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名句整理
中医熟记100句名言
中医熟记100句名言1. 医不难於用药,而难於认证。
解释:治疗疾病并不难,难点在于诊断病情。
这句话强调了准确诊断病情的重要性,因为只有准确地诊断出病情,才能针对性地开出药方进行治疗。
2. 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
解释:作为医生,必须具备仁爱之心,能够关心、体贴患者,才能真正地治疗疾病。
这句话强调了医生的人文素养和医德的重要性。
3. 医者,书不熟则理不明,理不明则识不精。
解释:医生必须熟悉医书,才能够理解医学原理,从而准确地诊断和治疗疾病。
这句话强调了医生的专业素养的重要性。
4. 用药如用兵,用医如用刑。
解释:治疗疾病需要像用兵一样讲究策略和方法,医生需要像用刑一样严格遵守医学原则和规范。
这句话强调了治疗疾病的严谨性和规范性。
5. 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
解释:人的生命是最宝贵的,治疗疾病时医生应当怀有崇高的道德责任感和使命感,全心全意地为患者服务。
这句话强调了医生职业道德的重要性。
6. 药能活人,亦能杀人,生死关头,间不容发,可不慎欤!解释:药物既能治疗疾病也能带来副作用甚至致命危险,因此在使用药物时必须十分谨慎。
这句话强调了医生在用药时的严谨性和责任心。
7. 世无难治之疾,有不善治之医;药无难代之品,有不善代之人。
解释:世界上没有难以治愈的疾病,只有不善于治疗的医生;药物没有难以替代的品种,只有不善于使用药物的人。
这句话强调了医生的专业素养和责任心对于治疗疾病的重要性。
8. 一切药物对治病来说都是治标,不是治本。
因为一切的病都是错误的因产生错误的果,错误的因不除,错误的果就不会绝根。
解释:药物治疗只能缓解症状或抑制疾病的发展,而不能从根本上治愈疾病。
因为大多数疾病是由不良的生活习惯或环境因素引起的,这些因素是导致疾病的根源。
因此,要彻底治愈疾病,需要消除这些不良因素。
9. 正确的观念远比昂贵的药物和危险的手术更能帮助患者消除疾病。
有了正确的观念,你就会有正确的决定,你就会有正确的行为,你就可以预防许多疾病的发生。
中医药 名句
中医药名句
以下是中医药名句:
1. 上医治未病,中医治欲病,下医治已病。
——《黄帝内经》
2.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素问·刺法论》
3.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素问·生气通天论》
4. 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5. 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素问·上古天真论》
6. 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
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7. 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金匮要略》
8. 怪病多由痰作祟,治痰无需只祛痰。
——叶天士
9. 兵无向导则不达贼境,药无引使则不通病所。
——李中梓《医宗必读·用药须知》
10. 善用兵者,必先医其心,而后医其身。
——华佗。
中医药名言名句诗词诗句
1.善言天者,必验于人;善言人者,必本于天。
(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大医习业》)2. 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善言古者,必有合于今;善言人者,必有厌于己。
(《素问·举痛论》)3. 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
(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序》)4. 凡为医道,必先正己,然后正物。
正己者,谓明理以尽数也;正物者,谓能用药以对病也。
(南宋《小儿卫生总微论方·医工论》)5. (医)以活人为心,不记宿怨。
(明·万全《新刊万氏秘传幼科发挥·肺所生病》)6. 医,仁术也。
仁人君子,必笃于情。
(清·喻昌《医门法律·问病论》)7.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器利而后工乃精,医者舍方书何以为疗病之本。
(元·危亦林《世医得效方·序》)8. 有医术,有医道。
术可暂行一时,道则流芳千古。
(明·赵献可《医贯·伤饮食论》)9. 医贵乎精,学贵乎博,识贵乎卓,心贵乎虚,业贵乎专,言贵乎显,法贵乎活,方贵乎纯,治贵乎巧,效贵乎捷,知乎此,则医之能事矣。
(清·赵濂《医门补要·自序》10. 师古人之意,而不泥古人之方,乃为善学古人。
(清·费伯雄《医醇剩义·同病各发》)11凡为医者,性情温雅,志必谦恭,动必礼节,举止和柔。
(南宋《小儿卫生总微论方·医工论》)12.医非仁爱不可托,非廉洁不可信。
(元·戴良《九灵山房集·卷十一》)13.望闻问切宜详,补泻寒温宜辨。
(明·李中梓《医宗必读·行方智圆心小胆大论》14.医也者,顺天之时,测气之偏,适人之情,体物之理。
(清·吴瑭《温病条辨·解儿难》)。
中医名言名句集锦(精辟)
中医名言名句集锦(精辟)一、天人合一1.善言天者,必验于人;善言人者,必本于天。
(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大医习业》)2.善摄生者,无犯日月之忌,无失岁时之和。
(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养性》)3.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
(汉·张机《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松原市中医院推拿按摩科赵东奇4.人是小乾坤,得阳则生,失阳则死。
(明·张介宾《类经附翼·大宝论》)5.天地之理,有开必有合;用药之机,有补必有泻。
(清·程国彭《医学心悟·论补法》)6.医也者,顺天之时,测气之偏,适人之情,体物之理。
(清·吴瑭《温病条辨·解儿难》)7.精是吾神,气是无道,藏精养气,保守坚真。
(清·董浩等《全唐文·卷九四五》)8.人生如天地,和煦则春,惨郁则秋。
(清·程杏轩《医述·医学溯源》)9.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灵枢·顺气一日分四时》)10.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昼安、夕加、夜甚。
(《灵枢·顺气一日分四时》)11.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帝王世纪·击壤歌》)12. 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13.天复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
(《素问·宝命全形论》)14.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
(《素问·宝命全形论》)15.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善言古者,必有合于今;善言人者,必有厌于己。
(《素问·举痛论》)二、养生保健1.饱食即卧,乃生百病。
(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道林养性》)2.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
形气亦然。
(《吕氏春秋·尽数》)3.早起不在鸡鸣前,晚起不在日出后。
(宋·李昉等《太平御览·卷七百二十》)4.养心莫善于寡欲。
关于中医的名言警句
中医的名言警句关于中医的名言警句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接触过比较经典的名言吧,巧用名言有助于我们正确对待学习、生活、成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培养健康、有益的兴趣爱好。
你知道什么样的名言才能称之为经典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关于中医的名言警句,欢迎大家分享。
1、善言天者,必验于人;善言人者,必本于天。
(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大医习业》)2、善摄生者,无犯日月之忌,无失岁时之和。
(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养性》)3、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
(汉·张机《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4、人是小乾坤,得阳则生,失阳则死。
(明·张介宾《类经附翼·大宝论》)5、天地之理,有开必有合;用药之机,有补必有泻。
(清·程国彭《医学心悟·论补法》)6、医也者,顺天之时,测气之偏,适人之情,体物之理。
(清·吴瑭《温病条辨·解儿难》)7、精是吾神,气是无道,藏精养气,保守坚真。
(清·董浩等《全唐文·卷九四五》)8、人生如天地,和煦则春,惨郁则秋。
(清·程杏轩《医述·医学溯源》)9、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灵枢·顺气一日分四时》)10、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昼安、夕加、夜甚。
(《灵枢·顺气一日分四时》)11、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帝王世纪·击壤歌》)12、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13、天复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
(《素问·宝命全形论》)14、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
(《素问·宝命全形论》)15、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善言古者,必有合于今;善言人者,必有厌于己。
(《素问·举痛论》)16、饱食即卧,乃生百病。
中国古代十大名医名言
1. "上医治未病,中医治欲病,下医治已病。
" -黄帝内经
2. "医者,必先防其身,乃能救人。
" -《伤寒杂病论》
3. "医者父母心,医者无私心。
" -医学经典《千金方》
4. "医者不仁,不可为医。
" -《黄帝内经》
5. "治未病,病已成。
" -《黄帝内经》
6. "寿者,天地之间,日月所照,风雨所至,草木所生,皆为之用也。
" -《黄帝内经》
7. "医者以其道治病,不以病治病。
" -《黄帝内经》
8. "医者,治未病者也,非治已病者也。
" -《黄帝内经》
9. "病从口入,祸从口出。
" -《黄帝内经》
10. "病从口入,药从口出。
" -《黄帝内经》
这些名言体现了古代名医们对医学道德、治疗原则和预防保健的重要观点。
它们强调了医者的责任和使命,提倡治未病和防病的理念,强调医者的仁心和无私奉献。
这些名言对于现代医学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中医名言名句
中医名言名句中医名言名句中医学是中国特有的宝贵宝藏,凝聚了中国古代智慧和丰富的医疗经验。
下面是一些中医名言名句,希望能为您提供启示和领悟。
一、经络气血理论1、气血通则人健康,经络通则疾病不生。
2、人体经络如河流,气血行畅为康宁。
3、经络为身体的“能源通道”,保持经络畅通是健康的基础。
二、阴阳五行理论1、阴阳调和,五行平衡,才能保持健康。
2、太阳之阳,太阴之阴,阴阳交替为人体之本原。
3、五行相生相克,平衡调理有益健康。
三、四诊合参1、闻其言,明其声,察其色,查其脉,方知病之所在。
2、望闻问切是四诊,医者必须四者兼备。
3、舌诊、脉诊、面诊、问诊互相参考,融合判断病情。
四、辨证论治1、辨证是中医的核心,必须因证施治。
2、同病异治,因人因时而异。
3、治疗疾病要攻其所必亦攻其所不,因证施医。
五、药物应用1、上药治标,下药治本。
2、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气补。
3、对症下药,剂量得当才能见效。
六、养生保健1、起居有时,饮食有节,动静适宜,保持身心平衡。
2、以养阴平和,增强体质,预防疾病。
3、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气补。
附件:附件1:中医常用草药名录附件2:中医经络图法律名词及注释:1、中医学:中医学是中国特有的医学理论体系,涉及中医基本理论、诊断治疗法和药物治疗等方面。
2、经络:中医理论中的经络是人体内部的能量通道,用于调节和平衡气血运行。
3、阴阳:中医理论中的阴阳是指事物相对、互相关系的两个对立面,阴阳的调和和平衡对于人体健康至关重要。
4、五行:中医理论中的五行包括金、木、水、火、土,用于描述事物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
5、辨证论治:中医理论和实践中重要的治疗方法,通过辨别病情表现,针对疾病的特征进行个体化的治疗。
6、药物应用:中医治疗手段之一,通过使用草药、矿物等天然物质,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
中医药名言名句诗词诗句
中医药名言名句诗词诗句文件管理序列号:[K8UY-K9IO69-O6M243-OL889-F88688]1.善言天者,必验于人;善言人者,必本于天。
(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大医习业》)2. 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善言古者,必有合于今;善言人者,必有厌于己。
(《素问·举痛论》)3. 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
(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序》)4. 凡为医道,必先正己,然后正物。
正己者,谓明理以尽数也;正物者,谓能用药以对病也。
(南宋《小儿卫生总微论方·医工论》)5. (医)以活人为心,不记宿怨。
(明·万全《新刊万氏秘传幼科发挥·肺所生病》)6. 医,仁术也。
仁人君子,必笃于情。
(清·喻昌《医门法律·问病论》)7.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器利而后工乃精,医者舍方书何以为疗病之本。
(元·危亦林《世医得效方·序》)8. 有医术,有医道。
术可暂行一时,道则流芳千古。
(明·赵献可《医贯·伤饮食论》)9. 医贵乎精,学贵乎博,识贵乎卓,心贵乎虚,业贵乎专,言贵乎显,法贵乎活,方贵乎纯,治贵乎巧,效贵乎捷,知乎此,则医之能事矣。
(清·赵濂《医门补要·自序》10. 师古人之意,而不泥古人之方,乃为善学古人。
(清·费伯雄《医醇剩义·同病各发》)11凡为医者,性情温雅,志必谦恭,动必礼节,举止和柔。
(南宋《小儿卫生总微论方·医工论》)12.医非仁爱不可托,非廉洁不可信。
(元·戴良《九灵山房集·卷十一》)13.望闻问切宜详,补泻寒温宜辨。
(明·李中梓《医宗必读·行方智圆心小胆大论》14.医也者,顺天之时,测气之偏,适人之情,体物之理。
(清·吴瑭《温病条辨·解儿难》)。
中医药名言名句诗词诗句
一、天人合一1.善言天者,必验于人;善言人者,必本于天。
(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大医习业》)2.善摄生者,无犯日月之忌,无失岁时之和。
(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养性》)3.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
(汉·张机《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4.人是小乾坤,得阳则生,失阳则死。
(明·张介宾《类经附翼·大宝论》)5.天地之理,有开必有合;用药之机,有补必有泻。
(清·程国彭《医学心悟·论补法》)6.医也者,顺天之时,测气之偏,适人之情,体物之理。
(清·吴瑭《温病条辨·解儿难》)7.精是吾神,气是无道,藏精养气,保守坚真。
(清·董浩等《全唐文·卷九四五》)8.人生如天地,和煦则春,惨郁则秋。
(清·程杏轩《医述·医学溯源》)9.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灵枢·顺气一日分四时》)10.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昼安、夕加、夜甚。
(《灵枢·顺气一日分四时》)11.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帝王世纪·击壤歌》)12. 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13.天复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
(《素问·宝命全形论》)14.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
(《素问·宝命全形论》)15.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善言古者,必有合于今;善言人者,必有厌于己。
(《素问·举痛论》)二、养生保健1.饱食即卧,乃生百病。
(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道林养性》)2.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
形气亦然。
(《吕氏春秋·尽数》)3.早起不在鸡鸣前,晚起不在日出后。
(宋·李昉等《太平御览·卷七百二十》)4.养心莫善于寡欲。
中医必看名言50则!
中医必看名言50则!展开全文踏雪无痕,韩愈后裔12:23中医必看名言50则!1、医者,意也。
善于用意,即为良医。
——孙思邈《千金翼方针灸上》2、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故以为名也。
——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序》3、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
——汉张仲景《伤寒论·序》4、医能治一病谓之巧,能治百病谓之良。
是故良医服百病之方,治百人之疾。
——(汉)王充《论衡别通》5、善为医者,行欲方而智欲圆,心欲小而胆欲大。
——(唐)孙思邈(见《旧唐书本传》)6、凡为医者,须略通古今,粗守仁义。
绝驰鹜利名之心,专博施救援之志。
如此则心识自明,神物来相,又何戚戚沽名,龌龊求利也。
——(宋)张杲《医说》7、业医者,活人之心不可无,而自私之心不可有。
未医彼病,先医我心。
——(宋)刘昉《幼幼新书自序》8、凡为医之道,必先正己,然后正物。
——(宋)《医工论》9、凡为医者,性存温雅,志必谦恭,动须礼节,举止和柔,无自妄尊,不可矫饰。
——(宋)《医工论》10、或以医来见者,未尝不以葆精毓神开其心。
至于一语一默、一出一处,凡有关伦理者,尤谆谆训诲,使人奋迅感慨激励之不暇。
——(元)戴良《丹溪翁传》11、夫以利济存心,则其学业必能日造乎高明;若仅为衣食计,则其知识自必终囿于庸俗。
——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华序》12、学问无窍,读书不可轻量也。
——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13、人身疾苦,与我无异。
凡来请召,急去无迟。
——明江瓘《名医类案医戒》14、医之为道,若子用之以卫生,而推之以济世,故称仁术。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15、与吾不合之人求治,予以活人之心,不记宿怨。
——(明)万全《幼科发挥》16、夫有医术,有医道,术可暂行一世,道则流芳千古。
——(明)赵献可《医贯》17、至重惟人命,最难却是医。
病源须洞察,药饵要详实。
当奏万全效,莫趁十年时。
死生关系大,惟有上天知。
叮咛同志者,济世务加思。
中医名人名言100句
中医名人名言100句三芝堂中医体悟医者仁心,传承大家风范。
这100句中医名人名言,建议大家熟读成诵,在脑海中多思考,说不定能让你受益终生1、医病非难,难在疑似之辨。
不可人云亦云,随波逐流,误人匪浅。
——王肯堂《肯堂医论卷中杂记》2、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非聪明理达,不可任也;非廉洁纯良,不可信也。
——杨泉《物理论》3、医学贵精,不精则害人匪细。
——陈梦雷等《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4、医不难於用药,而难於认证。
——温载之《温氏医案咳嗽》5、夫医药为用,性命所系,和扁至妙,犹或加思,仲景明审,亦候形证。
一毫有疑,则考校以求验。
——王叔和《脉经序》6、盖医出于儒,非读书明理,终是庸俗昏昧,不能疏通变化。
——李梃7、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故以为名也。
——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序》8、尝思用药如用兵。
善用兵者必深知将士之能力,而后可用之以制敌;善用药者亦必深知药性之能力,而后能用之以治病。
——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9、医者,书不熟则理不明,理不明则识不精。
临证游移,漫无定见,药证不合,难以奏效。
——吴谦等《医宗金鉴凡例》10、世无难治之疾,有不善治之医;药无难代之品,有不善代之人。
11、无恒德者,不可以作医。
——陈梦雷12、医者人之司命,如大将提兵,必谋定而后战。
——倪士奇《两都医案北案》13、人必有天赋之才而读破万卷,庶可以为医矣。
——王秉衡《重庆堂随笔卷上论治案》14、勤求古训,博采众方。
——张机《伤寒论原序》15、大约心细则眼明,而理名则心细,多读书辨证则理明识广。
——魏荔彤《金匮要略方论本义卷一》16、医者,意也。
善于用意,即为良医。
——孙思邈《千金翼方针灸上》17、夫医药为用,性命所系。
——王叔和《脉经序》18、药能活人,亦能杀人,生死关头,间不容发,可不慎欤!——刘昌祁《白喉治法要言白喉症最忌服表药》19、夫医诚难知,知之不精,则罪更甚于不知。
——吴其浚《植物名实图考贯众》20、盖医学通乎性命,知医则知立命。
中医药名言名句诗词诗句
1.善言天者,必验于人;善言人者,必本于天;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大医习业
2. 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善言古者,必有合于今;善言人者,必有厌于己;素问·举痛论
3. 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序
4. 凡为医道,必先正己,然后正物;正己者,谓明理以尽数也;正物者,谓能用药以对病也;南宋小儿卫生总微论方·医工论
5. 医以活人为心,不记宿怨;明·万全新刊万氏秘传幼科发挥·肺所生病
6. 医,仁术也;仁人君子,必笃于情;清·喻昌医门法律·问病论
7.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器利而后工乃精,医者舍方书何以为疗病之本;元·危亦林世医得效方·序
8. 有医术,有医道;术可暂行一时,道则流芳千古;明·赵献可医贯·伤饮食论
9. 医贵乎精,学贵乎博,识贵乎卓,心贵乎虚,业贵乎专,言贵乎显,法贵乎活,方贵乎纯,治贵乎巧,效贵乎捷,知乎此,则医之能事矣;清·赵濂医门补要·自序10. 师古人之意,而不泥古人之方,乃为善学古人;清·费伯雄医醇剩义·同病各发
11凡为医者,性情温雅,志必谦恭,动必礼节,举止和柔;南宋小儿卫生总微论方·医工论
12.医非仁爱不可托,非廉洁不可信;元·戴良九灵山房集·卷十一
13.望闻问切宜详,补泻寒温宜辨;明·李中梓医宗必读·行方智圆心小胆大论
14.医也者,顺天之时,测气之偏,适人之情,体物之理;清·吴瑭温病条辨·解儿难。
中医名人名言100句
中医名人名言100句中国自古就是一个尊重中医的国家,而中医名人也是不胜枚举。
在这些名人中,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名言警句。
下面,我将为大家列举100句中医名人名言,以供大家参考。
一、黄帝内经篇名言1. 听善言,扬善行,此医道之要义也。
2. 夫医者,能工巧匠也;尽其技,不自失也。
3. 胜者之策,治人为治己,治己为治人。
4. 安忍为身主,真防为心本,心本安忍,而病安从。
5. 心不惊,神不惧。
神不惧,即无事。
6.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7. 不念居何世,不问志何为,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二、扁鹊天下名言8. 夫乐队之不偏,声调乃正。
9. 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10. 由于养生,以待病之不来;及病之至,则已防范。
三、华佗名言11. 把握全局,循序渐进。
12. 以病论病,以人论人,方能制治有方。
13. 千里之堤,毁于蚁穴。
14. 尽可能地严格要求自己,同时尽可能地认真对待每一位患者。
15. 非我之人,其心不我;不我之人,虽举案如山,不亦轻乎?四、张仲景名言16. 不畏病之来,但畏病之久留。
17. 惟形劳之所生病,皆可以形劳之所除。
18. 上工者有治未病者,中工者有治已病者,下工者有治已死者。
19. 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
20.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
五、葛洪名言21. 良医所以治病者,以其道自在也。
22. 虚虚实实,道之所藏;深深浅浅,道之所成。
23. 愚者千虑,必有一得;智者万虑,必有一失。
24. 行道者不行过,言道者不出口。
25. 逆境之所以为神仙,顺境之所以为凡人。
六、雷公炮名言26. 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
27. 独卧寝息之时,为姓名实无分别。
28. 治病先静心,用药须谨慎。
29. 病在千头万绪中,治病只求一个确实。
30. 不求全责备,但求有建设性的批评。
七、朱震亨名言31. 病从口入,祸从口出。
32. 未病先防,已病先治。
33. 中国有养生之道,老有养老之路。
中医古籍名句
中医古籍名句
1.食饮有度,无病之基。
2.三分治疗,七分养成。
3.若食伤身,便是药石无用。
4.不治已病,惟防未病。
5.良药苦口,忍耐得人。
6.一食一寐,无疾病。
7.病从口入,祸从口出。
8.病从腑开始,久则归于胃。
9.疾风知劲草,烈火见真金。
10.气和则生,气郁则死。
11.脉存则生,脉绝则亡。
12.祛邪则通,通则不病。
1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14.害己之毒,非人所加。
15.病人不知病,医者为上。
16.病由口入,诸恶由口出。
17.心地善良,药到病除。
18.寿命天注定,保养自可延。
19.以和为贵,以和为定。
20.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21.医者以情受命,患者以德报恩。
22.知音难遇,直教必行。
23.无病无灾,真乃福康。
中医药名言名句诗词诗句
一、天人合一1.善言天者,必验于人;善言人者,必本于天。
(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大医习业》)2.善摄生者,无犯日月之忌,无失岁时之和。
(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养性》)3.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
(汉·张机《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4.人是小乾坤,得阳则生,失阳则死。
(明·张介宾《类经附翼·大宝论》)5.天地之理,有开必有合;用药之机,有补必有泻。
(清·程国彭《医学心悟·论补法》)6.医也者,顺天之时,测气之偏,适人之情,体物之理。
(清·吴瑭《温病条辨·解儿难》)7.精是吾神,气是无道,藏精养气,保守坚真。
(清·董浩等《全唐文·卷九四五》)8.人生如天地,和煦则春,惨郁则秋。
(清·程杏轩《医述·医学溯源》)9.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灵枢·顺气一日分四时》)10.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昼安、夕加、夜甚。
(《灵枢·顺气一日分四时》)11.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帝王世纪·击壤歌》)12. 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13.天复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
(《素问·宝命全形论》)14.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
(《素问·宝命全形论》)15.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善言古者,必有合于今;善言人者,必有厌于己。
(《素问·举痛论》)二、养生保健1.饱食即卧,乃生百病。
(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道林养性》)2.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
形气亦然。
(《吕氏春秋·尽数》)3.早起不在鸡鸣前,晚起不在日出后。
(宋·李昉等《太平御览·卷七百二十》)4.养心莫善于寡欲。
中医名句整理
一、天人合一1.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
(汉·张机《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2.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灵枢·顺气一日分四时》)3.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昼安、夕加、夜甚。
(《灵枢·顺气一日分四时》)4. 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5.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
(《素问·宝命全形论》)二、养生保健1.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2.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
(《素问·上古天真论》)3.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
(《素问·上古天真论》)4.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5.精、气、神,养生家谓之三宝。
(明·绮石《理虚元鉴·心肾论》)6.善养性者,先饥而食,先渴而饮,食欲数而少,不欲顿而多。
(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道林养性》)三、防病治未病1.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2.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汉·张机《金匮要略》)3.上工治未病。
(《难经·七十七难》)4.虚邪贼风,避其有时,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素问·上古天真论》)5.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素问·评热病论》)6.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素问·刺法论》)四、医德医风1.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
(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序》)2.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
(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大医精诚》)3.大医精诚(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大医精诚》)4.业医者,活人之心不可无,而自私之心不可有。
中医经典名句
中医经典名句1、寒者热之,热者寒之2、实则泻之,虚则补之3、人生有形,不离阴阳4、阳常有余,阴常不足5、阳胜则热,阴胜则寒6、春夏养阳,秋冬养阴7、血藏于肝,精涵于肾8、脾主升清,胃主降浊9、肝阳上亢,水不涵木10、巅顶之上,唯风可到11、湿热毒火,首见肝经12、通则不痛,痛则不通13、流水不腐,户枢不蠹14、内养正气,外慎邪气15、久病必虚、久病必瘀16、急则治标,缓则治本17、上燥治气,中燥增液,下燥治血18、桂枝下咽,阳盛则毙;承气入胃,阴盛则亡19、气聚则生,气壮则康,气衰则弱,气散则亡20、上气虚者,升而举之;下气虚者,纳而归之;中气虚者,温而补之中医经典名句(二)1、燥者润之,急者缓之2、散者收之,抑者散之3、欲潜其阳,必滋其阴4、欲调其血,先调其气5、春生夏长,秋收冬藏6、饱食即卧,乃生百病7、纵欲耗精,损伤正气8、思虑烦多,心劳成疾9、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
10、养阴不在血,而在津与汗11、阳虚则外寒,阴盛则内寒12、冬不用栀子,夏不用麻黄13、古人医在心,心正药自真14、外湿宜表散,内湿宜淡渗15、盗汗为阴虚,自汗为阳虚16、稠浊者为痰,清稀者为饮17、风为百病之长,头为诸阳之会18、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19、疏肝勿忘和胃,理气慎防伤阴20、脾喜燥而恶湿,胃喜湿而恶燥21、水系有形之饮;湿为无形之邪22、肝得血则筋舒,肾得养则骨强23、气有余便是火;气不足便成寒24、气和则血循经,气逆则血乱溢25、人身不过表里,气血不过虚实26、阴气不足则内热,阳气有余则外热27、苔黄腻热在肝胆,苔黄燥热在脾胃28、胃阳弱而百病生,脾阴足而万邪息29、眩晕者无痰不作,消渴者无火不生30、早起不在鸡鸣前,晚起不在日出后31、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32、肺主治节,心主血脉,脾主运化,肝主疏泄,肾主水液33、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
中医经典名句摘抄
中医经典名句摘抄
中医经典语录:
1.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
治风先治血,血足风自熄。
2.人之所病病疾多;医之所病病道少。
3.世上只有不知之症,没有不治之症
4.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5.扶正即所以祛邪,祛邪即所以扶正
6.六腑以通为补
7.少年进补,老来吃苦
8.心主血、脾统血、肝藏血
9.暴怒伤肝,五志化火
10.上工(高明的医生)治未病,不治已病
11.夫业医者,当先明脏腑……治病不明脏腑,何异于盲子夜行!——清王清任《医林改错》
12.缓则治其本,急则治其标
13.治急性病要有胆有识
14.治慢性病要有方有守——岳美中
15.风为百病之长
16.痛则不通,通则不痛
17.六腑以通为用
18.行欲方而智欲圆,心欲小而胆欲大
19.胃以通为补,脾以健为运
20.留得一分津液,便有一分生机
21.不为良相,则为良医
22.凡药能逐邪者,皆能伤正;能补虚者,皆能留邪……于此知无药之不偏矣……何必朋参芪而仇硝黄哉。
——莫枚士《研经言·用药论二》
23.夫病有宜补,以泻之之道补之;病有宜泻,以补之之道泻之——程杏轩《医述·药略》
24.必先岁时,勿伐天和
25.氣聚則塞,氣散則通
26.是痛之休作由氣聚散也
27.故治疝必先治氣——金翼匱
28.邪在脾胃,陽氣不足,陰氣有餘,則中寒腸鳴腹痛——靈樞?五邪
29.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善言古者必有合与今善言人者必有厌与己大医精诚.
30.不知易,不足以言太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天人合一1.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
(汉·张机《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2.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灵枢·顺气一日分四时》)3.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昼安、夕加、夜甚。
(《灵枢·顺气一日分四时》)4. 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5.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
(《素问·宝命全形论》)二、养生保健1.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2.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
(《素问·上古天真论》)3.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
(《素问·上古天真论》)4.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5.精、气、神,养生家谓之三宝。
(明·绮石《理虚元鉴·心肾论》)6.善养性者,先饥而食,先渴而饮,食欲数而少,不欲顿而多。
(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道林养性》)三、防病治未病1.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2.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汉·张机《金匮要略》)3.上工治未病。
(《难经·七十七难》)4.虚邪贼风,避其有时,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素问·上古天真论》)5.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素问·评热病论》)6.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素问·刺法论》)四、医德医风1.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
(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序》)2.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
(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大医精诚》)3.大医精诚(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大医精诚》)4.业医者,活人之心不可无,而自私之心不可有。
(宋·刘昉《幼幼新书·自序》)5.未医彼病,先医我心。
(宋·刘昉《幼幼新书·自序》)6.古人医在心,心正药自真。
(明·冯梦龙《警世通言》)7.医,仁术也。
仁人君子,必笃于情。
(清·喻昌《医门法律·问病论》)五、医术学习1. 勤求古训,博采众方。
(汉·张机《伤寒杂病论序》)2. 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
(汉·张机《金匮要略》)3.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器利而后工乃精,医者舍方书何以为疗病之本。
(元·危亦林《世医得效方·序》)4. 方不在多,心契则灵;症不在难,意会则明。
(明·陈实功《外科正宗·痈疽治法论第二》)5. 至重惟人命,最难确是医。
(明·龚信《古今医鉴·謦医箴》)6. 看方犹看律,用药如用兵,机无轻发,学贵专精。
(清·刘一仁《医学传心录·病因赋》)7. 生民何辜,不死于病而死于医,是有医不若无医也,学医不精,不若不学医也。
(清·吴塘《温病条辨·自序》)8. 医贵乎精,学贵乎博,识贵乎卓,心贵乎虚,业贵乎专,言贵乎显,法贵乎活,方贵乎纯,治贵乎巧,效贵乎捷,知乎此,则医之能事矣。
(清·赵濂《医门补要·自序》)9. 医之良,在工巧神圣;医之功,在望闻问切;医之学,在脉药方症。
(清·陈清淳《蜀中医纂·习医规格》)10.《素问》,载道之书也,词简而义深。
(元·朱震亨《格致余论》)11. 不通仲景之书,不足以言医。
(舒诏《伤寒集注》自序)12. 医不三世,不服其药。
(《礼记》)13. 脾胃为病,最详东垣(清·叶桂《临证指南医案》)14. 不为良相,必为良医。
(邵登瀛《四时病机》绍諴序)15. 医之为书,非《素问》无以立论,非《本草》无以主方。
(元·朱震亨《格至余论》自序)六、阴阳五行1.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2.审其阴阳,以别柔刚,阳病治阴,阴病治阳,定其血气,各守其乡。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3.故重阴必阳,重阳必阴。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4.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5.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素问·生气通天论》)6.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7.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8.阳胜则热,阴胜则寒。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9.孤阴不长,独阳不成。
(金·刘完素《素问玄机原病式·火集》)10.阳常有余,阴常不足。
(元·朱震亨《局方发挥》)11.阳生阴长,阳杀阴藏。
阳化气,阴成形。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12.阴中有阴,阳中有阴。
(《素问·金匮真言论》)13.人生有形,不离阴阳。
(《素问·宝命全形论》)七、藏象学说1. 脾主升清,胃主降浊。
(清·黄元御《素灵微蕴·原胃解》)2. 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
(清·叶桂《临证指南医案·脾胃》)3. 脾胃为水谷之海。
(明·龚信《古今医鉴·泄泻》)。
4. 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
(明·张介宾《景岳全书·喘促》)。
5. 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藏;清阳实四支,浊阴归六府。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6. 头者精明之府,背者胸中之府,腰者肾之府,膝者筋之府,骨者髓之府。
(《素问·脉要精微论》)7. 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
(《素问·灵兰秘典论》)8. 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
(《素问·灵兰秘典论》)9. 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
(《素问·灵兰秘典论》)10. 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
(《素问·灵兰秘典论》)11. 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
(《素问·灵兰秘典论》)12. 脾胃者,仓廪之宫,五味出焉。
(《素问·灵兰秘典论》)13. 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
(《素问·灵兰秘典论》)14. 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
(《素问·灵兰秘典论》)15. 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
(《素问·灵兰秘典论》)16. 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
(《素问·灵兰秘典论》)17. 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
(《素问·灵兰秘典论》)18. 肝受血而能视。
(《素问·五藏生成篇》)19. 肝体阴而用阳。
(清·唐宗海《血证论·滑氏补肝散》20. 胃者,五藏六府之海也。
(《灵枢·五味第五十六》)21. 脑髓骨脉胆女子胞,此六者地气之所生也,皆藏于阴而象于地,故藏而不泻,名曰奇恒之府。
(《素问·五藏别论》)22. 夫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气之所生也,其气象天,故泻而不藏,此受五藏浊气,名曰传化之府,此不能久留输泻者也。
(《素问·五藏别论》)23. 五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
(《素问·五藏别论》)24. 六府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
(《素问·五藏别论》)25. 胃者,水谷之海,六府之大源也。
(《素问·五藏别论》)26. 心为汗,肺为涕,肝为泪,脾为涎,肾为唾,是谓五液。
(《素问·宜明五气篇》)27. 心欲苦,肺欲辛,肝欲酸,脾欲甘,肾欲咸,此五味之所合也。
(《素问·五脏生成篇》)28. 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
(《灵枢·脉度》)29. 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
(《素问·六节脏象论》)30. 心者,五脏六腑之主也。
(《灵枢·口问》)31. 肝气通于目,肝的则目能辨五色矣。
(《灵枢·脉度》)32. 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其华在爪,其充在筋。
(《素问·六节脏象论》)33. 脾喜燥恶湿,喜温恶寒。
(张山雷《脏腑药式补正·脾部》)34. 脾主为胃行其津液者也。
(《素问·厥论》)35. 肺为水之上源。
(清·汪昂《医方集解·清暑之剂》)36. 肺为脏腑之华盖。
(清·陈念祖《医学三字经·咳嗽》)37. 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其华在毛,其充在皮。
(《素问·六节脏象论》)38. 肾开窍于二阴。
(《素问·金匮真言论》)39. 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
(《素问·六节脏象论》)40. 腰者,肾之府,转摇不能,肾将惫矣。
(《素问·脉要精微论》)41. 脑为髓之海。
(《灵枢·海论》)42. 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
(《灵枢·营卫生会》)43. 胃乃六腑之本。
(宋·杨士瀛《仁斋直指方论·病机赋》)44. 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升于头,以成七窍之用,故头为精明之府。
(明·张介宾《类经·疾病类》)45. 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
(《素问·五脏别论》)46. 胃之为腑,体阳而用阴。
(清·吴瑭《温病条辨·中焦篇》)47. 齿为肾之余,龈为胃之络。
(清·叶桂《外感温热篇》)48. 肺为声音之门,肾为声音之根。
(宋·杨士瀛《仁斋指方论·声音方论》)49. 肺主出气,肾主纳气,阴阳相交,呼吸乃和。
(清·石寿棠《医原·闻声须察阴阳·论》)50. 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
(《素问·太阴阳明论》)八、精神气血1. 精明五色者,气之华也。
(《素问·脉要精微论》)2. 得神者昌,失神者亡。
(《素问·移精变气论》)3. 两精相搏谓之神。
(《灵枢·本神》)4. 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
(《灵枢·大惑论》)5. 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
(《灵枢·营卫生会》)6. 发为血之余,血虚则发落。
(丁甘仁《丁甘仁医案·衄血》)7. 气属阳而无形,血属阴而有形。
(明·张介宾《类经·经络类》)8. 气主煦之,血主濡之。