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跨境民族音乐的研究综述

合集下载

关于音乐的文献综述范文

关于音乐的文献综述范文

关于音乐的文献综述范文论文关键词:民族音乐民族文化研究但是,如何理解中国民族音乐文化?音乐作为普遍艺术的共同纽带培育了一个民族的灵魂,对全部的人来说它是自然而然表现出的艺术媒体。

音乐并无什么特别之处,而是普通一般人的艺术。

音乐并不象其他艺术一样有什么特别形成的方法,只是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形成而已,是民族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具有一定意义的代表性。

音乐兼具民族精神的价值,就是说它有与个人和民族的灵魂保持同一性的特点,也是像民族语言、民族生活习惯,民族文化一样具有保持性和流传性。

民族音乐作为民族传统生活文化的一部分而存在。

在我们所生存的地球上,不同的民族和地域,会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音乐形态。

民族音乐从民族存在开始,不仅随着风土,生活手段等自然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并且受民族历史,政治背景的变化而变化。

因为民族是有其自己信仰,习俗,生活,习惯等文化传统,特别是语言共同的社会集团,所以不管是哪个民族,在特定的地域生活,都会形成适应于其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民族文化。

所以,民族音乐的形成有其特定的民族特征,所以民族音乐是表现其民族特征及民族文化的重要要素。

中国音乐是从公元前十四世纪—公元前十二世纪的商代开始的。

根据孔子的话,真正的音乐,即是“民族民间沟通的桥梁,使人快乐和积极。

音乐必须是明朗的,所以“音乐”和“明朗”表现出同一个字,那就是乐。

一般来说,音乐受人间,政治和教育影响。

对中国人来说,音乐是发自内心的,是人的精神,对任何人的灵魂来说都是受音乐的影响。

民间音乐简称为民谣,民谣是从民众的必要性中直接产生的。

是在21世纪的现在能表现出美和活力的真正艺术。

民谣因为是纯粹直观的,所以不能计算;民谣是根据音声来传达的,所以不能从视觉上考;民谣是全部口头上直接传下来的,所以同文字和印刷并不关系。

有“民谣是自己形成的”的语言存在。

民谣是民族音乐的一种表现形式,民谣的形成,是在幸福中探索作为不可缺少基本原理的艺术的欲求的一种表现。

中缅跨境民族的音乐文化探析

中缅跨境民族的音乐文化探析

Yi Shu Ping Jian Yan Jiu Ping Lun·研究评论中缅跨境民族的音乐文化探析路猛玉林师范学院音乐舞蹈学院摘要:中缅两国之间的交流和往来历史悠久,伴随两国之间的交流,各种文化实现了融合和交流。

在众多文化交流中,以民族音乐文化交流尤为突出,对双方国家的音乐文化发展,均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本论文以中缅跨境民族的音乐文化交流为研究切入点,对其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和分析。

关键词:中国缅甸民族音乐文化交流中图分类号:J60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9)01-0009-03基金项目:本文为2017年玉林师范学院校级科研项目,项目名称:《云桂跨境民族传统节庆仪式音乐的传承与创新研究》,项目编号:20177YJKY10。

2013年底,国家主席习近平同志首次提出了“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倡议,推进中国、东南亚、南亚、印度等地区的经济发展。

缅甸作为我国的西南边陲门户,是“一带一路”伟大战略的重要枢纽。

一、中缅跨境交流和民族音乐文化的产生(一)中缅跨境民族缅甸是东盟成员国,位于中南半岛的西部,与中国毗邻。

两国之间拥有漫长的边境线,全长为2185公里,其中两国之间的边境线中有将近2000公里左右的边境线在我国的云南省。

根据史料记载,两国之间拥有悠久的交流历史,早在公元94-120年的时候,缅甸境内的掸国就向汉朝派遣使臣,带着缅甸的犀牛、大象、珍宝等物品来到中国。

而汉朝也相应地对缅甸进行封赠官衔、回赠金银等。

日后,伴随着历史的进一步发展,中缅两国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广泛,其中以两国之间的民族音乐文化交流最为广泛。

801年,镖国王子舒难陀来访中国,并带领了一个大型乐队进行歌舞表演,在该乐队中,拥有乐工35人,乐器22种,轰动了整个唐朝的长安城[1]。

9-11世纪的时候,我国正值宋朝政权,缅甸的蒲甘王朝仍与宋朝之间保持经济和文化交流,缅甸的蒲甘王朝继续向其进献犀牛、大象、香物等,但在13世纪,两国之间为了争夺金齿地区,两国之间暴打了战争。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朝鲜族音乐文化研究综述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朝鲜族音乐文化研究综述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朝鲜族音乐文化研究综述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朝鲜族音乐文化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

这一时期,中国朝鲜族音乐研究者在积极开展对传统音乐的保护和传承基础上,逐渐注重对朝鲜族音乐文化多样性的研究,产生了大量的研究成果。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朝鲜族音乐文化研究主要集中在对朝鲜族传统音乐的保护和整理上。

此时期,研究者积极进行对传统音乐的音谱整理和记录工作,为后续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原始资料。

通过对朝鲜族音乐表演形式和乐器的研究,揭示了传统音乐的特点和演奏技巧,并在保护传统音乐的基础上,推动了传统音乐的发展和传承。

进入21世纪,中国朝鲜族音乐文化研究逐步形成了多学科交叉研究的格局。

学者们不仅对传统音乐进行了深入研究,还将目光转向了朝鲜族音乐文化的多样性。

研究者们通过对朝鲜族音乐与其他民族音乐的比较研究,揭示了朝鲜族音乐与其他音乐传统之间的相似之处和差异之处,拓展了朝鲜族音乐的研究领域。

中国朝鲜族音乐文化研究还注重对朝鲜族音乐表演艺术和创作的研究。

研究者们通过对朝鲜族音乐表演艺术形式的研究,总结了朝鲜族音乐表演的特点和艺术规律,为朝鲜族音乐表演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

中国朝鲜族音乐研究也逐渐关注到朝鲜族音乐的创作和创新。

研究者们通过对朝鲜族音乐创作的研究,推动了朝鲜族音乐的当代创新和发展。

跨族群(汉、拉祜、哈尼、佤族)语境中的“打歌调”音乐研究

跨族群(汉、拉祜、哈尼、佤族)语境中的“打歌调”音乐研究

跨族群(汉、拉祜、哈尼、佤族)语境中的“打歌调”音乐研究普红雪(云南临沧滇西科技师范学院艺术学院云南·临沧677000)摘要随着社会文化的不断发展,我国音乐方面的研究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在各种各玩各的音乐研究中,“打歌调”是比较庞大的一类音乐,而且打歌调在很多民族中都存在,想汉族、拉祜族、哈尼族、佤族等等中。

传统的打歌调很有比较明显的分类,每一个族群中打歌调会有很大的融合,随心新中国的成绩,五十六个民族成为一个大家庭,他们之间的音乐也在相互交流,在保留原始种族特征的同时融入其他民族的文化,从而使得“打歌调”在跨种族之间发展的更好,接下来文章将重点研究跨族群(汉、拉祜、哈尼、佤族)语境中的“打歌调”音乐。

关键词“打歌调”音乐研究跨族群语境汉族拉祜族哈尼族佤族中图分类号:J607文献标识码:A1“打歌调”基本研究1.1打歌名称和含义打歌在不同的地方会有不同的名字,有调歌,踏歌,跳月,左脚,跳脚,跺脚,打转等等十多个名称,这些名称都可以称为打歌,主要分为三种情况,第一,本民族从古至今都将这种艺术形式称之为打歌,所以就很少有人再用其他的称呼,比如说彝族打歌,白族打歌等等;第二种情况是对这种类型的艺术形式可以用打歌进行称呼,也可以用其他类型的名称;第三种情况是在一些民族中有的不叫打歌,但是因为其他民族叫打歌,本民族受这些影响长时间之后就接受了这种名称。

打歌名称的问题因为地区不同也会有很大的不同,这是我们需要注意的,有的名称是对打歌时动作的描述,比如说跺脚、叠脚、踏歌、打转、跳歌等等;有的是因为打歌时的环境气氛和使用的乐器等而来的,比如说跳月、跳乐、跳笙和跳锣,其中跳笙指的是吹笙进行跳,跳锣指的是敲锣进行跳;左脚的叫法则是因为很多打歌调中的歌舞动作都是从左脚开始的,所以就因此而得名。

在不同的地区对打歌的理解也有很大的不同,彝族人民认为打歌就是跳舞的意思,还有的群众认为打歌就是唱跳或者是歌舞。

在白族中,打歌被认为是一个词,比如说打游戏、开展项目、进行项目等等,从历史记载来看,打歌也有踏唱的含义,白族内部打歌包括歌舞但是又不局限于歌舞,所以这相对来说比较符合民间打歌的实际含义。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朝鲜族音乐文化研究综述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朝鲜族音乐文化研究综述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朝鲜族音乐文化研究综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朝鲜族音乐文化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朝鲜族音乐是中国众多少数民族音乐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本文将从研究背景、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等方面进行综述。

一、研究背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的多元化发展使得各个民族文化得到了更为广泛的传承和发展,朝鲜族音乐文化作为中国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逐渐受到了学术界的关注。

朝鲜族音乐在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转型与发展也为研究者提供了丰富的实践和理论基础。

二、研究内容对于朝鲜族音乐文化的研究内容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1. 音乐形式和风格对于朝鲜族音乐形式和风格的研究是重要的研究方向。

这包括对朝鲜族传统音乐形式的考察和分析,如各种乐器演奏、歌曲演唱等;还包括对朝鲜族音乐风格的研究,如现代音乐对传统音乐的影响和创新等。

2. 音乐表演与创作朝鲜族音乐表演与创作也是研究的重点之一。

这涉及到朝鲜族音乐家的实践经验和艺术理念,以及他们在音乐创作和演奏中所表现出的文化背景和个人风格。

3. 音乐与传统文化朝鲜族音乐与传统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研究者通常会将音乐与朝鲜族传统的社会制度、宗教信仰等相结合进行研究。

研究朝鲜族音乐在婚丧嫁娶、社交舞蹈等文化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等。

三、研究方法1. 田野调查法田野调查法是一种常见的研究方法,研究者通过实地考察、访谈等方式获得第一手资料,并对其进行整理和分析。

这种方法可以深入了解朝鲜族音乐在社会实践中的表现和作用。

2. 音乐学分析法音乐学分析法是对音乐作品的形式、结构、风格等进行解析的方法。

研究者通过对朝鲜族音乐作品的乐谱、演奏方式等进行分析,以探讨其艺术特点和文化内涵。

3. 文化人类学方法文化人类学方法将音乐视为文化的一部分,通过对社会制度、象征意义等方面的研究,探讨朝鲜族音乐与社会、文化之间的关系。

四、研究成果与发展趋势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朝鲜族音乐文化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全球化背景下贵州苗族音乐传播研究

全球化背景下贵州苗族音乐传播研究

全球化背景下贵州苗族音乐传播研究全球化背景下贵州苗族音乐传播研究引言随着全球化的进程不断加强,世界各地的文化交流和传播也变得更加频繁和广泛。

在这个背景下,音乐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形式,在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传播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以贵州苗族音乐为研究对象,探讨全球化背景下贵州苗族音乐的传播情况和影响。

一、贵州苗族音乐概述贵州苗族音乐是苗族人民以歌唱为主要方式所创作的音乐形式,通常伴随着特定的舞蹈和器乐演奏。

苗族音乐以其独特的风格和韵律,独立于其他民族音乐,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民族特点。

二、贵州苗族音乐的传统传播方式在全球化之前,贵州苗族音乐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方式传播: 1. 口耳相传:贵州苗族音乐一直是通过口头传统的方式在民族内部传承。

年长者将音乐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年轻一代,通过家庭、社区和村庄的聚会和庆典场合,将音乐传递给更多的人。

2. 各种节庆活动:贵州苗族有丰富多样的节日和庆典,音乐作为庆祝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舞蹈、歌唱和器乐演奏等方式,在节日和庆典中得到广泛传播。

3. 地方传统媒体:传统媒体如广播、电视和报纸等也对贵州苗族音乐进行了宣传和传播,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苗族音乐的魅力。

三、全球化背景下贵州苗族音乐的传播新趋势随着全球化的进程,贵州苗族音乐的传播方式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出现了许多新的传播渠道和平台:1. 新媒体平台的出现: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为贵州苗族音乐的传播提供了新的机遇。

通过各种社交媒体平台和音乐流媒体服务,贵州苗族音乐可以更容易地传播到全球各地,为更多人所了解和欣赏。

2. 文化交流与合作项目:随着国际交流的增加,贵州苗族音乐得到了更多国家和地区的关注。

多样的文化交流与合作项目为贵州苗族音乐在国际间的传播提供了更多机会。

例如,贵州苗族音乐家与国外音乐家的合作,以及在国际音乐节上的演出等。

3. 跨文化融合和创新:贵州苗族音乐在全球化背景下,受到了来自其他文化音乐的影响,出现了跨文化融合和创新的趋势。

中国广西跨界族群音乐研究综述

中国广西跨界族群音乐研究综述

72鲁 松:中国广西跨界族群音乐研究综述跨界族群(Cross-border Ethnic Groups)是指那些因传统聚居地被现代政治疆界分隔而居住于毗邻国家的民族[1]。

中国跨界族群音乐研究是一种立足于中国少数民族音乐文化本位去看其与周边国家或地区音乐文化关系的学术观念[2],作为研究者我们要研究其共时性两地同族群音乐文化的各自发展情况之比较,也要研究其历时性不同地域交流甚少的各自独立发展至今的音乐文化脉络。

曹本冶先生曾提道:“‘音声’指的是一切仪式化行为中听得到的和听不到的、对局内人有特定意义的近音乐和远音乐的声音, 包括一般意义中的‘音乐’”。

[3]音声主要是指在人的社会行为中对此行为活动有构成性因素的一切声音,在人的社会活动中主要有人声与器声两大类发声。

在跨界族群音乐中,一方面有音乐行为的“人”本身构成一道音声因素,此外还有在此境域中的由人操控的“器物”也产生音声因素,其中也包含现代人所认为的具有欣赏性的“音乐”。

本文将以人声与器声两大类分别对近年广西跨界族群音乐研究进行梳理,来旨在呈现广西地缘性人文关系中的跨界族群音乐文化以期望更多的广西民族音乐文化研究结出硕果。

一、人声型音乐研究越南的越族与中国的京族属同源性跨界族群。

卢克刚《京族民歌研究》[4]一文对京族民歌的音乐本体做了细致地研究,是一篇综述性强的重要文献。

张小梅《中越京族民歌传承之比较研究——以中国东兴与越南海防为案例研究》[5]主要探讨了中越京族民歌在传承中遇到的问题,提出了在现代化语境下的京族民歌传承发展的构想。

黄志豪《论京族民歌中的即兴文化》[6]通过对歌词的即兴性与歌者演唱时的即兴状态来说明,即兴性这一点也正好普遍是中国民歌的一个显著特征。

毛艳《京族民歌研究》[7]将京族民歌的类型归做了初步的细致划分,归纳为海歌(山歌)、风俗礼仪歌(哈歌、情歌、婚嫁歌、丧葬歌)、叙事说唱小调、儿歌(摇篮歌)、宗教音乐等。

张小梅《中越京族民歌<过桥风吹>比较研究》[8]通过对这首歌里中国和越南音乐源流的详细梳理,探索了中越京族民歌的传播轨迹。

从“跨界”一词看我国跨界民族音乐研究

从“跨界”一词看我国跨界民族音乐研究
为 国 家 主 体 民 族 可 以 分 为 双 边 均 为 主 体 、 双 边 均 为 非
区的少数 民族研究 , 生 成 “ 跨 界 民 族 ”时 , 此 时 的 界 限 已 从 无 形 变 成 了 有 形 的 疆 界 ,人 们 在 无 形 的 界 限 问 可 来 回穿 越 , 面 对 有形 的疆 界 跨 越 似 乎 不 那 么 容 易 。
跨 界 与 跨 界 民族


豢 舔 Βιβλιοθήκη “ 跨界 ” 本 质 是 形 容 两 个 不 同领 域 的事 物 之 间进 行
合作与交融 , 后 来逐 渐 波 及 生 活 的各 个 领 域 , 当下 已然 成 为 一 种 生 活 的 态 度 和 审 美 方 式 ,成 为 人 们 竞 相 追 逐
主 体 和 单 边 主 体 三 类 跨 界 民 族 ;或 者 根 据 境 内 外 人 口
究 受 到 多 重 影 响 的 客 观 事 实 。 目前 对 跨 界 民 族 存 在 着 多种 划 分 类 型 。 如按 照语 言 系 属划 分 , 属 于 阿 尔 泰 语 系 的维 吾 尔 族 、 哈萨克 、 柯 尔克 孜 、 乌兹别克 、 塔塔 尔 、 蒙 古 、 鄂温克 、 鄂伦 春 、 赫 哲和朝 鲜等 民族 , 属 于 汉 藏 语 系的有傣族 、 壮族 、 布衣 、 京族 、 回族 、 藏 、 彝 、 哈尼 、 傈 僳 、 拉徊 、 阿 昌、 景颇 、 独 龙 、 怒 、 门巴、 苗 、 瑶等族 , 属 于 南亚语系的有布 朗、 德 昂 、 佤 等族 , 属 于 印 欧 语 系 的 有 俄 罗斯 、 塔 吉 克 等 民族 ; 或 者 根 据 跨 界 民 族 所 跨 国 家 数 目可 以 分 为 双 边 和 多 边 两 类 跨 界 民 族 ; 亦 或 根 据 是 否

—间民族声乐理论研究文献综述

—间民族声乐理论研究文献综述

—间民族声乐理论研究文献综述摘要:本文对间民族声乐理论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梳理和评价,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搜集、整理和分析,总结了间民族声乐理论的多元化特点、研究方法、研究成果及其不足之处。

本文旨在为间民族声乐理论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以期推动中国民族声乐的进一步发展。

引言:间民族声乐理论是指在中国不同民族、不同地域和不同文化传统之间,研究民族声乐的理论体系、演唱技巧和歌曲风格等方面的学问。

间民族声乐理论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它不仅有助于深入了解中国民族声乐的发展历程和现状,还可以为民族声乐的传承、保护和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文献综述:经过对所搜集到的文献资料进行归纳、整理和分析比较,我们发现间民族声乐理论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现状和成果:间民族声乐理论的概念和定义:间民族声乐理论主要涉及民族声乐的理论体系、演唱技巧、歌曲风格等方面,它强调在中国不同民族、不同地域和文化传统之间进行研究。

间民族声乐理论还涉及到音乐心理学、音乐历史学等多个学科的交叉融合。

间民族声乐理论的多元化特点:间民族声乐理论具有多元化的特点,包括音乐形式、演唱技巧、歌曲风格等方面。

例如,蒙古族的长调、苗族的飞歌、藏族的雪山歌等都具有鲜明的地域和文化特色。

在演唱技巧方面,民族的润腔、滑音、气声等也具有独特的表现力。

间民族声乐理论的研究方法:目前,间民族声乐理论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历史研究法、田野调查法、比较分析法等。

历史研究法主要通过对民族声乐历史文献的搜集、整理和分析,了解民族声乐的发展历程和演变规律。

田野调查法则通过深入民间进行实地调查,搜集整理民间歌曲和演唱技巧,了解民间声乐的现状和传承情况。

比较分析法则通过对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声乐作品进行比较分析,总结出其异同点和发展趋势。

间民族声乐理论的研究成果:近年来,间民族声乐理论的研究成果丰硕,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包括《中国民族声乐史》、《中国民族声乐演唱技巧》、《中国民族声乐歌曲风格》等著作。

浅谈一带一路视野下的中国民族音乐学

浅谈一带一路视野下的中国民族音乐学

浅谈一带一路视野下的中国民族音乐学一带一路是中国当代外交政策的核心战略之一,目的在于促进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文化交流和民心相通。

中国民族音乐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应当在一带一路战略中发挥重要作用,传递中华文化,推动文化交流。

一、中国民族音乐的现状中国民族音乐是中国音乐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

在中国传统音乐中,民族音乐一直是其主体,包括民间歌谣、民族器乐等多种别具特色的音乐形式。

民族音乐的独特魅力和深厚文化底蕴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和研究。

然而,在当代中国,由于经济快速发展和文化多元化的冲击,传统民族音乐面临着诸多挑战。

市场化的音乐产业、流行音乐的冲击等,都对传统民族音乐传承和发展造成了影响。

同时,由于传统乐器技艺传承不易,乐器制作的成本也越来越高,导致一些民族乐器已经失传。

二、一带一路视野下的发展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为中国民族音乐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一方面,随着中国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加强,民族音乐自然而然地可以通过经济渠道进入海外市场,进一步扩大影响力。

另一方面,在民心相通的大背景下,民族音乐将成为沟通不同文化之间的桥梁,帮助不同国家之间建立更加紧密的联系。

在一带一路战略中,中国民族音乐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发展:1、弘扬传统文化。

在一带一路战略中,中国民族音乐应当作为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通过音乐会、音乐节等活动,向世界展现中国的文化底蕴和特色,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中国文化。

2、跨文化交流。

中国民族音乐可以与沿线国家的音乐形式相互交流,促进文化交流和认知,使音乐成为国际交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3、加强教育与传承。

在一带一路战略中,应当通过教育和传承,推广中国民族音乐的魅力和价值,增强民族音乐的传承和发展能力,使更多的中国人了解和认识传统文化。

三、结语中国民族音乐是中国文化和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华文明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意义。

在一带一路战略中,中国民族音乐可以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向世界展现中国文化特色和民族精神,推进中国的文化交流,并将中华文明传到世界各地。

跨区域族群的音乐文化认同

跨区域族群的音乐文化认同

跨区域族群的音乐文化认同
一、不同地域和族群的音乐特点
不同地域和族群的音乐在风格、节奏、乐器和演唱方式上都有各自独特的特点。

比如在拉丁美洲,萨尔萨、探戈、雷鬼等音乐风格迅速在全球范围内流行起来,它们独特的舞曲节奏和欢快的旋律吸引了众多人的喜爱。

而在非洲,乌干达的民间音乐则以鼓乐为主,节奏强烈,热情奔放,充满了原始的力量。

在亚洲,印度的卡纳基音乐以其华丽的舞台表演和优美的旋律吸引了全球的目光。

每一个地域和族群都有其独特的音乐特色,反映了当地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情感体验。

随着跨国交流和激烈竞争的加剧,不同地域和族群的音乐之间也展开了密切的交流和融合。

比如美国的流行音乐中就融合了非洲的鼓乐、拉丁美洲的探戈、亚洲的古典音乐等元素,形成了具有多元文化特色的音乐风格。

而且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一些音乐巨头和世界级的音乐节也为不同地域和族群的音乐交流提供了平台和机会,促进了不同音乐文化的碰撞和融合。

跨区域族群的音乐文化认同是指不同地域和族群的人们对于音乐的共同认知和情感共鸣。

随着人们对音乐的喜爱和追求,不同地域和族群的人们在音乐领域也展开了广泛的交流和合作,形成了跨区域的音乐文化认同。

比如在一些国际性的音乐节上,来自不同地域和族群的音乐家们可以通过音乐表演和交流加深对彼此音乐文化的了解和认同,促进了全球音乐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

正是这种音乐文化认同,使得不同地域和族群的人们能够通过音乐这种共同的语言交流和沟通,加深了彼此之间的情感联系和交流。

从“跨界演唱”中探索中国民族声乐的多元化发展分析

从“跨界演唱”中探索中国民族声乐的多元化发展分析

从“跨界演唱”中探索中国民族声乐的多元化发展分析我们需要了解“跨界演唱”的背景。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文化交流的加强,各种不同音乐流派的交融和融合成为了一种趋势。

而“跨界演唱”正是这种趋势的体现之一。

它指的是艺术家跨越不同音乐流派,将不同风格的音乐元素融入到自己的演唱中。

在这一背景下,中国民族声乐也开始尝试融入不同的音乐元素,展现出了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一方面,中国民族声乐与流行音乐、摇滚音乐等现代音乐流派进行融合,产生了新的音乐形式。

比如许嵩的歌曲《千百度》,融合了中国民族声乐和流行音乐元素,既保留了中国传统音乐的特色,又符合现代听众的口味,获得了很高的人气和认可。

中国民族声乐还与其他民族音乐进行了跨界合作。

中国拥有丰富多样的民族音乐资源,各民族音乐之间存在着丰富的差异性和独特性。

通过与其他民族音乐的合作,中国民族声乐不仅丰富了自身的音乐元素,还促进了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和融合。

中国民族声乐还通过“跨界演唱”,为一些传统音乐形式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比如京剧唱腔与中国摇滚音乐的融合,为传统戏曲注入了现代元素,使其更加贴近年轻人的审美需求,延续了传统艺术的生命力。

在中国民族声乐发展的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对于中国民族声乐这一传统音乐形式而言,要与现代流行音乐等新的音乐流派进行跨界合作,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不同音乐流派之间的艺术风格、表现方式等存在差异,如何做到融合而不失特色,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

在“跨界演唱”过程中,中国民族声乐需要注意保护和传承自身的传统文化特色。

跨界合作是一种相互学习和交流的过程,但如果在过程中丢失了自己的独特性,就会使得中国民族声乐变得平庸和模糊。

在进行“跨界演唱”时,需要充分挖掘和发挥中国民族声乐的独特魅力,保持其独特性和个性。

中国民族声乐在“跨界演唱”中展现出了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通过与现代音乐流派和其他民族音乐的融合,中国民族声乐既丰富了自身的表现形式,又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

中俄跨界族群鄂伦春音乐研究

中俄跨界族群鄂伦春音乐研究

当代音乐2021年第5期MODERNMUSIC中俄跨界族群鄂伦春音乐研究包明德㊀王宝松[摘㊀要]中俄鄂伦春同宗同源ꎬ跨界而居ꎮ中俄鄂伦春音乐相比较ꎬ前者保留相对完整㊁受其他民族文化影响较小ꎬ音乐文化呈现出原生性特征ꎻ后者受其北方多民族文化影响较大ꎬ音乐文化体现出多元性与变异性特征ꎮ中国研究者以局内人(音乐学家)居多ꎬ俄罗斯主要是文化学者为主体ꎮ目前中俄鄂伦春族群音乐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民间音乐中民歌形态㊁文本㊁互文性㊁流变的理论研究ꎬ歌舞艺术㊁宗教仪式音乐㊁萨满鼓的原生性(鼓语)㊁舞台表演音乐民族志研究ꎮ跨界族群音乐历史文化研究㊁比较研究㊁跨学科文化阐释研究成果相对较少ꎮ随着中俄两国文化交流联动频繁ꎬ中俄跨界鄂伦春音乐研究有助于学理发展ꎬ推进全球性音乐文化一体化体系的建构ꎮ[关键词]中俄ꎻ跨界族群ꎻ鄂伦春(埃文基人)ꎻ传统音乐[中图分类号]J609㊀[文献标识码]A㊀[文章编号]1007-2233(2021)05-0016-04[收稿日期]2020-12-29[基金项目]2019年黑龙江省艺术科学省级一般项目ꎻ2019年齐齐哈尔大学研究生创新科研项目ꎻ2019年齐齐哈尔市社科规划项目ꎻ2019年黑龙江省教育科学 十三五 规划重点项目(2019B010ꎻYJSCX2019089ꎻQSX201907JLꎻGJB1319151)ꎮ[作者简介]包明德(1962 ㊀)ꎬ男ꎬ博士ꎬ齐齐哈尔大学音乐与舞蹈学院教授㊁硕士生导师ꎻ王宝松(1994 ㊀)ꎬ男ꎬ齐齐哈尔大学音乐与舞蹈学院硕士研究生ꎮ(齐齐哈尔㊀161006)㊀㊀鄂伦春族群主要分布在中国和俄罗斯ꎮ鄂伦春族源ꎬ一是肃慎㊁靺鞨之说ꎻ二是室韦之说ꎻ三是丁零之说ꎮ史料记载ꎬ15世纪开始ꎬ黑龙江以北的广大地区被封建王朝管辖ꎻ清顺治十年ꎬ由于外敌入侵ꎬ黑龙江以北鄂伦春族大部分被迫南迁ꎬ少部分仍处北岸ꎮ«尼布楚条约»«瑷珲条约»«中俄北京条约»相继签订ꎬ北岸鄂伦春人随之处于沙俄统治ꎬ形成中俄跨界族群ꎮ一㊁中俄鄂伦春族群分布中国鄂伦春族主要居住在黑龙江流域南岸ꎬ是北方人口最少民族ꎮ现有8659人[1]ꎮ内蒙古自治区鄂伦春族3573人ꎬ占我国鄂伦春族总人口41 3%ꎻ黑龙江省鄂伦春族3871人ꎬ占我国鄂伦春族总人口44 7%ꎮ[2]内蒙古自治区鄂伦春族主要分布在鄂伦春自治旗㊁扎兰屯市南木乡ꎬ生活在甘河流域㊁托河流域㊁多布库尔流域㊁阿里河流域㊁毕拉河流域ꎻ黑龙江省鄂伦春族主要分布在呼玛县白银纳乡㊁塔河县十八站乡㊁以及逊克县新鄂乡㊁新兴乡㊁黑河市爱辉区新生乡㊁伊春市嘉荫县南部乌拉嘎镇胜利村ꎬ生活在呼玛河流域㊁塔河流域㊁库尔滨河流域㊁逊河流域㊁沾河流域㊁嘉荫河流域ꎮ俄罗斯鄂伦春人散居其广袤的北部及远东地区ꎮ20世纪30年代以前鄂伦春族被视为独立族群ꎮ30年代以后鄂伦春族㊁鄂温克族以及其他小民族被官方统称为埃文基人ꎬ与众多土著民族构成了多元一体的北方小民族文化圈ꎮ[3]2002年俄罗斯人口普查埃文基人共35527人[4]并主要生活在东部鄂霍次克海沿岸到西部叶尼塞河ꎬ北从北冰洋南到阿穆尔河和贝加尔湖沿岸ꎮ2010年人口普查统计为37843人[5]ꎬ人口有增长的趋势ꎮ埃文基人中小部分是鄂伦春人ꎬ绝大部分是鄂温克人ꎬ但具体人口不得而知ꎮ全球语境下ꎬ鄂伦春族群呈大分散㊁小聚居分布状态ꎮ俄罗斯境内的鄂伦春族群不断迁移㊁离散㊁聚合ꎬ与其它民族文化不断融合和碰撞使民族语言逐渐消失ꎬ俄语成为交流工具ꎮ由于民族文化彼此相互吸收㊁互相影响㊁相互交流㊁相互合作㊁相互促进ꎬ其音乐文化体现出多元性和变异性特征ꎻ中国境内鄂伦春族主要沿黑龙江流域南岸多条河流小聚居的生活ꎬ虽说受汉文化㊁鄂温克族㊁达斡尔族㊁蒙古族等民族文化渗透和影响ꎬ传统音乐或多或少地吸收了其他民族音乐元素ꎬ但是原生性特征仍较显明ꎮ二㊁中俄鄂伦春族群音乐文献调查中国知网 检索到鄂伦春族音乐㊁舞蹈㊁教育㊁宗教㊁历史㊁文学㊁语言㊁民俗㊁经济㊁政治11个方面研究的论文共418篇ꎮ鄂伦春族音乐研究论文共107篇ꎬ约占25 6%ꎮ其中ꎬ学位论文12篇ꎬ期刊论文95篇ꎻ舞蹈研究论文共19篇ꎬ约占4 5%ꎮ其中ꎬ学位论文3篇ꎬ期刊论文16篇ꎻ其余方面研究共292篇ꎬ约占69 9%ꎮ国外检索到俄罗斯埃文基人族语言㊁音乐㊁文学㊁宗教㊁民俗5个方面研究论文共39篇ꎮ埃文基语言研究的论文共19篇ꎬ约占48 7%ꎻ埃文基音乐研究论文共15篇ꎬ约占38 5%ꎻ埃文基民俗研究论文共3篇ꎬ约占7 7%ꎻ埃文基宗教研究论文共1篇ꎬ约占2 6%ꎻ埃文基文学研究论文共1篇约占2 6%ꎮ(一)鄂伦春族音乐文献20世纪50年代起ꎬ鄂伦春族民间音乐便得到发掘和整理ꎬ其民间音乐中民歌数量最多ꎬ兼有少量乐器㊁发声器和器乐ꎮ民歌按体裁可分为 柬达温 摩苏昆 吕日格仁 格依哈恩 ꎻ器乐有 温图文 (萨满鼓)和 朋努化 (口弦琴)ꎻ发声器有 乌力安 (鹿哨)㊁ 皮查温 (狍哨)等ꎮ1 柬达温柬达温 在鄂伦春族语中具有山歌㊁小调之意ꎮ山歌性质柬达温宽广自由ꎬ腔多词少ꎬ也被称为长调柬达温ꎻ小调性质柬达温平缓规整ꎬ词腔统一ꎬ也被称为短调柬达温ꎮ柬达温依文本分为无词和有词两类ꎮ无词柬达温通篇只使用符合语境的衬词ꎻ有词柬达温常使用比兴㊁反复㊁比喻㊁夸张㊁设问等写作手法ꎬ旋律以上下句对仗形式为主ꎬ以五度结构为特征ꎬ采用重复或模进写作手法ꎬ来抒发内心情感ꎮ鄂伦春族部落长期游猎于大小兴安岭ꎬ不同流域的语言㊁宗教习俗㊁音乐形态及内容都或有不同ꎮ目前国内柬达温研究成果颇丰ꎬ集中在音乐本体㊁音乐文化的研究ꎮ2 摩苏昆摩苏昆 是鄂伦春族长篇叙事歌曲ꎬ承载着鄂伦春族部落史述说㊁婚恋价值观及对英雄的崇拜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ꎮ摩苏昆结构短小㊁旋律平缓㊁篇幅较大ꎬ不过分强调歌唱ꎬ而着重表现其叙事意义ꎮ摩苏昆对语言要求极高ꎬ在汉化程度较高的鄂伦春族中ꎬ传承不容乐观ꎮ目前主要集中于对摩苏昆歌词文本㊁音乐风格㊁哲学思想的研究ꎬ其比较研究ꎬ多与达斡尔族 乌钦 ㊁赫哲族 伊玛堪 从音乐结构㊁表现形式和表演特征横向比较ꎮ3 吕日格仁吕日格仁 是鄂伦春族民间歌舞ꎬ也被称为 吕日格勒 依和安恩 罕贝舞 ꎮ鄂伦春族舞蹈主要有 斗熊舞 树鸡舞 等ꎮ舞蹈动作简单质朴ꎬ多是转圈㊁弯腰㊁拍手等动作ꎮ鄂伦春族舞蹈作为山林文化的产物ꎬ在游猎时期兼具娱乐性与功能性ꎮ鄂伦春族下山定居后远离山林生活ꎬ舞蹈功能性渐失ꎬ目前仅作为舞台艺术和 非遗 符号留有娱乐性ꎮ鄂伦春族传统歌舞建构中ꎬ往往 言之不足ꎬ歌之ꎬ歌之不足ꎬ舞之蹈之 ꎮ歌舞表演场域从民间延伸至舞台㊁广场ꎮ吕日格仁除具音乐性ꎬ亦有较强的文学性ꎬ其对鄂伦春族文学及音乐文化研究具有极高价值ꎮ4 格依哈恩格依哈恩 是鄂伦春族萨满教音乐ꎮ萨满教符合民众生理和心理的双重需求ꎬ多数鄂伦春人曾对萨满笃信不疑ꎮ萨满歌曲充当通神的媒介ꎬ富含神圣气质:语汇吉祥㊁旋律简洁ꎮ格依哈恩研究主要关注神歌本体特征和鄂伦春族宗教文化ꎮ萨满 神歌 处于特殊阈限ꎬ具有一定封闭性ꎬ且因历史原因以致鄂伦春族萨满音乐文化遗失严重ꎮ作者曾几次前往呼玛河流域 呼玛县白银纳鄂伦春族乡ꎬ对萨满传承人关扣妮的 神歌 进行了录制ꎬ获得了珍贵的一手资料ꎮ随着中国鄂伦春族最后的女萨满 关扣妮去年离世ꎬ如今萨满音乐面临失传的困境ꎮ5 器乐㊁发声器鄂伦春族民间乐器有 温图文 (萨满鼓)和 朋努化 (口弦琴)两种ꎮ温图文运用于萨满仪式ꎬ起到沟通神灵的作用ꎻ朋努化则是北方通古斯诸民族游猎㊁山林文化的象征ꎮ目前温图文形制㊁鼓曲研究尚充分ꎻ朋努化在形制结构㊁演奏曲目和文化内涵方面的研究较为不足ꎮ鄂伦春族在狩猎中ꎬ还研制了发声器如 乌力安 (鹿哨)㊁ 皮查温 (狍哨)ꎮ由于下山定居和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ꎬ发声器不再作为劳动工具而逐渐被遗弃ꎬ目前对于这些响器的研究更为欠缺ꎬ这无疑会对鄂伦春族音声文化认知不充分ꎬ保护传承带来困难ꎮ(二)埃文基人音乐文献埃文基人音乐研究可分为:民间歌舞研究㊁民俗音乐研究㊁宗教音乐研究三类ꎮ1 民间歌舞埃文基人长期生活于俄罗斯远东及北部地区ꎬ在山林中以驯鹿放牧㊁捕鱼狩猎为生ꎮ民间歌舞表演非常有特点ꎬ主要是以群舞形式展现ꎬ一领众和的呼号与动感强的节奏交错呼应ꎬ表演人群与观众形成联动模式ꎬ表演场域音声鼎沸ꎬ场面壮观热闹ꎮ另外ꎬ埃文基人民间歌舞体现出北方民族舞蹈元素 你中有我ꎬ我中有你 的多元性歌舞表演特征ꎮ 歌舞包含对驯鹿㊁熊㊁鸟等野兽叫声的模仿和生活场景的再现ꎮ其舞蹈中主要是对动物形态的模仿ꎬ则体现了埃文基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以及万物有灵论的思想ꎮ [6]埃文基人歌舞中强调个体的情感抒发ꎬ即兴性强ꎬ如民歌中提及的 外婆的歌 妈妈之歌 等ꎮ [7]歌舞研究主要集中于音乐文本收集㊁本体分析和狩猎文化论述ꎮ 歌唱伴随舞蹈ꎬ舞蹈包含歌唱ꎬ如卡尔达舍夫斯卡亚分析了亚库特㊁克拉斯诺亚尔斯克等地区埃文基人音乐与舞蹈的结合现象ꎮ [8]埃文基人舞蹈源于狩猎活动ꎬ更接近游戏和仪式ꎮ 埃文基人的圆圈舞蹈与仪式联系密切ꎬ并具有仪式原则ꎮ [9]舞蹈中萨满鼓一定是不可缺少的伴奏乐器ꎬ加之驯鹿㊁熊的低吼声㊁鸟清脆的叫声ꎬ现场表演㊁歌唱㊁伴唱为主ꎮ2 民俗音乐民俗音乐研究主要是通过英雄传说分析埃文基人的信仰与行为等ꎬ从而阐释埃文基人的精神文化与物质文化ꎮ埃文基人民间文学 尼姆嘎堪 中的英雄传说和安卡尔埃文基人的神话ꎬ因讲述时要把主人公的话唱出来ꎬ就形成了 夹叙夹唱 的艺术形式ꎮ张嘉宾将埃文基人 尼姆嘎堪 与和赫哲族 伊玛堪 进行内涵㊁读音㊁说唱者和故事情节等方面的论述ꎮ[10]目前主要以民俗音乐切入进而对埃文基人的狩猎文化㊁英雄崇拜㊁神话传说㊁民俗音乐本包明德㊀王宝松:中俄跨界族群鄂伦春音乐研究体记录㊁分析相对较少ꎬ跨界民族民俗音乐的比较分析尚显薄弱ꎮ3 宗教音乐埃文基人与我国北方诸民族普遍信奉萨满教ꎬ相信萨满具有沟通神灵的能力ꎬ沟通的方式有 击神鼓ꎬ跳神舞ꎬ念唱㊁吟诵神歌ꎬ每个萨满击鼓时的音高㊁音量均不相同 ꎮ[11]我国鄂伦春族萨满神歌以念白㊁吟诵㊁歌唱为主ꎻ埃文基人萨满神歌中常模仿动物吼叫ꎬ更具原始气息ꎮ苏斯洛夫记述了萨满在进行祭祀仪式时ꎬ所发出充满野性㊁喘息式喉音和类似呼噜的特殊声音ꎻ埃文基人萨满仪式具有一定的社会组织功能ꎬ 参与者根据萨满的吟唱ꎬ唱出旋律相和ꎬ圆舞则在祭祀中充当到达阈限的特殊仪式ꎮ [12]目前埃文基人宗教音乐研究多是 文化中的音乐 的研究ꎬ音乐事象以描述为主ꎮ三㊁中俄鄂伦春族群音乐传承现状黑龙江流域民间艺术ꎬ研究跨境同源民族音乐文化ꎬ重视中俄音乐文化交流ꎬ既是国家实施对俄政策的前沿ꎬ又是国家开发东北亚黑龙江流域 一带一路 中的文化体现ꎮ近些年来ꎬ集中在开展跨界民族音乐文化的交流㊁跨界民族语言的同宗同源㊁两江流域的流民文化和少数民族与汉族文化融合㊁两江流域非物质音乐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㊁两江流域传统音乐文化传承与人才培养模式等领域进行研究ꎬ并取得了一些成果ꎮ这些跨界少数民族文化㊁中俄交流文化等ꎬ无论是遗存的整理还是保护与传承ꎬ急需高层次研究人员的担当ꎮ这些珍贵的艺术文化遗产随着现代文明的进程和流行文化的日益渗透ꎬ特别是以口头传唱的传统民歌㊁说唱㊁戏曲正在迅速消亡与消失ꎮ担当此项研究更具专业性㊁权威性㊁便捷性和实效性ꎬ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ꎮ2014年以来作者先后参加了俄罗斯东西伯利亚国立文化艺术大学 文化遗产如同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资源:第八届贝加尔湖的聚会 学术研讨会ꎻ雅库茨克州涅留恩格里市英格里村 驯鹿节 ꎻ阿穆尔州腾达区五一村 巴嘎丹 节ꎻ阿穆尔州国立大学举办的鄂伦春族语言竞赛ꎻ勘察加半岛北方土著少数民族联合会㊁勘察加半岛文化部组织的学术研讨会ꎻ俄罗斯民间艺人授课的黑河市第七期少数民族(鄂伦春族)文化培训班等学术活动ꎮ长期扎根田野和国际交流ꎬ对俄罗斯埃文基人歌舞艺术特征有了一些认知ꎮ秉承静态保护和动态发展原则ꎬ编创舞蹈«烈日欢歌»赢得了广泛好评ꎬ为中俄鄂伦春族歌舞音乐的交流㊁互动尽了微薄之力ꎮ(一)中国传承现状我国鄂伦春族音乐文化的传承方式主要为家族传承㊁民俗传承㊁政府扶持传承㊁社会传承和学校传承ꎬ各传承方式往往相互交叉ꎮ鄂伦春族音乐的家族传承不甚完好ꎬ家庭中多使用汉语交流ꎬ儿童只从祖父母一辈习得少量民歌ꎮ鄂伦春族古伦木沓节㊁篝火节等传统民俗节日上ꎬ民众耳濡目染习得音乐文化ꎮ政府扶持传承主要体现在申报了各级 非遗 项目ꎬ培养了很多传承人ꎮ文化馆(站)㊁文化大院培养了大批音乐文化继承者ꎮ社会传承主要体现在民歌比赛等活动ꎮ鄂伦春自治旗举办的 鄂伦春赞达仁演唱会 ꎬ有力推动了民歌艺术的传播ꎮ逊克县 艺鸣口弦琴传承基地 鄂伦春族民歌及口弦琴技法ꎬ为中俄艺术交流㊁弘扬民族音乐文化做出了贡献ꎮ学校传承中ꎬ民歌㊁口弦琴㊁萨满鼓㊁民族歌舞进课堂ꎬ达到了良好的传承效果ꎬ发展态势良好ꎮ(二)俄罗斯传承现状目前俄罗斯埃文基人语言传承状况不容乐观ꎮ近年来ꎬ政府等组织机构也在大力保护和推广民族语言ꎮ 2002年俄罗斯联邦共和国埃文基人使用母语人数占21 3%ꎻ雅库特共和国ꎬ使用母语人数仅8 6%ꎮ [13]萨哈共和国(雅库特)建立了语言的 2+5+1 模式ꎻ[14]雅库西亚建立了以语言为基础的 YMK 学习方案ꎮ[15]赫尔岑大学开设了 俄罗斯联邦人民的语言 俄罗斯联邦人民的文献 以及 民族志㊁民族学㊁人类学 专业ꎮ[16]俄罗斯埃文基人音乐主要是民俗传承㊁社会传承和学校传承ꎮ民俗传承主要是通过埃文基人民族节日ꎬ社会传承主要依托各类型艺术团体ꎬ传统歌舞进校园㊁进课堂ꎬ有教师任教ꎬ构成了较为系统的传承体系ꎮ勘察加埃文基人为例ꎬ其主要聚居于贝斯特拉亚区ꎮ当地埃文基人中流传着从中国迁徙的故事ꎮ传说鄂伦春族群最勇敢的部落ꎬ1852年打败楚克奇原住民来到这里ꎮ虽在历史进程中不断经历多民族融合ꎬ但当地鄂伦春人仍具有强烈的民族认同ꎮ作者到勘察加半岛调研得知ꎬ目前贝斯特拉亚区总人口1928人ꎬ主体为鄂伦春人(1100人)兼有少量俄罗斯族和楚克奇人ꎮ贝斯特拉亚有两个鄂伦春族村:埃索村66%是鄂伦春人ꎻ阿纳夫嘎依村75%是鄂伦春人ꎮ埃索村建有勘察加舞蹈艺术团ꎬ致力于鄂伦春族群民间歌舞传承和传播ꎬ活跃在俄罗斯联邦境内和国际舞台ꎮ近年来与黑河市开展了多次文化交流ꎬ为继承鄂伦春族群歌舞艺术和丰富我国鄂伦春族音乐做出了贡献ꎮ阿穆尔州腾达自治区五一中等普通教育学校学生中50%是埃文基人ꎮ学校配有数字化教室㊁演出厅ꎬ养有驯鹿并设有民俗技艺基地等实训场所ꎮ教师能歌善舞㊁师资队伍较为完善ꎬ多数是毕业后的学生回流至本校ꎬ形成了良性循环的传承系统ꎮ四㊁中俄鄂伦春族群音乐异同性特征中俄鄂伦春族群以黑龙江为界形成跨界族群ꎬ音乐体裁均有民间歌舞音乐㊁宗教音乐㊁乐器和器乐ꎻ音乐形态方面ꎬ二者均以五声性调式音阶体系为基础ꎬ歌舞音乐旋律起伏不大ꎬ宗教音乐口语性较强ꎻ音乐文化方面ꎬ二者皆是游猎文化的产物ꎬ音乐中多体现狩猎采集劳作场景㊁动物声音模仿和朴素的价值观念ꎮ中国鄂伦春族由于下山定居以及政府一系列 非遗 政策保护ꎬ音乐文化的母体特征保存较为良好ꎻ俄罗斯埃文基人因分散和混居ꎬ音乐中体现了开放㊁共融与综合ꎬ与鄂温克族群及周边小民族建立文化认同ꎬ音乐的流变性特征突出ꎮ中国鄂伦春音乐研究已形成较系统的分类阐释ꎬ俄罗当代音乐 2021年第5期斯埃文基人音乐研究体系尚不完善ꎮ对于歌舞艺术ꎬ中俄两国音乐学者和民族学者分别以音乐中的文化和文化中的音乐维度研究ꎮ我国鄂伦春族歌舞音乐传承性较好ꎬ萨满音乐抢救迫在眉睫ꎮ俄罗斯埃文基人萨满文化保存较为完整ꎬ研究相对充分ꎮ埃文基人宗教中衍生了由 神圣 到世俗 转变的娱乐性质的萨满鼓舞ꎮ宗教衍生物的研究ꎬ对理清少数民族的宗教音乐发展脉络及文化变迁轨迹都具有重要影响ꎮ中俄鄂伦春音乐研究均是基于田野调查进行文化阐释ꎮ俄罗斯研究方法较为单一ꎬ中国多运用比较法及交叉学科方法论进行通古斯族群研究ꎮ如运用语言学对鄂伦春族 柬达温 ㊁达斡尔族 扎恩达勒 ㊁鄂温克族 扎恩达勒格 从能指符号维度引证阿尔泰语系各民族文化一脉相承的历史渊源ꎮ音乐传承方面ꎬ中俄鄂伦春族音乐传承均重视语言教育ꎬ俄罗斯鄂伦春族群的学校音乐传承无论在师资队伍建设㊁教学基础设施㊁传承体系较中国而言都较完善ꎮ其建立了较为完善的传承体系ꎬ儿童传承良好ꎮ俄罗斯重视音乐文化语境建构ꎬ音乐传承强调即兴性:表演时歌(民歌㊁呼号)㊁舞(民间舞)㊁乐(萨满鼓㊁口弦琴音乐)随音乐发展和情绪需要而自由组合ꎬ即兴变化ꎻ我国鄂伦春族由于音乐文化语境转变ꎬ音乐传承强调规整性:使用统一的音乐教程ꎬ表演采用固定伴奏ꎮ近年中俄两国在 一带一路 视域下ꎬ文化互动频繁ꎬ俄罗斯鄂伦春族群与中国鄂伦春族建立学术交流和文化交流ꎬ其民间音乐进一步丰富了我国鄂伦春族音乐内涵ꎮ俄罗斯埃文基人音乐研究目前主要侧重鄂温克族群的论述ꎬ由于鄂伦春族群因与鄂温克族群及各小民族长期混居ꎬ生产生活方式相似或相同ꎬ其音乐形态㊁音乐文化必然产生联系ꎬ母体文化的变异特征显著ꎮ目前对于俄罗斯多民族涵化造成的音乐变异现象的研究还不充分ꎬ比较研究缺失ꎮ俄罗斯鄂伦春族群文化与他民族文化相互吸收㊁融合㊁涵化ꎬ多元性音乐文化胶着难分ꎮ因跨国界和跨语言ꎬ我国对于埃文基音乐文献的收集整理和田野工作仍需加强ꎮ以上观点如有纰漏㊁有失偏颇ꎬ定在以后的研究中加强实证性研究ꎬ进一步加大跨界族群音乐的研究力度ꎮ结㊀语中俄鄂伦春本是同宗同源ꎬ由于历史原因导致双方音乐文化以不同轨迹发展ꎬ多元性埃文基人音乐与原生性鄂伦春族音乐形成鲜明的对比ꎮ俄罗斯埃文基人音乐主要由民族学者进行文化中的音乐研究ꎻ中国鄂伦春族音乐主要由音乐学者进行音乐中的文化研究ꎬ且更细化和具体ꎮ中俄两国均强调少数民族音乐的重要性ꎬ目前逐步加大保护和传承力度ꎮ埃文基人一直延续着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ꎬ强调音乐文化语境构建ꎻ中国鄂伦春族音乐因下山定居半个多世纪ꎬ多以原生性音乐的保护传承为主ꎮ如今中俄两国开展 一带一路 倡议部署ꎬ双方文化交流日益频繁ꎬ埃文基人(鄂伦春族群)音乐文化同时丰富了我国鄂伦春族音乐文化内涵ꎮ中俄跨界族群鄂伦春音乐文化研究不仅有利于考察二者的音乐本体㊁行为㊁认知㊁涵化与认同ꎬ对于音乐在区域的传播㊁文化关系㊁族群关系㊁历史疆界变迁等学理发展均有深远的影响ꎮ注释:[1]国务院人口普查办公室ꎬ国家统计局人口和就业统计司.中国2010年人口普查资料(上)[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ꎬ2012:250.[2]http://www.hlj.gov.cn/sq/system/2015/08/07/010734638.shtml. [3]于㊀硕ꎬ赵式庆.山上啊ꎬ山上!鄂伦春猎民口述史[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ꎬ2017:432.[4]https://en.wikipedia.org/wiki/Evenks.[5]张㊀娜ꎬ王雪梅.中外学者的埃文基民族文化研究[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版)ꎬ2016(01):42 49.[6][7]Современноесостояниеэвенкийскогомузыкальногофол ̄ьклора(напримереэкспедиционныхматериаловв1986 2014гг.ꎬсобранныхуэвенковЯкутии)/Л.И.Кардашевская//Историческиеꎬфилософскиеꎬполитическиеиюридическиенаукиꎬкультурологияиискусствоведение.Вопросытеорииипрактики.-2017.-ɴ12ꎬч.1.-С.95 99.[8]КардашевскаяЛ.И.Стилевыепризнакимузыкальногофольклораэвенков:Вопросыладовойорганизации//Историческиеꎬфилософскиеꎬполитическиеиюридическиенаукиꎬкультурологияиискусствоведение.Вопросытеорииипрактикиꎬ2016.-ɴ1(63).-C.77 83.[9]брядоваяпоэзияипесниэвенков./Сост.Г.И.ВарламоваꎬЮ.И.Шейкин. Новосибирск:Академич.изд-во«Гео»ꎬ2014. 487с.[M]. (ПамятникифольклоранародовСибирииДальнегоВостока. Т.32.[10]张嘉宾.埃文基人的 尼姆嘎堪 与赫哲人的 伊玛堪 [J].黑龙江民族丛刊ꎬ1996(01):119 121.[11]侯㊀儒.俄罗斯埃文基人萨满教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ꎬ2012. [12]ОбисследователеэвенкийскойшаманскоймузыкиИ.М.Суслове/Л.И.Кардашевская//Современныетенденцииразвитиянаукиитехнологий.-Белгородꎬ2017.-ɴ4.-С.18 120.[13][14]ВасильеваР.И.ПроблемысохраненияиразвитиямалочисленныхнародовсеверавусловияхмногоэтническогосоциумаРеспубликиСаха(Якутия)//Теорияипрактикаобщественногоразвития.-2011.-ɴ6.-С.299 302. [15]ТарабукинаУ.П.Анализучебниковпоэвенскомуязыку//ВестникЛенинградского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огоуниверситетаим.А.С.Пушкина.-2013.-ɴ1ꎬт.1:Филология.-С.223 229. [16]ПетровА.A.ПроблемысохраненияиразвитияязыковилитературымалочисленныхнародовСевера//Universum:ВестникГерценовскогоуниверситета.-2011.-С.37 40.(责任编辑:张洪全)包明德㊀王宝松:中俄跨界族群鄂伦春音乐研究。

《玛纳斯》音乐国内外研究综述

《玛纳斯》音乐国内外研究综述

《玛纳斯》音乐国内外研究综述【摘要】《玛纳斯》是我国少数民族重要的史诗作品之一,其音乐也是研究的热点之一。

本文从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入手,分析了《玛纳斯》音乐研究的发展趋势与比较,并探讨了研究中的热点问题。

通过总结国内外的研究成果,展望了《玛纳斯》音乐研究的未来发展,为进一步深入挖掘和探讨《玛纳斯》音乐的价值提供了重要参考。

本文旨在推动《玛纳斯》音乐研究的持续发展,促进文化传承和交流,为弘扬民族文化做出贡献。

【关键词】《玛纳斯》音乐、国内研究、国外研究、比较、热点问题、发展趋势、总结、展望、未来发展1. 引言1.1 研究背景《玛纳斯》是我国重要的史诗文化遗产,是我国少数民族文化的瑰宝之一。

其音乐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独特的民族特色,是研究者们关注的焦点之一。

随着我国文化事业的不断发展和繁荣,对《玛纳斯》音乐的研究也日益受到重视。

《玛纳斯》音乐研究旨在通过深入挖掘史诗文化的内涵和音乐表现形式,揭示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审美特点,为传承和发展中国民族音乐文化作出贡献。

在国内,《玛纳斯》音乐研究已有一定的基础,研究者们通过搜集整理文献资料、田野调查和实地考察等手段,对《玛纳斯》音乐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

由于研究者的研究角度和方法有限,对于《玛纳斯》音乐的整体把握和深度挖掘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了解国内《玛纳斯》音乐研究的现状,把握国内外《玛纳斯》音乐研究的发展趋势,对于推动《玛纳斯》音乐研究的深入和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这也是本文研究的重要背景和意义所在。

1.2 研究意义《玛纳斯》是一部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史诗巨著,而其中的音乐更是这部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玛纳斯》音乐的研究不仅可以深入挖掘这部作品的文化底蕴和历史背景,还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传承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

对《玛纳斯》音乐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和认识当地的传统音乐文化。

通过对《玛纳斯》音乐的分析和解读,我们可以深入探讨其在当地文化和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从而更好地理解其在民族文化中的独特价值和意义。

[族群,出发点,音乐]谈跨界族群音乐研究的基本出发点

[族群,出发点,音乐]谈跨界族群音乐研究的基本出发点

谈跨界族群音乐研究的基本出发点一、民族音乐学理论创建的社会基础自中国学者开始着眼研究中国自己的传统音乐之始,其主要目的是为了了解中国传统音乐的结构规律,并为音乐创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

1980 以来,西方民族音乐学理论开始进入中国,中国传统音乐研究与民族音乐学之间便开始了一种暧昧关系。

各自独立?还是相互融合?不同学者有不同的观点,共同之处是,无论是中国传统音乐研究,还是中国民族音乐学研究,两者都受到了西方民族音乐学理论的影响。

我们这些从事中国传统音乐研究的人,或是从事中国民族音乐学研究的人,似乎没有人反对我们所研究的音乐是具有民族性的,但我们所从事的研究在方法论上是否具有民族性呢?科学研究的思维方式,科学研究的探索精神,材料的丰富性与真实性,解读和分析材料的有效性,结论推理的逻辑性,以及论证的严密性和语言运用的准确与清晰,等等,所有这些无论哪个民族的学者都是需要遵守的准则,所以,我们似乎可以认为科学研究在方法论上是没有民族性的。

但是,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更多的是关注社会与人文景观中的现象。

研究者所处的社会不同,人文景观不同,自然会衍生出不同的问题。

如果这一点是正确地话,说明了音乐学的研究焦点是与研究者所处的社会语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科学研究的方法没有民族性,但是所研究的问题却受到了研究者所处社会的影响。

在民族音乐学领域,自20 世纪80 年代开始,我国学者深受美国民族音乐学者所提出的理论的影响,把文化中的音乐研究作为中国民族音乐学建立的基础。

近十几年来,一些美国学者提出的理论对中国民族音乐学的进一步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比如,三重维护理论、性别研究、飞地、语境、互文性、社会音声,这些概念逐个地进入到了中国音乐学的研究话语之中。

应该承认,这些思潮对中国民族音乐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因为这些概念在促使我们去思考,思考更加广泛的问题。

试想,如果这些术语没有进入到中国音乐学学术研究领域之内,我们近些年的民族音乐学研究是否隔绝于世界之外呢?然而,我们也应看到另外一方面的事实,即我们所接受的理论大部分来源于美国。

从“跨界演唱”中探索中国民族声乐的多元化发展分析

从“跨界演唱”中探索中国民族声乐的多元化发展分析

从“跨界演唱”中探索中国民族声乐的多元化发展分析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全球化的趋势,跨界演唱成为了当下中国音乐界的一种热门趋势。

在这种演唱形式中,不同风格的音乐、流派的音乐家和艺术家跨越音乐类型和文化,共同创造出全新的音乐风格。

其中,中国民族声乐也参与了跨界演唱的行列,这种趋势促进了中国民族声乐的多元化发展。

中国民族声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始终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和精神内涵。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时代的发展,中国民族声乐也在不断变化和发展。

在现代音乐中,中国民族声乐不仅在经典音乐中得到了保留和继承,也在流行音乐和其他类型音乐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发展。

跨界演唱成为了中国民族声乐多元化发展的新动力。

跨界演唱实现了不同音乐类型和文化的融合和交流,从而使中国民族声乐有了更多元的表现形式。

例如,2017年,中国著名女高音歌唱家宋祖英和美国著名女高音歌唱家丝凡妮·托万尼合作演唱了国际经典歌剧《茶花女》,通过融合中西声乐的表现方式,加强了中国传统歌曲与国际歌剧的互动和融合,解决了语言和文化的差异,为中国民族声乐的国际化进程增添了一份助力。

此外,跨界演唱中的不同音乐类型和文化也给中国民族声乐带来了新的元素和表现方式,增加了其表现力和趣味性。

跨界演唱也为中国民族声乐的传承和发扬提供了新的途径。

传统的中国民族声乐通常是通过口传、师徒相传的方式传承下来的,现代的音乐教育也是基于传统方式的。

但随着音乐的多样化和全球化,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失去对传统民族声乐的兴趣。

跨界演唱为中国民族声乐的传承提供了一个新的途径,使更多跨界的音乐家和艺术家参与到传统民族声乐中来,共同探索和发扬中国民族声乐的特色和精髓,为民族声乐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在跨界演唱中,中国民族声乐也得到了更加广泛的传播和推广。

随着全球化的趋势和音乐媒体的普及,跨界演唱成为了一个重要的宣传和推广方式。

例如,2017年,国际著名音乐节目《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中,梁博、陈楚生、韦唯等众多艺术家共同演唱了一首以传统曲调为基础的歌曲《大海啊故乡》,让全国乃至全球的观众都听到了中国民族声乐的声音,并增加了观众对中国民族声乐的兴趣和了解。

当代民族声乐开放、拓展与跨界初探的开题报告

当代民族声乐开放、拓展与跨界初探的开题报告

当代民族声乐开放、拓展与跨界初探的开题报告
一、选题
当代民族声乐开放、拓展与跨界初探。

二、研究背景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多元化,当代音乐已迈入了一个开放、包容的时代。

民族音乐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其深厚的内涵和独特的表现形式为当代音乐注入了新的活
力和魅力。

因此,探究当代民族声乐开放、拓展与跨界现象,对于丰富中华音乐文化,提升音乐人才素质,推动我国音乐事业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三、研究目的
本文旨在探究当代民族声乐开放、拓展与跨界现象,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以期对当代民族声乐发展具有积极的借鉴作用。

四、研究内容
1.当代民族声乐的现状分析
2.当代民族声乐开放、拓展现象的初步探究
3.当代民族声乐跨界与整合现象的初步探究
4.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5.对策与建议
五、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和实地观察法等多种研究方法,以综合分析的方式进行研究。

六、预期成果
通过对当代民族声乐开放、拓展与跨界现象的分析,本文将得出相应的结论和建议,为当代民族声乐的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跨境民族音乐的研究综述
邓红玉 20084061302
随着人们的世界性迁居,不少民族的人,跨过国界、越境居住,在另一国家里形成了自己的居民集团,成为了跨境民族。

又因为他们与当地的不同民族交往,彼此影响,.互相吸收,以及在不同国家背景下现代化对传统文化的冲击,所以他们在各国内又都带有地区性特点。

随着交通工具的发达,人们来往的方便,接触的容易,认同感的加强,这种种原因使得跨境民族的研究,在民族学(文化人类学)中显得日益重要。

跨境民族,顾名思义,就是居住在不同国家的同一民族。

恩格斯曾指出,“没有一条国家的分界线是与民族的自然分界线,即语言的分界线相吻合的。

”当今世界,同一民族生活在若干国家的现象十分普遍。

因此,跨境民族研究不仅是当代民族问题中的热点之一,也是发展跨世纪周边睦邻友好的一个重要领域。

胡起望在《跨境民族探讨》中提到:“跨境民族就是分别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里长期居住,但又保留了原来共同的某些民族特色,彼此有着同一民族的认同感的民族。

他们虽然长期分居于不同国家,受当地主体民族或其他民族的不同影响,在语言、服饰、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等各方面有了不同程度的变化,但是在他们传统文化的底层,以及日常生活的深处,与原来的民族传统是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同时做着也提出“跨境民族可以有广义的和狭义的两种。

”狭义的跨境民族,就是同一民族分居在不同国家,他们的民族名称、生活习俗、语言文字等基本上保持密切的连系。

世界上有许多跨境民族都属于这一类。

中国汉民族的海外华侨,逢年过节,心向故地,每遇机会,携带儿孙,归访家乡,扫墓叙旧,骨肉情深。

长期居住中国湖南省西部和贵州省的苗族,在清代后期有一部分人曾迁去越南、老挝、泰国、缅甸以后,又辗转迁居美国、法国、澳大利亚等国。

这些远跨数国的苗族人民,有着强烈的民族认同感,只要条件具备,就不远万里,赶回国内与本民族同胞共度节日,那种民族亲情的流露,令人感动。

一般来说,跨境民族的发展是有一定规律的。

发现这种规律.对于更好地研
究跨境民族,认识跨境民族的现在和未来,理解跨境民族的共性和个性,并加强跨境民族之间的相互了解,增进和发展彼此的联系,都有一定的好处。

首先,跨境民族一般都有共同的起源,并在一个共同的地域内发展成为一个具有共同语言、共同传统文化、共同民族心理和一定共同经济联系的民族,以后由于各种原因,分居不同的国家。

在不同的国家里,他们与不同的民族交往,互相影响、互相吸收,在本民族共性以外,又具有自己的地区性特点。

这种特点有时只是一些细微的差别,有时却具有鲜明的个性,在各方面都有较大的变化和差异,但是,他们传统文化的本质和基础,却还都是原来民族所共有的东西。

这是跨境民族之所以成为跨境民族,而不是两个互不相干的民族的基础。

其次,跨境民族在迁入别的国家以后,为了一在生活上与当地的民族相适应,首先在语言上从吸收当地的新词汇,即所谓的外来借词开始,在对外联系方面,使用当地通用的民族语言,而将本民族语言和文字保留在聚居村落或家庭内部使用。

由于居住时间年深月久,有的居民就会改操当地通用的语言,而忽视和淡化自己原来民族语言的作用。

与此同时,在房屋建筑,室内陈设,生活方式,或者有时在服饰等诸方面都沾染当地的风习,逐渐吸收,慢慢改变。

而保留较久的则往往是风俗习惯、信仰节日、历史传说、家庭伦理等属于无形文化方面的东西,这也是他们与别的国家中的同一民族进行认同的依据。

最后,是由于跨境民族长期分居不同国家,在不同条件下进行发展,传统文化对当地的适应性逐渐加强,通过新因素的不断吸收融合,新的民族意识逐渐加强,因此跨境民族的分野将逐渐加深。

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就会分化成为新的独立民族,这是一个自然的不可抗御的规律。

世界上有许多民族,就是从一共同的人们共同体中,在不同条件下,逐渐分化、形成的。

研究跨境民族的形成、发展及对其未来的预测,有助于对民族形成间题的研究。

中国与越南是有好邻国。

范宏贵在《中越跨境民族溯源》中说到,中国与越南是邻邦。

我国广西、云南两省区与越南接壤,有1353公里的漫长陆地边界线,其中有一小段是以河流为界。

在边境两侧或更深入的地方,居住着两国都有的民族,他们虽然生活在不同的国家,但大多有血亲或姻亲关系。

双方的村寨一般相隔几里路;有个别村子,村名相同,分上下两村,上村在这个国家,下村在那个国家。

节日喜庆丧葬,当地群众互相走访,或祝贺或帮忙。

甚至牛
马也会牧放到对方的山岭。

京族主要聚居在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的防城县的巫头、尾、山心 3个岛屿(习称“京族三岛”)。

世代以捕鱼为生,兼营农业和盐业。

人口11995人(1982年统计)。

京语属汉藏语系,京族人大多会说汉语(粤语),通用汉字京族的传统歌舞节日叫“哈节”,在“哈亭” (由各户捐助兴建)内举行。

京族民歌中数量最多和最有代表性的小调是“唱哈调”、“送新娘”、“棹船调”、“叮叮”等。

唱哈调是哈节中演唱,曲调有多种类型,一定内容的唱词都有其固有的曲调,如《赏月歌》的基本歌腔以sol、 do、mi、sol4个音作和弦分解式进行。

旋律中常出现向下属方向的转调。

如下例:送新娘是京族人民婚嫁时唱的风俗歌,内容多为感恩、惜别、告慰和伦理等。

音调明朗、华彩、悠扬。

常采用五声宫调式。

棹船调是常用于男女间的对唱和民间小戏唱段。

基本歌腔由上下句组成,下句是上句的下五度模仿,曲调以sol为主音。

常用特征音型:贯穿全曲,如男女对唱《送郎打老番》,尽管唱词内容复杂,语言声调多变,装饰性乐汇也较多,但旋律进行仍以特征音型为核心。

叮叮是以歌尾常用的固定衬词“叮叮”而得名。

多在游戏、劳动和舞蹈时演唱。

曲调活泼明快,节奏短促跳荡,旋律进行常强调四、五度跳进。

舞歌是哈节中表演的歌舞曲,曲调主要来自小调,但加强了节奏,因此更为明朗,富于弹性;它的旋律流畅,富于歌唱性。

此外,京族民间歌曲中还有曲调接近口语,多唱故事、童话内容的叙事歌(如《渔家四季歌》),以及曲调简单、朴素、徐缓的摇儿歌等。

京族音乐的基本特点是曲调婉转缠绵,波音较多,多属单乐段结构;在音阶调式上,以徵调式为多。

宫、羽调式次之;节拍比较多样,有混合节拍;唱法上,男歌手一般用真声,女歌手用真假声结合的唱法,行腔时喜用鼻音和轻声,余音较长。

歌手们擅长模仿独弦琴的各种音色,巧妙地运用颤音、回音、波音和滑音,从而形成京族独特的演唱风格。

京族民间乐器主要有独弦琴和吉弹。

独弦琴适于表现节奏舒展、旋律悠长
的乐曲,尤擅长演奏回音、颤音、滑音等装饰音,传统曲目有《高山流水》、《孤山寒影》、《骑马》等。

吉弹,是三根弦的弹拨乐器,多用于唱哈的伴奏。

京族的传统戏曲为京戏,与越南的嘲剧相通,传统剧目有《阮文龙英勇杀敌》、《等新娘》等,熟悉的人已不多。

1949年后,京族人民编了一些小戏,曲调来自歌谣、小调和叙事歌等。

京族的音乐、舞蹈与乐器多彩多样,对我国的民间民俗音乐有着重要的作用与意义。

从而也可以看出跨境民族的音乐在中国音乐中所占的重要地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