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师大版四年级下册数学第五单元第六单元教学教案
西师大版四年级下册数学第5单元 整理与复习课件
西南师大·四年级下册
本单元主要学习了哪些内容呢?
小数的意义
小数
小数的性质
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
小数的近似数
1.把各图中的涂色部分用小数表示出来。
( 0.4 )
(0.21)
( 0.201 )
像这种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10份、100 份、1000份……,其中的一份或几份不但可 以用分数表示,还可以用一位小数、两位小 数、三位小数……来表示。
(1.2kg)>(1.05kg)>( 980g)>( 908g)
2.在 里填“>”“<”或“=”。
>
<
=
=
>
>
3.(1)1本书厚1.3cm,1000本同样的书厚(1300 )cm, 合( 13 )m。
(2)一堆货物重4.2吨,一辆小货车载重为600kg,这辆
车运( 7 )次,才能运完这堆货物。
(3)在湖面的四周插彩旗,每隔4m插1面,一共插了
280 面,湖面一周的长是11(24 )m,1合.1(24 )km。
4.一种棉纱1kg可织布7.2m,这种棉纱1g可织 布多少厘米?
1kg=1000g
7.2÷1000=0.0072m=0.72c m 答:这种棉纱1g可织布0.72厘米。
课堂小结
通过这.1,0.01,0.001……
2.在下图中表示0.05,0.16,0.24,并把这些数 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0.05
0.16
0.24
(0.24)> (0.16)>(0.05)
两个小数比大小,整数部分大的那个数就 大;整数部分相同,十分位上的数大的那个 数就大;整数部分和十分位上的数都相同, 百分位上的数大的那个数就大。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5.2小数的读法和写法 西师大版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5.2小数的读法和写法西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小数的读法和写法,能够正确读写小数。
2. 培养学生的小数概念,理解小数的意义。
3. 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 小数的读法2. 小数的写法3. 小数的意义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小数的读法和写法,小数的意义。
2. 教学难点:小数的读法和写法的正确运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实例,让学生了解小数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通过讲解小数的定义,让学生理解小数的意义。
3. 讲解小数的读法:通过举例,让学生掌握小数的读法,并进行练习。
4. 讲解小数的写法:通过讲解小数的写法规则,让学生掌握小数的写法,并进行练习。
5. 小数的意义:通过讲解小数的意义,让学生理解小数的概念。
6.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内容,让学生掌握小数的读法和写法,理解小数的意义。
7.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小数的读法和写法,让学生掌握了小数的基本概念,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同时,要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及时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学评价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正确读写小数,理解小数的意义。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同时,要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及时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注:本教案为西师大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适用于西师大版教材。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5.2小数的读法和写法西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小数的读法和写法,能够正确读写小数。
2. 培养学生的小数概念,理解小数的意义。
3. 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 小数的读法2. 小数的写法3. 小数的意义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小数的读法和写法,小数的意义。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乘除法各部分的关系西师大版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主观察获得信息,并提出问题,为新知的探索做准备。
二、自主探学、合作互学、分享展学。
1.教学第9页例题。
(1)出示主题图,观察。说说图中的信息。
(2)你能根据主题图列出哪些算式,它们分别解决什么问题?
3.即时练习
课堂活动:
对口令。教师说出乘法算式,学生对除法。
选择其中一二个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设计意图:通过课堂活动,了解学生对本课时知识的掌握情况,就可以在巩固练习环节选择有针对性的习题进行巩固练习。
1.课堂小结:这节课学习了什么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三、巩固练习(优化练学)
1.练习三第1题
2.第2、4题做完后让学生说说怎样想的
先独立思考再4人小组讨论,全班汇报。(分享展学)
(6)交流,小结得出乘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一个因数等于积除以另一个因数
除数等于被除数除以商
被除数等于商乘除数
已知两个数的积和其中的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用除法
(7)思考:
A、如果除法中有余数,你还能得出什么关系式?(分享展学,多元评学)
B、0能作除数吗?为什么?你能用乘除法的关系举例来说明吗?师举例:5÷0,0÷0进行解释说明?(5÷0没有商,0÷0商不确定)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乘除法的互逆关系;掌握乘除法的关系并解决简单的问题。
难点:运用互逆关系,探索乘除法之间的关系。
教法与学法
谈话法、练习法、合作交流法、谈话法
教具准备
计算机课件,投影展台
教学课时
1课时
集体备课
自主备课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四年级下册数学课件小数的性质西师大版
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
0.3米 = 0.30米 = 0.300米
在小数的末尾去掉“0” 从右往左看
结论: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 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这就是小数的性质。
“在小数点的后面添上0或者去
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这句
追踪着鹿的猎人是看不见山的话。 对吗?请举例说明。
志不立,如无舵这舟,无衔之马,漂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
生无一锥土,常有四海心。
志不立,如无舵这舟,无衔之马,漂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
0.08 ”这句话对吗?请举例说明。
兴文县古宋三校:丁富强
0.008
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3的末尾添上2个0,小数的大小会变吗?
3元 =30角 =300分
一个人如果胸无大志,既使再有壮丽的举动也称不上是伟人。
错误
追踪着鹿的猎人是看不见山的。 丈夫四海志,万里犹比邻。
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 3元 =30角 =300分 沧海可填山可移,男儿志气当如斯。
有志始知蓬莱近,无为总觉咫尺远。
3元 =30角 =300分 兴文县古宋三校:丁富强
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 结论: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
谢谢!
志不立,如无舵这舟,无衔之马,漂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
这就是小数的性质。 有志始知蓬莱近,无为总觉咫尺远。
有志者自有千方百计,无志者只感千难万难。 壮志与毅力是事业的双翼。 鸟贵有翼,人贵有志。 生无一锥土,常有四海心。 莫为一身之谋,而有天下之志。 褴褛衣内可藏志。 儿童有无抱负,这无关紧要,可成年人则不可胸无大志。 无所求则无所获。 胸有凌云志,无高不可攀。 丈夫志气薄,儿女安得知? 贫困教会贫困者一切。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认识三角形的底和高西师大版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认识三角形的底和高西师大版教案:认识三角形的底和高教学内容:教材章节:四年级下册数学第五单元《几何图形》的第一节《三角形的底和高》。
详细内容:通过观察和操作,使学生认识三角形的底和高,理解三角形底和高的概念,学会用三角板和直尺测量三角形底和高,并能够运用底和高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理解三角形底和高的概念,掌握三角形底和高的测量方法。
2. 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认识三角形的底和高,学会用三角板和直尺测量三角形底和高。
难点:理解三角形底和高之间的关系,能够运用底和高解决实际问题。
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三角板、直尺、多媒体课件。
学具:每个学生准备一个三角形模型,直尺,练习本。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5分钟)1. 让学生观察教室里的三角形物品,引导学生发现三角形的底和高。
2. 向学生提出问题:“你们知道三角形的底和高是什么吗?”让学生分组讨论,并选出代表回答。
二、自主探究(10分钟)2.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学生理解三角形底和高的概念。
三、课堂讲解(10分钟)1. 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讲解三角形底和高的定义及测量方法。
2. 教师示范用三角板和直尺测量三角形底和高,并让学生跟随操作。
四、巩固练习(5分钟)2. 教师挑选几组学生的测量结果,进行讲解和分析。
五、课堂小结(3分钟)2. 学生分享自己在课堂上的收获和感悟。
板书设计:三角形的底和高作业设计:1. 请用三角板和直尺测量家里的三角形物品的底和高,并记录在练习本上。
2. 请画出一个任意的三角形,并测量其底和高,记录在练习本上。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三角形的底和高有了更深入的认识,能够用三角板和直尺测量三角形的底和高。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引导学生运用底和高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西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五 第6课时 小数与名数改写》教学课件PPT小学公开课
西师版数学四年级(下)第6课时 小数与名数改写小 数五●【重点】● 掌握名数之间的互化方法。
●【难点】● 理解名数的改写与小数点的位置移动● 之间的关系。
填空。
●课堂导入10101001m=( )dm 1dm=( )cm 1m=( )cm 1km=( )m 1kg=( )g 1m2=( )dm210001000100请你按照高矮顺序,给下面的小朋友排排队。
80cm 1m45cm 1.32m 0.95m仔细观察这些小朋友的身高数据,你能发现什么?这些数据单位不一样,不能直接比数字的大小。
请你按照高矮顺序,给下面的小朋友排排队。
这些数据太乱了,怎么比呢?改成相同计量单位的数。
80cm 1m45cm 1.32m 0.95m请你按照高矮顺序,给下面的小朋友排排队。
80cm 1m45cm 1.32m0.95m在实际生活和计算中,有时需要把不同计量单位的数据进行改写。
跳远。
从题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我跳了254厘米,是多少米?是多少厘米?跳远。
需要解决什么问题?我跳了254厘米,是多少米?是多少厘米?要将以厘米作单位的数改写成以米作单位的数。
要将以米作单位的数改写成以厘米作单位的数。
254cm = m 你是怎样改写的? 展示你的答案。
低级单位的名数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 2.54m1m = 100cm 254cm = (254÷100)m 除以100,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
厘米 米除以进率100 2.54怎样把低级单位的数改写成高级单位的数?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厘米 米除以进率100由低级单位换算成高级单位时,低级单位的数除以进率,小数点向左移动相应的位数。
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 236cm1m = 100cm 2.36m = (2.36×100) cm 乘以100,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
米 厘米乘进率1002.36m = cm236你是怎样改写的? 展示你的答案。
高级单位的名数怎样把高级单位的数改成低级单位的数?由高级单位换算成低级单位时,高级单位的数乘进率,小数点向右移动相应的位数。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6.3 探索规律 ︳西师大版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6.3 探索规律 | 西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探索图形和数的排列规律,培养学生发现和概括规律的能力。
2. 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图案中的规律2. 数列中的规律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探索图形和数的排列规律,培养学生发现和概括规律的能力。
2. 教学难点: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展示一组有趣的图案,引导学生观察这些图案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探索图形中的规律(1)让学生观察教材中的图案,找出它们的排列规律。
(2)引导学生通过操作学具,验证自己的发现。
(3)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分享自己的发现和操作过程。
3. 探索数列中的规律(1)让学生观察教材中的数列,找出它们的排列规律。
(2)引导学生通过计算,验证自己的发现。
(3)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分享自己的发现和计算过程。
4. 解决实际问题出示一些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规律解决问题。
5. 总结与拓展(1)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规律。
(2)引导学生思考:这些规律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应用?(3)布置作业:让学生回家后,观察生活中的规律,并记录下来。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积极性和合作交流能力。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实际问题解决能力: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评价学生运用规律的能力。
六、教学建议1.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自主探索规律。
2. 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差异,给予学生个性化的指导,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3. 教师应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本节课通过探索图形和数的排列规律,培养学生发现和概括规律的能力。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五单元-等量关系|北师大版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五单元-等量关系|北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了解等量关系的概念;2.通过实际操作认识等量关系;3.能够应用等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4.养成正确的计算习惯。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等量关系的概念;2.如何应用等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等量关系,并解决问题。
三、教学准备1.图册、教师手册;2.复印好的试卷;3.活动用具:秤、手电筒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在黑板上简单介绍等量关系的概念,并通过实物比对说明等量关系的含义,并广泛采用“一斤的苹果和一斤的橙子是等量关系,它们的重量相等”等例子讲解。
2. 完成图单学生自行查阅图册,在指导教师的帮助下,完成教师提供的标有序号的图单,按顺序回答一些列问题,以便能够更好的理解等量关系的概念。
3. 操作实物教师让学生用秤将不同重量的物体做比较,让学生感受等量关系是因为重量的相等而产生的。
同时,让学生运用秤等工具进行比较,加深对等量关系的理解。
4. 解决实际问题教师利用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场景,让学生用等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如:两位同学的钱包里都有相同的钱数,一个同学将钱换成5元的零钱,另一个同学则是20元的零钱,这时他们的钱量是否存在等量关系?学生需要通过运用等量关系来判断。
5. 巩固练习教师下发试卷,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巩固所学材料,同时需要学生在做题时刻要注意规范计算的方法,建立好的计算习惯。
五、教学反思通过讲解等量关系的概念,让学生了解了等量关系的定义,通过操作实物,让学生对等量关系有了直观的认识,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学会了应该如何将问题转化为等量关系,并正确运用等量关系来解决实际问题。
同时,本次教学活动强调了提高计算规范性和计算习惯,培养良好的计算习惯能够让学生避免犯错,提高计算效率,是非常必要的一个环节。
因此,本次教学活动在提高学生计算规范性和计算习惯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第六单元第3课《探索规律》教案-四年级数学下册(西师大版)
3.探索规律第1课时探索规律(一)学习内容:教科书第75页例1,课堂活动1,练习二十一第1、2题。
学习目标:1.结合现实情境,自主探索事物的排列规律,理解掌握探索规律的方法,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
2.通过观察、猜测、计算、推理等活动,发展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合作精神。
3.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体会挑战性,发现和欣赏规律美,获得成功的体验。
学习重难点:学习重点:经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发现事物排列中的规律。
学习难点:理解掌握探索规律的方法,初步学会应用规律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课前准备:课件,各种图形若干。
导学过程:一、情境引入,感知规律1.“猜一猜”游戏。
多媒体依次出示各种情境:春节街上有规律排列的彩灯,小红裙子上有规律排列的图案,地板砖上有规律排列的图形,校园升旗台旁边有规律排列的各种盆花……2.猜一猜,接下来会是什么?你是怎么知道的?3.生活中有规律排列的事物有很多,透过现象找规律,我们会感受到规律的奇妙!今天我们一起来探索事物排列中的规律。
(揭示课题)二、引导探究,认识规律活动一:1.教学例1(1)自主摆小兴在数学活动课上玩摆图形,他摆的图形有规律吗?请你像他那样摆一摆。
(2)合作学习小组合作要求:1.①认真观察,找一找小兴摆的图形的规律,你是怎样找到的?②想一想接下来会摆什么图形,第16个摆的是什么图形。
2.和你的同桌说说你的想法。
(3)汇报交流预设1:小兴摆的图形排列的规律是1个圆形,2个三角形,1个正方形。
我先看小兴摆的是什么图形,然后再数了数个数,看了看它们摆的顺序,就发现了规律。
小结:在寻找规律的过程中要学会观察,看图形的形状,数图形的个数,更要看图形的排列顺序。
(板书:观察形状数量顺序)预设2:按这个规律接着摆下去,后面应该摆1个圆形。
我发现每摆4个图形就重复一次,说明4个图形是1组,2组摆8个……4组正好摆完16个,所以第16个是正方形。
小结:1个圆形,2个三角形,1个正方形称为一组,像这样图形按一定的顺序不断重复出现的排列规律称为“重复排列规律”,寻找重复排列的规律,我们一般要先对图形分组。
2020春西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6单元 单元测试卷+教案+反思+课时练+学案+总结+爬坡题(付,61)
第六单元测试卷(A)(时间:70分钟总分:100分)一.我会填。
(每空2分,共24分)1、我们学过的四边形有()、()、()和()。
2、平行四边形具有()的特点。
3、以平行四边形的一条边为底,能作出()条高,这些高的长度都()。
4、()和()都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5、等腰梯形()一组对边平行。
6、平行四边形()轴对称图形。
7、任意四边形的内角和都是()度。
二.我会判断。
(每题2分,共6分)1、两个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2、有四个角是直角的图形一定是长方形。
()3、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一定是梯形。
()三.我会选择。
(每题3分,共15分)1、从平行四边形的一条边上的一点到对边可以引()高。
A、一条B、两条C、无数条2、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一定可以拼成一个()。
A、平行四边形B、梯形C、长方形3、下面图形中,不是轴对称图形的是()。
A、长方形B、圆形C、平行四边形D、等腰梯形4、右图中有()个梯形。
A、5B、7C、65、长方形中有()组对边平行。
A、1B、2C、4四.我来算一算。
(每题1分,共16分)6.5-3.7= 2.4+3.6= 100×0.7= 72÷100=2.9+3.8= 0.36×100= 6.4-0.8= 0.125×100=2-0.2= 5.4÷10= 2.8+0.2= 3.4-0.8=3.5-0.8= 0.3+0.4=4.3-0.6= 3.2+1.8=五.作图题。
(每题4分,共8分)画出下列图形的高。
六.解决实际问题。
(1—5每题5分,第6题6分,共31分)1.如图,算出第20个图形是什么?○△△□□□○△△□□□○△…2. “数学趣味题数学趣味题……”依次重复排列,第30个字是什么?3.小三角旗按下图排列,其中第38面是什么旗?4. 小明观察交通岗处的信号灯变化情况是红、黄、绿、黄、红、黄,……如果从红灯亮开始,当信号灯变化了39次时是什么颜色灯在亮?5. 有一堆围棋子,如果按“二白三黑”的顺序依次排列起来(如图),第50颗是白色还是黑色?○○●●●○○●●●○○●●●……6. 除数是7,所得的余数和商相同,你能列出多少个这样的算式?参考答案一.我会填。
西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6单元平行四边形和梯形例题分析
4
(5)5 种,如图:
例 4:以下面的两条线段为边画一个平行四边形,并任意画出一条高.
分析: 根据平行四边形的含义: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由此画 出这个平行四边形;然后根据平行四边形高的含义:在平行四边形中,从一条 边上的任意一点向对边作垂线,这点与垂足间的距离叫做以这条边为底的平行 四边形的高,习惯上作平行四边形的高时都从对边一个顶点出发作底的垂线. 解答: 作图如下:
例 3:分一分. (1)画一条线段将平行四边形分成两个三角形。 (2)画一条线段将平行四边形分成两个平行四边形。
1
(3)画一条线段将平行四边形分成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 (4)画一条线段将平行四边形分成一个三角形和一个梯形。
(5)在梯形中画一条线段,可将其分成两个图形,有几种不同的分法? 分析: 可以根据题意,进行分析: (1)画一条线段将平行四边形分成两个三角形:只要作出一条对角线即可; (2)画一条线段将平行四边形分成两个平行四边形:找出一点,然后做一条与 一边平行的线段即可; (3)画一条线段将平行四边形分成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因平行四边形的对边 相等,只要在平行四边形的一条边上,从一个顶点量出一条线段,再在它的对 边和它相对的顶点的另一个顶点量出同长的线段,然后边接这两个点即可. (4)画一条线段将平行四边形分成一个三角形和一个梯形:利用过直线外一点 作已知直线的平行线的方法,过梯形的上底的一个端点 A,作腰的平行线即 可; (5)在梯形中画一条线段,可将其分成两个图形,通过画图即可得出结论. 解答: (1)、(2)、(3)、(4)如图:
新西师大版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第五单元《整理与复习》教案教学设计
新西师大版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第五单元《整理与复习》教案教学设计第九课时整理与复习【教学内容】课本第68页的1,2,3题,练习十八第1,2,3,5,7题。
【教学目标】1、通过对本单元知识的整理和复习,沟通本单元知识的相互联系,加深学生对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以及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理解。
2、在学习的过程中掌握一些整理知识的方法,养成自觉整理知识的好习惯。
【教具、学具准备】视频展示台。
【教学过程】一、整理全单元知识教师:同学们,第五单元的新课学习已经全部学习完了,今天这节课我们将对这个单元的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
(板书:整理和复习)教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在这个单元你主要学习了哪些内容?学生讨论后回答。
教师:也就是说我们在这个单元学习了小数的意义、小数的性质、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还有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等。
教师边说边板书: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小数的意义小数的性质小数点移动引起的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一个小数的近似值教师:下面我们就来一部分一部分地进行整理和复习。
二、复习小数的意义让学生独立完成第91页第1题,完成后抽学生的作业在视频展示台上展出,并请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用小数表示图中的涂色部分的,重点让学生说出图的意思和小数表示的意思。
如:教师:这里老师有一个问题了,你为什么可以用0.4表示十分之四,0.21表示百分之二十一,0.021表示千分之二十一呢?引导学生说出小数点右面第一位是十分位,这一位上的数表示十分之几;第二位是百分位,这一位上的数表示百分之几;第三位是千分位,这一位上的数表示千分之几。
教师:这样说来,小数就和分数有联系了,你能根据这个联系说一说小数的意义吗?引导学生说出:像0.4,0.21,0.021……这样,用来表示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的数,叫做小数。
教师随学生的回答作相应的板书。
教师:这里老师把你们回答的小数的意义在黑板上写下来了,不过这里多了两个省略号,谁知道老师这里省略了哪些内容呀?学生讨论后回答:第一个省略号省略了0.0021,0.00021这样的小数,第二个省略号省略了万分之几、十万分之几这样的数。
西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pdf
西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能够自如地使用百、千、万等数字进行加减运算;2.学生能够灵活地应用网格纸进行计算;3.学生能够理解位置和方向的概念,并运用它们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安排本单元共分为三个部分:百、千、万的加减法;网格纸的运用;位置与方向。
百、千、万的加减法1.让学生认识百、千、万的数值概念;2.通过示范和讲解,教授如何进行百、千、万的加减法;3.给学生提供一些简单的练习题,巩固他们的掌握程度;4.鼓励学生自行设计一些百、千、万的加减法题目,并在班内进行交流。
网格纸的运用1.简单介绍网格纸的概念及作用;2.导入一些简单的网格纸计算题目,让学生了解如何利用网格纸进行数学计算;3.提供一些不规则形状的图形,让学生用网格纸进行计算,以检验他们的掌握程度。
位置与方向1.教授位置和方向的概念,以及如何使用坐标系;2.给学生展示一些与位置和方向相关的实际问题,如如何找到一件物品的位置等;3.带领学生一起解决这些问题,并且帮助他们理解坐标系的概念。
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和示范,让学生了解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同时提供一些实际案例及解决方案,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2.练习法:通过大量的练习和巩固,让学生深入了解加减法、网格纸的计算方法,提高他们的计算能力;3.交流法:通过课堂交流和小组合作,让学生彼此分享并交流自己的学习体会,提高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教学评价1.期中考试:包含本单元学习内容的试题,以检验学生对于加减法、网格纸的掌握程度;2.课堂表现:对学生在课堂上表现的认真程度、积极性、交流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价;3.作业质量:对学生完成的作业质量进行评价,包括答案的正确性和题目的出题难度等方面。
教学资源1.西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材及练习册;2.白板、投影仪等教学设备;3.常用办公软件,如Word、Excel等。
教学反思在本单元教学中,我充分地利用了讲授法、练习法和交流法等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能够在活跃、轻松的氛围中学习,并且可以与同学们进行交流和分享。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6.5探索规律2 西师大版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6.5探索规律2 西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探索并发现简单图形中的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2. 使学生掌握图形的平移、旋转等变换方法,并能运用这些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语言表达观点、倾听他人意见的良好习惯,提高合作交流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图形的平移2. 图形的旋转3. 图形变换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图形的平移、旋转等变换方法。
2. 教学难点:运用图形变换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回顾图形的平移、旋转等变换方法,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探索图形的平移(1)教师出示例题,引导学生观察图形,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图形的平移过程。
(2)学生尝试用平移的方法将图形移动到指定位置。
(3)师生共同总结图形平移的规律,并举例说明。
3. 探索图形的旋转(1)教师出示例题,引导学生观察图形,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图形的旋转过程。
(2)学生尝试用旋转的方法将图形移动到指定位置。
(3)师生共同总结图形旋转的规律,并举例说明。
4. 图形变换的应用(1)教师出示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图形变换的方法解决问题。
(2)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实际问题。
(3)师生共同总结解题方法,并强调图形变换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5. 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掌握图形的平移、旋转等变换方法,并能运用这些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空间想象力和合作交流能力。
6. 课后作业(1)完成课本练习题。
(2)观察生活中的图形变换现象,与同学分享。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让学生探索并发现简单图形中的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运用数学语言表达观点、倾听他人意见,提高合作交流能力。
同时,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位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西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下册 第6单元梯形 教案
梯形教学内容知识与技能:感知梯形现象,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梯形的一些特征。
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索梯形的过程,了解它的基本特征,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情感与态度:在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小组合作探究的意识,激发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发展空间观念。
重点、难点重点感知梯形现象,体会梯形在生活情景中的存在。
难点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梯形的一些特征。
情境导入如图所示:你能找出图中你认识的四边形吗?探究新知在日常生活中,常常看到各种各样的梯形。
梯形与前面学习的平行四边形有什么不同呢?在日常生活中,常常看到各种各样的梯形。
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
两组对边互相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
想办法做一个梯形。
我用长方形纸剪一剪。
(图示)我在钉板上围一围。
(图示)梯形各部分的名称。
梯形不平行的一组对边叫做梯形的腰。
平行的一组对边叫做底,通常较短的一条叫上底,较长的一条叫下底。
梯形的高从梯形上底的任意一点向下底引一条垂线,这个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梯形的高。
认一认,量一量。
(图示)水渠的横断面和拦水坝的横断面都是梯形,它们有什么不同?两腰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课堂练习同学们,运用所学知识完成图示例题课堂小结1.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
2.梯形平行的一组对边叫做梯形的底,通常将较短的底叫做上底,较长的底叫做下底,不平行的一组对边叫做梯形的腰。
3.从梯形的上底或下底上的一点向它的对边画垂线,这一点与垂足之间的线段就是梯形的高。
4.两腰相等的梯形叫做等腰梯形。
西师大版四年级数学教学计划6篇
西师大版四年级数学教学计划6篇西师大版四年级数学教学计划篇1一、学生的基本情况分析:四年级学生学习态度端正,上课听讲专心,学习兴趣浓,作业能按时完成,但少部分学生由于反映要慢一些,加之缺乏学习的主动性,给教学也带来很大困惑。
学生大多数学生思维活跃,聪明好学,学习兴趣较浓,但个别学生由于基础知识的问题,接受能力较差,理解新知识和计算较慢,还有一小部分同学比较懒散,对待学习热情不高。
从纪律及其它方面看,学生都不错,但也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浮躁,自信心不足,不敢表现自己,对知识的掌握只求表面知识,不求理解等等。
教师必须加以正确、有力的指导,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因材施教,把每堂课都上得有声有色,丰富多彩,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接受知识,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教材情况分析: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材总共分为七单元。
一是小数的认识和加减法。
二是认识图形。
三是小数乘法。
四是观察物体。
五是小数除法。
六是游戏公平。
七是认识方程。
其中第一单元,第三单元,第五单元属于数与代数;第二单元和第四单元属于空间与图形。
第六单元属于统计与概率。
(一)数与代数1.第一单元“小数的认识和加减法”。
本单元是学生在三年级下册学习“元、角、分与小数”的基础上,扩展对小数的认识,把小数和分数初步联系起来,进一步了解小数的意义。
结合具体情境,学习小数加减法和加减混合运算,运用小数加减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问题,感受小数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2.第三单元“小数乘法”。
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经历探索小数乘法计算方法的过程,掌握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运用小数乘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3.第五单元“小数除法”。
本单元包括小数除法、积商的近似值,循环小数,小数四则运算等内容。
结合具体情境,学生将经历探索小数除法计算方法的过程,初步体验转化的数学思想;了解在生活中有时只需要求积商的近似值,掌握求近似值的方法,培养估算意识;初步了解循环小数;会运用小数四则运算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西师大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教案-乘法分配律
西师大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教案乘法分配律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西师大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材第67页,主要包括乘法分配律的概念及其运用。
乘法分配律是指:两个数的和乘另一个数,等于把这个数分别同两个加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得数不变,用字母表示为(a+b)×c=ac+bc。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概念,掌握乘法分配律的运用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乘法分配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乘法分配律的理解和运用。
2. 教学重点:让学生能够运用乘法分配律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练习本、笔、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假设有一个水果店,苹果每千克3元,香蕉每千克2元,现在要买2千克水果,要求苹果和香蕉的单价相同,请问应该怎么买?2. 自主探究:让学生通过计算器尝试解决上述问题,引导学生发现乘法分配律的规律。
4. 例题讲解: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例题,讲解乘法分配律的运用方法。
5. 随堂练习:教师给出几道练习题,让学生现场计算,检验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的掌握程度。
六、板书设计黑板上用粉笔写出乘法分配律的公式:(a+b)×c=ac+bc,旁边附上相关例题和解释。
七、作业设计(1)56+34×2(2)75×875×82. 答案:(1)56+34×2 = 56+68 = 124(2)75×875×8 = 0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发现乘法分配律的规律,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
课堂上的随堂练习和课堂小结有助于巩固所学内容。
2. 拓展延伸:让学生思考在生活中还有哪些场景可以运用乘法分配律,试着举例说明。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上述教学教案中,有几个关键的细节需要重点关注,这些细节对于学生理解和掌握乘法分配律至关重要。
西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六单元概述和课时安排教案
第6单元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教材分析本单元集中认识两种特殊四边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这两种平面图形对学生来说,平行四边形并不陌生,在第一学段已经能辨认平行四边形并会用平行四边形拼图了,对于梯形学生是第一次接触。
认识这另种平面图形既能丰富学生平面图形的认知领域,又是进一步学习面积计算,发展空间观念的重要基础,切实掌握本单元内容对今后的学习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单元在选材和编写上具有以下一些特点:1.选材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本单元在素材的选择上十分注意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从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的事物和现象中去抽象出平行四边形或提醒。
2.把观察与操作贯穿教材始终重视学生通过对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观察来认识这两种图形,更重视在实际操作中去了解平行四边形、梯形的特征。
3.注意给学生留下思考与探索的空间本单元在内容的安排与编写上,一是注意按《标准》的要求把握好度;二是对一些几何关系没有直接给出结论,而是给学生留下思考与探索的空间,突出对问题的自主探索。
■重点、难点⏹1.加强操作活动,引导学生在操作中认识图形本单元中大量的内容都需要学生动手操作。
根据教材的安排,在教学中要高度重视学生的操作,在操作中了解图形特征、发现图形之间的联系。
动手操作是学生认识图形的一种重要手段,在具体实施中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创设恰当的情境,让学生产生操作的心理需要。
(2)关注学生对操作过程的经历和体验。
(3)引导学生在操作中进行提炼与总结。
2.重视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有机结合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学习方式的引导,特别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
首先,有关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要尽量让学生去自主探索与发现,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活动全面经历探索图形特征、发现规律的过程。
其次,要让学生在独立探索的基础上加强合作学习,通过合作交流,更好地理解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相关知识。
要创设引起合作学习需要的情境,以激励学生主动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
小学数学西师大版四年级下第五单元第6课时 教案 教学设计
第六课时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二)【教学内容】
课本第59--60页练习十五第3-11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小数点位置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
2、能根据要求正确移动小数点的位置。
3、感受数学知识的严谨,养成认真、仔细的习惯。
【教学重点】
进一步掌握小数点位置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
【教学难点】
根据要求正确移动小数点的位置。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是什么?
2、练习十五第3题。
学生独立看懂表格,注意找准整数的小数点位置,并指名让学生说说他们的方法。
二、指导练习
1、第8题。
老师针对不同的学生进行指导。
小麦面粉100㎏——85㎏↓缩小100倍↓缩小100倍(先左后右)
1㎏——()㎏↓扩大1000倍↓扩大1000倍(先右后左)
()㎏——850㎏
2、第9题。
请同学们先汇报收集的资料,再算一算。
3、第10题。
注意两种情况:一是宽边相接,按长边计算;二是长边相接,按宽边计算。
三、独立练习
1、练习十五第4,5题教师强调:写得数时注意位数不够用“0”补足。
2、学生独立完成第6,7题
四、课堂小结
哪些同学愿意谈谈今天的收获?
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西师大版四年级下第五单元第1课时 教案 教学设计
第五单元小数第一课时小数的意义(一)【教学内容】课本第47--50页例1、例2和课堂活动第1,3,4题。
【教学目标】1、让学生结合现实情境,进一步认识小数及小数的计数单位,理解相邻两个计数单位的十进关系。
2、通过直观、操作、推理等活动,让学生清楚、明确地归纳小数的意义。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体会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结合现实情境,认识小数及小数的计数单位。
【教学难点】理解小数的意义及十进关系。
【教学准备】米尺、直尺等。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知1、量一量黑板的长,课桌长、高。
这些数是不是都是整米数?教师:在测量和计算中,有时得不到整数的结果,通常可以用小数表示。
2、回忆、练习。
1角=()元=()元 5角=()元=()元1cm=()m=()m 23cm=()m=()m教师:关于小数,同学们还想知道什么?板书课题:小数的意义二、探索新知1、教学例1。
(1)填一填,说一说。
(出示例1第1个图)①此图用分数、小数该怎样表示?你是怎样想的?说一说:0.7表示把一个正方形平均分成()份,取其中()份。
0.7里面有()个0.1。
②像0.1,0.3,0.5,0.7这些一位小数,都表示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10份,分别取其中的1份、3份、5份、7份,也就是: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
(2)同理说一说。
(后面两幅图)①第1个涂一个小格,第2个涂45个小格,用分数、小数来表示并说说是怎样想的?②讨论并归纳:百分之几写成几位小数?两位小数表示几分之几?2、教学例2。
(认识三位小数)(1)看一看,填一填。
①把1m平均分成10份,其中1份是1dm;平均分成100份,其中1份是1cm;平均分成1000份,其中1份是1mm。
(出示图)学生填分数和用小数表示。
1mm=()1000m=()m;146mm =()1000m=()m②把一个正方体平均分成1000份。
(第49页例2图)其中1份、25份,107份用分数和小数怎样表示?(2)说一说0.025,0.107分别表示什么以及它们的组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单元小数小数学的意义
第一课时
第六单元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一、教学内容: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二、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以及一些图形的一些特征。
2、经历探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形状的过程,了解它们的基本特征,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3、通过观察、操作等数学活动,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以及一些图形的一些特征。
教学难点:经历探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形状的过程,了解它们的基本特征,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四、课时安排(5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视频台、三角板、学生尺。
平行四边形第1课时
第2课时
梯形
第1课时
第2课时
探索规律第1课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