生分析和理解地理过程、地理规律、人地关系的重要思维品质和能力。

地理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在实践活动中运用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是学生感悟、体验现实世界中人地关系的重要途径。

《高中地理新课标》读后心得

《高中地理新课标》读后心得

《高中地理新课标》读后心得最近读了高中地理新课标,让我对高中地理的教学和学习有了全新的认识和深刻的感悟。

在新的课程标准中,我首先注意到的是其对于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重视。

地理核心素养包括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

这几个方面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关联、相互渗透的。

人地协调观的培养,让学生明白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理解人类需要尊重自然规律,实现可持续发展。

在当今全球环境问题日益严峻的背景下,这种观念的培养尤为重要。

学生们只有深刻认识到人地关系的复杂性和重要性,才能在未来的生活和工作中做出更有利于环境和人类发展的决策。

综合思维的培养则要求学生能够从多个角度、多个要素去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

地理现象往往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比如气候变化不仅受到大气环流的影响,还与地形、海陆位置、人类活动等密切相关。

通过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他们能够更全面、更深入地理解地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避免片面和孤立地看待问题。

区域认知让学生能够了解不同区域的地理特征、差异和联系。

世界如此之大,各个地区都有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发展特点。

通过学习区域地理,学生可以掌握分析区域问题的方法,为他们未来在不同领域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比如在经济领域,了解不同地区的资源优势和产业特点,有助于做出合理的投资和发展决策。

地理实践力的强调更是新课标中的一大亮点。

它不再仅仅满足于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理论知识,更鼓励学生走出教室,亲身参与地理实践活动。

这可以是实地考察、地理实验、社会调查等。

通过这些实践活动,学生能够将所学的地理知识应用到实际中,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能增强他们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热爱。

新课标还对课程内容进行了优化和整合。

在内容的选择上,更加贴近生活实际和社会发展需求。

比如,增加了对于城市化、资源与环境问题、自然灾害防治等方面的内容。

这些内容不仅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关注全球问题的意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年高中地理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范文精选1700字
海洋地理是地理科学与海洋科学相互结合的一门综合性学科,具有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技术科学相互交叉渗透的特点。

海洋地理的研究对象除海洋水体外,还包括海岸与海底,其研究范围涉及地球的岩石圏、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四大圈层。

研究内容主要包括海洋地理环境、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海洋灾害与污染、海洋环境保护、海洋权益、海洋立法与管理,以及海洋信息技术发展应用等。

我国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海疆辽阔,濒临太平洋与边缘海。

根据1994年11月16日生效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规定和我国政府的主张,我国在“四海一洋”所辖海域面积达300万平方千米,相当于陆地面积的近1/3。

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沿海大国,国民经济要持续发展,必须把海洋的开发和保护作为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我们要响应国家的“海洋强国”要求,要在实际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海洋意识。

一、明确基本概念
如:在说明海岸的主要类型以及从海岸到海洋的地形变化特点时,一定要用专业语言描述这些基本概念。

海岸带是指海洋和陆地相互作用的地带。

陆侧是海岸,海侧是明显受潮汐和波浪影响的水下岸坡。

基岩海岸是指由坚硬岩石组成的海岸,常有突出的海岬。

在海岬之间,形成深入陆地的海湾。

基岩海岸易于形成海阔水深、避风不淤的天然良港,更有千姿百态的海蚀地貌。

沙质海岸是指以沙为主组成的松散沉积物构成的海岸。

沙质海岸多沙滩、沙堤、沙坝、沙丘等地貌,多为天然的优质海滨浴场。

淤泥质海岸是指由粒径较小的粉沙、淤泥组成的海岸。

大多数的淤泥质海岸土质肥沃,适于进行滩涂养殖,但不利于建造海港和海滩浴场。

红树林海岸也属于淤泥质海岸。

珊瑚海岸是由造礁珊瑚、有孔虫、石灰藻等生物残骸构成的海岸。

珊瑚礁海岸依其特征可分为岸礁、堡礁和环礁。

大陆架是大陆向海洋的自然延伸,通常被认为是陆地的一部分,指环绕大陆的浅海地带。

在国际法上,大陆架是指邻接一国海岸但在领海以外的一定区域的海床和底土。

大陆坡是大陆架与深海之间的过渡地带,为较陡的斜坡,坡度多为3~6度,
它展布于所有大陆周缘,在全球海洋广泛分布。

岛弧位于大陆板块和大洋板块的交界处,是呈弧形排列的群岛或弧形的岛屿,弧形的凸面常指向海洋,凹面则向着大陆,成为大陆的天然屏障。

岛弧上多强烈的火山活动、地震活动及造山作用。

海沟是深度超过6000米的狭长的海底凹地,两侧坡度陡急,分布于大洋边缘,且与大陆边缘相对平行,是海底最深的地方。

大洋盆地简称洋盆,是面积辽阔,四周较浅而中部较深的大洋底,大洋盆地是海洋的主体,约占海洋总面积的45%。

大洋盆地并不是真正的平原,其表面大多凹凸不平。

洋中脊又称中央海岭,是地球上规模最大的海底山脉,纵贯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和北冰洋。

洋中脊是板块分离的部位,也是新地壳开始生长的地方,地震活动较为频繁。

二、渗透爱国情感
一般地说,海洋权益包括海洋政治权益、经济权益、海上安全利益等。

我们要使学生了解釣鱼岛及其附属岛屿、南海诸岛的基本情况,从而坚定地认同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南海诸岛是中国领土的组成部分。

关于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部分内容,主要有三个要点:一是从历史记录、历史地图、地理位置等方面说明钓鱼岛及其附属岛是中国固有领土;二是从地理位置、军事战略位置等方面分析争端产生的原因;三是中国坚决反对和遏制日本采取任何方式侵犯中国对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的主权,并用事实说明中国为维护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主权而进行的坚决斗争。

中国在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问题上的立场是明确的、一贯的,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意志堅定不移,捍卫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成果的决心毫不动摇。

关于南海诸岛部分,同样有三个要点:一是从历史记录、历史地图、地理位置等方面说明中国对南海诸岛拥有主权;二是从地理位置、军事战略位置、油气资源等方面分析争端产生的原因;三是中国的态度,即中国在领土主权问题上不做任何让步,坚定不移地维护南海诸岛的权利。

中国强调以和平方式解决南海争议,但中国在南海的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在任何情况下不受所谓“南海仲裁案”裁决的影响。

菲律宾对南沙、黄岩岛的所谓主权要求,无史可据,无法可依,丝毫撼动不了中国在南海的主权地位。

海洋权益的保护,任重而道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