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进中举学案
《范进中举》教学设计(精选5篇)
《范进中举》教学设计(精选5篇)《范进中举》教学设计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
那么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是好的呢?以下是精心整理的《范进中举》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范进中举》教学设计11、长课文教学讲究适当的取舍,尤其要注意精讲。
本文的教学,应在“中”和“好”字上下工夫,应重点分析范进这一人物形象,并与孔乙己进行比较。
2、方法上以默读体会、比较鉴赏为主。
1、分析人物形象并把握其特点,理解范进中举的悲剧及其社会根源。
2、体会作品的讽刺性和戏剧性效果,学习鲜明的对比手法和高超的讽刺艺术。
3、提高学生在比较阅读中感知、欣赏艺术形象的能力,为学生阅读文学名著打下基础。
一、导入新课鲁迅先生的《孔乙己》是一个充满笑声的悲剧,控诉了科举制度和封建文化的罪恶,反映了当时的世态炎凉。
今天,我们将认识一位古代知识分子──范进,他20岁开始应试,前后考过二十多次,直到54岁才中举。
几十年的痴情追求,一旦功名到手竟高兴得发了疯,命运也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
现在让我们一起学习课文《范进中举》。
二、教学重点突破1、从品味人物个性化的语言切入:抓住范进中举发疯时集中体现人物思想感情的一段话,作为全篇教学的突破口。
引导学生分析范进中举前后地位的变化,理解人物性格及思想情感,深刻认识全文主题。
师:范进中举后发疯时说:“噫!好了!我中了!”这句话中,哪一个字道出了他发疯的根本原因?谈谈范进中举发疯时大叫“好”的内涵是什么。
2、从品味对联切入:“回忆去岁饥荒,五六七月间,柴米尽焦枯,贫无一寸铁,赊不得,欠不得,虽有近戚远亲,谁肯雪中送炭?侥幸今朝科举,一二三场内,文章皆合式,中了五经魁,名也香,姓也香,不拘张三李四,都来锦上添花。
”这副对联生动地概括了全文内容,体现了文章主旨。
从中我们认识到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的不仅仅是读书人,还包括像胡屠户、众邻居这些目不识丁的平头百姓。
《范进中举》教案7篇
《范进中举》教案7篇范进中举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1.能自己搜集资料,运用学过的小说知识基本读懂课文;2.培养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3.学习课文描写人物的方法,并能知识迁移,学习如何写一个人。
二、教学重点、难点1. 学生能自己基本读懂课文;2. 学会如何描写人物。
(多媒体展示教学目标和重、难点)三、教学设想1.这是一篇自读课文。
小说通过对比描写范进中举前后,特别是出榜那一天截然不同的境遇,着重刻画范进癫狂的丑态与他周围各色人等趋炎附势的嘴脸,真实深刻地反映出封建科举制度对人心灵的荼毒。
这篇文章运用了多种手法成功的刻画了范进、胡屠户等形象,是学生学习如何描写人物的好范文。
2.九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自学能力,能自己搜集资料并借助资料自学一些课文内容。
但作文水平低。
3.《范进中举》之前有教读课《故乡》、《我的叔叔于勒》、《智取生辰纲》,学生学完这三篇教读课后,能够对小说的特点有所理解,所以能运用已学知识比较独立地阅读课文,并初步学会知识迁移。
为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让更多的学生真正参与课堂,用导(教师导)、讲(学生讲)、议(众人议)、移(知识迁移)的教学模式。
同时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题目让学生发表看法,没有标准答案。
因为是自读课,所以文章内容的细致分析不会是重点,而人物形象如何刻画,我们如何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才是本课要点。
4.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一)布置自学:1. 自己搜集资料,借助资料并根据小说的特点,自读《范进中举》,读完后想想:1 读完这篇课文,自己感受最深的是什么?2 你认为文章刻画得最成功的是哪个人物?3 阅读完这篇文章,你有什么疑问?或者有什么知识你想了解但无从了解?2.请把这些问题记录下来,以备课堂上拿出来讨论。
(二)导(即教师导入。
)师:1、同学们,你们知道封建社会选拔人才的最主要的方式是什么吗?(科举。
)对了,“中举”是封建社会里读书人梦寐以求的,中了举就能升官发财,吃用不愁……可是范进中举后却疯了,这是怎么回事?结果又怎样呢?2、“范进中举”写了范进中举前后的经历,范进是人物,中举是事件,标题就是小说的中心事件。
《范进中举》教案设计范文(通用6篇)
《范进中举》教案设计范文(通用6篇)《范进中举》教案设计范文(通用6篇)作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在写教学反思的时候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学失误,怎样写教学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范进中举》教案设计范文(通用6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范进中举》教案设计1一、教学困难分析1、在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五篇课文当中,《范进中举》应该是学生最喜欢的一篇课文。
但即便如此,我觉得教学中仍然存在一定的困难。
比如,课文的主题批判科举制度对当时知识分子以至整个社会的毒害,可是学生对科举制度并不熟悉,为什么范进在穷困潦倒、困顿之极的情况下还要去参加科考?为什么一旦范进中了举,周围的人包括他的岳父在内都一改过去的冷漠或责骂,对他恭恭敬敬的?这些背景知识学生并不了解或不完全了解,这就是教学的`困难之一。
2、小说具有三要素:情节、人物、环境。
从教学实际情况来看,学生对概括情节一般没多大困难,可是一到分析人物形象,问题就来了。
有的照搬现成的资料;有的完全根据个人的喜好;有的抓住一点,不及其余;有的故意曲解文本。
为什么会发生上述情况?我以为原因有二:一是学生没有深入研读课文,二是没有掌握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
此外,在评价范进人形象时,很多人容易看到其可怜、醉心功名的一面,而对虚伪圆滑的一面有时看不出来。
这可能是因为没有读过原著,所以对人物形象把握不全面。
3、《儒林外史》是一部讽刺小说,其讽刺艺术是很值得我们学习的。
很多学生读了课文后觉得可笑,可是要说为什么可笑,就不容易回答上来了。
我觉得这是本课教学的难点之一。
4、当今社会还有没类似科举制度的情况?怎样科学地评价我国现在的高考制度?这些问题我觉得也可以引导学生谈一谈。
二、我的教学对策1、提前让学生预习,充分地熟悉文本。
提出自己不明白的地方,准备与同学交流。
2、让学生课外阅读《儒林外史》这部名著,全面了解课文中范进的人生历程。
3、提供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先分析范进,然后让学生自己分析胡屠户的形象。
范进中举优秀教案(精选3篇)
范进中举教案范进中举优秀教案(精选3篇)作为一名教职工,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
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范进中举教案(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范进中举优秀教案1教学目标1.学习体会课文讽刺、夸张的语言;2.理解分析范进和胡屠户的形象(前后对比);3.认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严重毒害。
教学重点、难点1.范进、胡屠户的形象对比(重点)2.认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严重毒害。
教学时数:二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掌握字词:注音、解释;2.介绍文学常识及有关明清科举制度的文化知识;3.整体感知小说的情节结构;4.分析15段。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二、介绍作者吴敬梓及《儒林外史》1.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又字文木,安徽全椒人,清代小说家。
2.《儒林外史》是我国第一部章回体长篇讽刺小说,计五十五回,课文节选第三回的后半回,原题是周学通校士拔真才,胡屠户行凶闹捷报。
3.明清科举制度简介童试秀才(生员、相公、进学)正式的科举考试分三级,即乡试、会试、殿试。
他们的第一名分别叫解元、会元、状元。
三、检查预习情况1.注音2.解释下列词语体统同案火候局不过兀自桑梓万贯家私谨具贺仪相与四、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思考预习题及情节结构五、整体感知课文情节课文围绕主要人物扣住中心事件,按时间顺序组织材料,对比描写范进中举前后不同的境遇,可分为两部分:(一)(12)写范进中举困的家庭生活和卑微的社会地位以及他不顾一切参加乡试的情况。
(二)(312)写范进中举后高兴得发了疯及其社会地位的显著变化。
①(35)写范进上集卖鸡和喜极而疯。
②(610)治疯;③(1112)张乡绅拜会范进。
六、师生共同讨论课文第一部分。
1.结合注释自渎课文,并理解文义。
2.讨论下列问题。
①分别概括第一段、第二段的中心意思;②范进中了相公,胡屠户来贺喜,带了哪些礼品?写明礼物的作用是什么?③胡屠户教导范进的话主要有两层意思,请用文中的话来回答。
《范进中举》的教案(通用7篇)
《范进中举》的教案《范进中举》的教案(通用7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
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范进中举》的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范进中举》的教案篇1第二课时重点、难点: 的主题和写法(一)明确目标1.胡屠户形象分析。
2.对比、夸张、写实的讽刺手法。
3.《儒林外史》精彩片断阅读。
4.范进与孔乙己形象比较。
(二)整体感知本课时以讽刺艺术的欣赏为重点,以胡屠户的形象分析其实也贯穿这一内容,范进与孔乙己比较、精彩片断阅读求粗不求细,大致轮廓出现后让学生自己揣摩。
(三)教学过程1.以胡屠户为例,分析本文的讽刺艺术。
本文最大的特色在于它的讽刺艺术。
讽刺有多种表现形式:如对比、夸张、反语以及直接写实等。
[思考]本文主要用丁哪几种形式?结合胡屠户形象分析逐一进行说明。
明确:主要用了对比、夸张和直接写实三种。
(1)对比胡屠户对范进的前后态度变化。
对范进的称呼:“现世宝”一一“贤婿老爷”。
对范进外貌的描述:“尖嘴猴腮”一一“才学又高,品貌又好”贺礼:“一副大肠和一瓶酒”一一“七八斤肉,四五千钱。
”动作:“腆着肚子去了”,“一口啐在脸上,骂了一个狗血喷头”一一“连斟两碗酒喝了,壮一壮胆”,“那手早颤起来”,“干思万谢,低着头,笑迷迷的去了”通过对比,表现出胡屠户欺贫爱富、趋炎附势的市侩性格。
(2)夸张胡屠户打了范进之后,“那只手隐隐的疼将起来;自己看时,把个巴掌仰着,再也弯不过来。
”众人回家时,“屠户见女婿衣裳后襟滚皱了许多,一路低着头替他扯了几十回。
”这种细节上的夸张,用漫画式的笔法显示出胡屠户对范进畏惧、巴结的情态。
(3)直接写实第12段,这里胡屠户的动作“攥”、“舒”、“缩”、“揣”及“紧紧”、“连忙”两个词活画出他那副贪财虚伪的小人相。
通过对比、夸张、写实的手法,胡屠户的性格跃然纸上:这是一个趋炎附势的市侩形象,他欺贫爱富、贪财虚伪、庸俗自私。
范进中举教案(精选9篇)
范进中举教案(精选9篇)教师撰写优秀教案,是教师不时反思、改进自身教学的一种方法,能促使教师更为深刻地认识到自身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这个过程就是教师自我教育和生长的过程。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以下是可爱的小编为大伙儿收集的范进中举教案(精选9篇),欢迎借鉴,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范进中举》教学设计篇一【设计思路】1、长课文教学讲究适当的取舍,尤其要注意精讲。
本文的教学,应在“中”和“好”字上下工夫,应重点分析范进这一人物形象,并与孔乙己进行比较。
2、方法上以默读体会、比较鉴赏为主。
【教学目标】1、分析人物形象并把握其特点,理解范进中举的悲剧及其社会根源。
2、体会作品的讽刺性和戏剧性效果,学习鲜明的对比手法和高超的讽刺艺术。
3、提高学生在比较阅读中感知、欣赏艺术形象的能力,为学生阅读文学名著打下基础。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鲁迅先生的《孔乙己》是一个充满笑声的悲剧,控诉了科举制度和封建文化的罪恶,反映了当时的世态炎凉。
今天,我们将认识一位古代知识分子──范进,他20岁开始应试,前后考过二十多次,直到54岁才中举。
几十年的痴情追求,一旦功名到手竟高兴得发了疯,命运也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
现在让我们一起学习课文《范进中举》。
二、教学重点突破1、从品味人物个性化的语言切入:抓住范进中举发疯时集中体现人物思想感情的一段话,作为全篇教学的突破口。
引导学生分析范进中举前后地位的变化,理解人物性格及思想情感,深刻认识全文主题。
师:范进中举后发疯时说:“噫!好了!我中了!”这句话中,哪一个字道出了他发疯的根本原因?谈谈范进中举发疯时大叫“好”的内涵是什么。
2、从品味对联切入:“回忆去岁饥荒,五六七月间,柴米尽焦枯,贫无一寸铁,赊不得,欠不得,虽有近戚远亲,谁肯雪中送炭?侥幸今朝科举,一二三场内,文章皆合式,中了五经魁,名也香,姓也香,不拘张三李四,都来锦上添花。
”这副对联生动地概括了全文内容,体现了文章主旨。
九年级语文上册学案23.范进中举
九年级语文上册学案第六单元23 范进中举学习目标1.感知课文内容,理清小说故事情节;2.通过阅读范进“疯”的阶段,分析人物形象;3.认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
【了解文学文化常识】1.作者作品吴敬梓,字敏轩,号粒民,晚年又号文木老人,安徽全椒人,代表作《儒林外史》。
吴敬梓出生于一个科甲鼎盛的缙绅世家,曾祖父、祖父两代人中,共出了六名进士,包括一名榜眼,一名探花。
吴敬梓少年便热衷科举,23岁时考取秀才,屡次参加乡试,皆未中举,读书生活使他暴露出叛逆的性格,父母去世,近房觊觎遗产,使他看透人性——虚伪,卑劣。
不到10年,家产挥霍一空,他经历富贵、贫贱,看穿世态炎凉,写出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
2.写作背景“范进中举”这个片断选自《儒林外史》第三回《周学道校士拔真才胡屠户行凶闹捷报》。
小说描写广东学道周进上任后在广州主考两场生员,然后主考南海、番禺两县的童生考试,其中就有范进。
范进当时已是54岁了,从20岁到54岁,他整整考了35年。
当花白胡子的范进坐在考场里,引起了周进的怜悯,因为范进与自己的遭遇非常相似。
周进最初考了许多年连秀才也没有考上,最后他做生意的一个朋友替他捐钱买了一个秀才资格,他才得以考上举人,最终考上进士。
正因为如此,他才对范进格外关照,结果范进在童试中考上第一名秀才,紧接着在乡试中考了第七名。
3.知识链接关于科举制度正式的科举考试分为三级:乡试、会试、殿试。
(1)乡试(又称大比、秋闱)。
每三年的秋天在各省省城举行一次。
考中的称为举人,第一名称为解元。
(2)会试(又称礼闱、春闱)。
乡试后的第二年春天在礼部举行。
考中的称为贡士,第一名称为会元。
(3)殿试。
由皇帝主持考试,第一甲录取三名,第一名俗称状元,第二名俗称榜眼,第三名俗称探花。
【掌握基础知识】1.掌握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并规范书写。
星宿.(xiù)醉醺.(xūn)醺癞.(lài)蛤蟆阎.( yán)王紧攥.(zuàn)带挈.(qiè)腆.(tiǎn)着啐.(cuì)讳.(huì)绾.(w ǎn)轩敞.(chǎng)桑梓.(zǐ)作揖.(yī) 相.(xiàng)公行.(háng)事锭.(d ìng)子拙.(zhuō)病2.词语解释。
关于范进中举教学设计(精选10篇)
范进中举教学设计关于范进中举教学设计(精选10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一份好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子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关于范进中举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范进中举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深入剖析人物内心活动,了解小说主题;2、探究小说的喜剧性与悲剧性,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过程与方法]:1、通过表演和讨论等方式来分析探究人物内心世界,了解小说主题;2、结合现实生活,树立正确的读书观与价值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了解封建社会科举制度对人的毒害,同时树立正确的读书观与价值观。
学情分析:九年级学生对于小说的学习已经不陌生了,对于故事情节的梳理、人物形象的分析、写作手法的探究也是驾轻就熟。
但虽然他们的认知能力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情感世界也很丰富,有了自己独立的思考能力,可是对小说的主题挖掘上还是有所欠缺,不能认识范进及范进那个时代的悲剧性。
而且九年级的学生即将面临中考,这是决定前途命运的时候,那种无助与渺茫感使一部分同学对学习产生了懈怠,因此有必要让学生通过学习了解小说的深刻内涵,形成正确、健康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重点:1、对人物内心的剖析,了解小说主题;2、结合社会现状分析范进的心理活动难点:小说的悲剧性与喜剧性的探讨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引出本节课文内容范进中了举人,高兴得疯了,他的丑态在作者的描述下,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是一位既可怜又可悲的人物形象。
这节课我们将继续走进人物的心灵,了解小说所要表现的主题。
(板书课题)二、走进范进,了解人物内心世界1、当范进看到报帖时,他说了一句:“噫!好了!我中了!”为什么说“中了”就“好了”呢?在这一瞬间,范进想了些什么,你能说出他的内心活动吗?(先请学生说一说,然后让学生演一演,模仿范进的口吻,以第一人称来演出人物的内心独白)2、范进的“疯”病治好了,他就有官做了,试想一下,他会如何做官?(请深入范进的灵魂,代他说说他的“为官”之路)三、合作交流,探究小说主题思想1、鲁迅说过:“悲剧就是把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就是把无价值的东西展示给人看。
初中语文范进中举教案【三篇】
本⽂选⾃《儒林外史》,《儒林外史》描写封建社会知识分⼦的⽣活和精神状态,记载他们的种种丑⾏,揭露了科举制度的罪恶,批判了当时的⿊暗现实。
⽆忧考⼩编整理了初中语⽂范进中举教案【三篇】,希望对你有帮助!范进中举教案⼀ 【教学⽬的】 ⼀、认识封建社会科举制度对知识分⼦的毒害,批判封建社会趋炎附势的世风。
⼆、体会运⽤对⽐和夸张进⾏讽刺的⽅法。
三、体会通过语⾔、动作表现⼈物性格的写法。
【教学重点】重点: (l)学习通过对话描写、动作描写表现⼈物性格的写法。
(2)学习对⽐写法。
难点:欣赏本⽂的讽刺艺术。
【教学时间】2课时 第⼀课时 (⼀)导⼊设计 1、如果说《孔⼄⼰》是⼀个充满笑声的悲剧,控诉了科举制度和封建⽂化的罪孽,反映了整个社会的世态炎凉。
那么今天,当我们认识⼜认识⼀位古代知识分⼦--范进,他原来也是个下层知识分⼦,年近半百终于考中了举⼈,命运发⽣了戏剧性的变化。
我们学习从清代⼩说家吴敬梓的长篇讽刺⼩说《儒林外史》中节选的课⽂《范进中举》。
2、⽐较导⼊:如果说《孔⼄⼰》是⼀个充满笑声的悲剧,控诉了科举制度和封建⽂化的罪孽,反映了整个社会的世态炎凉。
那么今天,当我们认识⼜认识⼀位古代知识分⼦--范进,他原来也是个下层知识分⼦,年近半百终于考中了举⼈,命运发⽣了戏剧性的变化。
我们学习从清代⼩说家吴敬梓的长篇讽刺⼩说《儒林外史》中节选的课⽂《范进中举》。
也可以运⽤对联等形式导⼊: 3、对联导⼊ 回忆去岁饥荒,五六七⽉间,柴⽶尽枯竭,贫⽆⼀⼨铁,赊不得,⽋不得,虽有近亲远戚,谁肯雪中送炭? 侥幸今朝科举,⼀⼆三场内,⽂章皆合式,中了五经魁,名也⾹,姓也⾹,不拘张三李四,都来锦上添花! ⼗年窗下⽆⼈问,⼀举成名天下知。
朝为⽥舍郎,暮登天⼦堂。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
穷居闹市⽆⼈问,富在深⼭有远亲。
古⼈云:⼈⽣四⼤乐事:久旱逢⽢⾬,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榜提名时。
(⼆)检查预习 1作者简介。
范进中举教学设计 《范进中举》教学设计(优秀5篇)
范进中举教学设计《范进中举》教学设计(优秀5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设计呢?这里的5篇《范进中举》教学设计是作者小编为您分享的范进中举教学设计的相关范文,欢迎查看参考。
《范进中举》教学设计篇一范进中举教学设计黄河中学刘春英一、设计依据1、教材分析:《范进中举》是初中语文的传统名篇,作者以及漫画式的笔触,塑造了范进这个被封建科举制度扭曲了灵魂的腐儒形象,活灵活现地刻画了当时社会众生相,在讽刺科举制度的同时揭露了社会的世态炎凉。
解读人物是读懂小说的主要途径。
首先要将人物放回他所处的历史背景中加以解读。
一课时主要和学生一起分享资料,了解《儒林外史》、吴敬梓、科举制度等,分析其社会背景。
第二课时从探讨范进中举的悲喜剧入手,把握人物形象,深层探究人物悲剧的社会原因,以理解全文主题思想。
同时,引导学生品味小说幽默讽刺的语言,掌握刻画人物的方法,提高写作能力。
2、学生基础分析:初三的学生已经接触过小说学习,基本了解小说的三大要素,并能够自行分析人物形象,但是对于人物的深层把握还需要老师很好的引导。
3、教学任务分析:《语文新课标》对义务教育初中阶段文学作品教学提出的目标是: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
因此我对本课的把握是要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文中人物形象,把握情节,联系小说的写作背景去认识小说的主题,认识社会。
新课改还指出要改变传统教学中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恢复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大力倡导和形成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新方式,与学生平等对话交流讨论。
因为班级中学生层次存在的差异,我在设计问题时也照顾到各层次学生,把课堂交给学生,让每个人都觉得有话可说,能更好的把握人物形象,理解小说主题。
范进中举导学案
课题《范进中举》课型新课课时 2学习目标知识目标品味精彩的语言、动作、细节描写。
能力目标学习鲜明的对比手法,把握人物形象。
情感目标认识封建科举制度的危害,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重点分析学习鲜明的对比手法,把握人物形象。
难点分析认识封建科举制度的危害。
资料链接1.题目解读《范进中举》选自《儒林外史》第三回“周学道校士拔真才胡屠户行凶查捷报”。
文题点明了小说的主要人物(范进)和事件(中举)。
“中举”是封建社会的秀才参加乡试,考中后称为举人。
2.走近作者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号粒民,晚年又号文木老人,安徽全椒人,清代小说家。
代表作品是长篇小说《儒林外史》。
著有《文木山房诗文集》十二卷,今存仅四卷,吴敬梓一生中大半时间在南京、扬州两地,他所交往的多是些“上层人士”,如官僚豪绅、纨绔子弟、举业中人、清客等,对他们的卑污的灵魂,腐朽的生活,一切秽行劣迹,有较深刻的了解;加上他个人经济地位的剧变,使他与广大下层人民有较多的接触,这些成了他创作《儒林外史》的丰富素材。
3.相关资料广东学道周进上任后在广州主考两场生员,然后主考南海、番禹两县的童生考试,其中就有范进。
范进当时已是54岁了,从20岁到54岁,他整整考了35年。
当花白着胡子的范进坐在考场里,引起了周进的怜悯,因为范进与自己的遭遇非常相似。
周进最初考了许多年秀才也没有考上,最后他做生意的一个朋友替他捐钱买了一个秀才资格,他才得以考上举人,最终考上进士。
正因为如此,他才对范进格外关照,结果范进在童试中考上秀才第一名,紧接着在乡试中考了第七名。
导案第一课时课时目标了解驳论文的特点,学习驳论文的写法课型新学一、导入。
本文节选自《儒林外史》第三回,作者吴敬样(1701-1754),字敏。
轩,安徽省全椒县人,清代小说家。
2.关于作品《儒林外史》是一部章回体长篇讽刺小说,是中国古典文学中讽刺艺术的最高峰,给后世的谴责小说以直接影响。
它以整个封建社会为批判对象,以不同类型的封建知识分子为中心,通过对他们生活和心灵的描绘与剖析,勾画了一群“儒林”的丑恶形象。
《范进中举》学案
《范进中举》学案一、学习目标:1、细读课文,深入理解本文以鲜明的对比实现高妙的讽刺的艺术手法。
2.结合人物所处的具体环境,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
3.认识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封建科举制度:科举制度始于隋唐时代,明代开始实行八股取士,考试限定由四书五经命题,写文章必须“代圣人立言”,不许有自己的见解和主张。
形式上讲究起承转合等八股格套,钳制人民的思想,培养忠顺的奴才。
许多读书人都把举业当作人生第一要义。
他们寒窗苦读,皓首穷经,精神空虚,百无一能,成了科举考试的奴隶。
清代的科举制度是这样的:清人为了取得参加正式科举考试的资格,先要参加童试,参加童试的人称为儒童或童生,禄取“入学”后称为生员,又称为库生,俗称秀才。
这是功名的起点。
正式的科举考试分为三级:(1)乡试(2)会试(3)殿试。
乡式通常每三年在各省省城举行一次。
乡试取中后称为举人,第一名称为解元。
会试在乡试后的第二年春天在礼部举行。
参加会试的是举人,取中后为贡士,第一名称为会元。
殿试是皇帝主试的考试,考策问。
参加殿试的是贡土,取中后统称为进土。
殿试分三甲禄取。
第一甲踢进士及第,第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第一甲禄取三名,第一名俗称状元,第二名俗称榜眼,第三名俗称探花,合称为三鼎甲。
三、作家及作品介绍本文节选自《儒林外史》第三回。
作者吴敬样(1701-1754),字敏轩,号粒民,晚年号文木老人,安徽省全椒县人,清代小说家。
出生于官僚地主家庭。
父亲吴霖起,是一个具有儒家正统思想的知识分子,对吴敬样的思想有一定影响。
吴敬样不善于治理家业,又喜欢慷慨资助别人,与朋友歌吟豪饮。
父亲死后,不几年家产便变卖殆尽。
他二十三岁中秀才,此后科场一直不利,到三十岁还没考上举人。
家业荡尽,功名又无希望,被族人视为败家子,于是迁居南京,靠卖文和朋友接济为生,生活相当贫困。
由于科场不遇和家道衰落,他饱尝了世态炎凉,逐渐认识了八股科举的腐朽糜烂,产生了厌弃功名富贵的思想。
《范进中举》(人教版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范进中举》(人教版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范进中举》(人教版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范进中举》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部经典的小说,以范进为主角,讲述了晚明士人的生活和人生追求。
本文将结合人教版必修教材,提出一份《范进中举》教案教学设计,帮助师生深入理解这部文学作品。
一、教学目标1. 短期目标:通过学习本篇小说,让学生深入理解晚明封建社会的思想文化和人物性格,掌握小说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
2. 长期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文学鉴赏能力和思辨能力,让他们在作品中感受到晚明士人的人生追求和价值追求。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让学生理解范进的人物形象及其背后的思想文化,分析主要情节和故事情节的关系。
2. 难点:让学生理解这一时期的文化思想和封建礼教,以及小说中的历史背景和特点。
三、教学方法1. 朗读法:用朗读的方式让学生体会小说中人物的语言和情感,增强学生的感性理解能力。
2. 分析法:通过分析范进的人物形象和思想观念,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小说对封建礼教和人文价值的批判。
3. 组织讨论法:通过组织学生讨论,帮助学生归纳船货两半、广志盈而不实等典型的范进式思想,并进一步明确自己对这些风险的看法。
四、课时安排第一课:小说导入和背景介绍。
用PPT或白板介绍中国明代晚期的文化与社会背景,帮助学生初步了解范进的人物形象和生活经历。
第二课:范进及其人物形象的分析。
通过朗读和分析范进的语言和行为,让学生初步了解范进的封建礼教观念和深厚的人情味。
第三课:小说情节及其关系的分析。
通过分析小说中主要情节和故事情节的关系,帮助学生理解小说的结构和思想。
第四课:范进式思想的归纳和讨论。
通过组织学生讨论,让他们归纳船货两半、广志盈而不实等典型的范进式思想,并进一步明确自己的见解。
第五课:小说风格和文学精髓的探讨。
通过引导学生查找小说中的典故、象征等文学手法,帮助他们探讨小说的写作技巧和文学精髓。
第六课:小测验和总结。
通过小测验检查学生对小说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对学生在本篇小说学习中的表现进行总结和评价。
范进中举学案
19.范进中举学习目标:1.了解小说的特点,培养阅读小说的兴趣。
2.理解小说中人物的语言,动作、外貌、心理、概括人物的性格特征。
3.品味小说中精彩的语言,理解小说的主题。
一.走近作者吴敬梓(1701—1754),字__________,又字文木,晚年号__________,安徽人,著有___________和《文山房集》。
出身于没落的官僚地主家庭。
青年时生活纵,后家业衰落,移居江宁。
安徽巡抚欲荐他应博学词试,以病不赴。
晚年益贫困,卒于扬州。
善诗赋,尤小说著称。
吴敬梓虽是名门望族的后代,小时深受儒思想的熏陶,但由于经济地位的迅速变化,使他接触劳动人民,看到了社会的黑暗和科举制度的罪恶。
因思想上有进步的一面,并且掌握了描写现实的讽刺手,所以才能在晚年写出《儒林外史》这部十分杰出的长讽刺小说。
二、关于《儒林外史》《儒林外史》是一面封建社会的照妖镜。
它通过对封建文人、官僚豪绅、市井无赖等各类人物无耻行为的真实生动的描写,深刻地揭露了行将崩溃的封建制度的腐朽性,强烈地抨击了罪恶的科举制度,并涉及了政治制度、伦理道德、社会风气等等,客观上否定了整个封建制度·否定、鞭挞科举制度,谴责官僚集团,揭露封建礼教同情人民群众,这样一些内容使《儒林外史》成为一部具有进步的民主思想的名著。
被科举制度害得精神失常、心理变态的范进;本是贫寒青年,但在黑暗社会的卑鄙小人的匡超人;掠夺他人的土地,霸占寡妇的财产,专靠欺诈哄骗饱食终日的严贡生等人物形象,是中国讽刺文学中最早出现、最具影响的艺术典型。
《儒林外史还写下了一些下层人民,表现了作者对他们深切的同情和热爱,赞颂他们正义、朴实的高贵品质和非凡的才能。
《儒林外吏》是我国讽刺文学中的精品,作者擅长运用典型情节,深刻地揭露社会矛盾。
语言准确、精炼、形象,具有讽刺效果。
范进中举学案
19 范进中举学习目标1.感知课文主要情节和主要人物的形象特点。
2.学习通过对比和讽刺突出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
3.认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和封建社会趋炎附势的世态。
教学过程导入清·刘献廷《广阳杂记》载:“明末……有举子举于乡,喜极发疯,笑不止。
”你知道这些举子们为什么会发疯吗?你怎么看这件事?今天我们来学习《范进中举》,跟着作者走进举子们的生活,以便得到我们想探究的答案。
一、文学常识连接(一)科举制:封建科举制度是隋以后封建王朝用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
科举是分科举人的意思。
明清两代的科举制基本相同。
清代规定:凡参加正式科举考试之前必须参加童试,经过童试被录取入县学的称秀才,也叫生员、相公,还叫进学等。
这是得功名的起点。
正式的科举考试分三级,即乡试、会试、殿试。
乡试通常每三年在各省城举行一次,考试时间在秋季。
秀才才有资格参加乡试,考中者称为举人,第一名称解元。
会试在乡试后第二年春天在京城礼部举行。
参加者是举人,考中的称贡士,第一名称会元。
殿试由皇帝主持,贡士有资格参加,考中的称进士。
殿试分三甲录取。
第一甲赐进士及第,第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第一甲录取三名,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合称三甲鼎。
科举考试实际上是由下而上的层层考试。
科举考试明朝以后主要考八股文以四书五经中某个文句为题作文,文章有固定的格式,内容是阐释孔孟之道,从内容到形式都不允许越轨半步,严重禁锢了知识分子的思想。
加之参考人数多,入选者少,官场黑暗,许多读书人老死科场,利欲熏心,精神畸形,成了科举的奴隶,成了科举制度的受害者。
(二)作者吴敬梓,字,号,晚年又号。
著有《文木山房诗文集》。
生在富家名门,他在与官僚、豪绅、名流、清客等的长期接触中,看透了他们卑污的灵魂、无耻的行经。
更由于家道中落,由富而贫,饱尝了世态炎凉,对现实有着比较清醒的认识,对功名利禄由热衷而冷淡。
他所处的时代,是在清王朝统治的前期,科举制度是清王朝巩固统治、笼络人心的有力工具,影响广、危害大,许多知识分子堕入它的圈套而追求功名利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范进中举》学案
课题:范进中举课型:新授课时:第一课时
授课时间:2010年5月11日班级:学生姓名:
学习过程:
一、目标导航
学习目标:
1、学习对比的讽刺艺术。
2、体会细节描写对人物形象塑造的作用。
3、积累语言材料,提高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重点:
人物的语言、动作描写。
难点:
1、范进发疯的原因及文章主题的理解。
2、认识封建科举制度对人民的毒害,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二、了解写作背景
吴敬梓一生经历了清朝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帝王,在当时已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社会呈现了某种程度的繁荣,但这也不过是即将崩溃的中国封建社会的“回光返照”,表面的繁荣也掩盖不了大厦将倾的事实。
雍正、乾隆年间的文字狱,设博学鸿词科以作诱饵,开科举以笼士人,提倡理学以统治思想等方法来对付知识分子。
其中以科举制危害最深,影响最广,使许多知识分子堕入追求利禄的圈套,成为愚昧无知、卑鄙无耻的市侩。
吴敬梓看透了这种黑暗的政
治和腐朽的社会风气,他把这些观点都写在《儒林外史》里。
小说以讽刺的手法,对这些丑恶的事物进行了深刻地揭露和有力的批判,显示出他的民主主义的思想色彩。
《儒林外史》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的章回体长篇讽刺小说。
全书故事情节虽没有一个主干,可是有一个中心贯穿其间,那就是反对科举制度和封建礼教的毒害,讽刺因热衷功名富贵而造成的极端虚伪、恶劣的社会风习。
全书55章,以真人真事为原型,由许多个生动的故事连起来,全书的中心内容是评击僵化的考试制度和由此带来的严重社会问题,此书被人们称为“帝国的最后一瞥”。
三、补充资料
明清两代科举制度简介:
明清两代的科举制度基本相同,凡参加正式科举考试之前必须参加童试,童试参加者称儒童或童生(不管年龄大小),经过童试被录取入县学的称秀才,也叫生员、相公,还叫进学(取得入学资格的意思)、入伴、游泮。
这是得功名的起点。
正式的科举考试分三级,即乡试、会试、殿试。
乡试通常每三年在各省城举行一次,考试时间在秋季。
秀才才有资格参加乡试,考中者称为举人,第一名称解元。
会试在乡试后第二年春天在京城礼部举行。
参加者是举人,考中的称贡士,第一名称会元。
殿试由皇帝主持,贡士有资格参加,考中的称进士。
殿试分三甲录取。
第一甲赐进士及第,第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第一甲录取三名,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合称三甲鼎。
四、预学导学
1、一读课文,借助字典、书下注释及有关参考资料,完成下列任务。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作揖.()星宿.(.)攥.着()腆.着()
斋.公()行.事( ) 带挈
..( )
(2)文学常识积累
本文节选自《》第回,作者是朝的_______ 。
他写的这部书是________体的长篇讽刺小说,共____回,主要描写_________的生活和精神状态,揭露____________的腐朽。
3、二读课文,回答问题:
(1)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组织材料的?
(2)范进中举前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五、课堂互动研究,重点赏析。
读第五段,读后思考:
(1)这一段写的是什么内容?
(2)联系上下文,范进发疯是偶然的还是必然的?
(3)作者对这个人物是同情呢?还是讽刺?
(4)范进是文章的中心人物,将他中举前跟中举后的地位、行为的描写找出来,加以对比,看刻画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中举前中举后
地位
行为
(5)运用哪些描写方法来刻画范进这个任务形象的?
六,课后作业
用我们这节课的方法来剖析胡屠户这个人物形象。
学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