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知识管理的企业组织结构创新

合集下载

知识管理视角下新型企业组织结构

知识管理视角下新型企业组织结构

Vol.28No.1Jan.2012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Journal of Chifeng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 Edition )现在研究人员对知识管理的理解不同,美国德尔福集团执行副总裁、企业知识管理咨询专家卡尔·弗拉保罗认为,“知识管理就是运用集体的智慧来提高整体的应变和创新能力,是让企业实现对于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共享而提供的新途径.”企业对知识管理模式的应用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要寻找和建立一个技术平台,还需要是建立一个适应知识管理的组织结构.“没有组织设计作为有效知议管理的杠杆力量,在知识密集型经济中取得成功的冈难将逐渐增加.”①组织结构作为推进知识管理的支持层面,决定了知识流的运行方.良好的组织设计会使得个人和组织获取、整理和传输知识更加规则、更恰当和更有效率,是企业实施知识管理成功与否起着关键性的作用.1组织类型的历史发展1.1组织结构演变的原因分析从组织结构产生至今,已经形成了多种组织形式.这些组织形式由推动企业发展,到阻碍企业的发展,最终产生新的组织结构形式,这种进程是适应时代发发展的要求.推动企业组织结构演变的原因有:1.1.1外部环境因素1.1.1.1经济因素从最原始的自给自足的简单经济,到今天的全体经济一体化,经济的发展对组织结构的演变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尤其是现阶段国际分工进一步深化,使全球变成一个大市场,如果企业想在这样的经济环境中生存,必须加大企业的改革力度.经济因素包括:经济制度、经济周期、经济结构、人们的消费水平等方面的情况.1.1.1.2科学技术的发展从工业革命后大机器生产以后,科学技术得到了蓬勃的发展,新的技术不断涌现,现阶段信息技术尤为发达.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不仅是信息技术革命,也对组织的业务流程和组织的层级结构提出了创新的要求,使组织结构趋于扁平化.1.1.1.3新理论的产生按组织理论的发展顺序,组织结构理论包括:古典组织结构理论,人际关系和行为科学的新古典组织结构理论、结构权变理论、社会学为基础的组织结构理论和经济学相关的组织结构理论.20世纪90年代初,伴随着企业组织的发展,组织结构理论也有了长足的发展,这些相关理论都为组织结构的变革提供了理论依据.1.1.2内部环境因素1.1.2.1管理人员及员工素质的提高不论是管理人员还是员工,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员工学习渠道在不断的拓宽,学习的机会越来越多.企业也加强了这方面的管理,例如通过岗位流换、员工培训和树立榜样手段,来提升员工素质.管理人员及员工素质的提高为组织结构变革提供了保障.1.2.2.2规模因素企业规模的扩大会提供组织的复杂程度,并连带提高专业化程度和规范化程度.可以想象,组织规模扩大,必然会导致人员的增加、管理层次的增多,组织的复杂性强加,这就给管理层的管理带来难度.为了保证企业对市场变化做出灵活反映,组织就要进行必要的改革.1.1.2.3业务流程迈克尔·哈默与詹姆斯·钱皮对业务流程的经典定义:我们定义某一组活动为一个业务流程,这组活动有一个或多个输入,输出一个或多个结果,这些结果对客户来说是一种增值.②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了业务流程重组,强调以业务流了程为改造对象和中心、以关心客户的需求和满意度为目标、对现有的业务流程进行根本的再思考和彻底的再设计,利用先进的制造技术、信息技术以及现代的管理手段、最大限度地实现技术上的功能集成和管理上的职能集成,以打破传统的组织结构.综上所述,传统的组织结构多采用等级制形式,是高度标准化、规范化和集权的组织形式.这些组织形式只适合比较稳定的环境,所以在当今情况不确定、环境变化迅速的环境中,企业的问题就出现了.现在已经是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成为主要的财富源泉,对组织结构要求更具有扁平化、柔性化、弹性化、虚拟性和网络化等特点.所以说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呼唤着新型组织结构的产生.2知识管理下企业的新型组织结构2.1超文本组织结构著名的知识管理专家野中郁次郎对西方主流管理模式“由上至下”和“由下至上”的组织结构提出了批判.他认为官僚制和任务团队是两种对立的组织结构,但却各具优势.其中官僚制是高度形式化、专业化的集中结构,在实施、利用、获取和积累知识方面较为有效,而项目任务制灵活、参与性知识管理视角下新型企业组织结构陈颖波(赤峰学院经管学院,内蒙古赤峰024000)摘要:知识管理的兴起与发展,对现有企业的组织结构带来了机遇也提出了挑战.本文主要分析知识管理视角下新型的组织结构.关键词:知识管理;企业组织结构;新模式中图分类号:F27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 (2012)01-0082-02第28卷第1期(上)2012年1月82--强,在知识的共享与创造方面较为有效.他把两种模式结合在一起,提出了一个适用于知识创造的新组织结构,将其命名为“超文本”,也可以叫做“自中而上而下”的组织结构.他认为“知识是由中层管理人员(他们往往是小组或任务组的领导人),通过包括最高层和一线员工两者在内的螺旋式转化过程创造出来的.这个过程把中层管理人员置于知识管理的最核心,处于公司纵向和横向信息交流的交汇点上.”③“自中而上而下”的模式中中层管理人员是将一线员工和高级管理者的隐性知识结合起来,将其显性化后融合到新产品和新技术当中.中层管理人员位于垂直信息流和水平信息流之间,是连接高层的理论远景和基层的混乱现实的桥梁.超文本组织结构可看做是有三个层面的组织:项目团队、业务系统和知识库.项目组层位于最上面一层,在这一层中,小组成员是从经营管理层中不同部门选拔出来并自行组合的项目团队,分工协作,一起创造知识,直到任务完成.小组的主要工作是知识创造的活动,如新产品开发、新工艺流程、设计等等.业务系统层位于中间层,它主要工作是执行企业的日常管理,由于等级制组织结构适台于处理常规性工作,所以这层采用等级制组织结构.最底层是知识基础层,它的任务是对上面两个层次中创造的知识在重新加以分类和整理,包括与组织文化和传统程序相关的隐性知识,和以文本、挡案系统、电脑数据等形式存在的显性知识.超文本组织结构三个层次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相互联系,形成整个组织的网络.它有三种不同的组织形态,一是等级制度,二是任务团队,三是文化凝聚力,并将其融合于同一个组织内.三种结构相互重叠,取长补短,结合了各自优势,用知识库把两种截然不同的组织结构结合在一起,实现了传统等级制结构和任务项目结构的动态融合.2.2个性化公司虽然事业部制结构为战后的繁荣创造了很多市场扩张机遇,甚至超过了企业融资发展的能力.20世纪90年代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克里斯托弗·巴特利特和英国伦敦商学院教授萨曼特·高歇尔合著的《个性化的公司》一书中提出来个性化公司的概念.个性化公司模式不是强迫员工服从“组织人”,而是建立一个足够灵活的、能让每一位员工发挥其特有学识和特殊技能的组织结构,它强调的是建立一种以目的、过程和员工为中心的组织结构.个性化公司模式主要特征:(1)在对员工根本信任的基础上激发全体员工的个人创造能力和能动性.激发员工的能动性,需要培养每一位员工对工作有主人翁意识,并培养员工的自律意识.(2)通过建立一个完整的组织学习程序,加强企业家的管理活动与员工专业技能之间的联系.这样,企业会投资庞大的资金用于培养员工的专长,通过利用现代通信技术和网络来支持全球各企业间的横向信息交流,并要求同事之间和上下级之间建立相互信任.(3)不断进行自我更新能力.自我更新能力主要体现在:培育组织内部的自强意识;提高组织灵活性;提高协调能力.个性化公司管理模式最基本、最有价值的任务就是吸引、激励、培养和留住那些具有特殊技能和知识的员工,使他们为社会、为企业、为个人创造出最佳业绩,能够创建一种鼓励和支持员工保持一种完全不同的工作态度和行为规范的组织文化.个性化公司的优势将会使其成为知识管理理论下的主要的组织结构.2.3一体化组织结构一体化组织结构的目的是统一企业所有的知识管理功能,企业将所操作的知识管理功能动作归于一个专设的知识经理之下,对所有知识实行战略化管理,指导知识的收集、整理、加工、传递和共享.一体化组织的特点:(1)知识的每个业务领域组合构成一个独立的直线运作单元.(2)信息与控制设在组织的最高层,增加知识经理对组织的运营能力.———————————————————注释:①保罗·S·麦耶斯.知识管理与组织设计[M].珠海出版社,1998.②迈克尔·哈默,詹姆斯·钱皮.再造企业--工商业革命宣言[M].哈珀·柯林斯一般图书出版集团,1993.③野中郁次,竹内弘高.创新求胜-智价企业论[M].台湾远流出版社,1997.参考文献:〔1〕张润彤,曹宗媛.朱晓敏.知识管理概论[M].首都经济易大学出版社,2004.〔2〕克里斯托弗·巴特利特,曼特·高歇尔.曾瑚.个性化的公司.[M].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3〕马剑辉.知识管理的实施与企业组织结构的选择[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4.〔4〕陈寿雨.黄栋.谈在知识管理背景下的组织结构模式构建[J].经济研究导刊,2007.〔5〕罗敏.企业知识管理的组织结构设计[J].重庆社会科学,2007(7).〔6〕任荣.浅议适合知识管理的企业组织结构.[J]科技创业月刊,2003(8).83--。

基于知识管理的企业组织创新模式研究

基于知识管理的企业组织创新模式研究

关键词: 知识管理 ; 织学习; 组 组织创新 ; 知识创新
中 图 分 类号 : 20 F 7 文 献 标 识码 : A


知 识 经 济 时 代 的到 来
随着信 息技术 迅猛 的发 展 以及经 济全 球化竞 争
知识 管理 的涵义 通 常有 广义 和狭 义两 种 :广义 的知 识 管理 是指 知识 经济环 境 下管 理思 想与管 理环境 的
三、 知识 管理 与 创 新 管 理 的 融合 成 了新 的 管理 趋 势
熊彼 特是 最早 将 ‘ 新” 创 引入 经 济学 的学者 , 在
二、 知识 管 理 与 智 力 资 本 管理 的兴 起
当学 术界关 于知识 经济 的研 究 和实践 逐渐从 宏
观层 次转 向 了微 观 领域 时 ,作为研 究 实践 微观 基础 的知识 管 理与智 力 资本管 理 的兴起 就成 为 了必然 。
资本管理则侧重于测度其对组织人力资本和结构资 本 的投资对公司创新能力的影响以及这些创新能力 怎样创 造价 值 。前 者对 知识 本 身进行 管理 从而 挖掘 其 内在价值 ,而后者 是 从知识 的载体 进 行管理 的过 程 中提 取价 值 。
造成 的知识 因素 的流失 。面 对 日益 增 长 的非 连续 性 的环境 变化 ,知识 的界定 与 配置需 要一 种有 效 的战 略, 因此 , 针对 组织 适应 性 、 织生存 和竞争 能力 的 组 管理, 知识 管理( n wl g n g met KM) K o e eMa a e n , d 和智 力资本( t l ta C ptl I ) 理应运 而生 。 I e eu l a i , C 管 n lc a
摘 要: 针对知识经济环境下, 知识管理作为企业竞争优 势的重要来 源, 正在 日益成 为当代企业管理工作的重心。深入 系统

基于知识管理的企业组织结构思考

基于知识管理的企业组织结构思考
于 涛 , 冉海 兰 ,李海 燕
( 长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陕西 西安 706) 104
【 摘要】知识管理是 知识 经济 时代的鲜 明特征 ,企业知识 管 度规范 化 、专业化 、集权 的组织结构 ,依赖于标准化 的工 作过 理和组 织结构有 密切 的关 系,文章根据 知识管理对组 织结构的 程 。它是组 织进行 知识管理的一大 障碍 ,因为工作者 只是 听命
维普资讯
2( 08年第 2 期 0 总第 9 期) 7 1
现 代 企 业 文 化
MODE RN f EM ERRI CULTURE S
NO. 1 2 0 2 .0 8
( u l ie N . C mua v t O9 t y 7)
基于知识管理 的企业 组织结构思考
方 面 来探 讨 。
( J组 织 结 构 与 知 识 管 理 的 关 系 一
的组织结 构 ,而是 一种权变 的观念。即不 同的组织 支持的知识
企业组织架构决 定企业知识流 的运 行方式 ,良好 的组织设 管理 将有所不 同 ,组织并不需要 特别地为 了推动 知识 管理而大 计 会使组 织获取 、整理 、传输 知识更有 效率 。从另一个 视角将 幅度地修 改组织 既有的结构 ,只要 以适当的知识 管理 专职单位
( )知识管理组织结构主要理论 二 1 .权变理论 。各个组织的技术 、环境和 战略不 同就应分别
采 用 不 同 的适 应 的 组 织 结 构 。 就 支 持 知 识 管 理 而 言 并 没 有 最 好
完整 的知识 管理应从组织价值 面 、组织支持 面 、组织管理
面三个层面来考虑 ,笔者 即从知识 管理 的支持 面之一组织结构
2 — 1
维普资讯

知识管理型企业组织结构设计与创新要素分析

知识管理型企业组织结构设计与创新要素分析
知识型 员工的文化 素质 和自我管理意识较 高 ,过于 呆板 的控制不 利于 员工积极 性的 发挥 ,而且过 多的层级使得信息传递速 度
知 识 管 理 型 企 业 组 织 结 构 设 计 与 创 新 要 素 分 析
■ 聂 娜 ( 长安 大学经济与 管理 学院 西安
文 献 标 识 码 :A
关键 词 :知识 管 理
新 学 习型组 织
组 织设 计 组 织 创
伴随着知识经 济时代的到来 ,知识正
提高员工及业务效率 ( 8 2 % b提高创新能 力( 7 3 %) ;提 高产品和服 务质量 ( 7 3 %)
( 数据来源于英 国知识 管理 杂志 ) 。
以前所未有 的速度 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生
慢 ,容 易失真 。扁平化 的组织结构保证 了 信息流动 和传 递过程 中的正确性 ,使得知 识能够在组织 中有效地传递 、 共享和应用。 扁平化组织宽 幅度 、少层级 的特征符合知 识型 员工 自我 管理 、自我控制的理念 ,有
利于员工充分 发挥 自主性 ,并在 组织 内部
育学 习型组织 文化 。
结构的变化 ,使企 业成为网络化 、学 习型 的组织 ,能够动态地适应环境 变化 ,并不
断进行知识创 新。 知识 管理 型企 业应该 突破部 定 的 动 态 团 队 中 ,在 任 务 完 成 后
型企业要求组织结构更加动 态、 扁平化 、 富
活。继劳动和 资本 之后 ,知识成为企业重 要的生产要素 和获取 竞争优 势的战略性资
源。传统 的组织结 构已经难以适应企业快 速反应和信息高速 流动的要求 ,知识管理
基 于知识管理 的组 织结构设计
根据钱德勒 的观 点 :组织 结构 要追随 战略。在知识经济 时代 ,知识管理 战略成 为企业经 营战略中的关键部分 ,是 企业获 取持久竞争优 势的重要保障。知识 管理 战

谈在知识管理背景下的组织结构模式构建

谈在知识管理背景下的组织结构模式构建

识管 理背 景下 的组织 环境 相适应 ,也必须 与实施 知 识管 理相适 应 。 次 , 其 知识 管理 组织 结构模 式 的构建
功 的组织 结构模 式 的长处 ,融 合其 结构 中符合 实施 知 识管理 的特 征 ,是构 建知识 管理 组织结 构模 式 的
将借 鉴现 有 的一些组 织 结构模式 。吸取一 些 比较成 定 义 ,即 网络组织 是一 个 由活性结 点 的网络联 结构
了企业 对外 界环境 变化 的适 应能力 ,为 知识 管理 的
顺 利实施 奠定 了良好 的组 织基 础 。关 于 网络组 织 的 概念有 多种说 法 ,本文 引用 李维安 给 网络 组织 下 的 成 的有 机 的组 织 系统 , 可 以说 , 也 网络组织 是一 个 由 活性结 点 ( 结点具 有决 策能力 ) 及结 点之 间的立 体联 结方式 与信 息沟通 方式 构成 的具有 网络 结构 的整体 系统 。 结点 对流 经它 的信息 具有 处理 能力 , 点活性 结
二、 知识 管 理组 织 结构 模 式 的构 建思 路 及 其 理论 基 础
首先 ,知 识管理 组织 结构模 式 的构建 必须 与知
该具 有 团队学 习性 、 柔性 、 开放性 与 系统性 等特 点。 网络 组织 结构 作为一 种新 型 的企业组 织结 构模
式, 促进 了企业 知识 的积 累 、 享 、 用和创 新 , 共 应 提高
重要 理论 基础 。 最后 , 建 出的组织 结构模 式不 能太 构
抽象 , 有具体 的表现形 式 。 要
在现 有组 织理论 创新 中 ,学 习型组织 是 讨论组
织结 构 所必然 涉及 的话 题 ,因为它 代表 了企业 组织
【 收稿 日期 ]o 6 1 - 0 2 0 — 0 2

基于知识管理的企业技术创新模式研究

基于知识管理的企业技术创新模式研究

基于知识管理的企业技术创新模式研究作者:丁雪来源:《创新科技》2016年第02期[摘要]本文以知识管理和技术创新理论为基础,研究了企业技术创新活动中知识管理的应用,论述了企业技术创新活动中实施知识管理的意义和目前的不足,提出了构建一种基于知识管理的企业技术创新模式。

[关键词]知识管理;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模式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各国企业之间的联系变得密切。

在企业间激烈的竞争背景下,打造和孕育出自身的核心价值对于企业来讲显得尤为重要。

我们可以将知识经济通俗的理解为“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The Knowledge-based Eeonomy)。

与现行的“以物质为基础的经济”相对,知识经济的发展和利用取决于知识资源,而非以往的原材料、资本和劳动力等经济因素。

知识产出的关键在于创新能力,通过信息共享,并与人的认知能力一智能相结合,才能高效率地产生新的知识。

导人知识管理的相关内容,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有着显著的意义。

与此同时,创新过程中所产生的反馈也扩展了知识管理的相应内容。

因此,研究企业在技术创新过程中不同阶段的知识需求,能够让企业在知识经济的环境下,更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增强企业的快速应变能力、抓住为企业创收的经济增长点、不断的创造企业自身价值。

1.技术创新与知识管理的概念1.1技术创新的概念技术创新是指新的技术(包括新的产品和新的生产方法)在生产等领域里的成功应用,包括对现有技术要素进行重新组合而形成的新的生产能力的活动。

简言之,本文认为技术创新是一项新技术从产生、形成、实施和应用各个环节逐步完成商业化、产品化的过程。

1.2知识管理的概念如同技术创新一样,不同学者之间对于知识管理这一概念的定义并不一致,综合来说,可以归纳为如表1所示的几种理解。

1.3技术创新与知识管理的关系第一,知识管理助力技术创新的各个环节。

从实质上来说,技术其实是知识的表现形式之一,技术的创新依赖知识管理。

基于知识共享的企业组织结构变革

基于知识共享的企业组织结构变革
7 9
维普资讯
20 链 07
湖南 师范 大学 社 会 科 学 学 报
第1 期
作者中双向流动, 不是知识单向传递; 强调的不仅是获得知
维普资讯
基 于知 识 共 享 的企业 组 织 结 构 变革
李 军
( . 南师范大学 商 学院, 南 长沙 1湖 湖 408 ; . 南 大 学 商 学 院 , 南 长 沙 10 12 中 湖 408 ) 103

要 : 识 共 享是 知 识 提 供 者 和 接 受者 之 间 对 知 识 进 行 双 向传 递 、 收 和 应 用 的过 程 。 传 统 的科 层 制 因过 知 吸
企业知识理论(ai, eo, o d r t 1 6认为, Pvt Nln Fsa a ,9 ) t s sn G n 9
在知识经济时代, 生产的关键投入和创造价值最重要、 最稀 要素, 而是知识; 知识是国家和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源泉, 社会 生产是在知识引导下进行的。比尔・ 盖茨认为:知识就是力 “ 识保密起来会使自己成为必不可少的人, 但是, 力量不是来 自 于保密的知识, 而是来 自 共享的知识…。知识共享对企业
组织发展意义重大。知识因具有连续增长、 广泛复制、 创新 都有相同价值的知识。
增值、 报酬递增等特征, 共享知识可以使接受者收益、 却没有
损害给予者的利益。员工的个人知识若不能通过共享成为 识共享是企业组织产生知识创新的重要手段和催化剂, 企业
员工通过不断的沟通和相互交流, 往往能产生新思想的火
缺的资源不再是传统的土地 、 物质资本、 简单劳动力等生产 容易; 隐性知识是一种不易用语言、 不易传播、 不易编码、 不
e e(94认为专用性知识是仅 k 量” 这句老格言有时使人们把知识秘藏不宣。他们相信把知 用性知识和专业性知识。Bc r16) 值的知识; 通用性知识指的是那些对任何工作、 在任何企业

基于知识管理的企业技术创新研究

基于知识管理的企业技术创新研究

中 图分 类 号 : 4 3 6 F 0 .
文献标 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0 17 4 ( 0 1 0 —1 60 1 0 3 8 2 1 ) 70 3—4
企 业 技 术创 新 过 程 包 括 R&D活 动 、 计 、 产 、 设 生 市 场投 放 以及 与 此 相 关 的 管 理 活 动 等 , 各 个 阶 段 互 动 是
创 新 管 理 的 作 用 机 理 和 作 用路 径 的基 础 上 , 系统 地 阐述 了知 识 管 理 对 其 的 能 动 效 用 , 提 出 了 建 立 知 识 管 并 理 人 员 队伍 、 建 知 识 管 理 基 础 平 台 、 择 适 合 本 企 业 知 识 管 理 的 模 式 和 营 造 企 业 文 化 氛 围 等 措 施 , 促 搭 选 以
型 , 给 出使 该 机制 得 以有 效 运行 的 战略 选 择 。赵峰 并 论述 了企 业 高 新 技 术 创 新 项 目 R&D 活 动 中 的 知 识 构 成, 阐述 了企 业 高新 技 术 创 新 项 目 R&D活 动 中 的知 识
过 程 能 否 及 时将 内外 部 知识 最 大 限 度 地 融 合 在 一 起
综 合 开 发 、 效 利 用 和 管 理 。 管 理 学 界 普 遍 认 为 , 识 有 知
获取 和 转 化 机 制 , 提 出 了创新 项 目 R&D知 识 管 理 体 并
系 、 程 与 模 式 。另 外 , 还 从 投 入 产 出 方 面 、 人 与 流 他 输
管 理 是 解 决 该 问题 的 有 效 手 段 , 业 技 术 创 新 过 程 应 企 当运 用 知 识 管 理 的 理 论 和 方 法 进 行 管 理 。 在 此 前 提 下 , 识 管 理 对技 术 创 新 的导 向 作 用 , 基 于 知识 管 理 知 使 的企 业 技 术创 新 成 为 提 升 企 业 核 心 竞 争 力 的有 效 推 动

企业知识管理平台的架构设计与实现

企业知识管理平台的架构设计与实现

企业知识管理平台的架构设计与实现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企业知识管理平台成为企业管理中的重要环节。

它不仅能帮助企业收集和管理知识资源,还可以将这些知识资源转化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本文将探讨企业知识管理平台的架构设计与实现。

一、企业知识管理平台的概念企业知识管理平台是指将企业所拥有的各种知识和信息资源收集、整合、存储、传递和应用的一种系统平台。

它主要包括知识的收集、组织、分析、传递和应用等五个方面。

二、企业知识管理平台的架构设计1.面向服务的架构企业知识管理平台的架构设计应该采用面向服务的架构,将不同的功能模块拆分为独立的服务,通过服务间的调用完成整个系统的功能。

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实现系统的灵活性和可扩展性。

如果某个模块发生故障或需要进行升级,不会影响其他模块的正常运行。

2.分层架构企业知识管理平台应该采用分层架构,将系统分为多个层次,每层都有自己的职责和功能。

比如,应用层、业务逻辑层、数据访问层等。

这样可以降低系统的复杂度,易于维护和扩展。

3.异步消息传递企业知识管理平台的消息传递应该采用异步的方式,这样可以在保证系统实时性的同时,提高系统的并发处理能力。

同时也可以降低系统对于一些不稳定的组件的依赖。

4.缓存机制企业知识管理平台的缓存机制应该采用分布式缓存,可以提高系统的性能。

缓存的数据可以是一些比较静态的信息,比如,数据字典、系统配置等。

如果缓存的数据发生变化,可以通过消息队列方式通知其他节点更新缓存。

三、企业知识管理平台的实现1.数据采集和预处理企业知识管理平台的数据采集和预处理是整个系统的第一步。

数据的来源包括企业内部的文档、邮件、数据库等;还有包括互联网上的新闻、博客等。

在数据的采集和处理过程中,应该注意保护用户的个人隐私,保护企业的商业机密。

2.数据存储和处理企业知识管理平台的数据存储和处理是整个系统的核心部分。

数据的存储可以采用关系型数据库、非关系型数据库等。

数据的处理包括数据清洗、过滤、聚类、属性抽取等。

论知识型企业管理的组织结构

论知识型企业管理的组织结构
在 知识成为组织运作的最关键资源的情况下,组织设计
1 知识型企业组织结构设计原则
由于世界经济的迅猛发展 , 相 的企业组 织结构也在继
续发生着演变,尤其是在知识经济的浪潮下,知识型企业必
须作 出相应的变革 ,而这种变革也必须在最基本的组织设计
原则上反映出来。在 进行组织结构设计时,除了要遵循一般
现企业管理知识化和企业经营智能化的企业 。因此,我们惟
有 以一个衡量标准来对知识型企业作一个粗略的限定 : “ 当 知识对企 业发展的贡献率超过 5 % 0 时,该企业就成为了知识
型企业。 … ”
所谓具有弹性是指一个组织 的部 门结构、 人员的职责和
职位都可以变动 ,以便保 证知 识和职权的结合,保证集权和 分权 的平衡。竞争就是优胜劣汰,当环境 发生变化时,任何 组织如果不能及 时做出反应,最 终的结果就只能是被无情地 淘汰 。因此,现代组 织必须具有弹性 。 1 3知识价值最大化原则 .

要:随着知识 经济作 为一种全新的经济形态进 入 2 1世纪 ,不少传 统企 业也逐步地 向知识 型企 业转变。在 知识 经济
的浪潮下,知识 型企 业必须做出相应 的变革。笔者拟将对知识 型企 业的组织结构设计进行分析 与讨论。 关键词: 知识:知识型企业:组织结构 中图分类号 :F 7 . 2 0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7 — 7 2 (0 84 0 9 — 2 4 9 一 2 0 ) — 0 0 0 61



组 织
2 1矩阵式结构 .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在生产领域中出现了一些新的特
点 :顾客、消费者 的需求愈 发多样化 ,单一品种的、长期大 批量生产 的产 品,让位于小批量的 、不 断创 新的和完全按消 费者定做产 品,为适应这种客观发展趋势 出现了矩 阵式组织

基于知识管理的制造企业组织结构研究

基于知识管理的制造企业组织结构研究

部 运用 了部 分 信 息 管理 系 统 ,如 O A、P M、C M、E P D R R 等 。该类 企业所 占比例较小 ,且 大部分 企业 的实 际实 施效
国外研 究从理论 上尝 试研究 知识管 理实施 策略 、知识管 理
随着知 识经 济时代 的到来 ,传统 的制造业 逐渐 向知识 型制 造业转 变 ,知 识管理 倡导运 用集 体 的智 慧提 高组织 的 应变 和创新 能力 ,知识 资本成 为知识 型制造 企业竞 争 的焦 点 ,知识管 理 的重要特 征之一 就是知 识创新 ,因此 运用 现 代知识 管理 方法结 合制 造企业 特点 ,将知识 管理思 想运 用
模型 、知识管 理平 台等方 面 ,没有形 成一 个系统 的体 系研
究 ,实 际企业 中 的运 用情况 也鲜有 介绍 。
于制 造企业 之 中 ,打造适 合制 造企业 的知识 管理 ,能更 有
效 的提 高 企 业 管 理 水 平 ,带 来 企 业 整 体 资 源 的 优 化 与
配 置。
2 传 统企 业组织 结构及 功能缺 陷
岛式 的应用 ,基 于信 息技术 的设计制 造技 术体 系还没 有形
22 不利 于员 工创造 性的发 挥 . 传统企 业组 织结构 的决 权 主要 集 中在 上 层 管理 者 ,
员工 个人工 作 的独立性 不高 。工作 中遇到难 题不是 积极 寻 找解 决对 策 ,而 是形 成 了 “ 问题 找 上 级 ” 的习 惯 性 思 有
作 的重心 。 在 国外 ,制造 企业 在产 品设 计管 理方 面 ,已经从基 于
矩 阵结构 六种 。这 些 组 织结 构 模 式 大致 形 成 于 资 本 主 义 工业 化 大生产 时代 ,其 中 以直 线 制组 织 结 构 模 式 最 为 典 型 ,其影 响也 最 为广 泛 ,但 它 并不 适 合 运 用 在 大 型 组 织 的管 理结 构设 计 ,而 且 对组 织 的发展 带 来 明显 的 阻 碍 性

基于知识管理的组织创新

基于知识管理的组织创新

组 织价值的关键所在 。 可以通过汇集 大
量 的经验来 发展 内隐知识,还要促使 组
会,获得更强 的竞争力 ,而学 习需 要通
发展研 究 /2 0 0 6年 第 9 期
51
维普资讯
过知识的收集、共享和应 用来实现 。 知识是组织竞争优势的根源。 知识 观的核心能力理论认为正是组织学 习将
生 了巨大 的变化,组织学习成为组织创
适 应外在激烈的竞争环境, 满足内在 生 存 发展 的需要 , 必须不断创新 以获得持 续竞 争优势 , 而创新 来源于组织的知识
4 、生产新的 内臆知 识。这是创造
新的有效机 制。 通过不断反复和不断体
验 的学 习,组 织能够 发现新 的发展 机
组织知识的积累,因此从根本上说 组织 创 新过程是组织的战略、 结构和文化的
创 新过程的有机结合, 是一个复杂的组
织学 习过程 。 企业的组织创新实质是企
个不断改善绩效的过程。
三 、企业组织创新及存在的问题
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组织创新
统文化对于不确定性的规避较强, 认同
集权 的管理方式, 同时在企业 中存在较
维普资讯
改革 纵 横
● 吴 岚 葭
【 内容摘要】知识管理是以 知识为中心的管理,其直接 目的是提 高组织的创新能力,而创新本身是一种新
知识 的创造 。本文分析 了 识经济时代组织知识 管理体 系的建立 ,组织学习与知识创新 的内在联 系与过程 ,探 知
讨 了我国企业组织创新过程 中存在 的问题根 源,提 出 了具体 的对策。
【 关键词】知识 知识管理 组织创新
当今社会信息技术飞速发展 , 市场
环境复杂多变,企业为了在市 场上赢得

基于知识图谱的企业知识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

基于知识图谱的企业知识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

基于知识图谱的企业知识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企业知识管理系统是企业内部知识共享、交流和创新的平台,其重要性已经得到越来越多企业的认可。

而在企业知识管理系统的构建中,基于知识图谱的设计方案也越来越受到关注。

本文将详细探讨基于知识图谱的企业知识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一、知识图谱介绍知识图谱是一种表示知识和实体之间关系的图形化工具,可以呈现出知识之间的层次关系和更为深入的细节信息,有利于人们理解知识的本质和内在规律。

知识图谱是将人类知识组织成一种半结构化的方式,可以帮助企业在大量数据中找到信息的关联,发现知识的隐含需求和创新机会,从而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二、基于知识图谱的企业知识管理系统设计1.信息收集与整合企业知识管理系统需要收集和整合企业各个部门的知识数据,包括但不限于:专利文献、研究报告、技术资料、市场情报、行业新闻等。

同时,第三方数据源如开放数据、社交媒体、互联网资讯等也可以作为信息收集渠道。

将大量的数据整合在一起,形成知识大数据,这是实现知识图谱的前置步骤。

2.知识分类与 concept mapping将企业内部各部门的知识进行分类,形成知识主题体系。

这个过程中,可以使用一些文本挖掘、自然语言处理技术,或者人工标注的方式来进行分类。

分类的目的是为了让企业内部人员更快速地找到所需知识,同时也方便知识的接续和迁移。

Concept mapping 是创建知识图谱的重要环节。

将分类好的知识,进行概念映射(Concept Mapping),建立起概念之间的关系。

概念映射一般采用语义挖掘技术来实现,将概念间的相互关系、属性、分类、继承关系等我们可以自己自定义的知识进行映射。

3. 建立知识图谱建立知识图谱需要借助图论、机器学习、数据挖掘等技术。

首先,需要将不同类型的知识转换为标准格式,例如 RDF(资源描述框架);然后对知识进行实体识别,主要是对词汇的抽取,分词与词性标注;之后对实体进行链接,建立实体之间的关系,此处可以使用多种算法,例如基于概念相似度、路径相似度、语义匹配的链接算法。

基于知识管理的企业技术创新模式选择

基于知识管理的企业技术创新模式选择

基于知识管理的企业技术创新模式选择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4202(2010)12-124-03摘要本文分析了知识管理的内涵和技术创新的各个阶段,指出知识管理和技术创新的本质都是创造新知识。

企业技术创新模式的有效选择是决定创新成败的关键环节之一。

从知识管理的角度出发,根据创新知识的四个维度即知识的宽度、知识的深度、知识的紧迫度和知识的重要度对企业的技术创新模式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基于知识管理的企业技术创新模式选择模型。

关键词知识管理技术创新创新模式选择技术创新是实现科技进步、促进经济增长的根本源泉,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核心动力。

技术创新模式,是企业技术创新活动方面的组织方式和整体谋划。

企业技术创新模式的有效选择是决定技术创新成败的关键环节之一。

知识管理是顺应时代发展而形成的新型管理模式,它是通过确认和利用已有的和获取的知识资产,对各种知识进行的连续的管理过程。

企业的技术创新过程从本质上来讲就是企业利用内外部知识创造新知识的过程,技术创新的每一个阶段都伴随知识活动的发生,在企业的技术创新过程实施知识管理能够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的顺利进行,提高企业技术创新的速度和成功率。

本文基于知识管理的视角,根据创新知识的特征来探讨企业技术创新模式的选择。

一、企业知识管理与技术创新(一)企业知识管理的内涵企业知识管理是指企业把知识看作企业的资产而进行的管理活动,是通过知识共享,运用集体的智慧,创造出新知识,并应用新知识的一系列过程。

目的是以满足企业现在和未来的需要,扩展新的市场和机遇,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进而提高企业市场竞争的能力。

企业知识管理的主要活动是知识获取、知识共享、知识创新和知识应用。

知识获取是知识管理的初始活动,获取知识的来源既包括企业内部知识,也包括企业的外部知识。

而这些知识又可分为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特别是隐性知识(如企业员工的个人经验,丰富的阅历等)的获取,对后面的知识创新具有很大的帮助。

基于知识管理的企业竞争情报工作组织结构创新

基于知识管理的企业竞争情报工作组织结构创新
DC:Nain lAc d myPr s,1 6: 7 3 . to a a e e s 98 2 5— 05
[ ] 傅 家骥, 家骑 , 源. 术 经济 学前 沿 问题 [ . 6 雷 程 技 M]北京: 济科 经 学 出版社 ,0 3 2 0 2 8 2 0 :3 — 3 . [ ] 安 同 良. 7 企业 技 术 能 力发展 论 [ . 京 : 民 出版 社,0 4: M] 北 人 20
李 瑾
( 汉 大学 政 治 与公 共 管理 学 院 , 北 武汉 4 07 ) 武 湖 3 0 2

要: 在对 企 业传 统 竞争 情报 工作 组织 结 构进 行 深入 分析 的 基础 上 , 以基 于知 识 管 理 的组 织创 新 理论 为
理论框 架 , 出 了要 构 建 以竞 争情 报 系统 为 平 台 , 提 以竞 争 情报 组 织结 构 为依 托 , 以竞 争 情报 人 员 为核 心 , 以 竞 争情报 服务 为 目的的新 型 、 高效企 业竞 争情 报 组织 , 并详 细 阐述 了具体 的 实现 途径 。 关键 词 : 知识 管理 ; 争情报 ; 业竞 争情报 组 织 ; 织结 构创 新 竞 企 组
新 理 论 为 指 导 . 企 业 竞 争 情 报 组 织 模 式 的 相 关 研 究 进 行 对
系统 梳 理 , 力 构 建 以竞 争 情 报 系 统 为平 台 , 努 以竞 争 情报
2 -2 . 6 9
[ ] 陈红 兵 , 昌曙 . 于“ 术 是什 么” 8 陈 关 技 的对 话 []自然 辩证 法 J.
中 图分类 号 :22 F7 文 献标 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0 1 7 4 (0 8 0 — 1 7 0 10 — 3 8 2 0 )9 0 6 — 4

基于知识管理的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研究——以江苏HS电缆公司为例

基于知识管理的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研究——以江苏HS电缆公司为例
权重 。
定的原则。
1 .科 学性原则 。指标体 系 由于有特 定 的 目的和 作用 ,评价指标体系应能客观 、准确 地反映企业 自主 创新实际情况 ,既要有综合性、代表性 ,又要避免重 复 ,避免指标 的相互包含 。
2 .整 体 性 原 则 。企 业 的 自主 创 新 能 力 是 由多 因 素 构 成 的系 统 ,这 些 因素 间相 互 依 赖 ,相 互 制 约 ,评
理能力 、财务能力 、营销 能力 、投入 能力 、产 出能力 共 同构成企业技术创新 能力 的评价指标 。综合 国内外
学者 的观 点,虽然基本都涉及 了研发 能力及其实现 , 但 都没有 突 出知 识管 理对 自主创 新 能力 的影 响和作
用 ,且指标体系 中存在划分重叠 ,设置不合理 、不全
1 自主性 。是指 企业在 获取创新 产权 ,实现科 . 技成 果的转化及产业化 ,并最终获得丰厚利润 的整个
过程 中处于主 导地位 ,具有主动性 。 2 .开放性 。 自主 创新绝非 闭门单 干 ,而 是在与 外部保 持交流 ,借鉴与相互合作 的基础上进行 的持续
面等 问题 。基于知识管理 的企业 自主创新能力评价指
价 中要处理好诸 因素 间的关系 。评价指标体系应尽可
能完整地反 映企业 自主创新所涉及 的各方面 因素 ,要 统筹考虑所选取 的指标是否覆盖 了企业 自主创新能力
的各 个 环 节 。
2 .运用层次分析法建模 的方法与步骤。 ( )建立层 次结构模 型 。在 对 目标 问题进行 深 1 入分析 的基础上 ,将有关 的各个 因素按 照不同属性 自
公 司进 行 了基 于知 识 管 理 的 企 业 自主创 新 能 力 实证 分 析 ,对 该 电缆 公 司的 自主 创 新 能 力 给 出 了具 有 信 服

基于知识管理的现代企业创新研究

基于知识管理的现代企业创新研究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知识的概念
人类的一切社会活动来源于 自身的智 慧和知识 , 而知识和智慧有来 自于人类所收 集到的各种信息、数据。数据是人们用各种 工具和手段观察外部世界所得到的原始 资 料, 它本身没有任何意义。只有经过对数据 的分析 、 工处理 、 炼 才能 最终 得到 智 慧 。 加 精 “ 据 ”是 形成 信 息 的基 础 或组 成 部分 ,只 数 有 经过 处理 的数 据 才能成 为信 息 。 信 息 ” “ 是 知识 的重要 组成 部分 , 一般 吧 经过 加工 的信
知识的分类
按知识表现形式划分
员工如何积极贡献 自己。隐J知识的社会化 生 发 生在 发起 l 台 中, 生平 只是创 新 过程 由此开 始。 发起性平台中的知识创新的特点就是亲 身体验 的面对 面 的相 互 作用 。 ( 二)对话性平台 对话性平 台是将隐形知识清晰地表述 夏静文 天津 师范 大学 3 0 8 0 3 7 为显性知识的场所。 当隐陛知识被清楚表达 出来时,隐 『知识就被转换成了显性知识, 生 1 n w a: 、K o wh t 理解 性知识 , 叙述事 成 为 了具体 化 的知 识 , 它能 够被 项 目组 的 使 实 方面 的知识 。 节 2 K o wh :管理 性 知识 , 示谁 成 员共 同共享 , 约时 间成 本 ,这也 是把 隐 、 n w- o 表 性 知 识 显 性 化 的 过程 。在 这 四种 转 化过 程 知道 或者 谁 知 到如 何做 某 些 事的 知 识 。 3 K o wh : 理性 知识 ,自然原 中,隐陛知识向显性知识的转化是核心,是 、 n w y 推 知识产生最直接和最有效的途径。 如何有效 理 和 规律 方 面 的知 识 。 增 4 K o h w:技 术性 知识 , 某些 地 激 发个 体的 隐性 知识 , 强这 四种模 式 的 、 n w- o 对 互动作用,将影响公司的新知识产生水平。 事 物的 技能 和 能力 。 对 沿『平台是个人的精神模型和技能转换成 生 ( 二)按知识表述方法划分 是知识外在化的平 1 、显性知识是可以表达 ,有物质载体 公共术语和概念的地方 , 台。 可确 知 的知识 , 比如: 业 内部的 知识 手册 、 企 三)系统性平台 员工 手册 、 为规 范 等都 属于 显性 知 识 。显 ( 行 系 统性 平 台是 指 将 显性 知 识 的 孤立 成 性知 识长 对应于 K o wh t K o wh n w- a 和 n w y 分组合成显性知识系统的场所。 这个系统 比 类 知识 。 起组 合 成分 更复 杂 ,更具 系统 。单个 个体 2 隐性 知识 是 与人 结合 在一 起 的经 验 、 性 的知 识 , 些 知识 很难 被编 码 化并 将其 文 也 能将 不连 续 的显 性知 识碎 片合并 成一个 新 这 并将 其 规范 化 ,使新 的整 体得 以共 字 化或 公式 化 。在本 质上 以人为 载体 , 以 的整 体 , 难 一 综 通过常规的方法进行收集或传播。 这些知识 享。新的整体是一种新知识 ,但是这种 “ 合 ”并 没有 真 正扩 展 企 业 已有 的知识 储 备 。 的特点是不易被认识到 ,不易衡量其价值, 通 过知 识创 新 系统 的知 识分 类等 , 高现 有 提 不 易被 他 人理 解和 掌握 。比如 :同一 生产 流 知 识 的转 换 ,增 加知 识 的使 用 价值 。 中不 同工 人的 生产 速度 是不 同的 , 些工 人 这 ( )演练 - 台 四 陛平 生 产 能力 的快 慢 即来 自其 自身的 隐形 知识 。 演练 } 生平台是 个人吸收 显 }知识 并使其 生 隐性 知识 长对 应 于 Kn w- o和 K o o wh n w~ 个 人化 为隐 I 生知识 的场所 。新 的显 知识在 h w 类 知识 。 o 整 个企 业 内得 到共 享 ,其他 员工开始 将其 内 化 ,用 它来 拓展 、延伸 和重构 自己的隐 l知 生 三 、知识创新 平台 识系统 。 隐 }知识 是知 识创新 的源泉 ,而隐 生 显 性 知 识 与 隐形 知 识 的相 互作 用 称 作 知识 转换 。通 过这 种 知识 转换 过程 ,显 } 生知 性 知识 本身 也需要 不断进 步 。进步 的动力 更 主要 来源 于 员工 自己的显 }知 识 。显性知 识 生 识 与 隐 l知 识 的质 与量 都 得 到 了发展 , 知 生 是 需要 及时地 转化 成 隐陛知识 。显 }知识 的更 生 识 的范 围不断 扩大 , 不断更 新 , 而产 生 内容 进 新最 终依 赖l 性知 识的进 步 。这一过 程是 丁隐 新知识的过程。知识转换有四种模式: 社会 化 或群 化 ( 隐性知 识 到 隐 l 从 生知识 ) 外在 知识 管理 中最高 层 次也是最 难 以实 现的 。 因 、 生 化或外化 ( 从隐陛知识到显性知识 ) 、组合 为 隐 【知 识具 有 隐 匿 眭 ,不易 传播 的特 点 , 如何 进 行隐 陛知识 间的转 化 ,其根源在 于其 化或融合 ( 从显性知识到显 l知识)和内在 生 只是所有人的知识隐形维度 、观点、情绪及 化 或 内化 ( 从显 性知 识 到 隐 } 识 ) 生知 。 所处的环境氛围。 人类掌握隐性知识的动机 、 ( 一)发起性平台 多少及使用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是在隐 发起 l平 台是为通过分享经验把 隐性 生 知识 汇 聚在一 起 的过程 提供 场 所 的平 台 。 隐 形的 维度 下潜意 识 的交互 作用 中进行 的。 在 知 识 创 新型 企 业 中 ,上述 四种 模 式 性知识到隐『知识的创新是通过相互间的交 生 都存在,而且发生着动态的相互作用, 就像 流与 沟通 , 成知 识 在不 同 员工 、企业 问 的 促 组织 螺旋 一样 。其 中 , 外在 化 和 内在 化是 知 转移 、共享 和集 成 ,达 到创 新 的 目的 。这 一 识螺 旋 式上 升 的关键 , 是企 业持 续创 新 的 也 过程实质上是知识社会化的过程。 有时单个 两 个重 要步 骤 。 个体可以直接与其他个体共享隐f知识。 生 个 企业知识创新过程是知识密集型的,因 体通 过 观察 、 仿和 练 习 ,掌握 了其 他 个体 模 此创新活动对人员调整非常敏感, 因此企 1 隐性 技 能 ,把 它 们变 成 自身 隐 陛知 识 一 部 创新文化和共享文化的 培养。 圃 分 。虽 然两 个体 都学 到 了技 能 ,但是 都没 有 新应注重企业 掌 握技 能背 后 的 系统化 原理 。 他们所 领 会的 【 参考文献】 知识从 而都 不 能清 楚地 表达 出来 , 因此 很难 1 识 管理 一组织 创 新 的基 点 ,高卫 、知 被组织更有效地综合利用。 企业的创新能力 平 ,广 东培正 学院学报 ,2 0 0 ) 0 7( 0 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隐 『知识的创新 , 生 关键是

基于知识管理的企业管理创新研究

基于知识管理的企业管理创新研究

理 ,是企业 通过 获得 与 同享 内外 机构 的知 识,创立 出新 果展现 出来 。管理概 念 的革新 在企业 的创 新过程 中起 着 思想 , 同时能有 效运 用新 知识 的经过 。它 的 目的 在于 企 十分 重大 的作用 , 同时关系 到企业 管理 的各 个方 面 ,但 业通 过 开发 内外机 构 的知识 ,并 有效运 用而 加强 企业 的 是其主要思想还是紧紧 以人 为主。 创新水平 ,进 而强化企业的竞争水平 。
对 供 电所主 要经 济指标 实施 大于 等于 百分之 百管理 ,严 明,只有创在平 时、争在 岗位,创先争优才 能落地生根 , 格 考核 ,奖惩 兑现 。要注 重发挥 先进 文化 在创先 争优 中 只 有积 极争创 企业 和谐 之优 ,创 先争优 才 能充分 发挥 基
的激励 作用 ,通过 开展 丰富 多彩 、独 具特 色 的文 化创 建 层党 组织和 年9 月上旬出 版
企 业 管理
将 培训任务坚持不 断的进行 下去 。 2 . 2 服 务型管理观念
3 . 3 知识管理促使企业管理组织创新 以往 的 “ 金 字塔 式 ”的阶层 型 企业缺 少创 新知 识 的
二十 一世 纪是 知 识经 济 的 时期 ,对 企业 管 理人 员在 能力 ,不 能 随机 应 变 ,不 能 很 好 的把 握 变 幻 多端 的信 组 织 结构 中 的任 务 增 加 了 更 多 的要 求 。管 理 人 员 的主 息 ,不 能 很好 的应 付 接连 不 断 的新 问题 ,不 能 实行 十 要 任 务 是 明确 企 业 的 发展 趋 势 ,并 且 可 以持续 地 给 组 分 复 杂 的科 学策 略 。按照 知 识 管 理 的相 关 特 征 ,企 业 织 及 工 作 者 提 供 工 作 中所 要 的 资源 ,并 不 是给 已经 可 势 必 要 进 行 组织 结构 的 改造 和 创 新 ,保 证 企业 结 构 和 以单 独 进 行 工 作 的劳 动 者 添 加 太 大 的压 力 。管 理 部 门 其特 征相 适 应 。第 一 ,企 业 要 筛 选 出主 管 知 识 管理 体

基于知识管理的企业创新能力提升策略

基于知识管理的企业创新能力提升策略

Management经管空间0902018年5月 DOI:10.19699/ki.issn2096-0298.2018.13.090基于知识管理的企业创新能力提升策略西安外国语大学商学院 殷小丽 姚梦晓摘 要:在知识经济新形势下,知识资源在企业中显得越来越重要,同时知识管理在日常管理活动中扮演的角色也越来越不可或缺。

随着大环境的快速变化,通过提升创新能力适应环境的变化已成为每个企业要思考的问题。

而知识管理是当前环境下提升创新能力的重要工具,故企业应该有效利用这一工具。

本文先阐述知识管理与企业创新能力二者之间的关系以说明应用知识管理的必要性,再综述与之相关的文献发现前人的研究空白及不足,最后分析新形势下企业知识管理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文化建设、平台搭建以及人才培养体系发展等方面提出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策略。

关键词:知识管理 知识共享 创新能力 提升策略中图分类号:F279.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18)05(a)-090-02知识经济新形势下,随着信息、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知识已经逐渐发展成为企业最重要的资源,能够反映出一个企业的生产能力及其创新水平。

知识管理是提升企业创新能力的过程,企业创新能力是转化知识管理价值的体现。

一方面,知识管理是通过知识共享及流动为企业创造价值的管理工具,知识是企业财富的一部分,也能为企业创造财富,知识管理能够为企业营造良好的知识交流环境。

在此环境下,企业的员工可以进行知识的共享和交流,再结合自身的知识背景对其进行消化吸收形成新的知识,并将其用在企业日常的生产、运营、管理等活动中,新知识不断优化企业的日常活动以促进企业整体的创新能力提升。

另一方面,企业的创新在很大程度上是对原有知识进行不断加工创造转化为新知识、新创意、新产品的过程,从而实现知识的价值转化。

知识是无形的,看不见也摸不着,但一旦将知识运用到企业运营的各项创新活动中,知识就变成可视化的新产品或者新工艺。

基于知识的模型架构

基于知识的模型架构

基于知识的模型架构
基于知识的模型架构是实现知识共享、提高企业竞争力的一种有效手段。

其体系结构一般采用多层分布式结构,主要包括四个层次:数据管理层、应用支撑层、服务实现层、门户接入层。

数据管理层主要存储各类数据资源,包括组织内部的业务数据库、文档库和外部的互联网在线数据库等各类结构化和非结构化的数据,是虚拟企业的知识库。

应用支撑层提供实现知识共享功能所需的各种技术和方法,如数据挖掘、知识推送等。

服务实现层则根据业务需求,将应用支撑层提供的技术和方法进行组合,形成具体的服务,如知识问答、知识检索等。

门户接入层则负责将上述服务以友好的方式展示给用户,并实现用户的管理和权限控制。

此外,为了实现有效的知识共享,还需要建立相应的协同工作模式,例如通过平台创建一个新的知识项目,从平台所维护的各成员企业专家库中遴选技
术专家加入项目组,根据各人的专业领域分配项目流程中相应的关键环节任务等。

基于知识的模型架构通过实现对显性知识的有序管理和对隐性知识的不断挖掘和沉淀,可以有效地提高企业的知识管理水平,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知识管理的企业组织结构创新窦孟忠,方四平(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北京 100042)摘 要:分析了当前企业组织结构的现状,提出适应知识管理的组织结构创新的原则,对适应知识管理的组织结构模式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知识管理;组织结构;创新中图分类号:F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169(2004)02-0103-04知识经济的到来,促使企业管理范式逐渐从传统经济的科学管理向知识经济时代的知识管理转变。

知识管理作为企业适应知识经济发展要求的必然选择,其实质上是企业面对日益复杂多变的市场竞争环境,为提高适应能力和竞争力而对企业内外有价值的知识和信息进行获取、积累以及最大效能的利用和有效的管理过程。

有效的知识管理不仅在于企业是否拥有一批高素质的人才、合适的软件系统和充分的培训、激励机制,而且还要求企业的领导者把知识共享和知识创新视为赢得企业竞争优势的支柱,构建一个高效的组织结构作为其运作的载体。

1 企业组织结构的现状分析1 1 当前企业组织结构的主要特征当前的企业组织结构形式可分为两大类:传统组织结构形式和现代组织结构形式。

传统的组织结构形式偏重于严格按照等级链进行统一指挥、统一领导和集权化。

这种组织结构形式按照企业内部操作的不同进行部门的划分,包括直线制、职能制、直线职能制、直线职能参谋制等,主要适用于规模小、品种少、工艺稳定、市场环境比较稳定的企业。

现代的组织结构形式开始关注企业员工的积极性和能动性的发挥,在遵循统一指挥等管理原则的基础上倾向于分权化。

这种组织结构形式按照企业的产出不同进行部门的划分,包括事业部制、超事业部制、矩阵制、多维立体制等。

现代组织结构形式虽然已经倾向于分权化,但是,它们仍然包含着传统组织结构的设置原则,事业部制虽然以各个独立的事业部进行分权化经营,但各个事业部内部是按照直线职能制的原则设置的;矩阵制和多维立体制结构虽然设有临时性的项目小组解决问题,但这只是辅助结构,其主结构仍然是直线职能制。

当前企业组织结构总的来说是体现权力集中、等级明确、专业化分工细致、职能众多的科层等级制或官僚制。

层级性和职能化是当前企业组织结构的主要特征,这种结构建立在传统经济相对稳定的竞争环境下,它对于那些例行性工作是有效的。

但当企业面临知识经济的挑战,在顾客需求呈现个性化、多样化趋势的情况下,需要实施知识管理时,这种企业组织结构就暴露出其功能缺陷,这种缺陷直接制约着企业知识管理的有效实施。

1 2 当前企业组织结构的功能缺陷1 2 1 不利于知识和信息的交流当前企业组织结构严格的层级性和职能化将导致管理障碍和职能障碍,这种障碍严重制约着知识和信息的交流、沟通和共享,而且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将会更加明显。

1 2 2 不利于员工创造性的发挥当前企业组织结构的决策权主要集中在上层管理者,员工个人工作的独立性不高。

企业员工的主要任务是按上级的决策行事,工作中遇到难题不是积极动脑筋,寻找解决对策,而是!眼睛向上∀,形成了!有问题找上级∀的习惯性思维定势,扼杀了员工的创造性思维,限制了其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同时,这种组织结构以!管∀人为中心设计,通过各种各样的规章制度来约束员工的行为,通过金字塔式的层级结构和职能化部门割裂员工之间的联系、交流与学习,形成了一种封闭式的、只关心自己的利益而忽视整体利益的企业文化,使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受到极大的压抑。

当前企业组织结构强调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办103作者简介:窦孟忠(1973# ),山西武乡人,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校区)企业管理系研究生,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教师。

收稿日期:2004-05-10事,整个组织结构系统非常机械甚至僵化,企业对于环境变化的反应速度太慢。

同时,各职能部门由于过于细化和明确的分工,都强调本部门的利益而忽视企业组织整体利益,往往各自为政,无人对生产经营的全过程负责,造成工作效率低下,大大降低了企业对外界环境的反应能力。

1 2 3 不能快速适应环境的变化1 2 4 不利于项目小组知识的积累项目小组是在传统组织结构的基础上,针对特定的工作任务或业务流程而组建的跨职能工作小组。

项目小组尽管能够快速响应市场需求的变化,小组内成员有权参与决策和管理,有利于员工自我实现需求的满足,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加快企业组织知识的创新等优点。

但项目小组具有临时性,小组所创造的新知识多数存放在个人或小组成员的头脑中,很少能够存放在企业组织当中。

因此,项目小组不适宜在整个企业中连续、广泛的利用和传递知识,不利于企业知识的积累。

2 适应知识管理的企业组织结构创新原则适应知识管理的企业组织结构要有利于知识的创新以及对环境具有很强的适应能力,这就要求企业组织结构必须能够满足有两个条件:一是利于企业知识的交流与共享,二是有利于企业核心知识的积累。

具体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2 1 以核心能力为中心核心能力是企业自己独特的、难以模仿的、无法替代的能力,这种关键地位决定了组织结构的创新应该以企业的核心能力为中心,也就是说,组织结构要能够突出企业的核心能力、要有利于核心能力的获取和保持、要有利于核心能力在竞争中发挥作用,而当企业在与外界进行知识交流、建立知识联盟等具体运作过程中,组织结构同样要能够令其核心能力成为中心。

2 2 充分的授权在实施知识管理的企业中,个人的价值和影响力更多的是取决于其掌握知识的多少和创新知识能力的大小,而不是其地位的高低。

因此,适应知识管理的企业组织结构要尽可能分权,充分授予基层知识员工更多的现场处置权,让员工能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采取行动,这样,不仅提高了决策的速度和效率,而且能激励员工更好发挥创造性。

2 3 高度的柔性面对快速变化的市场,企业要能从有限的市场机会中迅速获得知识和信息,快速的推出新产品,及时的对竞争市场的动态变化做出反应,就要求企业的组织结构必须具有高度的柔性。

柔性的组织结构一方面要求企业有创新意识,使得企业由单一功能转变为综合功能,决策方式由集中决策、命令层层传递转变为自主团队的授权决策等;另一方面,也要求企业有一定的稳定性,即企业组织结构中一些基础性的单元(如企业文化)是相对稳定的,使员工有很强的稳定感。

2 4 最少的层级知识管理环境下,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市场的进一步完善,为企业节省了大量的费用、时间和精力,市场交易费用不再成为企业替代市场的前提,由此降低了对企业内部纵向一体化的需求,使企业的管理层次减少。

同时,信息技术在企业中的广泛应用,缩短了上下级之间的距离、减少了计划与决策的过程、凝缩了知识传递的时间,使信息和知识通过横向方式的传递大大增强。

因此,企业可以根据业务流程与管理流程的需要,逐步向层次尽量少的扁平化组织结构方向发展,以实现企业的高效运作,推动企业内各项创新活动的开展。

2 5 有利于学习能力的加强组织结构是实现知识管理的杠杆力量,终极的组织结构应当是持续适应环境并能够不断自我改进的结构,这就需要企业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因此,建立一个具有学习和发展能力的学习型组织是组织结构创新永远的目标。

企业可以通过知识联网,实现管理知识的网络化,将全体员工培养成智能劳动者;通过建设自主团队,鼓励员工自我决策、自主管理,在企业内部培养宽松、民主的企业文化,从而达到管理的最高境界一一全员参与式的自我管理。

2 6 开放的运作知识的传递和利用是没有边界的,组织结构的创新要使企业内部不同成员之间、企业与供货商之间、企业与客户之间可以根据任务需要随时进行组合,在企业内外形成一种知识共享和知识创新的格局。

因此,打破企业边界,利用外部的知识资源,为企业获得交叉知识、分享互补的能力、追求更短的产品开发周期、减少风险、提供战略柔性等提供了一种非常有效的机制。

3 适应知识管理的企业组织结构创新的具体模式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在企业中的广泛应用,企业逐渐实现了生产经营运作的自动化、信息104化以及信息传递和人际沟通的网络化。

传统的职能部门界限日益模糊、企业的组织结构日趋扁平、管理幅度加大、执行层机构增多、基层执行者与高层管理者之间建立直接联系,部门之间的横向联系不断增强,信息和知识得以在管理者和员工之间实现共享。

纵横交错的信息渠道和不同部门、不同员工之间的横向沟通造就了企业的网络组织结构。

网络组织结构不仅降低了企业内部的管理成本,而且促进了企业知识的共享和创新,使企业的决策效率提高,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大大增强。

因此,网络组织结构是企业适应知识管理的核心管理模式。

3 1 什么是网络组织结构网络组织结构,是一个由若干个独立的、具有一定知识、技能和能力的成员联结而成的类似于网络的组织结构系统。

网络组织结构的核心是网络成员之间在相对松散前提下的高度自主化,每个成员都是自我管理、自我组织和自我约束的独立个体,它们能直接和其它成员进行交流。

成员之间的工作调节不是由权力和命令加以实现,而是通过交涉、说服或者指导来进行。

网络组织结构淡化了企业与外界环境的界限,淡化了卖主、客户与竞争对手之间的区别,企业组织的内部和外部的界限变得模糊,并且在这种组织结构中,各成员在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经营行为方面类似于独立的组织,即网络组织结构具有!自组织∀的特性。

3 2 网络组织结构的具体表现形式3 2 1 学习型结构学习型组织是由美国M IT斯隆管理学院的彼得∃圣吉教授于1990年在其论著%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中提出来的。

学习型组织是一个精于知识的创造、转换和应用的组织,是一个善于学习、不断创新、具有完善的反馈控制回路与强大再生能力的组织,它能够在组织内部与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时,迅速、准确、有效的做出反应。

学习型结构是由众多灵活的、多技能的、跨职能的工作团队构成的,每个团队都是围绕特定的工作任务组建的,一个团队基本上满足一类客户的需求。

各个工作团队直接与市场接触,针对市场上客户需求的不同类别,由相应的团队自行设计产品或服务,并将其生产后直接提供给客户。

考虑到客户需求的多样化和个性化,团队内部可以根据需要依据产品品种进一步划分为工作小组。

工作团队或工作小组内部按照业务流程形成一个个满足特定客户需求的网络。

各个团队的工作是独立的,团队之间的地位是平等的,它们直接面向市场运作。

3 2 2 虚拟结构虚拟组织是一个由市场机会推动并由市场机会定义的各个组织核心能力的集合体,它是一种超越了部门与组织边界,依据项目的需要进行资源的!无边界∀整合的组织形式。

虚拟组织不仅是组织之间合作的形式,而且也可以是组织内部各单元之间的合作。

当企业内各个单元依据自身的专长进行跨越部门甚至跨越组织的合作时,就形成了企业的虚拟结构。

虚拟结构具有功能专门化、运作方式合作化和存在方式离散化等特征。

虚拟结构本身在空间上的存在不是连续的,它的资源、功能成离散状态分散在企业的不同地方,彼此之间通过高效的信息网络联结在一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