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栋霖论高行健

合集下载

_世界文学_眼光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_评朱栋霖主编_中外文学比较史_

_世界文学_眼光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_评朱栋霖主编_中外文学比较史_

研究中国现代文学就难免凌空蹈虚。1978年以来, 那么到了《1949—2000中外文学比较史》,它就成为
有的学者从世界文学整体背景上来研究中国现代文 一以贯之的重要立场了。这自然与朱栋霖近年来对
学,尤其对20世纪中外文学关系的研究用力甚勤,至 古今中外文学史的深度思考息息相关。朱栋霖曾
今已取得可观成果。此研究成果大致分为三个层 说:“20世纪对人的发现,人对自我的认识、发展与描
《1898—1949中外文学比较史》(1)系列专著的重要意 对作家作品的价值判断,还是对文学史分期等重大
义。该系列专著系统翔实而大规模地论述了中国现 问题的梳理,大都如此。我们不是高扬革命意识形
代文学和外国文学的关系,在扎实详尽的资料梳理 态,就是猛摇现代化旗帜,但无论是革命还是现代
基础上,笔触宏阔地勾勒出了外国文学对中国现代 化,无非是社会学层面的潮流。朱栋霖举重若轻地
整体看来,中国现代文学的创造性转化做得并 非特别成功,但这并不妨碍《1949—2000中外文学比 较史》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创造性转化的成败经验乃 至相关文学史规律的探寻。早先的《1898—1949中 外文学比较史》如此分析鲁迅的创造性转化成功经 验:“鲁迅在任何外国文学宝藏面前都是一个高明的 开采者,而绝不会成为一种消弭了主体肯定性的矿 化物。他把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的各种有益营养,摄 取作自己社会政治思想、文化审美观念的滋补,于此 成就了一个独立不倚、深沉博大的文学大家形象。”(10) 朱栋霖在阐述曹禺吸取易卜生、契诃夫、奥尼尔等人 的戏剧营养时,牢牢地把握着曹禺自身的主体性,包 括他的诗人气质、灵魂雕塑家般的热情以及在追寻 个人和民族出路时的执著与困惑,分析其在对外来 影响的创造性转化中的根本作用,就很有启发性。 在《1949—2000中外文学比较史》中,论者都能够详 尽分析中国当代文学在接受外国文学尤其是西方现 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影响后所做出的创造性 转化努力。该书第三编分析西方现代主义与80年代 中国小说,就把80年代中国现代主义小说的艺术范 式概括为变形和写意、象征和寓言、梦幻和虚构,而 这也绝非简单横移西方现代主义小说艺术技法,乃 是中国现代主义小说家们的创造性转化。第四编阐 述精神分析学与80年代小说,也着重梳理了在精神 分析影响的新时期小说的美学新质。第八编重在梳 理萨特存在主义和新时期文学,其中对张辛欣、刘索 拉、刘震云等人的小说的存在主义主题的独到分析, 无疑也彰显出了中国作家的创造性努力。还有第十 一编分析后现代主义和90年代中国小说时,对90年 代中国小说的后现代历史叙述的梳理也很有启发 性。

朱栋霖版中国现代文学教学大纲

朱栋霖版中国现代文学教学大纲

中国现代文学教学大纲第一学期,每周4课时上编(1917-1949)引言: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发生1、中国文学现代化起点的大致时间(1898年)2、民族生存危机引起传统思想根基的动摇和瓦解,严复、梁启超的反思。

3、回顾思想变化的背景原因:先是寻求社会组织的变化,继而影响到文化,从而影响到文学的变化过程。

4、“小说界革命”及梁启超的《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点出此口号是小说这一文类在近现代取得显赫地位的理论开端。

5、现代化发生阶段梁启超的功绩,“诗界革命”、“文界革命”口号的提出及身体力行。

6、略述戏剧观念的更新。

“言文合一”观念下最初的“白话文运动”及具有现代意义上文学观的王国维及周氏兄弟。

7、中国文学现代化发生期的20年(1898-1917)各类文体中成就最大的是政论、散文和小说8、小说的成绩,谴责小说的盛行(四大代表作品)。

四大杂志《新小说》《绣像小说》《月月小说》《小说林》。

吴趼人与“鸳鸯蝴蝶派”的关系。

民初初徐枕亚的《玉梨魂》,鸳蝴派的“五虎将”。

第一章五四文学革命1、中国文学进入现代化的标志性事件:五四文学革命。

2、新文化运动与五四文学革命的关系。

新文化运动产生的社会背景及国内外的形势。

3、创作实绩:小说,鲁迅、叶圣陶。

诗歌,胡适、郭沫若、沈尹默、刘半农4、陈独秀与《新青年》及“德先生”、“赛先生”。

《新青年》在五四文学革命中的作用和地位。

5、理论建设: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及“八事”。

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及“三大主义”。

周作人《人的文学》《平民文学》中的观点及对新文学健康发展的意义。

6、外来文艺思潮对中国文学现代化的重要意义,简述五四时期外国文艺的类别及对当时创作的影响。

7、新文学社团与流派概述。

文学研究会与创造社、新月社。

其他流派的蜂起:语丝社、未名社、湖畔诗社等。

8、二十年代文学论争概述。

新文学阵营对林纾的批判。

新文学阵营与复古派《学衡》《甲寅》的对立。

9、略述文学革命的历史意义。

第二章20年代小说(一)1、20 年代小说概况。

高行健中国现当代文学

高行健中国现当代文学

退出 社)。
目录
上一 页 下一 页 退出
高行健
目录
• 高行健是一个有着自觉的理论追求的剧作家,
上一 页
他的现代戏剧理论探索及其实验对于1980
下一 年代中国话剧的现代化,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退出
目录
上一
高行健《绝对信号》

剧照
下一 页
退出
目录
上一 页 下一 页 退出

主义戏剧实现超越,诸多小剧场实验,取得了
一定的成就。
退出
• 同时,在探索戏剧风头正健之际,现实主义戏
剧仍有不俗的表现。
目录
二、探索戏剧
• 80年代探索戏剧的代表剧作家有高行健和沙叶
新等。
上一
页 • 高行健是80年代最具先锋意义的戏剧探索者。
下一 页
• 高行健(1940——,生于江西赣州),北京外 国语学院法语系毕业。
高行健《野人》剧照
目录 沙叶新
• 1939年生于江苏南京,回族
上一 • 喜剧在写实中揉和了现代主义、荒诞手法,结

构新颖灵活多变,语言机智幽默,轻松的表面
蕴含着深刻的内涵,有很好的舞台效果。
下一
页 • 代表作有《假如我是真的》(沙叶新、李守成、
姚明德编剧)、《陈毅市长》、《寻找男子汉》
退出 和《孔子、耶稣、披头士列侬》等。
目录
上一 页 下一 页 退出
沙叶新
沙叶新(漫画)
目录
上一 页

下一 页
退出
沙叶新《陈毅市长》 剧照
目录
上一 页 下一 页 退出
沙叶新戏剧剧照(寻找男子汉)
目录
• 1980年代探索戏剧代表

中国现当代文学必读书目

中国现当代文学必读书目

中国现当代文学必读书目鲁迅论文《摩罗诗力说》,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野草》、《朝花夕拾》,杂文《灯下漫笔》、《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我之节烈观》、《二丑艺术》、《爬与撞》、《为了忘却的记念》、《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陈独秀论文《文学革命论》郁达夫《沉沦》、《薄奠》、《春风沉醉的晚上》叶绍钧《潘先生在难中》、《倪焕之》冰心《超人》,诗歌集《春水》、《繁星》,散文集《寄小读者》许地山《命命鸟》、《缀网劳蛛》、《春桃》王统照《沉思》、《山雨》胡适论文《文学改良刍议》,诗歌集《尝试集》,独幕剧《终生大事》闻一多诗歌集《死水》、《红烛》徐志摩《雪花的快乐》、《再别康桥》、《沙扬娜拉》、《翡冷翠的一夜》郭沫若《女神》、《星空》、《屈原》、《虎符》田汉《咖啡店之一夜》、《获虎之夜》、《名优之死》、《回春之曲》周作人散文集《自己的园地》、《雨天的书》,论文《人的文学》朱自清散文集《背影》丁玲《莎菲女士的日记》、《1930春上海》、《夜》、《在医院中》、《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张天翼《包氏父子》、《华威先生》叶紫《丰收》茅盾《蚀》三部曲、《子夜》、《农村三部曲》、《林家铺子》、《腐蚀》、《白杨礼》、《风景谈》老舍《老张的哲学》、《二马》、《离婚》、《骆驼祥子》、《月牙儿》、《四世同堂》巴金《灭亡》、《爱情三部曲》、《激流三部曲》、《寒夜》沈从文《三三》、《萧萧》、《月下小景》、《边城》、《八骏图》、《绅士太太》戴望舒《雨巷》、《寻梦者》、《乐园鸟》、《狱中题壁》、《我用残损的手掌》卞之林《断章》、《圆宝盒》、《归》臧克家诗歌集《烙印》,《三代》、《有的人》洪深《五奎桥》曹禺《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林语堂《秋天的况味》李广田《山之子》何其芳《雨前》丽尼《鹰之歌》陆蠡《囚绿记》丰子恺散文集《缘缘堂随笔》夏衍报告文学《包身工》,话剧《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菌》、《芳草天涯》宋之的《1936 年春在太原》沙汀《在其香居茶馆里》、《淘金记》钱钟书《围城》张爱玲《传奇》(短篇集)、《倾城之恋》、《金锁记》张恨水《啼笑因缘》、《八十一梦》艾青《大堰河——我的保姆》、《我爱这土地》、《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太阳》、《向太阳》、《火把》陈白尘《升官图》袁水拍诗歌集《马凡陀的山歌》阿垅《纤夫》鲁藜《泥土》陈敬容《力的前奏》穆旦《探险队》毛泽东论文《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新民主主义论》李季《王贵与李香香》贺敬之等《白毛女》赵树理《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李家庄的变迁》周立波《暴风骤雨》孙犁《荷花淀》梁斌《红旗谱》吴强《红日》罗广斌杨益言《红岩》曲波《林海雪原》赵树理《三里湾》《“锻炼锻炼”》柳青《创业史》杨沫《青春之歌》萧也牧《我们夫妇之间》王蒙《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春之声》《活动变人形》茹志鹃《百合花》《剪辑错了的故事》郭小川《致青年公民》《团泊洼的秋天》《望星空》贺敬之《回延安》闻捷《天山牧歌》老舍《茶馆》田汉《关汉卿》杨朔《荔枝蜜》《茶花赋》《樱花雨》秦牧《古战场春晓》《土地》《社稷坛抒情》浩然《金光大道》刘心武《班主任》《如意》《钟鼓楼》陆文夫《小巷深处》《美食家》高晓声《李顺大造屋》《陈奂生上城》蒋子龙《乔厂长上任记》张洁《爱,是不能忘记的》《沉重的翅膀》谌容《人到中年》汪曾淇《受戒》《大淖记事》林斤澜《矮凳桥》系列小说邓友梅《在悬崖上》《那五》《烟壶》冯骥才《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神鞭》张贤亮《灵与肉》《绿化树》《男人的一半是女人》贾平凹《腊月·正月》《浮躁》《废都》《高老庄》王安忆《雨,沙沙沙》《本次列车终点》《小鲍庄》《荒山之恋》《小城之恋》《锦绣谷之恋》《叔叔的故事》《纪实与虚构》《长恨歌》阿城《棋王》张承志《北方的河》《黑骏马》《心灵史》韩少功《西望茅草地》《爸爸爸》《马桥词典》徐怀中《西线轶事》莫言《透明的红萝卜》《红高粱》马原《冈底斯的诱惑》《虚构》洪峰《瀚海》苏童《1934年的逃亡》《妻妾成群》余华《现实一种》《活着》《许三观卖血记》艾青《在浪尖上》《鱼化石》雷抒雁《小草在歌唱》舒婷《致橡树》《会唱歌的鸢尾花》北岛《回答》顾城《一代人》杨炼《大雁塔》《诺日朗》沙叶新《陈毅市长》《假如我是真的》高行健《绝对信号》《车站》巴金《随想录》徐迟《哥德巴赫猜想》池莉《烦恼人生》《你是一条河》方方《桃花灿烂》刘震云《一地鸡毛》谈歌《大厂》陈染《私人生活》林白《一个人的战争》陈忠实《白鹿原》张炜《古船》文艺论著书目1.范伯群、孔庆东主编:《通俗文学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 王晓明主编:《批评空间的开创》东方出版中心3. 贾植芳主编:《中国现代文学社团流派》上、下,江苏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4. 朱栋霖主编:《文学新思维》上、中、下,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5. 杨义:《中国现代小说史》(三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6. 王晓明主编:《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论》(三卷),东方出版中心,1997年版7. 孙玉石:《中国现代主义诗潮史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8. 蓝棣之:《现代诗的情感与形式》,华夏出版社,1994年版9. 陈白尘、董健:《中国现代戏剧史稿》,中国戏剧出版社,1989年版10. 陈龙:《中国现代派戏剧研究》,新疆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11.杨匡汉、孟繁华主编《共和国文学50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12.孟繁华、程光炜著《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史》,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版13.洪子诚著《当代文学概说》,广西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14.洪子诚主编《当代文学研究》,北京出版社2001年版15.洪子诚著《问题与方法--中国当代文学史研究讲稿》,三联书店2002年版16.洪子诚主编《中国当代文学史·史料选(上下册)》,长江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17.谢冕、洪子诚主编《中国当代文学史料选(1948-1975)》,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18.洪子诚编《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五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19.丁帆、王世城《十七年文学:人与自我的失落》,河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中国现代文学史》(朱栋霖)笔记

《中国现代文学史》(朱栋霖)笔记

中国现代文学史--重点考研笔记(朱栋霖版)重要时间和事件1.1930.3.2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2.1942年《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3.1938.3 在武汉成立了中华全国文艺抗敌协会.4.1949.7 第一次中华全国文艺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召开.5.1896年梁启超主编《时务报》(当时影响最大).6.1891年苏曼殊翻译的《拜伦诗选》是中国最早的翻译诗集.7.1902年梁启超在日本横滨创办第一份中文小说杂志《新小说》.8.1906年成立春柳社;1910年成立进化社,都专演话剧.9.1915.9 《新青年》创刊于上海,第一卷名为《青年杂志》陈独秀主编.10.1917.1发表胡适《文学改良诌议》,它是"五四"文学革命正式开始的标志.11.1917.2陈独秀《文学革命论》举起"文学革命"的大旗.12.1917.2《新青年》发表白话新诗.13.1918年5月中国第一篇现代白话小说——鲁迅的《狂人日记》发表.14.1922.1成立学衡派;1914.5在东京成立的甲寅派.15.1920.9《新青年》第八卷第一号迁回上海.16.1924年《现代评论》创刊由徐志摩,王世杰,陈源等主编.17.1921.1在北京成立了最早的新文学社团——文学研究会.18.1910.7在上海成立了中国第一个诗歌团体——中国新诗社.19.1921.7创造社成立.20.1924.11.17在北京成立语丝社,《语丝》周刊.21.1923年在北京成立了新月社,《新月》月刊.1927年多数成员南下,从此分为两个时期.22.1921.5在上海成立了"五四"以后最早的话剧团体——民众戏剧社.创办了第一个戏剧杂志《戏剧》周刊(1921.5~1922.4).23.1921年冬在上海成立了戏剧协社,是中国早期话剧团体中历史最悠久的一个.24.1922成立"浅草—沉钟社"(1934年解散),被鲁迅称为中国最坚韧,最诚实的……..25.1917.2在《新青年》发表了《白话诗八首》,其中《朋友》一诗创作于1916.8.26.1920.3胡适诗集《尝试集》出版,是中国第一部新诗别集.27.1918.5刘半农在《新青年》发表《卖萝卜的人》,是中国现代最早出现的无韵诗,同年7月他又发表了《窗纸》,《无聊》中国最早的散文诗.28.1920年陈衡哲(女)发表《小雨点》——中国最早的童话小说.29.1919.3《终身大事》(胡适)发表于《新青年》.30.1918.5钱玄同发表最早也是《新青年》最早的一篇白话"随感录".31."鲁迅"是他于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使用的笔名.32.1903年鲁迅发表了第一篇译述小说《斯巴达之魂》.33.1908年鲁迅,周作人合译了《域外小说集》(最早用直译方式).34.1909年鲁迅创作自己第一篇小说《怀旧》.35.《阿Q正传》最初发表于1921.12—1922.2《晨报副刊》,后收入《呐喊》.36.1923年的《稻草人》是我国最早的童话集.37.1921年出版小说集《沉沦》,也是中国现代小说史上第一部现代白话短篇小说集.38.1922年《冲积期化石》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现代白话长篇小说.39.1921.8〈女神〉出版,共56首,大多作于1919~1920.40.1923年胡适,徐志摩,闻一多,陈西滢等在北京成立"新月诗社",以1926年4月〈诗镌〉的创办为标志,新格律诗派即"新月诗派"开始形成.41.1925年李金发第一部诗集〈微雨〉出版,标志着象征主义走向实践.42.1934年10月周扬在〈国防文学〉中提出"国防文学"的口号.43.1936.6.7中国文艺家协会在上海成立.44.〈倪涣之〉是叶圣陶惟一的一篇长篇小说,也是中国现代最早出现的优秀长篇,写于1928年,初载〈教育杂志〉1929.8由开明书店出版.45.1930.3七剧团联合成立"上海剧团联合化"8.1改称"左翼剧团联盟",1931年改为"左翼戏剧家联盟".46.1932.9中国诗歌会成立于上海.基本知识点(选择题)1, 中国现文史发展的三个十年:第一个十年(1917—1927);第二个十年(1928—1937);第三个十年(1938—1949)2, 中国现代文学总体性,全局性的本质特征:新与旧的冲突与承接;中与外的沟通和融会;伴随始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3,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国知识界经历了四个阶段:洋务运动,维新运动,辛亥革命,五四新文化运动;三种文化思想:洋务派以经济改革为中心的"中体西用"的文化思想,维新派与革命派以政治改革为中心的启蒙主义文化思想,五四新文化运动以伦理革命为中心的文化思想.4, 晚清的又一次文化繁荣表现在:文化观念的变化,翻译文学的繁荣,小说界革命,话剧的萌芽.5, 两个话剧团题:1906年成立德春柳社和1910年成立的进化团.6, 春柳社1907年在日本东京演出的《茶花女》和排演的五幕话剧《黑奴吁天录》,是中国现代话剧的最初萌芽.7, 《新青年》1915年创刊于上海,主编陈独秀.8, 《新青年》于1917年1月发表了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1917年2月发表了陈独秀的《文学革命史》.这两篇文章拉开了五四文学革命的大幕,标志着中国现代新文学的正式开始. 9, 上述文章的发表得到了一批旗手的积极呼应:李大钊,钱玄同,刘半农,傅斯年,鲁迅,周作人.周作人还发表了两篇重要论文《人的文学》和《平民文学》.10, 1918年1月,以《新青年》为核心形成了新文化的统一战线.11, 除《新青年》外,五四时期的重要刊物还有:《晨报》副刊,《时事新报》副刊《学灯》,《民国日报》副刊《觉悟》等.12, 1920年,北洋军阀政府教育部被迫承认白话为"国语",通令全民学校采用.至此,白话文取得了决定性胜利.13, 相信文化新闻学法铺的复古牌:学衡派,甲寅派.甲寅派代表人物:张士钊.14, 胡适的《尝试集》是中国现代第一部新诗集.刘半农的无韵诗和散文诗为中国最早. 15, 陈衡哲是最早创作白话小说的女作家.她的小说《老夫妻》1918年10月发表在《新青年》上,是中国现代第二篇白话小说,1920年在《新青年》上发表的《小雨点》是中国现代最早的童话小说.16, 胡适于1919年3月发表的独幕剧《终身大事》,是中国现代第一步刊载于正是刊物的话剧创作.17, 1921年5月在北京成立了五四文学革命后最早的话剧社团"民众戏剧社",创办了最早的话剧刊物《戏剧》月刊.18, 1918年4月《新青年》开辟了"随感录"专栏,这是现在散文最早出现的品种.19, 1921年周作人发表了《美文》一文,号召新文学作家致力于美文创作,对推动中国现代散文的自觉发展有重要意义.20, 鲁迅的创作:1)前期创作:现实题材小说集《呐喊》《彷徨》;抒情散文集《野草》; 叙事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2)后期创作:历史题材小说集《故事新编》,杂文集《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准风月谈》《南腔北调集》《花遍文学》《且介亭杂文》.21, 郭沫若的诗集《女神》出版于1921年8月.22, 文学研究会:成立于1921年1月北京.主要发起人:沈雁冰(矛盾),叶圣陶,郑振铎,王统照,周作人,许地山等12人.其机关刊物主要是革新后的《小说月报》.23, 张资平的《冲积期化石》,是现代文学史上最早出版的长篇小说.24, 郁达夫的小说集《沉沦》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小说集.25, 新月社,1923年由徐志摩发起成立于北京.26, 闻一多的三美主张:新诗要做到:建筑的美,音乐的美,绘画的美.27, 语丝社的名于1924年11月在北京创刊的《语丝》周刊.代表作家有:鲁迅,周作人,林鱼塘,钱玄同,孙伏元,俞平伯等.28, 沉钟社,鲁迅评价为"中国的最坚韧,最诚实,挣扎的最久的团体"代表作家有:杨晦,陈炜谟,陈翔鹤,冯至等.29, 象征诗派以李金发为代表.30, 中国左翼作家联盟,1930年3月2日成立于上海,鲁迅在成立大会上发表了著名的《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31, 新感觉派小说:刘呐鸥是最初尝试者,他创办于1928年9月的《无轨列车》半月刊,标志着中国新感觉派小说实践的开始.他的短篇小说集《都市风景线》是现代中国第一部新感觉派作品集.还有穆时英和施蛰存都是新感觉派代表人物.32, 中国诗歌会1932年9月成立于上海.代表诗人有:蒲风,穆木天,任钧,杨骚等.其机关刊物是《新诗歌》33, 延安文艺座谈会于1942年5月由中共中央主持在延安召开.名词解释1, 五四文学革命:五四文学革命是不仅是一次中国文学的革命运动,同时也是中国历史上一次伟大的文化革命运动.经过晚清文学改良运动以来近20年的云雨孕育,五四时期,中国现代文学终于在文学革命的催生下,以崭新的姿态诞生了.五四文学革命是中国现代文学的正式发端.1917年初,胡适,陈独秀在《新青年》上相继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和《文学革命论》的文章,标志着文学运动的正式兴起.二人的文章从理论上拉开了文学革命的序幕.很快得到了有识之士的响应.文学革命的实践也迈开了步伐,1918年初以《新青年》为核心形成了新文化的统一战线.以鲁迅郭沫若为代表创作的新文学作品显示了文学革命的实绩,表明了新文学的实质性进展.鲁迅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郭沫若的新诗集《女神》都从形式上改变了中国文学的旧貌.五四文学革命时期还出现了大量的社团,刊物,并确立了白话文的地位.这次文学革命是中国历史上亘古未有的大变革,他的成功从形式上根本改变了中国文学的面貌,从此中国文学走上了崭新的道路.2, 革命文学运动:新成立的太阳社和经过整顿的后期创造社于1928年初正式发起了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他们大力宣扬文学是宣传的武器,要为革命斗争服务,要实现大众化,革命作家要努力改造世界观,获得无产阶级意识,克服小资产阶级思想,为千千万万劳动群众服务.从文学革命都革命文学,标志着中国现代文学从艺术形式到思想内容的深入发展和变化.3, 抗战文艺运动:抗战的爆发给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带来了根本性的变化.全馆范围的抗战文艺运动充分表明了中共现代文学始终与时代社会相辅相成,同步共进的根本特征.抗战文学的主要特点是:形成了全国规模的文艺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抗日救亡成为压倒一切的文学主题;出现了大量充满热情,易于宣传和富有鼓动性的艺术表现形式,如街头诗,街头剧,多人合作的大型戏剧和报告文学等;出现了众多的文学中心4, 解放区文艺运动:5, 延安文艺座谈会:1942年5月由中共中央主持在延安召开.毛泽东发表了《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从根本上阐述了我们的文艺是"为什么人"(即文艺的方向)和"如何为"(即实现文艺方向的途径)的问题.《讲话》从生活,思想,艺术三个方面论述了创造人民文艺的必须途径,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深刻总结了新文化运动以来的经验教训,解决了新文学发展的关键性问题,对新文学具有重大深远的指导意义,造成了我死文学革命以来中国新文学发展进程中有一次深刻的变动.6, 象征诗派:以李金发为代表的中国早期象征诗派是"五四"以后出现与中国诗坛的.象征派诗人舵手法国象征主义诗歌的影响,其作品的特点是注重自我心灵的艺术表现,强调诗的意向暗示性功能和神秘性,追求所谓"观念联络的奇特".李金发于1925年至1927年出版的《微雨》,《为幸福而歌》,《食客与凶年》,是中国早期象征诗派的代表作.此为,后期创作社的王独清,穆木天,冯乃超也是象征主义诗歌的重要作者.7, 九叶诗派:九叶诗派是中国现代文学的末期产生的诗歌流派,他们更直接更深刻地感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影响,同时有更深刻地感受到民族的灾难.他们有着共同的追求,这是特别注重是个本身价值的一群,如其代表诗人辛迪所说"我的是宁愿让一个读者读一千遍,也不愿让一千个读者只读一遍"他们要求坚持文学的本身价值和独立传统,在艺术和现实之间求得平衡;他们还追求个人与时代的融合,主张必须以血肉的感情书写思想的探索,首先是思想自己,思想希冀与一切社会历史生活的严肃关联,既要有凝聚的沉潜德育深切的个人投掷,又要有全局的把握和超人的目光.8, 街头诗运动:1938年夏,田间来到延安,于是认柯仲平一起,积极提倡街头诗运动.所谓街头诗,就是群众的诗,它是抄写在村庄的门楼,墙壁上或印成传单散发的通俗政治鼓动诗,也叫墙头诗或诗传单.这种诗歌形式出现后,受到群众的欢迎,起到鼓舞人民,打击敌人的战斗作用.田间的街头诗最为突出,汹涌着诗人从心底流出来的政治热情,有昂扬激荡的节奏感,语言简练,通俗易懂,在群众中广为流传.三,简答与论述1,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重要阶段各个阶段的主要内容和特点是什么各个阶段之间有什么内在的联系一般把1919前后到1949年之间的大约30年的文学发展称为中国现代文学史.1)1917-1927年,五四文学运动时期.文学革命开端时间,开创性的作品:胡适《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文学革命论》,鲁迅《狂人日记》,郭沫若《女神》,胡适的白话新诗,戏剧,小品散文的出现,最早的文学社团:文学研究会(为人生现实主义),创造社(为艺术浪漫主义),特点:奠基性,开创性.2)1928-1937年,开始的标志是革命文学运动的开始.创造社,太阳社于1928年正式发起革命文学运动,革命文学标志现代文学从艺术形式到思想内容的深刻变化.重要内容:(1)左翼革命文学的发展,集中出现了一批革命文学的作家作品,左联五烈士,东北作家群,蒋光慈,叶紫,鲁迅后期,茅盾前期的创作,都看作左翼时间的创作.(2)左翼之外,风格独立,卓有特色的艺术大家有:巴金,老舍,沈从文,曹禺等.特点:从思想到艺术都进入成熟阶段,整个文学创作呈现繁荣,复杂,多元的格局.3)1938-1949年,开端标志:抗战爆发进一步深化的阶段.特点:(1)抗战爆发,形成全国规模的抗战文艺运动,使现代文学又出现一次深刻的变化,抗日救亡成为压倒一切的主题,现代文学密切配合社会发展.(2)由于政治变化,出现国统区,解放区.解放区与国统区已经是不同的社会制度,解放区已经是不同于国统区的"新天地",局面更复杂,流派更多.关键字:抗战文艺运动,国统区,解放区.(内在联系我没有写,再听录音) 2,简单理解五四新文学初期,在各种文体的发展中,为什么散文的成就最大其一,传统文学,传统观念的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中国自古以来的文学,以文为本,文章是正宗,这样一种文学主张,对五四散文的发展依然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它无形地在思想中影响着人们.其二,散文创作具有无形庞大的作者队伍,这是其他几种文体不能比的,诗人不一定写小说,剧作家不一定写诗,但所有人都写散文,造成了队伍无形壮大,带来作品数量的优势,成就相对来讲就高一点.其三,五四时间是一个思想大解放的时期,思想空前自由,而散文最能适应当时时代特点,可严肃,可放松,可大可小,这几个方面,决定了散文成就更大.3,在鲁迅,老舍,张天翼钱钟书等人的笔下,现代小说讽刺幽默的特色各呈现出什么样的形态这四个人都在其作品中以不同的方式与技巧表现出其讽刺幽默的风格.1)鲁迅讽刺幽默是一种思想结果,来自一种敏锐的思考,对本质问题的深刻揭示,来自于思想的深刻性,来自一种逻辑的思辩的色彩.以及鲁迅刻画人物的特别,擅长人物的典型性,类型化的刻画,以至达到特殊的讽刺幽默效果.2)老舍的讽刺幽默来自一种宽厚,来自一种从容,温文尔雅.北京语言的娴熟的运用,作品中显示的讽刺幽默是比较温和的,即使是挖苦人,也不那么锐利,那么尖刻.3)张天翼的讽刺幽默来自一种辛辣,尖刻,冷峻的,更多的带有一种冷面的幽默,其小说的讽刺幽默是充满泪水的,是来自于沉重和轻松之间的对比,文学史上称为"冷面幽默".4)钱钟书以其渊博学识,较丰富的人生阅历,古今知识的厚重,在其作品中表现出的讽刺幽默更多的来自于的一种学者式的智慧,有一种独特的语言魅力,是妙笔生花的.4,以郁达夫,萧红,沈从文,孙犁等人为例,论述分析现代作家在追求小说的散文化和诗化方面有哪些共同的特色和个性的差异几个人的小说的共同点是不注重情节的连贯,不注重故事的完整,情节淡化.不同点:'郁'以情绪的流动结构作品,感情的放纵,听任感情的宣泄,抒情方式不讲究节制,不注意分寸,是非常外在的,不含蓄的.如《沉论》;从郁到孙,抒情表现在小说这种文体上,有一重要特点,即小说的散文化,故事性不强,不以情节取胜,而重在抒情.'萧'主要是着力描写散点的透视的,是零星的感受,有奔放的一面,也有内在的一面,处于前二者之间,如《小城三月》;'沈'精心构造了一个田园牧歌,诗一样的王国,在结构上大幅度跳跃,善于采用虽断若续的表现方法;'孙'到孙梨的笔下,小说的散体化与诗化已经进步了许多,达到了一种融合,一种更高的意境,进一步开拓了小说文体的空间,使其更宽阔,更自由,融叙述,抒情,议论为一体,结构灵活,讲究节制的美,讲究分寸,如《荷花淀》.5,简单叙述丁玲和张爱玲的小说各自在哪些方面达到了对时代社会的深刻揭示二人都以思想深度见长.但深度的视角不同.'丁'对社会问题分析(包含阶级)表现思想的深度大胆.'张'对人性的分析显示出其深度,来源于对生活痛惜的体验.她们都擅长于对人物内心深处的描写,擅于把人性放在心里深处来表现.丁玲表现的是农村中的阶段关系,写的是农民与土地的关系,农民夺取土地和长久拥有土地之间的问题,农民自我阶级间的斗争,丁玲就是在后一个问题上看得最深刻最准确,显示了独立而深刻的思考,达到了一个很深的深度,如《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张爱玲表现的是大都市中的人际关系,描写的是人与金钱的关系,金钱对人性的巨大的腐蚀和诱惑,看到人性在金钱面前的变异,本质上的变化是挡不住的,张爱玲在后者抓得更深刻更准确.二人都能对各自描写对象的准确的把握,如《倾城三月》《金锁记》. 6,简单对比冰心和萧红的创作,各自显示了什么样的审美追求她们都基于对社会本质的认识和了解,但她们所表现的所有不同,一个表现爱,一个表现恨,有不同的艺术表现和追求.'冰心'最大的追求是欧歌人类之爱,颂扬人性的美好,有了爱就有一切,爱能融化一切,复苏一切,爱是拯救一切的神奇力量,代表作《超人》,是冰心这种爱的象征,冰心是充满理想化的作家,有一种浪漫的情调,但冰心并不肤浅,并不认为这个世界已经都充满了爱,而是缺乏爱所以她要追求,颂扬爱.'萧红'审美追求与冰心相反,表现出对人生的痛苦,失望和悲伤,坞地揭露了人世间的丑恶,残忍和冷漠.她更多看到是饥饿,孤独和凄凉等景象.直接来源于她于生活的本质的表现.通过这种血淋淋的表现来显示社会的本质.如《小城三月》是对人生悲凉的象征.7,老舍和丁玲小说创作经历了哪几个阶段,各阶段的代表作与特色是什么老舍的创作道路分为三个阶段.早期:三部长篇小《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早期的三个长篇基本上显示了老舍创作的基本风格,对市民命运的密切关注,幽默讥讽的笔法特色初步显示出来.中期:小说创作的成熟期《骆驼祥子》《离婚》《我这一辈子》,短篇小说《月芽》.代表作《骆驼祥子》.《离婚》标志幽默讥讽的特色开始成熟了,《猫城》是长篇,有政治色彩和寓言故事.这个阶段对市民形象的塑造达到了典型化的程度,幽默风格达到了圆润的境地,是老舍高峰和成熟期的创作.后期:显示了风格的发展和变化,以《四世同堂》为突出特点,老舍对市民形象的描写,已经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独特的体系,构成了老舍的市民世界,幽默讽刺进一步深入转化为批判和揭露.纵观老舍整个的创作,除了上述特点以外,还有一个独特的风格,即是他的语言特色,老舍的作品显出鲜明的浓厚的京味文化.丁的创作道路分为三个阶段.初期,20年代,发表以个性解放,妇女解放为主题的作品,以《莎菲女士的日记》为代表,基本显示了她的创作特点,显示出一种深刻敏锐的政治见解和政治眼光.中期,30年代(即30年代到解放区前后的创作),一部分继续表现知识分子,农民命运的作品,另一部分是来解放区以后表现农民,女性,这个时期创作的过度体现了丁玲思想发展的变化.后期,40年代,以《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写农民地位命运的变化,显示了丁玲思想,艺术上的高峰.这三个阶段共同体现了丁创作的总体特点,不同时代最重要的,最敏锐的问题,以一个女性特有的敏锐感和深刻的政治眼光,始终感应,追随着时代的步伐,在积极的思考.8,茅盾《子夜》对现代长篇小说艺术框架的构建有什么独特的贡献茅盾《子夜》对现代长篇小说艺术框架的构建的独特的贡献是大规模,全景性地反映描写时代社会生活,《子夜》让我们看到整个时代长篇小说的成熟和成功.a.《子夜》显示了一种开朗视野,宏大严谨的结构,线索繁多,人物关系复杂,反映各种矛盾,始终围绕一个交点,一条主线,一个中心人物,以吴逊甫为代表的民族资本家的命运.b.塑造吴逊甫这样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形象,善于把人物放在广阔时代背景中描写,善于提示人物性格和命运在时代社会发展中变化,以故事情节刻画人物,又以人物带动情节的发展写人,写物融为一体,合二为一.c.多种艺术手法的运用.最主要的手法是典型人物和环境的塑造,即人物和生活背景的关系,运用细节描写手法(用细节描写很深的具有时间跨度的东西),吴太太与雷参谋(少年维特之烦恼)中的一朵枯萎的玫瑰花.场景(环境),交易场所,农村,纱厂等,刻意的场景描写来提示人物本质,赵伯韬用场面显示基本质,心理描写手法,杜竹斋以复杂深刻的内心矛盾,其他从农村来的资本家的内心矛盾语言艺术的个性化的人物语言,作家个性化的叙述语言.叙述语言是客观,准确,冷静,没有抒情和议论,主要是作家的描写(生活材料,堆积多,艺术消化不够),人物语言是鲜活的,个性化的,语言符合其身份和地位,赵伯韬凌驾一切,吴逊甫,多面(恳切,刚腹自用),人物语言,越鲜活,个性化,茅盾的叙述语言越客观,越准冷静.9,赵树理《小二黑结婚》农村题材的作品中,开拓出哪些崭新的时代意义对农民命运的描写有什么根本性的突破赵是解放区作家中,最直接最全面最深刻的关注农民命运的作家,这种关注的视角很独特,以《小二黑结婚》为例.首先,赵的小说有高度的敏锐的政治眼光和时代责任感,认识到一些人们不以为然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从农村中的日常生活,风俗民情,敏锐地感受到解放区的时代变化了,政权改变了,但人们的思想变化还远远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赵的作品告诉我们,以鲁迅开始对农民的思想启蒙和改造,这样的思考仍然是解放区作家的重要任务,并不因为政权变化了,农民落后的思想就一扫而光了,《小二黑结婚》是从解放区依然存在的包办婚姻的角度来写的.更沉重的告诉我们,封建意识还是很顽固的,作家从敏锐的政治视角来写.其次,赵的作品特别准确地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在作品中描写各种各样的农民,在当时的农村里,残存的封建势力在人民政权下不成气候,象二黑,小芹这样有先进意识的农民还是不多的,在农民中更普遍的是像三仙姑这些农民是绝大多数,还根不上时代的步伐方向,他们也在跟着时代的主潮,只是跟不上,他们已经在转变之中了,而这些是中国发展前途的基础,作者这些人给予热情的期待,是善意的扶持,这个描写体现了鲁迅以来对农民描写的变化,赵抓住了时代的本质.对农民命运的描写在赵的小说中我们看到中国农民的发展变化,并由此看到了中国的前途,在理解,同情中对农民的命运充满了期待,体现了中国现代文学史至鲁迅以来对农民描写的根本。

关于高行健的三重性论

关于高行健的三重性论
角色的最大程度 的吻合的一种表演观念 布莱希特 ,因为这两个 人提 出的戏剧 理论是两个方 向的。一个建 幻 觉 ,一 个反幻觉 ;一个 “ 我就是 ” ,一个 “ 我不 是 ”;一 个 “ 整一 ”,一个 “ f t i J 离 ”。布 莱希特提 出了
在 ,其 目的就在 丁唤起 观众思考性的 、提 问性 的反应 。” 布莱希特打破 了 “ 第 四堵墙 ”,倡 导消除幺 J 觉,强调演员在舞 台上扮演他 的角色 ,演 员表现他 的角色 的时候 当然 也不必等 同 丁人物 ,从而 ,一切 夸张的表演 于段 都可 以运用 ,那 么 ,演 员与角色 的 “ 一定距 离 ”产生 了 “ 我 是 ”的演 出效果 。 那 么,高行健 的 重性则是 “ 小以达 到和 颠覆为前提 ,在深入研究这 门艺术 的历 史和所 以存在 的根据 之 下,去 发掘这 门艺术 尚朱展 求的可能 ,把这些可能加 以发 展,注 入新鲜的看法 ,赋予新 的内涵和新 的形
在戏剧发展 史上 ,存在诸 多的戏剧观念和剧场革命活动 ,就 戏剧的表演模式而论 ,在 中罔人陆 手流的
总结概括会有二种 ,即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 系、布 莱希特体系和 以梅 芳为代 表的中围戏剧表演体系 。而 高行健』重性理论 的提 出无疑是对戏剧表演和戏剧 剧作法 的义一里程砷 的拓展 性发展。在论述高行健戏剧 二 I 三 重性婵论之前 ,我们骨必要对斯坦尼斯拉大斯基和布莱希特作一番人概 的梳理 。 首先不得不提剑 的是斯坦尼 斯抟大斯基体系 。斯坦尼斯拉夫 斯基是一个戏剧理论家 ,也是一个戏剧改
式 。 ”高行健关 丁三重 性的论述有 : “ 演员 H常生活 中有他 本人 ≥ J 惯 了的声音 、语调和 J f : ,进入 角色之 前 得先净 化 自我 ,把 H常生活中的声音语调和举 I 清 理掉 ,高度凝 神捉气 ,准备进入他 的角色 。” “ 中性 演 员 ,也即演员不 是 以H常 生活 巾的我面对 观众 ,也 是 以 H常 的身份 的我 在舞 台上扮演或 等 同那 人物 他 ,而是高度凝神静气, 以准备状态进入表演 。其 时 ,把 自我的意识化为第二只 眼睛,米关注 和调节作为 演 员你的身体怎样表演 ,在舞台上便赢得充分 的余裕 。这种 状态犹 如说 ¨人 ,随 时都可 以进 入他述 说的人

例谈高行健对布莱希特戏剧理论的借鉴

例谈高行健对布莱希特戏剧理论的借鉴

例谈高行健对布莱希特戏剧理论的借鉴作者:薛莉莎来源:《文学教育》 2014年第8期薛莉莎内容摘要:剧作家高行健大学时接触德国戏剧家布莱希特的作品后便深受其“陌生化”理论的影响,其多主题复调现代史诗剧《野人》便体现了高行健对布莱希特戏剧理论的借鉴。

本文将从自由的时空观,叙述体戏剧观及复调性三个方面来论述高行健的创作实践。

关键词:高行健布莱希特戏剧理论复调戏剧萨特在描述布莱希特的戏剧理想时说道:“他的戏剧理想是观众好比突然遇到一个野蛮部落的一批民族学家。

他们走近这些野蛮人,大吃一惊,突然对自己说:野蛮人就是我们自己!正是这一刻,观众变成作者的合作者:观众在一个古怪的状态中认出自身,似乎这是另一个人;在这个过程中他使自己作为客体面对自己而存在,他看到自己但不认同,于是便能理解自己。

”[1]这段话很好地描述了布莱希特的“陌生化”戏剧理论。

而高行健在大学时期接触了布莱希特的名作之后“立刻便推翻了我对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敬仰。

布莱希特正是第一个让我领悟到戏剧这门艺术的法则竟也还可以重新另立的戏剧家。

从这个意义上说,他对我日后多年来在戏剧艺术上的追求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2]布莱希特的“非亚里士多德”叙述体戏剧不再在舞台上塑造令人信以为真的假象,而是时刻诉诸于观众的理智,经常提醒观众这是在看戏,不要太沉迷于剧情所营造的幻觉。

《野人》是高行健多声部现代史诗剧的代表作,其中多主题、多结构、多声部的创造性融合体现了新时期戏剧的探索。

我们可以从这部作品中发现高行健对布莱希特戏剧理论的借鉴。

一亚理斯多德戏剧与非亚理斯多德戏剧的根本区别在于对时空的不同处理。

前者要求最大的真实性和幻觉性,从而创造了“第四堵墙”理论;而后者在时空处理时则追求史诗性和自由性,从而推崇“假定性”原则。

在《野人》这部多声部现代史诗剧当中,全剧的时空跨度相当大,在时间上是“七八千年前至今”,在空间上是“一条江河的上下游,城市和山乡”。

剧中的时空转换忽古忽今,忽城忽乡,现实与传说,想象与梦幻错综复杂、纵横交织,打破了传统的“三一律”以及“第四堵墙”,让观众和剧中人在古往今来的时空变换中自由游走。

中国文学现代化发生的条件朱栋霖

中国文学现代化发生的条件朱栋霖

中国文学现代化发生的条件朱栋霖(原创实用版)目录一、引言二、中国文学现代化的背景与条件1.西方文化的传入2.社会的变革3.文学流派的更迭三、中国文学现代化的表现1.文学内容的现代化2.文学形式的现代化3.文学观念的现代化四、结论正文一、引言朱栋霖在《中国文学现代化发生的条件》一文中,探讨了中国文学现代化发展的背景与条件,以及在此背景下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具体表现。

文章从西方文化的传入、社会的变革和文学流派的更迭等方面分析了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原因,并进一步阐述了文学内容的现代化、文学形式的现代化和文学观念的现代化等方面的表现。

二、中国文学现代化的背景与条件1.西方文化的传入自 19 世纪以来,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中国传统文化受到了巨大的冲击。

西方的文学作品、文学理论以及艺术形式等,给中国文学带来了全新的观念和方法,促使中国文学在形式和内容上发生变革。

2.社会的变革中国近现代社会经历了从封建制度到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历史变革。

在这一过程中,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为文学的现代化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动力。

3.文学流派的更迭在中国文学现代化的过程中,各种文学流派应运而生,如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现代主义等。

这些文学流派的更迭,推动了中国文学在形式和内容上的革新。

三、中国文学现代化的表现1.文学内容的现代化中国文学现代化在文学内容上表现为对现实生活的关注,对人性的挖掘和对社会问题的揭示。

同时,文学作品开始关注个体的命运和生活,从而呈现出更加丰富和多元的面貌。

2.文学形式的现代化在文学形式上,中国文学现代化表现为对传统文学形式的突破,如小说、诗歌、散文等文学形式的创新。

此外,西方文学形式的引入,如小说、戏剧等,也丰富了中国文学的表现手法。

3.文学观念的现代化中国文学现代化在文学观念上表现为对传统文学观念的突破,如文学为人生的观念、文学自主性的观念等。

这些观念的变革,促使中国文学在创作上更加注重个性和独立性。

中国文学现代化发生的条件朱栋霖

中国文学现代化发生的条件朱栋霖

中国文学现代化发生的条件朱栋霖以中国文学现代化发生的条件为标题,我们来探讨一下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发展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有许多条件和因素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中国历史上的社会变革为文学现代化提供了重要的前提条件。

随着封建社会的解体和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这种社会变革为文学提供了新的题材和表现形式,同时也为文学家们提供了更大的自由度和创作空间。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为中国文学现代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新文化运动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推翻传统文化的束缚,倡导现代科学、民主和人道主义。

这场运动不仅对传统文化进行了激烈的批判,还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文学理论和创作方法,为中国文学的现代化探索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新文化运动中的一些重要人物也为中国文学现代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例如,胡适提出了“文学革命”和“白话文运动”的观点,呼吁用口语化的白话文来表达思想和情感。

这种观点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共鸣,成为了推动中国文学现代化的重要力量之一。

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也为文学现代化提供了土壤。

随着工业化的进程,城市化的加速和教育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审美需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这种社会变革为文学创作提供了更广阔的市场和更多的读者,也为文学家们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动力。

国际交流与合作对中国文学现代化的推动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中国文学家们通过与外国作家的交流和对外国文学的借鉴,不断吸收西方文学的先进经验和创作理念,使中国文学在现代化的道路上更加迅速和自信。

中国文学现代化发生的条件是多方面的,它既与社会变革和新文化运动密切相关,也与经济发展和国际交流密不可分。

这些条件相互交织、相互促进,共同推动了中国文学的现代化进程。

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发展不仅为中国文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创造力,也为中国人民提供了更加广阔的文化视野和精神追求。

相信在未来的发展中,中国文学将会继续走向更加光明和辉煌的未来。

高行健早期作品的探索性

高行健早期作品的探索性

高行健早期作品的探索性摘要:高行健是我国戏剧史上不可小觑的戏剧探索艺术家,它提倡的很多戏剧理念给早期探索剧作家们以启发,主让戏剧摆脱传统束缚,强调戏剧的假定性,注重舞台的呈现,重视观演关系,试图让戏剧回到自己的本质状态,对中国探索戏剧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探索剧高行健理论探索Abstract: Gao Xingjian, should not be overlooked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drama drama artists explore, it advocates many idea on drama to early exploration playwrights to inspire, advocates for the drama to get rid of the bondage of tradition, emphasizing a drama that, paid attention to the stage of the presentation, pay attention to relationship between audience and actors, trying to play back to the nature of their own state, of Chinese explorative drama had a profound impactKeywords: Exploration play gao xingjian theoretical exploration目录1.新时期探索剧概述 (3)1.1探索剧的历史沿革 (3)2高行健的探索42.1从剧场看作品探索性52.1.1第四堵墙的突破52.1.2三一律的探索52.2.从剧本看作品探索性72.2.1淡化的冲突错误!未定义书签。

2.2.2戏剧中的“合唱”错误!未定义书签。

热闹中的孤独--高行健获奖成因分析

热闹中的孤独--高行健获奖成因分析

热闹中的孤独--高行健获奖成因分析热闹中的孤独---高行健获奖成因浅析高行健的作品在西方所受到的狂热欢送和在国内所受到的冷遇,会使作家感到自己时时处于“热闹中的孤独”的境地,但笔者深信,这个现象作为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一个独特的现象必将引起广阔学人的广泛关注和研究,本文仅从文学艺术的层面对这一文学现象进行客观理性的分析。

笔者认为,高行健的文学创作之所以被国外同行所认可,并给予文坛的最高荣誉---诺贝尔文学奖,最根本的原因有三:一、高的文学艺术成就促成了西方文学界对东方文学的接受和认同高行健作为一位对人的原生状态有刻骨铭心的体验的作家,他对中国文化和传统有一种伟大的爱,虽然这是关于中国世纪以来痛苦和受难的爱,但他非常地执着、非常地投入,不为世俗社会所影响,将这种爱倾注到所有的作品之中,在瑞典文学院关于授予高行健2000年诺贝尔文学奖的公报中,是这样评价他的文学艺术成就的,“其作品的普遍价值,刻骨铭心的洞察力和语言的丰富机智,为中文小说艺术和戏剧开辟了新的道路。

”第一,在高行健的文艺创作中,通过体裁的交叉实现了作品的普遍价值长篇巨著《**》由多个故事编织而成,有互相映衬的多个主人公,沿着区分艺术虚构和生活、梦想和记忆的投射面的旅行,主人公自己走上朝圣之旅。

通过人称代词的灵活运用,到达了快速的视觉变化,展示了同一自我的不同侧面,迫使读者疑窦丛生。

这种手法来自他的戏剧创作,在《野人》和《此岸》等剧作中,这种特点尤为明显,《野人》突出地表达了高对表达方式的探索。

全剧三章,有跳跃很大的30多段戏构成,作家突破中国传统话剧写实时空的艺术标准,根据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总意念,运用音乐中对位与比照的原那么,自由地调度戏剧场面。

每一出戏剧场面的出现,其环境、背景都通过演员的表演来确定,特别其中一些场景不过是人物意识流程或心绪的外化。

《此岸》那么不着痕迹地引用交响曲式的手法展开无中心多层次的戏剧系统。

“人与人的牵制关系”这一主题首先由玩绳子的游戏表达出来“我们每个人就牵扯在这纷繁变化的人世间。

高行健与中国传统戏曲

高行健与中国传统戏曲

高行健与中国传统戏曲
康建兵
【期刊名称】《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0(009)006
【摘要】高行健的戏剧创作、戏剧理论和表导演艺术观念均深受中国传统戏曲影响.高行健对传统戏曲在当代的存与变的独特思考和话剧学习戏曲的大胆试验,彰显出对传统戏曲的宏大复归理想和革新精神,并体现在其全能的戏剧追求中.中国传统戏曲给予高行健戏剧以丰富滋养,自身也在世界舞台上焕发出鲜活的艺术魅力.【总页数】7页(P87-93)
【作者】康建兵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文学院,江苏,南京,21009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301
【相关文献】
1.高行健:当代世界文艺复兴的坚实例证——《再论高行健》自序 [J], 刘再复
2.高行健研究的里程碑——庄园《高行健文学艺术年谱》序 [J], 刘再复
3.中国传统戏曲的别样保护之路--博物馆非遗活态展示中国传统戏曲的现状与发展未来 [J], 周怀东;谢晓娟;
4.高行健戏剧从音乐的复调到多重主题的复调 [J], 施懿展
5.中国传统戏曲文学的“有情无理”现象试证——兼论中国传统戏曲文学品位之不足 [J], 萧俊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现代文学史》(朱栋霖)学习参考资料解读

《中国现代文学史》(朱栋霖)学习参考资料解读

《中国现代文学史》(朱栋霖等主编)学习参考资料(“20年代文学”部分)一、基本知识与基本概念[填空类知识]1、自19世纪末到20世纪1917年的大张旗鼓的文学革命兴起前的近20年,是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发生期。

2、1898年前后,严复翻译的几部西书将西方19世纪主要思潮的一部分介绍到中国来。

其中,《天演论》(赫胥黎原著《进化论与伦理学》)把进化论思想带进中国。

3、发生于1917年的文学革命,既是清末民初20年来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历史准备的必然,也是外来文学思潮影响的结果。

4、1915年9月,陈独秀主编的《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在上海创刊,标示着“五四”新文化运动的起点。

5、陈独秀在《青年杂志》发刊辞《敬告青年》中提出“民主”与“科学”的口号,又于1919年1月声言《新青年》同人“拥护德谟克拉西(democracy,民主)和赛恩斯(science,科学)两位先生”。

6、1917年1月,《新青年》(2卷5号)刊出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2月的《新青年》(2卷5号)上发表了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

7、1919年1月,北京大学学生傅斯年、罗家伦等办了《新潮》月刊,一起提倡白话文,一批知识分子形成了新文学的统一战线。

8、1918年4月,胡适发表了《建设的文学革命论》一文,提出要以“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十个字作为文学革命的宗旨,稍后,周作人发表了《人的文学》、《平民文学》两篇重要文章阐述了新文学应当具有的思想内容。

9、鲁迅原名周樟寿,后改名树人。

鲁迅是1918年5月在《新青年》上发表《狂人日记》时始用的笔名。

10、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鲁迅在故乡绍兴积极参加宣传活动,并根据生活实感创作了以辛亥革命为背景的短篇文言小说《怀旧》。

11、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记录了他对先驱者命运的深刻思考;他的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是“神话、传说及史实”点染而成的。

12、鲁迅前期的杂文收入《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和《而已集》这五本杂文集中。

高行健:当代世界文艺复兴的坚实例证——《再论高行健》自序

高行健:当代世界文艺复兴的坚实例证——《再论高行健》自序

高行健:当代世界文艺复兴的坚实例证——《再论高行健》
自序
刘再复
【期刊名称】《华文文学》
【年(卷),期】2017(0)5
【摘要】没有一个像高行健如此给我启迪.这启迪,甚至改变了我的某些文学理念和思维方式.高行健,前后至少有四次“人文发现”:1.发现二十世纪的“现代蒙昧”,即被“主义”(政治意识形态)绑架、主宰的蒙昧;2.发现“自我的地狱乃是更难冲破的地狱”;3.发现“脆弱的人”;4.发现对立两极之间有一个广阔的第三空间,也可称作“第三地带”.
【总页数】4页(P5-8)
【作者】刘再复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0
【相关文献】
1.高行健研究的里程碑——庄园《高行健文学艺术年谱》序 [J], 刘再复
2.身体逃亡与精神自由:高行健剧作的空间探索 [J], 王雅琳
3.论高行健的创作转向及剧作的人称转换 [J], 夏镕
4.非常道:高行健小说《灵山》的道家寻根意识 [J], 赵东
5.高行健戏剧从音乐的复调到多重主题的复调 [J], 施懿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明清苏州艺术论

明清苏州艺术论

明清苏州艺术论文章编号:1003-9104(2015)01-0122-09作者简介:朱栋霖(1949- ),男,汉,江苏苏州人,1981年获南京大学文学硕士,先后任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苏州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教育部中文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组长,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学会理事,中国话剧研究会副会长,江苏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江苏省现代文学学会副会长,江苏省比较文学学会副会长,苏州市文联副主席,苏州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等,曾任香港大学、台湾东吴大学客座教授,先后获国家教委、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硕士学位获得者”,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江苏省“333工程”第二层次培养对象,江苏省中青年科技领军人才,江苏省优秀社会科学工作者,首届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优秀成果三等奖、教育部首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全国普通高校优秀教材一等奖等。

研究方向:现当代文学,戏剧戏曲学,艺术学理论。

摘要:明清两代,苏州在文学、戏曲、美术、书法、曲艺、工艺美术、园艺等方面,各门类全面发展,特色鲜明,都以一流水平臻于全国领先。

明清苏州何以能创造出如此令人惊艳的文化艺术成果与群落,在中国文化史、中国艺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简明的回答是:吴文化的魅力。

极其丰富的社会物质条件,充分发达的经济贸易活动,高度城市化进程,是明清苏州文艺繁荣的社会物质基础。

思想的解放,社会的自由活跃,是推动苏州文艺繁荣的根本动因。

明清苏州艺术的辉煌,是庞大的苏州文人群体的杰出创造。

苏州艺术的璀璨,是文人艺术创造的极致,是古典精英文化创造的辉煌。

关键词:明清艺术;苏州;文化现象;文艺繁荣;吴文化;城市化;思想解放;苏州文人群体中图分类号:J0 文献标识码:A一历史悠久、经济发达的苏州,最为丰富厚重、最具特色的,乃是文化――教育、风俗、文学、美术、书法、戏曲、评弹、手工艺、出版、医药。

大学之大在于好

大学之大在于好

大学之大在于好
卢天健
【期刊名称】《应用数学和力学》
【年(卷),期】2024(45)5
【摘要】一所好大学的核心不仅在于其硬件设施的完善,更在于其所体现的深厚学术氛围、教育理念和文化传承.基于笔者在剑桥、哈佛、西交大等高校的求学和工作经历,该文阐述了一所好大学应具备的核心要素(好地方、好章程、好传承、好老师和好学生),以及这些要素如何有效促进高素质人才培养和科学创新,为一流大学建设提供参考和借鉴.
【总页数】9页(P509-517)
【作者】卢天健
【作者单位】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航天结构力学及控制全国重点实验室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40
【相关文献】
1.好教育是否等于好就业校长热议大学生就业难
2.巍巍学府国之大学天津大学(原北洋大学)简介
3.巍巍学府国之大学天津大学(原北洋大学)简介
4.用新闻折射“大学之道” 用故事阐释“大学之大”——读《方延明新闻作品集》
5.大学之大,非有大楼?新建校区对研究型大学人文社科科研产出的影响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85年5月,《野人》在各种压力下成功上演。

曹禺看完彩排,对高行健说:“小高,你搞出了另一种戏剧。

”曹禺是20世纪中国戏剧大师,他的戏剧基本上是易卜生式的戏剧观,他把这种戏剧演绎到高峰。

高行健吸收中西戏剧资源,他的戏剧思想另辟新径。

他在20世纪最后15年创造了“另一种戏剧”,一种不同于传统的易卜生式的现代戏剧,开拓了中文戏剧的新路。

高行健和曹禺,成爲20世纪中国戏剧的两座高峰。

高行健是剧作家,也是戏剧理论家。

他的探索戏剧源于他对“另一种戏剧”观念的探索,他的戏剧就是他对“另一种戏剧”观念的探索的实践与印证。

对于戏剧史来说,高行健的“另一种戏剧”思想比他的戏剧创作更重要。

高行健强调:“戏剧是一种综合的表演艺术,歌、舞、哑剧、武术、面具、魔术、木偶、杂技都可以溶于一炉,而不只是单纯的说话的艺术。

”[1]这是高行健构建“另一种戏剧”思想的基点。

戏剧是综合艺术与表演艺术,这些早爲戏剧界所共识。

高行健在八十年代特别对此强调,确有针对性。

他是要打破易卜生-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爲代表的写实体验戏剧体系的一统天下,他要反拨由一种戏剧观念单一统治中国剧坛造成的弊端。

在高行健创作第一个剧本与发表〈论戏剧观〉的八十年代初期,易卜生-斯坦尼写实体验戏剧观已经在中国剧坛统治了半个多世纪。

戏剧模仿生活,舞台是生活的再现,绝大多数剧作都是这种戏剧观念的印证,産生了丁西林、熊佛西、田汉、洪深、李健吾、夏衍等一批优秀剧作家,曹禺就是这种易卜生式的写实戏剧的杰出代表。

成熟于19世纪后半叶的易卜生式的写实戏剧的路子可以说已发展到极致。

艺术需要不断创新。

创新的关键在于观念。

高行健是被注定需在21世纪到来之前,同传统观念挑战的戏剧家。

在八十年代戏剧观念讨论中,高行健曾不无偏激地批判易卜生戏剧观念。

他说不应该把100年前、相当于光绪年间的一位外国剧作家的剧作来要求现在的中国剧作家,“易卜生式的那种由悬念、展开、高潮、结局四大部分组成,一环套一环再层层解扣的剧作法就必然显得太死板了。

”又疾呼“戏剧不是文学。

”[2]以致于有的戏剧理论家误将高行健同以“反戏剧”爲标识的荒诞派戏剧等同而进行商榷。

其实,高行健要坚持的,一是戏剧是综合艺术,不应只是以长篇大段的对话爲主要创作手段,二是戏剧是剧场艺术,演员表演才是剧场艺术的生命所在。

他认爲,从这样一种认识出发,我们称之爲“话剧”的戏剧不必把自己仅仅限死爲说话的艺术。

剧作家也不必把自己弄成爲仅仅是一种文学样式的作者的地步。

他固然得精通语言,把对话写得洋洋洒洒,他也还需要关照到他剧作中那种无声然而却分明可见的动作,以及那种虽有声而无言词的音响,也还包括诸如面具。

这并不是说要剧作家取代导演,而是说剧作家应该有强烈的剧场意识,因爲剧本写出来主要是爲了上演,而非专供阅读用的。

理想的现代剧作最好是能直接用于演出的一部总谱,台词只不过是剧作中的一个部分。

“我以爲现代戏剧在强调自身存在的必要的时候,除了要区别于电影和电视,也还要充分认识到它不同于文学的那一面,也就是说作爲表演艺术的这一面。

”[3]由此,高行健反复强调,要从戏剧的源起,捡回已丢失的戏剧手段,要重新思考“何爲戏剧”。

他说“我的这些戏剧主张无非回到戏剧的源起,去捡回这门艺术存在的理由。

”[4] “从原始的戏剧中可以找到现代戏剧的生命力”[5]从这些认识出发,戏剧就不只是一种语言的艺术,原始宗教仪式中的面具、歌舞于民间说唱,耍嘴皮子的相声和拼气力的相扑,乃至于傀儡、影子、魔术与杂技,都可以入戏。

“两千多年前汉代的百戏就这样把这衆多的表演的技艺都汇入一起,尔后才有了这门综合艺术,称之爲戏剧。

”现代戏剧要“捡回了这些失去了的手段”。

[6]戏剧要从种种陈旧束缚中解脱出来,让演员在舞台上也就可以大显身手,不必从头到尾靠一张嘴说来说去。

这幺随之而来对戏剧演员的要求也就类似于古老的戏曲,最好是嗓子、身段、功夫样样来得。

高行健的戏剧主张和戏剧实验是试图“在现代剧场里重新肯定戏剧这门艺术历来具有的戏剧性和剧场性”。

[7]什么是高行健“另一种戏剧”所追求的戏剧性?他不认爲易卜生式戏剧中的跌宕情节、人物紧张冲突、性格内在矛盾是他所追求的戏剧性。

他抓住了东、西方古老戏剧的本体:动作action。

“我最看重的还是古希腊人的那个古老的观念:戏剧是动作。

……不过是对这一古老观念的重新强调。

我认爲现代戏剧一旦回过头来把握住这个根本,在这基础上再怎样变化,也就不会丧失戏剧这门艺术的魅力。

”“由阿尔多提出来康道尔加以发展了的观念,戏剧是过程,是对戏剧是动作这个古老的观念的一种延伸。

而我以爲,在同样的前提下,还可以有更多的命题:戏剧是对比,戏剧是变化,戏剧是惊奇,戏剧是发现。

”“ 变化可以是一个过程,那变化本身也就有戏。

发现也可以是一个过程,恰如没有结局的对比也可以是一个过程一样,自然也都有戏。

而这种过程中出乎意料的结局或变化,即所谓惊奇,同样也可以有戏。

换句话说,戏剧不仅仅是过程,戏剧还可以是变化、是对比、是发现、是惊奇。

这便是未来戏剧对戏剧性的理解。

建立在这种理解性之上的戏剧自然会是别的样子。

”[8]这就是高行健所追求的“另一种戏剧”的戏剧性。

他追求的是戏剧情境或演变的过程,他认定“情境演变的过程较之人物和个性的冲突更富有戏剧性。

”[9]“所谓戏剧性,便在于戏剧结构中所包含的动作、过程、变化、对比、发现与惊奇。

”[10]《绝对信号》是展示情境演变过程,《车站》呈现了独特的戏剧情境,《冥城》把一个古老的戏剧故事改铸、提炼爲富有哲想的现代戏剧情境,《八月雪》的戏剧性情境更是机趣横生。

高行健以现代戏剧观念发展了古希腊戏剧理论中的诸如发现、惊奇、变化等戏剧传统手段,并赋予它们新意。

他认爲,“变化、惊奇与发展都在过程中实现,于是都可以成戏。

因此,在谈到现代戏剧的戏剧性的时候,不妨也可以运用这些术语来代替矛盾、冲突、悬念和情节,因爲后者都可以包括这这些更爲宽阔的概念中,而且只是这些从戏剧艺术自身规律中发现的戏剧手段的一些极端的表现。

” “惊奇与发现也是在过程中实现的,因而也能有戏。

在演变的过程中,出现了某种机缘,这渐进的演变中就出现惊奇与发现。

”[11]在荒诞派戏剧中,代替通常的悬念、情节和冲突的,便往往求诸惊奇与发现这类手段,来造成戏剧性《生死界》是高行健构想中的“另一种戏剧”的舞台实验。

它不仅在于技巧上,那些哑剧、舞剧、魔术、光影、杂技等等,种种形体表演、意象呈现,在这个局中常是作爲意义的否定,作爲言语的对立面而在场。

种种道具都被动用爲戏剧语言,成爲演员动作的对像。

《生死界》就是一个女人的内心独白,独白与她周围的对应物构成惊心动魄的戏剧情境演变过程。

剧中,黑袍男人、撑伞的女人、尼姑、肢体、石块等一系列具象实体的渐次呈现,碰撞女主角的叙述性独白,形成了该剧的独特叙述。

“他”(男人)对“她”付诸肢体语言——动作的对话。

这种“对话”是无声的,却形象地叙述了处于绝望之中的两性关系的纠缠冲突。

而他终于被杀,被“她“无休止的质疑和致命的烦躁耗尽了生命。

1993年12月,我曾在香港中文大学召开的首届华文戏剧研讨会上,与高行健先生对话他的新作《生死界》的叙述问题。

2002年3月我在香港文化中心小剧场,观看“无人地带”邓树荣导演的高行健的这个名剧。

从法国演习戏剧归来的邓树荣,将高行健的这个新潮戏剧演绎得有声有色、惊心动魄,这位熟悉香港文化的新锐导演将它稍稍“香港化”了。

“无人地带”的演出,渐次进入戏剧高潮,这时,舞台空空,只剩下一具空空的男式衣帽,从舞台上方突然垂挂下来。

而对立面的消失并未解脱生命的痛苦,反扣响了生命的本我之门。

于是舞台上又渐次出现一系列“她”的“他者”。

母亲,女伴,她们在爱欲面前都丧失了女性的温情,彼此间展开着无尽的较量。

残酷的欲望本相引发了生命的荒谬感。

“她”终于看到了真实的自我:“从空中挂下的断腿和手掌,则物化爲女主人公的自我投射。

”躯体的断裂这一舞台意象,象征为灵魂的残缺状。

这时舞台上空高端出现尼姑盘坐洗肠的舞台意象,刺激恐怖的音乐大作。

这一戏剧意象外化了欲望带来的精神痛苦,是颇富刺激性的。

高行健很看重在戏剧过程展示差异与形成对比。

“凡是一个过程,总有渐进和突变。

差异也就在过程中展现。

现代戏剧更爲看重的不是那种硬编造出来的矛盾冲突,而是从渐进、突变和显现差异的过程中去找戏。

这种戏来得更爲生动自然,往往令观衆更爲信服。

” “展示差异的办法主要是对比。

戏剧中的对比同绘画不一样,不可能是静止的。

戏剧中的对比也还是在过程中显示。

交响乐之所以富有戏剧性,正在于不同声部的对位。

现代戏剧一旦借用了音乐中的对位元的手段,就给自己的表现能力又打开了一个新的天地。

”[12]可以说,高行健是受到了音乐——交响乐、复调音乐——的啓发。

而巴赫金的复调理论也正引起八十年代中国文论界刮目相看。

高行健在他的探索戏剧中也提出了复调理论。

他认爲,剧作可以写情节复杂的故事,也可以去展示生活的若干场景。

还可以叙述事件的过程,并且加以分析与评说。

也还可以无故事,无情节,无因果,非逻辑,代之以人物的心理活动,即所谓意识流和人在某种环境下的精神状态。

还可以不去刻画人物的个性,求之以喻意的象征或意象,荒诞派剧作则经常沿用这类手法。

“而凡此种种手法又可以互相渗透,形成一些更富有表现力的多层次的复调的结构。

衆多的人物和戏剧动作的对位又是一种新的戏剧结构。

”[13]高行健在《野人》、《车站》中试验戏剧的多声部。

《车站》中的人声曾用到了七个声部。

高行健希望因此便出现一种戏剧的“复调”成分。

《野人》将几个不同的主题交织在一起,构成一种复调,又时而和谐或不和谐地重叠在一起,形成某种对位。

他试图在剧中不仅语言有时是多声部的,语言同音乐和音响也形成某种多声部结构,甚至于同画面形成对位元。

高行健希望正如交响乐追求的是一个总体的音乐形象一样,《野人》也企图追求一种总体的演出效果,而高行健在剧中所要表达的思想也通过复调的、多声的对比与反复再现来体现。

他曾在小戏《喀巴拉山口》中尝试戏剧的一种新的叙述方式。

他借用苏州评弹这种江南说唱形式,把这种基本上坐着演唱的艺术改爲站着走动着说说演演,原只是两名艺人互爲伴唱和答腔,高行健改爲四名演员演五个角色,他希望这样来形成了四个声部。

显然,戏剧的复调是一种更有表现力与吸引力的叙述方式与戏剧情境。

发展至《对话与反诘》,女人与男人的对话纠葛,又同一旁和尚的哑剧表演形成戏剧性情境,而《夜游神》也同是两组情景的对照呈现爲一种戏剧情境。

高行健的“另一种戏剧”思想,强调“戏剧是剧场里的艺术”,必须“承认舞台的假定性”,“毋需掩盖是在做戏,恰恰相反,应该强调这种剧场性。

”[14]他看到,西方传统戏剧主要通过剧作中的台词向观衆陈诉人物的感受,东方传统戏剧却主要通过演员的手式、眼神、身段、步态将人物的内心活动展示给观衆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