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站》解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新批评理论来解读《车站》中的象征主义

1.引言

《车站》是高行健笔下一出典型的象征戏剧。它讲述的是一群来自四面八方的乘客因对“城市”有着无比的憧憬而在同一个车站等车进城,然而他们一等再等,却总等不到靠站的汽车。面对这样反常的现象,乘客们或抱怨或愤愤不平,却还是在等待,只有“沉默的人”明白等下去不会有结果,悄悄地离开了。在等待中时间飞逝,一晃十年,他们才发现这是一个废弃的车站,在犹豫和抱怨过后,这些人互相照看着一起往城里走去。

本文通过新批评理论中“文本细读”的模式,从中提炼出对人物、实物以及时间等细节的刻画,并通过分析这些细节的描写进而挖掘出其隐含的象征意义。

2.人物的象征

2.1乘客的名字

《车站》中的人物都不是有名有姓的,他们的称谓是:沉默的人、大爷、姑娘、戴眼镜的、母亲、愣小子、师傅,唯一例外的是马主任,但也是有姓无名。在这部戏剧中,没有外貌特征,也没有穿着打扮,只有年龄、性别和部分的职业。他们接近于符号,是各个社会群体的代表。大爷代表的是上了年纪的随着中国历史走来一路艰辛的人;姑娘代表的是普通的谨小慎微被动等候的女性;愣小子代表的是没有足够高素养的但是却还没有丧失希望理想的青年人;戴眼镜的自然是知识分子的标志;做母亲的则是妇女的集中代表;师傅是手艺工人即普通的靠技术吃饭的工人;马主任特殊一点,是个常常为人走后门的商场主任,即一个“官”。他们进城各有所求:爱情、前途、家庭、运气、兴趣、事业、乃至一顿饭……城市寄托着他们的憧憬,公共汽车是助他们实现目的的工具。他们的“无名”恰好说明他们普遍存在于生活中。

2.2沉默的人

“沉默的人”在情节的发展中始终一言不发,当看到第二辆车呼啸而去的时候,他意识到继续等待是无意义的、无结果,因此他选择了不再等待,而是积极行动——收拾皮包勇敢而坚毅地默默向前走去。尽管情节的安排显得他不合群、孤独,但因此以一种沉默的身份与其他乘客区别开来了,“姑娘望着沉默的人走去的方向,若有所失”,这是因为沉默人的走引起了众人的失落,这种差异恰恰就是作者赋予沉默的人力量所产生的,因为在剧中,沉默人就是力量、勇气、智慧的象征。他被赋予了理想主义的光辉,象征的是一种积

极的人生态度。

3.实物的象征

3.1呈十字形的铁栏杆

呈十字形的铁栏杆,象征的是一个面临多元人生选择的十字路口,主人公来去自由。戏剧中,乘客们在十字形的铁栏杆内等车,往前走就被铁栏杆挡住去路,这暗示着无路可走,等待似乎是人们在生命的十字路口上的唯一选择,抱怨、愤怒是此时此地困境中人们必然的反应;然而往后走就可以摆脱铁栏杆的束缚,摆脱这一困境,沉默的人的积极行动正好说明了这一点。十字形状是人们行动差异和鲜明对比的象征,预示着沉默的人与其他乘客截然不同的行为,从而指出不要消极等待,应该积极进取这一主题。

3.2公共汽车

公共汽车象征的是生活中的不合理、不公正和生活的荒诞性。汽车从这里通向城里,可以说就是负载我们愿望理想去向的媒介,也可以说是带领着我们朝理想方向前进的力量,人们对于车子寄予厚望,但是在一辆又一辆的车子呼啸而去之后,人们怪罪车子,怪罪开车的人没有做到为顾客服务,觉得是被欺骗了,于是他们“等待”与“行动”中徘徊。这象征着文革十年浩劫让很多人对理想的社会失去了信心,觉得是被欺骗了被抛弃了,他们等待着被再次给予理想和信念,但是却落了空,于是很多人都在彷徨犹豫,究竟要不要回去呢,要不要放弃自己原来的理想?

4.时间的象征

在第三辆车过去后,等车的人忽然发现一年过去了,一会儿,又过去了两年零八个月,最后过去的是“整整十个年头”。一等就是十年的时间跨越,表面看似是荒诞的、虚假的、不真实的,但实质上却有着深刻的现实基础——它象征的是文革十年浩劫对人们精神的“幻化”的结果,是作家表达对文革十年耽误人们的时间和青春的谴责。“你不懂得痛苦,所以你麻木不仁!我们被生活甩了,世界把我们都忘了,生命就从你面前白白流逝,你明白吗?你不明白!你可以这样混下去,我不能……”在等待的十年里,他们找不到出路,却感受到了青丝变白发、青春一去不返的悲哀。最后,他们意识到在生活中任何踌躇与等待只会虚耗生命,只有“行动”才能带来希望,于是他们终于结束等待,彼此相携进城。因此,这一教训正是等待的价值与意义。

5.结语

通过“文本细读”这种模式,我们可以发现高行健的《车站》是一个充满象征主义色

彩的戏剧,里面的各种物象都隐含着极其深刻的象征意义,以传达作家对“消极等待”的否定与“积极行动”的肯定的理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