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贸易的理论依据以及发展战略
中国对外贸易的理论依据
T(时间)
模仿时滞
模仿国生产
模仿国生产和出口
企业家的风险意识
企业家的创新 关税
反应 时滞
规模经济 居民收入高低
运输成本
国外市场容量
创新国生产和出口
创新国出口 模仿国进口
创新国生产
t
0
需求滞
t
t
1
2
反应时滞
t
3
掌握时滞
创新国进口 模仿国出口
T(时间)
模仿时滞
模仿国生产
模仿国生产和出口
掌握 时滞
A.基本要素与高级要素
基本要素:一国先天拥有或不需太大代价便能得 到的要素,如自然资源、地理位置、气候、非熟 练或半熟练劳动力等。
高级要素:经过长期投资和培育才能创造出的要 素,如现代化的基础设施,高素质的人力资源或 高新技术等。
B.特殊要素与通用要素
特殊要素:指不常见但在生产中起重要作用的要素。
通用要素:指普通的要素。 如外语人才中学英语的人才为普通要素,学西班牙语 的人才可认为是特殊要素。
国家竞争优势理论提出的背景
1、20世纪70年代,日本赶超美国经济 ,提高美国国家竞争力举国关注。 1983年里根成立国家竞争力委员会, 波特是其中一员,负责产业竞争力研 究。1991年提交《国家竞争优势》报 告。
1、20世纪70年代,日本赶超美国经济,提高美国国家竞争力举国关注。 1983年里根成立国家竞争力委员会,波特是其中一员,负责产业竞争力 研究。1991年提交《国家竞争优势》报告。
2、国家竞争优势及其决定因素
钻石模型
一国的国内经济环境对企业开发及竞争 优势有很大影响,其中影响最大、最直 接的因素有四项:
生产要素、市场需求、相关与支持产业 及企业战略、结构与竞争。除此之外, 机遇和政府两个重要变量也可能对国家 竞争优势产生重要影响。
第二章中国对外贸易的理论依据
第二章对外贸易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精选文档
“调剂余缺”,实现商品实物形态的转换,是 对外贸易的基本职能。
通过对外贸易,可以实现以我之有,换我之 无,以我之优,换我之劣,以长线产品, 换短线产品,促进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 速、稳定地发展。
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投资、消费和出口。 通过对外贸易特别是出口贸易,为国内产品开辟了 市场,扩大了需求,从而带动经济增长。 2019年,净出口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32%,2019年, 贡献率则接近于零。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有关专家通过调整后的模型 进行测算,认为从1987年—2019年的20年间,外 贸出口和进口对GDP增长率的年均贡献分别达到 2.7和1.5个百分点。
三、新时期后对外贸易在我国国民 经济中的地位
具有强有力杠杆作用的战略地位,其功能不再是简单 地调剂余缺,实现商品实物形态的转换。 1、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决定了对外贸易的战略地 位;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了对外贸易的战 略地位;(中心工作:大力发展生产力)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决定了对外贸易 的战略地位。
Types of industrialization strategy
Broadly speaking,a developing country may pursue one or more of three basic types of strategy: 1)exports of indigenous commodities 2)import-substituting industrialization (ISI)the manufacturing of products that would otherwise be imported, based upon protection against such imports 3)export-oriented industrialization (EOI) 结论:对外贸易是推进工业化的主要动力之一,同时 工业化对对外贸易也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对外贸易政策及理论依据
• 5.早期重商主义者认为财富就是(
)
• A.货币
• B.生产力
• C.消费的商品
• D.对外贸易
• 但是,货币是国际间商品流通的手段,若 各国都限制金银的外流,其结果只能是制 约了贸易,阻碍了金银的流入。重商主义 在实践中认识到货币只有在运动中、流通 中才能增值,于是重商主义的发展开始超 越其早期阶段进入晚期,货币差额论发展 成为贸易差额论。
绝对优势论的基本内容
• 绝对优势论的基本含义为:在某一种类商 品的生产上,一个经济体在劳动生产率上 占有绝对优势,或其生产所耗费的劳动成 本绝对低于另一经济体,若各个经济体都 从事自己占有绝对优势的商品的生产,继 而进行交换,那么双方都可以通过交换得 到绝对利益,从而整个世界也可以获得分 工的好处。
生产方式准备时期。 • 1.产生背景 •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准备时期,由于商
品交换和货币经济的发展,货币成为全社 会各阶层所追求的东西,成为财富的代表 形态。当时,商业资本与高利贷资本在流 通领域占据统治地位,商业成为人们意念 中利润和财富的源泉。因而在这一社会背 景下,以流通领域为研究对象,认为利润 来自流通领域,而与生产过程无关的重商 主义便产生了。
二、重商主义贸易政策的主要措施
• (一)早期重商主义措施 • 1、禁止货币出口,由国家垄断所有的货币交易; • 2、要求外国人来本国进行贸易时,必须将其销售货物的
全部款项用于购买本国的货物。 • (二)晚期重商主义措施 • 1、以补贴和出口退税等措施鼓励出口; • 2、禁止重要原料的出口,但许可自由输入原料加工后再
• 3、废除航海法
• 限制外国航运业的竞争和垄断殖民地航运业的政策。到1849年和 1854年,英国的沿海贸易、殖民地贸易和航运全部对外开放。
发展对外贸易的主要理论依据
要素禀赋理论的应用
确定出口产品
根据要素禀赋理论,一国应该出口那些需要密集使用本国丰裕要素 的产品,因为这样的产品具有比较优势,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竞争力 。
确定进口产品
同样地,一国应该进口那些需要密集使用本国稀缺要素的产品,因 为这样的产品在国外生产成本较低,进口可以节约本国稀缺资源。
指导政策制定
要素禀赋理论还可以指导一国制定相关的贸易政策和产业政策,以促 进本国出口和进口的平衡发展。
04
国际贸易平衡理论
定义与内容
定义
国际贸易平衡理论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出口总额与进口总额相等,即贸易平衡或贸易收支平衡。
内容
该理论强调国际贸易的平衡状态,认为一个国家在国际贸易中应该保持平衡,避免出现贸易逆差或贸易顺差。
国际贸易平衡理论的起源与发展
起源
国际贸易平衡理论起源于15世纪末和16世 纪的欧洲,当时欧洲国家开始进行大规模的 海外贸易活动。
发展
随着国际贸易的不断发展,该理论逐渐得到 完善和丰富。在现代国际贸易中,该理论仍 然是一个重要的指导思想。
国际贸易平衡理论的应用
政策制定
学术研究
各国政府在制定贸易政策时,通常会 考虑国际贸易平衡理论,以保持贸易 平衡和避免贸易摩擦。
学者们在研究国际贸易问题时,通常 会以国际贸易平衡理论为基础,探讨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贸易状况和问题。
要素禀赋理论的起源与发展
起源
要素禀赋理论起源于19世纪末期,瑞 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Heckscher) 和其学生俄林(Ohlin)提出了基于 要素禀赋的国家贸易理论。
发展
该理论在20世纪50年代得到了进一步 的发展和完善,特别是瑞典经济学家 萨缪尔森(Samuelson)等人对该理 论进行了重要的补充和完善。
国际贸易政策
国际贸易政策国际贸易政策是各国政府为了保护本国经济利益而制定的对外贸易方针和政策。
本文将探讨国际贸易政策的背景、目标、政策工具和未来趋势。
一、国际贸易政策的背景国际贸易政策是各国政府为了保护本国经济利益而制定的对外贸易方针和政策。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发展,国际贸易政策变得越来越重要。
国际贸易政策的制定需要考虑多种因素,包括全球经济形势、各国之间的贸易关系、资源分配、市场需求等等。
二、国际贸易政策的目标国际贸易政策的目标是保护本国经济利益,促进经济发展。
具体来说,国际贸易政策的目标包括:1、保护国内市场:政府可以采取一系列措施来保护本国市场免受外国商品的冲击,例如设置关税、实施非关税壁垒等。
2、促进出口:政府可以采取一系列措施来促进本国出口,例如提供出口补贴、实施出口退税等。
3、增加就业机会:政府可以通过鼓励企业扩大生产和出口来增加就业机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4、维护国家安全:政府可以采取一系列措施来保障国家安全,例如限制某些关键商品的进口、加强对某些敏感领域的监管等。
三、国际贸易政策的工具国际贸易政策的工具包括关税、非关税壁垒、汇率政策、自由贸易区等。
1、关税:关税是一种税收,是政府对进口商品征收的税费。
关税的税率越高,对进口商品的限制就越严格。
2、非关税壁垒:非关税壁垒是一种限制进口的措施,包括技术标准、卫生检疫、知识产权等。
这些措施通常比关税更为复杂和难以实施。
3、汇率政策:汇率政策是政府通过调整本国货币与外国货币的汇率来影响国际贸易的政策。
如果本国货币贬值,出口商品将变得更加便宜,有利于促进出口;如果本国货币升值,进口商品将变得更加便宜,有利于增加进口。
4、自由贸易区:自由贸易区是一种促进贸易自由化的区域性经济组织,其成员国之间取消关税和非关税壁垒,促进区域内商品的自由流动。
自由贸易区可以帮助成员国扩大出口市场和增加就业机会。
四、国际贸易政策的未来趋势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发展,国际贸易政策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对外贸易相关理论
对外贸易相关理论(一)比较成本比较成本论代表学者为李嘉图,其在《论谷物低价对资本利润的影响》提出货物自由贸易,进而提出比较成本论,而比较成本主要针对设定不同厂商、不同生产地域、不同季节、不同流通地域等参数后的成本进行比较,与绝对成本理论相比,比较成本理论指导意义尤为显著,该理论主要在绝对成本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指出各个国家并非要全面生产各种商品,而是应当汇聚各种资源生产利益较大或不利较小商品,再利用国际贸易方式,基于资本及劳动力不变前提下明显增加生产总量,这样国际分工对于参与贸易相关国家均极为有利。
(二)要素禀赋理论要素禀赋论主要是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及伯蒂尔•奥林首先提出的,该理论已不在局限于基于技术差异角度对于国际贸易原因、结构及结果局限进行解释,其主要选择贴合实际的要素禀赋说明国际贸易原因、结构及结果。
要素禀赋理论作为古典国际贸易理论的另一种观点,其指出现实生产使用的生产要素并非仅有劳动力,其具体包括多种生产要素,但使用两种生产要素则是生产过程基本条件。
依据生产要素禀赋理论来说,基于各国生产同一产品技术水平同等条件下,两国生产同一产品的价格差异主要产品成本不同,而这种成本区别主要与生产过程中生产要素价格差别密切相关,其会影响该国各类生产要素实际丰裕程度。
(三)新贸易理论新贸易理论概念内涵及外延均较为模糊,当前我国学者研究的新贸易理论基本为二战结束后针对变化的国际贸易现状形成的新式理论学说,这主要是二战结束后国际贸易形势发展较快,传统国际贸易理论难以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其很难全面解释新型贸易格局和国际贸易特点,因此要求满足新时代发展的新贸易理论逐步发展形成,其中新贸易理论主要理论贡献者包括迪可西特、克鲁格曼、赫尔普曼、斯宾塞及布兰德等,该理论内容大体包括下列三个方面。
首先针对贸易动因及贸易基础实施全面分析,当前各个贸易发达国家之间的水平分工,以及发达国家贸易快速增加已成为国际贸易发展现状,新贸易理论指出当前国际贸易动因及基础均产生明显改变,贸易已不单纯为技术及要素禀赋之间的差异性,其基于供给、需求以及技术差距等诸多方面针对国际贸易动因及基础进行全面分析。
对外贸易政策及理论依据
• 进口纳税项从1841年的1163种减少到1882年的20种。禁止出口 的法令完全被废除。
• 3、废除航海法
• 限制外国航运业的竞争和垄断殖民地航运业的政策。到1849年和 1854年,英国的沿海贸易、殖民地贸易和航运全部对外开放。
• 4、取消特权公司
• 废止东印度公司对中国和印度的贸易垄断权,对所有英国人开放。
一个国家不一定生产各种产品,而应集中生产优势最大 或劣势最小的产品,即“比较优势”产品,而后通过国际贸 易,在资源要素投入不变的情况下,生产产品的总量将增加, 由此形成的国际分工对各国都有利。
即“两优取最优,两劣取次劣”
• [201010]按照比较成本理论,一国应该进 口( )
• A.绝对成本低的商品 • B.比较成本高的商品 • C.比较成本低的商品 • D.丰裕要素密集的商品
• [201110]主张“两优取最优,两劣取次劣” 的贸易理论是( )
• A.产业内贸易说 • B.比较成本说 • C.绝对成本说 • D.产品生命周期说
• [201001]简要回答大卫·李嘉图“比较成本学说”的主要 内容。
• 答:李嘉图的比较成本说是在亚当•斯密绝对成本理论的基 础上发展起来的。根据斯密的观点,国际分工应按地域、 自然条件及绝对的成本差异进行,即一个国家输出商品一 定是生产具有绝对优势、生产成本绝对低的商品。李嘉图 进一步发展了这一观点,他认为每个国家不一定要生产各 种商品,而应集中生产优势最大或劣势最小的商品,然后 通过国际贸易,在资本和劳动力不变的情况下,生产总量 将增加,由此形成的国际分工对贸易各国都有利。
1.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论
国际分工和贸易的原因是各国存在的劳动生产率和 生产成本的绝对差别。
对外贸易理论篇
06
对外贸易的实践与政策建议
自由贸易的实践与政策建议
自由贸易政策的理论依据
自由贸易政策认为,通过取消对国际贸易的限制和障碍,可以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实现资 源的最优配置,从而提高各国的经济福利水平。
自由贸易政策的实践
在实践中,一些国家采取了自由贸易政策,通过减少对进出口的限制和消除关税壁垒,促 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例如,英国在工业革命时期采取了自由贸易政策,促进了其制造业 的发展。
在实施区域经济一体化政策时,政府 应加强对国内产业的调整和优化,以 适应自由贸易协定带来的挑战。同时 应鼓励企业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和创 新能力,以增强其国际竞争力。此外 ,政府还应加强对国际贸易的监管, 确保公平竞争和保护消费者利益。
发展中国家对外贸易的实践与政策建议
发展中国家对外贸易 的理论依据
公平贸易政策理论
总结词
公平贸易政策理论强调国际贸易应建立在公 平竞争基础上,反对通过不公平手段获取竞 争优势。
详细描述
公平贸易政策理论主张国际贸易应建立在公 平竞争基础上,反对通过不公平手段获取竞 争优势。该理论认为,政府应该通过制定相 关政策和法规,规范国际贸易秩序,保障各 方的合法权益。同时,应该加强国际合作,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政策 建议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指通过签订自由贸 易协定等方式,加强国家之间的经济 合作和贸易往来,以促进经济发展和 福利提高。其理论依据是规模经济和 外部经济效应。
在实践中,一些国家之间签订了自由 贸易协定等区域经济一体化协议,以 加强彼此之间的经济合作和贸易往来 。例如,北美自由贸易协定、欧洲联 盟等。
即使两个国家的生产要素禀赋和生产技术相同, 产品的差异也会导致国际贸易的产生。
黑龙江省对外贸易现状分析与战略调整
黑龙江省对外贸易现状分析与战略调整1. 引言1.1 研究背景黑龙江省是我国东北地区重要的对外贸易大省,对外贸易在该省的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随着全球经济竞争加剧和外部环境变化,黑龙江省的对外贸易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困难。
深入分析黑龙江省对外贸易现状,找出存在的问题和挑战,提出有效的战略调整建议和具体措施,探讨推进路径,对于推动黑龙江省对外贸易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对黑龙江省对外贸易现状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存在的问题与挑战,提出战略调整建议和具体措施,为进一步提升黑龙江省对外贸易水平提供参考。
1.2 研究目的本文旨在对黑龙江省对外贸易现状进行全面分析,深入探讨存在的问题与挑战,并提出相应的战略调整建议。
通过研究,旨在为黑龙江省对外贸易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促进其外贸业务的持续健康发展。
具体目的包括:1. 分析黑龙江省对外贸易现状,全面了解其外贸业务的规模、结构、特点等,为制定对外贸易发展策略提供依据;2. 探讨当前黑龙江省外贸业务存在的问题与挑战,分析其原因并提出相应对策;3. 提出针对黑龙江省对外贸易的战略调整建议,包括调整外贸政策、拓展外贸市场、优化外贸结构等方面;4. 提出具体的推进措施和路径,为实施战略调整提供操作性建议与实践指导。
通过本研究,旨在为黑龙江省对外贸易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为促进地方经济的健康发展和提升对外贸易水平做出贡献。
2. 正文2.1 黑龙江省对外贸易现状分析黑龙江省是我国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和资源枢纽,对外贸易一直是该省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之一。
近年来,黑龙江省对外贸易发展取得了一定成就,但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黑龙江省对外贸易主要集中在传统的农产品、矿产品和轻工业品等领域,产品结构比较单一,缺乏高附加值产品的竞争力。
黑龙江省对外贸易依赖性较高,对外贸易主要以资源型产品为主,市场波动性大,一旦市场发生变化,黑龙江省对外贸易就面临较大风险。
黑龙江省对外贸易企业规模偏小,很多企业缺乏自主创新能力和市场开拓能力,影响了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
贸易保护政策的理论依据
穆勒标准的图形
•P
•A •F′ •F •C •a
•S
•b
•国内供 给曲线S
•B
•G
•S〞 •S′
•F′ •t
•F
FF是自由贸易 曲线,也是国际 价格曲线。
征收关税前, 国内消费量为 OQ3,国内供给 量为OQ1。
•S 〞
•O •Q
1
•Q2 •Q3
•国内需 求曲线D
•Q4
征收禁止性关 税t,国内价格曲 线上移至F’F’。 •Q F’F为关税额。 国际价格不变。
贸易保护政策的理论依 据
2020/12/18
贸易保护政策的理论依据
内容
n 最优关税论(已讲) n 幼稚产业保护理论 n 凯恩斯主义的超贸易保护理论 n 战略性贸易理论
贸易保护政策的理论依据
1 幼稚产业保护理论
n 主要内容 n 政策主张 n 选择标准 n 评价
贸易保护政策的理论依据
1.1 内容
n 李斯特对自由贸易理论的批判
贸易保护政策的理论依据
2)主张生产力理论。 他指出,英国、法国都是借助于保护制度,使其 工业获得发展的。从工业利益高于贸易利益的观点 出发,他进一步引申出国内市场比国外市场重要, 特别需要加以保护的观点。所以,一国在对外贸易 中实行什么样的贸易政策,首先要考虑的,是国内 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是从国际贸易中获得多少财富。 3)主张国家干预。 自 由 贸 易 理 论 视 国 家 为 被 动 的 警 察 ( Passive policeman)。李斯特认为,在经济落后的国家,高 度的保护贸易政策是这些国家发展经济的一种十分 必要的工具,所以,李斯特主张在国家干预下实行 保护贸易。
1)主张国家经济学。李斯特认为经济理论必须适 合于各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不是一般地主张实行自 由贸易或保护贸易。
新贸易理论的总体脉络及发展讲义
新贸易理论主要基于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但实际上市场结构往往是不完全竞争的。未来 可以研究不完全竞争市场结构下的贸易模式和福利效应,进一步丰富新贸易理论。
实证研究的拓展与深化
01
微观数据实证研究
新贸易理论在微观层面上的实证研究相对较少,未来可以利用更多微
观数据,如海关数据、企业数据等,深入研究企业行为对贸易的影响
加强国际合作
国际贸易不仅涉及国内企业间的竞争,还涉及国际间的 合作。政策制定应加强国际合作,协调各国之间的贸易 政策,实现互利共赢。
06
新贸易理论在现实世界中 的应用案例
案例一:美国的高科技产业政策
总结词
产业政策是推动一国高科技产业发展的重要手段。
详细描述
美国的高科技产业政策主要包括对技术创新和知识产权保护的支持,以及对教育 和人才培养的投入。这些政策鼓励了高科技企业的发展,吸引了全球人才和投资 ,使美国在高科技领域保持领先地位。
新贸易理论在产业组织政策与市场结构方面的应用及 实证研究
详细描述
新贸易理论为产业组织政策和市场结构的制定提供了 理论基础和实证依据。在产业组织政策方面,新贸易 理论强调了规模经济、不完全竞争和外部经济等要素 的重要性,为政策制定提供了理论指导。在市场结构 方面,新贸易理论通过对市场形态、市场势力和市场 绩效的研究,揭示了市场结构对企业行为和绩效的影 响,为优化市场结构、提高市场绩效提供了思路。
贸易政策与国际贸易模式
总结词:新贸易理论在贸易政策与国际贸易模式方面的 应用及实证研究
详细描述:新贸易理论对贸易政策与国际贸易模式的研 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新贸易理论对传统 贸易理论中的比较优势理论进行了扩展,将技术差异和 规模经济等因素纳入比较优势的形成机制中,丰富了比 较优势理论。其次,新贸易理论对贸易保护主义政策进 行了分析,指出了其对企业行为和产业发展的影响,为 制定合理的贸易政策提供了依据。最后,新贸易理论对 国际贸易模式的形成和演变进行了研究,揭示了国际贸 易模式的变化规律和趋势。
我国贸易高质量发展的理论基础与实践路径
我国贸易高质量发展的理论基础与实践第一篇范文我国贸易高质量发展的理论基础与实践贸易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贸易的高质量发展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
近年来,我国贸易发展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如何推动贸易高质量发展成为理论和实践界关注的热点问题。
本文从我国贸易高质量发展的理论基础与实践两方面进行分析。
理论基础1. 国际贸易理论演变:从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到新型国际贸易理论,贸易高质量发展的理论内涵不断丰富。
新型国际贸易理论强调技术创新、人力资源、环境保护等要素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为我国贸易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
2. 经济发展阶段理论: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对外贸易也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变。
经济发展阶段理论为我国贸易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现实依据。
3. 开放型经济理论:开放型经济理论强调国际贸易与国内经济的互动关系,认为贸易自由化、投资便利化、区域一体化等措施有助于贸易高质量发展。
实践1. 优化贸易结构:提高服务贸易、技术贸易在贸易总额中的比重,促进贸易结构优化。
发展跨境电商、数字贸易等新型贸易方式,推动传统贸易向现代化转型。
2. 提升产业链水平:加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协同创新,提高产业链整体竞争力。
推动贸易与产业融合发展,实现贸易与产业的良性互动。
3. 拓展新兴市场:“一带一路”倡议为我国贸易拓展新兴市场提供了重要机遇。
加大与沿线国家的经贸往来,多元化市场布局,降低贸易风险。
4. 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推动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建设,简化进出口手续,降低贸易成本。
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互联互通建设,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
5. 绿色发展: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推进贸易与环境协调发展。
发展绿色贸易,限制高污染、高耗能产品出口,提高环保标准。
6. 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加强国际贸易人才培养,提高国际贸易领域科技创新能力。
推动贸易与科技的深度融合,为贸易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和科技支撑。
第二篇范文从3W1H和BROKE模型看我国贸易高质量发展的探索要探讨我国贸易高质量发展的,我们可以从3W1H(What、Why、Who、How)模型和BROKE(Background、Requirements、Objectives、Key Elements、Execution)模型两个角度进行分析。
亚当斯密的理论和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对外贸易的基本观点
亚当斯密的理论和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对外贸易的基本观点。
这两个理论是如何发展成为现代贸易理论以及如何对世界经济繁荣作出贡献亚当•斯密认为交换是出于利己心并为达到利己目的而进行的活动,是人类的一种天然倾向。
人类的交换倾向产生分工,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巨大进步是分工的结果。
“各自拥有某种技艺的工匠都具备其他工匠所没有的优势,它们都认为互相交换彼此的产品比自己制造更为有利一样”,参与国际贸易的各国也都具备各自为他国所不具备的特有优势,只要发挥了它们各自的优势,各国就都能够获得贸易利益。
在斯密看来,追逐贸易利益是各国参与贸易的根本动因,因为“对外贸易无论在什么地方进行,它们都有两个明显的利益:动员了闲散、剩余、国内没有需求的土地和劳动力资源,并使这些资源获得比它们所要求的更大收益”。
所以,“无论什么时候,也无论在哪个国家,无论是原料生产,还是制成品生产,剩余的产品,或者是在国内没有需求的产品,的确都必须向外国出口,以换取国内需要的某些产品”。
由此看来,亚当•斯密所以极力主张自由贸易,其基本的出发点就是自由贸易能够动员社会的闲散资源,增加生产和出口,使社会的各类经济资源都能借对外贸易之功,寻找到更为广阔的市场,从而得到最佳的充分利用。
这样,对外贸易就能够使国内的经济活动更为活跃,国内的经济发展水平亦随之提高,起到了推动经济发展的作用。
李嘉图认为,应该按照生产成本相对差距进行国际分工和自由贸易,这样,对分工和交换的双方都有好处。
一国即使生产不出成本绝对低的商品,只要能生产出成本相对低的商品,就可以同另一国进行贸易,并使贸易双方都得到好处国际分工与国际交换的利益,只有在政府不干涉对外贸易,实行自由贸易的条件下,才能最有效地实现。
“在一个具有充分商业自由的体制下,每个国家把它的资本和劳动置于对自己最有利的用途”。
国际贸易产生的基础并不限于生产技术的绝对差别,只要各国之间存在着生产技术上的相对差别,就会出现生产成本和产品价格的相对差别,从而使各国在不同的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使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成为可能,进而获得比较利益。
中国对外贸易概论
第一章第一节对外开放政策的确立:1980年6月,邓小平在借鉴外宾时,第一次将“对外开放”作为我国对外经济政策公诸于世。
1981年11月召开的五届人大四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进一步明确了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加强国际经济技术交流,是我们坚定不移的方针。
1982年12月,对外开放政策写入我国新宪法,我国的对外开放政策作为基本国策最终确立了。
对外开放政策的基本含义:我国的对外开放是指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和共产党领导地位的记住上,在独立自主、平等互利的前提下,根据生产社会化、国际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利用国际分工的好处,积极发展与世界各国的经济贸易往来,以及科学、技术、文化、教育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以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建设和发展。
对外开放的主要内容:1、大力发展对外贸易,特别是扩大出口贸易(最根本)2、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特别是有助于企业技术改造的使用先进技术3、积极有效地利用外资4、积极开展对外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5、发展对外技术援助和多种形式的互利合作6、设立经济特区和开放沿海城市,带动内地开放对外开放格局:从点到线、由线到面,有边缘向纵深,从南到北,从东倒吸,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格局,一、1992年以前,重点开放沿海地区,逐步向内地开放1、建立经济特区:1979年:深圳、珠海、汕头、厦门;1988年:海南省;1990年:浦东;2006年:滨海新区2、开放沿海港口城市:1984年: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上海、宁波、温州、福州、广东、湛江、北海3、开辟沿海经济开发区:1985年:长三角、珠三角、闽东南厦漳泉地区;1988年40个市划入开放区二、1992年-2000年对外开放加速向纵深推进和全方位开放格局基本形成1、开放陆地边境市、镇2、开放演讲和内陆省会城市3、设立特殊经济功能区4、进一步扩大西部地区的对外开放三、2001年以来,对外开放进入历史新阶段总结:我国的对外开放在实践中经历了一个分层次、有重点的由内向外逐步推进的历史进程,形成了全方位、多渠道、多层次的开放格局方针: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由东到西、由南到北,逐步展开PS:自由贸易协定:它是独立关税主题之间以资源结合方式,就贸易自由化及其相关问题达成的协定。
对外贸易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
对外贸易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经济发展要求对外贸易的根本任务在于促进经济与产业结构升级、优化、资本积累和技术进步。
如果对外贸易的发展与这些目标之间形成良性循环,对外贸易才能实现其对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
而要实现这种良性发展,就要求制定科学的对外贸易政策,而且要适应国际经贸环境的客观要求。
一、对外贸易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说依据对外贸易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学说的主要代表人物罗伯特逊、诺克斯。
20世纪50年代诺克斯的主要观点。
19世纪国际贸易迅速发展是许多国家经济增长的主要原因,因而称对外贸易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
一方面,因为各国按比较成本规律进行国际贸易,使资源得到更为有效的配置,增加了产量。
通过交换,各国都得到了多于自己生产的消费量。
他认为这是对外贸易的直接利益。
另一方面,也是最重要的方面,就是对外贸易产生间接的动态利益,即随着对外贸易的发展,通过一系列的动态转换过程,把经济增长传递到国内各个经济部门,从而带动国民经济的全面增长。
西方经济学家进一步补充的观点。
他们认为,对外贸易较高速的增长,特别是出口的高速增长。
会带来以下几个重要的动态利益:出口扩大意味着进口能力的提高。
资本货物的进口对经济落后国家的经济发展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一方面,资本货物的进口使得这个国家取得国际分工的利益,节约了社会劳动;另一方面,资本货物尤其是先进技术设备的进口可以提高国内的技术水平。
对外贸易的发展使国内的投资流向发生变化,资本会越来越集中在有比较优势的领域。
在这些领域中进行专业化生产能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
规模经济效益。
出口扩大使得商品市场扩大,生产规模也随之扩大,生产成本降低,生产效率得到提高,由此获得规模经济,提高利润率,增强国际竞争力。
出口扩大还会加强部门之间的相互联系,促进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
这一点对经济运行机制不健全的国家尤其重要。
出口扩大,增强需求,不但会带动其他部门的发展,而且会大大促进国内经济一体化。
出口的不断扩大会鼓励外国资本的流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外贸易的理论依据以及发展战略
摘要:
我国作为一个经济上比较落后,劳动力生产率较低的国家,参与强手如林的国际经济贸易合作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在国际分工中,我们是否处于不可改变的被剥削,被控制的地位,这些问题必须从理论高度上予以回答,这是涉及我国经济建设战略思想的根本问题,是关系到要不要坚持对外开放政策的根本问题。
但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对外贸易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对外贸易已逐渐从国民经济“调剂余缺”的辅助地位,上升到对改革开放进程影响的战略地位。
把握国际经济和技术进步发展趋势的基础上,重视发挥我国的比较优势,构建我国的竞争优势。
关键词:对外贸易发展战略战略思想经济建设根本问题
一、传统贸易理论
传统贸易理论可以说起源于对重商主义的批判,重商主义的主要缺陷:1、金银是财富的唯一形态,2、财富都是在流通领域中产生的,3、国际贸易是一种“零和游戏”,一方得益必定是另一方受损,出口者从贸易中获得财富,而进口则减少财富。
重商主义的理论家为政府干预贸易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措施提供了一整套理论支持,一方面以高关税限制商品尤其是奢侈品的输入,以防金银流出,另一方面以补贴鼓励输出,换取金银流入。
其核心是财富的代表是金银,要取得金银就应鼓励出口,限制进口,已取得对外贸易顺差。
亚当斯密对重商主义理论提出了有力的批判,提出了绝对成本学说,经大卫李嘉图发展,形成了比较成本理论,揭示了互利贸易的基础以及贸易利益的来源。
传统贸易理论分为古典贸易理论和新古典贸易理论
古典贸易理论关键假设是:劳动是唯一要素投入固定的产品边际成本,完全竞争的商品和要素市场,固定的规模报酬
新古典贸易理论关键假设是2种以上要素投入,产品的边际成本递增,完全竞争的商品和要素市场,固定的规模报酬
(一)绝对成本理论
绝对成本论是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提出来的,他认为每个国家或每个地区都有对自己有利的自然资源和气候条件,如果各国各地区都按照各自有利的生产条件进行生产,然后将产品相互交换,互通有无,将会使各国、各地区的资源、劳动力和资本得到最有效的利用,将会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增加物质财富。
但是,绝对利益理论的运用有一个前提条件——双方可以自由的交易他们的产品,如果没有自由贸易,没有商品的自由流通,就不可能获得地域分工带来的益处。
亚当·斯密认为,每一个国家都有其适宜于生产的某些特定的产品的绝对有利的生产条件,去进行专业化生产,然后彼此进行交换,则对所有交换国家都有利,这就是“绝对成本论”。
绝对成本论是早期的分工贸易理论的理论内容之一。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一书中提出了绝对成本理论用以解释国际分工产生的原因。
方式以及其效用。
(二)、比较成本理论
比较成本是指设定不同厂商、不同生产地域、不同季节、不同流通地域、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国家等等参数后的成本比较。
比较成本论比绝对成本论更加具有指导意义。
比较成本理论是在绝对成本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英国古典经济学家李嘉图进一步发展了斯密的观点,他认为每个国家不一定要生产各种商品,而应该集中力量生产那些利益较大或不利较
小的商品,然后通过国际贸易,在资本和劳动力不变的情况下,生产总量将会增加,如此形成的国际分工对贸易各国有利。
(三)要素禀赋理论
要素禀赋理论是古典国际贸易理论的另一种观点。
根据生产要素禀赋理论,在各国生产同一产品的技术水平相同的情况下,两国生产同一产品的价格差来自于产品的成本差别,这种成本差别来自于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生产要素的价格差别,这种生产要素的价格差别则决定于该国各种生产要素的相对丰裕程度。
二、马克思主义国际分工
马克思主义国际分工理论的基本内容(1)国际分工是人类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国际分工的深化又为生产力的大发展创造了必要的前提(2)国际分工和生产国际化进一步加强,世界各国、各民族经济的相互需要和互相依赖达到空前的规模(3)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是国际分工深化、细化,国际贸易迅速发展的客观基础;而国际分工的深化、细化,国际我国利用国际分工应坚持的原则(1)独立自主的原则(2)平等互利原则(3)符合我国国情的原则 贸易的发展又反过来促进杜会生产力进一步发展(4)资本主义国际分工的性质和特征。
三、对外贸易发展战略
(一)、出口商品战略
出口商品战略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根据其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和国际市场的需要,对出口商品构成做出战略性的规划。
一国要想使出口贸易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不能忽视出口商品结构的先进性和合理性。
制定出口商品战略的意义在于合理安排出口商品结构,增强出口商品的国际竞争力,扩大出口创汇能力,提高出口经济效益。
另外还有以质取胜战略,等等,用质量来提高贸易信任度。
(二)科技兴贸战略
“十一五”期间实施科技兴贸战略的奋斗目标是:
1、扩大高新技术产品出口
2、完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体系
3、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4、加强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
5、提高出口产品国际竞争力
(三)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
措施:1、深度开发发达国家传统出口市场
2、稳定和扩大东南亚市场
3、开拓非洲,拉美发展中国家市场
4、积极扩大独联体,东欧国家市场
其利处:
1、有利于减少贸易摩擦,规避市场风险
2、有利于出口贸易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3、有利于在国际贸易中争取有利的贸易条件
4、有利于全面参与国际分工,提高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
09国贸5班
吕小芳
091350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