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文字辅导3(认知:复习题)
社会心理学复习资料
《社会心理学》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社会行为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使用科学的方法来理解和解释个体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怎样受到他人存在的影响,包括实际存在、想象中的存在或隐含的存在的影响。
个体社会心理现象指受他人和群体制约的个人的思想、感情和行为,如人际知觉、人际吸引、社会促进和社会抑制、顺从等。
群体社会心理现象指群体本身特有的心理特征,如群体凝聚力、社会心理气氛、群体决策等。
2.社会认知社会认知是对人的言行、外表等各方面的信息进行分析,进而推测判断其内心的活动、性格、兴趣、动知、态度的过程,即不仅对外部行为,也包括对行为动机的了解。
包括对他人表情的认知,对他人性格的认知,对人与人关系的认知,对人的行为原因的认知。
3.从众指他人从事某一活动时自己也去从事这一活动,按群体中多数人的意见行事,自己不搞另一套。
个体在群体中常常会不知不觉地受到群体的压力,从而在知觉、判断、信仰以及行为上,表现出与群体中多数人一致的行为倾向。
与盲从不同,从众者不一定认为别人的意见或行为正确。
它的产生有对事物本身认识模糊,群体人数多、内聚力强,个体在群体中的地位与能力低等情境方面的原因,也有智力低、情绪不稳定、缺乏自信、害怕权威等个性方面的原因。
4.社会认同个体认识到他属于特定的社会群体,同时也认识到作为群体成员带给他的情感和价值意义。
它不是一个固定的或单一的实体,而是一种认识、一种态度、一种趋向、一个过程,认同不是预先设定的,它是从对自身的行为、语言和每日实践与社会情境和环境相互关系的解释和归因中引发的自己与环境之间复杂的动态平衡的过程。
5.自我暴露又称自我揭示,指一个人自发地、有意识地向另一个人暴露属于私人的可靠的和重要的信息。
多数透露的情况是他人不可能从其它途径获得的,具有自愿的,有意的,真实的特点。
作用:①对自己进一步了解和认可;②加深对别人的了解;③加深和丰富人际关系。
社会心理学(复习题集)
《社会心理学》复习题集一、选择题:1. ( )阶段,儿童开始形成最初的人格倾向,这一时期的儿童心理活动带有明显的具体形象性,抽象概括能力还比较差。
A.0岁一1岁半 B.1岁半一3岁 C.3岁一6岁 D.6岁一10岁2.移民国外所伴随来的个体社会化过程属于 ( )A.初级社会化 B.预期社会化 C.再社会化 D.继续社会化3.态度的构成要素中,核心成分是( )A.认知成分 B.情感成分 C.行为倾向成分 D.价值成分4.社会心理学意义上的自我觉知指()A.发动并维持自我意识活动过程的高度集中的自我注意状态B.个体对自身状况所作的肯定或否定的判断C.影响自我意识形成、影响自我意识的方向或目标的心理加工过程D.对自己身心状况、人——我关系的认知、情感以及由此面产生的意向5.个体自我概念发展的核心机制是( )A.生理的成熟和发展 B.对有关自我词的掌握C.自我觉知 D.认知能力的提高和社会互动6.科学家研究发现,被动物抚养长大的人类诸如狼该、熊孩等没有自我意识,其根本原因在于( )A.他们存在生理缺陷 B.他们没有参与社会生活、与他人相互作用C.他们并没有出现物——我感觉分化 D.他们的生理发展不成熟7.以下不属于社会心理学意义上的“群体”的是( )A.大学合唱团 B.围在路边看热闹的人群C.英国曼联足球队 D.夫妻二人组成的两口之家8.现实生活中,我们会发现一个现象:在一个北美人和一个阿拉伯人面对面的友好交往中,阿拉伯人步步紧逼,而北美人却连连后退,这种现象说明( ) A.比起北美人,阿拉伯人待人更热情B.和阿拉伯人比起来,北美人更喜欢独处C.人际交往的空间距离受到文化背景的影响D.人际交往的空间距离受到性别差异的影响9.素不相识的两个个体第一次见面时形成的印象,称为()A.首因效应 B.第一印象 C.印象形成 D.人际认知10. 有些人在总体印象的形成上并不是简单地把他人的诸特征的评价分值累加,而是将各个特征的分值加以平均,然后根据平均值形成对他人的总体印象,这是()A.加法模式 B.平均模式 C.加权模式 D.加权平均模式11.()年,美国社会学家罗斯出版了《社会心理学:大纲与资料集》,英国心理学家麦独孤出版了《社会心理学导论》,这两本书标志着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诞生。
社会心理学复习题
社会心理学复习题社会心理学复习题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在社会环境中的思维、情感和行为的科学。
它涉及到许多有趣且复杂的概念和理论。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回顾一些重要的社会心理学概念,并提供一些复习题,帮助读者巩固对这些概念的理解。
1. 自我概念是指个体对自己的认知和评价。
它由许多不同的因素构成,包括个体的社会角色、身份认同和自我价值观。
请问以下哪个选项与自我概念不相关?a) 社会角色b) 身份认同c) 自我意识d) 社会认同答案:d) 社会认同。
社会认同是指个体对自己所属群体的认同和归属感,与自我概念有一定关系,但不是自我概念的组成部分。
2. 社会认知是指个体对社会世界的知觉和理解。
其中一个重要的概念是认知结构。
请问以下哪个选项最能描述认知结构?a) 个体对社会世界的整体认知b) 个体对自己的认知和评价c) 个体对他人的认知和评价d) 个体对特定社会情境的认知答案:a) 个体对社会世界的整体认知。
认知结构是指个体对社会世界的组织和分类方式,它影响个体对信息的处理和记忆。
3. 社会认知也包括对他人的认知和评价。
其中一个重要的概念是印象形成。
请问以下哪个选项最能描述印象形成?a) 个体对自己的认知和评价b) 个体对他人的认知和评价c) 个体对社会世界的整体认知d) 个体对特定社会情境的认知答案:b) 个体对他人的认知和评价。
印象形成是指个体根据他们对他人的观察和经验来形成对他人的认知和评价。
4. 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常常会受到他人的影响。
其中一个重要的概念是规范。
请问以下哪个选项最能描述规范?a) 个体对他人的认知和评价b) 个体对社会世界的整体认知c) 个体对特定社会情境的认知d) 个体对自己的认知和评价答案:c) 个体对特定社会情境的认知。
规范是指社会对个体行为的预期和要求,它们可以是明确的(明确规则)或隐含的(社会期望)。
5. 社会心理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是群体行为。
其中一个相关概念是群体决策。
请问以下哪个选项最能描述群体决策?a) 个体对他人的认知和评价b) 个体对特定社会情境的认知c) 个体对社会世界的整体认知d) 个体对自己的认知和评价答案:b) 个体对特定社会情境的认知。
社会心理学复习题及答案
19、一些心理学的实验表明,他人在场能够缩短人们完成任务的时间提高完成任务的准确性,我们可以将这种现象称为(C)。
A.去个性化作用 B.社会懈怠作用 C.社会助长作用 D.社会干扰作用20、操作条件反射理论的代表人是(B)
A.弗洛伊德 B.斯金纳 C.冯特 C.罗斯
4、社会角色:个人在社会关系体系中处于特定社会地位,并符合社会期望的一套个人行为模式。
5、从众:个体因团体压力影响,在心理上和行为上表现出同团体内大多数人保持一致的现象。
6、刻板印象:刻板印象是指认知者对他人或事物产生的一种比较固定的看法。
7、再社会化:是个体的生活环境或所担任的社会角色发生急剧变化时,为了适应这种新的情况,个体有意将旧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等进行重大的调整甚至忘记,接受新的价值观与行为。
四、多项选择
1、在维纳的归因理论中,属于不稳定外因的是(BD)
A能力 B环境 C心情 D运气 E努力
2、利他行为的特征有(ABCD)。
A、利他行为的目的是有益于他人; B、利他行为是一种自觉自愿的行为;
C、利他行为不求任何回报; D、利他行为具有自我牺牲性;
A、道德社会化 B、政治社会化 C、法律社会化
D、人格社会化 E、性别角色社会化
14、社会环境的构成包括:(ACDE)。
A、家庭 B、政治制度 C、学校和日托中心
D、同辈群体 E、大众传媒
15、缓解角色冲突的方法有:(ABD)
A. 准备阶段 B. 辩论阶段 C. 劝解说服阶段
D. 攻击阶段 E. 心理隔离阶段
11、社会心理学研究对象的复杂性,这主要是由下述原因造成的:(ABCE)。
A.社会心理是一个内涵、意义不很确定的概念
《社会心理学》复习资料
《社会⼼理学》复习资料《社会⼼理学》考试题型⼀.名词解释4×3 = 12⼆.简答题三.实例分析题四.判断题5×6=301×15=1514×1=14五.单项选择题7×2 = 14六.应⽤分析题1×20= 20复习思考题:1.简述社会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P21更加注意线索对⾏为和内在⼼理过程的作⽤,强调思想与⾏为之间的相互作⽤,即个⼈⾃⾝的因素与⾏为和环境要素是交互作⽤的关系,⽽⾏为则受个⼈和环境两⽅⾯因素的影响。
同时,个⼈不是终极的输出端,⽽是对⾏为者和环境发⽣作⽤的⼀个要素。
社会⾏为的背后有注意、保持、复制、动机等⼏个⽅⾯的社会学习的过程。
2.简述社会交换理论的基本观点。
P23社会交换理论认为,社会中的任何事物都有特定的价格,整个社会活动的实质是⼈与⼈之间相互等价地给予或回报彼此间所需要的事物。
交往本质是“收益”与“代价”的社会交换,⼈们的相互作⽤往往是“收益”和“代价”并存,“收益”和“代价”需要维持平衡与合理。
3.简述认知失调理论的基本观点。
P27认知失调理论认为,当各认知因素之间出现“⾮配合性”关系时,认知主体就会产⽣认知失调。
这种失调会产⽣⼼理压⼒,促使个⼈改变有关观念或⾏为,以减少或避免这种失调。
4.简述社会同⼀性理论的基本观点。
P30社会分类、群际⽐较及⼈们对积极社会同⼀性的追求,是群际冲突和群际歧视产⽣的根源。
5.简述⾃我类化理论的基本内容。
P321在群体中,⼈们的⾃我定义会发⽣改变,个⼈同⼀性会让位于社会同⼀性。
2从个⼈认同到社会认同的转变不仅发⽣在⼤规模群体事件中,也可以在⾯对⾯的⼩群体中发⽣,甚⾄在实验室想象的群体中也可以出现。
3当⼈们认同⾃⼰群体的时候,就开始出现去个⼈化和⾃我刻板的过程。
6.简述⾓⾊理论的基本概念。
P35每个个体都会获得⼀⾓⾊冲例:离(很好的⽀持)否定)成为“好孩⼦”成为“坏孩⼦”(⾓⾊创造)(⾓⾊偏离)7.简述⾓⾊理论的主要观点。
《社会心理学》复习题
2018-2018-1公共选修《社会心理学》复习题一、单项选择题1. 个体通过对他人行为与强化结果的观察而获得新的行为的过程称为( A )。
A 观察学习B 联想学习C 经典条件反射D 操作条件反射2.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人物是( A )。
A 弗洛伊德(Freud S.)B 冯特(Wundt W.)C 达尔文(Darwin C.)D 马斯洛(Maslow A.)3. 社会学习理论是社会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理论派别,它强调(C )。
A 文化对个体社会行为的影响B 人们之间的互动是物质与非物质的一种交换C 直接强化、间接强化与自我强化D 事物意义及符号对个体行为的作用4. 角色扮演有三个过程,指出下列中不是角色扮演过程中的那一个( C )。
A 角色领悟B 角色期待C 角色尝试D 角色实践5. 在行为方式上表示男女差异的概念是,( B )。
A 性别认同B 性别角色C 性别 E 性别差异6.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中,自尊是一种( C )需要。
A 基本B 普遍C 高级D 选择7. “眼睛是心灵之窗”这是个体对他人( C )的知觉。
A 身段表情B 性格C 面部表情D 语言表情8. 现代心理学用于“图式”概念来解释( A )。
A 认知者的知识、经验B 认知者的动机C 认知者的选择D 认知者的想象9.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英国首相丘吉尔发明了“V”手势,成了世界上广为运用的代表胜利的手势语。
(“V”是英语Victory的头一个字母),这是(B )的传递。
A 语言表达B 身段表情C 面部表情D 语言表情10. 在于它人接触形成印象过程中,最先获得的信息起关键作用的现象,叫( C )。
A 刻板印象B 定型C 首因效应D 近因效应11. 在大学生择业中,有些单位拒收女大学生,这就是( B )的一种表现形式。
A 光环效应B 刻板印象C 首因效应D 近因效应12. 中国俗语“情人眼里出西施”就是一种( A )。
A 光环效应B 刻板印象C 首因效应D 近因效应13. 个体以一定方式去影响他人对自己的印象,称作( B )。
社会心理学复习题
社会心理学一、名词解释1.社会化:是个体通过与社会的交互作用,适应并吸收社会的文化,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
2.再社会化:是指有意改变原有的价值观念与行为模式,建立新的价值观念与行为模式的过程。
3.角色:一定社会身份所要求的一般行为方式及其内在的态度和价值观基础。
4.功利性角色:是指该角色行为是计算成本、讲究报酬、注重实际效益的。
5.角色偏差:是指一个人行为和心理准备长时间偏离社会期望,形成与自己社会身份不相适应的行为和心态结构。
6.态度:是指个体自身对社会存在所持有的一种具有一定结构和比较稳定的内在心理状态。
7.人际沟通:人与人之间传递信息、沟通思想和交流情感的过程。
8.假相倚沟通:就是沟通者只按照自己预先制定的计划按自己的意愿沟通,根本不顾及对方的反应9.彼此相倚沟通:指沟通双方一方面以自己的计划同对方沟通,另一方面又考虑对方的反应来调整自己的沟通行为10.自我意识:指个人对自己与周围事物关系的认知、情感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意向(有关自己的各种思想倾向和行为倾向)11.继续社会化:为了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文化环境。
个体需要继续学习社会知识、价值观念与行为规范。
12.偏见:是对某一个人或团体所持有的一种不公平、不合理的消极否定态度。
13.侵犯:是指个体违反了社会主流规范的、有动机的、伤害他人的行为。
14.反应性相倚沟通:指沟通双方都已对方的行为作为自己的行动依据,作出相应的反应,而不按照原计划沟通15.中心特性:在印象形成的时候,有些特性的信息常常更有分量,并能改变整个印象,这些特性就称为中心特性。
二、论述题1. 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谈谈对人性的理解2. 试以实例分析理想角色、领悟角色和实践角色的关系理想角色,也叫期望角色,是社会或团体对某一特定社会角色所设定的理想的规范和公认的行为模式。
如做教师就应该为人师表,身教重于言教。
理想角色属于社会观念的形态。
领悟角色,是指个体对其所扮演的社会角色的行为模式的理解。
心理认知发展复习题
心理认知发展复习题心理认知发展是心理学中的重要概念,指的是个体在认知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
它研究了人类如何感知、思考、记忆和解决问题等认知过程的发展。
本文将为大家准备一些心理认知发展的复习题,旨在帮助大家回顾和巩固相关知识。
第一部分:选择题1. 心理认知发展主要研究的是什么?a. 情绪发展b. 社会发展c. 情绪与认知的关系d. 认知发展2. 认知发展与情绪发展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a. 互相独立b. 互相影响c. 完全相同d. 完全无关3. 认知发展的基本理论框架是什么?a. 社会学习理论b. 认知发展理论c. 创造性思维理论d. 知觉理论4. 认知发展的关键人物是谁?a. 皮亚杰b. 弗洛伊德c. 霍尔茨曼d. 马斯洛5. 认知发展主要是指什么时期的发展?a. 婴儿期b. 幼儿期c. 青少年期d. 成年期第二部分:填空题6. 认知发展的基本阶段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7. 在皮亚杰的研究中,儿童认知发展的核心是________。
8. 认知发展理论认为,儿童在认知发展的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________。
第三部分:论述题9. 请简要说明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10. 认知发展为何是人类发展中的重要方面?请从认知能力、学习能力以及问题解决能力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答案及解析1. d。
心理认知发展主要研究的是人的认知过程的发展变化,而不是情绪发展、社会发展或者情绪与认知关系的研究。
2. b。
认知发展与情绪发展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的关系,情绪可以影响认知,而认知也可以影响情绪的产生与调节。
3. b。
认知发展的基本理论框架是认知发展理论,它关注个体如何通过不同的认知阶段来建构对自身和外部世界的认知。
4. a。
认知发展的关键人物是瑞士心理学家让·皮亚杰。
他通过观察和实验研究,提出了儿童认知发展的基本理论。
5. b。
认知发展主要指的是儿童的认知发展,包括幼儿期和儿童期的认知能力的变化和发展。
社会心理学复习提纲doc资料
社会心理学复习提纲一、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8分)1.社会化社会化通常指个体在社会影响下,通过社会意识的学习和社会经验的获得,形成一定社会所认可的心理---行为模式,成为合格社会成员的过程。
2.政治社会化是个体逐步接受与获取被现有政治制度所肯定和实行的政治行为取向与行为模式的发展过程,或者说,是个体的政治态度和政治信念形成的过程。
3.社会认知主要是指对他人表情的认知,对他人性格的认知,对人与人关系的认知,对人的行为原因的认知。
社会认知是个人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意向等作出推测与判断的过程。
4.图式图式是有关某一概念或刺激的一组有组织、有结构的认识。
5.自我图式是指个体把自己加以分类和描述的方式。
6.启动效应P182先前的图式影响后来不相关信息的解释的现象就是图式的启动效应。
7.光环效应指人们对他人的认知判断首先是根据个人的好恶得出的,然后再从这个判断推论出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的现象。
8.正性偏差P184是指认知者表达的积极肯定的估价往往多于消极否定的估价,又叫宽大效应。
9.假设相似P185在认知活动中,人们有一种强烈的倾向,即假定对方与自己有相同之处。
10.刻板印象就是指人们对某个群体形成的一种概括而固定的看法。
11.态度个体对特定的社会客体所持有的具有一定结构和比较稳定的心理倾向。
12.犯错误效应P295犯错误导致了人们对有能力的人的更加喜欢,这叫做“犯错误效应”。
13.曝光效应P293熟悉性导致喜欢的最常见的现象就是“曝光现象”。
14.利他行为是一种自发形成的,以帮助他人为唯一目的,且不期望任何外在酬赏的社会行为。
15.侵犯行为任何试图伤害或危害他人的行为。
16.旁观者效应当其他人存在时,人们不大可能去帮助别人,其他人越多,利他行为的可能性越小,这种现象叫做旁观者效应。
17.责任扩散是指当发生了某种紧急事件时,如果有其他人在场,那么,在场者所分担的责任就会减小,因为每个人都认为助人的责任和助人的失败所带来的可能成本应该由大家共同承担,也就是说提供帮助的责任扩散到其他人身上。
社会心理学复习题附答案整理版.doc
社会心理学复习题附答案一、填空题1、著名心理学家杨国枢先生认为:实验心理学、认知心理学、人格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是现代心理学的四大支柱。
2、社会决定和影响着个人,个人也能动地反作用于社会。
个人通过群体(已形成的社会)逐渐形成自我意识和人的心理、个性与依赖于群体的社会性。
3、卢梭著:《社会契约论》;达尔文著:《人类的由来》;[美]摩尔根著:《古代社会》。
4、1824年赫尔巴特首先宣称心理学是一门科学,主张利用观察和计算的方法来研究观念及其关系。
5、1859年,德国哲学家拉扎鲁斯和语言学家斯坦塔尔创办了《民族心理学和语言学》杂志,力求从心理学的角度去认识民族精神的本质,揭示其活动的规律。
7、1900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出版了《民族心理学》。
8、1838年,法国社会学家孔德首先使用“社会学”一词。
9、1898年,法国学者塔尔德出版的《社会心理学研究》是最早以社会心理命名的社会学书籍。
10、1895年法国学者勒邦著有《群众心理学》,1913年著有《革命心理学》。
11、1908年的英国心理学家威廉.麦独孤的《社会心理学导论》和美国社会学家爱德华.罗斯的《社会心理学》。
麦独孤1908年出版的《社会心理学导论》一书,对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产生起了划时代的作用。
12、社会心理学直接来源于德国的民族心理学、法国的群众心理学、英国的本能心理学。
二、名词解释、简答题1、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动因是什么?参考答案:人是社会的动物,社会问题的产生与人的心理和行为有关。
而人的生活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探讨人的心理和行为的社会动因和社会效应,分析人与社会交互作用中的种种社会心理现象(态度、认知、吸引)及行为(侵犯、助人、合作与竞争)是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动因。
社会心理学研究的目的在于发现社会规律,控制和促进社会发展。
2、社会心理学的性质参考答案:社会心理学是介于心理学和社会学之间的一门边缘学科,主要从社会相互作用的角度来研究个体和群体的心理现象及其从属的社会行为。
社会心理学复习资料
社会心理学复习资料社会心理学复习题第一章1.社会心理学有哪些研究取向2.社会心理学的概念及研究范围3.简述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历史(创始时间谁做了什么)第二章1.社会心理学的概念及其种类2试述影响社会认知准确性的因素3.试述凯利的三度归因理论(参考咨询书)4.简述印象管理及正负两面性第三章1.人际关系的概念及其特点2.试述人际关系的作用3.试述人际关系的类型理论4.试述影响人际关系吸引的因素5.人际关系测量有哪些方法6.如果你是班主任,你将怎样改善班里的不良人际关系第四章1.态度及其特点2.态度有哪几种成分,这几种成分之间是什么关系3.态度对人的行为有什么作用4.根据态度能预测人的行为吗?请说明理由;行为对态度有什么影响5.根据态度改变说模型,分析说服效果受哪些因素影响(展开论述)第五章1.结合有关理论,遗传和环境在人类发展中的作用(本能论、社会学习论等)2.挫折-侵犯理论是怎样解释人类的侵犯行为的3.减少侵犯行为的方法有哪些4社会生物学和社会进化论是怎样解释人类的利他行为的5.试述影响人的助人行为的因素有哪些第六章1.简述流行及其特点2.论述流行形成的原因3.流言及其特点4.如何制止流言和谣言第七章1.试述社会交换理论的基础和思路2.试述影响从众行为的因素3.联系我国实际,谈谈怎样才能有效克服社会墮化作用4.试述去个性化现象及其产生原因第一章1.社会心理学有哪些研究取向社会学取向、心理学取向、文化人类学取向2.社会心理学的概念及研究范围(1)概念:社会心理学是研究在社会交往中个体的社会心理、群体的社会心理、以及人们相互作用的社会心理的科学。
(2)研究范围:个体的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个体的社会化、自我意识人的社会动机人的社会认知人的社会态度群体的社会心理:群体凝聚力群体压力和效力群体领导和群体决策民族心理、性别差异心理等相互作用的心理:人际关系人际沟通社会影响应用社会心理:环境心理学、污染、自然对人的社会心理影响宣传社会心理学,各种媒体,尤其是网络对人心理的影响3.简述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历史(创始时间谁做了什么)(一)孕育时期(古希腊-19世纪中叶)即社会心理学形成前的一个准备时期,也是霍兰德所说的社会哲学阶段。
社会心理学复习题
社会心理学的定义:我们可以把社会心理学定义为从心理的角度研究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个体与社会以及群体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学科。
实验心理学之父-奥尔波特:1924年出版的《社会心理学》一书,被人们公认为实验社会心理学诞生的标志。
试图从个体心理和个体人格结构中找到对人类行为和心理的解释,力图用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来研究社会心理学,虽然看起来取得了一些较精确的结果,但不研究社会结构、社会情境,很难透彻地研究社会心理.社会心理学研究方法: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跨文化研究法。
一、选择题、填空题首因效应:是先行信息的加重作用,当人们第一次与某物或某人相接触时会留下深刻印象,只加工及储存自己印象深刻的;近因效应:是指当人们识记一系列事物时对末尾部分项目的记忆效果优于中间部分项目的现象.这种现象是由于近因效应的作用.前后信息间隔时间越长,近因效应越明显。
刻板印象:刻板印象是偏见的认知成分,一般人常对某些群体的成员存有一定的刻板印象。
光环效应:是负面特性的加重作用,推动力在于当自我确定了对于客体的喜好后期望将这一喜好无限的放大;态度转变的4个阶段:模仿、服从、同化、内化埃里克森8个阶段论:婴儿期、学步期、儿童早期、小学期、青少年期、成年期、成年早期、老年期。
婴幼儿期与儿童期:信任VS不信任;青春期与青年期:认同感VS角色混乱教养方式:可以分为专制型、放任型和权威型三种凯莉的三维归应理论:一贯性、区别性、一致性利他的决策理论过程知觉到需要、个体责任归属判断、权衡损失和筹赏、决定如何给予帮助。
社会角色:是一种行为模式,具体说是一种符号,是一个人的社会地位及其权利义务要求的行为模式(乔治·米德)。
投射法:通过间接的方法来了解一个人对某一事物的态度,它通过分析人们对某个刺激物所产生的联想来推测其态度。
模拟试验研究:斯坦福大学心理系教授津巴多(P.G.Zimbardo,1971;Haney&Zimbardo,1998)设计了一个模拟的监狱实验。
心理学社会认知试题及答案
心理学社会认知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社会认知是指个体对他人、群体以及社会现象的理解和解释的过程。
以下哪项不是社会认知的特点?A. 选择性注意B. 归因C. 客观性D. 社会比较答案:C2. 根据海德的归因理论,个体倾向于将行为归因于以下哪种原因?A. 外部因素B. 内部因素C. 情境因素D. 随机因素答案:B3. 在社会心理学中,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己完成特定任务的能力的自信程度。
以下哪项不是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因素?A. 个人经验B. 替代经验C. 口头说服D. 社会地位答案:D二、简答题1. 简述社会认知中的“归因”概念。
答案:归因是指个体在观察到他人或自己的行为后,尝试解释这些行为的原因。
归因理论主要关注个体如何将行为归因于内部因素(如能力、性格)或外部因素(如环境、情境)。
2. 描述自我效能感对个体行为的影响。
答案:自我效能感影响个体的行为选择、努力程度、坚持性以及面对困难时的应对策略。
高自我效能感的个体更可能选择具有挑战性的任务,面对困难时更能够坚持并采取积极的应对策略。
三、论述题1. 论述社会认知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答案:社会认知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
例如,在人际交往中,通过社会认知,个体能够理解他人的情感和意图,从而更好地进行沟通和合作。
在工作场合,社会认知有助于个体评估和预测同事的行为,以提高团队协作效率。
此外,社会认知还能够帮助个体识别和应对社会偏见和歧视,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
结束语:通过本试题,我们对心理学中的社会认知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社会认知不仅影响个体的感知、判断和决策,而且在日常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希望本试题能够帮助学习者更好地掌握社会认知的相关知识和技能。
三级《社会心理学》复习题
《社会心理学》复习资料一、判断题1.在自然情境下对人的心理与行为进行系统了解,经分析获得到其心理活动规律的方法是个案法。
(×)●个案法:是指个别地对一个或几个研究对象进行较长时间的调查研究,收集关于这些特定对象的客观情况的研究方法。
(P24)2.詹姆斯·兰格的情绪理论认为情绪的产生是由于身体外周围活动的变化。
(√)●詹姆士一兰格情绪学说是有关情绪的生理机制方面的第一个学说,在心理学上很有名气。
詹姆士是美国人,兰格是丹麦人,他们俩分别于1884年和1885年不约而同地提出了同一种关于情绪的生理机制的观点。
由于这个“不约而同”。
这一学说以两人的名字命名。
我们一般认为人是先害怕后逃跑,詹姆士认为是先跑后怕;一般人认为是先怒后斗,詹姆士则认为是先斗后怒。
他认为情绪的主观体验(即主观上觉得的那种心理状态)只是情绪的生理变化的原因,而情绪的生理变化才是情绪的心理状态的原因。
詹姆土认为,通常的说法正是把这个因果关系弄颠倒了,这就是这个学说的要点所在。
詹姆士认为,在情绪这件事上,心理变化不是身体变化的原因。
怕是什么?怕是心理活动;跑是什么?跑是身体活动。
心理活动不是身体活动的原因。
兰格是医生,他的情绪理论与詹姆士的说法基本一致,不过兰格特别强调血液循环系统的变化,如心跳等,而詹姆士所说的生理变化则是全部内脏的变化再加上肌肉的收缩,比如:眼睛看见老虎,耳闻虎吼,于是,老虎的形象和声音通过我们的眼睛和耳朵这两种感觉器官传到大脑皮层,使我们产生了对于老虎的认识,即知道这是老虎,又联想到老虎是野兽、很厉害、可能会吃人等等(詹姆士认为这时候人还没有情绪,只是认识),于是,由大脑皮层的外导神经通路引起肌肉的收缩(一般人见到老虎就逃跑或上树,这些都是肌肉收缩);另外,还出现心跳和呼吸加快、肾上腺素分泌增加、唾液分泌减少等生理变化,这些变化通过内导神经通路传回大脑皮层,使人产生一种主观的体验,这就是情绪。
也就是说,由感觉器官到大脑皮层(如看见老虎,知道是老虎,联想到老虎可能吃人等等),这只是认识,而由此引起的一系列生理变化通过内导神经再传回大脑皮层,才有了情绪的体验或情绪的意识,这就是所谓的先跑后怕的具体过程。
社会心理学复习题
社会心理学复习题社会心理学总结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和群体在社会互动过程、社会心理、社会行为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的科学。
社会化:个体通过与社会的交互作用,适应并吸收社会的文化,形成适合于该社会与文化的人格,掌握该社会公认的行为模式,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
逆反心理:指客观环境要求与主体需要不相符合时所产生的一种强烈的反抗心态。
自我效能感:人们对自己能否成功地完成某项特定任务或应付某种情境的主观判断。
社会知觉:如何对他人和群体形成印象以及如何对这一印象做出推论的过程。
刻板印象:是类别化产物,它是指人们对某个群体中的人形成的一种概括而固定的看法。
态度:是个人对特定对象以一定方式做出反应时所持有的评价性的,较稳定的内部心理倾向。
从众:指个体的观念与行为由于群体的引导或压力,而向与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
自我标榜:又称自我服务,指的是人们通常对于良好的行为都采取居功的态度,而对于不好的行为,则否认自己应承担的责任。
社会助长/社会促进:个人对别人的意识,包括别人在场或与别人一起活动所带来的行为效率的提高。
社会惰化:是指个体从事活动时,由于他人在场而使活动效率降低的现象。
群体极化:是群体成员中原已存在的思维倾向性得到加强,比成员个人决策的倾向更极端,使一种观点或态度从原来的群体平均水平加强到具有支配性地位的现象。
冒险转移:是指群体决策时可能会因为群体极化导致决策失误,其中一个可能的原因就是与个体决策相比,群体决策时更倾向于冒险。
这种群体决策比个人决策更具有冒险性的现象,也称为风险转移。
概论和理论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1.社会行为与社会心理2.个体心理和群体心理3.社会交互作用与人际交往社会心理学形成的理论来源:德国的民族心理学法国的群众心理学英国的本能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科建立标志:罗斯的《社会心理学》(1908)标志着社会学取向的社会心理学的形成麦孤独的《社会心理学导论》(1908)标志着心理学取向的社会心理学的形成如何开展一项研究:1.找一个感兴趣的研究设想2.将设想转化为研究假设3.明确变量的界定和测量方法4.确定参加者或被试5.选择研究方法6.选择研究设计7.实施研究8.资料评估9.报告研究结果10.提炼或重构研究设想模仿论的三条模仿律:下降率,几何级数律,优先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心理学》文字辅导资料3
----------------社会认知
复习题:
【资料1】甲优点:勤奋(5分)、诚实(10分)、认真(6分)、工作能力强(4分)甲缺点:不讲卫生(8分)、不拘小节(6分)、毅力不强(4分)
【问题】根据给定资料,回答下列内容。
1、对甲的评价,下列表述正确()
A.根据加法法则,甲评价得分25分
B.根据减法法则,甲评价得分7分
C.根据平均法则,甲评价得分1分
D.根据加权平均法,甲得分10分
2、对甲的印象评定的维度,完善空格内容
A.甲这个人还不错,属于()维度
B.甲这个人办事雷厉风行,从不拖拉,属于()维度
C.甲这个人有主见,干什么事从不跟随别人,属于()维度
D.甲这个人我不喜欢,属于()维度
3、乙认为甲勤奋、诚实,因此,甲不讲卫生恰恰说明这个人不虚荣。
乙的判断符合()
A.一致性原则;
B.矛盾性原则;
C.积极评价的偏见;
D.消极评价的影响
4、你对甲的知觉(印象)是:-----------------------------------(用一句话概括)。
【资料2】上课了,没有人擦黑板,老师很生气,“不擦就不上课”。
教室鸦雀无声。
此时,有一个学生突然站起来,大家包括老师眼光都集中在这个学生身上,看着这个学生走向讲台,这个学生不慌不忙将黑板擦完。
假设这个学生是:
1、班长上去擦了黑板,大家觉得很正常。
2、值日生上去擦了黑板,有些人有微词“早干嘛去”。
3、坐在第一排的一个普通学生去擦了黑板,大家可以接受,“因为做第一排嘛,方便”。
4、一名学生党员上去擦了黑板,有些人窃语“呀,不错,起模范带头作用”。
5、坐在后面的一个普通学生去擦了黑板,有些人觉得很奇怪:啥意思?想入党?想提干?巴结老师?
【问题】根据给定资料,结合“图形—背景原则”,回答下列内容。
1、根据认知理论“寻找意义”,分析为什么会出现上述现象。
2、为什么教室鸦雀无声,突然一个学生站起来,引起大家注意?
3、上述五个学生,哪一个对你印象最深?为什么?
【资料3】甲在网上聊天交友,认识一个网名“寂寞女孩”的网友乙。
乙不停向甲倾诉其感情挫折(屡次被骗)、身心伤害(多次自杀)、渴望爱情(欲与甲建立真正感情)。
甲多次要求视频,乙拒绝,但同意面见。
【问题】根据“图示加工”理论,你认为乙是个什么样的人?
【资料4】甲乙丙丁系一个宿舍,一天,甲发现自己在枕头下的100元钱不见了,怀疑是内贼所为,弄得大家心理都不舒服。
某天中午,丁发现甲出去了,乙也跟着出去了,紧接着丙也跟着出去了,丁暗想:“啥意思,怀疑是我偷得?我没有干呀”。
丁晚自习回来,走到门口,看到甲乙丙相互说什么事情,看到丁回来了,就不说了,各自洗洗睡觉了。
丁心想“肯定怀疑是我偷得,否则,为啥见我回来就不说了?”第二天,丁去教室上课,总感觉同学们看她眼光怪怪的,似乎都在怀疑她是小偷。
甚至有一天丁约某同学上街也遭到拒绝,怀疑是这个同学肯定认为她是小偷而不愿意跟她在一起。
自此以后,丁越来越不爱跟同学说话,而此时周围同学也不知丁咋啦,怎么突然变成这个样子。
后来辅导员得知这个情况,就告诉丁“你多想啦,没有人怀疑是你偷得”。
而丁恰恰以为是老师特意安慰她,故意说不是她偷得。
由于长时间的折磨,导致丁抑郁症,只得退学回家。
【问题】根据“社会推论中的理智行为假设与预先期望”理论,你认为丁为什么会是这样?
【资料5】四六级考试成绩在惶惶不安中终于出来了,真是“有人欢喜有人愁”呀。
(1)人们普遍感觉四六级考试没啥真作用,但谁都知道,不考不行。
因为考研、找工作,甚至学位证书,无不需要英语来挡驾。
(2)甲自己本次考试没有通过,想找一些“倒霉者”以此来安慰一下自己,于是,甲分别给自己同宿舍的舍友打电话,得知全部通过;给自己认识的一些同学打电话,得知全部通过;此外,还有一些同学主动给甲打电话,告知自己通过了,问甲是否通过。
甲快崩溃了,认为自己班级本次考试通过的人肯定很多。
甲此时情绪很糟糕。
不想吃饭,在旁的母亲忙安慰到“没事,咱下次努力通过就行了,不会有影响,你才大一,还有三年时间。
别想了,高兴点”。
(3)回校后甲反思几天,根据自己的英语基础,高考考得那么好,本次考试居然没有通过。
不过也不能怪别人,自己还是努力的不够,凭良心而言确实下功夫很少。
我要吸取教训,好好学习,下次考试肯定能过,而且我一定要考个高分。
加油!
【问题】根据给定资料,结合认知相关理论,回答下列内容。
1、运用“代表法则”分析资料中(1)的内容。
2、运用“可得法则”分析资料中(2)的内容。
3、运用“参考法则”分析资料中(3)的内容。
4、试分析甲的情绪。
5、运用“言语与非言语矛盾”分析甲的母亲对甲的安慰的情绪性语言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