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3 第三单元 第二讲 教师备选题库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师备选题库]
1.(2012·广东高考)有关土壤动物研究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土壤动物群落不存在分层现象
B.土壤动物种间关系主要是互利共生
C.土壤盐碱度不同,土壤动物群落结构有差异
D.随机扫取表层土取样,可以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
解析:选C土壤中的动物因食物来源和栖息条件不同,在土壤中也存在分层现象;土壤动物的种间关系主要是竞争、捕食;土壤盐碱度不同,导致植物在水平分布上有差异,土壤中的动物群落结构也会因此存在差异;表层土中含有的动物种类较少,不能准确反映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

2.(2012·福建高考)科技人员选取某地同一自然条件下三种不同类型的茶园,进行物种丰富度的调查,结果如下图。

据图判断正确的是()
A.纯茶园物种数变化幅度最小,不易产生暴发性虫害
B.杉茶间作园各物种的种群密度在10月份时最大
C.梨茶间作园的营养结构在6月份时最为复杂
D.人类生产活动不会改变茶园的群落结构
解析:选C选项A,物种数越多,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越强,由图分析可知,纯茶园物种数最少,抵抗力稳定性最差,因此易产生暴发性虫害;选项B,杉茶间作园物种数在10月份时最大,即此时物种丰富度最大,但无法推知各物种的种群密度情况;选项C,梨茶间作园在6月份时物种丰富度最大,此时营养结构最为复杂;选项D,人类生产活动可以改变茶园的群落结构。

3.(2011·全国卷)某校园有一片草坪和一片树林,下列关于这两个群落中动物分层现象的叙述,正确的是()
A.草坪和树林中的动物都具有分层现象
B.草坪和树林中的动物都没有分层现象
C.只有草坪和树林混杂在一起时动物才具有分层现象
D.草坪中的动物没有分层现象,而树林中的动物具有分层现象
解析:选A草坪和树林属于不同的群落,其中的动物都具有分层现象。

4.(2011·海南高考)南极冰藻是以硅藻为主的一大类藻类植物,长期生长在南极海冰区
-2~4℃的环境中,其最适生长温度为2℃。

磷虾主要以南极冰藻为食,企鹅主要以磷虾为食。

自1975年以来,磷虾种群密度下降高达80%。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南极冰藻组成了一个种群
B.企鹅种群密度也会随着磷虾种群密度下降而下降
C.南极冰藻、磷虾、企鹅与该海冰区的其他生物组成群落
D.-2~2℃范围内,随着温度升高南极冰藻的光合作用强度增大
解析:选A南极冰藻由硅藻等多种藻类植物组成,故A错误;企鹅主要以磷虾为食,磷虾数量减少,必将导致企鹅数量减少;-2~2℃范围内,随环境温度升高,酶活性增强,冰藻的光合作用强度增大。

5.(2010·天津高考)下表为三个稳定草原生态系统中植物调查的统计数据。

草原类型草甸草原典型草原荒漠草原
植物总种数160 100 80
平均种数(种数/米2) 20 18 10
平均产量
2 000 900 200
(千克干重/公顷)
旱生植物的
25.0 49.1 78.0
种数比例(%)
据表可以确定的是()
A.在植物丰富的区域采用样方法获得数据
B.典型草原中各种群密度均大于荒漠草原
C.流经草甸草原的总能量大于典型草原
D.表中荒漠草原旱生植物的丰富度最高
解析:选D从表格数据可以看出,植物总种数包括该生态系统内所有区域的所有植物物种,因此不能通过样方法获得该数据;因种数、产量等与种群密度大小不存在比例关系,尽管典型草原的植物总种数等比荒漠草原多,也不能得出典型草原中各种群密度均大于荒漠草原;流经草原的总能量为平均产量与面积的乘积,因不知各类草原的总面积,因此不能得出总能量的大小关系;旱生植物的丰富度为植物总数×旱生植物的种数比例,草甸草原、典型草原和荒漠草原的旱生植物的种类分别是40、49、62种。

6.说明生物群落在垂直方向上具有分层现象的是()
A.森林中有乔木层、灌木层、草木层和地被层
B.森林中的树木的间隙有较多的灌木和草丛
C.豌豆地里的高茎豌豆与矮茎豌豆混合种植
D.鹿群中有的鹿高,有的鹿矮
解析:选A森林中的树木的间隙有较多的灌木和草丛,这说明群落水平分布现象,豌豆中的高、矮茎及鹿群中鹿的高、矮是指一个种群中个体的性状不同而已,不能说明群落中不同种群的分层现象。

7.(2012·三亚一模)关于“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如果要研究不同时间同一块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应设计一个数据收集统计表
B.调查土壤动物的物种丰富度可采用样方法
C.丰富度的统计方法通常有两种: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
D.改变采样的时间会影响采集到的物种数和个体总数
解析:选B采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而调查土壤动物的物种丰富度常采用取样器取样调查法。

8.(2013·孝感统考)下列群落演替中,属于初生演替的是()
A.某地海底火山爆发形成了一个新岛,后来又逐渐长出了很多植物
B.河流因为堵塞而成为沼泽,上面长出了新的植物
C.弃耕后的农田长出杂草,几年后又长出多年生植物
D.西双版纳热带雨林遭到严重砍伐后,很快又长出新的植物
解析:选A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来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因此A项所述属于初生演替,B、C、D项所述都属于次生演替。

9.巨尾桉具有速生、高产的特点。

某地区将天然林全部砍伐烧毁,大量单一种植巨尾桉,对环境造成了不利的影响。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天然林替换成巨尾桉林的过程属于初生演替
B.天然林替换成巨尾桉林后物种丰富度增加
C.在巨尾桉林中混种其他林木有利于改善该地区环境
D.巨尾桉林比天然林的抵抗力稳定性高
解析:选C天然林替换成巨尾桉林的过程属于次生演替;天然林替换成巨尾桉林后物种丰富度减少;在巨尾桉林中混种其他林木增加了物种丰富度,增强了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有利于改善该地区的环境;巨尾桉林比天然林的抵抗力稳定性低。

10.(2013·临沂一模)太平洋深处的一座岛屿由海底火山喷发形成。

由于植被茂盛、物种独特,登岛研究的人员逐渐增多。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该岛屿物种发展到现阶段是初生演替的结果
B.研究人员的到来可能会影响该岛屿的群落演替
C.调查岛上一种陆生动物的种群密度需要考虑迁入和迁出的影响
D.群落演替过程中岛屿上物种多样性增加
解析:选C由于该岛屿位于太平洋深处,与其他环境存在地理隔离,所以调查岛上一种陆生动物的种群密度不需要考虑迁入和迁出的影响。

11.从光祼的岩地上演替出森林的过程中,由草本植物阶段演替到灌木阶段所需的时间相对较短,其原因是()
①草本植物阶段,土壤中有机物较丰富,通气性好
②灌木根系发达,吸水能力强③灌木更高大,具有更强的获得阳光的能力④灌木阶段,群落内竞争激烈
A.①②③B.②③
C.③④D.①②③④
解析:选A题中①、②、③均是灌木能大量快速形成优势种的主要原因。

而④是灌木群落形成后的特点。

12.(2013·东城区检测)如图表示某地域中以湿度和温度为变量,描
绘出的两个种群能存活和增殖的范围。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甲种群与乙种群之间存在的只是竞争关系
B.甲种群在该地域的分布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C.湿度和温度相互作用是种群数量变化的决定因素
D.在高温、高湿的条件下,乙种群具有更大的生存优势
解析:选D由坐标图可知,甲种群生活在相对低湿度、低温环境中,乙种群生活在相对高湿度、高温环境中,因此在高温、高湿的条件下,乙种群具有更大的生存优势。

13.已知物种A与物种B具有捕食关系,纵坐标表示生物量,横坐标表示时间,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①图所示的变化是由于A的增加而导致B的减少
B.②图所示的变化是由于A的增加而导致B的增加
C.③图所示的变化是由于A的减少而导致B的增加
D.④图所示的变化是由于B的减少而导致A的减少
解析:选B在各图中,A的生物量都大于B,可确定A、B间的捕食关系为A→B,故可肯定A的增加会导致B的增加。

14.某弃耕农田中植物种类在40年间的变化情况见下表。

下列有关该地群落变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A.物种多样性趋于增加
B.该地群落发生了初生演替
C.群落对光能的利用能力提高
D.群落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发生了变化
解析:选B由表中数据可以看出,随着年份的增加,植物的总数逐渐增加,物种多样性趋于增加;发生在弃耕农田上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乔木的数量增加,说明群落对光能的利用能力提高了;该表反映出了该地群落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发生了变化。

15.(2012·新课标全国卷)某草原上生活着鹿、兔、狼和狐等生物,雄鹿有角,雌鹿无角,通常情况下这种鹿的雌雄个体分群活动(生殖季节除外),有人提出“鹿角效应”假说解释这种同性聚群现象,即一群形态相同的食草动物能迷惑捕食者,降低被捕食的风险。

回答下列问题:
(1)该草原上的雌鹿群和雄鹿群属于________(填“不同”或“同一”)种群。

(2)草、鹿、兔、狼、狐和土壤中的微生物共同形成一个________(填“种群”、“群落”或“生态系统”)。

(3)为探究“鹿角效应”假说是否成立,某同学用狗(能将抛入流水池中的漂浮物叼回来)、项圈和棍棒做了如下3组实验:甲组同时向流水池中抛出2个相同的项圈,乙组同时抛出2个相同的棍棒,丙组则同时抛出1个项圈和1个棍棒。

记录每次抛出后狗叼回第一个漂浮物的时间。

若丙组平均时间________(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其他两组,则实验结果支持该假说。

测试时间要求甲、乙、丙三组抛出项圈或棍棒的距离________(填“相同”或“不同”)。

本实验中项圈或棍棒相当于草原上的________。

解析:(1)生活在一定区域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叫做种群,因此一片草原上的雌雄鹿算是同一种群。

(2)草、鹿、兔、狼、狐和土壤中的微生物,是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构成群落。

(3)假说内容为:“一群形态相同的食草动物能迷惑捕食者,降低被捕食的风险”;反之,一群有两种形态的食草动物更容易被捕食。

对应到模拟实验为:甲组:2个相同的项圈(猎物相同)——符合假说,猎物不容易被捕食,狗更难叼回;乙组:2个相同的棍棒(猎物相同)——符合假说,猎物不容易被捕食,狗更难叼回丙组:1
个项圈和1个棍棒(猎物不相同)——不符合假说,猎物容易被捕食,狗很快叼回故从因变量时间来看,丙组平均时间<甲组=乙组实验,要遵循单一变量原则,无关变量要控制(相同),故甲、乙、丙三组抛出项圈或棍棒的距离应当“相同”。

项圈或棍棒相当于草原上的雌鹿或雄鹿,填食草动物也可以。

答案:(1)同一(2)群落(3)小于相同雌鹿或雄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