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的故事(48)
《论语》中的小故事
《论语》里的小故事
1.一日来到卫国,寄住在一个名叫蘧伯玉的家中。
卫国君主灵公,有个叫南子的美貌夫人,仰慕孔子,想要见他,就派人对孔子说:“各国的君子,凡是想和我们国君交朋友的,一定会拜见我们南子夫人,我们南子夫人也想见见您。
”孔子辞谢客套一番,不得已就跟来人去了。
南子夫人坐在葛布帷帐中等待。
孔子进门后就叩头行礼,美貌绝伦的南子夫人也在帐中盈盈回拜,行动时,所戴环佩玉器发出叮当撞击的清脆响声,此情此景,令谨尊礼法的孔圣人也不免心中怦然。
事后,孔子再见到弟子们就有些讪讪的,自己解释说:“我本来就不愿意见她,既然迫不得已见了,就得还她以礼嘛。
”
子路不爱听,孔子急得发誓:“我假若不对的话,上天一定厌弃我!上天一定厌弃我!”
2.一天,孔子来到郑国,和弟子们走散了。
孔子一个人站在城郭东门,郑国有一个人看见了孔子,就对孔子的学生子贡说;“东门有一个人,他的额头像唐尧,脖子像皋陶,肩膀像郑国国卿子产,可是腰部以下比禹短了三寸,一副狼狈不堪,没精打采的样子,像一条丧家狗。
”子贡与孔子见面后,就把原话如实转述了一遍,孔子大笑道:“他形容我的相貌不一定对,他说我像丧家狗,对极了!对极了!”
3.一次,孔子路过一个叫蒲的地方,正遇上公叔氏占据蒲地反叛卫国。
因为孔子与卫国相亲,蒲人便扣留了孔子。
弟子中有个叫公良孺的,身材高大,才勇兼备,和蒲人打斗在一处,蒲人害怕了,就对孔子
说:“如果你发誓不到卫国去,我们就放你们走。
”孔子马上发了誓,并和蒲人订立了盟约,蒲人这才放他们出城。
下订立的盟约,在神那里是不算数的。
”。
[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课件:《论语》(20页PPT)
你能想到哪些关于孝顺的名言? 亲有疾 药先尝 昼夜侍 不离床
郯子将鹿乳取回家中,双亲喝后眼睛复明。
第一层次:养父母之身
子游问孝。
他天性非常孝顺,父母年老,双目失明,听人说喝鹿乳会好,就借了一件鹿皮的衣服乔装成一只鹿,跑到深山里头,混进鹿群中取鹿乳。
郯子将鹿乳取回家中,双亲喝后眼睛复明。
向家长行鞠躬礼 老是指上一代,子是指下一代,上一代跟下一代融成一体叫“孝”。
《弟子规》
故事2: 郯 子 鹿 乳
郯子,春秋时期人。他天性非常孝顺,父母年老, 双目失明,听人说喝鹿乳会好,就借了一件鹿皮的 衣服乔装成一只鹿,跑到深山里头,混进鹿群中取 鹿乳。猎人看到这只动也不动的“鹿”,抽出箭想 射。郯子便慌忙立起身来,掀掉鹿皮,并大声地把 详细的情形告诉猎人,这才免掉了被射杀的危险。 猎人非常感动,就把鹿乳送给他。郯子将鹿乳取回 家中,双亲喝后眼睛复明。
历代帝王视郯子为德、才、威、雅的化身。郯子 死后,后人建郯子庙、郯子墓来纪念他。据有关资 料记载,当时郯子庙中塑有“三圣”像,即孔子、 老子、郯子,人们对郯子的崇拜之情由此可见。
《弟子规》 经典解读
❖欲知天下事, ❖需读古今书。 ❖自小多才学, ❖生平志气高。
2021/11/28
——《论语》
2021/11/28
请大家轻声起立
端身正意,束整衣冠
让我们以一颗恭敬感恩之心 向大成至圣先师孔子行辞别礼
拱手,高揖
关于孔子的有趣的故事(通用28篇)
关于孔子的有趣的故事(通用28篇)孔子的有趣的故事篇1陈俎礼容传说孔子五六岁的时候,和小孩子玩,做了礼物,做了祭品。
孩子们纷纷效仿,因此闻名天下。
义利之辩鲁国有规定,凡是到国外旅行去,看到有鲁国人在外国被卖为奴隶的,可以花钱把他赎出来,回到鲁国后,到国库去报帐,国库照付。
孔子有一个学生,在国外看到有鲁国人被卖为奴隶了,就把他赎出来。
赎出来以后,他没到国库去报帐,别人都说这个人品格高尚。
孔子知道后,大骂这个学生,说这个学生做错了。
别人奇怪了,做好事嘛,又赎了人,又不去报帐,这不是好事吗?不是品格高尚吗?孔子说看问题不能这样看,他这个做法,实际上妨碍了更多的奴隶被赎出来。
这个人回来后没有去报帐,将来别人看见做奴隶的鲁国人,本想赎他出来,又想,我赎了以后,如果去报帐,别人就要议论:以前某某人不报帐,你去报帐,你的品格不如他。
这样,这个人就可能装作没看见,不去赎人了。
所以,这个做法就妨碍了更多的鲁国奴隶被人家赎买出来,是有害的。
有一个人掉到水里去了,孔子的一个学生跳下水去,把人救起来了,家属感谢他,给他一头牛,他就收了。
别人就议论了:下水救人还要钱?孔子知道了,表扬这个学生,说这个学生做得对,这会使更多的落水人被救。
因为救了人之后,人家给钱,是可以收的,于是再有人落水,就有人愿意去救。
所以要看客观的效果。
孔子学琴孔子在学习方面是很虚心,尤为刻苦。
有一次孔子随师襄学鼓琴。
曲名是《文王操》。
孔子苦苦的练了很多日子,师襄子说“可以了”,孔子说:“我已经掌握了这个曲子的弹法,但未得其数”。
又练了很多日子,师襄子又说“可以了,你已于其数”可是孔子仍说“不可以,未得其志”。
又过了相当的时间,师襄子认为这回真的可以了,可是孔子仍然认为自己没有弹好这首乐曲,于是,反复的钻研,体会琴曲的内涵直到他看到文王的形象在乐曲中表现出来了,才罢休。
实验欹器《荀子·宥坐》记载“孔子观于鲁桓公之庙,有欹器焉。
孔子问于守庙者曰:‘此为何器?’守庙者曰:‘此盖为宥坐之器。
论语中谈学习方法的故事
论语中谈学习方法的故事熟习经典,入乎其内(时间);融会贯通,可以出乎其外(造化)。
那么论语中谈学习方法的故事有哪些?以下是店铺分享给大家的论语中谈学习方法的故事的资料,希望可以帮到你!论语中谈学习方法的故事一、困而后学孔子三岁丧父,家道中落,他在幼年时必须替人放牧牛羊、看管仓库,做过不少杂役,也深知民生疾苦。
直到十五岁立志向学,人生视野豁然开朗,知识、才能、品德与时俱进,乃成就一位彬彬君子。
就知识而言,他几乎无所不学,《诗》《书》《礼》《乐》《易》五经皆通。
就才能而言,则礼、乐、射、御、书、数六艺无不娴熟。
就品德而言,则日新又新,自强不息,使弟子们心悦诚服。
有人以为孔子是“天纵之圣”,靠着天赋过人而卓尔不群,无所不能。
孔子是诚实的,一方面说:“我非生而知之者也,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述而》)他努力向古代圣贤学习,逐渐温故知新、融会贯通,才得到眼前的成绩。
另一方面,他毫不避讳地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
”(《子罕》)正是因为年幼时,家里穷困,也没有什么社会地位,孔子必须脚踏实地从基层民众的生活中,走出自己的道路。
到了“三十而立”之后,能否得君行道呢?求人不如求己,孔子从不放弃自我成长的机会。
他说:“吾不试,故艺。
”(《子罕》)意思是:我不曾被国家所用,所以学得一些技艺。
学习技艺的目的是谋得一官半职,可以发挥所长,贡献社会人群;现在所谋未遂,所以只好继续培养各种专长,等待时机成熟。
论语中谈学习方法的故事二、大公无私大公无私是高尚的人生境界,具体的修养过程却十分平易。
以孔子为例,他特别回避四种诱惑,值得我们参考。
《论语》记载:“子绝四。
毋意【臆( yì )】,毋必,毋固,毋我。
”(《子罕》)“意、必、固、我”是连续发展的步骤,一步走错,陷于主观的臆测,很可能就自以为是、执迷不悟,最后则是有我无人的结局,大家不欢而散。
首先,就“意”来看,每个人都有想象力,都可以猜测事理。
一般而言,在事情尚未发生、理由尚未查明之前,我们喜欢发挥想象力,猜测真正的情况。
《论语》中“三季人”的故事,看似简单,实则蕴含深刻的做人道理
《论语》中“三季人”的故事,看似简单,实则蕴含深刻的做人道理《论语》中“三季人”的故事是什么?说一天早晨,孔子的弟子端木子贡正在院子中打扫卫生,这时候忽然有个穿着一身绿衣服,两鬓斑白,看上去很苍老的中年人,来到他面前客气地询问道:“请问您是孔子吗?”子贡笑着摇摇头:“在下是老师的弟子端木子贡,老师出去了,请问先生找老师有什么事吗?”中年人端详了会子贡,似乎有些失望,然略一沉吟后,还是试探着问道:“听说孔老先生博学多才,通古晓今;其座下弟子也都是满腹经纶,见多识广;不知能否向您请教一个关于时间的问题?”子贡微微欠身道:“先生请讲!”中年人闻言,喜出望外,立刻问道:“那您说一年有几个季节?”子贡听后惊呆了。
他说,这么简单的问题?然而,他面上却没有多大的变化,依旧微笑着回答道:“当然是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啊!”可是中年人听后却不赞同,反驳道:“我觉得应该只有春夏秋三个季节!”子贡皱着眉,有些不悦地纠正道:“自然是春夏秋冬四季!”中年人依旧不依不饶:“三季!”子贡有些火了,提高音量道:“四季!”中年人依然不罢休,毫不示弱的梗着脖子说道:“三季,三季,三季!”就这样,两个人吵个没完,吵到面红耳赤,吵到天亮,还是没有争到丑儿子。
这时候,孔子回来了,询问子贡为何争执,子贡上前讲明原委后,十分委屈地反问孔子道:“先生您说这一年究竟是四季还是三季?”孔子闻言后,并没有急着回答,而是细细观察了一会中年人后,方才郑重地说道:“一年的确只有三个季节,分别是春夏秋!”中年人听后,哈哈大笑曰:“我就说只有三季吗......还是孔老夫子学问大啊!”说完,便开开心心的拂袖离去。
待中年人走后,子贡甚是不服,连忙噘嘴问孔子:“老师,一年有春夏秋冬四个季节,这可是您亲自教的呀,如今怎么又变成三个季节了......请问老师,一年到底有几个季节啊?”孔子看了子贡一眼后,肃然回答道:“当然是四个季节!”子贡闻言后,懵了,挠着后脑勺不解地问道:“那您刚刚怎么说一年只有三个季节!”孔子长嘘了一口气,笑曰:“这时和刚才不同,方才那人一身绿衣,面色苍老,分明就是田间的蚱蜢;所谓蚱蜢者,春天生,秋季亡,故它一生只经过春、夏、秋三个季节,哪里见过冬季,在他的思维中根本没有冬季的概念。
论语中的成语故事
论语中的成语故事1.哀而不伤【解释】:哀:悲哀;伤:伤害。
忧愁而不悲伤,形容感情有节制;另形容诗歌、音乐优美雅致,感情适度。
比喻做事没有过头也无不及。
【出自】:《论语·八佾》:“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2.饱食终日,无所用心【解释】:终日,整天。
整天吃饱饭,什么事也不关心。
【出自】:《论语·阳货》:“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3.不耻下问【解释】:乐于向学问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学习,而不觉得不好意思。
【出自】:《论语·公冶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4.不得其死【解释】:指人不得好死。
也表示对恶人的诅咒。
【出自】:《论语·先进》:“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5.不舍昼夜【解释】:舍:放弃。
不放弃白天和黑夜。
比喻夜以继日。
【出自】:《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6.不亦乐乎【解释】:用来表示极度、非常、淋漓尽致的意思。
【出自】:《论语·学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7.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解释】:不担任这个职务,就不去过问这个职务范围内的事情。
【出自】:《论语·泰伯》:“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8.北辰星拱【解释】:北辰:北极星;拱:环绕。
北极星高悬不动,群星四面环绕。
旧时比喻治理国家施行德政,天下便会归附。
后也比喻受众人拥戴的人。
【出自】:《论语·为政》:“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9.屏气凝神【解释】:屏气:抑制呼吸;凝神:聚精会神。
形容注意力高度集中。
【出自】:《论语·乡党》:“摄齐升堂,鞠躬如也,屏气似不息者。
”10.比而不周【解释】:搞帮派,但是不团结。
结党营私。
【出自】:《论语·为政》:“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11.博施济众【解释】:博:广泛;济:救济。
给予群众以恩惠和接济。
【出自】:《论语·雍也》:“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
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论语十二章》课外延申——孔子的故事
1、欲速则不达子夏是孔子的学生。
有一年,子夏被派到莒父(现在的山东省莒县境内)去做地方官。
临走之前,他专门去拜望老师,向孔子请教说: "请问,怎样才能治理好一个地方呢?" 孔子十分热情地对子夏说: " 治理地方,是一件十分复杂的事。
可是,只要抓住了根本,也就很简单了。
" 孔子向子夏交代了应注意的一些事后,又再三嘱咐说: "无欲速,无见小利。
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这段话的意思是:做事不要单纯追求速度,不要贪图小利。
单纯追求速度,不讲效果,反而达不到目的;只顾眼前小利,不讲长远利益,那就什么大事也做不成。
子夏表示一定要按照老师的教导去做,就告别孔子上任去了。
后来,"欲速则不达"作为谚语流传下来,被人们经常用来说明过于性急图快,反而适得其反,不能达到目的。
2、后生可畏孔子在游历的时候,碰见三个小孩,有两个正在玩耍,另一个小孩却站在旁边。
孔子觉得奇怪,就问站着的小孩为什么不和大家一起玩。
小孩很认真地回答:“激烈的打闹能害人的性命,拉拉扯扯的玩耍也会伤人的身体;再退一步说,撕破了衣服,也没有什么好处。
所以我不愿和他们玩。
这有什么可奇怪的呢?”过了一会几,小孩用泥土堆成一座城堡,自己坐在里面,好久不出来,也不给准备动身的孔子让路。
孔子忍不住又问:“你坐在里面,为什么不避让车子?”“我只听说车子要绕城走,没有听说过城堡还要避车子的!”孩子说。
孔子非常惊讶,觉得这么小的孩子,竟如此会说话,实在是了不起,于是赞叹他说:“你这么小的年纪,懂得的事理真不少呀:” 小孩却回答说:“我听人说,鱼生下来,三天就会游泳,兔生下来,三天就能在地里跑,马生下来,三天就可跟着母马行走。
这些都是自然的事,有什么大小可言呢?” 孔子不由感叹他说:“好啊,我现在才知道少年人实在了不起呀!”3、评落水救人有一个人掉到水里去了,孔子的一个学生跳下水去,把人救起来了,家属感谢他,给他一头牛,他就收了。
《论语》名句与半部论语治天下的故事
《论语》名句与半部论语治天下的故事《论语》名句与半部论语治天下的故事《论语》有多大的威力呢?历史上有一个人只读了半部《论语》,就敢说自己可以治理天下了。
这个人就是宋代的丞相赵普。
下面是yjbys店铺为大家带来的关于《论语》名句与半部论语治天下的故事的知识,欢迎阅读。
【论语其书】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句唱响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的话,就出自《论语》的第一篇《学而》。
开幕式上,那些头戴长冠,手持竹简,宽衣长袖的儒生,也是模仿当年摇头晃脑地吟诵《论语》的儒生;而他们手中的竹简,就是孔子曾经“韦编三绝”的“韦编”,上面就是用毛笔竖排书写的《论语》。
《论语》共有二十篇,是孔子的弟子记录老师孔子的一些善言的书。
据国学家考证,《论语》不是一个人在一个时期里面完成的,而是不同的人先后完善而成,最后成书在战国初期,据今天已经有两千四百年了。
【论语名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解读:学习的过程中,经常温习,这不是很快乐的事情吗。
有朋友从遥远的地方赶来,可以和我讨论学问,这不是很愉快的事情吗。
这是《论语》首篇《学而》中的话。
宋代的大学问家朱子分析说,《论语》将学习放在书的开篇,就是让大家明白,学习是一切的基础。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解读:学习但不思考,或者思考而不学习,都会变得迷惑、懈怠。
孔子主张学与思不能偏废,只有学思结合,方可成为有学识、有道德之人。
《论语》中多处言及学的重要,也有多处言及思的重要,都是根据具体情况而言的,但总体强调应将学与思适当地结合起来。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解读: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样的态度才是明智的。
这是孔子告诉子路如何求知时说的,这说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对于文化知识,人们应当虚心学习,尽可能多地加以掌握。
但人的'知识再丰富,毕竟有限,总有不懂之处,故应持实事求是的态度,承认不足,不断学习,这才是明智之举。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论语》中的成语故事之里仁为美
《论语》中的成语故事之里仁为美
作者:
来源:《作文周刊·小学三年级版》2021年第48期
原句
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出自《论语·里仁篇》)
译文
孔子说:“居住在有仁风的地方才好。
选择住处,不住在有仁德的地方,怎么能叫明智呢?”
典故锦囊
“里”,就是居民居住的地方。
“里仁”,就是指居住在仁者之乡。
古人总是选择居住在有仁德之风的地方,可见良好的环境对品格的形成起到了极大的正向促进作用。
“孟母三迁”就是环境塑造人的一个典型故事。
孟子很小的时候就没了父亲,母亲独自抚养他,家境比较贫寒。
刚开始,他们住在一处墓地旁。
孟子和邻居的小孩子就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玩起了办理丧事的游戏。
孟母觉得这对孟子的成长不利,就带着他搬到了市集上,可是孟子又学起了商人卖东西。
孟母知道后再次搬家,这一次,他们搬到了一所学校的附近。
孟子看到学校里的人守秩序、懂礼貌的样子,也跟着学了起来。
孟母看到后非常高兴,就在那里定居下来。
孟子之所以能成大儒,与他成长、学习的环境有着重要的关系。
正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周围环境好,我们自然就会潜移默化地受到好的风气熏陶。
所以我们要自觉靠近良好的环境,比如周末多去图书馆看书,为自己增添书香之气;交品行高尚的朋友,在耳濡目染之下把自己培养出高尚的情操;培养一些积极向上的爱好,等等。
孟母为了使孟子拥有一个真正好的教育环境,煞费苦心三迁,那么对于学校和家庭来说,也要营造出良好的氛围,让每个身处其中的孩子都健康、快乐地成长。
《论语》中的成语故事之朽木不可雕
《论语》中的成语故事之朽木不可雕作者:来源:《作文周刊·小学三年级版》2021年第40期同学们,你们受到过批评吗?受到批评后,你是怎样改正的呢?《论语》中不但有正面教导的名言,也不乏批评意味的警句,通过批评,使世人明白哪些行为不恰当,进而改正。
今天我们走进成语“朽木不可雕”,了解背后的故事。
原句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于予与改是。
”(出自《论语·公冶长第五》)译文宰予大白天睡觉,孔子说:“腐烂的木头不可以雕刻,用脏土垒砌的墙面不堪涂抹!对于宰予这样的人,还有什么好责备的呢?”又说:“起初我对于人,听了他说的话就相信他的行为;现在我对于人,听了他说的话却还要观察他的行為。
这是由于宰予的事而改变。
”典故锦囊宰予是孔子的弟子,字子我,善于辞令,说起话来娓娓动听。
起初,孔子很喜欢这个弟子,以为他一定很有出息。
可是不久,宰予暴露出懒惰的毛病。
一天,孔子给弟子讲课,发现宰予没有来听课,就派弟子去找。
过了一会儿,弟子回来报告:“宰予还在房里睡大觉。
”孔子听了很失望,就说了这句话,颇有恨铁不成钢的遗憾。
清朝初期的著名学者、史学家万斯同小时候也是一个顽皮的孩子。
由于贪玩,他在宾客们面前丢了面子,受到了宾客们的批评。
万斯同恼怒之下掀翻宾客们的桌子,被父亲关到书屋里反省。
闭门思过期间,他从《茶经》中受到启发,开始用心读书。
一年多过去了,万斯同读了很多书,也明白了父亲的良苦用心。
经过长期的勤学苦读,万斯同终于成为一位通晓历史、遍览群书的著名学者,并参与了《二十四史》之《明史》的编修工作。
这两个故事告诉我们同样的道理:受到批评,要学会改过,切忌高傲自大、懒惰、放弃学习。
学习需要坚持,坚持方有收获。
我们要成为自立自强、奋发向上的人,而不是不可雕的“朽木”。
名句手牵手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关于《论语》中的小故事
★能⼒训练频道为⼤家整理的关于《论语》中的⼩故事,供⼤家阅读参考。
更多阅读请查看本站频道。
《论语》⾥的故事:孔⼦与颜渊 颜回字⼦渊,鲁国⼈。
在众多弟⼦中,颜渊是孔⼦最为欣赏的⼀个,认为他好学⽽不违仁,最有可能继承⾃⼰的理想。
孔⼦说:“颜渊这个⼈,他能够保持三个⽉不违背仁之道,其余的弟⼦能保持⼏天乃⾄⼀⽉,也就到头了。
”“颜渊真是个贤⼈啊!哪怕只有⼀⼩盆饭吃,⼀瓢⽔喝,居住在简陋的巷⼦⾥,若是别⼈发愁还顾不过来,颜渊却依然能保持快乐的⼼态。
颜渊真是个贤⼈啊!” 孔⼦觉的,⾃⼰与颜渊之间最能够产⽣共鸣。
他说:“告诉他,他就毫不懈怠的去践⾏,也只有颜渊能做到吧!”“颜渊,他对我的话,可以说⽆不会然于⼼,因⼼领神会⽽欣喜呀!” 孔⼦对颜渊说:“受⼈重⽤就出来做官,没⼈重⽤就隐居藏善,只有我们两个能够这样吧!” 颜渊做⼈,⼤智若愚。
孔⼦说:“我跟颜渊说⼀天的话,他也没有问难的话,好象很傻的样⼦。
等我回头暗暗观察他的⾏为举⽌,发现⾜以发挥我所教诲的道理,才发现他⼀点⼉也不傻。
” 孔⼦问⼦贡:“你觉的你和颜渊谁更有才能?”⼦贡回答:“我哪敢跟颜渊相⽐。
颜渊那个⼈,听到⼀个道理,他就能发扬出⼗个来;我听到⼀个道理,能发扬出两个罢了。
”孔⼦说:“是不如颜渊啊。
我也认为你不如颜渊。
” 颜渊体弱多病,⼆⼗九岁头发就⽩了,三⼗⼆岁就死了。
孔⼦悲痛不已,⼤声叹道:“啊!⽼天要让我的理想不能传下去!⽼天要我的理想不能传下去啊!”孔⼦因为颜渊之死,哭的⾮常伤⼼。
弟⼦们说:“⽼师太悲伤了。
”孔⼦说:“太悲伤了吗?不为这样的⼈悲伤,还为谁悲伤呢?” 鲁哀公问孔⼦:“您的弟⼦谁学?”孔⼦回答说:“有个叫颜渊的弟⼦,最为好学,不迁怒于他⼈他事,不犯与过去同样的错误。
不幸的是,他*死了。
如今就没有了,没有听说有这样好学的⼈。
” 颜渊早死,孔⼦⼀直为他惋惜,说:“真可惜啊!我看到颜渊进步,⽽没有看到他⽌步。
”孔⼦认为颜渊若不早死,⼀定会成为更了不起的⼈。
《论语》中的故事(47)
《论语》中的故事(47)第十六章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
”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韶是表现舜功绩的乐曲,通常这种乐要有曲、有歌、有舞,主要表现的是舜一生的主要成就。
舜的位置是通过禅让来的,在尧退休之后,他通过自己多年辛苦积累的功勋和个人的道德、能力征服了人们的心,而继位成为了天子,在孔子之徒的眼中,这是最好的一种结果,天下就该交给那些道德最高尚、能力最强的人来管理,而且交接方式最好的就是这种瓜熟蒂落式的禅让制度。
周武王是在牧野击溃了纣王的军队,迫使纣王自杀而成为了天下共主,站在周人的立场,周武王为周的发展崛起立了大功,但站在礼乐文化的立场,却总感觉有些美中不足,与尧舜禹的禅让相比,这种方式总让人感到有些差强人意。
这也是与武王相比,孔子与孟子更推崇他的父亲文王的一个原因,他们认为文王在自己的势力远远超过纣王的时候,还能恪守臣道,这才是天下的典范。
其实这种想法有些一厢情愿,周的发展、崛起已经对商构成了威胁,从武王的祖父那一代,周就不断地遭受商的打压,文王更是曾经被商囚禁在羑里,因为没有翻脸的本钱,文王毫不犹豫地选择了隐忍不发,周人用重金将他从纣王手里赎了出来。
就在文王去世的前一年,他将都城东迁至现在的西安附近,它距离商的腹心已经非常近了,这是明显的一种挑衅行为,同时意味着周有了与商直接对抗的势力。
一年之后,文王死了。
可以预想,如果文王的寿命足够长,灭商的事业将在文王的手中完成,而不是由武王发动。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礼贤下士时。
若是当时便身死,千古忠佞有谁知?所谓历史,有的也就是这么一回事。
周武王的功勋反映在乐中,就是大幅的与纣王作战的场景,这首乐的全称为武象。
禅让是顺受,武功是逆取,反映在韶与武中的就是这样一种理念。
孔子说:韶,尽善尽美;武象,尽美了,但不能算尽善。
这实际是对武王灭纣的一种委婉的批评,认为还应该继续等待时机。
武王灭商之后,并不是像孟子说的那样,商人欢欣鼓舞,出现了“箪食壶浆以迎将军”的场面,而是不断遭到商残余势力的反抗,直到三年之后,才由周公将拥护商的势力清除干净。
关于《论语》的50个历史典故
《论语》的50个历史典故关于《论语》的50个历史典故导语:关于《论语》中的成语典故你知道多少呢?下面是语文迷小编为大家整理的50个成语故事,欢迎阅读,谢谢!1.暴虎凭河《论语.述而》暴虎凭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
(赤手空拳与猛虎相搏斗,泅手渡河,死了也毫不悔悟,我不能和这种胡作非为有勇无谋的人同进同出。
2.举一反三《论语.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用一个四角形作譬喻,列举一个角而不能推想其余三个角的人,我是没有兴趣再教导他了。
) 3.巧言令色《论语.学而》巧言令色,鲜矣仁。
(口头上说些甜言蜜语奉承谄媚的话,是缺乏德性修养的人。
4.过勿惮改《论语.学而》贤者勇于认错勇于改进,并时时警惕自己不再犯同样的过错。
5.三十而立《论语.为政》十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
(孔子言他三十岁的时候,不论在精神或物质上都能独立自主,且合乎礼节的要求。
)6.温故知新《论语.为政》追溯过去并研讨当时的情状,作为发掘将来新思想、新方式的基石。
7.君子不器《论语.为政》立志成为伟大人物,应避免自己变成像器皿一般只有单一用途的人。
8.周而不比《论语.为政》与人交际应酬,应该一视同仁公正无私,不偏袒一方或结成党派树立敌人。
9.见义勇为《论语.为政》见义不为,无勇也。
(被利益所诱感或为保护自己而畏缩不前是没有勇气的人。
)10.既往不咎《论语.八佾》对于己经成为过去的事,不要再苦苦追究、或说些悔不当初的话。
11.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遇到困惑难解的事情,恭敬地请教比自己年轻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并不是不件可耻的事。
12.闻一知十《论语.公冶长》回也闻一以知十。
(形容颜回十分地聪慧,有推演事理的能力。
)13.文质彬彬《论语.雍也》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后天修养的文彩与天生朴素的本质,两相调和适当的人,才是名符其实的君子。
)14.先难后获《论语.雍也》有仁德的人凡事总比别人先尝苦头,而对于应得的利益从不斤斤计较,这便是仁者的风度。
《论语》三十个典故故事(最新整理)
《论语》的30个成语典故1.【有教无类】【出处】子曰:“有教无类。
”(《卫灵公》)【释义】不论什么人都给以教育。
2.【诲人不倦】【出处】子曰:“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
”(《述而》)【释义】教别人时耐心、不厌倦。
3.【学而不厌】【出处】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释义】学习感到不满足。
形容勤奋好学。
4.【不耻下问】【出处】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公冶长》)【释义】并不认为向学问不如自己或职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是丢脸的事。
5.【温故知新】【出处】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释义】温习旧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认识和体会。
6.【闻一知十】【出处】“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
”(《公冶长》)【释义】听到一件事,便可以推知很多。
多用来形容聪明而善于推理。
【出处】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述而》)【释义】原指教人认识四方形的东西,举出一个角就能类推另外三个角。
后比喻从一件事类推而知道许多事情。
指善于推理,能由此知彼,触类旁通。
8.【名正言顺】【出处】“名不正则言不顺。
”(《子路》)【释义】原指名分正当,说话合理。
后指名义正当,道理也说得通。
多形容(做事、说话)理由正当而充分。
9.【祸起萧墙】【出处】“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
”(《季氏》)【释义】祸乱就发生在内部。
10.【分崩离析】【出处】“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
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
”(《季氏》)【释义】四分五裂,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
形容家庭、集团、组织或国家分裂瓦解。
11.【待价而沽】【出处】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
”(《子贡》)【释义】等有了好价钱再卖。
比喻怀才待用。
12.【欲速不达】【出处】“无欲速,无见小利。
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子路》)【释义】过于性急求快,反而不能达到目的。
【出处】“一言而可以兴邦,有诸?”(《子路》)【释义】一句话可以使国家兴盛。
《论语》中的成语故事
《论语》中的成语故事富而好礼原文: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论语·学而》)译文:子贡说:“贫穷却不巴结奉承,有钱却不骄傲自大,怎么样?”孔子说:“可以了,但是还不如虽贫穷却乐于道,纵有钱却谦虚有礼哩。
”有一天,鲁国有个人说孔子的坏话,但对子贡的评价却很高,恰好被子贡听到了。
子贡并没有因为自己受到夸赞而高兴,反而特别生气。
他对那个人说:“如果说一个人的能力是一个房子的话,那么我的老师孔子,光围墙就得有十丈高,而且屋子豪华无比,普通人是没有办法穿过围墙看到里面的,所以有人不懂得他的好。
而我的房子的围墙只有肩膀那么高,很容易就被人看到了。
”说孔子坏话的那个人听了这些话之后,不仅感受到了孔子的伟大,也更加尊重子贡了。
子贡不仅在外面非常维护孔子的名声,同时也是孔子晚年的依靠,给予老师各方面的照顾。
可以说,对于当时丧子丧妻的孔子来说,子贡成为老师的唯一安慰,作为老师最亲的人陪伴与照顾老师。
孔子去世后,他又为老师守丧六年,之后回到卫国,为自己的国家效力。
我们知道,子贡是个有礼貌的人。
但是,他也做过一件让自己羞愧的事。
孔子的弟子原宪为孔子守孝三年期满之后,在“草泽”之中隐居起来。
原宪很穷,住在茅屋里,吃些粗茶淡饭。
茅草屋狭小,蓬草门漏风,桑条作门轴,破瓮为窗户,上漏下湿之中,原宪尚能自得其乐弹琴唱歌。
有一天,已经当了卫国之相的子贡来见同学,他高头大马,一身华贵,只可惜原宪贫民窟的窄巷过不去他的马车,子贡只好下车步行,叩响柴门。
原宪戴着裂口的帽子,穿着破跟的鞋,拄着藜杖应声开门,子贡一见原宪这个样子,非常惊讶,问道:“哎呀!你得了什么病吗?”原宪说:“我听说,没钱叫贫穷;有想法但不去行动,才叫有毛病。
我很穷,但我没毛病。
”子贡本来想帮助这位老同学一下,听了原宪的话却非常惭愧,更加懂得孔子教导的富贵但不骄傲的道理了。
千百年来,“富而好礼”一般指富裕而又懂礼貌,又有美好的品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中的故事(48)
第十六章
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
”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
韶是表现舜功绩的乐曲,通常这种乐要有曲、有歌、有舞,主要表现的是舜一生的主要成就。
舜的位置是通过禅让来的,在尧退休之后,他通过自己多年辛苦积累的功勋和个人的道德、能力征服了人们的心,而继位成为了天子,在孔子之徒的眼中,这是最好的一种结果,天下就该交给那些道德最高尚、能力最强的人来管理,而且交接方式最好的就是这种瓜熟蒂落式的禅让制度。
周武王是在牧野击溃了纣王的军队,迫使纣王自杀而成为了天下共主,站在周人的立场,周武王为周的发展崛起立了大功,但站在礼乐文化的立场,却总感觉有些美中不足,与尧舜禹的禅让相比,这种方式总让人感到有些差强人意。
这也是与武王相比,孔子与孟子更推崇他的父亲文王的一个原因,他们认为文王在自己的势力远远超过纣王的时候,还能恪守臣道,这才是天下的典范。
其实这种想法有些一厢情愿,周的发展、崛起已经对商构成了威
胁,从武王的祖父那一代,周就不断地遭受商的打压,文王更是曾经被商囚禁在羑里,因为没有翻脸的本钱,文王毫不犹豫地选择了隐忍不发,周人用重金将他从纣王手里赎了出来。
就在文王去世的前一年,他将都城东迁至现在的西安附近,它距离商的腹心已经非常近了,这是明显的一种挑衅行为,同时意味着周有了与商直接对抗的势力。
一年之后,文王死了。
可以预想,如果文王的寿命足够长,灭商的事业将在文王的手中完成,而不是由武王发动。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礼贤下士时。
若是当时便身死,千古忠佞有谁知?
这首诗是唐朝白居易做的。
所谓历史,有的时候也就是这么一回事。
周武王的功勋反映在乐中,就是大幅的与纣王作战的场景,这首乐的全称为武象。
禅让是顺受,武功是逆取,反映在韶与武中的就是这样一种理念。
孔子说:韶,尽善尽美;武象,尽美了,但不能算尽善。
这实际是对武王灭纣的一种委婉的批评,认为还应该继续等待时机。
武王灭商之后,并不是像孟子说的那样,商人欢欣鼓舞,出现了“箪食壶浆以迎将军”的场面,而是不断遭到商残余势力的反抗,直到三年之后,才由周公将拥护商的势力清除干净。
对于这一点,无论是孔子还是孟子,都是深知的。
第十七章
子曰:“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
这一章中虽然没有出现君子的字样,但依然是对君子的要求,孔子认为作为执政者,一个处于上位的人,应该宽厚;为礼不是行礼,而是指以礼治国。
孔子认为执政者在做事的时候应该有敬的心态;临丧是指参加丧礼时的表现,应该有悲哀之情,哀是对死者的尊重,对生者的同情。
吾何以观之哉?从孔子的这句话可以知道,当时有许多执政者做不到这一点。
所以他说,让我看他们什么呢?这样做的人有什么值得称道的地方呢?没法看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