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大学生个性特征与心理健康的调查研究(2)
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及对策研究
・
9 ・ 2
迪医堂 2 Q 生筮 2 鲞 ! M dJ f o m n a os 07 o2 .o1 Q2 1 e o C m ui tn, 0, 1 1 . ci 2 V . N
[ 章 编 号 ]0 6 2 4 (0 7)10 9 — 2 文 10 — 4 0 2 0 0 — 0 2 0
发 的社 会 问题 日益 突出 。为 了解 本 校贫 困生 的心理
表 l 贫 困大 学 生 与 非 贫 困 大 学 生 S L 9 C 一 0各 因 子 均值 比较 (+ ) x s -
状况 , 究引起 贫 困生 心理 问题 的深层 次 原 因 , 研 我们 对 20 0 4级 的部 分 学生进 行 了心 理状 况测 量 。
42 建 立健 全 心 理 健 康 教 育 体 系 在 对 贫 困 生 进 .
31 环 境 影 响 大 多 数 贫 困生 来 自农 村 或偏 远 地 . 区 . 市 的繁华 和农 村 的相对 落 后形 成鲜 明对 比, 城 城 市 的生活 方式 也 与他 们原 先 的生 活 格格 不 入 。他们
行经 济上 资 助 的同 时 , 更重 要 的是 进行 心理 引导 。 学 校要建 立 完 善的 心理 健康 教 育体 系 ,设 立 专 门的 心 理 咨询 室 , 配备 专 业 的心理 辅 导 老师 , 当贫 困生有 问 题 、 困惑 时能 得 到及 时 的疏导 和排 解 。 力普及 大 有 大 学 生心 理健 康教 育 , 针对 性 地 开设 相关 选修 课 程 。 有
生 1 7例 ( l 。 3 1%)
1 . 方 法 采 用 国 内广 泛使 用 的 身 心 症 状 自评 量 2 表 SL9. 有 9 C 一0共 0个 询 问 项 目, 内容 涉 及 感 觉 、 其
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调查报告
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调查报告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调查报告[摘要]:由于社会生活节奏加快,竞争日趋激烈,贫富差距拉大,人们的心理问题普遍增多。
在“高校贫困生”群体中,他们由于经济压力较大引起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导致心理上所承受的压力也要比其他学生大得多,因此,相对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
贫困生在缺乏基本的学习、生活条件和身心严重受损的情况下,学业上感到困难和吃力,他们或者因四处奔波打工学习时间不能保障,或者因身心压力和生活困顿而不能集中精神学习,由此学业受损而影响其长远发展。
高校贫困生问题已经成为一个家长揪心、学校担心、社会忧心的不可轻视的问题,了解和掌握贫困生的心理及其人格发展,已经成为高校育人和管理工作中重要的一环。
一、调查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意义贫困大学生问题已经不再是一个个家庭的问题,也不仅仅是教育问题,而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需要全社会共同关注。
通过研究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可以使他们理性地对待贫穷,摒弃“等、靠、要”的依赖心理,树立起自强自立的精神,正确看待生活中的不幸,正确看待贫富和义利,以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去面对经济贫困的现象。
提高贫困大学生自身心理素质,通过个别辅导和行为指导等步骤,分析学生无助、困惑、自卑心理产生的原因和后果,帮助学生直面环境和压力,进行自我接纳和自我欣赏,顺利地完成大学学习生活,让贫困大学生懂得只有摆正心态,奋发图强,德才兼备,自我完善,才能报效祖国,才能最终彻底摆脱贫困的道理,所以,调查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尤为重要,为此,我调查了长春市奋进乡兴华村、太平村、隆西村、隆北村、一间村。
访问了18—25岁的相对贫困的大学生120名。
二.调查中反映的问题及其分析(1)自卑心理表现为现为对自己的能力评价过低,看不起自己。
由于经济的原因,他们过着节衣缩食的日子,与那些衣食无忧、大把花钱的同学相比,难免会产生巨大的心理反差。
贫困生的贫困虽然并非其个人造成的,但是贫困却常常困扰着他们,影响着他们的学习、生活与就业,有些同学大部分时间用来勤工俭学,学习时间不够充足,参加学校各类活动也相对较少,导致学习成绩不理想,综合水平弱。
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比较研究(2)
2011/2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比较研究邱小艳唐君摘要:本文采用实证的方式,对贫困大学生与非贫困大学生的自尊、应对方式及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比较研究。
结果表明:贫困大学生在总体自尊及单侧面自尊上均显著低于非贫困大学生;贫困大学生的应对方式相对更消极、更不成熟;非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显著优于贫困大学生。
关键词:贫困大学生;自尊;应对方式;心理健康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490X (2011)2-175-02作者:邱小艳,湖南科技学院教育系,华南师范大学应用心理学博士;湖南,永州,425100/唐君,湖南科技学院学工部;湖南,永州,425100基金项目:湖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贫困大学生自尊团体辅导的实验研究”(08YBB253)贫困大学生作为高校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其心理问题近年来正受到越来越多的社会关注。
贫困大学生不仅要承受经济拮据难以完成学业的压力,还需要应付比非贫困生更多的压力和挑战,由此引发了许多心理问题。
而高校贫困生的心理问题不仅直接影响到其自身的学业、就业和身心健康,还影响到高校建设和教育公平,甚至威胁到家庭和社会的安定。
本文采用实证的方式,对贫困大学生与非贫困大学生的自尊状况、应对方式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比较研究,以期为高校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一些参考和依据。
一研究方法(一)研究对象。
采取随机分层抽样的方法,从湖南科技学院抽取大学生481人,其中贫困生232人,按照成功申请国家助学贷款的标准选取,非贫困生249人,男女比例大致均等。
(二)研究工具。
(1)缺陷感量表(FIS ):该量表含36个项目,分五个因子:自尊、社交自信、学习能力、外貌及体能。
采用7级评分,由0(从来没有)到6(总是如此),总分在0 216分之间。
得分越高,缺陷感越低,自尊感越强。
该量表是国外测量自尊应用最广泛和最有价值的量表之一[1],在国内大学生中使用也具有较好的信度与效度[2]。
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研究
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研究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高等学校贫困生的总体数量和所占比例呈明显上升趋势。
贫困大学生作为高校学生中的特殊群体,经济上的不平衡和自卑心理导致其产生种种心理问题,并不同程度地影响其正常的学习、生活乃至健康成长。
贫困生问题越来越突出,研究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并解决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也就越来越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本研究运用科学的心理测量学方法,深入、系统的考察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的相关因素。
一、对象与方法(一)对象。
采取随机和整群抽样相结合的方法,从青岛、泰安、济南三地,选取山东科技大学、山东科技大学泰山科技学院(独立学院)、山东师范大学大一、大二、大三本科生共3378人(男1662,女1716;文科1851人,理科1527人;大一1917人,大二854人,大三607人),以每月家庭提供生活费低于200元为特困生,约占13%;高于200元为非贫困生,约占77%。
(二)方法。
SCL-90量表,评价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该量表包括十个症状因子,即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和睡眠及饮食状况。
在评分规则方面,SCL-90采用5级评分制,现有两种记分法:“1-5”制,其中,1分表示没有该情况;2分表示在频度和强度上较强;3分表示中等;4分表示较重;5分为严重。
得分越高,心理障碍越严重。
肖水源设计的社会支持评定量表,测量被试者的社会支持状况,共有十个条目,包括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和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等三个维度,得分越高表明其受到的社会支持水平就越高。
统计方法:采用SPSS12.0软件包进行描述性分析及多元回归分析。
二、结果(一)贫困大学生与非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比较。
将贫困大学生与非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九个因子得分分别作独立样本t 检验,结果(如表1)发现,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各项得分均高于非贫困大学生,其中人际关系、抑郁症状、焦虑症状、恐怖症状和精神病性得分显著高于非贫困生(p<0.01)。
贫困大学生人格特征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2)
。 但也有研
究者提出不同看法, 如孔德生认为并非所有贫困生
。
收稿日期: 2011 —07 —06
男 ,河南南阳人, 平顶山学院讲师, 心理学硕士研究生, 主要从事心理共9个因素 ,包含比较广泛的精神病症状学内容 ,能 够较为准确地测查出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1. 4 数据处理 主 要 采 用 SPSS10. 0 进 行 数 据 录 入 与 统 计 分析。 2 研究结果 2. 1 不同类型贫困大学生大五人格和心理健 康水平得分的比较 表1显示了不同类型贫困大学生在大五人格和 心理健康水平上的差异情况 。 不同类型贫困大学生 在大五人格各因素上和心理健康水平均存在显著 差异 ( F<0. 01 ) 。 自信型贫困生在责任心 、 宜人性诸 因素上得分最高 , 外倾性 、 开放性得分较高 ; 在神 经质因素上得分最低; 不安型贫困生在开放性上得 分最高 , 在责任心 、 神经质上得分较高 、 在外倾性 、 宜人性上得分较低; 中间型型贫困生在外倾性上得 分最高, 在责任心 、 宜人性上得分较高, 在开放性 、 神经质上得分较低; 挣扎型贫困生在神经质上得分 最高, 其他因素上上得分最低 。
110
3. 2 大五人格对心理健康的线性回归分析 大五人格和心理健康的相关分析和线性回归 分析的结果表明, 外倾性 、 宜人性与心理健康呈负 相关 , 神经质与心理健康呈正相关 , 并且大部分 指标相关显著; 责任心和开放性与心理健康相关 不显著, 这说明人格特征对心理健康有重要影响 。 这也进一步解释了挣扎型贫困生和不安型型贫困 生处于不良心理健康状态的原因 。 这两类贫困生 共同的人格特征在于内倾 、 宜人性差 、 神经质水平 高, 这些特点使他们易封闭孤僻 、 紧张焦虑 、 敏感 多疑 、 感情用事 、 人际关系和环境适应较差, 从而 而自信型贫困生和中间 导致不良心理健康状态 。 型型贫困生则具有截然不同的人格特征, 尽管同 样是贫困生, 但心理健康水平较高 。 因此我们应注 重贫困生个性的培养 , 鼓励他们多参加活动 , 更多 地与人进行交往和交流思想 , 并且学校也要给予 他们物质和精神上的支持 , 进而解决贫困生的心 理健康问题 。 3. 3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 对待贫困大学生心 理问题不是一概而论, 而是区别对待 。 以往的研究
高校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研究
高校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研究近年来,高校贫困大学生的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并逐步成为了一个热门话题。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教育体制的改革和完善,人们在追求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也逐渐意识到了心理的重要性。
然而,对于高校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却往往被忽视或者被轻视,这对贫困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乃至整个社会的发展都带来了很大的隐患。
一、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1、情绪低落。
与其他学生相比,贫困大学生可能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往往不能享受高质量的生活和学习环境。
长时间的物质震荡和心理压力,容易让他们产生消极的情绪,导致情绪低落和抑郁等问题。
2、自卑感强烈。
贫困大学生会觉得自己在学校的经济地位很低,没能力承担一些必要的物品、学习用品等,很容易因此产生自卑感,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甚至质疑自己上大学的意义。
3、人际交往困难。
很多贫困生在面对其他富裕同学时会感到尴尬和羞耻,因此不愿与他人建立起联系和友谊。
这不仅影响到他们的学习和生活,而且也影响到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4、焦虑和压力大。
由于经济问题的困扰,贫困大学生往往需要面对长时间的精神压力和经济压力。
即使是在大学校园里,他们仍然感受到了家庭的经济拮据和生计困境。
这种焦虑和压力,往往会对学生的健康、心理和学习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
二、应对策略1、建立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应该建立以心理健康为中心的教育体系,有计划地开展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服务,为贫困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帮助和支持。
2、完善资助政策。
享受资助的贫困生除了获得学费减免、住宿和生活费资助等经济帮助,还应该得到社会心理支持,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和宣传,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社会归属感。
3、增强自我认知和自信心。
贫困大学生应该认识到自己的学习潜力,加强对自己的认识和了解,不要因为经济困难而产生自卑感、妒忌情绪和自怨自艾。
在学习和生活中要增强自信心,并放松心情,从容应对问题和挑战。
4、注重团队建设和人际交往。
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研究论文(2)
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研究论文(2)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研究论文篇二《高校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研究与补救方案》提要:贫困生是大学校园内的特殊群体,四川作为西部偏远的地区,存在许多的贫困生,由于他们的家庭经济条件差,所以饱受经济和生活双重压力,从而导致了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
关键词:贫困高校大学生心理问题由于地处西部,四川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问题更加突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问题已成为四川高校急需解决的一个重点和难点问题。
随着经济改革的深入和高校的逐步扩招,我国高等教育迅速发张,并向大众化方向迈进,适龄青年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贫困大学生的数量都有所增加;然后自从1995年高校招生并轨制度开始实行后,高校收费持续攀高,贫困生经济困难的问题日益突出。
一、贫困大学生的生活现状1.经济负担通过我们的走访和调查,发现四川绝大部分贫困生来自偏远的川东地区,部分来自城市下岗职工家庭。
通过他们的家庭结构看出,绝大部分是由于家里人口数偏多,家庭经济来源单一,家庭中有患病老人等。
2.心理负担贫困大学生是我国高校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不仅背负沉重的经济负担,而且得完成自己的学业,面对激烈的竞争环境,他们的双重压力造成了诸多的心理问题,这些问题影响着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具体说来,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2.1自卑消极心理四川高校的贫困生大多来自川东地区的农村,由于物质的有限性,和同学之间的兴趣差异、生活方式、生活习惯以及语言上的差异导致他们在心理上极不适应。
久而久之,由于感觉没有足够的经济实力谈恋爱、交朋友,自我感觉低人一等。
在此恶劣的环境下产生情绪低落、心理灰暗、形成自卑自贱的心理。
2.2孤僻封闭心理对未来的担心,对未来的迷茫,对贫富差距的不理解,对社会不平等现象的不满,现实生活中又往往受到周围人不公正的待遇和不愉快的体验,使得他们经常烦躁不安,不愿与外界人士打交道,独自一人过着自己一人的世界。
同时又由于自卑的心理,交友的动机薄弱。
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
管
理
观
察
Ma nage m en t O bs e r ve r
2 0 1 5年 8月 上 旬 出 版
贫 困大 学生心理健康研 究
黄 上 上
( 长沙航 空职业技术 学院,湖南 长沙 4 1 0 0 0 0 )
摘 要:贫 困大学生作为 高校 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不仅承 受着较大的经济压力,还有学习、就业等残酷
的社会竞争和环境因素的刺激 ,在经济 因素、坏境因素、社会 因素的共 同作 用下引发 了贫困大学生的一
系列心理健康 问题 。本文通过分析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 ,探究影响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的因素 , 并针 对这些 问题提 出有效的措施 ,以缓解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压力,促进其心理健康的正常发展 。
关键词 :贫困大学生 心理健康 问题措施
近几年来 ,随着经济技术的快速 发展 ,社会竞争 日
益激烈, 广 口 J 时对 大 学生 的综合 素 质 也提 出了更 高 的要 求 , 革 。但 是 , 由于 社 会 因 素 、环 境 因素 以及 经 济 因 素 等 方
以兼顾,再加上其在初高中时期所接受的地方教育水平不
( 二) 家庭环境的影响
贫困大学生一般 来 自于偏远农村家庭或者城市下 岗
理 的不平衡 ,觉得 自己在各个方面都不如别人,逐渐 丧 职工家庭, 由于经济拮据,争吵和 家庭矛 盾现象也较为 失 自信 心,从而产生 自卑心理。 突 出。并且,由于 自身素质 和受教育程度不高,一些贫 ( 二J 经济压力、学业压力并存 由于经济压力较大,大部分贫困大学生在学习期 间进 困家庭 的父母 不懂得 家庭 教育对孩 子心理 和性格 方面产 生的重大影响,从小缺乏对孩子心理方面的引导,不利于 其健全人格的养成。另外,由于沉重的经济负担和心理压
贫困生的心理问题研究论文(2)
贫困生的心理问题研究论文(2)贫困生的心理问题研究论文篇二《高校贫困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研究》【摘要】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中的热点问题。
作为一线学生工作者,高校辅导员应发挥在其心理健康教育基础工作中的主渠道作用,积极引导贫困大学生建设健康的心理素质,应该发挥自己在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优势,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积极帮助贫困生走出心理困境,健康地完成学业,走向社会。
【关键词】辅导员;贫困生;心理健康;对策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高校招生规模迅速扩大,贫困大学生的数量不断上升,已约占大学生总数的20%左右,贫困大学生这个群体所面临的问题也愈发突出。
和其他的大学生相比,贫困大学生有许多优秀的品质,但同时,家庭贫困以及造成家境困难的各种因素,也导致了部分困难学生心理失衡,使他们在心理上成了一个不容忽视的弱势群体。
现实告诉我们,贫困生的问题是一个复杂的问题,而单纯经济上的帮助无法彻底解决他们的所有问题。
针对大学生贫困的特点,作为学生辅导员,我们不仅要帮助这些学生通过正规渠道获得经济上的帮助完成学业,同时还要做好他们的思想工作和心理调适。
贫困大学生是高校的一个特殊群体,在家庭经济困难的压力下,易产生自卑感、无用感、绝望感等心理问题,出现“心理贫困”现象。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强烈的自卑意识和失落感。
经济上的困难使贫困学生容易在学习上、生活上自我否定,认为自己是弱势群体而感到自卑。
在校期间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与其他同学有着明显的区别,他们生活节俭、学习认真;但是由于成长环境、教育环境的不同,往往知识面有限,某些科目的学习上有困难,遇到打击可能产生气馁或者偏激情绪。
二是敏感的人际关系和孤独感。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心理健康状况上表现对人际关系比较敏感,家庭经济困难使他们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和加入学生组织,他们往往自我封闭、交往面狭窄。
三是迷茫的择业心态和恐惧感。
高校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
高校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摘要】目前,随着社会发展,高校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受到关注。
本文通过对高校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分析了其现状和影响因素。
针对这一问题,文中提出了心理健康干预措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心理咨询服务的作用。
本文对高校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提出了建议,并展望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为改善高校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高校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影响因素、干预措施、教育、咨询服务、建议、未来研究方向1. 引言1.1 研究背景在当前社会背景下,贫困大学生已经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群体。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高等教育的普及,越来越多的贫困家庭的孩子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
贫困大学生在面对学业压力、经济困难、心理问题等方面往往面临着更大的挑战。
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成为当前教育领域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
贫困大学生由于经济原因,往往会承受比其他同龄人更大的压力,他们可能无法享受同样的学习、生活条件,甚至会出现自卑、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这些问题不仅会影响他们的学业成绩,还会对他们的人际关系、生活质量产生负面影响。
关注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相关研究,并提出有效的干预和教育措施,对于帮助他们建立积极的心态,战胜困难,实现自身发展至关重要。
1.2 研究目的高校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目的是探讨当前这一群体的心理健康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进一步探讨如何针对这些因素提出有效的心理健康干预措施。
通过对高校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他们所面临的困境和压力,为未来提供相关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服务的指导建议。
通过收集整理相关数据和研究成果,可以为今后在这一领域的研究工作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希望通过这一研究能够为提升高校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提供有益的帮助和支持,为他们创造更加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2. 正文2.1 高校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分析高校贫困大学生是指由于家庭经济条件等原因,在大学生活中面临贫困困境的学生群体。
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现状、成因及对策研究(2)
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现状、成因及对策研究(2)第6卷?第1期职业时空CAREER HORIZON学术平台137?据统计,目前贫困大学生约占高校学生总数的30%,尽管大部分贫困生能够正确面对经济压力,奋发读书,积极参加勤工助学,在改变自己经济状况的同时进行积极的心理调适。
但也有一部分贫困学生,不能正视经济上的困难,思想及心理问题日渐凸显,造成一定的影响和危害。
因此,认真做好贫困生这一特殊群体的思想教育引导工作,是高校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表现(一)自卑心理,内心极为敏感一份首都高校贫困大学生状况调查资料显示,有60%的贫困生因贫困而感到羞愧难当;22.5%的贫困生感到很自卑,不愿意让别人知道自己的处境。
可见,因经济贫困和见识少、爱好少而自卑的贫困大学生占有相当比例。
自卑让他们觉得低人一等,不敢发表自己正确的见解,人多的场合只能逃避,担心被人嫌弃和拒绝,内心极为敏感,过多地猜测和揣摩别人的言行,别人无心的一句话就可能引起贫困生强烈的情感波动。
(二)焦虑心理,抑郁症状明显1.经济方面:贫困大学生因经济上的重负,导致心理上也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不时地要为缺少学费、生活费而焦虑。
2.学习方面:为获取高额奖学金,贫困生大多希望学习成绩优异,体现自我价值,而学习是需要充足的时间作为保证的,贫困生则大多要打工挣钱,耽误学习的时间。
于是贫困生经常处于一种想打工又怕耽误学习、想学习又需要打工挣钱的矛盾冲突之中,常常为学习成绩而焦虑。
3.就业方面:贫困生就业相对较难。
如今贫困生就业没有明显优势,尤其在金融危机就业岗位紧缩的今天,贫困生就业更是难上加难。
现在的社会关系注重人脉或利益共享等潜规则,贫困生大多来自农村,既没有人脉,也没有经济实力,这使得贫困生常为自己不明朗的就业前景而焦虑。
这三方面的焦虑使贫困生思想负担过重,而过度的焦虑如果得不到及时和有效的疏导、调适,就会发展成为抑郁症,严重影响其正常的学习、生活和长远发展。
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分析
有的青春 活力, 偏激 、 悲观 和仇视感也有 所体现。一般 来讲 , 他们 个人评 价较低 , 自尊 与 自卑 并存、 郁、 抑 焦虑、 际关 人
系敏 感 、 弱 。 脆
【 关键 词 】 贫 困 大学生 :
心理 问题
以及 社 会 交 往 能力 较 差 , 致 他 们 接 触 异 性 的 机 会 较 少 。但 随 导 着性心理 的发展 , 青春期 的他们 渴望 与异性交 往 , 以发展 自己 、
囝等 育 究 教 研
贫 困大 学 生 的心 理 问题 分 析
长春 师 范学院 ( 吉林长春 ) 关 莹 宋美英
【 摘
10 3 302
要 】贫 困大学生除 了经济 贫困之 外 , : 他们有更严 重的精 神和心理压 力。一些贫 困大学 生表现 出缺乏 自信 、 气馁和无 奈 , 自
我防御意识 不断增强 , 愿让他人 感 觉到 自己的贫寒 , 不 于是 自我 封 闭, 和其他 同学渐渐疏远 , 者 闷头学 习, 或 失去 了应
当别人与他们走得很 近 、 表示关 心的时候 , 他们会把别人 的关心 当成是对 自己的同情 和怜悯 ; 当别 人与他们保持距离时 , 而 他们 又会感到无人关怀 、 态炎 凉 、 世 内心孤独 、 望友谊 。这 种 敏感 渴
二 、 郁、 抑 焦虑
( ) 一 他们为 学费、 生活 费焦虑。家庭 经济 困难导 致贫 困学 生学 费 、 活费长期 没有保 障 , 生 常常使贫 困生处 于 困境 中 , 觉 感 自己没 有 安 全 感 。尤 其 是 每 年 开 学 的 时 候 , 是 贫 困生 抑 郁 和 更 难过 的时段 。沉重 的压 力使得他们经 常陷入紧张焦虑 的情绪 之 中。 ( 贫 困学 生为 家庭 焦虑 。可 以说 每 一个 贫 困生 家里 都 二) 有一段不为人知 的叫人 心酸 的故事 , 由于家境贫 困 , 了他们 学 为 习, 家里 已是 负债累累 。少数贫 困生家徒 四壁 , 辛苦劳作 的父母 不得不让其他子女 辍学 以保证其 读 书。作为 贫 困生 , 们很 体 他 量父母的艰辛 , 因此 比其他 同学更懂 事 。 ( ) 困 大 学 生 要 为 学 业 焦 虑 。 贫 困 生 为 了 证 明 自 己 的 三 贫
高校贫困生心理研究
高校贫困生心理研究作为高校中的特殊群体,学校应该对贫困生进行“特别的”照顾,尤其是心理上的关注。
贫困生的心理通常都比较敏感,相比之下心理上的关心远比经济上的帮助更为重要,特别是对于一些有志气、有骨气的贫困生。
一、贫困生一般心理问题贫困生一般有着艰辛的成长历程,特殊的成长经历造成了贫困生心理上的各种偏差,从而在价值观、人生观上产生了不同的心理问题,综合起来有以下几点:(一)自卑心理。
目前部分贫困生由于家庭原因而对自己不自信,怀疑自己的能力,担心受到别人的歧视。
与此同时,由于强烈的自尊心在作怪,他们不愿接受各种困难补助,他们害怕周围人的异样眼光,害怕别人瞧不起自己。
为了免受伤害,他们往往采取逃避的方式封闭自己。
久而久之,就会产生自轻、自贱、自畏等自我意识的偏差。
(二)苦闷心理。
许多贫困生都会因为自己的贫困而苦闷,烦恼自己为何没有出生在富贵之家,总是会产生些抱怨。
此外,高等教育不是义务教育,还必须负担一定的学习费用。
很多贫困学生的学费是家长东挪西借才凑全的,缴完各种费用后,再加上每天的生活费,哪里还有可供其他消费的资金。
因而,经济上的拮据导致心理上的苦闷。
(三)孤独心理。
贫困生通常不太爱言谈,不喜欢和别人交流,加上他们多是通过努力学习而考上大学的,所以他们很少把精力投入到各种社会交往当中去,不擅长交际。
同时,由于缺乏自信心,贫困生怯于集体活动和社会交往,他们很少与老师、同学进行交流和接触,通常是处于比较被动的交往状态。
(四)敏感心理。
贫困生的心理往往比较敏感,通常会在意到别人不经意而说出的话,认为是在嘲笑自己。
在与人交往过程中,他们本能地产生警惕心理来保护自己免受伤害,有时即使是别人的一个眼神也会引起他们的不安。
(五)忌妒心理。
因为自身缺少某些东西而又得不到,部分贫困生就会产生对拥有者的嫉妒。
一是因不服气而生忌妒, 二是因羡慕而生忌妒, 三是因不满而生妒。
嫉妒一般是带有攻击性的心理偏差,所以必须妥善处理,否则会出现一些不良后果。
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研究
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研究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教育水平不断提高,大学教育成为越来越多家庭的首选。
面对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大学生的身心健康逐渐成为热门话题之一。
而在大学生中,贫困同学无疑是容易忽视的一个群体。
本文将探讨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探究导致其困境的原因,并指出一些解决方案。
一、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现状贫困是一种广泛存在于全球各地的社会现象。
贫困大学生是指无法通过自身努力解决经济问题,而需要通过奖学金、助学贷款等方式减轻经济负担并完成学业的大学生。
研究表明,贫困大学生整体心理健康水平较低,其表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压力大、焦虑情绪高经济压力常常是导致大学生焦虑的原因之一,而贫困大学生由于财政状况特殊,经常面临生活费用难以支付、不断的经济压力等问题,因此其焦虑水平普遍高于其他大学生。
2. 自卑、自我怀疑情绪多在大学生中,经济基础薄弱的贫困大学生往往会比其他大学生更加自卑和自我怀疑。
由于其所处经济环境的差距,他们更难以与其他同学保持相同的生活水准和同等的社交活动。
长期以来,贫困大学生们得不到太多的经济支持,由此引发的自卑心理很容易诱发其他不良心理。
3. 社会适应能力欠缺贫困大学生在大学中的表现在很多方面会与其他学生出现明显差异,这种差异使他们很难与其他学生充分交流和合作。
有人认为这是由习惯与经历的差异导致的,也有人认为这是由于差异而产生的。
二、导致贫困大学生心理困境的原因1. 经济条件不足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困境大多是由于经济条件不足导致的。
由于经济能力的缺陷,这些学生很难在校外租房、购买电脑、支付生活费用等方面体现出与大学本应具备的同等条件。
有时,他们无法消费学校中贵重圣物,无法就医,缺乏资金参加学校主办的各种活动等,因此感到孤立和排斥。
2. 教育资源的限制由于资源匮乏,贫困大学生在学校内部也往往执拗于分数以换得机会,并在这种大学环境中无法有效开展自己的全方位发展。
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
贫困大学生生活压力与心理健康的调查研究(2)
3.2 贫困大学生生活事件与心理健康的相关分析
表 3 贫困大学生生活事件与心理健康的相关分析
躯体化 强迫
人际敏感性 抑郁 焦虑 敌对 恐怖 偏执
精神病性 其他 总分
人际关系 .323** .392** .470** .405** .485** .417** .410** .452** .486** .438** .502**
(2)采 用 王 征 宇 翻 译 修 订 的 症 状 自 评 量 表 (SCL- 90), 有 9 个 因 子 , 即 躯 体 化 、强 迫 症 、人 际 关 系 敏 感 性 、抑 郁 、焦 虑 、敌 对 、 恐 怖 、偏 执 、精 神 病 性 , 按 5 个 等 级 计 分 。 该 量 表 被 研 究 者 广 泛 应 用 , 实 践 表 明 具 有 良 好 的 信 度 和 效 度 。 [1]
4 分析讨论 生活事件是最常见的社会心理应激源, 大量研究表明生 活 事 件 与 心 理 健 康 水 平 密 切 相 关 [2,3]。 而 关 于 大 学 贫 困 生 这 一 特殊群体的相关研究结果也表明, 贫困大学生的生活事件对 心 理 健 康 水 平 有 重 大 影 响 [4]。 本 研 究 结 果 表 明 , 贫 困 大 学 生 的 心 理 健 康 水 平 与 生 活 事 件 密 切 相 关 , 并 且 人 际 关 系 、学 习 方 面 的压力能够非常显著地预测心理健康水平, 这在一定程度上 证明了以往研究结论。 已有研究结果表明, 贫困大学生除承受经济压力外, 还要
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状况问题调查
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状况问题调查一、中国贫困大学生存在的主要问题(一)缺乏必要经济支持他们没有充足的资金支付寻找工作需要支出的成本,比如打印个人的求职简历,购置相关的服装,进行必要的知识和技能培训,这些在一般的学生身上不是什么难题,但对于贫困生就要另当别论,也许这些使他们的生活费用,但因此影响了他们找工作,由于贫困,使他们失去了很多本该拥有的机会。
(二)匮乏渠道和资源不能否认的是在平等竞争的用人机制尚未健全的今天,学生背后的各种社会关系对其就业常有着很大的影响。
一些地方或单位领导常优先招录与自己有关系的人。
这样就使得那些既无关系又无后台的贫困学生多半只能求职无门,望洋兴叹,他们和他们远在乡下辛苦劳作的父母,在所谓的“社会竞争力”面前,显得手足无措,渠道和资源远远落后于其他学生。
(三)长期心理困扰走出乡村进入大学,他们有着家人的期盼,父母的期待更有乡亲们的经济支援的压力,仅有的那点钱也只能作为生活费用,他们都努力的通过自己来改变生活的处境。
在就业和贫困的双重压力之下,贫困大学生就很容易发生各种的心理问题,更进一步的影响到他们的的行为,这就给贫困生本身和其家庭造成了很大的打击,对学校和社会来说,也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
二、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分析(一)常见心理问题1、自我认识上的问题(1)贫穷产生自卑心理由于心理上的自卑,就会对同学产生心理上的疏远,虽然他们自尊又自爱,并希望和其他同学建立友谊,融入群体,更好的接受其他人的帮助和关怀,早日实现自己梦寐以求靠知识改变命运的理想,但自卑心却让他们远离大众,孤立无援。
从另一方面来说,由于他们成长的社会环境、家庭环境与其他大学生相比,有很大的不同,性格也有差异,性格中自主能力强,吃苦耐劳等优点,也很珍惜学习机会。
(2)因贫困产生的封闭心理多数贫困生,因为自己的经济拮据的原因,尽量的缩小自己的交往范围,不想过多的把钱花在社会交往上,也不想参加各种社会组织,自卑感折磨着他们,为了维护自己的自尊变得更为封闭,很少主动与别人打招呼,一直以一种戒备的心态和他人交往,其实他们也很渴望融入群体,但由于过强的自尊和封闭心理使他们不能很好地与人交往1。
贫困大学生人格特征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贫困大学生人格特征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孙崇勇【摘要】目的探讨贫困大学生人格特征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旨在为其人格与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艾森克人格量表(EPQ)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抽取吉林某高校450名贫困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贫困大学生E分数显著高于常模(t_男=2.26,t_女=10.20,p<0.05,p<0.01),女性N分数显著高于常模(t_女=6.85,P<0.01),男女生P分数与男生N分数与常模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CL-90的9个因子分均值均显著高于国内青年常模(t=2.95-7.41,P<0.01);P、N分量表与SCL各因子分别呈显著正相关(r=0.17-0.61,P<0.05,P<0.01),E分量表SCL的6个因子呈显著负相关(r=-0.14~-0.27,P<0.05,P<0.01);P、N维度对心理健康水平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P<0.01).结论贫困大学生人格偏外向,好交际,女生情绪欠稳定;其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全国青年的平均水平,且较多地受到人格特征中情绪性与精神病质的影响.【期刊名称】《四川精神卫生》【年(卷),期】2011(024)002【总页数】4页(P73-76)【关键词】贫困大学生;人格特征;心理健康;艾森克人格量表;症状自评量表【作者】孙崇勇【作者单位】136000,吉林省,四平市吉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395.6有报道,大学生的家庭经济状况影响其人格发展,贫困大学生群体的人格有明显差异,并且心理压力较大[1]。
那么,贫困大学生的人格与心理健康现状如何,两者关系又如何呢?为此,我们对吉林省某高校 450名贫困大学生进行了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1 对象自 2010年 3月起抽取吉林某高校 450名贫困大学生进行调查,选取的标准包括:来自国家级贫困县;父母均是农民;月生活费在 500元以下。
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与对策(2)
科技信息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贫困大学生在高校学生中的比重越来越大,他们的健康成长是高等院校和社会各界十分关注的问题。
贫困大学生承受着由经济困难所带来的学习与生活的各种压力,这直接影响这他们的身心健康,因而他们成了很多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对象。
本文从纵、横两个角度总结了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特点,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措施。
1.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1.1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总体较低随着社会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物价上涨,学生在校的基本生活费用大幅上升,而贫困大学生多数来自农村或者偏远城市,从家庭情况看,大多数家庭成员文化素质低,生产经营无策;或者劳动力少,生活负担沉重;或者家庭失去单亲或双亲;或父母有病在身。
虽然在众多的贫困大学生中,多数学生都还能够自强不息,刻苦上进,但在大学校园里也存在着一定数量的此类因经济贫困而导致“心理贫困”的学生。
他们存在消极心理,在情绪方面表现为为自己的贫困出身而自卑、痛苦,他们对自己没有信心,总觉得自己低人一等,常常自惭形秽,郁郁寡欢。
不少人因害怕被别人看不起而自我封闭,不与同学交流,不参加集体活动,顾影自怜。
他们不愿承认自己的贫困,因此一次次失去受帮助的机会,即使得到别人的资助,也会深深内疚、自责。
在一些高校的有关调查中发现贫困生的偏执性行为方式,产生此类心理问题的同学大多数学习成绩和活动表现都很一般,甚至还有一些同学为自己是贫困生而羞耻,进而生怨,从怨恨父母、怨恨家庭,发展到怨恨他人,做出伤害他人的举动。
他们往往自暴自弃、不思进取,或者是不切实际地盲目攀比,追求高消费,最后走上犯罪的道路。
1.2男、女贫困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差别不大,但女生的自身调节能力较弱相对于男生来说,女大学生在面对经济上的差距与学习生活方面的困难时不容易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和发泄情感的方式,她们有着强烈的摆脱现实的念头,但在自身能力上不具备这些条件,同时周围的同学、朋友以及社会都给与她们过多地关注,致使女贫困生有着更大的心理压力,心理健康水平低于男生。
关于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
关于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摘要]本文通过分析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及其成因,研究新形势下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规律和方法,针对当前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强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关键词]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贫困大学生的问题日益凸显。
尤其是近年来,贫困大学生中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比例越来越高,加强新形势下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贫困大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显得紧迫而又重要。
笔者从对现有的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相关调查研究入手,深入贫困大学生的实际,以期能为高校贫困学生工作的开展提供一些思路。
一、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特点1.易生自卑心理。
自卑心理是众多贫困大学生成长中的最大障碍,这种心理源于他们不但承受着相对贫困的压力,而且还承受着别人异样的目光。
不少贫困生坦言,自己比其他同学更脆弱、更敏感,别人不经意的几句话就有可能给自己带来挥之不去的阴影。
2.经常有不公平感和不安全感。
贫困大学生普遍存在的弱势、自卑心理,使得他们更容易形成自我保护的心态,不愿与人交流,对他人漠不关心。
3.不能尽快适应环境。
从中学进入大学,多数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基本上能够适应新的环境。
但也有一些学生,特别是贫困生,完成这个转变的时间较长,有的甚至不能顺利完成这个转变,适应不了新的环境,而最终选择了对生活的逃避。
4.情绪不稳定,波动较大。
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正处在社会要求高、家长期望大、成才欲望强的敏感时期,但由于他们大多脆弱,面对经济、就业和个人成长的烦恼及情感的压力,很容易出现情绪不稳定或心理失衡现象。
二、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1.目前教育培养模式的制约。
目前我国的教育从学前教育一直到中学教育都过于重视学生知识的积累,而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关注不够,成绩几乎成了一个学生优秀与否的唯一标准。
而在大学里,评价学生的标准是多元化的,很多来自偏远农村的学生进入大学后就觉得自己各方面都很差,逐渐变得自卑、敏感、脆弱、封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1树立正确的商业投资理念,增强自信,借债治贫。
我国早已步入了市场经济社会,当代大学生要适应社会的发展,树立正确的长远投资理念,在商业银行助学贷款业务愈来愈扩展的今天,贫困生要及时抓住这一有利于完成自己学业的大好时机,强化对自己潜在价值的认识,增强自信心,敢于借债,勇于投资,从而完成自己人生历程中关键性阶段的转变,为自己创造一个美好幸福的未来。
41继承优良的传统生活作风,艰苦奋斗,以“贫”治贫。
一个人年轻时期在物质生活方面,若敢于吃苦,善于吃苦,甘愿受贫,艰苦朴素,奋发图强,那么,他不仅可以战胜物质上的贫苦,而且还能为人生积累一笔珍贵的精神财富———自立、自强、自信、自爱,并拥有高度的责任感和高贵的奉献精神,这恰恰是一个人一生中不怕艰难、战胜困难的制胜法宝。
因此,贫困生要艰苦奋斗,以“贫”治贫———可怕的不是物质生活上的贫穷,而是心理和精神上的“贫困”!①哲学人生论坛:htt p:///index/as p/wc.②李永华等:《大学生活奢侈吗?———武汉高校大学生“特殊”消费情况调查》,《青年研究》2000年第6期。
③牟艳娟:《高校特困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广西社会科学》2004年第3期。
作者简介:杨翠萍,女,河南温县人,河南省财税高等专科学校德育教研室主任,副教授。
贫困大学生个性特征与心理健康的调查研究程利娜(河南大学教育科学院,河南开封475001) 随着高校的扩招和收费制度的改革,贫困生的数量日益增多,他们不仅面临着经济和生活的压力,而且也产生了一系列心理问题,作为社会高层次人才,他们的心理健康日益受到关注,文章从个性特征与心理健康的角度进行探讨,试图为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
研究对象和方法1.研究对象选取河南大学获得贫困补助的学生125名,非贫困生120名,其中在贫困生中男生为77人,女生为48人;非贫困生中男生56人,女生64人,发放问卷250份,回收有效问卷245份,回收率为98%。
2.研究工具(1)采用王征宇翻译的症状自评量表(S CL—90),有9个因子(躯体化、强迫症、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按5个等级评分。
①(2)采用陈仲庚等翻译修订的艾森克人格问卷(EP Q—RS C)。
该问卷包括4个分量表,E量表测量内外向维度;N量表测量神经质维度,也称情绪性;P量表测量精神质维度;L量表主要测量被试的掩饰性。
②对被试进行集体施测,答题前给予统一指导语。
资料统计采用SPSS11.5完成。
结果1.贫困生与非贫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比较(见表1)对贫困生和非贫困生的SCL—90的各因子得分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贫困生在SC L—90上的总分和各因子的得分均高于非贫困生,并且除敌意和恐怖外,其他7个因子及总分均达到显著水平。
2.贫困生与非贫困生的个性特征比较(见表2)对贫困生和非贫困生的个性维度得分进行独立样本t 检验,结果显示,除掩饰性外,贫困生在内外向上的得分显著低于非贫困生,在情绪性和精神质上的得分显著高于非贫困生,并且差异达到显著水平。
3.个性特征与心理健康的相关分析(见表3,表4)对人格特征和心理健康的相关分析结果表明,不论贫困生还是非贫困生,内外向、掩饰性与心理健康呈负相关,情绪性、精神质与心理健康呈正相关,并且大部分指标相关显著。
表1 贫困生与非贫困生SC L—90各因子分比较因 素贫困生(n=125)(M±S D)非贫困生(n=120)(M±S D)t躯体化 5.48±0.48 3.76±0.43 2.6633强迫症状10.55±0.558.16±0.55 3.0433人际关系敏感8.25±0.54 6.52±0.50 2.313抑郁10.29±0.718.12±0.68 2.193焦虑7.21±0.49 4.81±0.42 3.6833敌意 3.98±0.31 2.88±0.26 2.75恐怖 3.30±0.30 2.67±0.30 1.49偏执 4.42±0.32 3.30±0.29 2.593精神病性 6.74±0.50 5.00±0.42 2.6933总分65.34±3.8448.86±3.60 3.1333注:3p<0.05,33p<0.01 631中州学刊2005年第3期表2 贫困生与非贫困生个性比较因 素贫困生(n=125)(M±S D)非贫困生(n=120)(M±S D)t内外向8.68±0.3312.43±0.37-7.6633情绪性11.72±0.468.52±0.32 5.7133精神质 6.51±0.40 4.30±0.24 4.7933掩饰性10.96±0.3411.15±0.33-0.40注:3p<0.05,33p<0.01表3 贫困生人格特征与心理健康的相关分析因素内外向r值 P值情绪性r值 P值精神质r值 P值掩饰性r值 P值躯体化-0.478330.0000.498330.0000.537330.000-0.336330.000强迫症状-0.543330.0000.644330.0000.650330.000-0.245330.006人际关系敏感-0.602330.0000.654330.0000.715330.000-0.263330.003抑郁-0.620330.0000.685330.0000.698330.000-0.21130.018焦虑-0.505330.0000.629330.0000.654330.000-0.270330.002敌意-0.444330.0000.547330.0000.586330.000-0.409330.000恐怖-0.490330.0000.425330.0000.558330.000-0.0590.512偏执-0.462330.0000.473330.0000.593330.000-0.353330.000精神病性-0.538330.0000.611330.0000.621330.000-0.321330.000 S CL-90总分-0.632330.0000.700330.0000.743330.000-0321330.000表4 非贫困生人格特征与心理健康的相关分析因 素内外向r值 P值情绪性r值 P值精神质r值 P值掩饰性r值 P值躯体化-0.203330.0300.501330.0000.1480.144-0.23230.012强迫症状-0.316330.0010.679330.0000.1680.073-0.301330.001人际关系敏感-0.344330.0000.766330.0000.258330.005-0.291330.002抑郁-0.404330.0000.750330.0000.292330.002-0.21130.024焦虑-0.251330.0070.686330.0000.234330.000-0.377330.000敌意-0.1010.2840.541330.0000.350330.000-0.266330.004恐怖-0.336330.0000.625330.0000.1740.062-0.23030.013偏执-0.0260.7860.614330.0000.288330.002-0.308330.001精神病性-0.177330.0010.633330.0000.21130.024-0.316330.001 S CL-90总分-0.317330.0010.808330.0000.295330.001-0342330.000结论和讨论以上结果表明,贫困生在SCL—90总分及各因子上的得分高于非贫困生,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偏执、精神病性等7个方面的得分显著高于非贫困生。
在个性方面,贫困生和非贫困生在掩饰性方面的得分无差异,在内外向、情绪性、精神质方面的得分差异显著,具体而言,贫困生在内外向上的得分显著低于非贫困生,在情绪性和精神质上的得分显著高于非贫困生,说明贫困生具有较内向,情绪不稳定,波动性大,易激动,倔强固执,孤独等特征。
由于贫困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兴趣的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在与同龄人的交往过程中,他们发现自己的许多不足和缺点,在许多方面无法与同龄人站在同一起跑线上,虽然心理不平衡,但又无可奈何,就产生一种自卑心理,而自卑心理又成为抑郁和人际关系敏感的一个重要因素。
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加剧了贫困对他们的负面影响,大学生是一个高智商的群体,他们的自我期望值高,有强烈的成就欲望;他们感情丰富、强烈、易冲动;他们往往把自尊和平等看得非常重要。
在这种情况下,经济的贫困加剧了他们内心的冲突,使他们敏感、忧虑、失望。
另外,不利的社会环境也加剧了贫困生的心理问题。
由于贫困生的上学费用要靠家长或自己借债供给,将来要靠他们自己的薪水偿还。
面对目前社会就业压力的紧迫性,心中常对自己的未来产生无穷无尽的忧虑,害怕毕业后还不起债、成不了家、生活不幸福、事业不顺利,对未来没有信心,平时情绪抑郁消沉,神情恍惚,多愁善感。
反映在SCL—90测验中,人际关系敏感、强迫症状、自卑、抑郁、精神病性得分均高于非贫困生。
艾森克人格问卷中的掩饰性维度一方面反映个体回答问卷时的掩饰程度;另一方面反映个体对社会认可的需求程度,掩饰性高的个体对社会认可的需求也高,其行为处世更多考虑社会规范的要求,社会适应能力高。
③而贫困生和非贫困生在掩饰性上的得分没差异,说明他们在回答问卷时掩饰性没有差别,他们对社会的适应能力也大致相同,和成人常规分数相比,他们的得分处于中下等,表明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相对差点,因为他们还处于学生时代,接触社会实践较少,所以相对于社会中的大多数成年人而言,他们的社会经验很少,处世的能力较差,许多想法还不成熟。
在艾森克人格问卷中的其他三个维度上,贫困生和非贫困生的得分差异显著,这是因为贫困大学生生活的困境,经济的窘迫,使他们更加珍惜学习的机会,增强学习的动力。
但为了筹“钱”,又使他们分散精力,不能全身心投入学习,面临想学和不能安心学的矛盾冲击;他们因贫困特别希望得到奖学金,也竭尽全力地学习力争取得奖学金,但奖学金又要依据学业成绩而定,打工挣钱又使之难以把学业成绩搞上去,这使他们面临想争得奖学金与无法得到奖学金的矛盾与冲突。
这些身心矛盾与冲击,使贫困大学生在艾森克问卷上表现为情绪紧张,不稳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