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完整)

合集下载

(完整版)烛之武退秦师原文及译文

(完整版)烛之武退秦师原文及译文

①而:今急而求子。而,根据具体语境应译为“才”。
②是:是寡人之过也。是,指示代词,当作“这”讲;因为本句是个判断句,所以译
为“这是我的过错”。
③于: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于,介词,对于。
(三)一词多义
1.若曾不若孀妻弱子——《愚公移山》如,比得上。
若宗师之文,则惩时人之失又失之者也——顾炎武:《文章繁简》,表转折,“至于”。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 知;以乱易整,不武⑿。吾其还也。”亦去之。
注释 ①晋侯:晋文公。秦伯:秦穆公。 ②无礼于晋:指晋文公为公子时在外逃亡,经过郑国,郑文公没有按礼节接待他。 ③贰:有二心,郑自庄公以后,国势日趋衰落,它介于齐、晋、楚三大国之间,看谁势 力强就依附谁,有时依附一边,又暗中讨好另一边。 ④函陵:郑地,在今河南新郑县北。 ⑤氾(fàn)南:郑地,在今河南中牟县南。 ⑥若:假如。 ⑦缒:用绳子拴着人(或物)从上往下送以乱整易。 ⑧陪:增加 ⑨赐:恩惠 ⑽阙:侵损,损害 ⑾说:通“悦”。 ⑿以乱易整,不武:用散乱代替整齐,这是不符合武德的。 [13]且君尝为晋君赐矣:尝,曾经;为,给予。 (14)东封郑:在东边使郑成为它的边境 15.因:依靠 16:敝:损害 17:知:通智
子犯请求袭击秦军。晋文公说:“不行!假如没有那人的力量,我是不会到这个地步的。依 靠别人的力量而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国,这是不明智的;用混 乱相攻取代联合一致,这是不勇武的。我们还是回去吧!”晋军也就撤离了郑国。
烛之武退秦师
《左传》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

《烛之武退秦师》PPT课件

《烛之武退秦师》PPT课件

文言虚词
①今急而求子
①(表承接,才)
②夜缒而出
②(表修饰,不译)
③若亡郑而有利于君 ③(表承接,不译)
④朝济而夕设版焉。 ④(表转折,但是)
词类活用 名词→动词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驻扎) 越国以鄙远(意动,以……为边邑) 与郑人盟 (订了盟约;建立同盟) 唯君图之 (考虑) 既东封郑 (使动,使…成为疆界) 阙秦以利晋(使动,使…受损、使…得利)
编年体 按年月日顺序编写的史书体 裁。如《春秋》、《左传》、《资治 通鉴》等。
国别体 分不同的国家编写的史书体 裁。如《国语》、《战国策》等。
纪传体 以人物传记为中心的史书体 裁。如《史记》、《三国志》等。
解题
本文选自《左传》僖公三十年。主要是记公元 前 630 年郑国烛之武利用秦、晋矛盾,向秦伯分析了当 前的形势,采取分化瓦解的办法,说明了保存郑国对 秦有利,灭掉郑国对秦不利的道理,终于说服了秦伯。 秦伯不但撤走了围郑的秦军,反而派兵保卫郑国,迫 使晋国不得不撤兵,从而消除了郑国的危机。
超出晋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疆,您知道是很难 的,(您)怎么要用灭掉郑国来给邻国(晋国)增加土地呢?邻 邦的国力雄厚了,您的国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假如放弃灭郑的打 算,而让郑国作为您秦国东方道路上的主人,秦国的使者往来, 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所缺乏的东西,对您秦国来说,也没有什
么害处。
君尝为晋君赐矣:曾经给予晋君恩惠(指秦穆公曾派兵
若不阙( quē)秦
微夫( fú )人之力不及此
夜缒( zhuì)而出 佚之狐( yì)
使杞( qǐ )子、逢(páng)孙戍之
翻译分析全文
背景介绍
所以郑国有两件事得罪了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 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 年(鲁僖公二十八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 兵帮助楚国,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而告终。郑国感到 形势不妙,立刻派子人九出使晋国,与晋结好。但是, 最终也没能感化晋国。晋文公为了争夺霸权的需要, 还是在两年后发动了这次战争。郑人恐惧,献上叔瞻 的头颅仍解决不了问题,万不得已,走出一步险棋, 派烛之武实施离间计。

(完整版)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1-5文言文原文

(完整版)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1-5文言文原文

人教版必修一文言文原文烛之武退秦师左传九月甲午,晋侯、秦伯(1)围郑,以其无礼于晋(2),且贰于楚(3)也。

晋军函陵(4),秦军氾(fàn)南(5)。

佚(yì )之狐(6)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7)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

辞(8)曰:“臣之壮也(9),犹(10)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11)。

”公曰:“吾不能早用(12)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13)。

然(14)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15)夜,缒(zhuì)(16)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17)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18)。

越国以鄙远(19),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20)?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21)之往来,共(gōng)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22),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23),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24)之有?既东封郑(25),又欲肆其西封(26),若[1]不阙(27)秦,将焉取之?阙(jué)秦以利晋,惟君图之。

”秦伯说,与郑人盟。

使杞子、逢(páng)孙、杨孙戍(shù)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

公曰:“不可。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28)人之力而敝之,不仁(29);失其所与,不知(zhì)(30);以乱易整,不武(31)。

吾其还也(32)。

”亦去之。

荆轲刺秦王《战国策》国别体史书西汉刘向编辑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收其地,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

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荆卿曰:“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

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

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太子曰:“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

”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曰:“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烛之武退秦师》(共74张PPT)

《烛之武退秦师》(共74张PPT)
▪ 教训:一定要不断挖掘和重视人才,不要等 到危机出现后再重用人才。
▪ 人如其名,佚之狐身上的狐味太重。只身入 虎狼之地,能否说服秦伯谁也不敢打保票, 稍有不慎,惹恼了秦伯,自己掉了脑袋不算, 还可能被牢牢的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让后人 指指点点。抬出烛之武,既能提高成功的几 率,在成就烛之武的同时自己也落个“伯乐” 的美名。所以说他是一条狡猾的狐狸! ——嫉妒、红眼病。
2、从文中可看出,烛之武对国家大事了解得 很透彻。既然他一直不被用,他了解得那么 透彻想干什么?
▪ 与诸葛亮一样 未出山前就做着出山的 准备。 尽管怀才不遇,但他的心始终没有 放弃过“一飞冲天”的渴望,他一刻不停 地关注着天下形势,思考着安定天下济苍 生一逞抱负的路径。“老骥伏枥,志在千 里”的豪情无疑是后人敬仰他们的主要缘 由。
惠公背约:
公元前650年,晋惠公借秦国之力即 位后,对割让土地之事非常后悔,就派大 臣丕郑赴秦国,以先君之地不得擅许为由 食言。这就是文中“许君焦、瑕、朝济而 夕设版焉”,“君”指秦穆公,“许君焦、 瑕”则指公元前651年夷吾答应予秦河东 之地一事。秦晋两国之间的关系从此出 现裂痕。
重耳过郑:
公元前637年,晋公子重耳在
(侧面写烛之武)
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一个“必”字,尽显烛之武的才华。
第三课时
勇敢无畏
说退秦师: 夜縋而出
知难而上、义无反顾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 夜:在夜里。名→状
既:已经



围 亡:使…灭亡。 [使动用法]
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 敢以(这事)烦……
越:跨过。 以:而。
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 鄙:把…当作边邑。 [名意动] 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 其:这件事 焉:为什么

烛之武退秦师(教用完整版)

烛之武退秦师(教用完整版)

第九课烛之武退秦师左丘明壹、国学常识
(一)作者简介
(二)“左传”简介
(三)“春秋三传”比较
(四)先秦散文──哲理散文&历史散文(史传散文)
(五)先秦史书比较
贰、课文深究(一)内容鉴赏
(二)结构分析
参、形音义比较
(一)形似字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晋军函陵,秦军泛南

10 烛之武 】见秦君,师必退。


亡郑 】之害─ 舍郑 】之利─
无信 】─ 贪婪 】─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焉用
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
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
朝济而夕设版焉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
肆其西封。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亦去之
秦─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16 仁 】:因人之力而敝之 ○17 知 】:失其所与 ○18 武 】:以乱易整
(二)字义比较
肆、重要修辞举隅
伍、延伸学习
(一)“左传”相关作品
(二)典出“左传”之成语
(三)“左传”名句
陆、历届统测试题
【解析】(A)“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是红楼梦的序言,其意指书中情节记载,非一般百姓的寻常生活,而是作者曹雪芹现实生活中真实的辛酸感受。

(B)诗经内容可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其中风是各国各地之民间歌谣,描述人民的现实生活。

(C)世说新语一书所记多为东汉末至东晋之间名人雅士的言行轶事。

(D)左传以鲁史为中心,旁及同时代周朝与其他诸国的历史大事,内容包含丰富的春秋时代历史资料,因此“战国群雄争霸录”不符合左传的内容性质。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翻译及作品欣赏原文及翻译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翻译及作品欣赏原文及翻译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翻译及作品欣赏原文及翻译【作品介绍】《烛之武退秦师》讲公元前630年,秦、晋合攻郑国,在自己的国家(郑国)危难面前,烛之武深明大义、义无返顾,毅然前去与敌国交涉。

在强秦面前,烛之武不卑不亢,能言善辩,终于使秦国从郑国退兵。

【原文】《烛之武退秦师》出处:《左传·僖公三十年》九月甲午,晋侯、秦伯⑴围郑,以其无礼于晋⑵,且贰于楚⑶也。

晋军函陵⑷,秦军氾(fàn)南⑸。

佚(yì)之狐⑹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⑺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

辞⑻曰:“臣之壮也⑼,犹⑽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⑾。

”公曰:“吾不能早用⑿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⒀。

然⒁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⒂夜缒(zhuì)⒃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⒄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⒅。

越国以鄙远⒆,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⒇?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li)(21)之往来,共(gōng)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22),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23),君之所知也。

夫(fú)晋,何厌(24)之有?既东封郑(25),又欲肆其西封(26),若[1]不阙(quē)(27)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惟君图之。

”秦伯说(yuè),与郑人盟。

使杞子、逢(páng)孙、杨孙戍(shù)之,乃还(huán)。

子犯请击之。

公曰:“不可。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28)人之力而敝之,不仁(29);失其所与,不知(zhì)(30);以乱易整,不武(31)。

吾其还也(32)。

”亦去之。

【注释】⑴晋侯、秦伯:指晋文公和秦穆公,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⑵以其无礼于晋:指晋文公即位前流亡国外经过郑国时,没有受到应有的礼遇。

倒装句,于晋无礼。

以,因为,连词。

⑶且贰于楚:并且从属于晋的同时又从属于楚。

烛之武退秦师公开课教案设计(附原文译文注释)

烛之武退秦师公开课教案设计(附原文译文注释)

烛之武退秦师公开课教案设计(附原文译文注释)导语:本文章最精彩的第三自然段,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在强秦面前不卑不亢,能言善辩,聪慧机智的烛之武他的不计个人得失,处处为郑国安危着想的爱国主义精神,他的义无返顾赴敌营的信心和勇气都值得我们后人仰慕!以下是本人整理的烛之武退秦师公开课教案设计,欢迎阅读参考!《烛之武退秦师》九月甲午,晋侯、秦伯围郑①,以其无礼于晋②,且贰于楚也③。

晋军函陵④,秦军南⑤。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⑦而出。

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焉用亡郑以陪⑧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⑨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⑽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伯说⑾,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扬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

公曰:“不可。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⑿。

吾其还也。

”亦去之。

①晋侯:晋文公。

秦伯:秦穆公。

②无礼于晋:指晋文公为公子时在外逃亡,经过郑国,郑文公没有按礼节接待他。

③贰:有二心,郑自庄公以后,国势日趋衰落,它介于齐、晋、楚三大国之间,看谁势力强就依附谁,有时依附一边,又暗中讨好另一边。

④函陵:郑地,在今河南新郑县北。

⑤(fàn)南:郑地,在今河南中牟县南。

⑥若:假如。

⑦缒:用绳子拴着人(或物)从上往下送以乱整易。

⑧陪:增加⑨赐:恩惠⑽阙:侵损,损害⑾说:通“悦”。

⑿以乱易整,不武:用散乱代替整齐,这是不符合武德的。

【13】且君尝为晋君赐矣:尝,曾经;为,给予。

(14)东封郑:在东边使郑成为它的边境15.因:依靠16:敝:损害17:知:通智(僖公三十年)九月十日,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晋文公落难时候,曾经过郑国,不受礼待)并且从属于晋国的同时又从属于楚国。

(完整版)烛之武退秦师原文翻译及知识点归纳

(完整版)烛之武退秦师原文翻译及知识点归纳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九月甲午,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译文:晋文公、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译文:佚之狐对郑伯说:“郑国处于危险之中,如果能派烛之武去见秦伯,一定能说服他们撤军.”郑伯同意了。

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做不成什么了.”郑文公说;“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危急之中求您,这是我的过错。

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夜缒而出。

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译文:夜晚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上放下去,去见秦伯,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

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那就烦劳您手下的人了.越过晋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境,您知道是困难的,您何必要灭掉郑国而增加邻邦晋国的土地呢?邻邦的国力雄厚了,您的国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假如放弃灭郑的打算,而让郑国作为您秦国东道上的主人,秦国使者往来,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所缺乏的东西,对您秦国来说,也没有什么害处。

况且,您曾经对晋惠公有恩惠,他也曾答应把焦、瑕二邑割让给您。

然而,他早上渡河归晋,晚上就筑城拒秦,这是您知道的。

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现在它已把郑国当作东部的疆界,又想扩张西部的疆界。

如果不侵损秦国,晋国从哪里取得它所企求的土地呢?秦国受损而晋国受益,您好好掂量掂量吧!”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文言文《烛之武退秦师》原文翻译及作品欣赏

文言文《烛之武退秦师》原文翻译及作品欣赏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翻译及作品欣赏【作品介绍】《烛之武退秦师》讲公元前630年,秦、晋合攻郑国,在自己的国家(郑国)危难面前,烛之武深明大义、义无返顾,毅然前去与敌国交涉。

在强秦面前,烛之武不卑不亢,能言善辩,终于使秦国从郑国退兵。

【原文】《烛之武退秦师》出处:《左传·僖公三十年》九月甲午,晋侯、秦伯⑴围郑,以其无礼于晋⑵,且贰于楚⑶也。

晋军函陵⑷,秦军氾(fàn)南⑸。

佚(yì)之狐⑹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⑺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

辞⑻曰:“臣之壮也⑼,犹⑽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⑾。

”公曰:“吾不能早用⑿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⒀。

然⒁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⒂夜缒(zhuì)⒃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⒄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⒅。

越国以鄙远⒆,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⒇?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li)(21)之往来,共(gōng)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22),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23),君之所知也。

夫(fú)晋,何厌(24)之有?既东封郑(25),又欲肆其西封(26),若[1]不阙(quē)(27)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惟君图之。

”秦伯说(yuè),与郑人盟。

使杞子、逢(páng)孙、杨孙戍(shù)之,乃还(huán)。

子犯请击之。

公曰:“不可。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28)人之力而敝之,不仁(29);失其所与,不知(zhì)(30);以乱易整,不武(31)。

吾其还也(32)。

”亦去之。

【注释】⑴晋侯、秦伯:指晋文公和秦穆公,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⑵以其无礼于晋:指晋文公即位前流亡国外经过郑国时,没有受到应有的礼遇。

倒装句,于晋无礼。

以,因为,连词。

⑶且贰于楚:并且从属于晋的同时又从属于楚。

左丘明《烛之武退秦师》原文译文鉴赏

左丘明《烛之武退秦师》原文译文鉴赏

左丘明《烛之武退秦师》原文|译文|鉴赏《烛之武退秦师》出自《左传》。

本篇所记述的,是秦晋联合攻打郑国之前开展的一场外交斗争。

郑臣烛之武仅凭口舌说服秦伯,使秦转变对郑的态度,化敌为友,对晋以友为敌。

下面一起欣赏这篇古文吧!《烛之武退秦师》原文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伯说,与郑人盟。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

公曰:“不可。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吾其还也。

”亦去之。

译文及注释译文(僖公三十年)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文公无礼,并且郑国同时依附于楚国与晋国。

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

佚之狐对郑伯说:“郑国处于危险之中了!假如让烛之武去见秦伯,(秦国的)军队一定会撤退。

”郑伯同意了。

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也不能有什么作为了。

”郑文公说:“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由于情况危急因而求您,这是我的过错。

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这件事。

在夜晚(有人)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上放下去,见到了秦伯,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

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冒昧地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

越过邻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您)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邦晋国增加土地呢?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

《烛之武退秦师》PPT优秀课件精选全文

《烛之武退秦师》PPT优秀课件精选全文
两方交战,生死未卜,出使秦营,成败难料。烛之 武“夜缒而出”,勇入秦营,其知难而上、义无反 顾的冒险精神展示了他的勇士性格。
烛之武到了秦营之后,面对强敌,不卑不亢,侃侃 而谈。他运用自己的智慧,反复向秦伯陈述利害。 实则为郑,但表面上却处处为秦国着想。最终说服 秦伯,使其退兵。
文章结构
秦晋围郑
临危受命 说退秦师 晋师撤退
•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史著作。它依孔子
修订的鲁史《春秋》的顺序,记载东周前期二百四五十年 间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方面的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
• 《左传》突出的特点就是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行人辞令。
记事条理清晰,叙述精确,详略合宜,委曲简洁;记人婉 而有致,简而精,曲而达, 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具有极高 的文学价值。
一、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邻之厚,君之薄也。
二、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 困,君亦无所害。
三、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探究任务一 文章的文眼是哪个字?
围绕文眼,串联全文脉络
退之缘由
佚之狐荐烛之武退
郑伯劝烛之武退 烛之武劝秦伯退 秦师退迫晋军退
执事:办事的官员,指代 对方(秦穆公) 以:来
您何必要灭掉郑国而增加 邻邦晋国的土地呢? 以为:以(之)为,把…… 作为
行李:外交使者
【识文断义】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 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 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 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 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 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 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 乃还。
关于史书体例(一)
• 1.编年体:以年代为线索编排有关历史事件,如《春秋》

《烛之武退秦师》曹操有句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老骥伏枥

《烛之武退秦师》曹操有句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老骥伏枥

《烛之武退秦师》曹操有句诗:老骥伏桢,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己。

老骥伏桢《烛之武退秦师》新洲一中(sbp)课前预习:翻译全文,标出疑难词句教学流程:在我国古典文学的历史长河里,史传散文应该说是一颗非常璀璨的明珠。

初中大家学过《曹刿论战》选自哪部史书,—《左传》。

关于《左传》你知道哪些知识,(学生回答,教师补充见课件)今天再学一篇选自《左传》的文章-------- 《烛之武退秦师》,谁帮我解释一下标题,看到这个标题,我们脑海里会产生哪些悬念或是疑问,(1)烛之武何许人也,(2)为什么要退秦师,(3)怎样退的,(4)结果呢,带着这些悬念,我们读课文。

(请3人朗读,再请学生评价字音、断句、语气、语速)能不能用三两句话简述本文所讲的故事内容,秦晋用郑,郑伯请烛之武去秦游说,烛之武智退秦军而解郑之危。

再齐读一次,熟悉故事情节。

秦晋为何要围郑,能翻译一下吗,(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而且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乂与楚国结盟)补充背景(见课件):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

在此之前,郑国做了两件对不起晋国的事。

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

结果是楚国大败。

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人出使晋国,与晋结好。

但仍未感化晋国。

郑得罪的是晋国,那秦国为何也要出兵呢,(1)秦晋之好(见课件)文中有体现秦晋交好的句子吗,“且君尝为晋君赐矣”“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失其所与,不知”(2)为从中获利,秦也有向外扩张的欲望指名翻译此段,及时纠错首段短短25字交代了什么,范读一遍。

秦晋围郑原因及军事部署。

形势危急,郑国君臣有何反应,请一生读一遍,要读出人物的心态。

佚之狐向郑伯推荐烛之武,郑伯请烛之武,烛之武终于应允。

(临危受命)翻译:(1)“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不能做什么了。

(取独)(做)(2)“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判断句)现在处于危急关头才来求你,这是我的过错啊。

《烛之武退秦师》详细(含知识梳理)

《烛之武退秦师》详细(含知识梳理)

3、秦晋两国既然结盟攻打郑国,为什 么两国分别驻扎?
明确:秦晋围郑的直接原因均与晋 有关,与秦关系不大,秦可以争取;两 国分兵驻扎,郑有机会单独与秦接触, 为烛之武说秦埋下伏笔。
4、第一段有什么作用? 明确:秦晋围郑,来势凶猛,郑国
形势危急,渲染了战争一触即发的紧张 气氛,为下文烛之武劝说秦军退兵埋下 伏笔。
史书的类别
编年体 按时间顺序编写的史书体裁。 《春秋》: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左传》: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
国别体 以国家为中心编写的史书体裁。如《国 语》、《战国策》等。
纪传体 以人物传记为中心反映历史事件的史书体 裁。如《史记》、《三国志》等。
《春秋》与《左传》
《春秋》是孔子据鲁国史书《鲁春秋》 修订的,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 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到鲁哀公十四年近240 多年的历史。
不武。①吾其还也。” 其一致:,表是祈不使符语合气武,德还的。是
①我们判还断是句回去吧!(晋军)
亦去之。
去也离:开离了开郑国。
内容探究
1、第四段写了什么事情? 明确:晋师撤离郑国
2、晋文公是用什么理由拒绝子犯出兵的请求的? 体现了晋文公怎样的人物形象? 明确:①他以“不仁”“不知"“不武”三条理由 退兵,“不仁”只是借口,如果真讲“仁义”, 就不会发兵攻郑。“不知"是实质,是对现实情况 的客观分析,是对动武后果的冷静判断;“不武", 则是因为胜败难以预料。所以,说到底,晋的退 兵,是“利"字使然。 ②体现晋文公理智、随机应变,审时度势的人物 特点,这种隐忍不发、随机应变的胸怀和谋略, 正是晋文公终成霸业的根本原因。
2、伏笔和照应得当
秦、晋围郑,是因为其无礼于晋,且贰于 楚也,说明秦、郑并没有多大的矛盾冲突。这就 为烛之武说退秦军埋下了伏笔。“夜缒而出"照 应了开头的“秦、晋围郑”,“国危矣"。“许君 焦、瑕,朝济而夕设版”和“微夫人之力不及 此”,又照应上文秦、晋虽是联合行动,但貌合 神离,既没有驻扎在一起,彼此的行动也不需要通 知对方,这就为秦、郑联盟提供了条件。

《烛之武退秦师》 图文

《烛之武退秦师》 图文

⑵波澜起伏。如大兵压境,郑国危在旦夕,让人捏把汗, 而烛之武的出现让事件出现了转机,但他又推辞;后来, 郑伯的认错,才使事件得以解决,课文有张有弛,曲折有 致,增加了艺术感染力。
⑶详略得当。这篇课文主要表现烛之武怎样退秦师的, 所以重点放在烛之武的话语上。对“退秦师”的前因后果, 只是略作交代,对烛之武“夜缒而出”的前后,郑国和百 姓是如何等待消息的,只字未提,而是集中笔墨塑造烛之 武的形象。
当今社会的确是一个高速发展、竞争激 烈的社 会,是 一个追 求速成 的社会 ,许多 的人都 在赶路 脚步匆 匆,忙 着做着 自己的 事情。 生下来 后,忙 着长大 ,忙着 工作, 忙着打 拼,睁 开眼就 是各种 烦心事 压在心 中:房 子、孩 子、车 子、位 子、票 子……他 们唯恐 落后于 人,唯 恐受人 轻视 ,跟别 人比金 钱、比 地位, 比拥有 ,不停 地奔波 ,你追 我赶, 气喘吁 吁,为 了追求 物质财 富、争 取想得 的名和 利、实 现个人 的理想 ,呈现 在人们 面前的 总是一 副:麻 木的表 情,忙 乱的脚 步,总 以为前 面有一 个巨大 的幸福 在等着 他,为 了早日 抵达目 的地, 日夜高 速奔跑 前行, 生命就 在疲于 的奔忙 中消耗 掉,精 神也在 残酷的 竞争和 快节奏 的生活 中趋于 紧张, 以致麻 木或崩 溃。百 花的争 奇斗艳 ,吸引 不了他 们向前 凝望的 眼神; 婉转悠 扬的歌 声,打 动不了 他们执 着的心 灵;灵 山香气 氤氲, 难以改 变他们 坚毅的 神情; 一路上 风光无 限,停 滞不了 他们奔 忙的身 影,他 们关注 着一些 虚无的 东西, 而忘了 生命的 本质意 义。748219美 文网
左丘明,姓左丘,名明(一说姓丘,名明,左乃尊 称),春秋末期鲁国人。左丘明知识渊博,品德高尚,孔 子言与其同耻。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 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太 史公司马迁称其为“鲁之君子”。

烛之武退秦师-最完美版

烛之武退秦师-最完美版
编年体历史著作,相传是鲁国的史官
左丘明所著。因为《左传》和《公羊传》 《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 所以它们又被称作“春秋三传”,《左 传》又名《春秋左氏传》。
以:因为。
于:对 无礼于晋: 状语后置。
晋侯、秦伯围郑, 以其无礼于晋,
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 秦军汜南。
贰于楚:状语后置。贰,从属二 主。数→动
迫晋撤兵
晋文公毕竟是一代霸主啊,面对秦国的倒戈 ,他隐忍不发,采用了撤军的措施,他为什 么不继续攻打郑国或追击秦军责问他们的背 盟呢?
如果你是晋文公,你会怎样办?学生讨论。
小结
围郑 受命 退秦 撤围
秦晋围郑 临危受命 智退秦师 迫晋撤围
1、大兵压境,小国告急。 2、郑文公诚心悔前过,烛之武大义赴敌营。 3、勇士闯虎穴,巧言退秦师。 4、秦穆公度势盟郑,晋文侯审时班师。
军:驻扎。 名词→动词
晋文公、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 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 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 结盟。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 扎在汜南。
介绍背景—— 晋秦围郑,介绍起
因,开篇为下文
的情节发展埋下 伏笔。
若:假如。使:派
言于郑伯: 状语后置。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
何厌之有:有何厌之,“之”,宾语前置的标志。“厌”,
满阙:足。
侵损, 削减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 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不阙秦,将焉取?阙秦
焉:从 哪里
以利晋,唯君图之。
既东封郑:已经在 东边让郑国成为晋 国的边界。东:向 东。封:疆界, 使……成为疆界。
肆:延伸, 唯:句首语气词,表
扩张。
示希望。图:考虑。
秦伯高兴了,就与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D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C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D若不阙秦 阙秦以利晋
⒊下列“其”字意义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D
A君知其难也 B共其乏困 C又欲肆其西封 ) ⒋与“许之”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C A邻之厚,君之薄也

D吾其还也
B夫晋,何厌之有
C敢以烦执事 D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⒌下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 B秦伯说,与郑人盟:秦伯很高兴,与郑国签订了盟约 C且君尝为晋君赐矣:况且您曾经接受晋国的恩惠 D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如果您能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作东方 道路上的主人
主要特点是只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 连贯地记叙各个时代的史实的史书称为通史,与断代体史正好相反。 纪事本末体是以事件为主线,将有关专题材料集中在一起的史书体例。
多行不义必自毙。 辅车相依,唇亡齿寒。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不去庆父,鲁难未已。 外举不弃仇,内举不失亲。 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无能为也已(矣)
共其乏困(供)
秦伯说,与郑人盟(悦)
失其所与,不知(智)
⒈对下列句中划线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晋军函陵(军:军队) C是寡人之过也(是:这)
A B贰于楚也(贰:从属二主)
D亡郑以陪邻(陪:增加) )

⒉下列句中划线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B既东封郑 又欲肆其西封
没有我们期待的勇冠三军的英雄横刀立马,也没有 三千铁骑出城杀敌,在郑国兵临城下、黑云压城之时, 是一位老头夜缒而出,“说”退秦师,平息战火。 但,这位舌辩英雄真的是靠“说”退了千军万马吗? 我看也不尽然。 毋庸置疑,烛之武在国家面临灭亡之时冰释前嫌、 挺身而出堪称心胸广阔、忠心可鉴。而作为使者只能缒 城而出,足见当时郑国防御体系已经岌岌可危。在那种 冷兵器时代,顷刻间就可能矢如雨注、箭如飞蝗,烛之 武敢于冒万箭穿心之险,实在勇气可嘉;或许,他是把 自己那把老骨头置之度外了,何其勇敢;见了秦伯,还 能口若悬河,头头是道,不偏不倚,不卑不亢,句句戳 在秦伯的心坎上,讲的秦伯是心服口服,最终与郑人盟, 果然不负郑国军民的殷切希望。
名词→动词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驻军,驻扎)
越国以鄙远(意动,以……为边邑) 与郑人盟(订了盟约;建立同盟)
唯君图之(计划,考虑)
名词→状语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在东边;在西边) 夜缒而出(在晚上,当晚)
动词→名词 君亦无所害(害处)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恩惠,好处)
形容词→名词 臣之壮也(壮年) 越国以鄙远(远方,边远的地方) 共其乏困(缺少的东西)
编年体 纪传体 国别体 断代史 通史 纪事本末体
如《左传》 如《史记》 如《战国策》 如《汉书》 如《史记》 如《通鉴记事本末》
以年代为线索编排有关历史事件。编年体史书以时间为中心,按年、月、 日顺序记述史事。
是以本纪、列传人物为纲、时间为纬、反映历史事件的一种史书编纂体 例。纪传体史书的突出特点是以大量人物传记为中心内容,是记言、记事的 进一步结合。 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历史事件。
但这些仅仅说明了烛之武个人具备承担这种国家 和人民赋予重大使命的能力和品质,这种主观条件并 不能对退兵起到决定作用。他之所以能兵不血刃而退 大军,我认为他是占尽了时局。 秦、晋是东周大国,晋献公废长立幼导致晋国经 历了长期内乱,重耳辗转流亡十九年才回国继位,但 国内的生产大幅萎缩,不比当年。人口减少,军事力 量的生力就相对减弱,当时落后的国民经济决定晋国 不具备发动一场大规模的、持久的兼并战争的能力, 那么只有依靠同盟,联合夹击郑国。 秦穆公养马起家,五张羊皮换来贤相百里奚,励 精图治,秣马厉兵,国力日渐强盛,秦国称霸中原的 野心也一天天膨胀。同时面对盟国的要求,他也不太 好拒绝。
就两国潜伏的矛盾而言,秦晋也处于敌对的位置, 帮女婿打仗虽然重要,但秦伯作为一方诸侯怎愿意看 见晋国日益强大而处处压制自己呢?从扶持那个背信 弃义、“朝济夕设版”的公子夷吾,到如今一同围郑。 秦伯从来就没有放弃对晋国保持戒备,这种矛盾是秦 晋本身的战略前景决定的,霸主的宝座只有一个,谁 也不让谁。 烛之武恰好抓住了这个枢纽,一针见血地对秦伯 说道:“邻之厚,君之薄也。”这狠狠地警告了老谋 深算的秦穆公。秦伯很清楚如果晋国灭了郑国,那么 秦国就相对削弱了,中原的门户也被晋国堵了,如果 那时再与晋国一决雌雄,就像是等一只受伤的老虎伤 好了再去击杀,还不如现在就打,现在打就背离了同 盟,还不如不打郑国迫使晋国感到力量单薄而撤军。
1、研读语文课本 对课文中出现的实词、虚词进行总结,课后归 纳练习。 课文常见词的特殊义项。 课本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固定句式,要做摘记。 2、做必要的延伸精度和真题训练 3、注意掌握解题技巧

打好文言根基,再运用白话来表达,那么, 写出的文字就比较简洁、干净、纯粹、典 雅、形象、传神; 相反,通过白话来学习运用白话,写出的 文字,就难以达到以上境界,而可能拖沓、 冗长、繁琐、欧化、罗嗦、抽象。

《烛之武退秦师》

——《左传》
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左传》。它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 编年体史书,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 左丘明 所作,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合称为 “春秋三传”。
《左传》是一部集大成式的史学巨著。不仅是历 史著作,也是一部非常优秀的文学著作,长于记 述战争,故有人称之为“相砍书”(相斫书), 又善于刻画人物,重视记录辞令。其声律兼有诗 歌之美,言辞婉转,情理深入,描写入微,是中 国最为优秀的史书之一。
秦军的最高统帅猛然醒悟到秦国的处境, 当机立断,打道回府了。晋文公失去盟军的军 事支持,并没有意气用事倒戈伐秦、失其所与, 而是同样明智的选择了卷铺盖走人。翁婿之间 似乎早就在数年征战中形成了这样一种默契。 于是便成就了这位千古英雄烛之武。 所以我要说,烛之武哪里是靠的他那三寸 不烂之舌说退秦王的,他是赢在了秦晋制衡这 种微妙的形势上! 或许这就是所谓的时势造英雄吧,与那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有异曲 同工之妙啊……

再见!
一、是理解 (1)理解常见文言文实词在文中的含义120 (2)理解常见文言文虚词在文中的含义18 (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不 同句式和用法包括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 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 (4)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二、分析综合 1、筛选文中的信息 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3、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三、鉴赏评价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评价作者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亡郑
(表面)
对秦
舍郑 亡郑
(深入)
对秦
对秦
无利,有小害 分 站 析在 利对 弊 无害,有小利 , 方 层利 层益 深角 将有大害 入度
一、善于利用矛盾。 二、善于分析利弊。 三、善于揣摩心理。 四、讲究语言艺术。
机 智 善 辩 的 外 交 家
如何用今天的眼光来看待这 则故事以及故事中的人物? 《只在顺水推了舟》

春 秋 时 期 形 势 图
氾南
秦 晋 围 郑 形 势 图
秦晋围郑形势图


函 陵

氾 南
结 构
秦晋围郑 临危受命 说退秦师晋Βιβλιοθήκη 撤离烛之武说服秦君的几点理由:
一、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 之厚,君之薄也。
二、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 亦无所害。 三、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 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省略句
(晋惠公)许君焦、瑕(主语)
(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主语)
夜缒(烛之武)而出(宾语)
敢以(之)烦执事(宾语) 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氾南(介词)
倒装句
以其无礼于晋(于晋无礼──介宾短语后 置) 且贰于楚也(于楚从属── 同上) 佚之狐言于郑伯(于郑伯言── 同上) 何厌之有(有何厌── 宾语前置)
而郑国就不同,它这种小国,摄乎秦晋之间, 处在“十字路口”,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郑国要 生存,除了加强自身综合素质以外,最可靠的就是 找个靠山,出于地理位置的考虑,郑国成为秦晋实 施兼并性军事打击的头号目标,作为他们逐鹿中原 的跳板。这为两国联合出兵奠定合作基础,也决定 了秦晋两诸侯大国争霸过程中的必然矛盾。 所以秦晋关系是一个关键。 从合作方面讲,秦晋两国是同盟,要知道在人 家晋文公落难的时候秦伯还把女儿嫁给他,史称 “秦晋之好”。同盟国出于信义是要给予另一方军 事援助的,岳老子和好女婿联合起来于情于理都说 得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