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肝治未病
中医治未病理念
中医治未病治疗理念治未病是中医预防医学的高度概括,在疾病的预防、诊治方面都有重要意义。
将“治未病”的思想贯穿于临床,对疾病发生、发展的各个环节提前干预,促进患者早日康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治未病的渊源与涵义“治未病”一词最早见于《黄帝内经》一书,它提出了中医治未病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框架。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日“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
夫病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是对治未病的最为经典的论断,明确提出了治未病养生“未病先防”的思想内核。
《素问•上古天真论》日“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日“圣人为无为之事,乐恬淡之能,从欲快志于虚无之守,故寿命无穷,与天地终。
”提出了治未病的养生保健基本原则。
《素问•八正神明论》〃上工救其萌芽”补充了未病先防的另一方面含义,疾病出现某些先兆,或处于萌芽状态时,应采取措施,防微杜渐,从而防止疾病的发生,即“欲病救萌”《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篇》中“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的论述进一步明确提出既病防变的重要思想。
因为内脏疾病有可能按照五行相乘或相侮的规律传变,在治疗时就应当首先辨明有可能被传的脏器,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以防传变。
此外,东汉华佗创立五禽戏健身法,晋代葛洪强调气功摄生,都对治未病的实践应用进行了深化。
唐代孙思邈是一位在治未病方面做出重大贡献的医家。
他将疾病分为“未病”、“欲病”、“已病”三个层次,提出“上医医未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己病之病”,认为医生和患者要“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疾,医之无事之前”。
他对治未病主要从养生保健和欲病早治的角度着眼,“喜养性者,治未病之病”,所著《千金要方》记载了大量养生延年的方法和措施,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中医治未病理论成熟于明清时代,这个时期的医学家们在临床实践中灵活应用了治未病理论,大大丰富了治未病的方法和手段。
“五高一肝”中医调理秘招——兼谈中医治未病、消除亚健康的最佳途径与深远意义
a、在功法调理方面:加强锻炼肝、胆、肾经;加推膀胱经中的“飞扬一昆 仑”段;加按百会、太冲、太溪、曲池穴。 b、在药物调理方面:改三七粉为杜仲山楂粉。
3、以高血糖为主症,兼及其他数项者; a、在功法调理方面:加强锻炼肝、脾、肾、胃经;加按地机、三阴发肘关节痛风性关节炎1 O年)、高血糖3年(血糖最
高时,空腹为1 3.6,餐后为1 9.3,高血糖前为血糖值临界1 0年),另外还患有轻度 冠心病8年,心脏神经官能症引起的心动过速3年。多年来,笔者四处求医,服药无 数,住院费用不算,仅服用中西药便花去不下1 0万元。为了控制病情的发展,近年 来一直服用博苏、孚来迪等9种西药和1种中成药,间或一查生化,各项指标时高时 低,缠绵难愈,苦不堪言。 “五高一肝"的无情折磨,更进一步激发了笔者学习中
5、以高尿酸为主症,兼及其他数项者: a、在功法调理方面:加强锻炼小腿脾经,加按复溜穴,每晚睡前用热水
泡脚。 b、在药物调理方面:改三七粉为牛膝苍术粉。 6、以“五高一肝"为主症,兼及轻度冠心病者:
a、在功法调理方面:加强锻炼心包经,加按内关穴。 b、在药物调理方面:长期服用三七粉不变。
上述调整与加减方案,并非唯一方案,在此仅供参考。 综上所述, “五部曲”中,第四部曲的药物调理,可在体内疏通经络与血脉。 第五部曲的功法调理,可在体外疏通经络与血脉,一内一外,相得益彰。不但可疏 通全身经络,而且可统调五脏六腑,使得“五高一肝"患者体内邪毒自除,气血精 津自补,血管垃圾自清, “五高’’指标自降,脂肪肝自行逆转。但千万注意一点的 是,别因专注“药物调理"与“功法调理"而忽视了“作息调理、心态调理与饮食 调理",欲想达到较为理想的调理效果,必须“五部"联用,缺一不可。 三、“养生祛病五部曲"感言 我们先来作这样的一个比较,即拿“五部曲’’调理“五高一肝’’与西药治疗 “五高一肝"作个比较: 中医“五部曲"调理“五高一肝’’:重在调理,重在治本,无需长期服药,治 愈几乎不再复发,且无任何毒副作用,也无须长期花费治疗; 西医用西药治疗“五高一肝": 重在控制,重在治标,需终生服药,一旦停 药,病情复发,且毒副作用严重,需终生花费治疗; 通过比较,我们不难看出,治疗“五高一肝",根本出路在于中医。因而笔者认 为, “五部曲"对已形成疾病的“五高一肝”患者(已病者)尚有如此神奇的疗效, 而对未形成疾病的亚健康人群(将病者)及尚未有亚健康症状的健康人群(未病 者),更是一条“中医治未病,消除亚健康”的较为理想的阻断得病路的光辉大道。 俗话说,经络一通,百病不生。如果说,我们今天用“五部曲’’把“五高一 肝’’患者调好了,我们今天也把亚健康人群的症状消除了,同时我们也在健康人群 未病的时候把病防了,那么,只要坚持“五部曲’’下去,何怕哪天患上难治的心脑 血管疾病,何怕哪个部位长上可怕的恶性肿瘤。因而,我们是否可以大胆地作出如 下结论: “五部曲’’不但是治疗“五高一肝’’的根本出路,而且是“中医治未病, 消除亚健康’’的最佳途径,同时也是一项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重大措施,也是一项 提高中华民族身心素质的伟大工程,更是一项富我中华、强我中华的治国方略!试
治未病
《金匮要略》谓:“上工治未病……见肝之病,知肝传未脾,当先实脾……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
”“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
”“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
四指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
”中医治未病主要有三层意思。
一是“未病先防”,预防疾病发生。
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类经》注释“此承前篇而言圣人‘预防’之道”。
《灵枢·逆顺篇》:“上工,刺其‘未生’者也……故曰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
”二是对疾病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如《刺热篇》:“肾热病者,顾先赤,病虽未发,见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
”《黄帝内经素问集注》:“脏气热于内,必先见于色,病虽未发,见其色而即刺之,名曰治未病。
”《八正神明论》:“上工救其‘萌芽’,必先见三部九候之气,尽调不败而救之,故曰上工。
”《集注》:“萌芽,始发,见其洒淅动形而即治之,不使有伤三部九候之气。
”三是“既病防变”,防止疾病发展。
《难经·七十七难》:“经言上工治未病,中工治已病者,见肝之病,不晓相传,但一心治肝,故曰治已病也。
”相同语句又见《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篇首“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根据五脏(五行)之间生理、病理相关原理,从整体出发,预测原发脏的病变发展趋势,采取非针对“现脏病”的“隔二、隔三脏”预防性治疗,防止继发脏病的产生,杜绝疾病发展和传变“未病”一词首见于《素问•四气调神论篇》,“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
此之谓也。
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这段话从正反两方面强调治未病的重要性。
可见很早以前,祖国医学就已经注意到了治未病的问题。
后世医家对治未病思想都有不同程度的发挥。
张仲景发展了《黄帝内经》以来的相关思想,他从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多侧面论述了治未病的原理、方法,在《伤寒杂病论》一书中,治未病已经形成了完整的学说,养生保健,均有涉及;治则方药,一应齐全。
中医“治未病”在非酒精性脂肪肝防治中的运用
中医“治未病”在非酒精性脂肪肝防治中的运用关键词治未病非酒精性肝硬化中医社区中医“治未病”首见于《黄帝内经》,后经历代医家不断实践与发展,其内容与方法得到不断完善和丰富,“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是其理论精髓所在。
按定义延伸,目前将医学干预点前移的方法和手段都理解为“治未病”思想的具体体现。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是一种与胰岛素抵抗和遗传易感密切相关的代谢应激性肝损伤,以弥漫性肝细胞大泡性脂肪病变为主要病理特征,疾病谱包括非酒精性单纯性脂肪肝病、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及其相关肝硬化和肝细胞癌[1-2]。
非酒精性脂肪肝已成为21世纪全球重要的公共健康问题之一,临床治疗仍面临诸多难题。
《素问·四气调神论》篇提出:“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
针对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发病特点,采用中医“治未病”理论和手段对易患人群进行前瞻性干预以防患,对已患人群进行前瞻性治疗以防变,将对非酒精性脂肪肝的防治有重要意义[3]。
1 “未病先防”对高危人群的干预“未病”,是指针对某一疾病的病前状态。
目前仍缺乏关于非酒精性脂肪肝的病因与发病机制的理想学说,原发性NAFLD与胰岛素抵抗和遗传易感性密切相关的观点较为被认可。
肥胖、2型糖尿病、血脂紊乱和代谢综合征是NAFLD确定的危险因素[4],通过培养健康理念和健康生活方式,强化体育锻炼,可以提高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临床疗效;控制异常血糖、血脂、BMI水平可降低NAFLD 的发病率[5-10]。
运用“未病先治”的原则防治NAFLD,关键在于锁定干预对象并找准干预切入时相。
1.1 胰岛素抵抗人群胰岛素抵抗是向心性肥胖、血脂异常、糖代谢紊乱、高血压同时并存和共同联系的基础。
2010年非酒精性脂肪肝病诊疗指南修订版[11]采纳了英国学者关于NAFLD有明确的胰岛素抵抗相关性和遗传易感性的观点[2]。
中医治未病知识
中医治未病知识
中医治未病是指通过中医的方法和理论,预防疾病的发生,维护和改善身体健康的一种医学理念。
以下是一些中医治未病的知识:
1. 五脏六腑的调养:中医认为人体的五脏六腑与四时天气、五行相应,并通过调养来预防疾病。
例如,春季调养肝脏、夏季调养心脏、秋季调养肺脏、冬季调养肾脏等。
2. 保持情绪的平稳:中医强调情绪对健康的影响,认为情绪的失调会引起体内的阴阳失衡,从而导致疾病的发生。
因此,保持情绪的平稳对于预防疾病非常重要。
3. 调节饮食习惯:中医强调饮食对健康的影响,认为合理的饮食可以调养脏腑,增强抵抗力。
中医提倡根据季节、个人体质等调节饮食,比如春季多吃嫩绿蔬菜、夏季多吃水果、秋季多吃白果、冬季多吃温热食物等。
4. 中草药保健:中医认为一些中草药具有调理身体、增强抵抗力的功效。
经常使用一些具有药膳作用的中草药,如黄芪、当归、灵芝等,可以帮助预防疾病。
5. 锻炼身体:中医认为适当的运动对于身体健康至关重要。
运动可以促进气血流通,增强身体的抵抗力。
根据个人体质的不同,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如太极拳、气功等。
总之,中医治未病强调的是通过调养身体,使身体处于平衡状态,从而预防疾病的发生。
典籍中关于中医“治未病”
典籍中关于中医“治未病”典故:上医治未病据史料记载,有这么一个古代名医扁鹊论医术的故事。
有一次,魏文王问扁鹊:“你们家兄弟三人,都精于医术,哪一个医术最高?”扁鹊回答:“长兄最佳,仲兄次之,我最差。
”魏文王接着问:“那为什么你最出名呢?你能说明白一些吗?”扁鹊回答说:“我长兄治病,是在病症还未表现之时就把病治好了,一般人不知道他事先能铲除病因,所以他的名气无法传出去,他的医术只有我们家人才知道。
我仲兄治病,是在病情初起时就把病人治好了,一般人以为病人得的只是小病,以为他只能治轻微的小病,所以他的名气也不大,只有本地人才知道。
我扁鹊治病,是在病情严重后才治,一般人见我下针放血,用药教药,割肉切骨,动作颇大,就认为我医术很高明,我也因此而闻名于天下。
其实,比起我长兄与仲兄来,我的医术是最差的。
”《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论》:“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
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素问·刺热篇》:“病虽未发,见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
《灵枢经·逆顺》:“上工刺其未生者也;其次,刺其未盛者也,……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谓也”。
《素问·上古天真论》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
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
是以奢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
愚智贤不肖,不惧与物,故合于道。
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伤寒论》《张仲景原序》:“余每览越人入虢之诊,望齐侯之色,未曾不慨然叹其才秀也。
怪当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术,上疗君亲之疾,下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但竞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务;崇饰其末,忽弃其本,华其外而悴其内。
中医养生保健治未病
中医养生保健治未病中医养生保健治未病,是一种深入人心的健康理念。
它强调预防为主,通过调理身体、改善生活习惯、避免过度疲劳等方式,达到提高身体素质、预防疾病的目的。
下面,我们将从几个方面探讨中医养生保健治未病的方法。
一、饮食调理中医认为,食疗对养生有着重要作用。
合理的饮食可以补养气血、调整阴阳平衡,达到预防疾病的目的。
在饮食方面,我们应该多吃富含营养的食物,如新鲜蔬菜、水果、全谷类等。
同时,要避免过度食用辛辣、油腻等刺激性食物,以免对脾胃造成伤害。
二、运动锻炼适当的运动可以促进气血流通、增强体质,达到预防疾病的目的。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多进行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游泳等。
同时,也可以适当进行一些传统中医运动,如太极拳、八段锦等。
但要注意,运动要适度,过度运动反而会对身体造成伤害。
三、精神调养中医认为,人的精神状态对身体健康有着重要影响。
因此,我们应该保持心情舒畅、心态平和,避免过度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
同时,可以通过冥想、瑜伽等方式进行放松身心,达到调节情志的目的。
四、起居规律良好的生活习惯对身体健康有着重要作用。
我们应该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避免过度劳累和熬夜。
要戒烟限酒,避免不良嗜好对身体健康造成影响。
中医养生保健治未病是一种全面、科学的健康理念。
它强调预防为主,通过饮食调理、运动锻炼、精神调养、起居规律等方式,达到提高身体素质、预防疾病的目的。
我们应该积极践行这种健康理念,让自己的生活更加健康、美好。
引言中医治未病,是指在疾病未发生或未恶化之前,通过调理身体、改善生活习惯等方式,增强身体抵抗力,预防疾病的发生或减轻病情。
这种预防为主的健康观念,体现了中医理论中“治未病”的思想。
本文将探讨中医治未病的现状、疗养保健实践及其未来发展的思考。
现状分析近年来,中医治未病逐渐受到国家和社会的重视,市场前景广阔。
政策支持是中医治未病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中医药发展“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加强中医药预防保健工作,推动中医药治未病全面深入发展”。
《金匮要略》之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原文+译文)
《金匮要略》之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论十三条脉证二条)【原文】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王不受邪,即勿补之。
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
【译文】有人问道:“技术高超的医生治病,往往治疗尚未发病的脏腑,这是什么意思呢?”老师回答道:“治疗尚未发病的脏腑,以防止疾病蔓延。
以肝脏病的诊断为例,临床上见到肝病患者,知道肝病可以传到脾脏,就要在治疗时首先调补脾脏。
但如果一年四季脾气都旺盛,就不需要调补脾脏。
一般的医生不了解疾病相传的规律,见到肝病不懂得实脾的意义,就只知道治肝。
”【原文】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
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
脾能伤肾,肾气微弱,则水不行;水不行,则心火气盛则伤肺;肺被伤,则金气不行;金气不行,则肝气盛,则肝自愈。
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
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在用之。
【译文】对于肝病的治疗,应当用酸味的药物予以补益,用焦苦的药物辅助,再用甘味的药物予以调和。
五味之中,酸味入肝经,焦苦味入心经,甘味入脾经。
脾气旺盛就能制约肾气,肾气虚弱,体内水气代谢就会失常,水气不畅,心火就会旺盛,转而伤害肺脏,肺气则因此虚弱,无法制约肝脏,肝气就会旺盛,如此肝病就能自行痊愈。
这就是治肝补脾的奥妙所在。
治疗肝的虚证时用此法,实证就不适用了。
【原文】经曰:虚虚实实,补不足,损有余,是其义也。
余藏准此。
【译文】《内经》上说:“不要伤害正气虚弱的脏腑,也不要补益邪气旺盛的脏腑。
应当用补法治疗虚弱的脏腑,用泻法治疗邪气旺盛的脏腑。
”这就是《内经》的含义。
其他脏腑在治疗时都可以仿照此种方法。
【原文】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
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
若五脏元贞通畅,人即安和,客气邪风,中人多死。
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以凡详之,病由都尽。
精选中医治未病的内涵
.\中医 "治未病 "的内涵“治未病”思想源自《黄帝内经》,历代医家以致现代医学对“治未病”思想都极为重视。
依据现代医学理论, 将人群的健康状态分为三种: 一是健康未病态; 二是欲病未病态; 三是已病未传态。
所以, “治未病”就是针对这三种状态, 拥有未病养生防病于先、欲病施治防微杜渐和已病早治防备传变的作用。
“治未病”发源与临床意义《素问· 四气调神大论》中提出:“是故贤人不治已病治未病 , 不治已乱治未乱 , 此之谓也。
夫病已成尔后药之 , 乱已成尔后治之 , 譬犹临阵磨枪 , 斗而铸锥 , 不亦晚乎” ,就生动地指出了“治未病”的重要意义。
中医学向来重视疾病的预防。
“治未病” 的观点最早出现于《黄帝内经》 , 在《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提出:“是故贤人不治已病治未病 , 不治已乱治未乱 , 此之谓也。
夫病已成尔后药之 , 乱已成尔后治之 , 譬犹临阵磨枪 , 斗而铸锥 , 不亦晚乎” ,就生动地指出了“治未病”的重要意义。
另见于《素问·刺热》篇 : “肝热病者左颊先赤 , 心热病者颜先赤 , 脾热病者鼻先赤 , 肺热病者右颊先赤 , 肾热病者颐先赤。
病虽未, 赤色者刺之 , 名曰治未病。
”此“病未” , 合上文是指机体已受邪但尚于无症状或症状尚少、的段。
种潜病可展成某种拥有明症状和体征的疾病。
因此,“治未病” , 是指通必定的防治手段以阻断其展 , 进而使种潜病向健康方向化 , 属于疾病初期治的范。
于《灵枢·逆》 : “上工 , 刺其未生者也。
其次 , 刺其未盛者也。
其次 , 刺其已衰者也⋯⋯上工治未病 , 不治已病。
”此“治未病”医生的治和水平提出了要求 , 要想成一名高妙的医生 , 要善于防疾病 , 防患于已然。
合代医学的理 , 合各家法 , 能够将人群的健康状分三种:一是健康 , 未病 , 即人体于没有任何疾病的健康状 ; 二是欲病未病 , 即体内病理信息匿存在的段 , 或已拥有少量预兆症状或体征的小疾小恙状 , 但尚不足以断某种疾病 ;三是已病未 , 即人体某一器出了明病 , 依据疾病的律及腑之的生理、病理关系 , 病邪可能入其余腑 , 但病邪尚限制在某一腑未生的状。
中医治未病
中医治未病中医治未病是一种防病养生的治疗原则,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提出。
它包括未病先防、已病防变、已变防渐等多个方面的内容。
治未病的意义在于采取预防或治疗手段,防止疾病发生、发展。
治未病包含三种意义:防病于未然、既病之后防其传变、预后防止疾病的复发及治愈后遗症。
防病于未然是治未病的第一种意义,强调摄生,预防疾病的发生。
摄生是以调摄精神意志为宗旨,思想上要保持安闲清静,没有杂念。
同时,要顺从四时寒暑的变化,保持与外界环境的协调统一。
身体虽劳动但不使其过分疲倦,同时还要节欲保精。
此外,中医创造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强身健体的方法,如五禽戏、气功、太极拳、八段锦、易筋经等。
既病之后防其传变是治未病的第二种意义,必须认识疾病的原因和机理,掌握疾病由表入里,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变化规律,争取治疗的主动权,以防止其传变。
例如治疗肝病结合运用健脾和胃的方法,这是因为肝病易传之于脾胃,健脾和胃的方法即是治未病。
预后防止疾病的复发及治愈后遗症是治未病的第三种意义,强调在治愈后继续加强保健,避免疾病的复发和治愈后遗症的发生。
总之,治未病是中医学说的基本法则,强调预防为主,防病于未然,既病之后防其传变,预后防止疾病的复发及治愈后遗症。
这是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值得我们每个人去研究和实践。
未病”一词最初出现在《素问·四气调神论》中。
这段话从正反两方面强调治未病的重要性,已成为预防医学的座右铭。
治未病是中医养生文化的核心思想之一。
中医养生文化的渊源可以追溯到老子和___。
老子强调“清静无为”和“保养精气、顺乎自然、气功修炼”,而___则注重“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这两种思想形成了一个静动结合的思维方式,贯穿在中医养生学发展过程中。
“仁者寿”、“智者寿”、“欲而不贪”是儒家在养生道德理念上的重要思想。
黄帝内经》中有一段话强调要掌握自然规律,根据天地阴阳法则调和各种方式,有节制、有规律地安排饮食和起居。
其中的一个重要的观点是“形与神俱”。
百病从肝论治
亚健康与肝脏的关系亚健康状态与疲劳、精神情志异常和睡眠障碍是其最突出的症状,而中医肝脏与这些症状都有密切联系。
肝脏现眼睛的关系?肝开窍于目:《灵枢·脉度篇》日:“肝通气于目,肝和则目能辨五色点。
”如肝血不足,则有视物模糊、夜盲等;如肝火上炎,则目赤肿痛等。
眼睛经常发花、眼角干涩、看不清东西,除了视力下降引起的问题,也可是肝脏功能衰弱的先兆。
肝和眼睛有密切关系,养肝保护眼睛,肝养好了,眼睛自然好使!肝脏与便秘的关系?肝主疏泄:肝脏有疏通、畅达、宣泄的功能,如肝气郁抑,气机不畅,则气滞血淤,对大肠传送糟粕的运动有着较大的影响,容易引起便秘。
肝脏与睡眠的关系?《类证治裁·不寐》谓:“阴气自静而之动,则寐;不寐者,病在阳不交阴也。
”《医林改错》中说:“夜不安者,将卧则起……此血府血瘀也”,“血瘀日久,血不行则心失所养,亦致失眠。
”中医认为血是睡眠等生理活动的物质基础,血虚血瘀都可引起失眠,而血虚血瘀均与肝有关,很多失眠是由肝气不足或肝阳上亢等肝脏的问题引起的,因此,调理肝脏对治疗失眠尤其重要。
肝脏与头发的关系?中医五脏学说认为:肝主疏泄、肝主藏血,具有调畅全身气机和血液的运行作用。
因肝主藏血、肾主藏精,“精血本同源”故肝血不足发何生矣!所以头发、指甲的健康也不能轻忽,它们跟肝脏的新陈代谢、人体的时间记录都有绝对关系,是反应肝脏化学系统的重要指标,肝脏化学一乱掉,体质就会跟着乱,事实上皮肤病、疲劳、免疫系统衰弱等问题产生,都跟肝脏化学有关。
肝脏与疲劳的关系?《素问·六节藏象论》曰:“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其华在爪,其充在筋”。
说明筋的功能受肝的调节。
其实肝尚可通过脏腑气血等多个途径,影响疲劳感的产生和调节疲劳程度的轻重。
肝失疏泄必然导致气血运行失常,脏腑、筋脉失养,从而产生疲劳。
同时,肝病及他脏也能引起疲劳等症状。
肝与脾的关系?根据中医治未病的理论思想,提出“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解析“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解析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范铁兵高俊峰中国中医科学院《金匮要略》书中引用这样一段话:“(第一段)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王不受邪,即勿补之。
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
(第二段)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
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
脾能伤肾,肾气微弱,则水不行;水不行,则心火气盛(我血燥而洪,壅于上焦,充斥于肺),则伤肺;肺被伤,则金气不行;金气不行,则肝气盛(我肝阳亢)。
故实脾,则肝自愈。
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
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在用之。
”我注:如甲亢为肝实病,传脾表现为“风消土”(沙漠化,风化土石);肝炎为肝虚病,传脾表现为“木不活土”(脾气不行,黄疸肝炎。
‘亢则害,承乃制’,今肝气不能够承于脾土之下,则土亢而为害,土黄弥漫)。
对于本条之"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多数医家以五行相乘相克理论来解释。
笔者认为此种说法尚不全面,不能揭示其内在本质,难以正确指导临床,故略陈己见,恳请同道斧正。
从医学源流角度来理解:其理论来源于两个观点,一是《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即未病先防的观点。
二是《素问·玉机真脏论》说:"肝受气于心,传之于脾。
"《难经·七十七难》说:"所谓治未病者,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于脾,故先实脾气,无令得受肝之邪",即已病防传的观点。
从整体观念角度来理解: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是以五脏为中心,配以六腑,通过经络系统"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的作用实现的。
在生理情况下,五脏相互资生、相互制约,以维持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在病理情况下,五脏病邪相互影响、互相传变。
因此,当一脏发病后,治疗必须照顾整体,即在治疗本脏病变的同时应积极调治其他脏腑,以防止疾病的传变。
肝病的中医治未病养生方法有哪些
肝病的中医治未病养生方法有哪些肝病在咱们的生活中可不算少见,中医在应对肝病时,讲究的“治未病”那可是相当有一套。
今天就来跟您唠唠肝病的中医治未病养生方法。
我先跟您说个事儿,就前段时间,我认识的一位朋友,他因为工作的原因,经常应酬喝酒,作息也不规律。
慢慢地,他感觉身体不对劲,总是容易疲劳,胃口也不好。
去医院一检查,医生说肝脏有点小问题,但还不算严重。
这可把他吓坏了,从那以后,他就特别注重养生。
中医认为,肝病的发生和情志、饮食、起居等都有关系。
先说情志方面,您得保持心情舒畅,别动不动就生气、发火。
气大伤身呐,尤其是伤肝。
就像我那朋友,工作压力大的时候就爱发脾气,这对肝脏可不好。
所以咱们得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遇到烦心事,别憋在心里,找朋友倾诉倾诉,或者出去走走,散散心,把坏情绪都释放出去。
饮食上也有讲究。
多吃一些养肝的食物,比如绿色蔬菜,像菠菜、芹菜,那都是养肝的好东西。
还有枸杞,您可以拿来泡水喝,或者煮粥的时候放一点。
另外,要少吃油腻、辛辣的食物,还有那些加工食品,也尽量少吃。
我朋友自从肝脏出了问题,家里的餐桌上绿色蔬菜明显多了起来,他自己也忍住不再吃那些垃圾食品了。
起居要有规律,千万别熬夜。
晚上是肝脏自我修复的时间,如果您总是熬夜,肝脏得不到休息,时间长了能不出问题吗?每天尽量保证充足的睡眠,早睡早起,让肝脏也能好好“睡个觉”。
我朋友以前总觉得自己年轻,熬夜没关系,现在可不敢了,到点就乖乖上床睡觉。
中医还有一些特别的养生方法,比如按摩。
您可以经常按摩太冲穴,就在脚背上,大脚趾和二脚趾之间的凹陷处。
每天用手指按揉几分钟,能起到疏肝理气的作用。
我朋友现在每天晚上都会按摩一会儿,他说感觉还挺舒服的。
再就是运动,适当的运动能促进血液循环,帮助肝脏排毒。
像散步、慢跑、太极拳这些都是不错的选择。
不过要注意,别过度运动,累着自己可不好。
最后,定期体检也很重要。
别等到身体不舒服了才去医院,要早发现、早治疗。
我朋友现在可听话了,定期去医院复查,看看肝脏的情况。
从疏肝健脾谈如何“治未病”
从疏肝健脾谈如何“治未病”摘要:目的:探索中医“治未病”在疏肝健脾中的临床应用效果。
方法:选取2018年3月至2020年3月期间收治的肝脾功能失调患者100例,随机分成两组,常规组患者50例,观察组患者50例,常规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采用中医“治未病”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满意度和生活质量。
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为96.00%明显高于常规组80.00%;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生活质量明显优于常规组(P<0.05)。
结论:对肝脾功能不调患者采用中医“治未病”进行治疗,能显著提高患者治疗满意度和生活质量。
关键词:疏肝健脾;治未病;中医;应用效果“治未病”是中医理论体系中的一种辩症的治疗方式,其治疗理念是指在疾病还未发生前的预防性治疗,疾病发生初期、中期和后期的治疗干预、疾病初愈后患者恢复调养阶段对身体功能进行调节,该治疗方式贯穿了疾病的整个发展过程,并通过掌握疾病发展的规律来采取有针对性的、不同的治疗措施。
临床研究表明,采用中医“治未病”模式对肝脾功能失调患者进行治疗,具有显著提高患者对中医“治未病”治疗满意度和生活质量的效果,现将我院采用的方法及成效总结如下:1资料和方法1.1 基本资料从我院2018年3月至2020年3月收治的肝脾功能失调患者中随机选取100例,常规组50例,男性29例,女性21例,患者年龄在16~73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5.50±3.81)岁;观察组50例,男性27例,女性23例,患者年龄在15~7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5.72±3.32)岁,基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 >0.05。
1.2 方法常规组对肝脾功能失调患者采用常规治疗措施,并密切观察患者临床症状恢复情况。
观察组对肝脾功能失调患者采用中医“治未病”模式进行治疗,具体方法如下:1.2.1对患者身体情况进行了解中医应对患者的身体情况采用传统中医的诊疗模式进行诊断,并根据患者临床症状和身体情况进行适合患者的治疗措施,并注意预防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临床不良反应症状,并根据患者情况及时调整治疗措施。
从中医的“治未病”思想谈谈肝癌的防治问题
GANBING LUNTAN ┃肝病论坛26 肝博士 2013年第5期早在几千年前,中医就有了治未病的理论。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曾曰:“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
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唐代大医家孙思邈极重视治未病,他比较科学地将疾病分为“未病”、“欲病”、“已病”三个层次,认为要“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疾,医之于无事之前”。
他论治未病主要从养生防病和欲病早治着眼。
而事实上,治未病确实能起到事半功倍的结果,可以节省大量的人力财力。
中山大学肿瘤中心管忠震教授在看了全球癌症流行病学统计结果之后强调“大家不仅要重视癌症的治疗,还要意识到癌症控制其实更重要的是重视预防”。
2008年,全球肝癌新发病例数为78.43万,其中一半发生在中国。
主要发病因素为乙肝病毒感染,黄曲霉素为附加致病因素。
原发性肝癌病情凶险,病死率高,病人痛苦,因此,预防原发性肝癌的发生及患病后早期治疗非常重要。
一、未病先防目前比较明确的肝癌危险因素依然是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及黄曲霉素B((AFB))。
就肝癌预防而言,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进行乙肝疫苗的预防接种,防止乙肝的发生乙肝的发生是肝炎、肝硬化、肝癌三步曲中的第一步,因此控制肝炎的发生就能够控制肝癌的发生。
中国台湾由于较早启动了新生儿HBV预防接种,青少年发病率已下降了67%,有力的证明通过控制肝炎预防肝癌是可行而有效的。
对于病毒性肝炎患者的家属、子女及其他密切接触者,如果乙肝表面抗原(HBsAg)和乙肝表面抗体(抗HBe)均阴性,均应注射乙肝疫苗。
乙肝病人及其携带者所生子女,在出生时即应接受乙肝疫苗接种,并可同乙肝免疫球蛋白联合使用,以阻断母婴传播。
预防宫内感染尤为重要,准备生育的HBV携带者应做HBV DNA检查,从中医的“治未病”思想谈谈肝癌的防治问题潘传芳(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肿瘤科)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肝病论坛┃GANBING LUNTAN肝博士 2013年第5期 27如增高应去专业机构先做抗病毒治疗,可以避免90%的宫内感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咳痰嗽 , 吞酸 呕吐 , 小便 淋闭 , 大便或溏而泻 , 吐血遗
精 , 膝痛 , 毛洒 淅 , 肤枯 瘦 , 骨 拘挛 各 症 , 腰 皮 肌 筋 分属
所谓“ 未病 先 防 ” 是 指 在 没 有 发 生 疾 病 之 前 , , 积 极 采取 各种 措施 , 好 预 防工 作 , 防 止疾 病 的发 生 。 做 以 在 中医 文 献 中 , 乏 肝 可 致 疾 病 发 生 的 记 载 。 早 在 不 《 黄帝 内经 》 就 有 关 于肝 是 导 致 疾 病 发 生 的 主要 原 中 因的记 载 , 《 问 ・ 痛 论 》 : 余 知 百 病 生 于 气 如 素 举 说 “ 也 ” 气 ” 泛指 人体 气机 失调 的病理 。意 思 是说 : 。“ , 许 多 疾病 都 是 由 于气 机 失 调 而 产 生 的 。 由 于 肝 主 疏 。 泄 的根 本作 用在 于调 畅气 机 , 么 气 机 失调 也 主要 由 那 肝 失疏 泄 引起 。 因此 , 百 病 生 于气 ” 以 引 申为 “ “ 可 百 病 生 于肝失 疏 泄 ” 。随 着 时 代 的发 展 , 世 医 家 在 临 后 床 实践 中 , 多 有 同样 的 认 识 , 《 也 如 医学 八 法 》 : 诸 日 “ 病多生于肝 。《 ” 类证治裁》 诸病多 自肝来” 之“ 等等 , 皆 论述 了肝是导致人体大多疾病发生 的根源。《 曷塘 香
维普资讯
20 0 8年第 2 5卷第 4期
Vo. 5, . 2 0 12 No 4, 0 8
中
医
药
信
息
If r t n o r d t n lC ie e Me i ie n o ma i n T a i o a h n s dc n o i
从 肝 治 未 病
马 月香 侯 凤 霞 ,
(. 1 山东 中医药 大学 , 山东 济南 20 5 ;. 5 3 5 2 山东 省交 通 医 院 ,山东 济南 20 3 ) 5 0 1
摘
要: 通过 文献 整理 和 临床 总 结 , 肝 与治 未病 的 关 系进 行 了探 讨 , 为 肝在 疾病 的发 生 和发 展 变化 对 认
中起 着 重要 的作 用 。这 不仅在 中 医文 献 中有 多处记载 , 而且也 得到 现代 临床 的 支持 。 因此 , 肝 未病 先 从
防和从肝 既病 防变 的角度 , 出 了“ 肝 治 未病 ” 提 从 的观 点 , 为临床 治未病提 供 了理 论指 导 。 关键 词 : 未病 ; 肝 治 未病 ; 治 从 未病 先 防 中图分类 号 : 2 1 R 1 文献 标 识码 : A 文 章编 号 :0 2— 4 6 2 0 )4— 0 1 0 10 2 0 ( 0 8 0 0 0 — l 之土 , 胃受 克 , 所 生 施 , 诸 经之 病 峰 起 矣 。约 略 脾 无 而 数之 , 则有 胸 腹胀 满 , 左肋 牵痛 , 连头顶 眉棱 等处 , 上 易 惊 易怒 , 躁 不寐 , 热 往 来 , 烦 寒 晡后 潮 热 , 喘促 烦 渴 , 干
医话》 :肝 为五脏之长而属木 , 说 “ 一有病 则先克脾 胃
十二经 , 而一一皆系肝气之所变也。 此论述了l ” 临床多 种 病 症 的发 生 皆是 肝气 异 常 所 致 。《 医必 辨 ・ 肝 知 论 气》 中也 阐 明 了 人 体 五 脏 中 唯 有 肝 病 易 累 及 其 它 脏 腑 , 云 : 人 之五 脏 , 肝 易 动难 静 。其 它脏 有 病 , 其 “ 惟 不 过 自病 , 或 言及 别脏 , 病久 而生 克失 常所 致 。惟肝 亦 乃 病 即延 及 它脏 。 《 本 医 书 集 成 ・医 经类 第 一 册》 ”珍 在论 述肝 时也 特 别强 调 : 衰与 亢则 为诸 藏之 残贼 。 “ ” 现代临床表明, 若干常见病 、 多发病的发生与肝有 着密切的关 系。如现代名医岳美中先生在长期的临床 实 践 中颇 有 体 会 地 说 : 中 医 所 称 之 肝 , 生 理 复 杂 , “ 其 其 病 理亦 头绪 纷 繁 , 以有 ‘ 所 肝为 五 脏之 贼 ’ ‘ , 肝病 如 邪 ’ 说 法 。 而 临 床 所 见 杂 病 中 因 肝 致 病 者 十 居 六 等 七。 ”左媛 媛 等指 出 : 消 渴 病是 多 脏 腑 、 “ 多组 织 受 累 , 症 状错 综 复杂 的全 身性 病 变 。而肝 失调 畅 , 机紊 乱 , 气 气 血 津液输 布 代谢 失 常 则 贯 穿 于疾 病 的始 终 , 疾 病 是 发 生 发展 的 病 机 关 键 。 , 明说 : 头 痛 的发 生 主 要 _ 卢 ’ “ 责 之 于肝 。 ’ 壮 伟 总 结 出 : 癌 症 疼 痛 可 在 全 身 发 黎 “ 生 , 病位 不一 , 性 复 杂 , 其 病 发病 与多 个 脏 腑 有关 。但 从整体上来看与肝的关系最密切 , 肝在癌症疼痛 的发 生 发展 过 程 中 起 着 重 要 的 作 用 。4' 怡 就 提 出 : 肝 l’ l钟 “ 脏对于神经性厌食症之 发生发展起着举足轻 重的作
“ 治未 病 ” 思想 最早 可 追溯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到《 易 》 其 日 :君 子 周 , “
以思 患而 预 防之 。 这蕴 含着 未 雨 绸 缪 的预 防学 思 想 。 ”
“ 未病 ” 一词 首 见于 《 帝 内经 》, 《 问 ・四气 调 神 黄 如 素
论》 :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 , 说 “ 不治 已乱治未乱 , 此 之谓 也 。 《 问 ・ ”素 刺热 篇 》 :病 虽 未发 , 赤 色 者 日 “ 见 刺 之 , 日治 未 病 。 《 枢 经 ・ 顺 》 : 上 工 治 未 名 ” 灵 逆 谓 “ 病 , 治 已病 , 之 渭也 。 经 历 代 医 家 发 展 , 不 此 ” 目前 “ 治 未病” 有两 个 含义 : 是 未 病 先 防 ; 是 既病 防变 。笔 一 二 者 通过 查 阅 中医文 献 和 总结 现代 临 床 经验 , 为 肝 在 认 疾病的发生发展中起 着重要 的作用 , 临床可以从 肝治 未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